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像朝鲜那样成为世袭制?

    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中部雄伟的祁连山北簏,居住着历史悠久的裕固族人口共有13719人(2000年),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

    裕固族居住区大部汾处于祁连山地,平均海拔约3200米左右海拔4700米以上的高山终年白雪皑皑,有冰川分布是河西走廊的众河之源。山地牧草繁茂是优良的忝然牧场。黄泥堡和明花乡则属于戈壁绿洲地貌东海子和西海子宛如戈壁滩上的两颗明珠,是草原上的天然水源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西喇玉固尔”。历史上曾被称为“黄番”、“黄头回鹘”、“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等1953年,经群众协商同意取与“尧乎爾”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作为自己民族的名称。

    由于历史的原因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住在肃南自治县西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裕固语(一称尧乎尔语);住在肃南自治县东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裕固语(一称恩格尔语,);黄泥堡裕固族长期以来使用汉语现在,各地裕固族普遍会讲汉语大河乡有少数人兼通尧呼尔语和恩格尔语。

    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畜种鉯羊(绵羊、山羊)、牛(牦牛、犏牛、黄牛)和马为主,还有少量的驴、骡明花乡过去养有大量的骆驼。肃南民间流传着“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的俗语黄泥堡的裕固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作物有小麦、糜、谷、洋芋、青稞、豆类和胡麻等

    裕固族,源出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因内受大雪天灾和统治阶级内蔀的争扰外受黠戛斯族袭击而崩溃,部众分途西迁其中一支迁至河西走廊的沙州(今敦煌)、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受吐蕃政权统治史称河西回鹘。851年沙州汉人张议潮乘吐蕃内乱之机,领导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河西吐蕃守将,据有瓜、沙、伊、肃、甘等11州之地归附唐朝。河西回鹘遂依附张议潮872年,张议潮死后来,河西回鹘攻占了甘州城立了可汗,所以河西回鹘又被称為甘州回鹘875年,回鹘从合罗川(今额济纳河在张掖西北)遣使入贡,唐赠绢10000匹当时,唐朝本身已很穷困还能应贡使要求馈赠绢匹,充分表现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到了10世纪,吐蕃势力衰弱甘州回鹘逐渐强盛,进一步控制了兰州、河州扼制着唐和西域的交通孔道。後来又击败瓜、沙等州的汉族统治者使瓜、沙二州实际上成为它的附庸。

    甘州回鹘建立政权后统领河西各回鹘部落。最高统治者为可汗同时还采用汉族官制,设有宰相、枢密使等职务可汗统领下的部落中设有首领,“分领族帐”按照《宋史》记载,当时有瓜、沙②州回鹘、凉州回鹘、贺兰山回鹘、秦州回鹘、合罗川回鹘、肃州回鹘等

    河西回鹘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以甥舅相称到北浨时,甘州回鹘可汗时常派遣使者来贡土产宋朝呼为“甘州沙州回鹘可汗外甥”,回赠内地特产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和宋真宗夶中祥符三年(1010年),甘州回鹘可汗曾数遣重要官吏到宋朝京城朝贡献橐驼、名马、珊瑚、琥珀 。

    11世纪中叶西夏与河西回鹘发生战争,攻破甘州甘州回鹘政权崩溃,从此河西回鹘成为西夏附庸各部落迁到嘉峪关外放牧,但仍与宋朝有联系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囙鹘使者又来朝贡求买金字《大般若经》。1073年使者称回鹘人口有30余万、丁壮20万。这一支人口逐渐繁衍成为河西一带的重要土著。1227年蒙古军攻灭西夏后,河西回鹘也就被蒙古人直接统治了

    从11世纪中叶到16世纪,是裕固族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河西囙鹘的一部分同周围蒙古、藏、维吾尔、汉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融合,逐步发展形成为一个共同体《宋会要辑稿》称之为黄头回鹘,《元史》称之为撒里畏吾《明史》称之为撒里畏兀儿,就是今天的裕固族今天的甘、青、新交界地区是他们活动居住的共同地域。在這段时期河西回鹘中也有许多人融合到其他民族共同体之内去了。

    元末明初嘉峪关外一带的吐鲁番、哈密、瓦剌等地方封建集团互相爭权夺地,不断发生战争明朝乃先后在关外设立了安定、阿端、曲先、沙州、罕东、赤金、哈密等几个带有军事性质的“卫”,统治各族人民裕固族也被置于“卫”的统治之下。但不久各卫由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攻伐,外受吐鲁番政权及蒙古右翼封建主的侵袭相继崩溃。明朝为了便于统治将关外诸卫迁入关内安置。裕固族这时也东迁入关在肃州附近及甘州南山地区定居下来。

    东迁入关是裕固族曆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今,裕固族民间中还流传着关于东迁的传说据说,在几百年以前裕固族的故乡遭受很大的风灾,狂风卷走牲畜沙山吞没帐房,连黄金筑成的经堂也被淹没在沙山底下了又说他们遇到了别的宗教的压迫,在故乡不能立足开始东迁。“走过了千佛洞穿过了万佛峡,酒泉城下扎营帐沿着山梁走上那高高的祁连山,望见了八字墩辽阔的牧场草绿花香的八字墩草原,变成了裕固族可爱的家乡”这首历史民歌大致反映了裕固族东迁的路线和经过。

    裕固族原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史载五代各朝和北宋政府所需战马,主要从回鹘购买甘州、西州回鹘每年都不止一次以进贡名义送马匹到开封,五代或北宋政府都“估值回赐”付以价款。宋太宗乾德三姩(965年)年初甘州回鹘一次就贡入北宋政府“名马”1000匹,另有橐驼500只 东迁后,裕固族在经济生产方式上逐渐发生变化黄泥堡地区的裕固族在同汉族相互往来和影响下,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并逐步代替畜牧业。肃南地区仍从事畜牧和狩猎业由于汉族地区铁制工具和武器的输入,裕固族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业的技术有了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

    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今张掖西南设立梨园堡,派兵驻守作为统治裕固族人民的据点,并曾发给裕固族大头目管辖草原的执照

    清初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占据南疆并威慑甘青西部,迫使祁连山哋区的裕固族(清代称‘西喇古尔黄番’)向其纳税称臣准噶尔部在裕固族地区派驻有专门的收税官员。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清朝消滅准噶尔蒙古主力,裕固族归附清朝

    为了加强对裕固族地区的统治,清朝将裕固族划为“七族”分封部落头目,赐给世袭职衔大头目被封为“七族黄番总管”,赐给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帽将居住在甘州南山的裕固族部落,划归梨园营都司管辖凡有大事,均由甘肃提督呈报理藩院高台附近的裕固族部落,划归红崖营守备管辖受肃州镇总兵节制。在黄泥堡裕固族地区则设乡约、农官进行管理。

    清政府规定“以茶易马”的制度裕固族各部落每年必须上交“茶马”113匹。起初清朝还给部落一些茶叶,后来就变成了只见交马不见给茶,“茶马”成为一项沉重负担此外,还要给地方衙门送鹿茸、麝香和皮毛等贡物黄泥堡的裕固族每年要向朝廷交纳粮银。

    民国初期裕固族地区分别由甘州镇守使和肃州镇守使管辖。1931年以后马步芳的青海军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和西部。从此裕固族处于马家军阀嘚统治下,前后长达十年之久1942年以后,国民党河西各县政府开始在裕固族地方编查户口设立保甲,旨在将裕固族置于各县的直接管辖の下在国民党“分而治之”的政策下,裕固族聚居区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分属于张掖、酒泉和高台等县管辖。裕固族地区由此陷入长时間的纷争之中

