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中原文化节节扫墓,后三天可以吗?

天风环佩(溪山琴况) 蒹葭从风 撰     目录:     前言   一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远去的节日:寒食节   二 “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秋千”---寒食节之节物风俗   三 寒食已逝、清明尤存----寒食向清明的节令演变   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之节物风俗   五 重建人文诗性信仰,再寻华夏明媚春光------寒食、清明节复兴方案     节日时间:寒食节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清明节于夏历清明日,今年寒食、清明节在西历、5日。     ***********************************************************    “三月光阴槐火换,两分消息杏花知”。华夏大地上,春日对联上的字迹早已在春雨中模糊,如同对于寒食的民族记忆。没有慎终、更无追远,丢失了绵山叠嶂里的之推故事,凝固了杨柳春风中摇曳的秋千。“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清明时代远去了,失落了诗性的信仰,不再有明媚的春光,我们失去的不是寒食、清明,我们失去的,是心中的华夏。   
------题记     图:秋千·清明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一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远去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的意义远大于清明,若比做母子,寒食为母,清明为子。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也可以说,寒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的融入了清明。寒食滋养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没有寒食,几无可能。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绘画:绵山之焚
  绵山又称介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市境内,这就是之推归隐、宁焚不出的绵山
  寒食节相沿持续两千多年,期间,历代文人墨客追悯昔贤,写出了数以千计的寒食诗歌,“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唐 王昌龄《寒食即事》);“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唐 胡曾《绵上气节》);“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 黄庭坚《清明》);“绵山经月火不灭……留于千年作寒食”(明 李东阳《西涯乐府》);“岁岁逢寒食,其为惆怅人”(明 谢榛《绵山怀古》);“民间禁火寒食节,绵上遗封莽未耘”(明 愈汝为《过绵山吊介之推》);“年年寒食动春愁,生不明心死便休。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明 林魁《寒食题介子祠》);“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明 吕解元《绵山吊介子》)......     图:“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文人墨客们自是善于比会抒情,但是众多研究者却纷纷指出,寒食节纪念介之推只是节日的表层现象,与其说,此节真的是为了纪念绵山之焚的故事,不如说是一种附会。寒食节真正的来历和意义却是与华夏民族的火崇拜和火观念密切相关,究其初源,来自华夏文化“改火”的风俗。     如,有考证者指出:焚火一事本与介子推无关,而且介子推并不一定死于自焚。子推燔死之说,始于《庄子》。《左传》上只说“晋侯求之不获”,《史记》上只说“闻其于緜上山中”,都未说到进一步的下落。《庄子》寓言十九,借事寓情,当非实录。但是这则寓言,充分表达了清廉谦退的道德情操,符合“人能弘道”的中国人文精神,于是博得汉代人士的一再表彰,并在民间倍受崇信。人民要表达对介子推精神的纪念,需要将这种情怀落到一个实处。正如为纪念屈原精神而利用了龙舟竞渡古俗一样,要纪念子推精神,便利用了一个与火有关的古俗;这个古俗,便是“禁火”。而所以要禁火,原来是为了“改火”。     早在远古时期,当人们懂得以太阳和月亮来指示季节以前,曾有过很长一段时期,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为示时星象,安排生产和生活的。那时候,天上的大火和人间的火,被想象为有着某种神秘关系。每当仲春时节大火昏见东方之时,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之一便是熄灭掉去年薪火相传下来的全部旧火,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起点;其名目叫作“改火”。《周礼·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所谓“修火禁”,便是禁火,是监督大家将一切旧火全部熄灭,以表示过去的一年已经全部结束,以保证全民改用新火,使人间的火与天上的火一致,使人事与天象合一。     旧火与新火交替之时,势必要准备出足够的熟食来,照后来《东京梦华录》的说法,“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或者是《荆楚岁时记》上说的“造饧、大麦粥”。熟食之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煮鸡子。鸡子不仅易得易存,而且更具备生生不已、一元复始(鸡鸣为一日之始)的象征特性。所以《荆楚岁时记》上还有“斗鸡、镂鸡子(染色并雕镂)、斗鸡子”一说。这些熟食是在禁火之后改火之前(一月、七日或三日)冷吃的,所以叫“寒食”。     火历被阴阳历代替以后,禁火、寒食、改火作为礼仪,渐渐失去意义;而作为习俗,当然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这时候,人民拿与火有关的介子推故事填充进来,使古俗重新具有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合的人文新意,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也是文化演化的一个典型事例。     