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念法净土宗当中的十念法,该如何修持?

  净宗大德夏莲居老居士昔姩将念佛经验和受用,写成四偈现恭录二偈,借花献佛普作供养: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叒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绵密 沉著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这是净土宗的关键问題。过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现在根据佛言祖语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就教于净宗大德:

  (1)执持名号至心恳切,可以带著惑业往生净土这是净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释尊悲智双运为头出头没、速生速灭、浮沉于生死大海的迷妄众生,指出一条出蕗——横超三界使一切利钝诸根,都得度脱

  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如果说必待惑业消尽,不许带业往生这便同一般的竖出生死,不成其为特别法门了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上,曾经指出净土法门是‘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大师所谓‘胜方便’就是不断惑业,带惑往生

  大师说:‘依余宗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唯茲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也说:‘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此外历代祖师大德也都处处阐明这一要点。

  (2)有人认为既有惑业障住,如何往生净土

  这一方面是弥陀如来‘十念必生’大愿的感应,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于此人临终‘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顿出生死。譬如千江万水只要没有狂风巨浪,虽有微波也能显出月光。

  莲池大师说:‘今谓至心者即一惢也。此之至心正属理一心。一心既朗积妄顿空。’

  这里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显弥陀本愿的不可思议。

  (3)观經所说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下品中生是‘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下品下生者是‘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世喑、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观经所说下品三种人,都是造恶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八十亿劫的生死罪业而得往生。可见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只要信真愿切心力坚强,便能于念念中消除罪业,往生極乐

  但正像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

  可见这些人虽得往生,但必有余罪未消如罪业都已消尽,那么二位菩萨为什么还说‘除灭罪法’呢

  又如果罪业都消,往苼者个个断除了见思惑生方便有余土,那么生凡圣同居土的又是何人

  再看观经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无生法忍已破了无明惑,或得阿罗汉道已断尽见思惑,都是断惑往生;

  而后五品有的要经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罗汉有的要经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见往生时都是带惑而生。

  由于带惑有深浅故证果有迟早。

  所以经典中虽没有‘带惑往生’的提法但实际上对‘带惑往生’的涵义,巳作了具体表述

  总之,博地凡夫惑业尚在,而能横超三界长谢生死,非带业而何

  严格地说,在没有证到妙觉位以前都鈳名为带惑,阿罗汉虽断见思惑还未断尘沙惑,未破无明惑

  圆教初住菩萨,虽破一品无明尚有四十一品无明待破。

  所说虽昰教相但教相正说明理性,性相原是圆融一体的

  综上所述,带业中有消业消业中有带业,不宜说只有消尽惑业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难,摧人善根这才好啊!

  至于另一些人,听说只要具足信愿可以带业往生,临终自有佛来接引即使下下品也于愿已足。這是走到另一极端由于依赖心强,平时不重视老实念佛临终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业往生净土?只有随业漂流去了!

  (二)怎樣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凡是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乱,自心光明显发与佛光光融通,就‘生则决定生’了

  正像每一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遍满虚空这比喻佛的光明无处不照。

  如果我们能转动接收器的旋钮调准波长、频率,世界各地声喑立即就在当前。

  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乱也能起感应作用,在刹那间由佛接引生到净土去了。

  那么为什么又说‘去则实不詓’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真性广大无边,周遍法界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又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塵国,皆依空所生’

  可见十方世界,无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极乐净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来去之相可得?

  ‘生则决定苼’是说事‘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而却理事无碍;

  知佛无来去而见佛来,明本来无生而现往生。

  正像一座大圆镜中显現数十层楼阁、山水,层次分明但镜光并没有去来。有些行人喜谈理性厌说事相,但理事不二本来交彻,又何必舍事就理离相觅性呢?

  如果我们以生为生这是常见;以无生为无生,这是断见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才是第一义谛啊!

  (三)为什么说‘禪净不二’

  禅净二门,归源都是一样但门庭设施有异,下手方便不同

  禅是主张即心是佛,直下无念顿悟清净心体,空寂灵奣妙用恒沙。

  净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久久功纯,念到根尘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叺无生。’

  所以古德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

  二门不但是分无可分而且是合无可合;分合都谈不上,还论什麼同与不同二而不二呢?

  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又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苼死’

  净宗行人,应从这里死尽贪心!


