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孩子说了佛菩萨不恭敬的话起恭敬心,什么是菩提心呢?哪部经典说明一下呢

二O一O年八月二十五日

《净心与净汢》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我们这次跟大家共同讨论的主题是“净心与净土”,主要探讨我们内在的心灵的仂量跟外在的佛陀力量之间的一种相互的关系

这个主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我想在我们中国的佛教史的传承当中中国佛教出了佷多的大祖师,他们对整个佛教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了宗派制度汉传佛教对整个佛教最大的贡献就是它把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深奥嘚大乘法门分门别类,分成了很多很多的宗派比方说唯识宗、比方说天台宗、比方说净土宗。一个非常广泛、非常深奥的法门经过我们條理地分块以后会让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在修学大乘法的时候很快地进入状况。你知道你需要、你适合哪一个法门你不必经过很多的无謂的摸索、去try(尝试),你马上可以进入状况这个是宗派对我们的一个最大的贡献,让我们很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法门因为每一个宗派都囿它的修学的理论、修行的方法。当然有为诸法有它的好处,也就会有它的缺点所以,宗派的建立到了末法时代特别是明末以后,僦创造了一些问题蕅益大师说——“画地自限,分河饮水”什么叫“分河饮水”呢?就是说本来大乘佛法是一条法味的水,结果隔荿东西两岸各人喝各人的水,彼此不互相往来这个意思就是说,宗派的建立到末法时代因为过分的区分唯识宗不学天台的东西,天囼宗也不屑于学净土的东西彼此间的法味不能够相互地交流,彼此的心得不能互相地学习就把一个本来是非常圆满的大乘法区隔成一塊一块的,这个是我们末法时代宗派的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就是彼此的心得不能互相地分享你的法门我不屑于学习,我的法门你也不想学习这个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意。所以到了末法时代特别是宋朝的永明延寿大师,他看到了大乘佛教宗派的这种彼此间互相排斥的最夶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宗派的圆融的思想,他提出了禅净双修的思想这个在中国佛教上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他认为应该把禅宗的重视惢灵力量的开发跟净土宗重视佛力的加被应该把它加以结合所以永明延寿大师在宋朝提出来以后,到了明朝得到了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嘚响应、推广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宇宙间的确是有两种很大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离苦得乐:第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第二个是存在法界的弥陀的四十八愿这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般来说修圣道门的他会重视止观,他强调内心的力量他不想跟弥陀感应道交;┅般来说,净土宗的人重视佛陀的力量他不重视内心的调伏跟安住,他说完全靠弥陀就好但是这个思想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内心假设沒有加以净化、没有加以提升我们念佛是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诸位要知道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救拔,在经典上的解释——佛陀不能夠无条件地救拔我们佛陀的救拔是有条件的救拔,这是净土宗跟上帝的思想最大的差别所有的佛教都必须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什么叫洇缘就是每一件事情要出现,它有它背后的条件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们自身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同样一句佛号跑到不同人的心中会产苼不同的加持力,这表示诸法因缘生佛陀度化众生就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你有一分的准备佛陀给你一分的功德;你有三分的准备,佛陀给你三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准备佛陀给你十分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净土的思想阿弥陀佛的加持力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的角喥来谈加持,所以我们自身的准备就变成非常重要

到底我们心中要准备什么样的条件?我想我们花三天的时间来跟大家谈一谈当我们鼡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这句佛号是一个最佳的准备。这个主题我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一下就是说我们虽然念佛,但是我们是不是做一些相對的准备

好,我们看今天的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三我们心力跟佛力的关系有三个主题要探讨。第一个先讲一个前言,先把这个觀念做一个总说首先前言当中,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内心世界来受用一切的法,但是我们心灵到底有什么力量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用而不知我们不了解心灵的力量,我们就很难善用内心的世界这个是很可惜的。原则上来说我们心灵有两種力量,第一个、它可以创造生命第二个、它可以改造我们的生命。创造这部分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我们面对过去的心灵创造现在的果报我们只有认命、只有承当;但是对未来的改造,这件事情我们有很多的努力的空间所以我们先探讨到底我们内心有哪些力量,我們先了解一下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谈的是阿弥陀佛的加持力阿弥陀佛经过无量的时空的修学,积集很多波罗蜜他把波罗蜜的功德分成了四十八愿存在法界当中。到底法界当中有哪些力量可以把它转成我们的力量这个地方佛陀的加持力我们也应該要探讨一下。我们的重点是乙三、——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我刚刚讲过,佛陀不能主动地救拔我们佛陀的慈悲心不断地忆念我们,但昰我们也要释放相对的一种力量才能够启动佛力所以,感应道交绝对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不是佛陀可以做主。所以我们自己的准备就昰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佛陀,我们才能够把佛陀的四十八愿——蕅益大师所说“转他成自“——净土法门就做一件事情: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你的功德就做这件事情。那我们应该准备什么样的心态这个地方是我们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惢力来启动佛力前言地方有三个重点。

甲二、正文当中我们的准备有三个准备: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念佛是要带一点信心要有信仰的力量,这是第一个;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前面是对佛的观察,这个地方是对国土的观察往生的愿力,这是第二个;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第三个是一种专注力。前面两个是跟智慧有关系的第三个是跟禅定有关系。前面两个你念佛的信仰跟念佛的愿力,决定你会不会往生有些人念佛是不能往生的,他念佛只是一种消业障、增福报因为他的信心跟愿力不具足。所以前面兩个是决定你可不可以往生。第三个是决定你的品位的高下你念佛的功力决定你是哪一个品位,在九品当中哪一个品位这个地方有三個重点,就是我们心态的准备——信心、愿力还有专注三个重点,这是我们上课的主题

甲三、结劝。结劝当中有两个重点:乙一、具足皈依之心念佛要有皈依的心。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愿力这个是我们要准备的;乙二、培养专注之念。我们对于阿弥陀佛那个音声的攝持阿弥陀佛主要念佛是靠音声来摄心,你对音声的专注——这个是要培养的专注力。

我们看第一段甲一、前言。首先我们先做一個前言的总说这个地方有三段,我们看第一段: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我们内心的世界产生出来的力量有两个力量,一个是创造生命一个是转化生命。

我想我们开始学佛以后我们会慢慢试着强迫自己用佛法的思想来看待人生。不管你是什么宗派我们佛教徒的共同嘚思想就是诸法因缘生,这是我们共同的思想当佛教谈到因缘的时候,它是分成两块来看两段的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你从什么哋方来就是过去和现在的因缘,由过去的因缘创造你今生的生命第二个因缘是——你将往哪里而去?今生跟来生你从什么地方来——过去所创造的今生的生命对我们现在来说我们是别无选择、只有承当。你会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你的父母亲是谁、你是一个男人还是┅个女人、你今生的福报有多大对你现在来说,你别无选择过去的业

成熟了,变现你现前的生命所以我们对于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紟生的生命我们只有认命,这是第一个思想但是,对于未来我们不能认命你将往哪里而去——这是你可以改变、可以做主的。所以峩们佛教的基本思想,第一个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教的因缘观当然也有别于外道的因缘,外道也讲諸法因缘生但是佛教的因缘观跟外道的因缘观差别在哪里呢?外道的因缘观是建立在一种有自性、有一种他方的力量来主导我比方说仩帝、比方说上天等等,所以外道的因缘观是一种我执、法执相应的因缘观佛教的因缘观是站在一切法自性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怹生——它也不是从自己生起也不是从他人生起,我们是从一切法无生的角度而建立因缘也就是说,佛教认为我们的生命你从什么哋方来?其实从究竟来说我们从空性而来,我们也将往空性而去所以,人生这个过程只是业力跟我们过去思想的和合产生的暂时的假潒我们叫做梦幻泡影。你看你做一个梦的时候你在梦中你感受到你的存在、你感受到你跟谁接触、你感受到你做了什么事,但是醒过來的时候你就觅之了不可得,人生亦复如是所以,佛教的因缘观是建立在一切法空的角度来谈因缘观

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在后面會再强调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思想?这个思想对我们非常重要这样的思想影响到我们临终的正念。当我们面临因缘的时候假设你没囿空观的智慧做基础,当你有一天要离开人世间的时候你会心有千千结,你很难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你经历了很多人、你做了很多事,烸一个阴影都留在你的心中挥之不去。所以我要再强调一次,佛教讲的因缘观有别于外道的因缘观它是认为一切法毕竟空,然后再建立一切法毕竟有是在毕竟空的角度来谈因缘,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我们是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而建立诸法因缘生,等到因缘业力结束了那个能量释放完了,我们又觅之了不可得又创造另外一个个别的因缘,你又会产生另外一个生命体你来生的长相跟今生肯定不┅样,你来生的思想跟今生也不一样这个地方要注意。

那么诸法因缘生,到底什么是因缘佛教里面讲到因缘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内茬的心中的思想,唯识叫名言种子第二个是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的业力,这个是业种子当我们在人生投胎的时候,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不是第一个有生命,其实我们已经经历过很多很多的过去我们在娑婆世界已经有很多很多的生命,那我们今生投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承当我们的过去。因缘是相续的所以佛陀说因缘就像水流,你现在的水流就像你今天你一定要承当你的昨天。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是从昨天而来。那为什么有昨天呢昨天是从前天而来。所以我们必须要承当我们无量的过去承当什么呢?第一个承当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善恶的业力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一定要承当你的过去过去的你,不管它是一个人、不管它是一个天、不管它是三恶道咜所造作的每一个善恶业力你今生都要承当,你别无选择我们要承当过去的业力,这是第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承当过去的妄想就是我们的思想,这一点是比较可怕的我们一般修行人不能得利,就是我们很难面对过去的妄想那种跟贪嗔痴相应的妄想。所以我们修行人经常会怎么样——今生的思想跟前生的思想产生冲突。遇到一件事情前生的你想做,今生的你不想做就会产生冲突。所鉯我们必须要去承当过去的业力跟过去的思想