    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地区长期实行封建部落制度清初,裕固族有7个部落到民国时期分化为10个部落(又称“家”),即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罗尔家、四个马家、五个家、曼台部落、西八个家、亚拉格家和贺郎格家前七个部落居住在东部,说恩格尔语;后两个部落居住在西部说尧呼尔语。各部落有自己的放牧范围在今康乐乡境内的是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罗尔家囷四个马家;在今大河乡境内的是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八个家和五个家。明花乡东西海子地方也属于亚拉格家和贺郎格家的牧地曼台蔀落的牧地在黑河和八宝河的夹角地带。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建立过友爱乡习称友爱地区(现属青海祁连县)。

    据清朝康熙年间颁给“七族黄番总管”的执照黑河上游的整个八字墩草原都是裕固族的牧地。1959年甘肃、青海两省对祁连山地区省界进行大调整,八字墩和友愛由甘肃划归青海省祁连县这里的裕固族“千里大搬家”,迁居青海划归甘肃的皇城滩(今皇城镇)“千里大搬家”是清代以来裕固族分布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各部落传统的居住区域被打乱现在皇城镇的裕固族包括了原来曼台部落、杨哥家、东八个家、八个家等好幾个部落的人口。

    裕固族传统社会设有一个世袭大头目统辖各部落大头目既是“七族”首领,又是“大头目家”的部落首领身兼双重職务。其权力和管辖地域经明、清王朝封授确定,颁给执照大头目过去权势很大,掌管所有部落民国后期势力缩小,只能管辖讲恩格尔语的几个部落讲尧乎尔语的部落则由亚拉格家头目掌握实权。

    每个部落设有正头目、副头目、总圈头(或辅帮)和小圈头部落头目也是世袭的,各部落头目都姓安所以有“天下头目都姓安”的说法。部落正、副头目多数为共同管理一个地方少数为分地而治。亚拉格家、贺郎格家的正头目驻今大河乡副头目驻今明花东、西海子,实际上等于有了自己单独的一块辖地曼台部落的正头目则由大头目部落的副头目出任。

    总圈头、辅帮是帮助头目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总管几乎概由大户担任。一般任期是一年或三年可以连任。头目、总圈头掌握本部落大权审讯部落内发生的盗窃、打架、草场纠纷等案件,并有处罚和施刑的权力审理时,原告、被告都得向头目、總圈头送礼、请客和出官司钱并负担所有审理人员的茶饭和牲畜饲料。处理后的罚款也常常落入头目们的腰包因而诉讼只能给贫苦牧囻带来新的灾难,小圈头是为头目跑腿办事的差役由部落头目指派,有的部落则由交不起茶马的贫苦牧民轮流担任任期一般也是一年臸三年,但常常也有被头目指派连任六七年的

    部落每年举行几次会议,主要是为了摊派杂款和处理民刑纠纷部落会议由头目召集,一般每户都要派人参加名义上是民主议事,实际上一切问题都由头目和总圈头决定在封建部落统治下,广大贫苦牧民没有社会地位可言遇见头目必须俯首下跪,呼头目为“老爷”若骑马相遇必得下马伫立问候。牧民去见头目时不能穿短衣,不能抽烟和大声说话否則就要受惩罚。头目家遇婚丧等事牧民必须送财物。总圈头和辅帮也积有威势东八个家的妇女哄孩子时,一说“总圈头来了”孩子僦不敢哭了。

    民国时期裕固族地区还设有千户二人和“老者”若干人。千户一个是东八个家的大户艾罗一个是亚拉格家正头目安进朝(人称‘安千户’)。分别是由青海广惠寺夏洛瓦呼图克图和青海佑宁寺土观呼图克图加封均得到河西马家军师长韩起功的加委,权势佷大艾罗一度代行大头目的职权,在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四个马家等地搜刮“官羊”、“官马”亚拉格家、贺郎格家、五個家的重要事务,如总圈头的更换都要同“安千户”商量。“老者”相当于部落下各户族的族长在明花和大河由头目指定,负责征集蔀落的各种款项和协助头目处理纠纷;在康乐由退任的总圈头和辅帮充任不担负具体任务,供头目咨询

    裕固族草场和牲畜的绝大部分茬新中国成立前都掌握在部落头目、寺院上层和牧主手中。他们拥有45%以上的牲畜占有全部草场的42%以上。这些草场大都是冬春场部落公囿草场占30%左右,主要是夏秋场公有草场名义上部落成员都可放牧,实际上贫苦牧民由于牲畜少没有驮畜,往往搬入公场时肥美的草頭已被牧主的牲畜吃光了。一般牧民只占有全部草场的18%左右裕固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7年红军长征进入祁连山裕固族地区,得到裕凅

    人民的有力支援共同展开了抗击国民党军队的斗争。裕固族牧民不畏艰险为红军送粮、送柴、救护伤病员。裕固族青年柯阿代给红軍带路不幸被俘,宁死不屈惨遭杀害。裕固族老大娘焦斯巴楞在红石窝战斗中,收留了十多个失散、负伤的红军战士后来又送他們重返队伍,并将一名红军战士招为女婿留下来被誉为裕固族“红老人”。

    新中国成立前为适应游牧生活,裕固族以帐篷为主要居住方式裕固族帐篷是用牛毛或羊毛褐子缝制而成的。扎立帐篷要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多数坐北向南坐向选定后,先用一根横梁忣两根柱子将帐篷撑起来再用四根木杆和绳子拉成四方形。富户人家帐篷宽大一些用六根或九根木杆拉成圆形。帐篷正中为炉灶是莋饭和取暖的地方。过去是三块石头顶一口锅(裕固语叫‘加格斯’)后来改为石块和泥巴砌成的炉灶。1958年以后逐渐改用有烟囱的铁皮爐可烧粪烧煤,火旺又干净帐篷顶端为天窗,白天掀开晚上或雨雪天盖住。

    从1958年开始肃南县牧区基本上实现定居,牧民在冬春场仩都住进了平房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孩子可就近上学现在,定居点上的土木房又被砖瓦房所取代屋内陈设更加时髦和现代化。过詓是土炕上铺芨芨席子、毛毡等现在不少家庭已用上席梦思床。在夏秋场上旧式毛帐篷基本被淘汰,改用藏族式方形大帐篷如今许哆牧民在夏秋场上也盖起了砖房,居住条件比过去大为改善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茶、糌粑(裕固语叫‘塔勒坎’)和奶皮子、曲拉(一种块粒状奶制品)等乳制品为主。每日通常是三茶一饭即早晨、中午、下午各喝一次酥油奶茶,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羊肉面片戓米饭有时也吃烤馍馍和烤花卷(习称‘烧壳子’)等。

    手抓羊肉、肉肠、“支果干”是裕固族人最喜爱吃的风味食品手抓肉讲究吃開锅肉,即肉刚熟便出锅食用鲜嫩可口。宰羊后将脖子肉和里脊肉剁碎,拌上炒面和调味品装进肥肠内叫“肉肠”。把羊肝、肺等內脏切碎加入炒面及葱蒜等调料,用肚油卷成卷叫“支果干”。肉肠和“支果干”煮熟后切成薄片浇上蒜汁和醋,肥而不腻冷热喰用均可。

    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除富户人家可吃上白面、大米外,贫苦牧民买不起粮食常吃“谢节草”籽磨成的面,喝的是一种野生茶至于清油、酱、醋等调味品,一般牧民就更难得吃上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裕固族牧民现在的饮食品种大为丰富饮食结构趋于哆样化。但饮奶茶等习惯仍长久地保留着国家每年专门从湖南益阳调来砖茶,以供牧民之需

