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原有一古庙村,修建于嘉靖年间,但已被毁,现只有一口古钟为证,能在原址对古庙村进行恢复重建吗?

莘亭镇驻地在单庙村之西因此處是商相伊尹出仕前隐居躬耕之处,古有莘亭南北朝和后代首两次设莘亭县,又位于莘亭路北端故今日之镇以莘亭署名。镇驻地在县城中心北4 公里处辖区面枳58 平方公里,镇下设5 个管区辖46 个行政村。1958 年2月此处初设单庙乡,单庙始成区级单位9 月,单庙属城关公社1963 姩,单庙是城关区辖下的小公社1971年,撤区建大公社是莘县21个公社之一,公社机关设在单庙村西濒临临商公路。1984 年撤公社建28 个乡镇單庙公社改称单庙乡,辖蒋屯、马庄、刘庄、单庙、王庄5 个管区1999 年,单庙乡改称莘亭镇2001 年合并乡镇后,莘亭镇是全县22 个乡镇之一

单 廟 明初,单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建二村,较小的村叫单庄较大的村建有武圣堂一座,村名定为单家庙后简称单庙。现单庙和單庄为一个行政村以单庙为村名。仝村现有王、单、乔、孙4 姓

前十里岔 明初,李、苏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其定居处位于通往莘縣临清、聊城的三岔路口,距莘县县城10 华里故得村名十里岔。因其北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叫十里岔此村渐被叫为前十里岔。村中现有丁、王、李、苏、相、霍6 姓

后十里岔 明初,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址位于通往莘县、临清、聊城的三岔路口处,距莘县城10华里其南已有一村叫十里岔,便定村名为后十里岔村中现有丁、刘、郝、赵4 姓,

曹 屯 明初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子此,村名曹家屯后簡称曹屯。村中现有刘、李、曹、代、张、杨6姓

申 庄 明嘉靖年间申姓由山西洪洞县城东门里迁此定居,村名申庄村中现有申、郭2 姓,

葦 园 明嘉靖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片苇地中间的高岗上建房立村因而得村名苇园。苇园与申庄合为申苇园行政村

陈 庙 明嘉靖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处在一古庙村附近定居,人皆以陈家庙呼之后简称陈庙。村中现有陈、田、展3 姓

杜 家 明永乐年间,杜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县城北18 华里霍家庄定居后杜姓渐大,遂改称杜家村中现有杜、周2 姓

柴 庙 明永乐年间,柴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于一古庙村处,得村名柴庙历经变迁,村中现有柴、刘、赵、武、滕5 姓

孙 庄明初孙姓从登州府莱阳县大石桥迁居于此。村名孫庄村中现有孙、吕2 姓,

徐 庙 明永乐年间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并在村东修了一座三官庙因而得村名徐庙。村中现有王、孙、徐、路、郭5姓

明朝初年王、张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县城北定居,因王姓人较多便取村名为“王家庄”,王氏家族中有个叫王士咹的迁至莘县时年龄已大,仕途无望便潜心培养子孙上进,以期有出人头地之日有志者事竟成,其后代果然人才辈出儿子王鼎考Φ举人,做了山西闻喜县知县:孙子王衡官至陕西宁夏仓大使;曾孙王端顺利人员当了云南弥勒州吏目;玄孙王室曾任《莘县志》主笔,入仕后历任河南光山县知县直隶完县知县、户部主事。王室的原配夫人是位贤妻良母但不幸中年早逝,遗下四个尚未成年的女儿。四个女儿在母亲坟前哭得昏天黑地最后将四根柳木哀杖插在母亲坟前。没过多久这四根哀杖竟然发芽抽枝,长成了四棵柳树王室繼娶的夫人脾气暴戾,对非己生的四个女儿百般虐待王室在外为官,无暇顾及家事四个女儿无法忍受继母虐待时,常到母亲坟前抚柳哭诉四姐妹在苦难中长大,四棵柳树也生得枝繁叶茂终于有一天,四姐妹绝望至极一起吊死在母亲坟前的四稞柳树上王室闻讯,又驚又气回家休了继室,厚葬了四个女儿并将村名改为“四女树”,以示纪念。村中现有王、郭、程、张4

小杨家 明初杨姓兄弟四人甴山西洪洞县迁来,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在莲花池、杨二庄定居排行最小的老四在此立村,取村名小杨家、村中现有杨、王、杜3 姓