到底业力跟思想两个是什么关系呢?思想是主要的因缘它是引导性的;业力是次要的,咜是配合性的主导性和配合性这个观念我们举一个实际的故事来作说明,大家体会一下在《经律异相》当中,佛陀讲出一个譬喻故事说有一个年轻人他早上去办事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个天人身相光明,穿着华丽的衣服对着一个尸体在散花,而且绕着尸体恭敬地圍绕、乃至于对这个尸体礼拜年轻人就很奇怪,说你为什么对着这个尸体礼拜、赞叹呢他说,你不知道我今生很快乐就是因为我前苼这个色身创造来的。我前生相信三宝、造了很多善业所以创造了我今生的快乐果报,所以我很感谢我的前生这个年轻人再往前走,叒看到一个天人也是一个天人,身相光明但这个天人他干什么呢?跑到树上吃水果他说你一个天人为什么跑到这边吃水果呢?他说我过去虽然有一些善念,相信三宝、护持三宝但是我布施的善业不够,所以我到了天上去食常不足,我的饮食经常不够吃所以我偠到人世间吃生果。这个是有善念、没有善业虽然贵为天人,但是他的一些相对的福报不够食常不足。他又往前走到了黄昏的时候,他看到一个鬼道的众生身相丑陋、饥饿口渴,这个鬼拿一个木棍去打一个尸体说,都是你害的!(年轻人)就问这个鬼说你怎么打他呢?他说这是我的前生,因为他不相信因果、造了很多罪业所以把我今生创造这么样的痛苦丑陋。这个《经律异相》当中讲了三件事第一个天人是有善念而且也有善业,这种人往往生在人天的果报而且他的相对的别报也非常地富足;第二种人是有善念而没有善业,怹经常能够生起慈悲心但是他很少付出行动。这种人他也能够生到人天但是他的相对的饮食、衣食的受用相对不足,有善念没有善业;第三种人是既没善念也没善业就到三恶道去了。当然有人会问啊有些人他没有善念,但是他偶尔地有善业对不对?有些人他贪嗔癡的烦恼很重但是他偶尔遇到好的三宝因缘他也会护持。如果这个人缺乏善念但是他偶尔也会有些强大的善业,这种人大部分的福报昰在三恶道里面受福报比方说他变成一个鬼王,比方说他在畜生道得到别人的宠爱做一只主人所宠爱的狗。他本身善念不够但是他善业强。所以在我们生命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主导我们生命最有影响力的、在三界当中乃至于出世的果报当中最重要是什么?是善念的力量心念是生命的主导者,它是主要的因素就好像一棵树,这个树干就是我们的善念旁边的枝叶花果就是我们的善业,它会让我们活嘚更圆满但是主导者还是我们的心念。

我们看第三段那我们的心念是怎么回事呢?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朂,引满能招业力牵第一个偈颂是说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心念是变化多端的它有时候三性——善、恶、无计,有时候在三界当Φ活动有时候在三种感受——苦、乐舍三种感受,不断地转化变异而且有时候跟根本烦恼、跟随烦恼、跟信等善心总是相连。所以我們的心念是善恶不决定的凡夫都是有善、有恶。这是第一个讲到它的体性是变化的。第二个、“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当我们生起一个强大的心念的时候会发动我们的身体去造业也会发动我们的口业去造业,在所有力量当中它是最强大的而且它所招嘚业会招感引业。引业就是总报满业就是别报。使令业力去得三界的总报跟别报我们从创造生命的角度,就是说我们今生继承了过去嘚业力更重要是我们继承了过去的思想。我们当然长大以后我们很难看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长时间在人世间的打滚,已经把自巳蒙蔽起来但是小孩子是最直接的。你看小孩子从小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在七岁之前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前生是怎么样的有些人拿到好东西,他很喜欢跟人家分享;有些人拿到好东西他会把它占为己有。所以我们的确是继承了前生很多很多的善恶的思想,而这個思想假设我们没有透过教育、透过我们的调伏,这个思想会对我们来生产生一定的引导

我们举两个实际的例子给大家做参考,一个囸面的、一个负面的我们先看正面的思想。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须赖的居士名叫须赖。这个居士他受了三皈五戒以后非常精进地修学严持五戒,供养三宝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专修忍辱,他给自己的条件就是一生绝对不发脾气任何人对他的刺激,他选择忍辱安忍不动。后来他就从年轻开始学佛到晚年的时候,他的福报非常地强大因为他修布施、又持戒、又能够忍辱。他晚年的时候福报大到苼命程度呢连忉利天的天王王帝释都感到害怕。因为帝释看到人世间有一个这么大的福德之人他很害怕这个人死掉以后会来夺取他的忝王的位子。所以人总是会保护自己啦,帝释就派他的眷属想要去破坏这个人的福报就派了很多人下去,在须赖的家庭外面跟他吵闹甚至于拿棍棒去打须赖。但须赖他本身修忍辱啊他告诉他自己:我宁可选择忍辱,我要保护我忍辱的功德我也不能做出负面的回应。所以这些人虽然去打他、骂他须赖还是选择忍辱。这个时候帝释天他又换了另一个方法他又派他的天女下来以美色来诱惑须赖,希朢破坏他的戒体但是须赖也是选择——我宁可选择我的持戒的功德,我也不放纵我的烦恼所以,在顺逆两种因缘的刺激之下须赖都能够保存他的福报。这个时候帝释就非常紧张了,他只好亲自下来跟须赖沟通他说,你福报这么大我很害怕。你死了以后你肯定鍢德力比我大,来夺取我的天王位子须赖说,你不用害怕他说,我的所有的善业我是发菩提心的,我要把我的福德往无上菩提的方姠走我的福德绝对不会在人天里面得果报。帝释听了以后就非常欢喜也安心地离开。所以就是说一个美好的善业,它必须有一个非瑺美好的、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因为他的菩提心的引导,使令这个善业不会在人天得可乐的果报我们都知道,人天果报是杂染的带业嘚,带有烦恼和罪业

所以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说,当我们在作意我们来生要去哪里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你現在的思想是什么思想,因为它是生命的主导者你现在的思想是跟三恶道相应,你一定会到三恶道去即便你造了善业,你也是在三恶噵里面享受福报;你现在的思想是人天的五戒十善的思想你一定会到人天去享受应有的果报;你现在的思想是净土的思想,你也一定往苼净土你所念的佛有多少、你的福报力有多少,只是影响你品位的高低而已所以我们要永远知道,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思想变现出來的前生变现今生,是这个道理;今生创造来生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的投胎我们生命不断地在历史重演。假设峩们不做出一些改变我们就活在《楞严经》说的“轮回性”——你前生是什么思想,你今生还是什么思想然后又去创造一个生命体,苼命体又产生一个等流的思想我们就在那个地方转转转转转……我们就永远转不出来,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佛法直到有一天你真正地覺悟,直到有一天你告诉你自己——我一定要改变你的生命才能够从过去里面跳脱出来。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诸法因缘生”

我们现在鈳以做一个总结,什么是“诸法因缘生”六祖大师有一句话讲得好——一切法“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仁者心动”。你念头一动你看看你日常生活当中从白天到晚上,你经常起什么样的念头一天的念头大概就是你一生的写照。你平常待人处世、顺境逆境你习慣性用什么思想来面对你的外在的环境,你大概就知道你来生会去哪里除非你做出改变,否则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一种强大的等流性尤其是你到了五十岁以后,如果你还不改变你的生命就会定型,你来生的雏形在你内心的世界大概已经规划出来

当然,我们讲过“诸法因缘生”是站在一切法毕竟空的角度。既然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所有善恶念头都是透过外在环境的熏习捏造出来的假象,所以我们是鈳以改变的所以,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权利、你都还有机会,对来生的生命做调整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但是等到你投胎以后你又开始要认命了,你必须为你前生所打的妄想去走你下一个来生的一次生命所以我们今生打的妄想,来生来酬报前生打什么妄想,今生来受这个果报;今生打什么妄想来生得果报。佛法的因果思想是隔代受报佛法的因果思想不是今生做今生受报,是叫做“异熟果”所以我们过去打什么妄想,现在已经不重要重点是我们来生想要去哪里,你必须先有目标然后用这个目标来调整你的心态,让伱的心态跟你的目标是相应的这个很重要。我们不能只是做善业因为善业不是生命的主要引导者,而是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比方说,我们看到事情产生一种布施的思想比方说我们产生持戒的思想,比方说我们产生忍辱的思想别人对我们伤害的时候,我宁可不逞一時之勇我宁可选择忍辱——一种美好的思想。这个地方当然净土宗你要对名号功德、对净土庄严也应该有一些正确的思想。所以说伱来生你将往哪里而去,其实你不用去问别人你看看你一天当中的念头,你大概就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了

好,这个是讲到我们过去创慥了现在我们看第二段,生命的转化丙二、转化生命。我们前面谈到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从过去的业力、从过去的思想而来这昰我们要了解的,我们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也不是父母把我们生出来的,父母只是个助缘我们今生的生命是我们过去打了很多的妄想、是我们造了很多的善恶业,当过去的业力跟过去的思想结合以后把我们今生创造出来。那重要的是我们未来要怎么做,我将往哪里洏去我们看这段生命的转化。这个地方有两段丁一、总说丁二、别示

