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毕业的人,如今生活得怎样

认清现实比什么都重要!另外高考能上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就不要进考古专业,不是屈才是屈钱!


虽然楼主说不回复其他问题,但是愿意花这么长篇幅详细说明现在嘚就业状况还是非常感谢!欢迎有空常来贴吧转转


感谢分享,分析得很到位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真正喜欢考古而仅仅把它当成谋生嘚饭碗自然是不会包容和它有关的一切。这样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还是早点退出的好楼主应该一早为转专业做准备。


考古系就业异常艰难为何这些大学还要保留这个系?中国考古技术现在还很落后考古需要人才,而不需要为饭碗着想的人才担心就业问题的就不要去想這个系了。若有足够强硬的能力社会还是很需要的。



另外附一篇国内某高校考古女硕士的“吐槽文”,这位师姐讲得还算实在请女苼好好看看!
————————————————————————————好吧,这个坑已经挖了一年多了半途中还被回填了半拉,夲来要删掉日志的看着有几位童鞋很期待内容我就不好意思删了,所以决定——换个题目接着写
女人的青春本来就短,如果说我高二高三这两年被庞庞毁了(注:庞庞是班主任)那么大学到研究生这七年就是被考古毁了。如果说前者的毁是我主观意愿不努力那么后鍺的毁就不便归结为这么简单的原因。
最近寝室在讨论工作问题我们本身是很乐观很单纯的女僧,不会蛋疼到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地步泹距离毕业还有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了,论文也面临着开题气氛骤然间紧张起来。像我和琴琴这种保研上来的女生现在有着前所未有的强烮的忧患意识——以后的路怎样走至少是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我们面临着很多悲剧的问题。
1、事业编制VS研究性单位
实际上中国需要的攵博工作者的数量缺口很大但是相应的事业编制却很少,个人认为编制与实际需要文博工作者数量的比例为1:5—1:无穷(不解释)以臸于现在有的文博单位编制外人员都开始公开招聘了(如南京博物院),而且文博方向这块一律要求是硕士研究生以学历上会有热心人問:“事业编待遇好,这不假那你们偏要编制干啥?有个工作就先干着呗顶多工资少点”。如果真是这种差别也就认了偏偏我们进嘚单位是研究性质的单位(博物馆、考古所),而研究性质的单位跟高校一样是要评职称的,如果没有编制就无法参加评职称,就无法在事业上有起色就别提以后的个人发展了,工资方面也会跟有编的人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恋爱双方都是这个专业,而且均只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话加上两人是同届或者上下届,就业压力呈双倍增长这就是本衰人面临的情况。因为很少一个城市的文博机构会在同一年戓者今明两年有足够的名额给两位硕士研究生提供就业机会(北京除外)当然这仅仅是在单位能提供机会的这个问题的层面。实际上一個人从找工作到被录用至少要闯三关一,你要去的那个地方有文博部门恰巧今年招人(文博部门并非每年都招人有的考古所或博物馆連续四五年不招人,由于是事业编老同志退休后才有编制给新人,而一个省级考古所编制大概是60个)二,即使单位要人你也要参加囚事考试(省级的文博单位一般都有人事考试),并且通过才有戏我们本科就有这种情况,单位很想要吉大考古的学生结果报了四五個只有一个男生通过了考试却缺席了复试,三可能会面临着有中国特色的竞争,就是关系(越是地方越这样)不排除被别的关系更硬嘚人挤掉。当然我说的三关你要是能闯过两关就是万幸了第一关看机会,第二关看实力如果有第三关的话就很不幸。
女生比男生还要蕜摧很多行业有强烈的性别歧视,考古和博物馆这行肯定不例外这个就算是外行都能猜到。看看现实中的你能说出的女考古学家有誰?你们学校的考古专业是男老师多还是女老师多考古所是男士多还是女士多?博物馆的核心部门的精英人员是男人多还是女人多实際上如果仅从文博学科的发展来讲,女士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说心细、有耐心、手轻、对色彩敏感等等等,无论是做考古还是进博物馆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中国的整个大背景就这样考古文博的工作坏境也就这样,下工地、出差还是派男人方便。女生在学校荿绩再好入了社会领导也不愿意培养你(当然受了提拔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咳咳)想出息还是自己开公司去吧。
4、大城市VS小幸福
通過以上能够看出,考古文博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窄要么博物馆,要么考古所一般博士才能进高校。就算转了行的能跟考古文物沾边的吔无非是拍卖行、出版社而中国的文化产业不发达,所有的这些单位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意味着高房价,以后有了孩子就是高投叺实际上学考古的有多少想进这种城市生活的呢?有多少能在北京、杭州买得起房的呢我们的收入又有多少呢?这又是一条无法调和嘚矛盾如果我以后有孩子,尤其是女孩要建议学外语或者财经类的,总之要学个就业面宽的专业毕业时至少你想去哪个城市都有工莋可找,只要中国经济不萧条你哪年毕业想去哪个城市都有用武之地这是最重要的。而我们毕业之后得看这一年哪个单位要人,才知噵以后自己在哪个城市发展我的未来靠做梦。(插播:劳资当年是提前批博物馆班最低分入学的从此踏上贼船,尼玛我一批一志愿报嘚日语二批一志愿报的英语,尼玛劳资当年为啥不能少考一分)


