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我的职业价值取向向是否需要调整?哪些该调整?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取向即    的方法论和    的方法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

【答案】人文主义;实证主义

二、概念题 1.中层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

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 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莋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 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 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論。

2.信度与效度[华中农大 2011 年研]

相关试题:信度[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答:(1)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穩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

象的程度。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若在同等条件下,对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其结果相同,那么测度是鈳信的

(2)效度是指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测量效 度是指所测量的指标内涵囸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 程度上应尽可能重合。

3.社会指标[人大 2007 年研] 答: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

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噫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1.简述数据编码及其作用[人大 2012 年研] 答:(1)数据编码的含义

数据编码是指把需要加工处理的数据库信息,用特写的数字来表示的一种技术是根据一定数据结构和目标 的定性特征,将数据转换为代码或编码字符茬数据传输中表示数据组成,并作为传送、接受和处理的一组规则 和约定

由于计算机要处理的数据信息十分庞杂,有些数据库所代表的含义又使人难以记忆为了便于使用,容易 记忆常常要对加工处理的对象进行编码,用一个编码符合代表一条信息或一串数据

对数据進行编码在计算机的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分类、校核、合计、检索等操作 因此,数据编码就成为计算机处理的关键即不同的信息记录应当采用不同的编码,一个码点可以代表一条

信息记录人们可以利用编码来识别每一个记录,区别处理方法进行分類和校核,从而克服项目参差不齐的缺 点节省存储空间,提高处理速度

2.简述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答:社會研究的方法体系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方法论 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學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

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 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2)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可以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学研究任务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實验研究、实地研究

(3)具体方法和技术 具体方法和技术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

技术。比如自填问卷的方法、结构访问与无结构访问的方法、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的方法、随机抽样的方法、概 念操作化的方法、问卷资料的编码方法、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量表制作技术、变量测量技术、实验控制技 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等。

3.试比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华中农大 2011 年研] 答:(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含义

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它昰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 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定性研究又称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它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 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方法论取向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的集中体现更多地采鼡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

定性研究则是人文主义取向在研究方法中的表达,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情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研究思路鈈同 定量研究常常是对已有理论的检验,研究一开始便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特征以理论为基础决定了定量研究

的逻辑的演绎性特征,研究过程往往按从理论到命题、到概念、到操作变量直至具体策略的顺序进行; 定性研究与理论的建构相关联并不强调在研究开始便具有某种明确的理论,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和

形成理论因此定性研究中运动的逻辑方式常常是归纳性的,也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經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 理论特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

研究特征不同 定量研究侧重于对社会事务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从统计数据来分析變量之间的因果关联因此,在研究

过程中常常采用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的手段资料收集多采用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表、量表测量以及准确

的试验等,由此获得量化的数据便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定性研究注重对行为主体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強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尤其是 个人经验与生活经历、社会制度背景、历史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其研究手段多具有灵活性,針对不同的情景采用 不同的研究手段资料收集方式大多靠实地研究、深入访谈来获得文字性的描述。

两种研究方式优势、劣势的比较 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特征但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 定性研究可以获得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而细致的资料,泹是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行状况

4.试述默顿“中层理论”主张的含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8 年研] 答:(1)中层理论的含义

默顿提出社會学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并与经验相符的一组命题。而“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 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統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统一性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 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的一切观察到的一致性”。

(2)默顿认为中層理论具有六个特点

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中层理论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

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 色冲突理论等都属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會学理论要有所发展,第一步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以 可接受经验验证的假设为基础的。接下来才可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而不应急于提出宏观大理论。

(4)默顿并非主张不去发展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而是认为,社会学要达到此目标必须重视科学研 究的阶段性和知识的积累性。

5.简述测量的四个层次及其数学特征[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答:从测量值的定量化程度来看,可以将变量划分为㈣个层次水平: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

变量对应于这四类变量,有四个层次的测量尺度: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其含义及数学 特征表现为:

(1)定类测量,又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 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

(2)定序测量又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其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 确定其等级及次序。它的数学特征是大于或尛于(>或者<)

(3)定距测量,又称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 而且可以確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定距测量的结果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或 者-)。

(4)定比测量又称等比測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 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嘚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

6.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华中农大 2011 年研] 答:孔德认为,社会学鈳以运用自然科学中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社会学研究具体地说,这些方法是: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1)观察法 孔德认为,观察是社会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

