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住别墅抱团养老老好不好?

为什么要参加抱团养老?“我不想孤孤单单的老去……”为什么要参加抱团养老?“我不想孤孤单单的老去……”暗如墨绿百家号抱团养老是现在新兴的一种养老模式,几个老人聚在一起生活,大家图的是个热闹和相互照顾。很多人十分看好这种养老方式,也有一些人表示担忧,那么,亲身参与抱团养老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呢?近日,《钱江晚报》的记者对杭州几位参加抱团养老的老人进行了探访。一、有人来,有人走;有人喜,有人忧2017年5月,杭州余杭79岁的朱荣林和74岁的老伴王桂芬招募志同道合者到他余杭自家的别墅抱团养老,王阿姨老两口从100多位报名者中选了4对夫妻。本来素不相识的老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摸索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瓜果蔬菜如何买进,一日三餐怎么记账,锅碗瓢盆谁来清洗……更微妙的是,一群陌生人要如何相处才能不心生嫌隙。“矛盾肯定是有的。”召集者朱荣林却信心满满,“但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不然也走不到现在。”13位老人因为养老问题而走到一起,生活中有矛盾也有喜悦,一年来,他们就是在这种碰撞中不断前行。说起抱团的好,63岁的金阿姨率先讲出了自己的体会,去年,她在阳台晾晒衣服时,摔伤了腿,腿里放了钢板,走路一瘸一拐,金阿姨的老公腰又不舒服,于是,每次轮到金阿姨出去买菜的时候,俞阿姨都会代劳。说到这儿,金阿姨的言语中满是感激,而俞阿姨则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而说起抱团的微妙烦恼,67岁的蒋一纯毫不讳言:夏天,有的男同志就穿条短裤,赤膊躺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吃饭时,比如一条黄鱼,有人一个劲夹好的鱼肉;有时,来迟的人发现菜都被夹光了……看到这些,蒋一纯有时会当面说出来,免不了就有了嫌隙。讲到这里,召集者朱荣林介绍说,肯定会有人不太习惯这种模式,在抱团养老一年的时间里,有人离开有人补进,抱团的人数从最初的4对,变成如今的13人。“我们希望最少能保持在5对,人再少,就很难维持。我们这里是有进有出,来去自由。”俞阿姨在这里已经住了6个月,属于时间比较长的了,她最满意的是这里的环境,“我就喜欢农村的田园风光,我们老头知道,就随我来了。”她说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很闲散:早上6点起床,整理下房间,下午搓搓麻将,晚饭后在院子里溜溜圈,看看电视,就准备睡觉。“以前在家要打扫卫生,想不想做饭,都要做,现在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了。”朱荣林也觉得自己的身体和气色好了许多,“吃菜花样多了,营养丰富了,家里有人气,精神也不错。可以说,一开始的目的达到了。”二、不想住养老院,不想靠子女,还能怎么养老来抱团养老前,70岁的王荷花已经看过四五家养老院,但没有一家合心的。抱团,是她对自己养老的一种尝试。目前,参加抱团养老的13人中,多数人和王荷花有同样的经历:考察过不少养老院,但是找不到满意的。除此之外,他们身上还有其他共通之处:身体尚可;子女不在身边;即使和孩子在一个城市的也打定主意,今后养老不能靠子女……经过一年的体验,对于抱团养老,他们有认可也有隐忧,找到一种舒心的方式,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自己到底要如何养老,每个人都在这种尝试中探询和思考。养老院太压抑67岁的蒋一纯经常戴一顶贝壳帽,头发微长,时尚新潮,算是13个人中最洒脱的。他做过知青,老三届的大学生,退休前做纪录片编导,在杭州市区有两套房,时不时还受朋友邀请去横店饰演一两个角色。他参加抱团养老是觉得这种方式最适合自己。蒋一纯身边有一个儿子,在杭州事业有成,小孙女今年两岁,但蒋一纯从来没有想过去带第三代。“我们家的模式是儿不管爹,爷不管孙。”蒋一纯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是三个“自己看着办”:要不要找对象自己看着办、结不结婚自己看着办、要不要孩子自己看着办。他和妻子不和儿子在一起生活,更没想过以后养老靠儿。