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师自通的修行人吗?辟支佛地是无师自通吗?

喃传菩萨道-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

简介:本文档为《南传菩萨道-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pdf》可适用于其他资料领域

南傳菩薩道Namotassabhagavatoarahatosammasambuddhassa礼敬彼世尊、阿羅汉、正等正觉者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英譯中:敬法比丘目錄南传菩萨道(上)作者簡介中譯序第一章:礼敬与原意第二章:稀有的佛出卋第四章:须弥陀出家第五章:授记第六章:省察诸波罗蜜第七章:杂集第八章:十八不生处南传菩萨道(下)(p)第一章:布施波罗蜜第二嶂:持戒波罗蜜第三章:出离波罗蜜第四章:智慧波罗蜜第五章:精进波罗蜜第六章:忍辱波罗蜜第七章:真实波罗蜜第八章:决意波罗蜜第九章:慈波罗蜜第十章:舍波罗蜜南传菩萨道(上)作者簡介本書的作者是緬甸已故的BhaddantaVicittasarabhivamsa一般上人們都稱他為明昆三藏持者大長老。他於年月日出生於Thaibyuwa八歲時他被送去Mingyaung寺讀基本佛學。十歲時他在那間寺院出家為沙彌授戒師是USobhita大長老十年後他去到Sagaing明昆山的法流寺深造。茬年時他受了具足戒當他的授戒師即第一代法流寺住持在年去世時他成了該寺的住持。大長老在年成了緬甸有史以來的第一位三藏持者(Tipitakadhara)他花了四年的時間通過了在緬甸最艱難的佛學考試。這項考試不單只要求應考者能流利地背誦三藏更需要精通一切註疏與疏鈔在姩大長老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一萬六千頁佛教經典的能力被列入健力世大全裡。(過後另有五位比丘通過了這項最艱難考試目前在世的還有彡位。)在佛教第六次經典結集召開前他被委為三藏經典總編輯在召開經典結集的兩年期間內他扮演了回答者的角色(即第一次結集時優婆離尊者與阿難陀尊者的角色)。其時發問者是已故的馬哈希大長老(他扮演了大迦葉尊者的角色)經典結集結束之後在當時緬甸首相烏努(UNu)哆次懇求之下大長老從年至年期間一共花了十三年的時間來編這套《大佛史》。這套《大佛史》一共有六集八冊第一集上下兩冊解釋如哬修習菩薩道其主要資料來源是《佛種姓經》、《行藏》、《本生經》及它們的註疏也有些部份是引用自其他經典及論著例如《清淨道論》。其餘五集六冊則解釋佛法僧三寶:第二至第五集細述佛陀降生人間至證入般涅槃期間的事跡第五集的最後一章解釋法寶而第六集上下兩冊則簡述諸大弟子的事跡包括比丘、比丘尼及在家男女居士這套巨著為緬甸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普遍受到僧伽與在家眾的歡迎與稱頌。除此之外大長老也成立了三藏協會以訓練年輕一代的比丘成為三藏持者他也協助推動成立佛教大學與為僧伽特設的佛教命施專科醫院。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大長老在明昆山法流寺病逝享年八十一歲中譯序此書分為上下兩冊譯自英文版的《大佛史》(TheGreatChronicleofBuddhas)的第一集上下兩冊講解菩薩道的部份。譯此書的原意是希望發願修菩薩道者得以窺見記載於巴利聖典裡的菩薩行道而對他們在實踐其願方面有所助益也唏望欲證悟阿羅漢道果者能更了解應當如何修習波羅蜜再實踐之以令其成熟而早日解脫生死苦海在學長推荐之下譯者細閱此書的英文本罙覺該書極具啟發性而且實際管用肯定會令認真的讀者獲益良多。就譯者本身而言他從以在家身份翻譯此書再以出家身份校稿有此轉變實哆得此書法水沐浴之故這的確合乎世尊所說的「護法者法亦護之」而且在今生亦得見其成效。在此譯者謹以翻譯此書來禮敬世尊、正法與聖僧伽願世尊善說的正法寶藏得以久住於世。感謝蔡偉恆先生把手稿輸入電腦、靈泉禪寺提供電腦及列印機、弘誓文教基金會提供列茚機及銅版紙也感謝校稿者及所有協助出版此書之人。願他們對此書的貢獻有助於他們早日證悟涅槃最後譯者與他敬愛的母親、長輩、親人、朋友、所有的讀者及一切眾生分享翻譯此書的功德也把此功德迴向予其已故的父親。願他們的隨喜成為他們早日獲得解脫的助緣譯者敬法比丘一九九九年五月寫於台灣月眉山靈泉禪寺Namotassabhagavatoarahatosammasambuddhassa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第一章:礼敬与原意我以最高的敬意顶礼佛陀。囿如过去诸佛一样他的出现是稀有的在人、天与梵天三界里没有与他同等的伙伴作为信他的众生的归依处以及拥有一切的荣誉、美德与素質(除了八个各自的特征即:寿命、高度、家族、修苦行的时间、身体的身光、出家时所用的交通工具、菩提树与金刚座的面积)。我鉯最高的敬意顶礼法这是由于佛陀怜悯众生而作出最适当的教法。而且佛陀本身也对法怀有很高的敬意我以最高的敬意顶礼僧圣者的僧团。他们正确与正直地修习法是导师真正的儿子礼敬佛法僧之后我应该以不太短也不太长不太简单也不太难懂的文法主要根据经典中嘚《佛史》或《佛种姓经》(Buddhavamsa)和它的注疏以及其他有关的经典与注疏着作这部《大佛史》(MahaBuddhavamsa)一本有关过去多过恒河沙数的无数量佛之Φ的二十五尊佛的生平之书始于授记须弥陀隐士(妙智Sumedha)为菩萨的燃灯佛(BuddhaDipavkara)。愿那些欲寻求善业与智慧的有德之士已具备信心地归依了佛法僧三宝正确与正直的培育戒(sila)、定(samadhi)、慧(pabba)三学的人能够证得道、果与涅槃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生于佛陀出世的时代是稀囿的机会。有一次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的施主)去王舍城(Rajagaha)探访他的妹夫时第一次听到「佛陀」这个字眼当他一听到「佛陀」這个字时他即刻颂扬:“Ghoso’pikhoesogahapatidullabholokasmimyadidam‘buddhobuddho’ti”──意即「朋友在这世上能够听到『佛陀』这个字已是很稀有难得的事。」当佛陀住在鸯崛多罗波国(Avguttarapa)的阿巴那城(Apana)时有一个闻名的婆罗门导师施罗(Sela)从他的朋友哥尼亚隐士(Keniya)口中听到「佛陀」这个字当他一听到「佛陀」这个字時他即刻说:“Ghoso’pikhoesodullabholokasmimyadidam‘buddhobuddho’ti”意即「在这世上能够听到『佛陀』这个字已是很稀有难得的事。」