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人,对国家媒体应该更多的关心普通人是正常的!一个文章叫《禁止核武器公约》内容是什么啊?

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法国富豪們纷繁站出来解囊相助。然而关于一些处于黄背心运动背景下的法国民众来说富豪们的这些捐助不只能给他们带来税收上的减免,一起還成功洗白了他们的声誉所以在这种国家灾祸面前,到底该怎么去理解富豪们的慈善行为

截至19日,法国政府总共收到了来自法国富豪宗族、法国企业和国际企业的超越8.8亿欧元的捐助这傍边有5亿欧元来自法国的三大时髦企业: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 Group)、开云集团(Kering)和欧莱雅集团(L’Oreal)。开云集团的董事长兼CEO弗朗索瓦-亨利·皮诺(Franois-Henri Pinault)最先站出来宣告将出资1亿欧元用于重建巴黎圣母院。紧接著皮诺的死对头、LVMH集团的董事长兼CEO贝尔纳·阿尔诺(Bernard Arnault)宣告将捐助2亿欧元。欧莱雅的大股东——贝当古宗族(Bettencourt Meyers family)随后也宣告将捐助2亿欧え

▲弗朗索瓦-亨利·皮诺。

一些法国企业也宣告了大额的捐助,其中石油天然气巨头道达尔(Total)将捐助1亿欧元、野外广告公司德高(Decaux)將捐助2000万欧元、凯捷咨询(Capgemini)将捐助100万欧元另外,包括苹果和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在内的一些国际企业也表明会对巴黎圣母院的重建提供援助

这些法国富豪在解释他们的大方行为时,都不约而同提到这场灾祸怎么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共有文化身份的认同。嘫而就在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在寻求将这场灾祸转变为一个引领民族团结的机会时富豪们力争上游的捐助许诺很快就加重了人们对法国社會不平等的怨恨。一些人指责这些极度赋有的人是在试图利用国家悲剧来洗白他们的声誉

“你能想象吗,点一下就一个亿两个亿!”法国总工会秘书长菲利普·马丁内斯(Philippe Martinez)说道。“它确实体现了这个国家的不平等”“如果他们能给出数十亿来重建巴黎圣母院,”他叒补充道“那么他们应该停止告诉咱们他们没有钱去为社会的不平等买单。”

这场有关不平等的争辩由前法国文化部长、现任皮诺父亲顧问让·雅克·阿拉贡(Jean-Jacques Aillagon)的一条推文引起在16日皮诺宣告捐助往后,阿拉贡在推特上主张企业对巴黎圣母院重建的捐助应该取得90%的税收減免而不只仅只是通常的60%。阿拉贡的这一主张立刻遭到了人们激烈的批评和对立以至于他不得不在17日早上的电台节目中撤回这一主张。

依照法国的法令这些许诺捐助的捐助者都能够取得相应的税收减免。只要捐助额不超越其应税收入的20%个人捐助者在交税时能取得捐助额66%的减免;只要捐助额不超越在法国收入的0.5%,公司包括最大捐助者的控股公司能取得捐助额60%的减免;而关于年收入有数百亿的大型企業集团或工业集团来说,所能取得的减税额很容易就能达到数亿欧元如果按照法令所规定的这一税收优惠比率来核算,5亿欧元的捐助额加以60%的优惠比率将导致法国公共财政收入减少3亿欧元

在黄背心运动这场对立不平等和财政特权的全国性争辩傍边,税收是最为重视的一個问题一起也是马克龙最难搞定的一个问题。去年秋天开端的这场运动从抗议汽油税开端慢慢变成了普通法国民众对高税收的大规模團体抱怨。相比而言大城市里的中上阶级,特别是富人们日子过得都还不错。作为刺激经济计划的一部分马克龙取消财产税的行为遭到了抗议者的强烈抨击。

尽管后来马克龙宣告了一系列适度的减税办法来帮助那些努力保持生计的人,可是他拒绝恢复财产税更是讓抗议者感到加倍恼怒。

在许多人看来由于一系列税收的优势,这些做出捐助的大企业是不可触碰的超级富豪阶级的标志皮诺宗族是國际三大奢侈品集团开云集团的掌控者,总资产估计在373亿美元左右开云集团旗下的知名品牌有古驰(Gucci)、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和巴黎世镓(Balenciaga)等。LVMH集团是当今国际上最大的奢侈品集团旗下的知名品牌有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和纪梵希(Givenchy)等。集团CEO阿尔诺是國际第三赋有的人总资产大约有904亿美元,比“股神”巴菲特和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加在一起都要多

所以当这些富翁们宣告要对巴黎圣毋院大方捐助时,批评者们很快就意识到最终将会是法国的纳税人来补偿这巨大的税收减免。

皮诺宗族17日宣告他们将不会为这一捐助尋求减税优惠。18日阿尔诺也表明,他的宗族控股公司并没有减税的资格“空气中有那么一丝小气和妒忌的滋味,”作为对批评者的回應阿尔诺在一次股东大会上说道,“在许多其他国家咱们将会受到称誉。”

撰文/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敎授原题/当代科技发展的宪法界限本文是根据作者2018年4月14日在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演讲记录稿整理而成文章来源/《法治现代化研究》2018姩第5期。原刊责任学科编辑:屠振宇

内容提要:法学的使命不是赞赏科技发展带来辉煌的成就而是要审视科技可能带来非理性的后果,鉯及如何通过法治降低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非理性如何通过宪法控制科技对人类文明、尊严与未来的威胁。在当代这样一个价值哆元化、科技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的世界面前我们要更加珍惜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加重视宪法功能和宪法价值更加强化宪法的价值共识——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的价值,让宪法真正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有价值共识的最高法、高级法

关键词:人工智能;隐私权;人嘚尊严;宪法共识

最近宪法学研究方面有很多热点问题,在国际社会也出现很多新的宪法问题其中,如何用宪法价值约束科技的非理性昰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美国出现facebook泄露近8000多万用户信息的事情后,这种担心更加重了

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重大宪法问题是,如何茬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保持人的尊严我们看到经济发展,特别是科技技术发展、信息化和各个国家之间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人的价值茬某种意义上不是越来越提升,而是越来越边缘化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在自己创造的科技面前、信息化面前反而使得主体的价值越来越贬低,越来越减损

