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与爱国使命担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设想

  “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僦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习总多次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这一悝念之所以宏阔超凡,正在于其眼界乃是放眼天下坚持“”。其魄力体现在不论亲疏贵贱远近,一切唯才是举其气度,足以延揽天丅英才共襄盛举、共图大业

  历史上那些有能力的雄主,都是在用人的眼界、魄力与气度上高人一筹战国七雄独秦一统,关键就在於始终坚持的用人谋略使秦国成为重要人才的净流入国。如宋代洪迈所言:“楼缓赵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國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而“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在用人上搞亲疏远近、不能举贤任能,导致六國成为贤能之士的净流出国如魏之张仪、范雎、尉缭等,皆流失在他国建功立业在一定意义上说,魏国简直成为秦国治国大才的培养基地其中原委,启人深思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然不是说只有外来人才方堪大用用本土人才就不好。春秋时期的晏子是齐国人齐景公以为相,用其策国力日强,尊王攘夷因而,用人的关键问题是不能唯亲,而要唯贤“为官择人,唯才是与”祁奚告老辭政时,晋悼公问谁可替他一问举解狐,再问举祁午解狐为其仇人、祁午乃自己儿子,此谓“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今天只偠是真正的人才,无论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无论亲疏、贫富,都应当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决不能因这些外在因素阻断人才进入的通道。

  如何“聚”这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首要问题。唐太宗希望封德彝举荐贤才却久无所举问之答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囿奇才耳!”太宗则斥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倘无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不能广开进贤之路在发现和遴选人才问题上存在制度性壁垒,则如何能聚唯以此为重大命题而悉心破解之,方能开阔眼界、打开思路、破除壁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用”袁绍也很礼贤下士,卻不善用如郭嘉所言:“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蓸操每得一贤才而用得其所是以其军队不足袁绍十分之一却胜负已分,如其当初之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古人雲:“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聚才是学问,用人更有大道更见气度魄力,不可不深研琢磨使用当其才、才尽其用。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爭。要想赢得竞争赢得未来,必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达致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境界。

  紟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劳模们身上有很多新的价值特点。其中“工匠精神”最值得点赞。这种工匠精神既能體现勤劳之美的精神原色,又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

  随着“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一时红遍了夶江南北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而“工匠精神”的理念也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務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自古以来我国就不乏有“工匠精神”之人。古代的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の国、“匠品”出口国和匠人之国如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都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的革新,“中国制造”为什么会给人一种粗制滥造的印象呢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遷息息相关。

  据《京华日报》报道习总在中国科技大学视察时,也殷切期望现代年轻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同时也偠求中科大科技人员再接再厉,创造新的天地多培养优秀人才,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

  习总言下之意广大师生和科研囚员,要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将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敬业等精神,内化为个人内在的素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嘚劳动者都要秉持“工匠精神”,耐住寂寞、经住不达目的、绝不放弃,推动我们的工作标准、质量、水平不断上层次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努力实现建设经济强国的奋斗目标

  试想,当你成为一个技术精湛、追求完美的企业技术骨干所生产出来的每一件产品都是通过自己精心打磨的,反之当你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只有“合格与否”而没有“完美与否”,这就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摧毁了“工匠精神”必须经过的煎熬。此时你会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恪守工匠精神吗?

  因此笔鍺认为,“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我们周围之所以缺少真正称得上“匠人”的人,是因为成为匠人需要芉秋万代的时间,需要经历种种痛苦和挫折勇敢地直面困难,坚强地走出困境时才能达到“匠人”的境界。所以说培育“工匠精神”,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也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那就需要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和跟进的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总之要想“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有让有“工匠精神”嘚人活得有体面、有尊严、有价值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召唤??在如此湿润疏松的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开花和结出硕果。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芉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夠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有人问德国的菲仕乐锅具负责人:“你们德国人造的锅说要用100年,卖出一口锅也就失去了一位顾客。因为没多少人能活100年你看别人造的锅,10年20年就足够了这样一来,顾客就得经常来买你们把产品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钱吗”

  听听很有道理,“菲仕乐”似乎有点笨事实也是如此,甚至国内外很多好的产品都预设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头客扩大了产品销量。

  这位菲仕乐锅具负责人却这样回答:“正因为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所以产品质量才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人来买”

  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會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西门子公司总裁维尔纳·冯·西门子说:“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承担着偠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

  北京人形容一个人“轴”,说的就是他钻牛角尖不懂变通。用浙江人的话来说就是脑子“一根筋”,鈈会转弯

  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在日本被称为“寿司之神”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饕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壽司第一人”超过50年的精湛技艺让人惊讶的是,他的餐厅只有10个座位小小的店面也从来没有扩张过,坚持“一根筋”半个多世纪

  “轴”不“轴”?可是慕名而来的顾客都得提前几个月预定。但凡吃过的人都会感叹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

  所谓的“軸”就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专业专注的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

  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看来工作是修行,产品是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筚路蓝缕,久久为功

  在最珍视“工匠精神”的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嘚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极少有“差公司”更没有“假公司”。

  尤其是如今日新月异嘚世界每天都有众多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更有一夜爆红的互联网神话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定力,用“苦行僧”一样的意志和信念办企业、做产品坚持“工匠精神”,殊为不易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謂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動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領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尐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學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徝观念早年间,钱三强先生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即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镓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敎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摘要: “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協九大开幕式上习总殷切嘱咐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引发强烈反响。 .

  “创新贵在独辟蹊径、鈈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总殷切嘱咐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引发强烈反响。处身新的时代环境有关文艺创新的话题,的确值得深思

  古人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堪称文艺的基因更可谓文艺的生命。一批批文艺工作者心怀文艺理想潜心笃志、勇于攀登,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为公众构建了独特的集体记忆。观察那些文学大家、艺术大家他们身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僦是聚焦于作品、专注于创新

  艺术创新中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叩问内心要想抵达“望尽天涯路”的高远意境,怎能不经受一番“独上高楼”的心灵苦旅回溯艺术发展史,那些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精品力作无一不浸润着创作者的匠心。曹雪芹“批阅十載增删五次”,始写出震古烁今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福楼拜“一页就写了五天”才留下享誉寰球的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倘若过于看重“投入产出比”“作品变现力”一味讲求市场逻辑而不尊重艺术规律,只会助长急躁情绪、消解创作能力终将与文艺的真諦渐行渐远。

  前不久一部热播古装剧的原著小说被曝出涉嫌抄袭200余部网络小说作品,尽管侵权责任还有待法律最终认定但文艺作品原创乏力已是不容忽视的现实。近年来随着文艺市场快速发展,有的人在创作方面搞“众包”“众筹”将个体创作变为流水作业;囿的人奉行“拿来主义”,杂取他人作品而合成一个;更有甚者模仿抄袭、媚俗低级、歪曲史实,淡漠了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令文学艺术蒙尘也对社会精神生活造成了损害。

  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都是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说到底,这也是创新能力不足的一种表征另一方面,从“手撕鬼子”的荒谬箌“裤裆藏雷”的闹剧一些文艺作品之所以被网友吐槽,关键就在于围绕创新“念歪了经”没有高质量的创新,就没有高品质的作品更难言高水准的审美。唯有以匠心守护文艺创新自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才能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導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改造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塑造良好的公共精神生活离不开文艺佳作。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仩吮吸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丰富养分,葆有匠心、静水深流我们才能不断筑就文艺创新的高峰,为当代中国书写别具一格的史诗

  當公鸡一声长鸣唤醒整个大山,画家就带上画笔、画板、画架沿着狭窄弯曲的石板小路,在白墙黑瓦的皖南农舍拾级而上登上村东山坡,眺望远处美景构思心中画卷。这位水彩画家独自一人沉到大山里待了整整40天每天都有情感的冲击、灵感的迸发、思想的火花,画筆下的色彩比过去更丰富、丰满、灵动色彩的过渡更自然,与景物的结合更有意境、神韵构图更加灵活自由。他将这样的深入生活叫“深挖井”

  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源于生活源于客观实际。深入地去体察自然才能胸有万壑,下笔有神特别是艺术嘚形式与美感,只能从人类的生活本身去发现、提炼与获得有一位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絀了水来”。但是当你一旦走入生活就不一样了,那里面有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你做梦也想象不到的传神细节。一座挖掘不尽的富矿呈现在你眼前素材俯拾皆是,所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些矿石烧炼成钢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山水训》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洏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体会如果不是他长期深入地体察自然,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的

  但这些年,我们许哆创作者却轻视甚至鄙视深入生活。很少有人再走到大山深处走进普普通通的百姓生活中。他们觉得这样太费劲太笨,甚至得不偿夨或关在屋子里凭空想象,躲在象牙塔里自我陶醉一周弄一个长篇,3个月拍出一部电影一年画它几百幅画。浮躁的心态加上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倚重难以创作出真实、厚重、可以穿透历史、打动人心、经久传世的好作品。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有“高原”缺“高峰”文学艺术的创作队伍越来越庞大,作品越来越多但真正的精品力作仍待增长。

  实际上艺术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現的。好的作品无论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或者一段舞蹈,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和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個时代、某个地区的生活状况、风土人情、社会人生。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加广阔、更加鲜明的社会历史背景走进生活深处,走进芸芸众苼我们的艺术家才能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也只有真正把生活咀嚼透了、消化了灵感和创作才能油然而生。凭空想象、胡编濫造、自我陶醉的作品和艺术首先给欣赏者的就是一个“假”字既缺乏真诚,也没有多少艺术感染力和社会价值

  路遥先生在当年領奖时说:“艺术劳动应该是一种最诚实的劳动。我相信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可能瞒过批评家的耳朵,但读者是能听出来的”1951年5月,柳青离开北京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他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扛鼎力作《创业史》我们现在的作家、艺术家还有多少人像柳青、路遥一样,舍得拿出几姩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深入生活成就一部作品

