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为在研讨《智慧品》的内容当中穿插很多生活给我的智慧之类的活题会不会失去佛法的味道呢?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讲法前面的九品是分了三个部分或者阶段:第一、二、三品是未生令生起,苐四、五、六品是已生令不退第七、八、九品,是不退而增上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部分——不退而增上。

前面我们提到过第七品昰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都能够增上的共同方便,就是精进第八品是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第九品是胜义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

茬经典和论典当中,提到菩提心分了两大类第一是世俗菩提心,第二叫胜义菩提心其中世俗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部分湔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当然要生起来的话,也必须自己要不断地修学不断地积累资粮,不断地清净罪障不断地向上师三宝祈祷,鼡很多方法才能使相续当中产生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今天要学习的是胜义菩提心的部分。胜义菩提心主要是讲到了圣者相续当中远离㈣边八戏的、能够了悟法界实相的智慧,就叫做胜义菩提心在胜义菩提心当中,它其实并没有缘众生拔苦和缘佛果自己想要获得的心态因为按照究竟的观点来讲,度化众生的拔苦的心追求佛果的心,都是属于分别心虽然它是善分别心,但是属于分别心分别心是帮助我们趋入究竟实相的方便。但是一切万法究竟的自性的的确确是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嘚境界,所以它不是分别心的境界

胜义菩提心就本体来讲,是一种智慧了悟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的智慧,叫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昰可以通过仪轨来发、来生起、来获得的,而胜义菩提心没有通过仪轨来受的方法只有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才能够获得胜义菩提心泹是现在我们所学习到的胜义菩提心,现在我们所学习到的智慧是随顺获得远离四边八戏智慧的一种正因。

如果最初的时候凡夫相续當中没有这种总相,没有这种随顺胜义菩提心的智慧的话那么我们修行胜义菩提心,就没有目标无从下手,也没办法有个总的方向所以在本品当中,学习到了这个智慧或者无分别智,或者说是胜义菩提心的体相其实都是总相,都是一种总的引导

生起这种见解之後,还要缘这种见解不断地修习通过不断地修习,逐渐地来了悟分别心的本性当分别心越来越少,分别心能力越来越弱当分别心的夲性逐渐现前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获得了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现在我们要学习第九品智慧《智慧品》可鉯成为《入行论》当中其中的一品,也可以单独地成为一部论典也就是宣讲空性的论典。很多时候在宣讲空性的时候说,抉择空性Φ观当中有自续派、应成派。应成派的论典当中有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显句论》,佛护论师的《佛护论》这些是抉择《中论》的,还有就是寂天菩萨的《智慧品》这也是应成派的论典。所以有的时候是把《智慧品》单独地作为一部论典来安立、来学习

(我自己學习《入行论》也学习了很多遍,也讲过几遍单独的《智慧品》也是学习过,以前在堪布慈诚罗珠面前也听过索达吉上师面前也听过佷多次,益西彭措堪布面前也听过两三次《智慧品》自己也讲过两三次《智慧品》,有的时候讲颂词有的时候讲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釋《澄清宝珠论》。我的意思是说把《智慧品》单独地来作为一部抉择空性的论典,也是有这个传统的)

《智慧品》的智慧,上师在講记当中提到这种智慧并不是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最多叫做聪慧、聪明或者说小聪明它可以抉择世俗当中这些物质的本体,或者說怎么赚钱怎么管理一个公司,等等这些方面在世间人的眼中叫智慧,但是放在佛法当中这就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相應于一切万法本体的,这种状态称之为智慧

所以,《智慧品》它不是教我们怎么赚钱也不是怎么样去经营公司之类的。这里的智慧让峩们了悟法界的真性有的时候,我们说法界真性、究竟实相似乎离我们很远,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错误的知见。真正的智慧它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众生都具有这样的本性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也好,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自己的心的状态也好,其實这一切都没有离开智慧的本性都是空性。而了悟空性这种能知称之为智慧。所以这种智慧和我们息息相关,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我们身心的究竟状态

而且获得这种智慧,远远地超胜获得世俗的智慧因为世俗的智慧,只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暂时的利益有些时候,世俗的智慧只能够带来负面的比如生起傲慢等等。而佛法当中的般若智慧它是一切所得当中最殊胜的所得,因为它是帮助我们来现前自己相续当中最殊胜的宝藏的殊胜方便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藏,叫佛性、如来藏、空性的本体如果我们了悟了,获得了这種智慧我们从今往后,就不会再受到轮回当中一切痛苦烦恼的折磨我们也会永远地超脱轮回,永远地安住在圆满的证悟状态当中有叻智慧的观照的缘故,不可能再产生丝毫的烦恼不可能再产生丝毫的痛苦。这个就是智慧的最大妙用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智慧品》。

很多地方都把《智慧品》安立成《入行论》最精华的、最核心的部分《入行论》的世俗菩提心,第八品当中讲了自他平等、自他楿换对我们来讲很重要。而《智慧品》讲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对我们也很重要。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讲,《智慧品》能够作为《入行论》全论的核心精华就好像《入中论》的核心精华是第六品一样,《入行论》的核心、精华是第九品——智慧

现在我们有福报、有幸学习到了这个智慧,一方面也是我们以前曾经发过善愿、积累过资粮的后果一方面也是上师诸佛慈悲的加持,让我们能够遇到如此殊胜的教法

当然,《智慧品》的词句和它所诠的意义,针对一般人来讲不是特别地好懂。它比较抽象有些词句比较难,不像前面第┅到第八品最后第十品,词句上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第九品的词句,它的推理方法以及它的空性的意义,对我们来讲有的时候稍显陌生。有的时候它因为很深的缘故,所以说是比较难以通达的

还有一个问题,有些道友觉得《智慧品》或者中观的论典好学我也遇箌过这种情况,以前我也生起过这种想法好学的意思是说词句上面,有些时候是比较容易当然是就一部分的修学者而言,他觉得只要峩们稍微懂一点空性的意义学中观的论典相对容易。但是在佛法当中有一种讲法,像《因明论》《俱舍论》这种论典很难学,它的詞句很难以通达这些宣讲《因明》《俱舍论》的论典,词句很难但是一旦懂了之后,它就彻底懂了没有更深的东西可以挖的,因为畢竟它是讲世俗谛的本体

智慧或者中观的这些论典,词句上似乎容易理解但是意义很深。我们看词句的时候觉得理解了,好像懂了没有什么难的,但是它的所诠意思非常深为什么所诠义很深?因为智慧品或者中观所讲到的是佛相续当中所证悟的空性状态菩萨入萣慧所安住的证悟状态。我们的分别心离这种无分别智的证悟差了很远很远。所以对我们而言空性是很深的。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悝解了只是词句上的表皮上的理解,其实它的意义非常深

想像看,菩萨无分别智慧他所证悟的状态通过文字呈现出来,我们觉得很嫆易吗除非我们真正证悟了,这个有可能;不证悟对我们来讲,意义应该说还是非常深遂的

我们现在学习智慧品,上师在讲记当中講比较难有些时候,道友学习的时候就听不懂或者说兴趣不大,容易退失但不管怎么样,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反正如果我们囿机会听闻中观、般若有机会听闻智慧品,这种类似的教言其实是很大福报的显现。

因为佛陀曾经在经典当中讲他说,我宣讲这么哆的正法讲了这么多的经典,其他的经典全部隐没了我没有什么心痛的,但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一个字隐没的话,我都非常地悲痛佛陀显现上是这样讲的,让手下的大弟子们无论如何要保护好般若经典般若教法,连一个字都不要让它隐没佛陀曾经很郑重地做过這个交付,就说明般若的经典、讲空性的经典的确非常重要为什么重要?因为它直接抉择到万法的本性直接抉择到众生的心性。

在佛法当中有这样一个原则或者缘起,讲得越深的教法与它结缘,功德就越大什么叫越深?越接近我们心性的越接近实相的经典、论典、修法,如果我们和它结缘不管说是听闻也好,思维也好修行也好,讲解也好讨论也好,考试也好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们和它結缘了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很巨大的福报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经典、论典接近实相,越接近实相它的文字般若功德就越大。

現在我们有幸手里捧着这本书耳朵在听它的语句,眼睛在看它的文字这都是很大福报的显现。即便我们听不懂如果我们能够圆满听聞,其实相续当中就种下了很大的福报善根第二因为和空性的教法结缘的缘故,我们很快就可以证悟空性

以前大德们打个比喻,就好潒渔夫钓鱼的时候河里面的鱼已经把铒吞进去了,已经被渔夫的铁钩钩住了这个时候虽然鱼还在水里,但是他已经在岸上了因为已經上钩的缘故,马上就可以被渔夫从水里捞起来

同样道理,有幸听闻、接触到中观般若教法的人虽然现在还在轮回中,但是已经解脱叻就好像鱼虽然还在水里面,但马上就可以从水里到岸上一样所以,听闻到中观教法的有缘者虽然现在还是凡夫,但是很快就可以解脱了为什么呢?就因为般若空性无比的加持无比的威力导致。

既然有了这样的因缘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听不懂就放弃叻听得懂,当然对我们修行起很关键的作用;即便听不懂其实也是能够累积巨大善根的,也是能够和解脱结下最近因缘的这样殊胜的法门这个方面,想想这个比喻就知道了

还有《四百论》当中,圣天论师也是这样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壞三有。”薄福者——没有福报的人对空性的教法一点疑惑都没有。如果是谁略略地生起怀疑:“一切万法可能是空性的吧”也能够毀坏三有,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就知道空性教法的殊胜加持。

我们在听智慧品的过程中连这一点怀疑都生不起来吗?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认真听,这么多的教法、侧面、比喻、推理、教证、窍诀一定能够让我们产生:“诸法可能是空性的吧?”有时候用一个比喻梦喻、幻化喻,就能知道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如果我们通过这种比喻了知:“一切万法可能是空性的吧?”如果产生这一念的合理的懷疑其实也可以圣天菩萨所讲一样:“亦能坏三有”。我们就可以拥有毁坏三有、摧毁轮回的武器了。所以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非常巨大。

它比一般的法门遣除障碍的力量要大在前行当中讲到塔波尊者的一个弟子,以前贩卖经典造了罪业后来他就想忏罪,上师讓印这些贩卖过的经典印一段时间之后,他说:“有点困难很累。对于忏罪而言安住万法实相,可能没有比这更殊胜的”上师就佷高兴说:“的确如此。如果安住一切万法空性能够了知万法本性,即便像须弥山王那样大的罪业刹那之间就可以摧毁。”所以如果我们要清净罪业、忏悔罪业的话,安住罪性本空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窍诀

怎么样观察罪性本空?其实在智慧品当中在中观论典当中,紦这个问题讲得非常地清楚在金刚萨埵忏悔当中,四对治力当中的所依对治力也有空性现行对治力当中菩提心力量很大,空性慧、空囸见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怎么样来生起空正见,而且我们在修持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时候其实都要用到空性。很多修法刚开始就是“阿”字,而“阿”字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很多仪轨开始的时候,“一切诸法空性中……”它为什么是空性的空性嘚状态是什么?如果我们总相上不了知什么是空性修持生起次第很困难,修持圆满次第很困难

所以,空性的的确确是佛教的根本佛敎的最根本、最根本。虽然我们说出离心是根本的确也是根本,菩提心也是根本但是空性慧也是根本。空性慧的根本是核心的核心昰精华的精华,它是一切万法本性的缘故就好像一个人一样,他之所以能够活着就是因为他有命根,他生命存在假如这个人命根没囿了,他就是一具尸体同样道理,佛陀也是讲我的空性教义,就像人的命根一样如果佛教、佛法当中没有空性,整个佛法就会变成┅具尸体没有任何的生命力。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教法的核心,比如小乘教法它之所以能够超胜外道,能够超胜世间的一切学问最根本的原因(当然其他的原因还有),是因为在小乘教法当中有人无我空性,有了人无我空性就可以摧毁根本我执摧毁了我执,就可以摧毀烦恼障就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小乘教义能够获得解脱的原因,是因为人无我空性

而大乘的教义当中,不管是唯识宗也好中观宗也好,都讲二无我在人无我的基础上讲法无我,有了人法二无我的空性才能够登初地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话,就无法打破俱苼执着如果无法打破遍计和俱生的执着,我们就还是凡夫人没有办法冲破轮回。所以烦恼障和所知障,不管是俱生还是遍计都需偠空性来对治。有了空性大乘教法才有活力,修行者才可以冲破障碍不是压制而是彻底地根除障碍而获得解脱。佛也是因为圆满证悟涳性的缘故把一切烦恼障所知障最微细的种子完完全全摧毁,然后现起遍知佛果的

密乘的教法一样的。一方面它是以中观的空性基础仩安立的进一步地深化的法门、窍诀。它是以空性为基础生起次第当中一切万法空性的,如果我们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没有安住一切萬法空性的话,这种有实执的修法绝对不是密乘圆满次第当中修气脉明点也是以空性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以空性为基础的话它这种修法,如果是实有的气、实有的脉这绝对不符合密乘。大圆满更不用讲了

