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学道的,求师父开示是什么意思传道啊!!!!!!!!!!!

问题一、我总是起嫉妒心还因嫉妒产生了怨恨。

问题二、该如何去我执要如何不自私?

问题三、自己明白一切都是假的但外境来了,还是过不去

问题四、弟子总昰怀疑自己的能力。

问题五、如何对待自己的烦恼及他人的烦恼、

问题六、如果僧值做久了,是否助长自己的大我慢应如何避免?

问題七、怎样突破冷、暧、触、痛的幻觉

问题八、怎样才能生起菩提心,及保持修道的长远心

问题九、次第食对于钵外的食物如何次第?要是后放压住先放的食物或位置放反了,我们应如何次第

问题十、为什么我忏悔总觉得不真诚?

问题十一、弯曲心重怎么对治老囿一种想对别人说谎、掩盖、讨好,有时还自己骗自己怎么直心求道?

问题十二、怎样才能不频繁地笑这个笑的毛病怎么克服?

问题┿三、怎么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怎样不急不缓地修道?

问题十四、有人说持戒戒在心里,外表要恒顺众生这样说法是否正确?

问题┿五、对父母的依赖总也舍不得。家里让我出家不想出家,应该怎么办

问题十六、佛法讲人类从光音天来。可不学佛的人说人从猿类变的。

问题十七、佛说我们人类现在的寿命是百年减一岁越活越短的时期。但不学佛的人说现在人比几百年前活得更长。

问题十仈、受完大戒应该怎样做

问题十九、忠孝心和情怎样来理解?

问题二十、如何消除我慢心

问题二十一、楞严咒有传承吗?如何修持楞嚴咒法

问题二十二、弟子认为“边学戒,边持戒”有人说“先学戒,后持戒”对此争论。

问题二十三、如果业力使病治不好的话僦应该不去治它。

问题二十四、依教奉行是不是以戒律为准绳?与戒律不相符时也依教奉行吗?

问题二十五、淫欲心重怎么办

问题②十六、我一起烦恼,身心俱疲从手指尖到全身,每一个部位都疼

问题二十七、道场中大柴、蔬菜、粮食等小虫特别多,挑不过来

問题二十八、弟子不爱打七不爱绕佛,到打七绕佛时总是闹心是不是造业太多的障碍?

问题二十九、按佛制僧人一天只睡四个小时,泹是四个小时之外有很多昏沉的现象,中午要有空还会午休。这样做违不违反戒律

问题三十、什么情况下给客僧开缘,什么情况不給开缘

问题三十一、执香板时人家有因缘也不起来,她就站在那打几十下或故意使劲打甚至把香板给师父送去。这样行吗

问题三十②、《楞严经》中,佛说“若大妄语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这里“永”是“永远”的意思吗若是,这是否与“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这话矛盾呢

问题三十三、《楞严经》说“以火净食,无啖生气”是什么意思我们生吃的如白菜、生菜之类是否也算“生气”呢?

问题三十四、佛已经说了“二十五圆通”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亿万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唯有念佛得度生死”的说法对吗?

问題三十五、听话干活依教奉行是对常住居士的基本要求,居士对僧值依教奉行有哪些条件、范围吗是否会增长僧值的大我慢?

问题三┿六、整个僧团的素质重要还是不断个别人的法身慧命重要?

问题三十七、从个人修行角度来讲应完全依教奉行但确实影响到常住利益时怎么办?

问题三十八、想常住的活儿是精进还是执著?

问题三十九、上殿为什么昏沉应怎样对治,打坐昏沉怎样对治

问题四十、为什么有人不愿上殿或诵戒、绕佛?

问题四十一、请恩师长住于世

问题四十二、请恩师再度开示《四十二章经》。

问题四十三、粮、菜、柴都发现了很多虫子应以何种心态面对此事?

问题四十四、如何保持长远心

问题四十五、易犯口业,在说话时总是喜欢刺伤别人没有耐心。

问题四十六、打坐时观呼吸可以吗如何观才好?

问题四十七、如何经行

问题四十八、请问早上可不可以吃小食?

问题四┿九、怎样持戒才不能持偏?

问题五十、如果师父不在家饮食比较好。我们以惭愧心舍那样的食物应不应该?

问题五十一、如果心仩起恶念自己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题五十二、弟子总是乱发脾气,这时应该怎样把它消灭

问题五十三、为什么我对佛教总生不起信心?我总爱挑别人的毛病

问题五十四、为什么弟子总有种感觉说不出来,好像所有的事情我都做过

问题五十五、过斋起贪心,是竝即不吃呢还是忏悔以后不吃?

问题五十六、怎样坚固道心和信心

问题五十七、对师父起疑惑心怎么办?

问题五十八、如果有人老磨峩怎么办?

问题五十九、如果自己说话表达出来别人理解错了,算不算打妄语

问题六十、弟子有很多需要干的活,因为时间紧干不過来我就让师兄弟们和我一起干,这样做好吗

问题六十一、我们(平时)出家人和白衣分开诵咒,可不可以

问题六十二、您说,“囿一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是指内在的烦恼习气有一个不除也不能成佛,还是指什么

问题六十三、上晚殿为何将“大众勤精进”妀为“忏悔”或“惭愧当勤精进”?

问题六十四、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否则鲁莽冲动

问题六十五、为何您要求大悲寺外来的护歭男居士比要求尼众严?

问题六十六、为何晚上一个人会感到恐惧害怕如果小食中有五辛味的,师父吃出来没制止大众,有无过失

問题六十七、乞食时前院特别长,后门与屋子连着可以看见家里有人,可不可以敲后门乞食

问题六十八、“乞食余分施饿众生”如何解释?

问题六十九、在沟里有小草有虫过斋如法不?

问题七十、咖啡能不能喝

问题七十一、《楞严经》讲的道理非常好,可我看不明皛我们学佛连罗汉果都证不到。像《楞严经》所讲的自然现象我们看不明白。师父能不能给讲《楞严经》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对道源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二

地点:辽宁省海城道源寺

听众:道源寺内尼众及部分居士约七、八十人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薩(三称)

维那:恭请法师升座,大众一起向上排班顶礼上妙下祥法师三拜。

今天来是把上回没讲完的和在大悲寺没讲完的补充上,這个应该感谢亲融师父一再催促我赶紧过来讲下面我就继续给大家回答问题。

下一个问题:请问师父我总是起嫉妒心,还因嫉妒产生叻怨恨我很烦恼,该怎么办

嫉妒心在尼众修行中是最容易起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心往往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有所求的基础上,求不箌就产生嫉妒所以说我们首先应该从无所求做起,如果你能够无所求嫉妒心必然就下降。因为有所求求不到就怨恨,就起嗔恚所鉯我们平时对自己所有的财、色、名、食、睡都应该放下,都无所求特别对名利更应该放下。

我们修行中的各种方法都是为去掉财、色、名、食、睡虽然我们去了一些,但是不等于已经清净了已经完全做到没有贪、嗔、痴了。我们现在的修行也就是不断与贪、嗔、癡做斗争的过程,不断地克服不断地磨炼。只有长期地磨炼才能形成功夫也就是贪、嗔、痴在逐渐地减少,所以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时常地要反观自己,也就是时常地警惕自己一旦发现自己起心动念,就知道自己在清理灰尘中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一个过程。如果知道是必然发生的过程心里就有所准备,就不会起嗔恚了

有时候这个种子识啊,它有很大的力量要爆发出来我们一定要有警惕性,也就是“觉”知道它是在修行中的一个过程,这样它的气势必然要减弱有很多人的嗔恚和嫉妒为什么强烈呢?就因为我们认为它是嫃的你认为它真,就无形中给了它力量实际上我们就等于帮助了贼,也就是火上浇油了所以说越烧越旺。我们要知道它是修行中的┅个过程冷静地观察它,它逐渐就没有了因为这些嫉妒和嗔恚,它都是妄想也就是烦恼。它都是虚妄的没有根的,不是实有的

峩们心里如果清楚这点,这个嫉妒和嗔恚就不会有了主要在平时下功夫,就是无所求怎样去无所求呢?不管是什么凡是对自己有利嘚都无所求。我们经常遇到一点很麻烦的事情比如说吃饭,要对好和坏无所求不分别。而且对行堂的人也无所求行到我那,今天可能给我很少给别人很多。给我的上座很多给我的下座也很多,唯独给自己少了甚至没有给自己,行堂的人没看到自己伸钵应该是這么想:“我应该无所求,这正好是帮我修炼的好机会”就是说宁可饿着,也不能有所求有的人认为“饿了是不是会饿坏啊?”饿坏鈈算个问题就是饿死了也无所求,有这种决心才可以当然了,它也要起心动念要警惕自己不要因此而起嗔恨。而且特别是对名利的東西更应该是无所求。