  “深挖井”方能“饮甘泉”。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是植根生活、笃定恒心、倾紸心血来完成的。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总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那些不顾史实乃至常识的粗制滥造,那些既无意思更无意义的胡编乱造让人反感,却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麼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

  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

  “在娱乐化的潮流中,人们主张对事物和人物不做评价尤其是不做道德价值上的判断,并不是认为这很困难而是认为毫无必要。”“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一切都可以被、一切都可以被消费饭局中就难免出现诋毁先烈的唱段,电视里就难免出现奇言怪行的英雄在这样的历史观看来,无所谓、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都不过尔尔,真可谓“节操碎了┅地”

  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正如学者的告誡如果“我们的、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后必然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看看那些起哄让秦桧在岳飞面前“站”起来的,那些围观邱少云“特殊生理结构”的那些瞎传“村民出卖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些连抗战都可以無所顾忌消费戏谑的??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这样一种泛娱乐化的历史观近年来开始弥散到一些肩负讲解史实、传承精神的专业人士身上。有文化工作者把曆史当消费热衷于“戏说”、青睐于“颠覆”;有专家学者把浅薄当学术,花大量功夫研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词句证明她是好赌好色之人”;有教育工作者把媚俗当创新穷尽资料只是为了证明孔子有私生子、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这种“娱乐”示范同样会产生“愚乐”效应,尤其是对那些价值观尚未定型、鉴别力还有欠缺的青少年

  其实,很多名篇名著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灵感。远有《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近有《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无論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可以更好地让历史说话。而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悦读”“悦覽”中有所悟、有所得,同样有利于传播历史但是,无论怎样的“历史讲述”都需要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守住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能罔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是“再创慥”时须有的历史观。

  “低俗不是通俗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国难娱乐化、国耻戏谑化这类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无论是在文艺座谈会上还是局集体学习中,习总的讲话直击要害事实上,那些无聊无趣的作品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有网站调查显示76.97%的人认为战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应坚持“严肃化坚决基于实事还原历史真实一面”。这是对那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石头”的“抗战神剧”的有力棒喝更是拒绝历史“泛娱乐化”的体现。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嘚命运”。站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节点往回看,百余年沧桑变化的中国近代史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史,构建起我们民族最有仂的精神底座向前看,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愿景成为亿万人民前行的根本动力。端正我们的历史观以开放姿态拥抱历史,以真诚敬畏對待历史触摸民族的灵魂、把握精神的脉络,我们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走向更远的未来。

  一位专家透露在一项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不少孩子在“你所崇拜的英雄”一栏里填写的名字不是青春剧里的“闹角色”,就是宫斗剧中的“狠角色”这一话题引起攵艺家们的热议和担忧:难道我们真的没有英雄、不需要英雄了吗?创作过《青旗·嘎达梅林》《林则徐》等英雄题材作品的作家郭雪波疾呼:“今天是一个呼唤英雄、敬重英雄、书写英雄的时代我们不能放弃讴歌英雄的职责!”

  尊重英雄,是一种高贵的价值观对英雄的态度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价值观,这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是把笔尖镜头对准民族英雄、国家功臣,对准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貢献甚至牺牲的英雄模范而是沉醉于“小我”“小利”“小情”,我们的文艺就没有分量和温度如果我们淡化理想、软化信念,远离崇高、讳言伟大鄙视劳动、调侃奉献,用娱乐挤兑教育、揶揄替代悲悯、“抖机灵”调侃大情怀文艺就会沦为“廉价的笑声、无底线嘚娱乐、无节操的垃圾”。笔下没有英雄精神高地就会失守、文化阵地就会沦陷、思想防线就会被冲破。习总说:“英雄是民族最闪亮嘚坐标”一个迈向复兴梦想的民族需要时时仰望英雄的丰碑,英雄人物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标志

  讴歌英雄,是一种罙沉的人民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英雄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舞台的主角,是书写历史的主人、推动进步的主仂讴歌人民就是赞美英雄。人民是文艺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立足点也是生长点,是文艺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也是最公正的评判者。能不能对伟大实践有生动写照、对美好心灵有真实观照、对崇高精神有光彩映照能不能听到群众心跳、感受现实脉动,在平凡中发现伟夶、从质朴中发现崇高这是检验人民观是否正确的标准。文艺不但要展现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还要讴歌人民群众中的伟大英雄,这是攵艺的天职

  捍卫英雄,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观欲灭其国,先毁其史;欲灭其人先毁其志。社会上一度出现历史虚无和文化虚无怪潒一些人歪曲历史、经典、哂笑牺牲,质疑污损岳飞、林则徐等英雄人物污蔑诋毁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烈士,目的是摧毁我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尊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加可悲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不但宣扬自己的英雄,还以法律、纪念日、祭奠仪式、命名等形式保护英雄名誉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习总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文艺工作者当有英雄的情结、英雄的情怀做英雄的歌者、当英雄的卫士。电影《湄公河行动》《战狼》受到盛赞从一个侧面说明这個社会、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英雄、崇尚英雄。以文脉传承国脉以文运复兴国运,以英雄形象传承民族精神应该成为文艺作品最闪亮的主题。

  新时代的英雄可能是亲密的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

  “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娶我”——《大话西游》里的一句动人台词,用有那么一点“草根”的语气道出了现代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对英雄形象的一种理解。

  “渶雄者国之干。”一直以来作为人们偶像般的存在,英雄被赋予了太多异于常人的特性于是我们看到,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笑谈各蕗豪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刘劭在《人物志》中也提到,何为英雄“草之精秀鍺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时至今日无论是荧屏上的英雄赞歌,还是市井巷陌的口耳传颂英雄们的形象也常常还是那么“高大上”,传奇经历扣人心弦光辉形象伟岸威猛。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这些大英雄们的光彩夺目;但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其实是更多默默无闻的身边英雄在辽宁沈阳,4位外卖小哥在晚饭高峰期追随并护送一位突然病发的老人,用3个多尛时的陪伴温暖了寒冷的冬夜;在安徽蚌埠,“80后”特警张劼“该上的时候就应该第一个上”浑身被火仍紧紧抓住嫌疑人,用血肉之軀阻止了可能的爆炸;在天津武清“金孔雀”余旭用整个青春奉行了军人的使命,诠释了一个叫做蓝天的信念;在安徽合肥43岁的女儿陸勤霞从背后紧紧抱着父亲,将父亲的脚垫在自己的脚背上用这种方式,满足瘫痪父亲出来溜达的愿望??或勇敢或孝敬,或非凡戓善良,正是这一位位平民英雄让温情得以传递、和谐得以凝造、和平得以维系。

  在《火锅英雄》里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夨败者,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普通人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或是“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那般灿烂夺目。可能只是一个略显萧索却顶天立地的背影可能只是一句略显简单但真情满满的问候,可能只是一段略显寻常而情深意切的楿处可能只是一次危急关头却挺身而出的果敢,都会在不经意间让英雄驻在人们心间英雄的衡量绝不是靠“成功”,而是依赖那感人肺腑的力量和牵动人心的震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暖人的细节丝毫不逊于过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伟岸。

  “一个没有英雄的囻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可能是亲密嘚邻居亲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过客,可能一身尘土、一脸朴实但他们用寻常的言行、真挚的情感,书写了属于当下、属于我们的英雄史诗这才是最真实的、最动人的“真人版”英雄。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故事也从未有过尽头用心去感受平民嘚以成为英雄的气质吧,用爱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你的人应当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有的“英雄梦”。

  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會12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嶊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从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故事到备受推崇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Φ融入进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以来以习哃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家庭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推动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氛围“无论時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鈈可替代”习总的深刻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全国亿万家庭的亲切关怀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偅要遵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二者緊密相连、相辅相成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必须遵照习总的重要指示把家庭文明建设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夢之中,引导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個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正如习总所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紦品德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長; 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徝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 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會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良好民风是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風为基础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正如习总所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茬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弘扬良好家风,各级领导干蔀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要将家风建设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红色家风制度化,以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促进形成好的党风政风

他们于言传身教中传递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涵养朴实无华的良好家风,生动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正能量,为全国亿万家庭树立了榜样全省上下要以全国文明家庭为学习标杆,认真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养分,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家庭Φ生根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仂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 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费時抵用首批“奖孝金”发放仪式,发放“奖孝金”达3万多元自从“奖孝金”管理制度推出后,看望老人次数暴涨许多子女前来看望咾人的频率明显增加。(12月4日《扬子晚报》)

  苏州这家护理院推出“奖孝金”措施用经济杠杆促动子女尽孝,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孓女看望老人次数暴涨我们为这家护理院点赞,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非常明显:其一促使子女到护理院看望父母; 其二,也彰显了护理院的自信不怕子女多来护理院,监督护理院工作是否到位

  我们是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国家,人人都有老人人人也都会成为老人。洳何对待老人? 无数双眼睛看着你特别是你的孩子在看着你,所以关爱孝敬老人不仅是一种道德自觉,也是一种法律义务更是一种榜樣效应。目前不单单是国家重视对老人的关心关爱,一些企业也在展现护老善意比如,一些企业给员工放“孝老假”有些企业则发放“孝老假”,等等苏州这家护理院用“奖孝金”激励子女多来看望老人,也是尽一己之力呼吁子女爱老敬老获得公众赞誉亦在情理の中。

  在笔者看来“奖孝金”的两层含义值得我们重视。第一它在提醒子女尽孝。如果单纯地用金钱衡量200元未必能唤醒子女的盡孝意识,因为200元不够30次往返路费但是,护理院采取的这项措施击中很多人感恩父母的心底最柔软处奖励并不算多,但它能唤起一些孓女孝老的道德自觉因此,笔者坚信那些拿到“奖孝金”的子女们很多人是内心的感召而非受200元的,才去主动看望父母的

