我国实行“二个结合”的兵裕制度

[摘要]近代以来中的发展更像是“兩条线”

经历了“西化而非现代化”的太平天和“反西化但并不尊儒”的义和团这两场“文化”方向相反、制度基础却类似的惨痛教训後,辛亥时代的人明白了:中之病不在于“文化”而在于专制制度

关于义和团的“爱”与“愚昧”

过去一般著述谈到义和团,都视为晚清社会上“反洋教”斗争形成的最高潮但从辛亥时起,一直有人认为庚子拳民的“奉旨造反”是另有主因的近年来这种声音逐渐成了主流。例如最近中社科院近代史所的集体大工程十卷本《中近代通史》第四卷对义和团运动的整个叙事就不像过去那样前面大讲一通反洋教运动,从西林教案、天津教案、巨野教案一直带出义和团而是从庚子前一年的“己亥建储”讲起,把戊戌政变、己亥建储、庚子难、辛丑耻清楚地连接成一个逻辑因果链

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镇压了康梁改革派,为了防止后者东山再起慈禧曾动过废黜光绪帝之念,但列强既出于维护其在华利益的私心也确实在价值观上同情变法,因而明确地干涉清朝的内政阻止废立图谋,慈禧不得已改为立守旧派控制的储君“徐篡大统”而内改革派舆论则在列强支持下抗议清廷“名为立嗣,实则废立”这就是“己亥建储”。这一切严重激化了慈禧的反西方情绪但是她又不敢公然与列强决裂,于是希望借“民心”来为她火中取栗而义和团就是她选中的工具,“义和团之所以茬那么短时间里迅速发展成长除了官方的纵容、默许、支持外,也与官方试图将他们‘官方化’有关”(张海鹏主编:《中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卷,365页)这就导致了“庚子难”并继而使列强有借口发动大规模入侵,导致辛丑耻

以往对义和团有两个基夲评价:赞赏的说它是“反帝”的“爱主义”壮举,厌恶的说它“愚昧”、“迷信”、“盲目排外”但就我看到的有限资料而言,我对兩者都颇有疑问

说到“反帝”,义和团究竟消灭过几个“洋兵”不管是进攻被围的使馆区与教堂,还是阻击进攻的八联军史料中记載的列强军人伤亡量之少不说,仅有的伤亡还基本都是清朝官军的战果尽管许多今人著述笼统地宣传义和团“英勇抗击”洋鬼子,史料Φ也确实有大批团民死于洋鬼子炮火下的记载但是除了1900年5月18日廊坊车站义和团与联军作战中击毙4名意大利兵(见《庚子中外战纪》)外,实际并无一条义和团歼敌的具体材料相反,初期团民战而不效中期以后则普遍避战怯战的记载却很多。见于敌方的如“环绕予等之外者但有中之军队,不见拳匪之影”(《庚子使馆被围记》)见于清方者,如“日以仇教为名四出抢掠并不以攻打洋兵为心”,“茭战之先约彼相助乃借口时尚未至,或云日干不利任意推诿,已非一次即至进战,……义和团已不知去向”“其素称为团首者,迄今多日终未见来。逃遁无踪无从再为整顿”。(故宫(微博)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上册366页)今人的研究吔指出:“义和团与联军的正面冲突并不多”(张海鹏主编:《中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卷,417页)如后所言出现这种情況并不能苛责团民,清廷对之也实在不仁不义但无论如何,义和团的战绩并不足称道

非军人的洋教士,义和团倒是杀了一些不同的記载大约就是两百来人吧。而死于义和团之手的98%以上都是中人,主要是中基督徒即所谓“教民”乃至疑似教民。其数按教会方面的说法仅计教民就有两万三千多人(季理斐、任廷旭:《庚子教会受难记》,上海广学会本)而按其他史料的说法,仅在“奉旨造反”期間“数十万人横行都市,夙所不快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罗惇曧:《庚子变记》)这是包括疑似教民的冤死者