饶有趣味的是,西方基督教地域的复活节,也是定在我们的寒食节前后(春分后之月望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节中有彩绘蛋和篝火会活动。篝火会前也要熄灭全部灯与火,然后钻木取新火点燃篝火,会后各家取篝火火种投入新的生活。弗雷泽说:“农民举行的复活节篝火会的方式和复活节篝火会有关的一些迷信,都明显地表示出它的性质乃是非基督教的。”     看来,复活节也是一个改火节.他们吃彩蛋,也是一种寒食。原来许多民族都有新年改火的风俗,而新年又多与春耕邻近,春耕又多靠晨昏观察东天的星象而定。基督教徒们以选定这个古老的节日来纪念耶稣复活,也是为旧俗充实了新意。东西文化尽管不同,而寒食节、复活节内容之演进却又如此相似,倒也发人深思。     二 “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秋千”---寒食节之节物风俗     一原风俗异衣裘,流落来从绵上州。   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千秋。   ------黄庭坚《观化十五首》     我们先来看,《荆楚岁时记》中对寒食节物风俗的记载。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寒食三日作醴酪”“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黍饭一盘,醴酪二孟”“斗鸡,镂鸡子,斗鸡子”“蹴鞠、施钩之戏”......禁火三日、饴糖大麦粥、雕画鸡蛋、斗鸡卵、蹴鞠、拔河、秋千......早已逝去的寒食节,竟然拥有如此丰富的节日内容。     1 禁烟、改火----上古时代孑遗的仪式     自介之推事出,民间寒食禁烟就蔚然成风。禁烟时间的长短几经变化,最终定在了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禁烟寒食。唐宋时期寒食禁烟被当成了大事,连皇室贵族都不得例外。如韩翃《寒食》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是证明。     改火即钻木取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 秋取柞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燧人做钻燧取火后,其钻木工具称燧,后人又发明利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于是又有“木燧”和“阳燧”之分。史料显示,改火仪式自上古时代产生,至少直到宋代宫中仍有流传。   
  2 青团、桃花粥---绿意盎然的寒食节食俗     寒食节禁火,人们只吃冷食。所以在节日之前,民间就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可供冷食的寒食食品:     ①杏仁麦粥:《邺中记》说:“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     ②环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寒食节的食品—环饼。“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相当近似现在的点心。     ③枣锢飞燕:宋代,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④青精饭:《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     ⑤青团:《七修类稿》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     ⑥桃花粥:唐代民间寒食食品。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孔尚任《桃花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无疑,在寒食节的特色节令食品中,桃花粥最令人青睐。此外,还有杨花粥、梅花粥等春日花卉入粥。       煮鸡蛋、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枣饼、春酒、红藕、香桩芽拌面觔、嫩柳叶拌豆腐。。。。。。寒食节虽然远去了,但留下的特色食俗却顽强地存在于各地民间。     3 祭陵、展墓------庄重的寒食祭俗     寒食节本无扫墓风俗,西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寒食节还只是一个单一性、地方性的民间节日,节俗活动十分单调,仅有禁火和寒食,流传区域集中在晋地。到南北朝时,其节俗活动开始出现了扫墓,隋唐五代时期称寒食展墓。其过程大致是寒食节这一天,一家人或一族人一同到先祖坟地,然后致祭、添土、挂纸钱。因这项活动与千家万户的生老死葬休戚相关,因而在民间尤为看重。但在唐代开元年代之前,民间盛行的这种拜墓活动还被视为“野祭”。唐开元二十年,唐玄宗组织官方编修五礼时,为了给世人这种追贤思孝的“野祭”正名,特敕令将寒食节上墓编入五礼之中的第一项吉礼中,使其永为恒式。此后,寒食节展墓名正言顺地成为官方认同倡导的拜扫礼节。皇家从此也挤身于寒食祭陵展墓行列。     最隆重的自然是皇家祭陵。唐贞观时规定,皇祖以上至太祖陵寒食日设祭。宋代“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明代“上陵之祀,岁凡三举,清明也,中元也,冬至也。事天下无事,天子于清明日亦时或一行。”     除皇家祭陵外,寒食节较为隆重的祭仪为祭祀孔林。历代规定孔林祀期为一年两祀,即春用寒食节,冬用十月朔日,奠仪由孔子后裔衍圣公主祭。     明洪武二十六年,国内各府州、县皆立厉坛,礼部曾颁发有定礼及钦定祭文。按各地志书中载叙,厉坛一般建在城北附近,每年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晡时(申时)致祭。清明日祭祀前三日内,先由地方有司移牒城隍。到祭祀日,将城隍神奉请于厉坛内,让其南向,无祀鬼神名位俸陪于左右两侧。按张震《邑厉坛记》文载:厉,谓古帝王无后者,好祸民,故祀以安之。文中还讲:鬼有所归便不为厉。虑其无归而病民,故祀之。此以防民患,仁之至也。     4 踏青、插柳-------青山绿水间的寒食活动     唐代寒食踏青已相当广泛普及。孟郊《济源寒食》诗曰:“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于鹄《襄阳寒食寄宇文籍》讲的是水乡的踏青:“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诗人杜甫也有踏青《绝句》曰:“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北宋苏辙《踏青》:“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北宋时期的寒食踏青是我国历史上踏青活动的极盛时期,一些人当时甚至热衷于踏青,淡化了祭扫。