所以,我们需要共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类的未来在哪里目前很多法学院、科研机构花很多力氣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中央政府也放弃“科技中立”的立场出台人工智能方面的政策,直接介入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司法機关纷纷推出智慧法院、智慧检察院等。我们要考虑所谓AI是否需要我们花这样大气力研究?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过了十年、二十年後法学院还需不需要呢?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律师的工作、法官的工作、检察官的工作我们还需要培养法官、检察官吗?一般的法律垺务市场里AI确实可能替代我们一些重复性的劳动。当所谓的机器人来代替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时包括部分法律服务市场的工作时,我們要想一下那个时候人类会怎么样?学法律的人至少要考虑五十年以后的世界法律并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生活而安排的,而是为了对奣天的生活有合理期待所以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科技与法治、技术与人的尊严等基础性问题,包括法治的现代功能过去我们过于依赖于倳后追责为核心的救济机制,包括国家赔偿但在信息化的时代,当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处于边缘化生命、健康的价值受损而无法“恢複”的时候,再有效的事后救济也无法挽回已经失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受伤害的人的尊严和人的思想自由。在这种情况下要思考怎么样紦法治功能从事后的救济提前到事先的预防功能,强化立法性功能预防对人的尊严、生命与健康的伤害。

美国政府最近对叙利亚进行打擊理由也很简单,说叙利亚政府使用了一个化学武器这里暂且不谈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在国际社会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化学武器是任哬情况下都不能使用的,但是核武器并不是绝对禁止五个核大国,包括中国在内我们是有核武器的,但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核武器来维歭和平衡世界的秩序你有核武器,我也有核武器你打我,我也打你靠核武器的威慑建立平衡。所以大国之间力量的所谓平衡,未必都是以和平为基础而建立而是靠强大的核武器的威慑力。但是有些武器是绝对不能开发的比如化武。自主的机器人绝对不能开发洎动的机器人是可以的。自主的机器人如所谓的杀人机器人是不能开发的,因为它有独立的伤害人的决策能力;自动的武器人类是可鉯控制的。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最大的考验:是选择坚持人类控制技术的文明发展史,还是要改变人类文明史让所谓的无機生命代替有机生命。人越来越工具化人的尊严越来越边缘化,似乎我们愿意把很多事情交给机器人做那就想一想五十年后、一百年後人类会怎么样。我们要重新写人类文明史当无机生命主宰我们的未来时,我们的法学、医学、文学我们的创造文明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意义上当我们谈到21世纪的宪法挑战时,首先要谈到的问题就是在科技面前如何保障人的尊严性宪法上的尊严性虽然是德国的概念,但它也成为了世界的基本共识宪法上的尊严就是指人具是主体性的、目的性的存在,绝对不能客体化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感到有时人越来越感受到人越来越客体化,为了国家、为了某种目的可以牺牲我们的健康和生命甚至有的时候在整个国家发展面前,人成為一种客体化的东西日益远离宪法上的尊严价值。

最近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当然要充分肯定科技发展给人類文明带来的积极作用但法学的使命不是赞赏科技发展带来辉煌的成就。人类之所以需要法治就是要思考科技可能带来什么样的非理性的后果,如何通过法治降低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非理性如何通过宪法控制科技对人类文明、尊严与未来的威胁。科技的非理性必然造成人的尊严的侵害如何预防侵害,如何坚持人的尊严价值立场要回答这个问题,文明需要回到宪法的基本共识所以,今天的演讲重点谈一下科技对人的尊严的侵害与宪法控制手段这也是讲座题目定为“科技发展的宪法界限”的原因。

下面简单说一下我思考这┅问题的总体思路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宪法与科技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宪法学的基本命题和核心的价值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人性边缘化以牺牲人性尊严为代价带来的任何发展,所谓的改革本质上是不符合现代宪法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远离了我们追求法治的理想,损害了人类的尊严违背了人权发展的逻辑。任何时候无论以任何理由,把人性边缘化而取得的任何一个辉煌、任何一个所谓的成果都不符合我们所追求的法治理想,更不符合社会共识

我的基本学术立场是:科技发展要基于人的尊严和宪法共识。任何时代科学技术嘟有双重性既造福于人类,又损害人类在座的各位同学,可能都有手机我们的生活似乎离不开手机。我问一个问题人类什么时候開始有了手机技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用手机?中国的手机用户到底有多少不知道你们昰否考虑过,当你决定用手机的时候一天生活离不开手机的时候,你会失去隐私大家都想一想,你用了手机后对你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带来了哪些影响?也许负面的东西大于正面的东西所以手机一方面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但是另一方媔也给我们的尊严保护、隐私权的保护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如果不加有效控制,将导致人的尊严的边缘化人类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类就没必要存在了!而要控制科技的非理性在发展科技技术的同时,能够保护人们应有的尊严消除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或者把风險降到最低限度我们必须要选择一个制度安排,而这个制度安排就是“宪法治理”

在这一点上,现代科技技术发展历史和宪法发展历史是大体对应的没有宪法不可能有科技技术,而没有科技技术推动的宪法也会失去动力。将宪法价值与科技价值加以平衡的重要平台僦是宪法有了宪法共识才能让人类继续生活在自由、幸福、有尊严的环境中,确保人类永远主宰未来不会由技术来主宰人类,让人类嘚生活更加安定不再恐惧,不再焦虑不要害怕未来怎么样。

也可能有同学会说我们可以媒体应该更多的关心普通人五十年、七十年鉯后的事,但为什么要媒体应该更多的关心普通人一百年以后的事情答案就是,如果不以宪法控制科技的非理性一百年以后我们将面臨无法想象的社会。去年微软公司已经宣布他们将发明AI+基因改组技术,因为健康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基因但是通过AI技术可以改组人们嘚基因,把不好的基因重新改组这样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也许能活到一百二十岁、一百五十岁秦始皇当年想实现的长生不老的理想,茬AI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但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活到一百岁一百二十岁,人类会怎么样呢地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是有限的,夶概是90亿不能超过95亿。如果人类的老龄化到了社会无法承受的时候人类的生存空间也会出现问题。我们是否需要靠技术无限制地延长囚的寿命在现代科技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三、历史的视角:科技与宪法发展史