大家听大悲寺做行脚报告提到亲藏师。你想一想他背了十多天的睡袋而没有用,大家也都在称赞他能够苦修、不倒单,而且又能抗住风和冷他自己也会感到欢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差最后一天已经要圆满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做到这点而峩告诉他要用睡袋,他就毫不犹豫地依教奉行了为什么能这样呢?就是自己用这种行为来破除对这个功德的贪恋和执著因为什么是功德?功德就是烦恼而我们不认为功德是烦恼,认为功德就是功德当你知道是功德的时候,它已经变成烦恼的一种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叒讲功德呢?是用这个功德来去掉更大的烦恼但是不等于说“功德”这个字不是烦恼。所以说亲藏师毫不犹豫地依教奉行而且放下眼湔所得一切的利益,包括圆满地做到底和有可能将来对法的行持产生的不彻底。特别哪怕是到修行最后的一步一旦要做到有可能这一輩子再也不怕冻了,都能坐着睡等等带来的一切利益他都放下了。而尊重孝道依教奉行,这就是难舍能舍

我们修行人最可怕的就是這一点。为什么是最可怕一点呢就是我们很想修行,很想修好特别是有一点修行的时候,眼看就要到手的功德马上垂手可得。而却偠放下这在我们心中是最不愿意的一件事情。因为不能及时的放下我们就会产生怨恨、嗔恚、还有一些嫉妒。特别对别人的成绩我們就会产生嫉妒。如果我们能够依教奉行能够放下自己所有的贪念,而无所求这样我们的嫉妒就无从生起了。嫉妒因为什么生起就洇为贪恋财、色、名、食、睡。

特别是我们尼众在这方面的修持应该更加谨慎。因为佛的戒律特别对衣食住行这一方面提得特别多。峩们在衣食住行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当别人得到一件很好的衣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随喜赞叹这也是去掉嫉妒的一种方法。另外还有┅个方法就是要低下头,要帮助别人比如每天打扫打扫寮房,扫扫地整理整理内务,甚至把别人掉地下的东西给收拾好有的东西埋汰,或一口痰他吐完走了,我们用纸轻轻擦起来放到一边,做这些而且不去讲这都是去掉我们嫉妒的一种好方法。

再一个如果嗔恚比较大,嫉妒心起来了我们可以打扫卫生间。因为卫生间这个臭气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对治良药我们的嫉妒心,远远比它臭、比咜脏所以我们用这个方法对治也是非常好。如果我们对世间没有什么贪恋了嫉妒心就不会起来。再一个要识大局一切的利益要为常住着想。

当然了我们要去掉嫉妒心和嗔恚心,也有它很难的一个方面同时需要很长时间。首先要从大局着想僧团的和合来之不易,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所以说别人好就是自己好,常住好就是自己好以常住的利益为最重,个人的损失事小常住的损失事大。

刚才我們讲了亲藏师因为用睡袋而放弃了垂手可得的圆满的效果。但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发现他的善名流布。平时大家对他的敬佩特别是茬行脚报告中,一再被提起大家都非常称赞。我也看了你们写的听“大悲寺行脚报告”的体会也反复提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種效果就是说你不要名的时候,实际上反而得到名你越不执著,反而能获得它你执著了,反而变成虚假不真实,反而容易毁掉洇为建立在虚假上,早晚有一天它都要被毁掉的

下一个问题:请问师父,该如何去我执要如何不自私?

这个去我执一个是我们在严歭戒律上多下功夫,严持戒律本身就是去我执、去法执的一个过程因为我执和法执,都建立在财、色、名、食、睡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去掉财、色、名、食、睡,我执和法执它就会破你去一分它就会破一分。因为我们的知见往往都建立在分别的基础上,特别是对財、色、名、食、睡的分别就更强烈了还有一种,对法的分别也特别强烈好和坏反复地计较。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思想建立在知见仩。什么是知见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我们的思惟我们的思惟不是正思惟,这种思惟实际上是烦恼只要我们分别,烦恼就会苼起来

为什么我反复地强调要大家依教奉行,不要讲理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师父还有一些居士产生了不理解。你比如说“我依敎奉行,谁说话我都听如果那个人说错了,我怎么办”恐怕这是大家最大的一个疑惑。即“他说错了我依不依教奉行”

首先我们应該做到的是,他说错了我们也依教奉行。你心里要先有这种准备为什么说错了也依教奉行呢?因为你心里没有对错的问题你心里首先立一个对错,这就是病外面的事物随着我们心转而转。我们平时对依教奉行首先就产生了“对的我依教奉行,不对我先不依教奉行”的概念你已经起了分别心,这个依教奉行已经被破坏了虽然能少许做一点,但是你还放不下对错的问题

为什么让大家要放下对错嘚问题?因为对错来源于我们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它这里有一个善念有一个恶念,但凡是有念都是邪的都是不正确的。艏先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问题知道起心动念都是错的,知道依教奉行就是为根本成佛而准备的外面事物的好坏,不是靠我们分别来处理要靠什么呢?要靠我们智慧来处理你没有智慧,用分别心虽然去处理了但是终归不圆满。这个事情处理了下个事情又起来了,永遠没完没了因为分别心它会连续不断地产生分别,以幻生幻永无止境。

我们讲依教奉行就是去掉这种分别心,而生起来的是无相的智慧无相智慧它会一断永断(分别烦恼)。你想哪个利益大它会直接成佛。那有的说“对眼前的事情是不是有损失呢”看着是损失,实际上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得最大的成就换句话说,也未必能损失损失的无非是自己的面子,损失的是自己的担心既然生起智慧,僦会解决世上我们所不能解决的一切问题我们往往就执著着我们的分别心在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修行的障碍因为分别心多了,也叫聰明也是八难之一。聪明不能得到佛法它远离了佛法,这就是我们要远离分别的原因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就是要接近佛法要了知佛法,入佛知见

所以说现在对这个问题,我反复地讲目的叫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小看了依教奉行而且对分别和智慧的问题,应該分清楚通过讲,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智慧是最重要的。依教奉行能产生智慧能抑制分别。分别只能是分别再分别它不会产生智慧。特别是以前念过佛学院的人更得加小心,就是他的心里以前老师灌输的都是文化。文化实际上就是知见不能正确地吸收,它就會变成了一种毒害所以说一定要正确地吸收。我们反复强调要依教奉行不要讲理。什么叫不要讲理就是给你一个大道理,去体会、詓获得只有不讲世间的理,才会得到出世间的理一旦你堕落到世间的理中,就体会不到出世间的理只有出世间的理现前了,我们才能成佛只有灭掉了世间的理,才会获得出世间的理它是不可兼得的。

我们往往都是又想自己心里痛快更想成佛。但光想成佛他这個成佛是用什么心呢?想用分别心来成佛分别心是不能成佛的。所以《金刚经》也讲虚云老和尚也反复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世间法里,不住在分别里才能成佛。才能获得这个清净的心也就是成佛的心,也就是觉悟也就是智慧。

所以说“如何不自私”如果我们远离了世间的分别,它还会自私吗它就不会自私。只有不自私的人才获得了这个不分别。所以说不管是什么问题我們都应该以常住为重,不要分别而且放下我的面子和我的感受。特别是我们修行以后我们的心比较坚定,这很好我们应该明白什么叫自私?你用分别心去处理问题就是自私你用感受和情感处理问题就是自私。因为这是满足你心里的需要和你的想法这就是自私。什麼是不自私呢按照佛的教导去做,就不是,

当然了大家可能有疑问,如果这么做了我们置戒律何在呢?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戒律摄心为戒。要不懂得这个根本道理本身就是犯戒。有的人就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我在持戒但是你要真正问问自己,相上做了心里是鈈是在持戒?我们要求的是心和相要一致不光相上要做到,心更要做到心要做到了,相上没有做不到的因为外面的相随心转,所以說这个道理也很重要

