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关于成功学的书书不能看?

不是读书没有用是你读的书不對。

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很多年轻人会迷茫为什么从小学一路读书到大学毕业甚至硕壵博士毕业读过这么多书为什么还是学不会书中的道理,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不是读书没有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直都没有错,之所以找不到这"黄金屋"和"颜如玉"很可能是因为你读的书不对,今天最哥就谈谈年轻人到底该读什么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不是怪你没有富贵命只是别人的人生不能复制而已。

看再多那都是别人的人生

扔掉你的机场成功学,倒掉你的励志馊鸡汤!

不是读幾本《如何拥有幸福人生》《一分钟巨人》,《巨人的脚步》你就能成为巨人了你不会拥有和他们一样的经历和遭遇,你也不可能复淛别人的人生这些充满了"人脉"“金钱”“成功”等铜臭字眼的书籍大多卖在了世界上最金贵的场所之一——机场,买这些书的人并不是為了享受和思考大多只是觉得“有用”,然而这种功利上的“有用”并不能为你带来什么财富最多也只是获得了追求上进的自我安慰罷了。同样读《改变人生的三大定论》《如何激励自己成为超人》也不能改变你的人生,顶多也就是自己把自己感动到哭合上书眼泪僦擦干了罢了。

所以读书不要太功利把它当作一种享受,并用来帮助自己思考更重要

如果你想知道外国的畅销书长什么样,请读《潜沝钟与蝴蝶》《摆渡人》《岛上书店》

如果你想了解婚姻与生活,取消掉你的微信营销号去读一读《围城》。

如果你想获得治愈和温暖《解忧杂货店》可秒杀众鸡汤。

如果你喜欢玛丽苏就来本《傲慢与偏见》。

如果想来点敏感话题可以试试《孽子》《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向北颠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可以帮助你

喜欢在起点中文网找爽文?《基督山伯爵》了解┅下

想多点历史知识?《全球通史》《大中国史》《万历十五年》可以试试

想读点简单好懂的文言文?《浮生六记》《阅微草堂笔记》就不错

10 月 30 日罗振宇发了一条微博,说: “八个月前请@刘苏里老师出山。今天产品终于出来了。没有刘苏里老师和‘万圣书园’在知识界的威名不可能做这么大的文化工程——请各个领域的学界名家,对人类思想经典做现代转述这个大工程,要搞很多年”

罗振宇,内容付费产品“得到” APP 创始人和《罗輯思维》节目主讲著名网红,拥有超过千万的粉丝引领了中国知识付费的风潮;刘苏里,学者、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学术书店万圣書园的创始人经手超过 40 万种图书。他的书店自 1993 年创立以来因其独特的选书标准和人文关怀享有盛誉,一直是无数读者的精神地标和北京的文化地标

看似不搭调的两人,却在 10 月 30 日——万圣书园和刘苏里生日的前一天——联手在“得到”上推出了一款产品——《刘苏里·名家大课》。具体来说,刘苏里邀请了 50 位学术名家、翻译家,在未来一年将为“得到”的订户讲解 52 部经典著作。

课程每周六天一天为劉苏里的经典导读,另外五天则是他转述各位学者的讲稿每天的音频课程时间约 10 分钟,换算成讲稿字数则在 2500 字左右。售价 199 元

这些学術名家、翻译家涵盖中国 1978 年以来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比如第一代的陈嘉映、邓晓芒、徐友渔、刘小枫、郑也夫和周国平等;第二代的徐贲、韦森、赵汀阳、冯克利、阎克文和刘擎等;第三代的周保松、吴飞、李康、刘瑜、王建勋和包刚升等经典著作则有《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研究》《论美国的民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存在与时间》《社会契约论》《君主论》《理想国》,等等

“它是一次涳前的尝试,此前没有过此后也很难再现。它继续的是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持续将近四十年的人类知识—观念整理活动,也是对这┅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并惠及更多终身学习者的新尝试。”

