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踏上逆水寒神相修行之路道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艺术品藏品
&喻凡. 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九五品品相描述
此商品已订完
商品分类: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版次:1页数:216字数:165000印刷时间:开本:16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包装:平装丛书名:国际标准书号ISBN:7【编辑推荐】  在爱情中遭遇矛盾和迷茫,父母的老生常谈,朋友们的个人经验,都不能解决你的困惑?  一位执业多年的著名心理咨询师以佛教经典中的精华思想,对世间男女经常遇到的各种爱情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用轻松的案例和佛教小故事,分享佛学有益处世哲学,  爱情的困惑在这里找到答案,用心感受两人之间的温度,  让相爱的过程抛开烦恼,让爱不被生活琐碎磨灭,让婚姻成为爱情的延续  做一个懂爱、会爱的人。&【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位执业多年的著名心理咨询师以佛教经典中的精华思想,对世间男女经常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书中分享了四大爱情路上必经的过程,  爱的路上烦恼多(爱情开始时的烦恼)、相爱容易,相处不容易(确认一起走下去的烦恼)、让家成为幸福天堂(婚姻生活中的琐碎烦恼)、柴米油盐中的爱情交响曲(爱情与现实问题的矛盾烦恼),  用佛家的有益智慧开解爱情中的男女,门不当户不对也能成就好姻缘;拥抱距离美学,理解与你不一样的他;学会经营的婚姻才不是爱情的坟墓;当现实与理想存在落差,也能爱上不完美的他。  书中针对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男女之间最常遇到的感情困惑。用佛教经典中的精华思想,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让您对在爱情的路上,有了恍然大悟的通透领略。【作者简介】  喻凡  原名刘煜凡,1972年出生,国家二级心理师。较早探索网际心理咨询,佛学应用心理咨询专家,同时也是婚恋心理、青少年问题心理专家。30岁开始研习佛学经典,十余年来,一直将佛学经典中的理论思想应用到心理问题咨询工作中,是国内首位“佛学应用心理咨询师”。曾受邀为世界500强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培训,曾参与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库建设。【目录】第一章爱的路上烦恼多1.你的臭毛病2.谁来埋单3.没有那么多“高富帅”和“白富美”4.假如你同时遇到我们俩5.如果将来不幸福6.门不当,户不对,也可以成就好姻缘7.父母反对怎么办8.相亲不丢人9.你的爱能走多远10.亲密恐惧症11.谁来握住方向盘第二章相爱简单,相处不容易1.不信任才是爱情炸弹2.理解来自另一个星球的他3.安全而不失甜蜜的距离美学4.感情经不起考验5.“红颜”“蓝颜”,请在一米线外6.每一个前任都是极品吗7.沟通:学会说,也要学会听8.让过去成为过去9.再亲密也要管住嘴10.爱情里没有对与错11.为爱改变,你能做到吗第三章让家成为幸福天堂1.女人爱说话,男人爱沉默2.婆婆到底算不算妈3.教育孩子,到底听谁的4.没有你我活不下去5.退让一步,海阔天空6.放下你的手指7.情绪有度,才能寻求解脱8.如果有一天,他不再完美9.认同比爱慕更重要10.爱我你就抱抱我11.珍惜当下12.平凡中的一点点浪漫13.感恩也是一种修行第四章柴米油盐中的爱情交响曲1.爱上不该爱的人2.有遗憾也完美3.怎样才算相濡以沫4.守住婚姻底线5.她到底想要什么6.放不下,还是不愿放下7.财务这笔账8.说句“我错了”没有那么难9.你的压力,有我分担10.贪念便是负重奔跑11.让我们一起成长12.乐观做人才快乐13.惜福,惜爱,得幸福前言 在佛经上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议,说:“你每天清晨起床,我这颗心就为你睁开眼睛,观看浮生百态;你想穿衣,我就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就帮助你宽衣解带。我们的关系如同唇齿一般的密切,凡事你应该和我有个商量,但是一旦要学道,你却背个臭皮囊东奔西跑,忙碌向外攀缘寻找,而不知道内求于我,其实你所要追寻的道并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里啊!”有一句佛偈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储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而众生愚痴,不知道开采自性的宝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寻找宝物。如何将心加以疏通,或者巧妙地表达出来,不至于蕴积成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每一种心识的生起都有它的原因,但是我们总是将我们的心与外界分开,认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产生了二元对待,于是便有了种种执着。在我们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不能相融的。通常我们认为心识的产生是因为外界的作用,认识的产生是因为物质的作用。从佛法的立场来看,心识的产生是因为各种条件的汇合,所以心识是缘起的。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 在佛经上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议,说:“你每天清晨起床,我这颗心就为你睁开眼睛,观看浮生百态;你想穿衣,我就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就帮助你宽衣解带。我们的关系如同唇齿一般的密切,凡事你应该和我有个商量,但是一旦要学道,你却背个臭皮囊东奔西跑,忙碌向外攀缘寻找,而不知道内求于我,其实你所要追寻的道并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里啊!”