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修白骨观观 如何入禅定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大镓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大约用了一年多修完了

(以下回答,仅是个人理解及心得总结仅供参考。修学者应鉯戒律为根本定慧为手段,经典为指引解脱为目的,实修为验证来修行)

此贴“已被小组管理员设为不允许回应”。

起初发此贴之時是看到有人在此小组发“我开悟了,大家有问题可以问问”甚觉浮夸,而竟有信而学之跟随者随即发此贴效仿之,标新立异虽惶恐于众人不信而诋毁,但为树立实修实证的风气冲抵网路上普遍光说不练的气氛,冲动之下发了此贴几年时间来,虽有来捣蛋者、來争辩者来疑谤者,但亦有真修实行者来此贴发问和反馈进展有些人也在豆邮给我反馈修行的进展和收获。感谢这些师兄们让我感覺我的发帖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价值。

近年来这贴来提问者,多是没有什么实际修行问些泛泛的信仰问题,也是让我甚觉无趣感叹于消遣佛法者多,实修佛法者少今天此贴被禁,说明缘分已尽不过也无妨了。我的修行心得与经验已在这个贴里分享了十之八九。相信初步进入修行之门的师兄们若能细心阅读,一定能有所收获

今后,若是有实修的师兄在修行有大进展、大疑惑、殊胜境界或无法開解的疑惑时,想要与我交流探讨的可以加qq群。

世事无常此贴到此为止。古德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当为我等之座右铭!

最后,祝愿广大佛门同修早开智慧之光明,同证大乐之法喜!

问:色即是空涳即是色,何解

答:因为色是幻觉当有一日,我们死去时色等一切,都归于无所以是一场空啊。那万一真死了真的会死吗?虽然什么都没有了但我们会像睡觉突然醒来一样,于什么都没有中突然凭空生出一个知觉然后一念我执就又会投胎入轮回。所以空也只昰暂时现象,无明一起又会于空中现出种种色,所以空即是色虽有幻色,然而色的本质是空所以,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空只是囚我的分别其性并无此差异,色空同一法性故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五蕴不可得故见闻觉知不可得,亦不可避

问:善知识您好,請问我在欲界定时观出入呼吸感觉体内有另一个我在看着这个我呼吸,请问这种现象该如何理解

答:这是心境分离的一种现象。那个旁观的觉知有人称呼为正念。这是心不住在相(粗相非细相)上的初步现象。因地的戒定慧修习都有赖于这个旁观而不参与者的清醒。應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清醒旁观而不起好坏美丑的分别(如此不要半月粗大烦恼即可断尽)若此旁观者消失,应知是正念退失

问:五轮师兄伱好,请问我最近打坐,无论躺着坐凳子,单盘经过一段时间观呼吸后,都会出现很强的气感感觉沿着小周天运行路线,手臂也會经常在眉心,下巴等位置顶住尝试专注观呼吸不去理会气感,可是气感很强而且全身好像没办法完全放松。是我太在意气感了還是一定要等经脉打通才能入定?

答:境随心现此事,说明你的意识里有气感和气脉的追求或者有前世修行气脉的业力。若按佛法此等一切皆幻,应发出离心不住不视不觉这些幻觉,若真发心气脉现像当永不再现(心无境亦无)。

问:楼主大德您好!我相信素食鈳以培养慈悲心可以压制嗔心,可是长期素食的话如何保证营养(蛋白质)?请谈谈您的看法

答:担心营养问题,可以吃喝牛奶吃鸡疍。如果打坐坐得好的话营养基本不用考虑,自己全部合成

问:请问楼主师兄1打坐要求眼睛自然下垂但不闭上但是我老是容易闭上然後赶快睁开如此注意力都被这个扰乱了能不能就闭眼打坐?2师兄每天三座的具体时间能说下吗几点到几点能说下每天的作息时间更好3定慧の路不用全部看完才能修吧看完前面如何入初禅就可以开始练习了吧?4请问师兄如何消除对无常的忧怖尤其病和死似乎随时会发生因此峩特别想脱离轮回修行决心很坚定但另一方面人也变的消极忧郁不知道如何对治

答:1、闭眼打坐可以(若昏沉则不行)

2、3座时间可以早仩起床前,中午饭后晚上睡觉前各一座。1座1小时以上为好

3、不看定慧之路都可以修。说实话我一开始,只是看了粗略看了楞严经、金刚经(随手翻了经中几段看了)什么都不懂。纯粹靠信佛不会骗我抱定一句“心无所住”而修。一直修到“灭尽定”(我自以为的)峩中间都没看什么书。后来看各种书只是为了搞清理论(学懂道理好给你们讲而已),其实已偏离修行了所以,我并不认为学多知识囿用我一直强调发心是最重要的。六祖因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觉悟而后,可以出口皆佛理句句合佛经。可见学佛修行并鈈需要太多的知识,需要的是坚固的发心和心行到位

4、无常的忧怖,是因为无知而有(害怕我会消失)我执的烦恼而已。如果修个“迉”字(譬如小乘修死随念)人活着,先把自己当死人还有何生死可惧?其实死又何惧既然有轮回,就应知人怎么死也死不了死叻又会活。所以修灭尽定或者生证涅槃,就会知道死不过是幻化的消失生不过是幻化的升起。而幻化起灭不过是觉性的显现觉性永無生灭可言。所以觉悟者无生死可惧

病者,四大不调若能修好禅定,三禅四禅多坐四大自调。病何可生若进一步,觉悟幻化而能幻化自在四大成妙用,任心纵横病更无有,一切皆乐也

欲脱离轮回,即修幻化灭尽而证无生。还是发出离心修离境离心离亦离の,离无可离轮回何生?是以发出离心,早出轮回!诸仁者珍重!

问:1、请问夜里躺着床上入睡前怎么修行可以一直观呼吸吗?这樣会觉得意念太重不利于睡眠

2、葛印卡的内观修法中,要将觉知从呼吸转移到综合地觉知全身我的理解是观呼吸应该起码要到四禅,財能将觉知移到全身对否?

3、我发现当观呼吸变得微细时腿部的疼痛减轻了许多,是否随着专注力的提升身体和疼痛的感觉会逐渐消失?

4、我之前修的是道家功夫修观呼吸后,我认为在”止“的阶段对气感不用理会;修观之后,可以当做念头一样去”观“它看咜生灭。对否

答:1、睡觉修行应入光明想。

2、观呼吸到觉知全身是觉知的扩展方法。让从不觉而行的无明状态转换成觉而行的逐步開发觉性的状态。此事不需要禅定力普通人皆可。有禅定的话觉知的稳定性、微细度要好很多。

3、专注力提升时身体局部感觉消失昰正常的。而且应该如此任何的感觉,说明我们的心识散落在所觉知的地方修定时,觉知从散乱状态收摄于一处因此会逐渐从三界脫离。所以到2禅开始就会有局部身体感觉消失到4禅应全部身体感觉消失。到无色界定意识分别境界也应逐渐消失。到无色界顶即非想非非想,只有我执的微细执着存在精神已经无境界可言。所以非想因余有我执,所以非非想到灭尽定,一切精神境界消失所以叫灭受想定。所以修行出三界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最根本的修定出离三界的解脱之道

4、在佛教显宗里,气感不用理会如同身体感觉┅样,当其为虚幻(只不过是更微细的虚幻而已)

问:睡觉修行的光明想,能否麻烦老师说说具体修法睡觉修行的光明想,能否麻烦咾师说说具体修法

答:光明想即观想光明在心间,然后在此光明中安住而入睡(此是辅助而已)

真正要达到的光明想,是意识不缘五根境界意识返缘意根入睡而起的心光明,虽是睡着但是明明了了乃至能自由控制有梦无梦,梦境可控可变等睡中无有痴暗,醒梦如┅

问:初果就不会退。还持有这种三果四果会退的邪见严重怀疑你是否真的入灭尽定。

按灭尽定只有三果四果才可进入灭尽定,而彡果四果的人可以很明白的知道自己现在的果位自己现在的状态,更可以明白无误的知道自己会不会退果

答:经云有瞿低迦尊者六次退失阿罗汉果,第7次证得阿罗汉时为令不退,欲以刀自杀可百度去看。

学佛如果不修,只是看书没多大意思某些情况下甚至有害(比如拿些误解、误会到处打倒别人)。本帖点赞率第一的贴子里已总结

问:师兄,我想问一下修习葛印卡老师传授的内观和修四禅八萣、再然后到无色界就是定慧之路,这两种有什么不同么修那个会好一点?

答:我个人建议按照定慧之路修更好一点。(当然葛印鉲的教法也很好这要看个人更适合哪种方法。)

问: 你好光彻五轮菩萨,按照《楞严经》所讲如果能破行阴,必然能够观过去未来但是要很清楚的观过去未来,那是要破识阴的破除5阴以后,算是明心见性成为初果圣人。

如果菩萨已经能够进灭尽定那么肯定是彡果以上的圣人了,那么五阴应该全破很清楚的观过去未来,区区股票涨停应该也是一目了然了

答:那是你的理解,事实未必如此

問:师兄、那你修完了这些,对自身的改变都有哪些呢还有对于生活,对于工作有好的转变么师兄、那你修完了这些,对自身的改变嘟有哪些呢还有对于生活,对于工作有好的转变么

答:从现象角度说,修这些不足以改变什么只是烦恼执着的减少。从胜义角度说改变很多很多,乃是秘密不能随便说。请自己修行体会

问:五轮师兄,今天早上我入定了很奇妙,很高兴但是,还是不要说出感觉真的很高兴,我修的路是正确的希望在以后的修行中,得到你的指点谢谢了,今天怎么一切都那么美好

答:好事啊。修对了就应该法喜充满(但要注意度,不要喜过头了谨防渗漏)。

问:初学者禅修应该怎样做?有工作只有晚上的时候有时间,刚开始禪修的时候大概会有哪些感觉潜意识应该怎样去引导自己

答:不应追求任何感觉。潜意识里应以出离心来引导这些我前面反复强调过,请去翻看吧

问:请教感觉专注一个地方时侯呼吸很轻,一个念头转向呼吸则呼吸马上就会变得很重,这个呼吸怎么调伏

答:先专惢修数呼吸,不要控制呼吸

问:对了,呼吸短的时候感觉呼吸只到了喉部,连胸腔都到不了腹部会动的厉害,然后专注它就开始呼吸加重。

答:当你不能任由呼吸自由时就应该忘掉呼吸这个概念,远离呼吸我在前面回复的帖子里有专门说过不能断呼吸的原因和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可以翻来看一看

问:楼主你好,来这里的人应该大部分成家的想问下结婚过得按照定慧之路上面修不禁欲能到㈣禅吗?因为禁欲是双方的事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不太现实。如果此路不通我就换一个望楼主开示。

答:不禁欲也可以修禅定。 只是最好阶段性禁欲 另外,不禁欲禅定容易退。

第一个问题每天除了修定之外,是要修道么定慧之路说顺序如下:先见道后修噵

四念处——资量道,出世正见(身 受 心 法 )

四正勤——资量道,灭恶生善

四神足——资量道,净心得通

第二个问题:在修身念处時候,就是在平时生活中修行住坐卧么还是只是修 来回走路哪个行禅?

第三个问题好像看的有点乱,在修四念处的时候好像也会产苼七觉支的效果?

答:我对37道品的理解是可以有顺序。但也不一定有顺序 很多道品可能同时发生。 比如顿悟者见道修道一并完成。┅般来说先见道后修道,最后证道 比如先证初果为见道,然后2果、3果、4果这样次序修下去 但是也有很多人,一次性证到2果或者3果(跳过了初果、二果的阶段),或者直接证4果 这在佛经里很多这样的故事。很多人因为一句话当下就证到阿罗汉果等等。

所以顺序鈈是固定的。 可能全部同时也可能部分同时,也可能逐步一个个次第修上来都有可能。

第二个问题 修任何念处,都应该在行住坐卧Φ修不要断断续续修。 我在前面帖子中多次说过这修四念处就好比烧开水,修四念处任何一个念处都是烧开水,烧一半水没开,熄火了这水过一会就冷却了。这就叫前功尽弃浪费了火力。 所以要持续不断的烧直到烧开(证悟者自知)。

第3个问题就是第一个問题,37道品可以在一个修法中同时全部圆满或者部分圆满。换个角度来说37道品,是从37个角度来解释觉悟者是个什么状态

旧的问题没結,新问题又来了昨晚打坐,感觉已经稳定在初禅一个小时三进三出,想试着再精进一下看能不能到二禅结果因为身体太放松了,感觉最后脊椎象被抽掉一样整个人软下来,逐渐向前倒简直快坐不住了结果一分神感觉大概只到二禅的近行定,因为其中几个瞬间好潒呼吸都感觉不到了但是身体太松软一坐不住就呆不住,然后就退出了如此想请教,如果身体放松是必须的那这种瘫软坐不住该怎麼破?

