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我思想心态的世界只有须弥山在哪里。能让我清清静静精进入定。金钱世界逼人劳动。毫无慈悲心可言。五浊啊?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普為饒益一切有情正發無上菩提大願。等觀世間常為種種不正尋伺。紛擾暴風亂心相續邪見羂網之所羂網。生死樊籠之所樊籠無量憂苦毒箭所射。諸有所行皆離明慧故我依止如淨虛空。絕諸戲論寂靜安樂勝義諦理悲願纏心。不忍見彼眾苦所集為欲解脫自怹相續煩惱固縛住無退壞。踰於金剛堅固輪圍增上意樂誓處無邊。生死大海不憚其中所受無量眾苦災橫。發金剛喻不壞精進為正開覺如是觀察。要證出世無分別智方能正知先所未了。一切有情聚根勝解界行差別及能破裂自他相續所起一切有習無習眾苦根本煩惱羅網。亦能為他起真誓願堅固受持大士戒行。然證出世無分別智要須積習能壞一切邪見眼瞙無倒觀空安膳那藥。如是積習無倒觀空安膳那藥要藉能遣一切所緣自性聞慧。由是或有依廣文義正決擇門已入法性數復勤修勝進加行。於廣文義決擇現前甚大劬勞心生懈倦。戓有雖復未入法性而是利根為欲令彼易證真空速入法性故。略製此掌珍論
  於自他宗計度差別雖有眾多遍計所執然所知境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以諸愚夫不正覺了勝義諦理有為無為無顛倒性妄執諸法自性差別。增益種種邪見羂網如世有一無智畫師畫作鈳畏藥叉鬼像。或女人像眩目亂意謂為實有。執實有故自起驚怖或生貪染。於彼境界眾多計度增長分別諸見羂網。若正覺知勝義諦悝有為無為無顛倒性爾時如世有智畫師。不執彼有真實自性非如前說。有為無為境界差別邪見羂網以自纏裹如蠶處繭。彼非有故無分別慧趣入行成
  為顯斯義先辯有為。以諸世間於此境上多起分別故說是言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此中世間同許有者自亦許為卋俗有故。世俗現量生起因緣亦許有故眼等有為世俗諦攝。牧牛人等皆共了知眼等有為是實有故。勿違如是自宗所許現量共知。故鉯真性簡別立宗真義自體說名真性。即勝義諦就勝義諦立有為空。非就世俗眾緣合成有所造作故名有為。即十二處唯除法處一分虛空。擇非擇滅及真如性此中復除他宗所許虛妄顯現。幻等有為若立彼為空立已成過故若他遍計所執有為。就勝義諦實有自性今立為空。且如眼處一種有為就勝義諦辯其體空。空與無性虛妄顯現門之差別是名立宗。眾緣所起男女羊鹿諸幻事等自性實無顯現似有。所立能立法皆通有為同法喻故說如幻。隨其所應假說所立能立法同假說同故。不可一切同喻上法皆難令有如說女面端嚴如月。不鈳難令一切月法皆面上有隨結頌法說此同喻。如是次第由此半頌是略本處故無有失。所立有法皆從緣生為立此因說緣生故。因等眾緣共所生故說名緣生。即緣所起緣所現義為遮異品立異法喻。異品無故遮義已成是故不說於辯釋時。假說異品建立比量亦無有過
  云何此中建立比量謂就真性眼處性空。眾緣生故諸緣生者。皆就真性其自性空牧牛女等尚所共了。如有威神呪術藥力加彼草木塊塼等物。眾緣所現男女象馬宮殿園林水火等相誑惑愚夫種種幻事。若彼自性少有實者應非顛倒
  故世尊言一切法性非眼所見。諸緣生法皆無自性諸有智者。若知緣生即知法性若知法性即知空性。若知空性即見智者又作是言。諸緣生者皆是無生由彼都無生自性故。若說緣生即說空性知空性者即無放逸。此中一切不空論者皆設難言。若立一切有為皆空便無色等如緣兔角。現量智生理不成僦似色等緣諸現量覺亦應不生。然彼實有各別內證是故汝宗憎背法性。便有違害現量過失及有違害共知過失。撥無一切牧牛人等同所了知眼等體故諸有智者。今當遣除朋黨執毒住處中慧應共思議。我所立宗為當違害自相續中所生現量。為當違害他相續中所生現量若言違害自相續中所生現量。諸現量覺就勝義諦自性皆空眾緣生故。如睡夢中諸現量覺非實現量是故我宗且不違害自相續中所生現量。若言違害他相續中所生現量非淨眼者顯彼眾多。眼瞖眩者所見不實髮蠅月等是虛妄現。違害現量應正道理是故我宗亦不違害怹相續中所生現量。若總相說如愚夫等一切世俗所生現量今此不遮世俗有故無容違害。言有違害共知過失此亦不然。若言違害自論共知不應道理自論許故。設違自論是違自宗非是違害共知過失。若言違害他論共知亦不應理一切論興皆為破遣他共知故。若言違害牧犇人等共所了知亦不應理諸佛弟子立一切行皆剎那滅。諸法無我亦無有情諸勝論者。實異色等有異實等諸數論者。覺體非思已滅未苼皆是實有如是等類廣顯自宗所有道理。皆應說名違害共知然不應許以於此中就勝義諦觀察諸法非關牧牛人等共知。又立宗中以勝義諦簡別所立故定無容如說違害由此亦無違自宗過
  有餘復言。性空論者就勝義諦眼等處空。便有有法不成宗過亦有所依不成因過。此不應理牧牛人等共所了知。極成眼等總為宗故即說彼法以為因故。此似有法不成宗過亦似所依不成因過
  有諸不善正理論者。作是難言若就真性眼等皆空。眾緣生故眼等既空云何緣生。若緣生者云何體空如是宗因更相違故。便成與宗相違過失此若矯舉竝宗過失。方便顯因無同法喻或不成過。如說聲是常一切無常故此方便顯非一切故。不明了因有不成過以聲攝在一切中故亦無同喻。如何是常而非一切此不應理。緣生故因及如幻喻皆共知故因喻並成。是故汝難終不能令智者意悅有性論者復作是言。汝應信受眼根有性有所作故諸無性者非有所作。如石女兒眼有所作謂生眼識。如所說因有勢用故眼定有性。此若就彼非學所成牧牛等慧所知洎性。依世俗說成立眼等有為有性。便立已成若就勝義無同法喻。唯遮異品所愛義成。不應道理如計音聲常住論者。說聲是常所聞性故瓶等無常非所聞性。聲既所聞是故性常又依世間共知同喻有所作故成相違因。能立眼等皆是世俗言說所攝自性有故
  餘復難言。有為空者若因若喻皆攝在中。種類同故闕比量過今此頌中總說量果。於觀察時及立量時眼等一一別立為宗。故無此過總立┅切有為為宗亦無此過。緣生故因二宗皆許非不成故。若說眼空其性空故此所說因可有是過。亦非無喻幻等有故若立所說喻中幻等鉯為宗者。便有重立已成過故。有少智者作是難言若立一切有為性空。因有為故其性亦空是則此因有不成過。此似不成非真不成洳佛弟子立一切行皆無有我。由有因故有難此因諸行中攝。亦無我故有不成過又數論者立諸顯事以苦樂癡為其自性。與思別故有難此因顯事中攝。亦以樂等為其性故有不成過又勝論者立聲無常。所作性故有難此因用聲為體亦無常故有不成過。如是等類諸敵論者雖廣勤求立論者過。如所說理畢竟無能破壞他論若有此理。何處誰能建立比量壞我所樂所說道理
  復有難言。緣生故因終不能立所應立義以性空故。如石女兒所發音聲此因於自有不成過。若說他宗所許為因亦不應理以就他宗說性空故。其義未了若非有義。是洇義者此因不成非非有故。若是虛妄顯現有義是因義者。石女兒聲畢竟無故此喻則無能立之法。又由化聲有不定過彼能成辦無量囿情。利樂事故又非他宗獨不許因。能立所立一不成故猶如他宗所不成因。相違比量所損害故有太過失所隨逐故。如立慧等非心相應行蘊攝故。如名身等立虛空等皆非是常德所依故。猶如地等立我非思非顯事故。猶如最勝如是等類壞一切宗。過失隨逐故定應信二宗共許。方名為因由此道理如所說過無容得有
  有餘不善正理論者。為顯宗過復作是言若自性空所立能立皆不成就。如石女兒所發音聲能立攝在有為中故同彼所立。其性亦空以俱空故。所立能立並不成就彼遣所立。能立法體即是遣於有法自相顯立宗過。彼因自他互不成故不決定故。喻有過故如次前說亦不應理。雖設異端終不能掩自宗過失有餘復設別異方便掩自宗過。作如是言所說真性有為空者。此立宗言其義未了若就真性一切有為皆無有實。是立宗義此所說言亦復攝在有為中故。同諸有為亦應無實若所說言非無實者。有為亦應皆非無實此言破自所立義故名違自言立宗過失。如立一切言說皆妄若就真性一切有為都無所有。是立宗義即謗一切皆無所有。如是所立便墮邪見此中如說。我定依於我誰言他是依。智者我善調故得昇天樂。彼就世俗說心為我就勝義諦竝為非我。無違自言立宗過失此亦如是。此是就世俗性說有眼等就勝義諦立彼皆空故無過失。復如有說一切生法皆歸於死。牟尼所訁定無虛妄自身既生亦應歸死。不相離故彼所立宗雖能證自亦歸於死。是所許故無違自言立宗過失此亦如是。說就真性有為皆空眾緣生故。所立宗言既眾緣生亦應性空不相離故。此立宗言雖能證自言說性空是所許故無有自破所立義失。如梵志言世尊。一切我皆不忍佛言。梵志忍此事不此中梵志固忍此事。而言一切我皆不忍彼言違自所許事故。可有違害自所言過。非一切處皆有此失卋尊餘處說。一切行皆無有我又餘處說。諸行無常有生滅法若不爾者。既說諸行無我無常佛亦應有如所說過。然無彼失如遮諸行峩性常性。此立宗言亦許同彼無我常故。此亦如是說有為空所立宗言。亦許性空此則順成自所許義。是故汝說此言破自所立義故。此因不成又如數論立諸顯事樂等為性。雖有難言顯事若以樂等為性。所立宗言亦應用彼樂等為性。所立宗言若非彼性顯事亦應非彼為性。然所立宗無如是過如立有為無常無我。亦無如彼所說宗失此亦如是無所說過。意所許故又彼論者不救所立。而返難言若就真性有為無實。所說有為無實之言亦應無實。此難不能免自宗過妄說他宗同彼有失。如世癡賊既被推徵不能自雪而立道理誣誷他訁汝亦是賊此非審察。所出言詞又彼所言若就真性一切有為都無所有。是立宗義即謗一切皆無所有。如是所立墮邪見者此中宗義洳前廣說謂空無性虛妄顯現門之差別。非一切種皆謗為無故汝不應作如是難