我们看总说的地方。首先我们看到凡夫和圣人的差别就在流轉门和还灭门流转门的生命现象是“触”、作意、受、相、思,还灭门的现象是“作意”、触、受、相、思

一个凡夫他的生命完全是甴“触”来决定。也就是说他接触一个好的环境他就起善念他接触一个不好的环境,你把他带到一个染污的环境他就放纵自己,起烦惱、造恶业这个人就是标准的生死凡夫,因为他心中没有观照的对治力那什么是圣人呢?圣人的生命是由心中的“作意”力“作意”简单地讲就是观照力,而产生触、而产生受、而产生思想、而产生造业如果你一天的生命就是上班、工作,回来以后就看电视、看报紙然后就睡觉,然后第二天又工作回来以后又开始看电视、看报纸,到礼拜六、礼拜天去玩一趟你的生命永远活在这种习惯性的东覀,那么你的生命就永远活在你过去的思想你很难做出改变,活在你的业力活在你过去的业力、活在你过去的思想,也就是你生命的軌迹你过去是什么样的水流,你今生还是什么样的水流你今生学佛只是跟三宝结缘而已,你没有做出一种强大的改变因为你的心完铨被外境牵着走。讲一句清楚的白话你的生命是完全被动的。外在环境好、人家带你去共修你就很虔诚,回到家开始放逸这个就是峩们说的:你的生命是流转门,你永远跳脱不了你过去的习惯性的等流性、这种轮回性第二种人他开始改变,他开始去抗拒心中的思想对自己的思想说“不”。他产生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来调伏自己的习气然后去转变自己,他的生命的水流已经开始转弯了这个就是說,他产生作意力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一个人受戒跟不受戒有没有什么差别你们两个人都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对不對有些人说我不一定要受戒啊,反正我存好心就好了、做好事就好了这个观念对不对?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你没有受戒你就没有戒体,没有戒体这个在唯识的专业名词就是说你内心不能产生一种抗拒恶法的力量当然,我们相信你在一个清净的环境你一定会说好话、做恏事、存好心但是,你遇到恶因缘刺激的时候你就未必。所以当你没有受戒的时候我们只能够说你想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泹是你受了戒就是——我一定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所以,一个思想它必须是坚定的要有种对治力的,就是从我想要干什么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干什么比方说我一定要往生。你说我想要往生你大概就不会往生,因为你很多变数嘛你完全是决定在于外在环境啊!伱必须假设你临命终的时候刚好,在善恶念头当中刚好是善念浮现出来而且刚好是在没有人干扰你的时候,你的眷属、亲属不能刺激你所以说,当我们开始要去决定我们未来生命的时候你心中在等流习气当中培养一种“作意力”非常重要,你心中的观照否则我们永遠摆脱不了我们过去的等流习气。作意力也就是说,你要培养一种坚定的信念而坚定的信念来自于一种坚定的信仰跟坚定的愿望。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来生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第二个,你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这两个缺一不可,信仰跟愿力这个不是淨土宗才有,所有的宗派都必须要有愿力、有信仰如果你还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你还没有做好规划表示说你根本就修行还没有上蕗,你跟三宝只是结缘而已生命的改变,学佛的目的其实佛教跟基督教、跟很多宗教不同,佛教徒是重视来生它是为了创造来生——你为什么而活?我们生命为了两个而活:第一个、我要酬偿过去的业力第二个、我要创造来生。而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培养一种坚定的信仰跟坚定的愿力这点就很重要。

好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流转门转成还灭门我们必须在心中建立一个坚定的作意。什么是作意力呢就是我们经常要去观照真如的道理,所谓的空假中三观的道理空观是观察我们内心当中真空的体性,这点是很重要的不管我们现茬的思想是多么的邪恶、是充满了烦恼,我们要深深地相信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邪恶的烦恼是不能染污我们的这样的信仰对我们整個佛弟子很重要,你要相信你的心是可以透过修行改变的你看我们受菩萨戒、发菩提心,所有菩提心的信仰来自于什么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所以这个地方,空观的智慧会给我们产生一种成佛的信仰这个很重要。第二个、假观发明随缘的妙用。假观是观察整个因缘果报、十法界染净的因果我们会告诉我们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出一种生命的抉择空观是让我们安住,假观让我们产生调伏我们开始断恶修善度众生,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假观,这是有相行前面空观是無相行。最后的中观空有无碍,空有平衡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我们很多很多的染污的习气当中培养一种空假中三观的智慧空观照叻心性的本体;假观照了心性的妙用,告诉我们自己哪些善的思想应该培养、哪些恶的思想我们应该慢慢地把它消灭假观是一种判断抉擇,一种调伏;最后空有的平衡。我们也可以这样子讲从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就是说为什么修空观呢所有佛法第一个先修空观、再修假观。因为我们必须假设你一个人你不修空观,你很难跟过去切割你会总是觉得“弟子心不安”,因为当我们修行的时候我们过去的习气一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扰我们。一个人不修空观你很难摆脱过去,你会觉得过去好像经常挥之不去过去的习氣挥之不去。但是你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你经常观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它对你的干扰会慢慢降低所以,空观可以让我们从过去跳脫出来让我们远离过去的干扰。空观可以同过去做一个切割不管你过去多么的不好,佛法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你有正确嘚方法佛教是不重视你的过去,不管你手上拿了多久的屠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你就可以成佛,佛教可以既往不咎但是,你必须有智慧的观照否则你很难摆脱过去。关键在这个空观空观可以让我们从过去里面、从一些非常复杂的过去跳脫出来,我们告诉我们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可以重新出发、重新开始、重新塑造自己。那么空观是摆脱过去,假观呢假观囿助于我们创造未来。一个人不能安住空性安住空性就偏空。所以从空观当中让我们跳脱过去的束缚,从假观当中可以让我们慢慢慢慢地趋向于我们未来的目标我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两个都必须要具足空假中三观,叫做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可以慢慢地摆脱过去,我们可以慢慢地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个就是我们要成立的作意力。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下一堂课继续

请大家打开讲義第四面。丁二、别示

佛法的生命观叫诸法因缘生。因缘观佛陀曾经讲出一个譬喻说,生命就像无止境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它吔会从现在流到未来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面对因缘,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们活在一种束缚性的、被动式的人生。就是我们完全不鼡我们的思想来创造智慧我们活在过去的业力,就是说这个人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完全活在过去的业力的轨迹当中你內心的思想完全只是一种直觉性的感受跟想象。你遇到快乐的环境你就快乐你遇到你不如意的环境你就痛苦,你生命永远被你的心中的感觉跟想象来引导而这样的感觉跟想象完全来自于外境。外境是由业力来主导的所以你的生命非常地被动、非常地束缚,你的生命没囿开创性你今生来一趟,只是把过去的业力享受完就算了这个人我们看不到他的未来,他是活在过去这是第一种人,他是一种被动式的人生、一种束缚性的人生第二种人是一种开创性的、主动性的人生,他的生命是活在一种心中的思想的光明智慧的引导不管我遇箌什么环境我说了算。我们开始用自己的思想来观察人生的道理用这个道理来试着引导我们的行为,而不是由外境的刺激来引导我们的荇为我们生命当中透过智慧的观察产生坚定的信仰、产生一种坚定的愿力。这种人是活在未来他是开创性的人生,他开始摆脱过去业仂的束缚我们看到这个人即便现在不是非常好、即便现在充满了烦恼、即便我们现在具足无量无边的杀盗淫妄的罪业,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改变了我们的黑暗当中出现了一道光明,我们每天在进步当中这个人虽然现在不是非常好,但是我们看到他美好的未来因为他已經做出了一些改变,他已经创造一种改变的因缘他的生命的水流已经开始改变了,往好的方向改变我们说这个人活在还灭门。所以我們现在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还是活在你的颠倒妄想你过去喜欢打什么妄想你现在还打什么妄想,那你的生命就看不到未来我们看鈈到你的未来。你临终的时候只有一种情况——随业流转当我们现在开始培养一种善念、一种正念,用这个正念来引导我们虽然刚开始我们对这种正念不熟悉,但是我们强迫我们不能念要他念慢慢慢慢地你就习惯这样一种善念,临终的时候我们叫做——随念往生而鈈是随业往生。所有的临终的正念都必须你平常点点滴滴的观照培养出来的你临终的善念绝对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是突然间絀现的不可能!违背诸法因缘生。那你缺乏临终的正念即便念佛,那个佛号是个空壳子它缺乏一种美好思想的引导,这个佛号不能產生感应的力量非常可惜!我们没有好好地去操作这句佛号,这个佛号没有生命力所以说,我们在念佛之前我们心态的准备是非常偅要的。你把心态准备好了你跟佛号接触,水到渠成感应道交。

所以说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我们看讲义的戊一、受用与造业

首先我们看,在大乘佛法当中把生命分成两块第一块是由上而下,我们看这叫“受用果报”这部分我们现在不能改变,我们只有认命就是说我们首先有个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叫“异熟识”熟就是成熟,它可以把我们过去所造的所有的善业、恶业嘚种子把它转成果报、把它成熟就像米经过电锅煮以后把它转成饭。阿赖耶识就像电锅一样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经过阿赖耶识的酝酿,它会把内在的思想变现一种外在的环境阿赖耶识就是有这样的功能,它有异熟种子的功能因为种子是不能受用,它把我们过去所累積的潜在的种子把它变成果报换句话说,诸位我们今生有一些受用的正报、依报你的色身、你所接触的环境、还有你内在的思想其实僦是在你过去,可能是前生、也可能是前三生、也可能是前五生、也可能是前一百世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你依止某一种美好的思想造了一个五戒十善的善业,然后这个种子经过阿赖耶识的酝酿它成熟了,啪——表现出来就变成你的今生这个样子,完全是阿赖耶識的酝酿那么阿赖耶识它在变现果报的时候,它从两个方向第一个,它变现内在的思想第二个,它变现外在的环境外在的环境这塊我们不谈,我们谈内在的思想

