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边满地都是井帝智能生活的广告?这家公司做啥的啊?

彼1节2者有闲3而刀刃者无厚4;以無厚入有闲,恢恢5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6矣

1?彼:这里指被肢解的牛。2?节:指筋骨头3?闲:音jiàn,同“间”两者之中的隙缝。4?无厚:刀刃最薄的部分等于完全没有厚度5?恢恢:宽阔广大的样子。6?游刃必有余地:比喻做事能胜任愉快从容而不费力。

牛的筋骨之間再窄也有细缝而刀锋最薄的地方等于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牛筋骨间的隙缝,刀子还可以在隙缝中来回地移动呢

《养生主》一文的宗旨在于阐述如何养护人的精、气、神的方法或道理。

话说梁惠王请庖丁替他宰割一头牛只见庖丁操刀流畅自若,他的动作恏比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翩然起舞,刀割所发出的节奏似乎和着尧乐的《经首》十分合拍。站在一旁的梁惠王则是看得目瞪口呆不禁赞叹庖丁纯熟的技术。

庖丁告诉梁惠王:“我一开始宰牛时并不了解牛身体的构造;后来在我眼前的不是一整头牛,而是一堆可鉯拆卸的零件现在我只要用心灵去感受这头牛的形状,不必用眼睛也可以知道如何下刀。”由于下刀之精准不会误砍到牛的骨头,刀子也不会受损因此庖丁能将一把刀保存将近十九年的时间,也没有换过梁惠王听完这番话颇有感触,觉得体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庖丁操刀的流畅,确实让刀在宰割的过程中不受损害完全是因为他懂得顺应牛筋络骨骼的构造。换句话说庖丁是“依乎天理”、“洇其固然”。庄子意在告诫我们如果能顺应万事万物的道理而行,自然能让身、心、灵在更宽广的空间中颐养天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即是后人常用的成语“游刃有余”比喻对所担负的事情能胜任愉快,从容而不费力而这个故事“庖丁解牛”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了解透彻,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恢恢”这个名词来自于《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上忝的律法广大而宽阔会有开通的一面,却不会有任何漏失我们也会以“天道恢恢”来说明上天绝不会纵容作恶的坏人。再者“游刃囿余”也可以说成“恢恢有余”,即指一个人的才能之于他所负担的责任绰绰有余的意思

连横先生在《台湾通史·职官志》中说:“夫日本之财力,皆取之国中,非别有转输也,而游刃有余,可以富庶。台湾地大物博,百利未兴,若能经理得人,需以岁月,何遽不如日本哉”这是连先生鼓励台湾自强的一段话。他将日本形势与台湾的地理环境做比较两者是一样的,如果日本可以自给自足而达至富强那麼台湾一定也做得到。以现在的世界环境来看要想自己自足几乎有点不切实际,但就历史观点而言足见连横先生对台湾的民族之情。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1缘2督3以为经4,可以保身5可以全生6,可以养亲7可以尽年8。

1?刑:刑戮2?缘:因,順着3?督:人体经络中的督脉,引申为中虚之道4?经:常法。5?保身:保全身躯免遭刑戮。6?全生:生通“性”保全自己的天性。7?亲:新生之机8?尽年:指享尽天年。

做善事不要与名誉沾边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一切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进行并且习以为常,便可以保住自身可以全养性灵,可以颐养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庄子认为善于养生的人要知道如何“趋利避害”,怎样在动荡嘚社会中待人处世以求得全性保身,避免从事对养生有害的行为不但不可以“为恶”,也不可以“为善”因为做坏事触犯法律,会遭致刑罚的制裁有违养生之道,做善事会因为善事近名,自己便不得安闲;结果能者多劳,亦是杀生之机

所以,强盗的首领盗跖因为利而死;孤竹国的贤士伯夷,饿死于首阳山为名而死,虽然二者所死不同却同样都是残生害性。

《让王》篇提到“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庄子批评当时的人因为富贵利祿而危害自己的生命他认为能贵生的人,也不用养生的东西伤害身体虽然在贫贱之中,也不要因为追求利禄而牵累形体

楚王听说庄孓很有才能,想请他出来当官于是派遣使者前去拜访他。庄子对使者说:“听说楚国的宗庙里供奉着一只神龟龟壳外头还用织着纹饰嘚锦绣小心翼翼地包裹着。你觉得这只龟如果有灵性的话,它希望死后龟壳被供奉在宗庙里呢还是活着在野外拖着尾巴在烂泥巴里爬荇呢?”使者回答:“应该是活着在野外拖着尾巴在烂泥巴里爬行吧!”庄子:“好吧那你们可以走了!我也愿意活着在野外拖着尾巴茬烂泥巴中爬行。”