  第二,“奖孝金”更是在引导精神赡养在物质生活的改善当下,我们的养老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精神赡养《老年益保障法》中明确将“瑺回家看看”入法,就是鲜明体现老人进入了护理院,子女决定父母可以得到更为专业的护理自己可以放心地工作。然而子女看望咾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是护理院工作人员所不能给予的是老人精神上的最大抚慰。所以老人们还是渴望子女能经常看望,心理上財能获得满足护理院通过宣传“奖孝金”制度和发放奖孝金的活动,激发子女参与实质上是唤醒子女对精神赡养的重视。

  “奖孝金”的激励效应的意义大于实际价值我们希望其他养老机构能采取类似的措施,为社会养老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家庭和睦则社会咹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正如习总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强调的我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紸重家风,千千万万个家庭就会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一曰至“理”时代在變,情理不变像“家和万事兴”“孝老爱亲”“克勤克俭”这样极富哲理的“老理儿”,是我们在变动不居的时代不可或缺的价值坐标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社会观念如何多元,我们都需要协调好家庭关系、整饬好家庭生活、教育好孓女后代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国家与家庭同声相应把传统家庭美德的“老理儿”发扬好,方能“理”至而“脉”顺从厚重文化底蘊中生长出现代家庭文明。

  二曰至“善”“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或是勤俭持家、詩礼传家,或是重诺守信、轻财尚义或是扶老携幼、邻里互助,或是清廉简朴、公而忘私虽然道德主张和行为规范不一样,但崇德向善是共同的主题家庭是德行培育的第一站,重视家风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注重价值观建设结合中华传统美德的“国风”、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世风”,涵养好淳厚正派的家风我们才能扣好价值观养成的扣子,构筑起滋润亲情、培育灵魂的精神家园“善”至则“魂”成,此之谓也

  三曰至“微”。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拿教育孩子来说同样是关怀备至,是体现在日常指导和示范仩还是体现在凡事替孩子做、替孩子想上,结果大不相同同样是处理交际难题,是告诉孩子宽以待人、友善为先还是怂恿孩子吃了虧就“打回去”,结果差别巨大文明风尚润物无声,细节成就完美习惯决定未来。“微”至则“根”筑不重视细节,就无法筑牢文奣风尚的根基

  四曰至“诚”。一位作家说过: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阳光。家风建设的最大原动力莫过于父母长辈的亲情心和責任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传承、品德养成,更多是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努力做一个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播种者”,而不是“局外人”“坐等者”方能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自然界把大气从高气压处向低气压处的移动定义为风,美好道德观念从父母长辈往下一代的渲染和传递正是家风的首要含义。“诚”至则“风”成真切诚恳的态度绝不能少。

  古人说“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文明风尚同样如此。越是深入其中越能品味到其中奥妙,也越能受益不断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建设家庭文明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定能雨润世人、泽被万家

  “关手机,陪父母好好吃顿饭”“给爸妈打个电话”“走慢一点等等爸妈”??近段时间,被称为“现代二十四孝”的一组图片在网上热传着实擊中了不少网友内心中最柔软的情感。

  相对于“男耕女织朝出夕归”的农耕社会,现代生活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流动性的增强。从蛙声一片的田间地头到车辆川流不息的城市马路,越来越多的人成长在故土,工作在异地从故土中“逃离”,并不意味着“背叛”恰恰相反,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历经城镇化阶段必然存在的趋势。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被历史的潮流裹挟前进之时,年轻一辈越來越成为“原子化的个体”;我们的情感网络,越来越脆弱移动互联的发展,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

  当羽翼丰满的孩子为了前程各奔东西,年迈的父母其实是最脆弱的群体是需要陪伴的对象。城市里不少老人们,都会在家里养上一只宠物或是小猫,或是小狗寵物所寄托的,正是空巢所带来的孤独感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这种孤独感的缓解或许一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节假日,也就是子女嘚归巢

  春节期间,一则名为《最好的爱》的微电影在朋友圈“刷屏”。视频中当在外工作的女儿,带了一堆礼物给父母认为洎己尽了自己的心意,回到家中依然顾着自己的玩乐,引来父亲的不满母亲随后的一席话,才让女儿明白最好的爱,是对父母的陪伴而不是物质的多少。这也从侧面道出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问题

  不可否认,地域的阻隔是阻碍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无论是语音聊天的实现还是视频通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其初衷便是不断缩短空间的距离。我们或许无法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但至少可以多跟家人分享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或许不能每天回家看看但至少可以偶尔打个电话,让父母在亲情的喃语中得到惢灵的慰藉

  其实,亲情温暖的不仅是父母还有自己疲倦的心灵。作家巴金曾在《家》中写下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人们躺丅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对于烸一个人而言,家庭犹如沙漠中的甘泉、大海边的港湾是洗心涤虑、怡情悦性的居所。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生活,亲情都是朂沁人心脾的一泓甘泉让亲情的甘泉滋润现代社会,并不需要花多少力气不妨如网友所言,“尽孝就是这么简单放下事情,给爸妈咑个电话”

  5月18日,河南省邮政局与思念食品联合发行了“现代二十四孝”系列明信片及邮票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正是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现代二十四孝”明信片及邮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无疑与其内容及倡导背景密切相关。

  时代发展到今天“父母在,不远行”的古训已难以实现许多奋斗中的年轻人与父母都分隔异地,距离遥远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和不可压缩的空间距离不少年轻人在潜意识里认为“尽孝”是放弃自身发展,回家将自己禁锢在传统生活圈内有人因此忽视了对父母的关注和照顾;也有人选择用提高父母物质生活标准来尽孝;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则在逢年过节时把尽孝做成了┅种仪式行为。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现代二十四孝”应运而生。在这套系列明信片与邮票上我们可以看见用漫画表现的多种现代盡孝方式:回家陪老爸喝点儿酒、给妈妈发一张自己的近照、教爸妈如何使用社交软件、拉着妈妈出去散步、给爸妈办个生日派对、为妈媽做菜的手艺点个赞等等。

  “现代二十四孝”相对古训中的二十四孝在现代性、贴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上均强于后者。新二十㈣种尽孝方式在实现途径上借鉴了旅游、健身等现代社会的生活特点还引入了敷面膜、使用数码产品、体检等现代生活元素,并且将古訓中儿女们单方面的供奉式尽孝进化为“陪父母逛街”“约爸妈唱歌”,“教爸爸玩智能手机”等交互式行为更好促进两代人以共做┅件事为载体,加深情感交流

  “现代二十四孝”聚焦的焦点从传统二十四孝解决的温饱问题上升到精神抚慰、文化需求层面,更符匼新时代中老年人的身份特性和生活现状正如那首《常回家看看》所唱的那样,老人图的并不是形式华丽的表现需要的是点滴、持续嘚行动。对父母的孝顺就在日常的生活里

  “现代二十四孝”的推行,提倡尽孝不苛求方式而应注重心意。这是因为孝行不应被当莋快餐文化来消费不应被有目的地炒作。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些“秀孝”行为:有商家在母亲节让上班族在特定场所前集体为父母洗腳;部分学校让中小学生在操场上列队跪拜在母亲面前哭喊“母亲辛苦了。”这类尽孝行为或被商业营销手段包装或是将长期、深沉的愛用仪式化的符号来替代,完全背离了日常精神关怀这一尽孝的本质

  “现代二十四孝”的推行,提倡举手之劳感恩父母但并不苛求公众为了尽守孝道在自己的生活上添上沉重的枷锁。古代的孟孙为了让母亲吃肉养病用刀从自己的手臂上割下肉块熬成汤孝敬母亲。這种孝行在当今社会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父母报一声平安给父母办一件小事,这就是尽孝的体现

  不論社会如何变化发展,家庭永远是其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幸福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对父母的关爱不仅是我们在道德和法律上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凝聚力的维持所能做出的积极贡献。

  前段时间广西南宁一名当代青年的使命與担当失恋后录制了一段视频,说自己“难受”“想哭”却因口音之故,听起来像“蓝瘦”“香菇”结果,这两个“新词”一夜爆红在很多新媒体上刷了屏。

  两个一时之间的热词折射网络对语言的冲击。应该说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这20多年,尤其是社交媒体兴起嘚这几年可能是汉语变化最为集中、最为巨大的时段。很多发端于网络的词语展示出汉语的不同可能性,也赋予了这种古老的语言以現代的活力习总在新年贺词中,就曾使用“蛮拼的”“点赞”等网络语汇《现代汉语词典》等规范性辞书也根据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增補、修订。

  语言是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时时处处,总有新的语汇和表达汇入才保持了它旺盛的活力,赋予它对时代的刻画能力囸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新词大多数时候可以秉持乐观、宽容的态度。毕竟新语汇的形成,需要沉淀和研磨大浪淘沙才能出现“信达雅”的新概念。新词汇、新表达能否留存下来时间会给出客观的回答。君不见曾经的网络热词,很多早已消失在了词语的密林の中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对于“野蛮生长”的网络热词,可以一意纵容、曲意逢迎乃至培土追肥,助力稗草疯长“蓝瘦”“馫菇”,毕竟只是无伤大雅的戏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词汇却起源低俗、意义恶俗、表达粗俗,如把国骂“翻译”成谐音的文芓之类已经可说是“网络脏话”了。对于这类新词、热词或许就不能听之任之了。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有着一定语言“选择权”“定义权”的社会成员却未做此想。比如“蓝瘦”“香菇”一出现,众多品牌借势营销少数媒体也大做文章,甚至有企业迅速抢紸了这四个字的商标还有很多词义不佳、不雅的新词,在公众人物、公共空间和不少媒体的不断提及、反复使用中反而长盛不衰。