而对养老院,蒋一纯直言说,“不喜欢,不愿意去住。”蒋一纯的岳母7年前住进康复医院,他经常会去探望,“去年我们在那里陪她吃年夜饭,就看着一个老人过世后被推出去。她的房间里一个94岁的老人,每天躺在床上,只有进出气的声音。那种小环境,让你觉得住进那里面,真的就是在等死。”养老院的氛围让蒋一纯无法接受,“大家谈论和看到的就是,昨天老张走了,今天老王不行了,你心里就会想,马上就要轮到我了,每天感受到的都是死亡的气息,这样的生活太没有意思了。”健谈的蒋一纯说到这里有些感伤,“实质上,养老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就是如何幸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我不想孤孤单单王荷花是和蒋一纯同时补缺进来的,她是入住者中唯一一位单身的,退休前在客运公司上班,老伴几年前过世。虽然已经70岁,但王荷花看起来要挺年轻,栗色短发,穿紧身的绣花连衣裙,戴一个玉镯。说话柔和的她其实是一个喜欢跑来跑去的人,经常出门旅游,上个周末,和朋友出去聚会,周一上午才回来,背着小巧的双肩包,心情很好。王荷花有一儿一女,女儿在杭州,她在杭州也有自己的房子,但一个人住总是觉得孤独,就搬去和女儿同住。每天一早出去跳舞,然后去证券公司消磨时间,虽然住在一起,但女儿工作忙,还要照顾孩子,所以她们共处的时间也不多。抱团养老的方式,王荷花觉得新鲜,就想来体验体验。王荷花说自己养老肯定不靠孩子,“跟着他们住,他们终归有负担的,想让他们压力小一点,小夫妻也多点相处的空间。”这几年,王荷花已经了解过四五家养老院,但都不合意。“公办的去排队,人家说要到80岁以后,现在排了也没用。私人的费用太高了,有的一个月五六千,有的要一次性拿出三四十万,我退休工资也就3000多元。”说到这里,王荷花叹了口气,她甚至康复医院都去看过,“住的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我想要和我一样的,能动的,活跃的。”喜欢热闹的王荷花不想一个人孤孤单单住进养老院,最好是和朋友结伴,这也是她当初参加抱团的原因:找到投缘的人。但这半年多过来,当初的愿望似乎没实现,王荷花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外出和朋友们聚会。从没想过靠孩子和王荷花一样,金阿姨也是不指望靠孩子养老的。金阿姨退休前在邮政系统工作,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嫁去了广东,几年前,他们去广东帮忙带小孩,孩子上小学时,两人回到了杭州。“我女婿说,妈妈,能不能帮我们把孩子带到上初中,我说不行,到那个时候,我俩都不能动了,还过什么老年生活。”老两口在杭州的生活还算充实,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打麻将,但金阿姨还是觉得有点冷清,“我老公不太爱说话,我又喜欢热闹,会觉得屋里太安静了。”金阿姨所说的这种寂寥,俞阿姨也体会得到,她儿子在杭州,但没有住在一起,目前也没有第三代需要照看。“家里晃来晃去就是我们俩,在这里,好歹能听到其他人进进出出的脚步声,有些人气。”关于两人以后的养老,金阿姨早就打算好了:如果一个倒下去了,另外一个就陪着住养老院。“我们这代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他自己小家管好就不错了,哪有精力管老的,说不好听的,我们自己也识相的。”俞阿姨也点头赞成,“现在这些年轻人,压力很大,两边有四个老人,哪顾得上。”和金阿姨不同的是,早在三年前,俞阿姨就和老伴开始看养老院,因为觉得靠儿女肯定不行,要自己想出路。“价钱合适的,条件太差,就一个小房间,不能做饭,或者是像病房一样,不舒服,要么就是价钱太高,一个月六七千,我们两人的退休工资也就这点钱,还要看病。性价比最高的公办呢,又排不上队。”金阿姨理想的养老院呢,最好有一个独立的小套,两人能做做饭,过过小日子,价格不要超出他们的退休工资。“有点难实现吧。”说着说着,她自己也笑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有点难如今的抱团养老,金阿姨和俞阿姨都说这里的环境和条件没得说,房东两人也好相处,就是距离市区略远了些,有个突发和意外不太方便。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7点多钟,俞阿姨心脏不舒服,想去医院,没有出租车,网约车也叫不到,最后是打了120,才把她拉到医院的。