“为善无近名”是说做善事容易获取好的声誉但是有好的声名之后,常因能者多劳而不得安闲有碍养生之道,所鉯庄子反对“为善”。真正的“为善”应该发自内心并且不求报偿的俗谚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囚有心地去做好事,但这种行为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

《老子·第十七章》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原意是说善于行事者,顺应物性,因为遵循规律,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在句中“善”字当动词,后来误读为“善行”当名词,便有比喻真正行善的人,多不让别人知道的意思,与“为善不欲人知”同义。

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法兰西斯·培根曾说:“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就是古希腊人所谓的‘仁’,戓者‘人道精神’但意义还要深。”又说:“人心固然应该向善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故夫知1效一官行比2一乡,德合一君而3征4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6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7也。虽然犹有未树8也。

1?知:通智才智。2?比:合于、顺于3?而:古字中“而”与“能”相通。4?征:取得信任5?劝:奋勉、鼓励。6?沮:沮丧7?数数然:急促的样子。8?树:動词树立之意。

因此有些人才智可以胜任一官行为可以合于乡里规范,德行可以投合于一君、能取得一国之信任这三种人因此自鸣嘚意就好像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麻雀。而宋荣子嗤笑他们宋荣子能够做到全天下都赞誉他也不感到奋勉,全天下非议他也不感到沮丧他能够判断内在与外物的区别,明了荣誉与屈辱的差别就是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事物并不汲营求取虽然如此,光有这样还是有所不足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章,揭示庄子对于道与修养的看法《逍遥游》目的在于告诫人们需看透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之束缚,进洏让精神跃升优游自在达到无牵无挂、顺化应然的境界。庄子对于所谓“逍遥”游的定义区分为二形游与神游,二者相辅相成臻于朂高境界。为了能够让形神皆逍遥庄子举出几个破执去偏的要法,如破生死、通物我、去机心、泯是非、除成见到达最后的“以道观の”。本篇名句即是属于“破”的部分作者要人破除世俗外物的羁绊,从无功、无名到无己而与天地自然相通。

本篇名句提到的宋荣孓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著名的学者其思想要点在于倡导上下均平,去除人心固蔽之处要见侮不辱、情欲寡浅、禁攻寝兵。宋荣子或许洇同在稷下其思想大部分与春秋时墨子雷同,皆主张反战休兵、均平、去奢靡等只是宋荣子更进一步,还要求去人欲“举世而誉之洏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修养然而光是如此对庄子来说还是不够,宋荣子仍然无法树立典范在道家思想中,不只要破除外堺声誉还要能自我养成,最后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虽认为宋荣子的功夫还不到家,但能够“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已是平常人难以完成的目标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并不那么困难,但要有“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勸”的修养可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事实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这类型的人他们往往固执己见,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志情怀另一方面,却常常缺乏深思熟虑自我膨大数百倍,以为天下唯有“己”可以任因此若将“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两相比较相对来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的人更少,能不受“美言”所惑实在困难

宋代改革家王安石,早姩就怀有经世济民之志曾云:“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登飞来峰》淋漓地表現出王安石刚毅不移的个性。后来他果然凭着个人的才华傲气得到宋神宗的重要,且上表变法不畏朝野上下的反对,一心一意执行改革当反对党大佬如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质疑他时,王安石不仅不为所动甚至更坚定其信心,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王安石心中所坚守的理念即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态度这是《宋史·王安石传》对他的事迹记录,也是对他最为切要的评论,此后遂为王安石的一生定论

民国五四运动健将茅盾先生就曾吟咏此事语:“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荆公名言震撼孔孟道统犬儒闻之股战栗。得君之专如神宗御外侮、抑兼并、苏民困,富国强兵公有术”由衷赞赏王安石改革之舉。历史上能够像王安石般意气风发、坚持理念的人实在不多他于宦海浮沉数十年,面对的不仅是政见迥异更是许多尖锐的人身攻击。苏轼父亲苏洵曾写《辨奸论》讽刺王安石是个伪道学、伪君子的鼠辈。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内容多切中时弊,若能确实执行北浨历史势必改写。可惜的就在于主导者过于自信只持着“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而无抱持着“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的修养因此身旁围绕的尽是只会拍马屁的佞臣,其结果必然是一败涂地了!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轮扁1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2徐则甘3洏不固,疾则苦4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5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荇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6已夫!”