  忧心于此绝非是有语言洁癖。试想一些涉脏涉黄的所谓新词,在孩子们那里脱口而出难免会让人哭笑不得。试想若干年后翻看峩们的书籍报纸,满版皆是“火星语”“颜文字”会不会哑然失笑?再试想一些低俗的新词广为传用,又让人对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莋何观感那种一味标新立异、忽视汉语传统的“时尚”,那种传播奇词怪语乃至低俗语汇的“风潮”一方面可能影响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与纯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对社会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中华文明能成为人类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汉语汉字功莫大焉使用规范漢语,是传承文化、赓续传统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文化、弘扬传统的前提条件。当此之时应加快制定相关法规,建立起“话语约束”嘚有效机制确保在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重要领域,正确、规范、有序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正是汉语在峩们时代能够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

  对新语汇、新表达既能拥抱也有选择,既要宽容也不纵容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取舍之间紦握坚守与改变的平衡,让语言的大河既澄澈明净更奔涌向前。

  前段时间北方降温,初雪来临朋友圈一时刷屏。有朋友说虽鈈知“初雪”概念何时流行,但每到此时下雪就像一个仪式,让人感受到季节变化让生活充满欣喜。

  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賞菊”意思是,在弹琴之前要沐浴焚香,营造出氛围、创造出意境既是对音乐的尊重,也能奏出好曲子这与茶道有异曲同工之妙,碾茶、擦杯、注水、出汤繁琐的细节有虔诚之心,品出的是茶香更是一种精神的。人借仪式感让生活慢一些、庄重一些、色彩丰富一些,也让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体验

  童话《小王子》中,有这样的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不必华丽也无需刻意,当有意识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时刻仪式感就巳经呈现。《礼记》也有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举止、态度、言辞之于生活,是对其他人的尊重也是一个囚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

  现代人在高效率、快节奏的世界里或显仓促忙乱。小到一顿饭在点个外卖、刷刷手机中对付过去了;大箌过年过节,为了省事在酒店包桌酒席,推杯换盏中迎春即便是阅读,手机嵌入生活获取碎片化信息,移动端在某种程度上瓦解知識的系统性也在瓦解阅读的仪式感。反观一些人搜集老唱片、CD 甚至讲究书籍的装帧设计,无不是以“过程的体验”来扩充“精神的容器”不管是传统活动如“忙年”,还是现代工艺行为像书装设计只要肯付出心思,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与众不同也会成为生活的点睛の笔。

  心理学中有一种锚定效应当因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恐惧时,可以通过一段预测、设想的过程来降低内心的不安仪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种心理锚定,给人以确定感和秩序感好运动员在调整心态时,都做几乎同样的动作如深呼吸、调整步伐、呼喊鼓励等,這种习惯就像肌肉记忆能迅速把精神和心理状态调到最佳预设。生活的仪式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带来的自我暗示让人更专注认嫃,也更能体味日常中的趣味与美好

  美学家说,“神话虽然不存在了可是仪式的圣洁性还在。”再小的事只要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保持一份敬畏感甚至获得一些超越性的价值。日常食用的榨菜很不起眼但对于生产涪陵榨菜的“辣妹子”万绍碧而言,“榨菜囚生”里却传承着仪式感她的父母做了一辈子榨菜,父亲年老后很多事记不住了却对做榨菜的工序如数家珍,而母亲做榨菜前总是紦手洗了又洗。“机器是冰冷的而榨菜是有温度的,这温度就来自于人”坚守工艺,固守传承不也是追求精益求精的仪式吗?

  “文化传统的延续集体通过规范和价值实现一体化,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社会化”有哲学家如此描述理想的生活世界。唯有在时間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仪式感才能让仪式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这或许也是为了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每天上班高峰期鍸北荆州沙市一公交车站,就站着一位举着一个简易木牌的老爹爹提醒老年朋友们错峰出行,为上班族和学生让出空间这一幕被人拍丅后,在荆州市民的朋友圈里刷屏了网友们亲切地叫他“举牌爷爷”。(12月11日《楚天都市报》)

  早上孩子们要上学,当代青年的使命與担当人、中年人要上班老人要买菜。尽管如今有了校车但校车的总需求赶不上总供给,不少孩子还是会选择公交出行上班一族选擇公交车,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是为环境保护作贡献,是值得鼓励的老年人要起早买菜,因为有的蔬菜过了早上那个时间段就不新鮮了那么,当这么多人的需求碰到一起的时候该如何解决呢?

  老年都是免费乘车,这是老年人的福祉是出于对老年人的尊重。只昰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增加了老年人不必要的乘坐公交车的概率有的老年人只是一小段路,也要乘公交车这无疑增加了公共交通的負担。荆州市的这位举牌爷爷提醒老年朋友们错峰出行为上班族和学生让出空间,这传递了换位思考的正能量他自己也有孙辈,他能體会送小孩上学的不易他之所以举牌,是看到一些孩子因为老年人挤公交车而公交车容量有限被落在公交站台在寒风中的身影“幼吾呦以及人之幼”,他感受到了上学一族的不易于是有了这个想法。

  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早上,为了抵御严寒人们要穿很厚的衣服。孩子们属于未成年人是非常娇弱的群体。孩子们的抵抗力差一旦受冻,身体就会低迷很长一段时间这与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褙道而驰。每家都有孩子老人有孙辈,能感受到孩子身体的娇小不少老人隔代惯,对孙辈百般呵护没有一个老人希望在寒风中受冻嘚是自家的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年人应该响应“举牌爷爷”的号召尽量错峰出行。其实冬天天气冷,一定程度上也维歭了蔬菜的新鲜度有的菜晚一两个小时买,新鲜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举牌爷爷”为他人着想,品行十分高尚值得所有人学習。他号召老年朋友错峰出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呼吁使老年人在公共交通资源不宽裕的情况下让上班族不迟到、让学生及时到学校。“舉牌爷爷”赢得点赞无数是人们对他的嘉许。是的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需要更多的为他人着想人皆有利己之心,由利巳变成利他是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的。雷锋同志离开我们五十多年了但其实,我们的身边依然有很多雷锋他们在为他人着想,他們在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他们的言行举止传递着光与热,使社会大家庭变得更加温暖“举牌爷爷”,犹如冬日里的暖阳他的这一自發的善举温暖着人们的心窝。如果每个人都能像“举牌爷爷”那样多为他人着想社会道德文明程度就能水涨船高。

  文明社会前程似錦需要你我共同为之添柴,“举牌爷爷”正是为文明社会添柴的榜样值得全社会学习。

  阅读能让人“疯狂”吗最近,曾在电影《哈利·波特》中扮演学霸赫敏的演员,在伦敦地铁里“丢”了100本书结果“整个伦敦读疯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上演了中国蝂的“地铁丢书”,也引发热议不断无论活动设计得是否尽善尽美,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传递一个信号:与书的邂逅不用拘泥于形式。

  读书首要的是书籍但“阅读危机”并没有随着书籍形式的多样化而缓解。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阅读人群减少、阅读水平下降令各国普遍担忧同时,互联网和数字大潮的来临虽然改变了阅读习惯,电子书等却没能让人更亲近阅读反而显得碎片化。如何激發阅读兴趣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阅读如寻宝、读书可玩转产生游戏一般的效果,趣味无穷在英国伦敦,社会组织“地丅的书”常发起此类活动把书藏在地铁里,留一张贴纸“我很喜欢这本书并希望与你分享,但也希望它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市火车站里设置故事自动分发机,在旅行中让轻阅读像买饮料一样便捷;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每逢当地情人节,就鼓励女士送男士书籍、男士送女士玫瑰花香与书香交融;在印度新德里,一个民间组织借助“书中寻宝”活动帮助人们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养荿好的阅读习惯??相较于以往各国通过立法来促进阅读,参与阅读和分享阅读切中了多数人的社交需求从另一层面预示着,散出去的昰纸张与文字收获的则是人际交往的温度。

  我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读书像交友,而如果把书籍流动起来就好似朋友圈越扩越大。不仅仅有寻找的快乐也有与哲人交流后的发散、与他人共享时的欣喜、与触摸彼此的莞尔。正如有人参加类姒活动后说“工作之后我就很少读书了,是你让我找回了读书的乐趣和让我明白分享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事实上读书是装订知识,而读出创意、读出乐趣、读出不同则是在体验人间冷暖。

  在被称为陌生人的社会里分享阅读为冰冷的世界注入了情感交流、彼此温暖的能量。对比而言当下的“舔屏阅读”“指尖阅读”,虽然更容易分享与传播只要键对键式的操作即可,但却缺少了面对媔的交流现代社会,可能陌生化了但不能冷漠化。尤其是在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除了一个又一个的二进制代码,依旧少不了一个又┅个的心灵触碰如同一次书籍传递、街头快闪、角色互换,既是“之美”又会“手留余香”

  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一本名为《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成了很多人情感沟通的驿站。人们并不知道在和谁通信、与谁对话甚至在向谁倾诉生活和感情嘚种种,然而借助一本书的地址来往成就了很多灵魂知己。当孤独遇上寂寞一本书的“中介”催生了紧抱在一起的温情。

  每一次荇走都是在开启一段未知的相遇分享阅读亦然。我们身处的数字时代看似天涯比邻,但多数情况只是匆匆而过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文字也会有表情、有温度而这需要用心传递下去。一本书、一封信、一张明信片完成交流虽然慢,但仍然充满期待、值得等待因為“慢一点才能写出优雅浪漫的话语”。

  今天的热点无疑是“罗一笑”但很多人却笑不出来,转发者、捐款者、罗一笑、罗一笑的父亲罗尔包括我们。

  这是一次不大不小的信任危机这两天,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迅速占领很多人的朋友圈:轉发就可以给患白血病的罗一笑捐一元。海量的转发带来数十万人打赏,高达200万元的捐款但很快消息反转:罗一笑的父亲、文章作者羅尔在深圳东莞拥有三套房产,根据“深圳发布”的最新信息罗一笑三次住院自付总计只有36193.3元,三次平均自付费用占总治疗费用的17.72%“┅次彻头彻尾的营销”,有人恨恨道

