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谢达?他是做什么工作可以认识有钱人的呢?

 让你少走弯路,定能学佛有成。一位研究生三年学佛感悟1  

佛教的思想是业力论,反对宿命论的。宿命论是绝对论,机械的。而业力论是相对的,可选择的,无常的。宿命论是不变的。业力论是可变化的。换言之,之前的身口意对现在及未来有影响,但是同时现在的行为对现在及未来产生影响。佛法与外道的唯一区别是般若空性。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化现,虚妄不实,般若空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像,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

    一皈依三宝可以证悟般若空性,恢复本来清净法身,趋入涅槃。在证悟空性之前,我们应该分别善恶,执着修行,皈依三宝。皈依两个意思1尊敬2信心,对立面则是1不尊重,毁谤2舍弃。
    二佛教徒学修佛法所凭依的四个基本原则。佛经中云: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是为佛法四依四不依。
在世界所有宗教中,佛教的理论体系可谓最为庞杂,不但经典众多,汗牛充栋,内部的观点也不统一,派别林立。根据语言文字的传承,当今佛教主要有三大语系,分别是藏语系、巴利语系和汉语系。根据哲学思想见解不同,佛教内概有毗婆沙派、经部派、唯识派和中观派。如果从所依经典、传承特色来说,藏语系又有宁玛、萨迦、嘎举和格鲁等主要四大派,汉语系有华严、法华等大小乘十宗。浩瀚的文字和深广的理论,使得人们在惊叹佛法广大深邃的同时,对教义的正确掌握也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甚至由此让一部分没有深入学习浅尝辄止的人得出佛法其实是自相矛盾、难圆自说的错误结论。
之所以佛法有八万四千之多,是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疾病的种类多,也使得治疗手段及药物种类的多样化。虽然佛教理论庞杂,但却也并非无规律可循。佛陀亲自预言能正确梳理佛法教义的两位圣者——龙树和无著,为后人留下了正确解读佛经的各种著作,如《中论》、《现观庄严论》等。若能正确掌握这些论著的思想,相信定会手持万能钥匙,逐一打开经典宝库的大门。
    另外,佛陀在涅槃前,也为未来的学人指出了学修佛法所凭依的四项基本原则,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学习佛法,以免误入歧途。这就是“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和依智不依识。如能了解“四依四不依”的内涵,就会正确处理在学习佛法中所出现的诸多矛盾,从而不致迷失。
    依法不依人,是四个原则中的首要原则。虽然在经论中对“法”有不同解释,但一般通指十二部经典,尤其是了义经典。这条原则告诉人们,当某人与经典的观点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遵从经典的思想,放弃某人的观点。经的原义是指准绳,如果不符合经典,那么就不是佛教观点。
  或说既然不依人,为什么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依止上师呢?其实并不矛盾。《大乘义章》也说,所谓不依人,是指不依背离佛法的邪伪之人,并非说不能依止善知识。了义经典中阐明,佛陀也是也依止善知识和金刚上师才得以成就,因此依止善知识也是建立在依法之上。因此依止善知识和上师之前首先观察上师很长时间,树立绝对的尊敬和信心。其次,由于善知识上师的密意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窥探,可能显现上不如法,例如带箭文殊,因此,慎重对待善知识上师,正确处理依法与依止善知识上师的关系。
在依法不依人的基础上,虽同属法,但也有语、义不同,因此要依义不依语。所谓义是指内涵,语是指语言文字,在二者中,应以义为主。语言文字有着一义多词、一词多义等不稳定性,所以应依循语言所指之内涵,而非拘泥于文字。譬如佛陀在大般若经说无色、无四谛等文字,应了知其义是说色等物质乃至四谛等都没有自性,并非否定物质和四谛不存在。又如佛陀自己也亲口在经典中说《解深密经》才是了义的语言,但不应如言取义,应从佛法总体理论加以辨析真正的义理。因此佛陀自己也说:“智者和比丘们,你们不要因为是我说的就盲目信从,应该像剪磨炼黄金那样,对我所说的话加以分析。”
    很多人不了解依义不依语的原则,见到“阿赖”耶的文字就一律按照八识的唯识观点理解,见到“真如缘起”的语言,就认为《大乘起信论》是伪造。殊不知文字语言的多变性,同一个字和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因此造成错解和笑话就不稀奇了。
虽然以“义”作为依止,但佛法内“义”也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有彻底和不彻底两种,因此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一般来说,诠释空性、无我、究竟成佛等彻底性的经典是了义经典,诠释业果轮回等俗谛方面的经典是不了义经典。在辨析的时候,应以了义、究竟、彻底的经典作为依止。但在佛教内部,对了义不了义的分歧还需要辨析,宗喀巴大师曾有专著介绍——《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研读。
最后是“依智不依识”,在对最究竟法性的认知上,普通人的分别概念识要给无漏的圣智让路,因此在经典中也说,普通人的感官等都不是量——正确的认识,如果是量,那还需要圣智做什么呢?因为分别识始终无法消除能所的对立,即使加行道菩萨的空义分别识,也是概念上的认知,无法完全契入真理。只有见道以上的圣者现观无漏智,才是真正的依止。因此在《瑜伽师地论》中说,闻思的智慧都属于识,证悟的智慧才是智。

    三皈依善知识,皈依十方一切善知识。尊敬并且相信依靠善知识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最终证悟空性。
    1佛教经典  佛陀在《般若经》中也说:“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
    2佛教经典  《华严经》云:「于善知识所有教赦皆当承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莫见过失」。
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意思是一切声闻缘觉、佛菩萨的解脱智慧都来自于善知识,世间的利乐既来自于自己的善根,也来自于善知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可得近佛位、使诸佛悦愉、常遇善知识、不堕恶道、快速断除一切烦恼恶业、不背菩萨行、常具正念、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成办现前和究竟的一切义利。所以说依师是“安乐妙善之根本”。安乐二宇,分现时和究竟。现时的如长寿、财物受用等。究竟安乐,指佛地的安乐。
    4佛教故事《窍诀宝藏海》中记载,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菩萨尊者,他在五比丘中一位叫大德的比丘面前得过法,有一次他见到大德比丘和佛陀在一起,他首先顶礼了大德比丘,然后才顶礼释迦牟尼佛。表面上看,他的行为似乎不合理,可是佛陀却赞叹他:你做得对,你应该先顶礼得法的上师,然后再顶礼我。
    5佛教故事有一次,尊者阿难从禅修中起来,去见佛陀报告他的心得:
  「世尊!我刚才在禅修中这样想:如果能有善知识的引导,解脱涅槃的修行,就完成一半了!」
  佛陀指正尊者阿难说:
  「不要这么说,阿难!为什么呢?因为有善知识的引导,必能圆满完成清净的修行。我也是因为有善知识的助益,才证得了无上等正觉,然后成为他人的善知识,教导众生『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向于舍』修七觉支、八正道,度化无数深陷于生、老、病、死的众生,让他们超越而免于生、老、病、死的。又,阿难!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跟随善知识修学,就有助于信、闻、施、慧等德行的增长与成就,就像月亮从初一到十五渐渐地变圆、变亮一样。由于跟随善知识修学,有这样的方便与利益,所以说,具足善知识,是全梵行者。」
    6佛教故事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憍萨罗国的国君波斯匿王,来拜访佛陀,想要佛陀印证他的一个看法。波斯匿王说:
  「世尊!我独自沈思,认为世尊所教导的正法,可以让人当生就远离苦迫烦热的烧灼;没有时节的限制,就能自觉自证。佛陀实在是我们的善知识、善同伴,不是恶知识、恶同伴。」
  「是啊,大王!依我教导的正法与戒律去修学,就是结交了善知识、善同伴,而不是恶知识、恶同伴,因为我可以引导深陷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众生,趣向解脱,成就解脱。
  大王!过去阿难比丘曾经来告诉我,他在独自沈思时,认为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可以算是修行的一半了,我告诉阿难比丘说,有善知识的引导,不只是修行的一半,而是修行的全部,因为善知识能引导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向于舍而修七觉支、八正道的缘故。
  大王!所以,您不能没有修学的善知识、善同伴,您应当这样修学。
  大王!要有善知识、善同伴,则不能不依于对善法的不放逸。
  大王!不仅您应当依着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也应当要让国王的后宫眷属、文武百官、平民百姓们常常想到:我们的国王依着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我们也应当依着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这样,国王不但以不放逸护卫着自己,也护卫了您的后宫与库藏。」
     7佛教故事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教导比丘们说:
  「比丘们!在我们自身以外的所有因缘中,除了善知识、善同伴外,我不见有任何其它因缘,能让恶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断除;能令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广。
  比丘们!善知识、善同伴,能让贪欲、瞋恚、贪睡、掉悔、疑惑,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等恶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断除;能令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广。
  比丘们!相反的,除了恶知识、恶同伴外,我不见有其它外在因缘,能让恶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扩大;能令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萎缩、消失。」
8正确选择善知识,正确依止善知识。藏传佛教要求弟子,接收金刚上师的灌顶之前,观察金刚上师很长的时间,树立完全的尊敬和信心。其次,近之则不逊,远之则生怨。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亲近就不够庄重和严肃的,太亲密就会产生不恭敬的行为,太亲近就会对别人不谦逊;太疏远,又遭怨恨。我们对待善知识,应该避免这两个极端。尊敬善知识,绝对不可以近而不逊,时刻检点自己是否亵渎善知识。信心善知识,善知识远离我们有其内在道理,绝对不可以远而生怨,时刻检点自己对于善知识是否失去信心。

