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被孤立,如何突破人际关系差被孤立的重围

  •  1、职场乃江湖,放不下你天真的人生
      在我们家小区里,经常会出现一群聚在一起下象棋的老头儿。
      这些老头年龄很大,脾气也很大;棋力很低,定力也很低,常常会互相贬低互相笑骂甚至互相干仗。
      我经常从这个“棋擂”边上路过,偶尔买馒头的时候也溜上一眼,但是从来不去和他们下棋。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新来了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把一干老头儿杀得人仰马翻、脸紫面红,这才发现,原来这个小区里还是有高手的。
      平时大家都在上班,即使在一个小区里住,互相之间可能也从来不认识,所以我一旦看到这样的高手,当然会禁不住技痒难耐,于是把东西丢在一边,走上前去整上一盘。
      大家不用瞎猜,凭着我的智商,以及我的心机和手段,很快就把他给赢了。我草草算了算,大约也就60多回合,他的两个车还都没有出来就没命了。
      下完棋,我觉得不过尔尔,于是起身准备回家。没想到,这个哥们为人很圆滑,马上就跟我要电话,说回头要再跟我搞几盘。既然都是一个小区的,也就没有太当回事儿,而且邻居们也大都知道我住哪儿,都在一个院子里住想想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就把联系方式告诉了他。
      这之后,他先后找我下过好几回象棋。每下必输,每输必惨。我从来不搞什么“政治棋”,本来就是玩棋嘛,该输就输该赢就赢,没有必要费心照顾别人的面子吧。
      客观地说,他的棋下得还是不错的,不过碰到的对手是我,而我又是专门研究过下棋的,所以他每次都会输得一败涂地。
      但是,通过下棋,我们慢慢地变成了棋友。
    先插句话,我成年以后,在交朋友方面变得很谨慎,因为经事儿多了就知道,有些“朋友”其实不交也罢。所以,尽管我们有共同的下棋爱好,而且这个朋友看似为人也大气,但我们并不曾深交。
      有一次,他输得实在不行了,就推了棋盘说,“缓缓吧”,顺手递给我一支烟,两个人聊起天来。
      他问我:“老哥,你下棋怎么这么好啊,到底有什么诀窍?”
      我看了看他,见他一副很真诚地样子,于是就提点他:“你知道吗,下棋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当然是赢棋啊。”
      我说:“着啊。既然你想赢,那你打算怎么办?”
      他回答:“怎么办?当然是想办法下赢呗。”
      他很奇怪,问:“怎么错了?”
      我说:“所有的下棋,之所以能赢,并不是因为你本事高而赢了对手,而是因为对手本事低才会输给了你。”
      他问:“这有什么分别吗?”
      我回答说:“当然有分别,分别大了去了。”
      他更奇怪,追问道:“分别在哪儿?”
      见他很好学,于是乎我决定把我下棋的心得告诉他一些。
      我说:“下棋,看似争胜,实则是争‘不败’。想要赢棋,你智商一定比别人高,你的招数一定比别人奇?不一定!你能不败给对方就已经很不错了。也就是说,你只有先保证不败,接下来才有赢棋的可能性。再换句话说,之所以能赢下一盘棋,不是因为你棋力比别人高,而是别人比你低;不是你棋术比别人强,而是别人比你弱。所以不能强调自己如何如何,而得强调不被对手如何如何。”
      他好像被我给侃迷糊了,说:“不解。”
      我无奈地说:“好吧,我再解释一下。你看过《孙子兵法》吗?”
      他说:“我只是个生意人。”
      我听懂他言外之意,说:“好,我解释给你听。假设一下,你跟别人打架,你要想打败他,首先得保证不被他打败,也就是你首先要防得住,做好挨打准备,不能一上来就被别人搞掉;然后,才能抓住机会,趁对手不注意时打败他。打架如此,下棋也是如此。你要想赢棋,得首先要保证不输棋,也就是先要立足于能“和”,然后再想方设法跟别人争锋。一般来说,人们下棋都想要赢,而你立足和棋,就会比别人下得都稳。对手越想争胜,就越会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逞能逞凶,结果通常会出现破绽或漏招,最后反倒失了先机被你给杀败。这其实就是以静制动、不争而胜的道理。《孙子兵法》不是说的嘛,‘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嘛,老百姓都明白。说白了,你得先保证下棋时不被对手搞死,然后再想法干掉对手。”
      最后,我一字一句地总结道:“你下棋的指导思想有误。眼界决定境界,心机决定战机,所以你的水平迟迟上不了高层次。只有打破心里想赢怕输的念头,你才能上更上以层楼的哦。”