王荷花则觉得这里散步不大方便,周边马路上都是工程车,有点脏,只能在村里溜达,“如果有一天我待不下,应该就是和走路有关。”有没有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几位阿姨都笑了笑,不置可否。但又都承认,相处难是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说完这些,俞阿姨说自己当初来最看中的还是环境,“其他都可以接受,少说话就是,我本来话就不多。”“抱团养老最好的还是认识的人,同事,朋友,彼此了解,知根知底,能相互包容。”这是金阿姨一年下来的感触。蒋一纯期冀的抱团养老,则是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经历。他理想中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睡到自然醒,早饭后唱一两个小时的歌,或者看看书,练练书法,然后开车到附近走一走。只是,这些暂时还无法实现。快乐五十说:无论是哪种养老模式,都很难完全满足老人们的所有期待,相较之下,抱团养老毕竟是给了人们一种新的希望。各位乐友,你将来是否愿意尝试抱团养老,又有那些担心和顾虑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暗如墨绿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新鲜的东西,都愤愤不平,谈论身边的事情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抱团养老好不好?张阿姨起草了一份《居家结伴养老协议》 07:55:11
59岁的莫阿姨在杭州金色年华金家岭退休生活中心找到了自己的圈子。这个中心也就是一座养老公寓。昨天,记者走访了莫阿姨的公寓,餐桌上插着一把朋友送的青菜心,看我要拍照,莫阿姨又拿来四个橘子给我配色。 记者 葛亚琪 摄
你的父母正在变老,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养老的问题。
奋斗大半生,终了,用什么样的方式安度晚年,是全人类都在探讨的话题。
昨日本报一则报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
2月22日深夜,69岁的张阿姨怎么也睡不着,因为她突然想到自己可能老无所依……(本报昨日A05版报道)
张阿姨原是上海人,后定居杭州,退休前是主管护师,退休后住在余杭一个小区,离武林广场20多公里。她没有老伴,也没有儿女,2004年8月以后,一直孑然一身,独居在这座13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整整12年。
前天早上,她打进快报热线,说了很长很长的个人经历,最后提出了一个新鲜的想法——抱团养老。
“能不能找几个志同道合的老人,组织一个新家庭,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抱团养老?”她说,老夫妻可以,单身的一个人也可以,大家有点生活品质,但不奢华,有共同爱好的人更好。
她说,年龄呢,最好接近一些,65-75岁之间。性别呢,没有要求,最好是有文化的人,性格方面能宽容随和一些,不要太作。经济方面,大家可以提前约法三章:看病自理,生活AA制,房费象征性收一点就行……
当天中午,我们特地去了城西张阿姨家跟她细聊。“虽然我们老了,但也应该老有所乐。几个人在一起,结个伴,一起生活,不孤独,不寂寞,好好把以后的日子过好。”她说。
昨日,张阿姨的想法经快报报道和快报官方微信发布后,反响极其强烈,三百多人通过热线或快报官微表达意愿,有的人讨论抱团养老的可行性,有的人提出第三种养老解决方案,有的人积极应征报名,还有不少子女替父母报名应征抱团养老。
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也就会面临养老的问题。
这样的养老方式好不好?陌生的老人住在一起合不合得来?一锅菜咸淡怎么控制?一锅洗澡水怎么分配?抱团期间出了意外怎么担责?
借此机会,我们推出一组“深8度”报道,再和大家讨论这个人人都会面临的话题。
推荐阅读:
来源:都市快报&&&&作者:记者 罗传达&&&&编辑:李如&&&&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相关内容推荐
广西桂林平乐县辉乐养生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主营桂林旅游养老,桂林养老,桂林旅游养老公司