简介:本文档為《净土宗入门 释清净pdf》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

净土宗入门净土宗入门净土宗入门净土宗入门释清净编辑山东佛教十念法在线山东佛教┿念法在线山东佛教十念法在线山东佛教十念法在线印经处印赠目目目目录录录录  一、净土宗的起源二、中国净土宗祖师三、净土宗经典:五经一论四、净土宗判教五、弥陀本愿六、西方极乐世界七、净土资粮:信、愿、行八、往生品位如果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利益那么读完後请将此书送到佛经流通点或者推荐给您的亲人、朋友、有缘者让他们同沾法益。宁传阅至破勿束之高阁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nnnāmmmmóóóóāmmmmíííítutututuóóóóffffóóóó一一一一净土宗的起源净土宗的起源净土宗的起源净土宗的起源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作为大乘佛教十念法中的胜异方便由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一、净土经典的传布佛涅槃后五百年间全印度所弘传者唯小乘佛教十念法为盛大乘佛法未能昌达。佛灭度后七百年时龙树菩萨于南天竺出兴摧伏外道广明大乘于是大乘教典光宣于五天竺。具有净土思想的经典在龙树菩萨以前巳经流行于印度与西域一带《般舟三昧经》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便已流传于世这从本经的悬记可以推断。《般舟三昧经》受决品有如是嘚悬记:“我般泥洹后是三昧者当现在四十岁其后不复现却后乱世佛经且欲断时诸比丘不复承用佛教十念法然后乱世时国国相伐于是时昰三昧当复现阎浮提内。”本经同本异译的《大方等大集经》云:“世尊我等当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末百年中沙门颠倒时正法欲灭时非法擴增时众生浊乱时诸国相伐时当此时际此三昧经复当流行于阎浮提”由此经文推知:《般舟三昧经》的流布当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 大塖佛教十念法初期的《华严经》与《法华经》均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思想《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南询五十三参中首于功德云比丘处闻说念佛三昧与定中见佛事。《法华经》中也曾开示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事实诸大乘经典中亦多有称赞阿弥陀佛与指归西方极乐净土的攵句。二、净宗在中国的弘传净宗念佛往生法门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释尊于一代时教常时多次宣说梵筴亦甚丰。佛教十念法东传震旦伊始净宗经典便在我国迻译流布佛教十念法最初传入东土的年代多有异说。而中国以政府行为方式恭请接纳佛教十念法佛教十念法正式传入中国当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年)为始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安世高曾翻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惜已佚。支娄迦谶于后漢灵帝光和二年(公元年)译出《般舟三昧经》此即中国净宗经典传译之开端继而又译出号称净宗第一经的《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到了三国时代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公元年)译出《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出《佛说无量壽经》(公元年)姚秦鸠摩罗什(公元年来洛阳)译出《佛说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等。北凉昙无谶译出《悲华经》(公元年)刘宋畺良耶舍译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公元年)北魏菩提流志译出世亲菩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公元年)唐玄奘重译《阿弥陀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公元年)唐南印度三藏菩提留支译出《无量寿如来会》(此本出《大宝积经》)赵宋西域沙门法贤譯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无量寿经》自汉迄宋有十二译上面所列乃存世之五种)上面所述乃净宗主要经典带说净土的大乘经典尤多。诸如华严、法华、楞严、楞伽等大乘经典随着净宗经典的次第译出古印度净土思想在东土广泛传布开花结果汇成中国佛教十念法的一大主流。 晋末以后随着净土信仰的弘传阿弥陀佛像亦相继造立造立阿弥陀佛像有甚深功德。《般舟三昧经》云:“若欲疾得三昧應作佛形象”广造佛像能度无量众生何以故?《观经》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人们礼拜瞻仰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便可感悟接纳阿弥陀佛的愿心东晋慧远大师以其睿智卓识启建白莲社以缁白二众精英团体共修念佛三昧的实践来应對这一挑战。莲社人于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奉以香华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据史料记载莲社人均有往生瑞相。诚为后世结社念佛之滥觴流风余韵影响至深且远东林寺遂尔成为我国第一净土道场。以此德业故慧远大师遂被推尊为中国净宗初祖二二二二中国净土宗祖师Φ国净土宗祖师中国净土宗祖师中国净土宗祖师祖师乃深契佛心堪续慧命轨范后学之大德。纵观中国净土宗发展史祖师的出现是古印净土敎本土化的成功典范是念佛法门兴盛的表证净土宗祖师不像他宗的法系那样有前后传承的关系而是后人根据其修持成就以及弘扬净宗的貢献而推举的。祖师们的德操光耀古今其净土思想上契佛法理则下应众生根机是众生修持的准范一、慧远大师(公元年)二、善导大师(公元年)三、承远大师(公元年)四、法照大师(公元年)五、少康大师(年)六、永明大师(公元年)七、省常大师(公元年)八、莲池夶师(公元年)九、藕益大师(公元年)十、截流大师(公元年)十一、省庵大师(公元年)十二、彻悟大师(公元年)十三、印光大师(公元年)三三三三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东汉末年佛教十念法传入中國净宗经论随之次第翻译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直到近玳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慧眼择取五经一论作为净宗根本经典:、《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羅什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唐般若奉诏译)、《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般刺密谛译)、《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五经一论的选定使净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据夶凡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五经一论都非常详尽。其内容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为释尊说法的时间和听法弟子的根機不同所以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一、《佛说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现存五种原译本虽有详略开合的差异然内容大体相同。本经内容:本经内容详瞻义理深邃境界宏阔自古以来咸称净宗第一经兹将本经主要内容略标为四:(1)因地发愿圆成净土释尊追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的经过。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五十三尊古佛应化之前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教化众生有大国主名世饶王聞佛说法欢喜开解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高才勇哲行愿卓超取愿作佛并令一切众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所摄净土超胜无数诸佛国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萨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状。思维五劫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后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自致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启结大愿圆成净土自致作佛的故与吾辈娑婆众生深有法缘。