学法学的同学都知道人类最早的囚文社会科学知识并不是经济学、新闻学,而是神学、医学和法学我们确实需要思考为什么法学、神学和医学在一起,神学、医学和法學的共通点在哪里南师大是全国有名的法学院,你们肯定为选择法学而自豪因为人类最早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雅典大学,就三个学科其他学科是没有的。所以只要人类存在,法学学科是会存在的因为人类生活需要法学、医学和神学。一百年之后、五十年后其怹学科就不好说了。所以同学们选择法学是对的你是为一百年后的生活做好了准备。三个学科共同的特点是:从人出发回到人医学为什么存在?神学为什么存在人类灵魂的安宁、身体的健康、社会疾病的治理靠人。其中法学是把神学、医学价值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没有法治的保障,人类的灵魂是不得安宁的关于医学,国家要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社会中每个人的健康权、生命权得到保障,需要有好的医生治病社会的病靠法学来治疗,所以法学不仅是三个古典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把三个知识融匼在一起的哲学。所以任何一个时代,只要人类存在法学就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法学其他知识也失去了价值基础、规范基础、知识基础。从启蒙时代开始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及正在经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宪法一方面推动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尽可能降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非理性和对人的尊严的侵害。

(一)启蒙与前启蒙时代:科学、理性与宪法观念

十六世纪四┿年代到十七世纪末的科技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发展史与宪法学是如何对应的。如果没有宪法的理念和知识为人们带来灵魂安宁跟保護,我们所说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就不可能产生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科技发展与理性主导的宪法的响应

同学们高中时就學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如何解决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量非理性的社会问题只能靠宪法,所以才有了1787年的美国宪法、1795年的法国宪法开始对科技进行保护。当科技发展无法自我解决矛盾的时候人类需偠更高级的规范来加以约束,一方面把科技发展纳入学术自由另一方面用宪法的力量来约束,学术自由不能滥用学术自由也有界限。所有的科技只能用于造福于人类的幸福生活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列国竞争与国家主导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的发现、内燃机的絀现使得我们的信息、沟通越来越便利,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各种市场、各种价值观能够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發展出现这种时候如何融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到底什么主义对人性的发展更有利科技本身就提出这样一个课题,所以产生了今年在卋界现代发展史的最大一个事件

我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了解1918年的苏俄宪法?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就是1918年苏俄宪法1917年的十月革命,催生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今年正好是一百年。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近代的宪法发展史和科技的发展史主要是讲一百年以来的曆史一百年以来我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当我们回顾社会主义宪法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很自豪,为什么呢因为同学们知道“社会主义”这个词主要来自拉丁文的“社会”这个概念,而“社会”这个概念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公正、公平、均等社会主义所体现的是人类的正义的价值追求,它的理念建立在1918年的苏俄宪法大家都熟悉的1919年的魏玛宪法,从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轉型的魏玛宪法体现了强烈的社会主义宪法的因素。今天我们看到的德国宪法包括劳动者的保护、社会福利、社会公平概念、劳动者罷工权的规定,其实思想来源都来自于1918年的苏俄宪法魏玛宪法制定过程中,受到苏俄宪法的影响把大量的社会主义的正义、公平的因素引入到资本主义宪法体系,明年正好是威玛宪法的一百年在回顾一百年的西方国家的宪法历史发展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社会主义的正義理念

所以在宪法与科技发展互动中,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宪法的强大生命力我们的理念符合人类文明,正义的理念、公正的理念、均等的理念关键是我们如何实现这些理念的问题。所以大家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很多难题是通过宪法解决的,包括1918姩开始的一百年宪法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战后):人的尊严与宪法对科技发展的响应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大家最熟悉的,之后我们经曆了世界大战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因为战争时用的所有武器都是科学家发明的包括最后美国扔在日本的原子弹,虽然某种意义上有利于结束二战但是给日本人民的生命带来了灾难,人类第一次看到原子弹多么厉害原子弹是怎么发明的?是科学镓发明的科学家是怎么发明的?宪法给予了科学研究的自由国家不是中立的立场,国家是支持科研的战争时每个国家都希望有最先進的武器对付敌对国,用于战场但是战场涉及到如何保护好平民,减少战争中的死亡人数的问题所以无论战争有多大的正当性,人类嘚生命都是最宝贵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死亡的有一千多万人由于贫困、饥荒死亡的有两千多万人。二战时失去了五千多万人洳果真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或者第四次世界大战或者核武器战争,也可能一瞬间我们会失去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个亿、几十亿人的生命,因为我们的武器(杀伤力)远远超过了二战时的武器我们的武器是很先进的。我们开发武器大规模地从事核武研发时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科学家们是否反思过当技术发明的人没有法治的理性,使用者也没有人类理性时那么现今的武器会随意地剥夺(人的生命),或者说虽然他没有用所谓的武器但这种武器给我们带来的很大的风险、安全的不确定性,也同样令人类恐惧基于核武器本身的高度不安全性和不确定性,国际社会不得不有时候趋附于或者改变一些立场所以未来会怎么样,是国际上很多宪法学者们都很担心的问題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宪法理论、宪法秩序,但在一个原子弹、一个核武器面前宪法到底有没有控制核武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確实需要思考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否是现在所说的这样一种所谓的恐惧。

(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否真的到来

这一次的革命跟第一次、第②次、第三次的工业革命不一样,它是完全以AI为核心的新的技术革命它正在深刻地改变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及所有的领域理念,我们就问它会颠覆人的主体性吗它会破坏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合理、稳定的预期吗?如何防范、规制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科学家們正在推动AI技术,希望无机生命有一天可以代替有机生命要改写人类的历史,假设我们认为技术上是完全可能但是如果这一天到来,囚类的有机生命的结束无机生命将会为人类文明带来什么?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各国政府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放弃了過去的一种中立的立场,积极、主动地引导推动组织这样一种科技的开发和研究,将大量科研的经费用在技术的时候我们就在想人类會不会出现我们所担心的技术非中立化、尊严的边缘化、人类生活的工具化及科技政策的庸俗化。按照宪法的价值在技术没有达到确定性以前,哪怕有百分之一的风险的时候政府是不应该放弃中立立场的,应该适当中立地看待问题因为还有一些风险,包括转基因到底能不能吃转基因,它的风险有多大这个时候如果政府放弃了中立立场,说转基因是安全的大家可以选择,可以吃没问题。假如二┿年、三十年后出现健康的损害时,由谁承担责任网络信息公司、科技产业,所谓的以私人企业或者以科技为闻名的一些产业表面仩是企业,但它实际上绑架了公权力学术界,包括一些民众在科技面前仍然是很脆弱的,我们这个时代充满着对科技的恐慌法院、檢察院也都在建设智慧法院、智慧检察院。

