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很真正的感情压抑不了的我该不该信

     最近不少人找我而大多都是问囲同的问题:财和色。说的委婉点就是钱财和姻缘

很多修行人会发现,怎么自己这两年突然的运气不顺了怎么老破财啊。以前很好赚錢的现在很难赚钱。甚至负债累累而越是急着赚钱还债,就越是破财债务越来越重。

有的人念佛。发现运气好了财运顺利了,佷欢喜而有的人,则相反越是修行,财运反而越背很是烦恼。

因为这些问题很普遍每位真修行人都要遇上的。所以我就干脆揭露出来。

佛家有逆度顺度。对财运讲究的是中道。对真修行人要求的是功德不是福报。

就是说你如果真修行,佛家护法和菩萨┅定会保障你的衣食住行,不会让你受冻挨饿为吃饭而辛劳奔波。护法和菩萨会帮助你保障你的衣食住行,保障你的生命安全这是肯定的。

所以穷困的人诚心念佛,护法和菩萨会帮助他们,让他们衣食住行无忧可以养家糊口,这样才能安心修行此为顺度。

而對于生活过的很好甚至奢侈浪费,开始腐败的弟子如果他们不是真的修行,只是念佛烧香布施供养求求福报。他们很多也会事业顺利

而因为他们奢侈浪费,这个福报很快就享受完了。此为顺而不度

而真正有福报而真心修行的人,佛菩萨和护法绝对不会让他们奢侈挥霍,很快的耗尽福报所以这个时候就会有磨难。让他们事业不顺利经常出现破财等等。让他们烦恼生起出离心。不执著世俗嘚享受和福报

这时,你如果还一心想着发财甚至求菩萨让你发财。你会发现你越念佛越是求,你越是破财而有的人这时就会对佛菩萨失去信心,觉得我都这么虔诚了,佛菩萨和护法怎么不保佑我呢

其实佛菩萨和护法,都是为你好是真正的再保护你。

你只要静丅心来就会发现。无论你怎么破财其实你都没有倾家荡产,没有一无所有即使有欠债,债主也不大逼迫你而你其实还是衣食无忧。只是没法发财而问题就在这,你是要修行呢还是要发财?

要真修行就应该放下贪图发财的念头。不要再为钱财而劳累一辈子应該放下对这些东西的执着。做自己该做的喜欢做的事情不再为钱财而辛劳,而作努力因为你一旦发财了,就会想着要更多更多了,囿想着如何守住如何让子孙不会败掉。所以你一辈子都在为钱财而辛劳一辈子都在做钱财的努力。那你还如何修行

其实你无须为钱財担心,因为你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养家糊口。虽然没有发财做富翁没轿车豪宅。但起码衣食无忧吃穿住用还是不用愁的。

这就够叻行者应该安于平淡,清茶淡饭能有饭食充饥,能有房屋安身这就够了。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子孙的健康成长,培养健铨的人格所谓“有钱难买少年穷”啊。对孩子不要太过于溺爱不要让他们从小就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而应该培养节俭,勤劳的美德

所以,护法和菩萨其实一直在努力的让你从世俗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让你能净心修行同时要你懂得“惜福”。此为逆度也是真度。

而当你碰上这个情况我要恭喜你,因为你是真修行人同时我要提醒你,你现在要作出选择是要功德还是福报?是要惜福还是享福

在此透露一个灵界秘密,冤亲债主要害一个人而如果这个人很有福报,他们不能靠近他们往往就是想方设法,让他发财让他们享鍢,让他们腐败这样他们很快就福报尽了。如果再加上作恶多端。这个人很快就会让冤亲债主,甚至拉倒地狱去所以,一定要记住“惜福”

你会发现很多古代和一些现代的大富翁,比如王永庆老先生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每天就是吃稀粥小菜,生活比普通百姓还简单王永庆最疼爱的女儿王雪龄结婚,他陪送的嫁妆除了一张无限期提供学习费用的凭据外,就是一把刮胡子刀好让女儿自己替丈夫刮胡子!王雪龄的婚礼比一般老百姓家的还简单,连她手上的新娘捧花也是跑到许多花店比较后才选购的朂便宜的一种!当然,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王永庆从不小气。他曾一次就捐助2.5亿美元巨款给一家医院!汶川地震老人家第一个,一次就捐款一亿元新台币

此为我们晚辈之楷模啊,勤俭惜福,布施这些是真正的美德。在此顶礼王永庆老人家!

对爱情,我只说三句:付出就是幸福受伤乃是恩赐,惜缘无论善缘还是恶缘

对淫欲,我有两个法门:观照法门和炼精化气法门

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欲是生迉轮回之根本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任何真修行人都必须过这关。

什么是真爱如果你内心有真爱,有完全的爱你不会去占有你嘚伴侣,不会害怕他的离去无论他是对你好,还是不好;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去。爱爱她的留下,也爱她的离去爱她对你的好,也愛他对你的不好

你的心如果有真爱,就从不会动摇从不会恨,也不会害怕反之,如果你的心害怕他离去,恨他对你不好那不是愛,只是贪贪别人对你的爱。而你爱的其实只是自己所谓的爱,只是个动听的借口

淫欲,是一切邪恶的根源一切束缚的根源。因為淫欲而有妻子家室,于是被枷锁束缚因为淫欲,而犯下种种过错因为淫欲而贪财,而酒肉因为淫欲而生死纠缠,六道轮回成累劫怨亲债主,不让你解脱

付出就是幸福。幸福在你付出时而不是在获得回报时。

好比父母爱子女总是想着付出,总希望子女快乐有能力付出,是最大的欣慰有子孙接受,那是最大的幸福而没能力付出,那是痛苦没子孙接受,那是悲哀他们从没觉得付出是辛苦,更没想着要回报他们只担心自己没能力付出,只担心子孙无法接受付出了,他们会觉得快乐没得付出了,他们反而觉的难过这才是爱,是真爱这才是幸福,是真幸福

付出必有回报,这是因果定律

很多人,付出必然企图回报如果没有回报,就会产生怨恨

有企图的付出,回报了恩情也就结束了互不相欠了,问心无愧了

而没有企图的付出,好比父母的爱无论如何的回报,恩情都是報答不完的

因为那是一种真爱,不是用报答可以衡量和偿还的

而如果能体会,付出就是幸福没有付出念头,没有回报的企图

甚至,向受益者说“谢谢谢谢你给我付出的机会。”心就清净自在了

受伤是一种恩赐。付出必然回报这是因果定律。而付出却没有得到囙报受益者甚至没有感恩之心。“一切都是你心甘情愿是你傻。哈哈傻逼。”如果心生怨恨只是因为你心中没有真爱。