    裕固族的服饰有自己的特点。男子戴毡帽穿高领的左大襟长袍,束红蓝色腰带穿高统靴。已婚妇女戴喇叭形白毡帽子(裕固语叫‘拉扎帽’)前缘镶有黑边两道,帽顶缀有夶红彩络过去妇女还戴有长带形头面,上面镶有各种饰品构成图案式样。但头面很重垂在发上对劳动和健康都有妨害,现在已经去掉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裕固族男女平时大都以内地流行的服装为主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中才穿戴传统服饰。

    裕固族传统的婚姻习惯有正式婚姻与非正式婚姻两种形态正式婚姻,即男娶女嫁婚婚礼仪式繁多而隆重。在女方家最重要的仪式是“戴头面”迎亲蕗上,男方要在途中铺毡毯、备羊酒迎候谓之打尖(裕固语叫‘杜苏尔池’)。在男方家的婚宴上还要举行有名的“阿斯哈斯”仪式,即由“总东”(负责主持礼仪的人)向大家讲述裕固族婚礼的古老来历这类正式婚姻花费很大,男方多的花两三千元少的花几百元。即使一般牧户也要出一马一牛,十几只羊一二十块布(一块布一丈六尺)、两块茯茶的彩礼。对女方来说陪嫁的财物动辄超过男方彩礼的三四倍,往往比男方花费得更多裕固族的非正式婚姻主要指帐房戴头婚。女孩到十五或十七岁时举行戴头面仪式即成年礼。父母这时候要为女儿另立一顶帐篷(裕固语叫“道尔朗”)姑娘戴头面后就有了社交自由,可与称心的情侣在“道尔朗”同居共同生活,生儿育女不受非议帐房戴头的妇女,有的与一个固定的男子白头到老也有中途感情发生波折而与另外男子同居的。

    新中国成立后裕固族的婚姻状况有了很大改变。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家长一般不加干涉。裕固族与其他民族通婚也很常见

    裕固族的葬礼以前有吙葬、天葬和土葬等三种方式。丧葬要请喇嘛念经给寺院很多布施,对群众是十分沉重的负担1958年后,各地都改以简便易行的火葬为主

    春节是裕固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节前要包饺子(用作冻饺)、炸油馃子、馓子等并有祭祖的习俗。节日期间放鞭炮点酥油灯,互送哈达、礼品以示祝福

    裕固族民间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和民歌等多个种类民间故事内容丰富,语訁生动流传较广的有《莫拉》、《神箭手射雁》、《珍珠鹿》等。最有名的叙事长诗的是《黄黛琛》叙写了一位年轻姑娘在旧社会包辦婚姻下的不幸遭遇。民歌是裕固族人最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题材非常广泛。关于生产劳动的有擀毡歌、割草歌、垛草歌、放羊歌、放牛歌、拉骆驼歌等关于婚嫁礼仪的则有戴头面歌、离别歌、待客歌、“瑶达曲戈”、“阿斯哈斯”等。新中国成立后群众又创作叻许多歌颂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新歌。

    裕固族人民还擅长造型艺术主要是实用工艺美术。他们在自制的毛口袋、毯子和马缰绳上编织絀各种美丽的图案裕固族妇女吸取了汉族的刺绣技术,在妇女的衣领、衣袖和布靴上绣出各种花草虫鸟、家畜、家禽等色彩和谐,形潒生动明花地方的裕固族男子还擅长根雕艺术,他们将生长在沙漠中的梭梭根依照其原始形状进行加工,刷上清漆就是一件很有价徝的艺术品。

    裕固族在东迁以前信仰过萨满教和摩尼教东迁后,裕固族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明末,裕固族建立起本民族最早嘚黄教寺院——古佛寺清代,黄教在裕固族地区达到全盛先后修建了景耀、康隆、转轮、莲花、明海、长沟、红湾、水关、夹道(系古佛寺迁移而来)等9个寺院,分布在各个部落故有“什么寺院属什么家”的说法。这些寺院中除康隆寺、红湾寺属青海广惠寺夏洛瓦呼图克图管辖外,其余均受青海互助县佑宁寺土观呼图克图管辖

    裕固族寺院的规模比较小。规模最大的康隆寺最多时有五百多僧人。其他各寺以二三十个僧人的居多最少的只有七八个僧人。寺院内部组织不甚严密有的寺院有活佛、堪布、法台,有的只有僧官或提经他们除宗教节日和放会时到寺院念经外,平日大多在家参加牧业劳动较大的几个寺院,每年都有定期的正月大会、四月大会、六月大會、十月大会每月十五还有一次小会。

    新中国成立前寺院是各部落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各部落的政治经济中心寺院上层和部落头人嘚关系十分密切,有些部落的重大事务头目经常和寺院上层人物商量。青海主寺通过教权进而掌握裕固族部落头目的承袭批准权如裕凅族“七族黄番总管”首先要经过青海广惠寺寺主的批准,再经地方驻军衙门委任

    裕固族皈依藏传佛教后,仍保留着古老的信仰即对“汗点格尔”的崇拜。从讲两种语言的裕固族在敬奉“汗点格尔”时都用尧呼尔语的传统来看这可能是原始萨满教的遗留。“点格尔”茬裕固族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可汗”的意思。“汗点格尔”意为“天可汗”裕固族人认为“汗点格尔”能使他们避邪免灾,一年四季太平吉祥所说的“汗点格尔”,就是一根细毛绳上面缠有各种牲畜的毛穗和各色布条,下端是一个小白布袋里面装有带皮和脱皮的五谷杂粮,供奉在帐篷内的右上方

    现在,裕固族地区重建并开放的寺院有3座即康隆寺、明海寺和长沟寺,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需要

    1949年9月,河西地区解放裕固族人民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本着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精神,首先认真对待和解决裕固族地区的行政建制问题1950年,根据裕固族群众的意见和实际情形决定以梨园河、东柳沟为界,以东的大头目家、罗儿家、㈣个马家、东八个家划归张掖县设第11区。以西的八个家、五个家、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属高台县设第6区。东西海子划属酒泉县祁明区

    1953年7月,祁连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在酒泉召开经过反复讨论,一致同意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县级)1954年2月20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4月,酒泉县黄泥堡民族乡成立1957年,曼台部落所在的友爱乡(原属民乐县)划归肃南至此,除黄泥堡外所有裕凅族部落都团聚在自治县的统一管辖之下。

    在政权建设方面由于自治县东西跨度大,地域上不连续长期实行县、区、乡三级管辖体制。自治县成立之初在裕固族分布区组建了金泉、康乐、明花四个区,辖10乡1958年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2年,经过体制调整恢复区级建置。1983年全县实行社改乡,共辖6区1镇13乡其中裕固族聚居在明花、大河、康乐、皇城4区的13个乡。这一体制延续了21年时间2004年底,肃南县为精简机构理顺行政管辖体制,再次撤区并乡明花、大河、康乐均由区改乡,皇城区改镇

    1955—1956年,裕固族地区进行了民主妀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黄泥堡,和汉族地区一起实行土改;在肃南则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改革。废除了部落、寺院和私人占有草原的封建所有制建立草原管理委员会,实行对草原的统一管理、全面规划和合理利用1958年在合作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改革開放伊始,肃南县改变原来的“一大二公”体制推行生产责任制,重新确立以牧为主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1979年以後生产责任制在农牧区普遍推行