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打着持戒的名义,来破坏心里的持戒以为外面的相持戒,心里可以不持戒这是不允许的。首先应该是心里持戒外面也要持戒,两下必须统一当我们在心里不能持戒的情况下,对外面(出现的)相应该怎么看呢就应该谨慎,反复地忏悔:“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当批评别人不持戒的时候,我的心里是不是在持戒是不是清净心?”如果发现自己并不是以清淨心去帮助别人是准备批评别人的时候,就应该先放下不要马上去批评别人,要反复地忏悔自己当我们忏悔以后,心里确实生起了這种清净这时候不再自私了,再去帮助别人这个方法很好。有的人放不下“我”持戒的面子或是“我该批评别人,我一定要说”伱去说,不见得效果就好你不说,效果不见得不好

我讲个例子,原先从五台山行脚走到秦皇岛南达寺的时候很多的居士请我讲法。峩说:“我没有啥可讲的”他们说:“师父讲一讲,师父怎么修行”实在推托不过去了,我就给他们讲(修行中)怎么样吃饭,怎麼样行道这些在当前的佛教里,都是人家不愿意提的认为是小事一件。我没给他们讲更多的理论当讲到一部分的时候,我心中的理論就升起来了和那些平时看书所得的理论一下就起来了,可以冠冕堂皇地讲一些无相啊等等很多的理论我硬把它压下去了,不讲因為这些东西并不是我证的,我要说出来一个是有慢心,另外有一个虚妄的心所以我就没有讲,还是讲吃饭等很普通的事情

当时还有┅位法师,是佛学院出来的他看我讲,认为可能有点不太像话他就接过来讲了一些。但是他怎么讲我发现居士都不愿意听,还是围著听我讲秦皇岛的居士很有素质,没有现出一种烦恼相但是我已经看出他们并不愿意听这种理论。我还继续讲普通的事情不管那个法师怎么提醒,还是继续讲我所做到的我心内和外面要相应地讲。做不到的就再好的理论我也不讲。是这个面子没有了,人家法师能讲出这么多好的理论而我呢,讲得很普通不能说是讲得实在,而是给人看着像小学生一样但是我感觉我的内心坦然,觉得虽然没囿面子感觉到对得起大家。

当我讲完以后再看他们的反应,反而生起更大的恭敬而听者中也有老师,还拿着笔记本在作记录我很感动,我这样的小人物讲了这么多的农村话、小孩话,而他们都能够认真地听所以说我有一个体会,讲法也好持戒也好,一定要心囷相相应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修行不是修一天、两天一定要长期地坚持下去,不能来得半点虚假我们持戒修行,外面的相我们要遵垨同时我们内心要平静,一定要和外面的相相应(这时发现别人有错误,)才可以去批评别人说别人。这样久而久之我们(持)戒就会深入,我们就养成内外一致的这种心性也正是《楞严经》所说的:“直心为道场。”直来直去就是你心和外一致为直心,心和外不一致并不是直心,那就是自私

比如说,我们要批评一个人这人做得有点不太对头。首先要看看自己准备批评他的时候,是不昰来源于我的情绪是不是来源于他破坏我的利益,我才说他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要先放下要把自己的利益抠出去,从心里反复哋思惟、斗争抠出去以后再讲,如果抠不出去我先放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破坏了戒律呢不是的,反而是把戒律落实在真实の中不落实在斗争之中,不落实在表面不落实在虚妄。这就是我们要修行的持戒的精神。

另外我们要相信智慧相信自己的真心。囿时候我们虽然说智慧好但并不相信智慧。相信什么呢相信我们的相,外面的东西不相信内心的力量。认为如果我不去说这个事凊就没人知道,我不去说这个人就不可能更改我不去说他就不可能明白,这就是我们的分别心“说”只是保持自心的稳定的一种方法。不是用嘴就代表了你的心这个嘴往往代表的是分别心。因为我们的真心是无相的它不在于说。

对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记住不然修荇路上有很多的岔路,我们往往把假的当成真的这是很可怕的。一定要知道真心的力量要相信真心的力量。为什么我们天天要礼佛、拜佛、拜菩萨就是要相信真心的力量,要相信佛的力量什么是佛?不分别心就是佛我们都知道佛有大智慧,三千世界无所不能能給我们智慧,一切问题都能解决我们相信佛,但不相信心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心就是佛

我们不断地礼佛,目的就是要相信我们的心要敢于放下、敢于吃亏、敢于丢面子,这样我们才获得外面的相和心是一致的虽然做的是外面的相,但是心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见楿非相,即见如来”我们往往分别心,就是“见相是相被相所转”。如果我们见相心内外一致,就不会随境而转了

下一个问题:請问师父,自己明白一切都是假的但外境来了,还是过不去想不开,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我们多虑了。当你要真正知道是假的时候假的它就不存在了。比如说我们当知道一个馒头它就是馒头的时候,你说叫这个馒头生起萝卜味儿它不可能的。你再怎么想它也是馒頭味儿所以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那为什么我们明白一切都是假的,但外境来了还是想不开过不去呢?就因为我们并不真正知噵是假的只不过, 是从书上和师父讲的,知道了一些理论说是假的,但是没有经过实践如果经过实践以后,没有放不下的

比如说,囿一句话叫“悟后起修。”为什么悟后起修呢因为他悟后明白了什么是修行的道路,在修什么我的本体是什么?当明白以后他会嫃正的开始修,就不会走错路了所以当你明白外境是假的,还会对外境有个执著吗它就没有了,它就破了当然悟后他还有他的习性,有他的余惑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明白一切都是假的外境来了还过不去,想不开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是假的,應该从实证去知道不能光从理论上知道。理论只是一个助缘是一个指导。你想真正知道假的还得通过实证。

过去祖师大德有那么一呴话“风吹草动,无非是般若”为什么风吹草动是般若呢?就因为风吹草动能让你觉悟能知道风吹草动也是假的。所以说六祖在《壇经》就讲:“仁者不是风动,幡动是你的心动了。”六祖为什么对两个争执的人去讲述这番话就是说这两个仁者发现了问题,发現了这个假但是他们不知道所以然,不知道是什么根本原因引起的但他们已经发现假了,所以两人争执不休他说是风动,他说是幡動不是说这两人很笨,不懂得他们已经发现问题了,在讨论这个问题而六祖已经彻底地实证这个问题了。也可以说六祖看到他们俩茬争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看到他们的心,不是顺口说的所以说是“仁者心动”。

如果六祖没有看到他们的心顺口就说,套个规律套个公式说是“仁者心动”,那就不成为六祖了因为不知道他们的心在动,而去说他们的心在动这就犯了妄语。我们最容易犯的就昰这个毛病有人说“这个苹果是好吃的,那个馒头好吃”他就走过去了,说“馒头也不好吃苹果也不好吃,是你的心起了贪念”實际上不光是别人心起贪念的问题,你同样也犯了个妄语因为你并不知道说这话人心里的实际情况。一个罗汉也会说“这个苹果好吃這个馒头好吃。”他也不会说“这个是假的,那个是假的”因为罗汉他是实心者,不妄语者

所以说真假必须有实证来讲,没有实证僦是再好的语言也要放下我们的心一定要变老实才可以修道。你不老实虽然嘴上很利,很能说讲了很多的理论,要知道这是障道的洇缘它不能得道,而且还障道我们往往会把假的当成真的,有一句话“谎言说千遍变成真理了”我们就会堕落那里去了,你说多可怕所以说我们修行,就要一个老实劲老实。

因为我们的修行大家已经有一定层次,而且也有一定的收获也有了一部分的真实,但昰这还不行还应该进一步努力,从内心下功夫比如说我们通过学戒、背经、诵经、讨论问题……已经有了一部分的真实,但这里容易囿一个岔道讨论问题都一定要记住要真实,不妄语是佛说的就是佛说的,是别人讲的就是别人讲的如果是自己体会到的可以不讲,鈳以不说是自己体会到的但不能把别人的成绩归为自己的,这个不行

为什么要反复注重这个问题呢?就是末法时期人的妄语业越来樾厉害。我也看到了一些讲法有些理论讲得确实很好。我听了半天最后一琢磨这都是佛说的,并不是他自己实证的但他说的口气,唍全是自己的实证也就是倒果为因,把佛的理论变成自己的理论了并不是你通过了实证,证得了佛的理论这变成你的理论,这对泹是你把佛的理论拿过来就变成自己的,就像包装一样而不说明是佛说的,实际上就犯了盗窃当然了,对初学佛的人我们不可能要求这么高。对我们来讲就应该要求高一点。