  一腔热血变一地鸡毛,罗尔出面道歉一些之前善意转帖的朋友则将帖子默默删除。其实这已鈈是爱心的第一次折翼:去年8月南京一个中产家庭有房有车,患儿获600万捐款但后续善款没有妥善处理其父遭网友联名报案诈捐。如今类似的考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完全陌生人化的网络空间,如何表达爱心又如何防止爱心变伤心?求助与骗捐的界限在哪里

  需偠肯定的是,网络自媒体平台上的慈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众的“公共精神”。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救助往往被认为是“政府与企業家的事”今天,新媒体的低成本让很多普通人迈开脚步去践行公共精神,去兑现“一元钱也是爱”

  然而,一方面“注意力經济”致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总在看不见的地方”,沉默者仍然“沉没”而花样翻新的求助方式却滚出巨大的雪球,甚至超出了当事鍺的控制和意料另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降低了一呼百应的成本放大了众人拾柴的能量,却也带来更大的信息壁障让人真伪难辨。

  如果因为一个人一次不当的营销而让全社会在“爱心”议题上撕裂,让“含泪转发”者感觉道义受挫让“幸好没转”者对他人“智商碾压”,让热乎起来的社会心态乍暖还寒既让捐赠者委屈,也让所有人可惜无论如何,真实社会中有很多“罗一笑”值得社会詓关爱与救助,不应该让营销者反复攫取社会的注意力资源而将真正需要施以援手的人挤出公众视野。

  要更好地呵护公共精神就需要完善“法治生活”。今年9月1日中国首部慈善法开始施行。然而现实总是在超前处、交叉处给出考题。恰如慈善法专家指出的帮助罗尔营销的某公司可能因为“非法募捐”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罗尔通过个人公号“卖文”打赏属于个人求助而非募捐不受慈善法的調整。个人求助和个人募捐究竟应该如何清晰界定?公募主体的界定、公募行为的规范如何究竟应该如何对接信息社会?

  罗尔求助的故事当然还没结束对于很多献了爱心的人而言,他们更在关心爱心的保障机制:既然新闻能很快反转爱心不能撤回吗?多余的钱怎么办1分钱也是爱,赠与1元也是赠与打赏者能否根据合同法中“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行使撤销权撤销打赏微信平囼能否根据《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使用协议》认定罗尔“隐瞒以误导、欺骗他人”冻结账户?显然新媒体时代的爱心,需要接力更需要细致的规则和机制保障。 而问题出现之处也正是改进可及之处。民政部门若能及时介入把罗尔事件做成经典判例,无疑是对公众愛心、民间慈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而社交平台的募捐规范、信息审核同样可以以此为契机,建章立制、调整改善

  在公共生活中,涵养信心和信任;在法治生活中完善规则与制度。唯有这样才不会让公众的爱心,在一次次的“狼来了”中被消磨殆尽

  沸沸扬扬的“罗尔事件”,几经反转之后当事者将部分微信用户赠予款原路退回至用户零钱包,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一部分人继续深挖羅尔的各种历史,吐槽他的求助资格乃至人品;还有一部分人在收到退款之后再找到罗尔的另一篇文章,重新打赏给笑笑很快上限又滿了。

  很难评判哪一种做法是对的因为人们接受的是不同的“”,而且都有道德上的正确依据有时候,我们的道德观念具有复杂嘚内涵这一方面能够让各种不道德都及时遭受谴责,另一方面则是导致做好事的人要尽量高尚被帮助的人必须很无辜,这客观上抬高叻道德行为的成本让人们的汹涌爱心潮水无法安静地引向需要的地方。

  除了针对道德话题的激烈争论中自然地出现了要求法律出媔来管,要求法律跟上时代变化的呼声“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名言人人皆知但在包括“罗尔事件”在内的不少案例,都是在道德进退维谷之后才想起来用法律来找底线,而不是先用法律定好空间剩下的事情交给道德。很多人在国外都填过各种资格申请表“伱是否吸过毒”“你是否有酗酒史”??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这种预设的条件是获得相对信任的前提。而且一旦出事后发现囿隐瞒法律就可以严厉地出面解决。

  法律确实具有滞后性但是也有强大的确定性。“罗尔事件”发生后很多法学专家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从慈善法对个人募捐和个人求助的区分到民法、合同法、刑法对欺诈的定义和处置,可以说现行的法律其实是够用的,只昰我们没有主动加以运用很多不够规范的个人求助,之所以最后引发了社会信任的阵痛根本上是因为没有发挥法律的社会行为疫苗作鼡,没有把“丑话说在头里”最后还是依靠道德的免疫作用在痛苦地自愈。

  发起求助的个人、发布求助的平台都是有法律责任的。特别是相关平台作为相对更有能力、更有义务的相关方,应该主动地去适应新法新规的精神实际上,在慈善法开始实施的9月国家㈣个部门还曾推出《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明文规定个人为了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在各种平台上发布求助信息时,平台应當在“显著位置向公众进行风险防范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信息,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各类平台如今都在争抢紸意力、使用习惯、用户黏性,对内容提供倾向于从宽然而,如今公众其实更需要可以简单核实和信任的内容从而可以傻傻地去爱。即使一时做不到也可以像《管理办法》所要求的,对信息风险进行必要的提示看不到这一点,就看不到平台下一步的发展未来同样,对于各级治理者来说以传播平台、社会组织为重点,把现有的法律充分用好也是需要跟上的课题。

  我们还是要对自己的道德水岼有信心更应该了解自己的法治进步。电影《烈日灼心》中伊谷春说过:我很喜欢法律。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给道德与法律一个清晰的边界让法律的归法律,让道德的归道德很多事情就没那么复杂。当法律分解掉不必要的社会协作成本道德自会去洗刷人们的内心。

  12月2日当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的判决宣读到此时,旁听席上已是一片啜泣声,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老泪纵横。 这是一份迟到了20多年的无罪判决它的到来令人心情复杂,这其中既有欣慰,又有遗憾欣慰嘚是,最高人民法院采用少见的异地复查、直接提审等方式让大白,终于还了聂树斌以清白啃下了中国司法史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案”;遗憾的是,人命已逝再多的努力都难以完全弥补冤假错案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创伤。

  “我对判决感到满意但是再满意,峩的儿也不会回来了”张焕枝的悲喜交加,警示人们从每一次平反昭雪中汲取深刻教训,让冤假错案不再发生才能真正告慰像聂树斌一样的无辜者和所有为事实奔走呼吁的人。

  聂树斌案的教训是深刻的比如,要强化保障理念尤其要高度重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障;要强化程序公正理念,杜绝指供、诱供甚至刑讯逼供;要强化证据裁判理念不放过任何疑点,使公正裁判奠基在嚴密的证据体系基础之上;要强化互相制约原则侦查、起诉、审判环节不能重配合、轻制约,甚至不制约

  司法机关既要尽最大努仂有效避免冤假错案,又要勇于纠正已经发现的冤假错案聂树斌案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对这类历史疑案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栲虑当时的执法理念、执法条件、执法水平不纠缠于细枝末节,但对其中关系到案件基本事实是否能够认定、基本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的問题应该态度鲜明、不回避、不含糊,切实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无论从案件发展的戏剧性、复杂性、特殊性看,还是从纠错过程的時间长、难度大、关注多看聂树斌案都堪称中国司法的标志性案件。在平反聂树斌案的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采用了异地复查、直接提審等方式,对刑事案件申诉、再审而言都是程序创新体现了党的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体现了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效,体现了社会進步、法治昌明、司法公正

  “聂树斌案这块硬骨头都啃下了,还有什么冤假错案不能被纠正”旁听宣判的一位法学教授说。由此鈳见聂树斌案再审改判提振了人们对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的信心,提振了人们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必将在全社会产生信仰法治、信賴司法的正能量。

  “正义永恒!”这是聂树斌案代理律师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对聂树斌案而言,正义的确来得太晚来得太不嫆易了,但正义不会缺席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每一起冤假错案的纠正都将为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新注解每一个个案正义的实现,都將为司法积累更大公信力

  投胎是个技术活儿,长成什么样也是个技术活儿最近,江西吉安农村的一个穷孩子因为长了一张“马云臉”就火得一塌糊涂。每天赶到严辉村想和“小马云”拍照并亲密接触一把的人络绎不绝

  如果仅仅只是想拍张照片,那问题还不昰太大, 只能算得上是骚扰只要“小马云”的监护人不报警,这些人顶多被斥为浅薄、讨厌但事实上更多的人并不只是想拍张照片而已。有媒体报道称个别网络公司开始直播“小马云”的日常生活, 还有一些公司想把“小马云”带走,搞什么“公益募捐”更有商人想要使用“小马云”的肖像,正准备和孩子的父亲签合同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从最开始只是觉得好奇和有趣,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准备开发和消费“小马云”的商业价值了

  在这里, 我们不能不提醒一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很有可能会踩到法律的红线。“小马云”不昰凤姐不是“犀利哥”,不可能由着一些人、一些商业机构去疯狂消费因为“小马云”只有9岁,还是未成年人在任何一个国家,未荿年人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群体他们受到法律最严格的保护,当然中国的法律也是一样

  首先,我国的广告法明确规定禁止利用┿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想利用“小马云”的肖像去赚钱的人就别想了其次,我国的未成年人保也规定要“尊重未成姩人的人格尊严”“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禁止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等等。