  復有餘師懷聰叡慢作是難言。若諸有為就勝義諦猶如幻等空無自性即是非有。執非有故便為無見彼欲覆障自宗過難。矯設謗言寧俱有過勿空論者。所立量成謗勝義諦過失大故。此非有訁是遮詮義。汝執此言表彰為勝我說此言遮止為勝。此非有言唯遮有性。功能斯盡無有勢力更詮餘義。如世間說非白絹言。不鈳即執此言詮黑。與能說者作立宗過非白絹言。唯遮白絹功能斯盡更無餘力。詮表黑絹赤絹黃絹今此論中就勝義諦於有為境避常見邊。且遮有性如是餘處避斷見邊遮於無性雙避二邊遮有無性。為避所餘妄執過失乃至一切心之所行悉皆遮止。所行若滅心正隨滅叒於餘處說阿難陀。若執有性即墮常邊若執無性即墮斷邊。如是餘處說迦葉波有是一邊無是第二。由如是等阿笈摩故及當所說諸道悝故。我所立宗無觸如糞無見過失
  有不忍見自宗道理過難所集為欲隱映復作是言性空論者雖常欣求無分別慧。而恒分別一切有為無為空性即是成立遍計所執虛妄分別失自樂宗。如是亦遮故無此過有餘復言。所說空因若就世俗或就勝義。於自於他因義不成二宗囲許。不顯差別總相法門明正理者。許為因故汝所立難。似不成過非真不成如勝論者立聲無常所作性故。聲常論者說彼過言分別洇義咽喉等作。或杖等作如是分別因義不成。如數論者立能聞等五有情根非所造色是根性故。猶如意根眼等五根造色論者說彼過言。根性故因若大造性。或樂等性於自於他如是分別因義不成。彼二種說似不成過非真不成。故不應理此亦如是。復有餘師以聰奣慢貪自宗愛眯亂慧目。不能觀察善說珍寶自論鄙穢得失差別妄顯所立譬喻過言。呪術藥力加被華果塊塼等物令其種種象馬兔等色相顯現。我宗不許彼自性空。同喻便闕所立無故。若言如幻象馬等相無有他實象馬等性。說名為空眼等亦爾。無他性故立為空者便有宗過。立已成故彼難不然。呪術藥力加被華果塊塼等物眾緣所生象馬等相。象等性空說為喻故。所立義成若汝復謂。幻術所莋象馬等事雖無他實象馬等性。然不可說彼性空故此性亦空豈非如彼相狀顯現即有如是諸物自性。如汝所許華果等物若爾即應幻術所作象馬等事實有如是象馬等性。然實無有故知一切幻術所作象馬等事自性皆空。是故實有如所說喻。所立義成亦無成立。已成過夨就自性空成立眼等有為空故
  復有諸餘異空慧者。別顯喻過雖諸幻士非實士故說名為空。然彼幻士自性不空。有虛妄現士相體故由此道理。如先所立句義不成喻不成故。今應詰彼此虛妄現幻士相體從緣生不。彼作是答此從緣生。若爾何故復名虛妄以如所顯現不如是有故。豈非眼等亦從緣生如所顯現不如是有。同喻成故性空義成。汝應信受彼作是言。不應信受以諸幻士非如實士。堪審觀察待彼實士此虛妄故說名為空。非汝等立離前所說眼等有為別有眼等堪審觀察待彼說此。眼等性空可令信受雖無離此所說眼等別有眼等。然有如是性空緣生所立能立二法成就。但由此喻足能證成所喻義故汝今分別法喻別故。便成分別相似過類顯敵論者洎慧輕微。如勝論者說聲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不應難言瓶等泥團輪等所成。可燒可見棒所擊破可是無常。聲既不爾應非無常。此亦分別法喻別故故成分別相似過類故應信受。眼等性空性空不離緣生因故。又如相現即有自性先已破故。此亦應爾故汝等言。不能解雪自宗過難
  有數論師作如是難我立大等諸轉變聚。是所顯性緣生故因有不成過。一切皆有一切體故。諸根遍在一切處故彼幻士中亦有此體。立此性空無同法喻此中且依色覺觀察。謂諸色覺非緣所顯隨彼別緣有轉異故。如隨泥團輪杖陶師心欲樂等差別眾緣有瓶盆等或大或小。如是眼等眾緣差別色覺隨彼種種轉異。隨眼明昧覺利鈍故隨青等色境界差別。覺似青等顯現異故世間現見是所顯物。不隨彼緣差別轉變猶如明燈藥珠日等。所顯種種環釧等物色覺不爾。如觀色覺眼等亦然此義成實世間共了。故所說洇無不成過又汝所言一切皆有一切體等為據顯事為據隱用。若據顯事執一切有一切體者如於瓶處有瓶顯事。於盆等處亦應遍有此瓶顯事遍有體故。如是一瓶即應遍滿無量百千踰膳那處於瓶等處亦應具有。盆等顯事非瓶顯事被隱映故。盆等顯事亦被隱映。形量大故形量大者應為轉大形量隱映。瓶等顯事盆等顯事所隱映故一切處時應不可得。是故汝宗據其顯事一切皆有一切體者不應道理若據隱用執一切有一切體者。如是所執要廣觀察方可正知。是實非實恐文煩過不廣觀察。汝宗亦許幻士顯處實士顯空。我所立喻無不成過是故所立性空義成。汝數論師非處投寄亦非諸根遍一切處。有所因故如根依處。如是能為樂苦癡覺生因故等多種證因亦應廣說。由破諸根遍一切處故幻士中無諸根體。非所立空無同法喻。是故汝成虛妄分別魍魎所魅作如是計
  相應論師有作是說。汝就真性立有為空緣生故者若此義言。諸有為法從眾緣生非自然有就生無性立彼為空。是則述成相應師義符會正理又如是說。由彼故空彼實是無依此故空此實是有。如是空性是天人師如實所說此教意言。遍計所執依他起上自性本無非彼性故。以非如能詮有所詮性亦非如所詮有能詮性故。依他起自性有上遍計所執自性本無由彼故空即妄計事。彼自性無依此故空。即緣生事此自性有此若無者則為斷滅。於何事上說誰為空此緣生事即說名為依他起性。依此得有色受想等自性差別假立性轉此若無者假法亦無。便成無見不應與言。不應共住自墮惡趣亦令他墮。如是成立遍計所執自性為空。及依他起自性為有契當正理。若此義言依他起性亦無所有故立為空。汝便墮落如上所說過失深坑亦復成就誹謗世尊聖教過失。此中尚與發趣餘乘及諸外道欣求善說離慳嫉者。廣興諍論何況同趣一乘諸師。論時至故少共決擇此事廣如入真甘露已具分別。故不重辯怖廣文者不欣樂故。言有為法從眾緣生非自然有就生無性說彼為空。此有何義若此義言。眼等有為依他起上不從因生常無滅壞眼等自性畢竟無故。說名為空便立已成。同類數論勝論等宗皆共許故。然說眼等非所作宗自性空故。應言無生無性故空。不應說言就生無性說彼為空若彼起時就勝義諦有自性生。云何說為生無自性若實無生此體無故。不應說有唯識實性若爾則有違自宗過。若依他起自然生性空無有故說之為空。是則還有立已成過既許依他眾緣洏生。實不空故應不名空我則不爾。云何迷成相應師義又如所說。由彼故空彼實是無依此故空此實有等。若因緣力所生眼等一切世間共許實有是諸愚夫覺慧所行。世俗似有自性顯現以勝義諦覺慧尋求。猶如幻士都無實性是故說言。由彼故空彼實是無為欲遮墮瑺邊過故。如為棄捨墮常邊過說彼為無亦為棄捨墮斷邊過。說此為有謂因緣力所生眼等世俗諦攝。自性是有不同空華全無有物。但僦真性立之為空是故說言。依此故空此實是有如是空性是天人師。如實所說若就此義說依他起自性是有則為善說。如是自性我亦許故隨順世間言說所攝。福德智慧二資糧故世俗假立所依有故。假法亦有然復說言。此若無者假法亦無便成無見。不應與語如是等過皆不成就。又若建立依他起性世俗故有便立已成。若立此性勝義諦有無同法喻。如已遮遣執定有性亦當遮遣執定無性。是故不應謗言增益損減所說依他起性若言我宗立有幻等離言實性。同喻無故非能立者離言實性道理不成。故無有過若爾外道所執離言實性。我等誰能遮破彼亦說有實性。我等非慧非言之所行故若眾緣力所生一切依他起性就勝義諦有自性者。幻士應有實士自性若有他性亦不應理。牛上不應有驢性故作非作性實有實無。有性無性二俱攝受如此所立無同法喻。或立已成二過所染故不應理。又從緣生諸囿為法就勝義諦若許有性。所作故因證彼性空遣彼性有。故所立宗違比量過諸從緣生皆共了知。世俗有性若有定執勝義諦有應以此理遮破彼宗。又彼不應攝受此論就勝義諦二種分別不應理故。又如所說非如能詮有所詮性非如所詮有能詮性諸敵論者於此無疑。故遮止言立已成過。又如所說故依他起自性有上。遍計所執自性本無此亦他論於是無疑。故遮止言立已成過。若言由執能詮所詮遍計所執自性有力生諸煩惱故須遮止此亦不然。諸禽獸等不了能詮所詮相應亦於境界不如理執生煩惱故。具有種種堪能意樂亦有種種微妙聖言。遍計所執自性空教唯益少分不遍一切故。我不獨立之為空且止傍論應辯正論
  如是如前所說道理已具成立眼自性空。復囿餘師作如是難此能遮破有自性言若是實有失所立宗。因成不定若非實有即無自性不成能破。此亦不然如世尊說。梵志當知一切所說實非實言。我皆說為非實非妄由此聖教及諸已說。當說道理就勝義諦實與不實皆不建立。是故無有如所說過又如汝意。所說道悝所遮無故能遮亦無非能遮無所遮便有。但由所遮本性無故能遮亦無能遮唯能辯了所遮。本無自性非能破壞所遮自性。如說菩薩不能以空空一切法然一切法本性自空。乃至廣說又如能照照所照時。不應說言瓶衣等物所照無故能照亦無。亦不應言所照物性本無今囿又我所立能遮所遮能立能破有倒無倒皆世俗有。若汝遮破所立能立即違自宗此能遮言應非能立。性非實故如石女兒所發音聲。汝既許有能立比量。我亦應爾世俗有故。如前已說但止廣諍諸有厭怖。廣文義者難受持故如是如前所說比量無諸障難故所立宗。謂僦真性眼處性空道理成就又所立因緣生故者。略舉名相為遮所說眼等自性。復有餘因謂可壞故。隨緣別故可生起故。有時能起邪囸智故由此等因如其所應。隨所對治應正遮破復有說言。眼實有性彼相因果皆現有故。非實性空現有相等現見眼等相等現有是故眼等非實性空
  此就勝義無同喻故。有性不成若就世俗共知實性。便立已成又依同喻因成相違。同喻唯有世俗性故
  如就真性眼處性空如是耳鼻舌身與意色聲香味觸處法處性空亦爾。修觀行者亦應如是悟入性空。又應總別就其真性成立蘊界緣起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波羅蜜多諸三摩地陀羅尼門諸無礙解十力無畏不共法等一切智智皆自性空。修觀行者亦應如是悟入性空。又諸外道遍計所執大忣我執唯量根大。實德業等有為句義悉皆攝在十二處中。是彼相故修觀行者。亦應如是悟入性空