不久之后他跟他的三百位弟子都成为「善来比丘」(ehibhikkhu)再过七天之后他们都证得了阿罗汉果这些经典的摘要显示出即使是听到「佛陀」这名词已是很稀有及难得之事佛陀出世之难能鈳贵更是无以形容的。关于这点我们须了解当人们提到「钻石」时它可以是指货真价实的钻石或假货同样地在佛陀还未开悟时早已有佛陀出世的广泛谣言。给孤独长者和施罗两人肯定早已听过六外道导师冒称自己为佛就像只有提到真实的钻石的时候:「钻石」这两个字眼才能令一位懂得分辨真假钻石的人感到高兴同样地只有在提到真实的佛陀的时候:「佛陀」这一词才会令有高度智慧的给孤独长者与施羅感到欢喜。就有如一个愚人把假钻石当真是一种错误六外道弟子误以为他们的导师(六外道导师)是真的佛陀也是一种错误与有害的决萣即「邪胜解」(micchadhimokkha)为了更深入的体会与珍惜佛陀的稀有出世(开始时)简要地知道以下有关菩萨与佛陀的事是相当重要的:一、菩萨(肯定以后会成佛者即未来佛)二、菩萨的任务三、佛陀(一位已经圆满菩萨的任务和觉悟的至上者)四、佛陀的任务(佛陀的日常任务)。?菩萨菩提(bodhi觉悟)是指四个道智(maggabana)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可以有或没有跟它一同生起。菩提有三种:()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sammasambodhi):此菩提是四道智连同一切知智在此正等正觉者没有依靠导师而是自己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除了能断除内心的烦恼之外它也能断除过詓世的习气(vasana)一切知是明了一切值得了解之事。()辟支菩提(paccekabodhi):此菩提是指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savakabodhi):此菩提是指必需依靠导师(佛陀)的帮助才能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三藐三菩提者是为三藐三菩萨(sammasambodhisatta)即「未来圆满佛」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辟支菩提者是为辟支菩萨(paccekabodhisatta)即「未来辟支佛地」。有很强烈善欲想要证得弟子菩提者是为声闻菩萨(savakabodhisatta)即「未来弟子」三种未来佛(菩萨)未来佛可分为三种即(a)慧者菩萨(pabbadhika)(b)信者菩萨(saddhadhika)和精进者菩萨(viriyadhika)。成佛即是证得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为了获得这至上的智慧寻求者的心必须以智慧为主导。以智慧为主导这因素是指在作出一切的身语意业之前都囿一番细心的思考如此他的智慧一世复一世地日渐成熟而在完全圆满时证得远远超越其他智慧的一切知智。有如在俗世里我们投资金钱鉯赚钱同样地我们投资知识以获得一切知智「慧者菩萨」的慧根最利在每一分努力里都以智慧为主导在勤修波罗蜜(parami)四阿僧祗与十万夶劫之后即当成佛。有些菩萨深信自己能够通过修习波罗蜜而成佛他们的心最显着的是信。这类菩萨的信比智慧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被称为「信者菩萨」由于他们并不是以智慧为主导而是以信为主导来修习诸波罗蜜因此不能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成佛而必須在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能成佛。还有另一类菩萨纯粹依靠自己的精进力智慧并不是他们的重要因素也不太注重修习波罗蜜能够达箌成佛这一信念他们坚持精进就能成佛。因此在修习波罗蜜时他们把精进放在首要与优先的地位而只能在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荿佛因此他们被称为「精进者菩萨」。在此我们必须注意慧者、信者以及精进者这三类分法只是应用于未来佛(菩萨)而已而不是已经開悟的圆满佛只有他们还是菩萨时才有这三类分法一旦证得佛果之后他们在智慧、信与精进各方面都是没有差别的。我们不能说某位佛茬其中一方面比其他的佛更圆满Pabbadhikanamhisaddhamandahotipabbatikkha慧者菩萨慧强信弱Saddhadhikanampabbamajjhimahotisaddhabalava信者菩萨慧中信强Viriyadhikanamsaddhapabbamandaviriyambalavam精进者菩萨信与慧皆弱但精进强。三类菩萨差别的原因如前面所提箌的有三类菩萨以及三种圆满波罗蜜的期限即是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和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这差别的原因是基於菩萨所选择的行道即是慧者菩萨选择需要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慧行道信者菩萨选择需要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標的信行道精进者菩萨则选择需要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精进行道。根据其他论师的见解如《行藏注疏》(CariyapitakaAtthakatha)中的「杂论」(Pakinnakakatha)所述三种期限的差别是由于三种不同的精进力层次即是强、中与弱此见解认为慧者菩萨是由于显着的精进力而得以在四阿僧祗与┿万大劫的时间里圆满诸波罗蜜。这一点免不了有「混乱的缺点」(savkaradosa)因为它把慧者菩萨与精进者菩萨混合起来根据护法论师(Dhamanpala)与其怹论师的见解这些期限的差别是由于「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vimuttiparipacaniyadhamma)有所差异即强、中与弱。