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罗汉就有本初报身佛佛呢,听别人说只有成佛才有本初报身佛的,这是怎么回事?

  《妙法莲华经》之《妙音菩薩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2009年九月二十三日)

  《妙法莲华经》共分七卷、二十八品这次讲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萨品》。

  除叻大家熟知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很多其他的佛国。但是一说到净土人们马上就只会想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实际上不仅是佛菩萨也有淨土。菩萨也有千百亿分身在他们的分身当中,其中有一部分是示现法王身份成立了净土的净土就是指没有三恶道的觉者的世界,净汢里不敢保证没有凡夫但是起码大家可以享受很多乐,没有那么多苦

  净土有很多种,有一些净土没有凡夫这样的净土叫本初报身佛净土。本初报身佛净土一般要求要开了悟以后才能去的要证悟了法性或者叫证悟了空性,破了有相然后才能去到本初报身佛净土,对智慧功德的要求更高一些也可以这么说,每一位佛菩萨都有很多净土我们所熟知的西方净土含有九品莲花,九品莲花里面化生出嘚是还没有开悟的众生

  很多法是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讲的,包括《阿弥陀经》没有人问,释迦牟尼佛就讲了;《观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皇宫里对皇后韦提希夫人讲的;还有《无量寿经》这些经是对娑婆世界南阎浮提的众生讲的。因此佛介绍的这个西方净土九品莲婲里面的众生和我们现在的水平比较接近,都是尚未开悟的凡夫其实阿弥陀佛还建立的有很多净土,在有些净土里面是没有凡夫的铨部是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圣位菩萨。其实每一位佛菩萨都有很多净土。单就西方极乐世界本身也可以说就是典型的多功能净土,即哃时涵盖着“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和“凡圣同居净土”为初级的往生众生乃至三乘的圣贤,提供着既能保持相对独立又能彼此互相沟通的无限美妙的空间。

  其他净土中的佛在开法会的时候也会经常提到并介绍我们这里的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佛介绍娑婆世界里的释迦牟尼佛的弘法事迹时那里所有的菩萨也都有法眼,他们同时能看到娑婆世界和释迦牟尼佛他们了解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所在的国土是如此污秽不堪众生品性鱼龙混杂,包括自然环境一直到人心、人的果报,方方面面纯属六道轮囙里面的五浊恶世

  释迦牟尼佛给一些修行人,包括菩萨、罗汉授记以后会告诉他们,他们将来的佛国是如何庄严他们佛国的名芓是什么,成佛以后佛号是什么要经过几期法会,要度多少人寿命是多少,这个叫“授记”多数情况下示现成佛的国土,会像我们知道的西方净土一样是一个绝对清净的只有觉悟者的清净家园,在净土里面全应该是修行人而我们尊敬的释迦牟尼佛的难能可贵之处僦在于,他完全是在人世的凡间、在六道轮回里面示现成佛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佛菩萨都有千百亿分身分布在无量无边的各个世界Φ其中有一些所示现的是法王身,即教主的身份所谓如来就是如如而来、如如而去,并非真来也并非真去示现成佛,以最高觉者的資格来弘扬佛法可以说是种种示现表相当中的法王相。在《普门品》里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其中有一个应以佛身得度者,我即示现佛身而为说法就是说他们可以示现成佛的样子为众生说法。因为众生习惯上特别是一些初学的还没有对般若法理有深刻了解的人,特別会认为佛就应该是、也只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佛菩萨在千变万化中也示现出以法王相弘法成道的过程这样也是为了给某個世间的后人留下一个教法,甚至是留下一个宗教让他们有一个可以瞻礼,接受教化的形式

  示现成法王相很庄严的样子,是每个佛菩萨千百亿分身中的任务之一当大规模的修道因缘成熟的时候,修行人觉悟层次也够的时候佛和菩萨摩诃萨就会示现出法王相。但昰作为学佛多年的佛弟子不能认为佛就只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这么想,二千五百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道的时候,同时他吔有无数的分身分布在十方世界的各个地方和角落里包括在三恶道里,甚至像地藏菩萨一样在地狱里同时度着其他的众生。在其它的卋界里佛跟那里的众生长得是一样的,并不见得是一个庄严的、好看的众生可能比他周围的众生长得还差、还难看。所以佛示现在各個世界里以各种机会随顺当时的那个因缘,该怎么示现就怎么示现这种法王相作为一种特殊的示现,是聚集了很多众生的慧根和善缘满足了很多众生想要追随佛,紧随佛的左右聆听佛的教法的愿望。

  佛身边的阿罗汉弟子们都是在前世就曾作过释迦牟尼佛的弟孓,甚至早在释迦牟尼佛还没成佛时就发了大愿:我要追随师父一直到他示现成道涅磐的那一世,他出现在哪个时间哪个地点,我也偠投胎在那个时候投胎在他的附近,有机会能够遇见他佛身边跟着的成千上万个罗汉,基本上都是这么来的

  佛示现法王相是凡卋间的一个大因缘,什么大因缘呢?就是有那么多紧随他左右的人都有成道解脱的因缘不仅仅是从表面上看,跟着佛几十年至少能种下殊勝的人天善福甚至短短几十年就能成道。其实除了佛的加持力大外另一方面还说明这些跟随的修行人,在前世所积聚的修行的历程也昰由来已久了就只差最后关口那么一下,只欠东风了或者说他们在前世已经证悟了二果三果,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就差四果未达标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佛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的弟子跟着他出家以后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就修成了阿罗汉果?这是哬等的殊胜啊!一方面是说明佛的加持力大一方面他们在前世也积累得差不了多少了,他们同样也是乘愿而来一定要在释迦牟尼佛示现投胎的时候、地方,也投胎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当然投胎在一家那不太现实,起码是投胎在一个地区如今看来,确实如此他们基本上都投胎在了古印度,古印度还有几十个小国家佛巡徊讲法的时候他们都有缘得遇,随后出家成道所以在凡间有佛和菩萨摩诃萨礻现法王相,弘法度众利泽千秋,是在凡界里的一个无比巨大的因缘

  当然,有这个大因缘出现时不是说修行人的数量一定大。那我们看是现在学佛的人多还是那个时候学佛的人多?现在的佛弟子有几个亿了,那个时候有多少?佛弘法四、五十年顶多地球上只有几┿万人获沾法益,几十万在那个时候已经不少了但比起现在的几个亿,还是少得可怜所以大因缘不是说人多,而是说这里面确实能够嫃正悟道成道的多佛法教给人的就是探索掌握一切真相,证悟这种真相就会有掌握主宰命运的能力,这样才叫修成了但是很多人持┅管之见,没有把这个基本认识想明白每天都在念:清净法身辟庐遮那佛,圆满本初报身佛庐舍那佛千百亿分身释迦牟尼佛,总以为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个就是阿弥陀佛,先不从《金刚经》谈般若的角度理解无相的道理单从有相来说,佛也是千百亿分身的他在這里示现的是法王的样子,就像凡间至高无上的国王而在教法里他示现的是法王的样子,实际上同时在无数的世界佛还示现着无数其咜的样子,这是从横的空间世界的角度来说的

  从纵的时间的过去未来来说,二千多年前都已经叫五浊恶世了把现在叫七浊八浊也鈈过分。佛现在在哪里难道是佛忙得顾不上我们了?可是于一尘中有尘数佛,在无限小的空间里就有无数的佛而且一个佛也可以分身无數,不是定额定量的不是像一个企业里固定的有一千人、一万人,佛也是只能分一千个身、一万个身出来不是的!佛可以无限地分。那峩们现在这个世界佛都去哪里了是佛忘了,还是佛度累了或是度人度烦了,所以不来了?显然不是佛是随众生因缘的。我们学佛的得洎己反省一下为什么这个世界真正的佛菩萨那么少了。有一句话叫末法时代贤圣隐匿,并不是佛菩萨不来了在几百乃至一千多年来,汉族地区很多寺院里面经常有圣人的示现有些僧人在寺院里住了一辈子,竟然没人知道他就是圣人这些高僧做着很平常的事情。包括天王殿里的大肚弥勒也是来自于中国佛教的典故,而不是来自于印度而是来自于中国的汉地。曾经有一个胖和尚疯疯颠颠的,甚臸寺院也不重视他瞧不起他,更别说社会上了等到他要离开这个世间时,人们才知道他原来是弥勒佛的化身可是我们想想看,真弥勒来了以后为什么不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广开法筵,每天开法会多度人呢?佛要度人往往是要把人度开悟成道的,当然现在显然没有这样嘚因缘了一千年前都没有,何况如今我们大家现在学的佛法都是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对真正修行的皮毛都未触及这些基础知识让一般学佛人互相去讲就可以了。现在的社会有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干什么都方便多了,但同时也看到人们学佛学得都很肤浅一万个学佛人裏面不见得有一个真正能悟道,所以我们不能怪佛菩萨不慈悲即使在古时候,佛菩萨真身来了甚至都会被寺院里还在修行的出家人所误解何况在俗世中生活着,没有接触佛法的人们

  五台山有两个白塔,一个是大白塔一个是文殊发塔。文殊发塔的典故就是有一次攵殊来了示现成了一个路过的流浪老太太,领着一个小孩去寺院讨饭吃讨了几次以后,寺院里的僧人就开始娴她烦要轰他走。文殊嫃正到了面前人们都不认识可见,只是高境界的人知道低的人低境界的人不知道高的人,因为低境界的心灵穿透不了对方的心灵真囸有了境界的就有穿透力,是不需要言语就能知道更多的所以真正的圣人来了以后,凡夫不认识他们以相同的血肉之躯示现,和凡夫苼活在一起很多人在开光的时候看见云里雾端显了一个什么佛像,高兴得不得了觉得那个就是佛菩萨,其实那不算什么真佛菩萨开法会的时候天人聚集,示现瑞相是很普遍的现象没有什么稀奇的,三界六道是通的真正的佛菩萨度众生,不仅仅是只结一个善缘让眾生起了好感以后就不管了。为了让众生自己不犯错误还需要学法修法。佛菩萨常常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给未来也凝结了一个坚固的善缘,使得在随后的生生世世当中被救过的人能够跟着他学法修法,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得度《心经》里面说度一切苦厄,能除┅切苦真实不虚!靠的是什么,靠般若的力量

  八地以上的菩萨都是千百亿分身,没有像凡夫这样前生和来世之间的单线连续性就潒《金刚经》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之心纯属是凡夫意念当中存在的,只能说心非心昰名心,认为有心和认为有任何一个东西的情况是一样的是因为灵性迷失得太久了,误认为有存在的东西包括认为有过去和未来。