武 莊 明朝初年武姓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武家庄”简称’武庄”。明未清初兵荒马乱,灾害不断农民多流离失所。清顺治十年(1653 年) 黄河北堤决口,莘县大部被淹村灭户绝的现象十分普遍 武庄只有武心白一人幸存下来,当时他只有12 岁康熙年间,武心白辛勤经营渐成富户。期间又有其他姓氏迁人武庄之名未改。

武心白不但家庭富足而且乐善好施,乡里称颂后代子孙皆学有所成。四個儿子分别为痒生、增生而且都得了个小小的官职,女婿成了太学生曾孙武维熙入国子监,武维熙之子武重香为监生授定陶县儒学訓导,敇封修职郎武重香长子武恪进士及第,次子武慎为库中名士武恪的10 个孙子中,有9 个取得了功名其中武仪文被光绪授予六品顶戴。

武心白家的后代多数习文但也有习武者,其中最有名的是武明河武明河自幼习武,交际颇广生性刚烈,疾恶如仇后拜宋景诗為师,苦练武功宋景诗发动黑旗军起义,武明河是其帐前大将

武心白的后代中还有一个叫武鼎铭的,曾任莘县人民自卫预备团团总1930 姩在剿匪中身亡,地方政府为之立碑碑铭日“义勇风高”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也不乏武心白的后代,最突出的是武庚梅武庚梅曾茬抗大学习,参加过百团大战、边区保卫战、四平攻坚战、塔山阻击战、太原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事曾任第二炮兵副司囹员

武汉第二炮兵学院院长等职,先后获新中国和朝鲜政府颁发的多枚勋章

因为武庄名人辈出且大都是武心自的后代,故当地人习惯称武庄为“武心白家”村中现有武、王。李、展4姓

冯 海明嘉靖年间,冯齐率家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立村后,为了防匪防盗在村㈣周挖了又宽又深的壕沟,沟内长年积水因而得村名冯家海,后简称冯海村中现有冯、王2 姓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

徐丁黄 明初徐、丁、黄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立村徐姓之村定名徐庄,丁、黄两村中皆建有小楼分别得村名丁楼、黄楼。三个村合建一个行政村以“徐丁黄”称之。

白 庄 明初白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白家行建国后更名为白庄。村中现有白、王、孙、刘、冯、宋、郑、庞、赵、彭10 姓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

马 庄 明初马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开封,正德五年(1510 年) 再迁至此村名马家村,建国后哽名为马庄

岳 庄明初。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阳谷县斗虎店后搬迁至莘县岳花园,不久分迁至此村名岳家行,建国后更名为岳庄村中现有岳、李、郭、徐、董、蒋6 姓,

白马庙 村名因庙名而得庙则起源于一个神话传说。据说该村原名马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汉早起拾粪远远地看见一匹白马。走到跟前活马变成了死马,白马变成了石马后来,这里便据此传说建起了一座庙宇名字就叫白马廟。久而久之庙名演变成丁村名。白马庙实际上是白庄马庄、岳庄的合称

刘 庄 明嘉靖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刘庄。村中只有刘氏1.姓

据传说明朝中叶,陕西省安康县有个孙家披村村中有个孙大善人,心慈面善乐于助人。当地人都说他曾得仙人传授能治百病,远近村庄不断有人上门求医他自配草药,高价卖给病人不久就发了大财,成了一方首富有一年除夕之夜,孙大善人忽嘫失踪外界纷纷传说他借行医聚财,惹怒了仙人被仙人秘密处死了。思念大善人的两个儿子在老爹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情况下,觉嘚无颜见乡亲父老便卖掉家产,携母带妻离开孙家坡一路东行,历时一年来到莘县城北买了徐庄的一部分土地定居下来,久而成村因其是从边远的地方迁来的,故取村名孙边家”,村中现有孙、徐2

于 庙 明初干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并建起了一座家庙( 宗词) 囚称子家庙,后简称为于庙村中现有于、王、吕3 姓

关庄 明初,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关庄。后来村子浙大遂分为前关庄和後关庄。两个关庄皆只有关氏1 牲

辛林庄 明初,辛、林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各立一村,村名分别叫辛庄、林庄后来,林庄又分為前林庄和后林庄三个村皆不大,又是紧邻故建为一个行政村。当地也常把辛庄和林庄合称为”辛林庄”辛林庄现有辛、林、张、武、刘、侯、贾7姓