    三皈依佛,皈依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尊敬并且相信依靠佛菩萨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

四皈依法,皈依大小显密一切佛法。尊敬并且相信依靠佛法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不可以谤法罪和舍法罪。具有出离心修习小乘佛法,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涅槃之后,经过很长的时间,经佛劝请,趋入大乘菩萨道,最终也要成就佛果。出离心与慈悲心结合,即为菩提心,具有菩提心修习大乘佛法。对上师和密法具足完全的信心修习大乘密宗;一般修显道的菩萨在十地的后期临成佛前得到密法灌顶。最细微的障碍,靠显教的智慧是破不了的,必须要用密法才能彻底破除。用金刚禅破除隐分的细微障碍才得以成佛,这是密法独有的特点。佛法难闻。
    佛家经典1《遍摄一切研磨经》上说:“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谤法罪就是这么微细的,这么容易结罪。
佛家经典2于三乘中随意所乐发愿精进随学一乘。于所余乘不应轻毁。若于三乘随轻毁一下至一颂。不应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若有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地藏十轮经》)对某个宗派或法门甚至佛经咒语,实际在那批评数落的,就是有认为这个法门不正确、不该学的念头,这是谤法。心里排斥、抵触同样成舍法罪,不得往生。
    2舍法罪,是指舍弃对无上菩提的修证,或者舍弃有利证悟菩提自性的各种方便方法,以及由此构成的有碍自他众生觉悟解脱,修习佛法的罪过!

    五皈依僧,皈依一切佛门弟子。尊敬并且相信依靠僧人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包括持戒与破戒的僧尼与居士。不可以说四众过失。
    1佛家经典《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佛陀告诉天藏大梵天说:“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芻 (比丘) 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八部众名略)、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苾芻虽非法器,而剃须发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是故,依我 (佛) 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后略)。
如是破戒恶行苾芻,一切白衣(信众——居士)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佛)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瞻博迦华虽萎悴,而尚胜彼诸余华,
  破戒恶行诸苾芻,犹胜一切外道众。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恶,其人即违犯无量重罪。佛制规定,出家人犯戒,自有僧团会对其做出处分,在家人无权置喙,谨记!譬如小偷犯罪,按世间法律应由司法机关做出处置,方是正当。你若私设公堂,或拘禁拷打犯罪的小偷,这就是犯法行为!世间法律也会追究你的犯法行为,并做出处置!
2《阿育王传》中记载:阿育王特别恭敬出家人,一次他和众臣外出巡游,途中见到一个七岁的沙弥。阿育王想向小沙弥顶礼,但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大国王,在大庭广众之中向一个小孩子顶礼很没面子。于是阿育王把小沙弥带到无人处顶礼,之后叮嘱道:“我是阿育王,今天我向你顶礼之事不要告诉任何人。”小沙弥面前有一个瓶子,他以神通钻入瓶中,又从瓶中钻出来,之后也叮嘱道:“大王,今天我在瓶子里进出,希望你也不要告诉任何人。”阿育王非常惊讶,他觉得这么年幼的僧人都有如此成就,出家人真的不可轻视。
    3以前康熙皇帝去五台山进香,看见一个和尚跟一个女人在水池中共浴。康熙大怒,觉得这太不如法了,于是一箭射中了和尚的右肩。和尚带着箭向山上逃去,康熙循着血迹跟到菩萨顶,到处找都没找到那个和尚。后来康熙发现文殊菩萨右肩插着自己的箭,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和尚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于是封那尊文殊菩萨像为“带箭文殊”。
乾隆皇帝也曾把菩萨当成凡夫。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曾去过普陀山,看到很多出家人在做非法之事。回宫后,乾隆想派兵把那些出家人杀掉。母亲劝他:“不要杀他们,不看僧面看佛面,他们毕竟是佛的弟子。”乾隆便作罢了。第二次去普陀山时,乾隆又看到很多出家人在做不如法的事。他又想杀他们,又被母亲劝住了。第三次,乾隆直接带着人马到普陀山,这回看到的情况更过分:很多出家的男男女女居然聚在佛殿门口赌博!乾隆让手下人在外面等着,他先进去和那些出家人赌。结果乾隆输了个精光,最后连皇冠、皇袍都输掉了。乾隆手下的人实在看不下去,冲进去抓那些出家人。那些和尚、尼姑跑来跑去,最后都跑进了佛殿。乾隆带着人跟进佛殿,发现皇袍披在观音菩萨身上,皇冠戴在一个罗汉头上。乾隆这才明白,原来自己见到的是观音菩萨的游舞。
在康熙和乾隆面前,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都显现为不如法的出家人,所以有些在家人也不要看出家人的过失。同样,对于出家人来说,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也可能显现为在家人或者一些低劣的众生,所以出家人也要观清净心。如果对所有的人观清净心,只会有功德,不会有任何过失。如果我们能分辨出圣者和凡夫,那当然好办了:对于圣者,我们让他们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并且规定不能诽谤他们;对于下面的凡夫,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攻击、说过失。可问题是我们无法鉴别圣者和凡夫,即使采用最先进的仪器对每个人的血液、器官进行分析,也分辨不出谁是圣者、谁是凡夫。获得生死自在的大菩萨可以投生为固定、不固定的种种形象来利益有情。固定的形象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或者世人公认的高僧大德。不固定的形象如乞丐、屠夫、妓女、旁生等下劣众生。
4释迦牟尼佛曾说:“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若量则犯大罪过。”《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如果以外在的显现衡量一个人内在的境界,进而对他产生轻贱心,这将摧毁自己的善根,命终将堕入恶道。现在很多人都是以外量内:这肯定是个坏人,因为他干了什么什么。其实,以此判断人的好坏是很困难的。看过《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的人都知道,很多大成就者外在的显现比世间的恶人还要下劣。《宝积经》中说:“覆藏自过失,观察他罪过,此二如毒火,智者舍此过。”覆藏自己的过失和观察他人的过失就像毒药和猛火一样会毁坏自己,智者应该远离这两种行为。《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说,佛陀在因地曾示现为盲人、哑巴甚至恶趣的众生。世间人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菩萨无处不在,我们面对任何众生都要小心。既然在乞丐、猎人、屠夫甚至恶趣众生中都有菩萨,在出家人中就更不用说了。
5众生是否真的有过失错误,自己无法真正确定。释迦牟尼佛曾说:“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若量则犯大罪过。”如果自己犯错在先,不合佛家戒律,自己又怎能服众。若你真是出于善心,确定对方确实有不如法的行为,当然,一定是完全确定的前提下,认为某些行为不好,你可直接地(但决不能是在公开场合下)对那些你看不惯的出家人以慈悲心和颜悦色地说:大师,您或您们是我们在家人的皈依敬仰的僧宝,请给我们做个好榜样,而不要让我们起误解,断了我们的善根。(到底效果怎么样,你就不用操那份闲心了)。或者祈求三宝加持出家僧众醒悟,或者替其忏悔。

六一个佛教徒,是从皈依三宝的仪式完成后才算是佛教徒。皈依三宝,就是要以三宝为道德依靠,以三宝为归宗。三宝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佛教徒的根本和基础。如果一个人一边说自己皈依三宝,一边还毁谤三宝,那么他不能算是三宝弟子,他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三皈和五戒,戒体只有一个,就是三皈依。可是为什么三皈和五戒是分别授予的?因为三宝是最根本的,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三宝比五戒和八关斋戒等都要重要!没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不能得戒体!如果一个人舍五戒中的一戒或二戒,甚至都舍五戒,他还是佛教徒,但是如果一个人舍三皈,他就会失去所有佛教徒身体和资格,包括五戒。一个三宝弟子不能毁谤三宝,不能说僧过失,这是在家众最基本的底线,比五戒还要重要。说僧过失,非三宝弟子!