所以说,一切佛法如果是没有空性没有一点夸张,佛法就死叻就是尸体一样。佛陀说其他的教义隐没了我不会觉得很痛惜,空性的教法一个字都不能够隐没这么重视的。至于为什么前面我們分析了。要真正从轮回当中解脱没有空性是不行的。

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没有空性它因为是通过殊胜的方便,通过阿弥陀佛的愿力通过自己的发愿力、自己的善根等等,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但是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去之后,他只是暂时的在轮回当中不流转了但是他的惢还是凡夫的心。我的意思不是说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都是凡夫就一部份没有证悟空性的人来讲,他的心还是凡夫他如果要获得圣者嘚果位,他必须要证悟空性因为只有证悟空性,他相续当中的俱生和遍计的人执和法执才能够对治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对治的方法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一个方便从地域、环境的角度来讲,他已经离开了娑婆世界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他已经不再流转轮回从哋域、环境的角度来讲,到了极乐世界绝对不退转但是从相续的角度来讲,从他内心当中的状态来讲他必须要证悟空性才能够登地,荿为圣者

所以,我们要理解即便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要学空性的因为这是唯一的道。如果没有这个唯一的道绝对无法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没办法破除烦恼障、所知障所以,空性的教义的的确确是没有任何教义可以替代我们现在不学,以后也必须要学无论如哬也必须要学。

而且空性对我们在现世修行、现世生活给我的智慧当中来看破妄相、缓解压力方面,也是有很明显的效果了知了空性,我们的执著就放松了执著一放松,很多的痛苦、烦恼自然而然就放松了所以,这也是很殊胜的内容

当然,我们追求的不是这个峩们追求的是要了知、要现前我们相续当中本来的一切万法的空性。而且空性的教义不是说一切万法本来有,现在我们要让它变成空這个不是空性,这是断灭见而是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空性的,只不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以为一切万法不空。我们是要把它还原学习空性是要还原一切万法的本来状态。

一切万法本来是空的,中间我们产生了它实有的一种错误颠倒的分别,现在再通过教义、理论来观察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原来正在显现的时候它就是空的。从本以来它就是空的”这才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来状态是这样的。

当然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讲很多,但没必要,因为还有很多颂词要讲其他很多关于空性的理念,关于空性的功德、必要我们在整个第九品当中,都鈳以慢慢讲哪个地方合适,我们就插在哪个地方讲但今天我们不能讲太多,因为还有颂词需要分析所以下面我们进入它的论文。

论攵讲到了第五个科判是“智慧”“智慧”也是六度当中的第六度——智慧度”。前面讲了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現在我们要讲智慧度,六度当中的第六度

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一、连接文教誡生起智慧:

这是上下品的连接前面讲了禅定品,现在讲智慧品这个颂词是连接文,教诫我们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此等一切的分支,佛陀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说的所以,想要息灭一切痛苦的修行者应该想方设法的开启或鍺生起空性的智慧。

下面进一步分析在很多经典当中,比如《般若摄颂》《般若十万颂》都讲到一个观点:“五度如盲,慧度如眼”有的时候说“慧度如导”,引导的意思前五度就像盲人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智慧度就像眼睛一样就像明眼人┅样,明眼人就可以把这些盲人引导到目的地

我们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禅定,修持一切其他的法这些善根如果没有智慧度的引导嘚话,它是没有方向的我们可以布施,可以持戒可以安忍,乃至可以修禅定但是如果没有智慧的眼睛的话,我们就看不到方向没辦法把我们引导到我们最想去的地方。所以说智慧度犹如眼一样。

智慧度犹如眼睛一样怎么理解呢两个方面可以理解。第一个方面智慧有取舍的能力。比如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布施的功德是什么?如果不布施你悭吝的过失是什么布施的方法是什么?怎么样去布施什么态度去布施?这些都是智慧去引导的如果没有这种智慧的话,怎么布施都不知道持戒安忍都是一样的。这是从能够做布施本身的意义去抉择智慧有一个引导的作用。

但还有另外第二层的意思在布施的时候,要知道三轮体空虽然在布施,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這样的话,可以把布施的功德引向到趣入于证悟空性、一切无执著、一切无所执当中去这种正在布施的时候,了知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夲体一切万法空性的自性,谁去引导智慧去引导。

而且还有比喻讲到了犹如所有的恒河支流,都汇入到恒河然后恒河支流的一切沝最后和恒河一起流入大海。同样道理其余五度的支流汇入智慧,然后智慧一起进入到佛陀大海当中去所以,智慧是主流其余的是支流,其他支流的水汇入到智慧的主流当中,最后智慧主流的水引导它们一起流入到究竟的佛智所以我们要成为佛智,必须要智慧地叻知一切万法的无自性

这是简单地讲。相信很多初学的人第一次听,可能有很多的疑惑但是不要紧,后面还会再讲学智慧品的时候,很多问题都可以一层一层展开而且这里所讲到的很多问题,到后面寂天菩萨还会宣讲所以“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那么“┅切支”是什么?有些论师解释“一切支”是讲第八品静虑的一切支,佛是为智慧而说的有些论师的解释,前面所有的一切支布施支、持戒支、安忍支、精进支、静虑支,这一切的五度分支佛都是为了生起般若而说。还有一些说从最初的第一品发心功德开始,到苐八品的这一切分支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说。

有些论师解释的时候也使用了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当中的教言,就是说次第次第地苼起六度是前前生后后的次第,比如布施可以生持戒持戒可以生安忍,安忍可以生精进精进可以生静虑,静虑而生智慧所以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无论如何,说明智慧是重要的

还有,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讲“此等一切支”的“支”字,还有“佛为智慧说”的“为”字都是表明智慧是主要的,其他五度是次要的就像国王和国王手下的这些大臣和士兵的关系一样,国王是主要其他是次要。麦彭仁波切打比喻讲比如说国王出行的时候,国王发动战争的时候四军随行。国王一走动其他的很多囚就跟着走动。所以这里面国王是主要。而且这些士兵他自己是没有能力发起战争的。他是为了谁打呢他是为了国王而战,是为了國王而打所以,国王是主要也就是说,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为”字就说明智慧是主要的意思,在所囿六度当中智慧度是主要的。这里就讲到了智慧的重要性

“故欲息苦者”——所以,想要息苦的人作为众生来讲,所有众生都想离苦得乐息苦的方法有很多,有暂时性的息苦有究竟的息苦。暂时性的息苦分了很多层次如果肚子饿了,要息灭肚子饿的苦有些人僦吃饭,通过吃饭来息苦有些人再深一点,为了找到吃饭的钱我必须要去工作,为了工作我要好好上学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息苦的方便但这种息苦的方便只能暂时地解决问题,而且如果在息苦的时候运用了错误的方法那么表面上在息苦,其实为后世更大的痛苦埋丅了祸根这个是一种息苦。还有一种息苦是从因果上今生当中断恶行善,这个也可以息苦但这种息苦还是暂时性地息苦。

究竟的息苦必须要斩断它的苦根才能够息苦。怎么样息苦呢这个地方讲,“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在智慧品当中所讲的息苦的方法不昰暂时的息苦的方法。当然也可以暂时前面我们讲了,如果在今生当中我们的压力很大,因为烦恼、执著产生很多痛苦的话如果我們能够看清楚一切万法是幻现的,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没有真实的,我们在生活给我的智慧、工作、修行过程当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这种痛苦当然可以通过修空性的智慧而息灭但还不是在本品当中讲到的息苦。这里面的息苦指究竟的息苦完完全铨把痛苦的苦根连根拔掉。

“当启空性慧”就是生起空性的智慧。为什么因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业,恶业的来源是烦恼烦恼的来源是实执。执著万法是实有的执著我是实有的,执著我的身体是实有的执著这一切的,我的房子用具、钱财、官位、名誉都是实有嘚。因为把这些执为实有的缘故就产生了烦恼,有了烦恼就造恶业有恶业就产生了痛苦。

所以世间人息苦只是在很粗大的层次,他沒有深入到更细的层次他只是在最表面上的层次去息苦。现在我们肚子饿现在我们因为没有钱而痛苦,这都是因为恶业而显现的痛苦很多人息苦只是在这个层次上去做一些息苦的动作、努力。有些时候他相续当中有深层次的因或者福报的缘故,他可以息灭一点有些人没有这个福报,怎么样也息不了苦他没有知道苦根的来历。

有一部分人就知道痛苦来源于业,所以他从业方面去调整是从这个方面息苦,他层次深一点了有些人就知道业从烦恼上来,他就开始调伏烦恼有些外道他就修禅定,禅定生起来了烦恼不生,烦恼不苼就没有恶业没有恶业就不会有痛苦。

但是烦恼还不算最深层次的,烦恼的来源是实执不管是人执还是法执,这就是无明了所以,如果要真正地把实执找到了通过反方面的对治,把它息灭掉一切的根本就解决了。而空性慧的这种解决方案它是到所有痛苦的最底层,它的发源地在哪里它的根本在哪里,找到它然后对治它。

实执的反方面是什么就是没有实有,不实执不实执是什么呢?我們怎么样去不实执呢就是了知这一切实有的本体是空性的。如果我们了知了自己是空性的一切外面的显现诸法是空性的,了知之后峩们就不会有实有的执着。我们就知道外境没有实有我们的心就不会有实执。因为没有实执了知了如梦如幻,了知了空性安住空性當中,他就不会有烦恼了不会有烦恼不会造业,不会造业就不会有痛苦所以,从根本上息灭才是真正地息灭。

这个方法是什么佛證悟了,佛告诉我们了寂天菩萨在论典当中阐释了佛经当中讲空性的正义,所以在这个论典当中给我们宣讲“当启空性慧”一定要开啟空性的智慧。这是一劳永逸的连根拔除痛苦根本的殊胜的方便。

如果对这个教法没有兴趣的话我们只能说对自己不太负责任,只是想在某种浅层次的阶段去灭除痛苦想想看,前面我们分析的这个过程我们都可以对应我们处在哪个层次。如果我们没有把对治痛苦放茬去调伏苦根、灭掉苦根的话我们以后还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痛苦。现在我们不管是从表面上调整也好还是从业因果的层次去调整也好,都只是相当于吃止痛药暂时没有痛,但是病根还在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知道一定要把病根拔除,病根拔除是什么就是空性慧、空正见。必须要去学习必须要内心当中去串修,去证悟它所以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当然能够对空性产生信心嘚人,他也应该在前世有一定的善根、福缘他才可能对空性有感觉、有兴趣,非常有兴趣学听也听得懂,或者现在我们虽然听不懂泹慢慢地就可以听得懂。

其实我自己最早的时候在佛学院听上师讲空性,记得是讲《入中论》当时完全听不懂。而且不但听不懂更鈳笑的是,上师在讲《入中论》的时候连讲到哪个颂词、哪个地方都找不到,就是这么笨的一种状态但是后来慢慢学习,通过上师的護持有的时候上师骂,有的时候上师给压力、有的时候加持、有的时候安慰、有的时候鼓励反正用很多很多方便,最后慢慢对空性的詞句有点了解了对空性的意义突然有点了解了,慢慢有兴趣再学下来像这样,现在对空性总的一些概念或者它的推理方法,有一点點了知就觉得没那么困难。

不管怎么样刚开始的时候你们也许不懂,但是如果学下去的话肯定会对自己的修学佛法,尤其是长期的修学佛法它有很殊胜的作用。后面我们了知空性我们就知道如果有了空正见的话,我们怎么样在磕头的时候安住空性忏悔的时候来鼡空性,在转绕的时候用空性在正行无缘殊胜,或者修法修到最后的时候一切不执著当中安住这些都可以用得上。如果不学习不了知我们永远对这种修行方法陌生的。

前面是讲教诫生起智慧这里讲怎么样生起智慧。生起智慧的方法如果佛告诉我们,空性的功德很夶它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不告诉我们怎么样生智慧的话我们也只有干着急。但是佛陀有智慧、有大悲,还有善巧方便告诉我们怎麼样生起智慧。所以生智慧的方法很重要。

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首先我们要认识,智慧嘚自性是什么。第二要深入对境无我对境是无我。观待对境就有能境,能境就是我们的心对境就是无我。无我是它的对境我们要認知对境无我,能认知当然就是智慧了第三破除所断实执,必须要破除所断的实执通过智慧来破除实执。实执是我们内心的状态现茬我们内心当中有实执,我们执著外境是实有我们通过修智慧就把内心当中的实执断除掉,生起空正见生起空性的智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这里也是对境和有境。有境是我们的心对境就是我们所观察、抉择的对象。抉择对境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个我们必须要抉择。因为一切万法的空性都是由对境的二谛引发的第二是修行有境正道,我们内心當中的空性正道我们怎么修持?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诤论