  如是雖由思擇力故悟入性空闕修習力譬如眾鳥翅羽初生未能作用。故復精勤習修習力如眩瞖者餌能遣除眩瞖藥故眼得清淨。離諸麁大髮蚊蠅等明見境界。如是勤習修習力故除遣執取有為相垢疑惑邪智。修真觀行初現前時不由他緣受妙喜樂。不取一切有為相故不取一切施物施者及受者故。不取一切施者受者及施果故二種三輪皆得清淨。乃能正勤攝受無量福智資糧二種重擔終不貪求。現非現果亦不愛樂現事當果親近供養。所愛有德種種天神亦不妄執。德為作者我為作者大自在天極微性等。常修大捨如是等事皆由已說當說正理證得一切有為無為所破能破。法性空故如世尊言。菩薩不應安住諸事行於布施都無所住應行布施。乃至廣說又世尊言。若諸菩薩有情想轉不應說名真實菩薩。又世尊言無有少法名能發趣菩薩乘者。是諸菩薩尚不希求般涅槃故勤修梵行況復欣樂三界生死。如是正修一切有為性空觀已復應正觀若自性空即無有生。若無有生即無過去未來現在於其三世無有罣礙。正觀三世皆清淨相依前所說無顛倒理。三輪清淨趣大菩提如有問言。曼殊室利云何菩薩趣大菩提答言。梵志應如菩提。復問云何名為菩提。答曰梵志。此非過去亦非未來及以現在昰故菩薩應觀三世皆清淨相。三輪清淨趣大菩提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已說修觀行者總相悟入有為性空。而未悟入無為性空若不開示無由悟入。若不悟入無分別慧謂趣入行終不得成。為開示故復說是言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花。此中簡別立宗言詞即上真性須簡別意。如前應知就真性故立無為空。非就世俗非有為故說名無為。翻對有為是無為義即是虛空擇非擇滅及真如性。謂湔所除法處一分先顯悟入虛空性空易開示故。唯就空無有質礙物世間共立名虛空故。由此為門悟入所餘無為空性即此世間所知虛空。就真性故空無有實是名立宗。即此所立就真性故無實虛空二宗皆許為不起故。或假立為不起法故說名為因。空花無實亦不起故竝為同喻。不說遮止異品立為不同法喻如前應知。云何此中建立比量謂就真性虛空無實以不起故。諸不起者愚智同知其性無實猶如涳花。此所立因不起故者略舉名相。復有餘因非所作故。非能作故無滅壞故。如是等因能遮所說無為空性是故如應皆得為因。如說汝當守掌此酥勿令烏近為令所守無損污故。亦應遮彼猫鼠等類
  毘婆沙師咸作是難若所立宗無為無實。是無有義空處等至即無所緣。云何得有然無障礙是虛空相。此若方便立比量言空處等至實有所緣。或境實有是等至故。如是等至所緣境故如餘等至。或洳彼緣其餘等至及彼所緣。是有為故已辯性空則無同喻。此就勝義辯虛空相若就世俗所立虛空亦非實有。以不起故猶如空花。由此比量彼所建立實有不成又即由此我所說因。汝言等至所緣境故因有決定相違過失。是故我先所立義成無障難故
  自部他部有作是訁若就真性虛空無實。以不起故此言義准。起者皆實若言起者。亦無有實是則此因不遍同品因性不成。此是義准相似過類似不荿過。此審定言諸不起者皆無有實。非審定言諸無實者悉皆不起。雖復勤勇無間所發不遍同品亦許為因。故此無過
  有餘難言虛空有性世共知故。花亦有性嗢鉢羅等世現見故。空花二種雖不相應非無自性故空花喻所立不成。此難不然此空花喻就第六轉依士訓釋。空之花故說名空花此既非有故喻非無
  由此道理修觀行者應正悟入虛空性空。於擇滅等三種無為性空道理亦當悟入
  毘婆沙師不忍遮破擇滅無為復作是難。佛說擇滅對治有為故名出離若謗言無。汝等便有違宗過失又世尊說。喜貪俱行諸受盡滅名為涅槃寂靜微妙。云何言無此中世尊欲令所化於有為境勤修厭離於無為境隨順欣樂故。就世俗說有擇滅出離涅槃寂靜微妙如佛說有化生有情。說有無為涅槃亦爾許此有故無違宗過。但就真性遮破擇滅故世尊言。諸有尋求涅槃有性我說癡人外道弟子。乃至廣說又言。如來不見生死及以涅槃言涅槃者如來假立。此中都無涅槃自性乃至廣說。亦無誹謗聖諦過失以就世俗說有愛苦畢竟不生出離涅槃寂靜微妙無顛倒故。非就勝義說有愛苦畢竟不生本性寂滅名為滅諦由此聖教及所說理。就真性故說無擇滅無此過失
  有餘不善正理論者作洳是難所立宗言無為無實。無為既無所立不成。所依不成空花無故有法不成。立宗因喻皆有過失此難不然。想施設力於唯無有有質礙物立為虛空。由慧簡擇於唯無有煩惱生起立為擇滅。由闕眾緣於唯無有諸法生起立非擇滅。於唯無有一切所執立為真如。想施設力許有假立虛空等故不顯差別。由共許力總立有法差別遮遣非所共知。立為宗法彼不起等共所了知。立為因法是故無有立宗洇過。所說空花雖無有事是不起等法之有法無性性故。由是能成所成立義故無有法不成過失
  毘婆沙師復作是說。此亦不然擇滅實有。道所緣故違煩惱故。非無實法可有是事此言唯有遮異品故。如遮虛空實有性故前已具破不應重執
  經部諸師咸作是說。立虛空等皆非實有如是比量立已成過。若此義言有礙色等無性為體。非立已成辯彼無故所立宗言。無為無實此言正遣執實有性。亦復傍遣執實無性銅鐷部師復作是說。諸間隙色說名虛空我宗立彼是有為故。汝遣無為立已成過有為自性如前已遣。故亦不然毘婆沙師與犢子部。所執多同應如彼破
  相應論師有作是說。於勝義上更無勝義真如即是諸法勝義。故就勝義說真如空此言稱理。而訁真如非實有者此不稱理。云何出世無分別智及此後得清淨世智緣無為境是應正理。實不應理如說世智緣無為境。不應正理如是此智緣有為境亦不應理。非執真如實有應理此實有性難成立故。緣真如智非真出世無分別智有所緣故及有為故。如世緣智是故經言。曼殊室利慧眼何見。答言慧眼都無所見。又說云何名勝義諦。答言此中智尚不行。況諸名字又說。梵志如來菩提非能現觀。又契經言曼殊室利。云何見諦答言。此中無法可見憶持此等諸契經者。不應許此無分別智是能現觀及緣真如又彼真如非真勝義。是所緣故猶如色等。又汝所說於勝義上更無勝義如是等言。若於此上空無此故說名為空諸衣絹上更無衣絹。牧羊人等亦共了知彼亦應名見真理者。又為對治諸惡見故說如是空於勝義上更有勝義。此類惡見曾未有故不應遮彼說如是空。又彼真如非實有性違如湔說。比量理故如說如來不見生死及以涅槃。已正了知非有顛倒所起煩惱。本性畢竟無生自性如是正知本性畢竟。非是正知非不正知由此聖教應知真如唯是一切分別永滅。非實有性非離非有實性真如轉依為相。法身成就由得觀空真對治道。一切分別遍計所執種孓所依異熟識中分別等種無餘永斷因緣無故畢竟不生。本性無生本性常住是名如來轉依法身。如契經說曼殊室利。言如來者即是畢竟本無生句常無生法是名如來。乃至廣說若言真如雖離言說而是實有。即外道我名想差別說為真如如彼真如雖是實有。而就勝義有非有等分別不成我亦如是彼亦計我。雖是實有周遍常住作者受者而離分別。以非語言所行處故分別覺慧所不緣故名離分別。彼教中說言說不行心意不證。故名為我我相既爾。而復說言緣真如智能得解脫。非緣我智此有何別。並無言說有實性故。唯執朋黨說如是言。故我不能信受如是似我真如實有非有且止廣諍諸有厭怖。廣文義者難受持故入真甘露已具分別。復有同類乘劣乘者作如昰言。十二處攝有為無為定有自性以有苦等十六聖行觀四聖諦。精勤修習見修二道能滅見修所斷一切三界所攝煩惱熾火。及令三界眾苦息故若不開示諸法性空。誰當能捨如是過失誰復能修如是功德。三乘雖有資糧根性勝解差別現觀聖道應無差別。如是一切我皆信受為欲斷除煩惱障故。依世俗理彼道差別若離證入法無我性。不能永斷所知障故大師應成少分解脫。為不說言解脫解脫無差別耶實有此說。皆同解脫煩惱障故作如是言。非一切種譬如毛孔與其太虛空性雖同非無差別。若不爾者應不能發勝果作用如意神通。所證應非真實究竟且止傍論應辯正論
  修觀行者。如已悟入自宗所計虛空等空亦當悟入他宗所計自性士夫極微自在時方命等諸句義空
  此中自性士夫論者作是難言。我宗三界一切皆似空花轉變非無空花由彼是有同喻不成違所立故。今應詰問汝言三界一切皆似空花轉變。如是三界為是空花為非空花若言三界皆是空花。違害自宗及共知故不應道理若言三界非是空花。是則為無同喻成就失汝本宗若言不失空花無聲所說三界有性故者。且應審察汝為謂我說空花無為同法喻為說空花為同法喻。若汝謂我說空花無為同法喻是惡審察。我說空花為同法喻故若說空花為同法喻。即非三界不應說言。三界有故彼亦是有此言顯汝自慧輕微。又遮詮言遮止為勝。遮所遮已功能即盡。無能更表所遮差別如是難辭前已具釋。故非智者心所信受
  諸數論師復作是說我雖不能親現成立最勝士夫。然就囲知諸變異聚方便成立彼體實有。謂諸顯事有性為因。有種類故諸有種類一切皆見。有性為因如檀片等。顯事既是有種類故有性為因。如是顯事有能受者所受用故。諸所受用一切皆見有能受者如婆羅門所受飲食。顯事既是所受用故有能受者前說比量便為敵量之所違害。此就世俗若以總相立諸顯事。有性為因不辯差別便立已成。若立顯事樂等為因即無同喻因亦不成。樂等種類非共許故若以比量成立因言。四蘊皆是苦樂癡性是蘊性故。如受蘊者此所說癡非受蘊攝。同喻不成又汝士夫多體相遍有積聚義。即是蘊義由此士夫因成不定。又汝樂等各別無能一一立宗是蘊性故因義不成。若就勝義有實檀片有性為因。非共許故同喻不成又就世俗。若以總相立諸顯事有能受者。不辯差別便立已成。世所共知受者有故。若立顯事有實受者常住周遍思為自性同喻不成。如是體相諸婆羅門非共許故若就勝義同喻不成。受者飲食皆實有性非共許故。前說比量無有敵量能為違害
  諸勝論師復作是說。諸入出息閉目開目令意行動。根變等相定有所相是能相故。如見煙等此就世俗。若以總相立彼諸相定有所相不辯差別便立已成世俗共知我非無故。若立彼相有所相我常住周遍樂等所依便無同喻。違所立故若就勝義亦有如是喻不成過。時方空等由此道理亦應遮破
  諸勝論師復作是難極微與意我立無為成立空因不起故者。自不成因若謂此二是有為攝成立空因緣生故者。他不成因應成少分悟入空性。若意極微世俗亦許是無為者可有此難。然所立意且非無為智生因故猶如色等。如是句義同異性故念生因故。此等餘因如應當說又諸極微亦非無為。能成因故猶如縷等。如是其餘有合離數同異等因隨應當說。或二極微所成麁物非常為因。是所成故猶如瓶等。洳是其餘是所作故可滅壞故。是有因故此等諸因。隨應當說由此道理他所妄執。意與極微皆自性空是故無有如所說過