七一师一法一本尊与皈依三宝的关系。由于宿世因缘所致,对一师一法一本尊的尊敬和信心大于其他三宝,这是自己有缘的善知识佛法僧,但是不可以毁谤舍弃和不敬其他的佛法僧。所谓的依止,最起码需要两三年以上的观察,假如从来都不了解这个善知识,则应该先去了解一段时间,两三年后觉得可以了,再去听法。例如对某位善知识,某位佛菩萨,某个法门,某位僧人的尊敬和信心非常大,这很好,这是由于自己的宿世因缘。可是不能因此而不敬或者舍弃其他的善知识佛法僧。
   世尊讲经说法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 用错了就可能后患无穷. "法门平等, 无有高下"(《金刚经》) 与自己有缘的法门便是对自己最好的无上法门, 诸位师兄菩萨只要跟着自己师父好好学, 依教奉行, 终能证得无上菩提. 初学者自己去八万四千法门里选与自己有缘的法门, 理上是不错, 事上就没有尽到我们做为佛弟子应尽的责任. 说等于没说! 初学者需要从至少一个方向开始, 而不是八万四千个方向! 就像一个病人, 他要的是一副有效的药, 而不是让他遍尝八万四千副药, 从而找到治其病的有效药.地藏经就是适合众生根基的一个法门。

二“如理闻法之功德,佛在经中说:‘阿难,二人可积大福德。为何?即一者以恭敬心讲法,一者以恭敬心听闻。’讲法之功德,如经中说:‘如是一切布施中,法施最胜我宣说。’‘何者无财以净心,行持法施佛极赞。’‘大千世界充满金,以此布施于某人,宣说一偈四句法,其利前者不可比。’仅仅听到传法前的螺、鼓声也已在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如《犍椎经》(《声鸣经》)中说:‘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此外,如颂云:‘以闻可入法,闻法能除罪,三门得清净,故闻为最胜。’《宝鬘论》云:‘闻可增智慧,若具有闻思,从中定生修,获无上成就。’不仅如此,想去闻法而向彼处迈出一步也可产生等同梵天的福德。如果某人听闻佛法,他起码也知道要生起一点信心,因此定会获得极大功德。”无垢光尊者指出:‘在我之后,只有闻思究竟的人才能证悟无上的大圆满。’因此一定要有广大的闻思。
    三“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要求先闻后思,遣除修道前的一切障碍之后再修持,如果从来没有闻思过,哪里会有修行?萨迦班智达也说过:‘没有闻思而作修持,那就象是断了手的人去攀登悬崖一样。没有闻思智慧的这种愚痴人修大手印,只能来世变成旁生,或者是生于无想处。’所以这种没有闻思的修行真是一种大空话,真是一种邪道!
    四在《智悲精滴》中,至尊上师法王如意宝开示道:
“还有人认为自己实修的证量非比寻常,他人闻思显密经续实在是愚不可及。其实,在一切善法中,闻思的功德特别超胜。因为听受佛法是所有功德之基础,即使从头至尾圆满地听受一节课,其功德也无量无边——单凭这一点,就足以遮止转生恶趣。喇拉曲智仁波切指出,谁若诽谤闻思,谁就不会踏上真正的解脱大道,否则,石女也可生子。萨迦班智达则认为,如若不曾听闻教法,修行就不可能取得成就。故而,那些只愿打坐参禅,不仅自身没有深入了解教理之愿望,反而将闻思看做修道障碍的修行人,他们的观念实在荒谬。即使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也于众多善知识面前听闻过教理,并发愿恒时闻受佛法。如果不凭借闻思之路就能取得成就,那真正是天方夜谭了。
也许有人会对此心存疑虑:普贤王如来证得佛果、缘觉菩萨证得阿罗汉,他们均未经过闻思,那么我们为何一定要特别强调它呢?怀有此种疑问的人,其实并不了解事物的本来实相。首先,普贤王如来是最上根利器者,无人可与之相比,其次,缘觉菩萨是最后有者,于多生累劫之中听闻了无数佛陀言教,直至此生才最终成就,我们亦不敢与之相较。故而,作为因地凡夫,若想获得究竟解脱,不依赖闻思还能依赖其它什么途径呢?那些除了修习禅定以外便一无所知的人,实际上极易陷入修法的迷途,因为如果不具备般若正见,则他们不可能真正做到舍弃世间八法。所以,哪怕仅仅听闻一句佛法,也具有无量功德。”

    五佛教故事甲曹杰大师在《现观庄严论心要庄严疏》中批判了一类虽学富五车,却以为另有一套东西可修的修行人。
    青增格西在讲解这一段文意时,顺带讲了他们家乡一位格西的故事。这个故事,足以作为一块警告牌,永远立在修行之路上。 “这位格西的学问是非常的高,可他正是犯了上述那个毛病,以为除了所学的五部大论以外,到实修时还应该搞另一套。”
    按理来说,自己在哪位上师面前闻思,实修的时候也是在上师的道场进行,如此才有成就的机会,但他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大错误:闻思与实修脱节了,即不依闻思所获得的见解去修!
   “于是他回到故乡,拜了一个老瑜伽士为师,进行‘实修’。这老瑜伽士其实除了念咒,什么都不懂,于是他就只能跟着学念咒。应该说,他念咒是至极用功,甚至可以达到完全不倒单的境地。通过念咒,他也确实成就了众多灵验事迹,令当地很多乡民都很尊敬他。” 因为不具足出世间的空性见解摄持,所以他的成就尽管令人尊敬,也只是世间共同成就而已,尚未解脱轮回。
   “后来战事来了,许多人劝这位格西逃往印度。” 如果当时他听别人劝而逃往印度,那后面的不幸也不至于发生,由于他前世有这个业缘,结果被表面的善心所蒙蔽。
   “格西不肯,说宁愿留在这里代众生受苦。” 不得不承认,这个发心非常殊胜!谁会想到这是极高明的魔障啊!!!通常,反面的魔障人人能识别,但魔的加持何尝不是不可思议呢?对于修行人,魔会从他们喜爱的正面去作障碍。魔为了毁坏格西的善法资粮,加持他发如是善心,令别人不敢劝阻,同时令格西觉得自己很伟大。
   “于是他被抓进了监狱,受到种种拷打。因为他持咒的功德,连天上的鹰都会在他被当众拷打时飞扑下来保护他。但他终于没能走出监狱,死于狱中。” 如果他去印度,也许今天他的利生事业会很不错。但他死前的心态,令他的后世永远堕落!
    他死后,因为有太多人都怀念他,所以过了一些年,法王应众人之请,特意找到了他的转世。这个孩子长得非常庄严,且聪慧无比,进入三大寺学习,在最初的三年中出类拔萃,成为人人寄予希望的天才型学僧。可是没想到,在第四年的时候,这个青年突然离开了三大寺,还俗,混迹于社会,竟然成了一个流氓。
    没有人能接受这个事实,大家纷纷向法王询问:“何以这个青年会落到这个地步?”法王观察因果之后叹息道:“那是因为在他上一世临终前,舍弃了三宝。由于他的这个恶业,不要说今生,恐怕来世都不会有什么成就,没有必要再为他建立转世系统了。”
   法王的这个话,后来得到了上一世那位格西同在监狱服刑者的印证。他们说:“由于那位格西在狱中受到了太多的苦,实在是想不通他自己一生如此精进‘修行’,怎么还会落得这个下场。最后在临终前,他确实是不再信仰三宝了。”
一个人,把所学的经论抛在一边,另寻一种所谓的“修行”,割裂闻思修,不能把自己的心转成法,仅仅将法作为一种“知识”,就算念了一辈子咒,就算有种种神迹,最后也还是败给了人生的挫折。若他能以自己的卓越智慧和当时还很完善的条件,花同样的几十年时间,将他所学的法乳注入自心,按道之次第勤奋修行,又岂会终于不再相信因果,舍弃了信仰呢!皈依,是纵然遭受命难都不能舍弃的。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以前在蒙古,佛教曾经遭受外道的迫害,他们把刀架在出家人的脖子上,如果他们肯舍弃三宝,皈依外道,就放他们一条生路。有一位格西,宁死也不肯说出“舍三宝”的话,他说:不用说要我讲这样的话,哪怕我的心里,也是绝不会这样想。如果舍弃了三宝,我纵然还有几十年可活,那与行尸走肉还有何异?与其几十年生不如死,不如现在就死!
    六不需要任何闻思的修行是一种愚笨的盲修瞎炼,在这种人的心中所能生起的可能仅是一种暂时的寂止,就象是旱獭的境界(冬眠)而已。除此之外,他的相续中肯定不会生起与佛法相应的深刻正确的见解。所以闻思对我们极为重要。

