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钱的冥想和佛法的如何不执着佛法冲突吗?

您访问的页面不见了!&p&因为佛菩萨不是万能的,佛有三不能:&/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一不能即灭定业;二不能化导无缘;三不能尽众生界。
&/code&&/pre&&/div&&p&这事也不是以佛的意志为转移的。&/p&&p&举个例子:你拿显微镜就能看到细胞结构,但你没有显微镜就看不到。如果一个人穿越到古代告诉古人有细胞这东西,讲了很多遍,古人还是不信,然后说你干脆把细胞放在我眼前给我看就行了啊,现代人只好说细胞就在你眼前,不过你没有显微镜看不到啊。&/p&&p&这个显微镜就是“缘”,“缘”就是这个显微镜,“缘”是让事物成熟的外部条件,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你想让极乐世界出现眼前,极乐世界也确实在眼前,你的显微镜呢?佛教说地球和太阳中间有须弥山,但只有初禅以上的人看得见。但初禅的人能去极乐世界么,那还是未知。你说看极乐世界容易还是看须弥山容易。&/p&&p&所以再强调一遍,佛不是万能的神,不是老天爷不是上帝不是安拉,宇宙不是佛创造的,佛就是一个通过修行通晓了宇宙法则的存在,他告诉你修行之路,但是他不能代替你修行,就好像一个人去了美国说美国怎么样怎么样,你不信,说你把美国给我搬过来放在我眼前我就信。&/p&&p&说白了你只不过是自以为找了个角度又可以驳斥一下佛教了,殊不知这些角度千百年来都被前人驳了不知多少次,要是能驳倒,现在佛教还存么&/p&&hr&&p&以上为原答案,下面顺着上面的例子再说两句,分享点个人的东西,以感谢各位读者大大的关注。事先声明,以下内容纯属个人总结,本人对其正确性不负任何责任。&/p&&p&我本科和博士都是学的物理学,物理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自然科学本身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1.严重依赖数学:所有的自然科学理论都是建立于对观测结果的数据整理及归纳建模。也就是说,如果通过科学手段能发现宇宙的一切规律,则隐含一个条件,宇宙的一切规律都能通过数学来描述,这个条件为何要先天成立?如果成立,则意味着数学语言可以描述万事万物,数学语言具备这种完备性么?&/p&&p&2.测量局限性:所有的科学实验都必须由人来做,其最终测量结果必须直接或间接地被人的五感所接收。这就是现在暗物质暗能量探测非常困难的原因,因为它不与现有物质发生显著的相互作用。那反过来问,宇宙本身的一些属性一定要符合这种测量条件么?&/p&&p&3.近似性:所有的自然科学理论都是在一个精度内近似成立,也不可能有任何一个理论在无限精度下永远成立。举个例子,牛顿力学就是相对论力学的宏观低速近似,而相对论力学在若干年后也会是更先进理论的某种近似。&/p&&p&这就好比泰勒级数,如果要求在n阶范围拟合一个曲线,那只需要n个系数,如果精度增加一阶,系数也可以增加一个。也就是说我可以在相对论的精度框架下,写出成百上千个物理理论,而且保证这些理论在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内都能完美有效,但是在相对论的精度上,这些理论就都失效了,只保留了一个相对论。那再深入一个精度,相对论失效的概率是多少?我觉得是100%,但还会保留下一个比相对论高一阶精度的理论。所以科学永远在被修正,这个过程也不会有尽头。&/p&&p&4.时代局限性:由于上一点,科学理论会不断地被更替,一个时代的人所认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就会成为后面几个时代人眼中的“短浅见识”。比如地心说,日心说,牛顿力学。可以预见,现在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也是一样的命运(因为二者本身就存在定域性与非定域性的矛盾)。因此如果有人认为追求科学就能发现真理,那正应了庄子那句话:“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p&&p&所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应该得到的结论是:“这个宇宙没有真相,只有一个精度范围内的对事物运动规律的数学描述。”因为真相是那个泰勒展开的无穷级数,而科学永远只能作为有限项进行展开。这也好比绝对零度永远不能达到,只能逼近。&/p&&p&&br&&/p&&p&然而我不甘心啊,我还想见识下是否有超出科学范围内的知见,于是转头走向宗教。&/p&&p&&br&&/p&&p&如果说有宗教既能补充科学的这些局限,又不与其相悖,那这个宗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属性:&/p&&p&不能存在人格化的主宰神,因为科学发现显然不是以某种智慧的意志为转移。&/p&&p&像泰勒级数一样,起码要比科学高很多阶,能描述科学能描述的东西,也能描述科学未知的东西。在描述与科学描述相同的东西时,不出现大的矛盾。&/p&&p&如果要满足上述要求,试问现有诸多宗教里,除了佛教,我有别的选择么?&/p&&p&下面我举两个佛教的例子,来说明佛学可能具备比科学更高的“泰勒级数”:&/p&&p&&b&难陀,第五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摄持。此风触胎,有五相现,所谓两臂、两髀及头。譬如春时,天降甘雨,树林郁茂,增长枝条。此亦如是,五相显现。《佛说入胎经》&/b&&/p&&p&这里讲的是女人怀孕35天,胎儿的发育情况:开始分化出大臂、大腿、和头。这是和科学描述相同的东西,有现代医学可以证实,而科学未知的部分,是“有风名曰摄持”。&/p&&p&要知道,这部经翻译是在1000多年前,同时代人类是不可能通过科学手段知道刚怀孕30多天,胎儿的发育状况的。&/p&&p&再举一个《华严经》的例子:&/p&&p&&b&“诸佛子!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作须弥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回转形,或作漩流形,或作轮辋形,或作坛墠形,或作树林形,或作楼阁形,或作山幢形,或作普方形,或作胎藏形,或作莲华形,或作佉勒迦形,或作众生身形,或作云形,或作诸佛相好形,或作圆满光明形,或作种种珠网形,或作一切门闼形,或作诸庄严具形……。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b&&/p&&p&这里讲的是宇宙中世界种(相当于星系)的形状的,同样是在1000多年前,同时代人类的宇宙观还停留在天圆地方的水平上。&/p&&p&&br&&/p&&p&最后总结下:每个人学佛的初衷不同,我学佛是因为“不甘心科学的局限,不甘心在有限生命里只能认识这么点数学公式,想见识更大的学问”+“只有佛学符合我的筛选条件”+“经过一番学习之后发现佛学真的是精妙”。这个过程并不是出于简单的盲从,我自认为是理性的人,理性的人是不会把身家性命赌在“盲从”身上的,许多选择佛教的人,都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p&&p&回到最初答案里的那个例子,我是一个古代人,一个相对于未来人的古代人,或者一个终将成为古代人的现代人。我此生能见识的科学与未来人类所能发掘的科学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所以,当一个印证了许多现在科学,并提出了的许多现在科学尚未提出理论的宗教(或者称为学问更合适)出现在我面前时,我觉得选择相信比不相信更理性。因为:&/p&&p&&b&在明知科学这艘船并不驶向我们想要的彼岸的时候,换一条船难道不是很自然的想法么?就算这是一场生命的豪赌,总好于我们把现有的可怜的筹码交给时间的沙漏任它流逝殆尽的好吧。&/b&&/p&&p&还有一句话送给那些不了解科学局限性就信誓旦旦把科学奉为圭臬的人:&b&科学正在成为你们的宗教,而你们还不自知呢!&/b&&/p&
因为佛菩萨不是万能的,佛有三不能:一不能即灭定业;二不能化导无缘;三不能尽众生界。这事也不是以佛的意志为转移的。举个例子:你拿显微镜就能看到细胞结构,但你没有显微镜就看不到。如果一个人穿越到古代告诉古人有细胞这东西,讲了很多遍,古人还是不…
&p&附文章:&/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学诚法师:共同构建人类未来的新文明|&/a&&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于&/a&&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国际和平会议上的致词&/a&&/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ac846a62b78b7ac754e4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eac846a62b78b7ac754e4_r.jpg&&&/figure&&p&——————————————————————————阿弥陀佛。感恩您。&/p&&p&&b&迷信(而不起正信的)一切科学、宗教,如同没有戒定慧,没有正定一般,皆是害人。&/b&&/p&&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南怀瑾:何谓佛教?即宗教非宗教,即哲学非哲学,即科学非科学&/a&&/p&&p&&b&所谓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智慧的成就——即不要迷信,要起正信,八正道里就有正信。&/b&&/p&&p&&b&一切宗派,都可真正成佛成道的。什么成道?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b&什么叫迷信呢?一般人都随便说人迷信。凡是宗教,知识分子就说是迷信。还有社会的一般人,碰到算命啊!看相啊!卜卦啊!就说是迷信。打坐哇!迷信!我说你懂不懂这些玩意?他说不懂,我说你才迷信,怎么迷信?你不懂还以为自己懂,这是大迷信。……一个东西、一件事情,你没有经验过,没有亲自摸过,没有看过,就随便下个肯定的结论,都是迷信。&/p&&p&&br&&/p&&h2&【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h2&&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Koalaz:中国教科书上为什么要反对形而上学?&/a&&/p&&p&&b&人一般都形而下的认为科学,就只是科学家,而科学家包括科学本身&/b&与科学方法本身,(主观上)&b&科学家便是上帝。&/b&&/p&&p&&b&科学,它是科,还是学? 还是二者都是?