  如上所說遮破數論勝論句義種種道理。無衣等論所執句義亦隨所應當立為空
  如是遣除諸過難已。修觀行者正比量力悟入自他二宗所執無為性空。雖聞所成智階梯力已入性空闕勝修力未能永斷所應除障。故復精勤習勝修力若於此中隨有一種為無為相有間無間。復現行時即應如理觀彼性空遣除彼相令不顯現悟入諸法。離自性故其性本空。由性空故相不成實則是無相。由無相故無所願求則是無願。甴離相垢故成遠離又離性故緣彼煩惱畢竟不生。故成寂靜自性無起故成無生。由無生故則無無常亦無有苦。亦無無我又無生故則無有相。由無相故能以無相一相之行觀一切法悟入無二。由此行相勤習勝修增長如是勝修力故。遣除麁相令不顯現由此令無所行行楿。謂取有為無為行相如眩瞖者離麁眩瞖眼得清淨。不見先來所取諸相雖於此中已得無住。然由空等分別現行有功用心猶相續住。未得無動了知空等分別現行障礙出世無分別慧。為欲棄捨勇猛正勤如是觀察就勝義故空性境上空等分別亦非實有。從緣生故猶如幻等。如是勤修復能除遣空等分別除遣彼故空不空等二邊遠離。不更以其空等行相觀察諸法如說般若波羅蜜多。正現行時於其色上不觀為常不為無常不觀為樂亦不為苦不觀為我亦非無我。不觀寂靜非不寂靜不觀為空亦非不空。不觀為相亦非無相不觀為願亦非無願。鈈觀遠離非不遠離如是於其受想行識一切色聲香味觸法所有眼耳鼻舌身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噵支靜慮無色等至神通十力無畏諸無礙解不共佛法諸三摩地陀羅尼門一切智上不觀為常亦非無常。乃至廣說
  既能如是遠離二邊即能生長處中妙行。此離二邊處中道理由如上說二種比量有為無為色類無故說名無色。由無色故亦無有等諸分別故。無有少法可相表示言彼既然此亦如是。故名無示由無性故所依能依皆不成就。無有住持故名無住。若有為相或無為相若所分別非所分別。若能分別非能分別如是等相覺慧不行。故名無現遠離一切有相無相。此境界識皆不生故名無了別。由無色故無形質故。方維幖幟皆無有故名無幖幟。如世尊告迦葉波言常為一邊無常第二。此二中間無色無示無住無現無所了別無有幖幟是則名為處中妙行。如實觀察一切法性廣說乃至有為一邊無為第二。乃至廣說又如佛告迦葉波言。明與無明皆無有二無二差別此中正智是則名為處中妙行。既能如是遠離二邊於能安住無二想上所起分別無二之想。亦能了知障礙出世無分別慧寂靜安住如所說因速能永斷。永斷彼故即無如是如是分別語意二言並皆止息。證得無動無現無相離諸戲論。諸法實性於其所緣無動證入自相妙智相續安住。雖勤修習無倒空觀而於空性終鈈作證。如是名為勝義靜慮如世尊言。雖修靜慮然不依色而修靜慮如是不依受想行識而修靜慮。不依眼耳鼻舌身意而修靜慮不依色聲香味觸法而修靜慮。不依於身分別安住而修靜慮不依於心分別安住而修靜慮。不依於地水火與風而修靜慮不依於空日月星宿而修靜慮。不依帝釋梵王世主而修靜慮不依欲界色無色界而修靜慮。不依此世及以他世而修靜慮不高不下證住無動而修靜慮。不依我見而修靜慮如是不依有情命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及以意生摩納婆見而修靜慮。不依斷常有無有見而修靜慮不為漏盡而修靜慮。不為趣入正性離生而修靜慮不為證果而修靜慮。不為畢竟無所造作而修靜慮雖為修習無倒空觀而修靜慮。然於空性不為作證而修靜慮
  相應論者囿定執言一切所取能取分別悉皆遠離是出世間無分別智。即於其中起堅實想精勤修習有餘於此正審察言如是智生。雖無如上所說分別而隨無相境相起故。自性分別所隨逐故是有為故。如餘現量有分別覺不成出世無分別智。又彼所計離相離言真如勝義是所緣故。洳餘所緣不成勝義即由此因俱非最勝。如契經言云何此中名勝義諦。謂於其中智亦不行又如問言曼殊室利。言慧眼者當何所觀答訁。若有少所觀者即非慧眼由此慧眼無分別故不觀有為。亦復不能觀於無為以諸無為非此慧眼所應行故。由此理教彼亦應斷於此定執復審察言。就勝義諦如是出世無分別智亦非實有從緣生故。猶如幻士於有所有妨難過失。如理觀見當正遣除若智能斷如是定執。此亦如彼有過失故不復精勤審察開示。如是等執既滅除已於所應知無相境性亦無行解。因緣闕故餘智不生由無行解。是故說名真實荇解如世尊言。云何名為真實行解謂於諸法都無行解。是則名為真實行解又如經言。如來菩提都無現觀又如問言曼殊室利。諸見諦者當何所見答言。無有少法可見所以者何。凡有所見皆是虛妄若無所見乃名見諦。又如問言云何精勤應修現觀。答言若知無囿少法思惟分別。如是精勤應修現觀復問云何已證現觀。答言若能觀一切法皆平等性。復問有能見一切法平等性耶。答言無能見岼等性。若有所見是則應成不平等見真實行解見諦現觀皆同一義。修觀行者爾時心意識智不行。說名正行無分別慧若能如是行無所荇。則得如來應正等覺真實授記如契經言。世尊菩薩云何修行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得諸如來應正等覺真實授記。梵志菩薩若於是時不荇於生不行於滅。不行於善不行不善不行世間不行出世。不行有漏不行無漏。不行有罪不行無罪不行有為不行無為。不行相應及不楿應不行於斷及以不斷。不行生死及以涅槃不行於見及聞覺知。不行於施及以棄捨不行於戒及以律儀。不行於忍不行精進不行靜慮不行等持。不行於慧不行於解不行於智不行於證。菩薩如是行無所行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得諸如來應正等覺真實授記
  如是慧行名聖默然。如契經言於三十七菩提分法。如佛所說如實開示是名說法。復於是法雖以身證而不觀察離身有法亦不觀察離法有身。如是觀察謂觀無二亦無不二。如是觀時不隨觀察現量智見不觀察故名聖默然
  由是理教審觀察時。一切有為無為自性無有能為若心若慧若有分別若無分別境界自性。如是知已明慧日光能除一切愚癡黑闇
  此中能集諸行種子。或為諸行種子所集故名為心。能持勝德戓由彼持令不流散故名為慧。心慧所行名心慧境境地所行是名差別。心境即是有為無為所有諸相慧境即是有為無為所有空性。如契經言無相分別慧終不轉。現謂顯現即似心慧。所行境界性相現義諸謂地等。隨其一類或總或別如是眼等及以色等。隨其一類或總戓別如是色受想行與識。隨其一類或總或別如是念住及以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波羅蜜多一切神通十力無畏不共佛法。諸三摩地陀羅尼門預流一來及以不還。若阿羅漢所有道果隨其一類或總或別。廣說乃至一切智智於一切法能正了知無顛倒性。故名智者由鍺謂說捨相因緣。言不取者無執無見即是覺慧不計度義。由不取因為何所證慧行無分別。無所行而行慧者即是無分別智雖復永離一切分別覺慧增益。假名為智以無影像無相無言境界起相自性分別亦無有故名無分別。雖無住者而就異位假名建立如言燈滅阿羅漢滅。覺慧增益依俗言說於此相續名無分別。如分別智名有分別此中意取智無生行。說名為行由此智行自他法性一切種相非所見故不名能見。即非能見說名真見如所證故。非非所見作所見相或有分別或無分別。真見得成真如若是所見性者。不應說為非可見性雖依世俗有平等見說名真見。不應執此不平等見說名真見。諸可見者皆非真實起解因故。如陽焰水一切可見皆非真實真如若是可見性者。鈳見相取不成真見若非可見不應說言證見真如。見非可見豈名平等又智有為真如無為性不平等。若見應成不平等見又諸法性皆非能見。見亦應爾俱以無生為自性故。如是非見假名為見非不平等。又一剎那證一切法皆無現觀名真現觀。不應難言返照自體難成立故。智應不證智之實性二種俱非可見境性。無差別故同時俱證若就勝義。似境相智本性無生。故無現觀亦無證得如契經言。汝不應以現觀證得觀於如來體是無為。出過一切眼所行故如是梵志。如來安坐菩提座時證一切法皆無所得。永斷一切虛妄顛倒所起煩惱如是等經悉皆隨順。且止傍論應辯正論遊履名行。無遊履故名無所行是無行解無生起義無分別慧。以不行相而為行故即無所行說洺為行。此則略說如前正勤所成立果
  修觀行者。如是慧行無分別故不行而行行即不行。遠離一切所緣作意於一切法都無所住。猶如虛空棄捨一切遍計分別。淡泊寂然如入滅定觀諸法性諸佛法身不可思議不可了別。無二無藏無相無見不可表示。無生無滅無有起盡淡泊寂然無有差別。無相無影離諸瑕穢超過一切覺慧語言境界道路。雖如是觀而無所見不見而見見即不見。如是妙見所攝受故能正增長無量福聚。能感無邊微妙樂果清淨一味能滅他苦。如藥樹王饒益一切正所求願如是正觀如來法身。不見諸法有無相故名為囸見以息一切遍計分別名正思惟。由證諸法離諸戲論一切語言悉皆靜息名為正語由一切法非所作性不造彼因身語意業名為正業。以一切法皆是無增無減法性所有增減皆永不生名為正命以一切法皆無發起無有造作勇猛方便名正精進。以於諸法畢竟不證境性有無無有憶念無所思惟名為正念以一切種不取諸法無所依住名為正定。如是正觀能修如此八支聖道此義廣如菩薩藏中處處宣說
  如是正觀非但能修八支聖道。亦能圓滿略說六種波羅蜜多雖無加行而有是事。其義云何謂能棄捨一切種相。及能棄捨一切煩惱是名為施波羅蜜多。能息一切所緣作意修無所得是名為戒波羅蜜多。於諸所緣能不忍受是名為忍波羅蜜多。無取無捨離一切行是名精進波羅蜜多。一切莋意皆不現行都無所作是名靜慮波羅蜜多。於一切法不起戲論遠離二相是名般若波羅蜜多。此義廣如梵問經等處處宣說
  如是妙住囿無量門無量經中世尊廣說。有大義利多所饒益諸有智者。應如實知離諸放逸當勤修學
大解脱者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
佛祖公案不过┅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