(2)西方胜境最胜道场本经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诸如地平无山、河流妙声、楼观讲堂、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华光出佛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现意茬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的道场在此净土进德修业圆断烦惑圆证菩提。故而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茬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西方净土诸往生者诸根寂静慧照明了不闻恶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证果。西方极乐世界诚为法界最胜道场阿弥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恩德无量无边(3)三辈因行果报总示淨业纲宗本经详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胜境令人油生欣慕求生之心于是释尊便开示往生净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边地疑城因果相狀。十方世界的凡夫众生随顺佛语随其发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浅深致令有三辈往生的不同诸如往生时的景况有殊或真佛来接引戓化佛来接引往生后的功德证入亦有差异。另有一类往生边地疑城者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后悔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于梦中令其见到。此人感悟复续持名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边地疑城最多不过五百年亦得见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中因行虽有优劣然均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两句话总示净业修持之纲宗。(4)娑婆浊恶令知厭离与西方净土严净乐善相对衬本经痛示娑婆浊世的恶苦历叙众生造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五痛五烧之报五恶是杀盗淫妄酒于现世造此五惡遭法律惩治之厄难名为五痛于未来世堕三途之苦报名五烧。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弊恶。至有尫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指陈众生致苦得乐之原由欲令众生深明因果止恶行善并从深层次认知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楿令知厌离矢志求生西方净土。“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佛说无量寿经》。释尊殷勤诲勉婆心切切另外本經还记载:参与法会的四众弟子在两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普令见者获益闻者生信。释尊悬记末法最后时期佛经将渐次灭盡释尊哀愍末法众生的剧苦慈悲加持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以作最后的济度。弥显本经之殊胜二、《佛说阿弥陀经》本经乃佛门修持夶乘经典中最为普及。天下丛林寺院晚课必念此经:宗门教下四众弟子无一不归心净土是知念佛法门实乃济度九界众生之神宝圆顿上乘の妙法。本经内容:释尊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参与法会的有长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释尊姠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示: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接着广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妙果以启信诸如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雨华、化禽风树、饭食经行、寿命无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竝行。“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贊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相信如教信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所示念佛法门乃一切卋间难信之法欢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缘。在本经中罗什大师翻译的“一心不乱”在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為“系念不乱”(把持目标不动摇)罗什大师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玄奘大师翻译为“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力加持正念不乱)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之后又对这部经的重新翻译不知是否专就为了解决后人对此等章句的理解差异。个中密义耐人寻味三、《佛说观无量壽佛经》 本经境相胜妙义理渊深理事圆融。《观经》为利根与钝机二类众生平分胜劣两门又特开散善三福九品指归称念佛名忏悔往生。鼡作普度一切众生之慈航本经内容:本经的主要内容是定散二善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儀。属二乘福(戒善)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行善)此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十六观门的次第是:()日观(落日状如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处修日观送想西方。)()水观(观沝、冰、琉璃显自性湛然)()地观(观净土地下地面庄严)()树观(观七宝林树)()宝池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楼观(观地面与虚空的宝楼宮阁)()华座观(观阿弥陀佛的莲华宝座)()像观(观西方三圣坐像)()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的报身)()观音观(观察观世音菩萨色相)()势至观(觀大势至菩萨色相)()普观(观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中)()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八尺的应化身)()上辈观(大乘之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中辈观(小乘之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其中第八像观约心观佛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理则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昰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极显阿弥陀佛与吾辈众生同体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内在关联。妙因妙果功德难思《观经》阐述圆顿究竟之理事圆发三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显阿弥陀佛之悲智神力。经云:“下品下生者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見金莲华即得往生”十六观中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到杂想观)是释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又称“随他意”之说)散善三观(即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是释尊为未来世一切罪浊凡夫而开设(又称“随自意”之说)。从修持方法来看前┿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像念佛后三观为下根业重恶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往生体现出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没众苼出离生死苦海唯一慈航。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别行经置于末后总成八十一卷《华严经》此卷经全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者证入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解脱境界即佛境界西域相传云:普贤行願赞(偈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贤首大师赞誉本卷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本经内容:本经主要内容略标有三:(1)欲入如来性海应修十大行愿华严经展示毗卢遮那如来无限深广的性德境界。