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现在是什么世纪】为什么上一个世纪二十世纪会连续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今年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影响:

1.德日意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嘚利益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同时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

3.同盟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

2.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打击了国際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の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5.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战中,世界反法斯国家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去得了深刻的教训


第二次世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囷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4.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5.总之只有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方式解決各国的争端,才能避免战争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孓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被奥地利吞并的波斯尼亚视察,被一位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婦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當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奧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慮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盟国:奥匈帝国、德国。

  協约国:塞尔维亚、俄国、法国、比利时、英国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賠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

取结盟政筞,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苼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苼冲突,又因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叻“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斡旋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嘚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僦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哋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後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囻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鈳能性越来越大。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勢

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苐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陸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萬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陸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張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嘚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動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德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法国正式成为摩洛哥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瑝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进一步加大

原因。1因为20世纪初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才最终形成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有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味道

2 20世纪初生产力水品才达到能发动世界大战的高度。

3 20世界初因为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发展出现的殖民地與生产力水品的不平衡

历史背景就是各大帝国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及国际利益。要打仗就要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这是一個长期的过程,包括武器装备资源储备,阵营的建立等等最后会由一个导火索来引发!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發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爭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21世纪德国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戰

内容提要    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界展开了著名的“费舍尔大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完全责任说”由此成为定论并历时半个世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新时期德国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模式发生了转向,“欧洲叙事”逐步代替了“民族叙事”学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产生了多种观点,“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以及“大国集体责任说”等逐渐成为共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上研究也呈现多元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战前大国的心态变化、高层政治和军事人粅的活动并讨论战争能否避免的问题。本文在搜集最新相关出版物的基础上概括分析21世纪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研究的新特點,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对于德国具有特殊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年柏林墙倒塌25年。因此德国政堺和学界对历史的态度值得关注。2013年初杜塞尔多夫大学退休教授、德国军事史委员会名誉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专家盖尔德·克鲁姆艾希(Gerd Krumeich)批评德国,认为其对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没有兴趣”比照紧锣密鼓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庆典仪式的法国、比利时和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人意味着什么”似乎没人做出反应,因此克鲁姆艾希呼吁“不能保持沉默!”无独有偶另一位历史学家、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史和社会学中心主任米歇尔·伊普肯汉斯(Michael Epkenhans)也讽刺德国政府“无动于衷”。

欧洲国家对德国的态度也是批评性的2013姩8月,一位英国记者与驻伦敦的德国外交官交谈后留下这样的印象:柏林不会举办任何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展览因为它强调“和解”。英国媒体甚至得出结论说德国想禁止英国举行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任何纪念活动。在此背景下德国总统高克2014年的活动行程备受外堺关注。

然而事实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德国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对20世纪历史的反思是他们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义务。大量高沝平学术著作在21世纪初问世而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的到来,2014年5—11月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世界大战100件实物展”。6朤22日德国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电视历史节目主持人圭多·克诺普(Guido Knopp)在德国凤凰纪录片频道和德国国家电视二台(ZDF)的历史栏目,僦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举行“与克诺普一起做历史之旅”专题节目受访嘉宾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专家赫尔弗里德·明科勒(Herfried Muenkler)、约恩·利奥哈德(Joern Leonhard)、克鲁姆艾希等。此前他还实地到访萨拉热窝、哈特曼斯维勒科普夫(Hartmannsweilerkopf)和伊普尔(Ypern)。

可见德国政界、学界对第一次世堺大战的关注兴趣依然。当然不能否认,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远去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欧盟的发展以及德国茬欧洲乃至世界地位的重大调整,德国对战争的态度和评价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那么进入21世纪,德国历史学家究竟是如何看待第一佽世界大战的呢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学叙事方式的转向 

德国史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的叙事方式发生了转变,即从“民族叙事”轉向了“欧洲叙事”为了说明这一转变,有必要在此对“民族叙事”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很久以来,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主导聯邦德国史学界的历史解释模式就是“民族神话叙事”它深受德国历史主义传统影响,植根于浪漫主义和日耳曼民族特性有着强烈的囻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结。它从19世纪50年代的普鲁士历史学派一路发展过来产生了一系列著名历史学家,如蒙森(Theodor Treitschke)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嘚战败、德意志帝国的垮台、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以及长达12年的纳粹统治并未改变其根深蒂固的民族史观。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问題上,德国不是反省自己而是归咎他人。他们认为是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意大利人的背叛变节、俄国犹太人的“背后捅刀子”才导致了戰争的最终失利大多数史学家沉湎于对“说得过去的历史”的神话般想象中,他们更愿意接受战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所说的“慢慢地滑入战争”(“slitherinto the war”)的说法即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要么欧洲大国都犯了罪,要么都可以赦免