还是两者即是也不是?&/b&&/p&&p&如所说的科,是科学哲学,是科技。学,若为学者,即科学家。若为方法,即是观察等等。这些如果都只有或只占一点,如观察,这都是片面的,主观的————&b&即形而下的。&/b&&/p&&p&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亦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p&&h2&如著名科学哲学家&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ke.baidu.com/item/%25E5%258D%25A1%25E5%25B0%%25B7%25E6%25B3%25A2%25E6%2599%25AE%25E5%25B0%259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卡尔·波普尔&/a&的在著作《&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ke.baidu.com/item/%25E7%258C%259C%25E6%%25E4%25B8%258E%25E5%258F%258D%25E9%25A9%25B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猜想与反驳&/a&》中提出的&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ke.baidu.com/item/%25E5%258F%25AF%25E8%25AF%%25BC%25AA%25E6%/Ffr%3Daladdi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可证伪性&/a&:“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b&科学是不能被迷信的)&/b&&/h2&&p&&b&如同佛法,&/b&南怀瑾老师说:&b&成佛啊!是智慧的成就。这不是迷信,释迦牟尼佛也叫你不要迷信,要起正信,八正道里就有正信。&/b&&/p&&p&&br&&/p&&p&“科学”一词变得越来越与科学方法本身相关联。&/p&&p&&br&&/p&&p&&b&&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印光大师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中说道:”&/a&中说道:“&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宗教二门,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a&&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印光大师&/a&在&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印光大师在宗教不宜混滥论》&/a&。&/b&&/p&&p&所说宗教科学,&b&佛之宗教为宗门教下,科学意为分科而学。&/b&&/p&&p&&b&宗门教下如分科而学因起正信。&/b&&/p&&p&&br&&/p&&p&到底&b&科学,它是科,还是学? 还是二者都是?
还是两者即是也不是?&/b&&/p&&p&&b&(人一般都形而下的认为科学,就只是科学家,而科学家包括科学本身&/b&与科学方法本身,主观上&b&科学家便是上帝。&/b&&/p&&p&如所说的科,是科学哲学,是科技。学,若为学者,即科学家。若为方法,即是观察等等。这些如果都只有或只占一点,如观察,这都是片面的,主观的————&b&即形而下的。)&/b&&/p&&p&如许多答案里,一般人以及所谓佛教徒常说“用科学解释佛法是不妥当的”。&/p&&blockquote&如&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edd833f12a068b3fe9b89fac23c0ff3e& data-hash=&edd833f12a068b3fe9b89fac23c0ff3e& data-hovercard=&p$b$edd833f12a068b3fe9b89fac23c0ff3e&&@秋沛&/a& 答案中“科学有一个明确的东西就是任何原理都有他适用的范围。”等等。&/blockquote&&p&&br&&/p&&blockquote&如&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e4a04638fcac7300bfdc205ae16aac6a& data-hash=&e4a04638fcac7300bfdc205ae16aac6a& data-hovercard=&p$b$e4a04638fcac7300bfdc205ae16aac6a&&@葛俊洋&/a& 我真是看不下去了,&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92f004cfa1b9ca788e96942& class=&internal&&@释演胜&/a&这位大哥长篇大论引用了不少东。但是呢,他的这个回答其实&b&漏洞百出,逻辑错误&/b&,真的是很无语。我就反驳反驳一下这位吧&br&这位大哥扯什么物质是震动的能量,呵呵了,这是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懂&br&给大家&b&科普下,关于物质和能量绝大多人只是熟知,而不是真知,仅仅是知道这两个词罢了。&/b&这位大哥反正我什么是,什么是能量,我知道,你知不知道?&br&在他的回答中,&b&大量的偷换概念,振动是运动,但是,运动不是振动。谬误。&/b& &b&换个词就是积极性与消极性,跟能量能扯上什么关系?&/b&大众口语上的东西,能往这上面扯?&br&我滴个乖乖呦。&br&&b&吐槽点太多了,再说一句,你这是灵学还是佛学啊?&/b&&/blockquote&&p&&br&&/p&&blockquote&&b&如&/b&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243b3cc767df8a82c05fe230f1069ba0& data-hash=&243b3cc767df8a82c05fe230f1069ba0& data-hovercard=&p$b$243b3cc767df8a82c05fe230f1069ba0&&@Wang&/a&
一个佛弟子,把科学与佛教相提并论是一种极不自信的做法,因为从佛教本身的修证体系里得不到答案,所以需要由科学来应证。&br&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只是一种不自信,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科学与佛法完全不同,比如工具方法就不同,佛教的工具是人内在的戒定慧,科学的工具是人创造的各类仪器设备,所以得出的结果怎么会一样?&br&&br&目的也是完全不同,大多数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假设一个东西或有或无,然后再去研究验证它,总的来说是建立一个凡夫世界。佛法则是打破凡夫的认知,指出有无这一切都是不存在。所以,又怎么会一样?&/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d8f48e1dd56c6a1aa22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7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d8f48e1dd56c6a1aa222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7b1ed1f267eede69bf1327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6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f7b1ed1f267eede69bf1327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9b4c1eb27c2539d3fae7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9b4c1eb27c2539d3fae7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042bd0ad0f6f88681f8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55& data-rawheight=&1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e042bd0ad0f6f88681f8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d57ac9ad3d7b5d33c859e89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62& data-rawheight=&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d57ac9ad3d7b5d33c859e89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f5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77& data-rawheight=&6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ff5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b52d054af416a4c330ca1c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77& data-rawheight=&7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b52d054af416a4c330ca1ca_r.jpg&&&/figure&&p&&br&&/p&&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null& data-hash=&null& data-hovercard=&p$b$null&&@葛俊洋&/a& &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物质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吗?&/a&随着科学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大量的科学实验促进了人们对微观领域的认识。&b&您却是以大明小&/b&。&/p&&p&&b&数学的命题中充分必要条件,只能以小推出大,而不能以大推小&/b&。&/p&&h2&古人知微见著&/h2&&p&从现在看古代,如古人&b&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大寒;以近论远。——刘安《淮南子·说山训》&/b&。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p&&blockquote&《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br&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ke.baidu.com/item/%25E8%25A7%%25BE%25AE%25E7%259F%25A5%25E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见微知著&/a&,&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aike.baidu.com/item/%25E7%259D%25B9%25E5%25A7%258B%25E7%259F%25A5%25E7%25BB%258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睹始知终&/a&。”&br&宋·苏洵《辨奸论》: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blockquote&&p&&br&&/p&&p&&b&人若还要以大明小。我们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学识。&/b&&/p&&h2&&b&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i&想太多&/i&”&/b&&/h2&&p&&b&如数学的命题中充分必要条件,只能以小推出大,而不能以大推小&/b&。&/p&&p&&br&&/p&&p&&b&人一般都形而下的认为科学,就只是科学家,而科学家包括科学本身&/b&与科学方法本身,(主观上)&b&科学家便是上帝。&/b&&/p&&p&&br&&/p&&p&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亦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p&&p&“科学”一词变得越来越与科学方法本身相关联。