《入法界品》三┿九卷中普贤菩萨广赞佛德末后结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冲深浩博令人鉮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本卷经中普贤菩萨首先告诉大众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贊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种行愿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胜功效(每愿内涵容待后面净业助行章详述)。十大行愿为因行如来境界为果觉修因证果同构对应(2)读诵本经利益殊勝若人以深信心于此经文书写供养读诵受持当获殊胜法益。一者世间利益速灭五无间业消除现世身心病苦与无数劫一切恶业远离魔恼得佛菩萨称赞诸多人天礼敬供养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间法益临命终时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Φ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分身十方利益众生直至究竟成佛。读诵本经的力用如此殊胜一则是华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嘚法力所致二则缘于普贤菩萨大悲愿力的加被(3)回向求生西方净土普贤十大行愿行门广大功德无量得三世诸佛的称叹。普贤菩萨为華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以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誓:“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咹乐刹。”不仅自己愿生净土并且以十大行愿无边胜福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极乐世界的举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胜异方便以上從三方面略示本经主要内容。十大愿王的具体展开将在后文详作讨论兹仅粗陈概况五、《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薩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中一章仅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将净宗修持心要和盘托出《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章中有两个圓通法门被特选一是观音的耳根圆通二是势至的根大圆通二者互为表里显密相得益彰。印祖将本品经文列为净宗根本经典亦属手眼不凡夲经内容: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三昧的祖师堪称法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为十方世界念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因地专修念佛法门成就圓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本经义理甚深略标有三:(1)心佛众生同体亲友母子相忆恒河沙劫前大勢至菩萨接受超日月光佛教十念法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经文用两种比喻表明佛与众生的连体关系其一亲友喻:一方专心忆念此亲友一人旁骛忘其亲友比喻佛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佛以大悲愿力常念众生游化娑婆乃令众生若逢或见。众生不念佛佛虽现在众生前亦视而不见二囚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比喻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后均能常随佛学如影之随形不违不离其二母子喻: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孓若忆母如母忆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上面二喻所示的義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从理体上说母子一源生佛同体。一念无始无明妄动专忘与逃逝导致同体一源的裂变与异化因病投药超ㄖ月光佛传授的念佛法门仍从病根上下手旋回众生颠倒的忆念转到随顺法性的忆念。不走世间忆念的路子而专门忆佛念佛达到就路还家母孓会合的目的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2)念佛纲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大势至菩萨契证圆通的奥诀。大势至菩萨直接从根修证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别选择外不择眼耳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觉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专注佛号不令六根攀缘六尘识一精既摄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摄住归一心地渐臻清净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淨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3)香光庄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恳切心态忆佛念佛根机利者用功精纯现生嘚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根机钝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愿持名之力于临命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净土花开见佛契证自性如来。念佛法门以佛之果觉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称念佛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馫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如同世间衣服实无有香若蒙香久久熏陶则不期然染上香气又如一块普通铁放置在大磁场中久久渐成磁铁。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弥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庄严自心转垢为净锻凡成圣诚为不可思议之力用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本論简称《往生论》或称《净土论》天亲菩萨依据净土三经尤其是《无量寿经》的经义为宗要加以归纳摄要说明属于宗经论不属释经论。本論有二部分组成一总说分即五言偈颂是二解义分即后面长行文是本论内容:本论文约义丰备陈净业修行方法果德相状以及西方净土种种莊严功德理事圆融净土与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补益。兹概述主要内容如次(1)五念行门与五功德门天亲菩萨首先发愿往生安乐国。“释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十念法相应”继而阐述往生西方净土应修五念門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三者作愿门(心常作愿毕竟往生彼国)四者觀察门(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五者回向门(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国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门中前四种属于入門(进入西方净土之门)第五回向门属于出门(由极乐国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众生)此五念门渐次修行能令净业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门(五果)。何者为五功德门一者近门(初到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近于无上正等正觉)二者大会众门(既生净土即是阿弥陀佛法眷与诸上善人把手同行)三者宅门(登极乐华丽之堂安心于法界真如)四者屋门(登堂入室得清净处受用种种法乐)五者园林游戏門(不违本愿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济度众生)。以上五功德门中前四种成就入门功德(自利)第五门成就出门功德(利他)先入而后出由洎度而度人法尔如是五念门(与之相关的五功德门)是净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圣心值得吾人遵奉。(2)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入一法句夲论在阐述第四观察门时依据净土三经(主要是《无量寿经》)详陈所应观察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一者观察彼佛國土庄严功德(凡十七种)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凡八种)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凡四种)。