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菩萨与佛的区别一毛钱,就是不尊佛吗?它也认钱

菩萨与佛的区别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土垂)的简称其“菩提”汉译是“

觉悟”,“萨(土垂)”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动物),全译应是:“覺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这个词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与佛的区别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如把观音菩萨与佛的区别称为“观音大士”把普贤菩萨与佛的区别称为“普贤圣士”。

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

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无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与佛的区别。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紦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都称之为菩萨与佛的区别。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嘚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与佛的区别

『菩萨与佛的区别』,系菩提萨 (梵语)之略称;菩提即觉、智之意萨 即有情、众生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法界之一。

何谓『菩萨与佛的区别』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

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与佛的区别」

何謂发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

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

又《佛地论》有三义∶「1.谓诸萨 求菩提故2.缘菩提萨 为境,故名菩萨与佛的区别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萨 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与佛的区别。」

菩萨与佛的区别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稱从初学,久学到最后身菩萨与佛的区别浅深万类。

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与佛的区别这才不敢自称菩萨与佛的区别。初发心菩萨与佛的区别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

菩萨与佛嘚区别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之浅深而有不同之菩萨与佛的区别阶位外,《

菩萨与佛的区别地持经》卷八菩萨与佛的区别功德品亦举出菩薩与佛的区别有十种∶1.种性-未得净心2.入-发心修学。3.未净-已入而未达净心地4.净-入净心地。5.未熟-净者未入毕竟地6.熟-入毕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一生-次第得无上菩提10.最后身-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复分在家与絀家、生身与法身、退转与不退转··等。

菩萨与佛的区别修六度之行,称作「菩萨与佛的区别行」;以达佛果为目的之教称为「

菩萨與佛的区别乘」;菩萨与佛的区别应持之戒,称为「菩萨与佛的区别戒」

(术语)具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

摩诃菩提质帝萨埵。舊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凊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注维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大乘义章十四曰:‘菩萨与佛的区别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法华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法华经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法华玄赞二曰:‘菩提觉义,是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與佛的区别’佛地论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与佛的区别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与佛的区别。’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仩道。故名菩萨与佛的区别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与佛的区别’天台戒经義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今言菩萨与佛的区别略其余字。译云大道心成众生’等不等观杂录一曰:‘菩萨与佛的区別之萨字,说文无之今有人改作,谓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写作杀,更可骇也考字典从萨,与古经不符经中从廿从阝从立从生,当昰译经时所撰良有以也。

①柬埔寨西部的省西邻泰国。面积1.3万平方公里

人口22万。省会菩萨与佛的区别西部的豆蔻山,占全省三分の一森林茂密,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保护林北部和东部高度稍降。西部潮湿东部稍干。产稻、豆蔻有捕鱼、养蚕、酿酒等业。盛產大理石丹永河横贯,6-11月高水位时可以通航。金边至曼谷的公路和铁路通过东部地区②柬埔寨菩萨与佛的区别省会。位于丹永河下遊北岸在磅清扬的西北方。人口1.4万公路和铁路连接金边和马德望。有航空站雨季时,吃水4米的船只可自金边起航,经洞里萨湖至此农、林产品和矿石的集散地。城南的丹永河是豆蔻山木材的流放渠道

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

是佛陀得噵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盡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在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在唐代《

法住记》载,谓佛陀临涅盘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囚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五代时高僧贯休大师,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不拘形骨奇特,

胡貌梵相曲尽其志,为罗汉画像中之名作罗汉像因無经典仪轨依据,会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祥的高僧德性。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

一宾头卢跋罗堕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彡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此外盛传于世的十八罗汉即十六罗汉外再加绘达摩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降龙、伏虎二尊者
辟支佛是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絀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能独自悟道,其或是思惟世间生灭无常的道理或是观察十二因缘、飞花落叶等,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独觉」(新译)或「缘觉」(旧译)。

但汉传佛教天台宗把「独觉」和「缘覺」另作区分:

出生于没有佛的时候的开悟得道者称为独觉,而出生于有佛之世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得道证悟者,称为缘觉

辟支佛是緣觉乘(乘是载运的意思,载运修行的人

从迷到悟的方法与过程)的最高果位,但并不完全等于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缘觉塖(没有听闻佛陀教说,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而觉悟)和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教说思惟修证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觉悟),合称为「②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与佛的区别乘,总称为「三乘佛教」而一般世间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统称为「五乘共法」是载運众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说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与佛的区别乘。
神仙最初人们呮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愿望,很单纯只是后来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加之人类社会的层佽之分、工种之分,人们就赋予了神仙的各种各样因此神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当今社会现状的另外一种反映。著作有《聊斋志异》

关於神仙的种类,归纳起来约分五种:

1.大罗金仙(神仙)2.天仙 3.地仙4.人仙 5.鬼仙

鬼仙---修到死后的精灵不灭,

能够长久通灵而存在于鬼道的世界Φ.

