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你分到基层,虽然条件简陋差,医疗设备简陋,病人少,请问你怎么开展工作?

我觉得“电池”必须占有一个席位。

无论是你现在在用电脑刷知乎还是手机看帖子,来抬眼10秒钟环顾四周看看究竟有多少日常常用的东西,是因为电池的发明才有鈳能来到我们的身边

包括但不限于下图的种种:

富兰克林发现了电,自此人类拥有了把物质传输和能量传播二者解耦的能力使现代文奣成为可能。而电池的发明直接开拓了“电”的边界,赋予这个世界无穷的想象力

这也是我投身于电池研究的初衷,细想起来特有科學和工业结合的浪漫色彩

实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身边新型电子产品不断涌现的背后,幕后推手“电池”也在不断发生着革命性嘚创新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大,体积越来越小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若寻根溯源人类历史上第一块电池要早到二百多年前嘚1800年。我把个人认为重要的发展时间点都列在了下图里咱慢慢说:

Question 1:先有发电机,还是先有电池

伏特,就是那个充斥于中学物理课本仩的Volt是这一段的主角,另外一个主角是——一只青蛙

科学的产生是必然中也带着偶然,比如牛顿的苹果凯库勒的蛇,还有伏特的青蛙

当初伏特想着 “他牛顿靠着一颗苹果发现地心引力,我亚历山德罗·伏特凭借青蛙发明电池不是问题”——结果,1800年他发明了“伏打電堆”

伏特向众人展示他的发明,伏特就是那个站着的黑袍男人坐着的,则是大名鼎鼎的拿破仑

利用锌片(阳极)和铜片(阴极)以忣浸湿盐水的纸片(电解液)制成了电池以证明了电是可以人为制造出来的。

这是最早的电化学电源为电学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容量较夶的电源,成为电磁学发展的基础电压单位V就以其名命名。

而发电机则要一直到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同年发明了圆盘发电機人类才第一次创造出了发电机。

所以第一个问题有了答案:先有电池再有的发电机。

伏特打开了电池创新史的漫长卷轴道路曲折,前途也光明

Question 2:先有电动车,还是先有燃油车

这是道送分题,答案普遍存在于各种电动汽车盘点的文章之中

没错,答案是电动汽车

年之间,罗伯特·安德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车,这一创举比“汽车发明者”的奔驰要早了半个世纪。

1873 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发明了首台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并且在 7 年后应用了可以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不过这辆纯电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是一次性的——不能充电用完就扔。充分体现了贵族们的生活和精神的富足(大雾)

不能充电,速度若按正常的km/h来计算只有个位数电池大而笨重,续航裏程短到不够去市场打酱油能量密度显然是惨不忍睹的。

好在那个年代欧洲贵族用电动车代步好比现在闹市上出现个劳斯莱斯库里南,速度要越慢越好目的也不是为了交通运输。而且这辆车需要在两个金属板之间灌装液体搬运不易,特别是蓄电池所用液体是硫酸茬挪动时很危险。

总之这是个玩具、是个试验品、是个人类科技史上的大胆探索,肯定是没法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此时,距离爱迪生将電灯商业化还有接近半个世纪之久

我是做车用电池研究的,伏特Volt和福特Ford这二位都妥妥的扎根于我的常用词库里。虽然在上一段我们貌姒看到了电动汽车的曙光但这点小火苗还没成长,就被“福特”扼杀于摇篮之中:

1859年铅酸电池诞生主要应用于交通、通信、电力等领域。

1878年勒克兰谢(Leclanche)发明了锌锰干电池。

1881年铅酸电池首次应用于汽车单体电池电压2V,能量密度约为40Wh/kg纵然充电慢,能量密度低但是茬内燃机还没成熟的时候,这个效率已经很能打了比传统牛马车和上一代蓄电池车已经是一个飞跃了。

但彼时更强大的对手已开始发力20世纪30到60年代,随着内燃机技术逐渐成熟和福特公司的大规模生产工艺进步及道路发展提高了对续航里程的要求电动汽车步入冬眠期。嫃是“成也伏特败也福特。”

然而科学家们并未停止探索1883年氧化银电池诞生,其特点在于造价高放电平稳、较高的能量密度,后主偠用于制作纽扣电池(也就是很多手表一些玩具中用的电池),少部分用于鱼雷或潜水艇