有一句佛偈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储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而众生愚痴,不知道开采自性的宝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寻找宝物。如何将心加以疏通,或者巧妙地表达出来,不至于蕴积成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每一种心识的生起都有它的原因,但是我们总是将我们的心与外界分开,认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产生了二元对待,于是便有了种种执着。在我们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不能相融的。通常我们认为心识的产生是因为外界的作用,认识的产生是因为物质的作用。从佛法的立场来看,心识的产生是因为各种条件的汇合,所以心识是缘起的。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  佛学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症的治疗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佛学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由此,足见佛学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佛法是解脱人类痛苦的方法,从哪里下手呢?就是从心上下手。佛经上说:“一念迷,则是众生;一念觉,则是佛。”所以,佛法是以“心”为中心,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佛法是最高的心理学,佛法从心理的分析,到心理的改造,都有详细的方法,现代的心理学都没有分析得如此深刻、细致,因为佛学对心的分析是通过内省的方法,即就禅定的境界而得出的认识。现代的心理学虽然也通过内省的方法,但它们只是通过对人的一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而得出认识。本套书结合情感和职场的种种困惑介绍佛学对心理的分析,介绍一些众生的心病,而相应地提出一些药方,与大家共同分享佛法的智慧之光。本套书将以佛学心理学为基础,跟大家一起探讨有关佛学对心理的分析,以及佛法改造心灵的方法,将佛学中有益的解决方法介绍给读者,希望对读者在情感和职场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所帮助。【在线试读章节】  门不当,户不对,也可以成就好姻缘  生活:双方的差距太大,不被人看好。  修行:凡事只求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正如名字一样,罗翠是一个非常质朴的女孩。她出生于一个边远省份的偏僻村子,独自来到这座大城市打拼。只有初中文化的她凭借着一股子泼辣的拼劲,做了很多不同的工作,超市理货员、饭店服务员、大楼的物业管理员……多种多样的工作让罗翠身上坚韧、灵活等优秀品质不断得到发掘。在某个酒楼做服务员的时候,她出色的表现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那便是酒楼老板的儿子,刚刚留学回来继承家业的刘刚。  从未有过豪门梦的罗翠根本没有想过要和刘刚走到一起,当她从酒楼服务员被提升为领班,乃至大堂经理的时候,她都是本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由于刘刚和父亲的经营理念不能统一,他决定另立山头,他看中罗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灵活的处事方式,便热情邀请她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  获得老板的同意之后,罗翠来到这个新的酒楼辅佐刘刚。万事开头难,刘刚虽然雄心勃勃,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处处都需要罗翠提醒。久而久之,随着新酒楼生意逐渐旺盛起来,刘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这个只有初中文化,却思维缜密、办事干练的女孩。当他终于向罗翠表露心迹时,罗翠却犹豫了。    在我的工作室里,罗翠不像其他人一样坐在沙发上,而是坚持坐在一把硬椅子上,她觉得软软的沙发会让人变得松懈,她需要让自己时刻打起精神。她反复说的一句话便是:“我们就像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人!”    在中国古代,门户观念是婚配之中最深入人心的准则之一。在大家看来,只有出身、门第相似的两个人,才能够缔结出幸福的婚姻。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古人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千百年的观察和总结,从为子女幸福着想的角度出发,才归纳出了这么一条规则,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初衷并不是为了制造不幸。而现代社会之中,这条婚配准则依然流传着,在社会形态发生天翻地覆变革的今天,它依然可信吗?  证悟禅师的座下有三个弟子,他们都是凭借着出色的悟性而获得了禅师亲授佛法的机会的。有一天,证悟禅师将这三个人叫到了身边,拿出了自己写的一句诗问他们:“你们学习佛法已经很久了,现在就轮流来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吧。”  三个弟子上前一看,证悟禅师所写的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禅师问:“为什么‘不淋一人’呢?你们各自说出一个理由来吧。”  第一个弟子稽首道:“依弟子看来,有两个人走在雨中,却有一个人没有淋到雨,必然是因为有一个人穿了雨衣,另一个人没有穿的缘故。”  对于这个解释,禅师不置可否,转头问第二个弟子:“你觉得呢?”  第二个弟子想了想说:“我觉得师兄所言差矣,师父的诗中必然是有深意的,答案肯定不会这么简单。有两个人在雨中行走,雨却只淋湿了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莫非这是一场局部阵雨,雨只下到了一边,而另一边是晴朗的,所以另一个人才没有被淋湿?”  证悟禅师听了第二个弟子的话,依旧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继续问第三个弟子的看法。  第三个弟子看到两位师兄的答案都未能让师父满意,便踌躇满志地说:“两位师兄所说的固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稍微显得有点牵强。