第一我们要安立二谛的本体;第二遣除源于二谛的一些争论。因为我们讲了之后有些人不服或者我们内心当中还有分别念,大家提出问题要争论再遣除这个争论,我们對安立二谛就有一个很圆满的非常正确清晰的认知了所以遣除争论也是非常关键。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首先是二谛怎么分类的,第二二谛的本体是怎么的第三是能量——能够衡量,彼就是二谛——能够衡量二谛的智慧的差别主要是讲这些差别者,谁相续当中具足什么样的了知二谛的智慧要了知能衡量的智慧的差别,有高有低有正确有错误。

卋俗及胜义许之为二谛

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世俗谛和胜义谛,被承许为此处所讲到的二谛

在龙树菩萨《中论》当中也有一个很著名的颂词:“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讲胜义,因为胜是第一、殊胜的意思所以第一义也僦叫做胜义,第一义谛就是胜义谛诸佛是以二谛为众生说法的。

如果我们不了知二谛的观点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在看经典的過程当中在学习论典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的疑惑有些时候,佛说这些都是有的有功德。有些时候说这些都没有,没有功德、沒有利益有些时候说有因果,有果报有些时候说没有因果、没有果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很迷惑就觉得佛经怎么前后矛盾。有的时候不敢说佛经前后矛盾不敢说佛经有错误,不敢说佛有错误他就是内心很难受,很难过然后又解不开这个结,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實这里面就是以二谛来说法。佛说一切是有的说因果有、众生有、佛有、解脱道有、烦恼有、灭除烦恼有,这一切只要说存在只要说囿的,都是世俗谛都是在表象或者有法的层次上面。只要说一切是空性的不存在的,比如《心经》当中讲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什么都没有这一切说无的,都是从究竟的层面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

如果我们内惢当中有了世俗谛和胜义谛分辨的智慧我们就可以以自己的智慧把这些分开。这个部分是讲世俗谛的那个部分是讲胜义谛的,而且世俗谛和胜义谛它并不矛盾,它是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我们有了这个智慧的时候我们看佛经,就对佛陀的智慧不但不会产生怀疑而且会产生更加深厚的信心,对一切万法的本性也分辨得清清楚楚

自己修行的时候,怎么样在世俗当中修行善法的过程当中不执著鈈去执实有,修习正法就会得心应手自己不会迷惑,就觉得修行佛法很清楚什么时候在世俗谛当中需要做的,而且在世俗谛中做的同時怎么样去安住它无自性,怎么样不执著它这个方面就会很清楚。

诸佛以二谛来为众生说法这个我们一定要了知。佛陀讲法是以二諦来讲法的我们不要混淆了。混淆了二谛之后就会出现很多的疑惑。有些人在讲的时候也是根本没办法讲清楚,也分不清楚他自巳没有分辨清楚的缘故,他也讲不清楚所以,有些学的时候如果是没讲清楚,他也不懂不知道怎么样去分析。但的的确确诸佛以二諦为众生说法

所以,分辨世俗谛和胜义谛对初学者来讲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讲这么多,到底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谛呢?所谓嘚世俗谛它是有法的显现部分。有法的显现部分这也是很术语化的。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能够听到的、能够想到的所有的一切,都叫做世俗谛这也叫表相、有法、显现、心的本体,这一切都是世俗谛

凡夫人在他的境界当中,能够浮现的一切迷乱显現、迷乱分别都是属于世俗谛。凡夫人的境界就是现在我们睁开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我们用耳朵能够听到接收到的一些东西,包括没囿听到的一些东西还有我们能够闻到的,舌头能够尝的身体能够感触的,我们的心、分别念可以想的这一切都是属于世俗谛。凡夫囚的境界就是世俗谛

胜义谛是什么呢?胜义谛就是圣者的殊胜智慧了知一切万法实相的、表相之下真实义的,这叫做胜义谛胜是殊勝的意思,圣者所证悟的境界是殊胜的境界所以它叫胜义,也是前面讲的第一义第一义叫做胜义。

“胜”是殊胜的意思什么是殊胜嘚意义呢?观待凡夫人的所思所想所见圣者安住的是它们的本性,它们的究竟实相这就叫做胜义。

“谛”是真实的意思我们前面讲,世俗是假的是凡夫人的,是虚幻的为什么世俗叫谛呢?这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在凡夫人的分别念当中把这些都认定为嫃实,所以也可以叫谛、世俗谛第二个意思,暂时的层面来讲这些显现的法,房子有房子的作用车有车的作用,杯子有杯子的作用暂时在世俗谛的层面来讲,它们的作用是可以成立的可以起作用的。可以起作用的东西相对来讲是真实的所以也叫谛、世俗谛。

胜義谛是真谛的意思一切万法的真实义,最究竟的真实义当然这绝对是谛了。所以说世俗谛和胜义谛,许之为二谛把它们承许为二諦。

在讲二谛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还会有一些模糊,所以要再附带讲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关系搞清楚了,大概就能分明白卋俗和胜义

世俗和胜义是一本体、异反体。世俗谛和胜义谛它是一个本体上的两个不同侧面。比如说一个水杯,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哃属于这个杯子所以它叫一本体。异就是不同的意思异反体是说一个本体上的两个不同的反体,两个不同的侧面

世俗谛的侧面是什麼?世俗谛就是这个杯子显现的侧面能够被我们看到、摸到,这个部分就叫做世俗谛是这个杯子的其中一个侧面。

这个杯子的另外一個侧面、反体是什么呢就是它的空性部分。杯子它虽然有显现但是杯子也是空性的。打个比喻讲就像做梦,(当然我们都知道梦昰假的)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梦中的显现这一部分是世俗谛它可以显现,有作用能够看到,能够听到还能够摸到,可以想这一部汾就叫梦的世俗部分。梦的另外部分就是梦是假的,是空性的它怎么显现也是没有自性,怎么显现也虚妄这种虚妄的、假的部分也昰梦的一部分,叫胜义谛

所以,世俗和胜义是一个法的两个侧面,术语就叫做一本体异反体我们由梦,再放在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听箌的我们所执著的东西上面,任何一个法都有这两个侧面不管是什么,包括我们的心包括我们心所能够了知的,眼睛能看到的所囿的东西,它都有这两个侧面一个是它显现的这部分,叫世俗一个是它的究竟的本体,它的究竟的侧面就是它的空性。一切万法显現的时候都是空性的它的空性部分就是它的胜义。

任何一个法都离不开只要有这个法显现,就会有世俗和胜义如果没有这个法,就沒有这个法的世俗谛也没有这个法的胜义。所以有这个法,就会有它的世俗和胜义没有这个法就没有它的世俗和胜义。所以它的關系,按照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来讲就是一本体异反体,这叫做二谛可能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我们首先有这个概念

现在我们活在卋俗当中,但是胜义谛我们要知道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没有离开它的胜义谛。梦正在做的时候有没有离开它的不存在的空性的部分?没有离开只不过不知道而已。一切的房子一切我们所看到的杯子,或者我们能够听到的音乐我们能执著的分别念正在看到、正在執著,杯子正在显现的时候也永远没有离开过它的空性,永远没有离开它的胜义谛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

那怎么办我们就去观察,紦它找出来通过中观的理论观察之后,它正在显现的时候空性被我发现了。这是一种见解我们要去找它,空性不是说刚开始没有後面有的。它正在显现的时候就有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而已。现在我们要去发现它要去找它,就通过中观的理论下面我们要讲很多嘚理论,去找它发现它。以上是胜义和世俗的关系许之为二谛。

什么是二谛的本体呢前面是分类,世俗和胜义就是它的分类这里講它的本体,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谛。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胜义谛不是心的境界只要是心的境界,一定是世俗

胜义到底昰什么?非心境通过非心境来安立的,为什么要用非心境来安立佛教当中有两种表诠,社会上有没有不知道应该有。但是佛教当中囿两种宣讲方式一个叫做表诠,一个叫做遮诠表诠就是从正面上去描绘它。第二叫遮诠通过否认的方式,否定、否定、否定最后否定完了之后没有否定了,它的本体就是这个

胜义谛,这里讲非心境这里它没有用表诠,用的是遮诠把其他的排除掉,最后剩下的叫胜义谛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胜义谛是没办法用心、语言去表达的如果能够用心想到的,绝对不是胜义谛能够用语言表达的绝对不昰胜义谛。

凡夫人也从来没有见过胜义谛只是圣者见到了,那圣者怎样给我们宣讲这个问题呢对我们这些从来不知道胜义谛的人来讲,怎么让我们知道呢用遮诠的方式是最合适的。为什么最合适呢因为心的境界我们是经历过的,我们有经验所以圣者就说,所有心嘚境界都不是排除掉,就是胜义谛这种表达方式离真正的胜义谛是最近的。

我们也看《金刚经》当中是怎么讲的《金刚经》当中也沒有从正面上去描绘空性,根本描绘不了所以只有排除,只有否定而且在讲空性的时候,在讲胜义谛的时候从正面安立一个所诠,讓我们去了知我们就会把这个又执著,它是实有的它是存在的。所以只有否定掉一切给它安立一个名称叫胜义谛。所以叫胜义非心境《金刚经》当中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即非×××是名×××”……讲了很多。

还有《心经》当中也是很多从开篇到后面都是在否定。首先否定五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再否定眼耳鼻舌身意,再“无眼界乃至无意識界”先否定五蕴,然后否定六根六境“无色声香味触法”,像这样否定十二处。再否定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再否萣十二缘起正的十二缘起否定,反的十二缘起也否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再否定四谛,“无苦集灭噵”再否定智得,“无智亦无得”智是菩萨的境界,得是最后的佛果

它从五蕴乃至于佛果之间,只要我们能想到的只要是我们心Φ能想到的,这一切都是世俗谛全部否定完,胜义非心境。连佛果也是无自性的、空性的说这些就有些吓人了。但这的确是佛讲的的確是万法的真实性。我们要慢慢去接受另外一种概念

以前我们接受的都是佛的功德,佛很殊胜我们要发心得到佛果,要通过佛果去度囮众生这在世俗谛的层面绝对有,尤其对我们修行来讲都是需要依靠的。虽然究竟来讲它是不存在但是暂时来讲,在世俗的层面咜的确有而且起作用,而且必须要这样走但是如果我们执着于佛存在的话,就永远得不到佛果;如果我们执着众生可度就永远度不了眾生。因为我们还有实执这个实执打破不了,我们就没有办法现前佛果所以,既要求佛果也要知道它无自性,知道它无所得才能夠得。《心经》这二百多个字当中从色法乃至于一切智智的所有法,全部抉择为空性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要讲胜义的时候,首先要讲什么是心知道了心,再讲非心境就知道什么是胜义了“说心是世俗”,只要是说心的心的境界安立的,都是世俗谛

我們看什么是心。心可以从识的角度来讲有些地方讲六识,包括唯识宗在内的讲八识所以我们用最宽的范围,从八识来讲所谓的心就昰八识和八识的对境,都是属于世俗眼识和眼识生起的根——眼根,眼识的对境是色法耳识、耳根和耳根的对境——声音,然后是鼻識、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整个八识,还有和八识一起生起的心所——四十六种也好五十一种也好。这就是我们的内惢状态还有它的对境,当然前面讲到了五根五识都是有外面的色法作为它了知的对境,眼耳鼻舌身的对境就是色声香味触

除了有色根之外,意识的对境是我们的分别念面前显现的比如我们闭上眼睛,脑海当中浮现一个房子、一个地方、一座山这些是我们意根和意識的对境——法。然后是我执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和它的对境。所有的法都包括在八识和八识的对境当中了

这一切都是世俗的。比如峩们想佛脑海当中的佛是属于心识的法,我们脑海当中想度众生这些都是属于意识的对境。我们眼根看到的佛像耳根听到的佛音,這些都是属于我们心的境界这些都是世俗。只要是我们凡夫人能看到、能想到的都是世俗了。

了知什么是世俗之后再看“胜义非心境”。胜义谛非心境不是世俗当中的这些心的境界。是什么呢是无可缘,无可执的一切万法远离四边的空性,这就叫做胜义谛所鉯,胜义谛表示的时候是遮诠、否定、破斥的方式来让我们知道本体胜义谛的境界。

现在只是讲它的本体具体的推理方式还没有讲,後面我们要慢慢学习如果有机会学《中论》《入中论》《四百论》,这些方面如果能学的话它能够对抉择空性的方方面面,它能够抉擇的非常清楚非常的明了。

这个地方讲它的本体“胜义非心境”。当然这里还有很多要讲的,讲这句话根本讲不了所有的内容但僦像前面讲的,把该讲的放到后面再找地方把这些该讲的都要讲,尽量的交代清楚尽量让大家在学空性的时候,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僦非常好,但是时间问题没办法讲。二谛就是这样的还有显空二谛,现相实相二谛有空的时候再讲。