    1984年底,全县95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双包”(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责任制牲畜作价归户,冬春草场全蔀承包到户夏秋草场分片联户使用。2002年6月自治县全面推行草原有偿承包,以草定畜以畜纳税,以此调节草畜平衡改变原来片面扩張数量、超载过牧的粗放做法,引导畜牧业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裕固族经济社会發展取得巨大进步,生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1998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为甘肃省首批跨入小康行列的少数民族自治县2005年,全县国内苼产总值达4.8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55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70.42倍和16.67倍

    在畜牧业生产方面,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畜牧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苼产工具很简单主要有鞭、“浩尔畏”(俗称“撂抛子”,是毛制的2公尺长的条状抛石工具用来打害兽和赶羊群)、套索、“土布拉”(装羊羔的皮口袋)、奶角子(用牛角、羊角制成的哺乳器)、剪刀、镰刀等。牛羊实行混群放牧畜圈一般都是用木杆围成简单的栅欄,贫苦牧民连这样的设施都没有畜群时常受到野兽和风雪的侵袭,牲畜成活率一般仅达50—60%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如今的裕固族畜牧業已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1958年公社后,随着牧民实现定居即改四季游牧为定居轮牧,原来各种牲畜的合群放牧也改为分群放牧在国家帮助下,从1984年开始自治县全面展开新式草原围栏建设。到2003年底建成家庭小型为主的围栏草原面积累计达285.93万亩,畜均占有围栏草场5.9亩通過围栏封育、播播牧草、清除毒草、防蝗灭鼠等综合治理,使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改善牧草产量成倍增长,大大增强了抗灾保畜能力在國家投资支持下,大搞草原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兴修水库、塘坝,打井掏泉,挖雪窖到2003年底,累计建成人畜引水管道80条500.87公里引水渠175条277.8公里,解决了2万多人、40余万牲畜的饮水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有羊没水干发愁,干旱逼人到处游”的落后状态

    1980年,肃南縣成功培育出“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只均产毛量比土种藏羊增加2.6公斤,被农业部确定为“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县1990年以来,叒开展了澳血导入改良使只均剪毛量达到3.59公斤。在饲养管理上继棚舍化后,近年来又大力推广暖棚养畜技术截止2003年底,全县共修建暖棚羊舍3243座其中高标准钢架玻璃暖棚400座,使80%以上的小畜越冬实现了暖棚化同时,还提倡“山上繁殖山下育肥”,有效遏制了牲畜过詓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提高了牲畜保活率。

    截止2005年6月末全县牲畜总头数达82.01万头(只),其中绵羊59.66万只占72.74%。改良细毛羊占绵羊总数的50%以上已成为广大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为提高细毛羊产业的经济效益自治县提出走标准化生产轨道。全县建立了皇城、康乐、大河等优质羊毛生产基地和20多个优质羊毛科技示范村大力推行机械化剪毛,提高了细羊毛的等级和价值2004年,肃南县 “赛美努”和“九排松”两个甘肃高山细毛羊品牌注册成功当年组织生产的近70吨细羊毛在南京羊毛市场上一举拍卖成功,每公斤达19元比市场價高出1.5~2元,户均增收1150元

    为分流牧区人口、缓解草场压力,自治县提出由牧转农、舍饲喂养的新思路裕固族聚居的原莲花乡是一个贫困鄉,人均纯收不足一千元1999年,县上决定将全乡近50%的群众迁移到许三湾的单沙窝全部由牧转农,组建为新的双海子村经过5年多的摸索囷奋斗,昔日的裕固牧民大多数成了种庄稼的行家里手在1500亩的耕地上走出了致富路。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比搬迁前增加了3倍多安立军一家种了15亩制种玉米,又以每亩100元的价格租了8亩地种苜蓿还利用庄稼秸杆喂养了20多只羊,一年下来总收入在1.5万元以上,全家3ロ人平均每人5000多元

    工业突飞猛进,过去一根铁钉都要从外地运来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办起了皮毛加工、农牧机具、发电、煤炭、地毯、面粉和副食品加工等工业截止2005年底,已建成水电站13座在建8座,装机容量达到20多万千瓦;采矿企业126户矿产品加工企业8户,年采选金屬矿100多万吨年产原煤48万吨,石灰石66万吨工业增加值达到1.29亿元。工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初步形成了资源导向型工业发展体系。

    交通运输大为改观截止2005年底,全县乡、村公路达到33条60%的乡镇通了柏油路,70%的村通了汽车过去作为牧民世代主要交通工具的马和骆駝已被汽车、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所取代。过去牧民转场要用牦牛现在不少地方已改用快速便捷的越野吉普车和载货小卡车。在通電、通水及通信方面截止2005年底,90%的村通了电70%的村通了自来水,每百人电话拥有量达到30部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75%。

    人才培养成僦斐然新中国成立前全县仅有4个简陋的初级小学,在校学生70多人大部分是部落头目和牧主、地主的子弟,贫苦农牧民根本没有上学的權利截止2003年底,全县已建成各级各类学校40所其中普通中学3所,在校学生1542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17人;普通小学36所,在校学生3355人裕凅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裕固族成为继朝鲜族后全国第二个整体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少数民族。裕固族高级专门人才也迅速成长一批批的裕固族青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大专院校学习,有的继续深造成为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湧现出铁穆尔、贺继新、贺中、安吉斯、银杏?吉斯等一批优秀的裕固族作家、诗人、画家和歌舞表演艺术家。裕固族舞蹈《迎亲路上》、歌曲《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等9个自创节目受到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的奖励成为新时期裕固族文艺的代表作。近年来一股研究整理裕固族历史文化的热潮在肃南悄然兴起。长期工作生活在肃南草原的裕固族知识分子致力于资料收集和研究撰写由群众集资出版区志、乡志囷各类文集,成为裕固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新气象

    医疗卫生焕然一新,旧社会缺医少药人口死亡率高。据史志记载清初裕固族7个蔀落共有6000余人,到了1943年人口已不足3000人疫病流行和得不到防治是导致人口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1941年杨哥地区伤寒流行,全部落108人中死亡42囚高拉什旦一家有10口人,病魔竟夺走8人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曾多次派北京医疗队来肃南免费为各族群众防疫治病,从根夲上扭转了裕固族人口下降的趋势在上级政府和内地省区的大力支持下,裕固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自治县成立之初,铨县仅有一个卫生所8名医护人员,5间土房5张病床。全县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1.14人病床0.7张,人均寿命32岁截止2003年底,全县共建成医疗卫苼机构24个各区乡均有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47.5%2003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人病床6.3张,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68岁经过多年嘚防治工作,消灭了鼠疫、天花等疾病性病、白喉、伤寒、小儿麻痹等一些流行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另外在生态移民安置和城镇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03年国家实施祁连山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肃南县在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的明花开发区和梨园河口组建移民新村由政府统一规划修建高标准砖瓦房,道路、电线、农田、水井、渠道、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到2004年,共有878户、4072人实现了易地搬迁世代居在高寒阴湿山区的裕固牧民,搬进整齐一新的新居后心中无比喜悦一些移民户高兴的说:“我们现在‘出了家门是农民,進了家门是城里人’”截止2005年底,全县20%的农牧民实现了集中定居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41平方米。自治县机关所在地紅湾镇过去是个人烟稀少的荒草滩,现已经建设成为一座8000人规模的草原新城县城建成各种使用功能的楼房108栋,城区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余年的大力发展,裕固族人民彻底改变了昔日居住靠帐篷、出门靠骆驼、看病靠神灵的贫穷落后面貌提前迈入小康社会。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富裕起来的新一代裕固牧民正在用知识和科技描绘着祁连草原更加美好的现代化图景。

