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佛根本目的是什么人做梦有人说我杀了,我根本没杀人的,怎么回事,能告诉我吗,谢谢你们了

“十二因缘”解析众生为何于生死轮回中不得出离?

  在早期佛教中,缘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的,这里所说的“条件”其实就是“缘”。万物待缘而起,就是依条件而存在。没有了因缘的变化,也就没有了事物的存在。在缘起的基础上探讨人生现象的时候,释迦牟尼提出了“十二因缘”的理论。

  “十二因缘”,又被称为“十二缘起”,这一学说把人生之过程分为十二种彼此互为因果或条件的环节。其具体内容,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支,因果相随,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而不能得以出离。

  “无明”,即“痴”,就是不明,有时也被称为愚痴,烦恼,因为烦恼自然也就没有了光明,是为无明;

  “行”,造作义,指一切身心活动之行为,是因无明而产生的善恶之行为,尤其指的是心理的活动,心理的动向;

  “识”,即业识,此识随业受报,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引发的,携善恶种子来投胎;

  “名色”,即“名字”,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也指物质与精神要素的结合体;

  “六处”,即“六入”,在怀胎期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备,于出胎后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相互对应影响,故名“六处”;

  “触”,即“致”,接触。六根、六尘和合而成触,此指出生后六根与六尘之接触;

  “受”即“痛痒”,领受,主要是指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其实是对外境所起的一种情绪,包括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爱”,即贪爱,对于尘境,心生贪求,这是对事物的渴爱;

  “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指的是对事物的执著和追求;

  “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面的因(爱和取),生后面的果(生和老死);

  “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必招来世再生之果报;

  “老死”,即衰老和死亡。佛经中说,“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之身体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十二因缘”是早期佛教的代表性理论,也被后人称为“业感缘起”。这一学说为后来历代佛教徒所继承和发扬。

  后来,到了小乘说一切有部时期,人们把十二因缘和“三世”融合起来,认为无明与行是过去世的二因,感召了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果,此为第一重因果;爱、取、有是现在世的三因,可以感召未来世的生、老死之二果,此为第二重因果。这被称为三世两重因果。因此,佛教中有颂云:“过去二因无明行,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爱取有,未来两果生老死”。

你应该清醒,今生所受的一切苦难,皆因前世之业障

  佛说: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苦难,也没有无中生有的福报。

  我们今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苦难恶业,皆是由前世所犯下的过错,业力所形成,要相信这一切都是你自己带来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所犯下的一切罪业如果没有化解,不管经过多少轮回,都会紧随你。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苦难,也没有无中生有的福报,你的苦、你的福全都是你过去所作恶、善的结果。很多人疑惑自己作尽好事却不见有福报,那都是因为你前世作孽太深,今生度福报不足以抵去果报。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有人说:命,与其算,不如改;佛,与其信,不如修!你永远成为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永远成为不了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去修行,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既不知前世之事,更不知下世之果。你前世行善积德,今生就有福享,前世做了坏事,今生就受恶报或受苦难。如果人们都知道了今天的福报皆是由前世行善积德而来,今生受苦是前世作孽的结果,这样,人们就不会作恶,就会自觉的去行善积德,就会知道下世之果。

  你做了一件善事,就得一个好的报应,你做了一件坏事情,就有一个凶的报应。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生活中,凡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人,都很自觉的做行善积德之事。凡是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常干损人利己的事,这是一条规律。

  佛家的《三世因果经》既指出了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又指出了人只要弃恶从善并行善积德就可以改运的道理。因果经前面的四句话,就是因果循环报应的总纲。

  所有的善恶都在一念之间,一念善,积德积福,一念恶,积苦积难。很多人在苦难中放弃自己,觉得命运不公,因此心生恶念,进入果报的恶性循环。而有的人知道在苦难中忏悔,相信善的力量,因此得到诸佛菩萨的救度。在修行中学会感恩、广修菩提,渐渐找到了迷失的自己,逃脱果报的轮回。

  如果你曾经迷失自己,愿你此刻清醒,明白现在的一切苦难都是自己造下的,愿你此刻忏悔自己的罪业,坚持修行、广行善积德;如果仍旧执迷不悟,不是世间放弃你,而是你主动放弃了自己。

  愿你此生不再执迷,此刻清醒,你就是在救度迷失的自己。

为何光明专摄念佛人?不是普度众生的吗?

  只要我们被阿弥陀佛光照住,你就不会跑到三界六道里面去,阿弥陀佛直接把你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么有人问,为什么光明专摄念佛人啊?他不是平等普度众生吗?

  我们要注意平等当中有分别,不是佛的分别,是众生的差异所致。阿弥陀佛光明是平等普照一切众生,哪怕不信佛也平等普照,但是你要和佛光能够沟通得起来,还要有信心,要去念佛。因为阿弥陀佛这种无限的光明就凝聚在这个名号里面,佛度化众生,名号和光明是同源性的,这所有的光明、功能都在名号里面,所以我们念名号的时候,就是跟弥陀的光明对接。就好像国家电视台发射的电视频道信息是平等辐射,所有空间都有,但是你必须要有台电视,而且你要去收这个频率,才能够显现出它的音声、图像。是这么一个道理。

  我们要跟阿弥陀佛沟通,要把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在我们身心显发出来,就是要念佛。当我们念佛的时候,佛光就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这就是“佛光专摄念佛人,摄取不舍”。所以念佛很重要。不念佛内心就是五欲六尘,没有智慧。信心的根也是要靠念佛,在执持名号当中栽培,给它浇灌、培育,信根才能够破土而出,才能产生力量。这都是要在持名的过程当中,去完成这桩事情。

  阿弥陀佛的光明,运载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大愿的功能,这个大愿之海就在我们的周边。就像一条鱼生活在大海里面,它周边都是水,我们也是在阿弥陀佛大愿光明之海当中,换句话说,我们整个的众生,整个的虚空大地都是由阿弥陀佛的光明愿海所持。为什么说一念净信即能往生,因为我们周边就已经是了,只要一念契通,我们就即得往生,就如佛经中所说,非常快捷、圆顿,是由于我们被阿弥陀佛光明愿海所包围故,所托住故。这是四十八大愿中光明无量愿所传达的内容。

  如果要展示光明的功德,看看《华严经》,讲四十四种光明,毗卢遮那的光明的殊胜,再对照阿弥陀佛的光明,让我们觉得佛力救度众生,真是太不可思议啦!毗卢遮那,光明遍照,当他要下生,即释迦牟尼佛下生到南阎浮提示现八相成道的时候,他的全身的每个部位都在放光。其中就有个光从脚板照到地狱里面。地狱众生蒙光明照摄,就从地狱里出来,升到了兜率天。到了兜率天,感激涕零,就要报恩。本来想去拜佛,而不得见,由于佛已经下生人间。这时候,他以天眼观察,原来释迦牟尼佛还在阎浮提示现八相成道。天子欲下阎浮提,这时听到了天鼓讲经说法,他当下证到了十地。得到十地菩萨身份后,下人间来散花供养、赞叹。你看,当我们看到华严经这段经文的时候,就知道佛的威神力量是如此不可思议,我们是不是对往生的信心会增加一些呢?因此我们就不要过多地从凡夫的角度,说我业障重无法往生,你为什么不转过来看,看看佛的同体大慈悲心,佛的大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佛是要令我们一切众生全都往生,不留下一个众生。所以关注点一定要转换,我们只要相信、愿去,阿弥陀佛就有能力让我们去。这是光明彻照十方愿给我们的启示。

祸从口出!一言不慎即招无量剧苦

  释迦世尊,在过去因地修菩萨行的时候,曾经当过印度波罗奈国的王太子,名叫慕魄。

  慕魄太子出生后,便知道自己的宿命,无数劫以来的一切善恶苦乐,以及寿禾美丑等事,都记得很清楚,好像就发生在眼前似的。因此,他对恶报心存怖畏,一向寡言。

  太子十三岁的那一年,忽然大为转变,即时闭口不语,如聋、如盲、如哑似的,好像木偶和泥人一般。

  国王只有这么一位太子,而且普受举国敬爱,不久就要继承王位。国王眼见太子,虽用衣食,不说饥寒,虽有耳目,不存视听,本来是个聪明智慧的人,如今却变成和石人一样。

  国王非常的悲伤、忧虑,于是请教有学识的婆罗门教徒,问他们说:“太子为什么不能说话?”

  相师胡乱的回禀说:“太子的相貌虽端正,可是身藏祸殃,欲害父母,危国灭宗。他所带来的严重后患,不久将至。”

  相师又说:“国王之所以没有生育其他的太子,都是因为这个恶子妨碍的缘故。应该把他活埋,才能保国存宗,再生贵子。否则,国王和国家,都非常危险。”

  国王听信相师的妖言,为此深感忧愁,坐卧不安,于是召集亲信老臣,共议此事:“究竟是将太子远弃深山,还是把他沉溺于河水中?”