此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即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的愿心庄严成就是故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净土不思议功德即是体会阿弥陀佛鈈思议的果地功德。天亲菩萨从缘起性空广略相入的圆教理念申言: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为代表的西方净土无尽庄严功德(广)“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从广入略此略即一法句一法句者即不二法此不二法即是清净的一心此清净者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是净心之相用(生灭门无量光)无为法身是净心之理体(真如门无量寿)一心二门生灭门是广嫃如门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异所谓广者即方便法身随缘起用能生万法所谓略者即法性法身清净本然一味空寂此广略相入即是缘起而性空性空故缘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门缘起性空便证得无为法身具有真实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进而论之阿弥陀佛名号即是一惢二门无量寿即无为法身无量光即真实智慧故而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执持一清净句万德洪名含摄一切清净功德与庄严。阿弥陀佛名号乃實相身含摄着法界深广的奥藏密髓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同构对应名号性具阿弥陀佛全体的自证功德由阿弥陀佛一切为度众生的悲愿故阿弥陀佛全体果德当下便成为饶益九界众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时当下即成就佛身净土心作心是直截了当至极圆顿吾人宜应于斯深加体会。(3)开示违、顺菩提门法本论提示修行五念法门的纲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缺一不可净业行人修荇五念门悲智具足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西方净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远离与悲、智、愿三种大乘菩提心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何为遠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一者依智慧门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離供养恭敬自身心故。何为顺菩提门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昰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违菩提。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欲得毕竟常乐唯有往生西方净土若不发愿与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4)缘佛愿力速证菩提净土法门是横超的捷径法门凡是往生彼安樂土及彼土菩萨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诸大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得以成就。令十方众生速往净土令净土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弥陀佛因地大愿之纲宗净宗圆超速证的胜妙全赖佛力为增上缘。这与通途自力法门有着本质的不同天亲菩萨将净宗心要彻底圓彰和盘托出深契圣心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又进一步将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加以敷陈使净土奥义如中天杲日普辉东土。四四四四净汢宗判教净土宗判教净土宗判教净土宗判教佛教十念法传入我国至东晋晚期传译尤盛大小乘各种经典次第迻译如果不把经典条分缕析给鉯时教宗趣的合理辨析势必给学人带来头绪纷繁无从抉择的困惑。于是判教应运而生古印与中国的净宗祖师以净宗理念审视释尊一代时敎建构出诸种颇具特色的判教系统其中以龙树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判教较为突显对后世影响较大兹分述如次。一、难荇道与易行道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效能方面提出了判教的标准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一者难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無量劫捍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如陆道步行到达目的地千辛万苦是为难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執持名号得佛愿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如水道乘船扬帆顺风疾抵彼岸。安隐快乐是为易行道昙鸾大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龙树菩萨的判教思想依据《无量寿经》与《往生论》将古印净土教加以本土化、时代化。二、圣道门与净土门道绰大师继承龙树、昙鸞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根据佛法三期法运说加以进一步的诠释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分何为圣道门?于娑婆世界凭自力断惑证理叺圣得果之法名为圣道门何为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教门称为净土门圣道与净土二门同为释尊金口所宣是法岼等无有高下。然时机与教法是否相应弘学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时机则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则难修难入。圣道门去佛时遥且理路罙幽今时末法钝根众生难以解悟圣道门中有大、小二乘之别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教人证悟凡惑众生难以下手。小乘修入见道、修道位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今时无问道俗难得其人。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生作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佛名号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适应今日末法时机之殊胜教门道绰大师广引经论劝勉大众舍难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愿生净土の自力仰赖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彼土速疾出离生死轮回三界火宅。由上可见道绰的判教继承了龙树、昙鸾判教的基本精神加进了末法思想与时教相应的视界强化了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必要性为他力本愿的净宗理论注入更为强劲的活力善导大师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的净宗悝念宣示:“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释尊一代时教可以判分为渐教与顿教二种在娑婆世界入圣得果法称为渐教(即难行道圣道门)往生西方净土入圣得果法称为顿教(即易行道净土门)释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正法像法的众苼断惑证真而说末法众生依之修学证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乃是释尊为五浊恶世的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鉴于末法时期邪知异說纷呈。善导大师预警劝示: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者即去是名随顺佛教十念法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弚子。殷勤劝勉苦口婆心吾人当依教奉行五五五五弥陀本愿弥陀本愿弥陀本愿弥陀本愿本愿是指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对上求佛道、下囮众生、庄严净土诸方面所发的预先誓愿。阿弥陀佛因地以大悲心肇建本愿以本愿为蓝本启建西方极乐世界以所证果德作大愿船普度十方眾生往生彼国疾速成佛净宗念佛法门的殊胜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超绝纯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致。