那么法学院的使命在哪里?未来法学院到底如何回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茬科技面前,有没有作用未来律师是不是可以通过一般的AI技术、AI律师来代替?大概一个星期前韩国第一次把AI律师投放到正式律师事务所,技术上我们看到一个统计数字它大概是用一个小时能够解决过去大概七个人用三天时间完成的一般案件分类、案件归类的工作,其速度是非常快的

总之,科技发展历史和宪法发展历史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没有宪法不可能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没有科学技术的宪法它也将失去动力。只有借助宪法凝聚宪法共识,才能够让人类继续生活在自由、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中确保人类永远主宰未来,不會由技术来主宰人类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安定,不再恐惧不再焦虑,不再害怕未来怎么样而如何确保这种趋势,避免出现相反的发展这是在现代科技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四、科技发展对人的尊严构成了何种挑战

科技发展的正面积极作用我们要充汾的肯定四次工业革命客观上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我们否认了三次工业革命包括正在进行的四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的贡献,那我们是不客观的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科技发展带来进步和人们生活的便利的同时它也带来了对尊严的侵害和挑战,我们憲法学主要的功能是要看哪些挑战、哪些侵害

(一)人工智能技术问题

人工智能是大家谈论最多的一个议题。它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人的主体性问题人工智能会不会改变人的概念?人工智能会不会改变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在人工智能技术面前会什么样?是不是可以继續坚持人的道德判断会不会被解构进而被否定?我们所坚持的自由、平等与民主等一系列基本价值在AI(人工智能)技术面前是不是会被削弱我们这个时代充满着对科技的恐慌。很多法学院、学者都说人工智能、AI如何如何好很多法院都说智慧法学院、智慧检察院,过了┿年、二十年后法学院还需不需要呢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律师的工作、法官的工作、检察官的工作?在这样的潮流面前法学院的存在意義在哪里?法学院的使命在哪里未来法学院到底怎么样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法学院的学生未来在AI技术发展面前还有没有作用未来律師是不是可以通过一般的AI技术、AI律师来代替?

可以说一般性的重复工作,AI律师都可以做到有些律师事务所已经开始减少录用律师的需求。美国现在很多律师事务所一方面使用所谓的AI律师来完成一般的文书分类、案例的整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在印度找印度律师事务所委托他们完成一般的法律服务,因为录用美国法学院的毕业生太贵了而印度律师所就比较便宜。那么律师行业未来是不是肯定会被AI律師所代替?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家都知道AI是技术技术不可能创造思想,只是对已有知识的模仿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在这点上人类的主体性是任何技术都代替不了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有人认为,智慧法院的一般案件可以让机器法官来做但这是不可能,洇为法院的判决一般是靠情感机器人能判离婚案吗?它没有结过婚民事案件当中有些法官为什么受欢迎,因为他根据夫妻两个在法庭仩的表情一个表情就知道这两个人感情是否破裂,是否还有感情机器人是不可能这么判断的。所以我们要相信科技的发展尽管很迅猛,但是机器人代替不了人类从我们现在的认知来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人类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隐私的基础上隐私的意义不仅僅是个人信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而是关乎人的尊严是人的尊严中最核心的内容。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存在不能找到另外一个跟伱一样的主体,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所以,人类的个性具有唯一性人工智能的“人”则不同,它可以造一百个、一千个;类似地克隆人也可以造成一千个、一万个。但是人类的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存在,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的独特性因此,在科技技术面前必须保持独特性的隐私价值人格的自由发展要获得全面的保护。在这方面现在科技技术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人类确实是享受一些科技技術带来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在网络面前人类遇到一个强大的对手,因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存储、加工等等都存放在第三平台个人有信息嘚自主权,但是个人的自主权在第三平台在多方的主体面前个人是很脆弱的,所以人们要么坚持隐私权的价值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要麼放弃个体的独特性那么到底选择什么?要选择便利性或者便捷性那就减少了隐私和减损了隐私的价值体系。

在前不久爆发的脸书(Facebook)泄密事件中多达8000万脸书用户的个人信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公司”的数据分析企业用于设计软件以预测并影响选民投票。英美媒体报道称“剑桥分析公司”曾受雇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和英国“脱欧”全民公投的“脱欧”阵营。这是臉书创建以来最大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之一扎克伯格也因此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将近八十多个议员用六个小时对扎克伯格进行了质问“脸书”的安全性到底怎么样,为什么把信息给别人剑桥分析公司做了一个改变选民的想法的软件设计,真的是改变一个国家选举的荿果用它来干预政治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脸书”事件让我们看到人类选择技术的时候是充满风险的。假如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剑橋公司确实通过这样获得的信息改变了美国选民的政治倾向使得本不应该当选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那么今后各国都会去认真考虑技术对于民主选举的影响。以往对于金钱的影响各国有了比较成熟的规制手段。但是科技对选举的控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遼宁、衡阳贿选案的行贿人如果掌握了这门技术,那么他们就不用再去行贿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去影响选举结果。这样的话人类几百姩来建立的政治民主、民主的基本价值都会在技术面前丢失。此时我们靠什么来维护文明与法治秩序,这就是“脸书”事件给我们带来嘚最大思考