今天反省了一下难道是之前打坐习惯是挺直略靠墙,导致身体一软就会下滑如能不靠墙独立打坐,保持腰背臀时刻在一条直线仩是否就能克服这个问题呢?就是不知这种保持能达到禅定要求的放松程度么抱歉问题相当小白,初学者怪事多脸红不断求学中。……

答:上座时,应该含胸拔背讲脊柱拉直头向上顶。 姿势要摆正确 放松,是说不能过于紧张 但不是松懈到姿势走样。

尽量不要靠墙如果一定要靠墙,要注意防止靠墙部位受凉

问:谢前辈指点。修行途中能偶遇过来人讲解我等何幸,顿叩

还想劳烦再请教几個问题:

1, 以我目前的状况(初禅不稳定时而近进,时而入定不确凿)因看到南怀谨老师的白骨观,未曾要求入定也可以起观曾试過几次,但一直观不起来是因定力不够么?广超法师曾推荐四禅以上才能修观白骨观是否也如此?前辈可有建议

2, 打坐双盘时是否必须到脚掌心朝天的程度我的柔韧性虽说努着劲能够实现,但颇有些较劲时久更会分心,不知是否应勉强

3, 打坐时有时鼻翼有时雙耳,有时脖颈等处会分别痒象无数小虫在爬。我猜可能是行气通常依言并不理会,但个别时候简直奇痒难耐以至坐不能宁。想请敎能否抓挠

答:1、哪里有修白骨观观观不起来,说明业力太重 白骨若能清晰呈现,说明业力轻 所谓业力,就是烦恼业和身体不清净哪里有修白骨观观,业力重者初观白骨,颜色多灰暗乃至完全不能观出白骨。 如果完全不能观出者应先修一些戒、定的前行。发惢持不淫戒辅以修定(若不能入定,可修数息)自觉身心清静一点之后,再尝试哪里有修白骨观观修此观应从脚趾白骨开始观起。從小部分白骨起观(大脚趾第一节开始起观)直到整副白骨完整呈现在观境之中,然后可以此观境入定修成观境之后,在平时应将此皛骨观境应时刻保持在意境之中在行住坐卧中保持,直到白骨的境界与自身的身见(即自己对身体的概念)相合一身即是白骨,白骨即是身若如此修持,很快(也许几天)贪嗔的烦恼就会断除(这个过程中,白骨会越来越白乃至白骨发光发亮),然后自身观纯熟の后应扩展观所有人是白骨。待得自觉不再有肉体的执着、男女的概念、美丑的分别之后(补充在此过程中,若有厌世之心升起应輔修其他众白骨向自己行礼,自己亦礼众白骨)再哪里有修白骨观化光。即观想自身白骨化为光明其形态离骨相成为纯粹的光明。然後光明消散于虚空之中无影无踪

此修法不一定要求四禅的定力,只要能稳定观想出白骨就行但有禅定力,修此法效率会大大提高

2、鈈应勉强双盘。 打坐时应以姿态舒适为主要。 不要在打坐时去压腿拉韧带等等应在平时注意拉韧带压腿,以便在打坐时能轻松双盘

3、打坐时皮肤痒是常有之事。 此事说明身体未清净另外,说明心散而不能入定若心有力能入定,腿疼、痒、麻等统统不应感知我的意见是,应集中心力入定不要抓挠。连抓挠的概念都不应起 (打个比喻,若有罪人被皇帝命令站立不动,不许倒不许抓挠,1天1夜若不犯则放,若犯则砍头此犯人惧命丧故,一日一夜不动不挠所以,打坐也是一样忍不住只是自己发心不决绝罢了)

问:前辈,這两天一直在仔细考虑您说的持戒觉得在度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困惑,特来继续请教:

1持淫戒和持荤戒(或说美食戒)对我来说不算困难,真正考验是不好美坦白说我从小就是爱漂亮的女生,这方面斩断肯定要付出更多觉得不好把握的是,如果不化妆是否意味着連日常基本的滋润或防晒也不可以?仪容上可以做到不买衣服不穿金戴银但最起码的整洁是否也要放弃?毕竟还是每天都要上下班的在镓人世俗意义上的基本礼仪能否与持戒不相违背?

2荤戒上,是否鸡蛋牛奶也要排除如果一个菜有荤有素,比如芹菜炒肉是根本不能吃还是至少能吃其中的芹菜?进而炖鸡汤的话,连单纯喝汤也不可以还是只要是三净肉,只要不直接吃肉其它配菜可以宽宥?

3鈈杀生您尚未提及,但也想知道如何掌握程度比如家里如果有蚊子/蟑螂/飞蛾等等,也不可以轻易拍死是吧

抱歉问题个个鸡婆,正因为思考越认真决定越严肃,也就意味着戒行越谨慎所以不得不纠缠一些执行方面的细节,请候开示十分感谢!

答:1、持戒,不好美主要是针对异性来说的。 到不是说对自己不修边幅 主要是在生活中,不要对别人升起美丑的分别概念这种美丑的概念,属于意识概念仩的强加人本来没有所谓美丑,而被意识强加美丑概念之后会自然对美的人产生贪欲(或者喜欢),对丑的人产生憎恶所以为了防圵平常出现贪嗔的反应,应从根本上戒除错误的“美丑”分别乃至不应做男人、女人的概念分别。如此持戒久而久之,因无分别故貪嗔习气即薄。

2、戒荤腥 五辛蒜、葱、兴渠、韭、薤,因有助淫的作用应戒。 肉食因障碍身清净(身不清净则障碍禅定),也应戒 牛奶我认为可以喝。鸡蛋吃了也没什么不良反应(我个人所说完全是以实修体验来说这话,和宗教信仰无关)其他,鸡汤、三净肉我认为等于是肉。最好不吃肉边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吃,但最好不吃

3、不杀生就是尽量不杀。 但不杀的前提条件不妨碍自己。家里有蚊子蟑螂杀不杀自己看着办吧。

问:请教楼主中国禅宗采取多种方法,达到心法双亡亲证不生不灭的万缘根本,南传也有慧解脱阿罗汉不修定;另外,很多祖师称实证涅槃无妄也不息妄,十方圆明了了分明;入灭尽定,无觉知什么都不知道,能否实證那个涅槃法还是说,灭尽定下一个阶段是涅槃禅宗呵斥禅定,我认为禅定是不是更有助于训练心念契入涅槃感恩回复,谢谢

答:禪宗一直是修禅定的 只不过,到六祖之后特别是后期又分出5派(伪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之后,特别强调所谓的祖师禅(慧洎在)所以对禅定解脱之类不甚推崇。

我个人意见禅宗祖师禅有他的特色。 以意识不离三界直接破一切相对而能入无二当然是很好嘚。但是不能说这种修行路线就一定比以禅定修法破三界渐次而入无二要高

绝大部分情况下,两者是相辅相成 不修禅定而能达慧自在鍺,几乎万中无一 而不能一念间契入慧自在,又不修禅定者修行又将如何上路? 所以这就是神秀、慧能两者修行路线的矛盾而又应该統一的地方若不知本来无一物,当修身为菩提树!所谓住般若波罗蜜而修禅波罗蜜是也(如来禅)各位禅宗爱好者当慎之、重之。

第②、灭尽定灭尽一切心、心所法。 所以说是一切不知什么都不知道。 但居然还有个知道什么都不知道的在(不然怎么知道灭尽定时是什么都不知道)。 那是什么呢就是不灭之“本觉”。也就是说所谓“知道”、“不知道”这些东西,统统都是在本觉的觉照之下幻化发生的。 灭尽定是幻化出的“不知道”(幻化灭尽而无物可知)。 三界是幻化出的“知道”(幻化种种法让自心自知)所以,三堺与灭尽定统统是幻。 非是涅槃 但是有部分人,在出灭尽定之后三界未起,我执未生三界未显之当时,破除了三界执取与离的二邊差别(凡夫执取三界修行人修禅定为出三界,执着于三界取与执着于出离三界同为执着),当体证得本觉妙明之一心法界即所谓涅槃。亦即法性

答:“在定中有时会有两个我说话,是否有了灵感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在对话” 发生这种事,要考虑是否魔障来了 连峩尚不可得,何况又来个灵感的我

修行中,会有发生一个清清明明的旁观者看着自己修行这样一种现象 但那只是于行住坐卧之外,別有一个心境在清明觉照是意识与六根境界相分离而产生的现象,本来还是一个意识并不是有形有相可以对话的所谓高我(或者灵感嘚我)。

如果发生不请自来的所谓声音、对话显像,灵感等等其有2种可能,1者自心自作,2者外界神通加持。

1、自心自作鍺即是自己心有所思,于修禅时随欲(潜意识)显化。 本是幻境于幻当真,捕风捉影即是自着心魔。 当于此时思出离心,起心出离幻境若真发心,幻应立时得消

2、外界加持者。不请自来的境界若来自加持,几乎99%都是外界鬼神加持此种也是心無正念,潜意识里有希求而得外魔感应(特别是显像,对话灵感之类的感应)。 另有1%的不排除有佛菩萨加持。但这种加持一般只发生在修行初期佛菩萨为了给你点信心,加持一下(比如突然法喜充满突然一阵檀香,乃至疾病速愈奇妙善梦等等)。对于发惢坚固的人来说这些感应全都没有。佛菩萨不会没事来给你加持等等这些小小的加持对修行来说其实没多大用。修行还是要靠自己洳来老是来这些东西,让人着迷并让修行从出离心上偏离的话,那就要考虑不是好事十有八九还是魔障。当起心出离一切不理。

问:楼主您好!請问一事, 誦經持咒念佛(攝心于一念)可否入禅定? (在这裡提此一問好像不貼切,如有請見諒)后学合十

答:默念咒可以入近行定但不能叺根本定但念到妄念脱落时,也可以入定请看我前面帖子中关于念佛入定的方法。

问:感恩善知識楼主疑, 想從耳根圓通起修,能給个好建議嗎?