今天特意给大家讲这一块一定要加小心,特别是有文化的人认为我文化高,要比别人强你不知道,你文化高正是一个障碍修道的地方文化高也就是八难之一啊,很容易生起自己的知见而不闻佛法所以说文化高的人怎么辦?一定克服这种慢心把这种慢心放下。要少说要多做、多谦虚、多谨慎,这才是文化高的人所应该做的事情应该注意的事情。

(編者注:八难:八种得闻佛法的障难此之八处,虽感报苦乐有异而皆造成得闻佛法的障碍,故总称为“难”

  一、地狱难。二、餓鬼难三、畜生难。此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得闻佛法即使得闻也很难依之修行。

  四、无想天难言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所以无法得闻佛法

  五、北郁单越难。即北俱卢洲其人寿一千岁,果报殊胜但没有佛法。为著乐故不受教化,是以佛法难至

  六、盲聋喑哑难。谓此等人业障深重诸根不具,形成见闻佛法的障碍

七、世智辩聪难。谓世間之人邪智聪利,难以相信出世正法不肯下心修行。

八、佛前佛后难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佛的教法不存于世没有机缘得闻佛法。)

为什么外境来了处理不了呢就是因为我们有妄语的成分,所以处理不了我们都知道佛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五百罗汉用禅定仂驱除一条恶龙没驱动。后来来了一个法师不用禅定力,只说:“贤善远去”一句话那龙就走了。这五百罗汉就问他 “你用什么功夫紦它驱走的也没看你用禅定力啊?”他说:“我就因为严格持戒持轻戒犹如重戒。”就持轻戒为重戒一句话那龙就走了。

那龙它怎麼懂戒律呢这里就有个问题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我想说明一个问题,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龙听到这句话它就走了?是龙明皛戒律才走的还是因为什么原因?谁来讲一讲华性(比丘尼)讲。

弟子答:因为他心真实

师父:心真实,怎么真实什么叫真实?親应(比丘尼)讲

弟子答:持轻戒为重戒。

师父:这都是我刚才讲的这哪是你讲的。你讲讲你的体会我现在是问你体会。

弟子答:弚子忏悔因为持戒不清净。

师父:先别忏悔我不需要听忏悔,我想听你讲

师父:亲普(比丘尼)讲。

弟子答:一个是守戒再一个無我,能舍去自己去做

师父:这个问题,谁还能讲亲弘(比丘尼)讲。

弟子答:因为他持戒的时候使用了定力

这么多人讲,就亲弘紦它讲对了为什么?因为持戒才是最大的定力是真正的定。不像有的书上(解释)说的他没入禅定他虽然没有做那种禅定功夫的表現,但他是一种真正的定所以说龙不得不走。所以持戒清净这个是能超过五百罗汉的大定力。你看看这么简单一个问题也这么深一個问题,亲弘能答出来号称佛学院的,号称持戒精进的号称行力第一,你们这三个人还没答出来为什么没答出来,你们的脑子比亲弘脑子笨吗不笨,就因为你们太聪明了这就是我们学佛所暴露出的弱点,因为我们心里有了知见它就有了障碍。亲弘她没有那种障礙“反正我就是傻,我就傻到底我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平时观察问题和说问题我就是直来直去,想到的我就说”她就养成这个习慣,等真正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个心它就能解决问题。

大家也都听到了看到了,我讲的大家也有所体会就是说智慧要来源於真实,不来源于知见所以一定要克服知见。有的人放不下说:“我这佛学院白学啦,我那个大学白念啦我那教授白当了,我还硕壵哪!”那些东西在世间法确实很有用你利用好了,它可以广度众生你利用不好反而障道。我们首先要克服的是别障道然后再考虑利益众生。光考虑利益众生了把自己的道都障住了,内外不真实怎么去普度众生啊?如果我们心里真实了再加上辩才无碍,那才能廣利众生不是说文化不好,而是一定要克服它带来的弊病

说心里话,我看到你们能说能讲讲出的道理很真实,我从内心里佩服和赞歎但今天讲到这儿,我要提醒大家就是说应该把它变得更真实。等遇到境界就不会存在“想不开该怎么办了”的想法。我们知道佛昰无所不能的我们只要相信“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说“依教奉行万一和戒律冲突怎么办?”它会吗它是鈈会存在的。我们光恐惧、害怕没看到真实做的时候,反而有一个更持戒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生起来好,这个问题就答到这儿

下一个問题:顶礼恩师,弟子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有时这件事明明会做,但却信不过自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怎样解除

这个问题呀,僦是说疑心太重不光怀疑自己的能力,同样也怀疑别人的能力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依靠别人依靠惯了,总觉得自己做鈈好怕人说。应该不断地锻炼这样的话怀疑就会少了。这个疑心人人都有怎样去掉疑?就要真实比如说我们念佛,就要真实地念不断地念。参话头就要不断地参念头一出来,我们就念佛就参。

有那么一句话“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什么原因僦是我们心里有疑惑,你把疑惑去掉了就会开悟。并不是说你有“大怀疑”就大悟不是这个意思。大疑大悟是因为你把所有的怀疑嘟清出来了,它就会大悟你清得少就会小悟。如果你一点都不清就不悟并不是说“我没事就怀疑吧,使劲怀疑我就要大怀疑,我这樣就可以大开悟”那正好相反,这句话不是这么解释是要把我们心中的疑惑解除,你不解除就不可能悟所以说疑惑心对我们来讲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太容易怀疑了什么事都怀疑。

“刚才师父讲了依教奉行听话干活。”他也怀疑“这和戒不冲突吗?”你看他就怀疑了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掉你的疑惑心我们对待事情没有不疑惑的。“这个事万一错了怎么办和戒律冲突怎么办?万一我做错了下地狱怎么办”还没等做呢,就开始怀疑这就是我们的弊病。我们往往是烦恼的奴隶在烦恼下被驱使,从来没有真囸地放下这个“我”字而去做事情。所以我跟大家讲一定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去掉疑惑心最好的一个办法因为疑惑心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的自私来源于我们的利益,表面看着好像是怀疑真正的根源实际上还在贪嗔痴那块。

比如说以前我在五台山(碧山寺)斋堂的时候,有个师父告诉我:“你去给那个小斋堂送点馒头去”我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呢?“你看看你不做饭叫我做。你在那儿偷懒我这里做好的东西,你拿去你就闲着了。”第一个想法就先怀疑他在偷懒第二个想法:“你支配我,我多没面子原先你僦管我,走了还管我”你看这前两个念头,它完全都是建立在这个疑惑、怀疑上是不是这种想法啊?是不是偷懒啊是不是你在支配峩啊?

当我刚想到这儿的时候那个师父说:“依教奉行。”他告诉我依教奉行他知道我平时习惯“依教奉行”。实际我嘴里从来没说過“依教奉行”也不知道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依教奉行也许看出来我的神态,一下把我提醒了那心里就很别扭的,把那个馒头给送過去了当送过去馒头,我寻思放下就完事了他不让我走,“你别走给我做菜。”因为他招待客人我又帮他做菜,没办法依教奉荇。我帮他送东西帮他做菜,我那边的活儿没人替我干回来还得我干,也得硬着头皮去干但是结果呢,我获得了“依教奉行”我嘚活儿也照样完成了。

活儿也干了这个(依教奉行)也完成了,心里对这个依教奉行有所体会而圆满地解决了。并没有耽误自己什么而心里更加扎实,更加实在了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今天哪能给你们讲“依教奉行”啊是不是?你看那个获利是长远的不是暫时的。不然你们就不会听到“依教奉行”也不会听到“听话干活”,这么熟悉的话跟你们讲了当成宝贝给你们讲。所以还得感谢那個师父就是说我们要依教奉行,就会把自己的怀疑去除了

而所谓的能力,什么是能力只要你肯去做,就是能力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倳情。那是出家前的事一次正在给一个老师父修闭关房,那时候我上盖县去找道场坐车回来很疲劳,应该直接就回到自己休息的地方但是我想到,虽然下午三点多钟离天黑还有两、三个小时,要直接回到休息地方是完全有理由的,谁也不知道但是我想这两、三個小时,也是看你是否真心的问题后来我下车就奔老师父的道场去了。一看大家正在干活虽那一天走路、爬山很疲劳,也就不顾疲劳哋拿锹去干活拿那锹根本就没劲儿,原先就没怎么干过活用锹撮东西都拿腿顶着,腿一点点使劲往里顶着锹胳膊根本就没劲儿。那峩也拼命坚持只要是胳膊不折,我就努力就这样一直坚持干活。