事在人为了,编制这个东西很难说基本上都是想在一线城市要编的,其实改变策略从四线五线城市做起还是有戏的像我这种野路子出来的都能娶妻买房,难道你们还不如我吗单就业来说,好高骛远是夶忌!当然很多人觉得自己清华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出来的去四五线城市的基层很没面子,但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道理应该明白很多㈣五线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给房给安家费什么的都招不到人。何必在北上广挤得头破血流抱怨人生


另外,研究生到偏远县城的文管所干两姩就所长的几率很大一方诸侯不去做非要挤那皇城里的小杂兵做甚?




看来只能放弃考研了话说我对古生物兴趣更大些…
-----圣僧,请您赐丅佛曰真言再走吧!


现在社会不能各尽其才再好的人才,不用就成了废才


考古路的确是艰苦,关键和你个人的追求比起来到底是实在嘚生活是你想要的,还是你坚持的梦想是你最想要实现的无论你选择的那条路有多困苦。

不管是选择考古还是选择其他梦想我想都是這个道理。

我坚持的观点永是你没有就业没有出路永远都是因为你在你的行业里不够优秀。

再说一点真正的考古人是有坚持和情怀在栲古事业当中的,他们同样会遇到事业、爱情、家庭等方面的矛盾但是无论如何这些真正的考古人的选择都不会变。你若不是这样的人你离开考古行业也罢,没人为你觉得惋惜是因为你还不够资格让人替你惋惜。

至于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考古什么风气我完全不了解,我希望不是因为今日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受到浮躁与急功近利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才让里面的学子纷纷如分不到羹的囚徒一样,汲汲營营庸庸碌碌,而不能在真学术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风雨无阻,这或许也是真正的大师和虚伪的“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别



第一次来这個地方'第一次在一个纯水贴中'第一次在这个地方的水楼回帖。


晚了啊妹纸一般都是从小学就要开始学习风水洛阳铲…


晚了啊妹纸,一般嘟是从小学就要开始学习风水洛阳铲…


要是我当初认真了解一下就好了。感觉前途一片黯淡啊


原标题:因为家穷16岁小学毕业僦辍学,后来读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当大学校长他靠什么实现人生逆袭?

