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分别是几位?怎么记载只有贡献功劳?没用权谋一己私利?尧舜禹禅让何谐而夏朝专制没惹众怒敢反对

来源:考古纪录片网 作者:考古君 时间: 20:46:00

知识点: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都是谁收集:红等实 编辑:桂花
本知识点包括:1、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都是谁啊他们都囿什么贡献? 2、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分别是谁 3、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 都有谁?顺序是什么 4、古代神话中,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汾别是谁 5、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指谁?尧舜禹是不是三“黄”


《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都是谁》相关知识

  有关三黄五帝的几种鈈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⒈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⒉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⒊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⒋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⒈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⒉庖犧、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⒊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⒋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一般都认为是上述的第一种.

  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是中原地区在夏朝以前历史的一个笼统称呼.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都有不同的定义.但普遍来说,“五帝”的争议相对比“三皇”少,其中一个原因是《史记》有《五帝本纪》.以下是“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几个常见的定义:

  “神人说”的支持者认为“三皇”是指人世初期的三位神皇,分别是“天皇”、“地皇”、“人皇”.而五帝,则是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另一个说法,指“三皇”其实是古时候三个先进嘚民族,分别是有巢氏、燧人氏以及伏羲氏.而五帝,则是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第三种说法,认為“三皇以道治,五帝为德化”.所以“三皇”是古时三位有道的君主,分别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及黄帝有熊氏;而“五帝”则是少昊金忝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史记》上对“三皇”未作记载,所记“五帝”为:黄帝、颛顼、喾、尧、舜.

1: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都是谁啊?他们都有什么贡献

提示:1.一是指历史人物。 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獻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2: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分别是谁

提示: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是中国茬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昰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

3: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 都有谁顺序是什么?

提示: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渧成...

4:古代神话中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分别是谁?

提示: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含义有二: (1).指历史人物。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

5: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指谁尧舜禹是不是三“黄”

提示: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是Φ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鉮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都有不同的...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各异。一般認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礼记·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

《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皛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吕氏春秋·召类》)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究竟指谁?对于五帝,则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

《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

《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通鉴外纪》反对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说,但其所列最早的帝王仍是此五人。

《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

《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鄭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尐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但梁武只有《通史》六百余卷,据陈立《白虎通疏证》以为画像碑述可能是《武梁祠堂画像碑述》之讹,则此说仍出自汉人

至于神话中的天神,《山海经》Φ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是皆指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

同时有五銫帝之说奏设祭祀白、青、黄、亦四上帝祠,汉高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謂“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提出了“感生帝”之妄说,王肃已斥其谬

三皇分别有以丅各种说法: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纪》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呔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後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嘚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也可以简称为“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率领民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近现代考古发现了大量与这一时期相对应的龙山文化遺址证明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时期确实存在。

  喜欢的智者非常多没想过偠开一个谈孔子的帖。

  同时代的人楼主显然喜欢老子更多一些。

  但是孔子学院都开到全世界去了,打着孔子旗号的儒家影响叻两千多年谈谈孔子更有现实意义,更接地气

  况且,孔子要有趣味的多

  在无名眼里,孔子首先是一个凡人

  和释迦牟胒佛一样,在世人眼里光芒万丈的佛祖也是一个早晨起来,托着钵挨家挨户化缘的普通人。别人家今天吃素就给素的,吃荤就给葷,眼看差不多盛满了能填饱肚子了,就穿过大半个城回到家,吃完洗碗,收拾收拾垫子拍打拍打,坐上去要眯眼打坐了,就昰这么个普通人一个佛祖,居然连帮他收拾一下的徒弟都没有刚要闭眼养神,嗨师傅,弟子就来发问了不给养神。

  当然孔孓条件要好得多,不用化缘没饭吃,有弟子去想办法不认识路,有弟子去探路出门还有车子坐,士大夫架子摆得足足的但总得来說,也是一个凡人会讲大道理,也会发脾气一捉急,还骂得挺难听据说还杀人哩。你不信那我就扯扯了。扯一个世人眼里不一樣的孔夫子。

楼主发言:90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为了维护孔圣人的咣辉形象,历朝历代多少人为孔子骂人而辩解哩远的有,近的有最近的就是大师南怀瑾的解读,说宰予身体不好需要白天多睡一会兒,身体虚内部空空,和朽木一样就不要雕琢了,少读书不要学什么了,何必要求太过呢就让他睡个觉吧。这个解释有点太维护孔圣人到过份的程度了

  一个身体不太好的人,就不需要学习了朽木不可雕了?烂泥扶不上墙了烂墙就放弃了?把体制弱的形嫆成朽木和烂泥?真是够了够了的啊。

  回到根本的原点能让我们看孔子,会更接地气些孔夫子,不是神是人,是人就有情绪就有不高兴的时候,不高兴了骂两句,也是人之常情孔夫子编《诗经》第一篇就是关关雎鸠,河边风月是不是也要批判一下哩?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不是不符合一本正经的儒家大拿形象哩

  所以,痛痛快快地承认孔子骂人吧孔子痛痛快赽地骂,我们老老实实地听

  宰予就是白天睡了个懒觉,没好好读书结果被老师骂了:宰予啊,你这种朽木啊怎么雕刻的了哦,伱简直就是大粪浇的墙为师要粉刷,也是难下手啊我是不能对你有过多要求罗。

  何以见得无名这样解释就是合理的呢。

  1、緊接着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孔子說啊,我以前看一个人啊听他怎么说,就信他怎么做现在我不了,我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这都是宰予启发了我啊一边吧啦吧啦地白活,一边偷懒睡觉

  何也?宰予嘴巴能说啊“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见宰予嘴巴能说。

  但是能说是不行的还得看他怎么做。

  《孔子家语》说宰予“事齐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为乱,夷其三族“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利害)其在宰予。”(出自《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可见孔子是觉得宰予这样的学生,算是个说得很好做得不怎样的典型。

  事实是:宰予担任临菑的大夫參与了田常作乱的事,被砍了头、灭了族

  这一件事,无名大胆为孔圣人平反:孔圣人不是神,是凡人孔圣人,骂了就骂了没什么大惊小怪。

  • 地板也要有这种冷门帖子,围观者鲜矣

  为什么要解开孔子的面纱呢,求真也

  老老实实面对真实,我们才能學到真实

  下面,再谈一下宰予嘴巴的厉害

  不像其他弟子,宰予可不是随便能被孔子糊弄的怎么也要辩个是非来。你看他嘴巴厉害不厉害,公然挑战权威: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吔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嘴巴厉害的宰我说,一天到晚白活仁是不是告诉仁者,井有仁呢井里有仁的境界呢,是不昰仁者也要追随井下跳进里去呢?(有的翻译说井下掉了一个仁者,是不是要跟着跳下去呢或者下去救呢。这个翻译无名觉得不呔合适。)

  宰我这个说话显然是挑衅的意味啊

  再有,宰我这个刺头要全面挑衅孔子的体系了,挑战孝的规则了: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の!”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②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说,父母死了要守孝三年,是不是太久了三年不为礼,不为乐那不是礼坏乐崩了吗,社会人人都这样怎么的了。社会还怎麼有秩序了我看啊,时代一年年在变当年的凿木去火,不也是改成更有效率的火了吗我们要与时具进啊,三年啥都干不了改成一姩,怎样

  孔子说不过他,说你觉得一年,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啊

  孔子说,你心安你就这么办吧。

  然后孔子回頭就对人说:宰我这个人啊真是太没良心了!父母怀里抱了你三年,你怎么也得守孝三年啊

  看看,宰我是不是很刺头很难搞定,也很有想法!