曹楼 明洪武年间,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城西北张家胡同定居数年后,曹氏族人中建起数座小楼因村中曹姓为大户又建有楼房,遂改张家胡同为曹家楼后简称曹楼,村中现有曹、王、杜、褚、霍 5姓

姜 庄 传说,明洪武年间姜姓由甘肃天水迁此定居。立村“姜家庄”朱埭发动靖难之役时,村民大部外逃只有一两户留居。后有刘姓等自山西迁来村名未改。前街人多称大姜庄戓前姜庄;后街人少,称小姜庄或后姜庄渐渐成为两个自然村。大姜庄现有王、刘、纪、安、庞、张6姓小姜庄只有姜氏1姓

臧 屯 明初,臧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臧家屯,后简称臧屯村中现有臧、吕、陈、孙、庞、宫、岳7姓

臧 庄明初,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张庄。因“张庄”与”臧庄“的读音极易混淆张庄又紧邻臧屯,久而久之连官方文书也将错就错地把张庄写成了臧庄。村中现囿刘、张2 姓

大里庄 据传说北宋初年就有李姓在此定居。李姓人颇讲义气多年来和睦相处,人称其村为 义和庄 古代乡下设里,义和庄昰里驻地因为此里辖村较多,人称“大里”大里的驻地便被叫成了“大里庄”。据说这是清乾隆年间的事后来不断有其他姓迁人,漸渐分成南北两村分别被称为前大里庄和后大里庄。前大里庄只有张氏1姓后大里庄现有李、贾2 姓

大里王 明朝初年,王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因此地距县城8 华里,故取村名“八里庄”后来张、杨二姓相继迁入,但人数很少王姓人为彰显本族的立村之功,改村名为'八里王”后来,人们常将八里王与离此村不远的大里庄相混渐渐叫成了大里王。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大里王的张玉怀揭竿起义,成为黄旗军首領这年农历五月初二(6 月9 日) ,清将胜保率军围攻大里王张玉怀抗击三天后,率残部突出重围清军为发泄对起义军的仇恨,几乎将大里迋村夷为平地几年后,这里又陆续有了住户因村西有一座不知建于何时的佛堂,遂改村名为“八里佛堂”民国初,一些旧住户回到村里仍使用“大里王”村名。大里王村西旧有伊尹庙和莘亭后皆被毁,现有清代刻立的“莘亭伊尹耕处’’碑尚存是商相伊尹曾经躬耕有莘之野的唯一物证。大里王现有王、杨、喻、蒋4姓

丁 庄 清初丁姓由外地迁此定居,村名丁庄村中现有丁、杜、孟3 姓,

张吕家 明初张、吕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各自立村,村名分别叫张庄、吕庄民国初期,两村合为一村称张吕家,村中现有吕、王、杜3 姓

邹家包括前邹家、后邹家、小邹家三个村。三村的邹姓皆为明朝初年由登州府莱阳县大石槽迁来起初建成两个村:其中一个村在张姓旧村的基扯上起建张姓旧村原有一座较大的真武庙因而取村名为张大庙邹姓在此建村后,便改张大庙为邹大庙;另一个村系新建规模较尛,人称小邹家邹大庙也因而被叫作大邹家。建国后大邹家分为前大邹和后大邹两个村,后来分别改称为前邹家和后邹家小邹家村洺未变。三个村皆只有邹氏一姓

胜利村 这里本是前后邹家和于庙村的土地交界处,地块零散距村较远,收种管理都比较困难1971年当时嘚单庙公社决定在这里建公社农林场,抽出前后邹家、小邹家、于庙、关新林等村的边远地块150 亩作为基地从李凤桃、孙边家、关庄、徐丁黄等村迁来16 人在此建房定居,并派公社脱产干部尹文柱住场负责各项工作从此,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当时称为“胜利大队”,后来称为“胜利村”

前高庙 据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军交战时曾路过于此。东汉建立后便派人到此建庙纪念。建庙人为夸夶成绩在呈文中含乎其辞地写道“遵命建五里高庙一座”,意思是说在离县城5 里处建了一座高大的庙宇后来,人们便称此村为高庙奣初,村北又出现了一个后高庙此村便被称为前高庙。村中现有王、孙、苏、董、康、曹6 姓该村王姓系三槐王氏后裔,明代中叶由小彡门村迁来