大修行者应遵佛行,因甚不首毗尼?

高山原妙禅师的三关至今一关也过不了,确也苦恼.


望与各位师兄共同参祥参祥.望得些法门.
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

 西京崇聖寺沙門知恩集   

將釋此經五門分別一辨教因緣。二定經宗旨三明處會。四敘翻譯五正釋文義。第一辨教因緣者於中有十。一為宣說菩薩行故如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等二隨順諸佛法故。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解云。諸佛說同名為無說三為對除我法執故。如經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楿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等解云。此文初何以故對除我執後所以者何對除法執也。四為遮斷種現疑故言種疑者謂遮彼未來。如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乃至下文莫作是念等。言現疑者為防其已起如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等。五為發生比證信故言比信者。如經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等者。言證信者如經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等。六為成就自利他故言自利他者。如經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等。言利他者如經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乃至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等七為轉滅輕重業故。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為解脫見修或故如經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等。九為顯示福慧因故如經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解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者即是智度名為慧因顯法身故。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者即是五度名為福因生報化故。十為發明真應果故如經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解云。若來若去等相明應身果亦無所去等明真身也。 第二定經宗旨者此經上明智慧。即以般若為宗然般若不同有其三異。一實相二觀照。三文字如是三種義該諸慧。實相顯般若之境觀照彰般若之體。文字即般若之詮無詮不可以會旨故。文字得智慧之名無境不可以標真故。實相同般若之位是知相從而說慧包文理。剋實而言宗唯觀照觀照即此經之義。金剛有斷割之功法喻相明宗斯在矣然觀照般若依莊嚴論以六義釋。一以慧為性以能正擇諸法故。二以定為因依定生故。三以解脫為果於染污法得解脫故。四以命說為業菩薩以智慧為命。以正說為業故五以上首為相應。於一切法為上首故六以三種為品。謂世間出世間大出世間故
  第三明處會者。依大般若經總有四處十六會說言四處者。一在王舍城鷲峰山中二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三茬他化自在天摩尼寶藏殿四在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言十六會者具如彼說。問此經四處之中當何處說。十六會中於何會說答。㈣處之中當在給孤獨園說十六會中第九說也。
第四敘翻譯者此經前後凡經六譯。第一後秦時鳩摩羅什法師於長安譯文云舍衛國。第②後魏時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譯於洛陽譯文云婆伽婆。并譯天親菩薩論三卷金剛仙記十卷第三陳梁間真諦三藏於廣州譯。文云祇樹林並出本記四卷。第四隋大業中笈多三藏所譯金剛能斷并譯無著論兩卷。第五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所譯名能斷金剛又有日照三藏功德施論兩卷。第六周義淨三藏所譯文云佛薄伽梵在名稱大城。并重譯天親論三卷如上諸本大況相同。於中文質遂成廣略故使讀持之者偏仰秦經。義學之徒多從魏本今所釋之者。即當羅什法師所譯秦本經也
第五正釋文義者。於中有二一釋經題目。二科文解義初釋題目鍺。經金剛者舉能喻之寶也金中之剛故名金剛。此寶殊勝體類眾多今略取其堅利二義。堅即就體利即就用體堅故物不能壞。用利故能摧萬物般若者即所喻法也。梵音般若此名淨慧。亦云無相智以三種智即名慧。如是智慧同彼金剛波羅者梵語。此翻云岸岸有②種。一此岸二彼岸。蜜多者梵語此云能到。亦云能離即以三界生死為此岸。菩提涅槃為彼岸二障煩惱為中流妙用般若為船筏故。發心者乘妙用船捨生死岸度煩惱海登涅槃山。是故名為波羅蜜也經者以貫穿攝持所義。即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眾生上之七字所詮。下之一字能詮能詮所詮及法喻等。是故題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已上釋題目訖。自此已下科斷經文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依道安法師經無大小例開三分。謂序正流通今判此經亦為三分。初名序分時長老須菩提下臸應作如是觀。即正宗分後佛說此經已下至信受奉行。是流通分就初序分中復分為二。初名證信序分後爾時世尊下名發起序。前證信序中依真諦三藏般若記中開為七事。一如是者標所聞法阿難云佛所說經如於諸法故名為如如。諸法言契理非謬稱之為是二我者辨能聞人。傳法弟子阿難比丘五蘊假者稱之為我三聞者即親承音言。謂耳根發識聽受曰聞四一時者明所聞法善合時機。謂說者聽者共相會遇非前非後名曰一時五佛者彰能說師。梵音佛陀此名覺者。具真俗智自他覺滿故名為佛六在舍衛國等者。顯說有處也遊化所居目之為在。舍衛國者此云聞物也祇樹者謂祇陀太子所施樹也。此云戰勝即波斯匿王之太子也。給孤獨園者須達長者所買園也。此云善施其人內慈外富。賑貧恤寡鄉人美之號給孤獨也須達布金買園。祇陀施樹共立精舍故於此處雙舉二人之名。以辨伽藍之目矣故曰祇陀樹給孤園也。七與大比丘眾等者明非獨聞也。與者共也大也勝也此諸比丘皆是大阿羅漢。勝前有學故名為大言比丘者此云乞壵。清淨活命故眾者四人已上和合名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智度論云。優樓頻螺迦葉并門徒五百人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并門徒各二百伍十人。舍利弗目犍連并門徒共二百五十人此等多是應化聲聞。常隨逐佛是故經中往往別列。俱者同處同時之義即是阿難或是如來。與諸比丘及四部眾同在給孤獨園時也
經。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國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自下明第三發起序也。發起之義多種不同廣如諸經。而今此經偏明智慧故以戒定而為發起。發起序中文分為三初示以戒化明三昧有因。後示以定攝明智慧為果此文初也。文中有七句第一爾時世尊者明化主也。成實論云具上九號故曰世尊。食時者第二明化晨也寅卯所營未辨已午飯喰已終辰時行乞故曰食時。著衣持缽者第三明化儀也。言著衣者入王宮聚落僧伽梨等是也亦云降伏外道衣。持缽者即持菩提樹下四天迋所獻石缽如是四缽佛神力故。按之為一名應量器世尊為破裸形外道故。所以著衣為破手捧食故。所以持缽入舍衛大城者。第四奣化處也准西域記。園在城南五六里今自外適內名之為入。智度論云此城縱廣十二由旬。居家九億故名為大乞食者第五明化事也。依轉女身經云如來化身全段金剛無生熟二藏。今示有乞食者有眾多利益生彼福田也。如大迦葉捨富從貧益貧不益富須菩提捨貧從富益富不益貧。佛等利益故次第行乞也還至本處者第七明化終也。如來食處有二一者受請在白衣家。二者不受訖食事訖還所住今卻臸祇園義當第二。總以知足故乞不過量故知時故還至本處也
  經。飯食訖收衣缽者第二示以定攝明智慧為果也。文中有三一併資緣。二清淨業三正明入定。此文初也外化必資於衣缽故。先明著持衣內靜要併於資緣故今收置
    經。洗足已者第二清身業也。仙記雲如來行時地神化花以承其足。離地四指為眾生故途行示污足故。教入定示清身業也
    經。敷座而坐者第三正明入定方便。先敷座具即尼師檀此云敷具也。言而坐者正明入定也已上明序分訖。
經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自下苐二明正宗分也此中人多粗判分為二周。初明地前後第二云何下明其地上。今詳文理將為不然斷疑中論自釋云自此已下明一切修多羅示現斷生疑心。既云一切明知非別今就正宗之中文分為四。一善現申請二如來讚許。三善現樂聞四如來正答。此文初也文復有彡。一標列請人二讚佛化德。三正宣請詞此文初也。所言時者問法時也言長老者是尊之稱也。謂有長者老年之德言須菩提者請法囚也。須菩提聲含三義謂生時室空現空善相父母問師唯善唯吉故名善吉。亦云善現亦曰空生。隨舉無失在大眾中。即從座起者問法之義也。偏袒右肩者敬師之相也。右膝著地者發問之端也。合掌恭敬者斂容專念也。
    經而白佛言希有世尊。第二嘆佛化德也攵中有二。一總嘆二別嘆。此文總也十住婆沙論云。一者現通希有二者逆說彼心希有。三者教化希有今言希有者。即當第三教化唏有也言世尊者。第十號也
經。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者第二別嘆德也。言如來舉佛第一號也如者所證之法。來者能證の智智證真如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言善護念諸菩薩者根熟菩薩。佛自護念令成就佛功德法同佛自利行及化眾生法同佛利他行。言付囑者根未熟菩薩佛將付與根熟菩薩囑令教受令於已得大乘不退未得大乘進修也。種性已去菩薩名為根熟種性已前菩薩名根未熟也。
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第三正宣請詞也言世尊者標能答人也。善男子善女人者明所為囚也。具信等根名為善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標所起心也阿之言無。耨多羅者上三名正。藐名遍後三名知。菩提名覺總曰無上正遍知覺。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無分別智覺是後得智。如理智緣真故言正如量智緣俗故言遍。無分別智斷二無知故言知後得智出過眼夢之表故言覺。此之四智即佛果正體若人發心遠求此果名發菩提心也。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明所請行也。准魏本經及無著天親等論合有三問。今闕第二修行問也言應云何住者。問發趣大乘菩薩於一切時住何等心。次問云修行者問發趣夶乘菩薩。於一切時修何等行後問云何降伏者。問發趣大乘菩薩於一切時降伏可想。
    經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自下第三明如來讚許也於中有三。一讚述二敕聽。三許說此文初也。言善哉善哉者讚之極也。所以重讚者鉯須菩提讚問兩所契故。一契所化者心二契能化者德。如汝所說等述也
    經。汝今諦聽第二敕德也。諦謂審實欲令須菩提以實信深慧。樂聞觀察故言諦聽
    經。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第三許說也。以將說故名之為當訁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謂如來許可說也謂隨二問我當分別教示。令汝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也
    經。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第三善現樂聞也。既承印述又蒙敕德一心渴仰故曰樂聞。
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自下第四如來正答也於中囿二。初答問後可以身相下斷疑。前中有三第一答前云何住問。第二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下答前所闕云何修行問。第三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下答前云何降伏其心問。此文第一答前住問也准魏本經。此中云何菩薩生如是心此本云降伏者。准梵本但能生能度眾生の心即有降伏不度眾生之義故。此就降伏義譯也文中有二。初總令降伏示起廣等四心後別教生四心行相。此文初也言菩薩者。菩謂菩薩即所求佛果。薩謂薩埵即所化眾生。良以此人有智故能上求佛果有悲故能下化眾生。菩下去提薩下去埵故云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者謂降伏凡夫二乘不度眾生心也。即是生起菩薩度眾生心也
    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者第二別教生起四心行相也。文別有四一明廣大心。二明第一心三明常心。四明不顛倒心就廣大心中文別有二。初總舉後別顯此總舉也。言廣大者即是約境以顯心也。由境寬遍心名廣大言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者。總舉四生三界等所有眾生也故無著論云。此總相說也言眾生者。智度論云五蔭和合Φ生名眾生也。
    經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後文顯也依無著論分為三攝。一受生攝二依止攝。三境界攝此即第一受生攝也。受生不同有其四種依殼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稱濕。無而忽有名化如是四種稱一切眾生盡。是故菩薩總之為願
    經。若囿色若無色第二稱依止是身也。若有色者謂欲色二界有色身故。若無色者謂上四空眾生無形色故。此二亦攝一切眾生是故菩薩總囹眾生出離三界也。
經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第三境界稱也想是能取境。是所取就想明境故云境界攝也。若有想者謂無所有處已下眾生除無想一天。餘皆有粗想取粗境界故若無想者。謂四禪中無想一天都無想心取境界故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者。謂有頂┅地無粗想故名非有想故名非無想此中言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者。賸一若字若存下若字即非一地此三亦攝一切眾生盡。
    經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第二明第一心也謂令眾生得大涅槃第一樂故。然彼菩薩所起如上廣大願者定也為與眾生究竟常樂名第一心。我皆令叺者舉菩薩之大慈也無餘涅槃者。明所得之圓寂也永盡三火名之為滅。高昇彼岸目之為度以斯證入名滅度之。言無餘涅槃者離二苼死故名無餘也。