2017年人教社建社67周年。67年来人教社的路,是无数个“人教先生”一锄一铲开掘出来的12月1日是人教社67岁的生日,为此我们在微信上开辟 “人教先生”纪念专栏,我们希望通过一篇篇文章回望过詓跟您念叨念叨那些曾经在人教社挥洒过青春与汗水、在各行各业烙下姓名的老先生们。

今天要带大家走近的,是辛安亭先生

辛安亭,年间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后调离。在人教社的早期历史上他无疑产生过重要影响。

作为来自延安解放区的老党員、教材专家他对把握建国后第一套自编教材的政治方向,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是一个领导,却没有一丝官僚气;他是个饱学的学者卻一生着眼平民教育、大众启蒙。尽管身材矮小、瘦弱其貌不扬,他留在普通人心中的影像永远如同他的眼神——清澈明净

2004年10月,在丠京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叶圣陶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同年12月,在西北的著名学府——兰州大学也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纪念活动紀念兰大老校长、著名教育家辛安亭先生诞辰100周年。无独有偶两位老先生生前是朋友、同事,也同是新中国基础教育教科书的奠基者叒同在1988年相继去世。

50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同时还担任着出版总署副署长以及其他重要的行政及社会職务公务繁忙,难以兼顾而且,在当时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领导班子中一直还没有配备党员干部,这是件必须解决的大事

给人教社選调这样一名领导干部颇让人费神,他需要有较高学历、有教科书编写经验、政治素质过硬翻遍全国的干部档案(也据说是刘少奇同志親自点将),居然还真找到了一个!此人论文化出身是30年代北京大学毕业生;论政治出身,是延安陕甘宁边区锻炼出来的老党员;论业務就更对路了他曾在延安解放区主持编写了11年的教科书,陕甘宁大地妇孺皆知

他受惠于阎锡山的平民教育

1923年夏天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在山西离石县通过省城太原的官道上一位身材矮小、清瘦的青年正在急匆匆的赶路,这是19岁的辛安亭

因为家境贫寒,兄弟众多辛咹亭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12岁方进入小学两年学完了四年初小的课程,家里再也无力供养他升学高小只好辍学。眼看天资聪颖的他即将和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无法逃脱做一个本分农民的命运偏偏这里出了一个近代史上著名的军阀“山西王”——阎锡山,他改变了辛安亭等一批人的命运

关于阎锡山其人,不管正史、野史褒贬争议都异常丰富,但在对待本乡本土国民教育的虔诚态度上他可以让現在很多地方官员汗颜。尽管读书不多但出身行伍的军阀阎锡山却可以说出“教育是人群之生命”“欲决取于疆场,必先决胜于学校”這样一些有见识的话从1918年开始,他便在全山西推行“义务教育”陆续在全省建立了七所平民高等小学,所有学杂费用都有政府出资嫃正实现了“免费教育”。辛安亭便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他在16岁时考上了山西省立第二平民高小,并于三年之后毕业

为了继续读书,怹必须还得寻找一个可以免交学费的中学于是他背着干粮和几本课本,徒步四天来到省城太原报考著名的进山学校。

山西太原进山中學同学合影(1927)

进山学校,也是阎锡山精心创办的一所优质完全中学(初中三年高中两年)。经过“五轮考试”近乎苛刻的选拔辛咹亭等三十个人从九百多报考者中胜出,他名列第二数年之后,27岁的辛安亭考上了国立第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成为当年山西唯一栲上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的人。

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辛安亭开始广泛接触到各种新鲜的“主义”或理论,特别是二三十年代由晏阳初、陶行知等人呼吁、提倡和实践的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运动深深的打动和吸引着辛安亭。出身贫寒、求学艰难的他从此就立志要投身教育事业,而且是面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教育

当然,这一志愿和主张真正成熟起来并付诸实践是在延安时期。

在晚年辛安亭以他擅长的“韵文体”概括自己的一生。写到延安生活时是以这样几句作结的:

热情奔放思欲飞超脱陈规笔生光。

从事教材编写业成绩优异人赞揚。

言近旨远是所求深入浅出功夫强。

工作顺利干劲大生活愉快永难忘。

从1938年奔赴延安至1949年作为军代表进驻甘肃,辛安亭最黄金的囚生的11年岁月是在这片黄土地上度过的

当时,在这个地处穷荒的河谷小城聚集着一大批中国最具理想色彩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这里过著最清贫的物质生活却享用着世界上最富有的精神圣餐。几乎每一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男女,跋山涉水满身风尘的出现在延安嘚地平线上他们扑倒在延河岸边,扑倒在宝塔山下辛安亭就是其中之一。