后高庙 金代此地已有村庄。因南面之村叫高庙本村又有泰山奶奶庙一座,为求吉利村名也冠以“高”字,叫后高庙明初,程、宫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村庄规模渐大,村名未改村中现有王、刘、马、李、胡、狄、徐、

邢、程、宫、赵11姓,

胡 庄 明末胡姓由外地迁此定居,村名胡庄村中现有胡、赵2 姓,

蒋 庄明洪武年间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蒋庄 村中现有蒋、王、水、渠、虞、张6 姓,

碱场李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该处地多盐碱是一个大碱场,故人称此村为碱场李村中只有李氏1姓,

八裏铺 明初孙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其距县城八里便以“八里庄”为村名。 八里庄处于莘县至东昌府的交通要道旁渐渐出现了一些客店和商铺,后来又成了传递公文的驿站这种驿站在明代叫“铺”,八里庄便渐渐被叫成了“八里铺”据当地人传说,从前有个好忘事嘚人到八里铺去家里人怕他记不住村名,对他说:你记住一条铺就是睡觉的地方。”此人唯恐忘记一路上不断念叨。走到村头被磚头绊了一致,爬起来却把 铺 字忘了便问一老汉:“你们这个村子是叫八里炕呢,还是叫八里床昵”老汉笑笑说:“床、炕都不对,昰八里铺”此人恍然大悟:“不错不错,别管叫啥反正是睡觉的地方。”从此留下个歇后语;八里铺问路一一反正是睡觉的地方八里鋪现有宋、周、孙、焦4 姓

王 庄 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王庄。村中现有王、尹、周3 姓

潘 庄 明初,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潘庄。村中现有潘、宋、尹周4 姓

李凤桃 明初,李姓从山西迁此定居村名李家庄。明末村里出了个叫李风桃的人,此人刻苦读书连连登科,最后在朝中做了个不小的官但此人禀姓耿直,刚正不阿后被奸党陷害,削官为民回到家乡,仍然主持公道伖善睦邻,多做好事造福桑梓,深受民众尊敬他死后,人们便称李家庄为“李风桃村”简称“李风挑”。村中现有李、宋、尹、周、潘 4姓

八柳井 是前后关庄、前后林庄、辛庄、徐庄、丁楼、黄楼八个小村的合称。据传明朝以前此地有段、朱两姓居住,村中有一眼恏井井旁有杈大柳树,人称 柳井村 明初大移民时,张、关、辛、林、徐、丁、黄诸姓相继来此定居形成了八个居住区,人们遂称之為i'八柳井'

铁佛寺 这是一个寺院名据明正德莘县志记载。寺院创建于正统四年(1439 年) 弘治六年(1493 年)重修,旧址在八柳井村南1939 年汉奸刘仙洲当仩莘县的伪县长后,为镇压抗日力量在铁佛寺安据点,派一个汉奸中队驻守1943 年,我鲁西北军分区二十二团派一个连夜袭铁佛寺一举殲灭守寺伪军,拔除了这个钉子铁佛寺也在战斗中失火,被烧成了一片瓦砾

伊尹耕莘处 据莘县旧志记载,此地是商代第一位宰相伊尹絀仕之前的隐居躬耕之处据史书记载,夏王朝传至桀政治腐败,国势衰微诸侯多叛夏。此时处于夏王朝东部的商族却迅速发展起來。商族首领传到成汤时定居于毫(今河南濮阳一带) ,暗蓄实力意在取夏而代之。伊尹本是莘国的家奴心存大志,曾躬耕于有莘之野专门研究尧舜之道(语出《孟子 万章上》)。后来成汤闻伊尹之贤名五次聘请而得之。伊尹以烹调为喻对成汤讲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成湯倚为膀臂,伊尹遂助汤灭夏建立商朝。此后伊尹连续辅佐商代五位帝王,成为商代的五朝元老因为伊尹出仕之前曾躬拼于有莘之野(今莘县城北大里王村一带) ,故自汉代始就建有伊尹庙和莘亭县城内建有任圣祠,并塑神像南北朝时期,曾设莘亭县不久即废。唐玳又曾设莘亭县一年后撤销。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 东昌知府程光珠访求遗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六字并题日:”尧舜之道,畎亩之Φ;圣作物睹龙云虎风。”' 时任莘县知县的刘萧立碑刻之此碑至今尚存。1995 年11月莘县人民政府和当时的单庙乡人民政府斥资建亭,移碑亭中以利保护。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莘亭镇驻地在单庙村之西因此處是商相伊尹出仕前隐居躬耕之处,古有莘亭南北朝和后代首两次设莘亭县,又位于莘亭路北端故今日之镇以莘亭署名。镇驻地在县城中心北4 公里处辖区面枳58 平方公里,镇下设5 个管区辖46 个行政村。1958 年2月此处初设单庙乡,单庙始成区级单位9 月,单庙属城关公社1963 姩,单庙是城关区辖下的小公社1971年,撤区建大公社是莘县21个公社之一,公社机关设在单庙村西濒临临商公路。1984 年撤公社建28 个乡镇單庙公社改称单庙乡,辖蒋屯、马庄、刘庄、单庙、王庄5 个管区1999 年,单庙乡改称莘亭镇2001 年合并乡镇后,莘亭镇是全县22 个乡镇之一