    一受戒和破戒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出家比在家功德殊胜
    1受戒指通过一定之仪式,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又作纳戒、禀戒。即遵守教团规定(戒、罚则)之行为。戒为无上菩提之本,而佛教之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之尊严。
无论出家、在家,奉持佛陀教法者,必须誓愿遵守戒律,且应依循一定之仪式。由传授戒法之一方而言,称为授戒;接受戒法而能受持者称为胜士,以戒律繁多及严格之故。因为佛的戒律,它是成佛必然的条件。成佛必须根据这些戒律来成佛。如果没有这些戒律,就不能成佛。我们至少可以接受皈依戒。
    2受戒必须具有规定的仪式。内心虽然奉守戒律,但是外表没有佛制受戒的仪式和形式,并不是真正的受戒。犹如夫妻结婚,但是没有形式上证件,依然违法。
3有一个比丘尼,她劝国王的妃子出家。这个国王的妃子就说:“你看我在皇宫里养尊处优惯了,我吃不了那苦。一旦受了戒,我又破了戒,甚至还下地狱,这反而不合适了。”这个比丘尼就讲了,她说:“破戒就破戒!”她说:“我过去曾经就是一个戏子,专门演出家的人的这个戏。因为演戏的原因,多少生以后就出家了。出家以后由于慢心,造口业,后来下了地狱。从地狱出来以后,赶上释迦牟尼佛住世,也跟着出家了,最后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时期得到阿罗汉果。”她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我要是那时候不出家,不可能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成罗汉,了脱生死的。就因为我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曾经出过家,受过戒才成罗汉的。”所以佛讲了,受戒和破戒都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
4《十轮》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能示于人天道行,犹如牛黄、麝香、烧香等喻。佛因说偈:瞻卜华虽萎,胜于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是故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是以依我出家比丘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转轮圣王、大臣宰相,不得谪罚、系闭、加诸鞭杖,截其手足乃至断命,况复余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无量天人……譬如烧香,香体虽坏,勋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尔时世尊而说偈言:“瞻卜华虽萎,胜于诸余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
《智论》说言:“宁受戒而破,初入地狱,后得解脱。”不受戒者,轮转三界。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是故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对修行人来说,有些人虽曾破戒,但因长期持戒的串习及由此产生的功德,仍有希望获得解脱。即使暂时因破戒而堕落恶道,苦报结束之后,由受持戒律种下的解脱之因仍会引导他继续修行乃至解脱。这里通过对破戒比丘的赞叹,显示受戒的功德和威力。若破戒比丘尚能有如此殊胜的功德,更何况那些如法持戒者?宁可受戒后破戒,先下地狱而后再得解脱,也胜过那些从未受戒而永远轮转三界的人。破戒比丘之所以胜于普通人,正是因为他们有过认真持戒的经历,由持戒串习而使他们高于那些从未受戒者。当然这只是比较而言,重点是鼓励我们受戒,而不是说破戒也无所谓,那样理解就错了。
   《涅槃》亦云:“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命终还入三恶道中。”良由无戒,故致往返。 “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而那些从未受戒、从未种下解脱种子的人,只能生生世世随着业力流转,永远没有出离轮回的可能。
5出家人和在家人比,有一本经书曾经讲过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国王就问一个比丘,说你看看:“一个得到初果的优婆塞,也就是证到初果的居士,应不应该向比丘顶礼?”这个出家人,这个尊者就给他讲了,说出家有二十种殊胜的利益。每一种利益,这个证到初果的居士都必须向出家人顶礼。除了这二十利益,还有两利益,就是两个特点,包括这一共是二十二个特点。就是说在家证到果位的居士,也必须向凡夫出家人顶礼。出家比丘本身的这个利益就非常殊胜。
    特别是在家的居士如果证到阿罗汉,也就是四果阿罗汉的时候,他只有两条路可选。一个是涅槃,不超过当夜。比如说今天得到阿罗汉,明天天亮之前你必须做出选择,只有这么一段时间。一个是涅槃,一个是出家。你看看居士证到四果阿罗汉必须是这两条路。从这两条路可以看出来,出家和在家人比,成佛的快慢就知道了。
现在有一种说法,在家比出家成佛还快,这个说法不准确。从笨理想一想,一个专业的和一个业余的他能不能比?他不能比。另外受的戒体也不同,受的律仪也不同。有的出家人虽然有些地方没有做好,甚至造一些恶业,但下地狱快,出来也快。他终归在成佛这条道路上已经开始走了。就像一个小孩似的,不断地摔跟头,又不断地起来,他终归会跑的。所以出家比在家的优点,不可以用小小的比喻来讲,没法比喻。
当然了,一定要够条件,不够条件也不行。够条件的还是要努力出家。我们有的虽然出不了家,一定要赞叹出家,千万不要去诽谤出家,或阻碍人出家。佛在《出家功德经》讲了,有人阻碍别人出家,他得的果报就是瞎眼果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亲人,都是一样。这个瞎眼呢,生生世世瞎眼。比如说他堕落了,堕落鬼道,在鬼道瞎眼;堕落地狱,在地狱瞎眼;做人,做人瞎眼,所以这个果报非常重。
佛陀、寂天菩萨和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都曾指出,得登地圣果以后,出家在家已无区别。但在登地以前,在家很难守持清净的戒律,故应发愿出家。这在《普贤行愿品》等经典中也有说明。在末法时代,如果不以出家僧人的形象而以在家人的形象来弘法,则很容易遭到诽谤。无垢光尊者曾说,一男人不出家而又想弘法利生,或一个僧人还俗娶妻生子,都会对弘法利生产生很大障碍,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在家人守持一百天的清净居士戒不如僧人守护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这就像小孩的力量无法与青壮年的力量相比一样。从学法的层次而言,前面已提及无论显密,都说了地位最高为比丘,其次为沙弥,最下为居士。而且佛经中还明确指出佛法中的主人是比丘。有人以为作一个居士比较方便,可以随意而行,而出家则因戒律较多而倍感拘束,有的还因此发愿不出家,殊不知居士戒也是别解脱戒的一种,与出家戒一样,都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才能真正得到戒体。若对轮回不但无出离心,还贪恋世间八法,那连居士戒都不可能得到,又怎么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呢?有人以为自己若以出家形象度化众生则不会有很多有缘弟子,故还不如在家。如果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自然不拘于现出家和在家,而且还会以傍生、饿鬼、魔等形象来度生,但如果连自己相续中的烦恼还未调伏,还说自己的修证很高,已得诸佛摄受加持,已有能力去度化众生了,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从解脱方面而言,要获得小乘罗汉果,必须先具有比丘(尼)的戒体,因为只有比丘(尼)戒才能完全遮止一切的身口恶业,而沙弥(尼)戒、居士戒只是遮止了部分的身口恶业。如果不受持比丘(尼)戒而仍想得到小乘佛法的一切功德,则其见解已与外道拔无因果的见解相同了。如果发心出家受比丘(尼)戒的人越来越少,则佛法中的诵戒、羯磨等法事可能无法相继,佛法就会中断,如果许多本是出家僧人行持的事业只有在家居士在行持,则末法时代的颠倒衰败特征便呈现了。如果出家有过患,则首先释迦牟尼佛该有过患了。对于我们这些众生来说,无论听到还是见到出家僧人,都应该恭敬,昔日阿底峡尊者只要见到出家僧人,无论是大乘行人还是小乘行人,都要摘帽合掌恭敬承事,尊者还曾说过:只要身穿僧衣,就有一般俗人不具备的许多殊胜功德。我在此并非说出家在家一个好、一个不好,只是想提醒大家,如有决心出家的话,还是出家的功德较大较高,在藏地也有一名谚云:“数百在家人,不如一僧人。” 人身难得,能以此难得人身出家修行,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无垢光尊者讲过,无始劫以来,我们不知已做过多少次帝释了,而作个出家僧人,却只有今生这一次。因此若想积累更殊胜的功德,最好还是出家,否则有些人学佛一生,到老时还是一个在家人,修行也没有进步,如此岂不是非常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出家,如莲花生大士也在我们凡夫面前示现居士身,但薄地凡夫不可能有莲师一样的神变幻化,大多数众生仍是因为业力所牵而无法出家。也有人担心出家后的生活会变得拮据,而不敢发心出家,其实这无异于杞人忧天,因为佛在经典中曾亲口讲过,在末法灾难深重时,只要是精进持戒修行的出家僧人,佛陀以他无比广大的福德力令弟子们衣食无缺,即使世人仅能在指甲般大小的土地上耕种,佛陀也会加持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使他们不会为饥渴等痛苦所困。
有人因为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虽然佛在戒律中规定,在出家前应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时又指出,若此人发心非常坚定,对家里已无牵挂之心,在寺庙或山林中住满了七天,且在此期间,其家人未作寻找或还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获得戒体,和父母同意后出家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传戒的阿阇黎有一点轻微的支分罪,而这可在半月诵戒忏悔时即得清净。一般来说,出家是很难获得父母的应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为不出家的理由,则无疑已因为自己而让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业障。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是背着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们熟悉的虚云老和尚、法尊法师等也是背着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因此我们应谨慎对待此事,不然学佛尚未有进展,却已增加了父母的业障。