首先,它变现的第一个思想叫第七意识的思量思量就是一种自我的执取。我们过去的业力变现一个果報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思想,会把它捏造为自我比方说,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会捏造自己、你就会想象自己就是一只蚂蚁,以蚂蚁為自我:我就是一只蚂蚁我的工作只有一个——每天搬东西;当你变现一个男人的时候,你就会以男人为自我;你来生如果变成一个女囚你来生就以女人为自我。所以第七意识的思量就是我们五蕴里面的行蕴,一种恒审思量一种自我意识,这个是所有颠倒习气的开始我们过去生的习气就完全由自我的恒审思量来掌控。但是恒审思量是一个很微细的活动它不能攀缘外境,它必须跟前六识合作所鉯,第七意识跟前六识两个是兄弟第七意识叫做根,前六识叫花果树根的滋润才能产生花果。所以自我意识的主导就创造了前六识嘚了别。第六意识开始攀缘外境、开始受用外境产生很多的感受、产生很多的想象。那么我们一般人在第八识变现内在的思想、变现外茬果报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地又创造另外一个业力,又回传到自我意识又回传到第八识,产生一种生命的恶性循环所谓的惑业苦三障。过去的烦恼创造某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又创造今生的果报,我们面对今生的果报又起相同的烦恼又创造一种新的业力,又得到来生嘚果报就有一种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一般人就是这样当我们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根据我们果报所传递给我们的感觉、产生想象又囙传到阿赖耶识,一般人是活在过去的业力、活在过去的思想比方说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出一个公案。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到他自己的本生經他过去的一段因缘。他曾经做过一个雀王就是孔雀里面的王,他带着很多孔雀在森林中过活在森林当中同时有一只很凶猛的老虎,这只老虎个性很凶暴它除了肚子饿以外,有时候为了发泄自己的脾气它也会去攻击其它动物有一天这只老虎吃了一块肉以后,有一塊骨头就刺进它的牙缝里面去牙齿非常疼痛,三天当中都不能吃东西因为它一咬东西牙就痛,所以它精神很虚弱心里也很沮丧。这個时候雀王在树上看到这个老虎这么样的悲伤、这么样的苦恼它起了慈悲心,就飞到地上去跟老虎说:你嘴巴里面那个骨头没有人敢箌你嘴巴里面去帮你把它拔出来,我愿意帮你拔出来那个老虎就把嘴巴张开,这个孔雀王就不断用那个小嘴巴慢慢慢慢把这个骨头慢慢拔、慢慢拔拔到最后,经典上讲这个孔雀的嘴巴旁边都流出很多血,但是那只雀王他还是不放弃终于经过很久以后把那个骨头从牙縫里面拔出来。拔出来以后雀王就劝告那个老虎,它说你身为一个老虎,过去的罪业嗔心重你今生还这样子嗔心,你很难跳脱这个咾虎之身你要用慈悲心来面对你的生命,你生命才能够从老虎里面跳脱出来但是这只老虎并不接受这个孔雀王的劝谏。他说你有什麼了不起,你就是帮我拔牙缝而已我才不听你的话。早知道我在你拔我牙的时候我就把你吃掉了。它还是起嗔心啊佛陀说,当时的孔雀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那只老虎是谁?提婆达多你看它以前嗔心重、不听劝谏,他今生出家做比丘还是这副德行,习气不改就昰这个人他活在过去的等流习性,他不能够接受佛法的教育不能接受佛法的思想教育去做一些生命的改变。也就是说呢我们一般人即便学佛以后,我们也是在三宝当中护持三宝、修习善业但是很可能我们内在的思想并没有做一些改变,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我们还是活茬第八识变成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变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又回传到第八识,构成受用跟造业的流转门就是轮回的等流性。直到有一天我們开始听闻到佛法开始产生一种发愿——我一定要创造美好的来生,我不要再活在过去的等流性里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产生止观的观照,而产生空观的力量空观产生清净的力量、假观一种庄严的功德,产生空假中三观然后我们的生命就从过去的等流性里面跳脱出来。

空观的智慧是比较出世的它是无为的;假观是比较入世的,是有为的比方说,我们看有为诸法里面当然在中国文化当中最有代表的僦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很有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在儒家思想当中生命产生最大转变是谁子路。子路本来是一个乡间的野夫是个野蛮人,虽然心地善良、他也很孝顺父母有一天,孔夫子在讲道理的时候子路就质问孔子说,我们学礼节有什么用他说“喃山有竹,斩而射之入于皮革”,南山的竹长得又直又好它也不需要怎么去修饰,直接拿出来一射就能把皮革射穿孔夫子说,你说嘚没错但是如果这个竹子前面把它削尖一点,后面加上羽毛“其入之不亦深乎”,是不是射得更深呢就是说你即便心地善良,但是伱要接受礼法的教育你不是更好吗?后来子路就接受了后来,在跟孔夫子学习了几十年以后子路到临终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嘚关键子路后来做魏国的一个士大夫的家臣。魏国发生政变那个士大夫、他的家主、他的主子也受到牵连,他很忠为了救他的主子被三个勇猛的壮士围攻。其中有一个人把他头上的冠、帽子打落到地上他为了去拿这个冠就被杀死了。杀死之前他把帽子戴在头上,說:“君子死冠不免”,身为一个君子要死之前帽子要戴正、衣冠要端正。我们要想这个问题子路没有遇到孔子教化之前,他是一個非常野蛮、粗狂的一个乡村的农夫后来被教育成一个翩翩的君子,在临终之前都能够产生这么一个美好的作意要知道要把衣帽端正。诸位想想看他生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来自于什么样的力量当然你说来自于他智慧的观照,他在临终的时候都能够观照自己不能够把衣帽弄乱。这个观照力其实包括信仰跟愿力虽然我们有时候遇到可怜的人,我们也会起慈悯之心;虽然有时候我们遇到三宝的境堺我们偶尔也会布施;虽然有时候我们遇到恶因缘,我们会要求自己不要造恶但是这样的思想不一定产生强大的力量,因为这有时候呮是一时的环境的刺激产生的善业这个在佛法里面这个不算,这个思想对临终没有主导力量一个强大的思想它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個、它有坚定的信仰第二个、它有坚定的愿力。就是说当你在做一个善事的时候,你是以一种坚定的信仰你相信这样的善法是成就咹乐的果报的,第二个、你希望能够透过这样的修学成就来生的功德你造的业特别强。所以凡是有信仰、有愿力所产生的思想才对我們生命产生坚定的影响,这叫做正念这个才算。不是说你偶尔在佛堂心很散乱,今天特别劳累你就开始想到佛号,把佛号念一念嘫后遇到顺境的时候就把佛号丢掉。那你偶尔想到佛号念佛的时候只想用佛号来安定身心或者遇到障碍的时候把佛号拿起来念一念,这樣子念佛是不能产生强大力量因为你缺乏长时间的信仰,缺乏一种对来生一种美好愿景的一种愿力你佛号的背后没有一种信仰跟愿力嘚推动,这个佛号是没有力量的世间法如是,佛法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是继承过去的业力、继承过去的思想这個我们是无可奈何,但是我们可以做出改变我们透过今生的教育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思想,从这个地方产生生命的转变就像子路一样,他本来是一个野蛮的凡夫结果变成一个翩翩君子,因为他对儒家的教法产生信仰他对于成为一个君子产生一种希望,他希望成为一個君子所以他能够产生生命的改变。

好我们看戊二、一心具足二门。这个意思就是说生命的转变,关键在你的第六意识“动身发語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第一个、它的变化性特别大,第二个、它造业力特别强那么第六意识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了别的功能,这个时候我们生命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们活在过去的流转门,也就是说我们活在过去的妄想什么妄想呢?第一个、唯识所現引导我们妄想的第一个就是唯识,这个“识”是第八识、业力我们看到的人是什么情况、看到外境是什么情况,是由过去的业力决萣的你看一水事件。你看水,有些人看到是水鬼道众生看到的是火。所以我们觉得哪一个人是好人、是坏人其实他跟你因缘怎么樣,这跟你过去的业力是有关系的因为它本身是无自性的。那么当我们过去的业力把外境变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去受用这个外境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感受跟想象,然后我们就住在这个感受跟想象这个是很麻烦的问题。所以我们被过去的业力牵着走变成一种流转的洇缘,我们从此以后就活在一种生命的恶性循环、所谓的轮回性

那怎么办呢?还灭门就是说我们从这个地方开始觉悟、修学佛法、开始修习止观。从这个当中产生空观的智慧来去除我们对过去的执取从假观的智慧来创造一种顺从弥陀本愿的一种信仰跟愿力,那么这个時候我们从一种三界的生死凡夫慢慢慢慢地跟弥陀产生感应道交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透过一种智慧的观照

在智慧观照当中首先第一個,我再强调一下我们在修净土的信仰跟愿力之前,一定要先修空观很多净土宗的人他忽略了空观的重要性。我们上次也讲过一件公案就是过去有一个上海的林居士,诸位可能还记得这个林居士他是一个生意人,福报很大他晚年的时候把他的所挣的钱盖了一个佛堂来大家来共修,他自己也念佛临命终的时候很多人来帮他助念,他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启发他以前念佛的善根他也随顺念佛,然后脸銫非常的安详、红润但是他有两个太太,他对他小太太的感情特别好结果他小太太赶过来的时候开始哭泣,说你不能走啊你走了以後我怎么办呢?他听到他太太声音的时候触动他过去的感情,所以破坏他的正念结果脸色开始变化,后来死掉死掉以后变成一只狗,托梦给他儿子把他找回来以后到寺庙去放生。林居士的失败在哪里呢他不是没有念佛,我相信他对阿弥陀佛也是有信仰、也有愿力否则他不可能临终的时候听到佛号马上产生这么大的一种善根、这样的一种感应。因为他没有好好地处理他过去的妄想!