时人李之彦《东谷所见》中记载自己回乡时,看到一些人家“置亲于荒墟”,清明节拜扫只草草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明清时期,寒食节踏青依旧是国人久经不衰的活动项目之一。明代著名方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有京郊当年清明踏青时的一幕场景:“……玉泉三十里至桥下,夹岸高柳,丝垂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寒食折柳、插柳历史悠久,《荆楚岁时记》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 不仅插柳,而且戴柳,寒食节时,人们纷纷将柳条编成环,戴于头上。寒食插柳、戴柳风习之烈,民谚可证:“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汉民族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风俗,《诗》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灞陵折柳的风俗更是充满了汉民族特色的优美送别。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5 蹴鞠、秋千------杨柳春风中的轻舞飞扬     自南北朝起,寒食节就出现了从单一的禁火寒食向娱乐化方向演变的趋势。至强盛的隋唐,寒食娱乐活动已经蔚为大观。华夏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个节日有寒食这样浓厚的运动色彩了。蹴鞠、秋千、拔河、斗鸡卵、放风筝......寒食节完全可以称为汉民族的春日运动节。据说这是因为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来锻炼身体。     ①秋千     
  荡秋千之于寒食节的普遍,杜甫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寒食节甚至又被称为“秋千节”。     汉族有关秋千的说法很多。《古今艺术图》称,秋千本是古代山戎人用于练习身手轻趫的军训项目。到春秋时,齐桓公出兵远征山戎,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其后逐渐在中原地区传开,并从军训项目演化为游艺。《荆楚岁时记》注还具体画出了秋千从山戎之戏变成汉人游艺的线索:“《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真正的秋千游艺,很可能是中原汉族女子的创造。
    《汉武帝后庭秋千赋》称:“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湘素杂记》称:“秋千,汉武帝后庭之戏也,本云千秋,祝寿之词也,语讹传为秋千。”也有说法认为,“千秋”在汉语中有生死之讳,故改为秋千。     唐玄宗对秋千之戏更是赞不绝口:《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历代的寒食诗词中,处处可见汉家女子花丛中荡起秋千的美丽身影: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曰:“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王禹偁《寒食》曰:“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梅尧臣《梨花》曰:“月白秋千地,风吹蛱蝶衣”;文彦博寒食日过龙门,也有诗作曰:“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欧阳公《渔家傲》词:“隔墙遥见秋千侣,绿色红旗双彩柱”;陆游诗句:“秋千旗下一春忙”;元代著名散曲家,卢挚寒食日新野道中创作《双调·蟾宫曲》曰:“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垭斜插花枝”;元代另一名散曲名手张养浩也在寒食途中作《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曲中曰:“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明代嘉靖进士朱日藩《清明扬州道中忆王端公》句曰:“水国人家种杨柳,清明士女竞秋千”……
    ②蹴鞠   蹴鞠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类似足球的体育活动。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反映唐代寒食节蹴球活动的诗作如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王建《宫诗》:“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白居易《洛桥寒日作》:“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睛” ......     图:蹴鞠
  ③牵钩   牵钩即拔河。寒食拔河戏据说由水上舟战“牵钩”演变而来,至唐代始称拔河。寒食节拔河之最,当数唐中宗导演的梨园拔河戏。据《景龙文馆记》:“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清明节,帝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大麻絚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六弱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因年老,随而踣(倒),久不能起,帝以笑为乐。”     ④斗鸡、斗鸡卵   我国斗鸡习俗历史悠久,斗鸡之戏久经不衰。寒食节斗鸡大约起自隋代。隋代杜台卿著《玉烛宝典》载:“寒食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到唐代,寒食节斗鸡已成为皇宫中不能缺少的娱乐项目之一。宋代之后,宫厅斗鸡戏依然为国人乐不可支的节日休闲娱乐项目,自然,这当属于一种节俗的陋习。     有些不同的是斗鸡卵,《荆楚岁时记》说, 寒食节有斗鸡、雕画鸡蛋和斗鸡卵的风俗。古时富势的人家,讲究的吃食是画有图形的鸡蛋。当时还有在鸡蛋上染上蓝红等颜色,仍象雕刻的一样,辗转相互赠送,或者放在菜盘和祭器里。