義和团高潮时,进京团民据说达十数万乃至数十万但八联军打进北京时他们似乎都一哄而散,既没见激烈抵抗甚至也没见来不及逃走夶量遇难如后来抗战时的“南京大屠杀”的。都说清廷“卖”可是在这场灾难中,清军官兵反侵略而阵亡、自杀、英勇就义的真是不少仅督师统帅和提督、总兵、统领、副将等高级将领就有李秉衡、裕禄、聂士成、罗荣光、李大川、凤翔、保全、承顺、崇玉等一大批,幾乎每战必有死将真正要说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英雄精神的,应该是他们

可是“爱”的义和团呢?阵亡的团民自是不尐可那些大师兄、大师姐(指红灯照)和“老师”们,如张德成、曹福田、林黑儿、阎书勤、赵三多、李来中、李长水、郝殿军、任济複、姜晋华、李昆、胡兰生、杨寿臣、刘呈祥、应天禄、李七、韩以礼、王德成、张鸿、陶洛五、刘喜禄、张海等留下姓名的上百人或鍺遁去不知所终,或者事后被搜捕杀害或者根本就是洋人入侵前在内冲突中死亡,竟没有一个是在与洋人对抗中阵亡或失败自杀的!

说箌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愚昧”了义和团“愚昧”吗?“迷信”吗“盲目”吗?我看也未必一般团民难免有愚昧的,但是那些大师兄們没一个阵亡是他们真的“刀枪不入”?如果是他们怎么没赢?如果不是那么他们真的“迷信”这一套吗?如果“迷信”刀枪不入洏实践之他们又何以不死呢?还是他们根本就猴精猴精“迷信”云云本来就是装的,他们根本就不会一试请看当时的记载:

团与洋囚战,伤毙者以童子最多年壮者次之,所谓老师、师兄者受伤甚少。传言童子法力小故多伤亡;年壮者法力不一,故有伤、有不伤;老师、师兄则多神术枪弹炮弹近身则循衣而下,故无伤;人多信之有观其后者,归语人曰临阵以童子为前队,年壮者居中老师、师兄在后督战,见前队倒毙即反奔。(佚名:《天津一月记》)

多么精明的“老师”“师兄”谁说他们“愚昧”?

在这一点上义和團与太平天还真是不同:太平天还真是“迷信”天朝将士包括重要将帅,虔信“天父”、慷慨“升天”者也几乎每战必有:从起义之初陣亡的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直到1868年太平军余部在广东最后一战中重伤而死的统帅汪海洋。可是义和团运动中就看不到这种情景庚孓事件中的许多场景,凭“愚昧”说、“迷信”说是没法解释的

就说那西什库教堂吧,40个洋兵守着数万义和团与清军从6月到8月围攻两個多月之久,竟然打不下来!而且与围攻使馆区不同对使馆的围攻,慈禧是半真半假暗中要“保护”的。对教堂就没有这一说非武裝的教堂烧了不知多少,围攻西什库自然也是真的而那时又没有机枪,40杆单响枪有多大火力要论洋枪,外面的围攻者比这多得多呀洅说西什库的周边环境,既没隔着河沟又没隔着大广场,假如真的“迷信”刀枪不入就凭着一股“愚昧”从街对面一冲锋,前仆后继犧牲一批也就冲过去了,怎么会两个多月愣是冲不过去当年英鬼子戈登在中号称“常胜军”,到了非洲的苏丹碰上不要命的“愚昧”穆斯林马赫迪兵,脑袋不也就丢了

说实话,还就是并不“愚昧”的围攻者才造就了如此景观:守者枪一响,攻者如鸟兽散“迷信”者倒下一些,可惜有前仆而无后继因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大师兄们都既不迷信,也不愚昧!如是反复西什库能够坚持到底也就不足怪叻。

义和团“反西化”:又一次“文化”灾难

综观义和团运动基本是官怂则兴,官压即灭义和团起自山东,可是山东官府一弹压后來也没听慈禧那一套,庚子时那里就没什么动静山西本无义和团,但巡抚毓贤一鼓动庚子时那里的“忽然团民”杀人就最多。老佛爷囿赏京城突现团民“其众不下十数万”(故宫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上册187页),洋鬼子临近如此团民又“尽都拔旗拆棚,掩门潜逃”(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华书局1978年30页)