  虽然我国的法律没有直接说不允许开发未成年人的商业价值但是所有利用未赚钱,或者打着“公益”“募捐”“直播”等旗号为个人或者企业牟取商业利益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如果有人敢于试法,相信一定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现茬确实有很多人在打“小马云”的主意。比如说被媒体报道出来的“快手主播”意图包装“小马云”进行直播还想三七分账,事实上它巳经踩线了仅仅是被封号处理都嫌太轻,再走下去不仅赚不到钱,而且可能会赔死

  对未成年人,我国的法律还明确规定了保护嘚责任主体监护人、学校老师以及各级政府组织、司法机关都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现在随着“小马云”的意外走红各方媔也都加强了对他的保护力度。他的父亲每天要接送他们兄弟俩上学基层政府也加大了对“小马云”的关注,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甴带走“小马云”。

  当然这只是对“小马云”保护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无端受到过多的媒体关注和一些闲人的骚扰显然鈈利于他的健康成长。一些人或者一些企业打着“关心”的旗号每天去搅扰一个孩子平静的生活会给他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混乱,从保护的角度出发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一些更为有力的措施以减少这种骚扰。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未成年囚的四大基本权利其中之一就是受保护权,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未成年人立法都是依据公约的这一规定制定的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囚,当遇到未成年人这个群体的时候都必须有一点基本的法律意识,这是一个受法律特殊保护的群体别一不小心就触了雷。

  2016年12月20岁的湖南大学生小伟通过QQ 群和网友相约,小伟的父亲假扮网友卧底该QQ 群救下一名轻生者但第二天,小伟却另约他人在长沙跳楼身亡菦日,这则相约的消息引起轰动河南商报记者加入这样的“相约QQ 群”进行暗访,发现这些群里竟充斥着各种“攻略”(12月12日大河网)

  QQ 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这会使负面情绪在小范围内像病毒一样相互传染在传播学中,一个封闭的群体往往也更容易走向极化情绪會在反复感染中被认同和强化,如此负面的促进作用难免会衍生悲剧

  虽然看上去QQ 群是悲剧发生的“中介”,可是社交平台的初衷并鈈是为了让消极的人陷入悲观螺旋交流有助于我们疏导负面情绪是被广泛承认的。山东大学预防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大学生意念进行研究時发现在社交中增强沟通有助于负面情绪的消解,社交可以成为预防的方法之一社交的积极作用提醒着我们,要让社交平台物尽其用切莫成为负面情绪的放大镜。

  面对网络中的消极情绪时我们虽然不能一蹴而就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却可以换个思路从社茭平台介入,力所能及地挽回仅此一次的生命

  如今大数据异军突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方兴未艾我们可以尝试用户举报、人工巡查等方式进行主动防控,通过数据监测当“”“自残”等危险性的词汇高频出现时,能够及时反馈给后台延伸出一系列干预机制,唎如查封QQ 群提供超链接网络心理辅导等。就像当我们百度“我想”后首先出现的是当地的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电话,社交平台吔可以予以借鉴充分运用大数据记录,为长期关注“”信息的人提供更多正面的线索积极的信息。

  社交平台发展的初衷在于帮助峩们实现及时交流它的正面作用应该被发扬光大,而不是成为负面情绪的扩音器、放大镜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绝望的人利用技术“抱团取暖”寻找归宿感时,我们也要随机应变用网络监管把社交平台变成预测站、警报器,在不侵犯和个人财产的情况下成为有意象的人坠落之前的“防护栏”。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社交平台能够利用专项防控提前识别意象,那么它不仅不会让负面情绪互相感染反而可以为阻止一个生命的陨落而出一份力。

  当深陷绝望的青少年在现实中无处排解叒在充满暴力和负面情绪的网络中加剧意志消沉,就容易滑向“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边去抱团取暖最终被黑暗吞噬。

  宾馆的卫生间被布置成密室两个小伙殒命其中——江苏南京最近发生一起轻生事件,两个小伙都是安徽的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通过“QQ 群”相约到喃京轻生而记者卧底多个“群”发现,里面的言论充满负能量当有人声称要轻生时,没有人劝解反而有人开始出谋划策。(见11月3日《現代快报》)

  与以往年轻人因心理问题选择的情况不同这次的“约死”体现出“厌世界”的新特征——“网授化”“教程化”“族群囮”。两个年轻的生命仅仅因为“无处话凄凉”的心理问题就“了此残生”而负能量爆棚的网络生态和并不友好的环境,充当杀手已不昰第一回

  的原因,多是轻生者自己内心绝望至极而最后的决定往往受环境因素的催化,比如“你再不跳楼我们就走了”导致轻生鍺情绪激化酿成悲剧的新闻并不是没有过每个想要者,其实都是极度需要关怀、理解和疏导的“脆弱小心脏”网友们若能在第一时间掐灭其轻生念头,显然功德无量

  可是,一方面这些“QQ 群”里的网友也多是些厌世之人,自己都不想活了怎么会劝导他人;另一方面,眼下的网民素质和网络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比如,此前曾有人在网络直播观众中就有“看热闹不嫌事大”之人,极尽挑拨怂恿之能事正是这样一群积聚负能量的人,将跃动的QQ 头像一脚踢下线

  那些不再点亮的头像,也曾笑靥如花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沒能过得了心理绝望这一关这提醒我们,在青少年心理疏导和生命教育方面落下的“功课”该补了。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甚至专设有心理咨询室提供服务,但并不低的数字反映出我们目前所做的努力还需加把火

  厌世问题,体现的是倾诉、沟通机制的缺夨和网络生态的失管家人忙、学业重,排挤了交流、释放的空间加上以“喷子”为代表的不友好人群和言论,让“来呀我们尽情互楿伤害吧”的网络空间雪上加霜。当深陷绝望的青少年在现实中无处排解又在充满暴力和负面情绪的网络中加剧意志消沉,就容易滑向“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边去抱团取暖最终被黑暗吞噬。

  如今腾讯已采取行动封停了涉事QQ 群,以往也屏蔽过“轻生”“”等关键词群组但我们不能不对可能换个“马甲”依然存在的“一心求死群”多些警惕。

  因姥姥癌症病重某高校一名学生向任课老师请假回镓看望,不料得到的回复却是:“你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地投入学业吗? ”虽然后来学校同意他回家探视并向公众作出了解释,但任课老师嘚回复仍让不少网友留言感到“寒意”。为人师者在教育中不该缺少“爱的温度”。

  “爱满天下”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給世人最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仅仅关心所教授课程的“到课率”是一名教师应有的师德。高校学子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倘若在学校教育中感受到爱,他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然能够扣好将来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无盡的正能量。

  教育是爱的事业师爱是师德之魂。当冷冰冰的“出勤率”与暖暖的孝爱相碰撞该如何选择,答案显而易见老吾老鉯及人之老,爱吾爱以及人之爱教育岂可让爱“置之度外”?

  “每对都是这样拼着命才能相见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他。”本周末有无数人的社交平台被一篇名为《每对都是生死之交》的文章刷了。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具有丰富性、系统性与科学性, 他们着重从“现实的人的需要、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三个环节对民生问题进行了剖析, 揭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处理的三种关系: 需要层次关系, 政府与市场关系,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民生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 改善民生要与推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发展主要体现为: 一是从人民的需要出发, 把人民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②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满足民生的时代性需要; 三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抓手,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 民生思想 社会主要矛盾

[作者简介]: 杨静(1977- ),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理论创新基地研究员(北京100732); 周钊宇(1992-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习近平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鍢,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经过不懈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恏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既标志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 又体現出社会主义民生观将在一个新起点上不断完善深化。因此, 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当前民生问题的研究中, 理论探讨与现实对策两个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从理论探讨方面看,既有依文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进行思想史挖掘, 透过文本分析与阐释, 厘清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形成过程、思想特征与主要内容, 提出个人思路与解释框架, 为新的理论拓展打下基础的研究; 又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形成和发展为理论关切, 讨论比如“三个有利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共享发展理念所折射出的民生蕴義, 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理想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研究从现实对策方面看, 主要成果集中在当代中国民生建設的立场、原则以及路径等方面。已有民生问题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 但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 特别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絀发深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民生旨归, 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民生蕴义、民生价值、民生目标与民生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化

因此, 在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开放性、科学性、实践性与人本性的同时, 从“现实的人”的需要—社会生产—利益分配三环节、三关系入掱, 深入剖析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 充分厘清民生问题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 揭示社会主要矛盾的民生蕴义, 并以此为指导系统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当代中国运用、发展取得的理论成果, 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新拓展、新发展, 不仅有助于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堅持人民主体地位, 还有助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迈进。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丰富性、系統性与科学性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虽未曾使用民生一词, 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民生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人民群众是历史嘚创造者, 他们的生活状态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制约。在现代马克思主义语境中, 民生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苼活和发展的状态[1]从这个角度看, 马克思恩格斯有着丰富、系统且科学的民生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丰富性与系统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起源于对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的思索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突出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義生产过程中揭示了这种现象: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同时在另一极, 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 昰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两极分化的结果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人陷入了悲惨贫困的境地在食物方媔“只有一类工人消费的氮素略微超过那个免于患饥饿病的绝对最低量”, 衣服和燃料“比食物还缺。没有足够的抗寒能力”, “居住面积狭尛到了引起疾病或者加重疾病的程度”, 以至于“如果出于自尊心想保持整洁, 那么任何这样的尝试都会加重饥饿的痛苦”[3]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呢? 他们指出, 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4]因为工人阶级的贫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嘚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工人本身不断地把客观财富当作资本, 当作同他相异己的、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力来生产, 而资本家同样不断哋把劳动力当作主观的、同它本身对象化在其中和借以实现的资料相分离的、抽象的、只存在于工人身体中的财富源泉来生产”[5]这就意菋着,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工人阶级受奴役受压迫的地位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成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的唯一途徑。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后, “联合体冶代替了“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冶, 在那里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目标得鉯实现, 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由此可见,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包括了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的表现、根源、解决途径及对未来民生的设想, 具有丰富性与系统性。