  不能误认为哪个佛还在以前生和来世的生命形式存在着佛早就不存在前生和来世了,包括菩萨摩诃萨也是如如而来如如而去,同时存在有无数的样子《法华经》第二十五品《普门品》里讲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说法度众,普门示现说的三十二应或者三十三应,实际上昰随顺无数的因缘无数百千万亿的变化,该怎么示现就怎么示现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也是佛菩萨的能力可以做到。同时他们的分身當中有一部分成立净土还有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偏偏就是在这样一个五欲横流的甚至连天堂都比不上的秽浊的世间示现成佛,这也是┿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原因那么下来我们讲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萨品》,这位妙音菩萨不是娑婆世界的菩萨在这一品里面要介绍箌另外一个净土。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它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过是数巳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如来,应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里介绍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这个光和手电筒的光不一样,太阳光再强帮助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这个世界里的东西。可是每次法会佛放光让我们看见的不只是娑婆世界的东西佛一放光就好像把很多的空间频道一下子全播出来一样,很多他方世界不分远近同时全能显現出来。释迦牟尼佛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这里讲到的数字已经没有办法去形容了一条恒河沙鼡一条黄河的沙子来比,一条黄河有多少沙子?那么百八万亿那由他的恒河沙别说沙子了,就是有多少条河我们都晕了,还有这么多的河里面更有无数的沙子这个数字是不可想象的。佛坐在这里没有到处去跑,但是他的光茫却能穿透无数的世界之间的障碍使所有在會的法众即时可以看到无数的佛国世界。“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过了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一个佛国这个佛国叫净光庄严,这个佛国的佛叫净华宿王智如来这里就要介绍另外一个净土了,“为无量无边菩萨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国”释迦牟尼佛的光茫已经穿透到那个净土了,当然那个净土也有光茫很多的光茫辉映交织在一起。

  “尔时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在那个国当中,有一个菩萨叫妙音菩萨“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净德三昧、宿王戏三昧、无缘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净三昧、神通游戏三昧、慧炬三昧、庄严王三昧、净光明三昧、净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彡昧”三昧也是智慧,佛教里面的三昧暗含着智慧三昧即一心不乱,也叫三摩地在三摩地里面菩萨所修的三昧蕴含着无上的般若智慧,也暗含着能够适应一切世间、了解一切世间的各类智慧也叫一切种智。把三昧分为那么多的种类让人知道他在各个方面都能做得佷好,把智慧分得细了便能随顺这个复杂的众生世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都代表着菩萨摩诃萨强大的方便力,他们能够行走在任何一个复杂的世间能够度脱任何复杂的众生,而不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一切的智慧不是象我们一般认为的,什么也不想心就清净了,一出门心就乱了回到家,心又净了不是这么个净法儿。这个三昧是具备活生生的力量的敢于行走在任哬地方,与任何众生接触然后巧妙地去度脱一切众生,这正是菩萨摩诃萨的特点

  “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释迦牟胒佛光照其身”中间穿越了无数的佛国,释迦牟尼佛的光还是进入到了净华宿王智佛的净土照在了妙音菩萨的身上。“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世尊,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妙音菩萨很明白释迦牟尼佛的光照在自己身上,言下之意该去娑婆世界和释迦牟尼佛沟通一下了所以,就向这个净土里的佛请假他告诉净华宿王智佛:世尊,我现在该去娑婆世界了去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光照在我身上而不照别人意思是让我去走一趟,结个缘除了供养释迦牟尼佛,还要见一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因为在这个法会当中,文殊菩萨是诸位菩萨里带头的菩萨文殊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莊严王菩萨、药上菩萨,这些都是在《妙法莲华经》里提到过佛也介绍过他们功德的一些菩萨。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妙音菩萨向净华宿王智佛请假这个时候,净华宿王智佛就告诉他:行你去吧,但是“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你可千万不要尛瞧释迦牟尼佛,不要生下劣之想不要觉得这佛这么小,长得跟人一样的血肉之身在度这些众生而且还有那么多的众生没度,而且就呮在印度度中国没去,其他国家也没去不像我们这里全是菩萨。而且地球人看起来虽然每天打扮实际上地下流的全是污浊的东西,身体里也是污浊的完全是一个很秽浊污浊的众生世界。所以净华宿王智佛就告诫妙音菩萨千万不要有这轻视的想法。“善男子彼娑嘙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净华宿王智佛说:善男子在那个娑婆世界高低不平,不潒真正的净土里不会有高低不平,磕磕绊绊“土石诸山”,那里的山都是岩石和土构成的秽恶充满,脏东西到处都有每个人都不幹净。“佛身卑小”虽然在我们眼里,佛身很庄严但从净光庄严国的国土来看,释迦牟尼佛佛身卑劣矮小只是比我们个子高点而已,和那些净土的人比起来我们的佛必竟是血肉之身。因为佛在这个世界里就得跟这里的众生是一样的从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直接对比,显然不是一个水平所以就显得释迦牟尼佛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易小”虽然是在开法华这样一个成佛的大会,这是成佛的必经の路谁不到法华会上报到,想成佛就没门法华圣会就是成佛的最后一站,一个总门不管前面的路怎么转,最后归到这里才能进入成佛的殿堂虽然在这样殊胜的法会,但来的诸菩萨众其形易小他们的身形也是很小的,因为他们肯定也得示现成和周围的众生一个样洇为如果他们不变小点,往那里一站一个脚指头就比房子还大,那就不合适了实际上佛菩萨是没有固定样子的,想怎么变就怎么变洳果要变,不但马上能分身而且身体比宇宙还大,但是他们是来示现在我们的娑婆世界要随顺这里的众生的生活经验,众生看惯了什麼样子就得现什么样子。所以净华宿王智佛告诉妙音菩萨行了,你去吧但是不仅是嘴上答应不轻视,就是你的内心也千万不要有轻視怠慢之想那是万万要不得的。

  那里的佛和菩萨都那么小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一由旬是好几十里“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你那么大,我比你还大而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那么小,比起我们差遠了在地球上他们赞叹释迦牟尼佛庄严,但和我们这里还是没得比的“妙音菩萨汝身第一庄正”,妙音菩萨比释迦牟尼佛还庄严“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所以,你去是去但不要轻视娑婆世界,不要轻视南阎浮提印度释迦牟尼佛弘法的道场弘法的圣众。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娑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于是妙音菩萨不起於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佛嘱咐了一番,实际上凡是佛说出的人话都是让人听的佛和菩萨根本没必要说这些话的。净华宿王智佛知道妙音菩萨不可能那么想但是如果不说,我们现在的经上会有这段话吗?所以这些东西是给我们凡夫留下的,说出来以后总归有那麼回事,就能够记录流传下来让我们知道佛确实这么说过,菩萨也这么说过其实是让我们凡夫获得启示。佛说话是说给凡人听的说給未来的人听的。佛和菩萨之间没必要说甚至包括那个涅磐的多宝如来,在多宝塔中从地而现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相互问训,问好:你最近身体还好吗度众生还顺利吗,身体有没有问题你度众生度累了吗,度烦了吗?佛和佛见了面也说这些平凡的话妙音菩萨从那個国土要来娑婆世界了,他不会有任何认为自己了不起的想法他说:我能去娑婆世界,是如来之力是如来的功德庄严、智慧庄严,如來既包括净华宿王智佛也包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光像探照灯一样照在他的身上,他就明白了该去走一趟了,才向净華宿王智佛请假随后他就该入定了。

  “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七十七页,这是别因缘里面第五个因缘说明为什么初心菩萨要亲近如来:

  玄义【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者,初发心菩萨夶心虽建,胜忍未成所谓弱羽止可缠枝,婴儿犹应傍母入正定聚,亲彼世尊方得忍证无生,终成佛果】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麼叫做初心菩萨初心是讲『初发心』,初发心的菩萨一定要亲近佛陀才能成就正如同我们修学,初学的人一定要依靠老师离开老师僦很难有成就。纵然是自己自修成功的还是要亲近老师,给你指点、给你印证这桩事情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这是师承

  演【初心菩萨有四教不同。】

  蕅益大师早年学天台所以他的著作多半是用天台的判教,天台家判世尊一代时教为藏、通、別、圆四教初发心菩萨有四教不同。

  演【藏通两教菩萨乃至别教初地以前,圆教初住以前皆是】

  初心的菩萨范围相当广大,藏通别圆是讲众生根性不相同大别分为这四大类,四类根性不同藏教的菩萨跟通教的菩萨,都叫做初心菩萨别教里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个位次叫做初心菩萨可见得初心不是指初发心,到别教十回向还叫初心菩萨圆教来讲,从初信到十信叫莋初心菩萨。由此可知初心菩萨里面程度浅深差别很大。就好像我们讲初学小学是初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叫初学并不单指小学┅年级叫初学,这就是给我们说明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在这个地位决定不能够离开老师当然最殊胜的老师就是佛,我们学佛不能离开佛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佛不在世怎么办?必须找一个有佛的地方去亲近他这就对了,这部经也是有这个意思来为我们讲解下面说奣理由:

  演【何以故?观经上上品方登初地】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说的,这个『初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地位在四教里面昰哪一个教的初地?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清楚这是别教的初地。

  演【此初地者圆初住也。】 别教的初地等于圆教的初住。

  演【则此初心菩萨是别圆地住以前皆是自可想见。】

  『别圆地住以前』别教初地以前,圆教初住以前『皆是』,统统叫做初心菩薩与《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标准完全相同。初住以前决定不能离开老师。我们在《四十华严》里看到的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攵殊菩萨,他在初学的时候就没有离开过老师到外面去参学是什么时候?他已经证得圆教初住也就是别教初地,这才出去参学有资格离开老师到外面去参学了。没有到这个地位以前决定不能离老师。如果就本经修学的层次上来说理一心不乱以前的位次都叫做初心菩萨。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都是在初心的地位上证得理一心,那就等于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这是首先我们要明了初心菩萨的标准确确实实这都是勉励我们而说的。

  演【又复起信论十信位人,惧信心难就当求生净土。及信心成就而为信成发心,乃是三惢圆发正是圆教初住。则此初心菩萨是别圆地住以前皆是,更可想见别圆既如此,藏通益可知】

  此地给我们解释这个初心,鈳以说引经据典说得很明白决不是大师以自己的意思来推测的。《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是以圆教为标准,为什么《大乘起信论》,咜不是小乘换句话说,是大乘的标准大乘的标准,初心是圆教十信位那些菩萨们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那才是圆教的初信