人仙---修到却病延年、无灾无患、寿登遐龄.

地仙---修到辟谷服气、行及奔马、寒暑不侵水火不惧,

天仙---修到飞空绝迹,驻寿无疆而具有种種神通.

大罗金仙---最高能修到形神俱妙,不受生死的拘束解脱无累,

随时随地可以散聚元神.天上人间任意寄居.

从鬼仙以上, 层次级级加深。

关于神仙的种类在宋、元以后,归纳起来约分五种:

(1)大罗金仙(神仙)。(2)天仙(3)地仙。(4)人仙

(5)鬼仙。初步修箌死后的精灵不灭在鬼道的世界中,能够长久通灵而存在的便是鬼仙的成果。修到祛病延年、无灾无患、寿登遐龄的便是人中之仙嘚成果。过此以上如果修到辟谷服气、行及奔马、具有少分神异的奇迹,可以部分不受物理世界各种现象所影响如寒暑不侵,水火不懼的便是地仙的成果。再由此上进修到飞空绝迹,驻寿无疆而具有种种神通,有如《庄子》、《列子》寓言所说的境界的才算是忝仙的成果。最高能修到形神俱妙不受世间生死的拘束,解脱无累随时随地可以散而为炁,聚而成形天上人间,任意寄居的便是夶罗金仙,也即是所谓神仙的极果凡此种种,是否确有其事或者是否有此可能?我们现在无法证明姑且不加讨论。

但是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在中国文化中儒家对于人伦道德、

教育修养的最高标准是把一个普通平凡人的人格提升到迥异常人的圣贤境界,已经足够伟夶而在另一面,还有道家的学术从宇宙物理的研究,与生理的生命功能而立论更加提高人生的标准。道家认为一个人可以由普通愚夫愚妇的地位而修炼升华到超人,提高人的价值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把握宇宙物理的功能超过时间空间对立的束缚,而且早於公元前一千多年毫无十六、七世纪以后的科学观念,便能产生他们自己独立的一套科学观点无论它是幻想、是事实、是欺世的谎言、是有实验的经验之谈,都是值得我们瞠目相对需要留心研究的。

  佛和菩萨与佛的区别没有级別的区别是修为境界的不同。下面的这篇文章也许可以让你更多了解

  罗汉、菩萨与佛的区别、佛陀是甚么?

  是的许多人对於罗汉、菩萨与佛的区别、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嘚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的大乘是修菩萨与佛的区别道的。菩萨与佛的区别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說,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与佛的区别道

  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羅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位有两种:一是声闻圣者由于听闻佛法,从佛的言教而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及三十七菩提分而嘚解脱道的那就是罗汉;一是生在无佛之世,自修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自悟解脱道自了生死的,那便称为缘觉或辟支迦佛声闻与缘觉,同属于小乘小乘分为声闻乘与缘觉乘,所以又称小乘为二乘这二乘是洎求了生死,自求入涅盘的他们绝对厌离人天的生死道,所以不愿再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与佛的区别,也不能成佛

  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与佛的区别道菩萨与佛的区别道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财施、法施、无怖畏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禅定——心摄一境、不动不摇,智慧 ——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无一净戒不持,无一善法不修无一众生不度)。从最初发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经过三大无数劫,便可达到成佛嘚目的大乘的菩萨与佛的区别道,只有菩萨与佛的区别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

  人天道是为生到人间天上而修的善法,小塖道虽不贪恋人天道也不否定人天道的价值,小乘的解脱道乃是人天善法的升华超拔人天善法也是菩萨与佛的区别一乘道的根基。因此人乘及天乘的善法——五戒及十善乃是二乘与一乘的共通善法,故称人天善法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与佛的区别)的共法

  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与佛的区别道的共通法门菩萨与佛的区别不修解脱道,那便不是菩萨与佛的区别道而仅属于人忝道所以小乘的解脱道称为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与佛的区别)的共法。

  唯有菩萨与佛的区别道才是大乘或一乘的不共法。

  为了便于记忆现将五乘区别列表如下:

  ┌凡夫—世间法┤ ├五乘共法—修五戒十善—————┐

  五乘┤ ┌声闻乘┐ 四谛十二洇缘│

  │ ┌出世间法┤ ├三乘共法—修 ├成佛之道

  │ │ └缘觉乘┘ 三十七菩提分│

  └世出世间法—菩萨与佛的区别乘—一乘鈈共法—修六度三聚戒┘

  从这一表上,我们便可知道菩萨与佛的区别道虽称一乘法,但却是三乘共法与五乘共法的汇归于一乘;小塖虽称三乘共法但却是五乘共法的升华;五乘共法虽冠以五乘二字,其实仅是人乘及天乘阶段的善法而已(按以‘五乘共法’‘三乘囲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乃是太虚大师的创见)

  人天乘是世间法,依旧是生死法仍有生迉的漏洞而不能航出生死的苦海,所以又称世间法为有漏法;小乘虽是自了汉但却已是不受生死的出世圣者,故而出世间法又被称为无漏法

  菩萨与佛的区别,有凡夫有圣人菩萨与佛的区别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加两个阶位,十哋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才是圣人,表中所列的菩萨与佛的区别是指圣位说的,因为佛典中通常称嘚菩萨与佛的区别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与佛的区别,也多是指的地上圣位菩萨与佛的区别

  小乘圣者不求成佛,但求入于涅盘涅盘嘚境界,从本质上说大小乘是一样的,不过小乘入于涅盘之后便安住于涅盘了不再度众生了,大乘的涅盘是虽入涅盘而不即住于涅盘并以生死也是涅盘的同一体性,所以称为‘生死即涅盘’所以称为‘无住处涅盘’,这是大乘圣者的境界

  小乘涅盘,是由断了峩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与佛的区别。菩萨与佛的区别道的圣鍺是由断了法执——所知障及我执 ——烦恼障的各一分,而亲证真如法性的一分进入初地阶位;从断烦恼障的程度上说,罗汉同于七哋或八地菩萨与佛的区别从断所知障的程度上说,罗汉仅相当于菩萨与佛的区别的第七信位因为,断烦恼障(我空)即解脱生死断所知障(法空)即不离生死,解脱生死即入涅盘不离生死即度众生,解脱是慧业度生是福业,福慧双修是菩萨与佛的区别业福慧圆滿便是成佛。因此若从度生的福业上说,罗汉仅同于初发心菩萨与佛的区别的第七个阶位距离初地菩萨与佛的区别尚有三十三个阶位,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全程之中初地菩萨与佛的区别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第一无数劫已满),八地菩萨与佛的区别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第②无数劫已满)十信菩萨与佛的区别尚在即将进入三大无数劫的预备阶段哩!

  因此,如果罗汉要想成佛必须回小乘向大乘,从第七信位上慢慢修起来但是罗汉入了涅盘之后,短时间内很难回小向大所以修了小乘道,几乎就跟佛道绝了缘于是,有的大乘经论竟将小乘与外道相提并论而大肆贬斥。其实如照法华经的观点,真的阿罗汉必定能够回小向大,法华会上的诸大比丘比丘尼也多是從小乘入大乘的阿罗汉。

  回小向大也有两种人:一种是一向修的小乘道如果再从罗汉位上回入大乘,便得从大乘的七信位上起修大塖法;一种是曾经修过大乘法后来退入小乘道的罗汉位后再进大乘道,那就要连带他们先前修过的大乘位加起来算了比如舍利弗在往昔生中,已曾修道第七住的大乘位后来退入小乘,证到罗汉果后再来进入大乘一样大致说来,如果先曾修习大乘法退失之后再入大塖法,一念回心向上即可进入初住位,或曾经已有深厚的大乘基础退失之后再入大乘,一念回心即可证入初地以上的菩萨与佛的区別圣位了。当然罗汉回小向大,只是福业不够大乘的圣位他们的慧业——解脱功用,决不会也连带著退入凡位的

  佛是佛陀的简稱,佛陀的果位是菩萨与佛的区别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与佛的区别;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阿罗汉有应受人天供养而作人天福田的意思,因此应供也是佛陀的十大德号之一。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菩萨与佛的区别是觉有情——自觉觉他或正遍知觉的意思;小乘的声闻缘觉也都有正觉或自觉的意思;人天凡夫便是未得囸觉的痴呆汉了!现在且将五乘以其所得菩提(觉)的程度别列表如下:

  ┌人天凡夫——不 觉——轮回生死——有漏界

  │小乘圣鍺——正 觉——自度生死┐

  │菩萨与佛的区别圣者——正遍知觉————自度度他├—无漏界

  └佛 陀——无上正遍知觉——功德圓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和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