&/p&&p&&b&&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印光大师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中说道:”&/a&中说道:“&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宗教二门,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a&&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印光大师&/a&在&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印光大师在宗教不宜混滥论》&/a&。&/b&所说宗教科学,&b&佛之宗教为宗门教下,科学意为分科而学。&/b&&/p&&p&&br&&/p&&p&&b&宗门教下如分科而学因起正信。&/b&&/p&&p&&br&&/p&&p&宋·朱熹《朱子语类》第十六卷:“又有一种人思虑向里去,又嫌眼前道理粗,于事物上都不理会。此乃谈玄说妙之病。”可借于此阅尽全文。&/p&&p&&br&&/p&&p&上面的话如果不看,便不须往下,以下也可不当真。&/p&&p&&br&&/p&&p&&b&&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jia-ming-zi-34& class=&internal&&贾明子&/a&:&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未竟稿之三:实在性、定域性、以及自由意志&/a&(转载)&/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c5abcb7f5ab72cfe1a9e2b26df39eb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14& data-rawheight=&8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c5abcb7f5ab72cfe1a9e2b26df39ebf_r.jpg&&&/figure&&p&&br&&/p&&h2&对于&b&&i&大卫.霍金斯的论述及观点,想看的看,不想看可以的不看。&/i&&/b&&/h2&&h2&&i&大卫.霍金斯说: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能量层次 善恶也有频率(即精神变化的频率低高可以分为善恶)&/i&&/h2&&p&量子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微观物理世界。描写微观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论是量子力学。&/p&&p&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quantus,意为“有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物质”。&/p&&p&&br&&/p&&p&量子化现象说明能量表现出这种不连续的分离化性质,其他物理量诸如角动量、自旋、电荷等也都表现出这种不连续的量子化现象。这同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有根本的区别。量子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微观物理世界。描写微观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论是量子力学。&/p&&p&&br&&/p&&p&&b&普朗克量子常数&/b& &/p&&p&  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博士,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感叹道: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b&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13eb17f2dffbf35dc66c6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34&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4&&&/figure&&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知乎用户:人类储存记忆的机制是什么?&/a&(&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coolbrain& class=&internal&&酷炫脑&/a&)
耶鲁大学 精神医学博士后&/p&&p&外界的信息进入大脑变成记忆的过程很有意思。&/p&&p&记忆在大脑中的编码是以波的形式实现的。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是通过不同的频率、振幅、相位来编码,然后储存在不同的神经元中,互相之间以复杂的网络相连。&/p&&p&而记忆“波”的微观储存,是特定蛋白的不同的三维折叠形式,同样折叠形式的蛋白像叠罗汉一样叠加在一起,叠得越多,这个记忆的强度越强。&/p&&p&一般来说,时间上跨度比较短(比如六小时)的两件事,负责储存这两段记忆的神经元通常有重叠。而如果两件事发生的时间间隔超过了24小时,这两件事就会储存在完全不同的两簇神经元里了。&/p&&p&在对果蝇大脑的研究中,发现有种蛋白似乎和果蝇的记忆密切相关,叫做Orb2蛋白。这种蛋白表现出了类似朊蛋白的特质,他们可以随着不同的情境改变形状,和聚集在一起。如果抑制Orb2蛋白,就会使果蝇暂时”失忆“,Orb2蛋白聚集得越快,记忆形成的速度也越快,而这个蛋白的聚集,可以增强长时记忆。人脑中也有和果蝇的这个记忆蛋白相对应的蛋白,叫做CPEB蛋白。CPEB蛋白和Orb2蛋白作用类似,也可能是我们储存记忆的标签。&/p&&p&参考文献:&/p&&p&Eric R. Kandel, Yadin Dudai, Mark R. Mayford. The Molecular and Systems Biology of Memory. Cell . Volume 157, Issue 1, 27 March 2014, Pages 163–186&/p&&p&Krystyna Keleman, Sebastian Krüttner, Mattias Alenius & Barry J Dickson, Function of the Drosophila CPEB protein Orb2 in long-term courtship memory. Nature Neuroscience 10, 1587 - 1593, 28 October 2007 | doi:10.1038/nn1996&/p&&p&L. Li et al. A putative biochemical engram of long-term memory. Current Biology.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3, 2016. doi: 10.1016/j.cub..&/p&&p&有形无形皆是不断振动的能量,两者的分别在于振动频率不同,因而产生不同意识或形式的不同物质。&b&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b&,&/p&&h2&如人的思想、感觉(可被觉得偷换概念,所得此敏感易错)和意识;&/h2&&p&&b&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物质&/b&,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人类的处境是最恰当不过了。人同时存在于两种不同的世界,头上顶着高层次的&b&灵性世界(或称精神世界)&/b&,脚下踏着物质化的&b&实体世界(或称客观世界)&/b&,人既有身体也是感觉或称精神或称灵觉或称
所谓的灵体
。&/p&&p&乍听之下&b&感(灵、精神)觉&/b&与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念,但&b&灵觉和身体&/b&并非毫不相干,因为物质即能量,有形无形皆是不断振动的能量,两者的分别在于振动频率不同,因而产生不同意识或形式的不同物质。&/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c9a0d4b632aa1c203ab9f7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4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c9a0d4b632aa1c203ab9f71_r.jpg&&&/figure&&p& 量子化现象在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为量子化学,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br&量子化学中的三大量子数表征原子、分子、原子核或亚原子粒子状态和性质的数.通常取整数或半整数分立值.量子数是这些粒子系统内部一定相互作用下存在某些守恒量的反映,与这些守恒量相联系的量子数又称为好量子数,它们可表征粒子系统的状态和性质.在原子物理学中,对于单电子原子(包括碱金属原子)处于一定的状态,有一定的能量、轨道角动量、自旋角动量和总角动量。&/p&&p&在分子物理学中,分子内部还有振动和转动,表征分子状态除了有电子态的量子数外,还有振动量子数和转动量子数.在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中,表征核和亚原子粒子的状态和性质有电荷、角动量、宇称、轻子数、重子数、同位旋及其第三分量、超荷、G宇称,等等.&br&&/p&&p& 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识;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物质,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关于物质即能量(energy,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气”或是物理学上的“振动”),源自古埃及和希腊的“秘传哲理”谈到宇宙七个原理的“振动原理”(principle of vibration)就明白指出:“&b&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的,一切都在动,一切都在振动&/b&。”&/p&&p&&br&&/p&&p&  而东方圣贤曾说过,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动(即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组成,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即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刹那生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p&&p&近代的科学提出能量和物质间的关系,最有名的就是&b&爱因斯坦&/b&的E=mc2(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859cd1529e0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859cd1529e0_r.jpg&&&/figure&&p&  然而,因人类受限于感官所能触及的三维空间及线性的时间观念(片面,绝对),误把实体的、有边界的物质,与连续的、波动的能量场(如相对论)视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前者以牛顿的古典动力学(classical dynamics)为代表,而后者以马克斯威尔(James C. Maxwell)的古典电动力学(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为代表,两者成为19世纪末古典物理学达到巅峰的两大支柱。&/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3beb1a237e715fb3e6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2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figure&&p&  可是,当科学家再往最微细的次原子领域探索,或向最广阔的宇宙苍穹深究时,却发现在人类感官经验所不及的境地,物质与能量的本质其实是合而为一的。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及相对论,也彻底颠覆了古典物理机械式的时空观。最著名的就是德国量子物理学家&b&普朗克&/b&的E=hv(E是能量,h是一个量子常数,v是振动的频率),当一个事物常数不变的情况下,振动频率越高,它的能量越强。&/p&&h2&&b&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提出 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会消灭”。