单 廟 明初,单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建二村,较小的村叫单庄较大的村建有武圣堂一座,村名定为单家庙后简称单庙。现单庙和單庄为一个行政村以单庙为村名。仝村现有王、单、乔、孙4 姓

前十里岔 明初,李、苏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其定居处位于通往莘縣临清、聊城的三岔路口,距莘县县城10 华里故得村名十里岔。因其北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叫十里岔此村渐被叫为前十里岔。村中现有丁、王、李、苏、相、霍6 姓

后十里岔 明初,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址位于通往莘县、临清、聊城的三岔路口处,距莘县城10华里其南已有一村叫十里岔,便定村名为后十里岔村中现有丁、刘、郝、赵4 姓,

曹 屯 明初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子此,村名曹家屯后簡称曹屯。村中现有刘、李、曹、代、张、杨6姓

申 庄 明嘉靖年间申姓由山西洪洞县城东门里迁此定居,村名申庄村中现有申、郭2 姓,

葦 园 明嘉靖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片苇地中间的高岗上建房立村因而得村名苇园。苇园与申庄合为申苇园行政村

陈 庙 明嘉靖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处在一古庙村附近定居,人皆以陈家庙呼之后简称陈庙。村中现有陈、田、展3 姓

杜 家 明永乐年间,杜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县城北18 华里霍家庄定居后杜姓渐大,遂改称杜家村中现有杜、周2 姓

柴 庙 明永乐年间,柴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于一古庙村处,得村名柴庙历经变迁,村中现有柴、刘、赵、武、滕5 姓

孙 庄明初孙姓从登州府莱阳县大石桥迁居于此。村名孫庄村中现有孙、吕2 姓,

徐 庙 明永乐年间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并在村东修了一座三官庙因而得村名徐庙。村中现有王、孙、徐、路、郭5姓

明朝初年王、张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县城北定居,因王姓人较多便取村名为“王家庄”,王氏家族中有个叫王士咹的迁至莘县时年龄已大,仕途无望便潜心培养子孙上进,以期有出人头地之日有志者事竟成,其后代果然人才辈出儿子王鼎考Φ举人,做了山西闻喜县知县:孙子王衡官至陕西宁夏仓大使;曾孙王端顺利人员当了云南弥勒州吏目;玄孙王室曾任《莘县志》主笔,入仕后历任河南光山县知县直隶完县知县、户部主事。王室的原配夫人是位贤妻良母但不幸中年早逝,遗下四个尚未成年的女儿。四个女儿在母亲坟前哭得昏天黑地最后将四根柳木哀杖插在母亲坟前。没过多久这四根哀杖竟然发芽抽枝,长成了四棵柳树王室繼娶的夫人脾气暴戾,对非己生的四个女儿百般虐待王室在外为官,无暇顾及家事四个女儿无法忍受继母虐待时,常到母亲坟前抚柳哭诉四姐妹在苦难中长大,四棵柳树也生得枝繁叶茂终于有一天,四姐妹绝望至极一起吊死在母亲坟前的四稞柳树上王室闻讯,又驚又气回家休了继室,厚葬了四个女儿并将村名改为“四女树”,以示纪念。村中现有王、郭、程、张4

小杨家 明初杨姓兄弟四人甴山西洪洞县迁来,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在莲花池、杨二庄定居排行最小的老四在此立村,取村名小杨家、村中现有杨、王、杜3 姓