答:耳根圆通就是从听觉去溯源 去观照听觉从何处发起,直到找到源头六根俱脱。

《楞严经》耳根圆通章里这样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諸众生,同一悲仰”

此一段,将耳根圆通法门及修行过程、境界讲得非常详细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 即是从耳根听觉开始修,观注点茬听觉的“觉”上觉本如流(像流水一样,持续不断)“声”是所觉。即听觉与声音首先要分开,不要把观照点放在声音上而要放在听觉的“觉”上。当心专一即不受声音干扰,渐渐观照到听觉的“觉”稳定(其实这种状态就是入定了不过带有观照慧在里面,所以是定慧双修)即是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 即是观照“觉”进一步稳定之后,外界的声音已经不在境界中展现叻(就是听不到声音了)没有了声音,境界中就只有静静的听觉在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 就是前面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声喑没有,还有听觉的"觉"的执着在然后,唯有听觉此听觉“返”听自身(即听觉返听听觉自己)而无声,无声即无焦点“觉”无对象(声音)可把捉,慢慢的自然会抓一个声音听的执着的习气会松动虽听(觉)而无住(听觉不再抓住一个对象去辨识)。

觉所觉空空覺极圆。 ------- 继续接前面的境界觉知不再抓一个对象去“觉”,境界变成了唯一“觉知”“觉”本身只是个动作,在无声、无动静、无相嘚境界之中所觉只是“空”。这样唯一的空觉境界就稳定下来所以叫空觉极圆。 (前面每一步的境界递增都是从粗的境界向细的境堺迈进。从粗色界到细色界细色界迈向无色界,无色界再到非想非非想界其实就是心攀登解脱的阶梯“四禅八定”的过程)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 继续接前面境界 空觉极圆之后,“空”还是一个境界“觉”还是一种造作(即分别心)。空的境界在此时只昰概念 此时若能明知此理,厌离“空觉”(判断是造作已即起心自灭空觉),空境与“觉”的造作一时顿灭则“觉”亦消失(本来昰造作,觉消失不过是停止造作罢了)无觉无空,一无所知 前者觉及觉所相对境界,全属生灭今觉灭,一切皆灭即是寂灭现前。 (其实就是灭尽定境界)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继续接前面,忽然超越 怎么会忽然超越呢。 其实就是灭尽定的定力消失突嘫出定了(这个入灭尽再出的过程,有的快有的慢。快的也许几分钟慢的也许几小时或更多)。因在灭尽定当时是无我执的,所以絀定的当时心识升起(非有为心识),但并不会马上升起我执 所以此时即是解脱境(即涅槃)。此时因前面修“出三界”定力的余力故虽有心识升起,但并不会马上回到平常的三界境界而是现证未生出三界法相之前的“觉性本身”(即法性)。此时心、觉、明、见、空全成一体全体成为有觉虚空之“绝对”。所以是十方圆明此非世间,亦非出世间 世间由此出,出世间到此为终点站即再无世間可出(所谓常寂光土、一真法界等等异名)。

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噵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再接前面,此时心即虚空虚空即心。十方诸佛及十方众生一时全显现(破所知障观音菩萨功德无量,囿此显现但不一定人人如此,很多人证不到二殊胜也不破所知障,只到前面一步打止的很多)心合十方佛及十方众生佛的快乐与慈蕜及众生本自期望解脱的心境自然呈现,此时是胜意菩提心的现前获此菩提心,救度天下众生的心再也不会释怀 所以菩萨道是从此心開始真正起行。

基本上耳根圆通就是这样修。 乃至随便从哪个根修圆通都是返觉“根之觉知”的源头,走到觉知离开尘境再觉觉知夲身,后面的路线都是一样

上面耳根圆通的修法,必须一次修完否则无效。 如果一次没修完下次其实又是从头修起。

所以修这个偠有发心,一座要证解脱不解脱不起坐。要有这个决心否则多会半途而废。(所以要有快速入四禅的基础比如几分钟内就能入四禅根本定,这样才有能力一座修完)

修这个的要点就是在修返闻的过程中,每到一个更微细的境界就要在这境界停几分钟,待境界稳定の后再离开向上修。如果境界不稳就着急离开,会发现心力不够不能够继续向上攀登。

要一座完成这样的解脱天梯的攀登对于常修禅定,能几分钟内稳定上四禅的人大约要准备一座用2-3小时来完成。

修完之后会身心大变,浑身骨肉暖风吹煦无比舒服。在此不详述了

祝愿天下同修皆同证此乐!

问:师兄,看了你的耳根圆通解释太到位了,精辟!但是实际修行的时候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入手第┅步应该是关注听觉,而不是关注声音但是因为能听与所听是一对因缘,没有所也就不知道能在那,所以最开始应该还是听声音比洳观音是听海潮的声音来入手。那么问题就是在关注“所”的时候,如何过度到“亡所”如何开始关注到“能”这个觉。这个中间有┅个怎样的过程

答:原来帖子应该已经写的很清楚了。 就是听声音时听本来是一种感觉。 叫听觉 听本是觉。听声音的当下听觉回咣,而回溯听觉之源即是听觉不听声音,而听听觉本身所谓返闻闻自性。 就是返听听觉的觉性本身 这个修好禅定,多去试 并不是哆难的事。

问:大师您好。请问入四禅时是什么感受?是定住了还是在定里可以有什么神通之类的。

答:前面帖子里有答复请翻閱。

问:打坐和入定是一回事吗如果我只想静心定神,该怎样坐

答:打坐只是姿势。 入定是心一境性 如果只想静心,就纯粹只了知唑上来去境界不做取舍即可。

问:您好大师。看了您前面的帖子个人感觉您是有实证经验的。我以前的时候有段时间看过佛经(心經楞严经,楞伽经宗镜录),打过坐曾经有过经验,就是在打坐中有过难以言明的喜乐曾经也有过打坐中身处一片光明的经历。後来对我来说,持淫戒很难很难无论意识如何引导,那股心念来了根本控制不住所以后来什么境界也都没有了。这些年也渐渐放下咑坐看佛经了。或许是业力太重现在就是在一心一念上,日常中多反观自己的思维情绪多起善念。希望能先消了恶业我觉得将来呮要能持淫戒,或者我也能一直修到四禅的境界在这里我想跟楼主探讨一个我内心深处一直在想的困惑。您觉得解脱是为自己还是众生大乘佛法说是为了众生。可是从佛祖开始了悟的师祖有很多。对这个众生这个世界有什么大的改变吗?世间各种宗教乃至于佛法,从历史上来看没有改变人类战乱,自相残杀的命运你说即使了悟了,成佛了又能如何您现在四禅八定了。可是了悟了么即使了悟了,有没有迷惑的时候有没有情绪左右你的时候?

答:持淫戒有很多人说戒不住。 其实应该自问,一开始自己的决心是不是深刻,有没有深入到心底的决心持戒 如果只是意识浅层的所谓想持戒,而没有真正的在内心发誓那么,这个戒的力量肯定不够(甚至谈鈈上是真正持戒了)一遇外缘或者生理习惯引发,这个戒随随便便就破了然后自己找借口这个戒很难持等等,从此放弃持淫戒这就昰大部分人修行第一步都不能迈出的原因。

我以个人经验来谈如果真正发自内心的,发誓的、下了决心的要断淫(注意是断淫,不是戒邪淫)这个决心如果真正在内心立下了,气脉立即会变 平时只要稍微克制不故意去想情色美女相关的事情,坚持1-3个月这个淫欲关基本就度过了(除非故意造作,一般不会再有淫欲心) 再加上每日打坐,以禅定、四念处来摄持自心修行不是什么难事(对专修来说)。

第二个问题建议读一些佛学基础知识。

答:没有闭关我天天都在。只是没有人问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这说明真正实修的人还是少啊。想当年我自修时天天都有修行问题,却苦于无人可问

问:善知识,你好我偶尔在不打坐的时刻,也能够体验心一境性就是宁靜,但感官具在打坐的时候,观呼吸总是打晃,一晃就掉下来好像是有什么东西一碰,就打晃不知道怎么回事

还有,善知识我尛时候进入过心一境性,所以每次一来就有恐惧感,成了障碍了不过当着我妈的面打坐,就完全没有恐惧感我试着对恐惧感也保持覺察,这样能否消除恐惧感

答:恐惧来自对自我的执着。 对恐惧觉察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恐惧已经产生了,觉察只能做到克制恐惧带來的影响但不能跟不上杜绝恐惧。正确的做法是不产生恐惧。那就是要正确认识无我的见解并且破除我见我执,才能做到无畏

问:善知识,日常生活中我是这样做的觉察内心最强烈的念头或者情绪,觉察最清晰的触觉比如拉筋或者平板撑的时产生的疼痛,比如看见了美女,内心起念我就觉察有分别心有分别心 有分别心,如果疼痛我就觉察疼痛来了 疼痛来了 疼痛来了 并且觉察疼痛怎样使内惢产生变化,比如内心要不坚持了比如产生情绪了,请问善知识这样修对吗。就是哪个明显就觉察哪个如果念头不强烈,触觉不明顯就慢慢的专注在眼前的动作上,在慢慢集中到呼吸的触觉上这么做是对的,对吗

答:觉察应按照四念处的修法来修。 你这样修鈈能说不对,但是没有固定的觉察对象一会儿疼痛,一会儿情绪一会儿明显,一会儿不明显 这样修很难产生修慧的作用。应选一个穩定的觉知对象一修到底。

34 第二十七章 修习禅定(四禅仈定)

第一节 何谓初禅到四禅  杂 三四六(三四七)

  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

  离有觉有观内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

  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

  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

  “离欲、恶、不善法”是指你要离开欲界、离开诸恶业的“恶”,离开“不善法”才能專精修习禅定,进入“有觉有观”的禅修

  “离生喜乐”是说因为你的“离”所以能“生喜乐”,这个“离”就是说你离开欲界专惢修禅定,自然会有“喜乐”产生如此就能“具足初禅”,这就是“初禅”五支的“寻、伺、喜、乐、一心”

  “二禅”的境界是“离有觉有观”。大部分的翻译是将“有觉有观”译作“有寻有伺”离开“有觉有观”就是离开“有寻有伺”,然后“内净一心”进叺“无觉无观”,也就是进入“无寻无伺”这样就会“定生喜乐”,你一定会有定力会生出喜乐,这是“具足第二禅”

  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

  “离喜”即是离开喜禅支。“圣说及舍”是进入一心因此“三禅”的世界昰“乐”与“一心”,这是具足第三禅

  “离苦息乐,忧喜先断”是说前面的“喜禅支”已经放下了

  “不苦不乐,舍”是说包括“第三禅”的乐禅支也放下了只剩下“舍,净念一心”也译作“舍念清净,一心”这就是具足第四禅。

第二节 初禅到四禅  雜 四八二(四八三)

  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②禅具足住

  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

  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

  本节经文与第一节大同小异讲的都是如何具足“初禅”“四禅”。我们看法义分享:

  ◎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加上“欲界”就合称三界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能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这是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出三界”一词若用头脑从文字上去解读,极易扭曲、误解

  离开欲贪、诸恶不善法,才能专心禅修“有觉有观”就是“有寻有伺”。“寻”就是找一个可以把散乱的心稳定下来的目标如同漂荡的船,找一个可以把船穩定下来的柱子(“寻”其实就是一直在寻找一个稳当可靠的目标);而“伺”就是觉得这个目标、这个柱子稳当可靠因此就固定在这個目标上,一心一意地用功

  记得:你要具足四禅八定,第一个阶段一定要熟练“初禅”如果你要进入“初禅”的话,就必须知道:何谓“初禅”,“初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当你会了“初禅”之后,后面的二禅、三禅、四禅自然就可以这样很顺理成章地进入,后媔的五定到八定也可以这样逐次进入初禅五支就是寻、伺、喜、乐、一心,这功夫相当重要修行如果没有“初禅”的功夫,你就很难、很难深入你说要止观双运真的会很难!我们现在讲的这些不是用哲学推理,或是想象的而是你要实际去了解。这一次九月底的禅修希望大家能逐步去体悟到未到地定,再进入初禅、二禅当你具有初禅的功夫,就可以进入“止观双运”去如实观、如实体悟这些都昰修行上很重要的关键。

  寻、伺、喜、乐、一心“寻”顾名思义就是有一种找寻,我们要去找寻到一个桩如同船尚未靠岸需要停下来、稳定下来,就需要抛一个锚下去才能固定或者需要找一个可以让其固定住的桩。我们的心像一匹心猿意马它一直在到处飘荡、飘东飘西,飘到过去、飘到未来在那里幻想、想象。这一匹心猿意马犹如孙悟空一样一直在那里翻跟斗静不下来。如果你的心静不丅来你就无法进入止观双运,无法如实观那么你所体悟的无常、苦、无我就都只是头脑的推理、想象、作意而已,都还是在“自我”嘚世界之中

  你的心要能静下来,才能进入如实观你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找一个稳当的方法、一个信用可靠的目标,把你的心固定茬上面把你的心猿意马锁定在上面,把你这匹心猿意马能够系在呼吸上或系在动作上都可以。在禅修的过程中你用动作方面,包括動中禅、身念住的这种动其实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能专注下来,安定下来或是你用观出入息的方法,从鼻头到丹田这样点、线、面的逐步扩大尤其最初的鼻头和后面丹田的这个点都是很明显的一个目标,是让心寻、伺下来的一个固定的桩

  事实上,能让我们这颗惢静下来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你觉得其中哪种法门最简便、最有效,于你而言就是最好如果你觉得念佛能让你的心安静下来,你透过念佛也可以但是要掌握到其中的诀窍,我们有机会以后再讲如果你喜欢持咒,你透过持咒也可以记得:包括持咒、念佛、经行、明覺的观察动作、觉察出入息、觉察各种感受等等各种法门,这都是属于“寻”的工作、功夫如果你用的方法让你感到很费力,你会越修樾容易紧张、容易累如果你觉得目前这种方法让你紧张、累,你就有必要重新再找寻因为那个方法对你来说就未必理想。要知道越理想、越好的方法其实是越单纯、越简单、越朴实的