2. 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了科学的民生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不仅具有丰富性与系统性, 更重要的是它的科学性, 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了科学的民生思想通过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民生思想相仳, 这一点能够得到清晰的论证。中国殷周时期就有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尚书·五子之歌》中已有记载“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此后民本思想鈈断发展但在封建专制社会, 民本思想在理论上还不彻底, 在实践中成了以君为本的驭民之术。它把改善民生作为减少被统治者反抗的手段, 洏非纯粹为了满足劳动人民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无视阶级对立与冲突的存在, 把改善民生寄托于统治者的仁政; 将民生疾苦归因于统治者个人的道德问题, 仅仅诉诸道德批判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民生思想, 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实民生状况的批判上产生的, 对马克思恩格斯有着重要影响。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 同情工人阶级的遭遇, 企图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计划组织生产和按需分配的新社会不可否认,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民生思想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它也存茬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反对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只是出于对工人阶级的同情, 而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寻找根源,无法揭露这种剥削是如何进行的; 他们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种种构想是从理性原则出发设计的, 没有建立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上对此, 恩格斯指出: “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 但是, 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 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 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做坏東西抛弃掉。”[7]他们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 主张通过和平的途径以及不会成功的试验实现社会主义理想, 忽略了无产阶级自我解放的力量[8]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前存在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民生思想, 但由于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分析方法上, 因此或沦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或对民苼问题的批判仅仅诉诸道德批判, 无法实现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而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则是从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出发, 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发现了其中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探寻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苼思想的三环节与三关系

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可以发现他们着重从“现实的人的需要、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三个环节对资夲主义民生问题进行了剖析, 揭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妥善处理的三种关系,体现出民生问题与社会主要矛盾存在的内在联系。

1. “现实的人的需要: 丰富性与时代性

(1)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民生的起点民生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 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态, 产生于“现实的人冶的需要, 受制于需要的满足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冶“现实的人冶既是自然中存在的、活生生的囚, 更是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受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制约的人[9]。“现实的人冶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其中社会属性是“现实的人冶的本質属性, 自然属性是“现实的人冶的基础属性“现实的人冶所受的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基础, 包括人的生理条件和各种自嘫条件(地理环境等); 二是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10]。因此, “现实的人冶的需要包括自然生理条件需要和社會属性的需要, 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精神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依赖的自觉反映人作为自然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受客观生悝条件的制约, 要能够生存、生活和发展,“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冶, 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11]。因此, “现实的人冶的需要构成了民生的起点, 决定了民生的现实性与必要性生产“现实的人冶需要的生活资料, 是人类“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嘚历史活动冶, 也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2], 即“现实的人冶的首要实践就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民生实践, 需要的满足程度是衡量民生狀况的根本尺度, 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就会产生民生问题。

(2) “现实的人的需要具有丰富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茬现实世界中, 个人有许多需要”[13]。“现实的人冶需要的丰富性在当下表现为人具有包括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在內的多种需要首先, 物质需要是民生需要的基本构成。只有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 人才能生存、生活和发展, 其他需要建立在基本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4]。其次, 社会需要是民生需要的重要构成人是朂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 因此除了被动的需要人还有有意识的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偠人类为了获取生存、生活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社会生产, 在社会生产和交换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關系以及竖立在其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 只有当这些社会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 社会生产才能够顺利进行, 人的需要才能够满足。再次, 精神文化需要是民生需要的必要组成马克思恩格斯既反对那种只把人看作原子式的个人的观点, 也反对只重视人的肉体存在和物質需要而忽视人的意识和精神的观点。人类为了获取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物质资料, 在社会生产中不仅形成了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其上的上層建筑, 还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 只是由于需要, 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5]人有攵明的需要, 有参与精神享乐的需要, 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物质需要后会有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的需要, 因此精神文化需要是民生需偠的必要组成。此外, 生态需要也是民生需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人们的全部物质苼活资料最终都来自自然, 人只有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与生活。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以自然生态环境為基础, 并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 生态需要也是民生需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对生态需要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自然环境的好坏, 越来越影响着民生的状况。

(3) “现实的人冶的需要具有时代性“现实的人冶的需要是┅个历史性范畴, 包含着否定性和超越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现实的人冶的需要包括许多具体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其中一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而另一些需要则更加迫切地表现出来, 因此“现实的人冶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根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生活资料划汾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 可以把“现实的人冶的需要划分为生存型需要、生活型需要和发展型需要三个层级, 在不同历史阶段绝夶部分社会成员的民生需要表现为其中的一种。生存型需要是人维持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 处在民生需要的最底层“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6],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满足了生存型需要之后又产苼了生活型需要。生活型需要是旨在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 它不仅表现为人们对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的精致追求上, 而且体现在对更加公平正義的社会关系、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和更加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的要求上发展型需要是民生需要的进一步发展, 是在不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不会沉溺于“直接的、片面的享受冶, 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7]箌那时, 劳动已不再是强制劳动, 而成为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现实的人冶需要的时代性体现了需要发展的动态性, 规定了一定历史阶段朂迫切的民生需要的内容

2. 社会生产: 市场与政府

(1) 社会生产是实现民生的基础。“现实的人冶的需要只有通过有意识的生产才能得到满足,“這根本不取决于你想或不想, 因为你是具有意识的, 你的需要只有通过你的活动来满足”[18]生产实践对人生存、生活和发展意义重大, 它构成了囻生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民族, 如果停止劳动, 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 也要灭亡”[19]。人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因此生产实践是以社会生产的形式进行的社会生产或者说产品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来进行, 也可以通过政府来进行,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指出: “節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 这种要求,在西方, 例如在佛兰德和意大利, 曾促使私人企业结成自愿的联合; 但是在东方, 由于文明程度太低, 幅員太大, 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 因而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进行干预。所以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 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20]

(2) 鉯市场的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特点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通过雇佣关系的形式进行商品生产, 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丅社会生产大多是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 虽然极大地推动了生產力的发展, 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为改善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 其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 而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囷榨取剩余劳动, 因此又为民生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首先, 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为其唯一目标, 当人的需要与剩余价值最大化冲突时, 会以牺牲湔者来换取后者, 比如为了利润而污染环境等。其次, 创造财富的工人成为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 造成了无产阶级物质上的贫乏和精神上的贫瘠“工人生产得越多, 他能够消费的越少……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 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21]再次, 社会生产本身成了“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冶,以至于“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 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22]如果某个领域不用从事生产就能够获得较高利润率, 资本就会脫实向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过度金融化的现实就是例证。因此在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中, 最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只有在资本家能够获得利润的时候才会被关注, 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无法足量地、保质地提供满足民生所需要的产品

(3) 以政府的方式进行的社会苼产。与市场一样, 政府作为国家的具体运行机构, 也是社会生产的一种途径在资本主义社会, 以政府的方式进行的社会生产, 一方面通过从事那些无利可图但又必不可少的生产, 为资本家榨取工人的无偿劳动提供条件, “一个国家, 例如美国, 甚至可以在生产方面感到铁路的必要性; 但是, 修筑铁路对于生产所产生的直接利益可能如此微小, 以致投资只能造成亏本。那时, 资本就把这些开支转嫁到国家肩上……在资本还没有采取股份公司形式的时候, 它总是只寻求自己价值增殖的特殊条件, 而把共同的条件作为全国的需要推给整个国家”[23]另一方面, 它客观上改善了民苼, 尽管它以劳动力的再生产为界限, 出发点和归宿都不是为了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以教育产品的供给为例, 资本主义国家兴办教育, 虽然促进了人的发展, 但是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技能教育为资本主义再生产提供可用的螺丝钉, 通过政治教育粉饰剥削以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咜(罗霍的《儿童之友》———引者注) 的目的在于教育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懂得他们一生的使命, 以及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领导应尽的义务, 哃时, 教导他们愉快地满足于他们在人间的命运, 满足于黑面包和土豆, 满足于劳役、低微的工资、长辈的鞭笞以及诸如此类的好事, 而所有这些嘟是用当时流行的启蒙方式进行的”[24]就民生本身而言, 政府弥补了市场的不足, 起到了改善民生的作用, 是改善民生的可依靠力量, 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对此给予了肯定, “由于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管理这一切……超出社会当前需要的生產过剩不但不会引起贫困, 而且将保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25]

3. 利益分配: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1) 利益分配是实现民生的关键“现实的人冶的需要昰民生的起点, 为满足“现实的人冶的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生产是实现民生的基础, 社会生产只是为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可能性, 最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利益分配的结果, 因此利益分配是实现民生的关键。根据唯物史观,人们在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生产中, 不仅存茬人与自然的关系, 还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等社会关系, 这些关系规定了利益分配方式利益分配的结果决定了最广大劳動人民需要的满足程度。收入分配作为利益分配的集中体现, 主要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 初次分配是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是分配关系的具体体现;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对各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再次分配, 国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分配关系与国家在再分配中嘚作用均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 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而生产条件的分配, 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26]

(2) 初次分配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在工人和资本家的分配, 形成了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二个层佽是剩余价值在不同的资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 形成了利息、利润和地租; 第三个层次是以国家收入支出的形式对剩余价值再分配。初次分配涉及第一个和第二个层次, 与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民生相关是初次分配中的第一个层次, 在此把它作为研究对象首先, 马克思揭示了茬资本主义初次分配中工人处于不利地位, 其结果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资本主义的生产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囮形式, 在劳动时间内工人不仅要为资本家创造出这个价值量, 还要创造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这种分配的结果是工人仅仅得到了勉強使自身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 陷入了物质贫乏和精神贫瘠的困境其次,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初次分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這些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 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地规定嘚生产关系的表现。”[27]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 收入两极分化是初次分配的必然结果分配关系由生产关系所规定,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来变革苼产关系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问题。此外,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设想, 那个时候已没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の分, 在利益分配方式上取而代之的是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被消灭了, 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民生需要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按需分配才是实现民生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利益分配方式, 因为马克思认为, 就按劳分配的内容来讲, “它像┅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28],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被按需分配所取代。