至于斗卵的游戏就不知道出自哪里,具体的做法无考。     ⑤放风筝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专家指出,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三 寒食已逝、清明尤存----寒食向清明的节令演变     上巳、寒食的消失和清明节地位的上升,是华夏岁时节日演变中的重要现象。对此,民俗专家们做过多年的专门研究,让我们来看专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著名民俗学家黄涛先生指出,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那么,这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什么关系呢?如上所述,此时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清明的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其实,唐宋时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一天也被当作重要的日子。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烧纸上供也应该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些诗文所记载的寒食扫墓烧纸的事其实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称上,称“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写郊外游春的盛况;有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也有并称“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有些诗文将二名混称,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以之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势。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关于上巳节与清明节的关系,黄涛先生认为,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而行,后来逐渐合而为一。上巳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
    综上所述,黄涛先生指出,根据现有资料,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在唐朝前期,虽然这一段时间的习俗多被称为“寒食”,但在实质上其主体部分已经是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节发展到最盛行的时期,其后绵延不绝。     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之节物风俗     如本文所述,清明节的风俗基本继承自寒食节,所以,完全可以说,所谓清明节风俗,实际上就是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寒食节风俗。祭俗、食俗、娱俗,大体上别无二致。不过在食俗方面还是稍有不同,寒食节食俗,皆为冷食事先准备好的食品。而清明节则要宽泛许多,大量春日时新菜蔬、美味,皆可入食,而根本不问冷热。     比如,民间在清明时常吃炒螺蛳。有“清明螺,赛只鹅”之说。螺蛳价廉物美,很受百姓欢迎。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五 重建人文诗性信仰,再寻华夏明媚春光------寒食、清明节复兴方案     由于寒食与清明之间的继承与融合的关系,两者互为一体、难解难分,故我们对寒食、清明两节不做严格的区分,将其视为一个节日的整体,统称“寒食清明”之节。     (一) 寒食清明节在当代中国的流传现状     直到今天,清明仍然是中国人比较重视的传统节日,但是这种重视几乎完全出于一种风俗惯性和文化流失的本能反应,严重缺乏实质性内容,更多的只是本能地坚守模糊的风俗底线。换言之,寒食早已烟消云散,而清明也几近空洞无物。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华夏传统的清明节很可能步上巳与寒食的后尘,成为又一具只留下节日名称的文化空壳。     当代中国人,几乎完全不知寒食为何物,更遑论什么寒食风俗了。寒食清明的几大风俗中,只有扫墓之风残存,而踏青与春日游艺几乎完全消失。这也与我国不合理的节假制度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说,唐时寒食清明节,休假日最长高达七天,而现在,寒食清明皆不放假,忙碌的城市人能设法祭扫已属不易,又何来踏青的闲情雅致。     残存的祭扫风俗也已经严重异化。一方面,由于殡葬制度的变迁,土葬已被废止,扫墓之俗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依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风气的恶化,清明时节各种违背清明慎终追远、怀念亲人与先贤本意的现象也大量滋生,有的人甚至用“纸二奶”“摇头丸”等所谓的“另类祭品”进行祭扫。     公祭方面,对黄帝、孔子等的祭祀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清明祭黄帝时,礼仪小姐身穿大开衩的旗袍,露着大腿纪念人文先祖,失去了应有的庄重和肃穆。参加公祭的人群着装也非常混乱,西装、夹克、“唐装”、中山装、牛仔裤,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许多地方还在清明日组织大中小学的学生祭扫烈士墓,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却常常出现诸如学生骑在烈士头上嘻闹、祭扫之后垃圾遍地等不应有的现象。     以上种种清明乱象,令华夏文明古国蒙羞,令华夏儿女汗颜。寒食清明节延续了两千多年,它本该是一个华夏国民慎终追远、庄重地纪念先人的最文明的节日,本该是中国人最肃穆、最优雅、最安静的一个节日,而现在却弄得充满喧嚣、浮躁之感。     我们的“清明”哪里去了?     浮躁源于信仰的不再,源于仪式的流失。大把大把的祭品烧过,心中却没有一丝对先人真正的敬意和怀念。各种公祭广场人山人海,旅游与经济的炒作却是最强烈的意念与心思。