  • 他听了我说的话,一副很是佩服的样子。
      明明就是下个棋,娱乐而已,没想到还会有那么多知识、那么多门道和那么多变化,这恐怕是他料不到的。而且,我能够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提高到哲学的层面上加以概括,这恐怕更让他感觉到惊异。
      所以,他很快就回给了我一个惊讶。他说:“你说得好。我觉得,恐怕不止下棋如此,做人做事也如此吧。你要想战胜对手,你得先保证不输,然后再找机会争胜。你要想挑战命运,恐怕得先保证自己不让命运摆布,然后才能有好机会追求成功。”
      我听了之后大喜,一方面感觉孺子可教,一方面也为自己认识了一个心思玲珑剔透触类旁通的棋友而高兴。
      看他表现得不错,我于是就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抛却一片心”的“戒律”暂时抛在一边,继续说:“你说得有道理。不仅下棋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就如同战场,职场就如同沙场,情场就如同屠场,你之所以能赢,不是因为你多么能干,而是因为客观环境给了你好的条件。在这个环境和条件下,想要胜出,就先得保证不败;有了这个基础,再想法争取主动。能保证不败,再争到主动,这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听了我的话,不禁频频点头,大有一副“心有戚戚焉”的味道。
    这次深谈之后,我们又找时间下过几次棋,之后的关系就密切起来。有一次休息时,我问他:“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中国人交往,特别爱问人家私事,我很反感这些,所以一向都很少问别人的私事。不过我觉得他既然有这么多时间下象棋,恐怕上班时不会太忙。而且见他经常穿一身名牌,看似一个都市中产白领,所以心里有点好奇。
      他说:“我在一家公司搞销售,不死不活的瞎混。”
      因为彼此已经很熟了,可以随意说话不用考虑太多,于是我问他:“你这么聪明能干,还不死不活的混?”
      他下过棋后兴奋地涨红的脸蛋仿佛瞬间扭曲了一下,随后很快就平复如常了。若非我做人力资源工作经常在人群中打滚刀头上舔血,恐怕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但是很不幸,我注意到了,同时,我还注意到他其实是个很能控制自己的人。
      世界上什么人最可怕?不是那些孔武有力的人,而是那些精神有力的人。能战胜别人并不可怕,能战胜自己才最可怕。正因为如此,老子才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而眼前这个,很明显就是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发现了这一点,反倒更加激起了我对这个“臭棋篓子”的好奇。
      人说惺惺相惜,这个“臭棋”明显对我抱有好感。再加上我们俩彼此走的是两条道,井水不犯河水,所以他就对我讲了讲他自己的故事。过程很简单,但给我很多震撼。
      下面我简单复原一下这个故事,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 我这个朋友在大学里仿佛是学机电的,毕业后,在北京的一家民营公司里做销售。为了叙述方便,我把这个朋友叫做三炮吧,因为这个朋友后来做了几件在我看来是很“三炮”的事情。
      三炮在这家公司做事,负责销售。他很聪明,又是专业对口,所以混得还不错;为人也很爱交往,热情感人,所以同事们大都还认可他。有一次,在公司举办的一个产品推介会上,他负责介绍公司旗下的产品。会后,大家会开个PARTY,互相磨合一下关系。三炮平时业务很好,为人也很放得开,在众人聚集的场合有点人来疯,自己表现得滴水不漏又无可指摘,所以,他在会上会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面这些是我自己推测的,我的这个朋友也就是三炮,并没有对我这样吹嘘自己。据我的判断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就在这次会议上,我的这个朋友被一家外企总相中了。
      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如今的年轻人来说,找个工作都成问题,哪会有好工作来找你?事实上,等你拥有了别人永远掩饰不住的才华和能力之后,机会自然就要向你垂青了。那几年,我这个朋友的公司做的是机用电池生意,当时的这个行业简直就是暴利,所以大型公司急需能推动市场的人才,卖得越多,回本越快,赢利越速,这是脑残都知道的事情。而这家外企素以开放的公司文化著称。这家公司的老总是个外籍华人,他不太重视裙带关系,相反倒是非常重视有能力的人,因为人家找你去并不是供着你养着你的,而是让你为它挣利润赚银子的。
      在外资公司,很多事情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比如,如果他看上了你,就会想方设法把你挖走。你工资多少?1万?好,立马给你2万,跟我走吧。这还是给普通工作人员或业务人员开的价。如果你是公司经理或者项目负责人,多少钱一个月?2万?好,我给4万。看看,这就是外资公司挖墙脚的手段。在这种高强度的“资本主义思想腐蚀”下,几乎是没有什么人能扛得住的。
      在这次推介会上,三炮被外资总经相中,从相识到加入该公司,前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外国人,办事效率就是快哇哇哇。
      三炮是专业出身,对本行业的技术熟悉无比,对市场上行情了如指掌,在原公司年收入就已经到了10多万,进入外企之后收入翻翻,提前进入小康水平。而且,外企老总明确告诉他:你的收入是“薪水+福利+提成”。因为是搞销售,所以得算提成,这是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这个只要在商界打过滚的人大都知道。所以,据我估计,三炮最初到外资公司的时候,收入应该在25万左右。
      外资公司招兵买马,把三炮挖过去放在了市场部,主管华北片区(据说主要包括山西、河北、内蒙)的销售与售后。三炮刚进去时,市场部已经有一个老C在当经理。按常理,不可能你一来就把老C赶走吧;即使你再能干,也得有一个认识你和重用你的过程。所以,三炮很明白自己的角色。他从来不挑战老C,只是埋头跑业务,好好干活而已。
      三炮实在是太能搞业务也太能搞客户关系了(从最初他拉着我下棋,进而一点点解除我的防范心理,最后成为俺的朋友这一点上就能看出他交际的本领),所以,他来的短短两年时间,公司销售业绩翻了三翻。这样,在2年之后,三炮的业绩终于震撼了公司高层。
      我前面说过,外资公司高薪请你过去,不是为了供着你,而是为了剥削你的劳动价值,最终满足“供着他”的要求。而你如果能满足这个要求,而且满足得很好,那么,外资公司肯定也不会“只让驴儿跑,不让驴儿吃草”的。所以,三炮的提成比例大大增加,在公司上下的地位与日俱增,当经理主管的架势也呼之欲出了。
    正当大家都为公司出了这么一个能揽钱(因为是暴利,只要销出去就能挣回N倍利润)的主儿而高兴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在暗中生气。这个人是谁呢?相信大家都知道,不错,就是老C。
      本来,三炮能干,作为三炮的领导,老C应该是面上有光的。而且,销售部业绩好了,老C的提成自然就高了,他很明显也是一个受益者。但是,这只是经济账,而非政治账;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只是眼前账,而非长远账。
      老C真正的小九九就是,我拼着不挣那么多钱,也不能让你小子表现太出色,最后把我市场部经理的位置给顶了。
      客观地说,他考虑的未尝没有道理。如果你在外资呆过你就知道,外资文化与中国公司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你不能给他挣钱?好的,滚蛋。想走后门?窗户都没有。这其实是外资的一大优势。但有的时候,这也会转变成一大劣势。因为即使你能挣,干得好好的,但是来了个比你更能挣而且还年轻的,怎么办?没办法,只好请你老爷开路了。外资的这种文化,恐怕是西方人丛林文化野蛮竞争留下来的传统基因吧。
      所以,对于这件事情,老C很清楚:如果自己不遏制三炮蒸蒸日上的势头的话,那么很快就会危及到自己的生存。所以,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他在第三个年头开始的时候,就对三炮说:基于市场的变化和公司的销售业绩情况,你几年的提成基数应该做些调整。
      说得太复杂了朋友们想必也看不懂,打个比方:以前挣10块钱提成1块,现在挣100块才提成1块钱,大抵就是如此。
      而且,老C还明确告诉三炮,公司出了新规定,要进一步加强经费的管理和审计。这两年,三炮跑业务太勤,业务费(或者说是维持费,或者说是招待费)花得超标了,得让三炮自己出钱给补回来。
      老C一脸假惺惺地告诉三炮,这是公司的新规定,他爱莫能助了。初步估算了一下,大概三炮得退5万左右吧。
      我不是搞市场的,我不知道这里面的详细情况到底如何。比如,是否这个季度公司业务量大,可能得多跑跑,于是就会花得超出预算;而下个季度是淡季,可能就会补回来呢?我没有调查过,所以没有发言权。但是,5万这个数字是三炮亲口告诉我的。我不知道里面有没有老C故意刁难他的成分。
      三炮当然不傻,他知道老C这么出牌的真正目的。所以,他怒冲冲地直接跑去找总经——也就是两年前把他相中并挖到公司的那个外籍华人。
      固然,三炮做人很放得开,也很大气;但是,事关自己重大利益,这是不可能让步的。所以三炮选择了“放炮”。
      大家记住,这是三炮放得第一炮。
      老总很开明,明确告诉他:虽然公司确实新出了这么个规定,但根据这两年的表现,不仅三炮的提成比例不会降,而且还会进一步提升;不仅不需要补回所费,而且还会进一步追加预算。今后,总经将批一笔特支费给三炮。而且,公司并没有明确要求补差,所谓补差,恐怕就是老C自己整出来的鬼。
      三炮听了之后大喜,同时感觉到老C太不是东西了,我辛苦挣钱,大家都有份,你不是也提了薪水吗?你还在这里给我下绊子。所以,回到市场部之后,在市场部经理办公室,跟老C狠狠吵了一架。
      或许,有总经罩着我,我也不会尿老C的,但是我绝对不会采取这么激烈的方式。想必是三炮觉得自己太冤枉了,好心没有好下场,所以心理反弹很激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和老C当面干起来。
      大家记住,这是三炮放的第二炮。
      接下来,既然扯破了脸皮,老C当然要和三炮作对头乃至冤家了。
      一个市场部,大概有7、8个人吧,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分化,谁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看上眼。而且,你虽然干得好,但总有人看着眼红嫉妒吧?所以,老C的办法,就是发展下线,利用手下跟三炮有矛盾的职员去对付三炮,挤压他生存的空间,而老C表面上不吭声,实则暗中使坏,对上中伤三炮,对下挑拨是非,而到主持公道的时候偏偏主持“歪道”拉偏架。这样一来,本来是三炮的客户,偏偏被老C指派别人来跟;本来是三炮揽到项目,但老C借口“确保成功率”而抢了过去,分给他人来搞。这样一来,三炮的业绩下滑不说,还整天生活在勾心斗角里,烦都要烦死了。
      三炮想,我又不是来搞政治的,没有必要活得这么累,此处不留爷,爷往他处去。而且,他很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觉得走到哪里都不会太差了。于是,在最后一次本来属于他的业务被老C和老C得手下拿去瓜分之后,三炮不顾总经的挽留,愤然决然地辞职。
      第一次将矛盾揭开,第二次让矛盾激化,第三次将矛盾升级。三次,放了三个大炮,所以我跟他叫“三炮”。

  • 其实客观地说,这个事情也不能怪三炮。老C要整人,又能怎么办?接受?利益必然受损;反抗?生存会受打压。这本来就是个二律悖反的难题,而我这个三炮朋友,显然对于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难题并不得心应手,所以他本能地选择了一种最可能的结局。
      我说过,所有人,都有他自己的局。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个局就是他自己的性格决定的。我这个棋友,按说本来是个八面玲珑的搞市场营销的高手,整天面对客户搞关系,怎么会在这样的问题上出岔子呢?
      我想,这恐怕就是一个人一个命,一个命一个局。我这个朋友搞市场很厉害,这是因为他很善于算计;而老C正好要算计他。如果一个非常爱算计且非常善于算计的人遭到了别人的算计,你想后果会怎样?当然是非常不爽暴跳如雷的。所以,我这个朋友三炮本能地选择了反抗。
      而且,三炮一路走来,路还比较顺利,没有经受太大的挫折,所以还不知道处世需用忍的道理。开始时,他受了一点小委屈,就跑去找大头儿,虽然也得到了支持,但却暗中种下解不开的祸根。再后来,他又犯了恃才傲物的毛病,过度依仗自己的本事,很轻率地辞了职。其实,如果他再忍耐一段,或者矛盾公开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总经或许会出来主持大局的,也有可能给他换给位置,或许顺手搬到老C也说不定。不过,我这个朋友定力太差,就如同下棋一样,心浮气躁,老想着占先手赢别人,结果老C还没什么,他自己就坚持不住而主动退出pk的舞台了。
      一念之差,天壤之别。
     从外资出来之后,他来到一个朋友的公司。但是不幸得很,这个朋友被卷入一宗经济案件中无力自拔,最终散伙了事。时运不济,他只好再投身一家小公司聊以为生。而这家小公司,正如中国所有类似的公司一样,裙带交错、关系复杂,挣得不多,斗得很凶。他厕身其中,如同龙游浅水虎落平阳般难过。但是好歹还有口饭吃,而且自己前期已经挣了不少,车房什么都买了,所以尽可以慢慢地熬时间,等待机会再卷土重来。
      于是,他就在这家公司不死不活地混日子了。当然,一边混,一边还在等待机会。
      三炮的故事就是如此了,其实还有很多曲折的过程也不方便细说。
     对于这个事情,我想发表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我想问的是,三炮今天的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他自己的原因,还是环境体制的原因?许多人或许会说,是环境的原因——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坏老C。还有人会说:都怪三炮,他应该隐忍一下。
      要想对这个事情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得抛开事物浮华的表象,而直指事情的本质,然后拿着手术刀般精准地思想武器,一点点剖析事实真相,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
      所以,接下来,我就要开始分析了。哈哈,有孩子的女同志抱稳了,没结婚的男同志赶紧抓一个结了,我不想你带着遗憾而去。。。