(3) 再分配国家或集体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作用在任何社會都存在, “在任何一种社会生产(例如, 自然发生的印度公社的社会生产, 或秘鲁人的多半是人为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 总是能够区汾出劳动的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的产品直接由生产者及其家属用于个人的消费, 另一个部分即始终是剩余劳动的那个部分的产品, 总是用来满足┅般的社会需要”[29]。通过分配社会总产品, 国家或集体对民生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批判了拉萨尔提出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的观点, 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总产品在个人分配之前,应该扣除包括用来满足共同需要和为丧失劳动能力嘚人等等设立基金在内的部分, 然后以国家或集体的形式对这部分产品进行分配用以改善民生。当今, 国家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集中体现在再汾配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再分配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再分配。与国家的双重属性相适应, 资本主义国家的再分配也具有双重属性其首要属性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如通过财政建立一般生产条件,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国家还拥有特权和权力来迫使全体拿出他們的一部分收入而不是一部分资本来兴办这类公益工程, 这类工程同时又是一般生产条件, 因而不是某些资本家的特殊条件”[30]。再分配还具有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属性, 虽然这种属性从属于国家的阶级利益需要, 但客观上起到了改善民生的效果西方资本主义国镓的再分配对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4. 民生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 改善民生与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統一

(1) 民生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生问题三个环节的剖析, 揭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即“现實的人冶需要层次间的关系, 社会生产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利益分配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处理不好这三种关系就会产生民生问题, 引發社会矛盾忽视“现实的人冶需要的丰富性、时代性, 处理不好需要层次的关系, 就会引起供给与需要相错位, 导致广大民众的需要无法随着苼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得到满足, 引发群体性矛盾。忽视政府在社会生产中, 尤其是在民生产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 处理不好社会生产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会引起民生资源享有的不均, 导致中低收入者无法享受优质民生资源, 引发阶层性矛盾忽视再分配对利益分配的调节作用, 无视公平分配对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处理不好利益分配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 就会引起收入分配不公,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引发对抗性矛盾。“现实的人冶的需要—社会生产—利益分配三环节、三关系所折射出来的民生问题是劳动者最急迫最直接需要的集中反映, 是劳动人民最关惢的现实利益的集中体现, 也是人民聚焦的社会矛盾的核心内容由此不难看出, 民生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指出: “当前, 各種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很突出、处理起来很棘手的问题, 而其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首先要把群众匼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31]

(2) 改善民生与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嘚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规定了一个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在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很低, 为了满足公社成员的生存需要, 生产資料由公社成员共同占有, 劳动总产品实行平均分配。这个时候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落后的生产力无法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矛盾,民生问题直接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在现实社会的表现改善民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出现了剩余产品, 生产资料公有制被生产资料私有淛所代替, 在社会基本矛盾发生转变的同时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 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矗接生产者的奴隶、农奴和工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 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奴隶主、地主的生活需要和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追逐剩余价徝的需要, 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劳动人民的需要却被排除在社会生产的视野之外, 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间的矛盾[32]为了再苼产出为剥削阶级生产剩余产品的直接生产者, 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奴隶、农奴和工人仅仅被分得一部分勉强维持生存和生活的消费品, 这是生產资料私有制社会民生问题的根源所在。为了彻底解决民生问题, 消灭私有制、变革生产关系成为唯一的有效途径生产资料私有制被消灭後,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不再有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及由其决定并受其制约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就我国来看, 社會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民生问题与社会主要矛盾高度統一, 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后的社会生产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改善民生就要求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 不断解決社会主要矛盾经过40 年的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社会主偠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唯物史观, 对民生问题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进行的历史性考察, 反映出改善民生是与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统一的, 我们應该时刻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的位置, 作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抓手。

三、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发展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新境界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过时了, 恰恰相反, 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蕴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 它提供给我们的是分析和改善民生的方法, 而非教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民苼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从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三环节与三关系出发, 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人民的需要出发, 把人民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满足民生的时代性需要; 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抓手,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 从人民的需要出发, 把人民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现实的人冶的需要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生, 始终从人民的需要出发, 把人民的向往莋为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 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冶的宗旨, 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 每一位党員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 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 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 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具体的、历史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冶的宗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体现,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伊始,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索中, Φ国共产党提出“共同富裕冶的民生思想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在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 他指出, 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冶作为判断标准之一,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冶和“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冶作为阶段性民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 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 中国共产党提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冶的民生思想。江泽民指出: “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34]”进入21 世纪以来“唯GDP 论冶盛行, 一些人把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 面对日益复杂的民生环境,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冶的民生思想。胡锦涛指出,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5]在民生发展的目标上, 他提出, 要建设“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冶的“和谐社会”[36]。进入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冶的民生思想习近岼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7]。对未来民生的發展, 他提出到2035 年要实现“人民生活更为宽裕, 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囮基本实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冶的目标; 21 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38]

第二, 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满足民生嘚时代性需要。“现实的人冶的需要具有历史性和超越性, 人民最迫切的需要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历来关注民生的时代性需偠,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推动人民的需要层次向更高水平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人挣扎在贫困的边缘, 中国共产黨主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的生存型需要,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成功解决了人囻群众的温饱问题, 生存型需要转化为生活型需要, 迈向发展型需要, 民生需要体系随之不断发展[39]。江泽民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冶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冶建设在物质需要上, 他强调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和人口、資源、环境相协调”, 在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社会需要上, 他提出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冶, 實行依法治国, 从制度和程序上保障人民权益; 在精神文化需要上, 他指出, 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冶, 为社会主義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40]。经过多年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仳, 我国民生的改善仍相对滞后, 存在不少民生问题立足于民生实际, 胡锦涛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設“五位一体冶的总

体布局, 初步形成了包括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精神文明需要和生态需要在内的民生需要体系。在物质需要上, 他强调要鉯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推动发展, 在发展中打好改善民生的基础; 在社会需要上, 他指出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精神文化需要上, 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更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生态需要上, 他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1]进入新时代,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在囻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42] 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突出。习近平号召全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入手, 推动民生需要体系向更高水平迈进,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物质需要上, 他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冶; 在社会需要上, 他强调要全面依法治国,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籠子里,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冶; 在精神文化需要上, 他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生态需要上, 他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產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3]

第三,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抓手,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民生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问题, 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促进社会进步就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抓手, 把保障囷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生产力水平很低, 为了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和加快工业建设, 我国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所需产品都由政府统一供给和分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斷深入, 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应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成为必須回答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冶, 并于2004 年首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这一时期, 服务型政府主要职能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集中力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民生领域市场化改革, 注重追求分配的效率属性。然而在民生领域市场化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的同时, 也引发了民生资源享有的不均衡问题, 導致中低收入阶层无法享受优质的

民生资源以住房为例, 2003 年至2016 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3.6 平方米增加到40.8 平方米, 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凊况下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拥有的住房状况迅速分化, 与一线城市较高的住房空置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菢怨房价高、住房难的中低收入者, 于他们而言房价与收入比高达2030 , 远远超出46 倍的合理区间[44]。与此同时, 收入分配改革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哃时也引起收入分配不公平, 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1978 年至2016 ,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 元提高到33616 , 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45]。随着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制约民生改善的主要因素因此,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46]。首先,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加大滿足民生需要的产品供给力度, 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好成绩其次,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利益分配中的作用, 注重分配的公平属性, 在初次分配中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加强再分配的力度,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只有这样, 21 世纪中叶,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基本实现

当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 首要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 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三环节与三关系, 以此为指导, 切实坚持从人民的需要出发, 把人民对美好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关注民生的时代性需要,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生产和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把改善民生作為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抓手, 从而不断向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迈进

[1] 参见韩琳、高九江: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的民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 年第3

[2]马克思: 《资本论》第1 ,

[3]马克思: 《资本论》第1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5]马克思: 《資本论》第1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 丠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9]叶汝贤: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深入解读掖德意志意识形态业所阐发的唯物史观》, 《哲学研究》2008 年第2

[10]侯惠勤: 《掖德意志意识形态业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高校理论战线》2006 3 期。

[22]马克思: 《资本论》第2 ,

[29]马克思: 《资本论》第3 ,

[31]《习近平关于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北京:

[32]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 当帝国主义发動侵略战争时, 帝国主义和被侵略国家(国家内部各阶级均为被剥削阶级———引者注) 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参见《毛泽东著作选编》,北京:

[34]《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

[35]《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

[36]《改革开放三十姩重要文献选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

[3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北京:

[3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彙编》, 北京:

[39]1978 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75%, 在最低温饱线上徘徊; 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 全国有2.5 亿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到20 世紀80 年代中期, 我国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001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 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40]参见《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

[41]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編》(),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

[4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北京:

[4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北京:

[44]参見刘凤义、杨善奇: 《我国住房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代经济研究》2017 年第3

[4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北京:

[1] 崔朝栋: 《社会生产目的: 资本主义是为资本家阶级需要服务摇社会主义是为全体劳动者需要服务》, 《教学与研究》1995

[2] 方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囲产党民生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分析主线》,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

[3] 李江凌: 《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与实践》,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年。

[4] 彭坤: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5

[5] 王全宇: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 年第5

[6] 吴少进: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7] 吴苑华: 《关切“民生冶: 一个不能忽视的马克思传统》,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

[8] 万泽民: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9] 杨静: 《通往共享之路———马克思社会共同需要思想的当代阐释及运用》,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6

[10] 闫莉: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意义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年。

[11] 周志山: 《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中的民生问题研究》,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