  有一位大臣建议说:“我们可在荒郊野外,造作一个深坑地室,将太子关禁在其中。另外派五个人,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国王采纳了这个意见,因为比较合乎父子亲情。

  此时,太子非常悲愍大众的疑惑,但既已锁口不语,即任由他们所为,不起计较之心。

  太子的母后,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悲伤,她捶胸流泪说:“我儿命薄,才会遭遇这种灾殃!”她自叹无权制止,只好把太子的衣服、珠宝璎珞等日常用物,全部装箱运往地室,更挑选了五个良善的宫人,咐嘱他们好好的伺候太子。

  国王派车把太子载往郊野,当时那间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太子在车上,作是思惟:“父王和母后,都以为我真是个痴哑,和木石没有两样的人。殊不知我之所以不说话,是为了要脱离口业,安身避祸。如今反而因此被邪人诬害,如果再不加以纠正,便会危害到更多的人。”

  于是,太子随即自取璎珞宝珠等饰物,安详自在的走到水边去浴身。然后,穿著干净的衣服,佩挂璎珞宝珠,来到掘坑造地室的地方,问工人说:“你们干么造这个地室?”

  工人们说:“国王有一个太子,名叫慕魄,喑哑聋痴,他年已十三岁,尚不能说话,我们造作这个地室,是要把他关禁在这里。”

  太子说:“我就是慕魄。”

  工人们不相信,跑到太子的车上去查看,太子已经不在车里。大伙儿又回到造地室的地方,仔细观察太子的威仪、言语、行动等,都和常人一样,使他们深感诧异。

  太子即问他们说:“你们详细观察我的形态、容貌、言语和行动,是不是像那般邪人所说的“外貌端正,内怀不祥,欲害父母,危国灭宗”呢?为什么你们也如此迷乱,相信他们的狂妄之言,而造此地室来关禁我呢?”太子神情安详,谈吐文雅,而且和蔼诚挚,大家先是惊疑,继而惶惧,伏地哀求赦罪。

  太子说:“奉令行事,没有罪咎。”并对劝请太子回宫的随从人员说:“我既已被弃,就不愿意再回宫中了。”

  随从人员立即飞奔回宫报告,国王和王后听了之后,立刻乘车前往迎接。

  国王尚未到达之时,慕魄太子自念:“如今已经脱离王宫的束缚,正好在此,一心学道。”

  没多久,国王和王后就驾车来到。国王远远地遥见太子端身静坐于树下,慕魄看到父王和母后亲自莅临,赶忙起身迎接,恭敬作礼。国王和王后,看见太子举止安详,出言文雅,不禁兴奋莫名,欣喜无比,即时催促太子回宫。

  慕魄惊怖的退避数步,合掌而对父王和母后说:“慕魄出生至今十三年,我的多生往事,一切业报,都尽在眼前,记忆犹新,没有一件忘失。人之所以遭受地狱痛苦,都是由于‘口业’造出来的。一生中如果有一言失检,就会遭受千万年的罪报痛苦。

  “我深畏地狱的罪报惨苦,所以出生以后,就很少开口说话,如此经过十二年。当我想到‘祸从口出’这一句话时,我虽然寡言,但非究竟,不如‘无言’,才能断绝祸根。所以,我就锁口不语,以免再造是非口业。”

  慕魄又说:“父王母后!我于往昔,曾经是一个国王,名叫须念。我以正法治国,奉行众善。杀人凶器,禁绝不用;惠施仁爱,救济困穷。当时很多的小国王看见须念王的大慈悲、大喜舍,一致感恩戴德,真诚来归。

  须念王为此大宴宾客招待各小国的国王。厨师为了准备各类佳馔美食,必须屠杀牛羊等六畜,因此禀白须念国王。

  须念王本来仁慈不杀生,但是为了款待嘉宾,事非得已,即点头表示说:‘好吧!’由此一言之失,死后即堕于大地狱,偿还杀生的血债。

  六万余岁当中,遭受煎煮剥裂等罪报,惨苦难忍!呼救没有人听到,求死不得死,谁能分担我的惨苦呢?受尽地狱种种酷刑之苦,罪报尽了,才再次得生为人。这是我在过去世,因一言而受无量剧苦的事实经过。

  我慕魄,为了要永远断绝一切痛苦,所以决心出家学佛。因为我每当忆及“因一言而受大痛苦”的业报事实,就会心寒胆裂,冷汗直流,惟恐重蹈覆辙,由于畏惧地狱的痛苦,所以才闭口不言。”

  国王知道慕魄太子的心志坚定,也就同意他去出家修道。慕魄太子一心精进,累积功勋,遂至成就佛道。

  来源:《佛教圣众因缘集》

  现在我们来说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法律认定的,都称为邪淫。佛陀制戒是允许在家弟子,正式夫妻间正常生活,但是禁止非夫妻关系的生活,以免社会造成不安以及教团的复杂,这是佛陀当时制定的。如果大家按照这规律的话,那么社会就不会有桃色纠纷的问题一大堆了。事实上,人间的和乐与夫妻男女正常的生活,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如果维系正常夫妻生活,没有乱淫,就不会带来感情问题,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造成社会悲剧。

  为了感情自杀,为了感情的问题而杀人报复等等的事情太多了。若是大家能深入了解佛陀所说的五戒,是非会减少很多,人人能在安乐中生活,自古以来有很多悲剧都是出自不正常的男女关系演变而来。越看这个社会越有问题,有关男女不正当关系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人人都能安份守己,在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中不乱邪淫,那么家庭、社会的和乐就不远了,如果无法做到这样,那么社会永远都在乱,家中的纠纷一大堆。一个能持守五戒的人,先生、太太都不用太挂虑,今天太太穿较漂亮出去,做丈夫的也不用烦恼说:“嗯!今天我太太穿得这么漂亮,是不是外面有问题,是不是外面有约男朋友?”疑东,疑西,甚至跟踪等等或是稍微一些怀疑的事,就发生家庭纠纷。

  若是大家能持守这不邪淫戒,太太要出去先生不用烦恼,先生要出去太太不用顾虑,不要说今天太太看先生穿了一件西装,打个比较花红的领带,皮鞋擦得亮一些,晚一点回来就问:“你今天几点下班,为何到现在才回来,这段时间去哪里?”像刑事办案一样,引起家庭纠纷家中便不会和乐。大家若持守这不邪淫戒,先生晚下班因塞车等等影响,回来跟太太报告一下,事情就好了,不会导致大家无法互相信任。

  若大家持守不邪淫戒,那么家庭、社会都和乐,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然的话这社会感情纠纷会越多。感情越开放、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可从报纸,新闻等等,听到或看到发生情杀、奸杀、强奸、诱奸、和奸的家庭问题,可以说非常多。不但破坏社会和乐、破坏家庭,还害了下一代子女,这实在恐怖!还害了下一代,影响下一代的青少年。佛陀为了这个世间社会及家庭的和乐,所以制定在家男女信徒不可邪淫,以免造成身心的不安产生痛苦,为什么邪淫会造成身心不安呢?丈夫在外面养个细姨(小老婆),养个细姨后,提心吊胆,而太太在外面养个男人,跟他发生男女感情纠纷,犯了邪淫戒,怕对方到处宣扬,事情泄漏出去,内心不安,一些小事情就提心吊胆,那么你怎么有精神修行呢?哪有精神做事业呢?哪有精神教育子女呢?

  所以,这种的邪淫问题,引起很多痛苦和不安,虽然往往是一时冲动,但是下场是很痛苦的。所以,我时常开示我们常住住众包括在家居士,凡做一件事情要因和果同看,你种下这个因以后遇缘会成就什么果,要不然,你只是说持戒,持戒,嘴巴有持戒,但内心不知因果观念,你若了解在做的因当中,以后会成就果,那么你就会慎重考虑了。

  邪淫戒具足四个条件成重戒罪不可悔:第一非夫妻,也就是没有授证为正式夫妻的一对男女。第二有淫心,见色起淫念的心。第三是同性恋,这一条问题很重要,现在社会很多同性恋,同性恋也是犯邪淫呀!这也是犯邪淫戒,你看,佛陀当时就发觉社会以后会有同性恋的产生,所以制定一条戒。第四是造成事实,造成行淫的事实,这都是犯了重罪,即成重罪不可悔,若是受五戒的信士,持五戒的信士,除了正式的妻室之外,与其它女人行淫,或是在家持戒的优婆夷,跟先生之外的男人行淫,都属于犯戒,重罪不可悔。如果在我们行为当中,犯了以上的四个条件,这样都是重罪不可悔过;若是男女双方发生了感情纠纷,但是没有犯邪淫,这是中罪可悔;起了欲心而未男女行淫,犯下罪可悔。