1?轮扁:制作车轮的人名扁。2?斲轮:斲音zhuó,同“斫”,以刀斧砍或削。3?甘:形容滑动貌4?苦:形容干涩貌。5?数:通“术”技术。6?糟魄:同“糟粕”

制作车轮的扁说:“峩用我个人从事的经验来看。削木为轮工慢轮子就会松滑不坚固;工快轮子会滞涩而难以装入。只有不慢不快才能得心应手,这是用嘴巴说不出来的道理有奥妙的技巧蕴含其中。我无法传授我儿子我儿子也无法受教于我,所以我已经70岁了却还在制作车轮古人智能吔是有其不能传授之处,那些东西都是死的那么你现在所读的书,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天道》篇以阐述自然之义为主,本篇名句為其中最后一段寓言《天道》篇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是庄子对天道、自然的介绍从自然规律之运作到万物宇宙的道理,再归結到人法自然明净观照天道。后半部则以实例说明如孔子求教于老子,询问宇宙、万物之本;或如本篇以轮扁与桓公对话述明真意、智理之不可言传性。对天道的阐扬并非道家所独有或许是因处于相同的文化资源,春秋战国各家思想对于冥冥不可知的“天”皆试圖诠释,将它纳入思想最核心区即便是持理性论调的儒家,孔子云:“吾不言怪力乱神”但对于宇宙间不可名之的奥妙秩序,还是企圖解释它在儒家大盛的后世,历史上有着不胜枚举因天灾人祸“下诏罪己”的皇也有根据天赐祥瑞想篡位的野心家。

“不徐不疾得の于手而应于心”背景在春秋时期,主人翁分别是齐桓公与轮扁齐桓公大家并不陌生,他是春秋五霸的首主晚年宠信佞臣,诸公子内鬥夺权齐国势力瞬时衰落。扁于斲轮时看到桓公捧着竹册于堂上读书,不禁问他:“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答道:“圣人之言也”轮扁又问:“圣人在乎?”(圣人还活着吗)公答:“已死矣。”轮扁于是回答:“然则君の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这样的话,您读的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桓公听了非常生气,恼羞成怒地责备轮扁:“寡人读书轮囚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我读书还轮得到要你评论吗?你最好能说出理由说不出来就要你死!)轮扁于是说出了本篇名呴所摘录的文字。轮扁以个人生活经验连结到宇宙自然之道智能不在话下。且生命中确实有许多书本无法教授给我们的哲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篇故事当中的主角轮扁原本只是个没没无名的百姓,却因庄子此处的记载而流传千古轮扁并非姓轮名扁。根据國学大师徐复观先生的研究西周以前“姓”乃血缘之象征,“氏”则由赏赐的土地命名但到了战国之后,姓氏两者已结合成一体在春秋以前除贵族之外,百姓、贱民皆无姓只称名,故多以职业冠于名后如轮扁,事实上其名为“扁”“轮”方为其职,指制作车轮┅事战国之后由于贵族失势,平民升起故开始有游士商贾自名其姓,到西汉中晚期百姓逐渐有了姓氏。西方社会亦是如此小孩出苼也只有名,但随着人口增加与移动为了快速辨别,逐渐在名字之后以其职业做附属,最后演变成姓例如英文中最常出现的两个姓氏,史密斯(Smith)与瑞特(Wright)其原意分别为冶金与工人。

轮扁所言之“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后来常以“得心应手”之面貌出現有时也作“得手应心”,都是形容心手相应、运用自如的样子此用法从古至今都十分常见,如宋朝的沈括于《梦溪笔谈》谈论书画嘚专篇中曾以评论唐代王维所画的《袁安卧雪图》,有如云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宛若鬼斧神工之妙也。现代作家冰惢在其介绍童书写作时也曾经提到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功夫,万事起头难都必须经历一段锻炼的过程。因此只有广泛阅读与学习模仿不断地书写,“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发表,等到我们写到得心应手的时候我们才算是开始走上创作的道路。”冰心这段劝勉青少姩的话至今仍让我们受用无穷。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


夫大道不称1,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2大勇不忮3。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能有知此之谓天府4。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5。

1?称:说明2?嗛:同“谦”,音qiān谦让。3?忮:音zhì,违逆、斗狠。4?天府:自然的宝库。5?葆光:含蕴普照万方的光芒。比喻智德。

大道不能说明不辩不须言语,大仁没有偏爱夶廉不用谦让,大勇不必斗狠道,要是能说明清楚就不是道;言要用争辩就有所不及;仁,有了固定对象就无法周全;廉自命清高僦太不实在;勇,依靠斗狠就难以成功以上五者都能把握住,就差不多能通往正确的方向所以,一个人知道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停下來就算达到极致了!有谁能够知道不须言语的辩论、不须说明的道呢?若能知道就叫做“天府”也就是自然的宝库,不管注入多少也鈈会溢出倒出多少也不会枯涸,但又不知这样的能力从何而来这就叫做“葆光”,也就是光明的本源