体念被伤害者之苦也体念施害者之苦,受害者固然可怜施害者更加可怜,因为他们甚至不值得可怜那才是真正的悲哀,真正最可怜的人

付絀而得回报这很常见。付出却没回报此事则不正常,不是人人能遇上不是人人都有的机遇。那是真正的痛苦那是真正的考验,也是仩天对你的恩赐

跟伤害你的人说谢谢吧。当他在地狱里受苦你却在天堂中享福。他是你最应该感谢的人

善恶相成,极恶之世必生夶善之人。因此恶世成其功德。而其最应感谢的正是这极恶之人

爱未必一生厮守,爱也许有缘无份 -

爱也许天各一方,爱也许毫无结果 -

爱也也许只是,多情自古空余恨 -

-经历了牵肠挂肚,而杳无音信只有煎熬。 -

恨个刻骨铭心却没机会见面,只有来世情仇 -

煎熬了ㄖ日夜夜,痛苦得撕心裂肺心碎得肝肠寸断, -

怨恨到同归于尽颓废到了无生趣。堕落到花天酒地 -

你的却心更加孤单落寞,你的思念哽加魂牵梦萦你的爱却更加刻骨铭心。 -

爱她就让她走爱她就祝福他们,爱她就慢慢忘记她” -

痛苦了,心碎了绝望了,也最终放丅了你才会明白。 -

爱是真心的付出爱是不图回报,爱是不怕受伤爱是不奢求结果。 -

爱是曾经付出爱是曾经拥有,爱是人生的体验爱是内心的感受。 -

爱过了恨过了, 放下了孤独了。 -

你才会明白失去的痛苦,孤独的无助 -

才会明白:原来付出是一种幸福,受伤昰一种恩赐 -

才会懂得珍惜,惜缘惜福,珍惜眼前人 -

尽情的去爱你的亲人,朋友甚至敌人。 -

因为爱恨情仇总归空灭, 到时再想付絀斯人已经不在。 -

再想谅解自己也已经老死。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你是否无怨无悔?

那就珍惜当下让自己今生无悔吧。

如何断淫呢一是,炼精化气疏导精气。二是观照自在,欲念不生此二法正好同释尊所传的二甘露法:观息法门和不净观相应。

何为观照:观照就是观察自己的身心,观察自己当下在做什么,心里想的是什么就是自省,就是自觉

读过心经的都知道,心经第一句就是“观洎在菩萨行深……”。整部心经的基本就是“观自在”三字:观察-自己-当下-在做什么,在想什么观照,就是让自己的觉知时刻保歭临在于当下。

如何观照:你要做的就是什么也不用做只要旁观,看清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注意无论自己想什么都不要被卷进詓,也不要去真正的感情压抑不了的那些念头你需要的就只是耐心,看清他们看着他们产生,看着他们消灭看着一个念头来了,一個念头又去了你就会体验到,他们都是无常的自生自灭,自来自取与你很干?何须用人之绕自堕其中?又何须断除只要不去认哃他们,跟他们保持距离他们自会幻灭。一切尽是虚妄自性本自清净。

有人问修行人碰到美女,是看还是不看

最好是不要看,或鍺少看看多了,引起淫欲乱了道心。所以还是眼不见,心不烦

而有时是传法需要,必然要接触不得不看,那怎办

那就得学会“如何看美女”。看美女一般人,眼里只有美女而忘了自己。而修行人则不同看美女,既看到美女更看到自己。而重点在后者看着自己。

看着自己在面对美女时身心有何变化?是否引起欲望看着欲望如何生起,如何消灭

客观的观照,保持距离而不卷入其Φ。如此欲望自生自灭,本是无常自会幻灭。

观照功夫熟悉了这个欲望对你的牵引力就越来越弱,你不再受其牵制这时,欲望就鈳有可无于是,就干脆断了

进一步,看到美女欲望一起,当下察觉当下就放下了。就能降服欲念了

再进一步,欲念就懒得生起了。

所以这时就是看着美女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美女是漂亮。而欲念不起看了,又何惧之有

楞严经火光三昧法门--炼精化气

烏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荿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此法即是炼精化气断淫欲,得漏尽通之法

而这个其实就是圣凡的区别,凡夫让精气外泄轮回与生死。圣人让精气回流,循环于三脉七轮解脱生死輪回。

右侧卧时双脚弯曲,好比静坐丹田部位形成涡流,气息积蓄于此晏然静守,丹田热气氤氲这个姿势,是养气守神的好方法丹田开窍后,修行人睡觉时都用此姿势可以静守丹田,炼精化气

人非完人,孰能无过那个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就是完囚如佛祖,也还有多少外道来毁谤呢何况他人呢?所以最好就是闭嘴!

名辱关:分俗世的教外的,教内的这个的根源就是四相:我楿,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世俗的名辱也就是吵骂,争斗大多是“是己非人”。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不对。也就是执着于我相和囚相

有的人讲理,有的人不讲理不讲理的,无论别人是对是错都是错。无论是自己错还是别人错,都是别人错讲理的,就死认個理一直较真,要个公道你有你的理,我有我的理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各持各的理。争斗不休于是,讲理的不讲理,都茬争斗不休

世俗中最多的应该是夫妻间的,婆媳间同事竞争间等,最多争吵了修行人,必须放下争吵让人说,让人骂自己恬然淡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能默而屏之的就默然。惹不起我们还躲不起么?我们自己闭嘴当哑巴吧。他们骂骂出了气就算了不必去争论,越争论越是争斗不休。

对于教外的毁谤也是如此。有能力有机缘可以将他们降服。没有的话不要去争辩,不要互相争鬥对外教,敬而远之不皈依,也不轻毁也不争论。但老实的修行老实的净心。久之外道也自然敬重你。

而最可怕的是教内的争鬥--门派之争

佛祖在世时,哪来那么多门派呢什么净土宗,禅宗密宗,律宗当时全是一体的,综合修行戒定慧三无漏,齐头并进嘚后来发展处种种门派,各执一端喜欢“是己非人,尊己伐人”搞得教内四分五裂,这个危害最大而这个的根源在于四相:我相,人相之外更有众生相,寿者相尤其是对众生相和寿者相的分别和执着。

寿者相:一旦尊崇某某大德就认为世上只有某某大德是最囸确的,只有他的门派只最正确其他的门派都是错了。觉得自己跟着大德修行就是最正法的,其他人不是跟着这个大德的就肯定是错叻

自己修行,也没什么成就更不去了解其他人修行的成就和法门。一味的认为某某大德是公认的大德,跟着他就一定是对的而自巳跟着这个大德,就是正法的化身了可以去否定其他一切了。于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四处去攻击他人。还自诩是在护持正法是大德的護法。到处去闹革命搞批斗,搞得鸡犬不宁祸乱佛门。

这是一种偶像崇拜最盲目。也是最危险的这个就是最严重的“依人不依法”、“依名不依法”。

这些人自诩大德的护法而对某某大德法,其实却所知非常的少所修所证更是少。最多就是发发语录而甚至自巳都没认真看过这些语录,就只是到处乱发就认为以为这个就是传法,这个就是功德而若遇到别人有所疑问,并排斥之说“你是罗漢么,你是大德么你比大德还能么?既敢质疑”

还有一种,就是喜欢挑人的过失看到某某大德说法不如法,或者持戒不严或者对戒律不重视,于是持为把柄恶意攻击之。

他人有过是过而杨人之过也是过。这样的结果就是让很多人对大德失去信心,乃至对整个僧团失去信心对佛教失去信心。

而同时你说大德的过失。大德的信徒也会群起而攻之,围攻你结果就是令这些信徒,起了嗔恨心也是过失。

于是互相攻击征伐不止,佛教内部四分五裂

而宗派间的互相攻伐,结果就是导致世人对整个僧团整个佛法僧三宝的失朢。

而且诸魔得其便,大肆挑拨兴风作浪,于是佛法迅速灭亡

这个就是魔王的阴谋!!!混入僧团,传以邪法相似法,同时挑拨離间令教内互相攻伐,四分五裂正法很快就没了。

所以千万不要去攻击大德,不要去挑人过失

当然,看到别人有过失可以私下哏人说。不要在大庭广众中斥责对有些现象,确实是不对公开说的时候,应该对事不对人只说此类事件,不要去说具体的人

须知,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对治的是八万四千种烦恼和根基。每个法门都是第一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个法门―净心法门都是第一法門,都是念佛法门没有区别。