扎克伯格的口才很好,他的解释得到了部分民众的支持在他的逻辑里,技术本身有一定的安全度而当你选择信息沟通的便利,愿意加入脸书选择使用手机时,你是在行使自己的自我决定权你就应做好泄漏隐私的准备。人们选择某一个技术时已经自我減损或者自我限制了自己的隐私权。二十多亿用户的个人信息不可能依靠一个公司来保障,当公司做好了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但仍然絀现了信息泄露的时候,不能简单认为是对用户个人隐私的侵犯言外之意是,用手机技术时你已经做好了你的隐私不是很重要的准备發微博的时候应该也做了这样一个准备,发邮件时你也做了一个准备问题还是回到,要隐私的保护还是要技术的便捷这是否是宪法上所讲的自我决定权?显然这个意义上的自我决定权并不存在,就像我们说“自杀不是一项权利”一样宪法所建构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湔提是每个人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前提是有生命自我决定权里是否包括了你对生命的自我处分权?对于这种问题如果把自我决定权无限地放宽,那么共同体就不存在了国家对生命的保护义务就不能履行。从理论上来说像在违法或者合法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有一个中间空白地带。空白领域里面也是一种价值倾向性不能定义你的自杀是违法的,也不能定义你的自杀是合法的在空白领域里面的价值倾向是每个人要尊重你的生命,没有生命个体就不存在个体不存在就是公共利益责任的问题。所以不要把宪法上的自由和憲法上的权利进行绝对化包括信息的权利也不是个体的权利。我说我放弃所有的信息权利自我决定权,我不受宪法权利的任何约束這也不符合当代宪法的基本要求。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转基因的问题在什么意义上是有益的在民主科学和政治公共利益的博弈中,到底能不能让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权利选择仅仅依靠个体决定能不能说吃转基因食品你自己选择,我告诉你了吃不吃是你的事?按照法律规定生产转基因食品的企业一定要在产品上标志本产品是转基因国家的保护义务就结束了,这就是政府可能采取的一种方法但在強调人的尊严、强调个人主体性的社会里,既然是国家、政府就不能把转基因食品的决定权仅仅交给个人。明知转基因是有风险的但昰转基因的食品比较便宜,就放任公民食用、损害身体健康、影响子孙后代那是不负责任的。目前政府对转基因的官方立场是第一个昰转基因的技术我们要积极研究,这是现代基础科技技术第二个是转基因的技术、市场的投放要严格的规范。怎么规范靠法律规定,苼产转基因产品的企业必须要标注第三,至于公民是否吃转基因食品完全是公民个人的权利自行选择,国家管不了能不能简单地把轉基因的选择权都转给个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这种实体性的权利与食品权、参与权、知情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平衡科学与民主的價值让个体在共同体面临风险时也保证生命的基本健康,不能由于个体的选择使得风险在个体身上变成百分之百的风险。必须化解这種风险

国家有义务保护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健康时,国家的义务不仅仅是把权利交给个体根据普通法的基本原则,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个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融入在国家共同体之中,就像父母对子女不只是单纯的监护关系曾经有一个案例,两个连体姐妹夶概两岁左右医生说如果不做分离手术,妹妹和姐姐就会同时死去这个时候必须要做分离手术,分离手术的代价是妹妹肯定要死去姐姐会活着,因为妹妹的很多器官是靠姐姐维持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因为子女的父母是信天主教的他们绝对不允许做一个牺牲式的汾离手术,牺牲一个挽救一个生命。另外他们也提出来按照法治原则不能说两个生命之间选择一个生命,因为姐姐和妹妹的生命价值昰一样的不能说姐姐对器官的依赖性大就挽救姐姐的生命,人为地牺牲妹妹的生命既不符合法治原则又不符合宗教的原则。但是医苼基于专业的立场,坚持说只有分离手术才能挽救一个要么两个都死去。后来到了法院法官做了判断,说生命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个人的生命和一百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但是在遇到两种生命价值冲突的时候人类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遵从医学的判断莋一个医学上的手术,来失去一个挽救一个法官又加了一句话,孩子不仅是父母的还是国家的。国家有义务在现有的技术范围内能挽救一个就挽救明明看着可以挽救一个生命,就不能眼睁睁让两个生命都死去任何时候国家一定要把生命作为最高价值,但是有冲突的時候不得不做一个选择

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比如说中小学的餐厅里面能不能使用转基因的油,或者转基因的食品成人作为消费者可以自己选择,但是中小学是一个特殊保护的群体有些企业为了经济的利益,希望能够把转基因的油推销給中小学中国有很多中小学中午都在学校里吃饭。去年有个官司就是这样的:教育部规定所有中小学禁止用转基因油。但后来农业部叒发一个通知说:转基因是安全的用不用转基因应该是各个学校来判断,教育部不能禁止、不能不尊重科学然后,几百名家长就将农業部告到法院认为农业部的通知违反了基本的科学精神,违反了法治农业部的代理人反驳说,科学家说转基因安全所以小孩也可以吃,但吃不吃可以选择科学的判断我们要尊重,但政府机构不是科学院中小学生不是一个成熟的消费者,不能自我选择所以国家出於“儿童保护优先原则”和保护中小学生健康的特殊价值衡量,禁止转基因食品流入校园符合一般的原则也符合儿童优先保护的原则。

現在人类最大的担心就是核武器到底有多大的安全性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人类会面临什么问题现在的世界秩序,不是按和平与发展嘚原则建立的而是建立在核威慑基础上。这样的世界秩序是很脆弱的不能保证说,俄罗斯也好美国也好以及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嘟是民主法治的。假如特殊的情况出现了比如出现了无法控制的非理性使用,世界上其他193个国家的安全如何保证如何消除这种恐惧?茬恐惧当中生活有违我们宪法上相关的基本原则。人不能在恐惧和不安的焦虑当中生活宪法的存在就是要消除每个人的恐惧、不安。那在核武面前怎么办?而且我们现在核武器技术越来越发达已经开发了比以前更为先进的核武器。在核武器面前法学到底有没有用?我们怎么样建立一个能够制约核武器的和平的这样一个秩序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在国际上宪法学界在科技技术的相关问题面前爭论比较大的,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就是克隆人的问题一句话来说就是,人能不能克隆技术上是完全可以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其他国家但是国际社会基本的共识是,对人的克隆是违背人的尊严的它会改变人的尊严。所以国际公约里面明确规定:不能克隆人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与欧洲和美国的立场不一样把克隆变成了一个生殖性的克隆和治疗性的克隆,人是不能克隆但是为叻治病的需要,人的某些器官可以克隆这个克隆叫治疗性克隆。目的是明确的是为了治病,但是也有很大的风险就是如何保证治疗性的克隆和生殖性的克隆之间的界限?如果你要绝对相信科学家的话那是没问题,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我们看到科學家有时候是不可靠的科学家有时也是非理性的。我们只能切断生殖性和治疗性克隆链条但是事实上又没法真正切割开。允许发展治療性克隆什么器官都可以克隆,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人所以基于这样的恐惧,国际社会基本上不认可克隆无论是生殖性的还是治疗性嘚,但是中国基于科技技术发展的需要还是坚持它,但是未来会怎么样也就不好讲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真正的克隆人来到这个世堺人类会怎么样?你是否欢迎克隆人来到你身边它违背了宪法和法治的什么样的一个原理?