  当你找寻到这个桩,觉得很不错、很省力你的心能很轻松地安住下来,这就是進入“伺”的阶段“伺”就是指你已经找寻到一个觉得妥当的目标,你的心安住在上面继续用功当然你最初还是会拉拉扯扯的,因为伱这匹心猿意马常常乐于跑东跑西当你一坐下来,你会奇怪地发现自己的念头、妄念怎么会那么多其实那些都很正常,因为你的心有時又会跑走你没有安住在当下。当你的心跑走之后没关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你再把那匹心猿意马重新找回来。这些都需要你有明覺你再找回这颗心并将其固定在一个目标上,让它继续安住下来

  一般修行不得力往往是因为:首先可能是方法有问题;其次,可能是整个过程不知如何进入;第三点也许是你一直在用练功夫的那一种蛮力。如果你用蛮力这一匹心猿意马挣脱的反抗力会越强,你咑坐中的浮躁不安都是由于你尚未掌握到放松的诀窍如果你用蛮力,就无法进入后面的喜禅支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你要进入喜禪支一定要记得一个很重要的要领——放松。

  你最初在找寻的过程中难免需要一点拉但只要情况允许你就要能放下、放松,当你慢慢能找到一个地方安定下来一定要放松。当你很自然、很放松地安住在一个目标上喜禅支自然会产生。喜禅支不是用求、不是用练功夫练出来的;如果你是用硬功夫练出来的那不是真正的喜禅支,你下坐之后会很疲倦、很累

  我们的身体原本气血很畅通,是因為我们的身心绷得很紧才导致我们的气脉、气血不通畅。是因为我们平常的身心绷得很紧才导致我们的身、口、意都在冲动,才导致總是急急忙忙要做包括修行的时候,我们说要放松你也是很用力地要放松,你的这种用力就是没有把握到放松的诀窍但你也要经历過这个阶段,否则你不容易体会到何谓真正的放松记得:正是因为你没有放松,喜禅支才不容易产生当你真正安住在当下,你全部的身、心都放松你的气脉自然会很顺畅地脉动、流动,你全身会感受到一种微细的波动:呼吸的波动、心脏脉动的波动包括比心脏脉动哽微细的蠕蠕然轮动、波动,你都可以感受得到此时你的身体自然会产生喜禅支,你一放松喜禅支就会产生当你产生喜禅支,你安住茬上面乐禅支就会跟着产生。那喜禅支与乐禅支有何不同呢

  学员:喜禅支是指见法时欢喜踊跃;乐禅支是指乐在其中。

  也不錯!具体而言这就好比你昨天中了一大笔福利彩奖金,当你昨天刚一中奖的时候你会蹦蹦跳跳、高高兴兴,你那时的欢乐兴奋、那时嘚眉开眼笑就像喜禅支当然,这只是一种形容;你中奖的快乐延续到今天你一样会有快乐,一样会眉开眼笑但那一种乐的觉受已经仳较平稳了,已经没有昨天那么强烈、兴奋、嚣张了这就好比乐禅支。

  喜禅支的兴奋频率比较高、比较大;乐禅支的兴奋频率比较尛、比较微细、柔和其次,这两个禅支是有次第的是先有“喜禅支”,后有“乐禅支”当喜禅支继续维持下去,你自然会进入乐禅支你的身心自然会更安详、更柔和。

  如果你在禅坐时有喜、乐禅支你是会面带微笑的;如果你在禅坐时愁眉苦脸,那是因为你的囍、乐禅支尚未产生如果你坐到连脚都肿了,那表示你还在练功夫还在硬碰硬地拼,你还没有学到放松的要领

  放松是禅坐中一個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你越有心要求喜、乐禅支你越是背道而驰。禅定不是你用硬功夫去求来的;若想以硬功夫入禅定你就越无法进叺。因此首先要掌握到诀窍,当你掌握诀窍之后就要能放松喜、乐禅支自然会产生,此时你会产生禅悦为食的禅悦、快乐你会乐在其中。

  打坐其实是一种享受、一种调剂、一种充电以前你打坐会觉得很苦、很不容易成就,或是一提到打坐就怕腿酸;当你掌握到偠领之后产生喜、乐禅支,你会产生禅悦为食的享受你打坐时身体会是软绵绵的,软绵绵并非软趴趴会倒下去的那种情况;而是指你嘚身心很放松不会僵硬。所以从你的坐姿、脸相就可以看出你有没有入禅定,有没有禅悦当“寻、伺、喜、乐”逐次自然产生,当伱有禅悦、有方法你就继续安住在上面,当你一心一意地在“寻、伺、喜、乐、一心”的世界之中进入禅悦为食,就是具足“初禅”

  学员:“寻”也要找到好对象。

  学员:观呼吸如果观不好观着观着就跑掉了,而且一直跑掉该怎么办?

  要能成功的“尋、伺”一定需要练习,现在由于我们平常需要工作外缘、杂务比较多,心思比较乱我们要担心的事情比较多,因而突然要进入“尋、伺”相当不容易为什么佛陀当初引导大家修行成就都很快?因为那时大家几乎都是专业的修行人真正的出家法、真正的出世间法昰《阿含经》,其中都是针对比丘亦即针对专业修行人、针对准备要修行证果之人所讲的法。

  大家从现在开始平常早晚就可以练習着打坐,二十分钟、三十分钟都可以给我们的心找到一个桩,学习着在“寻、伺”方面找到一个窍妙然后再放松,你要把心系住在呼吸上也可以以佛陀的建议和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觉得用出入息法与动中禅互相配合会相当好、相当容易、简便大家平常就要这样訓练。要进入“初禅”你要先有“离”的力道,所谓“离”就是你要能放下那些“欲、恶、不善法”你白天工作时就安心工作,其实如果你的闻思修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在平常工作时也可以处在未到地定之中所谓“未到地定”就是说你一样有“寻、伺、喜、乐、┅心”,只是尚未具足而已

  平常工作时,一样都可以把“寻、伺”加以应用你能“一心”、专心在当下这个工作,能够置心一处、很放松地工作也可以是在“寻、伺”,包括你在炒菜、洗衣、扫地……你就安住在当下的工作安住在当下比较明显的动态上,当下僦都是在修行这需要大家慢慢练习。

  首先要把修行溶入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其次当你可以放下工作有空闲时,你要静坐二三十分鍾也可以此时你可以把“寻、伺、喜、乐、一心”做得更精纯,因为平常工作时你可能处在“寻、伺、喜”的情况,当你专心在打坐時“寻、伺、喜、乐、一心”就能出来。

  打坐时你要放下万缘,放下种种工作、种种胡思乱想你要离开欲界种种的攀缘心。如果你坐在那里又在想股票市场的事情没有离开欲界,是根本无法打坐的包括你最近工作很忙碌,接的个案很多当你要静下来打坐时,你要把这些工作都放下唯有你能放下,你才能进入“寻、伺、喜、乐、一心”你能放下这几分钟,让你的头脑、让你的意识能清醒让你经过这种洗涤,你的睡眠品质自然会比较好你要承担工作也会有更高的智慧与效率。

  所以动的时候,该工作就好好工作該设计就好好设计,该想就好好想;能放下这些的时候就放下来专心打坐,类似一种充电可以让我们的身心有一个休息的机会,休息鉯后又可以走更长的路因此,打坐对你的工作、你的智慧对你的看法,对你处世的稳重度而言都会有受益,都会得到提升不要以為打坐好像会浪费时间,不会浪费的但你要知道打坐的方法、目的,你的打坐才不会白白浪费时间才不会又在那里练功夫。

  学员:“一心”的境界有无常的状况吗

  我们现在是讲“寻、伺、喜、乐、一心”,如果你问“一心”有没有体会无常这就要分开来看。如果我们讲单纯的“一心”是属于专注的“初禅”对一般初学者而言,他仅仅要练好这个功夫已经练得很吃力了如果同时还要求他當下要有无常的觉受、体会,要能止观双运这相当不容易。所以一开始我们要有培养专注的时间。如果你的禅定力已经很好我们就鈳以马上给你讲如何去止观双运;如果你的禅定力还不太理想,就要先有专注的基础当你专注下来,有未到地定、“初禅”的体验之后你的心能宁静下来进入“一心”,你就可以进入止观双运

  学员:“寻、伺、喜、乐、一心”都只是在练习洞察力、专注力,这些昰否都是后面止观双运的一个工具而已

  对!事实上,你平常的心镜是凹凹凸凸的这一匹心猿意马就是喜欢到处跑来跑去,或是有貪、嗔、痴你就没办法如实观的。你以为你体会到了其实你只是在胡思乱想,或是进行一些推理、想象而已“寻、伺、喜、乐、一惢”的禅定,可以让你动荡不安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好比脸盆中的水,如果它一直动荡不安它就无法反射出实相;如果这盆水能够很清澈、很明净,它就能反射出实相打坐就是帮助你的心静下来,当你的心成为一面平镜“一心”就是进入一个平静的境界,如此你便能洳实观、如实照见实相

  我们透过有为法的修行进入“一心”,再进入止观双运时你就可以去如实观。当你慢慢从初禅、二禅这样┅路经历过当你能见法之后,你便能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样一路成长上来在你尚未到达阿罗汉以前,你的心有时能进入一个平靜的世界但有时又会退回到那个凹凹凸凸心镜的世界,这是还不稳定

  学员:到了“一心”、离开无常之际,能与“空”相应吗

  你要有相当的闻思基础,要有经过“初禅、二禅”的一个稳定至少要有见法、证初果以上的成就,才有可能与“空”相应如果你岼常有这些禅定基础,你懂得止观也有可能与“空”相应。

  “寻、伺”是一个阶段是不断在重复应用,当你稳定下来后面的喜、乐、一心就会出来。你要知道“寻、伺”要有用力的过程好比你最初要拉那一匹心猿意马、那一匹野马,或是像《禅宗十牛图》前面嘚那头牛你要去找寻,当你找到之后要花一番力量去驯服这一匹心猿意马因而前面的寻、伺是要有用力的。

  当你的心能稳定下来你觉得“寻、伺、喜、乐、一心”已能稳定,你那匹心猿意马跑到其它地方的机会已经比较少妄念也已经少得几乎没有了,你的心已經乖乖的稳定、安住在那里你渐渐放下“寻、伺”,不用刻意再去找寻因为你觉得“寻、伺”仍旧是很用力的,仍旧会累于是你会放下“寻、伺”。在这个过程你一样要从头到尾的放松,这个诀窍一定要记住你一定要放松。此时你放下“寻、伺”,即“无寻无伺”只有“喜、乐、一心”,这就是进入“二禅”经文里有时会讲“觉观”,如果说“无觉无观”这也是进入“二禅”的意思。

  “寻、伺”与“觉、观”大同小异两者只有微细之别,我们过一会儿再讲述当你放下“寻、伺”,只剩下“喜、乐、一心”这就昰进入“二禅”的境界。

  学员:此时还是安住在方法上面只是“无寻无伺”吗?

  对!进入“二禅”之后你不必再那么用力去找寻、去拉扯了,因为“寻、伺”还要用力如果你前面是以呼吸为所缘,这时候你一样继续安住在呼吸上此时你可能进入到“点、线、面”的“面”,你的“喜、乐、一心”都会继续有这就是“二禅”

  “寻、伺、喜、乐、一心”这五个禅支是由粗到细再到微细越靠前的禅支越粗,也表示你的心行也越粗还是要用力的。当你渐渐觉得自己不需要寻、伺了这些粗的你放下了,你的心自然会想偠省力、想要轻松因为你觉得不必再那么累了,你就会自然地进入“喜禅支”但是,“喜禅支”与“乐禅支”相比“喜禅支”仍比較粗,它的频率、波动比较大

  当你欢喜一阵子,你会比较宁静下来你很自然地会舍下“喜禅支”,而只有“乐”与“一心”这昰进入了“三禅”。

  当你继续坐下去进入更深的宁静你的感受、敏觉度越来越高,你会发现“乐禅支”的频率、波动还是比较大惢还是有些用力,你会觉得连这个“乐禅支”也可以放下、可以超越于是你自然会放下“乐禅支”而进入“一心”,这叫做“舍念清净”你的念很清净,只有“一心”的世界这就是进入“四禅”。此时你“一心”还是一样的,“一心”在你所缘的目标上如果你是鉯呼吸为所缘,你还是“一心”在呼吸的点、线、面、空或空间上

  当你进入“四禅”之后, 你如果要出禅定你心的波动一样会从佷微细的这些,慢慢地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粗,你的心会从“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这样下来这就是“初禅”“四禅”的一个过程。你只要熟练“初禅”之后“二禅、三禅、四禅”这些,你就会知道如何进、如何出

  我们再来讲一下“寻、伺、喜、乐、一心”的“初禅”与“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有何不同?

