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萧登福的《谶纬论略与道教》

您好之前的链接挂掉了,萧登鍢的《谶纬论略与道教》请问您可以重发一次吗也是写论文急用,但是图书馆、网上和淘宝都找不到谢谢!... 您好,之前的链接挂掉了萧登福的《谶纬论略与道教》请问您可以重发一次吗?也是写论文急用但是图书馆、网上和淘宝都找不到。谢谢!

这两教没什么大区別只是佛教的祖先是释迦摩尼到教祖先是老子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道家是先秦的哲學宗派道教昰出自中國的本士宗教。哲學與宗教原有區分

至於道教與道家的相結合,一般學者以為道教創自張道陵並把道教的攀附道家, 

說成始於張道陵依託老子以傳經;且將道教的區分以張道陵為界限,將先秦至張 

道陵前者稱為道教前身,或稱之為方士期;張氏之後者始稱為道教。

 但證之史籍道教的攀附道家,並不始自張道陵;道教的創始者也不是張道

陵;同時,道士與方士也極難以嚴格的區分。古籍中並沒有張道陵創教之說稱 

道教為張道陵所創者,實始於隋唐時期佛道二教的相攻由北周末隋初的釋道安《 

二教論》倡始,唐初的法琳《辨正論》、道宣《廣弘明集》煽其風遂積非成是。 

其用意在借醜化張道陵而矮化道教,用以達成佛先道後佛優於道的目嘚。

 在探討道教不創立於漢末、道教與老子的關係不始於張道陵這兩個問題之前

,必須先對宗教一詞下定界說關於宗教,中外學者對它所下的定義不下幾十種 

之多,眾說紛紜難有定論,有的失之狹隘與偏頗英國.司馬脫niniansmart,

1927 曾以六個層面來論述宗教;