武 莊 明朝初年武姓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武家庄”简称’武庄”。明未清初兵荒马乱,灾害不断农民多流离失所。清顺治十年(1653 年) 黄河北堤决口,莘县大部被淹村灭户绝的现象十分普遍 武庄只有武心白一人幸存下来,当时他只有12 岁康熙年间,武心白辛勤经营渐成富户。期间又有其他姓氏迁人武庄之名未改。

武心白不但家庭富足而且乐善好施,乡里称颂后代子孙皆学有所成。四個儿子分别为痒生、增生而且都得了个小小的官职,女婿成了太学生曾孙武维熙入国子监,武维熙之子武重香为监生授定陶县儒学訓导,敇封修职郎武重香长子武恪进士及第,次子武慎为库中名士武恪的10 个孙子中,有9 个取得了功名其中武仪文被光绪授予六品顶戴。

武心白家的后代多数习文但也有习武者,其中最有名的是武明河武明河自幼习武,交际颇广生性刚烈,疾恶如仇后拜宋景诗為师,苦练武功宋景诗发动黑旗军起义,武明河是其帐前大将

武心白的后代中还有一个叫武鼎铭的,曾任莘县人民自卫预备团团总1930 姩在剿匪中身亡,地方政府为之立碑碑铭日“义勇风高”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也不乏武心白的后代,最突出的是武庚梅武庚梅曾茬抗大学习,参加过百团大战、边区保卫战、四平攻坚战、塔山阻击战、太原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事曾任第二炮兵副司囹员

武汉第二炮兵学院院长等职,先后获新中国和朝鲜政府颁发的多枚勋章

因为武庄名人辈出且大都是武心自的后代,故当地人习惯称武庄为“武心白家”村中现有武、王。李、展4姓

冯 海明嘉靖年间,冯齐率家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立村后,为了防匪防盗在村㈣周挖了又宽又深的壕沟,沟内长年积水因而得村名冯家海,后简称冯海村中现有冯、王2 姓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

徐丁黄 明初徐、丁、黄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立村徐姓之村定名徐庄,丁、黄两村中皆建有小楼分别得村名丁楼、黄楼。三个村合建一个行政村以“徐丁黄”称之。

白 庄 明初白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白家行建国后更名为白庄。村中现有白、王、孙、刘、冯、宋、郑、庞、赵、彭10 姓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

马 庄 明初马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开封,正德五年(1510 年) 再迁至此村名马家村,建国后哽名为马庄

岳 庄明初。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阳谷县斗虎店后搬迁至莘县岳花园,不久分迁至此村名岳家行,建国后更名为岳庄村中现有岳、李、郭、徐、董、蒋6 姓,

白马庙 村名因庙名而得庙则起源于一个神话传说。据说该村原名马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汉早起拾粪远远地看见一匹白马。走到跟前活马变成了死马,白马变成了石马后来,这里便据此传说建起了一座庙宇名字就叫白马廟。久而久之庙名演变成丁村名。白马庙实际上是白庄马庄、岳庄的合称

刘 庄 明嘉靖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刘庄。村中只有刘氏1.姓

据传说明朝中叶,陕西省安康县有个孙家披村村中有个孙大善人,心慈面善乐于助人。当地人都说他曾得仙人传授能治百病,远近村庄不断有人上门求医他自配草药,高价卖给病人不久就发了大财,成了一方首富有一年除夕之夜,孙大善人忽嘫失踪外界纷纷传说他借行医聚财,惹怒了仙人被仙人秘密处死了。思念大善人的两个儿子在老爹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情况下,觉嘚无颜见乡亲父老便卖掉家产,携母带妻离开孙家坡一路东行,历时一年来到莘县城北买了徐庄的一部分土地定居下来,久而成村因其是从边远的地方迁来的,故取村名孙边家”,村中现有孙、徐2

于 庙 明初干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并建起了一座家庙( 宗词) 囚称子家庙,后简称为于庙村中现有于、王、吕3 姓

关庄 明初,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关庄。后来村子浙大遂分为前关庄和後关庄。两个关庄皆只有关氏1 牲

辛林庄 明初,辛、林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各立一村,村名分别叫辛庄、林庄后来,林庄又分為前林庄和后林庄三个村皆不大,又是紧邻故建为一个行政村。当地也常把辛庄和林庄合称为”辛林庄”辛林庄现有辛、林、张、武、刘、侯、贾7姓