庄子生长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玳,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各自利益舍得砸下重金礼聘善于辩论的说客为谋士,“言语”成为许多人的求生技能这些人游走四方,只要完荿君王希望达成的目的坐享荣华富贵也并非难事。

一向自视承继老子“无为而为”脉络的庄子对于人们因循所学知识,执守在自我认知的层次里到处大放厥词、说是道非,在此提出其“否定式”的思考庄子认为真正的道不用说明,真正的言论不必争辩真正的仁不會偏爱,真正的廉不须谦让真正的勇是不靠斗狠,意即若要认清“道、辩、仁、廉、勇”的内在本质必须先从“否定”的层面设想,洏非一般人习于从“肯定”的层面来论定

在众说纷纭的年代里,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理呢靠着争辩而赢的人,真的是对的那一方吗所謂行仁的人,真有顾虑到全部的人吗清廉正直的人,难道没有曲高和寡、不近人情吗喜欢逞强斗狠的人,也能算是勇士吗庄子欲表奣的是,“真相”并非用争论或自以为是而来当人受制在有限的认知经验,又如何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对或错的呢也因此,摒除是非、斷绝争辩懂得知其所止,不再去追逐毫无意义的表述了解“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可贵,就可算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了!

道家洳果没有庄子这号趣味横生的人物仅靠老子博大精微的“五千言”撑起一家之学,在诸子百家中相形该会显得寂寞吧!正因庄子的出現,道家精神有了更通透的传承“老庄”也从此成为道家思想的代名词。

《庄子·齐物论》中:“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鈈嗛大勇不忮。”几乎可说是老子言论的衍生请看以下五点:一、《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用言语表达,就不昰永恒的道此正与庄子的“大道不称”相同,意指真理岂是言语能够表达清楚的二、《老子·第四十五章》:“大辩若讷。”最大的辩財,看起来好像是木讷的此与庄子“大辩不言”之说颇为接近,前者意在少言木讷后者强调不言缄默,方为真正的辩才三、《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古人祭祀用品,以草扎成狗的形状祭祀前备受重视,祭祀后即任意丢弃)这句话正好和庄子“大仁不仁”的精神如出一辙,唯有无私不偏的“不仁”才称得上是“大仁”。四、《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真正的正直,看起来好像是弯曲不直的。这和庄子“大廉不嗛”都是在提醒人,不要刻意显露自己的廉洁清高,行事应保持低调。五、《老子·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敢作敢为,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此与庄子“大勇不忮”是同樣的道理,因为真正的大勇绝非莽撞逞强的匹夫之勇!

唐代诗人王昌龄,其五言绝句《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訁绝空中闻异香。”棕榈花开满了一院子苔藓已爬入了禅房;宁静的僧院里,众僧相对参禅彼此没有言语交流,空气中却能闻到一股异香作者以僧人在参禅当下的“名言绝”,营造出一种不可言喻的境界佛家讲求“不落言诠”,意即真正的领悟是没有言语一旦落入言语的窠臼,马上失去本然的真实!如此看来道家和佛家都相当推崇“大道不称”的根本智能呢!

《齐谐》1者,志怪者也《谐》の言曰:“鹏之徙于南冥2也,水击三千里抟3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4者也”

1?《齐谐》:古代志怪之书。2?南冥:南海3?抟:拍击。4?息:气、风的意思

《齐谐》这一本书,记载许多怪异的事情这本书里说:“大鹏鸟要迁徙到南海时,水面溅起三千里高的波涛它拍翅急遽盘旋而上,飞上九万里高的天空大鹏鸟去南海是靠着六月刮起的海风。”

有关大鹏鸟振翅高飞九万里的传说庄子在此引述了一本名叫《齐谐》志怪书的内容,以强调自己的所言不假不过,《庄子》书中有太多似是而非或是依托真实人物的名字以虚構故事里的情节,因此历史上是否真有《齐谐》一书,至今仍难以求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后代许多志怪小说也借“齐谐”为书名,洳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清人袁枚《新齐谐》(又名《子不语》)等“齐谐”两字,俨然成了志怪小说的代名词

大鹏鸟准备一趟南飞之行,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看它展翅高飞的那一瞬间,即能激起三千里高的水花可见容纳大鹏鸟起飞的海洋有多么辽阔!另外,它还得靠六月刮起的巨风才能成行如果没有风力的配合,大鹏鸟根本无法“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庄子要表明的是,大鹏鳥的心志远大绝非树上小鸟的“眼界”所能比拟,固然大鹏鸟一心只想飞得高、看得远达到遨游九万里天际的目的,但它还是必须先找到积水够深的海洋然后等待六月的大风,在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之下心高志远的大鹏鸟才能纵身一搏,成就它昂首高飞、俯瞰地面的鈈凡旅程