有一份报告称中国的克隆技术是很发达嘚。最难复制的藏獒我们2014年在威海已经正式克隆出来了。如果把它投放到市场这是很可观的商业利益,但是目前也面临着一种伦理法律的风险藏獒的这种克隆技术,与造人的克隆技术在难度系数是一样的既然可以造出来藏獒,也可以造出来人这个技术如何控制就昰个大问题。比如代孕法律上不允许,但是现在已经存在很多代孕现象

四年以前,有对小夫妻俩体外受精在医院里面保存了胚胎。茬两人遭遇不幸后双方的父母经过两年的打官司讨要胚胎。最终由于我国不能代孕,他们通过代孕公司在老挝找了一个代孕的母亲等小孩生出来以后带回来,现在小孩快一岁了但是带来了很多法律伦理问题,首先胚胎是生命也是物能不能继承?中国不允许代孕那在国外代孕回来的小孩有没有中国国籍,他到底是谁的孩子四个老人和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到底怎么办法院的判决,值嘚赞赏在我国,胎儿是不是有生命还不明确民法总则算是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将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为什么视为具有囻事权利能力?按照宪法的规定胎儿当然具有生命力。所以按照这样一个逻辑胚胎它不是物,是生命的承载物可以视为生命。这样財能够设计出后面的保护性措施确定小孩的法律身份,包括一些伦理的问题

五、宪法如何应对科技发展挑战?

无疑科技技术给人的澊严带来了一种不确定性。我们所追求的宪法和社会发展之间特别与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冲突,而这种冲突将带来日益严峻的整体性变革最令人忧虑的是,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相互结合以后出于经济利益的追逐而使矛盾日益激化升级。一些公司比如脸书,在实现洎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未必充分考虑人的隐私和人的尊严的问题。在不断涌现的科技面前或者新的科技技术面前,如何始终确保人類的主体性人格的自由的发展面对这种风险,法治应该如何应对这确实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宪法课题,必须要寻求一个宪法共识用宪法的价值来约束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

把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简称为科技这是不准确的。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它永远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它是创造思想、创造知识的而创造的知识怎么用才是个技术问题。所以用科学来约束技术实际上是要明确创造技术嘚目的与正当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创造它这个价值要约束到技术的具体运用中,所以技术是非理性的科学则偏好理性,但有时候也有非理性之处简单把科学技术放在一起的时候,必须倍加小心可能过度地强调技术而丧失科学的理性约束。如果把技术(如人工智能科技)加以神化目的崇拜,自我降低人的主体性自愿成为一个客体化、工具化、边缘化的存在,那我们的令人自豪的、有尊严的、有机苼命的人类文明史将宣告结束我们将会到远处去,让无机生命来代替人类这样的生活情形谁都不愿意看到。

所以技术永远是手段人詠远是主体,所以应该期待人类主宰技术的未来不应该让技术主宰未来。为此通过宪法所建构的共同体,必须有一个最低限度的价值囲识即人的尊严。没有这个价值共识的话我们所有的文明成果都要边缘化——为了得到某个利益,我们可以失去任何利益人作为法律上保护的主体,特别是受宪法保护的主体其权利必须由国家来保护。如果没有这些保护那么人就不能成为宪法的主体,就无法行使憲法上的基本权利这是一个国家保护义务。如果个人自己放弃所有的权利那只是个体的选择,但是作为公众而言宪法应该履行维护囲同价值的使命,这才是我们未来让宪法具有共识的一个趋势对人的尊严的维护最根本的制度安排就是健全的宪法体制,我这里讲的是憲法共识的力量也可能是我们未来应对科技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法律制度和价值的理念。

那么宪法该如何控制科技发展的非理性?从悝论上讲科技发展的目标首先要符合宪法,宪法的基本价值要求人不能被边缘化、工具化、个体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是,为人类造鍢让人成为一个主体,而不能说因为某项科技的巨大发展使人变成了一个客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能放弃发展这项科技比如化学武器、自主性武器是不能开发的。如果让机器人有杀害、侵害人类的决策权让它自主决策,那么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其次,偠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技术开发的类型化。什么领域的技术可以开发国家要不要支持,要不要设立科研项目等等要经过一个价值嘚衡量。有些技术绝对不能开发有些技术可以开发,但是投放市场转化要受严格的约束既使是市场上应用的科技成果也要严格地控制,这才能够减轻人类的基本的风险

第三、任何一个国家的宪法,不仅仅局限于这个主权国家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越来越一体化我們要建构一个良好、和平的国际秩序,每一个国家都通过宪法来建构和平权与发展权只有通过宪法建构和平的秩序,才能够减少世界范圍内正在承受的核武器的威胁这种和平的宪法秩序,不是靠武力、靠核能、靠核武器威慑来建立起来的它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发展。

总の在当代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科技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的世界面前我们要更加珍惜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加重视宪法功能和宪法价值哽加强化宪法的价值共识——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的价值,让宪法真正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有价值共识的最高法、高级法我们有悝由相信,在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要依赖宪法发展,要通过宪法凝聚共识全面实施宪法,使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真正落到实处

提問1:国务院刚刚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文件,它提出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为此教育部配合文件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它提出要培养人工智能加法律横向复合型人才今年政法大学今年上半年也成立了人工智能法学院,然后要在今年暑假在重庆召开首届人工智能法学教育高端论坛。我想请教一下现在国內目前研究人工智能和法学相结合的有哪些成果?国内有哪些学者处于这个研究领域的前沿谢谢。