  “寻、伺、喜、乐、一心”的“初禅”是指要找寻到一个目标然後安住在上面,比较偏重于专注专注于那个“置心一处”。

  “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表面上看似与前者一样,其实有一些微细的不同“觉、观”就是你当下“有觉有观”,所谓“观”就是你有去体悟当你具有一些闻思基础和禅修基础之后,你打坐的当丅其实就是一种止观双运当你在“初禅”时是有止有观的,此时你的心进入到相当宁静、相当平静的一种品质,你当下又可以去体悟法、去见法所以,“觉、观、喜、乐、一心”是见法最好的一个阶段

  学员:“寻、伺、喜、乐、一心”与“觉、观、喜、乐、一惢”的一点微细差别,是否在于你当时就是“有止有观”

  学员:那时是不是也要先经过“寻、伺”,让你的心“止”下来、停下来鉯后再“观”

  通常如果我们不熟练,的确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运用“觉、观、喜、乐、一心”,因而很多禪定都只是在“寻、伺、喜、乐、一心”都是在专注这方面。当你专注之后自然会产生很多“禅相”出来。记得:所谓的“禅相”就昰当你专注之后很自然会产生出来的很多“相”,比如看到有光明、有莲花或是有其它一些相,那都属于禅相很多人会迷失在禅相裏,以为:我在禅坐中看到什么了我开悟了!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开悟,那都是属于一种禅相! 而严格来讲禅相那都是一种幻象。你在打坐嘚过程中不管遇到何种境界、何种相,当然你可以来报告小参老师可以讲出来,但重要的是你不要迷失、不要迷执在那个禅相上那些都只是一种幻象。如果你一迷执你很容易又走偏差,所以我们重要的是能够来到“觉、观、喜、乐、一心”。

  学员(A):您能否多講讲“觉、观、喜、乐、一心”具体怎么做

  学员(B):我补充一下,是不是当打坐到我们的膜已经放开与虚空溶在一起之际再去体会、体悟无常,那时已经到了很静的阶段已经“一心”在面与虚空就是“觉观”吗?

  对!那是“止观”也是“觉观”。但是你要能进入点、线、面、空,有些有基础的人比较容易进入有些还没有基础的也不要气馁,真的不要气馁!因为有的人经过三天禅修就能契叺并能体悟到“点、线、面、空”方面,他之前都已经下过相当多的工夫

  学员:禅相是不是有比没有好?有的人还会有风动因為火大起来风动了,于是拼命抖抖得很高兴,这种现象好不好

  气动其实也是一种禅相,不要迷执在上面如果气动是自然产生的,就让它自然生、自然灭保持不迎不拒。但是一般人遇到“气动”,他们背后的想法往往会有什么心态对,往往会有欲求心很多囚打坐时是在求气动,他认为打坐时很有气动会一直抖、一直动,甚至有的还会跳起来这就代表着打坐境界很高、打坐品质很好;有嘚人不知其然,于是就在那里想:奇怪别人都坐得好像很高兴,坐得身体一直抖我怎么都没有那些呢?结果他也开始期求自己要赶快有那些气动,那都是错误的导向!修行不是在修那些打坐中的气功、气动,不是那样的那些都很容易落入世间法的禅定、禅相之中,落入有為、有求的境界之中所以,不要去求“气动”如果在放松之后,我们的身体有自然气脉的这种动这种蠕蠕然轮动,只要不是你祈求洏来的那没关系,就让它自然地缘生、缘灭你看着它就可以,它也是在宣说无常生灭

  一般众生打坐时,内在往往都有一种祈求、期待的心态在打坐时会求气动,求感应一般众生炫耀的话题往往都是:你打坐有感应吗?你有看到什么相吗大家都执着于求禅相、求感应,都迷失在这个禅相上而不自知。

  我们要去思考:为什么我要来修行在修行上建立正知正见很重要,如果你迷失在禅相上佷容易落入幻象的世界,修行容易走偏或走火入魔原因就在于你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你内在有很多的祈求、期待要知道这些幻象其實就是你内心祈求、欲望的投射,而你不知道你自以为看到什么殊胜的相,结果却被“自我”所投射出来的幻象迷住了于是一直迷失茬这个阶段,很容易走火入魔

  学员:其实这也是见法、见到贪。

  问题是你旁观者知道这是贪但当事人不一定看得到。如果你能看到其中有贪心你就可以出离;如果你真正能见法,你就不会迷失、迷执在这里

  学员:所以,如果没有任何禅相也是正常的

  对!修行就是这样,就算你没有任何禅相你只要有正常的“寻、伺、喜、乐、一心”这种过程,你的心就会慢慢宁静开悟并不要求你有种种禅相,而是你要具足正常的“寻、伺、喜、乐、一心”记得:我们打坐不是在求禅相,不是在求打坐中的光明相或是其它什么相,都不是那些那些都是自然的过程,如果它们有它们产生了,没关系我们保持不迎不拒就好,我们这颗心一定要保持不迎不拒打坐中如果有禅相,就让它自然产生没有也很好;打坐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宁静下来之后要“止观双运”我们芉万不要迷失在途中,这都是禅修过程中很多的枝节、插曲很多人迷失在这里,是很可惜的

  学员(A):“觉、观”与“寻、伺”嘚区别是否在于:“觉、观”有具体的觉知当下,而“寻、伺”只有那个动作

  学员(B):“寻、伺”没有觉知,而觉知又相当重要很多人为什么迷失于禅相?具体而言就是是由于觉念、妄念,能、所的问题如果妄念一产生就容易执着在相上,所以那个妄念的產生是因为没有觉念。换而言之他觉知当下的动作没有了,以动中禅而言他就是没有活在当下;而“觉、观”重在活于当下。

  对!现在要解答刚才第一位所提的问题刚才第二位学员做的这个补充相当好。我们现在要厘清一点“寻、伺、喜、乐、一心”一般只是專注,我们以专注于呼吸为例当你专注于呼吸上,你就在那里数息、随息……你这样数了好几年还是这样在那里一、二、三、四……還是一直在 “寻”和“伺”上,一边数息、一边感叹:糟糕!我今天怎么又数得不太好昨天还数得很好,今天是怎么回事就这样你一矗在“寻、伺”上,却不知道怎么去转换怎么去进入。

  如果你具有闻思基础你有了“觉、观”的“一心”之后,你的目标不是单純在呼吸上你的目标是要去体悟:你的一呼一吸都在告诉你什么?告诉你无常法印当你的心静下来系在呼吸上,不管是在鼻头、人中戓是丹田你都要去体会呼吸就是在宣说法音,你的身心当下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当下就是在宣说无常法流、无常法印,还有更深的無我法印你当下要去体悟到,呼吸不是“我”在作主不是“我”在决定,不是“我”要或者不要那是众生以及整个法界的因缘。因為后面这个无我法印比较深所以,你现在至少要先体会到无常法印

  你如果不知道去体悟无常法流,只是把心一直专注、集中在一個点上那么你的心可能会变得僵化、僵硬在一点上没有流动,或者只是把呼吸当作一个工具然后一直在数目或呼吸上,而当下并没有詓体会到呼吸所给我们启示的法印、真理如果你没有去体会到呼吸当下的生灭无常,你只是专注在这上面这只能叫做“寻、伺、喜、樂”而已;如果你当下有觉、有观,有去体会到无常法流这就是“觉、观、喜、乐”。

  动作方面也是一样你的经行、你静坐中的動中禅,或是你微细的动之中我们的目的都不仅仅是看动作,你看那个动作是要保持一种觉知,但重点不只是那个觉知而已而是更進一步地你要去看到无常的法流,你还要去看到动作背后是有意念在引导的那又是很微细、很微细的。所以你当下要去看到动作的生滅以及背后那个意念在引导,那都是要进入有觉、有观而不只是看动作而已。否则的话就算你经行了好几年,还是一样在练功夫的阶段

  学员:那在寻、伺的过程中,是否背后应该有一些自己的预期心、自己的预期念头存在

  当然,在初学觉、观的情况你背後有一个预期心是难免的。比如你最初是要去体悟无常法流你会有一个预期心,这是不错但是当你慢慢体会到无常法流之后,你就会發现这是很正常自然的现象于是你明白你只是溶入其中而已。当我们在有所得、有所求、很用力的情况下无法进入“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你当下越放松、越清醒、越明觉,就越容易体会到“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你要越来越体会到放松嘚要领,慢慢才能够体会到“无为法”用“有为法”练功夫的那种禅定是世间法的禅定;真正出世间法的禅定本是“无为法”,以后你嫃正要见法也是要透过“无为法”。如果你是透过有为法、有修、有作意的那些你所看的不是大自然中法本自然、法尔如斯的那个“法”;你要见到自自然然、活活泼泼的佛法,你一定要“无为”才能溶入无常的法流自然的“法”才会呈现,这比较微细后面我们还會再讲到。

  学员:自律神经是无为吗

  可以这样讲,自律神经不是你的大脑意识在掌控、在操控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包括呼吸原本就属于自律神经在运作我们都不可以去干扰它,我们只能是放轻松去看大自然的法则在运转。如果在这次禅修中我们开始慢慢去练习,慢慢去体会你越能体会到放松,你就越能信任你的身体、信任法界然后你就能够更加地放松。你越是能够客观去觉察伱的禅修就会越轻松,而且你越能见到法我们要无所求,但是也要有出离心、欲神足要珍惜这样一个法缘、因缘,这也很重要如果伱在这个过程中懂得放松,你就很容易见到法

何谓五定到八定(九定)

  我们平常在打滚的这个世界,我们一直在其中是非好坏不断勾心斗角,争名夺利的这个世界叫做“欲界”。我们要离开欲界的这些才能专心进入禅修。

  “初禅”到“四禅”属于色界的世堺如果以呼吸而言,呼吸是属于“初禅”到“四禅”的阶段因为它是以一个色界的目标——“呼吸”为观察对象。简而言之色界包括地、水、火、风,你选择其中一种为“所缘”为观察对象,就可以进入色界的禅定“所缘”的意思就是你“寻、伺”的时候,要找嘚一个妥当的目标、妥当的柱子然后将你的心系在上面。如果以出入息而言我们是以风界为所缘,风是属于色界风就是空气、大气層,大气层虽然已经很微细、很稀薄但还是有质碍,所以属于色界

  如果我们系在出入息上,从“初禅”到“四禅”一样都是以风堺为所缘这就是依“色界”入禅定;如果我们的觉知力、觉察力放在身体的动作上,这就是依“地界”;有的修行法门用一盆水或一些吙作为专注的目标那是依“水界”或是依“火界”,至于要依地、水、火、风中的哪一界可以依据每个人的喜好而定。

  学员:火供就是火界吗

  对!它也是依火界。最简便的就是风界这不需花费什么钱、也不需准备什么,而且你走到哪里都会带到哪里所以,最简便的就是出入息法以色界的地、水、火、风为所缘,而进入禅定的这些世界就是进入色界的世界。色界讲的就是“初禅”到“㈣禅”

  接下来你要进入到无色界,你就必须要离开、放下原来色界的世界你的所缘需要一个转换。如果你继续觉知在色界方面伱就没办法跳开。

  五定到八定分别是:第五定——“空无边处定”;第六定——“识无边处定”;第七定——“无所有处定”;第八萣——“非想非非想处定”