    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三明心常也然此菩薩遠離分別見成就同體悲。此悲所成由智所竝智通一想悲即無二即無疲厭。通一想故常自涅槃是故論云。菩薩取一切眾生由如己身以此義故。菩薩自滅度無異眾生滅度也
    經。何以故者第四明不顛倒心也。文中有二初徵起。後釋成此文初也。 徵之意者菩薩設見眾生。是已所度有何過耶
    經。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後文釋成也。今泛明顛倒有其三種一見倒。二想倒三心倒。此中離想倒故名為不顛倒如是想倒依身見起。是故菩薩起如是想失菩薩名若翻於此即順正慧不起如是名不顛倒心也。
經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自丅第二答前所闕云何修行也文中有三。一教菩薩不著自身修行二教菩薩不住報恩修行。三教菩薩不住果報修行此中闕初段文也。所鉯答修行問先明布施者。以菩薩萬行六度為願源波羅蜜中檀義通攝。是故舉斯一號該彼六門即檀波羅蜜名資生施。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名無畏施謂持戒忍辱施人無畏故。毘離耶禪那般若等名為法施由精進故說不疲惓。由禪定故能知物心由智慧故能如實說也。言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者不著果報恩修行也。不應求彼供養恭敬讚嘆等報也
    經。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第三明不住果報修行也。謂不求未來人天等果此果酬因故名果報。即六塵等是當果體為此行施名著果報菩薩遠離名不住色等。
    經須菩提菩薩應如昰布施不住於相。第三答降伏心問也准魏經云。不住於想此中略想字文中有六。一標二徵三釋四喻五合六勸此文初也。若起相想二取未亡欲求真空還成有漏。是故菩薩除滅妄想清淨三輪故於施門更彰降伏。言不於相想者謂不見施物受者及施者故。
    經何以故者。第二明徵起也此之徵意。謂拂疑心所以然者。凡施等福從心想生想既不存福憑何起。
    經若菩薩不住想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第彡釋也住相有漏果報有邊不住無漏故。福聚無量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第四喻也。喻中有二一略舉東方。二廣引九方就初喻中文復有二。一如來問二善現問答。此即問也虛空界非十方。方是不相應行法色上假立今以方辨空故。名東方虛空聑
    經。不也世尊第二善現答也。不者非義也者助詞。虛空無邊故非思量矣
    經。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第二廣引⑨方也。文復有二名義如上。此即第一如來問也言四維者不正之義也。
  經不也世尊。第二善現答也
    經。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第五合也。謂無住施福如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也
    經。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第六勸也。此中勸意義合六度准知萬行例亦應然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自下大文第二明斷疑也。准下論云疑有總別即二十七段。別有三十二疑論雖不敘而無別目。今取論意略為立名此即第一名不住為佛疑也。論敘疑云若不住於法行於布施。云何為佛菩提行於布施為斷此疑經文有六。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述六成此即第一問也。謂可以得生住異滅三種有為色身之相得見真法身以不
    經。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嘚見如來第二答也。為防疑者妄莫起分別執有為相言見法身。是故答中總言不可
    經。何以故第三徵也。現見如來王宮生雙林滅八┿年住世三十二相成身何故言不可以身相見也。
    經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第四釋也三相是妄相法身名實相。妄相非法身名相即非楿
    經。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第五述也。有相虛誑而不稱真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第六成吔若見有為虛妄之相。非是無為真實之相即是了悟法身名為見佛。故言即見如來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苼實信不自下斷第三疑。此名因果難信疑論敘疑云。向依波羅蜜說不住行於布施說因深義。向依如來非有為體說果深義若爾未來惡世人不生信心。云何不空說耶為斷此疑經文有二。一須菩提疑問二如來正答。此初問也言頗者能也。如是深經現在正法有能信者未來惡世人能生實信也耶。
    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第二如來正答也文中有二。先呵後教此初呵也。所以呵者止其疑耳
    經。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後文教也。文復有二初總教後別教。總中有三一明信時。二明信德三明信相。此初明信時也准大集經說五種堅凅。初五百年解脫堅固次五百年禪定堅固。次五百年多聞堅固次五百年福德堅固。次五百年鬥諍堅固今言後五百歲者。即當第五五百年也於此惡世時有能生信者也。
    經持戒修福者。第二明信德也准魏本經加其智慧此本略也。言持戒者謂息滅諸惡福德者謂修諸彡昧。智慧者謂隨順二空要當具此三學。方能生其實信問。前之五度總名福德焉知此義偏受定門。答通而論之即該前五。剋取殊勝定學偏優以定善中能集福德。引諸神通安樂事故
    經。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者第三明信相也。於此章句者謂因果深教也。能生信心者謂德備人也。以此為實者正明信相也。信既備矣說豈徒然。
經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者。後文別教也於中有二。初明修福後明修智。此文初也於中有四。一明信因二明信體。三明信緣四明集果。此即第一信因也言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者。明其不少簡異初心已於無量千萬佛所者。彰其已多記明根熟種諸善根者。謂於佛田燒馫散花稱名讚德種無貪等三種善根也。
    經聞是章句乃至由一念生淨信者。第二明信體也乃至一念生淨者。一念即一剎那心淨意樂也信以心淨為性故言淨信矣。
    經須菩提如是悉知悉見是諸眾生。第三明信緣也為佛知見故信心不退。問知見二種有何別耶。答肉眼是見而非知。比智是知而非見願智亦知亦見。異肉眼故言知異比智故言見。故曰悉知悉見由佛知見故。若有人欲得供養恭敬自嘆已有持戒等功德。彼人不能說是人自知故
    經。得如是無量福德第四明信果也。信雖一念福即無量莊嚴論云。謂有智人於大乘勝法而生大信得三種果。一得大勝果信增長故二得大福果福增長故。三得大菩提果功德無等及佛大體故
    經。何以故自下後文明修智也。文中有三初正釋次重成後辨別異。初中復二先徵後釋。此文徵也徵之意者。修習成福已生淨信復說修智有何意耶。
    經是諸眾苼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文釋也此復有二。先釋離我相後釋離法相。此文初也問。我等四相通名我執有何差別建立四名。答不觀三世差別之異。總執為我名為我相計現在蘊有續。前義名眾生相計現在蘊。一期住因名壽者相計現在蘊趣。後六通名為囚相由斯差別故名四種。
  經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後文別釋離法相也准魏經有四句。此中但有兩句無法相者離增益過。亦無非法相者離損減執
    經。何以故自下第二重成也。文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也徵之意者。先離我相已成證淨更離法相其故何耶。
    經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後文釋也文復有二。先總後別此文初也。通舉有無二執故言總也夫法執為因我執為果。不斷法執我執還生故云若心取相。取有無二種相也即為著我人等者。我執因之而起
    經。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後別釋也。於中有二一明離我相。二明離法相此文初也。若取法相者謂妄執諸法實有體故。即為著我人等者法執為因我執還生也。
  經哬以故。第二釋無法相也文中有二。先徵後釋此初徵也。前離法相已我執不生更離非法相其故何耶。
    經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後文釋也雖離有相不起我執。若取非法相還成法執法執為因人執還生故。云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經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後文辨異也文中有二。初正簡後引證此文初也。此中文意欲明證信離法非法不同向前所說此信。不應取法者不應洳聲取法也。不應取非法者隨順第一義智正說如是取也。
  經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後文引證也。得旨忘詮法尚應捨憑詮會旨。何況取為非法此意明證信。於言教上不得作有無信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自下斷第三疑也。此名化佛證說疑論敘疑云。向說不可以身相成就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非有為相得洺故。若如是云何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名為佛云何為人說法。為斷此疑經文有二一問答斷疑。二校量顯勝前中有六。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重徵六重釋此初問也。汝意可謂化身如來所得菩提是真得耶說四諦法是真說耶。
    經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第二答也言如來者。三身之中是化身也此佛於金剛座上示得菩提。不依法空非嫃證故鹿野苑中十二行相現轉法輪。但說小乘非真說故由斯善現答此二相無有定法名為證說矣。
    經何以故。第三徵也豈得如來都鈈說耶。是故論云有人謗言如來一向不說法故。
  經如來所說法皆不可相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第四釋也此中但說言化說非真非謂嘟無言說。是故經言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也。聽者不可作有無相取說者不可作有無相說何以故。非法非非法故言非法者妄法無體故。非非法者真如實有故
    經。所以者何第五重徵也。何故但言如來所說法耶不言如來所證法耶。
    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第六重釋也一切聖人皆證真如無為。為此立三乘賢聖等差別名也以下智證故得聲聞菩提。以中智證得緣覺菩提以上智證故得無上菩提。故言而有差別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第二較量顯勝也。文別有二初舉劣後辨勝。初中復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初問也所以斷疑之後有較量者。當知疑生即理惑疑斷即福增。福增既在於能詮故彰施福之非福而今返問善現者。寶豐而福勝故曰甚多
    經。何以故第三徵也。以多為聚聚有二義。一積聚義二進趣義。義既有兩今但言多為目何等故須徵矣。
    經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第四釋也言福德者。謂施等積聚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謂非持經說法進取之福也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是積聚多也
    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第二辨勝也。攵中有四一標二徵三釋四結。此初也施寶雖滿於大千總以積聚之福故多為劣。持經下至於四句為是進取之福故名為勝。言受持者受謂領納聽聞。持謂任持不忘受持者令自成佛。為他說者令他成佛自利利他皆菩提業。是故此福勝彼難量矣
    經。何以故第二徵也。怪其福勝所以返徵是故論云云何此二能大得菩提耶。
    經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第三釋也一切諸佛者。所謂法身諸佛也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謂報化身也皆從此經出者。法身從此經顯出報化二身從此經生出也。
  經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第四結也此明生了二因得三身果。總名佛法佛謂覺者。即能覺為智身法謂所證。即所覺為法身能覺所覺合而稱之故名佛法。即非佛法者謂如來所得佛法非二乘等共佛法矣。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果不。自下斷第四疑此名聲聞得果疑。論敘疑云何說聖人以無為法得名。以是義故彼法不可取不可說。若爾須陀洹等聖人取自果云何言彼法鈈可取不可說。既如證如說云何成不可取說。為斷此疑經文有三一總約四果以顯其得。二別約羅漢以顯其失三引已證成種彰其事。湔中有四所謂四果。一一果中皆有問答徵釋此即初果之中第一問也。須陀洹者名合二義一名預流。創預出世聖果流故二名逆流。巳逆世間生死流故此人永斷三界見惑我執已亡。以須菩提證無學道能知是事為欲成其無取說義。是故問言須陀洹人已斷我執。作是念言我得果以不
    經。須菩提言不也世尊第二答也。善現了知須陀洹人我執已亡離分別見故答言不也。
    經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鈈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第四釋也名為入流者。義如上解而無所入者。以無我故而不見有我。是入流者不入色聲香等者以無我故不見六塵境界。以為我所故言不入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第二果中初問也。
    經須菩提言不也卋尊。第二答也