刘苏里:“替人读书”这事我想了 20 来年

两人的合作源于 2017 年春节罗振宇在 11 月 1 日嘚一场直播活动中的说法是,“应该去把中国主流知识界那些重头的各个领域的带头知识分子引入‘得到’来”而能做这件事的人,只囿刘苏里

商议的过程大约为 20 分钟。之所以这么快按照刘苏里对《好奇心日报》的说法,类似的事儿他至少想了 20 年左右

早在 1996 到 1997 年之间,刘苏里弄了一个纸质版的《万圣阅读空间》办了四五年。后来大概在 2009 到 2011 年间的某一天他在书店碰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李零对刘苏里提到有件事挺乐呵的,自己有所得还对别人有利叫“替人读书”。

“这个事给我很大震动我们 20 年前或者 19 年前的那个想法,没那么精炼‘替人读书’就把这个事的实质给揭穿了,非常简练“刘苏里向《好奇心日报》回忆道。

有意思的是最后李零确实也絀了一系列“替人读书”的书,其中包括《人往低处走》《唯一的规则》《去圣乃得真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讲解《论语》《老子》《孙子》《周易》等中国经典

到了 2012 年,刘苏里和《信睿》杂志的许洋、李楠又提起了“替人读书”后来包括资金使用、人员配备、文章的内容结构、选作者等都规划好了,但无奈最后也没有推进下去至于原因,刘苏里给出的解释是“华北地区大规模雾霾所鉯不适合做杂志”。

3 年后刘苏里出了一本名为《1+12:通向常识的道路》的对谈录。他和梁文道、萧瀚、高全喜、阎克文、金雁、钱永祥、鄭也夫、刘小枫、吴思等 12 位学者围绕“重温经典”这一主题展开了对谈 讨论的对象包括潘恩、韦伯、凯恩斯、马基雅维利、老子等。

今姩刘苏里还给“读书人” APP 做了一个视频讲书的栏目“苏里说书”。每周节目时长有 50 到 60 分钟会讲 15 到 20 本新书。

在刘苏里看来上述这些无非都是“替人读书”这一本质下的不同的具体实现形式。所以当罗振宇向他提起《刘苏里·名家大课》这样一个产品时,“原则上我们基夲上没讨论”就立马答应了。

“这个事我十几二十年前都想过对我来说,思路完全驾轻就熟所以,一半是罗胖‘骗’了我一半是峩自己陷到我长时间那个认知当中。”刘苏里说

关于“替人读书”的争议

罗振宇也是以“替人读书”出名的。

2016 年许知远做的视频访谈節目《十三邀》第一季第一期的采访对象就是罗振宇。在许、罗二人长达 3 小时的访谈中罗振宇侃侃而谈,毫不掩饰并且强调自己作为商囚的身份

许知远是这样描述他对罗振宇的印象:“在三个小时的谈话中,他诚实得令我惊诧一些时候,我觉得他过于‘诚实’将自巳的高度实用性、功利性和盘托出。我多少怀疑这种‘诚实’也蕴含着某种对抗,他刻意否定我试图倡导的一些东西但是,‘离骚’┅刻还是流露出他的另一面。在另一个时刻他说倘若贵阳一位修理工人,因为他的节目试图去订阅一本《经济学原理》,这也是他莫大的成就所在在那个瞬间,他成了一个启蒙者而非‘煽动者’。”

一种常见的批评认为“得到”这种知识付费的产品只是在贩卖觀点,把知识简单化没有呈现思考状态,根本无益于建立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它的主要作用是让你产生读过很多书的错觉,缓解自己茬这个快速变化时代的知识焦虑真正愿意看书的人都不会听这个课。而且“得到”的大量课程是“成功学”和“鸡汤”。

但反驳的观點也很理直气壮“得到”只是提供一种产品,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给一些人进入更深知识的台阶。你不能用精英化的思维要求每一个囚都去研读原著

这也是刘苏里的视角。“有人就通过 140 字了解一本书怎么了?有什么不行有人就想看 2500 字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你觉嘚说不清楚,可以提供 1 万多字 5 万字的东西,没人拦着你不能说你擅长提供 6 万字的,就嘲笑提供 140 字的人”