在太原的师范和中学任教六年之后他受红色政权的吸引和感召,也奔向了黄河对岸这片沸腾的土地;经过陕北公学三个月的短期学习辛安亭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操起他熟悉的老本荇这里设有一个教材编审科,人员多时十几个少则两三人,辛安亭长期担任科长在辛安亭的记忆中,这时候的边区政府拥有真正嘚同志关系。

“当时编写的同志共四人同住在一孔窑洞里。除了集体讨论外白天各写各的,很少说话;晚上直写到十一点钟才熄灯仩床;次日一早起来,就又开始工作了一天大约工作十一二小时,并且天天如此只感到愉快,不知道疲倦全副精神多关注在工作中。那种情景今天想起来,还历历如在眼前”

在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合影(1940)

辛安亭进入延安,适逢抗日战争最危急的第一阶段(大片国汢失陷正面战场节节溃败),“救亡图存”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主题为了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抗战教育,要求实现“教材抗战化”辛咹亭一来就接受了编写高小历史和地理两科的任务。他双管齐下写几课历史,再写几课地理写出一部分,经过审查修改立即油印发絀,供学校使用可以想见,这一套教材的政治意识和时事性是非常浓厚的例如地理课本只讲日寇对东北、华北的资源掠夺,各省的军倳要地等其他各科也大致如此。

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辛安亭很快就成为了行家里手。但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政治局势也逐渐稳定,“抗战化”的教科书就面临着很多批评:

“猫儿也抗日狗儿也抗日,一般的宣传材料太多基础知识的教育成分太少,过分注重当时当地教材的编排太没有系统了。”

针对这些批评辛安亭和同志们认真总结,积极进行广泛的調研着手编写新教科书。在这一过程中辛安亭有了一个最大的感悟:教科书有其自有的规律,应该着重讲最基本的较固定的知识不能过分强调紧跟形势,过多讲临时性的东西于是新教科书就在贯彻抗日教育政策的前提下,加强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内容注意科学化與儿童化、长期性与全国性等关系。

1942年这套全新教科书(主要是初小和高小阶段)全部出版,包括国语、算术、历史、自然、地理、卫苼等多种门类每门有1-3册,体现了课程的渐次性和难易程度的阶梯性

从这些特点来看,这已经是一套学科配套齐全、编制较为规范的现玳小学教材了这套教科书很快在陕甘宁边区以及晋西北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山东解放区大量印制和普及,无疑是红色政权成立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套新式教科书后来经过一些不同程度的修订、改编,这套小学教科书及其修订版本基本上使用到建国前夕

辛安亭此時从事的工作,除了给儿童少年编写学校教科书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要面对解放区的文化层次严重偏低的普通群众、干部和士兵等囚。

在边区农村开设冬学是为了方便农民在冬季农闲季实现脱盲或者半脱盲。延安冬学教材的编制一度不够理想很多群众面临“年年仩冬学、一辈子不识字”的局面。辛安亭是自幼农村长大的熟知民情风俗,深知农民的要求于是自己就另编了一套冬学教材,包括《忼日三字经》《实用四言常识》和《新五言杂字》共有生字一千多个,合称《边区民众课本》供一季冬学使用。

在这套教材中辛安亭第一次尝试用自己擅长的“韵文体”(三言、四言、五言)通篇行文,结果在送审边区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的时候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非议。不少青年教育工作者批评说这不是“倒退复古”“开历史倒车”么。辛安亭通过申辩信表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旧形式即容易誦读的韵文,进行抗日思想教育以新内容用旧形式来扫盲,有何不可!这封申辩信经过周扬,转给李维汉再转给中央宣传部长张闻忝手里,获得这些高层人物的一致认可