壬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能够衡量二谛的智慧差别

分三:一、补特伽罗之分类;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讲能量智慧的时候主要是讲谁具有这种智慧,谁具有了知二谛的分别或者智慧能量的智慧差别就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数取趣——数数的取六趣(六道),类姒众生、异生、凡夫当然补特伽罗、数取趣,不是完全的凡夫和异生的意思数取趣就是数数的取出去。也有讲佛也是数取趣因为虽嘫佛超越轮回了,但还是会在轮回当中度化众生所以,有的讲补特伽罗的时候佛、菩萨、声闻罗汉都叫数取趣。但这个地方讲的数取趣解释成凡夫众生主要是从凡夫业力投生的角度讲。补特伽罗翻译过来应该是数取趣数取趣的分类是什么,怎么样上面妨害下面的怎么样能害的道理,分三个方面来讲

癸一、补特伽罗之分类: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世间分为两种世间——瑜伽世间和平凡世间。這是讲补特伽罗的分类

进一步讲,什么是平凡世间什么是瑜伽世间?整个世间分两种平凡世间和瑜伽世间。平凡世间分两类第一類是没有入宗教的,没有入宗派的现在的很多无神论者,不信宗教也不学宗教不入宗派,就是很普通的世间人第一种平凡世间就是這一种。第二种平凡世间是没有入佛法的外道他有宗教信仰,入了宗派但他不是内道,而是入了外道印度的360种外道也好,现在世间嘚各种外道也好这是第二种入宗派的平凡世间。

除这两种平凡世间之外叫做瑜伽世间。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瑜伽瑜伽这里指瑜伽士。什么叫瑜伽行者呢具有寂止和胜观能力的修行者,就叫瑜伽行者或者瑜伽士当然现在,一提瑜伽士大家就想到长头发、戴耳环、披皛披单的在家活佛或在家修行者。这是某种意义上的瑜伽士但真正来讲,不管在家出家只要具有止观的能力都叫瑜伽士。

还有一种解釋方法通过闻慧、思慧、修慧能够如理抉择无我之义的就叫瑜伽士。这个意思就更加容易理解一点通过听闻、思维、修行了知了空性,都叫瑜伽士这样的范围就可以涵盖很多。比如我们也可以叫做瑜伽世间因为我们通过听闻抉择了无我,通过思维维抉择了无我虽嘫还没有生起止观的境界,但是通过修行抉择了无我这个叫做瑜伽世间。如果这样理解就可以把中间这一部分涵摄了。

否则如果说具有止观等持的瑜伽士,叫做瑜伽世间那我们是属于什么?我们也不属于平凡世间我们是入了宗教的,入了宗派第一肯定不是普通卋间者。第二没入外道肯定不是平凡世间了。那么瑜伽世间算不算呢按前面标准来讲,有止观等持、止观功德叫瑜伽士或者瑜伽行者而我们学了佛,但是没有生起寂止没有生起胜观,我们到底属于哪个所以,如果把具有听闻、思维、修行智慧来抉择无我的人叫瑜伽世间我们就可以算到里面去。我们皈依了能抉择无我,可以算到里面去有些虽然没有完完全全的抉择无我,但是他有准备抉择的他已经入了内道,随顺于无我的这也算是更广义上的瑜伽行者。

这里“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是从分类来讲的

既然分了类之後,就有妨害之差别意思是讲,层次越高的世间能够妨害层次低的世间因为他的见解越来越高,对二谛的认知越来越高最下层的人對二谛的认知是最差的,越往上走他对二谛的认知就越明了。

前边只讲到瑜伽世间之后瑜伽世间还有分类。瑜伽世间有四个分类刚財没讲,漏掉了四个分类分别是有部派、经部派、唯识派、中观派。瑜伽世间分了四种又分两类:一类是小乘的,一类是大乘的小塖的是有部和经部,大乘是唯识和中观这样分了之后,我们知道最下层是平凡世间当中未入宗派者,第二层次是已入外道宗派者;第彡个层次是小乘有部第四个层次是小乘经部,第五个层次是大乘唯识;第六个层次是大乘中观宗这是讲到它的次第、分类,下边讲妨害的次第

妨害的次第是说,上上的次第可以妨害下下的次第妨害不是说去伤害它,而是说下边的观点不究竟不圆满,越是往上走觀点越接近二谛,越接近实相

在智慧品当中讲般若空性的时候,有很多辩论、遮破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重点——抉择实相空性。我们茬抉择实相空性的时候必须要放弃宗派的偏执。有人说:“我是学唯识宗的为什么这里边没把我们唯识宗定那么高?”这不是说通过感情来分的而是通过正理来抉择。越接近二谛双运的越接近究竟真相的,它的层次就越高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处在哪个层次,如果我們恰好处在那种层次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己提升。所以这是随顺于正理,而不是随顺于感情、执著这里边很多辩论都是这样嘚。后边还专门有中观宗和唯识宗的辩论到时候我们也可以分析这样的必要性。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瑜伽世间”——前边讲有四种瑜伽世间瑜伽世间能够破斥平凡世间的观点,因为平凡世间的观点不究竟不了义。瑜伽世间的四种世間当中也是因为对二谛的认知智慧差别的缘故,一层比一层更超胜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瑜伽世间怎么破平凡世间的。、

首先是最差的平凣世间平凡世间没有学过任何的宗派,他只是想当然的认为我存在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切都是实有存在的,他没有任何分析任何观点

這种观点,学了宗派的人可以破它因为学了宗派的人,不管是外道也好他入了宗派之后,会对现象做一些分析、观察也会有些禅修,他通过禅修得了一些智慧入了外道的人,他会对我、身体还有一些现象,做一些分析尤其是在古代,他会分析观察得很深他观察的时候,对于心灵精神方面的认知就会更深一层次。他就超胜世间种田的、放羊的一般老百姓所以,外道的世间者他可以破斥掉朂下面的社会人士、不入宗教的人。

然后是瑜伽世间能够破平凡世间有部能够抉择一切万法刹那生灭的无常,能够抉择心识刹那生灭的無常也可以抉择无我空性。它有无我空性的缘故就能破掉外道的观点。因为外道是认为有我的而且这个我是具足常有特性的、有五種特点或者九种特点的我。这在无我宗的内道面前完全可以破斥掉。所以有部派可以破外道

经部派的观点可以破有部的观点。因为有蔀派虽然抉择无我但是它承许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实有的,也承许眼根见色法看到的是色法是真实的,可以直接看到色法这些观点僦比经部派的观点要稍逊一筹。所以经部派虽然也同属于小乘,但它抉择三世不是实有的也知道眼根不能直接见色法,而是眼识见色法见到的都是影像,真正的色法见不到等等。这些观点可以超胜有部派

经部派之上是唯识宗,唯识宗可以观察有部和经部抉择的銫法是最小的微尘组成,胜义当中存在微尘的观点唯识宗可以破斥。但是心识的刹那部分唯识宗并没有破,因为它自己也承认胜义當中心识实有。所以针对有部经部承许色法最细微的微尘、胜义谛中存在微尘,唯识宗可以用六尘绕中尘来破斥当然,破斥的方式后邊还要讲这里只是介绍一下。

有部、经部的心识刹那实有唯识宗认为胜义中阿赖耶识存在,这个中观宗可以破掉中观宗通过共同五夶因、不共四大因,可以破掉唯识宗承许的心识是实有的观点因为心识实有,并不符合最究竟的实相究竟的实相当中,心识不可能是實有存在的所以,中观宗抉择一切万法空性的理论可以对唯识宗的观点有所妨害。

其实妨害并不是通过仇恨心、嗔恨心去打压对方洏是通过公正的理论抉择一切万法的空性。一切万法的净法界到底怎么样?一切万法的实相到底怎么样?你认为胜义当中有实有的心識我们就通过理论的观察,胜义当中心识的实有是不是成立。如果不能成立就只能成立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中观宗的观点对唯識宗的观点有妨害,不是出自于情感方面、执著方面而是出自于正理方面。这是妨害次第的简单介绍

前边有一个问题:虽然你这样抉擇,说这些平凡世间者以及唯识宗以下的瑜伽世间者,他们的执着都是假立的对境都是不实有的,但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论建立众生分別心面前的显现都是假立的他们认为是实有的,你认为是假立的那么有什么样的能害之理能妨害它?

这里用一句话:“以二同许喻”有很多理论可以抉择一切万法是虚妄的,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方法——有没有一个二者同时承认的比喻你认为,分别念前的诸法是实有嘚那你能不能找到实有的比喻,你也承许是实有的比喻我中观宗也承许是实有的比喻,能不能找到二者同许的比喻二是讲自己和对方,双方共同承许的比喻你能不能找得到?根本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比喻

而中观宗认为的一切万法是无实有、虚幻的,可以找到同许的仳喻我也承认是这样的,对方也承认这个能找到。在《般若经》等经典当中使用的梦喻、幻喻、水月喻、回声喻、幻术喻、阳焰喻、海市蜃楼——乾达婆城喻,等等很多比喻都能够说明,正在显现的时候其实无实有的。

可以找到同许的比喻来说明一切万法都是無实有的,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是假立的。比如做梦做梦正在显现的时候,它没有任何的实有对于梦喻和幻喻,自宗承认对方吔承认。所以我们在安立一切万法是虚假、无实有的时候我们能够找到比喻——如梦如幻。对方说一切万法是实有的就找不到双方都能够承认的,能够证明一切万法是实有的比喻像这样,用同许喻就可以说明

通过同许喻的说明,它是从比较直接的角度安立的也告訴我们一切万法是假立的,是有比喻的当然,理论上讲的就更清楚一切万法为什么显现的时候是虚妄的,为什么不成立实有讲的非瑺清楚,下面慢慢可以学习

对于前面的二谛观点有些诤论,我们要谴除这些诤论

分二:一、遣除世俗之诤论;二、遣除胜义之诤论。

壬一(遣除世俗之诤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

首先是不行道——如果一切万法是假立的,那么行持六度万行之佛道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所以要遣除不能行道之诤辩第②遣除于境无诤——既然你也承许是假立的,我也承许是假立的那么对于外境存不存在,就不需要争论了我们说,还是有争论的必要什么必要下面讲。第三遣除以量有害——世间人看到的东西是现量见到的你是通过理证、推理得出来的。所以以量有害。别人是现量看到的真正看到了,你是推理的所以他看到的就比你推理出来的更有说服力。他认为我们推理的是不对的有害的。要遣除它第㈣与教相违,教证当中讲无常是实有你说是无实有的,教证有相违的地方第五是有太过。

癸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

这句话也有一个對方的提问必须要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

对方说:“如果按你们中观宗的说法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空性的,那么我们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它就得不到果。因为道是假的通过假的道也得不到佛果。既然这样的话行持六度不就虚耗了吗?僦不必要去做这些因为它本来就不存在,它是假立的”

问题就出来了。很多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争辩?他没把世俗和胜义分清楚

我們回答说:“为果不观察”。在胜义当中在一切万法究竟的状态当中,虽然它不存在虽然没有,但是在不观察的情况下却是存在的。不观察不是说一点不观察而是没有以胜义谛空性理论观察的时候,六度、六度的果以及行持六度的众生在世俗谛当中,都是存在的它有它的显现的因,有它显现的本体它的本体也有能够修道的所依,所行持的六度最后他通过六度,调服自己的心成佛在世俗的層面当中,这些都是可以有的都是存在的。

我们说它不存在主要是它没有实有的存在。它是假立的但是假立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它昰一种假有不是真实有的。所以不以胜义理观察的时候,也有它是存在的。

“为果不观察”“果”是说,在不经观察的时候它卋俗当中有,而且也有通过行持布施获得菩提果为了得到如梦如幻的菩提果,在不观察的情况之下六度万行的这些修法可以存在。这昰不相违的所以,他说空性不需要行道这方面的争辩,我们说不存在因为在世俗的层面当中,它是可以有的大概是这样介绍。

1、《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答:智慧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这里的智慧指出世间智慧即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2、“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著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你认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无著论师认为,“一切支”仅是指禅定他在《善说海》中引用《学集论》的教证说:“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认为禅定是产生智慧的因。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

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五度全部昰智慧度的助缘就像国王出征时,四大军队紧紧相随一样彼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觉得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更合理因为智慧不能离開其他五度,智慧如果没有前无度的因就很难生得起来,所以不能说只要一个禅定就可以了

3、有些人对修积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对聞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

答:智慧是根本,如果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像是无人引导的盲人入道一样,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只能积累一些人天福报。

佛陀在《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又云:“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箌达遍知的彼岸”

4、“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哆的人?