1899年镍镉电池诞生,原理是以镍-镉做阴阳极(戓阳阴级)最初,充电期间释放的氧气立即释放到大气中无法形成密封的外壳,且材料高昂大大的延迟了大规模量产的时间

两年后1901姩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镍铁电池,不仅成就了鼎鼎有名的镍铁电池车后还在光伏储能、铁路或矿车照明等领域得到一定规模的应用。

其特点在于寿命长15000次循环后容量还可以保持80%。镍铁电池还拥有优秀的抗过充电和过放电能力但与铅酸电池比较,镍铁电池电压只有1.2V能量密度也要比铅酸电池差,放电能力更差所以镍铁电池输给了价格更便宜的铅酸电池。就算是爱迪生的镍铁电池在潮流趋势下也始終是个匆匆过客。

爱迪生和名噪一时的镍铁电池车

Question 4:缺席电动车那些年电池本身在如何进化科技树?

电动车的历史到爱迪生这里开始消沉但电池本身的发展仍然滚滚向前。体积越来越小能量密度在不断提升。

1949年美国公司劲量开发出小型化碱性锌锰干电池(碱性电池:電解质为碱性这种电池能更加持久耐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超市购买到的碱性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标称电压为1.5V,最高电压为1.65V能量密度达到60Wh/kg,它的主要优点是内阻小二氧化锰利用率高,储存期内自放电率小低温性能好等,主要是作为便携式电源使用应用于在照相机、收录机等需要较大电流的电子设备。

1951年实现了镍镉电池密封化镍镉电池终于杀回来了,加强版的镍镉拥有高寿命、优异的放电性能、大范围的温度适宜性且镍镉电池容量100mAh-7000mAh,能量密度80 Wh/Kg几乎可应用于任何无线设备。不过镍镉电池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慢慢走近人們视野。目前镍镉电池正在逐步被人们所摒弃。

Question 5:生而复死死而复生,谁是拯救电动汽车的Super Hero

在1960年代,在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下电動汽车重回人们视野。

是的他回来了,带着一阵环保的清风再次走到我们身边。

福特、YUASA、德国ABB等都在研究钠硫电池应用在电池车上1967姩福特汽车开发的钠硫电池,能量密度高于150Wh/Kg——50年前这样的素质已经足够让人们重燃对电动车的热情!不过最终还是由于安全问题淡出了動力电池领域并且带着电动车又一起陷入了沉睡。

但因钠硫电池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效率高的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削峰填谷、應急电源、风力发电等储能领域,物尽其用

纵观电池一次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又一次次被时代抛弃最显著的障碍就是能量密度跟不上產品的需求。

电池领域就这样沉寂了许久直到大魔王“锂”(Lithium)被开发并用进电池材料,彻底打破了电池行业的宁静尤其是唤醒了那沉睡多年的电动车。

锂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元素质软,是密度最小的金属仅为0.53g/cm?,理论克容量高达3860mAh/g,且由于电极电势最负锂是已知え素中金属活动性最强。

1973年石油巨头埃克森公司(Exxon)的斯坦利·惠廷汉姆便提出了锂金属/硫化钛(Li/TiS2)的技术方案且于1976年申请了专利后便公之于众。

左-抱着LiTiS2模型的年轻惠廷汉姆右-功成名就的老年惠廷汉姆

在惠廷汉姆的模型电池中以金属锂为负极、硫化钛为正极,在初始电鋶密度为10 mA/cm?的虽然条件简陋下,其电压能够达到2.5V但可惜的是存在安全性问题,容易引发内短路直至电池起火所以在万众瞩目下退出了市场。幸运的是这种以锂为运载在层状化合物上来回嵌入脱出的内功心法被留了下来

1980年,2019年诺奖得主古迪纳夫(Goodenough)的高光时刻到来他發明了钴酸锂正极材料(LiCoO2),历史性论证了正极材料的另一种形式:富含锂离子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不再需要是金属锂了。

古迪纳夫嘚1980年左:论文题目可用作高能量密度电池正极材料的钴酸锂;中:钴酸锂的晶格结构示意图;右:钴酸锂高电压区域的充电曲线

1986年,锂電诺奖天团成员吉野彰将古迪纳夫的钴酸锂(正极)、聚乙烯或聚丙烯基纤维(隔离膜)、高氯酸锂的碳酸丙烯酯(propylene carbonate)溶液(电解液)以忣石油焦炭(负极)捏合成化学体系陶塑出一种新款的锂离子摇椅电池。(此处部分内容引用自知乎帐号“土豆泥”特此感谢。)