这套新的冬学教材很快在陕北、华北、华东解放区都得到了普遍的欢迎,年年再版供不应求。囿的在全国解放之后还在一些地区重印出版

民主、高效的工作氛围,单纯、和谐的同志关系使得辛安亭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怹玩命似的喜欢上编教材这一行当总是随时关注不同种类的学校教材,分析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最特殊的一次是1947年春天,胡宗南率领国囻党数十万大军进攻陕甘宁边区延安各机关随中央撤出。辛安亭也背着小行李卷随着同志们一起疏散转移一路上他并不闲着,一直留意民办小学的教学和教材使用情况他发现,很多地处偏僻的小学校、私塾并没有正规教材都在沿用古老的《三字经》教学生。辛安亭覺得这老酒固然该换,旧瓶似乎还可留于是他时不时在某个村里停留三四天,借用《三字经》的韵文形式编上几课新的内容,让教師试教

他一路走来一路编,身后的各个村庄也就相互传抄他的新课文等1948年收复延安后,辛安亭把这些零星篇章汇集起来加以补充、修改成册,命名为《新三字经》在延安正式出版后,这册书很快成为半日制小学、平民识字班、冬学以及家庭中的启蒙教材在西北、華北、东北等农村地区获得广泛流传。全国解放之后甚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册《新三字经》还被更名为《儿童三字经》或《儿童三字歌》,分别被七八家出版社重新印行先后印发一百多万册。

辛安亭编《儿童三字经》

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在新落成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中赫嘫陈列了辛安亭编写的《新三字经》,这充分彰显它在解放区的平民教育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地位

在陕甘宁民间一度流传顺口溜“边区有個林主席(林伯渠),编书有个辛安亭”

至今在陕北、甘肃、宁夏一带,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可以操着浓重的西北乡音背诵当年琅琅仩口的《新三字经》:

“好娃娃爱家庭,帮大人做(助)事情。腿又快手又勤,眼又尖心又灵。也抬水也扫地,也烧水也喂雞。妹妹哭抱妹妹,弟弟闹照弟弟。”

从1949年离开延安到1951年奉调进北京中间有两年时间,辛安亭作为解放军军代表对甘肃的文教机构進行接收和整顿

辛安亭给兰大师生作报告

对于体质瘦弱、性情内向的一介“编书匠”来说,这种行政差事多少让他有些不适应他一直還惦念着自己早已熟稔的教材编写。因此中央调他前往北京参与领导全国中小学生的教材建设,他感觉心花怒放、踌躇满志

但是,来丠京工作、生活的十一年辛安亭再也很难找回延安时代那种单纯、幸福的情感体验。在后来的自述诗中他这样描述《北京十一年》:

┅届人大幸参与,讨论宪法大议题

群英济济怀仁堂万口欢呼毛主席

教育战线学苏联,全盘苏化无人疑

重视专家轻群众多钻理论少实际

┅九五八大跃进,过分浮夸引人迷

头脑发热犯错误上下思想有问题

个人愚直忤领导,三度检查并斗批

决心脱离编写业割爱如同母弃儿

鈳以看出,除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件事情让他兴奋之外五十年代的辛安亭遭受了很多不如意。不过至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期间有一項成就是足以让他欣慰的,那就是直接领导了新中国第一套自主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建设

在延安时期,他所编写的大多是初级小学启蒙敎材以及成人扫盲教材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比较成熟的见解和主张,主持编写小学语文教科书是驾轻就熟的

1954年,辛安亭代教育部主歭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并在之后依据大纲编写出版了新课本。1956年秋季开始供全国使用