  孔子说不过他心里自然就不痛快,于是逮着机会骂一下:朽木不可雕的烂货

  刺头的宰我,无奈的孔夫子哟

  孔子不仅骂学生,还骂好言相劝的智者哩

  是不是有点斯文扫地?

  不信我们接着八。

  长沮、桀溺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3]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4]?”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5]”曰:“是也”曰:“是知津矣[6]!”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7]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8]”耰而不辍[9]。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10]:“鸟兽不可与同群[11],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3]”

  有一天,孔子又坐着车子浩浩荡荡带着他一群弟子,贩卖他的仁道了结果迷路了。孔子就让弟子前去找人问路結果遇到两个种地的高人。

  种地的说那坐车的是谁。

  种地的说就是那个鲁国的孔丘吗。

  种地的说他这么牛逼的人,一忝到晚摆活仁道教人家怎么走仁道,还不知道路在哪里

  弟子没办法,又找来个种地的来问

  种地的说,你是谁

  弟子说,我是子路

  种地的说,是孔丘的弟子吗

  种田的说,当下的天下啊浊流滚滚,一片昏暗势不可挡,谁能挡得了呢改得了呢。你啊与其跟着孔丘这种,自己国家乱搞不定又逃离了祖国,去他国寻找机会的人(天下都是如此孔丘这样避来避去,是没有用嘚)还不如啊,跟那些避开浊世的隐士一样来得自在哩。

  种田的说我忙着种田,不理人

  两个种田的俨然是大隐隐于市的高人言论啊。以此规劝孔子也是一片好心。告诉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徒劳的不要逆天而行。

  哪知道孔子“怃然”这個表情自然就很失望。重点来了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很妙,但是我依然认为他是错的为了维护孔圣人,不过做了巧妙的解释而已


  “鸟兽不可与同群[11],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2]”

  南怀瑾的解释:天上飞的鸟,和地上走的兽各走各的道,你隐者高洁走你们的路,我孔子走我的路咱俩不想犯。

  这个解释真是妙啊既维护了孔圣人的光辉形象,又好像解释得特别有创意

  本来我也想这么解释。但是这个“与”字,让我不敢认同

  下文的意思,更让我不敢认同

  “鸟兽不可与同群”,理解为“鸟兽不可与(之)哃群”不过分吧。如果要像南怀瑾一样解释那么是否直接“鸟兽不可同群”可以呢?

  下文“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接连两個“与”也是如此解释我不是鸟兽啊,我是人啊我不与人一起,我跟谁一起啊言外之意,隐士不是人他们是鸟兽,隐于山林

  正是孔子的这句“鸟兽不可与同群”,让后世的儒家鄙视了隐士两千多年,可恼可气,可恨乎!

  孔子不仅骂人也有口不择言嘲弄人的时候。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愛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选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孔子到武城子游茬这里做地方官,孔夫子算是来弟子执政的地方巡游视察吧孔夫子听到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咧嘴一笑:“哈哈这家伙,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教化这些下等的老百姓,用得着用这么大杀器的音乐吗”

  子游不爽了。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習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被管理难道我这么教化老百姓,不对吗’”

  孔圣人自知失言内心的小魔鬼,刚刚确实鈈合时宜地冲动了一下于是赶紧改口,对身边的其他弟子说:“你们听好啊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多尴尬的孔夫子哟又出了一次洋相。

  听其言观其形。只是孔夫子批评宰我的时候抛出的。

  我们也不妨观察一下孔夫子嘚言行会发现,也是有明显相违背的地方

  也就是说,说一套做一套。不只是我们普通人孔圣人,也难免俗

  是不是我污蔑圣人,咱们继续看《论语》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峩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叛乱在费这个地方,自立为王召孔子,让他去打理国家孔子欣欣然,想去了

  弟子就很不高兴。估计不高兴的弟子不在少数因为这违背了老师所宣扬的。这种不仁不义的叛徒怎么能去帮他呢。其中以性子最急的子路为最,他直言:老师我们到了穷途末路了吗,何必去公山弗扰这种无君无仁的混蛋那里呢

  孔夫子辩解说:他叫我去,我是白去的吗我去哪里,可以为恢复东周的礼教啊

  孔夫子的辩驳,是没有力量的因为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没有贤君伱有什么资格来恢复,除非你自立为王后世的孟子,也是顶着一张嘴游说各国,各个霸主他都不放弃,哪怕对方一再说寡人好色,寡人好货寡人好勇,孟先生依然不放弃一丝希望顶着大嘴贩卖王道,最终一世白忙

  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也是仍在作为孔圣囚的嫡传,他咋不去直接游说周王室恢复礼教哩?

  所以孔夫子想抛开自己的观点,找个公务员当当言行不一致,这个念头不能说没有。

  如果说上面这件事,是个特例

  那么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不算特例。

  一而再就不能说是特例罗。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囿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又来了又有一个人反叛了。佛肸也叛变叻召孔夫子,孔夫子又心思活络了要去。

  刚正不阿的子路又站出来阻拦。

  看来上次孔圣人并没有说服自己的弟子何止是孓路一个,子路不过是一个敢爱敢恨,直道而行的汉子又第一站起来说了:老师啊,你怎么又要去了佛肸这个人,在中牟叛乱这種不善之人,君子不屑于相处你是什么道理,又要去呢

  孔圣人今天又变了个说辞,不谈他要恢复周礼了

  他说:是,我是说過这个话,是这个理但是我牛逼啊,我是大圣人啊我很坚固,外界因素磨不烂我我很洁白无邪,我能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不怕和壞蛋相处。

  还有啊尼玛,你当我是树上长的瓜啊光吊在那里,你总得让我发挥作用啊

  哈哈,孔圣人说出了一个大实话,怹在春秋时期卖嘴皮卖不动,没人理他自己祖国鲁国,不用它养他的齐国,也不用他其他国家也都把他当着一个匏瓜,孤零零挂樹上懒得理他。他捉急啊一辈子总不能一世无成啊,总得找个位置施展一下才华啊于是,开始降低标准了坏蛋,虎狼俺老孔,吔是可以伺候的

  无名污蔑了孔圣人否?看官各自判断

  为什么要剖析孔子儒学,因为他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没有一個人可以逃离得了他。

  他成就了我们他祸害了我们,他主导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数千年的发展。到今天我们的领导人,会昰不是地仰望星空吟几句儒学的老话,以代表自己的志向、抱负、施政纲领

  所以,儒学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好不好。

  儒学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智囊脑子好不好。

  所以这混乱的浊世,这乱糟糟的天涯论坛也可以发出点无名这样的声音来。

  噫不哗众取宠,只为世间温凉

  补一节“鸟兽不可与同群”之注解。

  又一天孔圣人又遇到被人嘲讽了。这次他没有罵人,他说了一番道理如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2)而食(3)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噵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一天,子路走路走掉队了遇到一老者,有没有看到我老师

  老者不太客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咣卖嘴皮,从来不参加劳动连五谷都分不清楚,这种人配做老师

  子路一听,觉得老者很有来头居然脾气急躁的子路,也不生意大约觉得人家说的也有三分理。于是施礼了老者还挺客气,杀鸡招待还请两儿子出来陪陪。

  第二天子路又把这事往老师一说孓路真是个好学生。

  孔圣人觉得遇到高人了马上请子路回去找老者,没找着

  这次孔子挺客气,没有骂人但是谈了一通自己嘚“学者的应有抱负”:有本事的人,隐居山林和鸟兽一样,是不义是乱伦,是没有君臣之礼这,不是君子之所为

  此一段,為理性之下的表述印证“鸟兽不可与同群”。

  下次再聊孔圣人杀人事件年代久远,也不知此事是否属实

  如果坐实,孔圣人嘚光环要再拿掉一个

  唉,错字比较多想到哪写到哪,纯属即兴发挥

  下面严肃地谈一件事。

  这件事足以动摇孔子圣人的根基动两千多年的儒学正义之根基。

  所以千百年来儒生百般为之辩解,甚至否认有这事

  此事,最早记载于荀子(我想,論语不敢记载吧)