  在家居士,除了自己正式结婚的丈夫或太太之外,不得和任何男女发生肉体关系,否则就犯戒。所以,佛教说戒,是否犯戒主要在于你的心念,如果你没有邪淫之心,就不会主动犯邪淫戒了。都由我们的心念开始起个欲望,这种欲望的心态,你才犯了邪淫戒。假使万一被强暴或是被奸污强奸,是被人用暴力手段而你自己本身无法做主或反抗者,且你没有受乐。这样虽然你被强暴,但你没有破戒,因这不是自己要的,是不得已的。

  佛陀时代,听说印度有一些比丘、比丘尼已经修到很好的境界了,有的人已经达到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就是断除一切忧悲苦恼了,所以当然他没有贪瞋痴了,他可以说入涅盘,不再受生死果报的意思),或是因为他在病中或是有其它特殊的原因,不能反抗而被淫女以及被暴徒强暴,印度有这个现象呀!但因为阿罗汉他已经离欲,断无受乐之境了,他没有感觉到什么,没有受乐之境了,所以这种是没有犯戒。像现在很多人被人强暴或是被人拿刀押着强暴,这都没有犯戒。在我们这里可能有男众去强暴女众,但女众强暴男众倒是少见。如果是被强暴,非自己乐意的都没有犯戒,以上所说的是开缘。

  邪淫范围除不准与非夫妻间发生男女关系之外,即使是自己的夫妻也有所限制,不是说夫妻就没有限制。比如:佛菩萨纪念日、每月六斋日、父母生日、兄弟姊妹眷属死亡的日子,最好不要行淫。这种行淫都是犯邪淫。邪淫的罪过也有分为三品,与母女、姊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犯上品大罪;与夫妻之外,非夫妻间男女邪淫者是为中品罪;与自己太太非时非日行淫者犯下品罪。所以,以此三品轻重来分别下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牲。在一切邪淫戒中,以破净戒人的梵行者罪最重。

  所谓净戒者,也就是已经受了比丘、比丘尼戒,或是受了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戒者,已受过这种戒的人,乃至受八关斋戒同日受戒的信女信男。破净行戒亦称为污染了梵行,污染了别人的梵行。但须是第一次。若是过去这个人已经犯过这个戒了,假使他已受过了沙弥、沙弥尼戒,却这样被人破戒了,这就不是第一次,然后你再次跟他犯淫,这就不是破净戒。但为邪淫罪。虽然不是破净戒,但事实上属于邪淫罪。若没有受五戒而破他人的净戒者,虽未受佛戒,而没有犯戒罪,但其永不得求受一切佛戒。所以,不要说我是没有受戒的人,我又不是佛教徒,我去做坏事情没有关系。嗯!这并不是这样子,所以有个受戒罪和性罪,有说过了,戒罪可忏,性罪不可忏。

  如果你有受戒,你犯错只能忏戒罪,但是你犯错的事实,你就不能因悔过而消灭,只能忏悔以后不要再去做而已。因你做这件事已经成了事实,不能收回来了。所以,若真正犯戒者,是会被抛弃在佛法大海外边,也等于你有这种行为,不检点不改过,你就无法来学佛,永离佛法。所以称为破净戒者为边罪,被弃佛法旁边的边罪。邪淫戒除了以上所说之外还有很多,无法解释得很详细。比如说:不得说粗鲁的话,包括不得说一些淫欲杂语,让人听了心理会起欲念等等,一些引起人去动邪淫的心念和动机等等的细节,都属于邪淫戒里,这也都和邪淫戒有牵连,所以希望各位时时刻刻要自摄心。邪淫戒说到这里,大家若能专心一意守护,不犯邪淫,社会就和平安乐,每天就不会为了社会桃色纠纷的事情很多而来烦恼。如果每天担忧桃色纠纷你要怎么去修行呢?简单说,家庭都不会和乐了,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你怎么会有安定的身心来精进,悟佛陀甚深的缘起法呢?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两尊神和我们每天在一起,一尊叫同生,一尊叫同名,站在我们的两肩上。另外还有三尸神(鬼道的神,神有鬼神和天神之分)一位住在我们的头部,让我们多思;一位住在我们腹部,让我们多食;一位住在我们的脚部,让我们多淫。

  所以当我们吃饱喝足,脚上也很暖和的时候就容易做淫秽的梦。今天,这篇佛教常识的说法看看有没有截中本质,一同瞧瞧!

  离头三尺有神灵,名曰三台北斗神君,这是天上的福德正神分身而来,时刻和我们在一起。白天还有日游神,晚上有夜游神。那么这些神都来做什么呢?

  记录我们的意念,言语,行动。然后每到固定的时间这些神仙就会拿着记录到天上和天帝汇报,根据所作增幅减福,增寿减寿。另外还有一位神仙就是灶神,每到月晦之日也到天上汇报。

  上天处罚最重的罪有3样:不孝、杀业、淫秽。轻则小横小灾破财抵过,重则减福减寿大灾大横。很多同修都不清楚我们平时都被记录了哪些罪过,这里简单说一下。

  我们每个人生到人间都是带着福报来的,但因为不懂因果,不知守福修福10年8年就把这些福报折损了大半。

  首先,天地记人罪过以意恶为首,就是我们的思想。意不动,身和口都不会造业。那么神仙都是有他心通(五种神通之一),就是我们每一个想法一出现就和音响一样,这些神仙们听的一清二楚。

  我们的思想不停,这个音响也不停止,神仙把它记录下来,和我们身造、口说一样是罪过。那么意念有哪些是罪呢?

  念怨不休,别人的错失,我们时刻怀恨在心,总在心里记恨、嫉妒、埋怨,愿他人有失,愿他人身死,愿他人倒霉。

  看了、听到不好的信息,比如文字、图片,总在心里回想,像放电影一样,每过一次,上天就记录一次,和我们身造是一样的罪。

  想未来一些没有发生的,或不可能发生的事(不好的事)念念不断,这些想法里会不断夹杂不好的意念,上天也记录下来。

  口业大家基本都知道,就是骂人、损人、讽刺人,说他人的是非长短,挑拨离间、不正经的语言,黄段子,流里流气的社会话,缠绵悱恻引人遐思、邪思的语言。

  妄语——说自己已成佛道,或是某某仙再来,某某佛再来,以骗取供养。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很清楚,下一尊佛出世是弥勒佛。弥勒佛目前在兜率天内院讲法,再过56亿7千万年下生到人间示现成佛。也就是说,从释迦摩尼佛涅盘到弥勒出世之间,不会有任何佛来人间示现成佛。

  如果佛菩萨化身再来人间一定和光同尘,和普通人一个样子,看不出来,身份一旦暴露,立刻舍弃人身。如果说自己是某某佛再来,甚至显神通,那一定是魔来了。望各位同修慎知。

  很多师兄会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觉得色-情的画面看一下也没关系,只要不行淫就行了,有些人确实当时是能忍住,但他不知道,他已经深深的种下了邪淫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了,遇缘就会产生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过几天会破戒的原因,所以认识阿赖耶识是戒邪淫最关键的地方。那什么是阿赖耶识?

  简单说人有八识,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看字面也能理解。第七识是末那识,它就是一个传递作用,把我们所有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讯息全部传送给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专门记录我们所有善恶事的仓库。我们所做一切善恶,或非善非恶的种子全都储存在阿赖耶识里,纵使百千劫也不会遗失和消亡。因果就是从这里面来的。为什么看过色-情信息,当时控制住没有行淫,但过几天就会破戒呢?那就是阿赖耶识已经记录下眼睛看到的色-情画面和第六识——意识所产生的淫念,只要机缘成熟了,它就会现前起作用,导致戒淫道路上屡戒屡犯,这就是因果规律。八识一直以来都在主导我们的行为和心理。

  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所以今天你以为看一点点色-情的东西不要紧,只要不行淫就行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只要眼睛看见了染污的东西,第七识末那识就会毫无遗漏的把这些讯息传送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储藏起来,一旦遇缘,就是内心有贪,嗔,痴等颠倒妄想,而外在又有五欲六尘的诱惑。这颗含藏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就会马上现行起作用,让你在戒邪淫道路上屡戒屡犯。这才是戒不掉邪淫的根本。为什么再三强调如果想不受外界染污,保持清净心,就要“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听广播。”现在要加上一个“不上网”。就是因为我们六根(眼,耳,鼻,舌,声,意)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会起心动念,落下善恶的种子在阿赖耶识,将来遇缘都会开花结果的,这是很可怕,很危险的事。电视看新闻就行了,报纸看个标题,下面的内容不要看,是染污。上网只是为了查阅一些学习工作方面的资料,或者佛教论坛是可以的,但别的网站就千万不可以上,现在什么网站上没有点色-情的内容,通通把染污种到阿赖耶识去了,将来的果报全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色-情的东西一眼也不能看,无意弹到你眼前那叫没办法,还故意去下载点色-情信息不是地狱无门,你偏要入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不是老天让你倒霉的,不是别人欺负了你,更不是佛菩萨不保佑你,而是你问问你自己阿赖耶识里种下了多少染污的种子。我们平时所遇到的一切境遇皆是阿赖耶识现行起作用而招感到的。