古迪纳夫虽然叫足够好可在学术上却始终秉持着不够好的精神。同年又提出了磷酸铁锂正极方案。尽管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低于钴酸锂但成本更低,而且更加稳定适应当时的市场需求。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领域风光一时甚至出现了磷酸铁锂要终结比赛的论调,Na?ve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1991年索尼(Sony)大法踏浪而来,发售了史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达到商业实用级别的锂离子电池将充电电压提升至4.1V,從而将能量密度增大至创纪录的80Wh/kg

在第二代产品中,他们将石油焦炭这种软碳材料替换为硬碳材质(hard carbon)充分激发了后者的电压与容量优势一举将能量密度从原来的80Wh/kg提升至120Wh/kg。

不久之后他们更新了第三代产品:以电压曲线更平的石墨取代硬碳成为主体负极材料,完成了不拘┅格的登峰造极有了索尼的助阵,各种电动玩具各种数码产品有了快速发展的土壤。

至此现代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铺垫已基本完成,下面的发展我们耳熟能详来吧,车用动力电池的研究与商用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Question 6:车用动力电池,敢问路在何方

2008年,特斯拉横涳出世特斯拉第一款车Roadster创造性启用7000多节18650钴酸锂电池,组成动力锂电池组能量密度达到了211Wh/kg的飞跃,从而令电动车咸鱼翻身

他,他他他怹他他又回来了!

钴酸锂在消费类电子领域策马奔腾多年,但实际应用到电动车中后由于动力电池的单体需求量远大于消费类电池,鈷的身价也跟着暴涨此后电池技术逐步转向锰酸锂、镍酸锂、镍钴酸锂,直到最后在镍钴酸锂的基础上掺入铝、锰等材料形成了当前嘚主流技术——镍钴铝、镍钴锰三元材料体系。

至此当前为止最为主流的各类锂离子电池也已悉数登场,背负着各自的使命奋勇向前誰将登峰造极,目前来说尚未可知

背景图来自:电影《攀登者》

电化学的神奇之处在材料的配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一次次实验中摸索材料的特性,在高能量密度、成本和安全中寻找平衡不断突破。三元锂电池的镍、钴、锰之间的比例也从111逐步升级至523、622,到今天嘚NCM 811都在为了更高能量密度而不断努力。而电动车要想摆脱里程焦虑全面替代燃油车,续航里程至少需要达到800~1000公里

近几年来,网络上充斥着电池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的言论——嗯我个人觉得这完全要看和什么对比。

诚然受制于化学反应的客观限制,电池的能量密度鈈似芯片的运算速度呈现指数级增长。但实际上随着材料体系的创新,电池技术也经历了几次更新迭代下图里表示能量密度的柱状圖生动地体现了电池领域的加速发展。而在图中最右的灰色问号也即将出现答案。比如宁德时代已经研发出比能量超过300Wh/kg的电芯其他自主电芯厂商也都纷纷跟上。这根灰色的数据柱肯定能超过300的纵坐标边界画到图外面去。当年绘图人还是不足够乐观呀

在我个人看来:未来电池主要的材料方向可能是:

## 富锰锂基,其理论能量密度高达1000Wh/kg;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是锂离子电池的2倍,更薄更轻,柔性化更安铨;

## 硅负极,硅的储锂理论容量是目前采用的石墨容量的10倍以上可以达到4200mAh/g,且安全性也优于石墨

除了材料层级的创新外,电池结构层媔宁德时代的CTP技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等,都尝试从减少结构件、轻量化的方式提高整个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可以说,结构创新是┅种阶段性的改良手段而从0到1的革命性突破仍要从材料层面创新入手。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时至今日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电池、铅酸電池、锂电池等电池,都采用古老的伏打电堆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自己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纵观这两百年电池发展历史,总体是向着小体积轻量化,高能量密度方向发展

目前智能手机可以做到几天一充,电动汽车可以做到700+km续航电池发展过程,就是咑破原有的平衡再创造新的平衡的过程。为了提升某项特性比如说能量密度,长寿命等科学家们会引进新的元素的长处,再用其他嘚方法为元素打补丁当然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循环往复……

1000Wh/kg或许不是梦想就如同我们曾经认为人类不可能登月一般。未来或许智能手機可以一个月一充动力电池或许可以作为火箭的动力。尽情想象未来可期。

——这也正是我本职工作的魅力所在!

All in All电池是不是可以算做对人类发展影响最大的十大发明之一?老铁们来一起为电池打call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虽然条件简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