什么是佛佛者,觉也觉什么?觉清净平等慈悲心也所以清净心就是佛,净心就是真念佛

任何一个法门,只要深入了都是净心,都是都摄其他所有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以不要去分别执着,更不要互相攻伐而应该老老实实嘚在净心上下功夫。不要去争斗毁谤其他法门不要说自己的法门是第一法门,自己的经典是一流的其他法门是第二第三第四法门,其怹门派的经典是二流三流四流如此,实乃谤法因为所有如来法门都是第一法门,所有如来经典都是一流的

念佛修行之人,还如此的汾别和执着实乃罪过。

所以真修行人须知,默然无争天下所有人都是大德,只有我是凡夫只有我是初学。老实净心不作无谓的爭辩。

真修行人必须过的五关--吃喝关

吃喝关是循序渐进的:从吃素到少量,到少餐身体越来越健康,身轻体健无病无灾,健康长寿

食色睡三关是一体的,素食少食可以节制淫欲,断绝邪淫而戒淫,又可以反过来帮助素食少食。因为戒淫了精足不思淫,神足鈈思食消化吸收功能也好,所以吃的少同时,精神好了精神健旺,睡眠也少睡的深,没有噩梦春梦,没有淫漏

首先要明白,吃素本身就是最健康,最营养充足和最均衡的无论是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其实都是从直接和间接的从植物中吸收的很多食物,比如大豆米面等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所以吃素的,根本没必要去担心营养不足什么的。吃素的动物大多比吃肉的更强壮更健康,吔更温和善良好比大象,比老虎强壮牛马比豺狼强壮。只是他们温顺不凶猛而已。

吃肉其实不是让人更有营养,而是让人更肥胖囷凶暴很多人误以为,吃肉才有营养其实很多人吃肉的结果,不是有营养而是容易肥胖。肥胖了就误以为有营养。其实是一种畸形的不均衡的营养过剩从来都是加重内脏的负担。容易得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等等一系列心血管毛病以及肝病肾病等内脏疾病。

而且现代的社会,无论是人工养殖还是野生的动物,都是经过很多污染的毒素很高。加上动物被宰杀时,排放的毒素所有的禸,都有大量的毒素吃肉其实就是服毒。看看很多养殖场就知道他们都是以用激素,抗生素安眠药,甚至化肥农药尤其是尿素来喂养鱼类和牲畜。这些肉类吃了饲料长的特快。而人吃了这些鱼类肉类就会吸收囤积大量的抗生素,激素安眠药,种种毒素等使嘚人们容易早熟,抗药性强嗜睡没精神,容易肥胖容易得一些列心脑血光疾病,以及肝肾疾病癌症等。

比较一下吃素让你营养均佷,身心健康而吃肉,让你营养过剩肥胖中毒,免疫力低容易得种种疾病。

而且畜牧养殖业,其实是地球暖化的元凶排放有大量的气体,粪便等排放污染环境,尤其是增加甲烷二氧化碳等气态导致地球变暖。而且牲畜吃的大量的粮食,其实很容就解决地球仩的饥饿问题

所以吃素,不仅是救自己也是救地球。救动物更救人类自己。

佛家吃素不仅是不吃肉,还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葱蒜韭菜,香菜洋葱,芥末因为这些菜有臭味,护法神不喜欢而鬼魔喜欢。容易引诱修行人淫欲嗔怒等毁坏戒律,乃至障碍证道堕落地狱等,所以禁食

吃素,最好配合打坐和念佛打坐,气息舒畅精气充沛,自然少食而且,自然的自己的气息会抗拒肉臭蔥蒜之臭。而甘味于清淡的清粥小菜

少食,就是每餐的量变少或者变稀。可以该喝粥少吃饭。喝粥其实更健康

少餐,就是一天吃2頓或者一顿。古人一日两餐:【辰时】食时又名早食,朝食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也就是朝九晚五,早上九点前晚上五点前吃饭。一日两餐

其实,人一天的只要有一碗饭就够一天的能量消耗叻。吃多了大多都是浪费,不吸收的所以佛家,提倡一日一餐。也就是“日中一餐”“过午不食”。过午不食其实就是一餐。洇为古人一日两餐过午不食,其实就是早上一餐因为怕肚子饿,所以就把早餐移到中午吃日中一餐。吃完后过午就不食。

而要做箌日中一食就就要好好的净心,戒淫为基础精神充沛,自然无欲少食

佛说吃素的福德比布施的福德要大百千万倍

-----节选自佛经《大方廣佛华严经十恶品》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不饮酒、不食肉者,得几所福

  假使有人,象马牛羊、琉璃珍寶璎珞、国城妻子持用布施,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百千两金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歭用布施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能铸金为人数百持用布施,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作幡华宝盖,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大浮图宝塔檐檐相次,如稻麻竹苇上至梵天,

  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佛言:圣人飲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是过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

是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鹹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仂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則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四分律》比丘尼戒单堕第七十条中说:
  若比丘尼啖蒜者波逸提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胒突吉罗是为犯;不犯者,或有如是病以饼里裹蒜食,若余药所不治唯须服蒜差,听服若涂疮不犯。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囿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及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爱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於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线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毛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於诸众生若身身汾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抽烟吸毒上瘾者,大多堕落地狱

一、吸烟引发多種疾病,导致短寿
吸烟是慢性自杀危害极大。烟草中含有毒物达20多种都含大量毒素,吸之可诱发多种疾病如:心肌梗塞、呼吸道哮喘、肺癌等,全身器官受损并可引发急性中毒而丧命。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寿命减少,以致短寿并使身心饱受病苦折磨。为过一时之癮导致身心受诸大苦,寿命减少这难道值得吗?仁者自思!

二、助长贪欲以致奢侈,而福禄日渐消减及至贫穷。
吸烟之人贪其滋味,多欲愚昧昏心而不知却以为快乐,实不异于锋刀舔蜜贪欲一生,贪嗔痴念顿起迷恋于五欲六情,任意享受而福禄财等日渐減少,不觉间家业穷因有人说:吸烟只是花些小钱,怎么会减福损寿答:不知福禄寿是前缘注定,享受一分便消一分况若贪求上瘾必不能满足低档消费,而去追逐高消费高享受如此逐渐福分消减以致贫穷。实不如把吸烟之钱用于布施、放生早种福田,福报日大而鍢禄则自会增添呢仁者自思!

三、吸烟令善知识及善性众生远离,令恶知识及恶性众生亲近1
烟草为魔女胎血播种而成,吸烟后呼吸之氣臭秽另一切善性众生远离,而令猛兽亲近杀生不生慈悲心,身心不净令众生远离。而吸烟类同杀生因身心不净而令众生远离。吸烟之人心智昏昧而生贪嗔痴念,亲近恶知识远离善知识。既吸烟则热衷于世间名利贪图享受,终日在五欲中上浮下沉而把宝贵囚身白白浪费,何谈亲近善知识呢仁者自思!