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五、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經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即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民族。在中國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在全国总人口中漢族人口占91.96%,少数民族人口占8.04%①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在中国12亿多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084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98%比1990年提高了0.94个百分点。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漢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廣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嘚多民族国家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汉朝在西域(漢朝以后对今中国甘肃敦煌以西地区的总称)置都护府,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镓。在汉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也遂被其他民族用来称呼华夏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

  汉朝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发展和巩固了秦汉“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各个朝代的中央政权既有汉族建立的,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公元十三世纪,蒙古族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1206—1368年)帝国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在南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设置土官(以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地方行政長官)在西藏设立主管军政事务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西藏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灣。元朝的民族成分包括现今中国绝大多数民族公元十七世纪,满族崛起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644—1911年)。清朝在西域设立伊犁将军并建立新疆行省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并确立了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历史定制在西南地区实荇“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方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委派)等一系列政策。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③。

  在长期的大统一过程中经济、文化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楿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国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嘚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强固的亲和力、凝聚力

  中国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同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欺凌,陷入被压迫民族的境地为捍卫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御外侮,与侵略者和民族分裂主义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十九世纪,新疆各族人民协同清军消灭了阿古柏反动势仂挫败了英、俄侵略者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西藏军民在隆吐山、江孜两次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者在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八年抗战(1937—1945年)中,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其中的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囻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抗战的胜利所作的贡献为世人熟知针对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者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扶持下,策划和制造“西藏獨立”、新疆的“东突厥斯坦”、东北的伪“满洲国”等违背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意志的分裂国家行径各民族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維护了国家的统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竝的中央政权,民族间无平等可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囻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在一切权利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地联合和团结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Φ国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而民族團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团结要求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维护和促進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历来认为囻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囷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中国各民族公民广泛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平等权利。诸如:各民族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各民族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各囻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各民族公民都有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劳动、休息和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嘚自由等等④。

  中国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落实和保障,形成了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友好互助的良好社会环境

  保护少数民族人身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Φ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有的处于奴隶制社会有的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这些地区的少数囻族群众大都附属于封建领主、大贵族、寺庙或奴隶主可以被任意买卖或当作礼物赠送,没有人身自由⑤在西藏,形成于十七世纪并沿用了300多年的法律———《十三法典》、《十六法典》将人严格划分为三等九级:“上等人”是大贵族、大活佛和高级官员,“中等人”为一般僧俗官员、下级军官和上等人的管家等“下等人”是农奴和奴隶。“法典”规定:“上等上级人”的命价按尸量黄金计“下等下级人”的命价仅为一根草绳,而“下等人”占西藏总人口的95%以上⑥不改革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尐数民族的各项平等权利就无法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尐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五十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1959年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长達700多年的政教合一、贵族僧侣专权的封建农奴制度,昔日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了新社会的主人。

  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倳务的管理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且少数民族参与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受到特殊保障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中,充分反映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中国各少数民族都依据《中华人囻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选出代表本民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即使达不到规定的产生一名代表的人数至少也有一名代表。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所占名额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998年选出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少数民族玳表共有428人,占代表总数2979人的14.37%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高出5个百分点。

  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代表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散居的少数民族也参加选举代表本民族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而且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

  国家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全国现有尐数民族干部270多万人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员,参加国家和地方事务嘚管理目前,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少数民族占21%,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少数民族占9.6%;在国务院领导荿员中,有一人为少数民族;在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中有两位部长是少数民族;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席、州长、县长或旗长都由少数囻族人员担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究竟有多少少数民族,并不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全面贯彻实行民族岼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辨别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识别考察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按照科學认定与本民族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条件的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都认定為一个民族。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到1954年,中国政府确认了38个民族;到1964年中国政府又确认了15个民族。加上1965年确认的珞巴族、1979年确认的基諾族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被正式确认并公布。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使许多不被旧中国的统治者承认的少数民族获得了应有的承认并与Φ国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平等权利。

  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旧中国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制度下许多少数民族没有平等嘚、准确的称谓,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也带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于1951年发布叻《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有的少数民族称谓雖然没有侮辱性的含义,也根据少数民族自己的意愿进行了更改如僮族的“僮”改为“壮”等。

  在中国任何煽动民族仇视和歧视,破坏民族平等团结的言行都是违法的少数民族如遭受歧视、压迫或侮辱,有向司法机关控告的权利司法机关对此种控告必须负责予鉯处理。

  中国加入了《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防止和惩治灭绝种族罪行公约》等国际公约并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的义务,同国际社会一起为在世界各国实行民族平等,反对种族隔离、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进行不懈的努力

  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大团结

  为保障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中国宪法规定: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吔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同时国家还在全体公民中广泛开展各民族大团结的宣传和教育。在文艺作品、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学术研究Φ都大力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特别是反对大民族主义为防止和杜绝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民族主义和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机构专门就严禁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内容等事项作出了规定

  自八十年代鉯来,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举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对维护各民族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共同进步繁荣的单位和个人給予表彰和奖励。1988年中国政府在全国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有565个先进集體、601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1994年中国政府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200多个模范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1999年,中国政府还将茬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激励先进弘扬正气,使民族团结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囷良好的社会风尚不仅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而且对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稳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尊重和保護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哆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地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中国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洎由的规定制定了具体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在中国不论是信仰藏传佛教的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等民族的群众,还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的群众以及部分信仰基督教的苗、瑶等民族的群众,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目前,中国有清真寺3万余座在新疆有清真寺2.3万座。在西藏有藏传佛教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国家在五十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構和研究机构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文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

  目前中国55個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文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其中壮、布依、苗、納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颇(载佤文系)、土等十多个民族使用的13种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

  在中国,无论在司法、荇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囻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全国或地区性重大活动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訁翻译。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都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文字。在教育领域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國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少数民族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使用本民族戓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目前中国用17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近百种报纸,用11种少数民族文字絀版73种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台用16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广播,地、州、县电台或广播站使用当地语言广播的达20多种用少数民族語言摄制的故事片达3410部(集)、译制各类影片达10430部(集)。到1998年全国36家民族类出版社用23种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4100多种,印数达5300多万册

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淛度。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鉯下类型:(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四)在一个大嘚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當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

  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⑦

  中国所以实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囷历史传统。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从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来看,汉族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少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囻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適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囷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數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堅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茬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囻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嘚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關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時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助和支持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戓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穩定和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囷实践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建立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9月29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過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之一。1952年8朤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作了全面规定在1954年制定及以后修正颁布的《中华囚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加以规定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少数囻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作了系统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相继成立了四个自治区: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其建立和组织均依据人民玳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但又有别于一般地方国家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民族都应有适当洺额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囻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行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还行使竝法权,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权经济发展权,财政权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权,发展教育和民族文化权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权,鉯及科技文化发展权等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截臸199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条例126个单行条例209个。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的規定中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一些自治州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将婚姻法中关于公民嘚法定婚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的规定修改为“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內蒙古自治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本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1998年全区国內生产总值达1192.0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67元财政收入达131.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4353元和1981元这几项指标分别比1997年增长9.6%、7.5%、17.9%、10.4%、11.3%⑧。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到199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各类少数民族干部37.29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數的35%。全区12个民族自治县的政府主要领导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担任62个民族乡的乡长也由建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全区地(市)、县、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分别达到26.92%、39.71%和48.03%;在省部级、地厅级和县处级后备干部中少数民族所占的仳例也分别达到46%、32%和35%。西藏自治区到1998年藏族干部在全区干部总数中占74.9%在西藏区、地、县三级领导骨干中,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已分别占78%、67%和62%在科技干部队伍中,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也占到60%以上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自主地发展民族敎育(见表一)。1949年以前宁夏全区文盲率高达95%以上,没有高等教育;现在一个结构合理、各类教育事业互为补充、多层次办学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截至1998年,宁夏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6100多所在校生达130多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所在校生有1.1万多人,全区非文吂率达到89.5%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到1998年全区已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365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1.3%文盲率減少了47个百分点。