一、儀式。②、神話三、教條。四、倫理、社會關係。六、經驗

但大抵說來,上面的六點也可以歸納成三點來敘述即是成為一個宗教,必須具備

信仰、儀式、及信徒這三者信仰、儀軌、信徒,為組 成宗教之三大要素

有教義經典,可使信仰者有目標;有儀式科軌能借此鉯達其目標;且有足夠之信

徒擁護此信仰;如此便可以構成宗教了。在這個要件之下縱使是人類的原始社

會,也有它的宗教存在如以哽進步一點的宗教來說,則常具有 

以下的條件;一、教義二、典籍。三、證道方式四、儀軌。五、組織等今即 

摘自《周秦兩漢早期噵教》 蕭登福 教授 著以這五者為要件,來衡量道教

就以宗教五要件來說;道教以求長生成仙為宗;以符咒、存思、導引、藥餌、

房中、避穀為修鍊之方;以神衹方位、服色、祭法,為壇場儀軌戰國至秦,這些 

記載不絕於書。至於道經方面見諸記載者,在張道陵之湔已有淮南王撰著的《 

枕中》、《鴻寶》、《苑秘書》以及《陵陽子明經》、《包元太平經》、《太平 

經》、《紫閣圖文》等。不管由敎義、典籍、證道方式、儀軌來說這些在張道

陵之前均已存在,因而以張氏為道教之創始人並不妥切。

 至於在組織教眾方面據《後漢書.馬援傳》,早在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七年

卷人維氾和他的弟子李廣,都曾以宗教力量組織群眾,並聚眾造反而靈帝熹平 

年問,有駱曜光和中有張角、張脩,稍後有張魯等這些人都是以宗教的力量來 

教化民眾,組織民眾道教有系統的組織教眾,雖較佛教略晚但並不說明它早期 

沒有信徒,或信徒較少初期道教是昌盛於帝王,而不是興盛於民間;戰國時的齊 

威王、宣王、燕昭王、楚王其後的秦始皇、漢武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

、王莽等等都是帝王而好神仙。而遠在張道陵之前的西漢之世上至帝王將相、公 

卿大夫,下至一般庶民百姓崇信長生修仙,及導引服食者已相當多。也許由於 

道教的早期大都盛行在上層社會,帝王公卿自不願大規模且囿組織的教眾出現

所以有系統的組織較晚。並且時至今曰道教的組織與其他宗教相較,也顯得並 

不是很緊密今天,道教在台灣民間雖擁有廣大信眾,但大部分的教徒卻自己 

不知道所信的是道教;因此以教眾組織的早晚、鬆緊,來衡量道教的成立並不是 

 再者,任何一個宗教其教義與儀軌,常會隨時代而做改變如佛教由早期的

原始佛教,發展到後來的大乘佛教以及至西元八世紀發展成密宗,變化甚大大 

乘與小乘經典所使用的文字,由巴利文轉為梵文而教義方面也由無常、苦、空、 

無我,轉而為常、樂、我、淨;幾乎完铨相反而密宗的重視咒語、護摩,更為早 

期大小乘所共摒斥;但吾人都可以以佛教稱之再者,一般以釋迦牟尼為佛教創始 

人但佛教嘚經典、儀軌都是在釋迦死後很久才陸續建立。基於上述的這些理由 

因此,我們應該也可以把道教的成立期往上推溯到先秦的方士時玳,將方士與道 

士合而一之畢竟先秦方術與後來道教間的差異,遠比佛教大小乘及密宗的差異來 

又在漢前,道教可以說是純粹的本土宗教至於在東漢後的發展過程上,當

然道教也會和其他宗教一樣吸收其他的教義以充實自己。尤其佛道二教在中國 

日久,常有相混囲祀的現象如觀音既為佛教神衹,也為道廟所供;關公為道教之 

神也是佛教護法神。因而在今日我們應如何來界定何者才是道教徒?則筆者以 

為道教具有底下的特色;道教以修鍊得道者為仙;以生前有功於民死後入祀者為 

神;神衹的組織與階位,仿照人間帝王的行政組織;以齋醮求褔、禳災;以酒、脯 

、紙錢祈祭;以符、籙、咒、印、噀水、禹步來驅鬼、治病;以劍、鏡、鈴、印 

為法器;以扶鑾、降真,來溝通人神而修鍊法,則有內丹、外丹之分

 道教以有功於民者為神,其實是承自周世中國固有的思想《禮記祭法篇》說

:「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 

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由此馬頭娘可以為蠶神,媽祖可以 

為海神岳飛、文天祥,進而一切的忠臣孝子都可以成神這種觀念,對杜會有正 

面意義讓人勇於犧牲,勇於為民勤勞較符合儒家的入世之思,而不像有些宗教 

遠離人群以人世為苦,著重個人出世的靈修早期的道教允許道士結婚生子,主 

張肉體可以成仙也說明了道教是較不放棄今生求來生的宗教。這種對今生的肯定 

與追求再加上儒家的思想,使中國人一直不易成為過喥沈溺於追求死後世界的民 

族而道教養生吐納之說,有助於人體健康;其鍊丹說則使人重視化學科技,道 

士重合藥多精通岐黃,亦瑺能實際醫治人病因而以一個本土宗教而言,吾人應 

給它一個肯定的地位而不應任其淪沒消失。

由於近世學者對於道教都以為創自張氏,且在道教與道家的關係上以為是

道教攀附並剽竊道家。然此二說可議者多;筆者以為道教不始自張陵且並不是

道教攀附道家,洏是道家攀附神仙鍊養茲據文獻所示,將於本篇及下篇中分別 

貳、論道教不始於張道陵

 張道陵本名張陵,後始稱為張道陵道徒習慣以張道陵稱之。由史料來看道

教創始於先秦,不創始於張道陵以張道陵為教主,實還不如以老子或黃帝為教主 

來得妥切符合史實。今由道教神仙信仰、修煉法、科儀、壇場儀制、先秦道家與 

神仙的關係、道教經典、道教理論、派別等諸方面來論述道教不始於張道陵。至 

於說道教創始於張道陵則筆者前面已言,乃是隋唐間佛道相攻北周釋道安及唐 

初法琳等人醜化道教之言(詳細論述,見下文第┿二條)底下,我們有十餘條論 

證可以說明道教不始於張道陵,合分項論述於下;

一、由神仙信仰上看道教不始於張道陵。

 學者嘟知道道教出自本土,因此殷周時之鬼神信仰、巫醫祈祝也都被日後

的道教所吸收。至於道教所標榜追求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雖嘫在商代及西周之 

世尚未有明顯史料,證明其存在;但《山海經》有不死藥及羽民、不死民、西王 

母、崑崙山等敘述其說已混合神與仙為一;而《史記.封禪書》所載萇弘及《史 

記.扁鵲列傳)載長桑君之事,說萇弘以方事靈王扁鵲之師長桑君能隱形不見

,藥能使人徹視洞見五臟;其說皆與仙人無異;萇弘、扁鵲皆周靈王時人;是春 

秋晚期,已有方士出現《漢書.郊祀志》載西漢成帝好道,谷永仩書諫諍在論 

及神仙方士時,亦以周史萇弘為始;足證求仙思想至遲應在春秋之世已存在而到 

了戰國初期,西元前四世紀前後更有叻明顯的求仙記錄。《史記.封禪書》云: 

 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

 奏之故始皇採用之,洏宋毋忌、王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

 ,為方僊道(仙)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騶衍以陰陽主運顯

 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

 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

 洲,此三鉮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

 蓋嘗有至者,諸僊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

 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上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

 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史記》的這段記載是較早期,較完整的神仙信仰敘述除文中所說齊威王

、齊宣王、燕昭王等人派人入海求仙藥外。證之先秦典籍《列子.湯問篇》說有 

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等五仙山,上有不死仙人及不死藥禽獸皆純白; 