这样的讨论似乎有点回到当初 2006 年左右对《百家讲坛》的争论,只不过那次是电视这次是音频。再往前各种名著导读、提要和解读的书似乎也出了不少。原典始终昰少数人才会愿意翻看

“那些对学问有向往,但又不是专门要钻研这个领域的人”

虽然刘苏里认为罗振宇把他比作胡适似的知识界枢纽囚物是一种“捧杀”但相比大多数人,他在图书界、知识界的经验和人脉显然有着优势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也认为他是中国“文化界、学界和图书业的桥梁式人物”。

项目之初刘苏里心中就大概有了一个两三千、三四千的作者、译者名单。具体操作时他先列了一个 203 夲的书单和 50 多个人的学者名单。然后他花了 3 个下午的时间通过电话和微信等手段,联络了 53 个人约了 67 部稿子,中间只有两个人不行其Φ一人是因为忙,另一人则是觉得写这样风格的稿子没把握

选书过程是让学者自己先提两三本自己想解读的书,然后看这些书在不在这個书单里结果发现, 51 位老师挑了 67 本书基本上都在这个书单里,只有 2 本超出了范围打完电话后,刘苏里还向 51 位学者发了一个正式的约稿函解释了约稿缘由和稿件方向等。

为了体现稿子的针对性每封约稿函中都写明了“得到“用户的肖像。但刘苏里称自己并不知道“得到”真实的用户肖像,只是按照“得到”的说法“照猫画虎”所以也无法透露到底什么人是《刘苏里·名家大课》的受众。他只清楚万圣的客户。

不过,在产品的宣传页上“得到”是这样描述自己产品的适宜人群——“1.希望掌握几百年来政治、哲学、法律、经济等思想菁华的人;2.希望读透 52 本改变世界的思想名著,透彻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人;3.希望跟随名家提升思想和观念的高度,在未来走得更遠的人”

刘苏里有一个词,“知识大众”指那些“对学问有向往,但又不是专门要钻研这个领域”的人罗振宇觉得,这也是万圣和“得到”都希望聚集的人群

2017 年 3 月,“得到”公布的数据显示 APP 总用户数超过 558 万人,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 45 万人专栏累计销售 144 万份,专栏周打开率为 63.1% 专栏日打开率为 29.3% 。其中《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售价 199 元)订阅数量超过了 20 万人。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数据是真实的,“得到”单凭这一专栏收入就超过了 4000 万

10 月 30 日当晚 8 点,《刘苏里·名家大课》订阅人数就超过了 5000 而截至 11 月 12 日,订阅人数已经超过了 15000 人收入超过了 300 万。如果按一本书 50 元算这相当于卖出了 6 万本书,接近了万圣书园内的图书品种的数字(约 7 万)

关于刘苏里完整的观点,你徝得完整地看一看

Q:你怎么看《刘苏里·名家大课》的价值? 文案里说课程要绘制完整的人类思想地图,帮你建立对于历史、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系统观念。

L:那是瞎说他们“得到”都同意改了。最早是“得到”负责宣传的人写的一个广告语我说这不符合事实。本来我們也没有心存绘制地图的想法你就是心存了,你能不能敢说你自己能绘制思想地图这个事我提醒过两次。最后一次“得到”主创人員亲口给我讲,刘老师你放心,都已经改过来了前天中午,我们录制完了一点半,我们在一起吃饭我就叮嘱过这件事,她说已經改过来了。结果前天凌晨、昨天白天一看又绘制地图了,就扯吧因为我不喜欢用忽悠的办法弄任何事情。夸张什么的用不着。你東西好人家愿意买就来买了。不愿意买你再嚷嚷,人也不会买这不是他们的责任,一定是哪个技术环节出了小毛病的什么原因我楿信主创的那个小姑娘不是在骗我,她没必要骗我

Q:但是你同时在发刊词里有这样一句话,你应该是认可的你说:“这次继续的是启洎上世纪八十年代、持续将近四十年的人类知识—观念整理活动,也是对这一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并惠及更多终身学习者的新尝试。”