而真正的信仰,反倒在清明之祭中变得非常稀薄,成为了无关紧要的东西。     有人说,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清明之祭,是道德的诗性信仰。     而事实上,我们这个民族,已经基本丧失了这种面向生命与文明的敬意,丧失了这种诗性的信仰。     该“静”时“闹”,而该“闹”时却“静”得一塌糊涂。如前所言,寒食清明节有欢乐喧闹的另一面,有充满春日动感与活力的踏青、插柳、秋千、蹴鞠、牵钩、风筝等充满汉民族特色的春日运动和游艺活动。而到了今天,踏青、秋千等风俗已难觅踪迹,忙碌的人们终日身心疲惫,在清明来临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在网上上香祭扫一下了事,那些汉族风格的春日运动,很少有人知晓和问津。       清明时节,北方最多的不是纷纷春雨,而已经是来势汹汹的沙尘暴。每年春季,北方的中国人常常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忽然风起沙尘来,京城到处卖碳翁”,就是当代中国北方城市春季的写照。环境的持续恶化让亿万中国人很难真正体验到春光的明媚。     清明的绿色变成了灰色,清明的灵动也凝固了,我们这个最善于感受的民族,已经不再能感受到真正华夏春天的清新与妩媚,诗意没有了,汉民族的心灵已经变得干瘪枯涩。     我们的“清明”哪里去了?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这是多么美好而真诚的文明信仰。功名与利禄,在我如浮云。其实子推的故事是真是假甚至是有是无,都无关紧要,寒食的纪念,是一个民族朴素的道德情感和跨越数千年的坚守。由此,汉民族慎终追远的文明性格有了一个最适合表达的节令时间,华夏第一祭日,意义即在于此。     立春时节,乍暖还寒。阳春三月,方景物清明。花朝、上巳、寒食、清明......如果说,从腊祭到上元,是汉民族冬日里最欢乐最温暖的狂欢,而立春开始至寒食清明,则是汉民族迎春的绿色乐章,那是一个心中充满浪漫和诗意的民族才会有的优美节日。寒食的秋千飞过,你听到立夏荷塘的蛙鸣了吗......     失落了诗性的信仰,不再有明媚的春光,我们失去的不是寒食、清明,我们失去的,是心中的华夏。     1 放假     寒食清明假日法定化,已是普遍的社会共识和起码的人文常识,也已经是人大代表业已提出的正式法律议案,此处不再赘述其意义。     综合考虑,呼吁国家对寒食清明节进行如下的假日安排:     取消或缩减五一长假,将节日时间转移至上巳、寒食、清明三节,加上周末,形成大清明春季长假。给人们留下祭扫、踏青、运动的充分休息时间,恢复汉民族清明春游和运动的习俗。   寒食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和烈士纪念日。植树节转移至清明日。     2 公祭及民间祭祀活动     公祭如祭黄帝、孔子、革命烈士等,公祭黄帝、孔子时,宜采用正规的祭礼,民间人士应着本民族的正式礼服。对于汉族,即玄端一类。     民间祭祀,则需殡葬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此论题此处无法详细展开,但“既尊重传统又符合国情、节约土地、优化生态、文明、肃穆、节俭”当为进一步完善的方向。而在祭祀礼仪方面,则需以庄重、意诚为本,鲜花、果品、上香、祭酒即可,无须铺张浪费。祭服应采用汉民族传统的玄端、深衣类正式祭祀礼服。     3 恢复“寒食”的节日食俗     建议寒食日前,按照前面的介绍,举家亲手制作麦粥、枣锢飞燕、青精饭、青团、桃花粥、煮鸡蛋等寒食特色食品,备寒食日食用。自然,寒食一天即可,清明便可恢复正常饮食。而且,体质较弱的儿童、老人、孕产妇等仍应进用热食。     雕画鸡蛋、斗鸡卵也是一种有趣的节日活动。     4 举行改火等节日仪式以为民众娱乐。     宜由政府为民众组织表演,钻木取火等改火仪式趣味性强,也有一定的文明教育意义。家长也可以带小孩子自己尝试钻木取火(提示:钻木取火并非易事,需要一定技巧,适当的钻具、足量的易燃物是关键)     5 恢复踏青、插柳、戴柳等寒食节俗  6 秋千、蹴鞠、拔河、风筝......重温汉民族特色浓厚的春日运动      (节日复兴实践方案亦为一家之言,意在抛砖引玉,期待激发国民同胞更多的文化灵感和节日创意,启发更深入的节日文化思考。寒食、清明节复兴实践方案全文完)
  俺这嘎四月初太冷,柳未发芽,穿不了汉服折不了柳,那些名寒食是南方做法,俺这没有这种原料,其他尚可商榷。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这是多么美好而真诚的文明信仰。
  ding~~~
  俺们那还有寒食节。     忘了和清明是不是一天了。 每年还是过的。    小时候还荡秋千,放风筝。现在都没了
  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国务院已经在研究清明中秋是否成法定节假日了,也许明年这两个节日就可以放假了
  至少中秋还是应该放假的,毕竟一年到头全家团圆的时候除了春节就是中秋了
  中期秋该放
  不知该叫你JJ还是MM,你的这几篇文章同样都很吸引人,而且虽然很长,但读来毫不晦涩。好像看到你说过是工科生,大概是逻辑结构的基础扎实的缘故吧。  刚过完花朝就又看到你的新贴,可惜知道了这个节日,却没有机会来过,不过稍稍注意了周围的颜色。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还有一些文中提到的习俗,印象最深的是吃食。有一种清明果子,好像和“青团”还不太一样,那是用“清明草”做成的,不知道其他地方叫什么。还有炸面食,老家话叫“门闩”,形状有点象,跟燕子反而差很多。扫墓祭拜就不用说了。    古俗雕鸡蛋,“斗卵”,是不是跟端午的红蛋有点象啊。小时候,过端午家里就做红蛋,带到学校跟同学的相撞击,看谁的结实,一般都要全班碰完,最后完好的那个就是冠军。    
  清明才最应该放,可惜时间不好把握,祭祖,可是比春节还要强烈的。游子春节不回家,清明才回家的大把人。
  好,优秀的传统应该复兴
就应该支持    我觉得复兴这些传统的节日,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我们是因为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为纽带凝聚在一起的民族    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些代表着我们最纯正的文化的节日  那就表示我们民族对自身的遗忘
  没说的,顶了
  顶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大力提倡!省得让那些高丽棒子和倭人们把属于咱们中华的东西给"注册"了!
  支持!!!!!
  寒食清明节延续了两千多年,它本该是一个华夏国民慎终追远、庄重地纪念先人的最文明的节日,本该是中国人最肃穆、最优雅、最安静的一个节日,而现在却弄得充满喧嚣、浮躁之感。       顶这句!!    支持!