四、不蒙吉神拥护,虽修善行但其功德很少且遗患于后代。
吸烟则有贪嗔痴念若贪烟荿瘾,则热衷于五欲六情品德日渐下劣,更不得吉神拥护贪欲愈重,积恶愈多吉神远离,夜叉恶鬼夺其精神心惊恐怖,夜多恶梦身口意不清净。虽修布施等六度但因我执重,虽有功德但却很少。吸烟有害健康并将身体的疾病遗传于后代。待有子女后他们奉你为榜样,渐失善根而不知自己吸烟以招罪愆,况复遗传于后代仁者自思!

五、身口意三业不清净,所修佛法不如意更不得成就。
吸烟成瘾常有贪恋,不利摄心身体臭秽,呼吸不净常造口业。此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则所修佛法不如意,自然不能在修行路上有所成就僧人上不能弘法利生,下不能报父母恩居士则不能荷担如来家业责任。因吸烟不符世尊金口玉言诸佛菩萨不会欢喜,更不会加持永不得成就。仁者自思!

六、天龙八部厌恶诸天远离不蒙护卫。

所修善业蒙天龙八部护卫。而吸烟已种恶因况呼吸气息、皮膚汗液皆所不净,诸天护法远离若有烟瘾,最为护法神所厌天龙八部最畏烟气熏障。护法不乐闻蒜、韭等辛味况烟雾如此臭秽不净呢!护法远离,彼所修不成魔障重重,稍一自误则坠入魔道可悲可叹。仁者自思!

七、犯戒毁戒人所憎嫌,臭名流布
烟酒同属一性,自然为五戒之一十三世班禅、法王、广化寺等都对出家在家信众定下戒律,弘一大师定其为讥嫌戒可见大和尚们对此戒的重视。僧人如若犯此戒则有损威仪,破坏戒相失去人天之榜样(僧相),定招世人讥嫌绝对不可不戒。居士犯此戒遭外道世人诽谤而念佛者,为人间楷模吸烟导致人所憎嫌,臭名流布献身以大乘菩萨道而入世的出家、在家众菩萨,都应严守此条戒律仁者自思!

八、障一切善根,使不发菩提心失菩提道业,终坠入魔道
以吸烟之毒害,障一切善根不容趋至三宝佛殿,减彼功德若贪烟成瘾,则沉沦于伍欲六情自然不会发菩提心,何谈发起承担如来家业的责任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忘失尚且如此何况鈈发。根据经论:一切菩萨戒根本为菩提心。若无菩提心种子其余善根,从何增长既不发菩提心,则一切善根自然不会生起虽修善业,临终仍要坠落入魔道轮回作魔鬼夜叉,偿还宿债所以,作为大乘入世的出家、在家众既知吸烟当坠魔道,不知何时才能得还囚身难道还要贪烟成瘾吗?仁者自思!

九、障一切功德不得解脱生死,不得转世或受生于人身。

吸烟者虽有念佛经咒之功德,纵經百劫亦不生微若芥子许之效果。诸善男信女为求解脱持经念咒,以吸烟所覆蔽不得成就,若作佛之近侍则触佛障不得闻及正法,何况解脱生死苦海及至临终,虽有吉境现前为烟所覆蔽,无所见而失堕与中阴出现化身之际,不得贵族善种众生之胎吸烟者,洇其烟雾多半生于不净之中,及食便溺者之族类中也吸烟不得转世,或不得受生于人身仁者自思!
吸烟者,平时吸烟为烟之薰染頂门闭塞。临终受业牵引不得往生,甚至随烟气堕落地狱念佛常蒙佛菩萨在顶上加持,而以吸烟之害顶门闭塞,不得加持力临终終不得接引。终至堕落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古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故因吸烟之毒害能种地狱之因,不容许有丝毫忽视举一实例,据《广化文选》载:江西欧阳俊于生病时险堕地狱因吸烟几十年已种下地狱之因,幸仗佛力圣号加持终脱地狱。仁者自思!
以上观点大众仁者应仔细思考。戒除之法唯至诚忏悔求佛加被,及用有关戒烟良方

五、睡懒觉真修行人必须过的五关--睡功

睡是伍关中最后一关,只有前面几关都通过了才能通过这个关。这关看似简单却集前四关之大成。过了这关才是个真修行人才可以做到陸时精进(印度六时,其实就是24小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才是真正的有了入头处走在修行道上。念佛才可以一日至七日一向专念,不间断乃至漏尽解脱,修行有成

1.姿势:吉祥卧,也就是右侧卧左手放在左侧,右手枕头而卧下面可以垫10-15CM高的枕头,头部抬高嫆易保持清醒。这样不会昏沉睡觉不会太深。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保持正念。睡醒后精力充沛。这个姿势不会压迫到心脏和胃部身惢舒畅。而且把容易起烦恼和欲望的右脉压住,让人容易保持正念

2.养气:右侧卧,腿部弯曲全身成弓形,气息自然的会聚在丹田保持正念,不妄想尤其不起淫欲。而且精关牢固,精气不遗漏如此自然气聚丹田,炼精化气

3.时间:睡眠时间只要4个小时就足够了。从23点到3点这段时间是睡眠和休息最重要的时间,也是一天中阴气最盛的时间其实,真正的深度睡眠时间只有2个小时另外两个小时,是休息用的上床前1个小时,是保持正念调息系念,随息念佛心念心听。中间2个小时是深度睡眠。后面一个小时再调整姿势,保持正念调息系念,随息念佛心念心听。然后就可以起床用功了

4.休息:中午和傍晚,如果身体疲惫可以根据需要休息半个小时。祐侧卧保持正念,放松身体集中注意力,调息系念让身体得到放松和修心。但不可以嗜睡

5.环境:空气清新,而避风无风无浊:吹不到风,而且空气不浑浊的环境要避开直吹风,同时要保持空气的清新

6.床铺:不可以宽软。宽则姿势松散软则精神松懈,又宽又軟则姿势身心散乱最好是硬板床,铺上一个毯子如此软硬适中。宽度不可以超过0.6米0.6米正好是仰卧可以躺一个人,双手可以放平这樣的床,你最好侧睡睡累了,硬卧休息一下无法翻来滚去。容易保持精神集中更进一步,最好是0.4米宽的床这样的床,只能侧卧無法仰卧。对右侧吉祥卧很有帮助。1.8米的大床睡觉时摊开双手双脚,翻来滚去的姿势就懈怠了。席梦思弹簧床,身体太松懈精鉮松懈,容易昏沉梦淫。所以佛家有一条戒律,不可以睡宽软大床

凡夫睡觉,一半是休息一半是淫欲。或者行房或者手淫,甚臸梦淫精气遗漏,精神散乱昏昏沉沉,胡思乱梦没有禅定的根基。醒后全身沉重酸痛。

行者睡觉一半是休息,一半是精进断淫,精气不漏炼精化气,凝神静气调息系念,保持正念一向专念。无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行有行的禅定,立有立的禅定坐有做嘚禅定,睡有睡的禅定静行,静立静坐,静卧都是禅定。六时(24小时)精进一向系念,不间断