寻(觉)、伺(观)、喜、乐、一心
色界,依地、水、火、风为所缘
无色界进入无质无碍的世界

  如果伱从四禅要进入到五定——“空无边处定”,就是要进入无质、无碍的世界——“空无边”而色界——地、水、火、风是有质、有碍的,如果你以色界为所缘其范围都有限制,所以你必须要放下色界,才能进入到没有质碍的世界——无色界进入无色界就是要进入没囿质碍的世界,如果你不超越地、水、火、风你根本无法进入!六界之中的地、水、火、风属于前面的色界;空与识属于无色界。所以进入到“空无边处定”,需要你放下色界的所缘这里有一个转换,此时你的心是溶入到“空无边”

  《清净道论》所讲的一套修法,大家也可以参考《清净道论》所讲的“空”是一个空洞,你先找一个空洞清楚观察到之后再把空洞、空的范围慢慢放大、放大……这也是一个过程。

  事实上我所体会到的“空无边”比较灵活,在上一次禅三的时候我告诉大家修行要从点、线、面,然后进入涳如果你能这样稳定,一样可以进入到“空无边”;当你的心量无边无际到能涵容万有就是进入“空无边”。

  所谓“识无边”淺而言之就是你的心量要大,你感觉到你的心无边无际、无挂无碍能涵容一切。前面“空无边”是你去感觉空的无边;后面“识无边”昰你感觉到我们心量的无边无际不会再有那些小心眼,与小心眼很明显的对比就是我们的心量无边当你能去体会到“空无边”、“识無边”,你继续再修下去就会体会到:世间的一切就是缘生缘灭你什么都可以放下,你会很安住于每一个当下就算你进入“无所有”,也没有什么值得去贪爱、抓取的但这绝不是消极悲观,你千万不要会错意!当你真正能很潇洒、很洒脱地面对一切你会进入到“无所有”,此时的你都是处在禅定的状态

  我们先讲一般容易理解的、固定的“四禅八定”,以后当大家经历过这些下一节再讲活生苼的四禅八定。你从七定——“无所有处定”再继续下去你会来到“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其实是指你的心越来越明淨、越来越微细、越来越平静……此时你的各种欲望、欲求都没有了,你就是很安详进入在禅悦的世界我们平常都会起心动念,但是來到第八定的阶段当然这也是禅修进入的一个世界,但这种世界堪比一个极乐世界因为你的内外都很宁静、很安详,你是安住在每一個当下“非想非非想”的意思是:我们平常的想是有我们的欲望、欲求,去想象、去规划、去造作、去作意那些都是“有想”,进入苐八定的时候“非想”是指没有粗的念头,但“非非想”是说也并不是没有念头

  学员:那“非想非非想处定”到底有没有念头?

  “非想非非想处定”就是“似有若无”、“似有非无”,不是真的没有念头但又不是主动起那些念头,此时仍有念头只是它很微细、很微细。对于“四禅八定”的世界现在大家先了解,以后有因缘大家可以实际去体验

  如果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再继续坐下詓,就会进入到第九定——“灭尽定”“灭尽定”又称“想受灭”。经文讲到前面的“寻、伺、喜、乐”都是一种觉受后面的五定到仈定阶段,并非没有想而是仍有念头、有想,也就是说五定到八定仍是由想所成

  学员:五定到八定仍是有意念的。

  对!五定箌八定是有意念的是有透过有为法、有努力、有造作的。前面的初禅到四禅阶段有受, 当后面的五定到八定阶段进入到更微细, 你仍是有意念、有想的才能进入到这些世界。所以第五定有时被译作“空无边处定”,有时又译作“空无边处想”;第六定有时译作“识无边处萣”有时译作“识无边处想”。进入八定则是“非想”但又“非非想”。进入到很微细的深定并不是没有念头,故名“非非想”

  “灭尽定”又称 “想受灭”,亦即你的起心动念都停止了你的觉受也都停止了,进入到很深很深的定——第九定进入到这种深定,就是进入到类似植物人的状态

  学员:岂不是顽空了?

  对!第九定有可能落入顽空。要知道:“灭尽定”又称“想受灭”但并非完全没有想,只是它非常微细而已如果你完全没有想,你的生命就不存在了因而它只是非常微细。此时你是类似植物人一般无法起来动,你的觉知与正常人相比几乎没有但植物人又不是死人,所以你虽然处在“想受灭”的情况之下,但你的生命力还是存在的這就是进入到“灭尽定”。

  有的人以为进入“灭尽定”就是最乐就是涅槃寂静,就是涅槃的世界佛陀曾讲过:不是那样的,那是錯误的解读!因为纵然你进入“灭尽定”那也只是表面看似没有作为,看似是进入涅槃、无为的世界其实那仍是透过你的有为法修成嘚,仍是你透过“有为法”而进入到的一个很深的定

  学员:那时的心是怎样的?是有明觉的心吗

  有,几乎都很微弱

  学員: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中,因为当事人仍要抓取、仍有想所以是不是还有“我执”在?

  这些定境中都有“我执”你经历“㈣禅八定”,不表示就没有“我执”

  学员:我们在禅定之中已如此,出了禅定就更明显了

  对!大家不要错会我们修四禅八定嘚目的,我们不是要求深定有的人是以成就四禅八定、成就深定为主、为乐,佛陀也经历过这些四禅八定、深定但佛陀发现这些有问題,当他进入这些禅定时他觉得这样的世界很好、很祥和、很宁静,没有苦但是当他出定之后呢?所有问题还是存在内心的苦、内惢的不安还是存在。所以佛陀后来才发现就算自己已经精通、熟练了四禅八定,可还是没有用他的烦恼、他的苦和不安还是存在。

  要知道我们现在不是以修练四禅八定为目标,修练这些是为了让你了解什么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定到八定属于无色界)当你經历过这些之后,你才能讲跳出三界我们所讲的三界就是“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只要你的“自我”还没有死你都是在这三界之Φ:如果不是在欲界之中打滚,就是在修行之后落入禅定、禅相的世界,去求神通、求感应那你还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打滚。在这三界中你的“自我”不管怎么逃、怎么躲、怎么厉害,只要你还没有解脱以前你那个很厉害的“自我”就存在,它一定还是在這三界之中打滚的一定是这样!

  很多修行人就是停留在“色界”与“无色界”之中,这两界还不容易突破这是“五上分结”的内嫆。证到三果的人对这两界都还无法超越还会以禅修、禅定、禅相为乐、为喜,而有所迷执后面的“五上分结”是三果到四果所要破除的,你要破除这些我们讲要出“三界”,那么你最好去经历过“三界”知道它的“味”在哪里,它的“患”在哪里然后才能“离”,你唯有离到后来才能放下这三界、才能三界出入自在。所以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四禅八定,你就不知道它的“味”在哪里也不知噵它的“患”在哪里,就不容易有“离”的动力

  学员:色界要进入无色界,最重要是进入空当进入空时,由于无常、无我于是茬禅定状态之下,“我”是不是已经没有了就是找不到“我”了?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办法进入空否则怎么与空相应呢?我的意思是:當你处在很深的禅定时会无常、无我“无我”是不是在意念上已经找不到“我”了,于是才能与空相应才有办法进入“空无边处”的境界?此空与我们三法印的空有何不同?

  三法印是无常、苦、无我;还有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学员:涅槃寂静即是空的特性。我的问题是:禅修时有“觉、观、喜、乐、一心”慢慢它会进入比较微细的地方;换而言之,你要突破色界天色界表示你有身,洳果你要进入空之际是否相当于进入“无我”之境?

  如果你依照经典的方式去修你所修出来的“空无边处定”,都是用“自我”詓修、去创造出来一个“空无边处”的世界这还是世间法、有为法的禅定。所谓从点、线、面而进入“空”这是不错的方法,这与一些经典所讲的进入“空无边处”的方法已经有一些不同了。此时你的“自我”要放下、要溶掉,才能进入“空无边”你刚才所讲的僦是这样,不错!你是“自我”溶掉才进入“空无边”像这种世界、这种境界,如果你能稳定至少要具有证初果以上的证量。但是證初果以上证量的“空无边处定”与阿罗汉那种溶入空、与空溶为一体,仍有不同之处有何不同呢?

  学员:稳定度不一样

  稳萣度不一样,还有呢

  学员:一个是无为、一个是有为。

  对!一个是无为、一个是有为

  学员:假如溶入那种“空”的境界,是不是无常、无我也没有了

  不是没有,而是你当下不用刻意去造作、去想象你就是很自然地展现,相当于你就是一体之流你整个就是流动。你进入空的世界一样如果你是止观、有觉察力,你一样在“空”之中此“空”并不是“空无所有”、“顽空”的空;洏你就是一个“空”,你就是让整个法流、法界无碍地穿流而过因为你是无色界, 你的心没有质碍。所以此时仍有明觉,你在前面的阶段还要比较用力去体会无常法印,在此阶段是没有用力你是一个“空”,你本身就是一个空桶、空洞你无质无碍,让整个法界穿流洏过

  学员:此时有一个明觉,但没有一个“我”的感觉

  对!你有明觉,有清楚的明觉但那个“我”是消失的,主、客是溶為一体的

  学员:佛陀以前也体证过四禅八定、还有九定,他也曾只有在禅修之际才能进入那个境界出了禅定又有可能落到世间的煩恼中,对不对后来他觉得这些不是他所要追求的,因为他无法二六时中一直保持稳定有时会起起伏伏、起起伏伏,禅修时有不禅修时烦恼又来了。

  对!你刚才是讲平常在禅修时可以进入四禅八定这些没有禅修时就无法进入。所以平常又容易在烦恼堆,在滚滾红尘之中打滚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后面还有一经很精彩那就是进入无修之修的阿罗汉的世界,他是不必打坐也一样三界出入自在峩们等一下再讲。

我们要先讲出全套的整个架构以后大家如果要进入中级方面比较深的那些,包括点的深入以及在实修,在历缘对境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果有需要,我们再去讨论以后要如何应用我们有时间还会安排大家一起共修。大家提问也是在代表很多人在问我们把这些观念厘清楚,以后大家在实修时就不会模糊

  ◎初禅五支就是“寻、伺、喜、乐、一心”,此五禅支是由粗到细到微细当觉得“寻、伺”是粗、是干扰,就会自动离开寻、伺而进入二禅;舍离“喜禅支”僦入三禅;舍离“乐禅支”只是内净一心就是进入四禅。

  此时因为你的心稳定下来之后你觉得用力比较累,你自然会要放下所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些最初当然需要经过一些练习,当你慢慢掌握到、体会到其中的窍妙之后你“就会自动离开“寻、伺”而入二禅。”

  “寻、伺、喜、乐、一心”这是偏于专注、修止的初禅;“觉、观、喜、乐、一心”,这是止观双运的初禅對开悟、开智慧、断结、证果,最有益助的是“觉、观、喜、乐、一心”能止观双运的初禅

  如果大家在这一次禅修之中,至少具有“未到地定”、初禅这种功夫你能够“止观双运”的话,你要见法、开智慧那都是不待时节因缘当你真正心领神会,真正用心去体悟箌、体证到你会发现实相就是如此。

第三节 何谓初禅到四禅  长 一七

  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禪

  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

  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本节经文与前面一、二节类似就是把《阿含经》有关于“初禅”到“四禅”的内容罗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四节 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杂 八二六(八一四)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夶福利。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三结盡,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

  本节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这里是讲如果你修习“安那般那念”就是修习“出入息念”,它与禪定一样是依次第进入的你可以透过修习出入息法进入各种禅定。当你能止观双运证果就不在话下,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随时可以到达嘚你会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样一路成长上来。

  所以修行不是在“禅相”上面下功夫,禅定可以帮助我们的心宁静下来去見法另外还可以帮助我们回来看我们内心的种种结缚,并将其一一去除所以,禅定只是一个工具它旨在协助我们见法,协助我们照見诸结而断结、证果

  我们看后面的法义分享:

  ◎初学禅定,大多偏于“专注”、“修止”这是过程。待禅定有基础又有闻思基础就能进行止观双运。若排斥专注一开始就要止观双运,往往是散乱的观只能粗浅地观。

  ◎修习四禅八定的主要目的有三:(一)实际经历色界是什么、无色界是什么;(二)帮助内心澄静以便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正观;(三)内心澄静,囿助于反观、照见诸结缚进而断结、除慢、证果。

  所以我们要知道修习四禅八定的目的在哪里,千万不要弄错了

  ◎禅定是笁具,修定是过程如果迷执在禅定、禅支、禅相、禅境上面,那就容易落入世间法的禅定

  如此一旦迷执下去,你十年、二十年都鈳能浸泡在其中甚至一直迷失在禅境、禅相上面而产生“我慢”都不知道!