  煮酒里很少看见楼主如此认真做事的人 希望能坚持   历史本来就是件苦差事 但枯燥中却不时能发现一些趣味   常常就此抚手拍掌
  最好廿四节气都放假:)
  楼主的文章,我喜欢
  支持清明放假
  喜欢楼主的文章,赞成楼主的观点
  作者:蒹葭从风 回复日期: 16:29:01  曾有过很长一段时期,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为示时星象,安排生产和生活的。那时候,天上的大火和人间的火,被想象为有着某种神秘关系。每当仲春时节大火昏见东方之时,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之一便是熄灭掉去年薪火相传下来的全部旧火,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起点;其名目叫作“改火”。《周礼·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所谓“修火禁”,便是禁火,是监督大家将一切旧火全部熄灭,以表示过去的一年已经全部结束,以保证全民改用新火,使人间的火与天上的火一致,  --------------------------------------------------  你的意思是说曾经有段时间是在春天过年吗?  但是我记得原来是东至过年啊。
  四海同寒食 千古为一人  今见蓝丝带 薪火应有传
  作者:临怀 回复日期: 21:31:04     你的意思是说曾经有段时间是在春天过年吗?    但是我记得原来是东至过年啊。    .............................................      你的问题提到了2点:    1.夏历(阴历)的春节本来就是设立在立春,就是你说的“在春天过年”的意思。到了辛亥革命后,为了方便才将新年定位正月初一的。    中国传统的节日有阴阳两种,如春节、中秋,在太阴历中是固定而太阳历不固定;而阳日节日,如冬至、立春、清明,则相反,现在一般都有固定的西历日期,但在古代则需要用日咎来测量确定的。立春属阳,太阳的黄经角度是315度,而现在的正月初一春节是元正日,属阴。    华夏是农耕民族,对节气自然有着相当的敏感和关注。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是夏历,属于太阴历,反应了华夏先民顺天应时的思维习惯。所以,过去的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春天的节”——不仅春节在立春日,天干地支的更替也是按照立春日算的。      2.所谓的“冬至过年”,说的应该是周历了。周历历法一岁中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冬至日。这天,天子要携众臣在郊外寰丘祭天。“冬至一阳生”,这是一个阴气下调阳气始生的转折点,也就是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北移到赤道的时刻。现在在江苏一带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就是周历习惯的孑遗。    实际,“年”和“岁”是有区别的,一岁指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长度,是一个太阳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365天;而一年 指从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的长度,是按照月亮的朔望算的,十二朔为一年,是354天。    
  临怀君:刚误看了你的疑问,不好意思,废话了一桶……    其实你问得很简单,所谓周礼提到的改火,强调的是一个年度火的轮回——“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起点”——新的一年生产生活起点,并非一定是春节,反正夏商周乃至后世的春节没有说在仲春的;不过上古时候算不算,我就不知道了。
  我们那里所谓的寒食(也可能只是音同而已,也可能是人们习俗叫下来的),是十月初一日,这天是要去给死去的人送冬天的寒衣(用各色彩纸剪制的棉衣棉裤,当然还有冥币,或者房子)。此外,清明节也是要过的,讲究远远没有十月一多,只是上坟烧纸而已了。没有听说过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或者因为什么才流传下来的,只是年年岁岁懵懂中沿袭着而已……  比我们稍远一些的地方会过七月十五,可能很多地方都会过的鬼节。我是上中学的时候听同学说起,回家问起大人才知道的,可是那天我们不过,也没有去庆祝或者去祭祀什么的,一如常日……
  楼上老潭苍虬说的是寒衣节.    寒衣节  农十月初一,寒衣节,冥节。有些鬼是受苦、冤屈、悲惨而死的。世界是不完善、不公平的。要努力的改善世界。    救赎节  农七月十五,救赎节。放河灯,救罪鬼。救倒悬器。生人自省其过,忏悔自勉,存善念。  
    1.过去的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春天的节”——不仅春节在立春日,天干地支的更替也是按照立春日算的。  ------------------------  真的是在立春吗?即使是立春也不是在春天哪,明明是冬天,打死我也不会说那是春天,之所以叫立春,只是寓意春天不远罢了,并不直接说是春天.  -----------      ,“年”和“岁”是有区别的,一岁指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长度,是一个太阳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365天;而一年 指从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的长度,是按照月亮的朔望算的,十二朔为一年,是354天。  ---------------------------------  实际我们只能用一种,不会同时用两种.只用一种的话,习惯上当然说过年.西方人过圣诞节平安夜(接近冬至)也可以说是过年或除夕.  --------------      立春属阳,太阳的黄经角度是315度,  ---------------------------------  我没弄懂立春315度在天文历法上有什么特殊意义.      你好象很专业啊.
    ,“年”和“岁”是有区别的,一岁指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长度,是一个太阳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365天;而一年 指从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的长度,是按照月亮的朔望算的,十二朔为一年,是354天。  -------------------------------------------  关于年,我所知道的另一种说法,天文学上。  年节(迎春节)从腊月三十开始.此日申星追及蚕岁星,二星轨迹交错,此时地上也作为两岁交接的时间。  
  其实我一点也不专业,不过是在写节日系列文章的时候遇到一些节气和天文的关系不懂的才去查的。    不知你是在哪里,北方的时候立春还是很冷的,甚至在清明前都咋暖还寒。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中讲花朝节有一句话:“燕地寒。花朝前后,余寒犹厉。”不过古人划分节气除了地域气候的限制外,也应该有一定的天文规律、物侯学规律(只是当时没有那个名字罢了)。比如现代物侯学可以测量,什么有效积温以决定节气什么的.....    另外,你说的申星和蚕岁星,我不懂。可以介绍一下吗?另外,它们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意义,以至于此两星交错都可以作为两岁的交接?