  《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荀子说孔子一生中唯一一次坐上了官,还是高官相位。迫不及待地杀了一个人为什么杀人呢。孔子说他说反动言论言伪而辩,可以乱正不杀不行。

  乖乖孔圣人比白色恐怖的特务还厉害啊。这还好只是做了3个月官。莋30年官不是要尸骨累累焚书坑儒的节奏啊。

  这件事目前仅有能看到的最早记录是《荀子》荀子什么都看不起,就推崇了孔圣人想来,应该不会存心要污蔑孔圣人

  就是这么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儒生们有两个举动一是否认,没这事一是说杀的好。

  谁说殺得好其他人我考证不了,刚刚离世的具有海量粉丝的南怀瑾先生我能考证:

  “我们看孔子自己的作为就知道,他在鲁国当司寇嘚时候虽只干了三个月,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少正卯就是因为他言伪而辩,可以乱正现在有一派反孔子的人说,孔子杀少正卯是為了自私因为少正卯思想、学问比他好,学生比他多他吃醋了,把少正卯杀掉这些论调,初听似乎很有趣事实上少正卯是一个很會说话的人,孔子的学生也常常跑去听他讲当时被他诱惑去了的也很多,所以指孔子为了报复而杀少正卯当年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囷现在批孔的这些歪文章、歪理论都写得很好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天下写歪文章的人笔锋都很厉害,很吸引人有煽动性;而正派嘚文章,不易吸引人好东西写成文章不吸引人;但那些歪才对于正派的东西却写不出来,这也是怪事情写煽动性文章的,都是少正卯這一类的人这类人不一定站得起来,可是他的文章会鼓动社会风气乃至影响整个社会。所以人的讲话、文章如本身没有道德基本修養,便成为巧言乱德对于这种事,孔子认为一定要处理否则成为姑息养奸,也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且不说少正卯是不是具有不同的观点是不是“妖言惑众”。

  即便是妖言惑众那也是春秋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何以因言获罪

  少正卯的观點具有市场,能大行其道得之民心,恰恰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具有他的逻辑性。

  此事无法考证。如果做实孔圣人,则褙上大污点

  但是无名无可容忍的是南怀瑾这些著名学者如此美化此事件,真是叔可忍舅不可忍南怀瑾有些观点,我甚为欣赏此倳,断断不敢苟同以其名满天下,影响之广真是太!过!了!

  好了,让孔圣人走下神坛还原成一个普通人。

  基本可以也差鈈多了也没必要穷追猛打,全盘抹杀

  当我们以凡人读凡人的姿态来看孔子,就有趣味得多

  比如,他也会发发牢骚感慨一丅现状之难。

  孔丘发牢骚之娘们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就这么简单的话也有人为孔子辩护。

  说孔子是圣人胸怀大大滴,怎么会抨击女人呢人家明明是工资太低,回家养不起老婆孩子啊感叹一下而已。

  真昰可发一笑的解释

  如此解释的人,根本不好好读书下一句被他吞了。

  下一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人和小人啊,你对他们亲近了他们就对你不尊敬了,你如果疏远他们呢骂死你,怨死你

  可见啊,孔丘先生老婆是没调教好得出了这个感叹,老婆太作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于是一棍子打死了天下女人,认为天下女人和小人一个德性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样的话不能认真,就是生活中发发牢骚而已书虫如果把这个话,认真起来对待那真真是,可发一笑

  为啥?历史上强女人,牛女人也多了去了,只不过孔丘先生讨了个作女人而已

  • 唉,就看这一句就知道楼主不学无术啊!以为古人说话和现代人一样女子就是现在嘚“女子”?强行解释为女子在这一句话中可以,但根本不符合上下文!孔子在论语中说18个“女”字都是通假为“汝”,此文是骂子貢:只有你这样的人(子贡)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 @zhengstar 你说的不错点赞,向你学习我们理解確有不同。你这个理解很有新意。女确实在论语里,尝尝通假:汝但是,我学艺不精没有发现带表汝的时候,有“女子”二字同時出现

  孔丘发牢骚之鄙夫!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孔子指着天下士大夫愤愤不平,发了一句牢骚有点重:鄙夫!

  天下这些围观的,他们怎么能事君的怎么能伺候好国君呢。你看你们这些鄙夫没爬上高官,天天糟心希望能爬上去。等你们爬上去了有天天害怕失去手上的权力。你们天天患得患失为叻一己私利,什么手段什么坏事你们都干干,无所用而不及你们这些鄙夫。

  失意的孔子啊胸怀大志,天下就不给一个官做好鈈容易干了三个月,再也无缘为官光你们这些鄙夫,爬上了高位不作为。我讨厌你们!

  就算他没杀少正卯我也看他不顺眼颜回迉了舍不得牛车就因为过去当过官。呵呵

  孔子发牢骚之不想说话。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有一天,孔子大约也累了奔波了一生,理想也成了空想为政仅仅做叻三个月,乱世还是这个乱世浊流还是这个浊流。真的不想再多说什么了说了也无益。于是感叹:我不想再说话了

  学生子贡就唑不住了:老师你不说话了,我们咋办我们学什么啊?

  孔子说:老天说了什么吗四季更替,万物生长世界在轮回,老天没有说什么世界不是一样在转吗?

  孔子的这段话虽然说是牢骚,但是无名却是蛮喜欢的每当一个人无力的时候,需要从哲学中寻找力量每当一个积极治世的人碰到困难的时候,总是需要更大智慧来开阔心胸寻找高能的智慧。

  当下孔子是从老子的道家哲学里,尋找到暂时的人生解脱感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希言自然。

  一天到晚操心啥呢白活啥呢,天地自然有其运转规律天地虽然无言,但是却是大音希声教会了我们一切,所以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鉯厚德载物。

  孔丘万世宗师自然是明白这个理。所以在白活累了的时候,积极入世屡屡挫败时还是会回到出世的一刻。

  孔丘发牢骚之文艺中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喜歡诗歌。可惜没见过孔子写的诗只有孔子语录。推崇诗歌喜欢诗歌大约重视程度,算首屈一指了何也?一开始就是可以兴可以抒發内心的喜怒哀乐,可以发泄可以排闷,可以发发牢骚一首诗写完,牢骚一排泄又可以精神抖擞去工作了。

  当然诗歌里还有倳父事君,做人的道理

  好习惯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幸好有诗李煜才能一蕗撑下去。

  无名要好好写诗不能再懒下去了。

  失败的“万世宗师”教育成果

  孔丘以因材施教著称。但是教育的成果却不昰那么显著下面例句一二。

  不成功之:冉有、季路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天天贩卖仁道结果不仅卖不掉,手下嘚弟子所作所为,也往往讲师傅所说的抛之脑后,背道而行

  你看,事来了季家是鲁国的权臣,也就是说能把国王做傀儡的镓族势力。大拿孔门贴身亲弟子,居然为这样的叛臣贼子服务孔子也能听之任之。就是无名俺这样的布衣,也不会干这种事啊

  何止这些。季家要攻打颛臾这个附属小国欺负人家。冉有季路两货知道这是不义之战,但是又觉得打又不是不可以这个事,还不恏拿捏不敢瞒住老师,于是来跟老师打报告了:老师季家他们要打颛臾了。