请输入您感兴趣的产品
桂林平乐县辉乐养生养老服务产品
朝阳公安分局备案 京公网安备: 京ICP证041619瓶窑抱团养老成功一年!他们相处的怎么样?瓶窑抱团养老成功一年!他们相处的怎么样?烟雨平凡事百家号 07:03去年5月6日,余杭瓶窑王阿姨联系快报,说自己和老伴住着200多平方的三层农家小别墅,有鱼塘、有菜地、有果树、有鸡鸭。子女们工作比较忙,平时感觉有点冷清,也想找几对老人抱团养老。杭州老两口住200多方小别墅,邀约6对会打麻将的夫妻,已共同生活5个月!中国首个成功范例可能就在这里诞生!快报报道后,很多读者想加入抱团养老,王阿姨夫妇在家接待、面试了20多对夫妻,去年7月3日,三对夫妇先搬来同住,“抱团养老&正式开始。后来他们又挑选了几对老人,包括王阿姨夫妇,农家小别墅住了7对老年夫妻。如今已经过去了快一年,大家相处得怎么样,这一年中遇到了什么样的经历?因为车祸意外骨折范大伯搬走了昨天上午11点,我来到王阿姨家,瓶窑安溪路旁一幢三层小别墅。王阿姨老伴朱大伯和住客蒋大伯在路口挥着手迎我。小院周围绿树成荫院子有块菜地蒋大伯说,住三楼的范大伯要走了,上个月他伤了腿,为不打扰大家,选择回去。朱大伯详细告诉了我范大伯的事。范大伯夫妻俩是去年7月3日最早搬进来的,范大伯73岁,人很精神,平时衣服头发都整洁有型,喜欢读书作诗唱歌,涉猎广泛。范大伯的母亲90多岁了,住在墩祥街附近一家康复医院,范大伯隔一天往医院给母亲送一次米浆。上个月3日上午8点多,蒋大伯、朱大伯他们去杭州市区医院看病,范大伯要去医院给母亲送饭,大家顺路,就开车带上了他。到了墩祥街附近,范大伯下了车。一个多小时后,朱大伯接到范大伯打来的电话,听上去声音很虚弱,说刚才被一辆电动三轮车撞了,腿可能骨折了,人在医院里。朱大伯他们赶紧去医院,王阿姨帮朱大伯办了住院手续。住院期间,抱团养老的其他11个人,轮流去医院看望范大伯,经常带去他爱吃的黄鳝补营养。蒋大伯还说,等范大伯伤养好了出院,自己会第一个开车来接他回到大家庭。但是范大伯想来想去,为了不影响其他人,加上新房子也装修得差不多了,还是决定搬回去。今年6月3日,腿部还未痊愈的范大伯特意赶到瓶窑,买了菜,感谢大家这段时间来看望和照顾自己。那天他还把伤腿搁在椅子上,唱起了歌。“毕竟相处一年,还是有些不舍的。&朱大伯说。饭桌上都讲杭州话气氛和睦像一家人中午11:35,饭桌上摆了12道荤素搭配的菜,白斩鸡,红烧南瓜,毛豆蒸肉饼,干炸小黄鱼,粉丝烧青菜汤……有时大家也会买菜做饭“吃哦,别客气。&住客陈阿姨用普通话招呼我。“说杭州话说杭州话!&旁边朱大伯说。我连忙用杭州话回陈阿姨,“没事体的。&回顾这一年,房东朱大伯对抱团养老最大的感受就是热闹。聚在一起打麻将是每天的娱乐项目之一原本200多平米的别墅,只有他和王阿姨两个人,冷冷清清,如今一早起来,大家就嘻嘻哈哈开开玩笑,中饭早饭都是一大桌子人,感觉像过年一样,而且子女也不用担心了。在蒋大伯看来,大家能在一起过一年,最重要的莫过于“包容&二字。“这个包容有三方面,情感、语言、经济上。有时候有些人可能说话比较直接,难免有些伤感情。有时候男同志比女同志吃得多一些,但大家付的饭费都一样……但从根本来看,大家并没有原则性的利益冲突,碰到矛盾过几天就好了,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电费和看病是两个实际问题有没有遇到什么难处?我问。朱大伯犹豫了好一会,说了两点。第一是水电费。现在电费计价按峰谷电算,按照标准一年用2760度以下,峰电每度0.568元,谷电每度0.288元,但是超过标准,在度之间,峰电变成0.588元每度,谷电不变。如果超过4800度,峰谷电各涨0.3元。朱大伯拿出了2018年1月-5月电费单,半年不到,一共用了1万多度电,也就是说下半年朱大伯家峰电将按每度0.888元、谷电每度0.588元来算,朱大伯觉得有些高。“这么多老人住在一起,按人均算肯定不高的,是不是可以考虑我们的特殊情况,优惠一点?&另一个是看病。住在这里如果想配药或看病,不太方便。住客叶大伯告诉我,到这个月28日,他也准备搬回杭州市区住了。去年年底,叶大伯爱人突发心脏病,后来救护车送到了瓶窑医院。“有些东西不能有意外,市区医疗条件更好一些,离医院更近,我们也是通过再三考虑,才做出这个决定。&叶大伯说。你愿意加入他们抱团养老吗?受伤的范大伯走了,叶大伯也准备走了。朱大伯说,这是个集体,人员进进出出的也正常。抱团养老的模式,还是希望能继续下去。他和老伴商量了,再招募两对夫妻加入进来,年龄最好60-70岁,不抽烟,没有传染病,生活能自理,最好会打麻将,性格上不能斤斤计较。每间房每个月还是要收1000元左右,不为赚钱,是为平摊雇烧饭打扫卫生阿姨和园丁等费用。