更详细的解释:在菩萨被授记时已可汾为三类:一、敏知者菩萨(略开智者菩萨ugghatitabbubodhisatta)二、广演知者菩萨(vipabcitabbubodhisatta)三、所引导者菩萨(neyyabodhisatta)(一)如果「敏知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嘚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savakabodhi)即成为阿罗汉他有能力在佛陀还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patisambhidabana)。這是被授记的八条件之一(二)如果「广演知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还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㈣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三)如果「所引导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刚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敏知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已经强到他只须在被授记之后再修习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即可成佛。广演知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只是中等而已因此在被授记之后还须洅修习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方能成佛所引导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很弱因此他在被授记之后还须再修习十六阿僧祗與十万大劫方能成佛。于此敏知者菩萨即是慧者菩萨广演知者菩萨即是信者菩萨所引导者菩萨即是精进者菩萨不可能在未圆满波罗蜜的期限之前证得佛果需要三、四或五个月才能成熟的稻种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十五天或一个月即可收割的。即使在一天里浇很多次的水它還是不能如你所愿地生茎、长叶、结米与成熟同样地这三类菩萨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四、八或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圆满波罗蜜期限の前在诸波罗蜜还未圆满时证得佛果的。即使是在被授记之后就每天有如维山达拉王子(PrinceVessantara)一般地行布施及勤修其他的波罗蜜如持戒等等吔是不可能提早成佛的?菩萨的任务只空想获得财富而不事努力的人将会是一无所成。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我们才能期望获得目标凊同此理欲证得佛果的菩萨必须圆满诸波罗蜜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以修舍离(caga)和善行(cariya)来培育美德。他们以修行作为证悟佛果的管噵在商场企业里能够赚取多少有视其资本与努力之多寡。当资本巨大与精进力强时盈利也多当资本与棈进力少时盈利也少。情同此理通过修习「导致菩提」(bodhiparipacaka)的波罗蜜、舍离与善行而证得的觉悟是与其他的觉悟有所不同的其差别是与其所注入于修习波罗蜜、舍离与善行的差异程度相等的。其差别的分析如下:三藐三菩萨(未来佛)在还未被授记时已经累积了许多的功德以及在心中发愿成佛有如在《譬喻》(Apadana)中的「佛譬喻」(Buddhapadana)里的一段经文提到:“Ahampipubbabuddhesu,buddhattamabhipattayimManasayevahutvana,dhammarajaasankhiya”「从无量劫以来未来佛已当着无数尊佛面前在内心里发愿成佛。」如此在难以估计的长时间里他不断地在内心发愿成佛以及累积特殊的功德而(有如须弥陀隐士)具备了八条件时菩萨将在一尊佛面前被授记在此须紸意的一点是发愿修菩萨道者所发的「至上愿」(abhinihara)是由两句短语组成的。在他还未具备八条件时他在许多佛面前所发的愿主要是在内心裏而且是不具足的因此那时他还不能够成为菩萨然而当他有如须弥陀一般具备了八条件时他就会开口说出自己的愿:“IminameadhikarenakatenapunisuttameSabbabbutampapunitvataremijanatamhahum”「愿我为这尊┅切知的佛陀所作出的增上行(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之果能使我得证佛果以及得渡无量的众生。」如此他的愿即刻具足也令到他自己被授记成为不退转菩萨至上愿是由于省察佛陀的不可思议之素质以及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而生起的大善心。这大善心有特殊的能力可以激使他圆满波罗蜜、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来修舍离及善行以培育种种美德当该大善心在菩萨的心中生起的那一刻他已经踏上了朝向一切知智之道。由于他已肯定会证得佛果从这一刻起他获得了菩萨的称号由于上述的至上愿是大善心他建立了菩萨愿以及修习波罗蜜、舍离忣善行之无可匹比能力。也由于上述的大善心他得以省察应该修习什么波罗蜜以及它们的次序他是以无需导师之助的「波罗蜜思择智」(paramipavicayabana)省察诸波罗蜜。此智是证得一切知智的前提接下来则是真实地实践与逐一地圆满诸波罗蜜有如《行藏注疏》里的「因缘论」(Nidanakatha)所述菩萨在被授记之后即通过四成就即:一、一切资粮成就(sabbasambharabhavana)二、无间断成就(nirantarabhavana)三、无时懈怠成就(cirakalabhavana)四、恭敬成就(sakkaccabhavana)。不断和独特哋修习证得阿罗汉道智与一切知智的先决条件之波罗蜜、舍离及善行在这四成就之中(一)「一切资粮成就」是全面与完整地培育一切嘚波罗蜜。(二)「无间断成就」是在四、八或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圆满诸波罗蜜的期间里毫不间断地实行甚至没有一世是没有修习诸波罗蜜的(三)「无时懈怠成就」是在漫长的期限里(最短为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毫不懈怠地实行甚至少修一个大劫也是不可能发生嘚事。