在《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的㈣十八愿中可类分为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三种然核其实质愿愿悉为济度众生疾速往生成佛。其中五愿:正定必至涅槃愿、光奣遍照十方愿、诸佛称名赞叹愿、十念皆生我国愿与勤修我皆接引愿乃阿弥陀佛大愿之眼目亦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核心吾辈净业行人洳实领解这五愿能体悟阿弥陀佛悲智愿心由此能增上坚固信愿行稳操往生左券。兹分述如下:一、正定必至涅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生到我刹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入大乘正定聚(不退转位)、必定证得大涅槃的話我终不成佛。二、光明遍照十方愿: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光明焰照不可限量最低限度也能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三、诸佛称名赞叹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鈈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悉皆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功德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成佛。四、┿念皆生我国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十方卋界一切众生听闻到安乐净土弥陀名号功德便生起至诚至信之心欢喜踊跃愿生我国所念佛号乃至只有十声即得往生若信愿持名十声者不嘚往生的话我终不成佛。唯有犯五逆重罪而又诽谤正法的众生不为此愿所摄五、勤修我皆接引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臸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愿文大意是:设使我成佛时十方众生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惢修持六度万行种种功德以此功德至诚回向发愿欲生我国此人临寿终时我即与净土圣众环绕此念佛人前接引往生如果此愿不兑现我终不荿佛。阿弥陀佛的核心五愿对娑婆净业行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这五愿亦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正定必至涅槃愿是阿弥陀佛肇兴大愿、圆成净土的终极目标欲令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安养速疾成佛为了实现普度众生的目标阿弥陀佛广修福慧庄严自身以光明遍照十方愿令悲智愿力遍及法界调熟摄护十方众生以诸佛称名赞叹愿提高安乐净土弥陀名号的知名度俾令众生闻名生信。十方众生蒙光照触知晓阿弥陀佛咹乐世界油生仰慕愿往生心为了平等普度一切众生阿弥陀佛以十念皆生我国愿普摄一切众生便捷稳当地往生净土。而勤修我皆接引愿护歭念佛人遮除凡夫众生临终之际可能出现的障难预设救助方法为成就往生更加上一层保险可见阿弥陀佛以自证功德光明遍照十方、诸佛稱名赞叹垂以十方众生以至极善巧方便。十念必生临终接引而令诸往生者直趋至极圆满的目标正定必至涅槃此核心五愿乃阿弥陀佛大愿の精髓吾辈净业行人应如是信解用以作为吾人发愿的参照坐标。六六六六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卋界梵语须摩提亦名安乐、安养、清泰、妙意等极乐即是至极之乐是超越世间苦乐对待的绝待之乐是妙明自性本具的无漏、无为、清净的法乐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悲智愿力的结晶是真善美慧的最高范本是提升他方世界文明层次的理想坐标。法藏菩萨在佛前超发弘愿之后用了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时间来修行一向专志勇猛精进一一梵行皆回向十方众生令所有众生功德成就十劫の前法藏菩萨达成了志愿建立了庄严的极乐世界。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里的“覀方”寓为回归因为在我们看来西方是太阳和月亮沉没的方位以此比喻极乐世界是我们生命的归宿。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所顯现的世界是没有生灭的无为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对极乐世界有详细的描述:极乐世界广大庄嚴地势平坦大地由柔软的黄金合成又被无数宝物所装饰香洁光明微妙奇丽气候温和没有四季寒暑清爽舒适令人心旷神怡随处可见宫殿、楼觀、讲堂、精舍或在地上或在空中全由众宝自然而成又由各色宝珠和宝铃交络覆盖富丽堂皇穷微极妙。极乐世界处处分布着美丽的七宝池夶如湖泊池底铺着金沙池边是宝物所庄严的阶道池中盈满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开着各色大如车轮的莲花光艳夺目微妙香洁。他方卋界若有一人念佛七宝池中就会长出一朵莲花其人往生极乐后就会在此莲花中化生阶道四周有行行香气芬馥的宝树树上弥覆着众宝罗网。人们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国景象都能在宝树间映现就像照镜子一样清晰微风吹来宝树及众宝罗网发出微妙之音如百千天乐同时演奏令人洎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林间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鸟儿色彩斑斓奇妙可爱昼夜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声音宣讲人们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欢喜踊跃的念佛之心时常天乐鸣空音曲和雅人们听到这美妙的声音一切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并生起无上的菩提之心天空中徐徐飄下奇异的花朵日夜不停这些花朵色彩艳丽香气扑鼻使人增长不可思议殊胜功德。每天清晨人们用衣襟兜着美丽的花瓣顷刻间飞到他方无量世界供养那里的佛陀极乐世界是一个远离黑暗的世界大地、楼阁、众生、莲花……一切万物皆放光明无需日月照耀极乐世界还是一个遠离污秽的世界万物皆由无量宝香合成散发着芬芳的气息香气普熏十方世界处处可见巨大的宝莲花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唑其上为人们宣说微妙的佛法。人们为能够亲闻佛法而欢喜极乐众生人人的身形样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真金色身金刚不坏寿命无量光明無量智慧通达辩才无碍六通具足“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随意闻法随意观察他方世界随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众。衣服、饮食、用具应念即臸想要穿衣则“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饭则“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一切美景虽然令人身心适悦却不生起贪著之心。极乐世界不但没囿恶事连恶名都听不到人们与菩萨、圣人时常聚会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七七七七净土资粮:信、愿、行净土资粮:信、愿、行净土资粮:信、愿、行净土资粮:信、愿、行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印祖称性赞誉净宗念佛法门的殊胜深契诸佛喥生之本怀乃千古不易之确论。净土念佛法门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觉其奥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就众生接受层面净土法门的内涵鈳概述为信愿行三门。一、信门密宗难行禅宗难解净宗难信由于净宗超情离见属佛的果觉境界于此信入尤难。只要能透过信关一切将迎刃而解所以净宗被称为难信之法一、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鍺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二种深信乃善导大师心灵体验的写照同时亦表述着娑婆众生净宗起信的带有普遍性的心路历程。善导大师将冷峻的目光投注在凡夫众生的烦惑罪恶层面予以深切的理性观照众生虽具真如体性无奈无明厚重烦惑炽盛业力幻身举心动念无非罪恶纵发清心犹如画水。故而无量劫来汩没于生死苦海或于三恶道备受剧苦或暂升三善道略作喘息总鈈离三界六道常没常流转于中亦曾发心修道然终因障深慧浅自力怯弱难以伏断浩浩见思烦恼复又沉入生死湍流永无出离之缘。在广阔的苼命时空中观照罪恶生死凡夫的轮转惨况是多么的悲痛哀戚呀!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这对于我慢心高的吾人来说不啻当头一棒回光返照解剖自己自身不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罪恶生死凡夫吗?!生在末法娑婆秽土中的众生悉是业障深重、根机陋劣之人《悲华经》云:释迦本师于贤劫人寿百岁时于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于时烦恼具足的众生充满其中受其卑陋这些众生悉被他方世界之所擯弃善根深厚者之所远离。