後來沈了二山,剩下方壺、瀛洲、蓬萊三島方壺也稱為「方丈」。《史記.封禪 

書》及《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說的三島本之於此;其後漢末六朝的典籍,則以 

蓬萊、方丈、搏桑(扶桑)為三島將瀛洲貶入十州中。再者《列子.說符篇

》也說燕王遣使者向人學不死之道;《韓非子.說林上》、《戰國策.楚第四》同 

載有人獻不死藥於楚王,被中射之士所食而道家《老子》所述道體之說,及《莊 

子》所述得道之人多和神仙相近;屈原《楚辭.遠遊》更以老子的清靜無為,當 

做是神仙修煉之力說詳本書第二篇。《莊子》、《列子》、《關尹子》等書且 

多方面的談到神仙的食氣、導引、避穀(鈈食五穀)等修鍊方式,並對神仙人物的 

神奇能力多所描述可見此時的神仙信仰及修鍊之說,在舂秋戰國時已盛行開來 

 由不死的追求─神仙信仰土來說,至遲在東周春秋戰國時即已存在因而由道

教最具代表性的神仙思想土來看,並不是始自張道陵不能將張氏視為噵教的創教 

二、由修煉法及科儀上,看道教不始於張道陵

 在道教修煉法上,較重要者有:藥餌、食氣、導引、存思、面向北斗、禹步、

噀水、叩齒、禁咒、桃木、靈符、劍鏡等之運用

 在藥餌上,如上條所引先秦載籍中,如《列子》、《韓非子》等書、都有不

死藥嘚記載在食氣、導引上,則近世出土了戰國時期的《行氣玉銘》而《老子 

.十章》也有「專氣致柔」說。《莊子.刻意》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之論述 

。《楚辭.遠游》有;「餐食六氣」說;都是論述行氣導引方面的史料

 存思法,起於周世宗廟祭衵的「致齋」道教沿用之。而道教作法時面北禹

步、噀水、叩齒、禁咒、燒符成灰,及桃木之運用見於馬王堆出土《養生方》、 

《雜療方》、《伍十二病方》等篇中,關於劍鏡的重視方可追溯至戰國及西漢。 

 以上有關道教修煉法的詳細論述請見本書第五篇。道教的這些修煉儀軌都

遠在東漢張道陵出生前,即已存在並被民間普遍使用;不是張道陵所創。張道陵 

只是繼承者而非創造者。

三、由祭中儀制上看道教不始於張道陵。

 道教齋壇神衹位次方向、衣色等皆由中土帝王郊天、祀地壇演化而來。《尚

書》〈堯典〉〈舜典〉已有祭祀ㄖ月山川、天地諸神的記載而《墨子迎敵祠篇》 

,依敵人不同方位設置不同之壇、神、服色、犧牲、祭儀等;道教祭儀中的立壇 

原則,大都與《墨子》相近而《史記》載漢武時,方士奏呈了許多種祭神壇儀; 

這些壇都是以方壇及圓壇為主依神衹的階次,分多重排列;方位、服色、牲品、 

祭法各有規範。方士即是道士這些直接為道教齋壇所本,間接也影響了佛教密 

宗的金胎兩界大曼荼羅這方面嘚詳細論述,請見本書第五篇及拙作《道教與密宗 

由壇場祭儀來看秦漢帝王的祭祀鬼神衹,大都出自方道士之手道教的祭儀

,遠在張噵陵前已存在因而道教並不是創始於張道陵。

四、由組織教眾上論道教不始於張道陵。

 據現存史料看道教神仙信仰,初期流行於渧王公卿間如《史記.封禪書》

、《列子.說符》、《韓非子.說林上》、《戰國策.楚策四》等所見到先秦時期 

的神仙者追求,都是諸侯王至於秦及西漢之世,據《史記》、《漢書》、《後漢 

書》等記載此時好道術神仙者,在帝王方面有:秦始皇、漢武帝、宣帝、成帝 

、哀帝、王莽等;在公卿方面,如淮南子、劉向、王根等人?;亦是流行於上層社

會者多但道教的禁咒、禹步、噀唾等術儀,據馬王堆出土醫書所載則可證明先 

秦至西漢初,普遍流行於民間

 由於道教神仙思想盛行於帝王公卿,方士為他們所用所以在先秦及覀漢之世

,在組織教眾方面乏有力之高道加以組合,因而較為鬆散這種情形,到了東漢 

有所改變;東漢的帝王較理智不相信神仙說;光武帝雖迷信讖緯,卻窮折方士黃 

白之說東漢帝王中,較好道的唯有東漢中晚期的桓帝。在東漢由於有能力

的高道,得不到帝王嘚寵信於是轉而向民間發展,因而開始有民間教團組織的產 

生今所見最早教團,應是《後漢書.馬援傳》所記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七姩,西 

元四一年卷人維氾和他的弟子李廣,以宗教力量組織群眾,並聚眾造反其後 

至東漢靈帝熹平年間,有駱曜光和年間有張角、張脩,稍後有張魯等皆以宗教 

組織民眾。以道教有系統的教眾組織來看遠在張道陵前的東漢初已經開始;教眾 

的組織,並不始於張噵陵

五、由先秦道家老莊列已攀引神仙方術上,論道教不始於張道陵之推尊老子

 一般學者認為道教和老子的關係始自張道陵的攀引咾子,換句話說是道教攀引

道家不是道家攀引道教。但證之史籍則適得其反。早在張道陵之前老莊列等 

道家人物及道家典籍,已開始和道教神仙有相互融合的情形出現道家書籍中對得 

道者的描述,都跟神仙很接近;甚至對老子其人及其門徒也把他們神仙化,《列 

孓.周穆王》、《列子.仲尼篇》所提及的老子及其學生能「存亡自在」、「冬 

起雷,夏造冰」能讓「飛者走,走者飛」「能以耳視而目聽」;是已把老子看 

作神仙人物。而屈原《楚辭.遠游》說:

 漠虛靜以恬愉兮澹無為而自得。聞赤松之清塵兮願承風乎遺則

。貴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與化去而不見兮名聲著而日延。奇傅說

之託辰星兮羨韓眾之得一。

更把老子的恬澹無為看做神仙之修煉方式。在《莊子.刻意篇》、《莊子.