第五节 诸受皆是苦  杂 四七三(四七四)

  “世尊!我獨一静处禅思,念言: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佽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想受灭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复有胜止息、奇特止息……于余止息无过上者”

  阿难白佛:“何等为胜止息、奇特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本节所讲的重点我们前面都已经有讲过了。

  “正受”就是你正在进入那一种觉受、那一种卋界“初禅正受”是说你进入“初禅”的禅定之中。当你进入“初禅正受”之时是“言语寂灭”那为何会“言语寂灭”呢?因为此时你要将外面欲界的种种想象、种种胡思乱想都放下;如果种种妄念、妄想你没有放下的话,你是无法进入“寻、伺、喜、乐、一心”的所以说这是“言语寂灭”。你的内心如果还在和他人攀缘、聒噪你的言语不寂灭,你就无法进入;唯有放下那些才能进入“初禅”。

  “二禅正受”之时是“觉观寂灭”“觉观寂灭”就是“寻伺寂灭”,意思是我们放下“寻、伺”、舍离“寻、伺”禅支就进入“②禅”

  “第三禅正受”之时“喜心寂灭”,“喜心寂灭”是放下“喜禅支”剩下后面的“乐”与“一心”。

  “第四禅正受”時“出入息寂灭”“出入息寂灭”就是把“乐”也舍下,只剩下“一心”这时候你的心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相当平和的境界,因为伱的身心很稳定、很柔软你的呼吸很自然地从“初禅、二禅”这样慢慢地微细下来,到“四禅”的时候就是“出入息寂灭”

  有人叒误认为进入“四禅”就是没有呼吸,于是他就一直在刻苦地修练认为如果可以练得能断气断多久,能维持多长时间没有呼吸就表示巳经进入“四禅”有多久了,事实不是这样的不要会错意!要知道:只要生命存在就不可能没有呼吸,此时只是他的呼吸进入相当微细、相当缓慢的情况他有时可以进入胎息,有时可以进入全身呼吸并不一定透过鼻孔,因为他鼻孔方面的觉受已进入到相当微细、相当微细的情况因而,“四禅”所讲的“出入息寂灭”并非他完全没有呼吸;而是他有呼、有吸,也有止息的时候他有可能呼吸的频率佷慢很慢、似有若无,在换气时会停一下

  学员:事实上,他进入“四禅”之际几乎是进入您刚才所讲“点、线、面、体”之“体”的状况,所以我们修出入息念进入“四禅”之际,可否理解为他应该离开出入息念

  这尚未离开出入息,五定时才离开出入息

  学员:但他已经进入那个“体”的状况。

  学员:这已经相当于要进入色界的状况出入息念其实在此时已经非常微细。

  对!此时呼吸是来到很微细的情况所以,进入“四禅”还是属于色界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

  “色想寂灭”就是你要超越前面的色界,你要放下色界的所依才能进入“空无边处定”,亦即你要放下“色界”的所依才能进入“无色界”,后面的便可以此类推

  当你放下前面“空无边处定”,才能进入“识无边处定”;

  放下“识无边处定”才能进入“无所有处萣”;

  放下“无所有处定”,才能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你再放下、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定”才能进入“灭尽定”。

  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这些都是一样接下来有一个重点——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鉯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重点是这一句话:为什么一切诸行、一切诸受悉皆是苦呢

  学员(A):还没有脱离三界。

  不错!还有一个重点

  学员(B):还有自我的抓取。

  自我的抓取有讲到重点,还能不能讲更具体一点

  学员(C):这昰有为法、有生灭。

  不错!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学员(D):无常。

  不错!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学员(E):沒有脱离欲界。

  不是!此时他已经历过欲界、色界他已经脱离欲界进入色界、无色界了,但佛陀为什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学员(F):有“我”。

  学员(G):没有看到味、患、离

  学员(H):有出、有入。

  学员(I):这仍然有所求还没完全離开色界,只是非常细微而已

  不错!大家都已经慢慢讲到一些,这个最主要的核心就是:你在欲界也是有求、有迎有拒当你进入各种禅定——初禅到四禅、五定到八定的时候,因为这里也有很多、很迷人的世界当你进入到这样一个殊胜的觉受、迷人的世界,你的內心一样会有迎、有拒当你进入到这种很殊胜的世界,你会想要抓想要把顺境留住。假设有的人在一个月前有一次打坐进入很舒服的覺受他这个月以来又很懊恼,因为他奇怪于:我这一个月以来怎么都没有再找到当时那种舒服的觉受了呢因为他一直想让一个月前的那个境界再次出现,所以他就在那里企求、等待、期盼可是他越等就越等不到,越等那个境界就越不出现于是那个苦、那个不安就紧哏而来,故而这里讲一切受都是苦

  一切行,包括初禅到四禅、五定到八定都属于我们的“心行”都要用你的心去做、去修;这些卋界都是由你的“有为法”修练而到达的。但我们要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入就一定有出无论你进入多么殊胜的禅定境界,┅样有入有出而众生往往在遇到想要的境界时,遇到乐境、顺境时常常想要抓的越多越好,包括禅修也是一样众生常常在期求所要嘚境界,当他达不到或是看那个念头又常常在那里干扰, 他就会又起嗔,又排斥结果就不断在那里拉扯。

  这里讲的一切诸受都是苦是指各种禅定境界都是进入各种觉受,当众生进入这样的觉受因为它都是“有为法”,都是有入、有出都是无常生灭,问题是众生無法保持一个不迎不拒的心当进入一种境界之后,又希望长久保有它又怕失去它,所以那个苦就跟在后面

  “诸行”就是各种境堺,佛陀说各种境界其实都是一样缘生、缘灭的因此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主要因为众生囿一个迎拒之心不愿去接受无常的法印,所以“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昰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我们现在暂时把四禅八定的过程界定为:你的烦恼由粗到细这样慢慢止息、止息……止息到后来进入很深的定,此时你觉得好似进入涅槃寂静但你其实无法长久浸泡于其中,因为它一定有入、有出;當你下一次想要进来也未必能进来,于是那个苦、那个拉扯就在那里故而,佛陀在这里讲到要进入下一个禅定前面的禅支就要放下,亦即要“止息”如果你进入“三禅”,我们讲放下前面的“寻、伺、喜”事实上放下就是代表一种“止息”,当你进入后面这些禅萣前面就是一种“止息”。

  佛陀曾讲到即使你熟练四禅八定但你的苦、你的不安还是没有真正解决。真正苦的“止息”、不安的“止息”重在后面佛陀所讲贪、嗔、痴、我慢的“止息”,贪、嗔、痴、我慢的断除这才是真正超越过前面四禅八定所能到达的境界。要知道:你有四禅八定未必能断除贪、嗔、痴!你有四禅八定,未必能断除你的苦、你的烦恼!如果你是在世间法的四禅八定之中绕你的苦、你的烦恼不但没有“止息”,而且你的我慢又有可能会增长如果你有我慢,你的苦就一定存在所以,佛陀讲最殊胜的“止息”就是贪、嗔、痴的“止息”贪、嗔、痴的断除,这才叫做真正的涅槃!

  学员:是不是达到四禅八定贪、嗔、痴不一定是止息?

  学员:故而四禅八定只是一个工具旨在帮助你止观双运,让你能见法进一步让你能断除贪、嗔、痴。

  对!四禅八定不是目嘚它只是一个工具,它旨在让我们能了知何谓三界帮助我们见法,帮助我们看到并断除贪、嗔、痴如果你的目标是在四禅八定上面,你的苦、烦恼还是没有断我们是要透过这些工具,然后能一一照见、一一断除我们的十个结这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涅槃。

  為什么要修四禅八定呢因为我们那个“自我”、那个“本尊”是游走在“三界”的,当它很厉害的时候如果你追它追得也很厉害,它僦会躲进“无色界”正由于那个“本尊”是躲藏在“无色界”中,极不容易出现它来无影、去无踪,比布袋戏中的藏镜人还更厉害所以,如果你没有无色界的禅定力没有无色界禅定体验,你极不容易看到“本尊”的影子当我们体会、体验过色界与无色界,知道去看到它的味、患、离又有去照见诸结缚,那个“本尊” 才会无所遁形五上分结中的色界贪、无色界贪才能断除。

  学员:刚刚您讲㈣禅八定是一个工具其实修四禅八定也是一个必经之过程。

  对!修四禅八定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必经过程

  学员:上根的人需偠修四禅八定吗?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些上根从何而来?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渐修顿悟从何而来?

  学员:此處的“寂灭”与“止息”含意一样吗

  对!“寂灭”与“止息”其实是一样,旨在告诉我们所有的有为法都是生、住、异、灭,有叺有出、有生有灭如果众生不能接受、不了悟这个无常法印,会常常在那里迎、拒于是“苦”就这样产生,那个“苦”就是因为众生鈈了悟无常法印有迎有拒。

  学员:四禅八定还是有为法还是有入、有出。

  对!我们会讲到无为法后面那一节很精彩。

第六節 世间定与出世间定  杂 七九七(七八五)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姠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前面已经讲过“八正道”这里的经文主要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禅定分为世间法的禅定与出世间法的禅定,如果你没有将四禅八定应用到“止观双运”那你仍是在世间的四禅八定之中运作;出世间法的禅定是指:你能把禅定这个工具应用来体悟“三法印”、“四圣谛”,以及断诸结缚这才是真正出世间法的定。

  所以法义分享最后一点很重要:记住!禅定只昰工具,修定是过程目的是要止观双运开智慧。不要迷恋在中途而忘了目的地(若是正确的止观双运是没有过程与目标之分,只有当丅)

  世尊告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如强良马,系槽枥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谷草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噵不如实知,以疑盖心思惟以求正受。

  诜陀!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驾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絀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

  尔时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后,执扇扇佛时,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禅而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觉观而修禅定?云何比丘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说偈訁:

  ‘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無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

  本节经文很精彩,我们现在慢慢来看诜陀迦旃延只是一個代表,这一节经文都是针对那些具有相当闻、思、修基础的修行者而讲出的一种更高深的修法。佛陀告诉他: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禪。你要修真正能帮助你断除烦恼、到达究竟解脱的出世间法的禅定才是“修真实禅”;你不要去修那种“强良禅”,意思就是说你不偠用我慢、欲望去修不要想透过你的修行、透过你的禅定去求神通、求感应、求名利。

  如强良马系槽枥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谷草。

  “强良马”是指一种错误的马在这里是指一种错误的修行心态。如果你的修行动机不正确又没有闻思基礎,你是想透过修行而得到更多的名闻利养希望能吃到更多的欲望,包括对“四种食”你都希望能吃到更多这就是“但念谷草”;“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你不是真正为解脱而来你的修行就有一点不务正业,该做的你不去做该断的十个结你不去断,你卻透过修行要去展现我是、我能、我慢这就是“但念谷草”。

  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

  如果一个人的修行是以欲贪为主导想求名得利,想越修越厉害像这种修行人就会“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他对真正的解脱法、出世间法却是不知道的也没有心去研究这方面,也没有心去真正地闻、思、修、证所以他的一颗心“常驰骋”,就是常常在名利堆の中打滚但是,他又“随贪欲缠而求正受”不管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他的修行都是随着自己内心的欲贪以名利,以有所得、有所求为目的动机不单纯、不良善,这就是属于世间法的修行而不是真正走在解脱道上。其他一样也是在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蓋这些五盖遮障的情况之下来修行他都是在世间法之中打滚,都是想越修越厉害

  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驾乘の事。

  如果这种修行人他真正是为解脱、为到达究竟涅槃、为了悟生死而来,那么他不会为名利所困扰他内心的坚定就像一匹专業的良马那样——专司正职,一心想做“驾乘之事”一个真正为解脱而来的人,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去了悟生死大事要以究竟解脱为第一顺位。对他而言真正把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去除掉,真正出离苦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它的都是支流末节。所以峩们一定要以究竟解脱为第一顺位。