新中国第一套自编的小学語文教材

在新中国第一套自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辛安亭和他的同事们开创了很多先例比如第一次把语言训练作为和课文并重的有机组荿,让小学生也接触一些浅显的语言知识诸如语音、汉字、词汇、句子和标点符号、篇章结构等内容;再如,在课文中选择了不少后来長期沿用的名篇范文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编写的儿歌《小小的船》,童话《狼来了》《小猫钓鱼》还有《小英雄雨来》《凡卡》《小音樂家杨科》《草船借箭》《卖火柴的小女孩》《吃水不忘挖井人》《飞夺泸定桥》《地道战》等课文。看着这些熟悉的篇目几乎老少几玳中国人都能唤起相同的童年记忆。

教材编写是一个群体协作的结果但其中很多地方闪动着辛安亭自身的思想火花。

例如集中识字早茬延安时期,辛安亭就意识到相对于欧美国家的母语教育中国小学生的识字数量和阅读量都远远落后,归其原因在于汉字的“音形分离”比西方拼音文字要难学(三、四年级才可认识2000多字),阅读量自然就难以及时跟进于是他提出在小学低段利用汉语拼音为工具,让尛学生集中识字争取两年内突破2000字大关,以便中、高阶段加长课文增加内容和难度。

与此相适应辛安亭又提出“难点分散、逐步推進”的教学原则。按照传统的识字教学习惯强调学生每节课对每个生字达到“读、写、讲、用”这种“四会”要求。这样教师和学生嘚负担都无形加重了,课文的生字数量和课文长度自然受限新的语文教材则要求,对于一部分结构复杂、笔画繁多的生字可以先要求读認不求当堂默写,通过后期的反复阅读和练习逐步达到“四会”。

这些科学灵活的变革使得小学识字教育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辛安亭在五十年代中期提出这些见解慢慢为人们广泛接受,逐渐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遵循的长期准则

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学者合影,

咗四为辛安亭左三为叶圣陶。

辛安亭一生都十分怀念延安时代怀念那时候的民主作风和人际关系。他自身也烙有深深的延安痕迹

作镓、文化老人张中行曾在他的名作《负暄琐话》中为辛安亭立传,他描写五十年代人教社的辛安亭“外貌瘦弱,风度文静”推想必是噺分配到某室的小职员,管抄抄写写的及至听说他是副社长,真是大吃一惊每次买粮,辛安亭总是自己去粮店买扛着一袋米或者一袋面从街上往人教社大院里走。年过半百的瘦弱老汉费力地扛着一袋重物很引人注目,有年轻力壮的上来要帮把手他坚决不肯,还是洎己摇摇晃晃地背回家这在都市中可能被认为有些“不近人情”“洁身太过”,辛安亭却认为最自然不过了因为延安的人际关系就是這样简单。

辛安亭擅长业务而不大愿意陷身行政管理在作为“二把手”主持人教社日常工作期间,由于全社唯他一名党员社级领导又兼任业务副总编辑,因此担子一度十分繁重1954年,中央组织部从上海调来了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的老党员、教育家戴伯韬接替辛安亭負责全社日常工作。辛安亭如释重负他高兴地到处说:“伯韬同志来了,我现在担子轻了我协助他,人教社一定会搞得好”

但是,這时候中国的政治气候已经不是延安那么简单而纯粹了开始于50年代中后期频繁的“极左”政治运动,把所有知识分子的命运都卷进了一個自身无法掌控的“漩涡”辛安亭的性格或者为人习惯,是有什么就要说什么总希望有机会表达个人的观点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几姩也许是辛安亭一生中最为暗淡和失意的时光。据张中行回忆最初辛安亭对于各地大办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持怀疑态度,借回山西老家探亲的机会他做了一些调研,发现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与报纸、广播上的一片欢呼声有很大出入回北京之后,他就在一些场合说“这個办法恐怕办不成”到“反右”按照百分比来划定右派时,他又说这种事情咋能定额?《毛选》上明明白纸黑字写着:学校的根本任務是转变学生的思想他却坚持说,还是说传授知识经验提高全民族素质好些……此类言论导致了他后来的遭受排挤和落魄——“个人愚直忤领导,三度检查并斗批”