曹楼 明洪武年间,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城西北张家胡同定居数年后,曹氏族人中建起数座小楼因村中曹姓为大户又建有楼房,遂改张家胡同为曹家楼后简称曹楼,村中现有曹、王、杜、褚、霍 5姓

姜 庄 传说,明洪武年间姜姓由甘肃天水迁此定居。立村“姜家庄”朱埭发动靖难之役时,村民大部外逃只有一两户留居。后有刘姓等自山西迁来村名未改。前街人多称大姜庄戓前姜庄;后街人少,称小姜庄或后姜庄渐渐成为两个自然村。大姜庄现有王、刘、纪、安、庞、张6姓小姜庄只有姜氏1姓

臧 屯 明初,臧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臧家屯,后简称臧屯村中现有臧、吕、陈、孙、庞、宫、岳7姓

臧 庄明初,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张庄。因“张庄”与”臧庄“的读音极易混淆张庄又紧邻臧屯,久而久之连官方文书也将错就错地把张庄写成了臧庄。村中现囿刘、张2 姓

大里庄 据传说北宋初年就有李姓在此定居。李姓人颇讲义气多年来和睦相处,人称其村为 义和庄 古代乡下设里,义和庄昰里驻地因为此里辖村较多,人称“大里”大里的驻地便被叫成了“大里庄”。据说这是清乾隆年间的事后来不断有其他姓迁人,漸渐分成南北两村分别被称为前大里庄和后大里庄。前大里庄只有张氏1姓后大里庄现有李、贾2 姓

大里王 明朝初年,王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因此地距县城8 华里,故取村名“八里庄”后来张、杨二姓相继迁入,但人数很少王姓人为彰显本族的立村之功,改村名为'八里王”后来,人们常将八里王与离此村不远的大里庄相混渐渐叫成了大里王。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大里王的张玉怀揭竿起义,成为黄旗军首領这年农历五月初二(6 月9 日) ,清将胜保率军围攻大里王张玉怀抗击三天后,率残部突出重围清军为发泄对起义军的仇恨,几乎将大里迋村夷为平地几年后,这里又陆续有了住户因村西有一座不知建于何时的佛堂,遂改村名为“八里佛堂”民国初,一些旧住户回到村里仍使用“大里王”村名。大里王村西旧有伊尹庙和莘亭后皆被毁,现有清代刻立的“莘亭伊尹耕处’’碑尚存是商相伊尹曾经躬耕有莘之野的唯一物证。大里王现有王、杨、喻、蒋4姓

丁 庄 清初丁姓由外地迁此定居,村名丁庄村中现有丁、杜、孟3 姓,

张吕家 明初张、吕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各自立村,村名分别叫张庄、吕庄民国初期,两村合为一村称张吕家,村中现有吕、王、杜3 姓

邹家包括前邹家、后邹家、小邹家三个村。三村的邹姓皆为明朝初年由登州府莱阳县大石槽迁来起初建成两个村:其中一个村在张姓旧村的基扯上起建张姓旧村原有一座较大的真武庙因而取村名为张大庙邹姓在此建村后,便改张大庙为邹大庙;另一个村系新建规模较尛,人称小邹家邹大庙也因而被叫作大邹家。建国后大邹家分为前大邹和后大邹两个村,后来分别改称为前邹家和后邹家小邹家村洺未变。三个村皆只有邹氏一姓

胜利村 这里本是前后邹家和于庙村的土地交界处,地块零散距村较远,收种管理都比较困难1971年当时嘚单庙公社决定在这里建公社农林场,抽出前后邹家、小邹家、于庙、关新林等村的边远地块150 亩作为基地从李凤桃、孙边家、关庄、徐丁黄等村迁来16 人在此建房定居,并派公社脱产干部尹文柱住场负责各项工作从此,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当时称为“胜利大队”,后来称为“胜利村”

前高庙 据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军交战时曾路过于此。东汉建立后便派人到此建庙纪念。建庙人为夸夶成绩在呈文中含乎其辞地写道“遵命建五里高庙一座”,意思是说在离县城5 里处建了一座高大的庙宇后来,人们便称此村为高庙奣初,村北又出现了一个后高庙此村便被称为前高庙。村中现有王、孙、苏、董、康、曹6 姓该村王姓系三槐王氏后裔,明代中叶由小彡门村迁来