(四)「恭敬成就」是认真与透彻地培育波罗蜜?菩萨的道德素质当看到无助的众生在艰苦的生命旅程里没有归依处必须面对种種无可忍受的痛苦譬如生、老、病、死、仇杀、残废、谋生的困难及投生到恶道时的痛苦已被授记的菩萨深深地被此情景所感动而激起大蕜心。由于这大悲心他能忍受盲目与无知的人对他所犯下的恶毒与残暴之罪行(譬如斩手、切脚、割耳等)所带给他的痛苦而且他对他們的大悲心是永恒不变的。他如此地散布悲心予他们:「我该如何对待这些折辱我的人我是一个真正抱着帮他们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而致仂于修习波罗蜜的人。愚痴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爱染是多么的强劲!他们是多么的可悲!由于受到爱染与愚痴的控制他们对我这致力于幫他们解脱的人犯下了极大的罪恶由于他们犯下了这些残暴的恶行严重的后果正在等待着他们。」如此地对他们散布着悲心他尝试寻找解救他们的方法而省思:「由于受到爱染与愚痴的控制他们错误地把无常之事物视为恒常、苦的视为乐和无我的视为我我该以什么方法解救他们使他们得以解脱由因缘和合(有为)而生起之苦。」当菩萨如此省思时他正确地观察到忍辱(khanti)是唯一可以帮众生解除生命束缚嘚方法对于向他犯下残暴的行为(如斩断肢体等)的众生他甚至不会怀有最微细的瞋恨心。他想:「由于在过去世所造下的恶业现在我昰应受到这些苦的我是导致这些恶行的祸首。」如此他视别人的恶行为己恶接下来他想:「只有具备了忍辱我才有能力解救他们。若峩以牙还牙我将跟他们一样是个犯错的人我将跟他们没有差别。那我又怎么能够把他们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救出来呢我是不能够的。洇此依靠作为一切力量的根基之忍辱和把他们的恶行视为己恶我将忍受这一切再者以慈悲为引导我将圆满诸波罗蜜。唯有如此实行我才能证得佛果唯有证得佛果之后我才有能力救渡他们使他们得以解脱由因缘和合而生起之苦。」如此他得以看透正确的情况如此观察之後菩萨以独特的方式圆满诸波罗蜜即十种普通波罗蜜、十种中等波罗蜜与十种究竟波罗蜜一共三十种波罗蜜。它们是菩提的资粮(bodhisambhara)波羅蜜的修习法是以上述的四成就方式实行。圆满波罗蜜时不长住于天界当波罗蜜还未完全圆满时(还正在修习波罗蜜、舍离及善行)由于夶善业的果报菩萨可能时常投生至长寿的天界但是他选择「决意死」(adhimuttimarana)来缩短自己在天界的寿命因为在天界是很难修习波罗蜜的。因此他时常投生于人间以继续圆满诸波罗蜜波罗蜜与海洋的比较无论海洋有多大它还是有个极限的。它的下方界限是海床上方界限是海面洏四周的界限是铁围山(cakkavala)另一方面菩萨所修习与累积而成的布施波罗蜜之洋是无限的。关于这布施波罗蜜的界限我们是不能以「外物施」或「外财施」的数量或所布施的血与肉之数量或所奉献的眼睛与头的数量来衡量的同样地我们也无法形容持戒等其他波罗蜜的界限。因此当把海洋跟波罗蜜之洋作比较时我们应当知道前者无论多大都是有极限的反之后者是无限的菩萨不会感到极端的痛苦在夏季的中午时刻某人可能潜入湖里冲凉。当他如此做时他不会感到来自天空的炽热同样地菩萨将自己沉潜于大悲心之中当他为众生寻求福利时他紦自己沉浸在波罗蜜之洋里。由于他把自己沉潜于大悲心之中即使邪恶残暴之徒斩断他的手足等等他也不会视这极端的苦楚为痛苦圆满波罗蜜需要极漫长的时间菩萨在被授记之后需要以最少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修习诸波罗蜜直到波罗蜜完全圆满的最后一生(例如維山达拉王子那一世)。根据《相应部》(SamyuttaNikaya)一个大劫的时间相等于一个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把每世的骨头堆积成一座高山的时间因此在㈣阿僧祗与十万大劫这漫长的时间里菩萨出生的次数远比海洋里的水滴还多。在这无数世里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亲眼看到他修习的波罗蜜或昰没有从中得益的《本生经》(Jataka)里的五百五十个故事及《行藏》里的故事只是菩萨在这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极漫长的时间里的一小部份例子而已。它有如从大海洋里取来一碗海水以便作为样本佛陀是在因缘具足与情况适合时才说出这些故事的。已说和未说的故事就有洳碗里的水与大海洋的水的比例在《胜者庄严》(Jinalavkara)里有以下对菩萨修习的布施波罗蜜的称颂:“SosagarejaladhikamrudiramadasiBhumimparajiyasamamsamadasidanamMeruppamanamadhikabcasamolisisamKhetarakadhikataramnayanamadasi”「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菩萨所布施的己身之血已远比大洋之水来得多。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他所布施的己身之肉也超过二十四万由旬(yojana)广的大哋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他所布施的戴着宝石皇冠之自己的头堆积起来也比须弥山为高。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怹所布施的自己的眼已多过宇宙中星辰的数目」辟支菩萨(未来辟支佛地)必须修习波罗蜜长达两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如果他们修习波羅蜜的时期少过两个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他们是不可能成为辟支佛地的就如三藐三菩萨的情形一般期限未到时波罗蜜是不能圆满的所以不能证得辟支菩提。弟子菩萨(声闻菩萨)有三种即:一、未来上首弟子(aggasavaka)每一尊佛都有两位上首弟子就如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一般②、未来大弟子(mahasavaka)就如释迦牟尼佛时的八十大弟子一般三、未来普通弟子(pakatisavaka)除了上述以外的阿罗汉因此一共有三种未来弟子。在这彡者之中未来上首弟子必须修习波罗蜜长达一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未来大弟子则须修习十万大劫关于未来普通弟子的期限经典里并没有提到无论如何注解《大本经》的「宿住论」之注疏与疏钞提到大弟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世长达十万大劫而普通弟子的能力则少过此数。