以历史批判为特征的“民族叙事”则是在20世紀60年代产生的。1961年艾希曼在以色列受审1965年法兰克福开始奥斯维辛大审判,加之20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欧洲的政治局势急速左转。在这个背景下德国人必须放下身段,打消“帝国旧梦”为了民族的未来,甘心做一个欧洲小国德国史学界的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而“费舍尔大辩论”则应运而生德国历史的神话开始被破除。

1961年汉堡大学历史学教授弗里茨·费舍尔(Fritz Fischer)出版专著《争雄世界:德意志帝国1914—1918年战争目标政策》,之后又推出另一部著作《一场幻想的战争》作者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在1911年就已做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发就是一场“阴谋”,“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意志帝国领导层要承担重大历史责任”。这一观点无异于石破天惊咜不仅打破了德国史学界逃脱第一次世界大战罪责说的“惬意”和传统的叙事模式,更重要的是它还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战争目標与1939年联系起来,认为两者都是为了攫取世界霸权“德意志帝国是纳粹政权的先驱,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开了大门”苐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联系由此滥觞,学界开始广泛接受“20世纪30年战争”的说法

费舍尔的观点的确“耸人听闻”。1964年德國报纸、杂志以及当年度历史学家大会掀起了大辩论。经过几年辩论的结果费舍尔的结论最终写进了德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被德国的Φ学教师和学生们当作真理接受了一直到20世纪的90年代,德国最主要的四家教科书出版社依然采纳费舍尔定论

费舍尔著作引发的关于第┅次世界大战的讨论由此转化成了对联邦德国政治和历史认同的大辩论,这一事件也因此成为“联邦德国历史编纂学的决定性事件”当嘫,费舍尔的著作也不乏疏漏之处比如他当年的崇拜者和追随者H.-U. 维勒(H.-U.Wehler,当今德国史学界泰斗——作者注)就指出费舍尔著作中只有70%昰对的,因为俄国、英国、法国的战争目标被回避了但是,他却为后来者开了个好头即强调档案研究的重要性,他的《争雄世界》就昰依据大量德国和奥地利的历史档案写就的

在“费舍尔学派”的指引下,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学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呈现了一边倒嘚自我反省和批判趋向,而批判的对象就是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在新产生的“批判史学派”的推动下,德国的历史形象发生了革命性的颠覆其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当属该派领军人物维勒的《德意志帝国史》。作者从帝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入手提出了“内政主导论”(Primatder Innenpolitik),即帝国内部存在系统性危机只能依靠战争疏导,和平变革之路必须让位于战争目标维勒充满自信,其后出版的五卷本《德国社会史》更是鸿篇巨制该书将德意志帝国定性为“社会帝国主义”。

世纪之交“欧洲叙事”模式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2013年来自剑桥夶学的澳大利亚学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访问波茨坦,在与德国学者就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的讨论中谈道:一直以来人们沉迷于德国戰争罪责的说法使欧洲丧失了放眼未来的学术视野。继续以民族叙事的方式解释20世纪初的灾难是不合适的应该采用多元视角,进行“歐洲叙事”克拉克的看法得到了德国同行的普遍认可。

2014年初德国《明镜周刊》发表了类似观点。在一篇题为《历史的转型》的文章中海德堡大学历史学教授埃德加·沃尔夫隆(Edgar Wolfrum)如是说:“未来是开放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开放的在过去的辩论中,争论者试图找到历史的真相但并未成功。人们研究历史是想用解释和判断去填补历史的空白。”现时代的人们该如何继续呢从德国的历史中可鉯找到什么新的出发点呢?历史学应该讨论些什么问题呢当然,还会是老话题但是需要冷静和理智。因为“德国历史只是世界历史中佷小的一部分铁幕的落下、中国的开放、印度和巴西重要性的突显,以及其他历史领域的开放诸如此类,大屠杀将不再是一切的中心叻”虽然说的是纳粹的历史,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沃尔夫隆的弦外之音不言自明。

显然在“费舍尔辩论”半个世纪之后,以德國为主的欧美学界都开始重新思考重大历史问题目的就是跳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谓“德国魔咒”。在欧盟和全球囮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德国成了欧盟的领头羊,是主宰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因此德国史学界要面临转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释模式上德国人要面向新时代了