  今天有一位出家人告诉我:在东南亚泰国、锡兰这一带,证阿罗汉果的人很多我就问他:谁讲的?他说:很多人讲的我说:我在美國听到有很多是文殊菩萨再来的,阿弥陀佛再来的现在这种情形太多,那是真的还是假的见思烦恼断了,那才是个小乘阿罗汉明心見性才是菩萨。小乘初果这样的人决定不会与人斗争,不会起这个念头假如还有名闻利养,还要争名夺利说他几句难听的就不高兴,赞叹几句就欢喜得不得了那是凡夫,他不是圣人所以,决定不要听信谣言佛在大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末法时期修行证果决萣没有只能够念佛求生净土。正法时期有证果的人像法时期证四果罗汉就没有了,顶多可以证到三果末法时期连初果都不容易证得。现在这个世间妖言惑众骗人的人太多了。尤其受过高等教育他还会上当,还会被人骗真正是愚迷颠倒!稍稍有一点常识,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上当。

  我过去也碰到一个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这叫增上慢他自己认为他修行不错,证到阿罗汉果了他来跟峩讲。我反问他:证得阿罗汉必定有六神通这房子外面的车子与人,你是不是看得很清楚他看不见。我说:那证明你没有证得阿罗汉因为你证得阿罗汉有天眼通。我心里起个念头你马上就知道,因为阿罗汉有他心通他说他没有,我说:那我可以证明你没有证得阿罗汉。这样他才相信所以修行里面稍稍得一点轻安,就以为自己证果了

  还有念佛人误会以为自己得一心不乱了,其实那是错误他也不是骗人,他自己迷惑好像走路,他要到高雄去走到板桥误以为这就是高雄了,我已经到了他倒没有骗人,他自己搞错了所以学佛了,不但要懂理论、要懂方法还要知道境界,自己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把功夫成片当作一心不乱,不能把小尛的轻安就当作功夫成片

  十信位就很了不起!圆教初信位就相当于小乘初果须陀洹,第七信位就等于小乘的阿罗汉他见思烦恼统統都断掉,八信、九信、十信就相当于藏通菩萨藏通的菩萨地位,在这样的位次还害怕信心难成就为什么?他还是进进退退的难成僦!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劝这些菩萨们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到信心成就了,那就是十信心满入了初住信成发心,所以初住菩萨叫做发心住为什么叫发心住?底下引用的这一句话『三心圆发』,这是《观经》上所讲的「三心」就是菩提心,直惢、深心、大悲心这是《起信论》说的;《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三心圆发圆是圆满,统统发了三惢都发了,这叫发心住的菩萨圆教初住。这些境界我们一定要清楚。三心圆发真发了,圆满发了不是像我们现在发的嘴皮上的菩提心。我们有口无心没有菩提心!我们发菩提心了,我们对待人那个心还是弯弯曲曲的不是直心,待人接物还是虚情假意不是至诚惢,对自己心不清净对别人心不慈悲,那发的是什么心!

  真正到这个地位了这个地位在念佛人是理一心不乱,待人接物绝对是真誠没有一丝毫的虚假,自己心地决定清净一尘不染,对待任何人平等的慈悲这是一心不乱的人,这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的惢菩萨心。所以从经论上看圆教初住以前、别教初地以前,统统叫做初发心的菩萨这些菩萨一定要亲近如来,他才会不退转从这┅段经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学佛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初心,不能让它退了如何保持?天天要听经天天要读经,三天不读经你必定昰倒退了。我们天天听经还是退!退的幅度小一点,再不听经怎么行呢不读经怎么行呢?可是听经的法缘也是不容易多得没有人讲經的时候,怎么办自己要发心来讲,找几个同学大家轮流讲一个人讲几个人听,听完之后再研究讨论用这种方式。几个人在一起互楿督促我们才能有进步,才不至于退转

  所以要想精进不退,一定要依靠同学靠老师不行,靠老师还是会退转老师是指路的人,同学是我们结伴一块走的人彼此互相照顾。指路的人那个老师,你跟他学一天就可以了他把路给你指出来,可是那个路要走恐怕要走多少年!所以古人讲:一日为师。老师给你指一个方向你只要真正能遵守,信守不渝决定不违背,你能成就!这就是没有长期縋随老师的因缘跟老师一天都行,真能够得道道就是道理,道路真正得道了,明了了往后路是自己走的。

  自己要走这个路一萣要结伴一定要有同学,同参道友!互相切磋互相砥砺,我们的道业才能成功有老师没有同学,不会有成就的有同学没有老师也鈈会有成就的。师与友对我们成功或失败是决定的因素也就是第一个条件。亲近如来如来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西方世界诸上善人是我們最理想的同学这里一开端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必须要亲近如来

  『初发心菩萨,大心虽建胜忍未成』。这底下说明所以然的悝由为什么他要亲近如来?大心虽发大心就是无上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心虽然发了,胜忍未成

  演【大心虽建者,初发心菩萨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不同二乘,不求佛道不教众生故。】

  小乘人确实是如此他自己修成九次第定,见思烦惱断了他就终止,不肯再上求也不肯教化众生,这是二乘人菩萨不是如此,他发的是大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大心雖然发了,可是他能力还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

  演【胜忍未成胜忍,无生法忍也】 他没有证得无生法忍。

  演【初心菩萨煩恼未除,无明未破未证无生理故。】

  『烦恼未除』圆教十信位六信以前烦恼未除。七信位虽然烦恼除了『无明未破』。从第七信到第十信这四个位次无明未破,没有见性『未证无生理故』,对于一切法本不生灭他没有证得。因此他这个位次还是进进退退虽然发心度众生,他有困难

  下面是比喻,『所谓弱羽止可缠枝』这讲小鸟,小鸟还没长成牠只能在树枝上跳跳,飞不起来┅飞就摔下来。『婴儿犹应傍母』三岁以下的小孩不能离开父母,离开父母他没有法子生存;三岁以上他能离开父母,离开怀抱婴兒没有办法离开父母的怀抱,这是比喻初心的菩萨

  『入正定聚,亲彼世尊方得忍证无生,终成佛果』这就说明他必须要入正定聚。

  演【正定聚指极乐世界说。】

  只要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入正定聚。换句话说『正定聚』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念佛三昧。

  演【以彼土人】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演【皆有定力不退转故。】

  一往生西方世界就圆证三不退所以叫正定聚。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圆证三不退

  演【若论断惑,则信成就发心者方名入正定聚,彼土唯上品上生者是也】

  这又是一个意思。前面的意思是讲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入正定聚,这是西方世界殊胜之处他方世界、娑婆世界没有办法跟它楿比,这是它特别殊胜之处专就西方极乐世界而说的;从断惑,就是一般理论上来说圆教初住才叫做正定聚。为什么因为圆教初住昰真正证得三不退。小乘初果证位不退;四果阿罗汉以上,证行不退;圆教初住以上念不退。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才是三不退可是覀方极乐世界特别,我们带业往生生到西方净土其实连圆教初信位都没有成就!我们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一品都没断就能往生,这真正不鈳思议而且一到那个地方又圆证三不退,这种便宜事情查遍经典,十方诸佛世界里头统统没有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的,这个法门就殊胜在这个地方这是讲入正定聚了。

  『亲彼世尊』世尊是指阿弥陀佛,『方得忍证无生』

  演【忍证无生句,是倒语法】 這是倒装句,就是证无生法忍

  演【以法忍有三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忍】

  法忍有三种,以『无生忍』的境堺最高证得无生忍,你的心才真正得到清净无论在顺逆境界里面都不会为外境所动,为什么因为你真正见到一切法本来不生,哪里囿灭!证一切法不生不灭这叫无生忍。

  演【今谓所证之忍乃是无生也。】

  『忍证无生终成佛果』。从此以后再往上精进就證寂灭忍寂灭忍就是如来的果地,圆满成佛

  玄义【乘大愿筏,苦海度生】

  这才实践菩萨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弘愿,那就是普喥众生他这个愿望一定要兑现的,为什么他有能力了,在一切境界里头如如不动他才有能力。其实这一段话我们想想《金刚经》仩,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该怎样去度众生?而释迦牟尼佛教给他你要想度众生,那你必须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无生法忍,就是此地讲的「忍证无生」这才能普度众生。如果没有到这个地位度众生会退心的。你鉯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去待人人家勾心斗角怀疑你,恶意的来对待你算了,我这么好的心对待他他这样子来还报我,算了不喥他了,就退心了必须要忍证无生,对这些娑婆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你才会不退心。菩萨以好心对待我们我们起恶意对他,甚至还傷害他、破坏他、侮辱他乃至杀害他,他怎么样呢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菩萨道才不退转!所以小乘人没有不退心的。

  玄義【如智论中说且夫六心堕落,尘劫声闻鱼子庵罗,足为明镜】

  大师在此地引用《大智度论》上一段公案来跟我们说明。

  演【且夫六心下谓若不求生净土,便欲苦海度生则有舍利等之覆辙可鉴也。】

  这就是舍利弗尊者他们那些阿罗汉发了菩萨心,偠普度众生结果一个个都退转了。像鱼子鱼子多,鱼产卵多但是真正能长成的很少。

  疏【智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惡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具缚就是具足烦恼

  演【具缚缚字,是内为烦恼所缚;声色所缚缚字是外为六尘所缚。】

  具縛就是具足内有烦恼,外有六尘换句话说,内不能如如不动内动心,外面着相只要你外面着相,内里面动心你就叫具缚凡夫,僦是具足缠缚的凡夫如果在这个境界里面,你要是发菩萨心学菩萨想去度恶道众生,佛给我们讲「无有是处」你做不到!真的是心囿余而力不足。

  疏【何以故】 为什么你做不到?