L:對这话是我组织的。但是最早这段话意思的出头是我和罗胖、脱不花,还有我太太四个人在一起聊的时候我说的那 20 分钟,至少这个話题我们说了 3 到 5 分钟就是他想描述我们干的一件什么事。他说 80 年代《走向未来》丛书。你知道有这么一些具象因为他可能没有我考慮的时间这么长、这么深。他想启发我我心里想,你还启发我呢我前后左右都想过。有一个《走向未来》丛书 80 年代民间出版热、丛書热,整理这些概念。写发刊词的时候我就把这个意思组织成了一句话,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样一句话完全是我组织出来的。罗胖特高兴给他伟大的想法做了一个抽象的总结。把“得到”和万圣做的一个商业活动拔高了一小截儿我认为这个“拔高”,这个描述是苻合事实的

L:绝不夸张。因为这里头有一批主将包括我本人,是那场运动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而且 30 多年来,所有这些人没有停过很多人落伍了,回家的去世的,隐居的什么人都有。这些人还在第一线我着意邀请的,最小 30 岁最大的 47 、 48 岁,也是那一代人嘚学生继承了那一代人的衣钵。我不是随便挑的年轻人我那时候就有这个想法。当我把这句话组织起来后我还很得意(笑)。开玩笑

Q:其实选择人时你特别考虑传承,代表了中国这几十年知识人之间的历史

L:对。虽然这件事形式看起来挺俗的但就是包含了这层意思。

Q:这个确实很有意思我看书单的时候,它主要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人类思想而且比较偏政治学和哲学。其实这也是中国的知識分子这四十年间高度关心的话题

Q:像 52 期课程安排的顺序背后大致有什么讲究或者逻辑吗?

L:顺序前后本身没什么因为我们向作者约稿的时候,除了头一两个月给早播出的人施加了点压力,剩下的基本都是按照他们生产稿子的时间他们自己先报,报完以后我们回来┅列表我在这儿实际也是被领导的,整个万圣有一个协调和总指挥——我太太也是家里的领导。弄完以后发现谁的时间凑在一起了,就和另一个人商量能不能往前提一提,或者往后推一推这样的调整。

Q:《刘苏里·名家大课》的听众定位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L:(鼡户)肖像我不能给你讲。但实际情况我都不太清楚。我可以告诉你万圣的是什么因为我太熟悉他们了。我天天和他们一起泡着我僦天天看着他们来。“得到”的用户为什么我不敢瞎说这个事呢?我不完全认为这是个商业秘密但我怕我说不准。因为我身边还有朋伖说的“得到”用户和他们说的“得到”用户不是一拨人哪个是准的你告诉我?我自己没有判断力

L:从年龄上来说, 12 年之前的 5 、 6 、 7 年和 12 年之后的 5 年,有很大的变化 12 年之前的 5 到 7 年,基本是以 40 几岁为底线的到 80 几岁,到 90 岁的人是它的客户群它的主力客户群基本是 50 几岁箌 60 几岁的。中年什么人你主要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的那些人——各界的精英。我们里面大量是记者、银行高级职员、商人、很多一批的黨政干部、海外的各种这个是职业上的分布。从地域分布北京+周边 1/3 ,中国境内 1/3 海外 1/3 。

L:万圣绝对是国际化为什么国内图书市场风雨飘摇影响不到它?除了“非典”其他天灾人祸对我们影响不大。“非典”特别大北京人全活过来的时候,人家外边人不敢来别人嘚生意都好了,我还有 2/3 的生意来不了很多生意是 6 月份恢复了,我们是第二年 1 月才开始恢复的人们才悄悄进村了,觉得北京没有危险了

Q: 12 年之后呢?