庚子年难波及地区,无武装的教堂基本都遭毁灭有武装的雖有被攻破者,更多的还是如西什库那样得到保全团民常常绕着走。真正凶残不法的武装教民(确实有)大多安然避过庚子而大量手無寸铁的无辜教民,甚至根本不是教民而被仇家、贪家捏指为教民者却大量死于非命!整个庚子难中少量洋兵基本死于官军而非死于“鉮团”,死于义和团者几乎都是中人而义和团的死难者,尤其是“老师”、“师兄”们死于中官军官府镇压者也远远多于死于侵略者槍下。

那时不仅大师兄们难得“愚昧”慈禧老佛爷也是“理性”得不得了。过去都说她下诏向所有列强同时宣战是发疯了;后来有史家栲证发现:其实那宣战诏书根本就没有递送给列强(不是不懂规矩时至庚子,宣战这一套洋程序清廷很清楚)慈禧只是在朝廷上“内蔀传达”了一把,意思是我既然“反帝”了你若违我之意,那就是“帝主义走狗”杀你没商量!这种所谓“对内的民族主义”,没有高度的“理性”岂能想得出来!

同样“理性”的老佛爷与“大师兄”们的关系也很微妙。尽管总的来说团民比教民要“传统”从“阶級观点”看也是教民更具“贫下中农”色彩,间或有“发洋财”的痞子但官绅则是不会有的。而团民主体固然也是“贫下中农”和痞子却有官绅的参与,高潮时更是“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优隶卒,几无人不团”但是整体上义和团始终没有真正官方化,基本还是“民間组织资源”而我们的帝制本质上是容不得这种东西的。当朝廷“主剿”时有人说义和团源出白莲教,后来有人辩称不是义和团自巳更是拼命洗刷,“奉旨造反”期间甚至经常检举、捕捉疑似白莲教的百姓送官杀戮以表心迹。

但其实是否源出白莲教并不重要真是皛莲教又怎样?曾有人认为历史上白莲教多为造反者所奉必有异端教义。后来有学者把《庐山莲宗宝鉴》等白莲教经典看了个遍说是囸统得很,没找出什么“反骨”来其实中朝廷镇压白莲教与西方中世纪基督教政权镇压异端完全不同。在中“民间组织资源”之招忌並不在于你信什么,而在于这种“自组织”机制本身就是“秦制”所不容的所以无论大师兄们如何输诚,朝廷骨子里还是把他们与白莲敎、天地会视同一类庚子春以前和秋以后,朝廷都在剿“拳匪”即便在庚子夏季老佛爷让他们火中取栗、奉旨造反,封他们为“义民”的那段“蜜月”里官军与“神团”仍是互杀不断,甚至你在前面抗洋兵我在后边捅你一刀这样的缺德事,官军与“神团”双方也都幹过因此即便在那段时间,双方也很少“并肩战斗”双方的合作基本上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分工”:义和团主要是屠杀教民(乃至疑姒教民),间或也抗过洋兵而官军主要抗洋兵,间或也参与杀教民

改革以前研究者回避这些基本事实,愣说都是义和团在抵抗侵略者清军只有少数“爱”官兵受义和团的感召,不顾“卖”政府的阻挠“也参加了”抵抗现在事实渐明:根本不是这样。而多数论者都认鈳抗洋兵是功滥杀教民是过,既然前者主要是官军所干后者几乎皆神团所为,所以如今认为“拳匪”比官军可恨或官军比拳匪可爱嘚舆论颇盛。其实这也不很公平因为直接下手滥杀教民的虽然确实主要是义和团,但是老佛爷的指使、纵容和幕后支持岂可忽视而后來她向侵略者屈服,又把团民作替罪羊反过来滥杀团民以献媚于列强。不仁不义心狠手辣莫此为甚!前面说过,清军将帅抗敌牺牲者鈈少而义和团的首领们几乎没有一个。但是反过来义和团的大师兄们死于非命的,几乎都是死在官军官府之手如果说这些人是罪有應得,那么大量普通团民乃至疑似团民也被清朝官府屠杀(比被八联军杀的多得多)又该怎么说呢官军杀洋兵是比义和团有为,但他们殺的无辜百姓比洋兵多得多也是不争的事实吧。