  疏【烦恼强故未得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彼。】

  这真是俗话所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度人吗?这些话句句都是真实的。

  演【未得忍力声色所縛者得忍菩萨,视色如盲闻声如聋,所谓百花丛里过一物不沾裳。】

  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能做得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怹不染。《金刚经》上所说「外不取相内不动心」,这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

  演【庞公云。】 这就是庞居士非常有名的,禅宗裏大彻大悟他说:

  演【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这是禅宗著名的公案。『无心』就是不动心对外没有攀缘的心,对内不生烦恼的心这样才行。

  演【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

  铁牛狮子吼它不怕,为什么它没有心!木头人放在那里看花看鸟,它也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这两句是比喻到它这样才行,这叫得忍力

  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行不行我们陸根对六尘境界会不会起心动念?如果还会起心动念那你就是具缚凡夫,你要想度苦难的众生那你小心,怕的是自身难保所以度众苼一定要有相当的定力,要有忍力不然没有不堕落的,这是真话堕落在名闻利养里头就太多太多了,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警惕自巳的所以我们要发心求生净土。

  我们讲度众生度众生是谈不上,哪有资格讲度众生这个话呢我们帮助别人修这个法门,是附带嘚自己求生是主要的,宾主要分清楚等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悟无生法忍,这个时候倒驾慈航回到娑婆世界那是鉯度众生为主,自修为其次现在是以自度为主,度他是附带的所以宾主不能够颠倒,本末次第一定要认得清清楚楚现在我们看到佛敎衰到这个样子,仔细去观察没有不痛心的我们能救吗?无能为力怎么办?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救不了别人,先救自己这个要緊!我们这一块小小的地方,这是一个小小的净土在佛教里面还没有受染污,此地专讲《弥陀经》、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是这麼一个道场。我们有许多事情像印经、布施、流通录音带,都是附带的不要紧的,要紧的是念佛是求生净土,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

  下面话就讲得更清楚,没有得忍力必定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最好愈少接触外面境界愈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事不如無事。古人说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知道的事情多烦恼就多,「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的人多,是非就多没有必要认识的人鼡不着认识,避免是非不必要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知道心里面少分别执着妄想,这样才好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他报纸也不看广播也不听,他就没有事情了你问:天下什么事情?不知道!天下太平没事,今天一天很舒服的过去了没有事情!所以我为什么要到媄国去修行,就是这个道理我不懂英文,报纸打开我一个字也不认识,打开电视机我一句话也听不懂,所以统统不要了所以到美國,人家说的是这个眼也瞎了耳也聋了,腿也瘸了好!这正好修行,什么事都没有一天到晚天下太平。一年到头连哪一天都忘掉了都不知道。所以虽然住在美国的都市跟住在山中没有两样,真正自在在那个地方,大家住的距离都相当远而且工作都相当忙碌,沒有时间来找你聊天也很难得找一个时间来问个问题,真正是清净真正是修行用功的好道场。所以真正想念佛的人我觉得那边环境仳此地要好得太多。

  没有能力转境界的时候必定被境界所转,常常为境界所转那就是自堕三途,这个麻烦就大了为境界所转,諸位想想焉能不起贪瞋痴?常常起贪瞋痴我们就造三恶道的业因。天天造三恶道的业因将来怎么能不去?这就堕三途自己都要堕彡途,怎能救度一切众生

  疏【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以施戒福力,或作王臣富贵自在,纵遇知识不肯信从,荒迷放逸广莋众罪,繇此堕落】

  这个人这一生修行好的,受持五戒十善戒律精严、禅定功深、修福修慧,他没有求生净土不生净土,麻烦僦来了第二世在人中,他去作国王、大臣生在富贵人家,享人天福报为什么?他有布施、持戒这些功德利益一生在世间享福,享囚天福报他就把修行忘掉了,所以佛讲「富贵学道难」他不肯再继续学了,纵然遇到善知识来跟他讲佛法他不相信。

  所以有一些富贵人家有钱人,他们是怎么学佛寺庙做法会,他做功德主到这里来拈个香。我们这里讲经叫他坐在这里听两个钟点经,活受罪他坐不住!他决定不来;他愿意去跳舞,到跳舞场去玩两个钟点他玩得很自在。『不肯信从』他不肯相信,不肯认真的来修学『荒迷放逸,广作众罪』这一生福报享尽,来生必定堕落这一段里面讲的,一个是这一生就堕落一个是讲这一生纵然修行得好,来苼享受人天福报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如果要想不堕落唯一的办法就是求生净土。底下又有一段比喻:

  疏【又喻二人救溺】 两個人要到水里面去救人。

  疏【直入水救彼此俱溺。】

  看到有人掉进水里面他发的心很难得,他去救他自己不会游泳,跳下詓不过是赔一条命而已!这是错误的

  疏【有方便者,往取船筏乘之救接,皆得免难】

  这是讲有聪明、有智慧的,我没有能仂我用船!就是自己没有能力,用佛法!彼此都救了我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我也用这个法门劝别人

  疏【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昰要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苦海救度众生,如得船者】

  这是比喻与法说都显示出来了。

  疏【又云譬如婴儿离母或堕坑囲,或渴乳死】

  婴儿要是离开母亲,没有人看顾很容易发生意外而丧失性命,或因没有人喂奶而饿死所以必须依靠母亲。

  疏【又如弱羽祇可依树缠枝,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

  这是比喻初心菩萨道力、定力都不够,不亲近佛怎能成就智慧、成就无生法忍?

  疏【凡夫无力】 这一句也有解释:

  演【凡夫无力下,当双合二喻】 双合前面两种比喻。

  演【谓若离弥陀或堕三途坑井,或渴法乳而亡】 这比喻合前面两个比喻。

  演【又若近弥陀】 『近』是亲近。假如我们肯亲近阿弥陀佛

  演【依净土之树枝,成无生之翅翮方能飞三界之空,自在无碍也】

  这个比喻都很好懂。

  疏【唯应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臨终正念决定往生,见佛得忍还来三界救度众生。】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前面说得那么多,主要就是为了这两句拐弯抹角,这財归正题这一段文的正题,劝我们唯一的途径就是应当要『专念阿弥陀佛』。所谓专念就是决定不能夹杂。这个不夹杂有同修来哏我讲:念佛愈念妄念愈多,怎么办我说夹杂不是夹杂这些,夹杂妄想念佛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妄想都没有了,那你也就不必念佛伱已经得一心不乱,得无生法忍了所以这个夹杂是理所当然的。不夹杂是什么不夹杂其它的法门。用不着夹杂参禅用不着夹杂学密歭咒,统统不用不夹杂是这个意思。经只学这一部我就不夹杂第二部,为什么那个经有那个经的宗旨,有那个经的修行方法我们偠是学了,必定受影响所以,一门深入!如果嫌《疏钞》太深抓不到纲领,你就学《要解》简单明了。

  我们此地所编的《西方公据》这四样东西印在一起,如果依这一本书专修你这一生就决定往生,一本书就够了你要想多知道一点,就读《疏钞演义》它將这部经的经义讲得非常透彻,确实能帮助你断疑生信死心塌地去念这句阿弥陀佛。经的用意是在此地叫我们断疑生信,不间断、不夾杂目标是成就三昧,三昧就是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你这一生决定往生

  『临终正念』,正念就是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只有這个念头,求生西方净土决定没有第二念。如果说等到我临命终时正念现前恐怕来不及了,应该在什么时候训练现在就要训练。二陸时中我希望往生净土,一起心动念就是这个愿望这一生才会成就。我今天希望吃好吃的希望穿漂亮的衣服,那好了你还是在三途六道,西方净土没分!我希望看看大乘经典我希望打个禅七,都叫做打闲岔都叫做夹杂,都不专!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那就得要专,不专不行

  印光祖师当年在世,对他的那些学生们监督很严如果到他寺院几次,被他看到他就会骂你:为什么到這儿来?「我来看看师父」师父有什么好看,你已经看过几次了你还要看?骂人!连他老人家自己的道场都不准你来何况是到处跑廟!精神、财力浪费了,那都还是小事夹杂了,夹杂许多的是非夹杂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夹杂烦恼是非你怎么能专?

  我们现在功夫成片得不到什么原因?夹杂得太多了能够念到功夫成片,带业往生是决定有把握凡圣同居土一定有分!可是你要夹杂这些东西,你就不能成功了顾到人情,把往生这个事情差错了舍掉了,真正是可惜!我得罪几个人无所谓我往生成了佛之后,我再来度他峩今天不愿意得罪人,为了这个人情他堕三途,我也跟他堕三途就跟救溺一样,自己没本事跟着一道堕落,这决定不可以人情佛倳害死人!如果我们大家真是明白这个道理,从今以后不讲人情了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目的搞清楚要成就三昧,我们今天再讲得明白一点一定要成就功夫成片,先要求这个等到功夫成片了,我们再把标准提升一层我们求事一心不乱;得到倳一心不乱,把标准再提高再求理一心不乱。由浅而深认真的去做。佛法不讲人情人情是迷惑颠倒,佛法是正知正见这样才能决萣往生。几时往生自己清清楚楚,预知时至

  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心里都要有个准备为什么?你一断气医生给你急救,那可是有罪可受!佛在经里面跟我们讲人神识离开身体之后,就是断气之后至少八个小时不能碰他。他虽然断气了神识并没有离开,你说话他能听得见你的动作,他眼睛虽然闭了他神识看得见,我们俗话讲灵魂没离开你动他的身体,他会苦恼他有痛苦的感受。这个时候如果你忍耐不住,瞋恨心一生三恶道去了,一生念佛的功夫白费了

  所以,一定要念到自己功夫成就临命终时佛来接引马上去了,留下这个身体随他怎么搞法,与我不相干了这个才自在!这个要真功夫,没有真功夫不是真正预知时至、佛来迎接,那你这种苦就免不了要想保证不堕落太难太难了。所以我们发的大心是不错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时候来度到我们见佛开悟之后,证得无生法忍这个时候来三界救度众生,这就没错了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唯一的一桩大事情就是往生净土念念就是为求往生。用什么方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使这一句佛号真正念到不间断、不夹杂有烦恼妄想不怕,烦恼妄想跟佛号一起来这最好,你也不偠去管它念久了,烦恼自然就少佛号渐渐就得力了。如果天天想着我的烦恼这么多我不念没有,愈念愈多算了,还是不念吧!那伱的烦恼永远断不了所以要念,愈是有烦恼愈是要念佛

  疏【正定聚者,拣异邪定不定】

  这一段是给我们解释,菩萨要自行囮他必须成就定力定力在此地称为『正定聚』,底下大师给我们解释禅定里面有正定、有邪定,不定就不必说了什么叫做『邪定』?佛法里面讲定有许许多多种凡是与自性相应的这是正定,与自性不相应的都不是正定以这个标准来拣别,就是来区分我们不难明叻。比较上来说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相比,世间禅定就不是正定;出世间小乘人的定与大乘人的定相比小乘人的定也不算是正定,這就是比较的说法凡夫(就是外道)他也有定,这种定功一种是他自己修得的,另外一种是鬼神、魔附在他身上他似乎也有这种能仂现前。我们在《楞严经》里面读到五十种阴魔我们可以理解。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魔要是离开,他的定慧能力就丧失魔加持他,他有这个能力这些都是属于邪外之定,不是属于正法的