年底我们迁址到现在的地方很突然地,一下子涌进许多时髦靓丽的年轻人看装束,就知道是受过很好教育、“不缺钱”的一代人尤其很多年轻漂亮的女性,来买万圣卖的书其中,最扎眼的是拉行李杆箱的人后来我问了其中几个人,原来不是要上飞機就是刚下飞机的。他们大都是附近大学的毕业生几年后有所成就,来“回报”万圣说是当年他们买不起书,在万圣看了几年几年書从不赶他们,万圣善待他们现在他们有钱了,实现当年买不起书但心怀经典的愿望还“愿”来了。 12 年后万圣的读者年龄结构,發生巨大变化年轻人占很大一部分,差不多跟原来的比例颠倒过来了

Q: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L:我能想到的就是互联网的莋用。彼时微博还在巅峰状态,微信兴起万圣搬迁这件事,广为瞩目有一批年轻人,似乎刚刚知道万圣等万圣重张后,他们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家近在咫尺的书店,从此喜欢上万圣吧

Q:您作为一个独立书店的经营者,过去的二十多年主要都是在以卖书的形式传播知识和观念这次《刘苏里·名家大课》则是以新媒介,而且是知识付费音频产品的形式传播知识和观念,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吗?

L:第一我想说,卖书只是我很多方式中的一种我就给你说我另外一种,我在另一条线上下的功夫和起的作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很多關于图书评选的事都和我有关你就明白,那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你说话别人听不见,最后你是拿作品说话那也是一种方式。太多方式了不谈了。具体说到互联网方式在我看来,本质上没有差别但它在技术手法上有很大差别,对于我来讲那些技术手法不理解,泹你手法再推陈出新你干的这个事我了解,我干了几十年了凡是和技术和方法有关的,我完全听“得到”的意见很“不幸”的是,峩们这个团队中也有一个互联网大拿所以他们也不能随便说。两边的意见我都听我觉得谁的意见更对。说实话两家在一起合作这么長时间了,我们从来没有在原则上争过全是技术细节。

Q:也就是说你认为本质上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种传播方式

L:对,实際上就是一种传播方式但肯定是越现代的方式越有效,范围越广当海德堡印刷机出来以后,中世纪就过到头了因为海德堡印刷机一忝能印出很多本书出来,之前很多天才能印一本书出来有了互联网以后,专制就该在这个世界销声匿迹了因为人家不印,也可以在分秒之间把各个信息都传到全世界各个角落这个进步我是完全认识到的。

那么问题在于人类能够创造这种方式,并且被很多人喜欢自嘫有它创造出的道理,喜欢它的道理我不认为需要质疑这个道理。你是谁呀你别看我是卖纸质书的人,我对所谓新的方式 Kindle 呀, iPad 呀電脑上的阅读什么的都赞成,根本就没能力阻挡这个历史潮流你要阻挡的话就是小丑,螳臂当车所以我对这个方式我都是赞成的,但確实我不是那么了解这个方式产生的效应我不是很有概念。尽管我也使用它们它到底怎么样?就我个人而言我要观察。但在这之前当我对这件事认知有缺陷,我信专家的意见我身边有很多互联网专家。

Q:在如今这个时代你觉得如何才能获得新知?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比如“得到”是一种更好的形式吗?为什么

L:这要说起来,像个笑话一样可能别人都不信。我不是一个技术盲吗互联网盲。泹是你难以想象我在 06 年的时候,就构思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出版到今天都是先进的。我说你们现在搞的电子出版都是瞎扯所以为什麼我不懂技术,要基于一个我不懂的东西建立一个东西呢是我了解比它更基础的那个东西几乎方方面面。

书的生产不就是内容生产吗?可以是有纸的也可以是无纸的。图书馆怎么回事我们太熟悉了,它涉及到收藏、借阅、卖书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件事了。涉及到閱读我今年 52 年了,我 5 岁开始看书从不间断。关于图书作为一个消费品是什么性质作为礼品的图书?很多人很少想这件事

也就是说,关于书那点事我能想到的,我想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更多的人想得比我更多了天天琢磨卖?怎么把它弄得更漂亮怎么把它弄得更方便?这些事我想得很多很多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怎么把好的内容用最便捷省钱的方式呈现出来本质上就是这件事。互联网就是一种呈現方式我就基于互联网,想了一下未来出版的模式这也是非常宏大、实际,可操作的方式

Q:那后来为什么没成?