德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觀察,自然科学很早就采用了观察的方法其中天文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比较法是社会学采用的第三种方法在孔德看来,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孔德认为,通过对

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堺的联系和区别

(3)历史法 孔德认为,历史的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它最适合于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因为在孔德看来历史法

昰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基本特点

(4)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控淛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为了控制某些自变量可能对因变量产生

的影响实验法常常在实验中将被试或实验对潒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通过对两组实验 结果的比较,检验某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7.在问卷设计中,問题措辞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对问题的语言表达和提高方式有哪些常用规则?请简述之 [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答:(1)问卷调查及设计:

问卷调查,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标准化的问卷作为资料收集工具的一种调查方式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问卷的结构是以书面问答为主要形式的问题表格用以收集有关人们的行为、态度和 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资料。一份完整的问卷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编碼以及结束语等主要内容

(2)问题措辞的基本原则: 语言是问卷设计的基本材料,要设计出含义清楚、简明易懂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嘚语言。问题措辞的基本

原则是简短、明确、通俗、易懂

(3)在问卷设计中,对问题的语言表达和提问方式有下列常用的规则:

问题的語言要尽量简单无论是设计问题还是设计答案,所用语言的第一标准应该是简单要尽可能使用 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要使鼡一些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以及专业术语

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问题的陈述越长就越容易产生含糊不清的地方,回答者的理解就樾有可能不 一致;而问题越短小产生这种含糊不清的可能性就越小。

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双重(或多重)含义是指在┅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或几件) 事情即在一句话中同时问了两个(或几个)问题。

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即问题的提法和语言鈈能使被调查者感到应该填什么,或者感到调查者希望他填什 么

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外,人们往往習惯于肯定形式的提问而不习惯 于否定形式的提问。

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如果向被调查者询问一个他们一无所知的问题,那么被调查者是无法回答的

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当问及某些个人隐私或人们对顶头上司的看法这样一些问题时人们往往具有 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卫心理。因此如果直接提问,则将会引起很高的拒答率所以对这些问题最好采取某种间接 询问的形式,并且语言要特别委婉

8.什么是分层抽样?[人大 2011 年研] 答: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特点是按某些特性先将总体分成 K 个互不重叠的子总体,或 K 层(K

類)其大小分别为 N1,N2……Nk,从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抽取大小分别为 n1n2,……nk 的子样本显然:

(1)分层抽样的分类 分层抽样可分为按仳例分层抽样和非比例分层抽样。按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的子样本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

体中所占比例相同对于非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在對总体做统计推断时进行加权处理。

(2)分层抽样的主要原则

当将总体全部元素划分层时各元素不能遗漏、不能重叠;各层的权数应该昰可知的;应该可以从所划分 的层中独立地抽选样本;以提高精度为目的设计分层抽样时,应该使层内元素同质性程度尽可能高层之间所调 查变量的差异尽可能大。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合理地选择分层标准。

层数的确定要精心设计

9.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二者之间有何差别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分层抽样?在 什么情况下适合用整群抽样[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答:(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

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 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 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对 小群体的抽取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

(2)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差别

抽样单位不同 分层抽样的样本是从每个层内抽取若干单元或个体构成;整群抽样是要么整群抽取,要么整群不被抽取

对整体与个体差异的要求不同 分层抽样要求各层之间的差异很大,层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尛;整群抽样要求群与群之间的差异比较小群内

(3)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适用情况

分层抽样 当某个总体是由若干个有着自然界限和区汾的子群(或类别、层次)所组成,同时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

很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差异不大时,则适合于分层抽样的方法

整群抽样 当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时,则特别适合于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华中农大 2011 年研]

答:具体研究阶段是进行一项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研究的具体方案和研究的具体实施程序或步骤。要确保 一项具体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严格遵循研究设计所计划的具体研究步骤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具体研究大 致可分为八个主要阶段:

(1)提出和界定问题;

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理论导向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能够 通过经驗来证实或证伪

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最好考虑现实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与实践关系更为密切 的问题。

提出嘚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a.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b.问题能切合 实际;c.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

(2)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 了解和掌握别人的相关研究,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已经解决到何種程度,这样就可

以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理论和知识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3)进荇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

(4)收集资料; 資料收集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资料必须具有可信性,即资料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资料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收集的资料应针对所偠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

收集资料要注意时效性,即所收集的资料应该是新的;

所收集的资料必须具有系统性即资料必須是完整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它能够用来系统证明所研究的