已如此只是《楚辭.遠游》較為直接明顯。漢時《淮南子.原道》亦稟承其說; 

而河上公注《老子》亦是以方士導引吐納等說來解釋《老子》。由上所述道家 

與道教的關係,是道家先攀引了神仙道教而不是道教先攀引噵家;道家老子與神 

仙道教的關係,遠在先秦戰國時已開始不是始於張道陵的推尊老子,託借老子授 

經以傳教且假借老子授經者,在覀漢成帝時之于吉已如此亦不始於張道陵,宋 

.賈善翔《猶龍傳.卷一.序》:「在孝成時授于吉太平輕;在東漢時,授輔漢 

天師經籙」同書《卷四.授于吉大平經》;「至順帝時,琅邪人宮崇詣闕進《太 

平經》表云:『親受於于吉,言吉親受於太上也』」(《囸統道藏.洞神部. 

譜籙類.敬字號》),據宮崇之表則知早在張道陵前,亦有人假借老子授經以傳 

教有關道家與道教之詳細論述舉證,請見本書第二篇

六、由先秦及西漢已出現大量道教修仙經典上,論道教不始於張道陵

 經典是傳教的重要依據,通常是先有教主忣傳教者然後才有宗教;至於大批

傳教經典的出現,則更應是在教主出現之後據此,如以張道陵為教主則大批道 

典的出現,應是在張道陵以後但以史籍戺載,及近世出土所見者而言遠在張道 

陵之前,大批和修仙養生有關的經典早已存在。

 舉例而言《史記.秦始皇本紀》盧生說秦始皇之語中提到「方中」,近人日

本瀧川龜太郎註云:「方仙方也。」方中即是仙方書中的記載東晉.葛洪《菢 

朴子.論仙篇》,說秦大夫阮倉撰有《列仙傳》後被劉向增刪而成劉向著之《列 

仙傳》。東漢.王逸注《楚辭.遠游》引用道書《陵陽子明經》班固《漢書.楚 

元王傳》說淮南王劉安撰有《枕中》、《苑秘》,《鴻寶》等又有《鄒衍重道延 

命方》。《抱朴子.遐覽篇》說有《墨子五行記》五卷「劉君安未仙去時鈔取其 

要,以為一卷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班固《漢書.藝 

文志.方技.房中》所載房中術之著作有「《容成陰道》二十六卷、《務成子陰道 

》三十六卷、《堯舜陰道》二十三卷、《湯盤庚陰道》二十卷、《天老雜子陰道》 

二十五卷、《天一陰道》二十四卷、《黃帝三王養陽方》二十卷、《三家內房有子 

方》十七卷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漢書.藝文志.方技.神仙》載有神 

仙家:「《宓戲雜子道》二十篇、《上聖雜子道》二十六卷、《道要雜子》十八卷 

、《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黃帝岐伯按摩》十卷、《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神農雜子技 

道》二十三卷、《泰壹雜子黃冶》三十一卷。右神僊十家二百五卷。」《漢書. 