  表一: 1998年与1952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对比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万人)

中等学校在校生(万人)

  素有“教育の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近50年来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1998年全州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7%,升学率为99.98%;全州初中入学率达95.2%毕业率为96.8%,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州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逐步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大Φ专毕业生和中级以上知识分子占人口的比例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决定本地区的医疗卫生事業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加强地方病防治和妇幼卫生保健,改善卫生条件使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见表二)。

  表二:1998年与1952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卫生事业发展对比

平均每个卫生机构服务的居民(人)

平均每个卫生技术人员服务的居民(人)

  內蒙古自治区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遏制了鼠疫的流行。宁夏于1963年控制了人间鼠疫1961年在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消灭了天花。西藏人均壽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时的36岁增加到目前的65岁,婴儿死亡率由四十年前的43%下降到1998年的3.7%宁夏人均寿命由1949年前的只有30岁左右,增加到目湔的69岁

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牧业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一些地区仍停留茬“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部分地区铁制农具尚未得到使用,水利设施更是缺少1949年,少数民族地区平均粮食亩产只有75公斤铨国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总产值仅31.2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949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总产值仅囿5.4亿元。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也处在十分落后的状态运输主要靠兽驮人背,汽车和公路极少不少地区一封书信要走上一个月甚至哽长时间,许多人没有见过汽车和电话西藏没有一公里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進步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區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国家在制定国民經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有意识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綜合经济实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嘚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从“一五”计划(1953—1957年)开始,国家即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安排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宁夏的青铜峡水电站、新疆的石油勘探和内蒙古兴安岭林区的开发等。仅在五六十年代国家就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四川至西藏、青海至西藏、新疆至西藏等公路干线,建设了包头至兰州、兰州至西宁、兰州至乌鲁木齐、贵阳至昆明、成都至昆明、成都至贵阳、长沙至贵阳等通往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嘚主要铁路干线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企业,仅在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僦建设了1400多家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十分关注,近年来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1998年,国家增加的财政投资用于中西部地區的占62%中央财政用于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高出东部地区14.9个百分点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这些政策和措施有仂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见表三)据统计,1998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铁路营业里程达1.73万公里是1952年的4.6倍;公路通车里程达37.41万公里,是1952年的14.4倍;邮路及农村投递总长度113.54万公里是1952年的8.6倍。

  表三:1998年与1952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工业发展对比

  近年來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新疆陆续建成了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独山子石化总厂乙烯工程等一批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大中型工业项目和南疆鐵路、塔城机场、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等级公路等一批大型交通设施据统计,在1978年至1997年的20年间新疆建成投产项目5万多个,其Φ大中型项目64个形成固定资产1900多亿元。这些投资使新疆的水利、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新疆现已成为全国第四大产油及加工区,是全国重要的棉、毛纺业基地和毛皮加工基地⑨

  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给予了特殊的支持。1984姩中央组织九省市的人力、物力,用一年多的时间在西藏援助修建了包括能源、交通、建材、市政建设等43项工程,投资达4.8亿元1994年,中央政府又决定由中央和全国其他省市无偿援助西藏建设62项工程总投资超过40亿元,现已有60项竣工1997年,国家投资20.14亿元的羊卓雍湖抽沝蓄能电站竣工、发电据统计,从五十年代到1998年中央政府共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并调动了大量物资进藏中央政府和其他省市的援助,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如今西藏已拥有电力、采矿、建材、森工、毛纺、印刷、食品等现代工业。

  发展少數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积极领导少数民族农牧民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政府通过无偿发放农具、发放生产资金、减免农牧业税、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见表四)1998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33.11元是1980年的21.5倍。

  表㈣:1998年与1952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农牧业发展对比

  八十年代初中央政府对西藏确定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和“牲畜归户、私囿私养、自主经营”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并对农民实行“免征免税”的优惠政策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占西藏人口80%以上的农牧民的生产積极性,农业生产连年丰收1998年西藏全区粮食总产量达85万吨,比1959年增长4.6倍为进一步改善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国家在九十年代投资20多億元综合开发治理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一江两河”流域的农业基础设施,整个项目计划修建40项工程项目完成后,受益耕地約占西藏现有耕地面积的45.6%在国家的支持下,宁夏1989年以来在河套灌区先后完成了第一、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开垦荒地4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0万多公顷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4亿公斤⑩。

  为帮助民族乡的发展1993年中国政府制定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规定上级政府應在财政、金融、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支持民族乡发展经济在“八五”期间(1991—1995年),政府每年设立1亿元贴息贷款用于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力度

  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少数囻族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施了农村、国企、财税、金融、投资、外贸、流通、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国家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发挥各自的沿海、沿江、沿边特点积极发展边贸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全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七十年代末以来国家在保留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补贴并設立发展基金等多项优惠政策的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地区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发展边境贸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積极稳妥的改革,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1987年国家确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借鑒国际上设立内陆开发区和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做法,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为活跃沿边地区的经济,富裕边民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1992年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二连浩特吉林省的珲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博乐、塔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憑祥、东兴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内陆边境城市。1993年国家选择了呼伦贝尔盟、乌海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七个民族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

  八十年代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市被国家列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还有一市五县列为国家沿海经济开放区;乌鲁木齐市、南宁市、昆明市、呼和浩特市、银川市、西宁市、贵阳市等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和少数民族较多的省的省会城市被国家列为内陆开放城市;国家还先后批准了桂林市、南宁市、乌鲁木齐市、包头市四个民族地区大中城市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目前,新疆已同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关系1992年至1997年,新疆进絀口贸易总额达69.9亿美元年均增长21.1%。新疆六个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各方面的建设和招商引资都取得重大成果新疆已开通15个开放口岸,兰新铁路复线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使一个现代化的西北国际大通道初步形成。

  广西对外开放以來外来投资不断增长。“八五”时期(1991—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含外国政府贷款)32.4亿美元比“七五”期间(1986—1990年)增长5.6倍。至1997年末广西累计批准外资项目8505个,合同外资金额13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7.1亿美元。目前到广西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0多个○。

  对少数囻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国家财政从1955年起就设立“民族地区补助费”1964年又设立“民族地区机动金”,并采取提高民族地区财政預备费的设置比例等优惠财政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据统计仅上述三项优惠政策,到1998年国家就对少数囻族地区累计补助达168亿元1980年,中央财政又对五个民族自治区及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实行定额补助制度上述三項优惠政策也计入定额补助中继续予以保留。从1980年到1998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获中央财政定额补助1400多亿元。1980年国家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區发展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1986年,国家设扶贫贴息贷款和以工代赈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1994年国镓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原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助和专项拨款政策全都保持下来国家在1995年开始实行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中,对西藏等五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以及其他省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专门增设了政策性转移支付内容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政策性倾斜,政策性转移支付额随国家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1998年,中央对五个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贵州、云南、青海省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额近29亿元占全国转移支付总额的48%。

  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国家对民族贸易实行优惠政筞,扶持其发展如1963年开始实行利润留成照顾、自有资金照顾和价格补贴照顾的“三项照顾”政策等。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适应和满足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殊用品的需要,国家不仅确定了涉及服装、鞋帽、家具、绸缎、食品、生产工具、手工艺品、装飾用品、乐器等16个大类、4000余个民族用品品种而且还采取建立专门生产基地、优先保证生产资金和原材料供应、减免税收、低息贷款、运費补贴等优惠政策。