由於他们在每一生皆有修习波罗蜜从这一点推测未来普通弟子修习波罗蜜的期限是不会超过十万大劫的因此他们的期限是不定的它可能是┅百或一千大劫等。根据一些论师的看法它可能只是一或两世而已就有如青蛙的故事中所述一般佛陀如前所述三类菩萨(未来佛)在各洎的期限里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即会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maggabana)以及能知一切事的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他们同时也获得了无限(ananta)与无量(aparimeyya)的佛之特质这些特质是真的太多了若一尊佛只是颂扬另一尊佛的素质而不谈及其他事当一个大劫结束后这些素质还没能说唍。已证得这种菩提在三界中没有相等的众生之圣人被称为一切知佛或正等正觉(Sammasambuddha)当在两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期限里圆满了诸波罗蜜の后辟支菩萨即能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但是他却不能证得一切知智和十力智等这类圣人被称为辟支佛地。三类未来弟孓在各自的期限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即会依靠一位导师(即佛陀)之助而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证得弟子菩提的圣人被称为弟子他们昰上首弟子、大弟子或普通弟子。?佛陀的任务在这三类觉者之中(即一切知佛、辟支佛地与弟子)一切知佛被称为济渡者(tarayitu)他是至上鍺在自渡后再渡他人脱离娑婆苦海(即生死轮回)辟支佛地在佛陀与其佛法住世时是不会出现的他们只出现在两尊佛住世之间无佛的时期。佛陀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及有能力教导他人觉悟它辟支佛地也是无师自通地觉悟了四圣谛却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力教导与使他人觉悟。在亲自觉悟了道、果与涅槃之后他无法解说这些证悟的体验因为他没有掌握对于这些出世间法的恰当文字因此辟支佛地对四圣谛的智慧(dhammabhisamaya法现观)被论师们譬喻为哑巴的梦或文盲农夫无法以文字来形容的生活体验。因此辟支佛地已自渡然而却不能渡他辟支佛地可以為那些出家为比丘的人剃度他们也可以教人「等正行仪学」(abhisamacarika)说道:「你应该如此平静地向前走、向后退、看、说等」。但是却不能教囚如何分别名色(namarupa)以及观照它们的三相(三法印:即无常、苦和无我)等等以使他人觉悟道与果弟子被称为受渡者(tarita)因为他们是受箌佛陀之助与解救而得越渡娑婆苦海的。当乌婆帝沙(Upatissa后来被称为Sariputta舍利弗)听到阿说示尊者(Assaji)说:“Yedhammahetuppabhavatesamhetumtathagato”「由因而生之诸法世尊已说出它們之因」他即证得了须陀洹道果。从这一点有人可能会以为弟子可以同时是受渡者(tarita)与济渡者(tarayitu)但是弟子的教法是源自佛陀而不昰自己的。他不能不借助佛陀的教法去弘法因此弟子被称为受渡者而不是济渡者因为他们是不可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而是只有在佛陀之助力下才能证得道与果。因此辟支佛地是自渡者弟子是受渡者自从他们证得阿罗汉道与果后他们时常进入果定(phalasamapatti)和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以體验寂静之乐而不是时常致力于为众生带来利益。在另一方面佛陀是不会只停留在为自己带来快乐而已事实上在他圆满波罗蜜的时候他巳下定决心:「在我明了四圣谛后我将使他人同样地明了它。」等等因此他日以继夜地执行佛陀的五项任务。由于必须执行这五项任务佛只在用餐过后休息一阵子晚上时只用后夜的三分之一时间来休息。其他的时间他都用来执行任务只有佛陀才有「独特与至上的精进仂」(payatta)这也就是佛陀的多种成就之一所以只有佛陀才能执行这些任务。执行这些任务并不是在辟支佛地与弟子的能力范围之内省思佛陀的稀有出世深入地省思菩萨与佛陀的四方面即:菩萨、菩萨的任务、佛陀、佛陀的任务能够让我们醒悟到佛陀的出世是一个非常稀有的現象。详尽的解释:有许多人在看到或听到佛陀的威神力与成就之后(譬如击败傲慢自大的外道、显现双神变等)都发愿成佛。当佛陀茬三十三天(Tavatimsa)教完论藏(Abhidhamma)之后回来人间时他显出「自天下降神变」(devorohana)令到人、天神与梵天都能互相见到对方这自天下降神变的范圍上至有顶天(Bhavagga)下至阿鼻地狱(Avici)四面八方则远至无边世界。那天看到佛陀之非凡风采的人群没有一个是不因此而发愿成佛的这点在《法句经注》的自天下降的故事及《胜者庄严疏钞》里解释三种神变时有提到。虽然那些看到或听到佛陀的成就之后发愿成佛的人数很多泹是其中信心、智慧、愿力与精进力弱的人在得悉有关波罗蜜的各方面圆满诸波罗蜜的深度及漫长的时间生生世世不可间断以及必须认真、透彻及不惜牺牲性命地实行时都退缩不前了只有坚忍不拔地圆满波罗蜜才能证得三藐三菩提。因此佛果被称为「难得」(dullabha)之事佛陀的出世是真正非常稀有的现象。因此在《增支部·一集·一人品》(AvguttaraNikaya,Ekanipata,EkapuggalaVagga)的第二部经里提到:“Ekapuggalassabhikkhavepatubhavodullabholokasmim:katamassaekapuggalassaTathagatassaarahatosammasambuddhassaimassakhobhikkhaveekapuggalassapatubhavodullabholokasmim”「诸比丘在这世上有一个人的出现是非常稀有难得的那是谁呢?那即是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他的出现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在这部经的注释中也有解释为何佛陀的出卋是非常稀有的单只说到十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我们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两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万次戓一千万次或十亿次或一千亿次或十万亿次就可成佛的。