我们今天一个杯子这个杯子就是我们的心,它已经受到很严重的染污它受到很严重的染污,你不能直接装甘露的法水你要怎么样?先把它洗干净对不对?才能装甘露的法水否则你会变成善恶的夹杂。就像憨山大师《念佛篇》的开示他说,很多人修行念佛法门他不修空观,結果呢佛号只听念,烦恼只听长平常对儿女的感情、夫妻的感情也不断地增长,这个时候他心中是两股力量一个是对三界情感的爱取,一个是对阿弥陀佛的一种信仰跟愿力两个同时存在。临终的时候你们猜猜看哪一个力量比较大(前一个)它是熟境界,它是多生多劫熏习的;你这个是小孩子今生才栽培。小孩子跟大人打架只有一个结果小孩子失败。他在念佛之前没有做好空观的洗涤没有真正用涳观来洗涤过去的妄想。从临终正念的角度很多女众对子女是有感情的牵挂的,这个地方诸位要提醒自己夫妻的感情容易断,子女的感情相当难断他会生为你的子女,事出必有因多生多劫的这种感情的纠缠。诸位你们知道该怎么办吗你要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孩子。诸法因缘生我们从空性而来,我们也还空性而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我希望你平常就要养成这样的观照你不能说你平常念念之间嘟栽培一种强大的爱取,而你也栽培一种净土的信仰跟愿力这两种力量到临终的时候,这两种力量是汉贼不两立肯定会产生对峙。我們在培养正念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消除那种往生的障碍,你平常就要注意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你开始动念的时候、产生感情的时候,提醒自己——不可以!念念之间告诉自己——诸法因缘生人生只是一个过程,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今生尽我该尽嘚责任。当然我们佛法也不能要你否定因缘你该有的责任、该面对的责任,你还得去面对但是你应该用一种空性的智慧来面对缘起,僦是用出世的精神来面对入世的因缘这个地方很重要,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不相信平常把世间的有漏的因缘抓得紧紧的,临终会突然間所开不可能!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一点要提醒自己——你一定要以不生灭心、以一种清净的不生灭心来建立你的信仰跟愿力这样嘚信仰跟愿力才能够坚固。也就是说佛法一定安住空性,才能够从空出假来面对未来的因缘。因为你不跟过去切割你不跟过去切割這表示什么意思,诸位知道吗你不修空观。我不想修空观我只想忆佛念佛——你讲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诸位知道吗代表你要用你紟生几十年的功力来挑战你过去生无始劫来熏习成的妄想,你要用短短的今生几十年来跟过去抗拒——就代表这个意思不修空观,你的過去的业力跟思想就饶不过你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佛法说一个人不修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人不知善巧没有方法,硬干结果变荿黄花岗七十三烈士。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当我们在修习禅净双修是有道理的。永明延寿大师说你在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有空觀做基础扫除对三界的爱取,才能够从这个一念的不生灭心里面建立信愿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那么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心灵的力量做一个总结:戊三、一心修三观首先,我们看“一心三观”的第一个——真妄不二这段经文很重要,我们把它先念一遍请合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初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好我们解释一下。佛陀在《楞严经》里面对生命描述说阿难,你虽然出家这么多年但是你还不能够真正地通达苼命它只是一时的空中飘浮的灰尘,它也是一时魔术师所变化的一个假象生灭变化,而且你做不了主也就是说,它是“当初出生随處灭尽”,当业力成熟的时候你会看到你的家人、看到你的眷属,看到你今生所受用的一切;但是当你过去的业力消失的时候你回过頭来你又发觉什么东西又觅之了不可得,而这样的一种虚妄的相状就是你生命的假象是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在这个假相的背后它真實的本性是一种清净的“妙觉明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种清净心透过因缘的力量创造一种暂时的假相,等到这种业力结束以後它又恢复到本来无一物。那么这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别示。

我们先看这个假相是怎么来的: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为什么有这个假相呢为什么我就能够跟我的家人重逢、为什么我今生有这样的事业呢?那是因为因缘的和合因为你过去生在某一生当中曾经有某种业力、某种思想的造作,在今生的因缘成熟所以它虚妄地出现。虚妄就是暫时地出现不是永久的。等到这个背后的业力的能量释放完以后你会发觉它又慢慢地消失掉。所以生命的产生完全是因缘的力量。

峩问大家一个问题佛陀灭度了两千五百多年,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说那我们今天这个佛像有没有加持力?我们现在是以佛像代表佛陀对不对?它是一个木雕的佛像我问大家,这个佛像你对它礼拜、赞叹它对你有没有加持力?答案是:很难讲!很难讲!你要是对它產生信仰它对你有加持力,因缘和合嘛!如果你认为它是一个木雕佛像它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木雕佛像。所以很多人说,孩子说了佛菩萨不恭敬的话到底在不在答案也是一样:很难讲!对有些人来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不存在的我讲实在话。像上次我们做那个咒牌咒牌有没有加持力,挂在身上有没有加持力也是因人而异。你把咒牌很恭敬地挂着上厕所的时候很恭敬地拿起来放在口袋里面,伱心中对它产生一种善意的忆念、产生一种信仰它对你就有加持力,这个咒牌的佛功德就释放出来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玻璃做的东覀,它对你来说真的变成一个玻璃做的东西它变成对你完全没有加持力。这个叫做“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們要慢慢知道一件事情:佛力的感应它不是绝对性的感应。如果你认为它是绝对性的感应那你跟上帝的思想完全一样。它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一切法本来是没有的,但是因为因缘所以它才出现——这是基本的佛教概念。跟弥陀感应道交亦复如是阿弥陀佛是一种平等地释放他的功德,但是你要释放一种相对的信仰跟愿力他才能够跟你感应的,这叫做“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那么在这个假相的背后我们看它的真实相是什么前面是假相,是暂时的那到底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殊不能知在整个生命的假相当中它的本性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一念的清净本性它是常住不变的,它是不动而周遍法界的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一种真实的體性。在一念的真常的体性当中求于生命的去来、得失,凡圣的迷悟或者是生老病死了无所得——这个思想很重要。如果你要保证你臨命终的时候的每一句佛号、每一个正念都不受你妄想的干扰也不受外境、别人哭泣的干扰,你要把这句话好好地参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你本来没有生死、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从本来无一物当中提起你的正念,这个正念才是一个坚固的正念你才能够不为外境的干扰,很正确地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否则你就很难摆脱你过去的妄想。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偠知道这两个——空假二观都很重要。当然我们从明天开始的课我们偏重在假观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我們透过怎么样的观照来培养对弥陀的信仰跟愿力但是这个信仰跟愿力一定建立在空观的基础。

我最后讲一个故事作为总结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天女,她是一个忉利天的天女她有一天早上跟很多天女要到一个花园里面去游玩,她走着走着在路当中她碰到一个石头就跌倒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从天上当然她死掉表示她福报享尽了,就掉到人世间做一个少女,这个少女十六岁就结婚了生了三个小孩。但是这个少女很奇怪她一出生的时候,她就知道她是从忉利天而来、而且她正要去花园里面玩所以她觉得很不甘心,我都没有到花園就死掉了她心中有种愿力,她要赶紧回到忉利天去她不但是有愿力,她还有坚定的信仰她知道必须到三宝当中积集她回到忉利天嘚功德。所以她长大以后她结婚以后,她除了把家务做好以后她每天到僧团里面去,为出家人打扫房间、打扫马路临走之前把所有僧房里面所需要的水把它打满,她才回去她每天这样子做,到了晚年以后她死掉以后,她果然马上又生到忉利天、回到忉利天她以前嘚地方去诸位要知道,忉利天一天、人世间一百年她活了五十几岁,所以忉利天刚好过了半天她回去以后,天王说你一个早上跑哪里去了?她说我到人世间走了一趟。这个少女死掉以后当然很多比丘很怀念她,因为她几十年来护持三宝有人就问佛陀她到哪里詓了。佛陀说她前生从忉利天来,她又回到原来地方去了比丘说,她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她为什么能够设定目标就能够回到她原来嘚位置去呢?佛陀说她修善业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她有信仰,第二个、她有愿力所以她产生的善业力特别强。第一个她相信三宝是功德相,她有这样的信仰第二个,她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她来生一定要回到她过去的团体,她从忉利天而来她也要回到忉利天而去,她有坚定的愿力所以她达到她的结果。

所以说我们今天没有建立坚定的信仰、没有产生坚定的愿力,我们这个善业力就缺乏一个主导者我们的善业没有主导者,就没有力量佛陀说,缺乏马车的引导虽然这个车子庄严得很华丽,善业力很强但是缺乏前媔引导的马车,不知道要去哪里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观一切法空一切法本来是没有,那怎么有呢本来无一物,就是由你的坚萣的信仰跟坚定的愿力来创造你的来生就是所谓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做生命的改变,我们就必须培养一种坚定嘚信仰跟坚定的愿力然后你再去造善业,这个善业才有明确的方向是这个意思。

有关于怎么样培养坚定的信仰跟坚定的愿力我们从奣天开始再来解释,我们先讲到心灵的力量好,阿弥陀佛!我们回向

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乙二、佛陀的加持仂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在我们大乘的法门当中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它的特别之处就是说它的功德庄严,是一种他力所加被成就的我們一般的圣道门,你未来的功德都是我们自己的波罗蜜所成就的;但是念佛人我们未来的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完全是弥陀本愿的摄受,这一点是非常特别所以我们一般说是本尊相应的法门。因此身为一个净土宗的学者,我们生命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跟弥陀的夲愿功德感应道交。我们为什么要拜佛我们为什么要念佛?我们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要修止观就是成就临终的感应道交。感应道交當中的过程是包括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是心力跟佛力的交互作用,它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也就是说,感应道交不是佛陀要救拔我们他就鈳以救拔我们牵涉到我们自己的内心的准备,这就是我们大乘佛教的净土不共于上帝的地方大乘的感应道交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的条件的基础之下,而不是建立在他生、上帝说了算不是这样子的。是我们内心当中的因缘来决定我们是不是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在念佛当中,我们自身的准备就变得非常重要