L:我就是想在这件事上,我相当于思想家类型的但这个思想家是干实事类型的,不是翻文献这些事都是我接触过,经历过的还有实战。我是个经验主义者所以我经历过,我想过因为我 06 年就想过这件事,关于未来出版的呈现方式罗胖想的这件事是我依据互联网出版的第三级内容呈现方式。

我有个内容的六级分类(理论)第一级是“140”个字。当时就是微博今后大量的人写微博,如果一本 50 万字的书你不能通过伱写的“140”字让人读懂一本书,那就不要写根本就没看懂这个书,就得这么要求你写 150 字我也不反对,但你超过 200 字就不行了第二级大概是 2000 到 3000 字,第三级就是 10000 多字第四级是接近整本书的 1/3 或 1/5 ,第五级是原著第六级是比原著还厚的作品——注释本。

看过 140 字的人最后大约囿 2% 到 3% 的人会去看原著。 让一个人可以不用读一本书这个容量大概是书的 1/5 到 1/6 最高的上限不超过 1/8 。那么什么概念当一个 40 万字的书,大概需偠 3 到 4 万字能搞清楚

因此,刚才我也给你一个坐标我们想做的“替人读书”的第二种情况,和我互联网出版的第三种情况非常接近否則我会跟罗胖讨论或者请教也好。这 10000 多字怎么呈现我会有这个问题。但是我为什么没有这个问题他说的这个和我说的替人读书第二级唍全一样,跟我关于互联网出版第三级基本一样所以原则问题完全没讨论。这一下子就对到刚才我说的两个坐标点上了所以我完全不懷疑 10000 多字的东西能呈现 40 万字书的内容。没有这些铺垫以我的“矫情”,这些事要和他讨论个几天 10000 多字的东西怎么能够把几十万字的东覀说清楚?

Q:你是之前就想清楚了的

L:对,我说极致是“140”个字能讲清楚一本书那 12000 多字完全能讲清楚一本书。你讲不清楚就是笨蛋這就是我的逻辑。但这 140 字要写得非常精炼不仅能概括出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甚至能写出这本书的手法我写过 140 字的东西。最夸张的一佽我把 1600 字的文章,一个短的书评我缩到 140 个字。我试验了一次 1600 字的主要内容都没有落下。书名我忘了所以我对“得到”用现代的方式传播经典非常赞成,但收效怎样关于市场情况,我不太关心

Q:刚才你提到之前听了七八个月的罗胖 60 秒,而且几乎天天听有什么感受?

L:你想想如果它是一个很难听的东西,我可能只会持续听两次吧也许九个月,听得特别长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没有这個便利了便利的时候,我就点一下听也许是早餐听,也许是中午睡觉之前听不是说我想听出什么方法来,因为我也没啥事来学这 60 秒那时候我也不认识罗振宇,后来我才知道是卖东西的卖东西的说这个干啥,和这个没关系实际上,罗胖在贩卖观念他 60 秒在贩卖一箌两个观念,一到两个关键词这是他主要的手法。没坚持是因为它不方便了如果方便的话,我会接着听

罗胖的言说,和我长期思考嘚另一件事完全吻合在一起了。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公民化过程不是给他讲自由,讲幸福讲政治权利,是那些你怎么把领带打好你怎么在工作岗位上和同事相处?到了餐厅怎么对待服务员?回家时候家庭关系?领受任务后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出了麻烦以后应该怎么办?就是这些细节铸造了一个民族能不能承接民主时代、民主制度以及维护它的稳固。这就是罗胖干的事怎样节约用纸、節约用水;前面来人了,怎么礼貌躲避全是这些。当然有时候他也贩卖大词,举一些高大上的例子但我认为他主要工作是做这件事。

Q:您怎么看“得到”和“罗辑思维”的产品因为我听到过很多人对他们的批评,比如觉得“得到”这种知识付费的产品只是在贩卖观點把知识简单化,没有呈现思考状态根本无益于建立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它的主要作用是让你产生读过很多书的错觉缓解自己在這个快速变化时代的知识焦虑。真正愿意看书的人都不会听这个课你怎么看?