  •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强调天时地利。我常常把人比喻成一个小型飞机,这个飞机不论大小贵贱质量好坏(就如同不论你出身贵贱学历素质高低),都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运动和穿行。一颗小苗,如果一钻出土就遇到了大旱,可能就只能死灭;一个飞机,如果飞到天空遭到电闪雷鸣,恐怕就得失事,这就是不得天时。由此反证,得天时,得时机,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开着车子到沙石地行驶,就会磨坏轮胎多费汽油,而到二环三环的柏油路上则纵横驰骋。一架飞机,在平滑的跑道上就会平稳起飞;如果降落在新西兰或日本地震后的跑道上,那就不敢再动弹了。由此反证,人在什么位置也是很重要的。
      三炮,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年轻的中国人,是一个年轻的在体制以外混饭吃的人。说穿了,就是一个打工仔。打工仔这个身份,区别于公务员,区别于教师、商人,只不过是一个公司的员工而已。
      打工仔三炮在转型中的中国公司打工,进入是一个暴利行业,可以说是朝阳产业。因为他学的是这个,业务对口,产品好卖也挣钱,所以前期日子很潇洒。用我的观点来看,这是他得了天时。
      我这个朋友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跳槽到外企大公司,这个位置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说白了就是能挣更多的钱,这就是地利。可以说,我这个朋友得了地利。
      中国人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炮虽然得了天时地利,却在却在“人和”上栽了跤。三炮不善于谋人和,或者说在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时没把握好,所以最终无情出局,惨遭洗牌。
      我上面说了,老C的挑衅是三炮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进无前途,退无出路,卡在中间又难受。
      其实,三炮遇到的这个问题,在特殊时期的国情下,在特定的组织机构里,不论经商、从政或者治学,多少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老C这样做,或者一大批老C们这样做,并非是我们道德教育五讲四美抓地不好。实在是由于初级阶段生存空间有限稀缺资源不足,这样才导致职场生存的竞争变得日益惨烈。
      从根本上说,职场是成人摄取稀缺资源的名利圈、角斗场,而不是天真孩子们的游戏乐园。所以,业务能力突出而职场手段天真的三炮,遇到老C并与其产生激烈冲突而黯然出局,也绝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在现实的社会中,一大批三炮们和老C们的PK角逐,在不同公司、不同程度上总是日复一日地上演着。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遇到了这种事情,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难道一定要以激化矛盾挑起冲突最终招致利益受损为代价?捍卫生存和发展利益,难道一定要以撕破脸皮为手段?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我告诉三炮下棋的诀窍。“你之所以能赢棋,不是因为你下赢了,而是因为对手下输了。”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你素质如何如何高,不是因为你如何如何聪明,而是因为你的对手、你所处的环境、你所面临的条件,给了你成功的机会。
      三炮前期得到了天时和地利优势,这是他成功起步的基础;后来在职场上遇到了小人,是“人和”方面条件不具备。当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怎么办?得像下棋一样,小心经营,稳妥布局,耐心等待,等待形势发生变化,等待对手出现错误,等待对方失去耐心不能等待……
      所以要我说,三炮当时最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隐忍、是等待,是在动态的角逐中耐心捕捉对方破绽而后一击致命,而不是自己莽撞地激化矛盾、挑起斗争,让命运的铡刀一刀铡断自己的前途和梦想。
      然而,在业务上非常能干的三炮,在处理职场关系上显然要弱了很多。当然,这就是他的局——命运的局。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他在处理职场关系上的短板影响了他的职场命运,并进而影响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使他曾经的努力和辉煌付之东流。
      当然,我们对三炮不能求全责备。因为毕竟,在职场上业务行政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的人很少见。不经过极大考验、痛苦磨练,没有那么一点点运气,是不会修行到如此甚深微妙的境界滴。
      经历这样一番波折之后,今后的三炮能不能达到这样的修为境界,得要看他的造化,看他能否把职场的真相看破、把个人的心魔驱除。当然,他还年轻,还有继续成长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他也是30多岁的人了,机会也并不是很多了。
      一代杰出青年三炮,走到了人生的岔道口上,究竟该何去何从?只有天知道。

  • [学校学不到的职场经]
      对大部分人来说,职业是一个饭碗,解决的是今后赖以谋生的大问题。
      对少部分人来说,职业是一种追求,关系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否实现。
      对极少部分来说,职业是一个平台,借这平台建功立业实现平生抱负。
      但无论那种人,在当今的社会上,无一例外都首先需要从事某一种职业,先要依靠这个职业求生存,然后依托这个职业中谋发展,最后实现个人的财务自由、生命自由,或者更高点来说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也就是说,职业问题是关乎每个人生活品质和价值追求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从农业形态向工业形态转型,从乡村化向城镇化转型,从集体制向公司制转型,这种变化驱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换为城市劳动力,大量闲散劳动力转换为集中劳动力,大量体力劳动力转换为智力劳动力,于是,以“职场”为中心的社会组织模式日益形成。
      职场是一个很复杂的“能量场”,刚刚步入其中的新人,几乎没有哪个人能够懂得那些高深的职场规则甚至职场潜规则;即使有些人经过多年摸爬滚打懂得了一些,但一定会秘而不宣;更多的人则一直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甚至终老一生也不能得其门而入。身处职场之中,要想有所进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努力掌握一些必备的高端职场常识。
      在学校里,我们大都学过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为我们进入职场奠定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然而一些职场必备的关键知识、重要本领和生存技巧,比如职场心理、职场礼仪、职场谋略等,似乎从来没有人教过,也没有什么地方去学习。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在社会上在职场里做人做事的本领,需要很多年潜心修炼,这是任何一所学校不愿教也教不了的。这种学校专业教育和社会职场教育之间的断裂,造成了当前“职场学”的缺失,导致很多人在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时或无所适从、或肆意妄为。
      今后,随着社会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将会有更多人离开父母亲朋,或到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上广等地生活,或远离家乡迁徙异地的求学就业。这种时代迅速变迁、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使得很少有人有时间、有条件去专门钻研一下职场学。而职场越复杂,就越要求人们尽可能多地学习职场中的各种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职场生存发展的本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自己的努力,或多或少得改变自己的命运。
      职场的知识和谋生本领,既然我们无法从书本上从学校里学到,那么,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多方思考、勤于总结。比别人更深刻地理解职场规律,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理职场关系;能得心应手地处理职场关系,你次啊能更顺利地攀上事业和生命的巅峰。

  •   有一家汽车厂的老总,原本是某SHIWEI的一个副秘书长,仕途失意之后,被调到这家国企任职。
      老总栖身官场多年,深谙官场进退揖让及养士用人之道,对自己看重的下属总是刻意栽培。这一年,企业调整中层干部,市场、物资和党群口空出了三个岗位。于是老总想安排自己身边的秘书大奔下去任职锻炼锻炼。
      在三个岗位中,市场科是最引人注目的“好码头”;物资科管着大笔物资,当然也很实惠。而在诸多的竞争者中,大奔秘书“背靠大树好乘凉”,当然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
      大奔出身贫寒,早年从一家普通高校毕业,在大学里学的是文学,后来干起了汽车行当,前期发展并不顺利。直到老总来到单位后,偶尔一个机会让老总看上,被选到身边当起了秘书,一晃就是三年多时间。眼下遇到了一个“裂土封侯”的好机会,大奔当然踌躇满志。
      得知大奔参与角逐后,很多人都自动放弃了市场科的竞争。原因很简单,因为谁都知道要量力而行,而不愿去拿鸡蛋碰石头。
      接下来,考试、复试、投票……一轮轮角逐选拔的程序走完了,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竞争非常激烈,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很多所谓的“消息灵通人士”眼看着大奔就要做上市场部领导的宝座,都有意无意地赶去同他套近乎,一时间让大奔几乎产生了飘飘然的感觉。
      然而到公示的时候,大家却惊奇地发现,大奔不仅没干上市场科的头儿,甚至连物资科科长的位置都没干上,最后竟然被派到了团委这个看起来似乎有点边缘岗位上任职。
      于是大家哄传:大奔失宠了。更有甚者造谣说,大奔因经济问题被别人告发,不得不下放基层以避开嫌疑。仿佛一夜之间,很多跟大奔称兄道弟的人四散而去。
      从跟着老板前呼后拥的核心角色,跌入门可罗雀的边缘单位,大奔的心情可想而知了。让他想不通的是:老板正值权力鼎盛之局,为啥不出手帮助自己拿下市场部?凭借自己的实力,哪怕到物资科去,也绝对是绰绰有余的。如今得到这个团委职务,感觉如果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不过话说回来,大奔毕竟还是很庆幸的,他心里非常明白,跟他一起竞争的不仅有不少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还有一大批实力强劲的业务骨干,如果没有老总的提携,自己肯定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上面的这个故事,是一个发生在职场中的真实故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却向我们揭示了“职场多变、生存不易”中的深刻道理。
      故事中的大奔之所以能够获得升迁,是因为他在自觉不自觉之中,用到了一个谋略,即“借势”之谋。在谋略学中,这被称作是“草船借箭”。正是靠着这个谋略,成就了大奔的第一次升迁。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
      大奔出身很普通,学历也很一般,不过是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而已,可以说职场生涯的起点并不很高;而且由文学改干起了汽车行当,可以说还具有一定劣势。然而,大奔在职场中,遇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贵人”,成了老总的秘书。凭借老总的平台,借助老总的影响力,他迎来了个人成长进步机遇期,成功实现了“借船下海”的目的。虽然大奔没有实现最理想的目标,但是他毕竟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为他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奔的升迁,说到底,靠的就是“借势”。
      其实,“借势”谋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其要义就是:当自己力量不够的时候,应善于借助和使用外力。根据“1+1>2”的合力原则,集团作战总是比单打独斗胜算更大。所以,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想尽快地脱颖而出,除了向内挖掘自身潜力之外,更要善于借助外力之势,这是职场进步的不二法门。
      所以说,大奔的这次升迁,与其说出于他自己的努力,不如说源自他善于借助外力。
      大奔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虽然身处边缘岗位,但意志并没有消沉。因为他知道,事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快也退。所以,上任不久之后,他就开始意气风发地干起了自己的工作。
      接下来,大奔带着一大帮年轻人,抓宣传、搞活动、办晚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很快就在工厂的年轻人中营造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局面。到第二年年底时,团委工作取得全厂上下有目共睹的成绩,还被表彰为全市的“优秀团委”。大奔自己的表现,也得到了厂子里诸多“老家伙”的认可。
      时间波澜不惊地向前推进。到了第三年头上,公司副总上调他处,大奔迅速被破格提拔为公司的副总,主管财务、生产和经营。虽然排名最后,但是在几个副总中实权最大的一个。