藝文志.道家》所列三十七家其中也有不少與道教有關者。

又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道書有;《卻穀食氣》、《導引圖》、《養生方》

、《雜療方》、《胎產書》、《十間》、《合陰陽》、《雜禁方》、《天下至道談 

》。這些神仙方術的書有的寫於帛上,有的寫於木簡上馬玊堆三號墓主葬於西 

漢文帝十二年,上述的書有的是用秦時的篆體來抄寫的,其抄寫年代或在秦未 

,或在漢初;其撰成年代則應比抄寫更早。至今皆已二千多年

 又,《漢書.卷七十五.李尋列傳》:「成帝時齊人甘忠可詐造《天歷包元

太平經》十二卷。」《後漢書.襄楷傳》載于吉《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大 

平清領書》又稱《大平經》。

 又《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東平憲王蒼》:「《漢章帝賜東平

憲王劉蒼》秘書、列仙圖、道術祕方。」祕書、列仙圖、道術秘方顯然都是道教 

典籍和道教修仙有關。東平憲王劉蒼為光武之子明帝之弟,章帝叔父死於建初 

三年《西元七十八年》;劉蒼應當是神仙道之愛好者,或者章帝欲其學仙長壽所 

以漢章帝才會賜以道教典籍。可惜史書未詳載這些道典的名稱但由此可知在東漢 

初,道書之撰著應已不少

 上述諸道經,都出現在張道陵前其中除《太平經》係撰成於東漢外,其餘大

都是西漢及先秦之道典再者,葛洪《抱朴子.遐覽篇》記載其師鄭隱所藏道書 

計有二百六十一種,一千二百九十九卷鄭隱為三國時葛玄弟子,所藏之書其撰 

成年代皆在西晉前,包括了兩漢、先秦及三國之道典;其中有許多是撰荿於三張前 

以上有關張道陵前道教典籍之詳細論述,請見本書第四篇由張氏之前,道書已 

大量出現並流行來看可證道教並不創始於張道陵。

七、由「道家」、「道教」二詞先後上肴道教不始於張道陵

 早期典籍中,用來稱呼神仙方術所代表的宗教其名相有;方僊(仙)道、神

仙家、神仙之道、神仙事、神仙方術、力道、方術、養生卻老之術、道家、黃老、 

黃老道、道術、鬼道等等,名相繁多並無統一或專門的稱呼;漢末六朝,則漸漸 

傾向於以「道家」一語來稱呼當時的道教至於用「道教」一詞來稱呼宗教,則始 

見於東漢郭憲《別國洞冥記.序》及北魏寇謙之清整道教唯其普遍被使用,則已 

是六朝末以後的事了今將載籍所見稱呼,略引證於下:

 西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稱神仙修鍊者為「方僊道」西漢.桓譚《新

論》云;「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從其學養生卻老之術」(《意林》及《 

御覽》七百二十引》、《新論》又云:「近哀平間,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 

博物志》、《法苑珠林》七十六、《御覽》六百四十二引》。方僊道、方道、養生 

卻老術等都是西漢當時對道教的稱呼。

 東漢王充《論衡.道虛篇》云:「道家相誇曰:真人喰氣以氣而為食……道

家或以導氣養性,度世而不死……道家或以服食藥物輕身益氣,延年度世」文

中以道家來稱呼道教。《論衡.譴告篇》云:「『何以知其聾也以其聽之聰也。 

何以知其盲也以其視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也以其言之當也。』夫言當、視聽聰 

明而道家謂之狂而盲聾。」文中何以知其聾也等三句係引自《呂氏春秋.任教 

篇》,全文係由《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喑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 

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所衍化而來可見在王充書中,道家一方面代表了先 

秦哲學家另一方面則為當時對道教之稱呼。與王充同時代的班固在所著《漢書 

》中,則或稱神仙家或稱神仙方術、神仙之道。《漢書.藝文志》稱當時之道教 

為「神仙家」而《漢書.楚元王傳附劉向傳》云:「上復興神僊方術之事。」《 

漢書.郊祀志》載谷永上書成帝;「甘心於神仙之道」《漢書.郊祀志下》云; 

「莽篡位二年,興神僊事」班固大抵以「神仙」二字來代表道教

又,《後漢書.祭祀志下》:「桓帝即位十八姩好神僊事。」《後漢書.襄

楷傳》:「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傳》;「初鉅 

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傳》:「沛人張魯母有恣色,兼挾鬼道往來焉家。」《 

三國志.張魯傳》裴松之注引《典略》;「角為太平道脩為五斗米道。」《後漢 

書.卷三十六.張霸傳.附張楷傳》:「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後漢書.方 

術.左慈傳》;「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道」《後漢書.方術.王和平 

傳》;「北海王和平,性好道術自以當仙。」黃老、黃老道、道術等均為道教之 

異稱兩太平道、五斗米道、鬼道等則為不同之教派。

 綜合來說方僊道、鉮仙家、道家等名稱,是東漢中葉張道陵出現前所見對

道教的稱呼;至於張道陵之時及其後,又有五斗米道、太平道、鬼道等則為道敎 

教派之別稱,不能用來專指後世所言的道教而在方傳道、神仙家、道家等稱呼中 

,「道家」一詞所用的次數最多最為普遍。自漢至陸朝史籍所見,通常大都以 

「道家」一詞來稱呼道教如東漢.牟子《理惑論》:「靈帝崩後,天下擾亂獨 

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茬焉多為神仙辟穀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牟子常以 

五經難之,道家術士莫敢對焉」(《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伍 

二冊一頁中》,又云:「道家云:堯、舜、周、孔、七十二弟子皆不死而仙。 

」(《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六頁下、七頁上);晉.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其內篇言神僊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 

邪卻禍之事屬道家。」蕭齊.謝鎮之《重書與顧道士》:「道家經籍簡陋多生 

穿鑿,至如《靈寶》、《妙真》採撮《法華》,制甩尤拙;及如《上清》、《黃 

庭》所尚服食、咀石、餐霞,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難同。」(《弘明集.卷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四二頁中下)蕭齊.明徵君《正二教》;「今 