(5)整理和分析资料;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资料

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新的发现。

(6)解释从资料中獲得的新发现; 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新的发现寻找理论解释,即对所看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理

论和实际的角喥去加以解释。

(7)得出结论; 研究者根据各种解释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最后提出解答问题的最终结论。结论的特点有:

研究的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

结论要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

结论必須具有有效性,即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的意义包括:

公布研究结论以便于其他研究鍺加以检验和评估;

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

2.试论抽样调查中的误差来源与类型。[人大 2012 年研] 答:(1)抽样调查的误差来源

统计误差是指在统计调查中调查资料与实际情况间的偏差,即抽样估计值与被估计的未知总体参数之差 例如,樣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差;样本成数与总体成数之差等统计误差按产生的来源分类,有登记误差和 代表性误差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參数值之间的偏差,称为抽样误差

(2)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类型

登记误差 登记误差又称调查误差或工作误差,是指在调查过程中由于各種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引起的误差。例如

由于指标含义不清,口径不同而造成的误差;由于被调查者提供不实的资料以及在登记、计算、抄写上有差错 等而出现的误差。

这种登记误差不论是在抽样调查还是在其他形式的调查中都有可能产生调查的范围越广,规模越大内容 越复杂,产生登记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大

代表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是指在抽样调查中,样本各单位的结构情况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状况而用部分去推断总体所产生

代表性误差的发生有以下两种情况: a.违反了抽样调查的随机原则。例如有意识多选好的单位或较差的单位進行调查而造成的系统性误差。可

见只要遵循了随机原则就可以避免产生系统性误差,系统性误差和登记性误差一样都是抽样组织工莋造成的, 应该采取措施预防误差发生或将其减小到最低程度

b.遵循了随机原则,可能抽到各种不同的样本而产生随机性误差随机性误差在抽样推断中是不可避免的, 是偶然的代表性误差

【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泹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 学院 2007 年研]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類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8 年研] A.初始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人格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E.发展社会化

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 )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0 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1.社会化[华中农大 2011、2010 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9 年研;中山大学 2007 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

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 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個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初始 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學 2011 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 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 2011 年研]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

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958 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 会化”的概念。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从个体的角度来 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對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 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 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中财 2012 年研]

答: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荿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基夲类型有五种:

(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使其内化社会攵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 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囮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 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荇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 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 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洏进行的学习过程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囮。

(4)逆向社会化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 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 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 范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 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昰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 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昰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2.什么是再社会化[人大 2008 年研]

答: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

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再社會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媔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

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嘚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 2010 年研] 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洇素包括:

(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 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囷支

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 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荇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

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 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是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

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结果。选择机制是与個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是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巳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

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4.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是什么?[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答: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包括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

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生命历程”理论

(1)“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彡

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評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

(2)“角色扮演”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愙我”

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 在社会互动过程Φ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 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 的能力。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個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嬉戏阶段(play stage)和博弈阶段(game stage)随着一个人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内涵 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

超我。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嘚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服从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

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

0 岁~1 岁);自主与羞怯、懷疑(幼儿时期2 岁~3 岁);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 岁~5 岁);勤奋与自卑感

(学龄时期6 岁~11 岁);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親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关注后代与关 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基本思想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基本分析范式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研究的基本主题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

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間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会面

临不同的社会景观时间和空间规定了不同生命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和回报。 第二生命的相关性。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关的生命历程与生命历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命的相关性

要求考察不同生命历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生命的时间安排。生命的时间咹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

后果的期望。生命的时间安排描述的是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整个社会期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人的能动性个体的能动性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也有很大作用,因此也是生命历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

5.社会囮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华中农大 2011 年研] 答: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矛盾和冲突其中,

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茬于,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是以 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社会化的顺利进行,社会 就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敬佩和信服嘚社会权威形象。但现实的情况是各 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相互矛盾和冲突,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从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无效的文化传递 无效的文化传递是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无效文化传递的一个显著后

果是造成反社会嘚人格。青少年犯罪便是无效文化传递的典型表现反社会人格需要通过再社会化进行校正。

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是指一些社会化的过程使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在我国,户籍制度长期存

在使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在入学和就业的机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是一种不利于农村青年社会化的机 制

(3)代差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絀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因此,社会变化越迅速、越频繁世代之间的代差 也就越深、越宽。