     二修行笼统分为两大部分,做功德和忏悔。做善根功德包括很多例如诵经持咒,戒杀放生,出家持戒,多行善事,令众生欢喜等,大功德可以灭罪。忏悔也可以灭罪。

1佛教经典《华严经》上所说的,“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你将来证道的根源,是修积一切功德之母。如果我们对于这个善知识没有信心,你就不必跟他学,为什么?浪费光阴。这个善知识纵然是佛菩萨再来,你跟他没用处,你学不到东西。如果这个知识,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德行,如果你对他充满了信心,他要讲个一、两句好话,你真听懂接受了,反而你一生受用无穷。信心重要,你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对老师有没有信心。所以不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最敬仰的、最羡慕的,这个老师你不要跟他,你跟他真的是浪费精神、浪费时间,非常可惜!所以我们选择善友要很慎重,固然有人跟我们介绍,我们自己还要观察仔细,然后亲近才得大利。同样,对佛法僧三宝也应该有信心。
    2【上师开示】益西彭措堪布---于善知识观过不成就,观德获成就
    于善知识不应观过之根据,即因善知识虽功德众多,然以观察过失即成成就之根本障碍;善知识虽过失众多,然观其功德遂成成就之因。是故必须遮止观察上师过失。如《金刚手庄严续》所云:“察过失毁悉地因。”
   以下再以问答方式遣除邪见:反问:有何根据决定善知识非佛陀?邪见者答:因佛陀乃断尽一切过患,圆具一切功德,而善知识有众多过失故。再问:何故而言善知识有众多过失?邪见者答:因于我心前显现彼之过失。
由此遂明邪见者之想法,是以心前显现过失而决定善知识具有过失。此以比喻说明其根据不决定:于无著心前所显现的弥勒菩萨是条可怜母狗,然弥勒菩萨决非是于轮回中受苦之母狗;在麦哲巴心前所显现的大成就者夏瓦日是杀猪之屠夫,然夏瓦日并非是业际颠倒之屠夫;于那洛巴心前所显现的谛洛巴是烧烤活鱼之怪人,然谛洛巴真实境界并非如那洛巴心前所现那般;于惹琼巴心前所显现的米拉日巴是名乞丐,然米拉日巴并非无福的下贱凡夫。
    是故,大成就者示现诸多形相,实是观待业力未清净之所化,有必要如是幻化,故凡夫心前虽如是显现,然并不决定实际中亦如是存在。譬如,严重胆病患者眼前,白海螺显现为黄色;严重风湿病患者眼前,雪山显现为蓝色;具有眼翳者眼前,虚空中显现毛发,然此等显现实际并非存在。
根据以上分析,若自心前显现善知识之过失,应了知此唯是自之迷乱所现。五世达赖教导我等,若偶见善知识过失时,应作是想:“此乃自之心识颠倒而显现之迷乱。”《普贤上师言教》亦云:“若见圣者上师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并且想:此为我自之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行为无丝毫过失或罪业,应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往昔,世尊胞弟善星比丘,二十四年中作世尊侍者,随佛左右。善星比丘极为聪颖,精通三藏十二部,且能不参阅经文而讲经说法。然其不具清净心,见世尊一切行为皆为欺诳,认为:“除佛有一寻光之外,悉皆与我相同,根本无超胜处。”且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莫为仆。”因此离开世尊。时阿难为世尊侍者,其问世尊善星比丘转生之处,佛告之:“善星仅有七日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转为饿鬼。”七天后,善星比丘转生为一具九种丑相之饿鬼,下场极为悲惨。善星比丘虽承侍佛陀二十四年,结果亦唯自趣毁灭而已。是故以观察过失之心依止上师,过患极其严重。
昔日有一女子,颇具智慧,亦诚信三宝。一次,有老比丘至其家中,此比丘年岁已高,颇为糊涂。此女供养饮食后,至诚祈请老比丘说法,敷设法座后,女子闭目静坐,恭候闻法。老比丘于座上甚急,因其对讲经说法一窍不通,故趁女子闭着双目时,悄悄逃回寺院。然此女子认为老比丘在为其示现无常苦空之理,因此得大法益,当其至心思惟有为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诸法理时,即证初果,故甚是感激老比丘说法之恩。实际老比丘根本无说法功德,然此女子以清净心观想,如是而获大利益。
由以上二则公案,可知以我等如何观视上师,将直接决定所获之果。对同一位上师观察过失与功德将获截然不同之果。此亦悉由我等之心,自己如是观想而如是显现。诚如同一座雪山,山之南面充满阳光,山之北面冰雪覆盖。若以清净心观察功德,当下即在加持阳光之照射中;若以染污心观察过失,则心已在罪业冰雪之覆盖下,此皆是我等自变自缘而已。乌鸦食毒遂会死去,孔雀食毒反而更加艳丽,不善用心与善用心之结果,亦复如是。
    3菩提心包括出离心和慈悲心。佛教故事 一念嗔心 甘露变滚水
    台湾南部有个女众住持的道场,有一天住持被一阵凄惨的哭声吵醒,住持睁眼一看,一群男女老少身上皮开肉绽的跪在面前,住持吓了一大跳,连忙问他们: 
  “为什么这样狼狈?谁做的?” 
  其中一位带头的说: 
  “就是师父您的好护法徒弟某某用滚水把我们烫的!” 
  住持一听,问: 
  “什么时候的事,她为什么烫你们?” 
  “就在刚才而已,她为什么烫我们,我们也不知道哇!她持净水诵念大悲咒,我们以为她会赐我们甘露水,谁知道,她竟然用滚水烫我们,请“师父为我们作主啊!” 
  住持正要详问情形,鸡啼一声天下白,住持惊醒了,发觉是南柯一梦。 
  但是住持很纳闷,祂们口中的那位护法爱徒平日很慈悲又能发心,为什么无缘无故用滚水去烫无间界有情呢?心里越想越不安,用完早斋后,请内众徒弟打电话,把这位徒弟找来。 
  见了面,师父问她: 
  “你早上在家里做了什么不寻常的事?” 
  没有哇!就是日常早课,感觉气氛怪怪的,就念了二十一遍大悲咒洒净洒净而已。 
  住持听完沉思了一下,突然睁大眼睛问她: 
  “你洒出大悲水的时候,心中想什么?” 
  “我用大悲水赶走邪祟,这有错吗?” 
  “你大错特错了!你在做早课,你的冤亲债主都很欢心法喜,来听经闻法,看你持念大悲咒水,祂们很欢喜,都想要得到大悲水加持,谁知,你竟然用嗔恨的心洒出大悲水,结果大悲水变成滚水,你把祂们烫的好惨哪!” 
  “师父怎么知道?” 
  “祂们来跟我告状的,不然我怎会知道。” 
  徒弟听到这里,马上跪到佛前忏悔去了。 
  民间俗信:佛家的经咒可以避邪,这是不明佛法的人的说法邪见。 
  用大悲水赶邪祟,根本就是无名邪见。 
  身为佛弟子处处以【慈悲】两字为行事准则吧! 
  曾经有出家众问他们的上师:“出家诫条这么多,动不动就犯了诫,要怎么做才不会犯诫?” 
  上师只回答两个字:“慈悲”。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善待别人,更要爱护一切众生。慈悲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思议的,凡事举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着想。心念所发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有时的用心不当会影响到别人,更会伤害别人,佛子们,记得一定要把“慈悲”挂在心头。

这就是我常常告诉同修,每天念经决定不要想经里面的意思,不能想,你想经里面的意思就是增加妄想。念经是修定,这部经展开来从头到尾念一遍,这一遍一个小时,至少我这一个小时不打妄想;这一个小时不打妄想,这一个小时业障就消掉了,念经的用意是在此地。不能研究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段什么意思,那就增长业障;不但没有消,业障在增长。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听经也是如此,坐在这两个小时,听懂一句就一句,听懂两句就两句,不要去研究;研究,你又再打妄想。你果然是不用研究心,心里在那静静的听,不分别也不执著,不打妄想,这两个钟点在修行,同样的戒、定、慧三学增长。所以凡夫很多人修行不能成就,方法搞错了。经只要一直念下去,不管它什么意思,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不要太理性,非得要追求逻辑推理论证,书读千遍,其义自见,佛菩萨的智慧岂是我们这些凡人所能理解的。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
   3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阁下既知气愤为害,何不当发气愤之时,作我已死想。死则任人所为,绝不相争矣。若常时作将死想,则道念自切,情念自息矣。
   4念佛法门。念念不忘弥陀,极乐世界。修行的善根功德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做已死想,同时,阿弥陀佛正在我们上方,慈悲注视我们。除此之外,皆为虚幻。

原来在香池寺院附近有一座寺院(名字我已经忘记了),寺院里有一位出家的喇嘛,是一位香灯师。他本人没有什么文化,只是每天为寺院经堂的佛像做做卫生添添灯油的事情。他有一个很不好的行为,经常将信众供养佛像的酥油偷偷的拿到城镇里去变卖。一次寺院要举行一场很大的法会。在法会开始之前,各地的上师或佛们都提前赶到了寺院。一天,一位著名的掘藏师来到经堂转经,见到这位香灯喇嘛,就对他讲:你的命不长了。几天以后,你就会死的。香灯喇嘛听了以后非常的害怕,就跪着对掘藏师说:上师,你要救救我呀,一定要救救我呀!掘藏师接着说:还不至于此,由于你常年偷卖信众供养的酥油,你死后会堕入地狱的。香灯喇嘛闻听此言,更是倒吸一口凉气,跪倒在掘藏师的面前,象鸡啄米一样的磕头,请上师救他。掘藏师摇摇头说:我也没法救你,不过我有个办法,你试试,或许还有希望。说完就对香灯喇嘛悄悄地耳语了几句。转天法会正式开始,中午为经堂为僧众供斋的时候,这位香灯喇嘛来到了大经堂,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供养了僧众,同时要求在僧众面前忏悔。香灯喇嘛磕了三个长头,然后说:我是个香灯师,几天后就要死了。而且由于我经常将信众供养的酥油那曲变卖,我死后将堕入地狱。我在此向僧众忏悔我的恶业。上师僧人们听到这些,都看着这位喇嘛,很认真的听他讲。
香灯喇嘛接着说:今天,我把自己所的财产都供养了你们。只求你们一件事情。我知道自己的恶业深重,转生善趣是不大可能了。就请求你们将诵经的功德回向给我,加持我的愿望能够实现。上师僧众都停止用斋,很认真的听他讲,整个经堂鸦雀无声。他讲:希望你们加持我,下一世转生到一个水草丰美并且母牛多一点的地方。而我呢?就请各位加持我转生为那里的一头公牛。当听到这些,全体的僧众上师,爆笑起来,有些僧人笑得还从自己的座位上掉了下来。
隆多上师讲到这也笑得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了。
    缓了缓,上师接着讲:后来,这位香灯喇嘛并没有死,他从此精进的修行,最终获得了很好的解脱成就。
    上师总结:这位香灯喇嘛,本来是应该堕入地狱受苦的。但由于他在僧众面前诚心忏悔,以及让上师僧众欢喜的原因,业障清净,而且寿命也增长了。所以忏悔和令人他人欢喜,都是很好的消除业障增长福报的好方法呀。你看一有人说起这个笑话,他的善根就在增长。