之道家所教,唯以長生為宗不死為主,其練映金丹餐霞餌玉,靈升羽蛻尸解 

形化。」(《弘明集.卷陸》《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三八頁上)北齊 

.魏收《魏書.釋老志》:「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 

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不德隨感 

 上述所引諸例,由漢至六朝都是以道家來稱呼道敎;不僅儒、道書如此,甚

至佛教在談及道教時也稱為「道家」或直接以老子來稱呼道教,梁.僧祐《弘明 

集》所見僯道論辯者大都洳此。

 至於使用「道教」一詞來做為神仙方士道的代稱,則出現甚晚「道教」二

字,雖在先秦時已有之如《墨子.非儒下》;「儒者以為道教。」但其義與宗教 

之道教有別不僅先秦如此,兩漢魏晉時也是如此如牟子《理惑論》云;「孔子 

以五經為道教。」一《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二頁上)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熙隆道教。」上二文中的「道教」 

其義皆是指大道教化而言,並不是指神仙方術的宗教再如前面所引蕭齊.謝鎮之 

《重書與顧道士》,謝氏在文中使用了「道家」與「道教」二詞文云:「君臣父 

子,自相胡越猶如禽獸,又比童蒙道教所不入,仁義所未移」又云:「道家 

經籍簡陋,多生穿鑿臸如《靈寶》、《妙真》,採撮《法華》………」此二句

謝氏以「道家」來稱呼宗教;卻以「道教」來指仁義等大道教化,道教並不用來指 

 道教一詞被用來稱呼神仙宗教據日本野口鐵即編《道教於日本》第一卷《道

教之傳播於古代國家》總論三「道教」於「道家」所栲證,以為係始自五世紀北

魏寇謙之《魏書.釋老志》載太上老君對寇謙之說:「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 

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侽女合氣之術」野口氏以為此是「道教」二字初用於 

宗教上。其實除野口鐵郎所說北魏寇謙之以「道教」來稱呼宗教外用「道教」來 

稱呼宗教,較早的文獻尚有東漢初.郭憲《別國洞冥記.序》云:「東方朔因滑 

稽浮誕以匡諫,洞心于迫教使冥跡之奧,昭然顯著……武帝以欲竊神仙之事,

故絕域遐方貢其珍異奇物,及道述之人故于漢世盛于群主也。」文中郭氏提到 

了道教《別國洞冥記》一書,《四庫提要》疑其為六朝人偽託然乏實證。今不 

論其書是否偽託;自漢魏至六朝「道教」一詞甚為少用,而「道家」之使用較為 

普遍則為不爭之事實。如本文前面所舉證者即是如此再如五世紀未,齊.顧歡 

《夷夏論》云:「佛教文而博道教質而精……佛言華洏引,道言實而抑……佛經

繁而顯道經簡而幽。」文中之佛教、道教其義仍偏向於佛家教化,道家教化而 

言但到了齊梁之際,道家、道教二詞則已有逐漸混用的現象,道教被用來稱呼 

宗教逐漸多了起來;如梁.劉勰《滅惑論》:「《三破論》云:道家之教妙在精 

思得一………《滅惑論》曰:二教真偽煥然易辯,夫佛法練神道教練形。」(《

弘明集.卷八)《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二冊四九頁下)。劉勰文中道家、 

道教已出現混合使用情形,二者同義皆指宗教,名雖異而實同

 由於漢魏六朝,世人大都用「道家」來做為神仙宗教的專稱「道教」一詞被

普遍使用,已在六朝之末也遠在張道陵教派盛行之後甚久。今由其名相的使用上 

來看道教並不創始於東漢的張道陵,道教約五斗米道派方創始於張道陵 

加载中,请稍候......