  真正能明白八识的作用,尤其是阿赖耶识的功能,你就知道平时要避开哪些事,该熏修哪些善法了。为什么不能杀生吃肉,你杀他的时候不但在你的阿赖耶识里种下了杀生的种子,在对方阿赖耶识里也种下了仇恨的种子,畜生也有阿赖耶识的啊。将来它投胎做了人,即使还是做畜生,机缘成熟了他是一定会来报复你的,到时候你这笔债会不得不去还,比如你本来是一个聪明人,但你就会被他骗,这就是由业力牵引的。你不要说不亲自杀它就不认识你了,但在你的阿赖耶识里种下了杀生的种子,将来你自己就会送上门去还债的,这个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们想想自己曾经有没有自己去招来祸害。而放生能使彼此阿赖耶识里种下慈悲良善感恩的种子,对方将来遇缘就会来报答你。我们一生当中遇到的贵人有些就是这样来的。

七月十五快到了应对超度的意义有所了解

  七月十五快到了应对超度的意义有所了解念阿弥陀佛就能做施食和烟供能超度鬼道众生和供养六道众生

  现在一般寺院道场,很少讲经,解门、行门都没有了,最多每年打个佛七、禅七。平时以超度死人为主,这与佛教本质不相符,寺院是度活人的,现在佛教是度死人的,因此将佛教从教育变成了宗教。

  从释迦牟尼佛以来,佛家没有替死人念过经,没有做过超度,没有这个事情!释迦牟尼佛只有教学,讲经说法,祖师大德也都是教学,讲经说法,连领众修行都没有。

  忏法原为佛教忏悔罪愆的仪则和作法,始于晋代,历代相沿。

  盂兰盆会盛于唐代,为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供佛和超度亡灵的法会。

  宋以后又有水陆法会和瑜伽焰口,用以为信众积聚功德、超度亡灵。

  每逢初一、十五诵经礼佛,在汉地早已形成习惯。

  对于现代佛门里,大规模的超度佛事,据道安法师说:“超度是怎么来的?”大概起源于唐明皇。安禄山造反,几乎亡了国,好在有郭子仪这批将军,把这个动乱平息了。平息之后,唐明皇就在每个战场建立一个寺庙,叫开元寺,他的年号是开元,叫开元寺。纪念这些死难的军民,就好像现在忠烈祠这种性质,是这么个性质来的。

  国家搞了,民间也就向往了,国家每年做个大的追悼会,追悼纪念,请法师诵经回向,所以民间也就老人过世都请法师回去诵经超度。在那个时候是附带,很少很少,民间有家人过世请法师超度,大概都是大富大贵的人家,普通人不会。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但发展到现在,完全变质了。以前超度是寺院附带做的事情,一年也不过一次、二次,寺庙主要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这称之为道场。

  佛法的超度对象,主要是活人,如果平时不修行,临死抱佛脚,功效可想而知了。

  以后民间慢慢也就有这种做法,也是请法师大德诵经、拜忏、超度祖先,可能是这么演变的。

  现在佛教的环境,寺庙现在是很多,没有教学,都是法会、经忏佛事,这个不行,这个没有用处。法会是像学校里面举行一个活动,活动的根还是教学。譬如一个学期举行一、两次学生成绩展览,这就像法会一样,你平常没有真正修功,那个展览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起作用。

  近代倓虚老法师在《影尘回忆录》里,讲了一段超度的故事。当时,他还没有出家,住在天津与几个同参道友一起研究《楞严经》,“八载寒窗读楞严”。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间中药铺,一天中午,一位刘居士看店时,在柜台上打瞌睡,作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两个人,是他的冤家债主,这两个人欠他的钱,无法还债,上吊自杀。

  看到这两个人来很害怕,就问他们:“你们来干什么?”这两个人说:“我们来求超度。”他听是求超度,心就安了,不是来报复的,于是他就问:“要怎么超度?”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他说:“好!我答应你。”结果看到这两个鬼,踩着他的膝盖,踩着他的肩膀升天了。

  这两个走了以后,又来了两个,是他死去的太太跟小孩,跪在他面前求超度。他问:“怎么超度他们?”“你答应就行了。”就看到这两个鬼魂踩着他的膝盖,肩膀升天了。这就说明超度必须自己有修学的功夫。

  超度,有没有效果?不能说没有效果。最重要的是主法的人,如果是有修、有证那个力量就非常显著。

  《地藏经》中把超度的含义和超度的理论与事实讲得很清楚,超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度就是帮助众生得到度脱,要想超度冤家债主,解冤释结,超度过世的父母,家亲眷属与有缘众生,就必须要依据自性心内求法,必须要受持、护持弘扬大乘佛经,带给众生真实利益,把自己所修的真实功德回向给想要超度的有缘众生,才能帮助他们停止受苦,离苦得乐,增加福报,生到善道。

  佛在《地藏经》中给我们众生真实地展现了地藏王菩萨是怎样超度她母亲出离地狱的。地藏王菩萨的前生叫婆罗门女,她的母亲生前不信因果,不信佛法,造了恶业堕到地狱里面受极大的苦痛。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超度的人如何真正叫被超度的人,能够离开恶道,能够生天享受天福。经上讲得很清楚,超度的人本身要证果才行,本身的人不能提升自己境界,不能够证果,被超度的得利益就很有限了。像这个经上举的例子,像光目女,这是一个孝女,知道自己母亲在生的时候,造了许多罪业。

  她懂得佛法,要是如佛所说,她母亲做的行业,一生所做的事情,将来一定堕地狱,堕地狱就太苦了,地狱是容易进去不容易出来。她要想救她的母亲,那就只有求佛。佛教她用什麽方法?用念佛的方法,没有教她用别的。

  婆罗门女用念佛的方法,光目女也是用念佛的方法,不是用其他的方法,用念佛。婆罗门女一日一夜,我们今天讲精进念佛,她是一个凡夫,一天一夜为了救度她的母亲,念得很真诚、很恳切、很如法,一天一夜就得一心不乱,《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得一心不乱她就证果,所以她在定中就到地狱,地狱鬼王看到她来,合掌称她菩萨。

  她从凡夫,一天一夜的修行,超凡入圣,道理在此地。就问她:菩萨,你到这里来干什麽?她问鬼王:这什麽地方?鬼王告诉她:这是地狱。

  地狱只有两种人能来,一个是造业受报,一个是菩萨,不是这两种人见不到地狱。所以她就问,打听她母亲的下落,那鬼王告诉她:你的母亲三天之前已经生忉利天,不但你母亲生,跟你母亲一起受罪的人统统都生忉利天了。

  听说她有个孝顺的女儿给她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这个福报她生天了。

  这个福报怎么讲的?假如不是她母亲造罪业堕到地狱,婆罗门女一生可能都达不到这个境界,平常念佛懒散,怎么可能念到一心?这是为了救母亲拼命!

  所以一天一夜把自己的境界转变提升。她能够转凡成圣是什么力量?是她母亲这个缘帮助她的,她母亲生天是这个道理。

  如果她只做一个形式上的超度,没用!自己得不到福,被超度的人也得不到福。

  根据《地藏经》的记载,若要超度先亡眷属,应该恭敬、供养诸佛菩萨,读诵、受持诸种佛经。

  像从前梁武帝,《梁皇忏》就是这么来的。梁武帝很喜欢的一个妃子,也是造作罪业,堕落在恶道。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请宝志公来主持这个超度法会,以后记录下来,就叫做《梁皇忏》。《梁皇忏》的序文里面记载得很清楚,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将梁武帝的妃子,从恶道超度到忉利天。这类的事情,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很多很多,主法的人要有修、有证。

  信佛人都知道超度的力量甚大,所以要想尽各种办法来超度自己的有缘人,但是由于很多人不懂不明白超度的真实含义,虽然用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也花了钱,出了力,受了累,跑了很多冤枉路,结果却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超度的效果,为什么?因为超度必须要有真实的功德才行!

  如果只是口头上读经诵经,空念佛号,心外求法,参加形式上的法会,写个牌位,希望佛力超度自己的有缘众生,可是自己却没有依据佛经,依据自性做利益众生的真实善事,没带给众生真实利益,没有修到真实功德,那就超度不了与自己有缘的众生,因为开的是空头支票。信佛念佛的佛弟子一定要知道,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为实质服务的。

  曾经有人问海涛法师:“师父!假如我们买了动物以后,赶快给它放生;另一种情况是没有钱买动物,但我们为它念阿弥陀佛,或念六字大明咒,请问哪一个功德大?”