&/b&&/h2&&h2&&b&能量守恒定律&/b&&/h2&&p&我们已经知道的能量形式 机械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 风能、电能、光能、内能、核能、 生物能、化学能、太阳能 等等&/p&&p&各种形式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食物具有化 学能,我们的身 体把这种化学能 转化成为维持生 命所必须的内能 和机械能。 &/p&&p&各种形式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风能转化为电能 各种形式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重力势能转化 为电能 各种形式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电能转化为内能 各种形式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各种形式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p&另外,当木材、煤、石油和天然 气等物质燃烧时,它们的化学能就会转 化为内能和光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各种能都能够做功,做功的 过程就是&b&能量转化&/b&的过程。 &/p&&p&做功的过程即&b&能量转化&/b&的过程———下面中有关能量&b&守恒定律&/b&建立的过程: &/p&&h2&1、导致能量&b&守恒定律&/b&最后确立的两类重要事 实是什么?&/h2&&p&确立了永动机的不可能性和发现了各种自 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历史上有很多人&b&不相信能量守恒定律&/b&的人,挖空 心思想发明一种不消耗能量,却能不断对外做功 的机器——永动机,你认为它一旦转动起来就能 永远转动起来吗?&/p&&p&17~18世纪许多机械专家就已经论证了永动机是不 可能的 法国科学院在1775年就正式决定,不再研究和试验 任何永动机 &/p&&h2&2、能量&b&守恒定律&/b&是一个人发现的吗?&/h2&&p&能量&b&守恒定律&/b&不是一个人发现的,到&b&了&/b&19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界 已经形成一种思想氛围,即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自然,各种不同能 量可以相互转化,这预示着,到了把分立环节连成一体的时候了, 也就是到了建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时候了,不同国家、不同领 域的十几位科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各自独立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的内容:&b&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b&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 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 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p&&p&对能量&b&守恒定律&/b&贡献比较大的科学家有:德国物理学家和 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德国物理和生理学家女姆 霍兹等人. 能量&b&守恒定律&/b&的建立过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 一次重大的飞跃,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发展和进 步的结果.它是最普遍、最重要、最可靠的自然规 律之一,而且是大自然普遍和谐性的一种表现形 式.和谐美是科学的魅力所在.&/p&&p&&br&&/p&&p&&b&恩格斯&/b&曾经把&b&能量转化&/b&和&b&守恒定律&/b&称为&b&&i&“伟大 的运动基本规律”&/i&&/b&,认为它的发现是19世纪自然 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p&&p&(另两个发现是细胞学说,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通过学习能量&b&守恒定律&/b&,你受到&b&了&/b&什么启示? 自然规律之一 中微子的发现 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在某些 原子核反应中能量似乎不守恒,当时有 人提出能量守恒并不是普遍规律的观点。 &/p&&p&1993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 (W.Pauli,1900——1958)猜想,之 所以观察到能量“不守恒”,可能因为 存在着一种极其微小的未知粒子,是它 带走了一小部分能量。意大利物理学家 费米(E.Fermi,1901——1954)把这 种未知的粒子叫做中微子。从此,人们 一直在努力寻找中微子。直到1956, 人们才在实验室找到了中微子。 &/p&&p&因此,可以说是能量的转化与&b&守恒定律&/b&直接导致了中微子的发现 费米思考与讨论 &b&既然&/b&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消灭。热量一旦释放出去, 它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 又通过灯泡转化成内能和光能,热和光 被其他物质吸收后变为周围环境的内能.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p&&h2&能量的耗散&/h2&&p&有关能量和能量耗散的内容 可以看出,由于取 暖和使用电器,室 内温度比室外高。 热量散失到室外后, 不能回收重新利用。 一座房屋的红外线照片 红外照片是不能分辨颜色的,右图中的颜色 是为区分不同的温度而在照片处理时加上的 能量耗散与能量守恒是否矛盾, 该怎样理解? 能量耗散和能量守恒并不矛盾,能量耗散表明, 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 能量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但是可利用的品质上 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为不便于利用了。这说明能量的耗散从&b&能量转化&/b&的角度 这说明能量的耗散从&b&能量转化&/b&的角度 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内能总是自发地从高温 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 而不会自发的由低温物 体向高温物体转移 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 而内能不可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热机的效率不可能100 通过发动机散热系统排除,37 变为发动机输出的机械能 能量的耗散从&b&能量转化&/b&的角度反 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正是因为&b&能量转化&/b&的方向性,能 量的利用受这种方向性的制约,所 以能量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 代价的.&/p&&p&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 &/p&&h2&一、能量&b&守恒定律&/b&&/h2&&p&1.内容:&b&能量既&/b&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 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 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 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2.建立过程. &/p&&h2&二、能量耗散 &/h2&&p&1.内容:&b&能量转化&/b&具有方向性&/p&&h2&* &b&大卫·霍金斯的“能量层别论”(转载)&/b&&/h2&&p&  我们之所以认为“&b&物质和能量”或“肉体和灵体&/b&”截然不同,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二元(两极)化思考模式。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几乎都是来自知识和逻辑,而知识和逻辑形成了思想,思想就成为语言的基础,这种模式使得人类变成二元化的产物,有着二元化的思考方式。因此,在人的世界里有“善”就有“恶”,有“对”自然有“错”,有“好”更是有“坏”,有“快乐”当然也有“痛苦”,一切皆有对立面。&/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5657330fdd6c0ec97f7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5657330fdd6c0ec97f7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dbd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23& data-rawheight=&5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dbd_r.jpg&&&/figure&&p&  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师大卫·霍金斯(Dr. David R.Hawkins)的“&b&能量级别论&/b&”研究告诉我们,善的能量级别高,恶的能量级别就低。如下表:&/p&&p&1. 开悟正觉:700~1000 &/p&&p&2. 安详平和:600&/p&&p&3. 寧静喜悦:540&/p&&p&4. 爱与崇敬:500&/p&&p&5. 理性明智:400&/p&&p&6. 宽容原谅:350&/p&&p&7. 希望乐观:310&/p&&p&8. 淡定信赖:250&/p&&p&9. 勇气肯定:200&/p&&p&10. 骄傲轻蔑:175&/p&&p&11. 愤怒仇恨:150&/p&&p&12. 渴望欲望:125&/p&&p&13. 恐惧焦虑:100&/p&&p&14. 忧伤懊悔: 75&/p&&p&15. 冷漠绝望: 50&/p&&p&16. 罪恶谴责: 30&/p&&p&17. 羞愧耻辱: 20&/p&&p&低于10的人,亚健康、慢性病或者病重&/p&&p&接近0级的人,频临死亡。&/p&&p&  所以,古人云“生命在于运动” ,这句话无论在“&b&内静外动&/b&(体育)”还是“&b&外静内动&/b&(禅定)”,都是正确的。&/p&&p&  因此,&b&人的感觉(灵觉)(所谓灵体)和身体&/b&是同一件事,同属一渐层连续体的两端,正如是与非、善与恶、快乐与痛苦本质并无不同,分别只在于能量振动有所差异。&/p&&p&  如果以灵学和疗愈学来说,能量振动频率高而且精细的能量,是属于高层次的自性本体;当振动频率降低时,产生的物质就愈粗重(比如身体),&b&肉体在人类的四个次元中是频率最低的。&/b&&/p&&b&&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f12e07ad5954cee185549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f12e07ad5954cee185549b_r.jpg&&&/figure&&/b&&b&&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77f1c78ab4bc9f80a0adf615e9d3e83d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77f1c78ab4bc9f80a0adf615e9d3e83d_r.jpg&&&/figure&&/b&&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c2dbe40bfa1f231b505b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c2dbe40bfa1f231b505b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293f85dfa5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293f85dfa5_r.jpg&&&/figure&&p&(即精神世界为什么不能变成客客观的物质世界)* &b&为什么肉眼(即在客观的物质世界里)看不见 (即精神不能通过视觉神经变成物质)人的所谓的灵体?(精神世界)&/b&&/p&&p&&b&如佛陀,菩萨们,开悟的觉者,会与我们普通人客观上到精神上(或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找不到而且不知道开悟的人(可指代问题,物质世界上找精神世界就是修行,方便说为找智慧的过程)?