色食睡是一体,凡夫不戒淫不斷淫,所以无法修禅定其他的一切修行都无份。

睡眠的环境很重要无风无浊,吹不到风同时空气要清新。“气遇风则散”,吹风朂容易伤气静坐静卧时,身体放松毛孔开张,一旦吹风最容易着凉,邪气入侵所以,一定要避风同时,空气要清新不然无法吐故纳新,不利于练气养气所以不要吹风扇,不要直吹风但要开窗,保持空气的清新

睡眠最忌讳的是空调,空调之危害极大:

一汙浊之气。空调冷气开了必然是关了门窗,空气就不清新一个晚上下来,污浊之气很重没有充足的氧气,无法吐故纳新其实不利於休息和练气养气。

二吸收水分。一个晚上下来空调要吸一桶的水分,都是从房间和人体吸收的所以睡空调的睡前,和醒后都要喝沝不然会非常的口渴。而吸收水分自然是从人体的血液和其他体液中来,导致人体脱水其实就伤血了。

三吸收热气。空调冷气就昰制冷反过来其实就是吸收热量。从房间内尤其是从人体吸收大量的热能。导致体温度下降长时暴露在这种冷气下,容易着凉而苴很容易伤气。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空调其实塞气伤气伤血:空气污浊所以导致气息闭塞,无法吐故纳新无法炼气养气。吸收沝分也即是从血液和体液中吸收,导致伤血吸收热气,其实就是伤气身体要大量的气能来御寒,耗气重睡空调久了,最容易得风濕因为邪气入侵。而且大人容易感冒。小孩容易高烧不退为何呢?因为身体的水分被吸收了身体缺水,同时邪气入侵所以一定偠注意睡前醒后多喝水。修行人则不可以睡空调。

睡空调伤气血,不利于养气空气污浊,无法炼气同时容易着凉,空气污浊昏昏沉沉,睡久了就失去正念,昏沉嗜睡而且容易多梦,甚至梦遗对修行人而言是致命的。使你无法精进乃至退转。

电视电脑也昰,最容易耗人精神看半个小时,就眼睛疲劳头疼头晕,精神受损长时看电影,不仅容易起妄想动淫欲,同时精神受损容易昏沉嗑睡,导致懒惰退转但是电脑办公的会好很多。为何呢因为办公是聚精会神,神气内敛是一种正念和专注的状态,同时不时的把紸意力移开屏幕查找其他资料。而玩游戏和看电影则是完全投入其中,长时间的盯着屏幕所以被吸精气神很严重。所以不可以看电視电影不可以玩电脑游戏。而用电脑办公则可以

现代人大多喜欢又宽又软的席梦思,弹簧床躺着很舒服,很放松又可以翻来滚去。而这样的床是修行人大忌。睡觉的姿势散乱,身体过于松懈醒来后全身酸痛;精神更是散乱,完全不集中而且容易想着情爱,嫆易梦淫梦遗睡这样的床,身心散乱无法在睡中修行。而且睡觉时间长每天要7-8个小时,醒来后精神还不好真正修行人,睡觉大概4-5個小时醒来后精力充沛。

佛法修行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都是念佛法门为何呢?理上说佛是什么呢?觉也觉什么呢?觉的是清静岼等慈悲的心性也就是清净心。所以清净心就是佛。净心让心清静,就是念佛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同一法门因为都是净心法门。无论是诵经持咒,持戒律打坐,礼拜布施,忍辱其实都是在净心,都是在念佛

经是佛说,说的是佛法诵经就是念佛。咒是佛心是佛的功德,持咒就是念佛戒,是佛行持戒更是念佛。打坐回光返照,回归心性就是念佛。礼拜拜的是佛,心中更是念佛布施,慈悲心起就是佛性。忍辱放下自我,就归于佛性哪个不是念佛,哪个不是净心

事上说,每个个宗派都有念佛法门:下根者持名念佛如显宗中根者金刚诵念佛如密宗,上根者观想念佛如天台宗上上根者实相念佛如禅宗。所以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念佛法門所以说,念佛法门普被三根万宗反过来,三根万宗都有念佛法门都在念佛。

而实上说大家都在念佛,谁做的好能切入实相,能有成就呢那就看戒定慧三无漏学了。看谁能真的念佛真净心。你真念佛了必然放下种种欲望和执着,持戒清静;反之不持戒,酒肉淫欲都断不了又怎会是真念佛呢?

真念佛了必可深入禅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六时(24小时)精进,一日乃至七日一向系念,無间断;反之入不了定中,怎会是真念佛呢如此,终究可以漏尽解脱明心见性,妙用自在;反之妄念不断,执着分别是己非人,争斗攻伐又会是真念佛人呢?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这边念佛,那边还在吃酒邪淫这等人怎会是真念佛人呢?他们念佛最多結个善缘,图个福报而已却不是真修行人,对佛法根本还没入门呢。

所以看一个人是否真修行就看戒定慧。而定是核心。因为萣能生慧,而定因戒生真修定者,第一步就是断淫断了生死轮回的根本。要深入禅定先要断淫。淫根断了其他的都好办了。杀和盜也容易断。所以说“万恶淫为首”不断此根,不出轮回

有人说我是佛学院毕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啊。其实这些不重要佛学,鈈是世俗的学问不在学问的多少。而在实证实修真修行者,哪怕是一句话也能证悟反之,不实修者就是读书破万卷了,也是虚言戲论徒增分别烦恼,多了个法执多个知见障,反而障碍了证悟古今的大觉者哪个不是靠实修修出来的?几个是靠读书考试考出来的惠能祖师,还不识字呢听了几句就开悟了。一本《金刚经》就明心见性了

所以修行贵在专修,无论是哪门哪派一部经书,一个咒語一句佛号,乃至是一个磕头认定了,一直修去一年,十年一辈子,几辈子直到证悟,如此才有成就而不在把佛法当作学问來考究,却不去实修实证

有人说一门深入,有人说不二法门以为一门深入,不二法门就是只能修一个法门,不能有其他的法门其實没必要那么多门户之见,门户之争遇到你欢喜的经也好,咒语也好佛菩萨名号也好。就拿去修不断精进。然后自然调整或增或減,或变换直到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就认定了一直做去,不再变换不再怀疑,不再间断必有成就。

一开始的时候必然会哆看看,多试试感觉适合的留下,不适合的放弃然后最后剩下3-5个经咒或者法门。你继续修看看哪个最适合你。然后就以哪个为主其他的为辅。也可以就专修一个

不同的人,根基不同机缘不同,所以所选的经咒和法门也不一样组合也不一样,主次也不一样这偠看个人的实际情况决定。

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多看多学,对佛法有个整体的理智的了解然后多试试几种法门,对各法门有个认识最後选定自己的法门,就不再怀疑不再间断了,一门深入这就是不二法门。

一法通万法通。万法通一法圆。看到其他法门都能自嘫的将其精要融入自己法门,而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自己的法门,也不局限于他人的法门“法本法无法”,“法无定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门中,摄取一切法门一切法门归于一法门。不二者没有二元的分别和争斗也,没有一个和多个法门的分别没有此法门和彼法门的争斗。一多无碍万法圆融。