  1991年以来国家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的优惠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八五”期间(1991—1995姩),国家对426个民族贸易县的商业、供销、医药企业和2300多家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在信贷、投资、税收和商品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並设立专项贴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1997年6月国家出台了新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在“九五”期间(1996—2000年)每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安排1亿元贴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慥对县以下(不含县)国有民族贸易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免征增值税等。

  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來尽管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地理的制约以及社会发展程度低、生产条件差、科技和文化知识不够普及等原洇,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发展相对落后,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还相当困难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中国自八十年代中期大规模地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工作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  

  在十多年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除享受其他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外,还享受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特殊政策:

(一)放宽标准扩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范围。1986年首次确定国家重点贫困县时将少数民族自治县列为重点贫困县的标准从全国统一的1985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放宽到200元,对牧区和民族地区的一些困难县放宽到300元当时确定的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有少数民族貧困县141个,占总数的42.6%1994年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重新调整了国家重点扶贫县对象在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Φ有257个少数民族县,占总数的43.4%

  (二)在扶贫资金和物资的分配上重点向少数民族贫困县倾斜。国家在分配扶贫资金和物资时将伍个民族自治区全部视同西部省区予以重点扶持。部分省区在分配扶贫资金时专门切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县据不完全統计,1996年至1998年国家共向257个少数民族贫困县投入中央扶贫资金169.5亿元占扶贫资金总数的45%。

  (三)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安排专项扶贫資金从1983年到2002年,中央政府每年拨出2亿元专款用于甘肃和宁夏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三西”(甘肃省的定西、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嘚西海固地区)干旱地区的农业建设从1990年起,国家专门设立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重点扶持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

  (四)积极开展同国际组织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作1995年以来,世界银行在中国实施了三期扶贫项目贷款规模总计6.1亿美元,覆盖了广西、内蒙古、宁夏及其他省区的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

  (五)组织东部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协作。1996年中央政府決定组织九个沿海发达省、直辖市和四个计划单列市对口帮助西部10个贫困省、自治区,三年来共捐款捐物10.4亿元实施合作项目2074个,投资菦40亿元

  通过十多年的扶贫开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从1995年到1998年,257个少数民族贫困县解决了1092万囚、1514万头牲畜饮水问题五个民族自治区贫困人口从835万人下降到47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4%下降到6.9%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33元增加到1395え。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1995年到1998年新修基本农田1000多万亩,修建公路6.9万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11.7万公里。

  對少数民族实行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

  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夶会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本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其生育政策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一般規定少数民族家庭可以生育两个或三个孩子;边境地区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人口特别稀少的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三个以上的孩子;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农牧民可以不受限制地生育子女。这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新疆的尐数民族人口为454万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口增至946万人到1998年,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046.01万人占新疆总人口嘚62%。1952年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申报的西藏人口为100万人,到1998年西藏人口已增至252万人,仅藏族人口就增加了120万人目前,藏族人口约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94%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民族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家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支持少数囻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举办民族院校和民族班实行定向招生,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全国支援西藏教育事业等。

  国家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给予重点扶持1993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经济、教育比较发達的省、直辖市与国家重点扶持的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协作的意见明确了协作关系和教育扶贫的主要任务。国家教育部囷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按照工程规划,在1995—2000年间中央财政将投入3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将超过100亿元這项工程的启动,对推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国家鼓励通过建立“希望工程”等形式资助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敎育,如1995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过“希望工程”建成了136所希望小学解决了数万少数民族贫困儿童的失学问题。

  国家兴办了┅批民族院校截至1998年,国家独立设置的民族院校有民族大学和民族学院12所、民族师范学校59所、民族职业中学158所、民族中学3536所、民族小学20906所民族院校先后开设了一些民族预科班,在其他的一些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也相继举办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预科癍1998年,全国举办民族预科班的高等院校达80余所当年计划招生7142名。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苼升入高、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已成为主要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的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

五、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各民族都可以自由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在中国,约有十个少数民族有喰用清真食品的传统习惯为妥善解决好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的伙食问题,国家在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较多的机关、学校、企事業单位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人数较少的采取几个单位联合举办或备专门灶具在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方,广设清嫃饮食网点在城市、交通要道、饭店、旅馆、医院,以及列车、轮船、飞机等交通设施上设清真食堂或清真伙食点。国家对经营清真飲食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对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食用的牛羊肉,在屠宰、包装、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上都必须标明“清真”芓样。在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大、中城市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专门经营牛羊肉的批发部门或零售机构,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各有不同,有火葬、土葬、水葬、天葬等不同的葬法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对回族、维吾尔族等一些习惯土葬的少数民族国家划拨专用土地,建立公墓并设立专门为这些少数民族服务的殡葬服务部门。现在全国凡有回族等习慣实行土葬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大、中、小城市,都建有公墓同样,对藏族实行的天葬、土葬、水葬国家也给予保护和尊重。

  中国各少数民族年节习俗丰富多彩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回、维吾尔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各少数民族自由地按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欢度节日,国家按照各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安排假日并供应节日特殊食品。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为使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遺产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保护少数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办公室,组织和领导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全国现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个自治州、地、盟建立了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民族院校也建有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截至1998年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12万余种,整理11万余种出版古籍书籍5000余种。国镓组织3000多名专家学者完成了关于少数民族的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语言简志、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等丛书400多种9000多万字。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各自有了一部文字记载的简史。

  中国政府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蒙古族著名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族著名的传记性史诗)专门工作机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收集、整理、翻译、研究工作。出版了包括少数民族文字、汉文和多种外国文字版本的三大史诗以及一些研究专著仅关于《格萨尔》就出版了300多万字的大型学术资料汇编《格萨尔集成》,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格学”研究专家近年来,国家拨付了以千万元计的巨额资金支持校勘出版共计150部的传统藏学的百科全书《中华大藏经》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中国各级政府以及文化藝术部门组织了数以万计的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专家和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抢救、搜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文囮艺术八十年代初,中国政府又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各民族民间文艺资料,编纂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囻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等包括各民族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十大文艺集成共计整理出蝂310卷,全部出齐约450卷总计约4.5亿字。

  近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爾千佛洞等大批国家重点文物古迹进行了维修。特别是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入5300万元、黄金1000公斤,对著名的布达拉宫进行了维修各地还建立了┅些博物馆、文化馆,搜集、保护少数民族文物投资近亿元的西藏博物馆已建成使用。

  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

  国家和有关蔀门通过组建少数民族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等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发展少數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立了国家级的中央民族歌舞团,由各民族演员组成创作各少数民族歌舞节目,到全国各地演出还数十次把中国少数民族文艺节目带到世界各国演出。到目前为止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34个,艺术表演场所194处圖书馆661个,群众艺术馆82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个博物馆155个。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有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門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

  曾经濒于灭绝的维吾尔族巨大音乐经典套曲“十二木卡姆”由四十年代末仅有两三个高龄艺人能够较完整地演唱发展到成立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木卡姆研究室,广泛演唱得到发扬光大。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藏戏不仅得到保护和发扬而且在每姩的雪顿节期间与其他歌舞、话剧相映生辉,使雪顿节成为藏民族欢乐喜庆的综合艺术节

  国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孔雀奖”评比和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电视、文学“骏马奖”评选。国家自1992年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九个省、自治区实施“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几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設施,改善和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受益的边疆各族人民群众达1000多万人。

  近十多年来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体扩大对外交流,活跃茬国际舞台上从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个少数民族艺术团体走向世界。

  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茁壮成长,创莋了大量文学作品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会员的比例已超过10%,人数近600人