  海涛法师说:“各位,你想想看哪一个功德大?你救他的命只有救一次,虽然你救他的性命有功德,但它下一辈子还是动物,还要被杀。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没有钱救它的命,但是你帮它念六字大明咒,念阿弥陀佛,因此它最后一世作畜生,不用再受罪,你说你的功德大不大?所以等一下我们放生的时候,湖里有好多好多鱼,除了今天我们要放生的部分,你为它念佛,湖里的鱼要不要为它念佛?要!要用慈悲心为它念佛,或为它念“唵嘛呢呗美吽”,大家必须知道这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是相当不可思议的。

  “有一次,天气很热,好几千万只的小虫在泥土里生活,但泥土里的水渐渐枯竭了,这些虫子即将被太阳晒死,观世音菩萨看见这些虫子的遭遇,生起悲悯心,就变成一只蜜蜂,这一只蜜蜂一直念着“唵嘛呢呗美吽”,念完以后便飞走了,他也知道这些虫子一定会死掉,但由于它们临死之前听见六字大明咒,因此捨报以后再也不作小昆虫,不但如此,而且个个都成了大菩萨,这是经典里写的,叫什么菩萨?口溢香菩萨,因为他们的嘴巴会发出香味,为什么?他们被观音菩萨度化以后,生生世世常念唵嘛呢呗美吽,用这个音声度化世人,他们的嘴巴就像吐出香味一样,经常利益众生。所以各位,以后不管走到哪里,市场或餐厅,要不断地念唵嘛呢呗美吽,普遍与一切众生结善缘。将来各位成佛之后才能给予他们真实利益。”

  其实放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为所有众生行三皈依并为其念佛。我们救放众生的性命,他们虽然满心感谢欢喜,却都还是畜生,尚在三涂中受苦,未能真正解脱。我们惟有以至诚心为其念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令它们均能走入佛门,成为佛弟子,使其于今生报尽速能脱离三恶道中。而后以一句至高无上,统摄一切的「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盈盈满满地贯注其八识田中,既植道种,以后因缘成熟时必能值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永脱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这才是放生中的大放生。(当代佛教网--放生网)

虚云老和尚与白狐的传奇故事

  核心提示: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一位近代佛门的泰山北斗,一段神秘莫测的奇特因缘,共同演绎了一场高僧与有情生灵的旷世传奇,揭示了生命灵性的亘古真相。

  1936年春,南华寺开春期戒坛,在戒期即将结束时,曹溪驻防军第十六团团长林国庚来南华寺拜望虚云老和尚,他带来了一只狐狸,其毛色银白光滑,喙突出,尾巴细长蓬松,十分惹人喜爱。团长告诉虚云老和尚说这只狐狸的来历很奇特:起初是猎人从广州白云山捕获。他的一个朋友赵某以四十元买下,本来打算把它杀掉作补品。在将杀之时,他看到这只白狐用哀求的目光看着他,且频频叩首,遂生怜悯之心,于是用笼子将其关起来送到广州动物园中。后来赵某因事被捕入狱,虽然其事并非他的过错,但案子却久拖不决。赵某的妻子便向一个善于占卜的人寻问吉凶。还没待他抽签,签筒中的一个签已然在轻微晃动。于是她将其取出,其所示内容竟然是说她丈夫狱讼官司是因囚关白狐而遭致的果报,并指示她南华寺现有高僧住持,应该尽快将白狐送往放生,唯此才会让案子迅即终了。赵某的妻子于是从广州动物园赎回白狐,托付林团长将白狐送往南华寺放生。

  听过林团长的述说,虚云老和尚便收下了这只白狐。并为它说三归五戒法。然后把它放归后山树林中。每当饥饿时,它就会回到寺中找食物。僧人就给它喂以食物。奇怪的是自从云公给它说过三归五戒后,它就不再吃肉了,而喜欢吃水果。有时当寺院的工匠用肉搀杂果类食物给它吃,它觉出后,随即吐出来,还用前爪反复擦几遍。尔后怒视工匠良久,窜出树林,数日不返。

  有一次,白狐被一村民追逐,于是它像一只猴子一样迅速爬上一棵大树,面向南华寺不停地哀叫。一个沙弥听到后告诉了云公。虚云老和尚便赶往那棵树下。见到云公到来,白狐便立刻下树,跳到云公所展示的长衫上,好像一只家犬见到了主人一般。虚云老和尚便把它带回寺院,因担心它再次被人猎获,就把它放置在一个大笼子中,每天放它出来走动时,它也不再到处乱跑,只在院中活动,再也不去树林中了。

  有一天,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带领随从十余人来拜望虚云老和尚,走到曹溪门时,看到了这只白狐,蒋的随从举枪要打白狐,被蒋制止。而白狐摇头摆尾地引导着蒋介石前行,走到大殿中,白狐便飞跑至方丈室,咬着云公的衣角下楼。当云公与蒋介石详说了白狐的来历后,蒋抚掌大笑,夸赞白狐的灵性。

  当虚云老和尚坐禅时,白狐就趴在云公的禅床上,见云公坐禅时间过长,它就不时的捋云公的胡须嬉戏,示意云公休息。虚云老和尚睁开眼看看它,让它不要胡闹撒野,它就安静地趴了下来,不再胡闹了。

  后来白狐不幸被车轧伤,拖着受伤的身体在地上挪动却不能站起来。虚云老和尚看它时,它还勉强挣扎,示伤给和尚看。和尚知道其不治,哀怜它的痛楚,便开示它:“这个皮袋,无足留意,汝须放下,忏悔过去宿业,一念之差,堕于异类,复遭恶报,樱此痛苦,此是宿业报满,愿汝一心念佛,速得解脱”。白狐似会其意,连连点头,叫了三声而亡。云公为其配备棺木,依照亡僧的标准,葬于南华山后。

  动物不仅通人情世故,而且能够体察人的意图,并尽其所能地博得人类的欢欣,它们以无声的语言给人以慰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们人类应当生起悲悯之心,戒杀放生,善待众生,以求得人类与自然的长久和谐。

  [责任编辑:薛彤]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佛教仪式节日。又称佛诞节。中国东汉时仅限于寺院举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流传至民间。浴佛时间在史籍中有不同记载。蒙古族、藏族地区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日,即佛成道日、佛涅槃日,在这天举行浴佛仪式。汉族地区佛教在北朝时多在四月八日举行,后不断变更、发展,北方改在十二月八日(腊八节)举行,南方则仍为四月八日举行,相沿至今(俗称“四月八”)。

  唐代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唐代佛教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

  宋明浴佛传统迄宋明依然。《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在部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浴佛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而作为佛教延续和发展最重要的我国大陆,却至今未能纳入国家法定节日。以下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节日名称:

  台湾佛陀诞辰纪念日

  越南L?Ph?t??n(礼佛诞)

  韩国?????(释迦诞辰日)

  日本灌仏会(灌佛会)

  中国信众会到寺院,参与浴佛、献花、献果、供僧、供舍利、演戏等等节目。

  有些地方传统会将佛像请到街上游行,置于大象上,或以花车乘载。寺院会开放让信徒进入炷香、礼拜佛像、供养僧众。

  今日的华人地区,常会引入世间庆祝的习俗,如舞龙舞狮,张灯挂彩,甚至燃放炮竹。

  台湾地区台湾佛教徒普遍于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庆祝及浴佛典礼。经佛教徒之争取,1999年起,中华民国内政部在国定纪念日中正式纳入佛陀诞辰纪念日,日期为农历四月八日,由有关机关、团体举行纪念活动。由于日期接近“母亲节”(五月第二个星期日),一些庆祝活动也会于母亲节举行。

  香港香港在长洲、大屿山及屯门等地有大型庆祝活动,如飘色巡游等。香港旅游发展局举办的“传统节日巡礼”,亦重点推介佛诞庆祝活动。

  1998年,觉光法师为香港成功争取佛诞日为假期,提高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2007年起,“金色莲花表演坊”每年在香港举办千张佛诞卡大展。2013年5月起,更规划香港首届“佛诞文化节”活动持续一整个月,让社会大众参与。

  日本灌佛会(灌仏会,かんぶつえ)。亦名降诞会、佛生会、浴佛会、龙华会、花会式、花祭。

  相传释迦牟尼诞生时就会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正当佛祖讲话时,突然天雨花香、九龙吐水,因此在这天有些寺庙的僧侣会用甘草茶做成浴佛水,也称“香汤”,仿效这种情景为释迦像沐浴,因此称作“浴佛节”。

  佛的仪式一般是在佛殿或露天净地举行。浴佛的方式是在庙寺前置一小浴亭,亭内供释迦小像,旁贮浴佛水,佛水是药草煮炼而成,有甘草、百香草等,信徒每匀水淋佛,即饮之。举行浴佛大典的佛寺,大多也会举行放生法会,以结善缘,增进功德。

  浴佛除了纪念佛祖的诞生外,还有洁净世间众生心灵的作用:

  1.浴佛是藉外在的佛来洗涤我们内在的尘尘垢,让自性显发,同证如来的清净净法身。

  2.除缅怀佛陀之外,就是要我们净心,以浴佛的功德度脱七世父母及累劫怨亲眷属早离厄难,使法界六道众生出离苦海。

  3.今日社会人心不古,平常我们身体脏了可以用水洗净,衣服脏了也可以用水洗清;但人心的污秽黑暗,则要用佛的法水洗涤,故举行浴佛法会,实际上是籍此来洗涤我们的心灵。

  4.浴佛是提醒我们时时保有一颗清净心,透过浴佛节观照自己内心是否清净。

  《灌洗佛形像经》中载:“诸善男子善女人,于佛灭后当至心念佛无量功德之力,浴佛形像如佛在时,得福无量,不可称数。”但愿佛子的一念真诚,都能为未来植下无量福慧功德。

  1.浴佛可成就之十五种殊盛功德:-常有惭愧;发净信心;其心质直;亲近善友;入无漏慧;常见诸佛;恒持正法;能如说行;随意当生净佛国土;若生人中,大姓尊贵,人所敬奉,生欢喜心;生在人中,自然念佛;诸魔军众,不能损恼;能于末世,护持正法;十方诸佛之所加护;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2.《浴佛功德经》有记载:“浴像法,诸供养中最为第一,胜以恒河沙等七宝布施。”

  《浴佛功德经》又有记载,浴佛有以下的功德:现受富乐无病延年;于所愿求无不遂意;亲友眷属悉皆安稳;长辞八难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觉。

  (1)恭迎佛像。法会开始前,先在大殿内摆设香汤盆,放两把小勺。太子像则供奉在另一个地方。敲钟打板之后,僧众、居士等搭衣持具,齐集大殿,按平时上殿时的次序站好。闻磬声向上顶礼三拜。

  主法者于佛号声中开始浴佛。用小勺舀香汤三勺灌沐太子像。主法浴佛后,大众分两班依次照例进行。

  (2)然后僧值、悦众二人,以引磬引路,执事六人随后。二僧托香花盘行于主法者前,侍者随侍于主法者身后,口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前往供佛像处迎请。

  (3)到达之后,按序分班站立,大众同唱“稽首皈依大觉尊无上能仁观见众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宫皇宫降降迹雪岭修因鹊巢顶三层垒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赞,主法者拈香,侍者为其展具,顶礼三拜后,请出太子像,大众口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回到大殿。

  (4)安座沐浴。大殿内钟鼓齐鸣,迎像队伍到达后,主法者将太子像安放在香汤盆内,钟鼓、佛号停止。

  (5)维那举腔唱“炉香赞”,主法者拈香礼佛。

  (6)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三称)

  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称)

  (7)维那举腔唱“菩萨下云中降生净梵王宫右胁娩金童天月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并念诵“唵底沙底沙僧伽娑婆呵”

  (8)用毛巾揩干佛像身上的水迹。

  (9)回向皈依。浴佛完毕,大众仍旧归位,念诵《回向文》及《三皈依》,然后礼佛而退。浴佛仪式圆满结束。(当代佛教网--佛教文化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做什么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

  三障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三障。三障:第一就是报障,第二就是业障,第三就是烦恼障。

  一、报障。报障又分正报和依报。怎么叫正报?怎么叫依报?正报就是正当来受报的,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依报就是依靠这个来生活而受报,也就是衣、食、住等。

  我们人这个正报的身体,有好的,有坏的。有的相貌生来就非常英俊、非常的圆满,人人见着人人就欢喜,人人爱敬。见着这个人哪,人人都欢喜他,看着他有这种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样子。什么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英文就叫outstanding。这样的人,人人见了都赞叹:“喔!这个人真是有智慧!真是有善根!”这又分出两种。

  有的人,你看他有智慧,但没有善根,这是什么呢?这种人多数是妖魔鬼怪来到世界上。什么叫妖魔鬼怪呀?好像山精,在山里头藏的妖怪,就是那个精灵、魑魅、魍魉等,这些妖怪年头多了,成了老妖精,可以吃人的。后来他也死了,死了来做人,他就比一般人多少聪明一点。但是他做事一点也不聪明,尽做糊涂事。什么坏他做什么,啊!专门不守规矩。哪一种事情是对人最有害处,他大约就做这一种事情,所谓“唯恐天下不乱”,专门扰乱社会的秩序。这一类就是有智慧而无善根的。又有些人在前生尽作好事,但是不研究经典,所以智慧就没有那么多,很愚痴的,这是有善根而无智慧。又有的人,相貌既美满,寿命又长,也富贵,也富有;有的人相貌既丑陋,寿命也不长,很小的岁数就死了,这都是前因后果所现出来的正报。

  依报,就是我们依以为生的衣、食、住、行。依报也是由前生所种的因来的。你前生种善因,今生果报就好;前生种恶因,今生果报就坏。所以,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种恶因,将来就不会受恶的果报了,这叫报障。

  二、业障。业就是事业的业,不论出家人、在家人,一定都有一种事业来做。一做事业,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很多困难的事情发生。遇到困难的问题,就会生出烦恼,生出种种不愉快的事情,这就叫业障。

  三、烦恼障。我们人都有烦恼,这烦恼多数由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多数由贪心生出的,由瞋心生出的,由痴心生出的。你怎么会有烦恼?你有贪心,贪不来,就生出烦恼了。你有脾气,事情不合你的意了,就生出烦恼。你愚痴,不明白了,就生出烦恼。为什么你有烦恼?又因为你有一种慢心,你有一种骄傲心,你看不起人,于是乎就生出一种烦恼。为什么你有烦恼?又因为你有一种疑心,对一切的事情都生出怀疑,一怀疑也就生出烦恼。还为什么生出烦恼?因为你有邪见,见解不正当,所以就有烦恼生出来。如果你有正知正见,你有真正的这个智慧,对一切事情就都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既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始至终都非常的明了;你既然明了,就不会有烦恼。所以烦恼障是由贪、瞋、痴、慢、疑、邪见生出来的。

  这部《心经》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破除报障、业障、烦恼障。它怎么破除的?因为它有真正的妙智慧,有真正如如不动的真心,所以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我们明白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会有真正的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就能把三障给破除了。

  心无挂碍离报障。你这个心没有挂碍,就离开你这个报障了。什么叫报障呢?我们这个身体就叫报障。为什么我们有这个身体?就因为有所挂碍。你若无挂碍了,也就是苦乐一如,也无苦、也无乐;也就生死一如,也没有生、也没有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都无动于衷了。苦乐一如也就是顺逆一如,在顺的境界是这样子,逆的境界也是这样子。总而言之,没有什么可以把他的心给摇动的。为什么不能摇动他的心呢?因为他无挂碍了。有所挂才有所碍,无所挂就无所碍。

  这“挂”是怎么样呢?就是吊上,在这儿挂着。“碍”,就是有所障碍。你若无所挂,根本就没有一个挂,又怎么会有个碍呢?你能无挂就无碍,所以说“无所挂碍”。无挂碍,也就是了生死了,这时候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二乘人在他没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就告诉他:“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就慌上来了,就要跑了,说:“我从来没听见这个法,怎么‘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个我不相信!”二乘人不相信这种道理,所以现在说的是菩萨。

  菩萨悟得“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要你能回头转身,能以一回头就是了;就是你一转、一转身也就是了。为什么我们不明白菩提?就因为我们背觉合尘,你再能背尘就合觉了。心无挂碍这个时候对一切生死、苦乐、顺逆的境界都无动于衷,这就无挂碍。这个时候就离报障了,这个身体的障碍就会离开了。我们为什么离不开这个身体?因为我们把身体看得很重。所有的人求名、求利,日夜奔波忙碌,为的什么?就为了这个身体。想法子给这个身体做个好好的奴隶,做个好好的马牛,不愿意对不起这个身体。

  可是这个身体对你毫不客气,为什么呢?你对它再好,啊!好像那个波斯匿王在孩孺的时候,肤腠也润泽,气血也充满;等到老的时候,就“发白面皱,逮将不久”了,发也白了、面也生了水波浪了。面上的皱纹就好像大海的波浪似的,在这脸上一层一层的走。“逮将不久”,很快就会死了。这都是因为有挂碍,挂着这个身体就有报障。你若无挂碍了,不执着这个业报的身,就是无我了,无我就没有报障了,所以才说“心无挂碍离报障”。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是说你若是无所挂碍,就没有恐怖,就不怕了。没有恐怖,就能远离颠倒梦想,一切的颠倒、梦想都没有了。没有恐怖就破除你的业障,没有颠倒梦想就破除你的烦恼障。