    大奔的这次升职,用到了另一个谋略,即“隐忍”之谋。在谋略学中,这被称作是“卧薪尝胆”。


      在故事中,大奔虽然被调到边缘岗位,遭遇了从热炕头到冷衙门的挫折,但他却并没有气馁,而是忍下不快、奋发图强、主动作为,结果用自己的实干和业绩为自己迎来了转机。正是这个“隐忍”的谋略,成就了大奔的第二次升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隐忍”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谋略该如何运用。一般来讲,“隐忍”之谋常用于弱势地位、不利态势中,是挽弱为强的一个招数。今天,有许多刚刚毕业走上社会的朋友,以及在社会上职场上混迹了多年的人,还没有学会在职场上隐忍待机的本领。在求职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不干,达不到薪酬目标绝不屈就,结果导致很多人的择业并不理想;就业后,在职场上锋芒毕露、不知收敛,无意中种下许多“刺儿”,结果影响了长远的发展。可见,“隐忍”之谋道理虽然易懂,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
  • [学校学不到的职场经]
      很多时候,即使别人把职场中的精髓耳提面命地讲给我们听,我们也不一定能明白其中暗含的深刻道理,更别提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原因无他,唯少历练尔。
      所以,大奔的成功,绝不是“靠上好码头”这么简单,其中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认真琢磨。
      人们常说:职场充满风险甚至凶险,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职场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甚至是刀光剑影的“竞技场”和“决斗场”,每人每天都要面对来自职场里的各种博弈。赢得职场中的竞争,就有可能实现职务的攀升,进而可能实现事业的辉煌;失掉了这些竞争,很可能导致发展受限,甚至带来事业的被动。
      人们还经常说:职场很残酷,行走需谨慎。特别是在面对或明或暗的多极力量角逐时时,更需要慎之又慎,小心翼翼地协调处理好各种复杂矛盾,同时努力把握各种机会,在力量角逐的“真空地带”中“拼杀”出来。
      大奔作为一个精明的职场人,在面对波谲云诡的变化时,能够审时度势,根据客观形势变化做出正确判断决策,最终趋利避害、攀上职场高峰。他这种职场生存斗争的本能,非经过大荣大辱、沉沉浮浮的痛苦磨砺,是修炼不出来的。

  • 3、老总的“一石三鸟”之计
      经经过大奔这一番波折之后,年轻时的棱角磨平了,为人也更加稳重,办事愈发谨慎。虽然他已经当上了副总,且位高权重,但自己从不骄横跋扈,反而在为人处事上愈发低调。在同事中间,刻意忍让,从不大包大揽显摆自己。所以,一段时间下来,领导及同事对他的看法相当不错,在群众中也赢得了较好的口碑,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事情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又过了几年,也就是在大奔刚刚40出头的时候,老总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老总身后留下来的位置,究竟由谁来填补呢?这是许多人都关系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而且涉及到一个工厂的发展和走向问题。
      事实上,职场里的竞争特别是领导岗位的竞争,历来都是硝烟四起暗藏杀机甚至是极其惨烈的。大奔所在的厂子是一个实力雄厚的老厂,暗中覻觎老总位置者大有人在。但是,胜出者只能有一个,那么到底花落谁家呢?
      对大奔来说,老总位置的空缺,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绝佳的职场发展良机。但同事,机会中又蕴藏着新的风险——如果这次不能顺利接棒,那么一旦换上新领导,将来自己的发展空间很可能会受到挤压。因为毕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老总肯定容不得旧人坐大。这个道理不仅在政坛上适用,在市场商场里同样适用。
      所以大奔笃信,现在自己的进退已经悬于一线,不论如何,也得想方设法争取这个位置。
      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仍然是老总。
      从根儿上说,老总原就是市里的老人,人虽然到了企业,但是过去的关系并没有断。在他的极力推荐和大力奥援之下,大奔获得了上面决策者的认可。
      同时,大奔多年来积累的群众基础也起了很大作用。在搞民主测评的时候,大奔票数遥遥领先。
      而且,大奔这些年业绩也并不落于人后,又在业务口和党群口干过,任职经历还比较丰富。
      于是乎,当群雄角逐、尘埃落定之后,大奔成功接替退休的老总,成为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把手。而很多资历、背景强过大奔的竞争者,不得不偃旗息鼓铩羽而归。
      当上老总之后,大奔对前老总仍然非常尊重,并且经常去看望他,聆听前老总的教诲。厂里的很多事情,仍然按照前老总的既定思路处理。因为他知道,处身在职场之中,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也不仅是为了你一个人而战斗。

     故事里的大奔不是别人,而是我一个同学的哥哥。


      那一年,我的同学创业投资失败,大奔刚好回来看望在弟弟家带孩子的老娘,见到亲弟弟如此颓废,很难过,于是跟我们俩讲起自己当年的这段历史。
      大奔哥说:“给你们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你们,人啊,不经历一番磨练,哪能成就一番事业呢?当年要不是老总的一番摔打,我怕是早就因少年得志而‘泯然于众矣’。”
      我对大奔现身说法的这个情节曲折的故事很感兴趣,于是追问:“话虽如此,但当前老总是不是太狠心了点呀,之前直接把你扶上市场科位置,岂不是更顺利一些吗?”
      大奔哥说:“是啊,我当初也有这样的想法。后来老总退休后,跟我说了几句话,这才让我茅塞顿开。”
      老总是这样对大奔说的:
      在任何单位里,一个人要想才堪大用,都必须得对他痛加磨练。当时,如果把你放到重要岗位上去,可能会产生几种后果。第一,会有人批评厂里用人不公,说我们不懂选贤任能。这样不仅会授人以柄,而且会寒了很多跟着我们干活的兄弟们的心。第二,很可能引起你心理上的主观的变化。那样你就会觉得自己能了,下车伊始可能就会哇啦哇啦乱指挥。从事情发展一贯规律看,这几乎是免不了得了;而如果真是如此,肯定会坏了很多大事儿,并且对你个人的成长进步也不利。所以,只好委屈你一下,并且,也要看看你能不能禁得住考验。

     听了这番话之后,我顿如醍醐灌顶般,情不自禁地频频点头,同时深感这老总实在是职场中的“得道高人”。我们知道,在职场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有“由好变坏”和“由坏变好”的两种可能。如果主观上骄傲自满了,几乎就注定会给自己种下败亡的种子。所以,老总对大奔的捶打,与其说是锻炼,还不如说是保护,看似坏事儿,实际却是对大奔的事业和职业发展给予的最大爱护。


      大奔哥话讲完了,停了一会儿,望着我们感触尤深地继续说:“年轻的时候,有些事儿不是一下就能想明白的。等到自己到了这个位置,才能体会当年老领导的用心啊。其实,老总把我放到团委,还有另外一条理由。”
      我和同学异口同声地问:“什么理由?”
      大奔哥说:“这条理由也很简单。当时如果把我放到市场科那儿去,实际上也不利于老总他继续掌控局面。俗话说得好,‘养士如养鹰,饥则噬人,饱则飙去’。下属一旦骄傲了,就不容易掌握他,也就没法彻底贯彻自己的意图了。所以,老总不把我放到市场科,也是有他自己很深的考虑的。”
      大奔说的这最后几句话,听得我们目瞪口呆。原来老总不让大奔到市场部,竟然还有如此深的用意!
      我们回过头来看老总的布局,发觉他犹如下棋般,千般算计,百般筹划,招招稳健,不是棋道中的高手,是根本不懂其中的深意的。只有站在职场巅峰的人如大奔,才能真正看透其中的精髓所在。而在如今的职场上,像他们二位这样的棋道高手,实在是太多了。
      最后,大奔带着几丝理解,几丝感叹,还有几丝自豪,结束了对我们的“垂教”。大奔哥这段现身说法,向我们深度揭示了“职场如战场”的道理,至今回想起来感触尤甚。我经常用包含其中的道理来鞭策和警醒自己,也常常从中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动力。
  • [学校学不到的职场经]
      职场是一个很奇特、很复杂的“场”,其存在和运行,既遵循一些众所周知的显规则,也有一些秘而不宣的潜规则。顺应了职场规律,你就能飞黄腾达;顺应不了,你就会蹉跎十年。
      大奔和老总,显然是一帮懂得职场规则且心机过人能够用智慧驾驭职场规则的高手。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一个职场定律:要想在职场上生存下来,并过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就不仅需要深刻把握职场特点,既懂显规则又懂潜规则,而且要正确运用一些方法策略,懂得如何运用智慧和谋略去驾驭职场。
      职场谋略是一个博大的方法体系,包括竞争谋略、合作谋略、发展谋略、防御谋略等等。这些方法谋略很多是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但是又决定我们命运的东西。可以断定,对这些谋略知之愈深、用之愈熟,则取得职场成功的概率就愈大。
      如何掌握这些方法谋略?先卖个关子,偶打算在后文中重点进行解答。提前预告哈哈。
      最后,我们用大奔哥的话结束这个故事:年轻人,得多经历点儿事,才好能更好地理解社会。