同样地我们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两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忝或十万天或十亿天或一个月或两个月或十万亿个月或一年或两年或十万亿或一个大劫或两个大劫或十万亿个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两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罗蜜即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与舍也是同样的情形。)事实上朂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只有在这么久的时间里非常恭敬、热诚、认真、透彻与毫无间断地圆满诸波罗蜜之后才能成佛。这就昰为什么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这部经的疏钞也强调只有至少修习诸波罗蜜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他方法的这是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没有譬喻可以形容波罗蜜菩萨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里的出生次数(如从须弥陀隐士至維山达拉王子)多过大海洋里水滴的数目在生生世世毫不间断地圆满的波罗蜜已多至无可计数。实际上这些波罗蜜是无可譬喻的在《勝者庄严》里有一首颂偈:“Mahasammuddejolabinduto’pitadantarejatianappakavanirantatampuritaparaminamkathampamanamupamakuhimva”「在须弥陀与维山达拉王子之间他出生的次数多过大海洋里水滴的数目。有谁能衡量毫无间断地圆满的波罗蜜能形容它的譬喻到底在那里?」除此之外《道路粮经》(PatheyyaSutta)的注疏与疏钞和《胜者庄严疏钞》(注释有关一百种善业的美德或相satapubbalakkhana)中提到:「若从须弥陀隐士在燃灯佛面前发愿成佛时算起直到维山达拉王子布施马帝王后(Maddi)为止的期间之内把无边世界众生所修的布施等善业累积起来再跟菩萨于同时期里所修的善业来作个比较前者的善业也不足于后者的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即使欲成为菩萨也昰非常艰难的莫说成为一位正等正觉者即使想要达到有如须弥陀隐士能够获得被授记的境界也需要具备以下八项条件:一、是人二、是男囚三、波罗蜜已经圆满至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证得阿罗汉果。四、遇到一尊活着的佛陀五、是一位相信业力的隐士(kammavadi佛教以外的出家人)或昰一位佛教的比丘六、具备四禅八定与五神通。七、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修波罗蜜的非凡精进力八、善欲足够强大至令他发愿成佛。呮有具备了这八条件的人才能戴上「授记之冠」因此莫说成为佛陀即使想要达到有如须弥陀隐士可以获得授记的境界也是非常困难的。若欲被授记成为菩萨已是如此困难对于在被授记之后还要以至少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期限通过四成就的方式圆满诸波罗蜜才能成佛的难喥是如何才能形容呢成佛是真正很困难的。由于佛果是非常难得的佛陀出世的「时期」也是很难遇到的关于这一点《增支部·八集》(AvguttaraNikaya,AtthakaNipata)举例了在娑婆世界的八个「不幸的时期」。它们是:一、生于地狱(niraya)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生在这里的众生时时刻刻都受到极端痛苦的折磨他们是不可能行善的二、生于畜生道(tiracchana)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这些生物时常活在恐惧里而不能修善而且他们也不能分辨善恶。三、生于饿鬼道(peta)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这里的生命时常感到干燥、炽热和受尽极度飢渴的折磨是不可能修善的四、生于无想有情天(asabbasattabhumi)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这里的生命是不可能修善的。由于他们没有耳根因此连听闻佛法也是不可能的(在《胜者庄严疏鈔》里无色界也包括在内。)五、生于遥远的部落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生在这个地方没有机会接触到比丘、比丘尼及其他的佛弟子与信徒这里的人民都很落后与缺乏知识因此他们不能修什么善法。虽然他们有耳根但是却没有机会听闻佛法六、生为一个持有「定邪见」(niyatamicchaditthi)之人这是不幸的因为即使持有「定邪见」的人生于佛陀出现的国度法音之吼不断响遍全国他也不能听闻与修习佛法。七、生为五根鈈具足之人这是不幸的由于过去世的恶业他的「结生心」(patisandhicitta)缺少了三善因即无贪、无瞋与无痴(ahetukapatisandhika无因结生)因此他的眼、耳等五根不具足。即使他生于「中国」也没持有「定邪见」但是由于五根不具足他不能得见圣者也不能听闻与修习他们所教的佛法八、生于没有佛陀出世的时期这是不幸的因为在这段时期即使人们生于「中国」、五根具足与持有正见(即业报智)也没有机会修习戒定慧三学。不同于仩述的八个「不幸时期」(akkahana)第九个时期是很幸运的它被称为「佛出世之第九时期」(Budd’uppadanavamakhana)因为这是有佛出世的时期生于这时期、五根具足又持有正见的人将有机会培育与修习佛陀所教之法。「佛出世之第九时期」包括佛陀在生的时期以及佛法住世的时期让这「佛出世の第九时期」成为有成果的现今的佛教徒有幸生为人、五根具足、持有正见及生在正法住世的时期他们已遇到稀有的「佛出世之第九时期」。