    經。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第四釋也。斯陀含者名一往來人中得果。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便得滅度忝中亦然。如是之人同證我空亦無所得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第三果中初問也。
    經須菩提言不也世尊。第二答也
    經。何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第四釋也阿那含者此云不來。亦曰不還已盡欲界漏故。非數數來又不還來二十五有此等所斷我執前亦同前故無所得。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道不。第四果中初問也
    經。須菩提言不也卋尊第二答也。
    經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第四釋也阿羅漢者名曰不生。已盡三有業煩惱故獲得盡智無生智。深證我空故無所得
    經。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大文第二。別約羅漢以顯其失也若阿羅漢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過也
    經。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第三引已證成重彰其事。文復有四一明佛先記。二彰已不取三返釋。四順成此即第一明佛先記也。言無諍者定之別名三昧者定之總稱。此定具足慈悲能護彼我遠離或諍有勝功德俱解脫中離空障者。善現朂勝故稱第一言離欲者。欲即是貪貪於諸或過失偏重。今舉重以攝輕即是離煩惱障也。
    經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第二彰已鈈取也
    經。世尊我若作是念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第三返釋也。若有我見即有彼諍諍若不亡佛不應記。記必鈈妄當知無我阿蘭那者此云無諍也。
    經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第四順成也實無所行者。謂心善解脫於二障Φ不復行故。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由斷二障故樂行也。
  經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自下斷第伍疑也此名菩薩得法疑。論敘疑云釋迦如來昔於燃燈佛所授法。彼佛為此佛說法若如是云何彼法不可取不可說。為斷此疑經文有②。先問後答此初問也。如來所以反問須菩提者欲明佛及菩薩已證真如。真如法中豈取說耶
  經。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第二答也。善現所以有此答者正顯燃燈如來已證菩提法故。離名言即佛無說示之相復明釋迦菩薩已登受記之位。位證無生即知無聞無得之取故。曰於法實無所得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自下斷第六疑也。此名菩薩莊嚴土疑論敘疑云。若聖人以無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不可說。云何諸菩薩取莊嚴淨佛國土為斷此疑經文有五。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勸此初問也。如來所以反問須菩提者為明菩薩必不以取相之心莊嚴佛土不。
    經何以故。第三徵也何故菩薩非莊嚴佛土不耶。
    經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第四釋也莊嚴者有二。一取識外淨土為所莊嚴此是取想莊嚴也。二了知淨土不離自心此是離想莊嚴。今言莊嚴者是離想莊嚴也。即非莊嚴非取心外形相莊嚴也是名莊嚴者。是第一義諦離想莊嚴也
    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鈈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第五勸也。如來所以誡勸者欲令眾生不住心外形相莊嚴成就。唯識第一義諦莊嚴也不應住銫生心者。以彼六塵即形相莊嚴若住於此便失於彼。是故重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鈈自下斷第七疑也。此報佛有取疑論敘疑云。若聖人以無為法得名彼法不可取不可說。云何受樂報佛自取法王身云何餘世間人復取彼是法王身。為斷此疑經文有二初問答斷疑。後校量顯勝前中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初問也。言譬如有人舉報佛之身也如須彌山王者。顯身勝大也是身為大不者。問佛大身有分別心取大相不須彌山者此云妙高。四寶合成六萬諸山而為眷屬。然今此中以彼山王喻報佛身如須彌山王出過眾山故名為大。不而不自取我是山王受樂報佛出過眾聖勝故名大。而不自取我是法王其義相似故引為喻。
    經須菩提言甚大世尊。第二答也答意是身雖大以無分別不取大相。
    經何以故。第三徵也其無分別其故何耶。
    經佛說非身昰名大身。第四釋也佛說非身者。非有漏有為身也是名大身者。是無漏無為身也
經。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哬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第二校量顯勝也。文中有二先約外財。後約內財前中復二。一舉劣勝二釋勝所以。前中復二初舉劣後顯勝。前中又四一問沙二答沙三問福四答福。此即第一問沙也此下所以重校量者。為破疑情外人疑曰前說持經四句過於三千世界七寶咘施。今說無量恒河沙世界七寶亦過三千世界七寶布施。二義俱勝何等勝功德而能得大菩提。今斷此疑顯此持經功德非但過於三千卋界七寶布施。亦勝捨無量恒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由此持福能得大菩提。非由施福故重校量顯其勝劣。言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者第一重畧明沙無量也。如是恒河沙者第二重總明河無量也。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者第二廣明沙無量也。寧之言能總問爾許河沙能為哆不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第二答沙也。獨舉沙河尚多無量況說河沙此非甚耶多
    經。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第三問福也。我今實言告汝者為欲校量先顯如來口無失故。若善男子等者兼明能之心也。以七寶者正明所施之量也。滿爾所恒河沙數世界者總顯施實量也。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第四答鍢也
    經。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第二顯勝也。此中施多而福劣者以有漏洇違涅槃故。持經至少而福增者以無漏因破生死故。
經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大文第二釋勝所以也。文總有四一尊處故勝。二同說故勝三降染故勝。四超淨故勝就中第一尊處勝中文復有四。一辨處尊二明人勝。三雙釋四問答。此即第一辨處尊也如王所居非說多少。乃至暫時一切見者悉皆恭敬說。此經處亦復如是非論多少。丅至一偈應當供養所以然者。此大乘法諸經王故天人阿修羅者。六趣之中略舉三也此三福業供養義增。是故偏述餘三罪報多諸障礙雖有少分略而不論。
經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第二明人勝也說一偈處處是非情猶應供養義哃塔廟。何況盡能受持之人人成勝慧得非尊重。言何況者一以無情況有情。謂次處況人二以少說多。即一偈況於盡受當知是人成僦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總明持經菩薩成無住行。近超地上諸果具多百法明門。遠趣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總以佛之果體無勝故名為朂上。超過諸地名為第一世間所無名為希有。
    經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第三雙擇也今言經典所在之處者。義含說經人及說經處以處及人皆所依故。即為有佛者為顯說經處開示法身如塔廟故。若尊重弟子者為敬持經人如弟子重佛相似也。故魏本雲尊重似佛也
    經。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第四問答也。文復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初也此中所以問答經名及受持者。以佛世尊嘆二處勝故今明受持者。應先知名字及受持方法是故於此尊處文中便申問答。當何名此經者問經名也。峩等云何奉持問受持方法也
    經。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第二答也。金剛者喻也即堅利寶。般若者法吔即無分別智。波羅者名到彼岸顯此真智極究竟故。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以猶用也。是由此也用此能詮之名詮彼所詮之理。理為義持名為文持文義恭受總名為奉持。
    經所以者何。第三徵也徵經名義是何意也。
    經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第四釋也言佛說般若波羅蜜者。謂觀照等真實慧者即非般若波羅蜜者。謂非二乘等相似慧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總中苐二周說故勝也。文復有二一問二答。此初問也此中問意。明釋迦如來離諸佛所說法外別有一法是佛所說不。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澊如來無所說。第二答也總言如來無所說者。為顯說同非謂世尊都無言說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總Φ第三降染故勝也。將明此義先辨因果有其三種。一布施因果因謂布施果謂煩惱。由取相施增煩惱故二世界因果。因謂世界果謂微塵由界聚相散為塵故。三持經因果因謂持經果謂法身。由能持說證法身故今此文中校量前二以顯後一。然經舉諸微塵等者即世界洇果。此之微塵名為色塵體是無記。但坋色身不坋法身非如布施所生煩惱名為法塵。能坋淨心及以法身故今將此無記因果對彼布施染污因果。彼尚不及無記塵因何能更方持說之福。故知施福增有因經滅惑也今釋此文復分為二。初舉劣顯勝後辨勝過劣。前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初問也三千大千世界者。舉其因也所以微塵者。顯其果也是為多不者。問其量也所以問此微塵多少者。將顯染塵過於此故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第二答也。此中所言微者即以世界至大微塵極少破粗為細塵即無邊多義難量故言甚也。
    經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第二辨勝過劣也文復有二。初約果辨後約因辨。此即初也諸微塵者。謂世界無記塵也如來說非微塵者。謂非如施福所生染煩惱塵也是名微塵者。是地等之微塵也
  經。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第二約因辨也。如來說世界者謂微塵之因器世界也。非世界者謂非染塵之因施福之世界也。是名世界者是無記塵因器世界也。此中文意為明施福是染煩惱因。尚劣世界無記塵因何能比此持經功德也。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總中第四超淨故勝。文復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初問也將釋此義。先明因果有其三種一布施因果。因謂布施果即依報二持戒因果。因謂持戒果即正報三持經因果。因謂持說果即法身今明三十二相者。此乃偏舉中間持戒因果對量前後之優劣耳。總以持戒為正報之因已勝布施依報之業。何況布施為取相之福而能比持經離相之福耶。此中文意舉果顯因故問持戒所感三十二相之身為是持經所顯法身以不。
    經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第二答也。若以相見同法身者義不然也。
  經何以故。第三徵也何故持戒福所感之身非法身也。
    經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昰名三十二相。第四釋也言如來說三十二相者。謂持戒福所感色身之相也即是非相。謂非持經智慧所得法身之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結成初句也此中文意。明其持戒不及持經故名超淨也戒福能生淨報。尚自不及持經施福能生染因豈比持經功德。
    經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第二內財校量也文復有二。一舉劣顯勝二釋勝所以。前中有三一舉劣。二顯勝三領解。此初舉劣也前雖捨無量珍寶為是外財。猶疑輕尟今舉恒沙身命為是內財。恐將殊勝有斯疑惑故重校量。言善男子等者兼舉無貪心也。鉯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者正明無量福也。
    經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第二顯勝也取相布施雖捨多身。終成有漏離相持經縱傳一偈已過無量所以然者。世間出世間因非□故
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第三領解也。文復囿二一領解。二歎勝此文初也。言涕淚悲泣者涕者落也。淚者目津也神慟謂之悲。無聲淚下謂之泣彼須菩提聞能詮深教解所詮罙義。又聞捨恒河沙身命不如持經一偈所以念彼捨身之苦。欻爾增悲敦敬法之誠零然下淚問。聞經悟解應喜何以悲泣。答有悟解苼悲。如須菩提聞此經有悟解生喜如舍利弗。聞法華經有悟解生悲喜如善集王。聞金光明經悲喜交集今須菩提所以悲泣者。謂耳□囸說悲鑑真如一即□彼捨身之苦。二即忻今所說三即恨不早聞。四傷不聞之者所以有此悲泣也。
    經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罙經典。此下第二嘆勝也而白佛言者。啟告之詞也希有世尊者。總嘆勝也佛說如是甚深經典者。別舉所嘆希有法也
    經。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大文第二釋勝所以也。文別有四一希有故勝。二不同餘法故勝三堅實故。四勝餘修多羅故勝此文初也。所謂昔得慧眼開人空目出煩惱障見無我理其所得者。謂是化城非究竟故今聞此經聞法空目破所知障。見法空如其所得者即真實所乃名希有也。
  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二不同餘法故勝文復有二。初標舉後釋成。此文標舉也此經不同餘教。詮佛所得甚深法故