  • 4、剑走偏锋——我和成功有个约会
      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老罗,在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当副总。
      老罗草根出身,学历不过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连个“211”都算不上。而他的公司是国字头公司下面的分公司,辖有2千多人,其中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不少。在这样一个精英扎堆的公司里,老罗论业务能力还算不上是佼佼者——与公司里北大清华毕业的建筑专业学生相比,他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优势。老罗能当上公司副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之所以说是奇迹,是因为在这个正规的大公司里,老罗亲手导演了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在那段时间里,“劣币”,当然指的就是老罗;而“良币”,指的则是当年和他一起竞争开发部负责人——清华优等生小戚。
      那几年,建筑行业火得一塌糊涂,老罗的公司每年给总公司上交大量“献金”,而总公司也经常会从下面选拔几个“能员”。有一次,老罗所在的开发部部长被总公司看中,很快就调走了。这样一来,开发部需要一个临时负责人来“看摊儿”,而这个负责人很可能就是日后的开发部部长。
      在开发部里7个人当中,2个老员工年龄大了,早没了干劲儿;3个女员工里2个已经结婚生子,照顾孩子成了主要目标,另1个刚刚毕业不久。所以,最后剩下老罗和小戚这两个能挑大梁的年轻业务骨干来角逐部长职位。自然而然地,老罗和小戚成了这次职场PK的终极对手。
      客观地讲,老罗虽然业务也可以,但比起清华毕业的优等生小戚来说,还是有很大差距。而小戚不仅业务强,而且他的人缘口碑也都不错。所以,如果但从个人实力来看,老罗很可能要落于下风。
      然而老罗也不是吃素的。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家走到这个到处充满商机的大都市,老罗很珍惜这个机会。正如他后来告诉我的:“为了拿下这场战斗,当时的斗争指数已经爆棚,成了公鸡中的战斗机”。
      老罗认真分析了一下形势,发现自己胜算并不很大,于是开始动起了脑筋。前面说了,虽然老罗并没有什么明显优势,但同事们都不知道的是,老罗手里握着一张王牌,这张王牌就是总公司副董事长的司机小王。
      老罗和小王是河南老乡,两人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老罗知道王司机的身份之后,开始不动声色地套近乎、拉关系,逢年过节送点小礼物,有空没空拉出来喝了杯。一来二去,老罗和司机成了关系亲密的哥们儿。
      然而,老罗并没有让司机直接跟公司副董他这个事儿。原因有二:其一,开发部的临时负责人实在是个芝麻绿豆都算不上的小官儿,值不得副董事长跟下面打招呼;其二,副董是个非常严厉和严肃的人,对身边人要求很严。他之所以让小王司机跟在身边,是因为当年副董事长到河南下乡插队的时候,就住在小王司机的爸爸老王家里。后来回了城,副董还对旧情念念不忘。等小王长大了,就把他弄到身边来当司机。但是,副董事长对小王要求一向严格,作为一个司机,公司里的用人大事小王是插不上嘴的。
      为了达成目的,老罗冥思苦想了好几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据老罗对我讲,整个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一天,老罗偷偷地约小王吃饭,然后把自己的处境和升迁愿望告诉了小王。小王司机面露难色,说:“你老哥知道,老大对我们要求很严的,我怕说不上话。”
      老罗早就有准备,他接口说:“兄弟,不用你直接去老大说。过几天总公司来考核公司班子,你只要这么这么办这么办,就可以了。”
      小王毕竟只是个司机,脑袋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儿,再加上确实又和老罗的关系不错,所以一口就答应下来。
      不久后,考核组下来了,由副董事长挂帅。而这个消息,老罗早就提前从一个负责人力资源的大姐那儿知道了。
      考核进行得很顺利。中午时,考核组在公司楼下的饭店吃饭,公司老总陪着副董事长就餐,副总带着一大帮经理早早地就聚在副董的车边,等着饭后恭送上级领导。
      这时,老罗从公司的大楼里走了出来,直奔公司副总。副总见是小罗,问:“你吃饭了没?”
      老罗不慌不忙地说:“吃过了。下午客户要份资料,我得过去一下。”
      正当两个人说话的时候,副董座驾的车窗突然摇下来,只见王司机快速从窗户里探出头,扯着脖子喊了一句:“罗哥。。。阿姨让我告诉你,上次那事儿办得不错,邀请你有机会到家里去玩儿。”
      正午骄阳似火。大家都在午饭后的昏昏欲睡中强打着精神窃窃私语。王司机的这一声爆喝,瞬间就把人们都惊呆了。特别是听到老罗和副董好像还有点私人关系,大家理都不再作声了。
      老罗按照预定“程序”,赶忙走过去同小王亲昵地拉了拉手,大声说:“我知道了,有时间一定去。”
      接下来的事情,事情就进入了老罗的算计之中。
      送走了副董,公司老总把老罗叫到跟前,说:“我听别人说,你好像认识总公司的副董?”
      老罗诡秘地低声说道:“他当年到河南插队时候,跟我家很好的。”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但他不让我对外人说。”
      “哦”,老总发出一阵轻微的叹息,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不再说话了。
     大约一个月后,在一次行政例会上,总经提出,开发部暂时交由老罗负责。于是乎,在小戚呆呆的目光和大家难以置信的议论中,老罗走马上任、暂时卡住位了。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老罗的年龄其实也不大,不过才28岁左右,大学毕业刚满6年,还只能算是“小罗”。当然,论心机、论城府,“小罗”还没有后来的“老罗”修为那么深。而在当时,小戚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口碑声望,都要压过小罗一头。但小罗通过巧妙地运筹,成功地把自己在老总心目中的地位硬生生地拔高了一大截儿。最后,靠着心机和谋略,小罗成功“上位”了。
      从事后看来,小罗的心血没有白费。因为细算起来,正是这个临时负责人,为他踏上公司副总位置奠定了的第一级阶梯。
      我们回过头来盘算一下:在这场PK中,小戚拥有的是名校高材生的能力素质和名头,而老罗凭借的是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下的虚拟关系——刻意营造和想法伪装出来的与副董的关系。但这种虚无缥缈的关系,在经理头脑中被迅速放大,并帮助老罗获得了经理的垂青,进而"战胜”小戚,踏上了这个很有前途的位置。

  •  [学校学不到的职场经]
      在职场中,我们遇到的发展机会是极其有限的,并且在很多时候,这些机会一不留神间就可能被别人抢走了。而被这个抢走的机会,绝不仅仅是一个机会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机会后面附带着各种宝贵资源。所以,要想赢得职场竞争,不仅需要有实力,而且需要有胆识、有谋略,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各种职场机遇。
      正是有了高人一筹的胆识和谋略,老罗才抓住了这次绝佳的机会,得到了宝贵的职场发展空间。于是,他才有了今天的车子、房子、名望和地位。而当老罗已经荣登公司副总宝座时,小戚则早已湮没在茫茫的人群之中了。
      每一个职场达人,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常言说得好:“英雄不问出处”,我们不用关心老罗今天的辉煌是怎么来的。我们只需要知道,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个年轻人曾经为了自己的前途焦灼过、思考过、拼搏过,这就够了。

  • 5、同是名牌大学生,为何有的一帆风顺,有的一事无成
      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公司,同时录用了两个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其中一个叫小琳,另外一个叫小飞。因为都是职场新人,还处在实习期,所以两个人暂时被安排到边缘的部门里打杂。
      小琳是个长相乖巧但家境很一般的农村女孩子。相对于她那些还在农村生活且大都已嫁人甚至生娃儿的同学们而言,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并且获得留在大城市当都市白领的机会,小琳已经很知足。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她表现得很努力很上进。在公司里,她一方面谦和恭谨、低调作人,一方面认真工作,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就这样,来公司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工作小琳就能上手了。
      相对于小琳来说,小飞的家庭出身算是蛮不错的,而且他毕业于国内一家很牛的学校,导师也是业内很牛的一个人。这一切,都给了小飞一个很好的事业“起飞”的平台。然而,来到公司之后,小飞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原因么,是因为小飞总觉得公司规模还不够大,浅水难养蛟龙,起码得是全国500强才能容得下他,所以在工作上并不安心,整天想着找机会跳槽。
      小琳这个女孩子很用心,每次公司开大会,她都会把老总的讲话尽可能一字不落地整理下来,然后回去挑出重要的、精彩的、能体现老总思想的话,认真背记。而小飞则大大咧咧,既然没打算长干,所以很多东西都当成了耳旁风。对于这两个人的状态,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小琳积蓄了一身的正能量,而小飞则在负面情绪的引导下渐行渐低。