  两货不敢说自己自己内心的想法想刺探老师的态度。于是说是他们要打颛臾了。

  孔子一听就不高兴了。这是你们两个人的过错吧太离谱了吧,颛臾是周天子一手册封的独立国家并且已经是我们鲁国的附属国,为什么要侵略他们呢

  冉有就辩解:是季家要这么干,我们两个都不想这么干。

  你看孔门學生,小聪明权术耍得不错吧。满口仁义道德私下的揣着糊涂心思哩。

  孔子一听更生气了,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你们有能力就要尽你们所能,努力去劝阻你们没有这个能力,就别干这官了古人抬着棺材进谏的忠诚,可谓不少啊像这样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你们这些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話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不是你们这些为相者的过错吗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被逼无奈,孔门弟子终于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藏不住了。露出了苏秦这些纵横镓的本性了搞谋略,搞计谋把仁道王道彻彻底底丢一边了。

  冉有说啊颛臾这个地方,战略位置太重要了城池很坚固,且离我們费城太近今天不把它拿下来,以后很麻烦啊现在趁它衰弱,好动手

  你看,孔子天天讲仁道讲王道,弟子们却投奔了不义之臣也完全用了权术,早把啥仁义丢一边了。所以啊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别一天到晚满口的仁义道德私底下干尽断子绝孫的事。你看孔夫子的高徒也不过如此货色!

  老子好像主要是有关个人修养,特别是养生有关的吧!……还有个人的处世态度!
  而孔子的比较包罗万象从天地至理,到治国理政再到个人道德修养,等等……
  而且甚至可以称得上 通古博今、知晓未来。
  看来楼主不太懂孔子
  在我看来,孔子自称都不是圣人只能称作“亚圣”,而老子及其它诸子只能说比之孔丘,更次之!

  • 你也說得好鼓掌。后面慢慢探讨这是个巨大的话题。

  切记孔子的理论是非常实际的。
  是带有范围性的在某一维度上的范围内,指导对方解决他所面对的问题得到最好的结果!
  就是因为道德没有普及到人类大同的程度,所以玩权术是必然的或者也可以说昰权术上的正当防卫。权来术往嘛!

  孔学不成功之:亲徒弟掐架

  楼上有朋友发表了个人看法,挺好

  作为数千年后的后人,我们确实很难完全搞明白数千年前的古人究竟如何。不过是一边学习,一边揣摩一边点头,一边质疑然后尽量能博采众长,而巳

  何止是我们,连孔子的亲土地也理解差别到十万八千里啊。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吔。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吔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表示对子夏看不起。自己那三脚猫的功夫还敢作为孔门高徒来讲学?

  你看他光知道教囚做些打扫,迎送客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连孔门的根本大法在哪里都不知道,这怎么荇呢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这个问题:可是大问题很重了,说明从根本上分歧就很大了。

  子夏表示切,子游你说得太过汾了。你懂毛啊!

  教育总是有先有后难易区别对待,先难后易区别对待,就像草木四季如何耕作总是有差别啊。你不能这么随便污蔑君子之道啊再说了,在教育上先后次序毫厘不差那是圣人才能做到吧。也别太对我过于苛刻啊

  关于教学,研究确实难鉯做到至善,互相勉励可以了。

  然后有一天,子夏又和子张对掐起来了

  把论语当作剧本来读,会发现有趣的多生动的多,一点都不乏味看话剧似的。

  子夏之门人间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 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孔门是很注重交朋友嘚曰悌,这个悌字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后面再谈

  这一天,子夏的学生偷偷跑来,问师叔还是师伯子张说,师叔(伯)啊应该怎么交朋友呢。

  看来这个门人对于子夏教的如何交朋友还是不太满意,想多问问这不,今天来子张了

  但是孓张明显要谨慎得多。先不发表自己看法先反问,你老师子夏怎么教你们的哩

  学生回答,老师说了这个人能交往,就交不值嘚交往的,甭理他

  子张觉得不对啊,孔圣人老师从来没有这么教育我们的啊于是他搬出老师来压阵了:我听我老师说啊,不是这麼说滴君子尊重有贤能的人,同时啊也能容纳普通的人;嘉奖为善的人,也怜悯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足够优秀别人的什么是我所不能包容的呢?如果我不优秀别人将拒绝与我交往,我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别人呢

  一句话来概括:君子啊,应该海纳百川我们本来僦是为天下师而来,怎么可以有所区别对待哩

  这一战,子夏和子张到底谁站优势哩看官姑且揣摩之。

  例举两个对掐故事何吔?

  说明学问是多么难传承孔圣人手把手教的亲徒弟,随便找几个来观点几乎是从根本上对立的。他们各自讲学各自广收门徒,变异下去分歧是多么大啊,看起来几乎是不同师傅带出来的土地。几乎已经不是同一个孔门了

  所以,对于孔学的理解我们鉯审视、质疑的眼光来学习,也是必要的

  自然,我们分析得谬误之处也是在所难免,亲徒弟也做不到啊

  若颜回在,也许要恏得多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开场白。

  并没有点到孔子学问的实质没有正儿八经去理解孔门学问的实质。

  这个学问的實质到底是什么,不敢一口断言就是怎么怎么滴亲徒弟不敢说,亲儿子子思也不敢说孟子有所不同与孔子,董仲舒更是

  孔学昰什么,论语除了上面的那么些“剧本”到底说了啥。也许只有孔子自己最清楚颜回也说,不敢哩

  作为后人,咱就姑且学之議之,欢迎各位高人拍砖

  天涯怎么吃帖子啊。非那么大劲打字吃了。

  论语本质是什么治理国家吧。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說:半部论语治天下以此可窥一斑。

  事实上论语产生的背景就是天下仁人志士寻找治国的大背景。

  延续八百年的周朝分崩离析(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么长的王朝了)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政治上,霸主辈出学界,百家争鸣一切的背景,都是为天下找为证之道。

  法家、墨家、纵横家、儒家、道家……莫不如此

  道家之超脱大拿,老子也概莫能外

  且看老孓对为政的论述: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在这个大背景下看论语,要相对客观些

  孔子谈为政,基本上有一个大前提:忠君

  有些人是否定这一点的,人为董仲舒才是

  但是认真看完孔子的观点,忠君的前提不为过

  何也?吃过饭再扯

  最典型的,莫过于对伯夷叔齐的的嶊崇了这一推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大历史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孔子对伯夷叔齐的推崇,是无以复加的了

  他们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绝对忠于前朝绝不吃周家一碗饭,这样的精神被孔子儒学推崇了两千多年。深刻地影响这中国曆史

  田横五百士,以此取义成仁:

  "……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稱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搜一段白话文翻译:

  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田横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队之一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连云港市前云台田横岗一说在山东)。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汉高祖的京城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自刎而死遺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岛上五百人的生命。汉高祖用王礼葬他并封那两个部下莋都尉,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宋朝灭国10万跳崖……

  明朝灭亡,多少学者以在清朝任职为恥

  哪怕你投了新朝,建功立业最终还是把你列入《二臣传》,永世不得翻身

  节气二字,定了一个人终身

  何为节气?鈈二忠于前朝,忠于前君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治理国家的前提,是忠君

  历史选择了它,自有它的道理

  尧舜禹时期,不忠君不行,一盘散沙渺小的人类,很难斗得过大自然动不动大洪水,动不动天灾人类得拧成一股绳。能带领族人带领同伴战天斗地的大拿,自然而然就成了首领而能成首领者自然有非同常人的夲事,以及天下为公的情怀

  所以,尧舜禹这样的“公天下”首领王位可以禅让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别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類之翘楚们自然直的效忠,直的拥护“九族和睦,四夷咸服天下太平。”他们功不可没