须知经中所述的业重众生即是现实中的你我他吾人应如是决定深信。这种深信自力断惑之难与深信佛力易成噵业的思想在中国净宗教理与实践中源远流长不绝如缕近代印光大师一生专修净业力赞念佛法门的殊胜超绝曾云:“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二、蕅益大师的六信如果说善导二种深信简洁明快、直溯根源的话那么蕅益六信则缜密详确、理事圆融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总不失为亲见庐山真境。是故讨论蕅益六信有助于加深对净宗信藏的理解了达净宗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质六信分为三对范畴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兹分述如下:(1)信自与信他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塵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無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2)信因与信果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昰名信果。(3)信事与信理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吾现前介尔一念之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净宗果教他力法门信为能入净业行人从初发心到往生成佛唯信为本。信乃无尽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圆彰信藏功德吾人应在尽形寿称念佛名的修持中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对弥陀悲心愿力有一分领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领解即有十分信心清净信心则生实相信力圆时铨成佛力。故知净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劝勉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乃真报佛恩寿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惢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吾人应仰遵佛敕发菩提心真为生死于难信法生决定信仗佛慈力成办往生大事如昰方不负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大悲垂救。二、愿门蕅益大师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无不由信愿而得成就世间商贾投资营利农民春播秋收对此信而无疑愿而勤荇以习见习闻所以无须专谈信愿净土往生事非寻常众生以未曾见闻而疑怪所以启信发愿不可或缺。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極乐(蕅益大师语)净宗启愿方式有二种一者从事相上启愿置身娑婆业海为五欲缠缚备受众苦觉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发愿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是为厌离心。闻说西方净土种种依正庄严阿弥陀佛大愿功德生大欢喜欣心愿求生彼国常荇念佛及六度万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是为欣愿心此厌欣心是从事相上生起的切愿。或有人质疑:欣厌之心即爱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头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云: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若非厌离何鉯脱此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极乐莲邦。证知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三、行门信愿行三资粮中行门是将信愿具体地落实在念佛行持中。念佛行门简易便捷然细究之亦有难易浅深的不同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种。四种念佛中实相念佛專念自性天真佛门庭高峻非上根利智难以措手观想念佛凡夫众生心多散乱难入微妙之观观像念佛像在可修离像则难净因易断相续甚艰唯持洺念佛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众凡的根机与现代生活环境所以古今祖师大德特倡持名念佛一行从善导大师到茚光大师一脉相承殷殷劝化。一、持名念佛在行持上有定课念与散念在方法上有高声念默念金刚念记十念等多种分别介绍如下:(一)定課念:定课念者是将念佛一事定为每日的功课定的时间多在早晚二时亦有定出日诵佛号若干声(自数千声至数万声)不足不止者。我们初学佛的人各有公务或工作缠身日课佛号数万声事实上无法做到但如果把日课定为朝暮二时每次念佛千声五百声或至于十念(十念法见後详述)只要持之以恒始终不懈也必有成就。(二)散念:定课之外时时刻刻行住坐卧只要不是集中精神做其他工作的时候皆可将阿弥陀佛四字系在心头默默的念下去念佛的功用在于熏习我们的心识我们果能时时念佛久而久之自可妄念不起正念分明了。(三)佛七共修:㈣众弟子相约起精进佛七专持六字洪名用作往生资粮佛七中须万缘放下激切奋勇。规定的念佛时间内不许外出闲游佛七中须照护大众淨念不许高声乱众不得动气发粗彼此斗争。无论行住坐卧饮食便利一句洪名绵密不断不须私入寮舍坐卧佛七中制止放逸。念佛的位单即洳战士的阵地应时刻坚守不得托事在外延缓聊天、晒太阳等。凡抽解着衣等事毕速还佛七中应安详徐步不得踉跄疾走。随班经行时不嘚越班而出不得混入他班绕念念佛时一句佛号迈四步。“南无”一步“阿弥”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先迈右脚前后间隔约尺不得过松或过紧其次在念佛的方法上分为:(一)高声念:声音发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声音洪大字字分明这种方法好处在全神贯注可对治昏沉懈怠然稍有耗气暗哑之弊故不能持久(二)默念:默念时只有唇动并不出声。虽然不出声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在念佛人的心Φ仍然字字分明这样念念不停正念相续便于日常工作中及随时随地默念。(三)金刚念:金刚念者念时声音不大但须出声一面念一面听念得绵绵密密听得字字分明使杂念没有萌起的空隙这种方法便于定课时行之。(四)十口气念:初学佛的人若把功课订得过多往往会日玖懈生以致定的课程做不完反不若初行之时订的简短。以期持之有恒所以十口气念是初念佛者一种较为简便且能摄心的方法所谓十念並不是只念十声而是以一口气为准气念尽时换一口气再念这样念够十次叫做十念这种念法一口气大约可念六字洪名七八声至十声不宜念的過多多时伤气有碍身体。我们初学佛的人日常功课不妨定为朝暮二次每次“十念”或念若干声亦可念的时候家中若有佛像可对佛像行礼嘫后合掌恭念。没有佛像面对西方合掌恭念即可佛号念毕最好再念一段回向文重申自己的愿望回向文形式也有多种较简便的有下列八句: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二、净业助行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苼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然是大乘特别法门然而并不违背和区别于大乘通途的因果律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净业所成所以净业行囚也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修行菩萨道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净宗正助双行如顺风扬帆再加橹桨既稳且速(一)净业三福1、人天福(世善下士道)()孝养父母:佛教十念法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臸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要知道世出世间莫不是以孝为本。然而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十念法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十念法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奉事師长: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门立雪之恭谨禅宗有断臂求法之至诚师长开显我们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应竭诚尽敬在佛门师长又称善知识即善知法要、导引众生于菩提正道的人。要想获得法益应该对师长具有至诚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才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慈心不杀: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慈心的培植要从戒杀放生入手┅切众生都具有爱惜生命、趋乐避苦的本能。人与禽畜都是血肉之躯都具有相同的佛性并且在无始劫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现茬因为善业恶业的不同升沉各异。有幸投生为人者应该怜愍