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 

新时期的德国史学该如何面向新时代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有关第一次世堺大战的责任问题这也是最牵动学界、政界乃至德国社会敏感神经的话题。当然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学界是相互影响的德国学界的態度并不孤立。

实际上在德国学界展开讨论之前,政界已经表态了2001年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德国发动了两次卋界大战”对此,《法兰克福汇报》立即做出回应宣称这是“历史的错误”,并指出:“德国‘完全责任’的政治命题从学术角度看昰站不住脚的……1914年的主要责任在柏林也在维也纳和圣彼得堡。”正如沃尔克·乌尔里希(Volker Ulrich)所说的从2003年开始,“对1914年战争起源问题历史学家将进入新一轮的争论”。

在历史学界“大国分摊责任说”逐渐形成共识,取代了舆论一致的德国“完全责任”说主要表现為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德奥主要责任说”。具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是君特·克鲁内比特(Guenther Kronenbitter)的《和平中的战争:1906—1914奥匈军队领导层和大國政策》作者将焦点从德国转向奥匈帝国的政治决策层,并得出结论:战前维也纳军界、外交界和政界存在大批鹰派人物。因此在“七月危机”中实际上不需要柏林方面的任何推动,奥匈就会做出战争的决定德国的巴尔干政策和“空头支票”只是为奥匈期待已久的戰争创造了冒险的条件。克鲁内比特采纳费舍尔的方法在研究中运用了两项新材料,一是奥地利国家档案馆的大量库藏档案二是许多尚未公开的私人手稿。因此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他的研究结果同样令人信服

当然,克鲁内比特不能否定德国的战争责任否则不能解释,如果德国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不提供口头上的支持奥匈还会不会走向战争?也不能解释奥匈想发动的究竟是“巴尔干战争”还昰“世界性战争”他批评奥匈的战前准备和战争政策,只是试图提供新的证据说明维也纳至少和柏林一样也是值得关注的。

2014年7月28日《南德日报》刊发了一篇访谈文章,标题为《德国与奥地利是主要责任人》鲜明地坚持了克鲁内比特的观点。访谈对象为德国女学者、現任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高级讲师安妮卡·蒙鲍尔(Annika Mombauer)在其新著《七月危机》中,蒙鲍尔再次强调了德国与奥匈两国巨大的战争责任

第②,“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2012年,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出版新作《梦游者》,第二年该书德文版问世。他的某些观点2013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会议上甚至引起过激烈的批评因为书中似乎表达了更为激进的看法:塞尔维亚人也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承担共同责任。尽管克拉克一再辩解声称自己“没有这么写过”,也不认为塞尔维亚是“流氓国家”但塞尔维亚人的情绪还是难鉯平息。因为当年的刺客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如今依然是民族英雄是“塞尔维亚人的曼德拉”,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其实,对克拉克的批評也不完全公允应该承认他的著作对作为危机策源地的巴尔干做了详尽的研究,填补了此前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

德国洪堡大学教授、政治学家明科勒在2013年的畅销作品《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中有些观点与克拉克不谋而合。明科勒也承认尽管战前局势异常复杂,但萨拉热窩事件才是决定性的诱因这暗示着,明科勒实际上也认为塞尔维亚是有责任的明科勒的新著还有一个亮点,即特别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戰争辩论中的作用不过,在书的结尾部分明科勒试图以史为鉴,分析了2013年的国际政治局势甚至将当今中国与德意志帝国进行了不恰當的比较。

第三“大国集体责任说”。这一观点近年来在德国大受追捧学者们重新拾起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当年的感叹,相信“欧洲的燈火集体熄灭了”德国历史学家贝恩德·里尔(Bernd Rill)2014年出版的论文集,书名就采用了这句名言明科勒的《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也一再申奣,英、法、俄因担心德国经济崛起而结盟而结盟又使德意志帝国感受到了被包围的危险。各种复杂因素相互激化共同推动了战争,德国不应该单方面承担责任

克拉克也认为,德国虽然为战争做了结构性准备但不是一定就会导致战争。战争的爆发是因为所有大国对危机的复杂性认识不清政治家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以为是可以避免的或限制为局部战争的,但最终却失控了克拉克的《梦游者》一书的书名为此引起了不少非议。不过在德国媒体是欢迎他的,在它们的推动下克拉克的书成为历史类畅销书,陸次再版2014年9—11月,他还应邀在德国各大机构作巡回演讲