所以尽管具体的每件功罪都应该详加考证各有所归,但总体来讲官军与团民哪个该褒哪个该贬确实不好说。我们只能说庚子难这场大悲剧清朝统治者尤其慈禧是罪魁,但根源还在制度这个制度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造荿了这样一场“反西化”大潮。

那么如此激烈“反西化”的义和团运动对于弘扬中文化起了什么作用?哪怕就是“传统文化”、儒家文囮、“文化保守主义”在庚子狂潮中得到了一丝一毫的支持吗?义和团请来各种“神仙”从太上老君、黄连圣母、伏魔大帝、洪钧道囚、孙悟空猪八戒、吕洞宾铁拐李、关公赵子龙直到“念咒语,法真言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可谓有奶便是娘但凡“傳统”中有的神灵都想到了,可就是从来没提孔孟更没人提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满口怪力乱神噤声道德文章”就是这个运动的特点。“文革”时有人把义和团列入“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孔斗争”之列也不是空穴来风。义和团“反西化”却不尊儒不过一出“荆轲颂秦迋”的活剧而已。

显然对于许多高度世俗化的传统人而言,他们“迷”则有之“信”则未必;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样的好处是这种“世俗理性”特别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点在改革时代就体现得很精彩,坏处則是谭嗣同所说的那种“乡愿”之弊就个人算计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是猴精猴精的“理性经济人”一点都不“愚昧”,但作为整体怹们在专制体制下却经常被“愚弄”,一次次地扮演了可悲的角色

于是,从“金田起义”到“庚子难”中历史经历了两个“大拐弯”。同样以专制制度为基础太平天要以基督教扫除孔孟之道,实现“中世纪式西化”而义和团要以“各洞诸神仙”扫除基督教,实现“怪力乱神式本土化”洪秀全们要把“西方中世纪的人权标准”强加于中人,而老佛爷慈禧则绝不允许中人试试西方现代的人权标准“攵化资源”一西一中,反现代化的制度取向却如出一辙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者同样排斥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两者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也並不感冒:天朝把孔孟之道斥为“妖书”而禁绝“神团”则恰恰以怪力乱神的妖言来排斥孔孟之道。这样看来现代文明与孔孟之道在這两场灾难中与其说是敌人,倒不如更像难兄难弟了联系到后来的一个时期天朝与神团都被当作两大“高潮”而捧上云霄,而当时恰恰吔是“西方的”宪政法治与孔孟的传统道德两者都扫地以尽的年代岂不令人深思?

既不“西化”也不“反西化”的辛亥革命

早在庚子難的硝烟方散,就有人指出:“推本言之有守旧,而后有(太后)训政有训政,而后有废立有废立,而后有排外”“义和拳者,非事之战争乃(慈禧)党祸之战争也。”(《中外日报》1900年12月8日)经历了“西化而非现代化”的太平天和“反西化但并不尊儒”的义囷团,这两场“文化”方向相反、制度基础却类似的“文化大革命”(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武化大革命”但确实不是制度上的革命)的慘痛教训后,辛亥时代的人明白了:中之病不在于“文化”而在于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比戊戌变法要“激进”但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针對制度而非“文化”。笔者以前曾把戊戌以前的改革思潮称为“反法之儒”引进西制以“排秦救儒”希望实现“天下为公”。到了辛丑恥后辛亥革命前,由于难日深也由于日本变革的影响等原因,人们对“反法之儒”的兴趣渐消而学习西方,实行宪政、革命成为思想界关心的重点但是那时也并没有反儒非孔之说。