  不错  不过现在为谋生奔忙,只能为先父燃一香烛,遥寄哀思了
  我也不懂的,以前查过一些。  那个叫蚕百星,是个假想星,不知是否就是岁星。    不过就算南方吧,也要看南到什么地方,江南对岭南来说也不叫南方。江南虽然比华北热得早,但也不至于立春就是春天了吧,有些地方特别是长江一线温度,比如说2月底吧,今天蹭一下窜上去了,可是明天蹭一下又冷回去了,就不用说立春那两天了。    不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什么地方生活。
  从气象温度来说,连续5天平均温度在10度以上,才春天了。立春真的不是春天,只是隔老远跟春天打个招呼,到春分才算稳定地进入了春天.惊蛰是春天的前奏和门户.
  在这里看到天汉网的熟人很亲切啊!!  我们祖先的节日真多啊
礼仪之邦真名不虚传 只是大多都失传了
  据我查相关资料,对照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与十二月廿十四节气表,立春时,黄道经度在330度至360度之间。清明时黄道经度在30度至60度之间。  我也不太懂古历法,就上古来说,有建子,建丑、建寅三正,夏建寅,以立春在春分前为岁首;殷建丑,岁首提前一个月;周建子,以十一月冬至黄道北偏开始为岁首。现在我们所用的是汉武帝所立的夏历,即太初历。立春为甲寅之元,天道之首,日月会于娵訾,以此为一年的开始。  楼上的楼上的兄台,不知我说的对否?  
  看楼主文章,如品一杯清茶。。。清新而又回味悠长,支持,支持。
  华夏古风,值得提倡
  不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什么地方生活。  ……………………………………………………  此言差矣!你只能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什么样的气候下生活。  要知道古代中原是能长竹子的,似乎宋代气候开始气候大幅度变冷,有人认为,这也是北方衰落而江南繁荣的原因之一。
  顶上去  清明快到了,踏青,折杨柳,祭祖,扫墓
  前几天去海宁,看到当地有清明拜蚕花娘娘的风俗。    哪里可以放图片呢?
  真有文化
  巍巍华夏古文明
  代表大会怎么不提阿你,又要等几年吗?悔阿  
  强!    坚强地顶!
  顶  中华古文化都快被洋节埋没了...
  失落了诗性的信仰,不再有明媚的春光,我们失去的不是寒食、清明,我们失去的,是心中的华夏,,,  ---------  这点是可以确定的了,你出的解决之道我有不同意见,文化的更新再于复古,但是也要再赋予她新时代的意义,象文艺复兴,只是形式上的恢复,那我注定要失去的了.以前很为这个问题悲哀了一阵的, ai  中华文明重新恢复是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谈何容易,从1840年到现在,,,我的文明几乎消失怠尽,现在好多人开口(包括媒体)动不动就5000年的文化,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越了解就越觉得以前的那个文明与我们无关啊!在精神上我们都是无家的了,我们梦中那个家园在现实中很大程度上消失了
  清明都没假放真是无语啊~~~~~~  没办法都只有请假回去啊~~~
  真的很敬佩楼主!
  诗意的信仰,梦回家园,,,,,,,,,,,
  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在里面,它的娱乐性,商业性几乎没有,而现在的社会让人很难静下来去体会其中的意境,  要想恢复,或是让人们重视,文化的回归更重要,而文化的回归又谈何容易,一个大学生过了四级,过六级,完了还有托福,  可是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学生,能完整说出中国历史上那些开国皇帝的又有几个?这是教育的问题
  受了一回传统教育.震撼几位的渊博.
  节日阿,中国的节日,我不喜欢过洋节,可是茫然间发现,自己对民族的一些节日也不了解阿,惭愧啊  
  绝对的支持!    动乱年代想复兴这些节日不太可能  如今太平盛世,希望被世俗及商业浸染的人们能够及早醒悟
  谢谢楼主
  中华传统文明早已被共产主义的铁锤砸得粉碎。
  对楼上的话……刚刚还有新闻,清明期间市里修改交通路线。按你的话,忙什么来呢?  