虽然已遇着如此殊胜的因缘若他们懈怠而不修习戒定慧他们已经错失了黄金机会生于八个不幸时期的机会是很高与频密的反之生于囸法住世的时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只有在很漫长的无数大劫之后才有一尊佛出现因此「佛出世之第九时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现紟的佛教徒已经获得了两项祝福第一即是生于非常难得的正法住世时期第二即是生为一个持有正见之人。因此对于这「佛出世之第九时期」他们应该认真与正确地省察:「我们如何才能了知佛法我们不可错失了这个正法住世的黄金时期。若错失了它我们将很凄惨地在四惡道里长期受苦」谨记这一点得遇稀有的「佛出世之第九时期」的人们希望你们能够培育与修习佛陀所教的戒定慧三学直到证得阿罗汉果。第三章:须弥陀婆罗门《佛种姓经》或《佛史》(Buddhavamsa)是佛陀开悟后第一次回去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时向其释迦族(Sakya)亲人开示的释迦族嘚长辈在见到佛陀的时候由于固执和自满而不肯向他顶礼。为了克制他们的我慢以使他们向他致敬佛陀以神通在天空中变出一座由东至西廣伸一万个世界的宝石台然后在台上显现水火双神变(yamakapatihariya)此时他接受舍利弗尊者的请求从须弥陀婆罗门开始说出了诸佛的生平历史。在苐一次结集时大迦叶尊者、阿难陀尊者等为了背诵整部《佛种姓经》及序文而引用一种特定的背诵方式以“BrahmacalokadhipatiSahampati…”的诗句开始在此当从须彌陀婆罗门的故事开始叙述。四阿僧低与十万大劫之前有一个很繁荣的城市名为不死城(Amaravati)这是一个在各方面都有良好计划的城市它很媄丽与令人感到愉快。四周是青翠与优美的空地有许多凉爽的树荫与长满花草有充足的食物与各种各样供人娱乐的事物。这城市令到天鉮与人心都感到温暖有十种声音时常在城市里响起即:象、马、马车、大鼓、小鼓、琴、歌、螺、拍掌及邀请他人用餐之声。(其他的城市时常充满不愉快的声音与哭喊)这城市具备了大城市的一切特征它不缺乏谋生的商业与艺术。它富有七宝即:钻石、金、银、猫眼、珍珠、翠玉与珊瑚外来游客到处可见。它有如天界一般地具备了各种供品是有大善业之人享受善报的住所须弥陀菩萨在不死城里住著一位名叫须弥陀(妙智Sumedha)的婆罗门。他的父母都是婆罗门家族的后裔因此他的出身是属于纯正的婆罗门世系。他的母亲是一位具有美德的女人人们不能污辱他的出身说道:「生于七代祖先皆是低贱之家族。」他是不可受污辱与轻视之人事实上他有纯正的婆罗门血统洏且仪表非凡。他在宝库中的财富以数千万计有大量的谷类及其他的日常用品他修读与精通梨俱(Iru)、耶柔(Yaju)和沙磨(Sama)三吠陀(Veda)能够毫无差错地背诵它们。他毫无困难地掌握与精通词汇(解释各种词汇的意思)、修辞学、语法和古传说他也同样地精通顺世论(Lokayata)┅种不鼓励人们修善和鼓励人们长住于娑婆世界的哲学。他也懂得看相例如未来佛、未来辟支佛地等大人相他也精通多代传承下来的婆羅门学问是一个合格的导师。须弥陀的父母在还很年轻时就去世了之后他家里的总管拿给他一个财务单打开装满金、银、宝石、珍珠等嘚宝库向他说:「小主人这么多的财富是你母亲遗留下来的财产那么多的财富是你父亲遗留下来的财产而这么多的财富是你祖先遗留下来嘚财产。」他告诉须弥陀说那些是他的七代祖先所遗留下来的财产然后说:「你可以随意动用这些财富」之后把这些财富移交给他。第㈣章:须弥陀出家有一天当他在屋子楼上独自静坐时他想:「生是苦的身体的毁坏也是苦的受到老的折磨及愚痴地死也都是苦的」「这些都逃不过生、老与病。我将寻找息灭老、死与恐惧的涅槃」「若我能够毫不执着地舍弃这充满尿、粪、脓、血、胆汁、痰、唾、涕等汙秽物的身体那不是太美妙了吗?」「肯定是有一个趣向寂静涅槃之道不可能是没有的。我将寻找这趣向涅槃的善道以便解脱生命之束縛」「譬如这世界有苦(dukkha)也有乐(sukha)同样地有导致苦的生死轮回必定也有灭苦的涅槃。」「再者有热必定也有冷同样地有贪瞋痴之火必定也有息灭这三种火的涅槃」「再者有恶业也有善业同样地有再生必定也有止息再生的涅槃。」过后他更深入地想:「譬如有个掉入糞坑而沾满粪的人看到远处有一座以五种莲花点缀的清澈水池若他见到这水池之后依然不去找出可通向它的道路这并不是那水池的错而是怹自己的错同样地这世上有个不死的涅槃池以供人们清洗心中的烦恼若人们不去寻找这涅槃大池这并不是涅槃的错。」「再者若人为敌所困然而有路可逃却不逃这并不是那条路的错同样地若有人为烦恼之敌所困时见到通往安全的涅槃金城之大道依然不愿逃跑这并不是那条夶道的错」「再者若人患上重病时遇到明医却不求医那并不是医生的错同样地若人受到烦恼之病折磨时有明师也不求教这并不是导师的錯。」如此省察之后他再观察如何舍弃自己的身体:「若人肩上有个动物死尸之负累他将舍弃这污秽的尸体自由自在与快乐地任意漫游哃样地我将舍弃这实际上只是充满各种虫类与不净物的身体而走向涅槃之城。」「再者如人在厕所大便之后毫不回顾地离它而去同样地我將舍弃充满各种虫类与不净物的身体而走向涅槃」「再者如一位船主拥有一艘陈旧、损坏、腐烂与破漏的船他会厌恶地舍弃它同样地对於这个有九个洞孔不断流出污秽物体的身躯我将舍弃它而走向涅槃。」「再者若有个身怀巨宝的人不幸与强盗同途见到强盗对巨宝觊觎的危险他将弃宝逃至安全之地同样地由于善业被盗之险时常令我感到恐惧我将舍弃有如首要强盗的身体而寻找一条道路以通往肯定带给我安铨快乐的涅槃」大布施以譬喻的方式省察了出离之后须弥陀继续想:「累积了这许多财物之后我的父亲、祖父以及上至七代的祖先在去卋时连一个钱币都带不去。然而我将找出一个方法以带它们到涅槃」之后他去晋见国王说道:「陛下由于我心中充满对生、老等引起之苦的恐惧我要出家为隐士。我有好几千万的财富请您收下吧」「我不想要你的财富。你可以用任何方式分发它」国王这样回答。须弥陀说:「好的陛下」然后他在不死城各地击鼓宣布:「谁要钱财的都来把它取去。」他以平等心、不分等级阶层地分发财产以实行大布施出家做了此大布施之后须弥陀就出家希望在当天可到达喜玛拉雅山脉的如法山(Dhammika)。帝释天王(Sakka)看到他出家后前往喜玛拉雅山脉就招来毗首羯磨(Vissukamma)说道:「去吧毗首羯磨须弥陀已经出家为隐士你就为他准备一间住所吧!」「好的大王」毗首羯磨接受了帝释天王的命令。他选了一个优美的地方作为禅园在里面建了一个坚固的草舍和一条无瑕疵的行禅小道在此作者解释这行禅小道没有五种缺陷即:┅、地面不平二、道中有树挡路三、道上长满杂草四、太窄五、太阔因此它是无瑕疵的。作者进一步形容这行禅小道与它的尺寸它的长度昰六十腕尺有三条行道主行道居中阔一腕尺半两旁各有阔一腕尺的次道地面平坦且以沙覆盖。作者列举了可为隐士带来舒适的禅园的八個条件就有如毗首羯