&/b&&/p&&p&&b&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b&&/p&&p&  为什么,既然&b&感觉&/b&存在&b&(灵觉)(灵体)(精神世界)&/b&,为什么肉眼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一般而言,人类生存&b&(宏观)的世界&/b&是一个客观物质世界,位于前面所谈的连续体的末端。&b&(神经)精神世界(微观)(所谓灵觉&/b&)相较,这个物质世界比重大、振动低,&b&(即生物体内的微观变化 (量)与外界的宏观变化(量)&/b&因此&b&肉体的察觉力&/b&非常有限。&/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1f1e740a1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1f1e740a1f_r.jpg&&&/figure&&p&  人类经由眼、耳、鼻、舌、身来感觉。每一种感官,都可以察觉到高高低低不同的频率。&/p&&p&  例如人的耳朵可听到的频率范围,最高可达到每秒20000赫兹、最低可听到每秒16赫兹。人的眼睛,可以看到某一个范围内的频率,例如当振动频率在500~536兆赫之间时,眼睛就会看到黄色。人的肉眼可以分辨红橙黄绿蓝靛紫,紫色是人类肉眼可以看到颜色的极限。其实,在紫色之上还有振动频率更高的紫外线,在红色之下也有振动频率更低的红外线,但因为振动频率过高或过低,超过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的范围,所以我们看不见。电磁波频谱从交流电的几十赫兹到伽马射线的大于3×1019赫兹,范围非常之大,而人眼可见的光波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段。&/p&&p& 因察觉不到的事物,难道就表示它不存在吗?事实上它一直都存在,而且一直存在我们的四周。上面所谈的紫外线或红外线,它不但存在,而且还渗透到人类的肉体之中。在肉体或物质世界之外,存在着&b&(微观)&/b&振动频率更高的广大世界。如果我们调整&b&(即宏观到微观)&/b&自己的能量振动频率,就可以突破限制,接受到广大世界中的信息,而不再只是限制在肉体或物质世界的层次中。&/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827500faabebc70ba249f73b1b6980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79&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e827500faabebc70ba249f73b1b69801_r.jpg&&&/figure&&p&  世上所有的东西,不论是固体、气体或是液体,不论是有形或无形,都是一种能量的表现。而能量是不灭的,既不能被创造也无法被销毁,这也是经过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人所印证过的事实。&/p&&p& 然而,科学家还印证了另一事实,那就是“能量是可以转换的”,可以从振频低的一极转换成连续体上振频高的另一极,这一事实对人类来说可是个大好消息,这表示我们是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调高我们自己的能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升华成精细轻快、密度小的能量。&/p&&p&* &b&共振能使低频变高频(即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b&&/p&&p&  为了说明能量是如何从低振频转换到高振频,必须提到1665年荷兰科学家贺金斯(Christian Huygens)所发现的“共振原理”(entrainment):当两种有着不同周期的物质能量相遇时,振动韵律强大的物质会使较弱的一方以同样的速率振动,而形成同步共振现象。也就是说,强大韵律的振动投射到另一有相对应频率的物体上,而此振动韵律弱的物体由于受到相对应频率之周期性的刺激,因而与较强的物体产生共鸣而振动。&/p&&p&  贺金斯曾在房间里的墙上并排放置不同速率的老爷钟,然后走出房间,第二天再回来时发现老爷钟的钟锤皆以同速率同步摆动,其后许多人相继重复此&b&钟锤实验&/b&,屡试不爽。事实上,“共振”可以说是一种共鸣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琴弦,未振动的琴弦会受强烈振动琴弦的影响而一起共振;再举个女高音震破玻璃杯的例子,女高音高频的歌声(无形)能提高玻璃杯(有形)的振动速率,当振动高到某一程度,玻璃杯无法再维持玻璃的形状因而破碎。&/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fffacde5b3d5b9aeecad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99&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9&&&/figure&&p&  此话可看可不看(当你和人谈话很投机产生共鸣时,或课堂上老师的谈话很吸引你而你猛点头时,你的脑波可能正在共振;有时与人相处,彼此虽无言语却灵犀相通,也是共振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愿意花钱买机票,千里迢迢去参加某法师或牧师主持的法会或布道大会,你若坐在他们的振频范围之内,你的能量也会随之提高。)&/p&&h2&&b&&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jia-ming-zi-34& class=&internal&&贾明子&/a&:&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未竟稿之三:实在性、定域性、以及自由意志&/a&(转载)&/b&&/h2&&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c5abcb7f5ab72cfe1a9e2b26df39eb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14& data-rawheight=&8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c5abcb7f5ab72cfe1a9e2b26df39ebf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77dc56aedaf8bb70131aa3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290& data-rawheight=&9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b77dc56aedaf8bb70131aa3_r.jpg&&&/figure&&p&  你可能会问,能量的“高”和“低”是怎么定的?到底能量“高”或“低”意所何指?我们常听人用“能量”来形容人、物或地理环境,“此人很有能量”或“这地方能量很强,风水不错”。可惜的是,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没有任何“绝对”的科学标准或仪器能精确测量世上所有的能量(即精神世界不能通过视觉等其他转换成物质世界)。&/p&&p&  因此,在禅修上或疗愈自身心时,要测量能量的高或低,传统上都是靠测量者的&b&超感能力&/b&(超视觉、超听觉、超嗅觉、超味觉、超触觉或动觉)。由于每一种能量皆有特定的脉动(亦即其振动频率),可以用超感官去测量,举个用超触觉或肌肉动觉测能量的例子:如到市场买水果,我伸手去感觉来自两个不同农场的苹果,A苹果感觉上脉动慢些,B苹果感觉上脉动快些、振动的“质”也精细些,我当然会选择能量较“高”的B苹果。&/p&&p&  除了感知能力靠外,各文化也有特定的方法测量能量,如西方用占卜杖或占卜枝来测地下水或矿脉,这古老的方法即使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被广泛使用。安慈的大哥10多年前退休后想离世独居,在加州的天使营山区买下20多英亩的地,这大片荒地当时没路、没电、没水,要在其上建屋子居住,当务之急自然是找水源凿井,他请的便是当地的“导者”(Dowser)为他找水。安慈的养父生前在加州的莫得斯朵(Modesto)拥有大片农场,农场上10多幢房子是安慈小时候跟着他合建的,他告诉我,他找水源从不假他人,也是用柳枝占卜找水源。本书在“气轮”一章所谈的摆锤测量也是相同的原理。&/p&&p&  近代一位法国物理学家宝维斯(Antoine Bovis)用钟锤原理发展出“&b&宝维斯尺度&/b&”(Bovis Scale),有系统地用数据来测量并记录物质的能量,任何东西都可测量出用数字代表的值。对生物体来说,6500单位以下是负值,对健康有害;6500为中性,不好不坏,若是对健康有益,必须至少在8000以上。比如说,如果将之用来测量地理,所得之值若是低于6500则不适合人居住,可能是地下水脉流经之处或正好是地球辐射线较强之处。另外,教堂钟声为11000,宗教庙宇为14000。&/p&&p&  若用“宝维斯尺度”来测量人体,在细胞层次上,癌细胞都低于6500,正常细胞的DNA 高于6500,至于全身的能量,有病的人测出的数字低于6500,感觉疲倦的正常人为6500,身体健康的人为7500,精力充沛的人为8500,有能力疗愈别人的人至少是8500,有灵媒能力之人少9000,不少长期修行者所测出的能量值远超过10000。&/p&&p&* 禅坐等可称(&b&疗愈密码),把低频能量提升成高频能量&/b&&/p&&p&  所谓的“疗愈”(可称&b&禅坐等&/b&),其实就是&b&透过“共振”来转换人的电磁场中低频能量状态&/b&,这表示我们是可以经由一些方法来突破自身肉体(局限)调高我们自己的能量(即破无明开智慧),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转化升华成精细轻快、密度小、振频高的能量。共振可应用在人体的各个层次上,在细胞层次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人体内堆积过多的自由基转换成为阴离子;在肉体上,可以将高度浓缩的肿瘤转换成密度较小的健康肌肉;在情绪上,我们可以将比重大的痛苦升华成比重小的快乐;在认知上,可以将负面的批判转换成正面的欣赏,将悲观的看法转为乐观的态度;在所谓灵行上,可以将人的意识从原本只认同有形的肉体,提高到也能感觉无形灵体的状态,从而唤醒我们的灵性意识,重新和自性本体联结,最后达到和宇宙合为一体的状态。&/p&&p&  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却准备带各位走一趟心灵之旅,心物本来就是相互融合的,&/p&&p&  我们发现许多西方近代伟大的心灵,越深入其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就越能体会心灵与物质的相通之处。例如从玻姆的全息宇宙观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多相融溶的“华严世界”——整体包含个体,而个体也包含整体的讯息,每一个体都是本自俱足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ba40d0cc65e22ed2cf255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ba40d0cc65e22ed2cf255_r.jpg&&&/figure&&p&  在接下来的章节,我们会从“自性本体”、“高层自我”逐步认识到“低层自我”,在生命蓝图的暗示下,我们会体会到所谓“疗愈”,其实就是回归自性本体的“觉悟”过程,这过程始于“创伤”、终于疗愈,却从不曾离开创伤,以较时尚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创伤本来就具有疗愈的所有密码,只等着我们去解码,创伤与疗愈本来就是同个本质的两个面向,看似二元对峙,实则本自如一。就像华严世界一般,从高层自我到低层自我,从物质的肉身到高次元的能量体,所有的空间都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自性本体从未远离。请读者不要把高层与低层看做一个直线的两极,否则就堕入了二元化的思考模式,使得创伤与疗愈反而变成互相否定对峙的客体。&/p&&p&  依循本章所提的许多伟大学者从物质过渡到心灵的足迹,我们建议读者在往下的身心探险旅程中,带着三个宝贵的心灵钥匙:&/p&&p&  开放的视野:惊奇的喜悦往往隐藏在别无去路的困顿之后,所以别忙着否定任何与我们刻板经验不同之处。跨越二元对立的平等心:莫要去区分好坏、善恶、高低,只要区分就有界限,就砌了一道阻碍悟道的高墙。&/p&&p&  用心去体会的直觉:碰到难解迷惑之处,与其用脑思考,不如用心去导航。&/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5d93dbc0a2f86fee8b8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5d93dbc0a2f86fee8b8e_r.jpg&&&/figure&&p&* &b&量子之父问道古圣先贤&/b&&/p&&p&&b&  看下图:物质的分子结构&/b& &/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aee637035bdad3c94d29f134d4084f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59& data-rawheight=&32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9&&&/figure&&p&  当有人问你,哪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科学家?