    六对恶业忏悔的四种力是指能破坏现行力、能对治现行力、能遮止罪恶力和依止力。对所造集的恶业,若具足四力忏悔对治,便能遮止消除恶业。最殊胜的对治是胜解空性,其余是用损减恶业种子的方法对治。其对治的效果取决于净修者发起四力的大小、四力对治的圆不圆具、势力猛不猛利,时间是否恒常等方面。
     破恶力,也称追悔力。是对于往昔所造集的恶业,通过修习因果道理,若发起猛利的追悔心,就会让恶业停下来,而不再造作,从而有效破坏恶业的增长。所以,追悔力也是遮止力的基础。  
     对治力,也称铲除力。是对以前所造集的恶业,如法以强力铲除或根除。其中胜解空性是最有力的力,通过依甚深经、依诵密咒、依造形象、依供养、依名号,集资净障、消除恶业。
    遮止力,在对恶业追悔的基础上,并对恶业生起至诚的防护心,堵住恶业来源,使未来不再造集恶业,极其重要也是关键。
    依止力,就是至心皈依三宝及生起菩提心,对治心相续,生起善心。只有对业果深信不疑并生起自他二利的菩提心,才能追悔恶业、遮止恶业并根除恶业。
依止力是其他三力的依靠力量,即对佛法信心的大小决定其余三力的大小,或者说三力的大小取决于对三宝信心及菩提心的大小;对三宝生起坚定的信心后,由于深信业果,才能对以前所造恶业追悔,让造作恶业的心停下来;悔罪后才会防护以后不再造作,而遮止恶业;在此基础上,再对以前所造集的恶业除掉。所以四力的次第为:依止力、破坏力、遮止力、对治力。
    1地藏经回向给自己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令他们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极乐。
    2佛陀在经中这样说:“己未度脱,岂能度众。自如盲人,岂能带路。”意思是说,假如自己都没有解脱,怎么能够救度众生,就好比自己是盲人,那怎么给别人带路?
    3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何种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第一、发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严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甚至更多。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德,若不忍辱,会被一念嗔火所毁灭。经中所说的:“一念嗔火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嗔火烧功德林啊,我们一定要切记;
    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第三、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第四、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瞋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瞋恨心,它能毁坏无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最好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所以,建议同修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稳住修道向善的那颗菩提心,让心魔永远没有空隙可乘,让我们的功德永不唐捐。

了义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盘无异者。宣说此道理之经典,即称了义经,为佛所说。而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教(未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盘者。而说此不了义教之经典即称不了义经(未了义经),乃菩萨因人之所说。了义教与不了义教,合称二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为四依之一。可能我们阅读不同经典,见到不同的现象时可能自己发现会有显现的矛盾。其实,这是因为佛经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分。
    宋朝时,有一位冯察院,每天持诵金刚经三卷。二十八岁的那一年,曾经为国事递上一篇奏疏。当天夜里四更,他被鬼吏追入冥府,阎摩天子深责他说:‘你素来持诵金刚经,本可活至七十九岁,官至枢府,只因此篇奏疏,有损于黎民百姓,依律应当削除你的福禄,除去你的寿算。’
     冯某大为惊恐,后悔自己的作为,马上俯伏禀告说:‘我的阳寿既然未尽,乞赐再生,誓当终身持经,力行阴骘。’
天子诫谕他说:‘念你诚心悔过,姑且放你返阳。你要记住!凡是握有权柄的人,可以用一本记事簿,把日间所作所为,一一予以记载。倘若有损于民,必不敢书写,也因而不敢去作,这是最好的延年之术。才举一善念,惠民恤物,则阴德与日俱增,必增禄寿,并荫及子孙。倘若稍存刻薄剥削之心,则阴德骤损,马上就会受到严谴。因果报应,昭然不爽。’
    冯某既得返阳,从此戒慎恐惧,力行方便,利国惠民,广积阴德,后来果然拜相。
    他活到九十八岁,有一天生病卧床,他的第九子,年仅十一岁,在前厅看到无数牛头马面,大为惊骇,就问他们何处而来?鬼吏说:‘我们特来迎接阎摩天子。’
    儿子将所见禀告父亲,冯某笑著说:‘生为上柱国,死作阎摩王,这是我应得的去处。’
    冯公生为宰相,死作阎摩王,固是正报,然亦非上果。冯察院每天持诵三卷金刚经,尚且敌不过他有损于民的一篇奏疏,因果真是可畏!
    宋时候的名相范仲淹,他是很信佛的,现在苏州的西园戒幢律寺有一个堂,那个堂历史上就是范仲淹拿出他自己的俸禄来建的。
范仲淹在苏州做刺史的时候,他的母亲死了,死了以后就托梦给他,说:“现在在鬼道之中,没有自由,很苦,要请儿子帮她到西园寺请一些法师们来诵《金刚经》。”范仲淹梦醒以后,他很孝顺,就很着急,很早就跑到西园寺去了,去到客堂请求知客师帮他安排几位法师,帮他母亲诵《金刚经》来回向免离恶道之苦,寺院就安排了七位法师帮他母亲诵《金刚经》。诵到上午十点钟了,差不多要上供了,大寮里面一位做饭的法师,他就端了供饭供菜,端过来献在供桌上。摆好以后,他拿着盘子准备走,看到大家在诵《金刚经》,那位法师站在旁边看了一段就走了,因为厨房里面还有事。
当天晚上就有感应,范仲淹梦到他的母亲现一个天人相(前面是鬼相)来跟他说:“儿子,你到西园寺这次安排诵《金刚经》非常好,很有感应,母亲也因此而超度出来,已经得生天道。并且因为你的孝顺心、至诚心,感得观世音菩萨现身为我诵了半卷《金刚经》,所以超度得很快。”做到这里梦就醒了,范仲淹马上就起来礼拜观世音菩萨。第二天一清早又赶去西园寺,一去到以后就跟知客师说:“知客师,能不能够麻烦你把昨天帮我们家里诵经的那些法师们都请到客堂来,我要感谢他们!”
    知客师就很高兴,把那些法师们都请过来,范仲淹马上就站起来说:“感谢诸位法师!但是弟子想请问一下,昨天是哪一位法师帮我母亲诵《金刚经》只诵了半卷?”法师们你看我,我看你,都很害怕说:“没有啊,你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我们帮你家里诵经是最用功,最清净的,绝对不敢只诵半部,我们都是诵完整的,没有说诵半部的。”
    刚好厨房里面做饭的那位师父走过来了,他就答了一句,说:“哦,昨天那是我,我去送供饭、供菜,看到大家在诵《金刚经》,我站在旁边就看了半卷,厨房里还有事,还要烧火,我就先走了。”
    范仲淹就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化身,马上跪下去大拜,那位法师一边摇头,一边说:“莫、莫、莫!”然后腾空而去。所以观世音菩萨他曾经示现为很普通的法师,乃至于在厨房里面烧火。范仲淹他就非常欢喜,把他自己做官的俸禄捐献出来,就请西园戒幢律寺帮他专门建了一个堂,叫做莫莫观音堂。
    唐朝大历年间,卫州别驾周伯玉,每天念诵金刚经,从未间断。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梵僧前来,他问梵僧说:‘您是那位尊者?’那位梵僧说:‘我是般若会上的须菩提,你持诵金刚经数年,可惜不能断肉,若是虔心求佛道,一定要长斋断肉。’伯玉从此持长斋诵经,临终自知时至,到了九十岁坐化。
    5“嗡嘛呢叭咪牛”。咒语经文不可错误,缺字增字。
有些人还拿老太太错读为“嗡嘛呢叭咪牛”的故事来说事,这个寓言最主要的是要强调信心的重要。我们讲信、愿、行。信是成就的根本,你忽然信心不具了,自然会心随境转,道力尽失。然而,有些人却把他拿来当作可以念错咒音亦无妨的藉口,既是如此又何必要上师来传咒?我们随便说句话当做咒语经文,甚至随便选择一种修行方法乃至外道的方法修行,难道会取得成功吗?信心固然重要,正确的修行方法也很重要。如果方法错误,方向错误,信心具足,只会向错误的方向前进。
6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佛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假话,佛没有妄语。可是冯公诵读佛经时,能够与佛相应吗?毫无信心和菩提心,戒律不清净,夹杂绮语,漏字多字,发音错误,身歪眼斜地读经和具足信心和菩提心,戒律清净,不夹杂闲言碎语,不缺不漏,正确发音,跪诵读经,乃至证悟空性的佛菩萨的修行效果会一样吗?如果修行不相应,因缘不具足,很难达到最佳的效果。但是即使修行不相应,效果可能会差点,但是总好过不修行,因为不修行,一点效果也没有。因此最好修行相应,具足因缘。
    精进修行一师一法一本尊,这是为了修行相应,具足因缘。