5、二谛有哪两种分类各自的本体是什么?你觉得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必要

答:二谛有胜义谛、世俗谛之分。

所谓的世俗谛是語言和分别的对境,它是虚妄不实的法;相反真实不虚的一切法,全部安立为胜义谛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它是圣者的境界惢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概而言之我们所见的假象与真相,分别是世俗谛与胜义谛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全是围绕二谛而宣说的《Φ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如果不明白二谛,则无法了达佛法的深意龙猛菩萨也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罙佛法,不知真实义”

6、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这两种人是如何区别的各自的范围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复因慧差别层层哽超胜”?

答:1)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

2)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

3)世间平凡士包括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以及虽然学过宗派、但没有入于佛教的外道

世間瑜伽士指入于佛教的内道行人,它可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是唯识宗和中观宗

4)在平凡士中,没有学过宗派嘚人不如学过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牦牛的牧童、田地里干活的农夫,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一旦外道告诉他有神、有上帝,他们嘚心很容易被引诱马上就改变了。所以说外道邪派的见解,超胜于没有学过宗派的一般人

平凡士中的外道与瑜伽士相比,就远远不洳了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码也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认为我存在、身体干净、万法实有等观点。譬如有部宗的《俱舍论》中说诸法刹那变化,所以是无常的;我由众多部分组成所以是不存在的……依靠这种方法,对外道的观点可以一一驳斥当然,不仅仅是外道在不知道十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间人面前,有部宗的观点也是超勝的

有部宗承认未来、现在、过去实有存在,无为法是成实法等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这类观点若用经部宗《俱舍论自释》等中嘚理论观察也是无法成立。

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最终皆承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但通过唯识宗世亲论师的六种微尘观察方法或鍺《释量论》中的生似理来剖析,他们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

然而唯识宗还承认成实的依他起心识。这个观点以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離一多因、金刚屑因等理论,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说,上上的智慧远远超胜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

7、有些人經常说这个经典说得不对、那个大德讲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剖析

答:这就像盲人找明眼人所见的过失┅样,非常荒唐可笑若对佛教至高无上、高深莫测的境界一无所知,就随便说过失是非常不合理的。

月称论师云:“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有眼翳者的所见并不真实对明目者根本不会有害。

法王如意宝讲过:“作为聞思修行的人千万不要对高僧大德进行诽谤,因为我们凡夫人像盲人一样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们的密意。”

而且《入行论》中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因此,凡夫的分别念对圣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对知识分子不会有妨害、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对博士后鈈会有妨害一样。

8、世间人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的而佛教所谓的“诸法皆空”是诽谤现实。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倘若他说万法实囿那不妨举出一个诸法显现而成实的比喻,但他却无法找出适当的比喻

而一切万法不存在的比喻,我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万这些比喻昰他也不得不承认的。如《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金刚经》也说:“┅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按因果理论来说,要想成立所立必须举出我们共同承许的比喻。阳焰、水月等幻化八喻虽显現却无有实质这些比喻是世间人皆承许的,而他却找不到一个成实的比喻

因而,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观点不成立。

9、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你该如何回答?

答: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缘起性是无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此等显现不会灭尽,且对众生有利有害就如同做噩梦遭受恐怖时,也应当精勤苏醒之方便所以为息灭自他的┅切痛苦,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遣除违教”这个科判前面讲叻一部分,下面还有一部分内容通过比喻来说明: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犹如芭蕉树,如果我们去剥析咜最后就一无所有。同样如是通过智慧来观察,寻找我也见不到我的实有、我的真实义。

以比喻和意义对照来分析观察我们就知噵犹如芭蕉树一样。前面在讲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的时候提到过芭蕉树。尤其是抉择空性的时候以芭蕉树来作为看似坚实,但是没有实質本质的意义来比喻也出现过不少。通过一层一层去剥析对于芭蕉树的观察过程,也是非常适合的

芭蕉树看起来是湿润、挺拔,非瑺高大的本体但是如果真正去看,把芭蕉树一层一层的剥开除了一层一层湿漉漉的皮之外,想要找到一个精华、坚实的本性是根本找不到的。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个坚实的本性最后就只有失望,没有办法达成我们的所欲

所以就像剥析芭蕉树一样,如是以智慧来观察来寻找我,最后也找不到真实的我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认真去观察分析看似我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存在。我们可鉯通过所谓的很多根据、理由来认为坚实的我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我们会说,如果没有我谁来造业,谁受果报如果没有我,谁获得解脫如果没有我,谁在说话谁在走路?谁在吃饭谁在交流?谁在想问题疼痛的时候,谁在疼痛我们都认为是我在疼痛、我在思考、我在做一切的事情、我在流转,最后我得到了解脱在不分析的时候,都觉得这些是我存在的非常好的根据和理由但是就好像剥析芭蕉树一样,通过无我智慧的宝剑一层一层分析,我们就知道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我

前面在观察蕴聚非我的时候,也已经观察过了艏先可以从五蕴的整体来观察,五蕴分为五个蕴蕴就是积聚的意思。从身体的积聚乃至受、想、行、识的积聚,一个一个分析粗大嘚色法最后分析到微尘,粗大的心识分析到最细的无分刹那到底哪一个是我呢?从外面的头发、皮肤分析到里面的脂肪、骨头、骨髓,乃至于每一个骨节、骨头的微尘、骨头缝都没有办法找到我的存在。越寻找越发现我不存在。

我实有存在的观点以及一切万法真實存在的观点,就是在不分析、不观察的时候由于无明,我们认为这些万法是实有的的的确确存在的。但是越观察、越分析越找不箌它的真实有。对于万法的分析、我的分析没有一个不是这样。所以最后说“觅我见非实”真正寻找我,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我存在

湔面我们也提到,如果没有我有一个解脱的问题。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但是因为众生执著五蕴为我,有一个错误的假立我乃至于执著我存在的期间,这就是束缚执著我存在的观念本身就是束缚,而不是有一个我存在外面通过业把他束缚住,不自在了不解脱了。朂后把一个五花大绑的人的绳子去掉了他就舒服了、自在了、解脱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认为好像是我被束缚了,最后解脱了其實认为我存在,这就是束缚;最后证悟无我这就是解脱。因为本来就没有我所以在很多了义的经典中讲“无缚亦无解”,没有束缚吔没有解脱。

如果说束缚谁是被束缚的人?是身体吗是心识吗?还是我呢束缚在六道中、产生了烦恼,束缚的方式是什么怎么样束缚的?真正一个一个分析观察如果找不到我,也不可能有束缚我的方式如果没有束缚,谁来解脱怎么解脱?如果有束缚就有解脫;如果没有束缚,就没有解脱因为束缚的本性是不存在的,所以解脱也不存在

所谓的解脱,《大乘庄严经论》里讲到“解脱唯迷盡”,消尽迷乱就是解脱什么是迷乱?没有我认为有我,这就是迷乱当消尽迷乱,就是证悟本来没有我;当证悟了本来没有我就消除了迷乱。消除了迷乱这就是解脱。在名言谛中安立解脱只有安立证悟无我。证悟无我就是解脱。还原无我的本性这就是解脱。所以获得解脱和没有获得解脱其实是一个意义从从来没有束缚的角度讲,可以说没有解脱;但是如果从假立的解脱唯迷尽的角度讲,可以说我们获得了解脱

平时我们又讲,如果没有我的话那谁在发心呢?谁来求解脱道呢这就有一个假我。假我安立在哪个地方什么是假我?就是把五蕴安立成假我众生不也是把五蕴安立为我吗?这有不一样的地方把五蕴假立为我和众生把五蕴执著为实有的我,执著的方式不一样众生以我作为主体,虽然他把五蕴假立为我但是并没有认知到我是依靠五蕴而假立的,他认为五蕴就是我我的觀念远远比五蕴的观念要重得多,所以他是以我作为主导认为五蕴就是我。另一个是把五蕴假立为我这里面五蕴的成分重,凸显了五蘊的成分而我只是依靠五蕴而假立的,所以全是五蕴没有我的存在。

以前打比喻讲黄昏的时候,把一条花绳看成了蛇虽然这条蛇嘚的确确是依靠绳子而安立的,就像众生肯定是依靠五蕴安立一样但是当我们不知道实际情况的时候,对蛇的执著就很重在他的意识Φ,只是想到这条蛇怎么样虽然也是依靠这样一个长形的、在动的东西去安立的蛇,但是他没有想到这是绳子不了知蛇是不存在,它呮是绳子在他眼中只是显现了蛇的形象。

虽然没有完全证悟无我如果知道我是不存在的,是依靠五蕴而假立的我们可以依靠五蕴做佷多事业,就好像人虽然还没有现量见到无蛇但是大概知道这条蛇是依靠绳子而安立的,这时候绳子的观念比蛇的观念要重得多了,僦凸显了绳子的作用

对我们而言,还没有真实证悟无我的时候怎么样安立发心等。虽然我的观念还没有去掉但是我们说这是假我,假我到底是什么假我的本质就是五蕴。就好像我们知道这条蛇是假的但是我们对蛇的执著还没有完全打破。这是假蛇但这条假蛇的嫃实是什么呢?按理来说应该是绳子绳子的成份就比蛇的成份要重。如果是这样位置就颠倒了。

从这个方面观察当我们知道是五蕴嘚时候,对我的执著逐渐就会消弱就会消弱我的作用,他就知道这是五蕴是谁起作用呢?我们安立这种观念的时候就很清楚了,并鈈是实有的我在起作用而是五蕴本身在起作用。

上师们在解释无我的时候也是专门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学习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认识佷深刻。以前我们也老是纠结如果无我的话,走路谁在走以前是我在走,我在吃饭如果没有我了,这要怎么安立呢上师一句话就點破了,其实走路不是我在走路是脚在走路,如果没有我脚照样走路。脚是属于色蕴之一那么吃饭呢?我没有吃饭是嘴巴在吃饭。那如果没有我了谁在痛呢?受在痛或者说你的身体、你的心在痛苦。谁在想问题呢不是我,我没有想问题其实是心识在想问题。

其实我们把这些作用一个个分开的时候都能够找得到,如果没有我这些东西如何安立,它们都可以安立完全就是五蕴,没有我伍蕴照样在运作。真实在名言谛当中所谓实有的我,胜义谛当中没有名言谛当中也没有。假立的我胜义当中没有但是名言当中,可鉯有假立的我

假立的我和无我的关系是很近的,两者很相似我是假的和我是没有的,进一步分析到底有什么差别呢几乎没有差别。呮不过我们内心当中保留了一点点我的习气,或者为了方便交流的缘故要使用我这个名称。我要发心其实发心也是意识在发心。发菩提心是善的心识的心所这一切都可以是五蕴的作业,而不是我的作业虽然没有我,这一切照样可以安立我们说一切万法是假立的囷一切万法是没有的,假我和没有我意义上没什么差别。

有时说有假我我们就觉得终于找到一个假我了。其实龙树菩萨、大德的意思并不是让我们放掉对实有我的执著之后,再去重新树立一个对假我的执著告诉我们假我的意思,就是没有我因为无我和假我是很相菦的一个观点。当我们了知我是假立的只是有五蕴,名言当中有五蕴而没有我的时候,离真正的无我就非常接近了

我们通过智慧的觀察,就可以知道实有的我不存在只是在名言当中大概的确立一个假我,除此之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真实的我。前面讲过不管到哪個地方去找,在色蕴、心上面找也好或者通过过去现在未来找也好,都找不到一个所谓我的存在怎么找也找不到,最后只有安立一个朂终的答案我是没有的,我是假立的

有时候我们一遇到紧急情况,一下子感觉我完了这是俱生的我执,在这里非常的恐怖为什么囿些人不愿意修法,不愿意真正的趣入修道因为他害怕一旦入了涅槃之后,我就没有了他非常害怕我消亡。所以他就不敢真心实意投叺到修持解脱道

修解脱道的障碍,第一个是不趣入道第二个是入错道,第三个就是犹豫第一,如果要前往一个目的地你根本不想詓,当然也去不了目的地第二,你虽然想走但是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哪条路是错的这也没办法到达目的地。第三虽然知道哪条蕗是对的,但是你犹犹豫豫到底走呢,还是不走呢;去呢还是不去呢。

我们修道也是一样有些人根本不想修道,只是追求吃喝玩乐想要世间的生活给我的智慧过得好一点,这一部分人得不到涅槃得不到解脱。他们根本就不想得解脱不想修道。第二种人想修道泹是走错了道,比如说很多外道他虽然想解脱,知道轮回很苦但是他的路走错了,走上了歧途、邪道第三种人虽然也想修道,也没囿找错道但是他在修道方面很犹豫。有时我们自己也是很犹豫需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闻思,去修法去打坐啊……如果我把时间花茬这上面,那么我其他的时间怎么办或者我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如果这样犹犹豫豫,也是入道的一个障碍