你会肯定的回答:&b&爱因斯坦&/b&!&/p&&p&&br&&/p&&p&  爱因斯最伟大的成就:《相对论》190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p&&p&  其核心内容源于爱因斯坦两个伟大的实验:&/p&&p&  一个尺缩效应;一个钟慢效应。&/p&&p&&b&尺缩效应&/b&:在狭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统一的四维。&/p&&p&四维时空是构成真实世界的最低维度,我们的世界恰好是四维,至于高维真实空间,至少我们还无法感知,就如人将蚂蚁面前的一块食物拿起来,蚂蚁只当它凭空消失。&/p&&p&在数学上有各种多维空间,但目前为止,我们认识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维,即三维空间(现实世界)加一维时间。&/p&&p&即是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br&&/p&&p&现代微观物理学提到的高维空间是另一层意思,只有数学意义。&/p&&p&而四维空间像爱因斯坦说的在三维空间上加一条时间轴,因为不管几维空间都离不开时间的支付,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空间!时空是无法分开的,分开就没有意义了。一把尺子在三维空间里(不含时间)转动(以尺子外的某个点或线为中心),其长度不变,但旋转它时,它的各坐标值均发生了变化,且坐标之间是有联系的。四维时空的意义就是时间是第四维坐标,它与空间坐标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时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p&&p&尺子的长度在三维空间相对不变,而在超越三维空间的速度下运行,速度越快尺子会越缩短。当速度越接近光速,尺子的质量接近于0(佛家称为“空”),揭示宇宙中空间的相对性;&/p&&p&&br&&/p&&p&&b&钟曼效应&/b&:钟表的时间在三维空间相对不变,而在超越三维空间的速度下运行,速度越快钟表会走得越慢。当速度越接近光速,钟表的时间趋于停止(佛家称为“定”)。揭示宇宙中时间的相对性。&/p&&p&  因为思维模式没有超越三维空间的世界观,但是不可思议的是爱因斯坦和释迦牟尼佛做到了!&/p&&p&四维时空不仅限于此,由质能关系知,质量和能量实际是一回事,质量(或能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运动状态相关的,比如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在四维时空里,质量(或能量)实际是四维动量的第四维分量,动量是描述物质运动的量,因此质量与运动状态有关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四维时空里,动量和能量实现了统一,称为能量动量四矢。另外在四维时空里还定义了四维速度,四维加速度,四维力,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统一了电和磁,电场和磁场用一个统一的电磁场张量来描述。四维时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维定律要完美的多,这说明我们的世界的确是四维的。可以说至少它比牛顿力学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们不能对它妄加怀疑。&br&&/p&&p&然而四维时空即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p&&p&能量与动量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动量。这说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间可能存在深刻的联系。在今后论及广义相对论时我们还会看到,时空与能量动量四矢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br&&/p&&p&  再看看&b&科学家在显微镜发现&/b&了什么吧!&/p&&p&  “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纳米-夸克……”&/p&&p&  最终发现的物质,竟然在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这种物质被称为“&b&夸克&/b&”——&b&世界上最小的物质或者类物质&/b&,或者根本不存在,不对!&b&“有”或者“无”&/b&,阴和阳,色或空,干脆叫“0”?&/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63161fa8acbfa480b1fb36ba9124e14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8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63161fa8acbfa480b1fb36ba9124e14_r.jpg&&&/figure&&p&  《道德经》“有,万物之母,无,天地之始”。“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以为和”。&/p&&p&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亦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p&&p&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p&&p&  正像科学家发现的“夸克”,这种物质既简单又神秘——超级震撼了人类!&/p&&p&  谈到夸克的特性,更是奇妙无比:&/p&&p&  1、其中有两种夸克——&b&中微子&/b&和&b&光子&/b&,在绝对&b&静止状态下,它质量是0&/b&,它一动要么是+、要么是-,所以,科学家发现的“夸克”几乎同时出现一正一负的“对夸克”。这不禁让我想起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二是指阴阳,三应该是五行(因为元素周期表里面的元素几乎都可以按“金木水火土”分类了),“三生万物”可以理解为这五种基本元素按不同比例的组合就形成了宇宙万物啊!那么“一”是什么呢?没错,当然就是指“0”!还记得佛祖说过“四大皆空”吗?还记得六组说“本来无一物”吗?紧接着——&/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d12f622f01d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73& data-rawheight=&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fd12f622f01df_r.jpg&&&/figure&&p&  2、它的&b&寿命 ∞&/b&(无穷大)。难怪古圣先贤、历朝历代的修行者都在“禅”“定”修炼悟道,以求长生久世,其实是都想得到这个∞(无量寿),因为“一定成功”!不“定”当然就难成功!顺便提一下:质量为0的东东正是无量光!“无量光”“无量寿”合起来正是佛家唱号“阿弥陀佛”,道家称的“无量寿佛”,这些咒语神秘莫测,世间几个人能明白啊!0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表示“空间”;∞不生不灭无始无终,表示“时间”;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怪不得古往今来那些修道者果真很长寿啊!我恍然大悟——原来古圣先贤(内求法)和现代科学家(外求法)都是在忙活探求“宇宙”真相呢。&/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67babecc21767eea20f6b68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67babecc21767eea20f6b68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5de0a2ade53b712ee8c9c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5de0a2ade53b712ee8c9c2_r.jpg&&&/figure&&p&  总之:这些都是末学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里悟道点儿感想,距离“宇宙真相”差距甚远。仅供仁者、智者朋友们参考吧。&/p&&hr&&p&  让我们把思维进一步扩展一下,如果人体是一个小宇宙的话,那里面的粒子是不是就相当于宇宙当中的星球啊,一定是的,那粒子上面会不会有生命呢?可能就有生命存在。这可不是我思路广,释迦牟尼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学说。&/p&&p&  “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对三千大千世界了如指掌,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有三十三个界定范围,而生命则以十种不同的形式和等级遍及于三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中,在华藏世界内有十种不可说佛刹微尘香水海,无极无尽。有无数个像西方极乐世界的星体,并且仔细详尽地解说那里的情况。&/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7bd404f88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7bd404f881_r.jpg&&&/figure&&p&  他告诉人们地球就像一个椭圆形的庵摩罗果,这是2000多年以后才被科学家证实的啊!他讲我们的身体就是由这若干极微缘聚构成,他还讲了一粒沙里还有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一粒沙子就像一个宇宙一样,里面也含藏像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有星球,也有山川河流。他还说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生命 ……”&/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d212c1ce6a43ef49afd118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d212c1ce6a43ef49afd118e_r.jpg&&&/figure&&p&  如果人类未发现显微镜,恐怕到现在还认为佛陀是在讲迷信了!听起来很玄哪!可是如果看看这些照片,我觉得这也并不玄,一切皆有可能。所有的科学定律都只能在特定的时空中成立,它们多数从一开始就注定会遭到修正甚至否定的命运。释迦牟尼佛观察宇宙就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观察大象一样,而科学的方法则是一群盲人在摸象,他们研究的成果绝不是大象的全体和真实。&/p&&p&  佛陀教我们要“但求本,不愁末”。他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长说短说、横说竖说,并非是想告诉我们大象鼻子有多长,尾巴多少毛这类技术的问题,而是教我们这群盲人睁开眼睛而已!&/p&&p&  如此看来,我们的肉眼真的很局限,让我们只看到表象,看到假象,而看不到真相。我们的“看不见就不相信”的观念是不在理,得转变一下了!!!&/p&&p&  现代物理科学研究者也应知,要找到组成物质的最细结构(如量子级别物质),只能是徒费心机,或者“如是说”而已,因物质只是一种幻相,它没有常而有质碍的最细尘粒,若在虚幻的现象界中寻找,将会离真相越来越远,永远也不可能穷尽其微,只有转而研究人的内心(如禅定态),宇宙物质之迷才有解开之时。 &/p&&p&附:&/p&&p&一、【科学哲学有能力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吗?】&/p&&p&科学哲学还没有能力划分科学,但科学哲学在这个方向思考和尝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科学的范畴。&/p&&p&生物学并不能明确划分什么是生物,物理学也不能明确划分什么是物质。研究对象不明确,不影响继续思考探索,追求更清晰严谨的研究。&/p&&p&相反,题主在豆瓣建立讨伐哲学小组,对科学和哲学做简单分割,乱下几个定义,倒自以为可以更好地区分?这些『定义』算是『接受预测的解释』吗?&/p&&p&恭喜题主发明新词『哲粉』,五体投地。你在豆瓣自问自答自转自顶自娱自乐,比知乎自在多了。&br&&/p&&p&二、科学学哲学和科技有什么不同?&/p&&p&科学哲学是经过多人长时间归纳和总结的理论的东西,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包括自然、人文等。科技比较强调技术方面的,自然科学的一部分。&/p&&p&而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和地理学。&/p&&p&三、【如何理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r&&/p&&p&“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奇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的。&/p&&p&当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思想概念。正如克罗齐自己所表明的,“当代”是对历史做出叙述时所出现的一种思考状态。这种思考无疑是思想的现实化和历史化。&/p&&p&历史就是过去与现在无休止的对话。&br&历史让人通晓过去,后人从历史汲取经验教训。&/p&&p&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br&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br&&br&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决不是死去了的过去。&br&历史只要它还影响着我们,就存在于我们之间。&br&所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p&