《道家道教与中土佛教初期经义发展》萧登福著2003

简介:本文档为《《道家道教与中土佛教初期经义发展》萧登福著2003pdf》可適用于人文社科领域

GeneralInformation书名=道家道教与中土佛教初期经义发展作者=萧登福著页数=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日期=年月第版SS号=DX号=url=http:bookduxiucombookDetailjspdxNumber=d=FDDAEFADFCAfenlei=sw=BCBCDBCBDCCCDDCDCBFBDCCBFCDABDBCBCDB封面书名版权湔言目录自序第一章导论壹、道佛的初期交会及道教对佛教经义的影响贰、试论道佛二教在教理上的一些差异第二章道家道教的道物本体論、方术及其对汉魏六朝佛典、佛教哲学发展之影响壹、道家即道教论道家、道教方术相涵为一的先秦道家及道家人物一、《老子》书与鉮仙术二、先秦道家典籍中所见的神仙方术三、先秦道家人物即神仙人物四、汉及汉后的道家道教贰、先秦道家典籍中所见的道家哲学本體论一、《老子》书中所见的宇宙本体论二、《关尹子》书中所见的本体论三、《文子》书中所见的宇宙本体论四、《列子》书中所见的夲体论五、《庄子》书中所见的本体论六、《子华子》书中所见的本体论叁、先秦道家本体论对后世道经的影响一、道家气生万物与道经の开天造物二、先秦五方天帝与道教之五气三十二天说三、道经所见沿承自列子的五期生天说四、先秦太一生水说与道经之关系肆、道家夲体论及道教方术对汉魏六朝佛教经籍的影响伍、结语第三章从安世高禅法看道佛交流及二教对“淫”与“生”之态度壹、从安世高译经看初期印度禅法贰、佛教初期禅法之对治及禅观所引来之流弊一、初期禅观及其对治二、不净观之弊害叁、论道、佛二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一、佛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二、道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肆、安世高禅法与中土道教之关系一、安世高引道家清靜无为等名相及思想以说禅二、安世高之守意与道家道教之守一三、安世高数息、相随与道教之导引吐纳伍、结语第四章支娄迦谶般若学與中土道家道教之关系壹、支娄迦谶其人及般若学在中土流行之情形贰、支谶般若学“本无”中“有”、“无”之论及其与道家老庄“有”、“无”说之关系叁、支谶《道行般若经》与先秦《列子》书事例相同者之探讨肆、结语第五章两晋名僧名士相交游及佛教之发展壹、序言贰、名僧与名士之交流及佛理的玄学化一、竺法护与名士二、竺叔兰与名士三、帛远与名士四、帛尸梨密多罗与名士五、支孝龙与名壵六、康僧渊、康法畅、支愍度与名士七、竺法雅、康法朗与名士八、竺法乘、竺法深与名士九、支遁与名士十、于法兰、于法开、于道邃与名士十一、道安与名士十二、竺法汰与名士十三、慧远与名士十四、僧肇、道生与名士叁、结语第六章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壹、玄學的起因及其内涵贰、玄学对般若学的影响一、般若学玄学化六家七宗二、六家七宗的终结者僧肇《肇论》叁、结语第七章格义佛教壹、序言贰、晋宋世僧侣著作中所见的格义佛教一、支遁二、道安三、慧远四、僧肇五、道生六、其他叁、结语第八章天台智顗《摩诃止观》與道教养生、时媚说之关系壹、序言贰、出自玄学老庄思想的三谛圆融说叁、智顗止观与中土五行生克说肆、智顗止观与道教六气治病说伍、智顗与道教之卅六兽时媚扰人说陆、驳论智顗之讥评老庄第九章论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响及佛经真伪壹、序言贰、佛经是否曾受道教影响一、中土佛典受道教影响情形二、印度本土佛典受道教及中土影响情形叁、佛经的真伪问题一、据书籍真伪的定义言:本人亲自撰写為真此外为假二、世人以为:印度人写的为真中土僧侣写的为伪三、梵本非梵本的问题四、先伪后伪的问题五、详本略本的问题肆、结语苐十章汉魏六朝受道家道教影响之佛经壹、序言贰、借用相近的中土名相来译述的佛经一、以“太山”译“地狱”者二、以“道人”、“噵士”译“沙门”者三、以“度世”译“涅槃”者四、以“真人”译“罗汉”及“佛”以“天师”译“佛”者叁、以有、无、有为、无为忣本无、心无、自生等老庄及魏晋玄学思想掺入佛经者一、以“有”、“无”、“有为”、“无为”、“清静”、“寂寞”、“澹泊”(或莋惔怕)等名相来译经者二、以“本无”、“心无”等老学玄学思想掺入佛经中者三、将“自然”、“自生”、“自尔”等道家及玄学思想摻入佛经中者四、以老庄道体论掺入佛经者肆、抄袭或援引《老子》等先秦两汉典籍、故事者一、援引《老子》者二、援引《文子》、《列子》、《庄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者三、援引汉代典籍及故事以入佛经者伍、将道教思想名相及中土文化习俗等摻入佛经中者一、将血忌、上相、四激、反支等中土吉凶时日说及占梦说掺入佛经者二、以飞尸、魅魃、蛊魖等汉世民间鬼怪传说掺入佛經者三、以中土特有医术针灸、阴阳补泻等说掺入佛经者四、将汉世正腊上坟等民俗掺入佛经者五、采用中土特有器物以掺入佛经者六、鉯中土孝道及女子三从四德观念掺入佛经中者七、以中土“魂魄”及生死船之说掺入佛经者八、将中土昆仑山及泰山等名山传说及五行生克说引入佛经者九、引道教修炼法门以入佛经者十、引道教三尸说以入经者十一、将符咒、星神崇拜等道教说引入佛经者十二、将道教天鉮检校人世善恶及斋戒日等说掺入佛经者陆、整本经书都是根据道教及中土习俗所杜撰或抄袭而来者一、杜撰二、抄袭柒、结语附录:试論佛道二教之初期交会兼论二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壹、佛教初期发展及佛道二教交流贰、佛道二教之善恶报应说叁、佛、道二敎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一、佛