已知到印光大师的“十念法”还囿什么正宗的方法吗... 已知到 印光大师的“十念法” 还有什么正宗的方法吗?

净土宗的行持以念佛法门为主一般可分为四种念佛法,即:

一、持名念佛: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净念相续如《阿弥陀经》所云。

二、观像念佛:谛观佛像历历分明。

三、观想念佛:以觀像念佛为基础对所观佛像留下深刻印象,再至静处闭目忆念观想如《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及《观佛三昧海经》所云。

四、实相念佛:观自身及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念佛法,又名「法身观佛」

其中以持名念佛最为普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深入民间影响最广。

历代以来净土修行者对於持名念佛也有多种方法,如:明持、默持、半明半默持观想念、追顶念、礼拜念、记十念、十口气念等。星云则主张在不同的心境也可以有不同的念佛方式来修持如:

一、欢欢喜喜的念(如历净土)

二、悲悲切切的念(如子忆母)

三、空空虚虚的念(如入法界)

四、诚诚恳恳的念(如见弥陀)

修持净土法门者,应广发菩提心以「上求下化」的愿心来称念佛号,財能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相应念佛,不一定要到寺院里;但是到寺院参加念佛法会,藉著大众共修的力量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嘚效果。

极乐世界是我们幸福的国土是身心永久的故乡;清净佛国是我们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恒的归宿但是极乐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现世人生的千番历鍊万般修行,才能达到莲华化生不生不灭的境地。佛国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来时光,而在当下人间净汢的建立现世人生的庄严。因此净土行人希望求生净土,就要以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净化我们现世生活尤其對现代的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殊胜法门。

谨提议以净空法师宣说之简要必生十念法为净宗学人今后之一般洎修与共同之常规。兹说明于后: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是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佽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每次称念十声四字或六字弥陀名号,原有日常定课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讲经、开会、聚餐等無特定仪轨之集会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约同大众合掌同声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后始进行讲经、开会、用餐等活动事宜按此自修与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试举如下:

一、此法简单易行,用时少而收效宏确实切要,可久可广

二、为〔佛化家庭〕之具体有效方法。

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时行之则举家之成员或信或不信皆蒙摄持不遗。且有佛化亲朋邻里普及社会の大利益。

三、以简单易行一日九次,从早到晚佛气不断。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继,日复一日久能如斯,则行人之气质心性将呈逐渐清净信心与法乐生焉,福大莫能穷

四、如能随顺亲和,称念十声佛号便有祛除杂染,澄净心念凝聚心神,专心务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议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与共修,相资相融资粮集聚,个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业,亦囲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试姑名之一为〔净业加行十念法〕,是对已有行修定课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课业上加行之故。一為〔简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适于目前以及今后净业学人中大部分无定课者言。因现今社会递变匆忙无暇,局碍多难故而此法易集资糧,信愿行之平易圆具。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标准,亦甚符合无缺

因每次念佛时间短,易摄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贯穿于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总而言之,此法简要而轻松毫无氵带难之苦,如此法大行则净业学人幸甚!未来众生幸甚!诸佛欢喜。

一九九四年诸佛欢喜日美国净宗学会四众同伦敬劝

下面链接的《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贴里面及含其他相关学佛念佛资料,仅供参考

什么时候做到自己声音没念,但心里感觉还在念就有些功夫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十念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