“等于说不用大家做家务,在一起开心最重要。&朱大伯说。如果您和老伴符合条件,可以拨打本报热线报名,我们会把名单转交给朱大伯,由他们选择谁和他们一起抱团养老。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烟雨平凡事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人生如茶淡如水,平凡生活自香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抱团养老好不好?张阿姨起草了一份《居家结伴养老协议》 07:55:11
昨天她起草了一份《居家结伴养老协议》
里面包含磨合、生活、求医、安全、财产五个方面
张阿姨昨天手写的《居家结伴养老协议》
昨天,张阿姨带着她的比熊“波波”在小区楼下散步。
前天向快报提出“抱团养老”想法的张阿姨,昨天下午我再一次去余杭采访了她。
再见张阿姨,她坐在房间喝咖啡,气色明显比前天好多了。“昨晚我睡着了,一觉睡到早上8点钟。自从跟快报把这想法一说,我心里一下子踏实多了。”
如果不是连续接到亲友电话,张阿姨可能会继续睡再久——很多亲朋好友一看到昨天的快报,就兴奋地纷纷给她打来电话。
“我邻居妹妹来电话,说姐姐啊,这个事情如果成功了,我也报名,我负责烧菜。我妹妹在城里给儿子看孩子,9月份她孙女上小学了,就由丈母娘管,她就有空了。
“万家花园那夫妻俩也打电话过来了,两个人都在电话那头争着说话,呱呱呱,呱呱呱,我说你们两个能不能一个一个说,两个人太吵了我听不见,老婆先跟我说,小妹啊,太好了,到时候我们加入!他们现在是要带孙子的。其实他们两个,思想本来就很前卫的,其实也很想脱身的。
“三里亭一个朋友电话也打来了,张医生啊,报纸上是不是你啊。我说是啊,我说你女儿成家没有,她说还没有,她说张医生,下个星期来看你。她60岁了,老公身体也不好。”
“还有个做婚介的大姐不知道从哪里知道电话,也打来找我了。她说张大姐,我看到报纸,是不是你啊,我说是啊,她说你还是找个老公吧,有个公务员挺好的,我问会费多少,她说见一次面600元钱……我说我不是找老公,我是找‘小伙伴’,哈哈哈……”
亲友中也有好心提醒的。比如张阿姨的亲哥哥,早上就给她发了个微信,说找谁来一起住,一定要谨慎选择,以防万一。张阿姨回复:不要紧,这是个双向选择。
小区物业经理也委婉地问她,“张阿姨啊,您不要生气,万一有人和你结了伴,后来在你家摔倒了,责任怎么算?”张阿姨先是一愣,然后说,“像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候也真是防不胜防,说不好的……”
“这本身想做的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要事先设计得这么复杂呢?”张阿姨喃喃自语。
然而说归说,别人的提醒还是让她有了更周全的思考。比如,她准备为将来的抱团结伴设置为期一个月的磨合期,也可以叫试验期,“在这个时期内,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迎接一个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和考验……”
张阿姨还想到了健康问题。“我尽量选身体情况好一些的人。”
“所以,我想应该有个见面了解的过程,如果必要,还要让他们的子女也来见个面,也可以签一个承诺书。没有子女的,要跟双方的街道社区讲一声。如果有突发事情怎么办,也得提前有个筹划……”
我看到张阿姨书桌上摆了一页信纸,上面密密麻麻——昨天她专门起草了一个关于抱团养老的协议。
“我把相处原则作为头条,还定了一个月的磨合期,还有生活问题。”张阿姨说,“现在已经写了五个方面,到时候再细化,我想叫我那个法院的朋友帮我看看,弄得规范些。”
张阿姨说,这些内容只是初步想法,也从网上参考了些。这当中,生病是很重要的问题,第一时间应该通知家属。还有,这种共同居住生活不是永远的,由双方自由选择留下或离开,一开始会选两到三个人结伴居住。
昨天下午我从张阿姨家出来时,她也跟我一块儿下楼遛狗。比熊“波波”在前面跑,“牵着”戴眼镜的张阿姨朝南门去。路上遇见了很多邻居,每个人见到她都打招呼,张阿姨也热情地停下来问长问短——她明显比我前一次见时开心多了。
推荐阅读:
来源:都市快报&&&&作者:记者 罗传达&&&&编辑:李如&&&&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抱团养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