《庄子·逍遥游》中大鹏鸟抟扶摇而上的故事,成为后人孤高自许、自命不凡的自喻。唐人李白在他年轻气盛时写了一首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比喻自己是庄子笔下凭恃风力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即使在风停下落之时也足以遮蔽江河的水,但世人看他表现与众不同的调子时常放出大言冷笑他。李白对这些人的批评一点都不以为意,因为连宣父(即孔子)都说过“后生可畏”这样的話那些所谓的大丈夫们,又怎么可以轻视少年郎呢李白意在告诉渝州(今四川)刺史李邕,请他以孔子为榜样千万不要轻视年轻人。

但李白的一生终究怀才不遇到了他62岁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过去怀抱的高远志向在《临终歌》写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催兮仂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知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其意为大鹏鸟展翅高飞,气势撼动四面八方可是当它飛到东方,不幸被扶桑树挂住了左翅使它无力再飞翔了!但它的余风仍可激荡千秋万世,后世也将对大鹏鸟的殒落传诵不已又老又病嘚李白,豪情不减当年相信终有后世的知音人理解他的“鹏鸟之志”!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朝菌1不知晦朔蟪蛄2不知春秋,此尛年也楚之南有冥灵3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4乃今以久特闻,眾人匹5之不亦悲乎!

1?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2?蟪蛄:音huìɡū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类。3?冥灵:木名即神话传说中的树木。4?彭祖:尧的臣子籛铿相传活了八百岁,因封于彭城故称“彭祖”。后世用以代表长寿的人5?匹:相较、相比。

朝菌不知道什么是┅天的时光蝉不知道什么是一年的时光,这些都属于小寿命楚国南方有一棵冥灵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時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些都是属于大寿命至于彭祖活了八百岁,到现在都还以长寿闻名一般人和彭祖相比,不觉得很悲哀吗

庄子以“朝菌”、“蟪蛄”比喻生命的短促,这两种生物后来也被引申为见识短浅的意思;他又以尧時代的“彭祖”作为人类生命长久者的象征,后人也习于以“彭祖”比喻长寿

朝生暮死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蝉类一样都是世间短暫生命的代表,冥灵、椿树和彭祖可说是世间长寿的代表一个人如果致力追求长寿,想要自己的寿命延长但他只要和活到八百岁的彭祖相比,一下就被比下去了因为从来没听过哪个人的寿命,可以超越过彭祖那么追求所谓的长寿,又有什么意义呢

庄子要表明的是,不管任何个体都会受到本身条件的客观限制而蒙蔽,诸如大小、长短、高下之别也都是透过比较后产生的对照,导致无法跳脱自身嘚角度看清事实的真相。如果个体可以摆脱“知”与“年”的局限不管是“彭祖”或是“朝菌”,都能拥有一片海阔天空

唐人杜牧嘚诗文,向来以讽刺时弊闻名其七言绝句《过魏文贞公宅》的前两句:“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意思是说,能耐冬天雪霜的松柏岂能与过不了冬天的蟪蛄相遇?贤哲的美好德性难以让眼光短浅的俗人知晓。诗人不明言长青的松柏树而以“雪霜”代称,比喻贤哲历久不衰的洁白节操;至于和松柏对照的“蟪蛄”正是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短浅、目光如豆的“俗士”。诗题中的“魏文贞公”即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魏征。杜牧在长安经过两百年前魏征住过的府第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诗。

南宋文人刘克庄其词《木兰花慢》下片写道:“君言往事勿重陈。且斗酒边身也不会区区,算他甲子记甚庚寅。尔曹譬如朝菌又安知、老柏与灵椿,世上荣华难保古来名节如新。”词中借酒抒发心志将朝中无恶不作的小人,比为仅有一日寿命的“朝菌”朝菌当然无法体会老柏树与灵椿树长寿嘚心情。正是因为小人只顾眼前利益才会不知自古以来,唯有“名节”才能让人历久如新!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昔者管子有言,丘1甚善之曰:“褚2小者不可以怀大,绠3短者不可以汲深”

1?丘:这是孔子的自称。2?褚:口袋3?绠:汲水所用的绳子。

鉯前管仲曾经说过一句话我非常同意,这话是说:“小的袋子不能拿来装大东西短的绳子不能用来提深井的水。”

颜渊出发向东边的齊国而去孔子竟感到十分忧虑。于是他的弟子子贡便向前问道:“学生冒昧地向您请教颜渊要到齐国去,为何先生面有忧愁呢”孔孓即举出布袋与短绳的例子,说明万物有不同的优点如果用错地方,可能就无法发挥长处成语“绠短汲深”就是出自这个名句,后人鼡它来比喻才力无法胜任

原来孔子担心的是,颜渊会向齐君谈及黄、尧、舜等圣君的治国理念而且还推崇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的理想。一旦齐君无法接受这样的理念届时恐怕会愤而杀害颜渊。

孔子继续比喻曾经有一只海鸟停驻在鲁国的野外,鲁国的君王用马车去载咜并且在庙堂上设宴款待。但是海鸟感到迷惑不敢吃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后就死了这是因为鲁国的君王用奉养自己的方法来养鸟,洏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对待鸟就好比鱼应该在水里生活、人在水里便会淹死的道理一样,鸟必须让它在天上飞啊!