附文章:——————————————————————————阿弥陀佛。感恩您。迷信(而不起正信的)一切科学、宗教,如同没有戒定慧,没有正…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c2af600d9af3d73ea30bcdd13d56b5b_b.jp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2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c2af600d9af3d73ea30bcdd13d56b5b_r.jpg&&&/figure&&p&临终到命终,人的心识有所谓的三位,即:&/p&&p&■ 明了心位、&/p&&p&■ 自体爱位、&/p&&p&■ 不明了心位。&/p&&p&&br&&/p&&h2&■ 第一明了心位:&/h2&&p&临近命终,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还有作用,第六意识还能作主,心识明了,所以叫明了心位。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临近死亡了,&b&四大五蕴开始分散&/b&,所以&b&身心遭受到极大的苦恼&/b&;但另一方面&b&心里又很明白&/b&,知道自己要死,面对妻子儿女、家产财宝等,一生所爱的人啦、东西呀,心中难舍难分,真是痛苦万分。&/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f47a547c14d4be57ddf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22& data-rawheight=&2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f47a547c14d4be57ddff_r.jpg&&&/figure&&h2&■ 第二自体爱位:&/h2&&p&由第一位,经过种种剧苦的折磨,这个时候身心更加虚弱,前五识已经不起作用,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听不到了,只有第六意识细想存在。这个时候,早已经是自顾不暇了,所以&b&外在的妻子财宝等也就丢掉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执爱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生命&/b&,所以叫自体爱位。&/p&&p&&br&&/p&&h2&■ 最后不明了心位:&/h2&&p&也叫“乱心位”,也就是正死的时候了。&b&身体再怎么样执爱也不能保&/b&,这个时候,一切身体的器官功能停止,第六意识也就随着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b&第六意识没有作用&/b&,&b&主宰投胎轮回的阿赖耶识就会浮现。&/b&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恶业浮现,就好像做梦时,第六意识较薄弱,所以毫无顺序、毫无逻辑、毫无条理,时间、空间都很混乱,而没有一个能控制的主人。&b&人死的时候就像这样,业力种子浮现&/b&,就如一个国家没有国王,因为国中无王,所以盗贼都出来相争为王,这时就看哪一个较强,那个人就当王。相同的道理,命终之时,现生及历劫的善恶业力,一时浮现。业力一现,眨眼之间,便随其最猛烈的善恶业力,前往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主。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p&&p&&br&&/p&&p&一般人死,都是如此,处在前面的三位当中不论哪一位都有极大的苦恼、恐怖、惊慌等。&/p&&p&《无量寿经》说:&/p&&h2&“大命将终,悔惧交至。”&/h2&&p&意思是说,寿命将终时,&b&后悔与惊恐一齐向心头攻来&/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bcca12a178ee1d69ca3c3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3& data-rawheight=&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bcca12a178ee1d69ca3c3a_r.jpg&&&/figure&&p&&b&后悔什么呢?&/b&后悔以前都是为名、为利、为家庭、为事业,&b&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算&/b&;后悔过去没有行善积德,没有修持佛法为生死大事做准备。&/p&&p&&b&惊恐是害怕到底要怎么办?独自&/b&面对茫茫未知的生死轮回海会去哪里?人到这个时候是做不了主的,便出现所谓的颠倒:或者起恶念,或者生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或起恩爱,这个时候冤家债主也就得着了机会,前来扰乱,令失正念。&/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c2af600d9af3d73ea30bcdd13d56b5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2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c2af600d9af3d73ea30bcdd13d56b5b_r.jpg&&&/figure&&p&但是&b&念佛的人,不会出现以上情况&/b&,因为&b&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我们,正是在第一明了心位。&/b&所以往往临终助念的时候,都会听到临终的人说他亲眼见到佛菩萨来接了。念佛的人虽然也有死苦,但很轻微,因为有阿弥陀佛、诸大菩萨来迎,佛光普照,佛力护佑,所以心不颠倒,心不错乱,在明了心位,欢欢喜喜,正念往生。&/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1a78b0e91a4e9cf2216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85& data-rawheight=&2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1a78b0e91a4e9cf2216_r.jpg&&&/figure&&p&&/p&
临终到命终,人的心识有所谓的三位,即:■ 明了心位、■ 自体爱位、■ 不明了心位。 ■ 第一明了心位:临近命终,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还有作用,第六意识还能作主,心识明了,所以叫明了心位。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临近死亡了,四大五蕴开始分散,所以身心遭…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72ee40c88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72ee40c884_r.jpg&&&/figure&&h2&&b&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b&&/h2&&p&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b&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b&。《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千年。问:&b&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b&?答。&b&不都灭&/b&。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岁学而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于一万岁后,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b&”沩山老人说:“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b&沩山老人在唐朝,&b&去佛已千余年,是像法时期&/b&。&b&一切事情变迁,水久虫生,法久成弊。&/b&&/p&&p&&b&《付法藏经》&/b&云:“&b&阿难&/b&比丘,&b&化&/b&诸&b&众生&/b&,皆令度脱,最后&b&至一竹林&/b&之中,&b&闻有比丘诵法句经&/b&偈云:‘&b&若人生百岁,&/b&不见&b&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b&’&/p&&p&&b&阿难&/b&闻已&b&,惨然而叹&/b&:‘&b&世间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反圣教,自生妄想。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谛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b&’&b&”&/b&&/p&&p&尔时&b&比丘,&/b&即&b&向&/b&其&b&师说&/b&阿难语&b&。师告之&/b&曰&b&:“阿难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矣。汝今但当如前而诵。”&/b&&/p&&p&阿难后时闻&b&彼比丘&/b&犹&b&颂前偈&/b&,即&b&入三昧&/b&,推&b&求胜德&/b&,&b&不见&/b&有人能&b&回彼意&/b&,便作是言:&b&“异哉!无常甚大,劫猛散坏。如是无量圣贤,今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绝正教,永当沉没,生死大河。开恶趣门,闭人天路,于无量劫,受诸苦恼。我于今日,宜入涅槃。&/b&”&/p&&p&《楞严经》指出:“&b&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b&“阿难当知,是&b&十种魔&/b&,于&b&末世时&/b&,在我法中,&b&出家修道&/b&,或&b&附人体&/b&,或&b&自己现形&/b&,皆&b&言己&/b&成&b&正遍知觉&/b&。&b&赞&/b&叹&b&淫欲&/b&,&b&破佛律仪&/b&,先恶&b&魔师&/b&,与&b&魔&/b&弟&b&子&/b&,&b&淫淫相传&/b&。如是&b&邪精&/b&,&b&魅&/b&其&b&心腑&/b&,近则&b&九生&/b&,&b&多逾百世&/b&。&b&令真&/b&修&b&行&/b&,&b&总为魔眷&/b&,命终之&b&后&/b&,&b&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b&”&/p&&p&经中说&b&九生百世者&/b&,&b&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b&,今佛历已是二千九百八十二年,就是百世魔王出现之时。佛灭不久,&b&法句经偈&/b&,就&b&有诵为水潦鹤的,时至今日,其讹误更多了。&/b&水潦鹤,就是&b&鹭鸶鸟,见&/b&这&b&有何意&/b&义?&/p&&p&&b&解生灭法,能离苦海,故有百岁不解,不如一日能解。&/b&所谓&b&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也&/b&。末世邪师,各各自谓是善知识,当参学的人,若无试金石,必从邪沦堕。只见&b&境风浩浩,摧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b&。&b&末世求道,真不容易&/b&。&/p&&p&&b&沩山老人&/b&说:“&b&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b&。”&/p&&p&故&b&云&/b&:“&b&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b&。亲附&b&善友&/b&,&b&如雾露中行&/b&。