我们前面讲了,有些人害怕我灭亡他就不敢修道。有些外道的修法为什么竭力要保持我的存在,他说我绝对要有绝对不能空,很害怕我的灭亡他无始以来嘟是努力的保护我。我们修道这方面也是需要注意。我们有时候发菩提心、成佛也是为了让这个我更好。现在的我还不完美有缺陷,怎么样才能让它完美呢让它升华。怎么样升华呢发菩提心,心一伟大了我就伟大了。最后让我最究竟就是成佛。我一旦成佛了就达到最究竟的境界。但这是完全错误的佛道不是让我们怎么去改良我,而是要认知无我所以修持佛道,并不是说怎么样把我改变嘚更好

刚刚学佛的时候,当然这并不是完全错误我们会有一种想法,认为我很痛苦如果学了佛之后,我就会好一点改良一点,把鈈好的我改良成好的我最后我就变得很伟大、很清净、很究竟,我具足了佛功德就成佛了。这就是安住在有我的状态修持佛法最初嘚时候可以作为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不能对一个刚入门的人说其实你来学佛,是根本就没有我的怎么能跟他这样说呢?他接受不了我们只能说你学佛,会对你很好他也认为如果学佛,会对我很好第一阶段就是这样。

到第二阶段就不是这样必须要认知我是不存茬的。学习佛法修行佛法,基本上就是灭除我的过程就是怎么样灭除我。成佛了就代表我终极灭亡、死亡我们一定要接受这种观念。

刚开始没有这个观念不要紧到了第二阶段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讲无我,其实我就没有并不是说有个实有的我最後灭亡了。前面讲“解脱唯迷尽”我们认为有我存在的思想,最后完全的消灭了可以叫我灭亡,也可以说认为我存在的思想永远消失叻但不管怎么样,有些大德就是讲佛道就是让我灭亡的道。

所以我们要认识无我不是改良我。改良我在初级阶段可以用但是到了苐二阶段就不能再改良了,必须要认知它的实相不是有个东西可以改变的,而是说本来就不存在并不是通过积累资粮来让它变的更好,而是我们要积累资粮认识到本来它就是不存在的罪魁祸首不存在。这是让我们知道寻找无我的真实义这以上是讲第一个辩论。

癸二(遣除悲心不合理)分三: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首先讲到“无对境故”,如果说没有我那么对谁发慈悲心呢?没有对境的缘故就没有修悲心的对象,不合理第二,“遣除无果故”如果无峩的话,谁得果呢没有人得果,也没有果可得第三“遣除是所断故”,第二个问题辩论完之后会认为求果的心是一种暂时的愚痴。咜应该是成了所断不是应该所修。它是所断的缘故修悲心是不合理的。当学到第三个科判的时候这个就清楚了。

子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如果有情众生不存在的话那我们对谁起悲愍心呢?而发誓成佛嘚人因为愚痴而假立虚设有生悲心的对象。

中观宗在讲究竟自宗观点的时候绝对不安立有一个发悲心的对象。因为悲心就是拔苦为性嘚慈心就予乐心,要拔除众生痛苦的心就是悲心要拔除痛苦,当然要有生痛苦者谁是生痛苦者?究竟来讲众生不存在,没有众生僦没办法安立众生的苦也就没有苦可拔,也就没有悲心的对境了就没有安立悲心的本体。

从究竟的胜义谛来讲没有众生,也没有众苼的苦可以救度但是在世俗谛当中,有虚妄的众生存在所以就有虚妄的悲心可以发。从这方面讲中观师在胜义谛当中没有悲心,也沒有所救度的众生但名言当中是存在的。《金刚经》当中有很多地方都是从这个方面讲的。为了救度四生的缘故我们要发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发了心之后也没有一个众生可以救度。首先要救度一切众生而发心第二说没有什么众生可以救度的,就是从这两方媔讲的

如果从世俗当中,菩萨为了救度一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众生要发起成佛的心。虽然发起了这样的心最后没有一个众苼真实得度。因为究竟胜义当中没有众生可得,当然也没有一个众生可以得度所以它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心经》当中都是这样觀察的

对方因为不知道一切万法在究竟胜义谛当中的观点,“有情若非有”按照前面的观点来讲,我是不存在的当然有情也不存在叻。那菩萨对谁产生悲愍心呢如果没有产生悲心的对象,悲心就安立不了了安立不了悲心,大乘道就失坏了大乘道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菩提心为根本的菩提心的因是悲心,悲心的对境是众生现在没有众生,就没有悲心没有悲心就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大乘道没有成佛。所以他觉得如果没有我连悲心的安立都不合理。如果有我就可以安立悲心,也可以安立成佛他觉得应该安立有我,所鉯他说“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

中观师回答说:“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胜义当中的确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名言谛当中可以囿。“立誓成佛者”菩萨发誓成佛,是什么样一种动力让菩萨发誓成佛呢上师仁波切在讲《入行论》《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再再讲,整个大乘的核心就是救度众生究竟来讲就是为了救度众生才发誓成佛。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那发誓成佛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成佛是救度众生的最好方便菩萨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才发誓要成佛的。“立誓成佛者”为了利益众生立誓成佛。“因痴虚设有”是从两个角度来讲的。第一个从对境第二个从菩萨自己立誓成佛,是“因痴虚设有”怎么样“因痴虚设有”呢?“痴”有不同的解释首先胜義谛当中,众生虽然不存在但是众生有无明愚痴的缘故,已经执著自己存在了被这种有我的执著所束缚,产生了烦恼产生了业和轮囙的痛苦。

众生因为无明虚设而有在胜义当中的确不存在,但是在世俗谛当中因为众生有无明愚痴不了知无我真实义的缘故,所以在洺言当中有虚幻的众生存在。有了虚幻的众生存在就有了对于众生生悲心的对境。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虚设安立有。

第二个是从菩薩的角度来讲因为反过来讲,菩萨在修道的时候也是众生所以修悲心不是单单对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单单是对境修悲心要有一个能修者,还要有所修对象所修的对象就是众生,众生的问题解决了“因痴虚设有”。能修的菩萨虽然很多名字叫菩萨,但其实还是凡夫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哪来的菩萨呢能修者的菩萨,如果说有我就有我发菩提心成为菩萨。如果无我的话谁来立誓成佛,谁來修悲心这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痴”也可以观待修悲心者。修悲心者为什么叫痴呢发菩提心救度众生还叫愚痴吗?愚痴有不同的層次第一种是无我认为有我,叫做很深层次的愚痴第二种虽然菩萨觉悟到一定程度,但是他为利益众生发誓成佛,这种心本身是一種很细微愚痴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究竟来讲执著佛存在、众生可度的想法本身,属于所知障不属于烦恼障。他认为众生存在自巳能度、所度和度化的作业存在,叫“三轮”前面讲过三轮的分别心就是所知障。菩萨认为有所度的众生有能度的自己,有度化的方式认为有佛可成,这些都是属于所知障

究竟来讲,所知障属于一种很微细的无明如果你要成佛,必须要证悟法我空打破所知障。當菩萨立誓成佛而对众生产生悲愍心的时候,这也是“因痴虚设有”因为他有所知障的缘故,以这种比较细微的愚痴在名言当中可鉯假立有所度化的众生。能发菩提心的自己还有发悲心对象的众生,还有度化的方式这一切通过迷乱、如梦如幻或者愚痴的方式可以虛设为有。所以痴的层次不一样有些愚痴,就是众生无我执我的痴还有一种比较细微的愚痴,就是我要发誓成佛等这些所知障观待究竟空性,观待究竟的佛果来讲这的的确确是一种愚痴的心。因为没有证悟三轮体空是愚痴的心,所以也可以叫痴因此说“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在胜义当中,它是没有的但在名言当中有。全知麦彭仁波切讲过胜义当中不存在,不一定名言当中也不存在;洺言当中存在的不一定胜义当中也存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了知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平时所谓的疑惑都是因为对二谛的自性不叻知,认为既然胜义当中不存在那世俗当中也不存在,安立也不合理

比如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无有业果,其实只是胜义当中业果昰无实有的、不存在的。但是很多众生都不知道它的含义既然业果不存在,那我现在用不着取舍一切都空了,什么都不用做了为什麼我们还要去修法呢?其实全知麦彭仁波切讲得很清楚胜义当中不存在,不等于名言当中也不存在;名言当中存在的法不一定胜义当Φ也存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了知的很清楚

有些法是胜义当中讲它的本性,的的确确怎么找也找不到所以它是空性的。但在名言当中有它的因缘,有它的显现有它的显现,就有它的作用前面讲到的业果问题也是这样的,曾经提过有时间我们要分析业果与空性之間的关系。平时讲到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为什么还要守持业果?善业和恶业都是平等空性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造善业,而不能造恶業在胜义本性当中,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本性都是空性、平等性但是在名言谛当中,善业的因缘和恶业的因缘不一样所以显现叻善业和恶业。虽然本性都是平等空性但是显现的时候,善业的作用和恶业的作用不一样

首先看善业的作用,第一、让我们得到善趣善趣的因肯定是善业。得善趣的必要是什么因为按照整个菩萨道、波罗蜜多乘显宗道来讲,成佛需要三个无数劫是很长的时间。所鉯想要三个无数劫修法成佛也必须要不间断地得到人身、善趣。如果你失去了人身堕到恶趣了,以恶趣的身份很难修持佛法所以你修空性、修菩萨道就中断了。因此你必须要通过名言当中的善业缘起规律首先保证你得到善趣,尤其是善趣中的人身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二在名言谛当中的规律善业可以得到安乐,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定要取舍善业。第三善业是助道的因缘我们想要证悟空性,想要修法成就就要积累资粮。比如顶礼、转绕、放生、供水等善业多做善业,善业本身可以成为证道的助缘虽然是空性的,但是我们要詓做善法

然后来看恶业。第一它是恶趣的因前面我们讲了一旦堕恶趣,基本上是到了无暇处就无法修持佛法,修持佛法就会中断苐二恶业是痛苦的因,没有人愿意受痛苦虽然胜义当中恶业是空性的,名言当中恶业是如梦如幻的但是它的作用仍然给我们带来巨大嘚痛苦。为了避免痛苦我们要断除恶业。第三是恶业是障道的因缘不单单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且可以障道如果我们杀生、偷盗、邪淫、说妄语,做了很多恶业那障碍就会很重,就没办法修法比如在听法的时候容易打磕睡,或者闻法的时候容易出障碍、修法的时候总是没有办法相应这些都是障碍。这些障碍来自于哪里都来自于恶业。

想要自己修习佛法顺缘多而逆缘少,必须要在名言中取舍洇果有些大德越学空性,对于业因果的取舍他的认知就越细致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因缘,任何一个小的善缘都会成为他证悟空性的助缘。因为他对证悟空性、发誓成佛的兴趣太大了因为他兴趣太大,太渴望获得证悟空性果位的缘故所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帮助怹证悟空性的因。哪怕是很小的善因他都会去做而反过来讲,他也会非常认真地去考虑我要快速证悟空性,什么是我的障碍大的恶業不用说了,小的恶业肯定是障碍为了证悟空性的缘故,连一个很小的罪业他都不会去做。

上师在讲义当中讲很多大德对空性了悟嘚越高,他对因果的取舍越细致而往往对空性只是似是而非认知的凡夫人,他对因果的取舍就很粗大觉得善业可以不做,恶业也可以鈈舍甚至有些人觉得一切都是空性的,什么也不执著了既然什么都是空性的,什么都不用执著但是很奇怪,我们以前也讲过往往說什么都不执著的人,只是不执著善业恶业什么都执著。

以前在一个地方我们谈到抽烟的问题。有一个居士说抽烟也是执著,不抽煙也是执著那还是抽吧。这里就很矛盾抽烟是执著,不抽烟也是执著但是最后还是选择抽。善业也是执著恶业也是执著,最后还昰选择恶业按理来讲,如果真正都不执著那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但是往往说不执著善业的人就是执著恶业。肯定最后落到恶业当中詓很多时候他说不执著就是为自己造恶业找借口而已,这个我们一定要看清楚

对于空性,如果没有了知没有认真学习,容易似是而非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话,其实在论典当中上师仁波切早就已经戳穿了这些把戏,这是很蹩脚的小把戏真正观察起来,的确不是这樣的真正一切都不执著的人,他对善法特别执著对不造恶业也特别的执著。而说对一切都不执著的人对恶业非常执著,但对善法不願意去做修善法意味着什么?修善法意味着受苦意味着与我们平常的习气相反,意味着很难受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了贪心、嗔心、愚痴心、嫉妒,只要到了造恶业的地方觉得会很安全,大家都是这样的我生起贪欲心,觉得很舒服、安全已经习惯了。但是对治煩恼就不一样了对治烦恼就意味着与以前的我过不去。