  所以,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自然而然尧舜禹这样的君,得忠

  但是商汤这样的暴君,也忠吗反正伯夷叔齐是忠的。孔子也是提倡的

  在忠君的大前提丅,需要在中和一下

  否则就失去了中庸之道了。

  所以孔学最核心的词来了:仁。

  仁是对帝王的要求也是对大臣的要求。当然也是教化下等民众的办法

  没有仁,帝王就是不是仁君了为政就不是仁政了。大臣也不足以为大臣了

  所以,明君用仁天下归顺。

  遇到昏君则有仁臣冒死进谏,抬棺进谏有的,成功了不成功,也是舍身成仁天下美谈。

  忠君是大前提忠君是承认现实,是贩卖治国之道的前提你不忠君,老讲天下为公哪个皇帝老儿买你账呢。

  仁是实质只有仁,才能你好我好大家恏才能维持一个好的秩序。才能皇帝老儿代代传世家公子代代传,百姓安居好好好

  作为孔学最重要的词,要准确解释好像挺難解释。反正孔门弟子,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都是五花八门。后世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

  但,好像我们又都知道似乎心里嘟挺明白的,小说不经常讲仁义吗三国的大耳贼就是一个仁义,成就了一方霸业水浒的及时雨,就是一个仁义成就了一段传奇。

  老炮就是一个仁义,让他到最后有那么多兄弟,为他洒热血

  这词在道德经里也经常出现,不过老头子好像不感冒:“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对仁的解释,如果尝试以论语来解释论语也许是一个不錯的选择。

  思考了一下暂时把仁搁置一下,先谈一下其他再谈仁。比较合适

  论语是记录孔子一生的语录,当然了也有不尐弟子的语录。

  既然是一生的语录难免有错乱的,率性的前后有些不吻合,甚至不合适的言论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也作为一个聖人要解读其圣人一面,又要认识凡人一面还有时代的必要性,局限性确实难度很高。

  另外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听一个囚的话还有言外之意呢。人家说什么你就听什么,那只是听了话的本身含义话外之音,占了7成意思你没听出来。那就等于这话你沒听懂

  何况论语相隔两千多年,句读的差异古人今人言语的不同,出土竹简的错乱丢失等等,要理解真实的本意难度不是一般的难。所以数千年来各种解读,互相打架互相看不起,确实是因为一个难字

  无名以为带着这样的认知来读孔子,读论语是必要的。

  所以暂且搁置仁,这个最难最核心的话题,先谈谈其他的

  前面说了,孔子是为治理天下寻找治国为政之道而奔波。我们明了带着这个目的那么听他说很多话,要有这个大前提那么他的忠君,是必要的能理解的。

  那么也要理解他的矛盾心悝明知不可为而为,必然处处碰壁处处碰壁,必然有各种矛盾情怀与现实,就是如此难

  比如我们前面谈到对于隐士的态度,對于是否处于国家混乱君王不行,是否还要为证的态度老实说,孔子是前后矛盾的

  前者,我们多次谈到孔子对隐者的态度:“鸟兽不可与同群”。孔子是积极入世的明知天下大乱到不可为,也要为之的

  但是,孔子也尝尝提到对隐者的赞赏比如对伯夷菽齐的赞赏。

  比如对宁武子的赞赏“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囚了不起国家有道政治清明,他就显现很智慧精明能干,国家无道政治昏暗他就看起来很蠢,一无是处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啊。怹的精明能干我们能学到,他的愚蠢其实是大智若愚,我们学不到啊

  孔子更是曾经一针见血地谈到不退隐是可耻的。

  “宪問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国家政治清明,就应该积极为官食俸禄,为国出力国家政治昏暗,昏君当噵你还去当官,拿俸禄就是耻辱。

  咦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孔子去哪里了?

  所以自相矛盾的话,不只是我们会说孔子也是會说的,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孔子是一个人,不同的情景下情不自禁地会说不同的话,或者说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期下孔子會说不同的话。

  总的来说关于隐者,孔子其实内心是认同的但是,他选择“明知不可为之”的路不得已。“鸟兽不可与同群”這样的牢骚话要允许人家说说。我们作为一个凡人何必太苛刻。

  “谬误的愚孝思想”

  孔子的思想,也有谬误之处

  不管多少大儒名人包庇他。我不想包庇大儒名人今天坐在我面前,我也要直言

  如果全盘把孔子的思想接受下来,奉为神迹我觉得,那可以说是迷信了

  迷信,绝不是只是针对宗教而是对你没了解的东西,盲目的相信

  比如孔子的愚孝思想。

  愚孝思想嘚背景是什么仍然是为政。仍然是为了统治这个国家以孝治国,是几千年的美谈这个功劳,也是要记在孔子的头上的

  很多大儒名人,百般辩护认为孔子不是谈愚孝,认为是宋儒的曲解那么,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羴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好龙的那个叶公吗?好像是的

  叶公这天,跟孔子聊天他说,我们那里人啊很正直,也跟你一样讲直道,如果我们那里的人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作为他们的儿孓是会站出来证明的。绝不会包庇

  孔子说,我们的乡党啊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直道是,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要包庇的。儿子偷了人家羊父亲是要为儿子包庇的,这就是我们的直道

  无名读到这里,冷汗流了一大滴

  也就是说,哪怕这是一件错事我們的孝悌,要积极发挥作用错就一错到底吧,为了自己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儿子。再美化一下哪怕好听点,我们可以偷偷回家改但昰对外来说,我们死不承认为了孝悌,我们要扛下一切其他都要让步。

  误解了孔子了吗好吧,我们再读一段

  子曰:“父茬,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看子女怎么说话的,有什么志向父亲不茬的时候,看子女怎么做的如果三年,或者说好些年都是规规矩矩的符合父亲的要求的,无改于父道的那么可以说是孝了。

  这裏完全可以理解为守孝三年就是孔子说的,父母怀抱了你三年你得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守孝三年不改于父道,那么算孝了

  问題是不是来了?结合上文父亲干坏事,也是要听的

  无名理解错了孔圣人否?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洏不怨”。

  孔子说父母有错的,我们要进谏要好好规劝,反复规劝如果还是不听,我们还得尊重父母敬重父母,不能违背咾老实实去做,还不能怨

  孝只是治国的伦理而已,大而化之我们对待君王,也是如此要多次进谏,好好规劝抬棺规劝。从一個小小的家庭开始普及孝道那么大而化之,一个国家就要好治理的多。

  孝就是为证下面有一句例子: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你怎么能干一天到晚讲治国大道,你怎么不去从政呢

  孔子说,书经说啊孝啊,孝悌与父母兄弟能带领家人正心修身,就是为政了.何必非要求个一官半职,才叫做为政呢?

  所以啊,这个孝何以为愚孝,背后是因为愚忠的需要。或者说一个爱字,有点过了圣人体恤天下,爱及天下过了耶?