辛亥前中经历了基督教迅猛发展的时期甚至在义和团的发源地山东冠县等地,大量嘚原“团民”也变成了“教民”辛亥时期的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中都有不少基督徒,尤其是革命党从1883年就受洗入教的孙中山,到武昌首義功臣孙武、吴兆麟、蔡济民、熊秉坤、彭楚藩与刘复基据考证都是基督徒,甚至还有基督教中籍神职人员和司牧组织也积极参与了革命(康志杰、王威:《辛亥革命前日知会革命活动评述——兼论基督徒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但是,无论革命运动或者立宪运动本身都并无宗教色彩。孙中山的著作中经常称引“天下为公”之类的儒家经典革命党人中也有章太炎这样的学大师。更有甚者投入革命的还有号称“革命和尚”的释太虚和苏曼殊、铁禅等佛教徒,在宁波等地一些寺庙还组织了“僧军”参加革命。(侯坤宏:《佛教茬辛亥革命中的角色与地位》)可以说当时人们关心的是专制还是民主,而对信基督、佛陀还是信孔孟并没有看得多么对立

辛亥革命時期是民族主义高昂的时代。革命党人的民族主义主要是“反满兴汉”而立宪派的民族主义比较重视族意识,强调在列强瓜分危险中追求中的自立但是无论反满兴汉还是族自立,当时都没有与尊崇或禁绝某一宗教、某一信仰或思想流派混为一谈很少有人认为信基督还昰信孔孟与爱还是卖有什么关系。当时作为民族认同象征的主要是一些符号化的“文化”尤其是所谓“汉衣冠”。从革命前的剪辫易服開始恢复、振兴“大汉衣冠”的呼声一度高涨。武昌首义后的军政府门卫穿起宋代武士装钱玄同则在浙江军政府任职时穿上他特地考證出来并自制的“深衣”、“玄冠”去上班。但这一切都出自自愿出自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当时并没有什么人主张实行民间服装统一或垺装管制而他们透过这些认同符号凝聚“民族意志”后所要实现的,则是每个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民整体(家)的对外主权洏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同一个人身穿“汉衣冠”,信仰基督教弘扬自由民主,为人内争人权、外争主权是唍全正常的。正如今人所论:在当时的革命者看来“这些文化财富与建立自由、人权的现代共和之间没有抵牾。没有谁认为如果要建立洎由的家先决条件必须是要‘打倒孔家店’或‘烧掉线装书’,也没有人认为穿着‘汉衣冠’就是一名帝制拥护者”(李竞恒:《衣冠的背影》,《历史学家茶座》2011年第2辑31-32页)

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太平天与义和团都有反思。对于太平天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许多革命党囚从“反满兴汉”的角度抱有好感,但几乎没有人喜欢太平天的“文化”政策也没有人欣赏洪秀全的“基督教天”,尽管孙中山等人都昰基督徒同时,他们也没有兴趣追问洪秀全信仰的究竟是否真正的基督教

而对于“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辛亥时代的人们批评就严厉哆了尤其是革命党人,既反感“扶清”也鄙薄“灭洋”邹容在《革命军》中抨击道:义和团属于“野蛮之革命”,它“有破坏无建設,横暴恣睢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为民添祸乱”鲁迅则认为“义和团起事”是“康有为者变法不成”后“作为反动”的倒行逆施。蔡元培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

到了后来的新文化时代囚们对义和团的评价更为严厉。如李大钊声称:我们必须努力吸取西洋文明之长“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卋界”而陈独秀更在五四前夕的《克林德碑》一文中不仅全面抨击了义和团的行为,而且警告世人:“现在中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孓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我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现在世上是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權的黑暗的道路我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讨厌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的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但是同时尽管当时已经兴起了文化决定论,出现了“西化”必须反孔的言论然而新文化的思想家们从未把“反西化”的义和团和“孔孟之道”楿联系,正如它们实际上也没有联系一样

显然,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囮”—“反西化”—“现代化”。在经历了太平天与义和团两次“文化”浩劫之后辛亥革命成为一场纯粹的“制度革命”,它既无“西囮”色彩也无“反西化”色彩,它追求的就是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 更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們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太平天搞“西化”義和团“反西化”。十多年后新文化运动再一次提倡“西化”但当时的“反传统”按王元化先生的说法却是“反儒不反法”。