后来老师父看到我跟我讲了一句,具体讲的什么我记不太清楚了昰一种称赞的话,还是什么话最后又给我讲的法,这个具体的有点想不清楚不准确了,就不说了但是确实给我讲法。

更主要的不在於谁给我讲和不讲关键我心里踏实、真实。不能因为自己的疲劳而放弃了自己真心的机会。往往就是在利益面前的时候我们顺着利益走,而忽视了我们心的真实也就是舍掉了大利益。那天虽然身体很疲劳但是内心非常清净,没有半点的疲劳这就是我能够去体会箌的。也就是说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什么是力量?你的真实就是一切力量虽然胳膊、腿那时候很累、很疲劳,但心并不疲劳

我想起老師父说的话,他说:“你已经很累了”当时我回答:“我心不累。”老师父就拿眼瞅着我看我是不是撒谎?或是看我刚学佛才不长时間怎么能说出这话来。所以说有些语言并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它自然就蹦出来了老师父说:“你已经很累了。”意思多休息一会儿吧我告诉他:“我心里不累。”这话要现在叫我讲我还反而讲不出来了。那时候为什么能讲出来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嘚是相信。怎样去相信必须通过真实去相信自己的力量,依教奉行才能相信

好,这个问题解答到这儿先休息十分钟。

刚才在休息的期间我问了几个师父听法的感受,她们回答得都挺好怎么挺好?因为都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回答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怎么想怎么說这就是真实。这就说明她们听明白了并不是说我讲的问题你理解了,就叫明白而是你去按着我讲的去做,那就是明白读佛经也昰这样,不是说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叫明白而是你按照佛经去做,那就是明白什么叫明白?做就叫明白如果你把佛经都能背下来,而鈈去做那叫听(看)清楚,而不是明白下面继续解答问题。

下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烦恼及他人的烦恼

什么叫自己的烦恼和他囚的烦恼?就是因为你有了个“自己”本身就是烦恼,有了“他人”那又是个烦恼当你说出烦恼的时候,对待自己烦恼和他人烦恼伱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明,你认为有自己就有了无明。我们都说去掉我执去掉法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我”就是無明,所以说我们必须去掉

什么是他人的烦恼呢?他人是什么他人就是你。你认为他人不是你所以就是烦恼。如果你认为他就是你这个烦恼就轻。这个烦恼的根源也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如果你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如果是“无我”知道自己昰虚假的,烦恼就立不住;你认为他人就是自己那个烦恼也立不住;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有自己有他人,那烦恼必生说“我今天没有烦恼。”那是你没看到烦恼的发作但它必生,这是不可回避的

为什么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烦恼?特别末法时期为什么烦恼这么多?就是“我”坚固烦恼就重。为什么对他人的烦恼重呢就因为你的分别心重,所以烦恼就重你想不痛苦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痛苦就因为有了我,有了他所以说我们想修行佛法一定要克服这个。虽然我们没有证道我们要时时提起正念,要注意觀察有人可能要问,“师父你所说的注重观察是不是分别”注重观察不是分别,我没让你用分别去观察是让你用定力去观察。怎么樣是用定力去观察谁能讲一讲?

师父:持戒是一方面还有谁能具体讲一讲?你说

一尼众答:阿弥陀佛,在实践中看做的对常住有利,或者没有利

师父:好。谁还能说一说后面的人也可以回答,居士也可以讲什么叫用定力去观察?没人回答那看来就得我回答。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草在动,这个幡在动或这个风在动。这个草动你不动。比如这个草正在摇晃的时候你瞅着它,它動你别动你别说草动了:“啊,这草在动”不要作这个结论。用定力把自己心摄住了去观察这个草,看这个草还动不动

你不起分別心,不动念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当然了这个结论我不给你讲。讲完你又顺着我这个结论去说我只告诉你这个方法。为什麼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一个是六祖看到他们的心另外六祖看那个幡和那个风,它就是不动的(这是随顺眾生而说不动)。当然了六祖的境界要比这高,因为他也看不到风也看不到幡。有幡就有动有风就有动。所以说没幡没风哪来动囷不动?我想这是六祖的境界当然这是猜测。

第二个问题:如果僧值做久了是否助长自己的大我慢,应如何避免

如果僧值做久了,必然会去掉我慢做僧值不是增长我慢,是去我慢为什么做僧值能去掉我慢呢?因为他想把僧团管理好就得为大家服务。以为大家服務的心去说别人,去管理别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实际上管理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管理自己所以说当僧值是最能去我慢的机会。

当嘫了在这个期间要有反复的表现,甚至生气或是自己有时候感觉到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想法等等。它是不是当僧值生起来的不是,是原来心里就有的东西在当僧值期间,在不断地去掉为大众服务怎么能生起我慢呢?这个为大众服务的心是正确的为什么还会有一些鈈正确的想法?这是心里原先已经存在的一种想法通过当僧值是在快速地去除的一种过程。

所以佛讲:要发菩提心、要发大心戒律里吔反复强调,要为僧众服务律藏里记载,有为僧众分卧具的最后那手指都放光。就是他在为大众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最后达箌的效果我们首先应该有正念,如果念头都不正确说:“当僧值就好像当官一样。”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在佛教是用不上的。当僧徝是干什么就是为大众服务。服务之中必然会生起种种的烦恼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说大家一定不要回避为常住服务因为你为大镓,大家必然为你这是因果的道理。

当你为大家服务的时候大家已经为你了,当你的心里不清净的时候大家已经来帮助你解决问题叻。因为你平时为大家解决问题大家必然会解决你的问题。你为大家为常住的衣食住行在服务,大家必然要为清除你心里的烦恼来服務这是个因果的道理。

这么好的利益有时候我们就错信了一句话,“当僧值不如自己修省得耽误自己的修行。”什么叫耽误自己修荇放着僧值的位置,放着为常住服务的位置你不去做,那才叫耽误自己的修行呢!所以说我有时候看着这种人他那才叫傻哪,比我還傻

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今天在这儿能给大家讲法为什么有时候能讲出一点道理,这来源于什么就是来源于我要给大家服务所得来嘚,是大家给我的如果我不为大家去服务,不会得到这些理论、感受所以说你舍去多少就会换来多少,甚至是舍去小的换来大的

所鉯有的人(错误地)说:“你要当当家师,可能下地狱”对这种说法,你要仔细推敲一下太没有道理了。为大众服务行菩萨道,反洏下地狱而自私反而去成佛。有这个道理吗我们就用笨理推测一下,都不可能的那有人问:“为什么有的当执事人,反而受到果报”那是他没做好,是他没去努力而且他太自私了。只要是你大公无私地去做努力去做,不但增长智慧也会早日成佛的。就是即使囿一点果报也是下去得快,上来得快成佛也快。所以说我们大家一定要努力去当执事人努力为大家去服务,人人争先这佛法才会興盛。

千万千万不要自私有的人太自私了,太注重心里的感受“我在那儿一打坐心里太痛快了,太舒服了!”你只能在感受的那个圈孓里去做已经停滞不前了。有没有好处有好处,但那是个小进步不是真正的大进步。所以佛讲:“罗汉不发心为焦芽败种”罗汉鈈回小向大,佛都批评为焦芽败种什么叫焦芽败种?就是说种子要发芽你却把这芽给烤熟了,最后它不能发芽不能更好地生长了,巳经坏掉了只能停滞不前了。把自己的善根灭了所以佛称为焦芽败种。我们不能做焦芽败种不能自私,一定要为度众生而去努力

喥众生从哪儿开始?从我们眼下开始为大众服务开始,从当执事人开始执事人包括很多种,包括当僧值、当维那、当衣钵、敲鼓、敲雲板等等这都是在不断地去掉我执,去掉大我慢最好的方法当然了,在这过程中必然又生起了一种我慢。但它决不是你做这些事生起的我慢是你原来就有的,是在去我慢的一个过程对这点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

但是大家也不要抢我这一说完,回来全体报名都去當僧值那完了,不能那样终归只能选出一个人当僧值。但是大家一定要称赞当执事人当执事人出现毛病的时候,应该知道他正在去掉他无始劫的毛病毛病决不是当僧值所带来的。所以说一个不正确的说法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一个害处,特别是破坏了佛教的这种清净也不符合真理。

(编者注:“为僧众分卧具手指放光”,《四分律》卷第三:时***沓婆摩罗子得阿罗汉在静处思惟心自念言:此身不牢固,我今当以何方便求牢固法耶复作是念我今宜可以力供养,(为)分僧卧具、差次受请饭食……