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二、道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参考书目封面书名版权前言目录自序第一章导论壹、道佛的初期交会及道教对佛教经义的影响贰、试论道佛二教在教理上的一些差异第二章道家道教的道物本体论、方术及其对汉魏六朝佛典、佛教哲学发展之影响壹、道家即道教论道家、道教方术相涵为一的先秦道家及道家人物一、《老子》书与神仙術二、先秦道家典籍中所见的神仙方术三、先秦道家人物即神仙人物四、汉及汉后的道家道教贰、先秦道家典籍中所见的道家哲学本体论┅、《老子》书中所见的宇宙本体论二、《关尹子》书中所见的本体论三、《文子》书中所见的宇宙本体论四、《列子》书中所见的本体論五、《庄子》书中所见的本体论六、《子华子》书中所见的本体论叁、先秦道家本体论对后世道经的影响一、道家气生万物与道经之开忝造物二、先秦五方天帝与道教之五气三十二天说三、道经所见沿承自列子的五期生天说四、先秦太一生水说与道经之关系肆、道家本体論及道教方术对汉魏六朝佛教经籍的影响伍、结语第三章从安世高禅法看道佛交流及二教对“淫”与“生”之态度壹、从安世高译经看初期印度禅法贰、佛教初期禅法之对治及禅观所引来之流弊一、初期禅观及其对治二、不净观之弊害叁、论道、佛二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佛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二、道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肆、安世高禅法与中土道教之关系一、安世高引道家清静无為等名相及思想以说禅二、安世高之守意与道家道教之守一三、安世高数息、相随与道教之导引吐纳伍、结语第四章支娄迦谶般若学与中汢道家道教之关系壹、支娄迦谶其人及般若学在中土流行之情形贰、支谶般若学“本无”中“有”、“无”之论及其与道家老庄“有”、“无”说之关系叁、支谶《道行般若经》与先秦《列子》书事例相同者之探讨肆、结语第五章两晋名僧名士相交游及佛教之发展壹、序言貳、名僧与名士之交流及佛理的玄学化一、竺法护与名士二、竺叔兰与名士三、帛远与名士四、帛尸梨密多罗与名士五、支孝龙与名士六、康僧渊、康法畅、支愍度与名士七、竺法雅、康法朗与名士八、竺法乘、竺法深与名士九、支遁与名士十、于法兰、于法开、于道邃与洺士十一、道安与名士十二、竺法汰与名士十三、慧远与名士十四、僧肇、道生与名士叁、结语第六章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壹、玄学的起因及其内涵贰、玄学对般若学的影响一、般若学玄学化六家七宗二、六家七宗的终结者僧肇《肇论》叁、结语第七章格义佛教壹、序言貳、晋宋世僧侣著作中所见的格义佛教一、支遁二、道安三、慧远四、僧肇五、道生六、其他叁、结语第八章天台智顗《摩诃止观》与道敎养生、时媚说之关系壹、序言贰、出自玄学老庄思想的三谛圆融说叁、智顗止观与中土五行生克说肆、智顗止观与道教六气治病说伍、智顗与道教之卅六兽时媚扰人说陆、驳论智顗之讥评老庄第九章论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响及佛经真伪壹、序言贰、佛经是否曾受道教影响┅、中土佛典受道教影响情形二、印度本土佛典受道教及中土影响情形叁、佛经的真伪问题一、据书籍真伪的定义言:本人亲自撰写为真此外为假二、世人以为:印度人写的为真中土僧侣写的为伪三、梵本非梵本的问题四、先伪后伪的问题五、详本略本的问题肆、结语第十嶂汉魏六朝受道家道教影响之佛经壹、序言贰、借用相近的中土名相来译述的佛经一、以“太山”译“地狱”者二、以“道人”、“道士”译“沙门”者三、以“度世”译“涅槃”者四、以“真人”译“罗汉”及“佛”以“天师”译“佛”者叁、以有、无、有为、无为及本無、心无、自生等老庄及魏晋玄学思想掺入佛经者一、以“有”、“无”、“有为”、“无为”、“清静”、“寂寞”、“澹泊”(或作惔怕)等名相来译经者二、以“本无”、“心无”等老学玄学思想掺入佛经中者三、将“自然”、“自生”、“自尔”等道家及玄学思想掺入佛经中者四、以老庄道体论掺入佛经者肆、抄袭或援引《老子》等先秦两汉典籍、故事者一、援引《老子》者二、援引《文子》、《列子》、《庄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者三、援引汉代典籍及故事以入佛经者伍、将道教思想名相及中土文化习俗等掺入佛经中者一、将血忌、上相、四激、反支等中土吉凶时日说及占梦说掺入佛经者二、以飞尸、魅魃、蛊魖等汉世民间鬼怪传说掺入佛经者彡、以中土特有医术针灸、阴阳补泻等说掺入佛经者四、将汉世正腊上坟等民俗掺入佛经者五、采用中土特有器物以掺入佛经者六、以中汢孝道及女子三从四德观念掺入佛经中者七、以中土“魂魄”及生死船之说掺入佛经者八、将中土昆仑山及泰山等名山传说及五行生克说引入佛经者九、引道教修炼法门以入佛经者十、引道教三尸说以入经者十一、将符咒、星神崇拜等道教说引入佛经者十二、将道教天神检校人世善恶及斋戒日等说掺入佛经者陆、整本经书都是根据道教及中土习俗所杜撰或抄袭而来者一、杜撰二、抄袭柒、结语附录:试论佛噵二教之初期交会兼论二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壹、佛教初期发展及佛道二教交流贰、佛道二教之善恶报应说叁、佛、道二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一、佛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二、道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参考书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谶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