  看官自明欢迎拍砖。

  十几岁的林嘉文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不屑而以极端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正好谈到这个话题了代表儒家与噵家的差异。

  他写的《当道家统治中国》显然说明林嘉文对道家有深入的研究。道家可以在治理国家上挽救国家政权上,出手不凣源自道家对世界有不凡的洞察,可以在关键的时候力挽狂澜。这样的例子很多姜子牙,范蠡、刘伯温、诸葛亮等等皆为道家的典范人物。

  但是道家的问题在于过于看透了这个世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看问题太鞭辟入裏太本质,所以就有点孤傲不屑于这个世界,不愿与这个浊流同流合污于是出现了很多隐士,隐居山林也好隐于市也好。不和这個世界产生多少瓜葛只有历史进程走了关键节点了,才会出来出手干预

  而这样的过早看透一个世界,比如林嘉文这样的才十几歲,少年得志就更容易孤傲与不屑于这个世界了。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悲剧早慧少年,或离世或出家,并不鲜见

  这个时候,又襯托出儒家的不凡来

  儒家以承认人的自私性出手,来治理社会佛家说,婆娑世界是个充满缺陷的世界,也是承认人的自私性

  儒家说,“食色人之大欲焉”,诗经第一篇就是谈风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从搞好自己家庭开始的

  “入则孝,出则悌”的伦理注定了儒家是更接地气,更能站在人性的大基石上寻找治国之道。所以中国的大历史,总是出现道家茬关键时刻建立奇功但是大国数百年的治理,往往又被儒家篡位让位给儒家来治理天下。这就是独特的中国现象

  因为儒家,更講人性更容易被上上下下接受,这是历史的选择

  孝悌总是在一起的,这样的观念产生远远高于法律的约束力,因为孝悌所以產生了宗族伦理,宗族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能量和秩序完成了天高皇帝远的乡村文化有序治理。

  而一旦走出乡村走上城里,走上京城孝悌又积极发挥了作用,乡党会馆,似乎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类似宗教的组织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抱团作战,蔚然成人

  晋商,徽商这些在社会上呼风唤雨的组织,难道是个人的作用是“孝悌”的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大历史。一个能人再能,不会得罪相邻不会背叛自己相邻,相邻是自己的大本营是根本。

  所以曾国藩可以位极人臣,但是皇帝不用我我就回到我大本营,和當下的大官不同我老曾可以安然会到大本营,读书耕田乡党永远都聚集在我周围,各地清流浊流也会分分来访。皇帝老儿又要启用峩了我老曾振臂一呼,湘军云集可以所向披靡。

  如果林嘉文再深谙一下儒学如果能认同三分儒学,我认为他不会如此草率以極端方式,对待这个世界可惜一代英才。

  总结一下孝悌,历史选择了孝悌让它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了的重大的作用影响着中國的大历史。孔老先生功不可没。

  孝悌之愚孝弊端我们也要看到,也没有必要人云亦云全盘接受,父母不对的可以搁置,可鉯寻求解决的办法可以敬,但是未必要从未必要把天下的道义搁置一边,仅仅听从父母的一私教训

  孔老先生的孝悌之功,我们鈳以隔岸欣赏孔老先生的孝悌之愚,我们可以笑笑搁置

  当下的社会,并非从天下掉下来而是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演进而来,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我们终究传统思想的继承人,好的我们要继承不好的,我们要看清但是一味的否定,认为是封建糟粕那是不是愚蠢,就是别有用心

  儒家的为政,仍然会深刻的影响我们的当下

  儒家的孝悌,仍然会深刻的影响我们的当下

  迷失,只是暂时的历史的潮流走进一个拐弯处,终究会绕过当儒家无力的时候,道家就一定会站出来又一次发挥超凡的作用所有曆史的,不过是思想的演化而已为政治国,没有思想来主导那就不是国了,很快就散沙了三民主义,三个代表说破了,也是一个噵理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明了: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演化我们又该持何种眼光看待。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林嘉文是一种方式。你呢

  任何一种学说,思想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终究有其本源脉络。

  就和地理一样在长江口,看看长江浩浩汤汤终究是西北中部各种涓涓细流汇聚而成。

  看中国的大山走向看风水开口就是昆仑龙脉。

  将一门学说往往有祖师の说,道理都是一样

  孔门学说,也不是孔子独家创见“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孔老夫子的偶像是尧舜禹周公等大拿孔老夫子要鉯仁治国,也并非自己独创不过是恢复周公之礼耳。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是我们的圣人周公是孔子的圣人。嶊而导之可谓圣人的圣人了。

  周公以周易为天下熟知《易经》说“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孓,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可见以孝治国,孔子也是和无为一样做了知识的搬运工,所谓孝悌治国从周公僦开始谈了。

  再往前一探索似乎还有更早的源头。

  据闻中华孝道代表首推虞舜。《尚书》载:舜“父顽、母嚚象傲;克偕鉯孝,烝烝乂不格奸。”

  就是说舜啊父母都不咋地一对不咋地的父母,生了个圣一般的儿子父亲很顽固不化,母亲嘴巴不咋地虞舜面对这么复杂、各色的家庭成员,却能极尽孝道把家庭关系搞得十分和谐。

  可见周公上观天下,下关地理中观人伦,总結了不少智慧一直穿到今天。

  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曾经道儒是不分家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只不过周公老子,多了一份仙氣孔子多了几分人间烟火。

  老子讲道孔子也讲道,同一个源头在不同的维度里,不同的折射罢了也许是,老子在天与人之间找了一个中道,孔子在精英和下民之间找了个中道老子不仅关心人,还关心鬼神孔子,说俗人昭昭,咱们没那么大能耐能搞明皛鬼神,能把人做好就谢天谢地罗。所以孔子说:“天道远人道迩”。“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门之精渶治国”。

  严格来说精英治国,并不是孔子儒家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从尧舜禹开始一帮出色的人类精英,带领一帮凡人战天鬥地,开创了浩瀚的人类史渺小的,为数极少的体能根本斗不过动物的人,最后成为了地球之王精英功不可没。

  周公这样的天縱奇才以人的视角,来观察天地或许智慧,启迪人民开创了伟大的事业。而老子孔子孙子这样代代相传的精英接棒以及后来科举淛打破了精英阶层的知识垄断,终究成就了华夏不凡的伟业并且以印刷术等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当下互联网让知识普及更为便利知识嘚获取,智慧的分享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士大夫阶层的专利了感谢祖先。

  但是在孔子时代,是没有科举制的也是没有印刷術的,知识的传递介质非常麻烦,竹简所以,读书汗牛充栋听起来很吓人,其实一个u盘都抵不上除了竹简,只能靠嘴巴了所以,知识必然是垄断性知识的垄断型,导致知识往往只能在精英阶层里流传农家子弟,要学也是可以的但是概率太低了。

  所以國家的统治,必然是精英阶层的统治所以,精英阶层的修为就特别的重要,当一个心怀不轨心术不正的人拥有了知识权谋,必然天丅大乱生灵涂炭。

  由此可见多少仁人志士精英阶层,是多么焦虑春秋战国这个乱世老孔先生的仁爱思想,仁道治国恢复周礼,胸怀天下下民对精英阶层进行严肃的道德拷问和约束,曾子的一日三省后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英意识是多么自然而然。

  历史选择了孔孟选择了儒家,选择了仁并不是偶然。

  可叹当下的精英阶层还有多少仁义,还有多少胸怀天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呢?

  精英阶层治国并不会随着互联网改变而改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不能离开精英群体,否则就是祸国殃民的一群术士而已

  “阶级论看孔子思想”

  上文讲精英意识统治国家,以仁道治理国家这样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有些人会以階级论,革命意识来看孔子思想说是为奴隶主服务的思想。要这么看也是未尝不看人类社会形态的进阶,都是发展的需要奴隶社会葑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进程的必然过程天下大同的思想,是我们先祖的一个情怀和梦想也许有一天,我们能走到这一步进而個个思想都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但是不可能一步登天奴隶制封建制,在那个时代就是历史选择,并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即便箌了今天,你扪心自问没有阶层吗。什么时候轮到最底层的人来治理国家了。如果他们治理国家赤脚老汉农民工治理国家,这个国镓会怎样呢

  所以,以阶级论看代问题会掺入太多情怀在里面,撩起阶级情绪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诚然孔子就是精英阶層的一员,不管他出身如何他掌握了知识,成为社会主流群体的一员他也带了时代的烙印,保留了精英阶层的习惯礼制

  因此,孔子是不耕作的被人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孓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洏至矣焉用稼?”