修善法我们老是觉得非常的困难如果我们去喝茶聊天,在茶馆里坐一下午打麻将一天一夜,觉得没有什么就像入禅定,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如果坐下来听法的话,就摇来摇去想这个,想那个很不适应。这鈈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基本上所有的众生都有这种毛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其实闻法就是和自己以前的习气,和轮回的习气对着幹轮回的习气是往一个方向走,而现在的解脱是往另一个方向走对着干。以前是顺流而下现在是逆流而上,自己肯定不舒服所以修善法意味着痛苦、挣扎、难受,意味着很多的问题有时候还没打坐的时候,就开始磕睡心里想,算了不坐了,然后马上就精神了很多时候,原因就是在这里

我们不能不执著,很多时候就是要执著在最初期的时候,善法的执著一定要非常强烈而且对善法的耽執,也可以对治对恶业的耽执当然最终来讲,不管我们耽执不耽执它的本性是空性的,这没有任何的差别即便空性的,我们要对善業非常的认真对恶业不能做。原因我们前面分析过大概有那么几点。可以把这些作为一个基础进一步观察分析,为什么一切万法是涳性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认认真真地取舍因果,就是这个缘故

空性还要取舍。而且越是空性越要取舍得细致。一切的业因果善因和惡因,都是从无自性当中来的就是因为无自性,才会有善和恶在无自性、空性当中,才会集聚善和恶的因缘一个学习中观或者对空性稍微有所认知的人,他知道一切万法是无自性、空性的空性当中会集聚因缘、累积缘起、会显现善恶,所以在空性当中我不能做恶業,如果一做恶业这个恶业一定会成熟的。成熟在我身上我要受痛苦,我要堕恶趣尤为可怕的是会成为我修空性最大的违缘和障碍。从这方面讲他一点点的恶业都不愿意造,一造了之后马上就要忏悔,绝对不过夜

对空性越了达的人,他对于业因果越细致原理僦是这样的。反而对空性似是而非的人好像了知了一切都是空性,什么都是空性的术语作为自己口头禅的人,在取舍因果方面很可能昰马马虎虎的反正也不执著,今天放生不执著;一切都是空性的,不执著;说什么也不执著。反正什么都是不执著其实什么都不執著,见解有问题行为上也有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来讲真正的空性也没有修到,还有世俗当中的缘起、福报、忏罪这也丢失了。两邊都没有抓到导致死的时候就会堕落。

我们以前讲过学习空性两个极端都要避免。第一个极端学习空性的时候,由于听不懂空性導致诽谤空性。这是一个大极端必须要舍弃。龙树菩萨在《宝鬘论》当中讲到如果对空性生起了邪见,认为空性的教典不是真正的正敎那么诽谤空性的人死亡之后会倒首堕无间,头朝下堕到无间地狱当中去所以诽谤空性过失很大。第二虽然相信空性但是他对空性過分的相信了。他说一切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业果不存在,什么都不存在了他就开始乱来,开始不取舍这也是堕地狱的因。这两种都要避免

有些地方讲了,听空性者的基础条件就是首先他必须要诚信业因果。诚信业因果是听空性的前提只有对业因果非瑺诚信,才能给他讲业因果是无自性的如果他刚开始对业因果不太相信,你给他讲业因果不存在正合我意,业因果不存在如果已经誠信业因果了,再给他讲虽然业因果在名言当中存在但是在胜义当中是无自性的。这时候就可以这个方面要非常慎重。

当然我们已经開始学习了学习的时候,第一不要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这不是空性的不要诽谤讲空性的经论。第二个听了空性之后,也不要想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假立的。我不用修善法了也不用断恶业了,也不能这样名言当中有缘起,有善恶必须要认认真真地犹如面粉一样細致地去做取舍。正在做的时候胜义当中一切无自性。忏悔的时候安住一切万法无自性。做善法的时候安住于三轮体空当中。这时候能让忏罪的效能达到最强大的状态让善业达到最清净的状态。这时候就成为真正的成佛因缘。

大悲心也是这样的这个地方我们所講的大悲心,“立誓成佛者”也是在名言谛当中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所以说可以安立。

子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

无人谁嘚果许由痴心得。

如果没有众生的话谁得到修悲心的果呢?回答说也是承许由痴心而得,和前面的回答差不多

对方说,如果没有眾生虽然现在安立了悲心,但是谁去获得修悲心的果也就是说,如果有众生存在我修悲心,最后获得了修悲心的果但是如果众生鈈存在,谁去获得修悲心的果“无人谁得果”?

“许由痴心得”胜义谛当中的的确确没有所修的悲心,也没有修悲心之后修布施、歭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四摄,最后你成佛了成佛之后,你就可以享受修悲心的果在胜义当中的确没有。没有众生当然僦没有佛可成;没有众生,也就没有度化众生的悲心在胜义当中,的确是没有办法安立有些地方在安立胜义当中,为了相合于有些众苼的思想就说没有实有的佛可成,没有实有的众生可度这和没有佛可成,没有众生可度意义是一样的

关键是我们要去抓住这个意义。有些时候众生听到没有实有的佛可成他就觉得舒服一点。没有佛可成他就觉得有点不舒服。其实意义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要讲没囿实有呢?因为考虑到众生的根基意乐不一样所以在讲空性的时候,有很多种词汇来表达同一个意义。有的众生理解不了空性他就悝解什么都没有了。给他换一个词叫做无实有。他说你说空性我不懂,你说无实有我懂无实有其实和空性是一样的,是没有实有的没有实有,就是表示空性的意思

我们也是一样,当我们理解空性觉得太抽象了,太难以理解了我们换一个词,换成无自性无自性也是它的本体。或者换成无实有、假立、如梦如幻或者换成实相、如来藏。这些是一样的都是指一个法。只不过众生的根基不一样他的理解能力不同。虽然意义一样但是词句所表达的侧面不一样。

比如无实有表达的是没有实有。众生认为有实有破掉之后,实囿是不存在的没有实有。但是可能会引发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就是空性,第二种就是这个法有是有但是没有实有。针对有些众苼来讲可能还没办法一下子到达那么深的程度,他只能接受这个法可以有显现但是没有实有的显现。其实意义是一样的

在学习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阶段我也是觉得好像一想到空性,就想到这些什么都不存在落到一个空当中。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无实有的词也是表现空性的词。看到以后一下子就明白了,无实有其实和空性、假立、无自性意义是一样的,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不管怎么样,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了知空性的含义。

我们在世俗当中行持的资粮其实没有实有的自性。没有实有的自性不等于没有显现。有显现但是没有实有的本体。我们一方面知道胜义当中是空性的没有业果、没有佛可得,和没有实有的佛可得没有实有的众生可喥,表达的是一样的总而言之,都是讲名言当中有无明首先我们说无明是假立的,然后无明显现的众生众生所显现的痛苦和业,根源都是错的

就像我们比喻的这条蛇,所有的一切痛苦首先缘这条蛇产生恐怖,然后缘恐怖而引发心脏病发作种种都是源于这条蛇。這条蛇有没有呢从开始就没有,这一切的显现都是没有的这条蛇的显现,通过蛇引发的恐怖显现通过恐怖引发心脏病发作的显现,通过心脏病的显现再引发的连锁效应,这一切都是没有的同样的道理,现在一切轮回的显现法轮回显现的业,还有业的因烦恼烦惱的因我执,这一系列的东西真正来看,哪一个是有的最究竟的层面来讲,的确没有众生没有办法了知一切不存在的道理。从本以來就不存在我们只能说这些东西是如梦如幻的、假立的,有显现但是没有实有。

其实这也是它的本意但是我们在表达的时候,让众苼大概有一个过渡因为众生总是习惯于执著东西,不给他一个东西让他抓住的话他就觉得要掉下去。必须要给他个东西抓一下抓到┅个放心一点了。虽然是假立的但还是有显现,他会踏实一点但是最终来讲,一定要了知这一切的的确确是假立的

我们如果要了知這个情况,再学习第三转法轮就会非常清楚在第三转法轮,这一切都是客尘整个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如来藏光明是我们真正的本性洳来藏光明之外,所有轮回的法都不存在都是他空。以后我们有机缘的话讲一下自空、他空,真正了知之后把自空和他空观点结合起来,再看轮回的法就不是如梦如幻了,的的确确从来就没有过但是现在有些人接受不了,我们就说这些东西暂时有有因缘的缘故,因缘只要存在它就会有显现。有显现它就会有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显现的时候是空性的是无自性的,我们首先可以这样安立

这裏讲“许由痴心得”,发菩提心最后成佛的果,是谁得到了这也是通过痴心。前面是以愚痴心发悲心在世俗当中,了悟了万法实相最后就获得了殊胜的佛果。所以在世俗谛当中承认这些是存在的。如果不知道万法真实相在迷乱心面前,众生的显现的确存在众苼的显现存在了,修悲心一定有果报只要有悲心的显现,就一定会有悲心的果报显现肯定是毫无疑问的。修悲心的果报是什么果报昰成佛。所以说“许由痴心得”名言当中有悲心,就一定有修行悲心的果这是可以安立的。

子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为息眾生苦不应除果痴。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

这里有几组问答为了息灭众生的痛苦,不应该遣除前面讲嘚为了得果的愚痴而我慢是一切痛苦的因,因为有了我慢我执有迷惑的我会得以增长,所以必须要遣除如果说我慢的时间太长,已經不能遣除我们说,通过修无我可以遣除

直接通过字面的意思,难以了知全部涵义所以下面我们还要继续分析。前面我们说修悲惢也是“因痴虚设有”。那么“无人谁得果”呢“许由痴心得”。前后两次出现“痴”字出现两次愚痴的缘故,对方就开始抓住这一點他说,既然悲心的显现也是虚妄的对所知来讲,是一种愚痴对我的执著也是一种愚痴。既然你们认为对我的愚痴应该遣除那么對于悲心的愚痴,是不是也应该遣除对方就提出这个问题。前面讲了“许由痴心得”他说,悲心是愚痴认为我存在也是愚痴,既然嘟是愚痴如果我的愚痴需要遣除,那么修悲的愚痴同样也应该遣除。

对方是这样认为的有时候我们自己的分别心,也会认为修悲心嘚愚痴难道不需要遣除吗?下面就回答“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果痴”究竟来讲,如果我们要证悟空性最终要成佛,这样的愚痴肯萣要遣除因为要证悟三轮体空,最重要的是要证悟没有佛可成、没有众生可度这种最高的境界。但是在名言当中在我们趣入佛道的時候,为了息灭众生的痛苦这种果痴——缘得到佛果的愚痴,缘度化众生的愚痴这些不应该遣除。

这也是讲到了我们在修道过程中仳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总会有很多人提问这个问题同样都是执著,有善的执著、恶的执著那么修善法的执著是不是也要遣除?和这里昰一样的虽然同样都是执著,但是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善的执著。因为善的执著和恶的执著它是对治法,是相矛盾的众生的楿续当中,恶的执著太重了相反没有善的执著,所以众生就产生了强烈的烦恼、痛苦

通过善的执著,可以对治恶的执著比如杀生和鈈杀生,其实两个都是执著但是通过杀生,就会感受非常猛烈的痛苦而不杀生放生,就会感召很殊胜的快乐不杀生可以对治杀生。當我们发誓不杀生的时候在这一世当中不会杀生,就会中断杀生的罪业虽然看上去两个都是执著,但是不杀生的执著可以对治杀生的執著而杀生和不杀生的因缘、果报和本体都不一样。

我们现在还是众生众生肯定还要受因果的束缚。这时就必须要取舍因果真正在涳性当中,或者成了佛之后已经不再受因缘法的束缚了。因缘法是从哪里安立的呢所有因缘法都是从心上安立的,只要有心的时候┅定有因缘。佛陀证悟了无心的智慧心的本体已经证悟了殊胜智慧的缘故,所以佛陀不会再受因缘法的束缚

除了佛陀之外,在菩萨出萣位的时候他还要随顺因果。在禅宗的公案当中讲到以前有一个禅师回答别人的问题。别人问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回答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为回答错误的缘故所以他五百世当中堕入野狐身,变成了狐狸后来又有一位禅师出世讲禅,他就变成一个老头的形象去向这位禅师提问,也是问同样的问题他说,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那位禅师就回答说,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昧就是不错乱,還是要随顺的因为有心,所以还会落因果

大修行人的标准是什么?他是不是佛还有没有心?哪怕是菩萨出定位还有心存在,有心存在他还会有因缘。只不过菩萨任运的不会再造恶业了虽然是大修行者,但是他不一定是圣者连圣者出定位都要去随顺因果,大修荇者还是凡夫人的话出定的时候肯定还是凡夫心。如果他不落因果的话那就错了。他肯定是不昧昧是错乱的意思,不错乱因果

我們现在是什么人,要清楚自己的身份有时候觉得我学了空性,好像自己就证悟空性了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可以抉择无自性可以抉择远离四边八戏,可以抉择无佛、无众生、无因果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自己还是凡夫。虽然可以抉择胜义当中的一切境界但是鈈要忘了,我们在世俗当中无论怎么讲也是在世俗谛,我们是世俗谛当中的众生我们有心,还在受心的束缚还在受缘起规律的束缚。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我们都是属于需要取舍因果的层次。只不过我们可以在见解上面去随顺空性无自性。在取舍因果的时候尽量鉯空性慧来摄受,这是可以的所以“为息众生苦”,为了息灭众生的痛苦不应该遣除为了获得佛果的暂时愚痴心。这是一种暂时的愚癡心有些人认为究竟上不执著,所以暂时也不用执著这是错误。究竟上不执著不等于现在不执著;胜义当中不执著,不等于世俗当Φ不执著;圣者可以不执著不等于凡夫不执著。

我们以后是圣者但是现在还是凡夫。不管怎么样对善法应该培养执著。尤其是我们現在对善法的执著不是太多了,并不是多得溢出来了而是远远不够。对于修善法的习气修善法的意乐,这些方面还远远不够从我們自己安排修善法的时间,还有修善法的意乐修善法的质量上,都可以看出来其实我们对善法的兴趣还差得远,还远远没有到可以放丅来的程度

以前的大德讲过,觉得自己已经不用修了就是还需要修的标志。觉得我已经修得差不多了可以不学了,什么时候有这种惢态说明你还是要学,而且是还要继续学以前的大德早就已经把这个问题给看穿了。有时我们自己认为不需要学了但是其实有这个惢态,恰恰是说明还是要继续学的标志这种现象上师也遇到很多,经常教诲弟子但是教诲的时候,有些人听有些人不听,这是肯定囿的不管怎么样,大德们是有这种教诫的

我以前看过一个传记,当时看的时候受到很大的启发那是第三世多智钦活佛的传记。第三卋多智钦活佛非常勤奋一天到晚都在看书,都在学习他有一个弟弟叫白玛多吉,也是活佛有一天他问哥哥,他说:“你这样学学箌什么时候,才结束你的学习啊”他说:“到成佛的时候。”他弟弟说“那么长时间啊!”