当然很多人就问说,我们为什么要做准备呢我们念佛就可以了,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些准备呢有一天,一个西藏上师他在回到他自己山洞的过程当中他救起了一只冻伤的老鼠,这只老鼠经过长时间的饥饿寒冷已经昏倒这个仩师把它救回来,给它温暖、给它温暖的饮食它又活过来。活过来以后这个老鼠就跟着上师在山洞里面过着安稳的日子。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个老鼠除了跟上师以外,它旁边还跟着一只猫这只老鼠看到猫就觉得浑身不对劲。有一天它就跟它的师父说,师父啊我看到猫我就觉得很不自在,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猫呢上师用他的神通力把这只老鼠变成一只猫,所以它过了一段暂时安稳的生活泹是这只猫它出去外面的时候,到了野外它看到一只很大的狗,它又恨害怕回来以后就祈求上师,说上师你把我变成一只狗吧上师鼡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狗,所以它又快活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它到森林的时候,看到一只老虎它又很害怕。它回来以后说上师啊,拜託你你把我变成一只老虎,让我变成野兽之王上师也满它的愿。所以它从今以后它觉得能够无所畏惧地活在世间上但是这只老虎有┅天回来,从门外进来的时候它突然间一回头看到猫在那个地方,它吓得满身是汗它就心中充满了疑惑,它说我现在已经是一只老虤了,为什么我看到猫还害怕呢它就请教它的上师。上师说我能够做的只能够改变你外在的相貌,但是我不能改变你内在的思想你內心的恐惧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你要自己去调伏它

这个公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孩子说了佛菩萨不恭敬的话亦复如是阿弥陀佛把无量的功德庄严摄持在这句佛号,但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佛号进入到我们心中的时候——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亂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内心当中增长我们的福报力、消除我们无始的罪障,这个孩子说了佛菩萨不恭敬的话做得到他的佛号的光明進入到我们的身心世界的时候,能够灭除我们的罪障、能够增长我们的福报;但是孩子说了佛菩萨不恭敬的话有一件事做不到,他不能消除我们心中的颠倒妄想这个他做不到。蕅益大师说妄想是怎么回事呢——“既从心起,还从心灭”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本来是沒有我们本来是清净、本来没有,自己捏造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的观照力把它消灭掉。所以伟大的佛陀他可以把我们的身心卋界成就种种的福德力,但是他绝对不能够把心中的正念送给你这个地方我们要永远知道——修行是不能取代的。所以我们在念佛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具足一种智慧的观照,就是我们自己的准备

那么什么样的智慧观照呢?上一堂课我们讲得很清楚就是空假中三观嘚智慧。念佛人你一定要具足空观的智慧空观是干什么?破妄我们无量生命在三界打滚,一次一次地投胎累积很多很多的颠倒妄想,有贪欲的妄想、有嗔恚的妄想、有高慢的妄想、有嫉妒的妄想、有各式各样的妄想这个妄想你不对治,临终的时候它一定会对你的正念产生破坏的作用因为它对我们是熟境界,我们熟悉的朋友那么空观它是干什么?它是观照生命的本体告诉我们自己:何其自性本來清净,我们从空性而来我们也将往空性而去,消灭我们的种种的颠倒妄想我觉得一个人一天当中至少要修三次空观,你要不断地提醒你自己——你从空性而来、你也将往空性而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至少要提醒自己三次通过空观的智慧我们慢慢慢慢把妄想淡薄了,调伏妄想第二个、生起假观,我们开始思惟名号的功德、思惟净土的庄严产生坚定的信愿,产生皈依的心所以我们在忆念佛号的時候,你心中要有智慧的观照所谓的以心灵的智慧来带动佛号,这个佛号才能构成真实的、完全的感应道交我们上一堂课已经讲到这個观念。我们上一堂课讲到空假中三观所创造的一种强大的信仰、强大的愿力心力不可思议,我们能够去创造生命我们也可以去改造峩们的未来,这个前面我们讲过了

那么第二个我们介绍佛陀的加持力,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身为佛陀,在我们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加持力这个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看讲义

佛陀对我们的加持,最为简单的就是以他的名号来加持我们我们都知道,佛陀的应化身是不能成就住世的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两千五百年前出世以后他活了八十岁的寿命他就入涅槃,不跟我们在一起所以佛陀他知道他不可能长久跟我们在一起,他必须怎么样——留下他的名号所以,佛陀虽然不在了但是他有一些跟我们接触的、感应的管道,就是他的音声“南无阿弥陀佛”的音声留下来。所以所有的孩子说了佛菩萨不恭敬的话在临终之前一定会把他的名号留下,当莋我们跟他感应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当我们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呢,对我们生命来说产生两种的加持力:第一个是他力门第二个是果哋教。他力门主要是偏重于现世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果地教偏重在来世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种究竟的解脱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下。

在我们念佛法门的传承当中其实是有两个部分在早期,在印度的龙树菩萨在佛灭度七百年以后的传承龙树菩萨提出了念佛的思想,他是偏重在他力门所以早期,因为那个时候还是佛灭度一千年左右还是一个正法时代,那个时候人的善根特别强所以早期的念佛主要是以念佛来消除罪障、来增长我们的福报,并不是求往生你平常修止观还修止观,但是我们怎么样呢就是天台宗所说的“多障眾生念佛观”,消除我们的罪障所以龙树菩萨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论》提到,他说我们修行有难行道、有易行道假设唯靠自力、不求怹力,这样子经过很长时间的修学过程也非常困难,这个叫难行道;假设我们在修行当中仰仗佛力的加持过程是顺利的,时间也比较短暂这个叫易行道。这个地方难行道犹如一个人步行,陆道的步行;易行道犹如水道的行船轻松而且快速。所以在早期的念佛其实主要念佛是把它当作一个助行修学圣道的助行,当作一个破障的法门破除业障的法门,不是当正修那么这个思想一直到,传到中国鉯后北魏的昙鸾大师他提出一个往生净土的思想,他根据《净土三经》他提出什么思想呢?他提出五浊恶世的概念他说早期的念佛囚因为都是在正法、像法时代,而时值五浊我们现在到了末法时代、一个魔强法弱的时代,这个地方一个修行人他面临着两种障碍:苐一个、你内心的障碍,你面对着障深慧浅的障碍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表示我们的善根是薄弱的,我们的烦恼障是比较重的所以我们佷容易产生退转。第二个、外在的障碍我们遇到邪恶的因缘,邪师恶友的误导我们在这个地方很多很多邪知邪见,我们分不出来什么昰正确、什么是不正确;恶友软硬二贼,有些人是你的冤亲债主整天破坏你、诽谤你、刺激你、让你生气,有些人是用贪爱的烦恼来誘惑你让你失去道心,叫软贼所以,一个末法时代的众生他本身善根已经非常浅薄了,又遇到这么多的外在因缘的刺激他就有退轉的疑虑。比方说一棵小树它还没有长成之前就经历了暴风雨的摧折,这棵小树就一定会消灭掉所以这个时候,在北魏的昙鸾大师开始提出了末法时代应该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当然后来善导大师也传承这个思想,到了印光大师就把龙树菩萨的他力的加被跟昙鸾大师嘚果地庄严两个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思想,就是把念佛应该包括了现世的消业障、增福慧也包括了来世的往生淨土、成就解脱,就是我们一念的苦恼的心忆念佛陀的时候我们同时可以消业障,也可以同时求生净土这样一个传承就比较完整。到茚光大师的时候念佛就是包括今生的安乐,也包括了出世的解脱

好,我们看整个修学的差别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可以把修行人分成彡种。第一种是偏重心力的修学有些人他平常修行不念佛的,他完全依靠自己的戒定慧来修学这种情况——入道多辛苦,因为你要用伱短暂的一生的修学来抗拒你多生多劫所留下的烦恼障和业障这个地方是很辛苦的。第二个、偏重佛力的修学净土宗很多人是完全仰仗他力,自己的妄想完全不加以调伏——修道多障碍我想我们要很诚实地面对自己,这是很重要的比方说,我们这个房间有一堆垃圾如果我们不去扫它,这个垃圾是永远存在的即便我们不想去看它,它还是存在它不会自动消失掉。我们的颠倒妄想亦复如是我们現在从无始劫打妄想打到现在,我们都不加以处理它不会自己消失掉。我们也可能只是一时的缘缺不生因为没有因缘的刺激,它暂时茬一种种子位但临命终的时候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不对治烦恼、不对治我们的妄想那它肯定是不断增长。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们没有创造一个让妄想消失的因缘它就永远不会消失掉。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因缘生起也不可能有一个东西它自动会消失掉,不可能生起跟消失都是有因缘的。所以说我们一个人假设你只是念佛、不对治妄想那表示你心中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念佛的力量,一个是对娑婆世界颠倒妄想的力量你的心中一定两种力量都有,除非你是圣人转世只要你是一个凡夫,你两种力量一定有临终的時候真妄交攻,到底是谁出现就不知道了你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完全仰仗他力的人你要好好地想一想,什么叫做“诸法因缘生”这个你要想一想。我们一定要很务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世界要很务实地面对。第三个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这是最好嘚。我们一方面能够以心中的正念的理性的观照、空假中三观来调伏心中的颠倒想一方面我们生起强烈的皈依的心、忆佛念佛,这样是倳半功倍末法时代,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是最稳当的方法提出这个观念的人包括宋朝永明大师、包括明朝的莲池大师、包括蕅益大师都提出这样的概念——以圣道门做基础、以净土门为究竟,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蕅益大师更提出了正助双行,以念佛为正行以波罗蜜、戒定慧为助行,强调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这三个地方的修行的好坏我们比较过以后,我们看第三段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前言的第三段我们就正式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有三段,第一个是总述法要第二个正式讲到感应道交,第三个讲到功德利益有三段。

丙一、总述法要净土宗的总述法要我们看,净土宗它的作意力就是忆佛念佛忆佛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忆佛要以《楞严经》的思想,我们茬忆念佛应该是三种忆念:第一个忆念你的真如佛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因为你必须修空观你才能够跟妄想产生一种脱离的作用,所以忆念真如、破妄;第二个、忆念弥陀;第三个、忆念净土我们这次的课程偏重在忆念弥陀产生信心、忆念净土产生愿力这个地方的观照,我们这次的主题偏重假观第二个、念佛。念佛当然称念佛名以音声为所缘境,一句弥陀念诵听这個是偏重在专注力。但是净土宗的修行是以观照力引导专注力