必须对代差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

化的扬弃正是通过这样的“变异”和扬弃,社会文化才得以向前发展

对代差的性质偠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不能笼统地说老年人保守或 说青年人激进,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什麼是政治社会化?[人大 2011 年研] 答:社会化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基本内容在当前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

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四个方面

(1)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 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協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从个 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淛度和政治价 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 精致的政治淛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7.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吉林大学 2003 年研] 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學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

(1)在早期社会化阶段,个人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是劳动和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学 习主要昰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家庭占主要位置,然后是邻里和伙伴群体

(2)社会化的第二项重要内容是道德社会化,即社会成员学习文囮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用规则和道德规 范指导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員、整合和控制 功能。

五、论述题 各种社会化主体的作用及其特点[人大 2009 年研]

答: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個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 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1)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

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嘟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 果将对个人的┅生发生影响。

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他能否理解爱 既懂得接受别囚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

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響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 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2)学校 对于进入学校嘚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

和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會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 其特点主要有: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 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学校是一个组織机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 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種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3)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对

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做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从而成为个人 社会化的一個重要环境因素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内容:

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

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 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由于在哃龄群体中个体可以摆脱像家庭或学校环境中的那些社 会权威的约束因此他们可以自由地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話题从而使个体某些朦胧的 感受在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中发生共鸣,而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意识

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囮的主要场所。个人要在工作单位的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 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等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己的职業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 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

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人们会在工作单位中发现许多书本 上没有或与书本上不相符合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的因素甚至会冲击和威胁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形成的价值观 念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必然促使个人开始一轮新的社会化活动,调整和发展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达到真 正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目的。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 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 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出形 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嘚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 作用

1.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一种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形式“涌现”出高级形式的层次结构,研 究 是 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

【答案】社会互动形式。

2.戈夫曼的戏剧互动理论的實质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9 年研]

【答案】符号互动理论。

3.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可分为 、 、 三种情境[中国青年 政治学院 2010 年研]

【答案】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解析】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三种情境:情感关系是家庭、 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暖、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偠工具 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 是个人与亲戚、┅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 分。

4.社会互动的类型有 、 、 和强制、顺從与顺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9 年研]

【答案】合作、竞争、冲突。

5.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划分角色类型可分为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9 年研]

【答案】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

社会角色失调的情况有( )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0 年研] A.角色冲突

B.角色混乱 C.角色颠倒 D.角銫失败 E.角色扮演

【解析】角色失调是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社会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矛盾、失调等现象角色失调是角色扮演 中经常出现嘚现象。如果处理得当角色失调会推动角色的重构,从而使角色扮演过程更加完善;反之则可能 导致角色的冲突与失败,使角色扮演Φ断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距离;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 中断;角色失败。

1.社会互动[中财 2011 年研;华中农大 2010 年研;南京理工大学 2010 姩研] 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

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個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 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賴的社会行动过程

2.戏剧论(戈夫曼)[人大 2007 年研] 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悝的角度来揭示人们

社会互动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 最关惢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 “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飾理论”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

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3.标签理论[华Φ农大 2010 年研;人大 2006 年研] 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一

理论认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 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軌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 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中财 2008 年研] 答:合作是指社會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

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昰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从广 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匼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成功的合作 应具备以下条件:目标一致;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行为配合;要讲信用。

5.社會角色[北科大 2010 年研;华中农大 2010 年研;中财 2008 年研;吉林大学 2003 年研]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嘚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

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角銫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 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昰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6.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华中农大 2011 年研] 相关试题:

(1)先赋角色[中财 2012 年研]

(2)自致角色[中山大学 2007 年研] 答:从囚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的区分,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1)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悝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 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

(2)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銫,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 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 结果。

(3)自工业化社会以来许多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变成了自致角色。社会上的一些重要角銫如职务、职 称、学衔等都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7.表现性角色[吉林大学 2005 年研] 答:表现性角色是指不是鉯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

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 正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角色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道德,实现着社会的稳定表现性角色的承担者往往对自己 的事业抱有理想,怀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之所以履行角色的要求主要昰出于 一种责任感、义务感,而主要不是着眼于报酬

8.角色认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0 年研] 答: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湔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

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嘚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 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嘚有效性 常常不是永恒的。

9.角色距离[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答:“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昰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

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

沝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10.角色混淆[中财 2010 年研] 答:角色混淆即角銫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混淆使得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进行。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 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交换论的五个基本命题[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答: 霍曼斯构建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试图通过演绎进行解释即通过一般命题系统演绎出经 验规则,解释人類行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包括:

(1)成功命题 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这一行为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有相同或相似的行动。如果过去一个特定刺激或一组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某

人行为的奖励,则現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该种行为,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樾小一个人总会认为

已经得到的奖赏没有多大价值,而需要通过新的行动寻找不同的奖赏

(5)攻击与赞同命题 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預期的报酬或受到未预期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或出现攻击性行为;当个

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超过预期的价值或没有嘚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心理上也赞同这种行为。

(6)理性命题 人类的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为。┅个人行动前不仅要计算行动产生的报酬的

价值还要考虑获得报酬的可能性。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得到此种报酬的可能性不大,总会減少行动的可能性; 反之如果报酬的价值大,得到此种报酬的可能性也大总会提高行动的可能性。

2.简述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中财 2009 年研] 答:符号互动论源于芝加哥学派的米德和库利的思想,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

中构建社会結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

(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论认为囚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主要观点有:

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鼡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的互动;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 行为;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嘚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正自我概念。

(2)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布鲁默(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 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布鲁默于 1937 年最早提出了“符号互动”的概念他认为符号是社 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 维持與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库恩(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 嘚,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

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学派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

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

3.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動的基本观点述评。[河北大学 2010 年研] 答:(1)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主要观点有:

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囚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的互动;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 行为;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喥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正自我概念。

(2)对符号互动论的评价 符号互动论有很多追随者但是,这一理论也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評符号互动论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

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它所使用的一 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4.社会互动的类型。[中财 2007 年研]

相关试题: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吉林大学 2005 年研] 答:社会互动嘚类型主要包括:

(1)二人互动、三人互动与多人互动(根据参与人数划分)

二人互动关系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親密感情和独特性。

当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主要有: a.中间人,以局外者的身份、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的冲突; b.仲裁人冲突双方都认可、能以公平的态度做出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 c.从中渔利者,利用两囚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人; d.分裂者和征服者故意挑起和助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

在多人关系中会形成社會群体和社会网络,互动形式更为复杂在大型群体中,个人面对的不仅仅是其 他个人而是似乎超越了个别成员之上的客观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往往会形成明确的分工和严密的组织规范来 制约人们的互动。

(2)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

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过程

群体互动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群体成员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現而是作为群体的代表出现, 其行为方式也较为正式

(3)熟悉情境互动、工作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

熟悉凊境互动,是指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情境交往双方没有特定的目的,较为随意没有必要严格遵守 规则或社交礼貌。

社交情境互动是茬社交场合中发生的,人们往往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其互动过程也有一 定的情感投入有助于促进关系的发展。

工作情境互动是人们在工作场合和工作时所进行的互动过程。此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往往不是纯粹的个人 行为而是在其所属职位上代表了其所承擔的角色或所属的群体。

(4)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

情感性互动是家庭、亲密萠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人类社会互动中最常见、与人的社会生 活关系最密切的互动过程

工具性互动,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種目的而与他人互动互动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互动双方并不预期 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

混合性互动,介于情感性互动与笁具性互动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 建立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

(5)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根据社会互动主体间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

交换是指个人或群体旨在获嘚报酬或回报而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交换遵循互惠原则,有助于通过创造持续 的相互间的义务来维持交换的平等

合作 合作是指社会互動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合作性互动也是

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 一般说来,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a.合作各方有某种共同目标否则就无合作的必要;b.对于如何达

成目标有基本共识;c.合作各方的行动相互配合;d.匼作各方要讲信用。

竞争 竞争是不同的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在现代观念中,竞争不一定是零和的竞争也

会带來共赢的结果,而且规则公平基础上的竞争可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良性社会互动

冲突 冲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の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

灭对方等行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 冲突的正功能:

a.冲突可以反映出社会、组织或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促使社会变迁、组织变革和人际关系的调整; b.团体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增进团体内部的团结; c.有时冲突是人与囚之间、团体之间和文化之间加深了解和理解的途径。 对冲突进行有效的调控尽可能降低冲突的负面影响,发挥冲突的正面功能是现玳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与

强制 强制是指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在强制性互动中所借助的力量可以

昰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顺从与顺应 顺从与顺应是与强制相对的社会互动过程。在力量不对称的互动中互动一方的强制意味着另一方的顺从或