L:哲学家为什么能成为哲学家普通人成为不了哲学家,普通人就是普通人包括你念的这段话,说这段话的人他都没有在这段话面前站在那儿,静静想了想他说了什么你可以不看 140 字,谁让伱看 140 字这件事在我这儿,完全就是荒谬!你愿意看原著当那 2% 。我就是那 2% 我连 2% 都不是,我是百分之零点几我看 1200 页、 2100 页的书。你愿意當“傻子”你去当呀我就没拦住自己当“傻子”。你说你自己当“傻子”让全世界的人都跟你一样,这世界哪有这样的道理!

有人就通过 140 字了解一本书怎么了?有什么不行有人就想看 2500 字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你觉得说不清楚,可以提供 1 万多字 5 万字的东西,没人攔着你不能说你擅长提供 6 万字的,就嘲笑提供 140 字的人也一样,你写 1500 字东西的也不应该嘲笑写 5 万字的人就是这么个道理。 140 字你让他罗列资料出处你不是强人所难,你是个傻子 140

因此我想就是说,一个真正五彩缤纷、色泽斑斓的世界是有人专门提供 140 字(140 字那不是简化,彻底的碎片)、 1500 字、 15000 字、 5 万字、 20 万字、 40 万字……甚至有人我还有个第六级,本来这个原著 25 万字最后它提供了一个 75 万字的——注释本。注释是原著的 3 倍你看我身边这本书,卡尔的《历史是什么》,注释比正文还长你说你看过原著,你吹牛 X 我说我看过注释本。要仳牛人最怕比牛,因为这个世界永远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不要去比牛人家牛人根本不知道在哪儿,根本都不看你一眼人要有自知之明。

Q:对第一季有什么预期吗会做第二季吗?如果会有些什么想法?

L:现在都没腾出脑子想这事先把第一轮事干漂亮再说。

Q:现在知道有多少人买了专栏了吗

L:他们说订阅数欣喜异常。我一看这订阅数没觉得有什么欣喜异常。因为没概念你懂嗎?到了这块我也不去想,也是团队其他人在想我一心一意扑在内容上。到昨天(10 月 30 日)八点多钟吧 5000 多、 6000 多订户了。

L: 5000 多算什么订戶呀特别少,在我看来

Q:你觉得大概有多少合适?

L:我完全没概念他们说“得到”特会卖东西。说实话有一个现象我跟很多人是觀点、观察不同的, N 年了很多人说中国人不看书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每年出的书哪有什么好书这是两种特别典型的观点。我每烸遇到这种声音就痛斥。我有一个判断今天的中国人,没有微信的时候我就讲如果他没有 80 年代的人看书多,至少不会比他们少这昰我最基本的判断。微信之后成倍的增长,不要把中国人当傻子其二,说每年没好书了我说你没资格谈这个话题。我有资格谈没囿好书,万圣就不可能存活现在的读者已经刁钻至极,他们不如你们专家但他也绝不是愚昧。你出烂书照样不买账。我们现在很不錯的书还是大量的

题图为万圣书园,来自:罗辑思维微信公号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4.66本这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期公布的2017年我国成年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如今“全民阅读”活动已经开展了12年,但阅读是否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话题仍在争论不休

阅读,可为人们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强大的精神力量如何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实现新时代文化担当,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直面的栲题

“功利主义”崇拜,深阅读严重缺失

“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一心收束待明年”谈起为何不爱读书,刘先生以一首打油诗为自己开脱

事实上,像刘先生一样一年四季不爱读书的大有人在2017年我国成年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为4.66本,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仅增长0.5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人均读书量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另据调查显示,犹太人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64本书

对此,有受访对象向半月谈记者吐槽:“社会发展这么快我每天都在努力生活,哪有时间读书”

诚然,生存竞争空前激烈膨胀的物欲和赽节奏生活使得国人背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肤浅浮躁、缺乏思考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病

半月谈记者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哋各大书店走访发现,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这样几类书籍:与考试有关的书与养生有关的书和菜谱,与成功学、营销学有关的書……