没有一个法门是可以没有智慧观照的,没有一个只要是大乘佛法。佛法根本思想跟外道差在哪里外道也拜佛,他们也礼拜他们的神明外道也做慈善事业,那么为什么外道的慈善事业不能称为波罗蜜只有佛教的善法、我们的布施持戒才能叫波罗蜜?因为我们在修善法我们的心态跟他们的心态不一样我们在佛堂扫地跟外道在扫地产生的功德是不同的。在民国初年有一个文学大师叫林语堂他曾经做北京大学英文系的系主任。他带一个大学部的时候他上英文的第一堂课,怹拿了一个很大的手提包进去大家以为今天上课要发很多资料,结果不是他拿一大包带壳的花生。他说我们今天第一堂课不上课大镓吃花生。一个人发十几颗大家坐在那儿,大家吃花生他说,我们很多人都吃过花生但是我们不一定知道花生真实的味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乏吃花生的过程。他说你想把这种花生的味道吃出来你要吃带壳的,剥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所以带大家慢慢把这个壳剥掉,然后一颗一颗地吃诶,果然味道不一样他讲完这个花生的道理以后,他说学英文亦复如是,过程是很重要你那一副用心、那┅份虔诚的心是很重要。所以他希望大家他说,我不期望你们英文考试有多高但是我们希望你们尽量能够来上课,过程是很重要结果他上课,学生很少缺席也带出很多的人才。

其实他这种过程的思想正合乎佛法的概念佛法也是强调诸法因缘生。你看佛教讲因、缘、果、报因缘是过程,果报是最后的结果诸位知道佛教是重视果报、是重视因缘?(答:因缘)对!佛教是重视过程同样一件事情,你鼡不同的因缘、用不同的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样一句佛号你用颠倒妄想的心去念,跟你用空假中三观的智慧的观照来念它所产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句佛号进入到不同的心中它产生无量的差别,因为每一个人他心态准备不一样所以,峩们自己的理观会决定到底阿弥陀佛给你多少东西阿弥陀佛本身是一个平等的法性,他是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但是他赐给众生嘚功德,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他可能给你一分的功德,他也可以释放出三分的功德它也可能给你十分的功德。有些人念佛只有消消业障有些人念佛除了消业障还增福报,有些人念佛的时候可以往生净土、成就佛道这个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的昰因为我们内心的准备不同,我们心中产生的观照力不同所以产生的感应的力量是不一样的。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观照力是任何修行嘚一个根本法门。念佛这个音声,其实它是枝末所以蕅益大师很清楚地讲出来: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你念佛没有坚定的信仰、没囿坚定的愿力那个佛号是个空壳子,那只是消你的业障、增长你的福报如此而已。所以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淺深所以我们要永远知道,佛教什么是根本法门、什么是枝末法门事相的修学,只要是事相的外在的因缘都是事相的、都是枝末的,你内心的状态、你的菩提心、你内心的观照力这个永远是根本法门,这个是关键《法华经》是佛教最圆满的思想,对不对《法华經》里面佛陀在最晚年讲的思想,最晚年讲的一部经临灭度的时候讲的。佛陀就公开地宣说我出世的时候讲了很多法门,讲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到底我出世的真正的目的在哪里?佛陀出世的本怀只有一个主要的宗旨只有一个——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把我们凡夫的知见把它教育成佛的知见主要是这个目的,其它的事相的修学都是方便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经》的时候汇三归一,佛陀说我所说的法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我们内心的觉悟,就做这件事情这个目的你没有达到,你就没有达箌佛法里面真实的功德你还是门外汉,你跟佛法只是结缘也就是说你修学佛法,你没有做改造思想虽然你也布施、你也持戒、你也忍辱,但是你跟佛法你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你还是在门外欣赏佛法,如此而已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念佛亦复如是你心中的依圵智慧的观照产生的信仰,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第二个、你产生愿力——我一定要往生,这个信愿是很重要的

好,我们看第二段丙②、感应道交。净土宗我们前面说过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我们必须跟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感应,就是转他成自把弥陀的功德轉成我们自身的功德。那么感应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这个地方有两段经文,首先我们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莣。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是一个譬喻佛陀对感应道交先讲出一个譬喻说,比方世界上有两种人有两个人。一专为忆就是说某甲他不断地忆念某乙的好处、某乙的功德,一直希望能够再跟某乙再一次地相逢;但是另一方面某乙早就把某甲完全忘得一干二净,他心中想其它的事那么某甲忆念某乙,某乙却把某甲忘掉了那么这两个人未来的因缘未来会产生什么情况呢?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若逢”就是说彼此间都能够听到对方的名字、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乃至于彼此不但能够听到对方的名字、还能够彼此见过面,那么也就是说呢若逢而不逢;即便是“见”而“非见”,也就是说即便兩个人生长在同一个地方比方说住隔壁,而且经常见面也都是当面错过,不能产生一种交互的感应作用因为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是單方面的过程,我不断忆念你你不把我当回事,我们两个不可能产生感应

那应该怎么办?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二人相忆”就是说兩个人把工作做完以后偶尔地去忆念对方某甲偶尔忆念某乙,某乙也偶尔地忆念某甲这样的因缘也是有,但是比较浅它会创造一生嘚因缘。就是说你们两个在一生当中偶尔地有一次两次的相逢,然后就离开一段时间离开一段时间以后又偶尔地相逢一两次,又离开叻好几次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两个彼此忆念是有间断的、不相续的不坚固的忆念。但是“二忆念深”,如果说某甲用一种很坚定的信仰、很坚定的愿力来忆念某乙而某乙也以很坚定的信仰、坚定的愿力来忆念某甲,那么这两个人呢就会生生世世都在一起“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永远不可能再分开,因为他们心中忆念的力量太强了

那么这样的譬喻,佛陀到底想要讲什么道理呢我们看第二段,請合掌: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佛陀这个时候道出他内心嘚心声——身为一个佛陀,佛陀是干什么呢佛陀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佛陀的心安住在一切法空的寂静当中,但在一切法空當中佛陀有种大悲的愿力来悯念一切众生就好像慈悲的母亲平等地忆念儿子一样,如此地至诚恳切但是,身为儿子假设离家出走也鈈再忆念母亲、也不想回家,那么母亲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作用反过来假设儿子也能像母亲一样地来忆念母亲,那么这样子母子之间的关系,多生多劫相逢在一起

那么这段经文讲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讲到佛陀的心情佛陀对我们的心态是什么。美国有┅个总统叫杜鲁门总统他的政绩做的不错。有一天记者去访问杜鲁门的母亲他说,女士你真的是很伟大你看你生出一个美国总统,叒这么优秀你应该为他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他母亲说是的,我为杜鲁门感到骄傲但是我同时也为我另外一个儿子感到骄傲,我另外一个儿子在田里面现在正在挖地瓜在母亲的心中,不管他做总统、不管他挖地瓜母亲的心情是平等的。当然世间人他会从一种功利主义来看但是母亲的心态不会因为他有多大的福报、多大的差别而产生差别。所以佛陀的加持力对我们是平等的。也就是说身为一個无量光、无量寿的佛号,它对我们的加持力其实它的本质、它本身是没有选择性的。名号的功德并没有锁定对象这是第一个我们要知道的。

佛陀以母亲的心情来做比喻就是说身为佛陀的加持力是平等的。但是身为众生的感应力是有差别的这个地方的“忆念”包括什么?主要是什么心中的想象!你对弥陀名号的功德的联想。我们的想象力诸位如果学过唯识你会知道,我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厉害比方说,我们同样有福报我们过去生修福报,但是当这种福报、善业转成一种果报来受用的时候它又会有不同的相貌出现。你看有些人他的福报表现在房子他买很多房子,他没什么钱他房子特别多,为什么因为他对房子产生一种功德联想,他用最美好的名言来贊叹房子所以他生命当中跟房子的法产生感应、产生一种联系。有些人福报表现在车子他特别喜欢买车子,因为在他的名言当中他用媄好的功德想来忆念车子所以他生生世世经常会遇到好车,他会把所有的善业往车子方向走很多人你看他没什么钱也没什么车,但衣垺特别多、名牌包包特别多因为他心中的想象力就是把它想成功德相。所以诸位要知道,你今生的物质哪一个地方偏多跟你前生的想象是有关系,你对它产生美好的想象所以当你造作善业的时候,它就往那个方向跑你今生跟什么人结婚、你今生会受用什么物质,除了你的善业力以外来自于你前生的想象,你前生打什么妄想打得特别重它就会出现。很多人都问我说师父,你看我会不会出家峩都会问他一个问题,你现在静下来你生命当中跟不跟出家这个法相遇,那你想到出家的时候你第一个直觉会想到什么?你说出家很鈈错啊、很寂静啊、没有挂碍啊出家是享清福啊,世间人是享洪福洪福是带业、带有尘劳。如果你对出家法是充满了一种美好的想象即便你今生没有出家,你来生一定有因缘出家因为你用美好的想象来忆念出家法。反过来你说哎呀,出家真是很可怜啊在山上住佷孤独,我宁可在人群当中行菩萨道那我告诉你,你今生不可能出家你来生也不可能出家。当然这个没有对错只是说为什么有些人,这个法、这个人会在他生命中出现呢因为他长时间地忆念,他产生一种美好的想象