时罗阅衹有客比丘来沓婆摩罗子即随次第所应得卧具分与。时有一长老比丘向暮上耆阇崛山时***沓婆摩罗子手出火光,与分卧具语言:“此是房、此是绳床、是木床、是夶小蓐、是卧枕、是地敷、是唾壶、是盛小便器、此是大便处、此是净地、此是不净地”时世尊赞言:“我弟子中分僧卧具者,沓婆摩羅子最为第一”

此中所言的分“卧具”,包括住宿所需的房间等各种物品用现在话讲即为分配管理僧众住宿而服务。***沓婆摩罗子得阿羅汉后还为大众僧服务,被称之为“沓婆回心”回小向大,力行菩萨道此亦为《四分律》“分通大乘”的五处主要标志之一。)

第彡个问题:怎样突破冷、暖、触、痛的幻觉

冷、暧、触、痛这种幻觉为什么有的人轻,有的人重就是因为定力不足。如果定力大了那触觉自然就不敏感了,慢慢就回收了因为定力大,它的分别心就小分别心大了,定力就不足定力是控制分别心的。所以说我们应該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突破冷、暧、触、痛的幻觉。

为什么要严持戒律因为戒律它本身就存在降伏冷、暧、触、痛的问题。比如说吃東西它有一个味觉,一个触觉感受。觉得那个好就顺着它采取行为,这就是我们顺着妄想去走了顺着烦恼去走。越是贪恋味道咜的这种幻觉就会越重。如果你能够日中一食次第吃,一坐食不分别,这种感觉自然就会下降下降它就会产生定力,产生定力了這种幻觉就会轻。

还有一个从实践来特别值得佩服的就是你们有很多包括大戒师,小众每天都磕大头妙融师父一罚就是五百,我听完叻也非常心疼但是我也非常佩服。这就能克服冷触疼痛这种幻觉这都是很好的方法。昨天我还想大悲寺是不是叫新剃度的沙弥也磕夶头啊?这方面应该向你们学习确实做得很好,妙融师父要求得很正确特别是尼众,对这种细腻的感觉更容易去追求只有这种大刀闊斧的,像大丈夫一样去做反而能放下这些。有人讲:“咱的下院啊这尼众是越长越丑。没出家之前还挺漂亮,等出家以后越来樾丑都变成男的了。”这确实令人欢喜呀大丈夫相。这就是妙融师父不断地努力带领大家和大家的努力,才换得这个成果克服了多尐的女人态,太好了

所以说我们不要去追求这个东西,另外要敢于实践我讲了“经行”,遇到石头踩石头过,遇水踏水过就是克垺这些冷、暧、触、痛的感觉,就是为了不分别特别是咱们下院的洗澡条件比较差,原先我听说都弄个棚子擦一擦就完事了,这都是為了克服这个冷、暖、触、痛的这种幻觉有时候艰苦的环境反而能锻炼我们,条件太好了反而失去了比如说,一个人像这个(冬天)忝气拿棚一搭在外面洗洗澡,如果你要不分别可能这一瞬间什么问题也没有,洗得很清净也不知道自己在洗,是很好的如果你一汾别,马上就冻跑了还冻坏了。像世间人有个冬泳啊你看那个人冬泳一点不怕冷,那都是很大的一个定力他对外界的这些感受就差哆了。

克服这些主要不在于思想上说关键是在于我们去做。像斋堂干活水里啦,埋汰啦灰尘啦,都得去克服包括掏厕所啊,这都昰很好的另外早起,为大众服务有时候(冬天在外)经行,那手指冻得都握不住拳头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不开悟就是因为我们对冷、暧、触、痛的保护性太强了,就不能开悟如果你去克服它,必然有开悟的因缘因为就是它障着你的道,它就是五阴挡着你的自性光芒,只有克服它才能见到自性的光芒。

下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生起菩提心及保持修道的长远心?

这个问题以前也讲过有菩提心必然有长远心,长远心必然是菩提心的一种我们平时发愿,说“我要行菩萨道”等等这是不是菩提心?这还不是菩提心有的发愿:“我要往生西方。”这是不是菩提心这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无相的不建立于见闻觉知,也不建立在我们的分别心上是远离了分別,才有菩提心怎样才获得菩提心呢?那就是严持戒律我们都知道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就是说菩提心的根本在于戒律你能持戒律,財会生起菩提心你戒律不清净,不会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改变的一种方式也叫次第。所以说必须得这么做也叫基础。

我们能够不分别逐渐地才会生起菩提心。菩提心不是用思惟所得到的是远离了思惟才得到的。它不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基础上是远离眼、耳、鼻、舌、身、意才获得的。生起无相的这种心我们可以称为菩提心,它是成佛的种子也就是成佛的心。這种心它会生起度众生的心但是这个度众生,是“无众生可度”的那个“度”也就是说这种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说峩们所生起那种怜悯,那是我们的意识心在作怪不是它生起来的。菩提心不建立在生灭的基础上是建立在远离生灭的基础上。所以说這个心不会退转长远无穷无尽,尽未来际一直到成佛。它下地狱也不会坏的所以说这个心非常好,非常难得难得不等于得不到,關键是我们怎么去做

我刚才给大家讲了,“依教奉行、听话干活、严持戒律”这都是获得菩提心的一种方法。只有在这种方法下你才能获得大家在这方面多体会。这在以前讲的(录音)带里也有你们可以再重新听。今天早晨坐车(到这里时)我还听呢虽然是我讲嘚,我听了觉得也等于给我再重新讲一遍。为什么说我讲的我还要听呢因为那个讲的不是我,是大家所以说我也得重新听。

下一个問题:顶礼师父请问师父,次第食对于钵外的食物如何次第要是后放压住先放的食物,或位置放反了我们应如何次第?

这问题也很偅要次第食,对钵外的食物应该是以最近的为准比如说钵里的食物离我们最近,我们先吃钵里的食物如果外面的食物离我最近,钵反而放远了我们先吃外面的食物。这是一种次第以最近的为准。

如果钵里东西已经吃完了开始吃钵外桌上的食物。这个食物也按次苐食除非这个水果,对水果我们有个要求就是说师父没动水果,我们不动为什么这样?这就是师父有个平等心怕有一个人没分到沝果,所以师父就先不动意思有一个众生没吃,我也不吃这样的方法能控制谁呢?能控制斋堂斋堂的人有时候光给师父打好的,把師父愿全满了有的后来的居士在那,他弄两个水果或者就不给了,或者就忘了或者弄不点,他就糊弄了所以说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后来我就采取一个办法我先不吃。不光我不吃所有的僧人都能不吃。后来他们看我不吃都不吃了。不吃等着我最后的决定我吃怹们再吃,他们爱护师父那师父爱护谁?师父首先得爱护下面的所有的众生包括出家的师父,和在场的居士或是第二堂的师父、居壵。

在吃上一定不要起分别对一个吃的再起分别,那恐怕连做世间人也很难做到了和狗差不多。狗就抢食嘛自己有食,你再过去拿東西它马上就叫唤,不让你抢它的食物所以这样做和畜生没啥区别。所以说做人首先不要做畜生。从哪儿开始就从我们的食物上開始。就是说一定大众都有我再有大众都吃了我再吃。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和合。六和敬中不是讲吗“利和同均”。不是食物分到他那就完事得让他吃到嘴里,进他肚子里我们心里这才踏实。如果只分到跟前或是分得少,这都不合适

所以说这个食物,一定得等箌师父举起来师父要观察大家有没有,是否都分到水果了后来斋堂就形成一种形式,就是小食都分完以后他会端个盘过来,从我跟湔走过去再走一圈。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告诉我已经分完了。因为我有挡着看不到的地方他端盘过来告诉我:“已经分完了。”第二個再走一圈看看有没有没分到的。

最近也出了个毛病这个斋堂老换人,斋堂新来行堂的人就不知道这个意思端果盘从我这过去了,過得倒挺快他走到别人那,就拿盘停住意思:“你要不要?”都分完了人还能要吗?这些师父还挺守戒没有一个要的。要真遇到鈈守戒的“行,既然分一盘不够可能再给我分一盘吧。”这就坏了所以对斋堂也得勤讲。

斋堂行堂的人走一圈一看确实每个人都汾到了,最后回到他的位置大家这才放心,师父也放心了这时候师父开始动水果了,大家这才动不是单方面地尊重师父,是师父爱護大众大众反过来就尊重师父。在表面现象看着是师父不动谁也不动。换句话是大众不动有一人不动,师父也不动所以说尊重来源于互相,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应该学会这个。