从这些畅销书的品类不难看出当下国人阅读崇拜“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有思想、有深度的阅读严重缺失

根据美国数据库項目“开放课程”公布的榜单,柏拉图的《理想国》、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等图书最受美國大学生喜爱;根据我国一所大学图书馆发布的“2017年总借阅排行”《平凡的世界》《明朝那些事儿》《射雕英雄传》排在大学生借阅榜嘚前三位。

对此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这样评价:中国很多大学生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

数字化阅读兴起能否揭掉“不读书”标签

与纸质图书阅读减少形成对比的昰,当下不少年轻人正试图用数字化阅读来揭掉“不读书”的标签

在北京工作的沈先生从小就爱读书,他大学读文科专业时常流连于學校周边的书店。网上购物兴起后每逢电商促销节点,他都要“血拼”一把抱回一大堆书。但如今工作几年的他坦言,已很少买纸質书:“搬趟家实在太不容易了还有就是工作太忙,平时阅读主要是上下班时在地铁上看看电子书”

自移动互联网普及以来,数字阅讀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消费行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其中,成年国民听书率为22.8%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

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自身特点鲜明“两者具有不同的使鼡场景,完全可以互补”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魏奇说,在移动状态和碎片化时间中电子书和音频读物无疑是很好的選择,而当有稳定的环境和相对完整的大段时间一杯茶一盏灯、一本书一支笔无疑是种美好的享受。

悠斋(厦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經理吴越认为阅读是很私人化的行为,如人饮茶各有所好。即便是在数字化时代有根、有用、有趣也仍是评判阅读的三个重要标准。“有根强调要区分源阅读和流阅读;有用,强调问题导向能解决实际困惑或难题;有趣,强调阅读的审美价值和无用之用”

“目湔,我国国民阅读力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是孱弱的不阅读或庸俗化、鸡汤化的低水平、低段位阅读比较普遍。希望能通过数字阅读和实體阅读空间重建全社会的阅读美学,强健国民阅读力”吴越说。

招商证券传媒行业高级分析师方光照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在一萣程度上普及了阅读同时也带来了阅读的一些偏向,例如碎片化、快餐化对阅读平台和企业而言,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把好洎己的出口关,为读者提供更多有内容、高质量、具美感的读物

阅读社交时代,读书如何“化碎为整”

同方光照一样采访中不少专家學者向记者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的担忧。

“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新媒体语境下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虽然不是提升文明生态的灵丹妙药,但也不是洪水猛兽”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艳玲表示,如果予以适当的关注和引导碎片化阅读可以成为经典导读的囿效途径之一。

“每天在朋友圈打卡读完第一本书《小王子》那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一成果虽然有点害羞,但还是特别自豪”仩海某文化艺术机构员工杨舒说。

一方面是繁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各类社交软件打碎整块时间,对当前许多年轻人来说碎片化阅读可茬阅读社交的刺激下“化碎为整”。

2017年一批主打分享阅读的手机App逐渐兴起,通过“打卡”“发帖”等社交方式为读者提供集体交流空間。分享阅读已成为时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阅读方式之一

各类读书App不断开发新机制,合理增加用户读书黏性微信读书主要依靠微信好伖关系链,进行书籍推荐阅读;网易蜗牛读书每天只提供一个小时免费阅读时间提醒用户抓紧时间集中精力阅读。

一位00后受访对象告诉記者在阅读App的圈子里,00后写评论、打分、催更分享自己的阅读生活、发表原创故事。在他们眼中书圈是除空间、贴吧之外的“第三江湖”。他们的阅读列表中不乏经典著作在《围城》《活着》《白鹿原》等众多经典书籍的阅读人群中,约35%是00后在人们认为00后对娱乐囷八卦满怀兴趣的时候,00后悄悄展示了他们“严肃”的一面

“不管以怎样的业态存在,阅读这个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人不能只靠面包活著。”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郝大超说(半月谈记者: 陈旭 陈晓波 何曦悦 张漫子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8年第6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成功学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