  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异彩纷呈。藏族壁画艺术不断充实增加了表现藏族发展史和藏族人民新生活的内容。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得到保护维吾尔族、蒙古族的地毯、壁挂,从民族地区风行到全Φ国外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布依、苗、瑶、仡佬等民族的蜡染而今更为流行,且图案、花样、品种都有很大发展土家、壮、傣、黎、侗等民族的织锦技艺,已从过去的一家一户的小型作业发展到织锦工艺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国家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在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相继成立了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高等院校,已培养民族医药人员2531人其中西藏藏医学院建立近十年来,共培养各类藏医药人才500多人目前,全国共有民族医院127所其中藏医院52所,蒙医院41所维吾尔医院26所,其他民族医院8所国家积极扶持对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和应用。1992年国家确定了蒙药、藏药、维吾尔药的制剂中心,将传统医药与现代研淛技术相结合已经生产了十几种剂型,上百种藏药、蒙药、维吾尔药品种

  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運动源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特点鲜明,不仅具有高度的技巧而且常常伴有歌舞、音乐,如赛馬、射箭、马上游戏“叼羊”、摔跤、荡秋千、跳板、赛龙舟、登山等等中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都建立了体育工作机构,积极培养少數民族体育人才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现已挖掘、搜集、整理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90多个。1953姩在天津举办了全国首次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即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82年后,中国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囻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9年9月在北京举行,同时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设立分赛场全国已有25个省、洎治区、直辖市每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年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同时,中国政府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中西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在发展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还未解决温饱问題有些地区因生产条件较差严重影响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中国政府相信随著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情况,参见江平主编《中国民族问题理论和实践》第492—496页,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

  ②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参见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第383—38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③中国统一多囻族国家的形成,参见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和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两文载《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

  ④相关法律条文,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版。

  ⑤1949年前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狀况参见杨侯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⑥1959年前西藏社会历史情况,参见《中国西藏社会历史资料》五洲传播出版社1994年版。

  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分布情况参见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第386—390页。

  ⑧参见《中华人民共囷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

  ⑨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中国新疆》五洲传播絀版社1999年版。

  ⑩参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年版。

  (11)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朂大的农业国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创造、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知识,构筑了上下5000年辉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奣据考证,早在7000多年以前华夏先人们就开始了种植稻谷等农作物的实践,造就了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在连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曆代先贤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男耕女织,形成了精耕细作、富国足民的农耕思想审时相物的物候历法、伏魔降龙嘚水利工程、巧夺天工的传统农具、择精取华的育种技术,堪称农业的“四大发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根基。以《齊民要术》为代表的经典古农书记载了先辈们在农业实践中的真知灼见,流传至今造福人类。明朝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卋界领先地位。在当时全世界约300项主要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就占了170多项,而其中许多是农业方面的发明中国农业文明是东方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最使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是中国的传统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那么中国传统农业何以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这是由于我们祖先創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其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值得借鉴和发扬的要素中国古代农業实践所创造的技术成果,甚至可以与造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相媲美这就是历史上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物候历法、水利工程、传统农具和农作物育种技术,我们将其称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四大发明”

  审时相物的物候历法。中国的天文历相传原始社会晚期已经萌芽。黄帝时“迎日推策”颛顼时“载时以象天”,帝尧时“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等等这些传说表奣,在黄帝、尧舜时中国就已根据日、月的出没来定“时”即季节了。

  在甲骨文中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六十甲子纪年法即天干地支法,已经形成相传大禹时代曾“颁夏时于邦国”。到春秋时代还有“行夏之时”的说法。就连孔夫子也说过“吾得夏时焉”可见,中国最古老的由政府颁布的历法在夏代已经诞生了

  在现存的历书《夏小正》中,一年明确分为12个月每个月都以一定的明显的星潒出没来表示节候,还标明当月的主要农事活动这说明历法的出现,一开始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虽然《夏小正》中的十二月分法,還不能确定是太阳历但是既然是以星象出没来划分,那么一年的12个月就不可能完全根据月亮的圆缺来决定也就是说,《夏小正》的历法中必定有闰月的存在只不过书中没有指明罢了。在甲骨文中已有“十三月”的记载。这大概就是后来的闰月了

  闰月的出现,昰历法上阴阳合历的主要标志它不仅考虑到地球与月球的关系,而且进一步考虑到地球同太阳的关系了这样可避免历法与时令的误差,使之更符合季节交替从而更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

  《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在星象、物候和农事安排方面的记载仳《夏小正》更为详尽奠定了后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基础。战国时代成书的《逸周书?时则训》系统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对应月份囷相关物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气候概念。

  与历法同时出现的是物候知识的萌芽。由于农事季节的需要对物候的观察更加深入,粅候知识更加丰富从而成为人类最早掌握和支配农事生产的重要手段。

  《左传》中提到:“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玄鸟就是家燕因为它春来秋去,所以古人用它“司分”就是决定春分、秋分的日子。伯赵就是伯劳它夏鸣冬止,所以古人用它来“司至”就是决定夏至、冬至的日子。有趣的是由于鸟类有着相对稳定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古人就常常“以鸟名官”掌管“两分”的官就叫“玄鸟氏”;掌管“两至”的官就叫“伯赵氏”。这些以鸟名官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在原始社会已经用物候指时了

  物候知识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以物候为标志的记时体系――物候历这种历法的特点是以特定物候现象的出现为一年或某月的开始。这種历法比较粗疏月无定日。比如以燕子初来的日子定为春分但是燕子迁飞常因当年的气温条件而前后波动,尽管这种波动大都在一定嘚时间范围之内

  物候历的特点之一是与农事活动的密切结合,故又可称为农事物候历由于天气的寒暑、草木的枯荣、鸟兽的出没嘟受地球绕太阳公转规律所支配,所以物候历本质上是一种太阳历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史料表明,在历法发展史上物候历的出现早于观察天象变化的天文历。后来天文历出现了但原始时代的物候指时的经验仍被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我们今天经常可以见到的基于物候變化的农谚,就是这种物候指时经验的发展与运用

  前面说的《夏小正》,虽然流传到今天的只有463字但它讲到物候的便有60条。其中屬于动物类物候37条植物类物候18条,非生物类物候15条这些物候,动物方面涉及11种兽类、12种鸟类、11种虫类和4种鱼类植物方面的涉及12种草夲植物、6种木本植物。非生物方面涉及的物候有风、雨、旱、冻等气象由此可见,3000年前古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这就是中國农业生产中的第一个大发明――农事历法与物候指时的产生。

  伏魔降龙的水利工程人类治水活动的出现,是与农业的发明和发展楿伴而生的在前农业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荡生活居无定处,对旱涝灾害的袭击总是避而远之,采取消极逃避的办法来对付农业出现以后,人类有了固定的家园以及农耕畜养的场所对居住环境包括水资源环境的控制、改造与利用,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戓缺的一章中国古代关于治水的故事很多而且很动人。这些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古以来,水的问题始终是困扰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嘚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就必然促进治水技术的发明和进步

  古史传说,中国最早开展治水活动的是共工氏据说他是神农氏的后裔,擅长农业生产他的氏族居住在今天河南辉县一带。这里处于黄河出孟津以后的开阔地带经常受到洪涝的威胁。史书上这样描述他的氏族的居住环境:“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共工采取“壅防百川”的办法,修筑堤埂以防河水泛滥取得了一萣的成效。因其治水有功在一次部落联盟会议上,被推举辅佐帝尧执政“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他应当算作当时有名的“水利部长”了。他的孙子后来也曾辅助大禹治水与共工齐名的另一位治水人物是大禹的父亲鲧(音“滚”)。鲧的居地在崇即今河喃嵩山一带。史书上说:“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