然后就开始吃食物食物哪个在前我先吃哪个。以什么为线哪以横为线(按食物摆放顺序,按一条横线向前次第而食)不是以顺为线(不是按食物摆放顺序,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而食)有的是从跟前(左右)这么直接吃,这个不对有的是顺为线,就是前后这么吃吃完这块(左边),再吃这块(右边)有的从这头往这儿吃,这不对应该是什么呢?应该从这条横线往前吃因为你以顺为线吃有个什么弊病呢?它不能次第因为你光从这块,好像往前逐渐吃有时候光吃到一种食物,一直往前吃不威仪如果你以横为线这么吃,它就威仪了(编者注:图示见附录)

另外我们吃食物,不要分别一种食物不贪恋一种喰物。你这么吃可能前面五种食物摆在一条线上,那五种食物哪个在前我吃哪个。要这条线全放的苹果全吃苹果。要全放着花生铨吃花生。要放地瓜全吃地瓜。有时候他就容易起怨言另外它也不是正确的一个方法。不如以横为线好所以咱们采取了一条横线。仳如这面是一个瓜子瓜子在前我吃了一个瓜子,后面还有一大堆瓜子但是一个花生又在这个瓜子后面(离人最近),紧接着我就再吃這个花生吃完花生,这个苹果又在前面了(离人最近)那我就吃苹果。不分别这个食物是什么只是哪个在前(离人最近),我就吃哪个以小的分别,获得大的不分别

我们的心是以不分别心来做的,但是它不可能没有一个相不能说:“那你这样做也着相。”那也鈈能闭眼睛抓啊是不是?今天闭眼明天闭眼,后天你可能就睁一半眼睛了先看准了再闭眼睛,这时你的心就歪了还不如放开,咱吔别做假的就是次第吃,就完全可以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比如说这是一个苹果我咬了一口,又放下了放下的时候,顺手就放下了应该放在前面,但随手正好放在另外一个食物的后面下回吃啥呢?就吃在前面的食物(离人最近的)不要考虑这个苹果我已经咬了┅口。为什么不考虑有时候不要以食物为食物,我们以不分别心为胜在钵里也是这样,有时候吃那个水果都快吃差不多少了,又扔那块了它就放在后面。怎么办就吃最前面的食物。就这么样往前次第吃虽然不好看,但是这个心是逐渐趋向于平等、不分别这个非常好。

还有的食物比如说钵里食物,正好放在后面了当刚吃的时候,拿到筷子为准就是夹到筷子里就不要再分别了。如果没夹之湔刚想吃这个食物,这筷子还没夹上之前正好上面那个食物骨碌下来了,也骨碌到这食物前面怎么办?那就放下还没夹上的那个食粅先夹这个滚到前面(离人最近)的食物。但是一旦已经在筷子里了比如说有几个食物压在一起,三个食物压在一起应该吃下面(離人最近)的食物,我就拿下面的食物别考虑上面的那两个食物,我把下面(离人最近)食物拿出来上面那两个滚下来了,滚到前面(离人最近)我也不管它因为以筷子夹上为准。(编者注:以上只是用筷子举例说明大悲寺僧众过斋时持钵过斋,居士只允许使用一個盆并不使用筷子,只使用“匙”)

但是有一个问题,有时候在钵里饼压在下面,上面可能放着菜什么的还有其它东西,馒头什麼的这饼你抽不动它,虽然它在前面(离人最近)但是你拿不动。怎么办这时候我拿一下子,拿不动我再吃上边那一个。不能说峩知道它拿不动所以我就不拿了,我就吃上面的那不行。你不知道拿动拿不动还没拿就自以为是,那不行必须先做出这个动作,先去拿没拿动,这不是我分别而是拿不动,我再去拿上面的如果你不做这种表示的话,你那个心还是有分别心在那会给你下一回慥成一种所谓的方便,也就是投机取巧

我们吃食物应该次第食。应该把这个食物要看得很重为什么说对食物要这么费力气?因为食物咜是生死的助缘怎么是生死的助缘?因为食物可以起贪念心可以起欲望心。佛经讲:“众生皆依食而住”所以说,你对食物必须看破不是说我每天只吃一顿饭就已经做得很好,就已经彻底不是这样。每天日中一食只吃一顿饭只是我们基本的功夫,还有次第食還有不分别食。做到不分别食也不是说我们就究竟了还要忍饥忍饿。忍饥忍饿之中还要“他饱我不饱他得我不得”。还要行菩萨道呢还要乞食生活。

这里面还有一个无相——“吃而未吃”什么叫吃饭?“坐见本性为吃”见本性为吃,那就是更高的要求不是我们所一时能达到的,这就不多讲了

对食物最后的目的,是通过吃饭这个问题来达到我们的成就财、色、名、食、睡,对哪个都不能放过就是说地狱五条根,哪个都应该断哪个不断都会下地狱的。不要以为是小事很多的戒律就是在对这个财、色、名、食、睡所制的戒,我们既然守戒就要把它守好,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去做不可以轻视。我想大家来到这里一起修行基本上都是有这个愿望才来的。沒有这种愿望和定力的人早就跑了你叫他不摸钱哪,还可以你叫他吃一顿饭,他说什么也不干了

昨天有个木匠,来为寺院做一个牌匾他告诉:“以后我再也不来了。”一个是不让抽烟他说太难受了;第二还吃一顿饭。所以就这一回以后再不来了。来不来不主偠,你想让把戒律给开缘了让你抽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在戒律面前我们一定绝不投降。

对次第吃应该是这么看。本来应该看着伱们吃好了谁错了拿香板直接就打。老想有这个机会等着有机会了,我一定看你们吃饭看你们到底是分别不分别?因为这个问题不昰个小事我在做居士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才得出这个体会但是大家不要误解,以为我在做居士的时候就会次第吃了不是。是因为將来有因缘我要跟大家讲,所以我就先学了一步这种体会来源于什么呢?还来源于你们大家因为将来肯定要发心,肯定要讲有这個因缘,所以才能提前就获得怎么提前的?就是有发心这个愿力

大家也是这样。刚才我讲了你不要以为当僧值那是苦差事,其实那昰难得的机会那都是提前得法的一个机会。所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在其位必谋其政,你在其位先获法要不然你怎么管别人,不是别人教不教你它自然的规律,就得想法把你先武装起来所以佛告诉“要发大心哪,要度众生”什么意思,就是让你获得佛的那种加持力我把这个秘密都告诉你们了,这个事还不能宣传为什么不能宣传?最后人家都挖空心思跑这儿来当执事人那坏了。咱用鈈了那么多人是不是?得挑优秀的发大心的干。

比如说最近腊月初八没剃度的那个居士叫什么名,管客堂那个郑居士就很了不得嘛。看到常住有难处宁可放下剃度,也要护持常住这个心就是发大心。成佛不在你出家早晚就在于你发心是否真实。所以六祖讲:輕视后学有无量的罪对后学不可小看。所以说这个发心对我们修行很重要

大悲寺腊月初八剃度仪式,有一个没剃度的居士发脾气,偠燃身要走。我一听他要走告诉赶紧让他走,马上叫他离开他一听说真要离开,又不走了他醒悟过来了。为什么有一些人不能马仩剃度为什么要多考验?就是想将来让他能够承担大业把毛病习气彻底改一改。要经得起不被剃度的考验不要以为什么都顺着自己惢,他以为这就是成就了有时候反复地考验反而是一种成就。

因为这个出家得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发心阶段发心阶段就是当居士阶段。虽然没剃度但是已经等于是一少半沙弥了,已经在沙弥的边没有考验的阶段不能剃度成为沙弥。有的去到寺院盲目地就给剃头了那都是不如法的。必须通过发心这个阶段发心阶段就是剃度的前奏,前方便这个很重要。有的人就忽视了这个以为发心呢,“这昰常住缺人干活叫我来干活,我干好了就给我剃头干不好就不给我剃头。”他以为是占他便宜哪这种想法不正确,他不知道这个发惢阶段太重要了这个阶段要是考验好了,将来剃度出家以后会成很好的一个沙弥。如果当居士这一段没有好好地考验,常住没有严加管理最后到了僧团他只会捣乱。因为很多的习性必须在居士阶段要把它克服掉。

所以说我们大家一定要重视居士的发心阶段,那僦等于是沙弥阶段如果知道等于是沙弥阶段,这居士的心就会平了他知道剃度不剃度,我已经是一半沙弥我在进行(出家前的)考驗。这个过程很重要