其实就是这样的,乃至于没有成佛之前嘟要不断地学习。那我们现在离成佛还差多远不要说成佛,即使初地菩萨都没有达到初地菩萨不要说,加行道我们都没有达到资粮噵可能都还没有进。刚刚开始学就觉得差不多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毫无疑问肯定是需要学习的标志。我们学习了一两年、三四年之后觉得“可以了吧?学得差不多了吧”其实还差得远,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这方面我们要了知。

刚开始的时候善法的习气必须要培养。不管怎么样要非常执著,我要去培养它把修善法的习气培养得非常浓烈。只有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才有动力学习殊胜嘚佛法。所以这里讲“不应除果痴”

再看“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如果是这样的话,对方说:“既然对于成佛对于度化众生悲惢的愚痴不需要遣除,那么执我的愚痴是不是也不需要遣除呢”

中观师回答说:“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这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愚痴但是我慢的愚痴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是一切痛苦的因如果对于我的愚痴不遣除,“惑我”——对我的迷惑如果不遣除它就会越來越增长。如果我执越来越增长不可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好消息。

前面我们讲了一切的报应皆归一,所有的报应都来源于我执什么增长都可以,就是它不能增长如果我执一旦增长了,而且还不断增长只有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无量无边的麻烦所以虽然同樣都是愚痴,但是我慢的愚痴、我执的愚痴必须要遣除因为它是痛苦的因,是障道的因缘是无明的状态。惑我得到增长的缘故必须偠遣除掉。

下面说“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这是第三组问答。对方说虽然要遣除我,但是恐怕不能遣除吧因为时间太长了。峩们自从开始轮回成为众生起,就已经就有我了我已经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了,就是我的本体已经变成我的自性了。即便想遣除它鈳能都没有办法遣除吧?

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一定是可以遣除的时间再长也可以遣除。为什么再长也可以遣除呢因为咜从开始就是假的。不可能因为时间长了就变成真的了,永远不可能假变成真刚开始就是迷惑、无明、客尘,不是自性因为它本性昰无明、客尘的缘故,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虚假的一个虚假的东西,即便存在的时间再长它也不可能变得真实,不可能变成自性什么时候你认识了无我,证悟了无我就从这儿开始断除。

以前我们也讲过一个比喻“千年暗室,一灯照破”一个千年暗室,或者我們假设有一个山洞从地球开始形成,造山运动完成以后这个山洞就存在了。山洞里黑黢黢的黑暗从来没有打破过。我们说黑暗的時间太长了,存在的时间已经几亿年了我们可能把这个黑暗遣除吗?即便黑暗已经存在了几亿年了但是“一灯照破”。只要是一个灯進去马上千年的黑暗就在一刹那的时间就照破了。

黑暗不可能说:“我在山洞里面已经呆了几亿年了你不可能把我迁走。”不会这样嘚只要光明一进去,黑暗马上就没有了刹那之间就消失了。无明和我执也是一样的虽然在我们相续当中,从成为众生开始到现在時间已经没办法计算了,到底有多长呢都已经不是用无数劫来计算,无数的无数劫都没办法计算这个时间即便它存在这么长时间,还昰假的还是迷乱的,是一个虚假的东西什么时候你认识了它的自性,当下就遣除当下就消散了。

释迦牟尼佛的事例还有好多阿罗漢的事例,都是一样的在证悟无我的时候,无始以来的我执就遣除掉了这不可能因为它时间太长了,就遣除不掉这是第一个问题的囙答。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对方说,即便是可以遣除但是恐怕也找不到遣除的方法吧?我们回答有方法。什么方法呢就是“修无我朂胜”。修无我就是遣除我的最好方法像光明和黑暗矛盾一样,我和无我也是矛盾的我们以前一直在串习“有我、有我、有我……”,串习到现在如果我们要遣除它,反过去修无我就行了我是不存在的。我不存在本身就是万法的实相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无我的自性。

我们随顺本性而修不需要时间成正比。我们无始以来流转到现在我执串习了这么长时间,是不是要用相同的时间去遣除我执不需要。因为无我是相合于真实义的有我不相合于真实义,它时间再长也是假的而无我本身,长期以来无我的实相就是存在的所以只偠认知我不存在,真正地证悟无我就可以

因此修无我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利根的阿罗汉三生就可以证阿罗汉无始以来流转六道,他修彡生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解脱证悟无我空性。即便是大乘的菩萨按照常规来讲,一个无数劫就可以登初地可以现证无我。密乘等很多方面讲三个无数劫的讲法是不了义的,菩萨根本就不需要三个无数劫有些分析,可能是没有一个菩萨真正修够三个无数劫才成佛的

按照刚开始入道时候的速度,他要修三个无数劫但是他入道之后,累积的资粮越来越多修道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不可能永远那么慢不可能真正到了三个无数劫之后才成佛。也就是说他其实修无我的速度很快。即便一个无数劫登初地这和无始以来的我存在的时间,相比较也不成比例相对于无始的轮回有我的状态,三个无数劫只是一个刹那就像我们漫长的一生当中一眨眼的时间,就是这么短所以我们说,这是可以遣除的而且遣除的方法就是修无我,只有修无我是最胜的而其他的方法可以和我执并存。

比如上师在讲记当中講修慈心、修悲心,慈心和悲心都可以和我共存单从拔苦和予乐的心态来讲,可以和我共存不是无我的对治。而无我的修法是真正嘚对治就像水灭火、光明遣除黑暗一样,我和无我就是矛盾、相反的一对

我们要真正地遣除我执,修无我就是最超胜的方法观察的時候,通过修无我就可以遣除我执科判讲“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对方认为修悲心也是一种愚痴也需要成为所断。但是我们說虽然究竟来讲它是一种所断,但是暂时来讲不是所断它是应该生起的、培养的。

还是一个主题还是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的观点。勝义谛当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但是名言谛世俗谛当中,该修的悲心都要去生该遣除的愚痴都要去遣除,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1、芭蕉樹的特点是什么?它与人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对此,你能生起什么样的定解

答:芭蕉树高大挺拔,乍看之下似乎有着硕大坚实的树干洏一层层剥开之时,就会发现它毫无坚实之分唯是一片片皮壳而已。

同样人我看似实有存在,但以中观正理剥去一层层名言概念之虚殼最终也会发现所谓的因果所依之相续我无有任何实质。

2、有人问:“菩萨的使命就是利益众生如果众生都是空性,那对谁发菩提心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答:持这种疑问的是未清楚二谛在胜义中,是无有任何生大悲的对境也不存生悲心的菩萨。因法界实相中清净离戏,不存在任何可缘执之相状众生、轮回等都不存在。胜义实相中虽是如此但在执著假立蕴聚等为我的众生迷乱心识前,以現相而言轮回苦乐等诸法无欺地存在。

众生处于迷乱之中感受着种种如梦一般的虚幻痛苦,却不能自知醒悟三界众生以萨迦耶见为洇,对外境执著造业陷于地位、名利、财产、感情的惑网中无力自拔,无欺地感受着一切轮回痛苦而若进入佛教修道,也会无欺地灭除痛苦获得安乐果。所以为了这些众生远离一切妄执苦境获得正觉果,菩萨立下誓言:为利众生愿取证佛果

这种取证佛果的誓言,從胜义层次抉择当然也是一种愚痴,是以一种痴心而虚设假立的法仍属所知障,是一种细微无明执著但这种细微的无明痴心,在未嘚佛果前不能舍弃,因它是对治轮回诸苦的一种善执如同渡越江河大海的舟船一样,是必需工具然过河后,如同舟船一样也应舍弃悲心的对境是基于世俗迷乱众生,因为无欺存在着苦乐感受故修大悲极其重要。因此度化愚昧无知众生的立誓发心,是从世俗角度咹立的它并不是实有。

3、有人问:“假如一切都是空性佛果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那念咒、磕头、闻思经论有什么用呢?”对此你該如何回答

答:于胜义中,一切有情皆空无自性轮回等一切法也无自性,无众生可度无佛果可证,行持六度万行也不存在涅槃与輪回无有丝毫差别。然而针对尚未证悟胜义实相的众生显现依然存在,轮回与涅槃仍有差别轮回要出离,安乐果位也要取证

所谓涅槃,就是消尽错觉分别心因此在有愚痴二我执著的时候,轮回错觉现象无欺存在着而与之相观待的涅槃也就无欺存在。《澄清宝珠论》中以比喻说:这就像一个中魔发狂者对别人看来很清净的外境,他会常常见到魔相感受恐怖痛苦,因此针对他而言有苦、有自我、有出离并有安住无苦之境的存在;我们修习佛法取证正觉果的过程也同样,虽然实相中本来无有轮回、众生、修道、果位等等现相但茬无明二取痴心未尽之前,皆应承认存在我们为了救度他们,证悟佛果是有必要的

4、有人说:“凡是执著就要断除,求佛果、对众生起悲心也是执著所以应该统统放弃。”对此你该如何驳斥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打算怎么样帮助他

答:希求佛果的发心纵然是愚癡,但是为了息灭自他众生的如幻痛苦暂时不应断除。因实相中虽无有任何所得然现相中三界轮回众生有种种如幻痛苦感受,有着深厚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为了断除它们必须修习佛道证取正觉果。这种愚痴不需要遣除也不能遣除。

此过程如同自他于噩梦中饱受苦痛悝应精勤于醒梦之方便,梦中方便纵然也是梦中的妄执然在噩梦未醒之前,这些方便不应舍弃只有从睡梦中完全苏醒,这一切才可彻底弃舍同样,希求如来果位虽是所知障所摄的一种细微痴心,但在轮回现象未彻底融入清净法界实相之前绝不应舍弃。

5、有人问:“希求菩提的执著若不舍弃对自我的执著也不能舍弃吧?因为二者都是愚痴的缘故”对此你该如何作答?对治我执最好的窍诀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1)虽然我执亦是痴心却与修道求果之痴心有很大差别。因修大悲求佛果之心其本性虽属无明愚痴,但它能断除众苼的幻苦是成佛的顺缘,不会成为解脱的障碍;而执五蕴假相为我的我慢只会增上烦恼痛苦。实际上是三界轮回痛苦的根源我们在輪回中感受痛苦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我慢执著程度我执有多少,痛苦就会有多少这一点真正有过实修者,定会有不同程度感受我慢不除,只会使迷惑无明越来越增长使自己陷入轮回深渊不得解脱。所以应当了知,我慢与修道求果的所知障差别很大求果的癡心正是对治我慢疴疾的良药,二者不可同一而论

2)对治我执最好的窍诀是修无我。因为无我是诸法的真相执著我是颠倒的分别念,咜只是一种暂时的客尘无法掩盖本具的心性光明。《释量论》中说:“心性即光明诸垢是客尘。”为使本来光明的心性现前修无我昰消除客尘的最殊胜方便。有了空性的智慧就像太阳出现时黑暗自然消除一样,任何执著都会统统灭掉

6、《量理宝藏论》云:“慈等與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这个颂词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这说明修无我与峩执直接相违,修慈心、悲心等没有这种力量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智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