    机会在等待中很快到来了。有一次,公司老总偶尔看到一本管理学方面的书籍,感觉书写得非常精彩,对公司加强内部建设很有帮助,于是指示公司全体人员每人写一篇读后感,并要求组织评奖,把写得好的文章登在公司内部的刊物上。


      小琳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及进入公司以来的体会,认认真真地撰写了一篇体会文章。特别重要的是,在很多关键地方她都大段大段地引用了公司老总的原话,并进行了适度的发挥。文章写得既有思想深度又干脆利落,既有个人想法又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很快,这篇酣畅淋漓的精彩文章作为优秀文章被刊发到公司的内部刊物里。
      老总对于自己亲自发起的这场活动,当然是非常关注重视的。待他读了小琳的文章之后,特别是看到文中大段引用他的讲话和思想的地方,感到很欣慰很高兴,不禁对作者心生好感。后来他又了解到,文章的作者原来竟是个刚到公司不久的女孩子,而且还是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这使得老总对她刮目相看。从此之后,新人小琳的名字就在老总心里挂上了号。
      对小飞来说,因为本身对这个活动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所以他出手的文章自然没有可以博彩的地方,也引不起任何人的关注。就这样,小飞错过了一个本来可以显露头角展示自己的好机会。
      后来,小琳又先后在业内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于是乎,大家都知道公司来了个“才女”。就这样,小琳在公司里名声鹊起了。又过了大半年左右,公司要拓展业务,打算对市场营销部扩充人马,急需一个高手来做市场营销的策划方案。招聘报告送上来后,老总立马想起了上次那个能写文章的小姑娘,于是大笔一挥,就把小琳圈到了市场营销部搞营销策划。
      就这样,小琳作为一个出身农村且无依无靠的职场新人,得到老总的钦点,被安排到公司市场营销部这样的核心部门。在陌生的没有任何人脉资源的城市里,在毫无背景支撑的大公司里,这样的事情也算得上是一个异数。而小飞,则慢慢地湮没在众人之中无声无息了。等待他的,要么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跳槽重新找到新归宿——当然这要颇费一番气力;要么就是在慢慢煎熬中,继续等待新的机会——但这已经暂时落后于领先一步的小琳了。

    上面的这个故事,是职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琳和小飞,两个人都是精英教育下的才子,文化高、脑子快,但是两人的发展轨迹是不一样的。小琳更用心一点,也更加踏实一些,所以她的进步来得更快一些;相比小琳而言,小飞因为心有旁骛,所以他的发展滞后了不少。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如果非要寻一寻其中的缘由,我想,主要一点在于小琳踏实肯干,能够把握住机会使自己“名声在外”,而小飞则好高骛远,不善把握这些机会,结果导致“明珠暗投”了。
      在职场中打拼,人们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或明或暗的、有意无意的竞争。如何赢得这种竞争,可是一门不小的学问。有时候,“混得好”要凭运气,但更多时候,靠的是个人的智慧。所以,要想有一番作为,光有想法是不行的,必须还要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小琳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很高明的“低手入局”的办法。更进一步来看,她是在无意之中运用了“以名换利”的高明策略。
      “以名换利”是一个极为常见且非常管用的职场营销策略。从古至今,它曾反复被人们运用在各种场合。其基本要义是:先想方设法取得名望,等到名望得到广泛认可、人心人脉可资利用的时候,再用名望去换取金钱、权力或者其他生存资源。
      从理论上讲,名望是一种超越时空的重要资源。拥有了良好的名望,就可以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当年刘邦入咸阳时,废除秦朝苛政、与民休养生息,无非就是为了博采民望;刘备打着“皇叔”的招牌经营天下,使得海内归心,运用的也是这个招数。今天,人们借助网络、影视大肆炒作,无非也是为了营造名望,再运用名望去“套利”而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名换利”的方法是一种很高明的营销策略。
      作为一个心思单纯的姑娘,小琳不一定懂得这么高深的道理,也不一定懂得“以名换利”策略的真谛,但是她却在本能地在运用了这个方法,为自己的职场生涯博得了“出彩”的机会。而正是这个机会,让她改变了生活的轨迹,让她迈入了且行且上的坦途。
  • [学校学不到的职场经]
      小琳和小飞的故事,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甚至有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客观地说,我们每个人职场发展的高度,很多时候并不像小飞想象的那样,取决于能作出多么轰轰烈烈的事业和贡献;而是像小琳那样,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把握住每一个细小的机会。如果善于把握住这些机会并不断积聚起来的话,再加上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源,那么,职场上的成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职场其实是个很残忍的“江湖”。面对这个日益复杂的江湖,上至职场达人、白领精英,下至农民叔叔、工人伯伯,甚至还没有进入职场谋生的学生,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但是,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压力就得坦然面对。承认压力不等于屈服压力,也不等于从此任人宰割。鲁迅说过,一是要生存,二是要发展。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我们每个人的正当权益,特别是在职场上,谋生、升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基本诉求。
      可是,有着生存和发展的愿望,未必就能有非常不错的结局。要想成功,必须掌握成功的密码。
      我先从一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切入,这样恐怕谈起来更生动些。

    电影的主人公肖申克是一个银行家,他擅长数字、理财,长相帅气,还爱好地质学。他和他的妻子相爱在浪漫的田野里,最终结合成一对精英伉俪。然而,命运总是会有很多周折。他年轻美貌的妻子遇到了一个情人,并在和情人出轨的时候双双被另一个流氓盗窃犯杀死在床上。于是大家都认为是肖申克蓄意杀人,理由是他为了报复而杀人。最终,年轻的银行家肖申克被含冤关押进一所监狱。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男人,如果一生没有进过两个地方,那么他的生命将充满缺憾。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军队,一个是监狱。然而,肖申克从一个高级白领沦落到监狱犯人,那种绝望、凄凉和无助并不是普通人现在能够想象得到的。关进监狱后,肖申克为了生存而挣扎、为了申冤而抗争,然而不幸总是围绕着他。他惨遭殴打、迫害,甚至还被犯人鸡奸。一个精英白领沦落到这种地步,是谁的原因?是他自己?是他妻子?还是命运?抑或是社会?答案不得而知。
      肖申克刚关进监狱的时候,他偷偷买通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犯人,从他那里买来一个小锤头。这个神通广大的犯人是个黑人,黑人问他:“你不是想用这个小榔头越狱出逃吧?”他微微一笑,不置可否。黑人轻蔑地开玩笑:“如果你想用它来越狱,那你得挖600年。”
      接下来,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流淌。监狱里一切都令人如此灰心,因为这里的人都是被社会淘汰的渣滓,大家被圈在一个圈子里,谁也逃不出去。在这个圈子里,没有幸福,没有尊严,甚至没有一丁点儿希望。人们早都对这个圈子习以为常,每天白天出去放风、做工,晚上则被关进囚室里与黑暗寂寞默然相对。日复一日地轮回,日复一日地老去。
      一晃就是二十多年,肖申克在监狱里被关押了整整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他干了点什么呢?当别的犯人在日复一日地混日子时,他则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监狱里的狱警理财,为牢友们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关押条件,甚至还向州政府申请建成了一个图书馆。当然,这只是他白天的工作。在晚上,等所有人都睡着了之后,他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囚室里,用那只小小的榔头,一点点地把墙皮挖掉,把墙里的石头抠出,把废土装到自己的裤管里。第二天放风时,他自己躲在操场上,趁人不注意,把裤管里的泥土和石头一点点倒掉……20多年,天天如此。同样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别的犯人盯着黑暗的牢房里的黑暗发呆时,或者在梦里意淫、流口水的时候,他一个人孤独地、不知疲倦地、默默无闻地千万次重复着一个机械单调到能令常人呕吐的动作。这简直就是一个骇人听闻的奇迹!
      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努力,肖申克终于挖出了一条逃向自由的大洞。在一个雨夜里,他从这个洞里成功逃出监狱,并把为典狱长洗钱的一部分财产取走,然后举报了丑恶的典狱长以及一帮狱警。接下来,他风度翩翩地越境而出,自己躲到了遥远的大西洋的海边,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当初卖给他榔头的那个黑人后来在监狱里成了肖申克的朋友。肖申克临别时曾经暗示过黑人朋友,如果有朝一日出来的话,可以到海边去找他。这个黑人在熬干了岁月之后,终于被释放了,可是他已经完全适应不了监狱外面正常人的社会生活。就在绝望地准备自杀时,他想起了肖申克对他说过的话,于是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肖申克。而肖申克沐浴在海边灿烂的阳光里,正一脸微笑地对他坦然相望。

     肖申克的经历很传奇,后来轰动一时的大剧《越狱》,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个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个犯人用了20多年的时候,挖出了一个土洞,然后钻进洞里逃之夭夭了。然而,电影背后的道理非常深刻,曾经鼓舞激励了很多人为梦想而挣扎和奋斗。