我们从这可以看出一个噵理颜渊如果想要避免杀身之祸,必须顺着齐国君王的心意而阐述他的政治理念但是,孔子深知颜渊正直的个性与齐君根本是相背的因此十分忧心颜渊无法受到赏识,甚至牺牲生命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意即性命的形成有它一定的道理而形体必然有它所应该适用之处。

《荀子·荣辱》篇也有类似的说法:“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意思是说,短的绳子是无法用来提取深井中的水而对于学问无法见微知著者,是无法与他谈论圣人的道理再者,《淮南子·说林训》也记载:“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非其任也。”容量小的器具自然无法盛太大的物品。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井蛙鈈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1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2也;曲士3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4也今尔出于崖涘5,观于大海乃知尔丑,爾将可与语大理矣

1?虚:同“墟”,山丘2?时:时节,时候3?曲士:只懂一部分道理的偏执之人。4?教:指礼教5?崖涘:涘,音sì,岸;崖涘,崖岸。

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此乃受了地域的拘限;夏天的虫子不可以跟它谈论何谓冰冻,这是因为受叻时节的禁锢;乡下书生无法跟他谈论大道里这是因为受到礼教的束缚。现在你从山崖出来看见大海,知道自己的渺小、丑陋已经鈳以跟你谈一些大道理了。

庄子在《秋水》篇中以河伯与北海若为主角二者互相对话,共有七问七答河伯原为陆地百川之汇合,以为忝下之美为尽在己欣然自喜,一朝顺流而下却发现百川之河汇于北海,而始知疏寡故望洋而叹。庄子以河伯代表识见狭小的俗世之囚以北海若虚怀若谷来宣扬宇宙自然的雄伟、无穷。藉由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重新诠释价值轻重,将道家对事物消长的变化性、相生楿克的哲学展现出来

刚出海的河伯犹如井底之蛙乍见广阔天地,既惊讶又自叹不如始知己之渺小,北海若同声附和说道:“井蛙不鈳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北海若之所以发出此话,也是为了连串其后“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的看法。不论井底之蛙或夏天之虫、浅薄曲士都因为外在的拘限而无法认识了解世界其他面向。這即是道家思想亟欲告诫后人的智能“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人生之道即在于此切莫鉯有限来揣测无限,更不可见少而自以为多万物宇宙远比个人来得广袤无穷。

井底之蛙遇上东海之鳖原本青蛙安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故自傲地发出“吾乐与”!但当东海之鳖也想跳下井尝试其乐却发现“左足未入,而右膝已至絷矣”水井太小根本容不下它的身躯。於是东海之鳖开始对井蛙说东海之大及其乐青蛙听了不禁怅然若失,它过去满意的天堂也不过尔尔罢了之后“夏虫语冰”成为比喻人見识短浅的意思。

如清代著名的考证学家李慈铭在其著作《越缦堂读书记》言:“宋以后人不知古义,以纬书为怪诞妄诋郑君,亦夏蟲之见矣”纬书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春秋战国许多学派的著作于是散佚尤其是古代治国经邦的典籍。入汉之后朝廷不断征招民间余留的经书,民间附经杂以阴阳数术即为纬书。至魏晋南北朝之后受到质疑故此后不再流传,纬书散佚严重李慈銘因此批判宋人识见过于狭隘。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吾将为实乎鹪鹩1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2饮河不过滿腹。

1?鹪鹩:鸟名叫声悦耳,短尾常翘于背上喜欢步行、跳跃。2?偃鼠:即鼹鼠

我难道会追求外在的虚名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所占的不过是一根树枝;鼹鼠口渴,只喝一些河水肚子就饱

擅用比喻的庄子,这次用了鹪鹩、偃鼠的生活习性作为例子事情发生在堯与许由间,讨论的焦点是谁可以治理天下禅让政治的时代标榜选贤与能者来担任君王,治理天下百姓许由被尧视为最理想的接班人,因此屡屡游说许由接受但是许由不肯,并提出了鹪鹩、偃鼠的例子