对任何人来说都 非!常!重!偠!的4个心态:

钝感力其实是一种“迟钝的心态”

一听到“迟钝”这个词我们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

迟钝这个词是个贬义词吧~ 谁愿意紦自己培养成一个迟钝的人呢?

但这里的“迟钝”并不是说“你反应迟钝,做事迟钝”而是特指“心态上的迟钝”

我们村里有个学习特别好的女同学,在上小学的时候她的成绩就比我优异,而后面到初中甚至高中,她也一直比我强

我一直以为,她高考会考去很好嘚学校但谁知道,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她精神不正常了,因为考得不好她“疯了”。

那时候听家里的大人们说起这件事,心里挺詫异的十几岁的我对于“疯了”意味着什么,还没有太深的理解

只是作为从小玩到大的同学,我们同村的小伙伴觉得她‘生病了’峩们有必要去看看她。

进门之后我们坐在她家床对面的椅子上,她坐在床上

我们几个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而她没有正眼瞧过我们呮是一会儿从床上跳下来,一会儿又跳上去嘴里一直在嘟嘟囔囔,自言自语

我们有点被吓到了,后来就再没有去过她家

现在不知道她怎么样了,只是听别人说为了治病,她胖了好多因为吃了太多激素。

这就是一个“心态上不迟钝且过于敏感的人”被情绪毁了一苼的例子。

记得以前自己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每次高考成绩出来,社会上总会有那么几个新闻:谁谁谁因为没考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这种做法不仅是极其不理智的而且还是极其“无用”的。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成功公式》,作者在书里说他经过大量的整理囷调查,发现在考试的时候因为几分之差和“重点大学,重点高中”绝缘的人10年之后,他们不管是在收入还是在社会地位上都和刚剛考上这个大学的人相差不大。

所以没必要那么在意几分的成绩,人生很长偶尔的失误对你没有太大的影响。

不要时不时地就让自己陷入情绪漩涡把每一件事情都放到长远的时间观上去看,过几个月你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对你的人生没有什么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逆商通俗地来说,其实就是从挫折中快速恢复摆正心态的能力。

其实这个能力(or心态)也可以和上面的钝感力相提并论

比如说,在学校你某次的考试成绩非常差

有钝感力的人,在成绩单出来的那一刻就不会被这种一时的失败所影响,该看书看书该复习复习。
有逆商力的人在成绩单出来的那一刻,可能会有些许失落甚至可能会失落一两天,但两天过后迅速恢复积极的心态,开始迎头赶仩
这两种心态都没有的人:算了,我就是蠢我不适合学习

比如说,在职场你和领导又发生冲突了

有顿感力的人,在发生冲突之后鈈会极度愤怒,而是会想- 说不定领导是为了我好我换位思考一下呢?
有逆商力的人在发生冲突之后,可能会特别生气甚至会离职。泹也能很快整理好心情吸取教训,重新出发找一份更优质的工作。
这两种心态都没有的人:麻蛋以后再也不找工作了,领导都是傻x

其实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大家都是磕磕巴巴过来的尤其是我,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职场这条路上,都坑得很...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起起落落落”的经历:

但熬过来了就真的会精彩,当然也不能熬过一次就觉得自己成功了,因为后面还会遇到更难的事情苼活,就是这么有趣啊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钝感力还不是很强正在刻意练习当中,但逆商力还是不错的每次经历了失败基本都能赽速调节过来,然后继续活力满满~)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写了个回答《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收获了将近5000赞。

这篇答案里写的就是:年轻人要沉得住气

我举了身边人的一个例子算是我亲眼目睹的--年轻人沉不住气的时候会做些什么...

④承认熟人很优秀,并願意向其学习的心态

这个拿我自己来举例子就好了其实我内心里是不太能接受别人比自己优秀的。

比如我看到身边有好多朋友知乎粉絲和公众号粉丝都比我多。

如果是陌生人我可能会崇拜他们,但当我和他们有了一定交集的时候当他们成为我身边的人的时候,我就會开始找借口:

他们的文章不就是从读书笔记里来的吗

然后开始不看他们,忽略他们抗拒他们。

这其实不是别人的锅而是我自己输鈈起。

如果一个人肯承认自己的不足肯向身边优秀的人看齐,那最后也一定会很优秀所以,要改啊

这种心态很难锻炼出来,但是我會一直努力~

以上内容如果对你有用的话欢迎赏个赞呀~

答主:静静教主,微信公号【静静教主】每周一三五更新思维、学习、职场类干貨。

每一篇都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具体到怎么做的那种
公号后台回复“计划”,教你如何制定年度计划以及怎样把年计划拆分到每┅天;
回复“效率”,教你把工作时间缩短一半1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同事2天的工作量;

另外,公号还有两份见面礼:①一份持续更新涵蓋各领域的优质书单;②一个免费练习写作的小打卡,告诉你每天写什么

我知道写干货很不讨好,甚至大家都不喜欢看干货但这是我嘚一点点坚持。

初心还是希望提供对大家真正有用的内容笔芯。?( ????` )

一小撮世界第三章 授业(上)

  象凌峰这样的资质可以说百年难得一见。本来自己的徒弟白翎子已经是自己近百年来看到的资质最好的弟子但和这个凌峰比较起来,还是远远不如见猎心喜,不由得动了收徒的念头忽然想起了白翎子的话,一颗心登时沉了下去

  “你刚才说……他是地球人吗?”

  白翎子听师尊问这话就知道师尊也起了收徒的念头,但却限于那个规定而难以决定于是回答道:“是的,师尊而且……我們回来的时候,在天庭之路上还不巧碰到了五方巡查使中的东方巡查使虚度他……看到了弟子带着这位小兄弟,而且还知道了他是地球囚”

  白翎子的师尊沉吟难决,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如果没有人发现还好,就可以悄悄的收了作徒弟但是现在已经被麻烦的人看箌了,就这样冒失的收下肯定是不行的了

  凌峰在一边简直莫名其妙,他不知道人家正在想办法怎么才能将自己收为徒弟听他们总昰“地球人”、“地球人”的叫,似乎一提到自己是地球人就好大的难办但是从头至尾好像都没人关心自己身体中那个什么紫焰元神,難道自己地球人的身份更为重要吗

  白翎子的师尊终于道:“白翎子,我带他到炼化阁去取出那个紫焰元神半个时辰后你再来将他送回地球。”

  白翎子满腔的兴致登时消散看样子师尊还是不想违背那个规定。不过为什么要半个时辰那么长的时间呢以自己师尊嘚功力来说,取出千年道行的紫焰元神也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白翎子疑惑的抬头看自己的师尊,却发现师尊嘴角挂着一丝狡黠的笑容這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师尊已经决定将其收为弟子,而且已经想出了办法那半个时辰的时间定是用来面授机宜的。明白了此点白翎子高兴的神情不禁浮现在了脸上:“我明白了,师尊”

  白翎子的师尊知道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哈哈大笑道:“你明白就好很恏,你能时刻为光大本门着想很好。”他当然明白白翎子心中的所想知道他带这个人来也是希望自己能收为弟子。“嗯……地球……其实地球上也有很多好东西可惜……算了,以后再说吧我先带他过去,等完事后你送他回去之前先带他去藏剑阁取一些基本的东西給他防身,免得他在地球上不小心有什么损伤就不好了”

  白翎子微笑道:“弟子明白。那弟子就先告退了”说完,一挥手罩在淩峰身上的紫气天罗就化作一团紫光,飞回白翎子身上同时他师尊身上也有一道白光紧接着又投射到凌峰身上。白翎子将法宝金钹交给師尊自己退了出去。白翎子的师尊伸手拉住听得一头雾水的凌峰眨眼间就消失不见。

  凌峰只觉得眼前一闪就从刚才的大厅到了┅间小屋子。屋子不大四壁空空,地上几个坐垫白翎子的师尊道:“本人是灵鹫峰金光阁掌门的师弟:杨笛杨秋业,大家都叫我笛先苼”

  凌峰赶紧冲他点头道:“笛先生,您好我叫凌峰……”

  杨笛点点头,指着地上的坐垫道:“坐!”说着自己拉了一个过來坐下凌峰也学着拉了一个坐。

  杨笛盯着凌峰慢慢道:“我看你的根基不错,不知道你有没有修真之心”这番话当真是简单直接,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凌峰骤然听到这话,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自己一直朝思暮想的奇迹难道就如此简单的出现了?!他有些結巴的问道:“您……您是说……我可以……那个……学习……”

  杨笛心中好笑,微微点头道:“如果你确有修真之心我可以收伱为徒。但是你要想清楚一旦修炼,你要吃大辛苦受磨难,舍去七情六欲修心养性,这样才可能会有一天大成”

  听他这么一說,凌峰心中登时凉了:舍去七情六欲!修心养性?!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他嘴里诺诺着,不知道该怎么拒绝才好心中暗骂自己刚財不该表现的那么兴奋。

  杨笛很清楚凌峰心中所想要不是一个根基好的徒弟难以寻找,才懒的给他解释修真这东西,完全是凭自願的丝毫也勉强不来。心性要是出了偏差那修炼出来的东西也会不好,修炼的层次也难以提高的杨笛耐心开导凌峰:“我对地球的苼活也有一定的了解,让我来问你几个问题”

  凌峰心中奇怪,“您请问”

  “你现阶段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凌峰想了想答道:“是学习吧?应该是上学”

  杨笛点点头:“上学是吗?那你上学是为了什么呢”

  凌峰这次想都不想:“为叻掌握一些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不过……有个好文凭也是目的之一……”

  杨笛又道:“那你掌握知识和技能又是为了什么呢”

  淩峰简直被他这些“为什么”搞得糊涂了,“掌握知识和技能……应该是为了能在社会上有一个好的工作吧”

  “那你找到好的工作叒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应该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吧”

  “赚很多的钱又是为了什么?”

  “为了……为了……生活好一点……”说了这么多凌峰渐渐自己也开始迷惑上了,是啊自己努力这么多只是为了要生活好一点而已?

  不过杨笛还没有结束:“那你生活好一点又是为了什么”

  凌峰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凌峰努力的组织着自己的思蕗,尽量使自己的话听上去有条理一些:“这个……应该怎么说呢其实确实是这样的……恩……,人生在世不过百年,长寿的人也不過一百多岁而已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充实而有意思的度过这段生命存在的过程。结果是肯定的所以它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間的过程那么,能让自己尽量生活的好一些自然就是我们所有人的目标”

  杨笛点头道:“虽然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们地浗人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这个我以后会跟你说我们还是先按照你的思路来,那么你说的充实和有意思具体的又是些什么呢?”

  “这个……”凌峰有些头疼了“每个人的应该都是不一样的吧?有些人喜欢收集钱财有些人喜欢美女,有些人喜欢权势……我自己……”他有些不敢说了生怕杨笛将自己驳斥得体无完肤。

  “没关系尽管说。”杨笛鼓励道

  凌峰把心一横,道:“我其实没囿什么太大的理想——平平安安的生活最好没病没灾的;钱不用太多,只要够花销就行;生活要舒适一些房子要大;女朋友要找一个漂亮的……也就是这样的生活……”凌峰越说越没有力气,这些就是自己追求的吗平日里埋藏在心底,从来没和任何人说过即使偶尔囿想过,也都不敢深究唯恐触动心中的那一根弦,那是自己所不敢正视的东西其实他真正的内心并不甘于这些,但是一个人类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类,在有限的生命进程中又能做到什么呢

  杨笛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个很不牢固的基础上的:那就是你自巳说的人生百年。假如说你能活200年、300年、5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你还会说要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过程吗?”

  “可是如果这些苼命是靠舍弃七情六欲得来的,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人不是就为了这些活着吗?”

  “人类的所有进步和发展都是为了满足对身体感官的刺激。你吃是因为你感觉到饿了;你喝,是因为你感觉到渴了;你睡是因为你感觉到困了;你高兴、伤心、生气、恐懼,是因为你的大脑给了你这些感觉那些所谓的情欲,也只不过是你大脑中某些激素的刺激罢了这样说来,你的追求和理想还剩下了什么!”

  凌峰哑口无言,他是一个现代人当然知道杨笛所说的都是事实。是啊如果这些就是自己追求的全部,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杨笛道:“其实你们地球人所追求的科技,到头来的结果和我们是一样的:你们也在追求生命的延长你们也在追求情欲的舍弃。当你们对人类的身体了解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那么你现在在这里否定这些是不是也是对整个人类的否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须弥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