      肖申克懂得地质学,他知道时间和压力可以改变一切地形地貌。同理,如果一个人能始终盯住一点并持续不断地“给力”,那么他就能使目标发生巨变。水滴石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肖申克用20多年的时间挖出了黑人朋友认为600年也挖不出的逃生洞,证明地也是这个道理。
      肖申克的故事向人们昭示了一个哲理:只要你看准目标,十年、二十年地持续不断地努力,你的目标最终就一定能够实现。
      很多时候,人生也会存在诸多极限,比如出身、学历、工作环境、人脉关系等,这些极限如同圈子一般,给你设置了一个“环”,把你的命运圈在了“环”里面。在肖申克这部电影里面,这个“环”就是监狱,监狱“环”住了肖申克的尊严,“环”住了犯人的自由,“环”住了人们的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都面对着这么一个无形的“环”,这个“环”就是每个人生命的“限”。有些人终其一生,永远突破不了自己的“限”,永远都在那个小圈圈里转来转去。然而,也有人像肖申克一样,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从命运的“圈子”里跳出来,走到更广阔的空间去,走向了幸福和光明的生活。电影里的监狱,象征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为我们设定的极限,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心里为自己设定的极限。突破极限,走向自由,这就是整部电影的终极寓意。而突破极限的方法,就是瞄准目标,绝不懈怠,在绝望中一直努力到令别人绝望的地步,直到把所有的困难都克服掉,那个时候,你自然就成功了。果能如此,你想不跑出命运给你划的圈子都难。
      总而言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努力突破你命运的圈子,超越你生命的极限。突破和超越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恒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由我们自己的出身、学历、工作、人脉、资本所决定的。我们大多数人,要想不断突破自己的小圈子,开拓出新天地,就要向肖申克一样,认识到不断努力、持续奋斗的重要性。时间和压力可以改变一切。只要你始终瞄准一个目标,持久地发力,付出足够的时间,那么就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成的。


      再回到职场上来。可以这样说,处在职场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不论你是老总,还是普通员工,甚至只是一个打字员、清洁工,只要能瞄准你的目标,始终不懈殆地努力,你最终都会突破自己的界限,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说到这里,我准备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足以证明,当一个人真正掌握了大智慧的时候,是能够冲破命运界限的。
      还在我本科毕业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在为生存、为生活而忙碌奔波,或者为享受生活而灯红酒绿,唯独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同事除外。这个同事的所作所为超出了我的理解频谱之外,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出人意表,不可思议。
  •  这个同事叫小凡。当时,我们办公室的工作相对比较清闲。每当闲暇之余,小凡就会捧起一本英语单词书,自己偷偷背单词。小凡这个人行事很低调,他找来一本专业书籍,把书皮拆下来糊在英语书上面,使他表面看起来像是在学习业务的样子。其实,他偷偷背英语单词是办公室里尽人皆知的秘密,不过大家都不太愿意揭穿他,也理解小凡是为了应付领导而想出来的权宜之计。
      小凡学得很刻苦,只要一有功夫,他就一定会瞄上两眼。办公室里的人只知道他在背英语单词,只知道他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想法,只知道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除此以外,他到底为了什么,真正在干什么,大家一无所知。人们该奔波的继续奔波,该玩乐的继续玩乐,只有偶尔闲得无聊的时候,才会想起躲在一角背单词的孤独的小凡。仿佛无足轻重的小凡只不过是个影子,孤立存在,毫无意义。
      然而,在我离开公司之后,忽然听到了一个消息:小凡考到人民大学去念研究生了。初次听闻这个消息,我很感诧异;再细一想,心里也就释然了。诧异的是原来我们一直不曾留意的小凡竟胸藏大志;释然的是,在我们肆意挥霍青春的日子里,小凡抓住每个能抓住的时间去刻苦学习。他日积月累,点滴进取,终于像一株小苗终于长成大树结成果实一般,从一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办公室职员而变成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在短短的羡慕过后,我由衷地为小凡感到高兴,高兴他从此能提高学历,增长阅历,登上人生新的舞台。犹豫了一会儿,我给小凡打了一个电话道声祝贺。固然,小凡去上研究生,他的前途未必一定比在职场打拼更辉煌,但毕竟考上研究生是一个新的机遇,它或许将改变小凡一生的命运。
      这这样,又过了三年时间。当我再次接到小凡电话的时候,他已经身在大洋彼岸的一个著名大学上博士。行事依然任意挥洒,谈吐依然剑走偏锋,但这时候我已经知道,此时的小贩已经高高地栖身在我们这些普通人之上了。对当年我们办公室里的这些人来说,假如抬起头,或许还能仰望的话,那么伸出手,我们早就无法企及了。
      小凡在国外读博士大约用了4年。前年过年,我偶尔听原来同事说起,小凡毕业后留在了美国的一家银行,娶了一个美国华裔作媳妇。不知道金融危机对他们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我知道,即使是身陷金融危机的美国,发展的空间一样比其他地方大得多。

     对小凡这样的“男神”,我们没有嫉妒没有眼红,有的只是遗憾:早知道身边站着这么一个高手,当年我们为什么不跟他多多请教,好让自己的人生也如他一样一路且行且上、攀跃高峰?可惜的是,当年的我们还不懂究其本质舍其浮华,这才让我们和这样一个高手擦肩而过。


      今天回想起来,小凡本质上就是肖申克这一类人。他们永远不会对身边的现状满足,永远都在用无穷的体力和毕生精力去打通自己命运的通道,然后沿着通道一路爬行而上,去不断洞穿自己命运的极限,从而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进。
      对于这类人,我们真的应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学校学不到的职场经]
      人类社会的前行,靠的不是像蜷缩在命运的圈子里无知并快乐着的普通人,而是像肖申克和小凡这样盯住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的人。
      职场发展同样如此。处在职场上任何一个位置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圈子和极限,要想突破自己的圈子和极限,洞穿命运的界限,创造生命的辉煌,就得像肖申克、小凡这样,勇敢地向自己的极限发起一轮轮冲击与一次次挑战,不到最终成功战胜它决不罢休。
      对栖身职场努力打拼的人们来,不论你是老总,还是普通员工,甚至只是一个打字员、清洁工,只要能瞄准你的目标,始终不懈殆地努力,你最终都会突破自己的界限,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勇敢地打破命运和心灵的桎梏,我们就一定能站上一个又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平台,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从而面对命运的挑战骄傲而宽和地微笑。

  •  下面开始写职场五行术。
      所谓职场五行,就是从天时、地利、人和、环境、人生五个方面,来考量我们事业发展的方向,从宏观上把局做大!
      天时,就是信息化;地利,就是城镇化;人和,就是专业化;环境,就是阶层化;人生,就是渐进化。这五个方面对职场选择至关重要,非大智慧者不能悟透。
      好了,下面我们来逐一分解。

  •  7、不可不知的“职场五行术”之“上应天时——信息化”
      时代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尺度,它规定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生活模式。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发展。只要稍微留点心的人就会发现,信息浪潮滚滚而来,信息产业崛起繁荣经势无可挡,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崭新生机。
      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据就是:截止2013年底,我们国家上网的人数已经达到8亿左右,而使用用微信的人数已经接近了6亿。好吧,大家随便想一想,假如每个使用微信的人交上一块钱,那么这个市场的“钱途”如何?
      这就是信息化的魅力,也是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大势所趋。
      这个时候,一切与信息化有关的专业、职业、工作,都有可能成为朝阳产业;一切投身到信息化大潮中的就业者,都有望成为时代先锋和市场达人。今天,我们在规划职场、确定未来发展的时候,是否应该从“天时”的角度,认真考虑一下到底什么样的职业方向更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坚强的女孩小付的故事。


      小妮是个70后,她的长相么,客观地说,比普通女孩稍强些吧,但也并没有特别过人的地方。
      小妮的父母在北方的一个城市里当工人,可以她的说家庭出身很一般。不幸的是,小妮的父亲在她高考的前一年去世了,而且她母亲身体不太好,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小妮的家庭是没有什么多大指望的。
      后来,小妮考上了一所省属大学,学的是通信工程。这个填报志愿时胡乱挑选的专业虽然就业空间还可以,但总体上说,小妮的个人条件、家庭条件、社会资本以及各种可以衡量的东西,相对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来说并没有多大优势可言。
      然而数年之后,小妮已经踏入了我们社会上的精英阶层,站在了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辉煌位置上。
      我认识小妮时,她已不是当年的“小妮”。当年那个青涩的小女生已经成了北京中关村一家很大的网络公司的老板,专门做计算机和网络安全。她的公司每年承接不少大型企业、国家机关甚至要害部门的业务。斯诺登事件出来后大家都已经知道,在网络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越丰富,信息安全越重要。所以,小妮的公司快速发展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那么,这么多年小妮是怎么熬出头来的呢?
      我根据自己了解的东西摆上一摆。

    大学毕业之初,小妮应聘到北京一家杂志社,专门编辑一些计算机、通信设备之类的小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但是也饿不着累不到。作为一个资深的“北漂”,她就那么不死不活地吊着,当时虽然经历了当年3000元一平米的房价时代,但是在这个繁华都市里,她还买不起一间可以盛放安家梦想的商品房。