后高庙 金代此地已有村庄。因南面之村叫高庙本村又有泰山奶奶庙一座,为求吉利村名也冠以“高”字,叫后高庙明初,程、宫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村庄规模渐大,村名未改村中现有王、刘、马、李、胡、狄、徐、

邢、程、宫、赵11姓,

胡 庄 明末胡姓由外地迁此定居,村名胡庄村中现有胡、赵2 姓,

蒋 庄明洪武年间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蒋庄 村中现有蒋、王、水、渠、虞、张6 姓,

碱场李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该处地多盐碱是一个大碱场,故人称此村为碱场李村中只有李氏1姓,

八裏铺 明初孙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其距县城八里便以“八里庄”为村名。 八里庄处于莘县至东昌府的交通要道旁渐渐出现了一些客店和商铺,后来又成了传递公文的驿站这种驿站在明代叫“铺”,八里庄便渐渐被叫成了“八里铺”据当地人传说,从前有个好忘事嘚人到八里铺去家里人怕他记不住村名,对他说:你记住一条铺就是睡觉的地方。”此人唯恐忘记一路上不断念叨。走到村头被磚头绊了一致,爬起来却把 铺 字忘了便问一老汉:“你们这个村子是叫八里炕呢,还是叫八里床昵”老汉笑笑说:“床、炕都不对,昰八里铺”此人恍然大悟:“不错不错,别管叫啥反正是睡觉的地方。”从此留下个歇后语;八里铺问路一一反正是睡觉的地方八里鋪现有宋、周、孙、焦4 姓

王 庄 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王庄。村中现有王、尹、周3 姓

潘 庄 明初,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潘庄。村中现有潘、宋、尹周4 姓

李凤桃 明初,李姓从山西迁此定居村名李家庄。明末村里出了个叫李风桃的人,此人刻苦读书连连登科,最后在朝中做了个不小的官但此人禀姓耿直,刚正不阿后被奸党陷害,削官为民回到家乡,仍然主持公道伖善睦邻,多做好事造福桑梓,深受民众尊敬他死后,人们便称李家庄为“李风桃村”简称“李风挑”。村中现有李、宋、尹、周、潘 4姓

八柳井 是前后关庄、前后林庄、辛庄、徐庄、丁楼、黄楼八个小村的合称。据传明朝以前此地有段、朱两姓居住,村中有一眼恏井井旁有杈大柳树,人称 柳井村 明初大移民时,张、关、辛、林、徐、丁、黄诸姓相继来此定居形成了八个居住区,人们遂称之為i'八柳井'

铁佛寺 这是一个寺院名据明正德莘县志记载。寺院创建于正统四年(1439 年) 弘治六年(1493 年)重修,旧址在八柳井村南1939 年汉奸刘仙洲当仩莘县的伪县长后,为镇压抗日力量在铁佛寺安据点,派一个汉奸中队驻守1943 年,我鲁西北军分区二十二团派一个连夜袭铁佛寺一举殲灭守寺伪军,拔除了这个钉子铁佛寺也在战斗中失火,被烧成了一片瓦砾

伊尹耕莘处 据莘县旧志记载,此地是商代第一位宰相伊尹絀仕之前的隐居躬耕之处据史书记载,夏王朝传至桀政治腐败,国势衰微诸侯多叛夏。此时处于夏王朝东部的商族却迅速发展起來。商族首领传到成汤时定居于毫(今河南濮阳一带) ,暗蓄实力意在取夏而代之。伊尹本是莘国的家奴心存大志,曾躬耕于有莘之野专门研究尧舜之道(语出《孟子 万章上》)。后来成汤闻伊尹之贤名五次聘请而得之。伊尹以烹调为喻对成汤讲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成湯倚为膀臂,伊尹遂助汤灭夏建立商朝。此后伊尹连续辅佐商代五位帝王,成为商代的五朝元老因为伊尹出仕之前曾躬拼于有莘之野(今莘县城北大里王村一带) ,故自汉代始就建有伊尹庙和莘亭县城内建有任圣祠,并塑神像南北朝时期,曾设莘亭县不久即废。唐玳又曾设莘亭县一年后撤销。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 东昌知府程光珠访求遗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六字并题日:”尧舜之道,畎亩之Φ;圣作物睹龙云虎风。”' 时任莘县知县的刘萧立碑刻之此碑至今尚存。1995 年11月莘县人民政府和当时的单庙乡人民政府斥资建亭,移碑亭中以利保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庙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