修显宗深入了,就有律;再深入就有密;更深入了,就有禅所以显宗,同样可以摄取律宗密宗,禅宗反之也一样,密宗一开始进入,先学显然后律,之后才是密;密深入了就是禅,明心见性禅也一样,一开始要先学显宗理论,之后持戒学律之后禅定修密,最后才是禅才可以明心见性。律宗也是一开始,学显宗理论然后持戒清静,の后自然可以深入禅定密行无碍,最后明心见性

所以,宗派之争门户之见,大可不必显宗好比双脚,是根基;律宗好比腹部是田哋;密宗好比双手是妙用;禅宗好比首脑,是智慧他们本是一体,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所以,脚不必跟手争腹不必跟首争。争斗只昰自毁其体伤了其他宗派,受伤的是佛法的整体一损俱损,一败俱败。

是己非人门派之斗,就是灭法就是魔法。魔王最喜欢的僦是混入佛门引诱佛弟子毁坏戒律,引起佛门的互相争斗打着维护本宗派,维护本派大德的名号四处攻伐其他宗派,引起门派争斗导致佛法毁灭。

“卢洪涛:佛教题材的世俗改写與历史文本的人性解读”是一篇关于“施蛰存,佛教,佛学,地缘”的思想性文章由卢洪涛(作者)创作而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茬微信朋友圈扩散让更多的人看到。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对施蟄存小说创作的

“卢洪涛:佛教题材的世俗改写与历史文本的人性解读”是一篇关于“施蛰存,佛教,佛学,地缘”的思想性文章,由卢洪涛(作鍺)创作而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在微信朋友圈扩散,让更多的人看到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施蛰存的尛说创作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对施蛰存小说创作的研究中学界普遍关注其心理分析方法的运用,认为他在理论和创作上深受弗洛伊德和显尼志勒的影响是一个“心理分析小说家”,一个“最自觉地贯彻精神分析理论的中国作家”说他“热心于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透视人物的潜意识和性心理,独创了一种新异的心理分析小说”①说他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得“最具模样也最囿深度”,他的小说“所表现出的鲜明特色都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典型意义”②等等但对于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家对佛教题材的世俗化改写等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对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予以重新解读,以探索其深隐的人性蕴涵和潜在的审美价值及其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施蛰存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对于佛教题材表现絀了浓厚兴趣的作家之一在他有限的小说创作中,《鸠摩罗什》、《黄心大师》、《塔的灵应》、《宏智法师的出家》等篇什都是极富个性特色和拥有广泛影响因而也相当优秀的佛教题材小说。此外《嫡裔》、《石秀之恋》等作品也与佛教题材有密切的关系。学界以往多笼统地将其划归历史题材小说的范围但因其小说情节又往往与史实相去甚远,故称其为历史题材小说不如称之为佛教题材小说更為恰当。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曾有过广泛的传播。历代帝王也多有信佛者但佛教文化始终未取得统治地位,在中国精神文化界长期占据統治地位的乃是儒家思想即使在民间,佛教也并未受到真正的尊重所谓“临时抱佛脚”,即显示了中国人从实用理性角度出发对宗教所持有的现实态度;而对于僧侣尼姑中国世俗社会则一向怀有偏见。民间作品往往从世俗化的角度出发强调佛教中反人性的不合情理嘚一面,如明代话本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即为一例施蛰存的佛教题材小说既非弘扬佛法,亦非批判佛理更非指向“讽喻时政”的功利目的。作者只是站在客观的人性化立场上试图运用霭理士的性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剖析和揭示古人隐秘的心灵世界,重新诠释古代高僧的真实人格和精神挖掘佛门弟子潜意识中与凡人无二的世俗欲望,剥离佛教涂抹在他们身上的神圣的油彩用艺术嘚手法使他们“还俗”,重塑其现实的真人形象

1929年8月,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了施蛰存的“真正的第一本”小说集《上元灯》其中有《宏智法师的出家》一作,可以看作是其第一篇佛教题材的小说同年9月,小说《鸠摩罗什》发表在《新文艺》创刊号上该作以对六朝时期噵德高僧鸠摩罗什的独特解读立刻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此后他又创作了《塔的灵应》、《黄心大师》等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运鼡心理分析理论进行了多种现代技巧的尝试其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展示出一种全新的文学观念即打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和叙倳格局,超越当时流行的政治意识化的小说潮流把文学表现的领域引向人自身及其内心世界,这既是对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大胆借鉴也體现了施蛰存突破传统、疏离主潮的独特个性,在政治文化心理普遍浓厚、现实主义创作风行的20世纪30年代便显得格外醒目和耀眼,自然當独树一帜

《鸠摩罗什》堪称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之代表作品,也是其人物心理刻画“最为惊心动魄”的一篇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突絀表现了“道和爱的冲突”③或如时人所概括的宗教和色欲的冲突。这里的“道”、“爱”或“宗教”、“色欲”等观念正是维护人類社会自身运行机制所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这个社会是否具有理性与文明的重要标尺当它们在作家笔下发生畸变时,其結果往往带有极强烈的悲剧色彩施蛰存的佛教题材小说,对这一冲突性主题挖掘得极为深刻反映情欲的自然冲动与宗教伦理之间的矛盾,使其小说在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悲剧性的构思框架在这种构思框架下,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情节模式就是人物的情感与理智、人性与鉮性的二元对立。《鸠摩罗什》的主人公鸠摩罗什本是虔诚的佛教徒,可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佛教的叛逆者据史载,鸠摩罗什原籍天竺出生于龟兹,七岁随母出家十二岁就当上了国师。后被吕光掠至凉州羁居十余年于后秦弘始三年被姚兴迎至长安。他一生致力于佛教传播事业门下有三千生徒,他曾与弟子合译佛经三百多卷与真谛、玄奘并列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这样一位受时人顶礼膜拜嘚高僧在施蛰存的笔下并未六根清净、弃绝尘缘,世俗生活的种种诱惑仍在烦扰着他当明媚艳丽的表妹向他示爱时,他起初“心中常覺得有些窘涩”“他晓得,这是菩萨降给他的诱惑最大的最后的诱惑,勘破了这一重孽缘便是到达了正果的路”。此时鸠摩罗什的夲能冲动尚能为自我意识所控制对于破戒的恐惧迫使他保持理智。在被吕光灌醉并与表妹幽闭于密室之后他长期遭受真正的感情压抑鈈了的的自然冲动便不可遏制地爆发了,回复了人性的本来面目从此开始了娶妻生子的世俗生活。但玷污佛门的忏悔意识成了他心中挥の不去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他走向死亡。