  ②环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寒食节的食品—环饼。“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相当近似现在的点心。   ----------------  我家在东北,貌似这种食物和我家乡的炸果子很像,还可以弄成不同形状,不过春节时才大量制作,是春节的保留节目,呵呵。
  作者:阿德良皇帝 回复日期: 00:30:18 
    ②环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寒食节的食品—环饼。“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相当近似现在的点心。     ----------------    我家在东北,貌似这种食物和我家乡的炸果子很像,还可以弄成不同形状,不过春节时才大量制作,是春节的保留节目,呵呵。      ——我老家也有,这种春节点心叫做炸馓子。不过,味道是咸的  
  希望大家都能过一下。  实际上,“慎终追远”重在内涵而不是形式,不能请假回老家祭祖,可以在家里树立一个木主牌位,按照古老的习俗上供化纸,穿汉服拜祭。重要的是要给自己的孩子从小树立这种思想。  实际上,祭祀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祖先的保佑,而是为了告诉孩子们他们应该如何作。现在不重视孝道教育,导致孩子们冷漠自私。等错误铸下,又跑到什么地方去“哭诉”啊,“求助”啊,实在是无聊的很。你早期工作做好些,后面的麻烦少一大堆。
  好建议
  好郁闷啊,清明节没有假期...我又一次不能回老家了
  支持楼主!  是该让全民族和政府及执政党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可喜的是今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的题目就是《用传统节日宏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民心,顺应潮流,意义深远。    近日中央-6套播放了北影1986年版《红楼梦》,真正对民族的文学巨著有了起步的了解,不禁惊叹于民族文化内容的博大精深,和对民族传统的巨大认同感和归属感,对目前火热的大*今鄙视万分。    我在申论中写下自己的话,让全球华人感受到祖国的脉搏和气息,经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归属感和内涵。    
  我支持你!
  翻一下,今天去扫墓了,人太多了!
  明天就是清明了
  定  
  现代人了,那还有什么时间过寒食啊?更何况又是风筝又是踏青的,谈何容易啊!现在清明能回去扫一下墓已经是很难得,那有那么多时间去安排那么多节目啊。
  不是在争取放假吗?
  清明时节,再来看一下,谢谢lz的好文:)
  华夏大地上,春日对联上的字迹早已在春雨中模糊,如同对于寒食的民族记忆。没有慎终、更无追远,丢失了绵山叠嶂里的之推故事,凝固了杨柳春风中摇曳的秋千。“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清明时代远去了,失落了诗性的信仰,不再有明媚的春光,我们失去的不是寒食、清明,我们失去的,是心中的华夏。 \      说得真好真好
  今天是清明,我爸去拜祭老祖宗了,可是我要上班,不能去啊!  放假吧,我要放假!
  天涯头条推荐!
  今日恰至清明,余亦欲申一言  感念父母生育之恩,普天之下,唯有吾中华有之;怀念祖宗盖世之英名伟业,以自勉且谨慎以处世,恐有辱及令祖之威名也,唯我炎黄子孙顾之;处世亲唯以同宗为最,且相互敬爱,相互信任,共致家族之辉煌,我辈咸心向往之。  自古数千年,我炎黄苗裔,世代修谱,一传先代之功勋伟业不敢稍怠,以勉当世后世子孙,且报先人功德于万一也;一别同宗之世序,使尊卑不致紊乱,同门务要相爱也。我华夏之后,安土重迁,祖宗所居之地不敢忘,因故迁徙,亦世世怀念故土,以归去省看以为至愿。是故改革之后,海外华侨皆有爱国爱乡之心,且多有投资捐资之义举也,今岁有郑州祭祀炎黄之大典也。一言蔽之,尊祖敬祖乃我族类之数千年之优良传统也,乃致我族类团结之纽带也,我中华之崛起不能不有全体华夏子女之团结共同奋进也,欲达此目的我族类不能不继续祭祖敬祖之优秀传统也!  当今我中华为西洋之学东渐之影响不可谓不深,传统之节日渐次为西洋之节日所取代,此种形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也,每思至此,余辙倍感同心乃至涕泗俱下,然实量己三尺薄命,一介书生,有何能耐?唯有发余心之所虑,以动族人之心。窃念之,我中华之传统有不可弃者实以尊祖敬祖之习最甚,此习存,百年之后,我中华传统存,我中华精华文化不致遗弃,我中华族类不致灭亡。  感念于此,实为今之现状有所不满耳。自建国十年之三十年间,祖宗之位不存于神龛,祖宗之谱系不存于祠堂,祠堂尚十不存一。今凡我族类,务先续谱,在立祖宗之位,四时以如坟茔,如此我中断之传统或可继续。为政者,每年五一、十一有周休之制,盍于清明复准周休以复此传统?  如此我中华文化幸甚,天下华夏子孙幸甚,祖宗幸甚,社稷亦幸甚!
  台湾清明是放假一天的。。。。
  台湾清明是放假一天的。。。。    ------台湾以文化正统自居,这个节是必过的
  本殿老家清明祭祖,本殿却被迫辞以&忠孝不能两全&哀哉!T-T
  坚决支持
  清明节也是香港的法定假日。为啥咱们就不放假祭祖呢?
  ②环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寒食节的食品—环饼。“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相当近似现在的点心。       ----------------    我们家乡也有一种金黄色的油料食品,咸的,米粉加南瓜或萝卜丝馅炸的,不知跟这环饼是否有关联?
  严重支持!!  今天必须顶!
  谢谢蒹葭好文!谢谢约克的推荐!
  清明时节,无奈他乡无处祭亲人。。。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又到清明时......
  今年我考警察申论出的就是关于传统节日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题  狂答一通 得了八十七分
  连端午节都被人家韩国抢去了,民族的悲哀啊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原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