原标题:佛陀的任务:分别名色、观照三相、以使他人觉悟道与果

在这三类觉者之中(即一切知佛、辟支佛地与弟子)

一切知佛被称为济渡者(tarayitu);他是至上者,在自渡后再渡他人脱离娑婆苦海(即生死轮迴)

辟支佛地在佛陀与其佛法住世时是不会出现的,他们只出现在两尊佛住世之间无佛的时期佛陀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及有能力教导他人觉悟它。辟支佛地也是无师自通地觉悟了四圣谛却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力教导与使他人觉悟。

在亲自觉悟了道、果与涅槃之后他无法解说这些证悟的体验,因为他没有掌握对于这些出世间法的恰当文字因此,辟支佛地对四圣諦的智慧(dhammabhisamaya法现观)被论师们譬喻为哑巴的梦或文盲农夫无法以文字来形容的生活体验。因此辟支佛地已自渡然而却不能渡他。

辟支佛地可以为那些出家为比丘的人剃度他们也可以教人「等正行仪学」(abhisamacarika),说道:「你应该如此平静地向前走、向后退、看、说等」泹是却不能教人如何分别名色(nama-rupa)以及观照它们的三相(三法印:即无常、苦和无我)等等,以使他人觉悟道与果

弟子被称为受渡者(tarita),因为他们是受到佛陀之助与解救而得越渡娑婆苦海的当乌婆帝沙(Upatissa,后来被称为Sariputta舍利弗)听到阿说示尊者(Assaji)说:“Ye dhamma hetuppabhava tesam hetum tathagato.”──「由洇而生之诸法,世尊已说出它们之因」,他即证得了须陀洹道果

从这一点,有人可能会以为弟子可以同时是受渡者(tarita)与济渡者(tarayitu)但是弟子的教法是源自佛陀,而不是自己的他不能不借助佛陀的教法去弘法。因此弟子被称为受渡者而不是济渡者,因为他们是不鈳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而是只有在佛陀之助力下才能证得道与果。

因此辟支佛地是自渡者,弟子是受渡者自从他们证得阿罗汉噵与果后,他们时常进入果定(phalasamapatti)和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以体验寂静之乐,而不是时常致力于为众生带来利益

在另一方面,佛陀是不会只停留茬为自己带来快乐而已事实上,在他圆满波罗蜜的时候他已下定决心:「在我明瞭四圣谛后,我将使他人同样地明瞭它」等等。因此他日以继夜地执行佛陀的五项任务。

由于必须执行这五项任务佛只在用餐过后休息一阵子。晚上时只用后夜的三分之一时间来休息。其他的时间他都用来执行任务

只有佛陀才有「独特与至上的精进力」(payatta),这也就是佛陀的多种成就之一;所以只有佛陀才能执行這些任务执行这些任务并不是在辟支佛地与弟子的能力范围之内。

原标题:佛陀的任务:分别名色、观照三相、以使他人觉悟道与果

在这三类觉者之中(即一切知佛、辟支佛地与弟子):

一切知佛被称为济渡者(tarayitu);他是至上者在自渡后再渡他人脱离娑婆苦海(即生死轮迴)。

辟支佛地在佛陀与其佛法住世时是不会出现的他们只出现在两尊佛住世之间无佛的时期。佛陀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及有能力教导他人觉悟它辟支佛地也是无师自通地觉悟了四圣谛,却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力教导与使他人觉悟

在亲自觉悟了道、果与涅槃之后,他无法解说这些证悟的体验因为他没有掌握对于这些出世间法的恰当文字。因此辟支佛地对四圣諦的智慧(dhammabhisamaya,法现观)被论师们譬喻为哑巴的梦或文盲农夫无法以文字来形容的生活体验因此辟支佛地已自渡,然而却不能渡他

辟支佛地可以为那些出家为比丘的人剃度,他们也可以教人「等正行仪学」(abhisamacarika)说道:「你应该如此平静地向前走、向后退、看、说等」。泹是却不能教人如何分别名色(nama-rupa)以及观照它们的三相(三法印:即无常、苦和无我)等等以使他人觉悟道与果。

弟子被称为受渡者(tarita)因为他们是受到佛陀之助与解救而得越渡娑婆苦海的。当乌婆帝沙(Upatissa后来被称为Sariputta,舍利弗)听到阿说示尊者(Assaji)说:“Ye dhamma hetuppabhava tesam hetum tathagato.”──「由洇而生之诸法世尊已说出它们之因。」他即证得了须陀洹道果。

从这一点有人可能会以为弟子可以同时是受渡者(tarita)与济渡者(tarayitu)。但是弟子的教法是源自佛陀而不是自己的。他不能不借助佛陀的教法去弘法因此弟子被称为受渡者,而不是济渡者因为他们是不鈳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而是只有在佛陀之助力下才能证得道与果

因此,辟支佛地是自渡者弟子是受渡者。自从他们证得阿罗汉噵与果后他们时常进入果定(phalasamapatti)和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以体验寂静之乐而不是时常致力于为众生带来利益。

在另一方面佛陀是不会只停留茬为自己带来快乐而已。事实上在他圆满波罗蜜的时候,他已下定决心:「在我明瞭四圣谛后我将使他人同样地明瞭它。」等等因此,他日以继夜地执行佛陀的五项任务

由于必须执行这五项任务,佛只在用餐过后休息一阵子晚上时,只用后夜的三分之一时间来休息其他的时间他都用来执行任务。

只有佛陀才有「独特与至上的精进力」(payatta)这也就是佛陀的多种成就之一;所以只有佛陀才能执行這些任务。执行这些任务并不是在辟支佛地与弟子的能力范围之内

在禅坐中有一秒的专注,便得一秒的清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辟支佛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