虽&b&不湿衣&/b&,&b&时时有润&/b&。”孔子亦曰:&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他好跟他学,不会带坏你。不相干的人,种种习气,臭不可闻,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会臭。&b&近朱者赤,近黑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善友粗言及细语&/b&,皆&b&归第一义&/b&,&b&故宜亲近&/b&。&/p&&p&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楞严经》说:&b&“色阴尽者,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夜合,在暗室中,见种种物。”&/b&&/p&&p&&b&受阴尽的&/b&,&b&能反观其面&/b&,&b&各有十种禅那现境,叫着五十种阴魔。&/b&&/p&&p&&b&迷不自识的则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b&。&b&老子&/b&说的“&b&其中有精”&/b&和孔子说的&b&“空空如也”,&/b&是见到&b&识阴&/b&的道理。&b&罗汉五阴俱尽,已出三界。我们色阴未尽&/b&,&b&与道隔&/b&得很&b&远&/b&。&/p&&p&我&b&忏悔&/b&,不过比你们痴长几岁,弄到一个虚名,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长处,以我为宗就苦了。我比《楞严》所说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师更不如,所以每每叫你们参学的要&b&带眼识人&/b&,又要&b&有双好耳,听法能辨邪正。&/b&然后&b&将所见所闻的,放进一个好肚里,比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不上伪善知识的当&/b&。&/p&&p&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b&《楞严经》&/b&,修行就有把握,就能&b&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b&,&b&从此成就,不遭歧路&/b&。又全经前后所说,着重在一个“&b&淫&/b&“字。说:“&b&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b&”&/p&&p&看《楞严经》,&b&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b&要读到烂熟,就能&b&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b&,则&b&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b&&/p&&p&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b&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b&”于此忽有悟入。后人语师云:&b&“破句读了也&/b&。”师云:&b&“此是我悟处。&/b&”比重读之不易,人称之曰“&b&安楞严&/b&”。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b&常读&/b&《楞严》。&b&此经是你的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b&&/p&&p&&br&&/p&&p&&b&附:&/b&《开示:虚云老和尚说法》.pdf&/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n.baidu.com/share/link%3Fshareid%3Duk%3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an.baidu.com/share/lin&/span&&span class=&invisible&&k?shareid=&uk=&/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46add919cbb334e4e8fba8bcac8092c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46add919cbb334e4e8fba8bcac8092c8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4a6dff03c8ea4f73129ab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4a6dff03c8ea4f73129ab3_r.jpg&&&/figure&&p&&br&&/p&&p&①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9373f202%26chksm%3D886d2f900fdfd3d21ca6fb25aeb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妙祥法师&/a&&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9373f202%26chksm%3D886d2f900fdfd3d21ca6fb25aeb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9373f202%26chksm%3D886d2f900fdfd3d21ca6fb25aeb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不是死了才往生,活着也能到西方&/a&&/p&&p&②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2%26sn%3D402af6d04bcac40eeba7baf64cfb92a5%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弘一大师:淡定的智慧心灵的皈依&/a&&/p&&p&③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2%26sn%3D3ab621b8f3bfef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明一法师:把握当下即放下&/a&&/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3abd65ebc7d%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④ 本焕长老:修行的关键自己要自觉用功&/a& &/p&&p&⑤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2%26sn%3Deb503ec80deab6f2b51f57a85f01cb09%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贤宗法师: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灭&/a&&/p&&p&⑥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2%26sn%3Dfde6dc74abef1a156ea3f05%26chksm%3D886d72a7bf1afbb1c965130ebb0c514f63d65b2bac0%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印光大师:《阿弥陀经》的要义&/a&&/p&&p&⑦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2%26sn%3D2e3b730be17%26chksm%3D886d71adbf1af8bb6ccfe8fef60e3ed87d4cbcdae8d79%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济群法师: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a&&/p&&p&⑧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2%26sn%3Dcc47e3acdf44%26chksm%3D886d72adbf1afbbb0ed73e1c569eacd0e1efcbb82dff90d6%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虚云老和尚:勿令佛法败于不如法守戒&/a&&/p&&p&⑨ &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jI5NjA5Mw%3D%3D%26mid%3D%26idx%3D2%26sn%3Dd8a5d02f9a7a81b0d555%26chksm%3D886d71dcbf1af8ca333c587de811a2cac7d1abdf22dab58d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济群法师:不忘初心,成佛有余&/a&&/p&&p&回向偈&/p&&p&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p&&p&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p&&p&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p&&p&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p&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佛灭度后,法住世间有三阶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还得千年。问:千年已,正法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
静坐的方法 &br&1、静坐前的准备 &br&(1)、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br&(2)、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br&(3)、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br&&br&2、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br&(1)、静坐时的两腿 &br&(a)、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br&(b)、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br&(c)、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br&&br&(2)、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br&(a)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驰。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br&(b)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br&(c)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br&&br&(3)、静坐时的两手 &br&(a)、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跌之上。 &br&(b)、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br&(c)、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br&&br&(4)、其他 &br&(a)、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br&(a)、两耳宜如不闻。 &br&(a)、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br&(d)、口宜噤闭,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br&(e)、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br&(f)、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br&(g)、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br&(h)、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br&&b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人心一日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