  这个“无挂碍”是很不容易做得到的,好像说我什么都不想,我就想我的父亲、母亲,不错这是孝道,虽然是孝道但这也是挂碍。或者说我什么都不想了,我就想着我的儿子和女儿,这是一种慈悲心,虽然是慈悲心也是一种挂碍,这是好的挂碍。又或者说我有个朋友,很久没有见面了,我朝思暮想,早晨也想、晚间也想,虽然这么想,但是就见不着面,这也是挂碍。总而言之,你放不下的就是挂碍,你能放下就是无挂碍了,所以说“无挂碍名真放下”,这才是真正的放下了。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我在中国的时候,在苏州灵岩山遇到一个真正放下的和尚。我在去年暑假的时候讲过一次,不过有很多人没有听过,所以再讲一次。这个和尚是参禅的,一天到晚参禅打坐,他的名字叫大休。这个大休禅师,他专门参禅打坐,以后他真放下了。怎么放下呢?我告诉你,他写了一幅对联,他说:“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无大,也没有大;无小,也没有小;无内外,也没有内、也没有外,你说这是个什么?“自休自了自安排”,我自己休、自己了,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他安排什么事情呢?很奇怪的,他在那个石壁上凿出个窟窿来,这窟窿正能坐下一个人。他又用石头做了一块石门,这个石门又用铁凿上,可以开、可以关的。他就自己坐进那石壁里,把石头门关上,就圆寂了、入涅槃了,就了了!你说这多简单。

  无挂碍名真放下。什么都不执着了。

  再无恐怖业障除。为什么恐怖?就因为有业障;你没有恐怖,业障也没有了。

  远离颠倒生相破。我们众生就是颠倒;若能离开颠倒,就是生相无明也破了。

  梦想粗细沙惑如。你若没有颠倒,就没有梦想了;没有梦想,也就没有粗惑、细惑,也没有尘沙惑了,都是合真如的妙理了。

  三障消融圆三德。这时候你的业障、报障、烦恼障都消融了。“圆三德”,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这三德也圆满了、圆融了。

  远离颠倒生相破。我们众生就是颠倒;若能离开颠倒,就是生相无明也破了。梦想粗细沙惑如。你若没有颠倒,就没有梦想了;没有梦想,也就没有粗惑、细惑,也没有尘沙惑了,都是合真如的妙理了。

  三障消融圆三德。这时候你的业障、报障、烦恼障都消融了。“圆三德”,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这三德也圆满了、圆融了。

  世间的欲念有善恶两种,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开世间的一切;若起恶念则人生方向就会偏差,因此产生了烦恼。

  有一次,佛陀来到一个小镇说法,有位富翁也和镇上的许多人一样,虔诚地聆听佛陀宣说人生的真理;听完之后,他便向佛陀请示:「听了您的教诲,知道心要时时保持平静,最近我正为了家产而烦恼,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宁;我知道心不平静的根源是因为有烦恼,但是要如何去除烦恼呢?」

  佛陀问:「为什么家产会让你如此烦恼?」富翁说:「因为我年老了,却不知要如何放下财产和事业?」佛陀问:「你有儿子吗?」「有啊!都已经成家了。」佛陀说:「既然儿子长大了,为什么不让儿子继承产业呢?」

  富翁说:「我的儿子从来也没有料理过家务,更没有帮我经营过事业,他什么都不会呀!」佛陀说:「每一种技艺、学问都是学习而得的。你的儿子既然长大了,应该可以好好将你的人生经历教授给他。」富翁又说:「我要教他,但是他却没有意愿要学。」佛陀说:「你能『放下』,自然就有人接。人生无常,生命只在呼吸间,当最后的一天来临时,即使放不下所有的一切,但是又真正能带走什么?」

  富翁听了,仍然犹豫不决。佛陀又举了一则譬喻:「人生的欲念有如一把干草,点火之后,你拿着这支火把逆风而行,火愈烧愈大,很快就会烧到手掌心,若不放手就会烧到手腕,再不放就会烧到身上。」富翁此时才真正体会了佛陀的教诲,放下了心中的烦恼。

  我们也要淡泊知足,不要有不舍之心。因为生命在呼吸间,如不及时反省、看开,放下欲念,这对我们的心念会有很大的杀伤力。

  人的言行举止总是在一念心,我们要时时抱持一分平静、淡泊的心,不贪名利、不求权势,自然内心就会很平静,且能守在本分事上,尽己所能贡献于社会。(当代佛教网--佛教故事)

抄好的经文要怎么处理呢?

  首先我们必须赞叹抄经的功德,抄经是修行的基本,一定要会抄经、念经、背经、印经典,抄经是修禅定、消业最好的方式。

  在中国佛教里面有一个典故,有一个女人,生前很喜欢吃螃蟹加一点酒,吃醉蟹!后来因为生病死了,死后下到蟹山地狱,整个山都是螃蟹,先咬她的眼睛,再吃她的身体。虾子跟螃蟹很可怜,眼睛没有眼皮,要死前眼睛最痛苦,然后是身体。所以她就托梦给她先生,她说:「夫妻一场,拜托你到隔壁找法师,帮我抄金刚经七遍。」那个法师很慈悲的帮她抄了一遍,当天晚上就来跟他先生感恩说:「我现在痛苦比较减低了!」七遍抄完,马上就生天了。这是抄经的功德。

  抄好的经文要怎么处理呢?在台湾大部份都是火化掉,但是传喜法师建议说:「火化太浪费了,这抄经的功德很大,可以找空地盖个仓库,把抄好的经文全部放在里面,就形成一个法舍利塔,大家来拜多好呀!」各位看这意见好不好?我们也盖一个,真的没有地方放才把它火化。但是火化不是在回向功德喔,中国人做了什么善事,就把收据拿到天公炉烧掉,向天公报告我做了哪些功德。

  不是这样的,抄经是在你抄的当下修禅定,专心慢慢的抄,一边思考法义增长智慧,当下就是功德,抄完经马上回向。我有一个医生朋友,听我讲抄经功德很大,就每天抄《心经》送给朋友,有一天打电话来骂我:「同学呀!没抄没事,现在抄到鬼来找我,你叫我写这什么东西啊?」我就问他:「你有没有回向?」他说:「你又没讲。」其实我有讲,是他忘了回向,每次抄完经就送人,他的冤亲债主得不到功德,尤其他在做医生,所以鬼就来拜托他回向;回向后旁边的鬼道、生病的众生,都得到功德了。

  所以,就算当天没有抄完,要休息前就要马上回向。抄好的经可以保留,太多了可以按照祖师的说法把它火化,火化后灰埋在干净的地方,不要被人家踩到就可以。如果哪位菩萨家里有仓库,愿意发心,大家将抄好的经都寄给你,你统一处理回收,回收以后再作成抄经本,这样更好。(当代佛教网--佛教文化网)

如果堕过胎该怎么办?如何化解堕胎的果报?

  感恩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拜)

  众所周知,堕胎果报惨重,会导致诸多不顺,生育困难,夫妻不和,家中孩子不孝,小孩子会莫名的哭喊,堕胎父母双方身体差,种种顽疾困扰难以治愈,身心极痛苦,工作不顺利,财运差,福报折损等等,发生了这些情况都有可能是以前堕过胎的缘故。

  如果已经发生了堕胎事情的夫妇,则要诚心忏悔,并用实际的行动去弥补自己的过失。实际的行动包括关爱他人的孩子,放生,持不杀生戒,吃素,行善布施,然后可以多念《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忏悔!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是佛陀留给末法时代众生的一部殊胜佛经。为了避免末法时代人们遭受最重、最多的堕胎杀业,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慈悲地在提前开示了堕胎的种种罪过,为末法时代的菩萨如何救护诸童子、胎儿,如何得到长寿灭罪的种种功德,为那些造重杀业的无知父母提供了一盏从地狱走向光明解脱道的指路明灯。

  再次感恩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拜)

谈天说地问自己之每周一经节目

  一切生命皆依靠摄取饮食维系生命存在,若能超越温饱享乐美味佳肴者,便是一种高尚的享受。所说的“民以食为天者”大概是指此而言的吧!

  所以,人们把饮食的事;请客做客;集会狂欢;饮宴作乐的事,看得跟天一样重要!若有美食美酒少吃一顿;少请一次便耿耿于怀!再好的朋友、再近的亲戚相遇相知若无美食美酒款待,当下也便沒了情义!依此引出的一系列与吃有关的礼仪、理义、清規、情感、韵律等思想行为,也就衍生、发展成了“饮食文化”。

  古时亦有祭天祈福的习惯,聚会吃喝是善是恶;是福是祸?众生怎么看;佛陀怎么说?由此引深到現今、自身该怎么看呢?下面且听如来世尊的讲说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多罗来诣佛所,与世尊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世尊!我作如是,为多福不?佛告郁多罗:实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

  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

  佛说此经已,年少郁多罗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正如我所听闻的一样,当佛陀住在舍卫国孤园时,一天有一位少年婆罗门叫郁多罗,来拜访世尊。相见问讯后,坐在一边对佛说,世尊:我经常如法行乞,将乞来食物供养父母,使他们安乐离苦。世尊:我这样做是多福吗?佛告少年婆罗门说,若有像你这样的如法乞食,供养父母的人,令其安乐除去苦恼,有大福。尔时世尊立即说偈曰:如法於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有好的名誉,命终生天上。佛说此经已,年少欢喜而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门名优波迦,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诸婆罗门,常称叹邪盛大会,沙门瞿昙亦复称叹邪盛大会不?