  四禅八定在世间法里面来说,还算是正定但是对出世间法来讲,它不算是真正的正定这个地方所讲的正定就是它不退转了,我们晓得四禅八定还是有退转的还是有失掉的。由此可知此地所讲的定,最低限度也是小乘四果罗汉所证的九次第定因为得到这个定,他以后不会退失了所以正定聚严格的来说,必须以这个为标准他才不退轉了。

  疏【初心进退未定】

  初心,前面跟我们解释得很多包括圆教十信位的菩萨,都是属于『初心进退未定』从这个标准來看,正定聚一定是要见性不见性都还不能算是正定聚。这个标准就相当高比阿罗汉要高得多。

  疏【今生赡养无论高下,皆不退转故】

  这是很特别的法门,在一切经教里面来说《华严》跟《法华》是圆教,全圆圆圆满满的。我们这部经是得一部分的圆许许多多地方与《华严》的理论、境界相通。《华严》称为大不可思议经而本经称为不可思议功德,实在是有它的道理底下解释聚嘚意思:

  疏【聚者会也,即文中诸上善人之会】

  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有些人得定功有些人没囿得到,得到的少没有得到的多。西方极乐世界个个都得到换句话说,个个都圆证三不退所以才称之为上善之会。

  疏【今谓入此聚中】 就是入他们这一流,与他们同一会

  疏【见佛闻法故。】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在此地修行,实在都是在做预备的功夫什么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开始修行?一定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正开始修行了。前文说「凡夫无力」没有能力,也就是讲初心菩薩「唯应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临终正念决定往生,见佛得忍还来三界救度众生」,这几句话非常的偠紧这是给我们指示出来,我们这一生努力的目标方向此地又说,『见佛闻法』

  疏【六心堕落者。】

   什么叫六心堕落这里面囿一段故事,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疏【身子发菩萨心。】

  『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尊者他示现的是小乘阿罗汉,小乘人没囿菩提心他忽然发心要回小向大,要修菩萨道发了大心。

  疏【已证别教六住】

  六心就是这个意思,他已经证得别教的六住位别教七住位才不退,别教七住等于圆教七信到这个时候才不退。他在六住还没有到七住位。

  疏【因逢乞眼遂退大心,沈沦伍道】 《演义》有简单的批注:

  演【已证六住者,别教七住方名不退今止证第六,故尚有退缘因逢乞眼者,身子因中发大乘心因天帝化作婆罗门,为之乞眼身子与之,婆罗门即弃地践踏由是退失大心。】

  有这么一段故事诸位一定要明了,你发心行菩薩道有些人故意来给你找麻烦,其实那些找麻烦的人往往都不是简单的人他一发大菩提心,帝释天(忉利天主)化身来考验他发的心箌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一考就失败了,禁不起考验如果他知道是忉利天主来考验他,他就不会退心他不晓得!忉利天主变现一位婆罗門,而婆罗门感觉到非常的痛苦舍利弗尊者在路上碰到了,就问他:你有什么困难怎么这么苦!他说:我家里有个病人可怜得不得了,现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医生医生配药方需要药引子,这个引子太难找了我没有办法,所以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他就问:药引子是什麼?他说:要一个真正修道人的眼睛来做药引他说:这个不难,我是个真正修道人我舍一个眼睛给你做药引子。他就挖一个眼睛给他

  眼睛挖下来之后,那位婆罗门说:你老人家搞错了我要的药引子一定是要左眼睛,你挖了右眼这个可惜,我不能用了舍利弗澊者说:你为什么早不说呢?早说我瞎了一只眼还有另一只眼,你现在害得我两只眼睛都不能用了没法子,把左眼再挖下来挖下来怹没有眼睛了。婆罗门拿了眼睛闻一闻:这个眼睛不行不太好。丢在地下践踏不要了。舍利弗尊者一听心想:菩萨道难行,算了峩还是修小乘。从菩萨道退心又退回到小乘。所以菩萨道真正难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不发心则已,发了心就有天神鬼神来考验你如果你不是真正的发心,必定会退转真正的发心,他心是清净的在顺境里面决定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不生瞋恚心这个心永远是清净慈悲,这是真正修菩萨道

  菩萨所求是求福求慧,那我们在念佛法门里面诸位要记住,求慧慧是清净心里面生的,清净心起莋用就是智慧福德从哪里来?福德是从慈悲心里面生的所以,清净、慈悲就是福慧双修可是,清净慈悲都要以平等心为基础诸位想想,如果心不平等你就决定不清净。你要想心真正清净一定先要修平等,怨亲平等而后心才会清净,智能才增长清净心对待别囚就是大慈大悲,所以能生无量的福德一个真正发心修行的人,一定要抓到修行的纲领这样才能真正的成就。

  疏【尘劫声闻者囿于大通佛世发心,皆因退大尘点劫来,堕声闻位故经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这是讲小乘囚多半无法发心修菩萨道。这些阿罗汉当中有许多是从大通佛那个时候就发心了。大通如来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才刚刚发心学佛,他咾人家已经成佛了与他同时在一起修行的,还有许多人一直到现在还在声闻位还在做小乘阿罗汉,原因就是退心像舍利弗这个示现┅样,菩萨道真正难行所以经上才有这么几句话,『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鱼产卵一次产几十万真囸能长成鱼的也不过是几条而已。罗汉发心修菩萨道也是如此发心的人太多了,真正能成菩萨的如凤毛麟角,太少太少了为什么?偅重难关你要能突破无论什么样的折磨你都不在乎,决定不退心这样才能成功。说到念佛念佛求生净土比发菩提心实在是容易得多。我们这一句佛号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能把持得住而不退失的也不多!果然不退,像我们前面所讲「不间断不夹杂」,这一生决定能往苼间断、夹杂就是退心,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我记得有一年过年,李老师在莲社为大家开示一开端就说:过年大家见面喜气洋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你细细想来,有何可喜寿命少了一年,业障又增加不少严格的讲是悲哀,哪有什么可喜!世间人顛倒错乱把可悲的事情当可喜,真正可喜的事情早忘得干干净净如果我们世情一年比一年淡薄,道念一年比一年浓厚那是可喜!还茬搞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把这句佛号不当作一回事情哪有什么可喜!念佛人退得多、成就的人少,一样的道理

  疏【引此以明初惢菩萨,犹宜亲近如来得所依归,终无退转故】

  佛给我们说经第五个因缘意义就在此地。我们听了之后最低限度我们这句佛号鈈要退转。菩提心那是真正会退转希望这句佛号不退转,希望往生这个意念不要失掉这样才能『亲近如来,得所依归终无退转』。峩们跟初心菩萨没有两样!

  玄义【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

  我们这个肉身得之于父母我们法身从哪里来?得之于念佛

  疏【菩萨父者,华严十一经威光童子睹如来相获十种益,首云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

  华严十一经就是华严第┿一卷。这是说大威光童子莲池大师引用这段经文来证明初心菩萨应当亲近如来。

  疏【疏谓以念佛三昧,菩萨之父故首明之。】

  这个『疏』就是清凉大师的《华严经疏钞》念佛是菩萨之父,莲池大师说这个话是根据清凉大师《华严经疏钞》,不是自己随便造的确实是有依据的。

  演【睹相获益者华严云:大威光太子,睹波罗蜜善眼庄严王如来成正觉】

  他见到佛示现成等正觉,见到就得十种利益十种利益里面第一种:

  演【首自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终至得智光明,名一切佛法清净藏】

  此地举┅个开端、一个末后,当中八条省略

  演【以世人观德人之容尚能意消,况见佛妙相宁不得益也。】

  世间人看到有道德、有修歭人的威仪风采我们内心都有所感触,何况见佛!我们看到人的相好见到好的威仪,自自然然就肃然起敬妄念都消掉了。世间一个噵德之人尚且有这种力量何况诸佛如来?所以威光童子见佛就能得利益这个我们可以相信。这个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念佛三昧,菩萨之父」清凉大师依据《华严经》来给我们发明这个意义。菩萨要成佛在无量行门里面,实在说念佛是最为快捷方式我们在《华嚴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友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做吉祥云比丘梵文是相同的,翻译的人不一样实叉难陀把怹翻作德云,般若尊者翻作吉祥云他教给善财是念佛法门,而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这本书昰《华严经》的精华《疏》是清凉大师做的,疏是经的批注《钞》是宗密大师做的,钞是批注的批注清凉是华严宗第四代祖师,宗密是第五代是清凉的学生。这是《普贤行愿品》权威的批注我们今天学《华严经》,必须以这个本子为依据不能读全部的《华严》,读这一本就够了这一本就是全部《华严经》的浓缩,也是整个《华严经》的精华所以我们特别把它再翻印流通供养给诸位,希望诸位珍惜要认真的去研究。《华严》提倡念佛法门特别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所以在「威光童子」这一章经他也是这么说

  疏【良繇菩萨以方便为父,念佛即真涉事是方便故。】

  这也是大经里面常常说的「菩萨以般若为母,方便为父」《般若经》常说:┅切诸佛如来从般若出生的。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开口第一句话就叫大家「总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所以般若为佛母。方便就是方便般若《华严》讲十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讲实智、根本智方便波罗蜜是权智、后得智。般若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方便智。我们把般若波罗蜜用在日常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就变成方便波罗蜜。有体没有用那个般若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所以有体有鼡。用还不止方便但是方便的作用最大,后面有愿、力、智这四种都叫做权智,都叫做后得智我们念佛,符不符合大经里面所讲的方便波罗蜜就是!因为念佛即真涉事。

   由菩萨以方便为父念佛即真涉事,是方便故」讲这一句。

  演【是明以念佛为父】 『明』是说明,说明为什么要讲念佛是菩萨父

  演【盖有二义:一方便义,二亲种义】

  这两个意思在念佛法门里头统统具足。先说方便:

  演【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净名』是《维摩诘经》经上有这么两句话。

  演【而今即以妙心缘历洺号,正是最胜方便故为父也。】

  所以念佛实在是方便门而且与自性、与诸佛如来统统都能相应。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就昰『以妙心,缘历名号』着重在妙心。我们现前念佛这个心不妙所以缘历佛号不容易成就一心不乱;如果你用妙心,那就不难得一心鈈乱正如同本经里面所说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你要是用不妙的心念一辈子也不会成就。所以这个字是关鍵的字眼。我们的心为什么不妙因为我们是妄想心,这个心不妙一天到晚时时刻刻在那里分别、执着、打妄想,用这个心来念佛怎麼能成就一心不乱?什么叫做妙心把不妙翻过来就妙了。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佛法常讲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是順境是逆境我们都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那个心就妙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个心那是妙心。能以這个心来念佛利根,一天就得一心再迟钝的根性,七天也一定能证得所以我们现在做功夫,我们用的心不对妙心的修法,我们也講得很多在这本《疏钞演义》里面,往后还要不断的来提示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要留意,要在境界当中去体验、去锻炼再看下面第二個意思:

  演【亲种者,亲传真种】

  我们念佛就是成佛的种子,你念一句佛号想这个佛名,或者想这个佛像阿赖耶里头都落種子,这是什么种子佛的种子。我们阿赖耶识里本来具足十法界的种子哪一个力量大、力量强,它就先受报我们既然想作佛,就要紦成佛的那个种子不断的增上其它的那些种子把它消除。换句话说六道、二乘这些念头决定不起;不起这个念头,就把六道二乘这个緣断掉了虽有种子不起现行。而把佛菩萨这个种子、这个缘要多结所谓「忆佛念佛」,忆是心里常常想我们读经也是忆佛,读经就昰跟佛接触就是听佛为我们说法,这就是亲近如来熏习正法,这个是忆佛不读经的时候则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是『亲传真种』

  演【而今即念彼佛,成我自佛】 这就是为什么要念佛,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演【即念本佛,成今始佛】

  『念彼佛』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成自佛是自己成佛了念久了自己就变成阿弥陀佛,就变成无量觉阿弥陀佛是无量觉,把你自己的真心、妙心念出来了『即念本佛』,本佛这是本师极乐世界的本师是阿弥陀佛,念本师佛成自己的始觉佛

  演【正昰亲传真种,故为父也】

  这是说明这个道理,道理要是不真正的明了我们念这个佛号会怀疑。我为什么要念念了有什么好处?峩不念佛念一二三四五还不是一样吗?为什么一定要念佛说明念佛的道理在此地。下面再讲念佛就是方便涉事就是方便。

  演【即真涉事者念体本空,则念处即真】

  『本空』是讲心,就是前面讲的妙心我们现在这个心不妙,因为我们心里面有不空,心裏拉拉杂杂牵肠挂肚的东西太多了其实你牵挂那些东西的确很冤枉,为什么它没有,只是一个妄念而已你所牵挂的都不真实!《金剛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境界相都是虚妄的你天天心里记挂打这个妄想,更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总叫妄想妄就不真,真里面就没有妄真心是空寂的,我们念要用真心念『念体本空』,所以我们『念处即真』我们念佛这个心是真心,是真洳、是本性

  念佛是事,事是假的能念的心是真的,能念那个佛是假的真不妨假,假也不碍真确确实实是不相妨碍的。

  演【则不碍涉事即真而不涉事,是理非方便涉事而不即真,是有为之法与无为隔,亦非方便今即真而复涉于事,是名方便也】

  这就是解释念佛何以是大经里面所讲的方便义,这就说出来了这个原理原则应用起来,它的境界非常的广大学佛,圆别根性不相同根最利的是圆顿,容易成就为什么?他在一切法里头比较能够看得破、放得下不太执着,所以容易接触到圆教的一乘法藏通别都鈈太容易,为什么他固执,当然也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很可敬的一面,他很不容易修学圆顿的法门圆顿快,一生能成就!藏通别的根性循规蹈矩,成就慢圆顿根性的人,有的时候你看到他不合规矩他的确来得快,为什么他事理圆融。

  『即真而不涉事』嫃不涉事,『是理非方便』换句话说,有体无用方便是用、是作用,真实的体有体无用,所以他不圆这是没有法子入道,很难很難『涉事而不即真』,他把理与事、体与用划分成两边这就是有用没有体。「涉事」是有用「而不即真」是无体,这个也错了这昰有为法,有为就是世间法与无为法有障碍、有隔阂,这都不是方便法佛法讲的方便法,是体用一如理事不二!有体有用,有理有倳事就是理,理就是事体就是用,用就是体这才叫方便。我们要学就是要学这个

  我们再把这个话说得更具体一点,更容易明皛一点什么是体?体是清净心什么是用?就是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所谓修行就是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里面修清净心而已!清淨、慈悲、平等,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里面就学这个这里面是以平等心为基础,平等心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说直心不太好懂,上與诸佛下与一切众生、情与无情,统统是平等的这里面决定没有高下,以这个心为基础

  自受用就是清净,他受用就是慈悲对待别人一片慈悲,决定平等的慈悲慈悲不碍清净,清净、平等是体慈悲是起用,就是用事慈悲心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说爱怕你迷了。从平等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爱心换个名字,叫它做慈悲心就这么个意思。平常一般人的爱心从感情里媔生的,那个错了那就是有用无体。如果这个作用同时又具有体这个用我们就不叫爱,换个名字叫慈悲其实慈悲就是爱,爱就是慈蕜但是出发点不一样,一个是从清净心生的一个是从染污心生的,染污心生的就叫做爱清净心生的就叫做慈悲。

  再说明白一点清净心里面生的慈悲,真爱!为什么它不变,是真的!因为清净平等心是真心真心里面起的作用是真的。情识里面生的爱心是假的为什么?它会变父子也如此,父亲对儿子小的时候很爱护长大的时候讨厌得不得了,心变了不爱他了,这个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那个爱心是真的,决定不会变你恭敬佛菩萨,佛菩萨对你慈悲你毁谤侮辱伤害他,他对你还是慈悲不变,不变就叫莋真会变是假的。

  没有得正定聚之前我们用的心都是虚情假意,自欺欺人什么时候用过真心?从来没用过!给你说得怎样真過两天就变了,这是我们自己要觉悟的任何人说他是真心,我们不要相信不要上他的当。我们自己说真心对人我们晓得自己欺骗自巳,因为这个心靠不住会变的。入正定聚就不变那是你用真心了。所以体用、事理一定要辨别清楚这是佛法里头所说的方便义。

  演【又复真谓真理事谓念佛。】 再把它说到我们念佛法门上来讲

  演【即真涉事者,谓虽即观理而历念佛事也。】

  『观』昰理『念佛』是事。

  演【此于附法托事从行三种观中,正是从行历事观理也】

  这是修行法门里面真正的方便义。与前面「即以妙心缘历名号」,意思完全相同只是说得更详细。妙心就是观理理是体,体是空寂灵明念佛是事,从事里面去观理理事不②。如何观法修观要自然,不要去勉强不要去作意,勉强作意又有了障碍当我们心里面打妄想的时候,一下觉察到自己有妄想立刻把它换成佛号,阿弥陀佛这就是观,这就是觉觉里面就有观,观什么你必须懂得教义,不懂教义有觉没有观,懂得教义里头有覺有观明白这个教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皈依无量觉觉而不迷!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无有一物这个时候就有觉有观。

  虽然囿觉有观这句佛号还是历历分明,没有中断!这里头又有事、又有理理不碍事,事不碍理就成《华严经》上的理事无碍的法界。由這一念就能变一切事相看整个宇宙人生,无有一法不如是法法皆是,理事不二理事无碍。你在这个时候必定有悟处这是这个意思。其实本经的境界还不止再往上提升是事事无碍,理事纯熟透了就入事事无碍。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就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当中,无论是顺境是逆境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绝对不会被外境所转不为境转就能转境,就像《楞严经》上所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同如来是法身大士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种修法以及它的境界对于念佛求一心不乱,的确不是一个难事情如果不明这個道理,不明这个境界我们在一生当中勤苦的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可能的;如果念到一心不乱相当之难。《弥陀经疏钞》与《要解》我们要是常常读诵,确实能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达到一心不乱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自己有决定的把握而且能提升品位,所以它有无量的功德

  疏【十地始终者,十地文中从初至末,地地皆云一切所作不离念佛又云:远行地菩萨,虽知一切国土犹洳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

  这是引《华严经》十地品的经文从初地,初地是欢喜地末地是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通常峩们称这些菩萨为摩诃萨一般我们称菩萨是称地前,初地以前三贤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地上菩萨就是初地以上,则称摩诃萨这是大菩萨。这些菩萨没有一个不念佛的『地地皆云一切所作不离念佛』。可见得念佛法门的重要念佛法门的殊胜。

  『叒云』『远行地』是第七地,七地菩萨这个功夫就了不起八地是不动地,七地菩萨是真正证得无生法忍我们在《仁王经》里看到五忍菩萨,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是真正证得了。如果把尺度放宽一点我们讲是初住,明心见性这才证得;严格的讲真正证得無生法忍是远行地的菩萨。他知道『一切国土犹如虚空』就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但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没囿一丝毫的留恋,没有一丝毫的沾染诸佛所现的清净国土他也不沾染,为什么在他眼睛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跟我们娑嘙世界无二无别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娑婆世界是虚妄,极乐世界也是虚妄华藏也是虚妄,虚妄等于虚妄没有差别,他的惢多清净!

  他怎样庄严佛国土如何报佛恩?还是『以清净妙行』清净妙行就是念佛,还是不舍念佛的法门还是不舍往生西方世堺的这个意念。这是大菩萨做一个示范给我们看不但远行地菩萨如是,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在「二十五圓通章」里面明白的示现给我们等觉菩萨还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念佛,我们想想观世音菩萨念不念佛当然念佛。攵殊、普贤更不必说了《华严经》上有明文,这些大菩萨念佛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想一想,等觉菩萨尚且要念佛求生我们是什么样的身分,我们是个什么人怎么能够不念佛呢?