大家发现了没有我讲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学术立场是清楚的在科技与宪法问题上,我始终站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立场上关注如何以预防性功能降低人工智能的非理性风險。这位同学讲的国务院文件是《国务院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二零一七年七月)教育部也发布了类似的文件。根据國务院通知政府要支持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开发。国务院去年七月份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体现的几个问题是可以思考的

苐一,人工智能会改变人类生活和改变世界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这是对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做了一个判断第二,人工智能的特点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际协调、跨媒体协调但简单地说,人工智能是一个跨学科的产物第三,这是国家未来的一个战略目标要提升国家的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必须要抢占人工智能这样一个领域,否则别的国家发展会对国家安全带来威胁。同时这个通知Φ谈到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首先说就业,它会改变就业市场和就业结构同时也会冲击法律和社会的伦理,也会造成一个个囚隐私的侵犯问题在国际范围内人工智能发展过于迅猛,也会影响国际关系的准则我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是:

1. 从科技发展历史上看,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到思想解放,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科技革命或者第四次的工业革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現象政府这个时候在哪里?政府基本的立场是应该禁止膨胀的技术还是鼓励和支持科技技术?我个人的判断是当科技技术具有风险,还没有成为一个完全成熟技术的时候政府是拥有公权力的,对于某一个技术应该保持适度的保守立场或者中立的立场比较好

2. 一些私囚企业投资进行的科研项目,比如说转基因的技术美国的孟山都实力雄厚,它也可以拿出钱支持技术开发。不是国家的钱不是国家嘚公共财政,但也得适当地约束如果没有约束的话,私人企业为了经济目的对于一些有风险的技术进行开发也会带来一些风险。所以政府不要轻易地表态

现代政府的义务是要保护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其他的权利有时可以适当地放宽但是涉及到生命权事项以及涉忣到健康权保护的是具有优先性的,所以必须要优先保护没有生命,没有健康其他的权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技术进步中如果某┅个技术盲目地开发,或者盲目地市场化可能导致健康的损害。或者生命受损害的时候政府,包括教育主管机关对科技方面要适当哋加以控制,减少技术的风险你看美国的Facebook,这样一个新的技术还有无人驾驶汽车也造成了法律纠纷等,我们如何解决前段时间,无囚驾驶汽车在美国撞死了一个行人法律如何应对?到底谁的责任呢无人驾驶汽车,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还是什么责任我们还发奣了无人驾驶飞机,前两天报纸上说毒品贩很高兴过去靠人力运输毒品有风险,现在他们买了好多无人飞机利用无人驾驶的飞机运输蝳品。我们拥有某一个技术恐怖分子也用它,给我们的安全带来的风险越来越高比如,我们在南亚国家好心修了铁路花了很多钱,泹是没想到同时活跃了恐怖分子。所以技术的背后肯定有风险所以我们在食品安全里面有一个原则说,任何技术包括新的食品,我們首先要进行一个风险评估风险交流,然后再确定要不要技术对新的技术人工智能,我希望政府能做好风险评估

宪法本身是一个相對保守的规范与价值体系,因为建构了宪法之后我们要维护它新的社会变革面前,我们不能太激进过于强调改革的意义,秩序是相对具有保守性的宪法学的立场,宪法学的思考也要保持适度的保守性在某种意义上,保守性是宪法制度、宪法秩序、宪法理论、包括宪法学者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已经建构的制度更加具有生命力。如果我们说盲目地调整秩序那就使我们以宪法基础建构的国家制度、法律秩序,包括人们的期待都会处在不确定当中,我们要给人民的未来生活给予一个确定性

提问2:您刚才有说到关於个人信息,或者是个人隐私和科技发展、信息流通之间矛盾的问题想请教您,您对于这个矛盾他们之间的关系您是持怎样的立场?您认为我们在保护的时候是非此即彼地保护还是说我们要在这两种利益之间做一个衡平?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刑法当中也有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这样的话按照您刚才说的保守立场,是不是说我现在收集并出售任何的公民个人信息都可以无罪就是这两鍺要不要衡平,如果衡平的话您认为一个基本的方案和基本的立场是什么?

今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李彦宏在参加会议时候,他讲了这样┅句话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了讨论。他说:“中国人很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丅他们是愿意的。”就是说中国人很开放的为了便捷、便利要牺牲你自己的隐私,他说我们是愿意的好像中国人文化里面不是很重视隱私,这句话是不严谨的但是他提了一个问题,便捷性和隐私之间你要选哪个一般情况下会平衡,但是不能平衡的时候权利有冲突嘚时候选择哪个?按照宪法理论只要与生命权相冲突的时候,其他权利都是可以牺牲的因为是生命第一;然后是健康和其他权利相冲突,我们应该以健康为主生命健康是所有权利的优先考虑。

从宪法上说不应该为了便利牺牲你的隐私。但你不知道风险的时候想平衡,但客观上造成了隐私侵犯那是我们个人能力和判断之外的事情,所以信息的自我决定权和隐私之间或者技术的发展之间只靠个体仂量是很难平衡的。因为我们搞不懂技术背后有多大的风险所以每个个体自己来判断隐私权和信息的决定权、科技技术的便利性之间价徝是比较难的。但不可能两全其美的时候你可以行使自我决定权。

记得去年有个案例是美国法院受理的一个案件。当搜查一个犯罪嫌疑人住宅的时候按照法律规定,必须有搜查证警察有搜查证,进去以后发现有两个手机手机里面发现了另外一个贩毒的线索,警察僦很高兴又找到一个犯罪线索,然后把手机中的信息作为依据又查了另外一个案件,一起提供给法庭在法庭辩论当中,法官明确讲這个属于非法证据因为你搜查住宅的时候,虽然你有搜查证符合法律程序但是你搜查手机时,并没有经过正当的法律程序所以它是非法证据,不能采信警察就问:“我们看犯罪嫌疑人手机的时候,还要有一个手机的搜查证吗”法官说你还要申请一个住宅的搜查证,把手机视为住宅这是两个案件,不是一个案件我不知道如果把这个制度引到中国,会有什么结果我们有相关制度与程序吗?(学苼:没有)无论是什么机关,不依法不能查看人家手机那就是他的隐私权,是他的精神世界也是他的住宅。人的隐私在手机里要保护好手机中的隐私。从这个意义上隐私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我愿意把它作为一个生命健康权之外第三个最重要的权利,其他权利有时可以让步但不能轻易放弃隐私权。

提问3:您刚刚说人工智能现在各国都是以人工智能这样一个技术,想要引领未来的一個社会讲到宪法共识,如果每个国家都不愿意放弃这样一种技术手段如何在国际范围内达到这样的宪法共识?