      后来,因为拓展业务需要,小妮经常跑中关村。熟悉这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关村作为“中国的硅谷”强力崛起。小付在跑稿子的过程中,亲眼见证了那些来自中关村里的一些南方人是怎样从一个个柜台商贩做到小公司老板的——这正如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出租车行业一样,只要你进入了这个行当,随随便便混一混,钞票都会哗哗地流进腰包。
      看得多了,小妮终于动心了。她征求了男朋友的意见——当时她的男友正在北京上研究生,她之所以来这个城市,为的就是这个后来变了心的男友;同时,也征求了老母亲和姐姐的意见,但这两个人拼命反对无果。最终,小妮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出版社那份勉强能养活自己的编辑工作,到中关村应聘当了一名电脑导购小姐。
      当年常去中关村海龙大厦的人应该还记得,海龙正门口的左右两边,经常会有一帮靓丽的女孩儿在那里站台,笑容可掬地推销各式电脑。小妮就是她们中的一个。她后来常常跟我讲起当年在海龙一站8个小时连小腿都会站肿的日子。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仅仅两条马路以外的正在某名牌高校读研究生的男友,残忍地摧毁了她对的爱情信仰,同时也打碎了她内心深处的幸福梦。原因仅仅由于,男友选择了一个拥有北京户口的本地女孩。
      现在讲这个故事感觉很好笑,然而这种老土的话题总在现实中上演;社会终究还是现实的是血淋林的——爱情在面包和房子面前,有时候会慢慢地褪色悄然老去。
      于是乎,支撑她艰难“北漂”生活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了,毫无征兆、豪不留情。  我们的小妮蜷缩在租住的房间里不吃不喝哭了三天,然后绞短了自己的长发,决心从头干起。
      她先是和一个卖硬件的江西老表搭柜台卖硬件攒电脑,然后是自己租柜台、买铺位、雇人手。忍着被抛弃的疼,咬着牙,如同蜘蛛般苦苦地编织生命的罗网。很多时候,当内心痛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就会站在对面的天桥上,望着脚下来来往往的车,绝望着撕心裂肺地肆意流泪。
      不过老话怎么说来着?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户。正所谓情场失意,职场得意嘛,小妮在遭遇爱情背叛、沦落底层求生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机会出现了。
      话说那几年,正是我们国家信息化深度普及发展的几年。老北京们想必都会记得,当时在中关村的大街上,各种拖车上的电脑配件和台式机堆成山,然后一眨眼功夫,这些机器就会被打着包推走卖出去。
      赶上这么一个好时候,想不挣钱钱都没有办法——就如同05年前后,哪怕你是个傻子,只要进了北京房市,你就会稳赚不陪并且兜里的钱打着滚儿往上翻翻——所以,小妮的钱袋子里也哗哗地淌满了钱。
      当然,小妮并不是一个奸商。那时候以大学生身份创业的商人,其实还是很讲仁义的,更何况她本质上还是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所以,小妮慢慢地用她的人品赢得了客户们的认可。再加上那几年,我们国家正在信息化的高速路上飞驰,社会上对信息化的巨大需求空前拉伸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所以,误打误撞的小妮最终成功了,淘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黄金。
      成功了的小妮终止了与江西老表的继续合作,自己在中关村旁边开了个很小的公司,专门做网络安全产品。学过通信工程的小妮知道,这种信息安全产品对个人而言其实并无太大意义,而对大公司和政府机关而言,则显得至关重要。在大家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小妮抢先抓住了这个商机,短短几年就积累起雄厚的人脉和客源和市场实力。等到后来其他小公司想明白过来要挤进来市场的时候,垄断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小妮即使每天躺着什么不干,大批的银子还是自动地会流到她的兜里。
      然而,小妮却还有着更大的目标——她要把自己的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有一次她对我这样说:我觉得,未来十几年内,信息网络必将席卷整个世界,深透整个国家,只要能站稳这个潮头,不犯低级的错误,不犯方向性错误,我就是熬,也能熬出一个上市公司。
      小妮说这个话的时候,目光中充满着想往,同时也闪烁着坚强和笃定。
     每次路过中关村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朋友小妮,眼前会浮现她坚毅的神情。现在,她的公司应该还没有如愿以偿地杀进股市,但基于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判断,我认为,小妮的愿望迟早会成功的。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演进的必然趋势。市场需求特别是信息需求,为小妮的事业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增量空间。夸张点说,未来网络拓展到哪里,小妮的市场就可能会拓展到哪里,她的利润空间就可能会延伸到哪里。搭上信息化这班高速列车之后,小妮的公司必定跟着列车纵横驰骋,从而呈现加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我深信,从前的小妮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一个平凡得只比别人坚强那么一点点的女孩。但就是这个柔弱的女孩,因为巧妙地把握住了信息化这个大的机遇,所以能够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进,从而摆脱了自己的命运束缚、圈子的限制。还幸小妮,一个本来要和一个庸俗男人过活一生的优秀女子,因为选择了符合时代发展的职业方向并努力实现了事业突破,所以最终改变了她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使她可以站在生命的顶点上,对着生命、厄运甚至曾经撕扯过自己自尊自信甚至幸福的人们报以宽和的微笑。
      当然,我也一直很好奇,成功女小妮是否会想起当年弃她而去的那个小男友呢——当年的那个男孩毕业之后,通过女孩家里的关系进了银行当上一个小职员,在米珠薪桂通胀盛行的京城,过上了可能买白菜都要还价的日子——这个我可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真的相信,也许一个女孩子,在她被生命抛弃特别是被爱情背叛了的时候,上帝真的就会为她打开一扇更加明净的窗户,让她能够更加清晰透彻地看穿别人看不透的东西吧。

    坚强姑娘小妮的故事讲完了。客观地说,小妮的成功并非完全来自她个人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非常幸运地加入到了互联网行业,并较好地把握住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脉搏。是客观的环境给了她成功的绝佳条件。然而,并非所有进入这个行当里的人都能够如她般幸运,也有很多人呛死在抢滩的征途中,比如02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裂使得很多人无家可归。但我们只要观察一下近些年的商界新贵——无论是世界范围还是国家内部——大家就可以发现,那些从事信息产业的从业者已经毫无疑问地占据了业界翘楚。


      所以,如果想要让人生有大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做,相信大家心里都明白了。
  •  [职场规划的第一个规则]
      每一个在职场上打拼的人,要想真正有一番作为,首要前提是把握住职业的发展方向,要先定方向,然后在做事情。
      钓过鱼的人都知道,如果你选择了一个没有鱼的池塘垂钓,那么你不可能有什么收获;同理,如果你选择了一个日趋没落的行业,那么你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战略上的选择,往往比努力付出重要得多得多。
      当前,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层出不穷,全人类、全世界都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旧革命尚未结束,新变革就已展开,使信息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浪潮,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井喷般的就业机会。人们选择职业,应该牢牢把握住信息化这个大方向——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市场的需求远远还没有饱和;人们要实现职场转型,比如跳槽或者再就业,也要根据信息化发展大势来慎重做出抉择——因为从目前来看,只有信息化才是真正激活所有行业内生动力的发动机(例如席卷全国的电子商务)。
      这是一个时代的滚滚洪流,顺之者必昌,逆之者必亡。我们应该敏锐地把握这个发展大势,尽可能把信息化作为职业选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如果有条件,则尽可能地投入到这个领域里面;如果没有条件,也要尽可能地利用信息化的成果来加速自己职场发展的步伐。  
      这是一个考验战略眼光的关键时刻。

  •  8、不可不知的“职场五行术”之“下占地利——城镇化”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的房地产经济刚刚搞活。随着人们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催生了房屋建筑、室内装修等一大批市场,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包揽建筑工程的小头头。老毕就是其中的一个。
      老毕的老家在河北太行脚下一个山沟里,由于村里实在太穷了,男人找不到媳妇的一抓一大把。老毕的家里有几亩薄田,但爸妈常年有病,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人。无奈之下,老毕只得早早辍学,跟着亲戚进城干起了泥瓦匠生意。由于老毕心眼活,会说话,做人很义气,慢慢地,他就成了他们那帮人的主心骨。
      那个时候,建筑市场并不像今天这么规范,“转包”之风刮得很猛。所谓“转包”,就是哪儿有了活儿,有能耐的人先借一个公司做壳,把这儿活儿揽下来;然后,再“分包”给其他的公司。这些公司有的是真正能干活的,当然也有的依然是空壳。这些空壳公司虽然有资质,但是手下干活的人都是像老毕这样的散兵游勇。秩序虽然混乱,不过在那个时候,很少有今天这样注册上百万的大公司下辖的“正规军”。
      话说老毕常年在这个行当里厮混,里面的生意经早就门清。虽然从大山里走出来人很木讷,但他有着像李云龙一样强悍的性格。正因为如此,他慢慢地成了老乡圈子的带头人,而且在城里还认识了不少建筑行当里的朋友,其中也包括一两个有用的小老板。
      有一天,一个小老板找到他,喝酒聊天的时候,说起有一个学校要装修大礼堂的事儿。当时,工程预算已经列入年度计划了,但是具体由谁来具体承建,学校还没有正式招标。这个学校是个很有钱的单位,很多人都在打他们的算盘。然而令人不得其门而入的是,主管工程的副校长老教授出身,为人很正派。所以小老板打着酒嗝无奈地说:“这是个“油盐不浸”的家伙,大家都在想办法拿下这个工程,但又都拿他没有办法。”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毕借着酒慢慢套小老板的话,把副校长姓甚名谁、家庭情况了解了个大概。酒后,他又专门跑到学校里,找了几个单纯的学生,下大功夫结识他们。借着闲扯,老毕顺藤摸瓜,把副校长的情况弄了个一清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际关系差被孤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