  佛告优波迦:我不一向称叹,或有邪盛大会可称叹;或有邪盛大会不可称叹。优波迦白佛:何等邪盛大会可称叹?何等邪盛大会不可称叹?佛告优波迦:若邪盛大会系群少特牛、水特、水牸,及诸羊犊、小小众生悉皆伤杀,逼迫苦切,仆使作人,鞭笞恐怛,悲泣号呼,不喜不乐,众苦作役。如是等邪盛大会,我不称叹,以造大难故。若复大会不系缚群牛,乃至不令众生辛苦作役者,如是邪盛大会我所称叹,以不造大难故。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祠祀等大会,造诸大难事,

  如是等邪盛,大仙不称叹。

  系缚诸众生,杀害微细虫,

  是非为正会,大仙不随顺。

  若不害众生,造作众难者,

  是等名正会,大仙随称叹。

  惠施修供养,为应法邪盛,

  施者清净心,梵行良福田。

  如是大会者,是则罗汉会,

  是会得大果,诸天皆欢喜。

  自行恭敬请,自手而施与,

  彼我悉清净,是施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信心应解脱,

  无罪乐世间,智者往生彼。

  佛说此经已,优波迦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佛住舍卫国给孤园时,时有年少婆罗门名叫优波迦,来拜见佛陀。当面问讯慰劳一番,却坐一边对佛说:瞿昙,很多婆罗门经常称叹邪盛大会(杀牲祭天大会),沙门瞿昙你也会称叹邪盛大会吗?

  佛告优波迦,我不是一概称叹的,有的邪盛大会可以称叹,有的邪盛大会是不可以称叹的。优波迦说,什么邪盛大会可以称叹,什么邪盛大会不可以称叹呢?佛告诉优波迦说:如果这个祭天的邪盛大会,杀害很多大牛、小牛、大水牛、小牛犊以及体积较小的大羊、小羊等小小众生的生命。并且逼迫仆人痛苦劳作,辱骂、鞭笞、抽打、恐吓,一片悲泣呼号声。其状目不忍睹;其声悲不入耳,如此这样的没有半点欢喜、欢乐的众苦作役的悲烈场面的邪盛大会我不称叹,因为他们在制造更大的灾难。所以说,如果大会不系缚群牛,甚至不令众生辛苦作役的,这样的大会为我所称叹,因为他们不造大难的原故。

  尔时世尊当即作偈说(其义如偈已经清楚,在此不翻)。佛说此经已。优波迦婆罗门闻佛说欢喜,作礼而去。

  注:特牛:指公牛或大牛,犊:指小牛,怛:(答):悲痛。笞:(痴):用竹板拷打犯人。

  久見婆罗门,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列位朋友:让我们沐浴在正法佛学的暧阳春风里,轻松愉快地渡过每一周!

  上经讲述了举办邪盛大会的种种过错,下面一经则教人如何去做人天善行的惠施与供养,佛陀给与了很高的贊扬与鼓励,用偈述说如下纭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广说如上,差别者,谓随说异偈言:

  无为无诸难,邪盛时清净,

  如法随顺行,摄护诸梵行。

  馨香归世界,超过诸凡鄙,

  佛于邪盛善,称叹此邪盛。

  惠施修供养,邪盛随所应,

  净信平等施,梵行良福田。

  彼作如是施,是施罗汉田,

  如是广大施,诸天所称叹。

  自行恭敬请,自手而供养,

  等摄自他故,邪盛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净信心解脱,

  于无罪世界,智者往生彼。

  佛说此经已,优波迦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注:此说邪盛大会,是指祭天仪式而言。本经对上经所述邪盛大会,两种不同作法所产生的差别作为,而说不同偈子。其大义为:没有作为就没有诸种苦难。邪盛大会若是清净的,如法随顺的行为,摄护(所收获的)诸种清净梵行,其功德有若香气远播,流芳久远(功德)。所归依的世界会超过所有粗野、恶劣的俗凡世界,佛于行善的邪盛大会是称叹的。

  惠施于众,来修供养的功德,邪盛大会应做这种响应,以清净信食心,不分贵贱,平等施与,这是在种梵行优良福田。他们这样的惠施,实际上是在施与罗汉的福田。像这样的施舍行为要扩大开来的话,为诸天所称叹,就等于自己在恭敬的启请诸天,并亲手做供养。平等的摄获自己和他人原故,那么这个邪盛大会会取得很大成果。有智慧的人应当这样做惠施,净信心增长,并得到解脱,于无罪的世界里,智慧者会往生到哪里去。佛说此经已,优波迦婆罗门欢喜作礼而去。

  久見婆罗门,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列位朋友:让我们沐浴在正法佛学的暧阳春风里,轻松愉快地渡过每一周!

原标题:女人学佛从什么地方开始

女人学佛从什么地方开始呢?要从不妄语开始。不妄语就是不随便讲话,不仅不讲骗人的话,也不讲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个非常重要。

女人相对男人心思更敏感,念头更多,疑心更重,烦恼更多,“口业”更严重,“三个女人一台戏“、“七大姑八大姨”、“长舌妇”、“闲话八卦”、“搬弄是非”,说的更是女众。女人爱讲闲话,一讲就是好几十分钟,甚至半个钟头,情绪来了,向人诉苦,一说就是几十分钟,甚至几个钟头。

语言往往是是非的来源。佛教五戒、十善当中,针对口业的规范是最多的,所以我们要不说是非,也不要诉苦,因为口业最容易犯戒造业,也最容易消损自己的福报、增加自己的罪障。我们既是身为学佛之人,应该以佛法作为自己起心动念的准则,而不应该还像没有学佛以前一样,把以前的脾气、个性带到佛门来。所以修行从不妄语开始,对于是非不看、不听、不说、不传,即使闲话也不要讲,要惜话如金,守口如瓶。

很多人说话,一开口就说别人的短处,好像没有说别人过失,自己就很难过;一提起某某人有如何之短处就眉飞色舞,心里特别舒服。其实,评论他人,揭露他人的过失。即使你是学佛之人,你的相续功力根本无法洞见他人是非的真相。就不要乱加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评头论足,徒增烦恼,唯造口业。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更不可图一时之口快,而招致无边痛苦。

我们对他人的诋毁,绝大多数是出于嫉妒等烦恼,而给他人扣“黑帽子”。世人也说:众口铄金、闲言蜚语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等等,诋毁对人的伤害确实非常厉害,当世果报也惊人,现在这个时代,有些人特别喜欢诋毁他人,闹得社会上谣言纷纷。大家一定要头脑清醒,对种种捕风捉影的传言,切不可轻易相信附和,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要说任何人的过失。

如果烦恼炽燃,想要诋毁别人时,应及时反省:我是一个修行人,不应该有这种恶念,如果我去诋毁他人,那自己修持菩提心又有什么功德呢?

佛经云:大菩萨宁可死,也不说别人的过错。因为说别人的过错是在断自己的慧命,如果被你攻击的那个人已经修成罗汉或菩萨果位,你攻击他,如同鸡蛋碰石头,自己反而被撞下地狱,一下地狱就是千万劫,远远超出你一生的生命,大菩萨很有智慧,所以宁可死也不说别人的过错。

修行是修自己的心,不是修别人。有的人特别爱管闲事,爱挑别人的毛病,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对,总是说些长短是非。你没有开慧眼还不是佛菩萨,没有那么高的智慧,也不知道他人的发心动机是什么,所以无法知道别人是善是恶,是对是错,你把自己管好就行。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别让它们散漫,别让它们造业。

你到清净的道场,没有好好护持自己的身口意,造业了,这么清净的道场被污染了,家庭是道场,工作也是,我们应该把一切观为清净圆满的道场。要修的就是自己这颗清净心。我们一定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别让它们造业。止语才能守心。

永远不要轻易说别人的缺点和毛病。无论何种动机。说别人不爱听的话,说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这都是恶语。你让他伤心,让他生气,他所做的善根就会被摧毁,这就等于你摧毁了他的善根。也许有的人会说:“我是为了他好”。如果你真是为他好,也得看看,你有没有调伏他的能力?你们之间有没有这个缘分?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你们之间没有这个缘分,你却说他的缺点,不但不能让他改正,反而还会让他生气、烦恼。如果你明明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还要这样做,那就有一定的罪过。因为你发心不正确,将来要感受果报的。在因果面前谁也躲不了!所以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伤害他人,说了一定要忏悔。

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不要以为自己无足轻重。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佛法,代表着上师。很多人都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去看佛法、看上师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能将佛法传播开来、燃遍大地的火种。尽管我们还是凡夫,我们还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具足圆满的慈悲与智慧来救度众生,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在自己的位置上如理如法地修行。我们可以通过温和善巧的言行,高尚的品德,让他人去了解佛法,认识佛法,接受佛法,修持佛法。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救度众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佛根本目的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