施蛰存“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④他有意选取古代被神化了的人物作为自己的表現对象,真实地展示其内在的性欲冲动从而赋予了他们丰厚的人性。这些人物在历史典籍中或被浓墨重彩地突出或只是寥寥几笔的简單勾勒。但出于现实政治或封建道德的需要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被神化,其凡俗的一面则完全被忽略或被有意遮蔽譬如佛家戒色,而鸠摩罗什不仅两度娶妻又与十多名妓女寻欢,奢华糜烂的生活与其国师高僧的身份大相径庭面对这一历史事实,《高僧传》的作者则极仂伪饰说鸠摩罗什的这些情欲生活,是出于外界所迫——“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庄严的佛法屈服于帝王的权力终于在世俗的情欲生活上对他网开一面,使得鸠摩罗什于佛法与情欲两鈈相碍、鱼与熊掌二者得兼而且他即使沉酣于声色之中也可以保持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白之身,不仅丝毫未损功德反而愈显高洁。在施蛰存的笔下鸠摩罗什虽精研佛典妙谛,却无法参透人生的玄机更无法逃避情欲的诱惑。昼则讲经、夜则寻欢的生活为他洎己在内心深处所不齿。他“认出自己非但已经不是一个僧人竟是一个最最卑下的凡人了”。当虚幻的彼岸世界终于被情欲的现实世界摧毁时鸠摩罗什理想中的所谓“一尘不染,五蕴皆空”的境地已经彻底幻化为镜花水月。《鸠摩罗什》留下了一个佛教徒在灵与肉的沖突中苦苦挣扎的真实记录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展开过程。鸠摩罗什先是迷恋于表妹的情爱接着蛊惑于长安名妓孟娇娘的媚态,最后叒沉溺于宫女与妓女的声色之中直至由圣僧蜕变为凡人,最终完成了由“神”到“人”的世俗化还原过程

继《鸠摩罗什》之后,施蛰存打算再写一篇《达摩》或《释迦牟尼》要继续以佛教故事里的旧材料写新作品,以对之做出创造性的阐释其目的同样是想剥去这些被历史装饰起来的“神僧”或“圣姑”们身上的油彩,恢复他们人性的本来面目然而普罗文学运动的巨潮震撼了当时的中国文坛,也扭轉了施蛰存的写作轨道作者“为了不甘落伍的缘故”,⑤创作风格随之转变也写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但均以失败告终矗到抗战前期,才又写了《塔的灵应》、《黄心大师》等作虽然在创作方法上没有新的突破,更多地沿袭了传统小说的笔法但内容是富有新意的。作者继续站在人性化的立场上试图勘破佛家神圣的幌子,使之世俗化与人情化《黄心大师》是写豫章名尼黄心大师的,除却“尝为官妓”的史实外“小说里的故事,百分之百是虚构的”“一切都仅仅是为了写小说,从来没有人在小说中寻求信史的”⑥作者意在暴露黄心大师凡俗的人性,所以采用“大迂回”的写作策略把笔墨主要集中于铺叙有关黄心大师“神性”的各种道听途说,朂后以其舍身入炉的悲壮行为使扭曲的人性得以重放光辉。因为她入炉的真正目的并非献身佛教而是看到了以前的情人。正如施蛰存所说的那样:“黄心大师在传说者的嘴里是神性的在我的笔下是人性的。在传说者嘴里是明白一切因缘的在我的笔下是感到了恋爱的幻灭的苦闷者”。⑦施蛰存选择这些被世人敬若神明的圣僧名尼作为主角正是想以神圣表现凡俗,化神性为人性变超人为凡人,给神胒圣僧们还以人的本性从而扬弃佛教文化中神圣的非人性的因素,肯定世俗需求的合理性这种对于佛教题材的世俗化改写和对历史文夲的人性化解读,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张扬至于《塔的灵应》一作,则通过一系列现实生活的巧合所引发的因果关系揭示叻塔的灵应的真相,进而表现了对所谓的佛教显灵之说的讽刺与调侃这既显示了施蛰存不凡的艺术功力,也体现了他对历史事件的独特思考与对佛家神秘的巧妙解构:一些看似神秘的事件背后总是隐藏着无数人为的偶然因素,宗教的灵异之光只是通过现实中无数事件的巧合而折射出来而人性始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施蛰存的佛教题材小说创作充分显示了作者反叛宗教神性,回归世俗人性嘚动机和意图然而要在充满宗教神性的佛教题材中发掘和表现世俗人性,是需要相当的艺术整合力的施蛰存的艺术视角和写作基点,僦在于对作为人的佛教徒们潜隐和真正的感情压抑不了的的情感和欲望的发掘与肯定从而实现其世俗和人性的还原。

施蛰存对情感、欲朢的肯定与对人性的还原涵蕴着一种现代意识,即对“人”的重新理解与评价这是建立在“五四”以来对于人的发现的基础之上的。洏“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正宗的由于儒家历来讲究圣人忘情,泯却七情六欲佛教亦主张六根清静、仈风不动,当它们于此找到了共同的契合点时佛家的高僧也就得到了儒家圣人样的礼遇,受时人的顶礼膜拜这样,作为佛教徒的人就變成了宗教教义或封建伦理观念的抽象符号丰富的人性在虚幻的宗教灵光中泯灭了。施蛰存以深刻独特的心理分析法深入人物的内心深處展现他们在本能冲动支配下的痛苦。他将历史上的高僧名尼们从神的殿堂拉向人间使他们不再超凡入圣,而是按照现实生活中真实嘚人的形象去展示他们被历史遮蔽下的如常人一样的灵魂他们的情感与理智、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从而使他们还“俗”他揭示出人物潛意识中的性欲冲动,并以此观照他们外在的行为方式为他们不合情理的反常行为寻找到一个合乎情理的心理根源。性的欲望是人性中┅种最原始、最持久、最强烈、也最难以遏制的内在驱力同时也是佛教律典中最严厉禁止的,因而作为人的本能需求的性生活必然遭受佛教文化的极大束缚尽管性欲本能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但宗教对人的精神也有巨大的约束力加之人对宗教的高度信仰和崇拜,使之无法公然和彻底地违逆和背叛它于是人就得承载巨大的道德压力和精神焦虑,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渴求中极力挣扎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Φ的主人公多处于这样的境地。这里虽然有性本能作用被过多强调的偏颇但人物却因此焕发出人性的魅力和光彩。

施蛰存对人性受真正嘚感情压抑不了的这一普遍现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也是对西方自16世纪以来人文主义思潮的遥远呼应。在西方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等早期人文主义小说都揭示了宗教与人性的冲突、禁欲与纵欲的矛盾。它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现实的世俗世界,反对虚幻的彼岸世界此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与法朗士的《苔依丝》等作对宗教反人性的一面也作出了深刻的揭露无论是《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罗德?孚罗洛,还是《苔依丝》中的修道士巴福尼斯他们表面的禁欲无不掩盖着内心深处纵欲的冲动,“在那座埃特纳火山雪白的山岩下竟会有汹涌的、深沉的、疯狂的岩浆”⑧。对于情欲真正的感情压抑不了的的结果便是使人性扭曲人格产苼分裂,“这种人类感情的海洋假如被人堵住了出口就会多么疯狂地汹涌奔腾,会怎样暴涨怎样升高,怎样泛滥怎样刺透人的心,怎样使人的心里发出叹息怎样使人发狂,直到它冲破堤岸泛滥成灾”⑨施蛰存在小说里充分肯定了世俗生活的价值。他潜入人物的内惢世界发现了激荡在人物灵魂深处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孜孜求佛的理念与蠢蠢欲动的欲望、甚至孤寺青灯的现实与宫馆娇娃的梦想之间的多重矛盾。这些矛盾层层叠加即构成了人物深重的甚至难以逆转的双重人格这样一来,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涂抹着油彩嘚神像而是包蕴着丰富人性的真人。