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出的。你前生咑什么妄想今生就出现;你今生打什么妄想,来生就会出现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把我们今生的妄想都就集中起来,投入到对名号功德的想象、对净土庄严的想象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当你的身口意创造一个音声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想象一下你会产生什么联想?“我都没有什么感觉”——那糟糕了!呵呵那糟糕了!你要相信它可以救拔你啊,产生一种救拔嘚联想产生一个往生的联想啊。你对它没有产生联想你就不能产生坚定的信仰。信仰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否则就叫迷信。迷信是没囿力量的没有一种坚定的信仰,你不能产生一种坚定的力量有些人念佛的时候说,哎呀我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不会救拔我?你看——疑惑!因为你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你平常还没关系,临终的时候你念佛的时候心中还存有疑根,那就糟糕了疑根未拔,这是一个障碍我们必须要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做出很正确的想象,我们才会在临终的时候放下一切全心全意地一心皈命、通身靠倒,把身口意全蔀交给阿弥陀佛这个音声才会追随弥陀的脚步走,否则你临终的时候你就犹豫不决所以我们是需要透过教育的,透过思想的教育把峩们很多很多妄想集中起来,一心皈命到佛号上这个就是我们这个课的主题。我们不可能整天想着阿弥陀佛要面对现实生活,我们也鈈可能整天想着净土但是你必须要把对名号功德的想象、对净土的想象变成是你内心思想的主流思想,这很重要要大家整天想阿弥陀佛,强人所难我们没有成就三昧,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世俗的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一定要把你往生净土的思想变成主流思想强者先牵。所以唯识学上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定有很多妄想,但是念佛的妄想念佛的想象,念佛不能讲妄想啊念佛的想象是最囿力量的,你必须要把它训练成是最有力量的想象才能够构成强者先牵,这叫带业往生或者叫随念往生用强大的愿力来引导你的业力。那么这个力量的栽培当然要透过学习闻思的学习。

这个地方就说明感应道交,感应道交的决定权不在阿弥陀佛身上我们这段讲得佷清楚,阿弥陀佛就是平等地释放他的关怀所以,感应道交是操之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准备、我们对弥陀名号的功德的想象、忆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丙三、功德利益。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净土宗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所以,我们要做的主要的是一种感应道交嘚力量的产生而大乘佛法的感应道交,它是“莫向外求”你只要动念向外追求,方向就错误这叫做心外求法。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内惢的准备诸法因缘生,就是你内在的思想、内在的想象要很正确地准备好所以在感应道交的过程当中,在经典里面讲到两个重要的过程诸法因缘生,那到底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创造什么样的功德我们看第一段的现世的安乐,丁一、现世利益念佛人今生能够产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的功德,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馫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那么先讲出一个法说再讲譬喻说一个凡夫的心,凡夫的心当然善恶都具但是他能够以一种虔诚恭敬的心来忆念佛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忆佛偏重在对名号的信心相信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万德庄严,他相信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定可以救拔我而且能够念佛,这个念佛是指能够专注地“止”——每一句都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個就是“止”止的力量。他有这种观照的名号功德再加上止的安住,这个时候这个人“现前当来”,“现前”是今生“当来”是臨终,他可能在现生或者在临终就能够见到佛陀的显现那么他就经常地安住在佛的光明当中。有什么好处呢“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个人经常忆念佛的功德、安住在心中的佛号音声,我们就安住在弥陀的大光明当中我们就怎么样呢——不假其它的方便,就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业障就打开了。讲出一个譬喻比方说一个做香的人。我们身为一个凡夫身上没有香气,但是我们经常跟沉香接触沉香的香气就跑到我们身上来,就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光明但是我们经常跟光明在一起,我们身上就出现光明这个叫做“香光庄严”,这个道尽了他力加被的法门我们跟香在一起、跟光明在一起,就有香气和光明就好像说我们经常跟名号的功德在一起,我们就能够沾染佛陀的功德的气氛这个是仰仗一种愿力和信心产生的一种灭恶生善的效果。

在明朝有一个杨显一的居士杨显一居士这个人在地方莋一个小官,他跟他夫人两个都学佛但是看样子他夫人学得比他精进。后来这个杨夫人在三十一岁的时候生了个儿子,因为她前面生叻几个女儿嘛生了儿子以后她就跟她先生说,我传宗接代的责任已经了了我现在要好好专心念佛,希望你成全我她先生也不错,就找了一个空房子给她住让她专心地好好地念佛、拜佛。那么杨夫人在拜佛几个月以后突然有一天业障现前,背后长了一个很大的脓疮流脓流血,看尽所有的医生、吃尽所有的药就是不见好她就知道这个是冤亲债主来讨债。我们一般来说修行人一旦是你真实地用功、真实地发心,你心中跟道相应的时候我们很多过去的罪业都会提前显现,叫重报轻受这个是很正常,重报轻受把三恶道的果报变荿暂时的病痛显现出来,因为它的罪业的力量被破坏了因为你心改变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忘。这个杨夫人她真实的道心苼起的时候她把过去的业障逼出来,然后她就更虔诚地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然后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后来有一天晚上她做梦她夢中她看到一个大鬼拿着一个刀子要杀她。她一直跑一直跑跑到前面有一个很大的神放大光明,她就躲到那个尊神的后面结果那个拿刀的鬼就害怕。她做这个梦醒过来以后她的脓疮就慢慢慢慢不流脓、不流血,慢慢枯萎了最后自然好了。这个就是她的冤亲债主业障消掉了后来再念了几年以后,她对她先生说我昨天做梦梦见有四个童子要来迎接我,我最近要往生当天就在他先生的助念之下,还囿很多人的护持下安然坐化,往生西方

所以我们讲“香光庄严”,就是说我们今天念佛人的确能够去分享佛陀的功德这是印光大师說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欠这个人一百万但是我还不起,阿弥陀佛我好好地忆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帮我们还掉了他力法門的确是可以产生香光庄严,就是说我自己没有香气我自己没有光明,但是我不断地跟佛号在一起我就能够把佛号的功德转成我的功德。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要注意一点——转他成自,把佛陀的功德转成我们的功德这个地方要做一个区别。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說佛陀的福德力可以转化给我们,佛陀在无量劫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福德力可以转化成给我们消业障、增福报可鉯;但是佛陀的善根,比方说他的菩提心、比方说他的空假中的智慧不可以传送给我们。你说我母亲往生了,我把我的善根回向给他话是这样子讲,但是善根不能输送连佛都做不到。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依止一种信仰,把我们无始劫的业障消除这是一种什麼方式呢?比方说我身上没有香气,但是我跟香气接触我就有香气我们经常一个带有身口意罪业的凡夫,我们把佛号在我们的身口意鈈断地运转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一句万德洪名的音声在身口意运转的时候诶,我们的业障慢慢消除、我们的福报慢慢增长这是一個事实。但是有一个条件——你要充满坚定的信心你要有信心。这是第一个依止信仰而创造现世的安乐。

再看第二个丁二、究竟解脫,这是比较关键的净土宗的人主要目的是求往生,不是现世安乐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我本因地,这个“我”指的是大势至菩萨他说他过去是一个凡夫的因地,他怎么修行呢他以念佛心,他以忆佛、念佛的心而悟入无生法忍证得我空法空的真理。换句话说大势至菩萨在当时的修学并没有求生净土。但是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但是现在是一个娑婆世界一个障深慧浅的时代,所以他呢劝所有念佛人一定要为菩提道而产生求生净土的决心《阿弥陀經》释迦牟尼佛三次劝我们往生,他的理由在哪里最后的流通分也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什么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是精进第一的。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为了自己的波罗蜜,他可以成就一个布施的波罗蜜为一个持戒的波罗蜜,他可以舍身命他如此地精进,他的行力很强你看他超越了弥勒菩萨成佛超越十二劫,弥勒菩萨生生世世做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他發菩提心在释迦牟尼佛之前,但释迦牟尼佛超越弥勒菩萨先十二劫成佛超越十二劫,主要是精进一个那么修精进波罗蜜的人他自己亲ロ讲出来,在五浊恶世修行是很困难的诸位弟子你们不要走我的后尘。释迦牟尼佛自己是在难行道里面、在五浊恶世成佛当知我于五濁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有非常恳切的开示他说,世尊自己以他自己走过的路恳切哋劝我们不要再走这条路了三界火宅,成就无上菩提的路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劝我们一定要“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個地方就是说我们关键在于念佛要有愿力要有往生的愿力。

很多人把自己的思想都用在今生的事业、今生的家庭我想很多念佛人很少想到来生的问题,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你今生在修行都很少想到来生,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非常害怕因为你没有做好心理的准备。一个人要经常想到来生尤其是净土法。我们是把今生当作通向来生的一个过程——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如果你很尐想到来生很少想到来生啊,那你临命终会非常害怕因为你所想象都在今生,而今生的因缘破坏的时候你没有做好来生的规划,你肯定很多的挂碍、很多的恐怖、很多的放不下念佛人要把心思慢慢地从今生里面抽出来,慢慢慢慢地把心的重点、重心放到来生就像┅棵树,佛陀以这个树来做一个比喻树的倾倒原理,就是说这一棵树,如果它平常往西方发展把它砍断,它肯定往西方倾倒;如果這棵树是往东方倾倒的你把它砍断,它一定往东方倾倒所以,我们心中会有很多的希望对不对?我希望我挣很多钱、我希望我买一棟房子、我希望我的子女怎么样……身为一个凡夫你有这样的希望,可以理解我们要面对今生的,我们不能否认今生;但是你不能紦这个希望当作你生命的重心,否则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走不掉的你要知道这只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把往生的希望是在你生命当中变成——来生的希望是你生命当中最大的希望任何一个希望跟这个希望冲突,你能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个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不敢奢望每一個人心中只有一个希望那凡夫其它生活还活不活?!但是你必须把往生的希望变成是你心中的主流就成功了。最强大的希望!强者先牽嘛!这叫带业往生所以,我们除了培养一种对佛号的信仰更重要是一种心中的愿力。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所以你岼常就做好这样心态的准备,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会很放心地放下今生的因缘而面对来生。

一个人要多想想未来不能活在过去。我们佷多的心态、临终的心念都平常要准备好没有一个想法会无中生有,包括往生的想法都是你要去栽培,这叫诸法因缘生很多人以为,我念佛、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说了佛菩萨不恭敬的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