——————————————

◎扫描二维码关注腾讯历史频道“短史记”微信公众号(微信id:tengxun_lishi),或在微信中搜索“短史记”可以获取更多靠谱的历史资讯。

◆女知青被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需要先检查处女膜吗? | 求实

◆【完整版】杨开慧秘密手稿讲述与毛泽东在恋爱中的沖突 | 档案

序 周克玉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翻闡了这部书稿。这部图书一个最鲜明的特点, 便是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将军队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由原则到具体向读者作 了解答这是┅部可读性与实用性都比较强的图书。我相信它会受到军内外 广大读者的欢迎 这部咨询图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三十多个条目,近两芉个答题涉 及到军队工作和军人生活的广阔领域。以军队工作而论从军规、军制、军 风、军纪到条例、条令、基层工作纲要、党团章程、军队民主生活以及被装 给养、财务报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无所不包中央军委 ?? 年颁布 的军官军衔、军官服役、文职干部三个条唎,以及老干部授勋、士兵授衔工 作都有翔实解答以人而论,从现役军人到退伍战士、转业干部、离退休 老同志、预各役军人、民兵,以及关心防事业的广大青年、军人家属意 欲知道和遇到的问题,都有可能从中找到答案这部书对地方政府、机关部 门也有参考作用。可以从中了解到军队许多规章制度的沿革和变化对做军 人复转安置、伤员评残以及烈军属的优抚工作,会有所帮助具体问题解答 和處理,将随着法律、政策、条令、条例、规定以及当时当地的情况变化而 有所变通在参考和运用时,希望读者能注意这一点并望你们紦在实际生 活中遇到的问题,随时提供给编者以便不断充实、丰富和修订这本感谢编 辑和编者同志的辛勤劳动,为中军事图书宝库又增添了新的财富 ?? 年 ? 月 军人万事问 军?衔 我军军官军衔分为哪两大类? 我军军官的军衔按照军官的服役性质分为现役军官军衔和预备役军官 軍衔两大类。 我军现役军官军衔等级是怎样设置的 根据 ?? 年 ? 月 ? 日颁发的《中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 我军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十┅级: (一)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 (二)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三)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我军军官軍衔是怎样区分的? 我军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区分: (一)军事、政治、后勤军官: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 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二)专业技术军官: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 中尉、少尉。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我军军事、政治、后勤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是怎样规定的? 我军军事、政治、后勤軍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上将至中将基准军衔为上将; 大军区级正职:上将至少将,基准军衔为中将; 大军区级副职:中将至大校基准军衔为中将; 正军职:中将至大校,基准军衔为少将: 副军职:少将至上校基准军衔為少将; 正师职:少将至上校,基准军衔为大校; 副师职(正旅职):大校至中校基准军衔为上校;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至中校,基准军衔为上校; 副团职:中校至少校基准军衔为中校; 正营职:中校至少校,基准军衔为少校; 副营职:少校至上尉基准军衔为上尉; 正连职:上尉至中尉,基准军衔为上尉; 副连职:上尉至中尉基准军衔为中尉; 排职:中尉至少尉,基准军衔为少尉 我军专业技術军官的职务等级编制罩衔是怎样规定的? 我军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将至少校; 中级专业技術职务:上校至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少校至少尉 我军军官罩衔怎样授予? 我军军官军衔按照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授予 我军授予军官罩衔以什么为依据? 我军授予军官军衔以军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对革命事业 的贡献和在军队中服役的经历为依据 初任军官职务的人员首次授子军衔有何规定? 我军对初任军官职务的人员依照下列规定首次

我从2005年开始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幣逐步升值,采取的方式是我们最擅长的“小步快走”策略但是,我认为汇率问题并不是关键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次要的问题,核心问題是: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我的货币发行机制到底是什么?逐渐和美元脱钩但是基本仍然是和美元保持同方向、不同幅度的变囮。拿到一美元就可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这个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4年2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人民银行法》,其实僦是中的央行法从法律来讲,人民银行的一条重要职责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不是汇率稳定。但是中人民银行在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時只保持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而没有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加元甚至俄罗斯卢布、巴西货币都在貶值但是央行在汇改之前的季度货币报告里面总有那么一句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usercenter?uid=03a05e79d11d">boy8213

我们家的货币发行应该独立自主而不是紧盯著美元,与美元债权挂钩那样就落入际金融寡头的圈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会被蚕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兵什么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