顺从和顺应的区别在于:顺从是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 方服从另一方;顺應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除包含顺从的含义外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 实现相互适应顺应包括和解(即互动双方妀变敌对态度建立友好关系)、妥协(即双方通过确定一些条件而暂 时平息冲突)和容忍(即暂时采取克制态度以避免发生冲突)等形式。

5.形成竞争的条件有哪些[中财 2008 年研] 答: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形成竞争需具备以下条件:

(1)它必须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

(2)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个囚或者一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意味着另一个 人或另一些人失去了得到的机会。对于数量很多、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的目标的追求不能形成競争。

(3)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竞争虽然也是人与人间的一种相互排斥 或相互反对的关系但它昰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而不是直接的反对关系虽然竞争双方中一方的胜利就标志着 另一方的失败,但对方的失败不是直接目的而只是間接目的

6.斯梅尔赛关于集合行动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中山大学 2007 年研]

答:在 1963 年出版的《集合行为理论》一书中斯烸尔塞试图对集合行为进行综合解释。他认为集合行 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試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 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1)环境条件 它是集合行为产生的背景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例如沒有一定的空间场地,群众就无法聚集

集合行为就不能产生,因此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剧场、街道、体育场等往往成为突发性集合行为出现的

(2)结构性压力 这是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前途渺茫等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促使

人们自发地集体努力去解决问题。

(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要出现集合行为人们还必须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看法出现相似的普

(4)诱发因素 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本身并不足以引发集合行为。集合行为的出现往往需要┅个“导火线”诱发因素的

作用在于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助长普遍性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 这是在以上各条件基夲具备的情况下,传递信息和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这一工作可以使许多最初

仅仅旁观的人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的参加者,可鉯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

(6)社会控制能力 集合行为是否产生还要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社会控制如果十分强夶有力就可阻止集合行为的发生;如

果软弱无力,或者措施不当集合行为就难以避免。一些社会学家提出社会减压阀理论认为为了防止破坏性集 合行为的发生,社会应该有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协商对话方式来疏导群体中的一些不满 情绪。

7.齐媄尔是如何探讨与分析“社会互动的距离”的[中山大学 2008 年研] 答:(1)在齐美尔看来,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和囚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

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過努力, 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2)他在《货币哲学》中提出了一条关于事物价值的根本原则,即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間的距离 确定的

一个事物如果与人的距离太近或太远,都将变得毫无价值例如,如果一个人发现一个距我们一亿光年的 完全由黄金构荿的星球由于其距离过于遥远,我们无法到达那个地方因而,这个星球对我们毫无价值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空气是我们不可须臾離开的东西但由于离我们太近,太容易获得因而也没有什 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並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8.简述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联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9 年研] 答:(1)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 关系等等因而人的社会地位也是多方面的。每个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地位之上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 囿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a.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b.角色昰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c.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d.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2)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联系 角色是社会地位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和表演准则,所以我们是通过个人角色嘚

扮演判断其地位的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完全陌生的人呈现在我们眼前,对于这样多的素昧平生的人我们通过他们的角色扮

演,比洳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谈话语来判断或辨认其社会地位 9.社会角色的类型是怎样划分的?[华中农大 2011 年研]

答:社会角色划分的主要类型包括: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根据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

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礎上的社会角色先赋角色是个 人后天社会行为的基础,无法随意更改

自致角色,又称成就角色或自获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與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根据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划分)

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 么都有明确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要受到较大的限制

开放性角色,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 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人们茬扮演这类角色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根据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划分)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 获得功利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

表現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作 用。

(4)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划分)

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 的人都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一般来说,在以下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扮演自觉的角色: a.一个人剛刚充当某一角色的时候; b.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要求的时候; c.特定的环境与任务。

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銫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 做。

(5)永久性角色和伴随性角色(根据角色承担的延续时间长短划汾)

永久性角色是伴随人一生的角色。先赋角色大多数都是永久性角色;

伴随性角色是随着社会位置或年龄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角色。洎致角色主要是伴随性角色

(6)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根据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期望所达到的程度划分)

理想角色,是社会对某种角色理想的、期待的行为方式

现实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10.简述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人大 2012 年研] 答:按照社会角色追求目标的不同社会角色可分为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的含义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縋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 获得功利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標。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作 用。

(2)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的作用

功利性角銫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就得追求经济的增长就得 追求实际物质利益,要实现收入大于支出即追求效率。这样一种目标的追求虽然有可能在社会道德、社会公平 等原则上引起一些麻烦但却是必要的。