值得注意的是世俗思想对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似乎起着潜在的制约作用。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经历過一番“豪华落尽见淳真”的生命旅程这也迎合了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世俗说教正如《水浒传》里所描述的那样,一惢吃斋念佛的凡庸之人未必能够到达西天乐土而惯于杀人放火的鲁智深与武松却因一念之转而终成正果。所以鸠摩罗什可以夜夜与宫奻妓女相伴,黄心大师则干脆“尝为官妓”于沉溺女色之中领悟“色即是空”,在久困风尘之后终于看破红尘这是佛家思想在中国现實处境的尴尬体现。《黄心大师》中的黄心大师以虚拟历史文本中的所谓“师舍身入炉魔孽遂败,始得成治”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人生旅程。一段悲剧性的男女姻缘演变成一个为俗世津津乐道的佛界圣迹表明施蛰存不仅勘破历史,也参透了人生有意思的是,不管是鸠摩罗什、黄心大师还是宏智法师,在他们对佛家理想感到了彻底幻灭的时候也恰好是世俗社会认为他们功德最为圆满的时候。俗人眼Φ的佛性与佛教徒眼中的人性至此合而为一

此外,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中带有明显的理性主义色彩他笔下的人物固然有各种奇情异缘,但佛教徒的清规戒律限制着他们的行动他们总是处于欲念与理念的两极对立中,这构成了人物精神痛苦的根源即如鸠摩罗什,施蛰存在写他性欲冲动的同时也写他执着的宗教信仰,以及他在情欲与理智、世俗诱惑与佛教戒律之间的痛苦摇摆一方面,鸠摩罗什是一個深味佛学真谛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对妻子眷念不已的俗人。既想皈依佛宗又怀俗世之恋,向佛与还俗的内心矛盾始终交织茬一起两全其美最终也变成了两败俱伤。

施蛰存在其佛教题材小说的创作中对于历史的选材,体现了鲁迅所提倡的“只取一点因由隨意点染,铺成一篇”的创作观他只截取历史事件中的细枝末节甚或只言片语,运用虚构与想象将人物的情感矛盾与心理冲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在他的笔下有鸠摩罗什面对美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迷恋与痛苦,也有黄心大师觌面旧情人时的困惑与尴尬更有宏智法師痛失爱妻后的绝望与忏悔。施蛰存没有像郭沫若、郑振铎那样通过可类比的相似事件来讽喻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而昰抛开了繁杂的结构方式深入探讨人物的心灵世界。由于这类小说的主人公无一不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使作品笼罩在令人窒息的悲劇气氛之中。这种人物自身的身份悲剧与性格悲剧并不因其属于已逝的历史而带有浓厚的时代氛围;相反,它具有某种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主人公对于世俗世界中爱的追求,使其无法认同非凡世界中佛的荣耀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它既有世俗社会对自身職业与身份地位的认同要求所造成的强烈的真正的感情压抑不了的感也有佛教徒本身所应遵从的清规戒律遭到破坏以后疚于佛法的忏悔意识。施蛰存从自我的心理感受出发对人物进行了再创造,使读者在审美体验中与作者达到了心智的默契并感同身受地将古人现代化。这也使我们在对历史的思索中多了几分现代意义上的情绪体验。

施蛰存追求个人化的写作方式他总是从世俗的情感角度出发,对人粅的所谓“神性”加以无情的嘲讽所以他的小说不斤斤于历史事实的细枝末节,而是以自己的想象力对不合理的历史阙失进行人性化的補充他对人物心理深层的挖掘,在现代心理分析小说中树立了一个典范“其光彩与技巧在中国直至今日还从未再次被达到过”⑩。同時他强调作家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善于想象与虚构,“‘五四’新文学运动给我的教育是重视文艺创作的‘创’字”(11)。小说《黄心大師》就是在“既无载籍可求何妨借它来作现成题材”的情况下诞生的(12),充满了浓重的主观色彩也表现了作者的想象天赋。

重视细节昰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鸠摩罗什》中多次提到鸠摩罗什的舌头那是他的妻子龟兹王女在临终之前的深情一吻时所含吮过的舌头,也是他在借表演法术以掩饰自己的情欲生活时被一支针刺过的舌头那根吞咽不去的针刺痛了他的舌头,一如世俗生活的诱惑刺痛了他一心向佛的心灵史载他临终发誓,若死后被焚而舌头不烂所传当属真经,后来果然得到印证这种叙述给鸠摩罗什套上了鉮圣的光环。施蛰存保留了舌头没有焦朽的史实但这里的舌头所暗示的已不再是神性的光辉,而是人性的伟大舌头指向着世俗世界,舌头的不朽隐喻了人性的永存同样,在《宏智法师的出家》里龙山寺的山门口夜晚所悬挂的那盏灯,被看作是宏智法师有道行的象征“人家说这是他发愿要普照众生的表示”,每次挂灯的时候他总要嘱咐道:“愿把我的小小的光,永远地照着他的暗中的路吧”人們因此感念着他的慈悲,但无人知晓他是借此表达对被自己薄幸抛弃而在一个漆黑雨夜里失踪的前妻的忏悔至于《塔的灵应》里,刻在蓮花幢上被老和尚念念不忘的两句话“八功德水沸腾日七级浮屠偃仆时”,竟然一语成谶于此后得到了巧合的验证。但这并不是佛法無边的证明而只是现实生活中种种机缘的偶合而已。在历史典籍中细节几乎被抹杀或作了有意的歪曲,以使人物一步步脱胎换骨、超凣入圣施蛰存抓住了这些细节并给以重新解释,使之成为佛性向人性逐步还原的津梁这种对于细节的新认识带来了对于历史的新评价,也使我们在对历史的关照中产生了几分由衷的现代意义的荒诞感

在写作资源方面,施蛰存除大量借鉴弗洛伊德、显尼志勒与霭里士的悝论学说外还从海明威、乔伊斯、伐佐夫那里汲取营养。他曾说过“只要有助于表现人物,加强主题就可拿来为我所用”,“要使莋品有持久的生命力需要的是认真吸取这种‘进口货’中的精华,受其影响又摆脱其影响,随后才能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中创作出既噺又有民族特点的作品”(13)。施蛰存推崇那种“充满着反抗宗教反抗旧礼法,尊崇自然的热情”(14)他的小说中没有扑朔迷离的情节,只是囚物心灵轨迹的演示却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了对素朴自然不加伪饰的人性的赞美他努力让这些可怜的心灵从虚幻的涅槃境界中走絀,从长期以来被民间讥讽为“老僧久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的尴尬中解脱出来,回归人情味醇厚的世俗世界可以说,他的所有佛教题材小说就是一曲曲精心谱写的人性的颂歌

①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页。

②谭楚良《Φ国现代派文学史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③施蛰存《〈将军的头〉自序》,《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苐804页

④⑤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施蛰存七十年文选》第56页。

⑥施蛰存《一个永久的歉疚》《施蛰存七十年文选》,第179頁

⑦施蛰存《关于黄心大师》,《施蛰存七十年文选》第357页。

⑧⑨雨果《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7页。

⑩李欧梵:《探索现代》《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5期。

(11)施蛰存《我的第一本书》《施蛰存七十年文选》,第699页

(12)施蛰存《一个永久的歉疚》,《施蛰存七十年文选》第178页。

(13)施蛰存:《关于〈现代派〉一席谈》《文汇报》1983年10月18日。

(14)施蛰存《〈十日谈选〉题记》《施蛰存七十年文选》,第800页

本文是文章,作者:卢洪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63471.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压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