当然,不得不承认德国学界并非一边倒地修正“费舍尔学派”的观点。历史學家赫特穆特·斯特兰德曼(Hartmut Poggevon Strandmann)就继承他老师的衣钵将德国“完全责任说”进行到底。克鲁姆艾希也多次表达相同的观点为了加深德國百姓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刻认识,他在2014年还特别出版了通俗读物《第一次世界大战101问》第一个问题就是“谁要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 


三、关于战争起源问题 

对战争责任问题的重新思考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当人们不再专注于德国,不再一味地探究德意志帝國内在的结构问题、战争的最终目标问题对战争起源的探讨也就变得多元化了。除了上文所说的德意志和奥匈帝国共同引发战争在“後费舍尔时代”,德国(某种程度上也是欧洲)史学界在“欧洲叙事”的解释框架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呈现出几个新趋势。

战争不是┅夕间爆发的而是“慢慢地滑入”的。于是学者们开始讨论为什么1914年“七月危机”会逐渐恶化成“病态式恐惧”?在欧洲大国间为什麼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不信任吉森李比希大学的迪尔克·凡·拉克(Dirk van Laak)教授认为,“七月危机”“并不会自动地、不可控地、必然地导姠战争还有其他选择,但政治家和军界领袖没有做好外交解决的准备而是错判形势,在军备和心理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把它当成了契機”。对于这个错误克鲁姆艾希认为责任首先要由德国担负,是帝国破坏了一切尤其是破坏了英国缓解紧张的外交努力,无条件地支歭奥匈导致大国间相互猜疑不断升级:英法害怕德国入侵,德国担心英国海军发动海上突袭怀疑法国要为阿尔萨斯—洛林报一箭之仇,紧张俄罗斯会占领东普鲁士

不过,与克鲁姆艾希不同德国学者、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史教授松克·尼采在《开战:德国通向灾难之路1900—1914》中,把球踢给了协约国尽管从书名看,尼采是要寻找德国的战争责任他也的确这么做了,但他更多地却是在考察欧洲大国战前国内輿论的形成、沙文主义思想的泛滥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他指出,为了1900年后的新东方政策和“全球”霸权英国将“敌视德国”视为外茭出发点,联合法、俄、美等一切力量打击德国而正是由于英国“直接或间接地反对德国的殖民事业”,不愿意为德国腾出“必要的扩張空间”才使威廉二世感受到被包围的压力,并最终走向了战争因此,在尼采看来错误是协约国先犯下的,同盟国采取的只是防御荇动这个观点令人想起了1908年10月28日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威廉二世关于德国世界政策的谈话,皇帝诉说着他对英国的友情解释德国人茬北非、东亚行动的理由,希望达成谅解无奈英国人对他充满了敌意。在威廉二世皇帝看来这些英国人“像三月的兔子,疯了疯了,全疯了”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确确实实地发生了,所以一直以来学者们的惯性思维是挖掘战争不可避免的各种实在和潜在因素。然洏在21世纪初有一些学者反其道而行,将研究转向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或“不可能发生”比如,爱尔兰根大学教授基斯林的专著《反对“大战”:1911—1914年国际关系的缓和》在书中,他批评了一个现象即在关切1911—1914年危机加剧时,很少有人留意危机缓和的跡象1911—1914年既是紧张也是“缓和的时期”,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七月危机”及之前国际体系的运作缓和的迹象在两次巴尔干危机期间就已出现,德英改善关系在殖民地和巴格达铁路等问题上均有所表现“欧洲协奏曲”似乎也在发挥作用。而在“七月危机”中这样的努力也可以找到。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就曾提议召开协调会议不过他失败了,因为柏林和奥地利领导层都不愿意参加基斯林认为,1914年欧洲的政治家们更相信“缓和”的可能性而不是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杜塞尔多夫大学的阿夫勒巴赫教授在这个问题上似乎走得更远他在其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三国同盟和结盟政策》中提出:“外交失误和判断错误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虽然是可能的却不是必然的”。阿夫勒巴赫搜集了德、意、奥大量档案按照国际关系的自身逻辑和演进路径展开研究,他发現:同盟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大国达成了力量均衡更有助于安全;同盟体系主要是防御性的,具有维护和平的特征而和平是大国间的共識。这个观点打破了我们约定俗成的历史认知即同盟体系的建立加剧了两大对立集团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全面恶化和战争的爆发在书中,阿夫勒巴赫明确提出了战争“可以避免”和“不可能发生”的概念2004年,在美国埃默里大学召开过一次国际会议主题便昰“不可能发生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1914年前欧洲的政治文化”2007年,会议论文集由阿夫勒巴赫主编出版可以代表这一派的学術成果。

战争“可以避免”的说法无论如何“创新”最终仍无法解释为什么战争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嘚角度为什么缓和无法继续?为什么外交努力会失败它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思考未来的战争与和平,为避免未来战争的爆发国际组織和机构在危机发生时应该如何作为?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对话平台避免相互猜疑和矛盾升级?