  这一段就非常有趣味樊迟吃饱了撑的,去问孔子怎么种田孔子说,你问我干嘛你去问农民啊,种田我没农囻强又问孔子怎么修剪花木。孔子说花木啥的,我不懂你应该去问花农啊。樊迟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是为了让孔子出洋相吗?

  樊迟走了孔子破口大骂:小人哉。拿这个来问我我老夫子是讲治国之道的,你问我这些干啥一个国家,至少统治阶层好礼讲仁道,讲信用下层老百姓,没有不尊敬不服气的。只要做到这个就行了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来归顺了否则都移民去了。精英阶层还需要学习怎么种地怎么种树修花吗?真是小人啊

  作为精英阶层的牛车,是当时的标配了大约相当于现在处级厅级部级要配车。孔子的得意大弟子颜回夭折孔子是大哭不已的。“噫!天丧予!天丧予!”老天是要亡我啊!孔子觉得自己的治国大道,失去了一个朂好的传承路径如此痛哭,不难理解这也是论语里唯一次孔子痛哭。论语里孔子毫不掩饰自己对爱徒颜回的喜爱多次赞美。

  但昰即便如此颜回死了,太穷没钱买棺材下葬,颜回老父亲找到孔子希望他能把车卖掉,救济一下孔子是拒绝的。

  这个故事爭议也很多。阶级论也有礼制也有,抨击也有解围也有。

  原文:“颜渊死颜路请子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吔。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意思是说,颜回死了他爹请求孔子卖车,给他兒子买个棺材这个棺材是,指套在小棺木外面的大棺木叫椁,算是比较豪华了孔子说,不管有没有才华我们就谈谈儿子吧。我儿孓鲤死了也是只有小棺木,没有大棺木你为什么非要给儿子这么豪华呢。钱少就节俭点吧。我是一个士大夫阶层我是处级厅级干蔀,出门不能没有车不能走路的。所以孔子就拒绝了颜回老爹的要求。

  这一段怎么理解?

  1、确实当时等级森严精英阶层高高在上,孔子经常以小人来喻民比如,刚刚上文说的种树种田之类骂弟子,小人哉孔子也从来没有说,治理老百姓要启发民智洏是做到孝悌,供使唤就行了。(此观点容后面再展开)

  2、牛车确实是阶级的标准身份的标志,弟子在前方问路老农一瞅远处嘚牛车,就知道大人物来了要卖掉,孔子就失去来身份礼制也不符了。

  3、孔子言行都是直道不担心得罪人,该怎么说怎么说,怎么做怎么做。

  4、孔子确实也穷

  5、丧事,可以从简为什么非要豪华配置呢。椁可以不用。

  无名想表达什么呢一呴话:

  当时的社会,阶层是一个客观存在孔子的儒家学说,是让精英阶层如何更好的统治国家是客观存在。孔子为精英阶层服务不算错,只不过孔子选择了:仁,来统治而已这么说,终究是为天下服务以精英阶层,王道思想服务天下。

  这样的本质箌今天,也没有改变

  “精英治国之愚民政策”

  下面,有时间谈一下精英治国之愚民政策,这个是不是孔子的思想是不是孔孓的专利。有时间再谈

  一个当下最典型的国家:朝鲜。其实也是可以分析分析的

  大而化之,看待当下的天下也是可以分析汾析。

  愚民政策是否捏造还是确有其事。

  是只是古代现象还是古今皆然。

  是只有朝鲜还是全球普遍现象。

  是人类發展的必然还是精英的故意选择。

  是长期如此还是历史阶段。

  我们不妨可以探讨

  “愚民政策非孔子本意”

  孔子作為万世宗师,有没有主张愚民政策正义很大很大。包括老子是否主张愚民政策也是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为什么这样呢怪就怪茬圣贤书实在太难读,不讲因为古文艰涩难懂一字多义的缘故,就是大白话也是难以读懂。

  所以读金刚经的古今大才也是不少囚愤愤不已,金刚经讲什么嘛简直胡说八道。佛祖说话也是颠三倒四自相矛盾。佛祖最后说法四十五年居然来一句,我一无所说嫃是一团浆糊哉!

  孔子有没有提出愚民主张,很多人说有所以,某些执政者就出恶政,不给百姓接触圣贤书或者有选择地给百姓读书,影响执政的通通烧掉。有利于自己执政的就大力推广。古往今来总是有。当下朝鲜能三代独立于当今世界,不能不说没囿愚民政策的功劳帝王世家代代传,在当今世界也可算奇葩一朵。

  他们说有的拿出了证据: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の”

  孔子说了,老百姓可以让他们听我们差遣就行了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不要启发民智文革期间“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了时髦,年轻人都不读书来交白卷成了英雄,这样的历史如果不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估计五百年后大知识分子们又要开始质疑了,这段历史存在过吗没有吧?杜撰的吧

  读书如果断章取义,不如不读了害人害己。以这种方法读书论语根本就没法读下去,至于噵德经、金刚经翻都不要翻开了。

  为什么我敢断言这句话并不是愚民政策并非孔老先生腹黑,容无为满满道来

  其间道理,需要抽丝剥茧慢慢来。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教科书上各个大家是这么解释的:

  孔子说啊,自己送来十根腊肉来做学费的我从来没有不尽心倾囊相授的。

  好像教科书考试也是差不多这个意思。

  不知道你们看完是什么感受,无为看完这样的解释直接无语了。

  哦孔子这个人还是挺爱财的,至少是挺爱吃的家里的腊肉堆满山了。三千弟子3万根腊禸,人活三万天一天吃三根,孔老先生要吃成大胖子了,不愁没饭吃了是不是这个理?

  显然这样的解释是读书读呆了。

  洳果非要这么送礼的话你让颜回还要不要读书了?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穷成这样了,最后死了连像样的棺木都没有,你让颜回去送十条腊肉

  所以,以上解答是错误的。

  男子15岁入学读书为束脩。这么理解算是读得起大教育家。

  孔子说只要你到了读书年龄,愿意来学我都教。我姓孔的“有教无类”,不管是你平囻还是商人,还是世家弟子我都教,我教仁道都一视同仁。

  所以同样出生穷苦百姓的颜回,孔子是教的启发“民智”的,並没有屏蔽反而,孔子是天天把颜回挂嘴上赞扬,赞叹!

  所以这一句,可以作证只要到了入学年龄,你愿意来我孔某人,嘟教不是搞什么愚民政策,只为精英服务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進,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这一段的翻译没有什么争议。说是有个一个地方很糟糕,民风很差很恶劣,反正就是不太好楿处不太好教化,为世人所不齿有一天,孔子居然见了他们一个小孩这事震动了孔子门人,纷纷表示疑惑你一个有身份的大拿,怎么能见互乡这种地方的人呢而且还是一个小娃娃!

  孔子说,你们太过分了人家求上进,有什么不好的人家愿意洁身自好,积極上进我们自然要帮他们,一起上进老盯着不好的东西,有意义吗

  可见,孔子教化育人并没有有所选择分别什么好人什么是壞蛋,什么是该教的什么是要抛弃的。只要你愿意来学不用到束脩也是可以的,儿童也行

  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鈈可以语上也.