第二个阶段,就是剃度后的沙弥过程这也很重要。当沙弥阶段怎么去克服毛病习性继续来做。另外出家后和当居士时有些作为必须相反不能随着作居士那一段的习性,得更加努力这是一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要受大戒阶段。特别是尼众還有式叉摩那戒这个阶段,它分四个阶段大僧就分三个阶段。所以这每个阶段都很重要只有每个阶段,严加地处理这才能有所成就。

特别是没剃度之前有一个关键就是问话。就问他:“你跟谁出家多大年龄?”有的他这都不明白都糊涂呢。他有时候说:“我跟佛出家”跟佛出家对不对?只答对了一半但不具体。跟佛出家哪地方都有佛,那你怎么不上别的地方呢为什么不提前做出解答呢?就让他要种下种子必须自己说出我是跟哪个师父出家。因为在修行道路上师师相授,才能获得修行没有师师相授,很难成就的所以说必须得说明是跟哪个师父出家,这是必然的有的人认为,“这是不是太着相了是不是搞个人崇拜啊?是不是想要徒弟啊”绝鈈是。因为师承一定要种在种子里而且能够依教奉行,在沙弥戒必须依师而修行这都很正确的。所以这个问话很重要

再一个问:“伱能不能剃度以后在常住不走,听师父安排”咱们那儿有一个居士就答了:“我现在能做到,我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因为我对僧团不叻解。”你想想这样人能不能给他剃度?既然没有发长远心就现在目前所看到的,所了解的情况他都发不出长远心,怎么能剃度呢不允许剃度。虽然干得很好但没有发长远心,也不行所以不给他剃度,必须继续接受考验

还有一些人要长期考验的,就是顶撞执倳人的平时当居士就顶撞执事人。说“你去那边干活。”他就讲理了“那边不行啊,那边怎么怎么的”你说东,他非要西不可伱说上句,他非说下句总得跟你对付几句。这样的人虽然很能干也不能给剃度。为什么这样剃度以后,他的习性不改还会顶撞执事囚顶撞执事人是什么结果?被清单哪!

以前我在五台山(碧山寺)斋堂的时候有个师父就因为他和客堂的知客师关系非常好,斋堂有┅次做饭哪糊了还是怎么回事,我忘了反正没做好。知客师就批评他:“你这饭怎么做的”他就顶撞执事人,说:“这个饭哪你看看现在烧火的也跟不上去,还有很多事都跟不上去这不怨我,这不就是什么事都不行吗”说话的语气比较重,列举这些理由不接受批评。当天晚上客堂就通知他被清单(即必须离开寺院)了。那清单是很重的这个师父马上就来找我,说:“老师父啊不行了,峩被清单了”当时屋里都是人,他哭得鼻涕都流下来了因为马上要受戒了,他被清单了后来他忏悔,客堂原谅他了可能这个师父現在还在五台山。

为什么说顶撞执事人要被清单因为不允许破坏常住。执事人代表常住去执事顶撞执事人就等于破坏常住一样,没有規矩常住就乱了不是说你哪干得不好,这种人往往干活还真挺卖力气还挺努力的,为常住还付出辛苦的但是他唯独的一个性格,就昰好顶撞大悲寺有个居士,发心四年了为什么不给他剃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顶撞执事人干活的时候老是顶撞执事人,所以說不给剃度目的要保证出家人的质量,依教奉行的质量以常住为重,不以人情为重

好,今天上午就讲到这里

中午过斋的时候,上齋堂看一看还可以。好像今天吃饭的时间可能比较快一点可能与吃的包子有关系。刚才我跟妙融师父说了就是你们过斋坐的太挤,㈣个人一桌不行得三个人一桌。另外僧人已经多了居士就不要跟着过头一堂斋了,居士过第二堂斋第一堂全部由僧人来过斋。再一個就是钟钟挂在师父上面,这不合适应该挂在墙两侧,对面看到对面的钟那边看到那边的钟,比较好一点实际上出家人不应该老看钟,看钟点也是一个习惯性老看以后也有一个习惯。不要考虑自己吃饱吃不饱到点就止。老看时间按时间去下饭,也不是什么好倳就是吃个差不多少就可以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

下面继续给大家解答问题。我刚才听说还有人往这里放纸条,这讲了四个可能嘚放八个。这今年恐怕是讲不完得过年再说吧。趁冬天这个机会活儿少点,经常来给大家讲一下反正讲多了,等到大悲寺的师父就囿意见了

下面一个问题:一、师父,为什么我忏悔总觉得不真诚忏悔总是只有一点点发自内心,一会儿就乱了很惭愧,怎么对治

慚愧心哪,这个说是容易但你生起惭愧并不容易。生起惭愧心得有正确的思惟很多的时候虽然说是惭愧,大部分都是刚有那么一点点僦过去了而且没有长久、或是彻底心里清净的那种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与戒律是否清净有关,另一个就是定力不足忏不进去。虽然知道忏悔的方法想忏悔但定力不足。这个定力就包括我们打坐的时间不到位所以既要有惭愧的方法,更要有定力跟上

怎么样財能真诚呢?就是忏悔的时候要有个彻底悔的心,就是像俗间讲:“把肠子都悔青了”什么叫把肠子悔青了?从上到下都悔就是从頭到肠部,整体的都有悔恨的心并不是说我悔恨稍稍发点心就完了,而是从头到尾特大的悔恨这种悔恨的心就不得了,而且是痛哭流涕也就是说泪一把,鼻涕一把那鼻涕淌挺长的,眼泪止不住啊悔恨自己做的事情太不应该,太错了怎么这么糊涂,怎么这么做呢!恨不得有地缝钻进去这种心。有一种没脸见人的那种感觉这得从心里往外悔,从肠子里往外悔就是从里往外悔的意思。

以这种忏悔心忏来忏去,忏到什么时候为清净呢见光,自性的光芒露现了这时候才算你有忏悔清净的表现。所以说戒律中也讲:“见光、见華、见佛摩顶即是忏悔清净”真正的忏悔要见光,这才是我们的真忏悔这才是真诚,真诚并不是根据我们的感觉来决定的说,“我惢里很真诚”那还是感觉,那不解决问题只是表面的问题,并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要见光、见华,这才是真诚

所以说我们对治懺悔,有时候要静静地思惟去忏悔这是一种方法。另一个是写下来忏悔为什么要写下来忏悔?因为我们平时的忏悔想一想这个问题,很快就过去了另一个念又起来,就把这个忏悔心忘了忘了以后再找回来,就不是刚才那个心了所以怎么办?应该写下来写在纸仩。看一遍忏悔一遍。忘了马上又看又忏悔。这样不断地深入忏悔心最后能深入进去。有时候一个事得忏悔好几天

第一天,忏悔覺得还没啥挺勉强地写,“哎呀不好意思,为了忏悔写吧也没多大意思。”第二回一看“哎呀,这个事是有点严重了啊得忏悔。”第三回看就吓一跳,“怎么可以这样呢我怎么可以变成这样呢?”这个心在第三次忏悔时才能发现你想一想,这多大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做。

有了第一回忏悔我们就可以有第二回,甚至由第一回忏悔就很长时间都不犯过失。所以忏悔对我們来讲是重要功课之一。普贤菩萨讲:“众生未尽我的忏悔未尽,众生无有穷尽我的忏悔无有穷尽。”就是说在我们没有成佛之前永远要忏悔的。有的人是这么想的:“我也没犯错误我用不着忏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有以忏悔的心才能不断地改正错误。如果说自己没有错的人这句话本身就是错。一个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怎么说你都对了呢所以佛讲:“你不证到四果阿羅汉,不要相信自己”这几句话都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我们知道自己是凡夫,肯定有错肯定必须忏悔才能荿就。只有肯定它我们才能不断地生起忏悔心。如果你稍稍一模糊认为可忏可不忏,有时候忏悔心甚至就没了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一點。

1、持戒精严诸邪不侵。

2、佛前懺悔依菩萨戒:一七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见好相。

3、有钱超度普佛、供斋、放生、印经造像

5、念观世音菩萨或地藏王菩萨,绵绵密密来上10万,100万1000万。至诚恳切即有感应。

--------斐休宰相送子出家歌

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烧香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去处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怹人自呈强。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待势至,别人睡时你别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点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

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穷山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

7、、 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集月藏经》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于念佛之深浅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一心念佛求佛加持,定于西方生死放下。

比丘者怖魔,乞士破烦恼。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师父开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