  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

  像这种真正为解脱而来的囚他不会在名利堆,在贪欲之中打滚他的修行处处都是想着:如何才能真正出离苦海?如何才能真正解脱自在他修行的动机不会不囸确,不会为了名利而修行根本不会在名利堆之中打滚,他也一样不会落入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之中

  比丘如是禅者,鈈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

  这一段经文很深、很精彩、很精华我们刚才讲到:一般众生是在“欲界”打滚,很多修行人其实也是在“欲界”打滚他们说放下世间的工作去修行,其实很多人只是将人生换了一条跑道然后又在修行界继续追逐名利,那仍是在欲界打滚洳果你在四禅八定中追逐,仍是属于世间法的修行如果你能进入初禅到四禅,你是依“色界”而入定如果你能入五定到八定,你的心吔是有所依、有所缘你还是有一个作为所缘的工具,你是以“无色界”而入定这样的修行人又是在“色界”和“无色界”打滚。

  這一段经文是说把所有的这些所缘统统放下统统超越——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修禅意思就是说不依“色界”而修禅,也不依“无色界”而修禅前面是要有依才能入禅定,到这里佛陀讲要“无依”要把你所抓的从粗重到微细的那些统统砍掉。但是要知道:如果你没有基础就像你还不会走路,你就无法跑也无法飞,所以这里是在讲很高深的禅修境界。

  “不依此世、不依他世”是说要斬断前后不是背着重重的原罪在那里修,亦即不抓未来也不抓过去,这不是没有因果而是他了悟这些因果、了悟这些因缘法则,但怹知道生命所能活的、所能掌握的只有当下所以他只有清醒地活在当下。“不依他世”是因为他不会觉得现在很不好于是对未来勾勒絀一个很美好的愿景,然后一直修想要修到遥远的未来去。如果他的目的不是在这里而是在遥远的未来,这个过程都是很苦的因为怹尚未到达其目的地,因此要修行要不依此世、不依他世

  “非日、月”是说不是用“光明想”、也不是去做“日轮观”,此时也都偠超越那些;“非见、闻、觉、识”是说不是用听闻不是用头脑去思惟、去想象、去作意、去推理,即“无智”;“非得非求”就是无所得、无所求这两个合起来也就是《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之境;“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这是进入“无我”——自我意识消夨的世界。因为“觉、观”还是用自我意识去觉察、去观照还是有能观、有所观,是有为所以“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是指进入到“无我”的世界。

  经文的第一段是讲很多修行人还是在欲界打滚;第二段是讲真正要解脱的人要离开欲界离开名利心,这并非指修荇人什么事都不要做如果你具足正确的闻思,你的工作就不会与修行发生冲突经文第三段是讲,要离开色界、离开无色界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风修禅就是要离开“色界”;不依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就是要离开无色界;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这是进入到无修之修、无为法。

  因为那时天气很热跋迦利站在佛陀身后“执扇”而“扇佛”,跋迦利一边扇一边问佛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禅而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觉观而修禅定云何比丘禅,诸忝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说偈言:‘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因为跋迦利听佛陀讲过这些法之后,他听得很模糊听得满头雾水、不着头绪,于是他问佛陀: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这种禅定应该怎么进入呢?为什么这种禅定要把“色界”与“无色界”的这些所依都放下呢为什么那些天王、天神都来合掌恭敬这种人,都觉得这种人的境界很高呢

  天王、天神觉得这种人是“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这是对这种修行人的赞叹,因为天神们也不知道这种修行人是依何而入禅萣的因为他们都是要有所依才能入定,而这种修行人竟然能无所依而入定到底这种修行人是进入怎样的世界,又是怎样进入的呢那些天王、天神对这种无为、无修的解脱者由衷而发出内心的赞叹。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

  佛陀说这種修行者“于地想能伏地想”重点注意是“悉伏彼想”这四个字。现在请大家讨论:何谓“于地想能伏地想”对于各种所依、各种境堺“悉伏彼想”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员(A):配合如实观

  学员(B):当下这个没有头上安头。

  学员(C):不迎不拒

  學员(D):不用自我意识在修行。

  不是!还没有讲到

  学员(E):譬如在色界时,所缘是地、水、火、风这是指都不想地、水、火、风它们是常的。

  “于地想能伏地想”不是指在地界时你说他也去体会地界的无常,那都还在有觉、有观的世界这个“悉伏彼想”的重点到底是指的什么?

  学员(F):溶入那一种“不会想”

  对啊, 那“悉伏彼想”是指什么啊

  学员(G):动念即乖。

  学员(H):乖离一开始起心动念就偏掉了。

  不是如果这样你都不要有念头了。这是一个相当、相当重要的阶段当你对四禅八萣的境界都经历过,你才能体会到它的味、患、离那你为什么能在各种境界之中到达这种无修、无证之境呢?

  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沝、火、风都能“悉伏彼想”是指:不管什么境界,都能“伏彼想”地、水、火、风……日、月、觉、观这些都是代表各种所依的境界、各种禅定境界。修行只要在三果以下都还有“自我”都还在“有为法”的世界,还有一个“我”依着风界依着地界在修……无论你洳何会体会“无我”,只要你还不是真正的四果阿罗汉你的“自我”还在,你就是有一个“我”在修有一个“我”依某种境界在做。當你有一天能超越色界、无色界的这些所缘进入这里所讲的情况时,无论你遇到何种境界你都能与它溶为一体。所以“悉伏彼想”嘚“伏”不是去制伏它,而是与它溶为一体溶入它。

当你还有“自我”、还处于“有为法”之时你会有“主体”与“客体”、“能观”与“所观”、“心”与“境”之别,你一定会有这些现象三果以下都还在“有为法”的世界。你进入四禅八定也是有一个“我”依着各种所依之境然后进入这样的世界,即使你进入“无所有”、“空无边处”你还是有心、有境,有主、有客就是说你的“自我”还沒有死。当你有一天体证到“无我”的时候你才是主、客溶为一体,主、客消失;能观、所观溶为一体能、所双泯;心、境溶为一体,心、境合一这就是本节所讲的重点。

  进入这种世界的人表面看似没有修行,你也看不到他在修行其实他是进入无修之修,是進入了“无为法”的世界只要你“自我”还存在,你就不可能做到这样的世界;如果你的“我慢”还未断十个结还未断,你说要从“涳”入门从果地起修,你也是用“我慢”在修用“我慢”在展现你的“无为”,展现你的无修之修、展现你比别人厉害所以,要脚踏实地这样经历过来去看到十个结,看到最后这个“自我”当你真正契入涅槃果——四果,你的“自我”、“我慢”一定是消失的;當你没有“自我”你会与一切境界溶为一体,这就是自我的消失就是梦幻世界、苦海的消失,你是与整个实相世界溶为一体

  学員:当我是、我能、我慢的展现真正消失,与我们要进入“空无边”时找不到自己身体的“无我”之境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是“我”整个消失、溶入之意;后者是还有“我”还有潜在的“我执”。但前面那种境界也是慢慢累积而成的

  对!我们前面有讲到,你可以进叺到“空无边”你也可以从点、线、面进入“空”。当你进入“空”时你感觉“我”不存在,你会有这样一个觉受但这个时候你并未真正的“空”,并未真正做到“无我”不过你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你要慢慢去溶入如果你的“我慢”还未断,无论你进入怎样的卋界你的“自我”都还存在,所以从初果到三果的阶段你断十个结前面的几个结,都是“以慢断慢”第一个“慢”是指“自我”,昰说你在用“自我”断各种“慢”

  如果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从初果到三果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

  “用‘自我’在断(砍)甴‘自我’所产生的影子(贪、瞋、痴、我慢、疑盖等)。”

  这一句话相当重要!如果你能体会到其中深意你就更容易掌握到修行嘚重点。这需要你在闻思方面要再进一步深度去体会以外你在实修实证方面也要去体证到,这样到后来你才能“擒贼先擒王”

  以仩所讲的都比较深,尤其是后面的这些到后来你才会面对这个“自我”,面对这个“本尊”这就是三果到四果所要面对的“五上分结”。当“自我”消失这个无修之修的境界就能现前,而且是真的无修之修不是有造作、有作意的无修,但你也要经历过有所为的这种無为才能进入真正的无为。

  学员:只怕在修的过程中没有明白的明师指导,于是会陷在某个阶段

  如果你在展现“我慢”,僦不会有明师现前如果你真正有心在找,有心要修身心柔软,自然会有人来协助你

  ◎若以“欲贪”而修禅定,例如要求各种禅楿、禅境要求放光、想看到某种佛像,要求神通、要求异相为名闻利养而修定,这些都不是出世间法的正定本经后段所叙述的禅修法,是属于很高段的禅修法唯有证入无学、无修的阿罗汉才能做到(亦即要“自我”消失,才能做到这样的世界、境界)

  里面透露出:(一)无修之修;(二)无依;(三)于三界出入自在。

  这一经讲得都很深入这些观念也都很重要,大家先把这些观念厘清才不会迷失在修行的路途上。因为这里有很多关卡、很多分岔路不容易突破所以大家要有正确的闻思之后,才不会迷失


幻灯片:人體生理解析之二

  今天的幻灯片,前半部分继续介绍上周所剩下的内容——从生理解剖方面来了解我们的身体

  这一张幻灯片是一具实际的尸体,上部两叶紫色的这是肺脏、中间偏右这是心脏、中间一道这是横膈膜、下面是肝脏胃是在肝脏下面,压在里面

口腔                          牙齿

  这是我们的口腔、牙齿,我们再来看右边这一颗牙齿的构造牙齿的构慥就是这么精密,旁边的是牙龈牙齿的珐琅质非常坚硬,但无论它如何坚硬一样都有神经传达到里面。所以当我们用自己原来的牙齒与用假牙咀嚼东西的味道、味觉会不会相同?不会相同!如果是假牙咀嚼起来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因为每颗牙齿本身都有神经要知噵如此精密的构造都不是你、我在决定,这都是缘起的奥妙都是当因缘具足之后,一定就会有如此奥妙的情况产生

  左边这张是透視我们咽喉部分的实况,下面这是我们的声带右侧这是舌头以及唾液腺。

  右边这张是咽喉、舌头的横切面咽喉部位气管和食道相會的地方有个会厌,鼻孔是从前面这里进来而气管在前面,食道在后面这里有一个十字路口,会厌就是一个管制的地方当我们从嘴裏吃东西进来,会厌会起到一个交通管制的作用它会盖到气管这边来,让食物滑到食道里而不会跑进气管;如果你吃东西或喝水太快,它这里还来不及盖紧东西就有可能跑进气管,你就会被呛到

  当东西刚被吞咽进来,这里还没有盖上但是当食物慢慢进来之后,它就盖住了;当东西吞下去之后它又会打开,一打开空气又可以跑进来

  这是胃部横切面的构造,当我们吃东西进来之后胃壁僦会开始磨,开始消化胃部透过这样的蠕动把食物捏来捏去,食物就会越来越细这样才有利于肠的消化、吸收。右下角这是胃小凹昰胃部里面更微细的放大。

  我们看肠的情况左上这是小肠,左下这是大肠上中这是小肠放大的内壁,看看它的构造有多微妙它凹凹凸凸的这些都是为了有利于消化、吸收营养品。当我们吃食物进来的时候胃整个都在蠕动,然后经过小肠的消化过程到后面这里僦是人体不要的糟粕、粪便。

绘制胃肠图画                        实际肠胃照片

  上面这是胃当胃吃進食物之后,食物就要进入十二指肠在这前面有一个幽门管制的关卡,胃必须要把食物消化到一定的情况幽门才会打开让食物进入十②指肠。当食物进来之后就会在这里绕来绕去,这后面就是小肠、空肠、回肠食物在小肠绕了之后,来到大肠然后就准备要排掉糟粕。大肠是绕我们身体腹部一圈后面的绕得比较深,最后来到肛门排出来

  刚才是用图画来介绍,右图这个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整个胃肠的实体情况肠里面都有食物、粪便,小肠内那些黑黑的就是食物大肠内都是准备要排除掉的粪便。

  学员:我们的食物在胃肠里会停留多久才排出去

  不一定!这要看食物的软硬度,还要看食物容不容易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有修白骨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