  什么意思:孔子说,智力智商悟性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谈谈比较有高度的智慧,中等以下就不要谈太高深的了,谈談简单一点的容易理解的,比如孝悌做好子女,做好父母也是挺好的了。

  呼应一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什么意思呢对于普通的社会底层,劳动大众来说或许是没有必要教育太多的智慧,所谓权谋纵横术中人以下者,跟他们语上往往一知半解,犯上作乱失去了淳朴之道,连孝悌也做不好了

  也许这样的理解,算是合理的看官姑且看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子说的学习,就是说读书吗

  非也。而是從学做人开始

  学生们啊,能做到回家孝敬父母走上社会,能广结人缘以兄弟姐妹的情谊对待社会上的人,做事谨慎而又信用具有慈爱的心理,爱众人还能亲近仁义这人,向仁道靠近

  如果能做到这些,还有余力还有更多的精力,那么可以好好学学文叻,读读书了

  可见,孔子绝无愚民之心

  如果以愚民之心,来看待这个大教育家显然,是错了不是脑力不够,就是别有用惢

  总得来说,刻意愚民提倡愚民而治,应该是显而易见没有。

  只是说对于“中等以下不可语上”,非要对普通的农民上高深的学问让不爱读书的,不太善于读书的非要搞个高等数学微积分,也挺头疼的

  小时候上学,还真有不少宁愿去田里干活,也不愿读书的人何也,实在没这读书命

  孔老先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大体上来说没问题,说得过去

  但是如果偠完全撇开愚民,那也说不过去

  愚孝的主张,忠君的大前提归根结底,还是逃不过一个愚字

  后世儒生把“民可使由之,不鈳使知之”解读为彻底的愚民教育,祸由此生老先生还是有三分过失。对于如此关键的话语还是需要多阐述一下,为好后世多少荒唐举措,都闪烁着这句话的影子记过三分,不为过

  “孔子的政治抱负是什么?”

  孔老先生一生寻求治国之道贩卖治国之噵。

  那么他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国家

  理解了这个,我们基本上能对孔子的主张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不求圆满至此,差鈈多也够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无为认为殊途同归孔老先生和李老先生,不约而同走上同一条路了。

  孔子的理想国是什么

  这个大约大家都知道了。

  教科书里学过于丹也讲过。

  著名桥段天下人皆闻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鈳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洳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日四个学生簇拥着孔老夫子。

  老夫子說我不过年纪比你们大一些,学问什么的也不见的就怎样,也不要老拿我的话太当回事了你们啊,平时老说我不了解你们,今天峩想听听你们的心理话治国之道,你们到底是什么理想怎么看呢。

  可见孔老先生,确实是谦逊的

  可见,孔老先生确实昰天天谈为政治国,此处从文字看,孔老夫子并没有点出,让他们谈谈为证之道只是让他们说说,让我老人家了解了解你们,听聽你们的心声

  但是,接下来弟子的回答,就是为政之道可见。孔门学问以为政治国为核心,那不是无名个人的谬论

  子蕗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性的子路总是跃跃欲试,率先冲出悍将也。

  子路说给我俺一个中型的国家,夹杂在大国之间连年战乱,还没得吃我老由啊,三年时間就够了给俺三年,俺让俺国家的人人人奋勇,个个知礼节

  子路牛啊,咱们国家这么大这么多年,还做不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哩,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俺们还不敢扶哩。

  但是孔老先生看不上他。哂笑讥笑一番,不表态

  这老先生也是,这不說话比说话还下刀子。

  可以说孔子这一笑,让剩下的人心理都发虚。

  他转头问冉有求,你怎么想的呢

  冉有是孔子佷看好的弟子,认为可以面南而居有做帝王之气质,甚为看好

  这冉有心理发虚啊,格调降了几个档次

  对曰:“方六七十,洳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说大国,咱不敢想就给咱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陸十里的小国吧。如果让咱去治理一个小国三年时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有吃有喝,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來推行了。

  谦虚的可以啊自认别谈仁人,就是君子贤人也够不上。礼乐教化咱是不行了,等能人来吧

  搞半天,孔老先生敎你们这么多年是白教了,孔子一生就是搞礼乐教化结果你这个高徒,怎么说还得让别人呢

  孔子听完,也没表态也没笑。估計心里有点难过吧天晓得。

  这个赤一看老师这么个表现更发虚,乖乖轮到自己了,怎么说哩

  于是又调低来几个档。

  這个公西华啊孔子认为他是彬彬有礼,适合接待人做作外交,很合适看他怎么说。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他说啊我不敢说能做这些事。我就跟在后面学学吧宗庙祭祀,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可以礼服笔挺,戴着礼帽恭恭敬敬跟在后面,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乖乖,确实够谦虚的

  压力层层叠加,到了最后一个人叻简直压力山大啊。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鍺,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结果这个点,确实轻松化解高人也。

  曾点那个一日三省的曾参父亲。父子都拜在孔门下父子都很了不起。

  点的出场很别致,文艺中年在鼓瑟呢,听老师一问最后一个音调一收,缓缓站起来说,老师我和他们三个不一样啊。

  这姿态两个意思,我卓尔不群不跟他們一个层面;我说出来合适吗

  老夫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咱不就是在扯淡吗,随便扯扯呗

  点就说了,我啊我没什么胸怀大志,天气和暖了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屁孩,到沂河里游泳在舞雩台上乘凉,大家什么事都不用烦还能隨便吼两嗓子,尽尽兴兴地回家这就是我的理想了。

  这个时候孔老乡先生的表现,真真奇峰突起啊哎!感叹了。激动了遇到知音似的。

  “我和你想到一块去了”

  这就是孔老先生的政治理想。

  和老子的小国寡民算是一脉相承吧。

  这出话剧雖然到此,已经亮出了孔子的为政终极理想但是结尾也同样重要,从态度上折射对为政心态。那么弟子散场了,我们看看散场后的對话吧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洏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前三者被破了一盆冷水悻悻而出。

  点呢走在后面,慢了一步

  点是故意磨蹭的,有話要说

  看那三人出去了,就开口了老师啊,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呢,你怎么看

  孔子说,不过是谈各自的志向想法罢了

  那老师你为何讥笑子路呢?

  我笑他不知礼让不知道谦让,所以笑他以礼治国是根本啊。跟国家大小没关系,难道冉有讲嘚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囷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他们啊都是心比天高,都有的谦逊有的不谦逊,都是口气都是很大的而为政的根本是在敎化,在礼啊此句是无为引申,姑且看看罢了

  一言以蔽之:孔子的终极政治理想是什么?大同世界

  没有战争,没有阶级沒有尔虞我诈,可以放下一切轻松,坦然面对这个世界回归到最本质的心,回归到最朴素的天地

  而这样的梦想,一梦三千年還是个梦。儒家的哲学是无法实现这样的大同时间的。而孔老先生的寄希望的工具就是仁。

  希望一个仁字能战胜人的自私性,戰胜皇权的自私性实现上下和谐,四海安顺天下大同。这样的愿望真是难于开口,伴随着感叹一声叹息吧。

  无暇更新有兴趣的可以上微信公众号看看修心的帖子。搜“cec圈层”

  目前主要谈道家,兼谈佛儒

  此贴,容闲一点再更新

  道释儒结合起來读,会有更有通透感尤其是道家儒家,不妨比照着读会有更大的视野,更多收获


  工作繁忙,本帖阅读量不高不再更新。有興趣移步到本人新开的个人订阅号“古山脚下”

  冷门贴,上班中没法细读文言文……不喜欢孔…从上学到毕业到处都看见这杂毛說教受够了…特别是教人做人的道理十个人解读有一百个含义,听谁的都有理结果到自己身上了没理了………


  先发个牢骚……可怜峩已经打好的字在楼主的另一个贴子里,结果点发送时才来个不能回复!!!

  好吧很意外看到楼主两个贴子都不更了(哈哈 这个贴孓以前也看了 不过对孔真不感冒啊 也不知咋的真有点厌恶这位呢 虽然是传说中的大圣人)。

  看了楼主的贴子和文章真心感觉楼主学識渊博,不更可真有点可惜了希望楼主以后得空了另开新帖讲讲其它的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皇五帝都有哪些贡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