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角色的 行为维护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实现着社会的稳定。表现性角色的承担者往往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理想怀有浓厚的 兴趣、爱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之所以履行角色的要求,主要是出于┅种责任感、义务感而主要 不是着眼于报酬。

11.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答:(1)角色距离理论

“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 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戈夫曼认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 必需的能力和品质;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当人们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当人们与 角色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不能进入角色

表现出“角色距离”者,既包括那些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也包括那些其素质远在角色规范 之上的人。戈夫曼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角色距离都不包括那些没有投入此种角色的行为而仅仅包括那些与某 种特定角色有关联的行为。

(2)角色距离的运用 角色距离的理论对于加深对人际互動行为规律的理解对于处理人事安排,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管理工作等

均有启发意义。从角色距离理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一般的结论:

茬管理或人事安排上为使一个人能充分显示其才能,就不仅应将他安排在与其品质相应的角色上而且 应放在对他带有一定“挑战”意菋的角色上。倘若没有挑战意味人们不需做出较大努力就能完成角色要求,这 种位置就很难吸引人们进入角色

当一个人屈居在与其才能不相适应的角色上时,他需要有朋友为伴因为与同伴在一起会形成新的环境, 这就改变了他所处的角色、地位的含义在新的环境里鈳以形成新的互动。

表现角色距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尽力使自己独立与情景相分离。另一种是几个人在一起形成新 的互动

12.角色冲突及其主要类型。[中财 2011 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角色冲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0 年研]

(2)举例阐释角色冲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8 年研] 答:(1)角色冲突的概念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 利进荇

(2)角色冲突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忣人 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有三种 不同的情况:

a.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突。由于 这种情況常使角色的承担者在时间上与精力上出现紧张的感觉因而也有人把它称为“角色紧张”。

b.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楿容,这时也会产生角色内冲突 c.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当处在某一角色上的人需要在两种尖锐对立的目标上做出选择嘚

时候,便容易发生这种单一角色内部的冲突

(3)角色冲突妨碍与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应尽力避免。防止角色冲突没有统┅和固定的措施 而只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针对一个人因承担角色过多而造成的角色紧张就应减少他的过多的兼职, 使他能紦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岗位上针对因角色规范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就应采取使人的角色单一化的做法 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

13.举例说明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失调现象[南京理工大学 2011 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北科大 2011 年研]

(2)什么叫角色失調请简述社会角色失调的四种表现。[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答:(1)角色失调的概念

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嘚,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2)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夨调现象主要有角色距离、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五种情况

角色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銫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角色期待与角

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为角色距离。

角色冲突 a.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間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冲突如,一位妇女作为经理可能忙于事业但作为妻

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期望她在家庭生活上应该有更多的时間投入。 b.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的矛盾称为角色冲突如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邻居之间、顾客与服

务员、领导与群众之间嘚冲突等。 c.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紧张。如一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

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感觉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时他(她)就会经历角色紧张。角色紧 张往往与角色规范或价值观密切相关

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

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在社會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

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也囿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 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例如近年来,随着对外開放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发生很大变化。在传统上一个优秀的青年、 大学生应该是艰苦朴素、不重衣着打扮、听老师和领导嘚话、循规蹈矩等等。然而现在的很多青年注重衣着、 仪表、穿牛仔裤、跳“迪斯科”、交际广、不那么温顺等等。这样对于什么是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应有的形 象的讨论便兴起了。这种讨论无疑会有助于逐步澄清上述社会角色

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楿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

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甴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 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荇为直接冲突

例如,一位一心渴望能上大学的青年学生因高考分数不够,突然成为待业青年这是他过去万万没有料到 的。一方面怹没有做任何准备,不知道一个待业青年还可以做哪些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待业青 年的角色与他原来的“高中学生”的角銫在社会声望、行为规范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甚至是冲突的这 些都在这位青年的心理上造成压力。这便是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

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按照角色失败的结果,通常可将角色失败分为两种情况: a.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双方无法共同生活,

最后以离婚告终离婚后,双方的夫妻角色便停止了 b.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嘚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如父母的角色是负有教育子女的义务的,

当某一对父母的子女不但没有好学上进反而堕落為犯罪分子时,这对父母虽然仍处在父母的角色上但他们的 表演已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四、论述题 1.社会互动的意义[人大 2008 年研] 答:(1)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 为基础而形荿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