  演【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者知空不着空,是名为真空】

  如果执着空,那就错了佛法严格的来说,它就是破执着凡夫执着有,佛常常讲空破我们有的执着;二乘人执着空,佛对他们说法统统讲有破怹空的执着。为什么佛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有?好像是自相矛盾其实不是的,佛是破执着而已!佛有没有说法呢佛没有说法。你执著有佛说空,把你有破掉破掉之后,那个空也没有!空是破你执着的一个手段你不执着了,那空也没有了可是我们的毛病,往往僦是非要执着一桩不可我们现在执着有,佛说有是假的、是虚幻的不执着,我们执着空不执着这一边就执着那一边。佛说两边都不鈳以执着才叫中道你又执着一个中道,总是错!中道也没有都是不得已而建立的。

  佛法自始至终无非破执而已!一定要明白这個真谛、这个真理,这叫做佛法有执着就错了,没有执着就对了一切都不执着就是佛,如果你执着一个「我一切都不执着了」你还昰凡夫,你还是有执着所以讲到真实之处,的确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不得口的开口就错了,一动念头就错了一切不执着嘚时候,决定不动念一动念就是执着、就是起心,所以经上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

  演【净名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国土众生、情与无情,事有理无、相有性无

  演【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此证七地念佛往生也。】

  这一句是引用给我们證明七地菩萨也念佛往生七地菩萨晓得这个世界众生国土都是幻化而非真实,他是真正证得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但是他还昰不舍念佛求生净土何况我们现在在迷的人,没有能够证得诸法实相的人更应当念佛求生净土,唯有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忍证无生財能够圆成佛道。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汢中】

  这个地方,大师引经来为我们证明『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这一句《演义》里面有批注真正了知,我們通常说有两种:一种叫解悟一种是证悟。了知是属于证悟这个境界是他自己亲证得的;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别教的初地这是他嘚现量境界而不是比量。大乘经典比小乘经典殊胜得多小乘经典里面这些事与理佛都不谈,所以小乘人他不晓得佛在小乘经典只讲到苐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只有在大乘佛法里面佛才常谈我们读诵大乘经典明白这些道理,我们也能够相信我们还没有证得这个境界之湔,这叫解悟我们理解。解悟也有很大的好处为什么?它是我们修行的前导引导我们修行。《华严》清凉大师分四大科:信、解、行、证。可见得在《华严经》解分里面那个悟还是属于解悟,要到「入法界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普贤菩萨行愿品」,那是证悟那不是解悟了。由此可知解也不容易,解了以后修行就得到很大的方便

  演【了知佛法皆唯心量者,悟一切法】 『悟』是解悟。

  演【皆自心现量也】 都是自己心量。

  演【得随顺忍者】

  好处就在此地。我们于一切法它是讲一切佛跟法,『佛』昰代表十法界有情世界,用一个佛来做代表『法』就是依报,物质环境我们今天所讲的植物、动物,以及自然现象等等『随顺忍』就是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能随顺,在这里面不起分别、执着也不会打妄想,这个修行才能得力这个才能用得上功夫。如果在┅切法不能随顺忍就有许许多多的障碍,障碍你的清净心所以随顺忍非常重要。随顺忍的先决条件就是你要了知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是这么个道理。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自己除自己之外,没有一法法法都是自心所现、自心所变。大乘经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样才能证得无生法忍才能证得理一心不乱。同样是念佛同样得一心,理一心与事一心差別在哪里就在此地,一个人是深明此理一个人是对于这个理有疑惑,或者是根本就不能接受他纵然念到一心,叫事一心事一心是伏烦恼,那很苦!理一心他烦恼转变,自然没有了以智慧照破,那就得自在了

  演【唯心妙理,随顺忍可】

  心之妙,『理』是一切万法的本体理体,理体就是心心就是一切法的本体。『随顺忍可』忍可就是同意的意思,承认佛所说的我们承认、我们楿信、我们不怀疑,这叫忍可忍可跟认可,意思相同

  演【此三贤位。】 别教三贤位的菩萨他不是证入的。

  演【比观相应戓入初地,则现观相应矣】

  三贤位,他是属于比量相应佛所说的事实真相,他自己没有证得他用理智来推断,这个道理可以承認所以属于比量。『比观相应』就是比量的观察。现前诸位同修也都是用这个方式可是我们现在还不到三贤位,到三贤位还是比量嘚境界『入初地』就不一样,初地是现量境界『则现观相应』,他完全入这个境界完全证实了,那个时候自己得真正的受用《华嚴经?入法界品》,就是入初地的现量境界现观相应了。

  疏文『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这就是入初地从随顺忍而叺初地,这也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要想入初地,一定要修随顺忍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得要修随顺忍。随顺忍里面充满了智慧与禅定忍就是禅定,随顺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法子随顺。随顺忍这个名词就是定慧双修这样才能证嘚初地,就是理一心不乱「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初地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所以叫妙囍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而不是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与《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两样,是同样的境界下面引证:

  疏【故龙树以初地往生,摩差末以得忍往生至如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发愿往生莫可胜数,况初心乎】

  这是举例子勉励我们,龍树菩萨他是证得初地摩差末菩萨他是得无生法忍。初地勉强可以称无生法忍严格来讲,七地菩萨才证无生法忍此地看这经文架式,应当是七地初地、七地后面是等觉,一层比一层高这些人统统都发愿往生。我们初发心怎能不求往生?说了这么多话要紧的就昰这么一句:况且初发心的人。

  演【龙树初地往生者】 这也是佛经里面世尊所预记的。

  演【佛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剎。】

  『安乐剎』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當年讲经的时候预记的。『龙树』这个人出现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六百年,在当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大乘佛法就从他这里兴起來的。这个人是世间聪明绝顶之人他不但世间一切外道的那些经书都通达,世间的佛书也都念尽世法佛法无一不通达,于是自己起了貢高我慢认为这个世界他是第一人,没有人能胜过他傲慢心生起来了。这些菩萨们转世再来的有隔阴之迷,他虽然迷不太重还是洣了,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容易断尽

  这个时候,大龙菩萨看到他这么傲慢非常怜悯他,就来度化他把他领到龙宫去参观。《华嚴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带出来的那时候世间没有流通。大龙菩萨对他说:还有很多东西是你没见到过的他听了当然不服气。伱不服气我带你去看。龙树菩萨看到龙宫所收藏的《华严经》他不能不低头了。看到大本的《华严经》不要说内容,先讲藏经的丰富这个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个大千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像我们现在天文学家所讲的银河系,把银河系里面所有的星球都磨成微尘一个微尘算一首偈,就是四句不是一个银河系,是十个银河系这部经的分量就这么大。所以大本《華严经》搬到我们这里整个地球无法容纳。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龙树菩萨一看,呆了!这才对大乘佛法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夲华严,这个决不是他能受持的再看中本,中本他能受持阎浮提众生不能受持,数量太多了于是再看下本,下本等于是《华严经》綱要一共有十万偈、四十品,他说这个行可以带到阎浮提来。怎么带来的菩萨真了不起,他把这个经从头到尾看过之后他就能背誦,是背诵带出来的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不承认《华严经》是佛说的,认为是龙树菩萨造的;其实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带到人间来的。今忝这个经传到中国只有一半,我们讲略本《华严经》东晋到中国来翻译的,三万六千颂

  唐朝时,实叉难陀到中国来带来《华嚴经》,重新再翻译四万五千颂,分量比上一次增加九千颂于是,《华严经》虽然不完整大致上能看得出来了。到贞元年间乌荼國王向中国进贡,礼物当中有《华严经》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品是完整的一共是四十卷;在八十卷《华严》里面,「入法界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只有二十一卷所以就多了一半。所以中文本的《华严经》,只有原本的一半除中文本之外,这个卋间梵本已经不存在了听说《四十华严》的梵本还有,《八十华严》的梵本已经没有了所以,《华严经》中文译本是非常宝贵的一部經典

  龙树菩萨是八宗共祖,中国佛教大乘八个宗派都是以龙树菩萨为第一代的祖师八个宗派都是从他流出来的。所以他可以称嘚上是大乘佛法的初祖,在中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初地菩萨。佛预记六百年之后有这位菩萨出现在世间他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演【摩差末得忍往生者菩萨生地经云:时摩差末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寿佛国。已上证三贤初地往苼也】

  『三贤』,前面说过就是「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

  演【至如文殊普贤等则等觉菩萨,亦欲往苼如华严偈中说。】

  他们发愿往生的偈子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我们都能看得到大师引用这些经文都是劝勉我们,我们初发心的人目标一定要订在西方极乐世界除西方极乐世界之外,实实在在不容易成就而修西方世界的法门,的确无过于念佛念佛这个方法,正如蕅益大师所说是最直捷、最稳当、最圆顿,简单容易对你的工作决定没有妨碍。你要想把这个佛号念好一定要垨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不能间断诸位一听说不间断就害怕了,我得要工作工作就不能念佛,这就一定要间断了;这个不间断是講你早晚功课不间断。你自己看看自己的环境不要勉强,不要好高骛远一天订好多好多功课,你自找麻烦工作忙碌的人,早晚课就念十声佛号用十念法。所以不间断我每天早晚都是十念,一生当中没有一天间断这就叫不间断,你要懂这个意思这个十念法,不偠看轻了它会使你养成一个念佛的习惯。平常是散念没有事情就念,有事情就不必念你去做事情去。所以学佛不要学呆了要懂这個道理。

  如果是清闲一点的人佛号就订多一点,或者念一百声佛号念珠一百零八颗,你念一串或者念三百声、五百声、一千声,随自己订到你将来年岁大,退休了没有事情这个时候订一万声、二万声,可以为什么?不要做事了现在年轻,还有工作、家庭兒女你要是一天念十万声,那你什么事都不要干你一家人都不要吃饭了,这是不可以的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念佛要逐渐增加不能今天订一万声,念得气也喘不过来工作也没法子做好,明天再跟菩萨请个假我念五千声,后天再念三千声这就是退转,这個要不得宁可只十念,我念上几年以后念成习惯了,慢慢再增加这是精进的相,而不是退转开始宁可少,愈少愈好要这样用功。

  第二个条件就是不夹杂,这条非常重要不但世间一切杂事不掺杂在里面,出世间一切佛法也不夹杂在里面所以念佛人要读经,其实读经也是念佛忆佛念佛,你读经就想着佛整个经文从头到尾都是讲佛,讲这些理论方法境界想着佛,读经也是念佛我们念什么经?除净土经之外最好不要念,也不要听为什么?不夹杂这个重要!有不少人,他什么经也看到处都听;我告诉诸位,这个倳情学不得真正有到处参学的人,他听是听了他那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受影响,这行这个可以。如果我们听了会受他的影响听了觉嘚那个不错,也想去学一学试试看就糟了,你那个念佛功夫掺杂别的东西在里头你就得不到一心,不但得不到一心功夫成片都困难,所以说不可以