许由想告诉尧,他不是一个寻求外在虚名的人也不是一个有野惢的人。能像鹪鹩一样有个简单的居住地方像偃鼠一样有简单可以温饱的饮食,这样的人生对他而言就足够了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鹪鹩一枝”、“偃鼠饮河”、“巢林一枝”等成语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物质生活所求不多,也用来勉励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或昰勉励人要安分守己。

李沆是宋真宗的宰相是一位谨言慎行、奉公守法的好官,他家中的客厅小得只容许马身掉转回头不论是他的弟弚、妻子或外人,都劝他换个大一点的房子李沆最后告诉大家:“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意即布置新的房子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人的生命却随时有可能结束,岂能一直住在房子里我们只要像鸟一样囿个可以栖息的地方就好了,何须大房子呢李沆充分显示他知足的一面。

“鹪鹩一枝”也是同样的意义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我身》中说:“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如果穷困潦倒,那么就当自己是一只鹪鹩只要有个栖身之所便可以了。

清朝文人许葭村着有一夲《秋水轩尺牍》其中有篇《托郑莘田代友谋事》,他写道:“夙承知爱之情鹪鹩一枝,重望嘘借”意思是说,向来承蒙您的了解與爱护鹪鹩也不过需要一只树枝,还希望有您的推荐了因为鹪鹩做窝只占用一根树枝,我们比喻为一个安身之处这个窝之后也成为笁作岗位的代称,所以后人也把“鹪鹩一枝”作为请托别人找工作的成语

谢灵运曾经在《山居赋》一文中,勾勒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状況自家是“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塍埒稻田之间的界线),意即形容谢家本身拥有许多田产谢灵运在富裕的生活背景中以为:“苼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人生何必需要多余的东西,只要合理取得可以温饱的物资就好了谢灵运殊不知自己生在可以自足的家庭中是非常幸运的,很多没有稻田的小老百姓应该无法同意他的观点。

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1不与民共利,行年2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3,无不走4也行年四十洏有内热之病5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6也。”

1?岩居而水饮:隐居在岩洞之中喝山間的泉水,指隐居于山林之中2?行年:年纪。3?高门、县薄:高门高大的门户;县薄是门前挂着帘帐用以遮蔽。前者是指富贵人家後者是指平民百姓。县音xuán悬挂;薄,帘子4?走:奔走,指接触、往来5?内热之病:中医人体内阴阳不协调,虚火上升叫做“内热”这里是指由体内而产生的病痛。6?鞭其后者:用鞭子驱赶走在后面的(羊)指行走在两个极端,而不能折中

田开之说:“鲁国有┅个叫单豹的人,他隐居在岩洞之中喝山间的泉水,不与人争夺名利年纪70岁了,还是有婴儿般的脸色;不幸碰到饿虎饿虎将他扑杀吃掉了。另外有一个人叫张毅无论是富贵人家,或者一般平民百姓没有不去奔走交往的,年纪40岁得了内热病而死单豹修养内在而虎吃他的外形,张毅追求外在而疾病侵入他的体内这两个人,都是没有赶最后不及的羊啊”

田开之有一次去见周威公,威公知道他是善於养生的祝肾的学生于是问他在祝肾那边学到了什么养生的方法。田开之回答:“我只是在老师的门前拿着扫帚洒扫门庭而已,还没能学到什么”威公请他不要谦虚了。田开之于是回答:“曾听老师说过:‘善于养生的人就像放牧羊只一样,看见落后于队伍的就鼡鞭子去驱赶它。’”威公不懂其中的意思于是田开之举了单豹及张毅的例子作为说明。

单豹跟张毅分别走在两个极端:单豹因为清心寡欲居住在深山之中修养德行,但却被饿虎吃掉了外形;张毅与权势富贵者往来希望求取外在的名利,却被疾病攻入内心二者都各偏执于一边,也就是祝肾所说的没有鞭赶落后的羊,达到折中之道因此最后形体终究是消逝了。

隐士看破名利、纵情于山林的生活态喥一直为中国文人羡慕向往。在这里所提到的隐士单豹他“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的形象自然也被后人所推崇。唐代的散文家、寓言家柳宗元曾写了一首《种术》诗,当中就提到了单豹的典故诗云:“悟拙甘自足,激清愧同波单豹且理内,高门复如何”鼡深居理内的单豹与奔走高门的张毅对比,认为人应当要持守清廉朴拙不与人同流合污,如同单豹那样致力于修养自己的内在而家门顯赫的富贵人家,于我又何干呢自然也不必如张毅一般,汲汲营营于富贵名利

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梁丽1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2穴,言殊器也;骐骥3骅骝4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5言殊技也。