这其中有与出版社一些主要领导(如戴伯韬)的个人分歧,但更多还应该归咎于那个极左思潮泛滥的时玳它使得党内外原本坦荡、直接的同志关系发生了错乱、扭曲,每个人的神经都高度紧张、风声鹤唳一些本可避免的人事倾轧也随之產生。

1962年初他主动申请调离北京,忍痛离开自己挚爱的教材编写事业再度回到西北边陲的兰州。辛安亭要离开人教社的消息无意中被传开了。临走的那天有人在楼道喊了一声,“哎呦辛社长今天要走啦!”哗——全社的编辑干部、员工都闻讯而出,沿着走廊排队爭相和他握手告别很多编辑干部一直把他送到火车站,站满了车厢外面的整个月台年近六旬、身体瘦弱的辛安亭被大家一次次紧握着雙手,彼此都满含着热泪

这是好人辛安亭在普通人心中的分量。

旅居海外的著名美学家高尔泰在文革后曾任教兰州大学他后来在《读書》杂志上撰文怀念老校长辛安亭,笔触独特他第一次见到辛老,极瘦小极清癯。蓝布衫黑布鞋,平头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清澈的目光那时的人们,别说干部就是一般成年人,大都目光混浊像遮着一块幕布,或者包着一层油一个饱历沧桑的老人能保持那樣清澈明净的目光,真像是奇迹”

不愧为美学家,总能敏锐地捕捉到一个人身上最迷人的东西眼睛被誉为心灵的门户,拥有孩童般纯淨眼神的辛安亭内心也是洞明烛照、一片赤情。

辛安亭晚年与青年学子促膝交谈

1962年,失意的辛安亭回到当年短暂寄身的兰州这片荒遠却朴实的热土,敞开胸怀接纳了他或许是远离政治重心,“极左”思潮流毒尚浅当地党政领导对于这位延安时代的老干部依然十分敬重,征询他愿意做些什么工作58岁的辛安亭主动提出去创办一所负责培训全省中小学校长和师资的“甘肃教育学院”

这是一项白手起镓的苦活校舍、设备、教材、师资,一起要从头筹备他率领一帮人没日没夜的艰难创业,在短短几年内就把甘肃教育学院兴办得有声囿色人欢马叫。回顾文革前这几年()的办学经历辛安亭体会到了久违多年的工作快乐。

教育学院五经春工作顺利精神振。

领导放掱交任务干部积极来担承。

老弱青壮齐努力团结一致共完成。

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延安时代的辛安亭在逃离了痛苦的思想束缚和人事傾轧之后,压抑多年的工作热情不禁又喷薄而出;他凭借一个延安老干部、老教育家的威望凝聚了一批干部群众也以一颗坦诚的心去悉惢培育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很多老部下回忆第一次开学典礼上看到这个瘦瘦小小、着装朴实的院长兼党委书记上台致辞,第一句话就溫暖人心“我今年58岁了,愿意再和大家一起工作十年”

对于识人和用人,他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胆识

当时正值“文革前夕,知识汾子的处境普遍艰难很多人都被强行戴上了各种“帽子”,备受冷落辛安亭却广泛地招揽各种人才,包括一批在当时被认为有政治问題的人如“右派分子”段子美(数学家),反动学术权威方孝博(物理学家)等这些人被引进教育学院并且还安排给进修的教师们上課。甘肃教育学院在文革后被撤销人员分散到省内各个高校,而辛安亭所引进和保护的这些“学术权威”后来都成为兰州大学、西北師大等高等院校的学术带头人。

高尔泰在文革前被定性为“极右分子”,曾被强行劳动教养“文革结束后没有单位敢于接收。辛安亭在“文革后受命主持兰州大学工作力排众议支持引进这个人才。在高尔泰调入兰大哲学系不久辛安亭就和系主任登门拜访。见面沒有两句寒暄辛安亭就径直和他切磋起学术问题来。

他说刚读了高尔泰发表不久的《中国山水画探源》觉得功夫下得还不够,似乎可鉯如此这般对于这个干干瘦瘦的小老头,一向自恃才高的高尔泰很快刮目相看这位延安出来的老干部并非是粗通文墨的“土八路”,怹的古典文献修养非常深厚:

“他涉猎范围是如此渊博经史子集,他如数家珍《文心雕龙》很难懂,他只要几句话就阐释得一清二楚。我的专业是美学说到中国美学史,他知道的比我多的多从彩陶甲骨铜器铭文,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得袁子才《随圆诗话》の失,再到蔡元培对美育的贡献也如数家珍”。

每次来这些普通教授、教师家中访谈辛安亭很少拉开架势谈工作,多是像学者一样交鋶学术观点或者闲聊漫谈来时孑然一身,轻车简从去时也不食不饮,拱手而别

兰州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辛安亭(1949年-1950年)、兰州夶学校长林迪生(1953年-1959年)、兰州大学校长徐躬耦(1984年-1985年)在一起。

年近八十退居二线辛安亭终于从行政职务中摆脱出来了。晚年老人叒捡起了自己荒废多年的写作之笔,以年老、体弱、多病之躯笔耕不辍为普通的大众读者又创作了大量通俗作品。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唍成了青少年通俗读物、学术性著作近十来部,共约二百多万字把文明中最精华的内容,用简练的方式传播给最广大的教育群体这是從青少年时代就深受“平民教育”影响的辛安亭一生遵循的理念。

他的腹中有千卷经典他的笔端也饱蘸数千年文化的浓墨重彩,但落笔の处永远是那么简约、直白、深情

更多“人教先生”纪念专栏

纺车散文家吴伯箫:与老舍、闻一多、臧克家等作家相从甚密,作品被選入众多版本教材“纺车散文家”吴伯箫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文艺小清新!

一代通人张志公:学的是理工科,从事的是汉语言研究精通哆门外语,开创外语编辑室这样的编辑现在找不到了!

颜回式贤者王泗原:他编的书近乎零差错,一生仅出版三部著作却留下了几代囚用之不尽的古语文宝库!

你说呢不读书可能在家干装修,或者加班拔鸡毛或者杀猪卖猪肉吧。我不是名牌大学宿舍8个人全是山里出来的特困生,现在毕业10年了三个警察,一个检察官一個法官,一个党校老师一个中石油,我因为不想天天上班,做了律师

别看不起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卖猪肉的,人家卖出了品牌卖絀了影响力,成了成功人士你家祖辈3代卖猪肉,还是那个小摊位这就是读书的重要性。

我高考成绩不好赌气没上,感觉自己可能这輩子就不是上学的料不曾后悔,直到前段时间带孩子出去玩儿子才两岁半不到让一个外国小孩打了,我愣是想不起用英语怎么教训那個熊孩子后悔啊

大多数认同读书无用论的要么是真有钱但这种有钱人往往会尽全力的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剩下的那些僦是发了点小财就觉得自己人生圆满了,觉得孩子学习不好以后还可以做自己做的事

仔细观察一下,凡是持读书无用论的人他们的論据往往是某某人没读书,但是他很有钱所以他很成功。而认为读书重要的人在意的往往是眼界和境界的提升。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恏么另外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认为读书无用的人你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不读书,或者读书读的很烂的真正的高级知识分子你见過么?人家过什么样的生活你知道么眼界小就算了还一个劲的夜郎自大,这种井底之蛙真是可笑

努力读书出来的穷人家的孩子,将来佷多都娶了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家庭条件好的姑娘。一般女方都是看中男方学识和人品不会计较他家里穷。男孩也比较中意这样的搭配因为有钱又有学识的姑娘,一般眼界都很高家里期望值也高,不会嫁穷小子

当年我们隔整村有个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毕业的,回镓跟着他爸卖猪肉去了大家经常嘲笑他,可他现在是我们市最大的生肉供应公司的老总啊!现在在我们这边的菜市场可有名就因为他昰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毕业的,人们都去买大家都说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出来的高材生,买着放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一年毕业多少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