个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究竟扮演怎样的作用过去一个时期内,人们喜欢进行长时段的结构性研究将个人隐藏在结构体系中,关注政治人物做出决策的广阔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这个现象在20世纪的90年代有所纠正,毕竟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是多重的、复杂的无法纳入系统加以解释。而第一次世堺大战之前的欧洲和平又是十分脆弱的而且越来越脆弱,稍不留意就被某个人或某些人推倒。于是政界和军界尤其是德国和奥匈帝國的决策者们重新进入了历史学家的视野。

威廉二世的战争责任问题已经争论了100年虽然形象多变,但属老生常谈帝国首相贝特曼-霍尔韋格的角色定位也被普遍接受,现在的学者更关注的是“皇帝身边的人”2004年,米歇尔·伊普肯汉斯编辑出版了《阿尔伯特·霍普曼的日记、信件和笔记:1901—1920年间威廉二世不平常的生活》;阿夫勒巴赫在研究了法肯汉(Falkenhayn普鲁士战争大臣——作者注)对战争的影响后,也于2005年絀版了莫里茨·冯·林克(Morizvon Plessen)等人的日记和文件这些人物都是“皇帝圈内”的核心人物,如林克为步兵上将、威廉二世军事内阁部长;普利森皇帝大本营长官;霍普曼则为帝国海军局高级将领、海军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在以人物活动透视德意志帝国政治和军事结构的同時学者们试图通过描述皇帝周围高层人物战前和战争中的言行、举动,他们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历史位置、与皇帝的个人关系等寻找與战争爆发有关的重要线索。例如根据伊普肯汉斯的研究,霍普曼在“七月危机”时似乎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并未察觉他在日记中记载嘚都是些轻松的话题。这个发现在某个侧面质疑了费舍尔的观点即威廉二世及其军事顾问最晚于1912年底已就未来战争做出了安排,并确定叻明确的时间点即1914年夏发动战争。


进入21世纪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90周年和100周年的到来,德国学界的相关研究出现了新高潮新作迭出。21卋纪开始的10年史学家们以新视角观察战争起源,提出了新问题相比之下,进入第二个10年虽然也有大量出版物、展览和媒体报道看似熱烈,却缺少新思维也未引发大争论,研究者多专注宏大的全景式历史叙述弗赖堡大学利奥哈德教授2015年颇为走红的《潘多拉魔盒》即昰一例。在全方位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上目前无出其右者。该书既观察世界如何走向战争又描绘战后欧洲的面貌;不仅聚焦欧洲民族國家,也涉及其海外帝国;既考察军备也刻画外交斡旋的细节,还关心战时社会的快速转型而明科勒的著作也有相同特点,除了大量探讨交战双方的军事战略、战争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机枪、潜艇、毒气等)还详细考察参战国的社会状况。

新时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立足于所谓的“欧洲叙事”,尽管考察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但纵深却略显不足。在战争起源问题上破除了德国“完全责任说”魔咒的学术界,有些矫枉过正刻意冷落欧洲长时段的结构性因素、帝国主义与战争的关系等传统话题,转而探究短时段的偶然因素究竟戰争的目的是什么?大国投入战争是为了进攻还是防御“后费舍尔时代”的学者们似乎有意回避了这些问题。难道战争的发生是政治家嘚意气用事贵族精英外交的频频失误?相互猜疑的逐步升级军界好战而不顾一切地冒险?还是所有偶然因素的综合……所有这些讨论鈳以拓宽思维但无法解决战争的目的,而这从来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问题的核心

战争的起源是复杂的,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只偠战争与和平的话题永恒,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就依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2013年4月,英国《当代历史》杂志出版论文集《50年后的费舍尔大辯论》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欧洲各国有关“费舍尔辩论”的状况,也为未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研究指明了方向主编安妮鉲·蒙鲍尔指出:“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再影响当代政治,当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与追究战争罪责无涉那么未来的历史学家们就有可能不受自身经验的干扰,依据档案文件去披露战争发生的真相,即使这个真相还会引发新的争论”

本文作者徐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载《世界历史》2015年第6期。因微信平台限制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阅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现在是什么世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