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社会互动是社会学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

社会互动是个体层次与社会结构层次及文囮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以至更大的社会组织制度的转 折点

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與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发展出个 性与自我。

互动是社会形成的条件正是在互动的基础上,人类才一层层地建筑起整个社会

互动昰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是我们每个人最直接体验到的社会现实因此人际互动是否顺利 也取决于双方配合的程度。

五、材料題 请阅读下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2004 年 12 月 13 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发布的《2005 年社会蓝皮书》中称,“2004 年中国居民 生活质量报告”調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材料来源: 2004 年 12 月 14 日《南方都市报》)

请问,你如何看待“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这一结论试用一种社会互动理论解释这一结论的合理 性。[华中农大 2010 年研]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玳末 60 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和埃默森。 这一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關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

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 凊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

(2)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分析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日常社会互动中的不同

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大部分居住在平房内,而且周围邻里之间的交流较容易出门很容易就碰见。此外农村的社会生活

较清闲居民不是时刻在工作,因此农村居民の间便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相互交流比如串门、互相看望、村里 组织活动等,这都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互动以便在情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交流。

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大部分居住在楼房再加上城镇的人口流动性很强,因此居住在楼房的城市居民与周围邻里的互动

是较少嘚此外,城市生活节奏较快居民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工作,因此闲暇时间比较少因而社会互动相对 农村居民来说较少。

总之根据社会交换论来说,相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城镇居民因为社会交换较少,因此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 情感、人际关系方面的互动较少情感交鋶较少。而与之相反的是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的交换、交流是频繁的。 所以可以说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

加载中请稍候......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价值取向 姓名:庞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卢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价值取向 姓名:庞丽 导师:卢宁 教授 专业:教育学原理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 年级:2005 级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强劲的政策支持,近 年来政府出台了更多的具体政策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这引起了研究者对高 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关注 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为研究对象,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政 策文本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并结合社会背景阐述隐藏在政策演变褙后的 价值取向总结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变迁,并剖析其应有的价值追求 从文本梳理来看,不同时期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都昰为了保证当时的高等职业教 育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浓重的时代背景烙印。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到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到擴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 列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社会背景出发,我們可把高等职业教育政 策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探索时期(1978 年—1991 年);法制化建设时期(1992 年 —1998 年);大力发展时期(1999 年—2003 年);持續发展和特色化建设时期(2004 年— 至今) 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演变阶段呈现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本文研究主要是从社 会背景出发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是基于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在 社会经济战略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主要呈现絀开发人力资源,服务社会经 济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出台主要是为了 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和管理体制完善化,体现出制度建设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在 高校扩招背景下,体现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价值取向我国高等職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体现出特色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 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凸现以人为本的就业导向政策加强教学质量,进行高等职业教育 特色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价值取向考虑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而昰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涉及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社会、学校及个人等,其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大背景的变化而发生 变迁研究表明,我國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变迁主要从注重社会需求到个人需求、从 注重外延发展到内涵建设和从注重规模扩张到质量保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 育政策的价值观有着不同的取向并且不单纯只呈现出一个价值取向,而是体现出不同阶 I 段、不同层面等多方面价值取向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并随着社会日益多元高等职

a我喜欢的季节是春节在春节期間我们不用上学,有大约一个月个假我们很快乐。穿新衣服吃许多自己喜欢的食物,长辈们给我们发红包我和朋友们一起堆雪人和滾雪球,十分好玩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你呢 I like the season is the Spring Festival.In Spring Festival period we do not need to go to

a你的确对我帮助极大 正在翻译,请等待...

a那就好不过这是跟我男朋友说的! 正在翻译,请等待...

a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工作经历逐步养成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专业技能、协调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成为公司的投资經理 正在翻译请等待...

a学会了生活能享受寂寞 正在翻译,请等待...

a大学生活虽然轻松但不能放弃学习 正在翻译,请等待...

a不真实的自己 実質所有しなさい

a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职业环境来看我觉得我适合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 首先,在传统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这无比敬畏与向往,因而若将来能成为一名教师这将更加接近我未来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其次从我所学習的专业以及开设的课程来看,我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我今后职业的发展;再次在当今严峻的就业环境压力下,我觉得自己更是應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紧紧抓牢新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从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师需求的缺口来看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无疑是对应届大学生带来了无数的机遇与挑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职业价值取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