   九佛弟子对待谤三宝者的正确心态!!!
   佛教经典谤三宝戒--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佛说梵网经菩萨十重戒,《菩萨十重戒》〕"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
    反击任何谤三宝者的行为是让诸佛上师欢喜的伟大善行,而且戒律还明显规定我们必须这样做.
   《宝顶经》:“凡谤法者、破戒者,我开许待彼等如仆人,应当制伏。若非尔,我未开许。”
   《宝箧经》:“对破坏教义之言行应予以破斥,对其不破斥者非我弟子,对其进行破斥者是我弟子,是我声闻。”
    还有:菩萨戒与密乘戒都明确规定了对破法恶人要坚决批驳的立场! 菩萨戒说:“见作非理”要纠正
  菩萨戒中有一条“见作非理不正说”,你看到别人在做不对的,不合佛的道理的,叫“非理”。“不正说”,你没有做到以正法去跟他说,你犯戒。你必须要跟他说你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当然,要在私底下,没有其他人在场的前提下,以慈悲心和颜悦色的告诉他。或者以智慧善巧的方式令其醒悟。或者祈求三宝加持对方改正错误,替其忏悔,这是最重要的方式。这不是以自己的嗔恨心、烦恼心去找他麻烦,这与“说四众弟子过”是两回事情。假如仍不奏效,更应精进学佛,以慈悲心把功德回向给他们,让他们早日迷途知返,走上解脱之道。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极少数人,因为极强大的业力或者因缘愿力,肉体存在,但是神识已经脱离肉体。精进修行,善业巨大,一心往生极乐,肉体虽在尘世,神识可能往生极乐世界;恶业巨大,肉体感受巨大痛苦,虽然未亡,但是神识堕入地狱;执着于某物,因缘极深,例如赵子昂,神识已入马胎。
    一般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四大部洲,六道轮回,抑或脱离六道,往生佛土有著以下几种可能的引力:

一是随业:中阴身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据业受生,如同做梦一般,时常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就已经重入轮回;或者,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中阴身七七日内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这两种据业受生的方式。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善业是回向极乐世界或者清净佛土,则会往生清净佛土;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所以要众恶勿作,众善奉行,忏悔业障,积累功德。
1屠夫张善和往生.唐朝的张善和,他是个屠夫,杀牛为业的,一生不晓得杀了多少头牛;在这一生中没有遇到善缘,做了一个屠夫,一生造了很重的恶业;临终的时候,他见到许多的牛头人来跟他讨命,这是果报现前,也是地狱相现前。但是,我们可以说他过去生中念佛这个善根深厚。从什么地方说的呢?他临终的时候神志清楚,不迷惑,他大叫:‘许多牛头人给我讨命了。’他能够叫得出救命,能够把这个现象看得清楚说出来。他的缘也好,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里面喊救命,喊好多牛头人出现了,这个出家人心里明白,给他点了一把香,点燃了,赶紧拿给他,叫他手拿著,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接到香之后,就大声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几声之后,他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他跟阿弥陀佛走了。
2亚青寺阿秋喇嘛观察的因果轮回实录。这察的才旺吉老妇人,九十岁时死去,家人问我超拔事,我问:“她用小牛的两张皮做铺盖吗?”他家人说:“是。”我说:“她好像很好地念诵了嘛呢心咒?”他家人说:“老人念了一亿四千万遍。”我说:“有转经筒吧?”他家人说:“转动着的是从热拉笨寺请来的解脱经轮。”我说:“是一个红色的吗?”他家人说:“是用红色皮革包裹着的。”“她现在在普陀山净土,不需要什么超拔,供养些斋僧茶就可以了。”

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具体而言是指愿力和因缘,命终之后,便随著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平常与某种事物结缘最深,或者怀有某种强烈的愿望,依此因缘愿力习气决定投生之处。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所以这是要每天坚持多念佛的原因之一,每天修持是很重要的,你每天的念佛观佛习惯养成了,与阿弥陀佛结缘,万物皆空,一心往生极乐世界,惟知弥陀,临终时就容易由结缘愿力最深的阿弥陀佛,依靠惯性串习力进入净土。
1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记载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隋梁州慧全和尚,徒众五百人。其中有一人行为怪异,有一天自己说证得那含果。有一次慧全生病了,紧闭房门,这个人来到榻前问侯,而门并没有打开,每天都是一样。他对慧全说:“师父命终以后,当生婆罗门家”。慧全说:“我一生坐禅,为什么会生到婆罗门家?”答云:“师修学佛法而不忠实坚定,外学(外道之学)未绝,虽有福业,不得超诣!” 莲池大师感慨说:“今时僧有学老庄(道教)者,有学举子业经书(儒学)者,有学毛诗、楚骚及古词赋(文学、社会学问)者。彼(慧全)以禅为务,但外学未绝,尚缘此累道。今恣意外学,而禅置之罔闻,不知其可也! ”
2古时候有个会画马的大艺术家,叫做赵子昂,画马画得很有名,因为他画马出了名,所以亦就特别用心画。有一次,他想画个八骏(马)图,在一幅图画里面,要画八匹不同形态的骏马,他将走的、站的、跳的、吃草的……各种形态都画了,最后要画一匹在地上打滚的马,这匹马很难画,因为这种姿态很难看到,若不了解马打滚的动作,画出来就不像,为了求真,他曾经叫人牵着马在他身边打转,转着转着,那马就在地上打滚,但是它的动作太快了,倒地一滚就起来了,看不清楚,当他提起画笔之时,那印象又觉得模糊。于是他就自己睡到床上,幻想自己就是匹马,正在地上打滚,头部如何用劲,四个蹄子怎么样的弯曲着力,以及怎样转身等等……想着想着,身心已是出神入化,这时候,他太太来请他吃饭,开门一看,只见一匹马睡在床上,大吃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不得了!”赵子昂被她吵醒,问明原因,这才知道他刚才在床上揣摩马打滚的动作出了神,自己变成了马。他本是信仰佛法的,平时亦曾读过佛经,略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而今切身领略到是心作马,是心是马的经验,因此决心从今以后,不再画马,改画佛像。

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情绪和最后一念决定,这是最重要的。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瞋恨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平时坚持多念佛和多为众生助念,临终不恐怖和不贪恋,放下财色名食睡和亲人朋友等一切,一心想念着阿弥陀佛就容易往生。临终时一念向善,善良的情绪例如慈悲心,菩提心,就进入三善道,一念向恶,烦恼生起,就堕入三恶道。
1屠夫张善和往生.唐朝的张善和,他是个屠夫,杀牛为业的,一生不晓得杀了多少头牛;在这一生中没有遇到善缘,做了一个屠夫,一生造了很重的恶业;临终的时候,他见到许多的牛头人来跟他讨命,这是果报现前,也是地狱相现前。但是,我们可以说他过去生中念佛这个善根深厚。从什么地方说的呢?他临终的时候神志清楚,不迷惑,他大叫:‘许多牛头人给我讨命了。’他能够叫得出救命,能够把这个现象看得清楚说出来。他的缘也好,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里面喊救命,喊好多牛头人出现了,这个出家人心里明白,给他点了一把香,点燃了,赶紧拿给他,叫他手拿著,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接到香之后,就大声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几声之后,他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他跟阿弥陀佛走了。这样的往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临终十念往生;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个时候因为他将死了,他看到牛头人来要命了,所以他的心恳切,真诚。
    2《极乐愿文大疏》中就讲过,有个比丘临死时贪执自己的钵盂,结果来世转为了一条毒蛇,专门守护这个钵盂;有些孩童死前贪恋自己的玩具,来世也变成了毒蛇,缠着这个玩具不放。
3亚青寺阿秋喇嘛观察的因果轮回实录,1有人问理库玛的老头的超拔事,我说:“他临终怀着嗔恨心死去,好象投生为蛇身。”他回答:“是的,临终不忍汉人的殴打,自杀了。”超拔经忏办完后,又问我,我说:“捐献斋僧茶、诵回向文,蛇命尽后能得人身。我忘了投生的那户人家。”2哲瑞谷阿才问其老母亲的超拔事,我说:“她贪爱一只红母牛后,成了其一只小红牛犊。”后来果然生下一只红牛犊。“老妇人临终心念着红母牛,对它多多结法缘,能得到善趣。”
同样,如果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在临死时贪著自己的某样东西,来世就很有可能变成三恶趣的一个众生,不仅无法解脱,而且还要感受无尽的痛苦。有人会问按第二条和第三条的话,善恶业力不起作用了吗?其实善恶业力种子还是藏在你的第八识里,但只有等下生以后才能慢慢成熟了。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要修到高层次才能解脱生死,末法时代的人是很少有人能修持到如此高的层次的,这是佛亲口在大集经等里说的。(末法亿亿众生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大集经》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像法决疑经》)。所以说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是带业往生,是很殊胜的,也是本师释迦佛大力提倡和宣扬的。如果人在临终时念头始终在念想弥陀佛号,则靠弥陀的愿力佛力和自己的信愿力结合而带业进入极乐世界。(不同于娑婆世界有三善道和三恶道,在极乐世界后,没有恶业成熟的外缘,所以恶业种子不会成熟了,且极乐世界无三恶道,这也是阿弥陀佛的第一愿)。