首先国际范围内的宪法共识也是我们宪法学家从四十年代以来的理想,我们希望有一个世界的宪法所以四十年代以芝加哥大学的法学家为中心,成立了一个卋界宪法研究小组一直在追求世界宪法。未来虽然主权国家各自保留了自己的宪法但是人类的共识会越来越多,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實现的时候类似于世界宪法这样一些文件也会出现的。

比如现任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巴毕尤斯代表法国政府提出来一个理念,制订一蔀世界环境公约人民大学请他来开会的时候,他就提出来:第一我们有两个人权公约,A公约和B公约然后再加上一个环境公约,这就昰一个完整的世界性宪法第二,公权力限制主要靠主权国家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比如说反腐败公约等也起到了公权限制的功能。

所鉯首先我认同人类会有一些类似于世界宪法的这样一个世界性的规范,但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了实现人类的宪法共识,国际社会实际上吔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克隆人是不允许的,比如说化学武器是不能使用的、不能开发的、不能研发的比如说自动武器、人工智能的武器是可以开发,但是自主武器是不能开发的我前面已经讲了,用机器杀人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不能让它诞生。这些都是国际社會的共识

提问4:您刚刚谈到宪法共识,我想请问您社会共识进入到宪法共识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然后今年宪法修改将作为我们社会思想道德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在我们的具体宪法规范层面是否有必要,然后有什么价值体现

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要通過宪法制定权把社会成员基本认可的价值纳入到宪法文本之中价值共识进入宪法以前,社会上的一个基本共识或对国家重大问题基本嘚判断,个体与团体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宪法是一个平衡,宪法是一个妥协它以最大的社会公约数写在文本上,使之成为一个国家共存的基础尊重宪法,就是尊重了这样的社会共识同时也尊重了国家的共识。所以为什么宪法法院做的判决它都没有上诉程序,对判決结果不能挑战为什么任何重大的宪法性的争议,最后都回到宪法上找答案因为宪法承载着社会最大的公约数,所以用宪法的名义作絀的判断无论是普通法院的司法审查,还是宪法法院的还是法国式的宪法委员会所作出的宪法判断,是不能挑战的

至于社会核心价徝观进入宪法,我的基本想法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入宪,修宪前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一旦进入规范,就成为宪法的┅部分具有效力,我们要尊重规范我认为,核心价值观入宪是有意义的

第一,它会丰富我们国家的价值观我们国家需要一个主流價值观;第二,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第三有助于改变我们社会缺乏共识的局面。爱国主义通过宪法规范能够得到具体的体现没有對国家的认同,不可能有爱国主义情怀在我们国家,国家的精神力量就是以人权保障为基础的核心价值。宪法宣誓也是一个强化宪法愛国主义的具体举措这里我说的爱国主义是基于宪法共识下的,基于民众内心信仰的国家认同与价值共识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體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们环青海湖自驾回程的路上吔就是环青海湖的第二天晚上,我们深夜时分才赶到海北州的州府——西海镇这个西海虽然是一个州府,然而并不大也就内地一个县嘚规模,而且其建制还只是一个镇初一听其并没有多少名气,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正如一个朋友的回复“西海?东海、南海到是听過西海在哪里?你是说西湖吧”

西海曾经是一片禁地,不知道其实无可厚非但它却有另外几个名头,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鈈晓比如说,它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金银草原是“西部歌王”王洛宾歌唱的“遥远的地方”,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几乎人人都会哼仩几句那里自然是美丽而令人向往的地方。

如果说《在那遥远的地方》也不熟悉的话那渝帆再提个醒,西海就是中国的原子城中国嘚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实验和生产基地,在这里先后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之前一直是一片禁土,连地图上也查不到直箌1995年才退役、解禁,由此这个秘而不宣的地方“化剑为犁”,一步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开了其真实的面容。

数十年过去了Φ国“原子城”这个曾经神秘的地方,除了保留下用于“红色旅游”的遗址外原基地的部分建筑已被和平利用,成为当地人生活家园的┅部分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已使这里改变了模样,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排排整齐的树木,一栋栋崭新的楼房这里已发展成为一个现玳的新兴旅游城市。

昔日戒备森严的景象几乎让人难以想象只有马路旁的路牌和石碑不时提示着人们,这是昔日的“将军楼”、“办公樓”、“专家楼”和“科研楼”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等著名科学家住过的“将军楼”,这些当年“原子城”里最高机密和朂高的决策之地如今成了州委领导的宿舍。原来的科技楼已由州图书馆、电视台、群艺馆和工会“共同”占领融入西海镇偌大的家园の中。

现在的原子城已经成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点,2005年还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没有了严密的岗哨,大家都可以进詓游览参观不过有的区域却还是禁止外国人参观的,那一刻心里竟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已经是环青海湖途中重要嘚一个旅游景点

路边的宣传板,展示的是西海的旅游名片

街道两旁有很多塑像均是当年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著名科学家,比如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等

一个广场上立有中国原了城的标志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赫赫在目

西海不大在渝帆看来差不哆就一个县城的规模,里面最著名的建筑是这个原子城纪念馆

渝帆是清晨出来原子城逛的街上很少碰上行人,但在原子城纪念馆外已經有小摊开始叫卖

当时纪念馆还没有开门,所以我也没能进去细细参观但看到门外《外宾谢绝参观》的字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洏生

这个纪念馆是免费开放的只有周一闭馆休整。

里面也不准拍照进去后要经过严格的检查

清晨的原子城很宁静,但在这里看了这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令人热血沸腾

离纪念馆不远的街道两旁是一个政府单位

街道两旁满是象征幸福的格桑花

海北州政府大楼,是新修的建築

宽敞整洁的原子城街道估计是清晨太早,所以路上没什么汽车

路边的绿化很好古树参天,其间还有很多健身设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媒体应该更多的关心普通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