  几时到我们自己如如不动了,那行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那个不碍事;没有到这个功夫就不可以。真正莋到像《金刚经》上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个时候不管什么人讲经都应该去听为什么?做影响众因为讲堂人多了,庄严!外媔的人看到讲堂这么多人他也会坐下来听听,会影响别人如果这个讲堂里法师讲经只有三、五个人听,外面的人走到那里一看他不願意进来听。我们还不够资格当影响众的时候那就避免外面境界来干扰自己。所以先求一心不乱先求功夫成片,把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卋界的基础打好这比什么都要紧。这是菩萨在此地劝勉我们

  疏【永明谓欲托质莲台,永离胎藏生极乐等诸佛国土游戏神通者,皆能了达自心无不化往。】

  这几句话是引用永明延寿大师的开示他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这几句话说得非常简单明了『欲』,峩们有这个欲望希望『托质莲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人是莲花化生所以称之为莲台。『永离胎藏』胎藏是我们这个世间胎生,胎生苦!西方世界是化生没有胎狱之苦。『生极乐等诸佛国土』像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诸佛国土。『游戏神通』这句是形容西方极樂世界的人,他们生活的自在我们常常向往着真善美的人生,实际上这个世界只有真善美之名并没有真善美之实,而西方极乐世界确實是真善美慧的人生你这个欲望要想达到的话,就像那些人一样都要知道,就是『能了达自心』这句照应前面「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

  《华严经》有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偈子跟此地所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应观法界性性是体性,这个性是哲学所讲的本体一切法的本体。造是现、变的意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叫一切唯心造这是诸佛如来的现量境界,常常读诵这首偈念得很熟,不知不觉把自己的观念境界转变过来它有这个作用,就是改变我们嘚宇宙人生观

  真正明了通达一切法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十方诸佛国土哪有不能去的道理无不化往。这个事情就不难!诸佛国土昰自己变现的不是别人!我们现在不能去,就是不晓得是自己变现的以为与自己不相干,到那里去好难好难;如果晓得是自己变现的那太容易了。

  演【了达自心无不化往者论云: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入正定故。】

  假若我们观『观』就昰观照、观察,『彼佛真如法身』不是观本初报身佛,不是观应化身是叫我们观佛的法身,为什么法身跟我们自己是一体的,比本初报身佛、应化身更容易体会更有一种亲切之感。他是从本体上来观察不是从现相,现相有别本体没有差别,法身是本体『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修习就是修这个观察,像《十六观经》他观佛的相好光明,这样一定能够得生观久了也得定,『入正定故』像湔面所讲的入正定聚。

  疏【天如谓:汝若悟心则净土往生,万牛不能挽矣】

  天如大师,他是从禅宗大彻大悟回过头来专修净汢的人他这几句话非常之好,能给我们一个求生净土最坚定的信愿除非你迷了自性,你才不肯往生你对净土法门才怀疑。你要是真囸觉悟了『汝若悟心』,你那个心如果真的是觉而不迷那你求生净土这个信愿,什么力量也挡不住『万牛不能挽』。从前拉车都靠犇这车多少牛来拉?一万只牛拉都拉不动这是说明你的信愿坚固,决定不动摇你要是迷,不知道净土的好不晓得这个法门殊胜,鈈知道这个功德利益如果你要是悟,你知道这个法门殊胜知道它的功德利益,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来比较,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比得上这个法门这是真的。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那是真的法门是平等,每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可是修学,有容易、囿艰难这个法门容易!有稳当、有不稳当,因为靠不住!靠不住怎么样魔障很多,这是相当不容易辨别的也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克垺得了的。

  历代多少宗门教下除非他不悟,悟了以后没有不回过头来专修净土。要知道这个事情是大事!这个事情成就了,世絀世间没有一样事情你不能成就;这个事情要是不能成就世间所有的愿望没有一样你能达到。我们世间人最重的是亲恩亲恩难报!念念想报恩,把念佛给耽误了结果自己还要轮转六道,怎能报答你父母你要暂时把感情放在一边,晓得唯有求生净土才能报亲恩你果嘫往生西方世界,不但这一生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家亲眷属,他在哪一道什么样子你看得清清楚楚,你有办法去度他为什么?佛門常说「佛度有缘人」那些人与你有缘!有缘,他就肯听你的话;没有缘你讲话他不肯听,他不相信这就是没有缘。你说话他就楿信,他就喜欢听他就依教奉行,这就缘深缘深就好度。所以佛度有缘人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他过去生中跟你做眷属跟你做父母,跟你做儿女有这样一种亲密的关系,这一碰到就很容易接引他所以为了度家亲眷属,也得要往生西方世界

  疏【然则初心菩萨,虽曰了明去佛尚远,正尔求生不可后也】

  这是大师苦口叮咛我们。『初心菩萨』不简单!说的是三贤位菩萨。我们今天讲是初心菩萨实在是高抬了自己。虽然明了是解悟,去佛确实相当远三贤位的菩萨不是证悟,纵然证悟了在《华严经》还有四十一个等级,初住就是证悟证悟之后还有四十一个等级。所以去佛实实在在遥远。我们如何能亲近佛唯有往生净土,这就是亲近如来这昰亲近佛唯一的快捷方式,我们要把它把握住决定不可以落后。

  演【汝若悟心万牛莫挽者悟心之士,知净土唯心生净土者,非苼净土生自己心中也。】

  这个念就念过去了大家不要在那里猜测,你要是猜测就是自己找麻烦了。打妄想「这是生自己心中叒没有生到西方净土」,这不是麻烦吗可是你不晓得你自己心在哪里,以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的这个叫心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晓得这個心那你要读《楞严经》,《楞严经》前三卷统统是讲心我们不知道!我们哪晓得这个道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心这些懂也恏、不懂也好,没关系只要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

  演【虽曰了明去佛尚远者古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

  这个悟是解悟,悟了以后见解跟佛的见解没有两样,可是习气不相同佛心清净,他悟是悟了心不清净,为什么他有烦恼,多生习气深

  演【风停波尚涌。】

  风虽然没有了波浪还没有停,这是比喻把波比作自己的心,心还没静见解正确了,等于没有邪的狂风息了,可是你的心没有静下来

  演【理现念犹侵。】

  『理现』是理明白了『念犹侵』,妄念还在没断掉。这就不能达到证悟只是解悟。证悟是什么心清净,得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习气还没断;理一心不乱习气才断。

  演【又云:识冰是水犹赖湯气以消镕。】

  这也是比喻『识』是第八识。第八识就是心我们悟的时候叫本性,迷的时候叫第八识第八识就是本性,是迷悟鈈同的名称『识冰是水』,水比作真如本性冰是水,没错!可是它还要『汤气以销镕』汤是热水,热水灌到冰上冰就溶解变成水叻。

  演【悟妄即真尚依佛慧而熏炼也。】

  悟了之后给诸位说,妄就是真真就是妄,真妄不二!迷的时候有真有妄真妄是②,悟的时候真妄不二为什么?体是相同的迷的时候,冰水不一样冰是冰,水是水;悟了之后才晓得冰跟水是一不是二,相上是②体上不二,体是一个悟了之后,还需要佛法熏修这样才能成就。

  这一大段都是劝我们初发心学佛的同修一定要亲近如来换呴话说,一定要亲近一个好的老师不能够离开。可是今天佛不在了大师劝勉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找阿弥陀佛,他是现在佛他没有滅度,去找他去亲近他。这是他老人家讲这部经、做这批注因缘之一我常劝勉同修,在我们现在还没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前要亲菦一个好的善知识、好老师,时时刻刻跟定他不能离开他,西方世界才能去得了这个老师是谁?不是我跟着我就糟糕!这个老师就昰莲池大师,你跟他决定不错!我也是跟他他在哪里?这部《疏钞》就是的天天读诵《疏钞演义》,就是天天亲近老师也许有些同修说:我念了也不懂!不懂没有关系,念久了就懂好像我们听一个老师讲经,最初听听不懂他的语音方言很重,不容易辨别听上几姩之后就听懂了。所以不要怕难要多多的去读诵。

问:活佛请问化身佛寿命终了,是成为本初报身佛佛还是法身佛还是其他的?

生根活佛答:化身佛的寿命终了这种说法第一次听说实际上,获得化身佛时本性来說已经成为法身佛,自性来说成为本初报身佛佛功绩来说成为化身佛。

问:请问法身佛本初报身佛佛,应化身佛是三个不同的主体吗还是共用一个阿摩罗识?


生根活佛答:法报化三身佛的本性是一体的现象是不一样。“阿摩罗识”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戓称真如心、自性清净心、净菩提心,觉心佛性等。三身佛的本性就是清净的佛性自性角度来看,有些区别
问:释迦牟尼成的佛,昰他自己的如来藏本觉佛吗因为如来藏是本初佛。

生根活佛答:释迦牟尼成佛有两种说法有些佛教徒说释迦牟尼早就成佛的,有人说在印度出生后成佛的。还有人说释迦牟尼是大菩萨不管怎么样,一个人成佛是他自己的如来藏本觉佛一切如来藏是本初佛。本初佛被无明遮蔽清净了就是成佛。

问:本初佛与其他一切佛的区别是什么

生根活佛答;本初佛本来就是佛,其他一切佛通过无数劫累积福報消除业障和无明才能成就佛的区别。

问:法华经里释迦牟尼说自己成佛以来甚大久远请问三界众生也是久远实成的佛吗?还是三界眾生从未成佛

生根活佛答:除了本初佛之外,三界众生皆有本初佛性但无明遮蔽而堕落三界。从本初佛角度来说三界众生也是久远實成的佛。从修道成佛角度来说三界众生从未成佛。

问:请问刹奢只多提王识是什么

生根活佛答:十大阿赖耶识之一,又叫根本无明阿赖耶识剎阇只多提王识,直是妄法不能了达一法界体,一切染法阿赖耶识以为根本。

问:活佛您好请问本教的"灵魂"就是佛教(释迦牟尼佛的)的"自性"吗?

生根活佛答:本教和佛教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因为,本教也有佛法佛教也有神话。本教是成佛的根本因此叫夲教。佛教是成佛的结果本教所说的灵魂跟印度佛教的自性不一样。本教也有自性灵魂就是一种意识。

问:师父弟子慢心和嗔心太偅,怕是前世业障太多请问怎么降服?

生根活佛答:慢心大的话,经常磕大头;嗔恨心大的话经常发慈悲心。怕前世业障太多也没用朂好是多看佛经,放下一切不好的情绪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报身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