    四“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地藏本愿经》。临命终时,保持正念,除了佛菩萨来接,其余皆不跟随。

五上述二三四情况未曾发生,一情况随业受报之前,中阴身的救度。断气的那一刹那,气虽然断了,神识没离开,这一定要懂。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断气之后八个小时,神识才离开,所以断气之后八个小时决定不能碰。他躺在床上,床都不要碰它,走路的时候都要离他的床远一点,不要去干扰他,这才真正叫保护他、爱护他,八小时候佛号不要中断。为什么?他会听得到。所以这个时候助念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最得受用。如果是安全一点,最好我们助念的时间能够再延长两个小时到四个小时,我们给他念到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或者十四个小时,那就非常安全,那他神识才有可能离开;否则的话,八小时之内神识还没有离开身体。藏传佛教认为灵识於离体后便陷昏迷,经三日半至四日之久,方能苏醒,这便是中阴身的第一天。所以中阴期的四十九计算,不是由命终那一天起算,而是命终后三日半至四天方算是第一日。“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如果二三四尚未发生,会有两种情况。中阴身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据业受生。如同做梦一般,时常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更提不起念佛往生净土的正念;或者,中阴身七七日内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自己多行善业,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以此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的善业也可据业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上述两种情况之前,即据业受生,投入六道之前,中阴身如果能够了知中阴见到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镇静念佛,则可往生极乐。此时由于中阴身如痴如醉,时常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助念很重要。对于不学佛者,能在断气前为之护持开示,如果临终者能信愿念佛,则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阿弥陀佛名号和功德不可思议,即使不能使怀疑者往生极乐世界,也会减轻亡者痛苦,增加其福德,并提升其转生层次。如本来由于业力要堕入畜生道、恶鬼道的,就会由于助念利益而使其转生到人天道。极个别的生前没学佛也没遇到开示者,在死后49天内有开示和助念,也能往生。净空法师就报道了一例生前没学佛,死后才学佛念佛,第49天往生极乐世界的例子。如果七七日内不能往生,只好据业受生。

    六学佛以念佛为要,念佛以求生西方为要。欲求生西,以临终净念为要。自利利他,以助人生西为要。(印光大师)
坚持多念佛和尽力多为众生助念是很重要的,你为别人助念,到你临终时,别人也会来护持你,为你助念,只要你在最后把握住了,一定能往生。阿弥陀佛48大愿里说了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观无量寿佛经》里也说了五逆十恶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护持开示助念也能往生。所以这完全符合弥陀大愿和经文,也符合《净提圣贤录》等书中记载的事实例子。而有的念佛人念佛一辈子,念了几十年,就是由于最后时刻和最后一念不在弥陀佛号(有的是被家亲眷属和鬼神等冤亲债主打扰),而在世俗或贪瞋痴上面,从而卷入六道轮回,甚至堕入三恶道,可不慎乎?助念对于任何六道众生(无论学不学佛,无论是人还是畜生、鬼神)都是最大的助缘,阿弥陀佛平等普渡九法界众生,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而助念和开示能帮助临死的人放下及提起佛号,助念能排除家亲眷属和鬼神等冤亲债主的打扰而堕落.....人在临死或死亡之后,家属不可哭,更不可动其身体,否则修行功夫很高(除非证果了)都会被破坏而堕落,因为人死如活牛剥皮般的很痛苦。应该助念和为他开示、代为布施修福,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一心向善,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更能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提升其转生层次,甚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家有机会和时间就要尽力为众生助念,助念是帮助别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成佛,功德巨大,你想想还有什么比帮助别人成佛更大的?而且如是因,感如是果,自己帮别人助念,到自己临终时也会感招别人为自己助念。

    七印光祖师的呵斥:“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汝做此念,西方去不得矣!”
    《阿弥陀经》核心经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般人念佛,都有「念好、没念好」的观念,认为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是念好了,没有到就是没念好。如果说以此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念佛,精进念佛,专心致志,更加仰靠阿弥陀佛的本愿,更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么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好的。如果说,「唉呀!我这样佛没念好,怕不能往生。」那就错了。我们看印光大师的一件故事。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到普陀山拜见印光大师,就跟大师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说他一年前得了一场大病,病重的时候,人都快死了,吐血,奄奄一息了。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自己一不慌张,二不害怕,内心是很安定的(这个已经很难得了,一般我们到那个时候就慌张害怕了),但他还是感到一点点遗憾。他遗憾什么呢?他说:「哎呀!我念佛没念好。」因为他是修行人,净土宗念佛的,他说:「我觉得我念佛没念好,感到很遗憾。」
印光大师这段话对我们很有警惕作用,「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十念当往生」的原因在哪里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什么叫念好?什么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么叫念好?你说《观经》下下品那个人,他能念好吗?他那个时候如果说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哎呀!某某人哪!你现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么做得到呢?应该这样跟他说:「你只要念佛,口称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印光大师又说:「不论功德大小,功夫深浅,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们念佛往生西方,跟我们的功夫深浅没有关系。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浅也往生。这样说起来,「一心不乱」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专修念佛。大家能听明白了吗?(听众:明白!)你们还怕不怕「一心不乱」四个字?(听众:不怕!)   
    如果不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读诵《阿弥陀经》读到这里就会害怕了,「哎啊!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越来越乱,越来越乱……」乱到后来不可收拾了。如果知道是「一心念佛不杂乱,不动乱」,就会越念越欢喜,「我就是如此」。
    平时修行功德,回向极乐,忏悔业障;临终时只需十念,乃至一念即可往生。并无其他条件约束,像张善和临终之时牛头人索命,心慌意乱,地狱现前,此时只念阿弥陀佛,称颂名号必得往生,哪怕是慌慌忙忙,极为恐怖的心态中十念往生。

    一观察众生的根机。对根机成熟者说法的责任义不容辞。
    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不可思议,但归纳起来,有八种不同的根机:
    第一种,对下一世的解脱或者人天福报没有任何兴趣。如今社会上有许多这种人,他们只管眼前的现实生活,除此之外从不希求解脱,也不希求下世的人天福报,小乘佛教称这种人为断根人,大乘佛教不认为其为彻底断根的人,而只是临时断根的人——临时阻断了解脱的种子,临时断绝了慧根与福根;
    第二种,虽然不希求解脱,但是希求人天福报;
    第七种,希求无上大圆满诀窍或类似于无上大圆满的教言;
    第八种,无定根机。就是根机不确定,遇到大乘的善知识,就可能成为大乘修行人;遇到小乘善知识,也可能趋向小乘的人。

    二认真去表法是弘扬佛法的开端(达真堪布)
    修行人应该越学越清晰,越修越勤奋,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快快乐乐的活着,任何时候都法喜充满,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一定要好好地庄严自己,这也是一种表法。我们可以吃好,可以穿好,可以休息好。否则对我们的身体、精神有一定的伤害,对我们的学佛修行也有一定的障碍。学佛修行有障碍,成佛就有障碍了。成佛有障碍了,我们饶益众生就有障碍了。吃不好,穿不好,这是对众生不负责任。如果心情不好,就无法安心学佛。如果身体不好,就无法坚持修行。躺在床上,让众生为你付出,你这是欠众生,是伤害众生!
    现在有的修行人,吃不像吃,穿不像穿,什么都不注意,让人看了心里就难受。你身边很多人都是通过你的言行仪表来了解佛法的,如果你没有好好表法,让别人以为学佛修行就是这样子的,都怕变成你这样的人,都不敢学,不敢修了。所以应该好好表法,但是不能有贪心。你打扮自己,然后出去迷惑众生,这个发心就不清净了。
    为了表法,我们可以打扮,可以化妆,把自己弄得整洁漂亮,把美丽的人身供养给诸佛菩萨。到社会上好好表法,让大家羡慕,让大家对佛、对佛法生起恭敬心,生起信心,这样他们才会跟随你学修。这就是替佛弘扬佛法,想弘扬佛法就应该这样做。
    现在很多人,自己还没有解脱就想度众生。连自己还没有度好,不可能让人跟你学修。不用讲那么多,不用做那么多,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什么工作可以认识有钱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