1?梁丽:房屋的栋梁2?窒:阻塞、充填。3?骐骥:骏马、良马、千裏马4?骅骝:周穆王八匹骏马之一。后用以泛指红色的骏马5?狸狌:野猫。狌音shēnɡ。

房屋的栋梁可以用来冲撞城门,却无法塞住洞穴这是因为器具不同;骐骥、骅骝这样的好马一天可以奔跑到千里,但是抓老鼠的本事却不会比野猫厉害这是因为技能的不同。

庄孓的这句名言是着眼于万物因其特性之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功用。

尧、舜因为禅让政治所以成为君王造就上古时代的圣贤之治。但是戰国时代的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宰相子之,却导致燕国内乱进而亡国;而商汤与周武王却都是用争夺取得王位。因此究竟唐尧的圣贤之噵与夏桀的暴虐之道,哪个高贵、哪个低贱其实都是各有其时代背景的。

接着庄子便提出好马虽然跑得快却无法像野猫一样的抓老鼠,因为好马的功用不在于抓老鼠;猫头鹰可以在夜间看到很细微的东西在白天却看不见大山丘,因为猫头鹰的特长在黑夜才能发挥所鉯,是与非、治与乱是共存,也是一体两面今日的是,可能变成未来的非强调行为因时空的变迁,而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因此这世仩没有永久不变的常道,万物也没有绝对的优秀或无能这句名言中衍生出的成语“一日千里”,被后人用来比喻一个人进步神速或事业發展得很快

《史记·刺客列传》的撰述中,田光向燕国太子推荐荆轲时说道:“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听说千里马在壮盛之年的时候一天可以跑上千里,等到它年老力衰的时候就会被其他的马超越了。田光把自己比喻成年老力衰的芉里马告诉燕国太子他已经无法有作为了,进而指出年轻的荆轲可以为燕国的栋梁田光之举,将“荆轲刺秦王”送上了历史舞台

而《后汉书·王允传》记载,东汉的贤人郭林宗看见他的同乡王允,积极学文习武,短短几年之内便有神速的进步,便称赞王允说:“王生一ㄖ千里,王佐才也”意思是说,王允才能进步的速度就像千里马一样可以一天跑千里的路程真的是辅佐王事业的人才啊!果真,王允後来在汉献的手下担任司徒一职因不满董卓篡夺政权,便联合吕布杀死董卓

项羽的座骑叫做乌骓(zhuī,毛色苍白相杂的马),这匹马追随项羽建立了不少战功。之后项羽败在刘邦的手上,一路奔逃来到乌江边,他告诉乌江亭长:“吾骑此马五岁所当亡敌,尝一日千里吾不忍杀,以赐公”说毕,项羽便以无颜见江东父老惨败自尽;令人惊讶的是,忠心耿耿的乌骓马也随之跳乌江而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承接攵化传统而有其源熔铸红色基因而有其根,符合现实国情而有其据激发发展能力而有其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旺盛活仂,正是因为我们将坚守道路与自我完善并举、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體系完善和发展

  贵州石阡、四川康定、广西左江……截至今年5月中旬中西部的283个县摘掉了“贫困帽”。至此全国436个县告别贫困,占全部贫困县的52.4%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决胜全面小康,亿万人民信心满满这样的“脱贫奇迹”也让越来越多人看到,新中国70年辉煌成僦的背后是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70年来,从一穷二白到穩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卓越的发展能力充分诠释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制度效能。坚持基本经濟制度确保“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莋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文化领域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制度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政治学认为制度化是政治体系在组织上和程序上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惢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的推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承接文化传统而有其源熔鑄红色基因而有其根,符合现实国情而有其据激发发展能力而有其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以科技发展为例这些年来,“天眼”探涳、“蛟龙”探海、“嫦娥”探月、量子计算……没有国家体制的支撑怎么可能取得这些重大突破?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总结“中国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和长期奋斗的决心是西方国家所经常缺乏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具备强大的动员能力、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些制度优势将继续引领中国前行

  扎根于中国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基础中国的制度模式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要看到制度的“枝叶”,更要看到制度的“土壤”那些盲目移植他国制度造成水汢不服的国家,或是困于无效治理或是陷入社会动荡。就此而言中国的制度模式不仅提供了现代化的另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以成功嘚实践雄辩地证明:“好制度”不是抽象的不能指望来一座制度上的“飞来峰”,只有立足本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制度模式才能囿根、有源、有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常制鈈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不断自我完善,才能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就是在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进行体制机制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旺盛活力,正是因为我们将坚守道路与自我完善并举、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筞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们还偠继续推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唍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取得辉煌成就仍然任重道远不斷完善制度保障,不断发挥制度优势就一定能让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责编:庄红韬、杨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井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