穿雨衣的说法太平常,而局部下雨的说法也很荒谬,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生活经验。在下雨的时候,行走在路上的人总是会寻找可以避雨的屋檐,我想另一个人肯定是走在屋檐下,所以才不会被雨淋湿。”  三个弟子都认为自己说的有道理,等着证悟禅师说出最终的答案,但是禅师却没有对任何一个人的答案表示赞同,他只是微笑着说:“今天这个题目只是为了考验你们对于佛法的参悟,在我的身边学习了这么久,你们却没有多大的进步,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弟子们惭愧地低下头,证悟禅师说:“从对这句诗的解读来看,你们之所以在参悟的路上没有多大的进展,正是因为你们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本质。在看到今天的题目之后,你们都执着于‘不淋一人’这一点,所以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其实,‘不淋一人’的意思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任何事都讲求‘悟’字,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永远也不能做到真正的‘悟道’。”  透过表面的现象去观察本质,是哲学一直强调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而在感情之中,人们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像证悟禅师的三个弟子一样,反而错失了领悟正道的关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鲁宾(ZickRubin)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给爱情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外的一个人产生的某种特殊的想法和态度。这种现象是各种人际关系中最深层次的情感维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在发挥着作用,生理激情和共同生活的愿望等复杂的因素也在发挥着作用。鲁宾在自身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爱情的四大主题,那便是依恋、关心、信任及自我展露。  罗翠在迎来美好爱情的时候,首先想到了“门户”问题,这与她自身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传统婚恋观有关。“门当户对”这个词第一次完整地出现,是在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这一观念所指的是男女双方的家庭条件、经济收入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在古代婚配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性。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已经不被这些传统的条框所限制。所以,“门当户对”观念之中要求彼此匹配的根本性原则依然值得遵守,但所要遵守的具体内容却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发生改变。  在现代社会之中,如何做到真正的“门当户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遵守“门当户对”的相似性原则,但所应匹配的相似性则应该专注于彼此的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方面,原有的经济条件、教育背景等简单的规则已经不适用。只有两个人在价值观等方面保持一致,才能够携手走得更远。  (2)遵守“门当户对”的互补性原则,但并非彼此家庭利益的互补,而是个性品质的互补。两个个性互补的人更容易被彼此吸引,也更易于共同打拼、结成同盟。就像罗翠和留学归来的刘刚一样,他们一个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理念,互相合作之下必然可以创造出不菲的成绩。  (3)遵守“门当户对”的相互性原则,两个人必须彼此吸引、喜爱,因为这才是爱情的基础。在外人看来条件极其匹配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实际未必就是幸福的。而那些不被人们看好的感情,却往往能够成就一个令人羡慕的结局,因为他们彼此吸引,在一种满意的关系之中,双方都获得了支持,赢得了满足感。否则,无论他们多么“门当户对”,一切也都是一场空。    传统的生活智慧之中有很多精粹值得人们去继承,但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只有从本质上理解这些传统智慧,才能让它真正指导我们的生活。  认同比爱慕更重要  生活:伴侣对自己的行为不认同,总是站在对立面。  修行:安于自身,得大自在。    Helena出生于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得到他人的肯定是她最大的心愿。在家中,优秀的哥哥和姐姐经常得到父母的赞美,这是Helena从小期盼而没有得到的;上学之后,她努力学习,就是希望老师可以夸她一句;她待人友好,也是盼着朋友们都认为她是个值得信赖的伙伴;参加工作后,Helena更是任劳任怨,希望得到上司的肯定。  这样的生活让Helena显得极其努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她也因此获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在Helena的内心之中,她也感觉到这样的日子真的很累。    与丈夫Benjamin结婚之后,Helena的生活逐渐趋于平稳,不再那么执着于他人的看法,因为她的期盼全都转移到了Benjamin身上。    “有时候,我真的希望他可以夸我两句,就像夸一个小学生一样。”Helena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当我做出一顿丰盛的晚餐,或者当我教孩子学会了一个新的单词,我很希望丈夫认同我的努力,但是他却当这一切都是本来应该发生的,熟视无睹。”  Helena想要的其实并不多,她的内心太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越是她在意的人,她便会越执着于对方的看法。  我说:“也许你可以试着与他沟通,说出你心底的这些愿望。”她却笑了笑,说:“如果是我要求之后他才给予,那便失去了本意。我还是希望他能主动地从心底认同我。”  听了她的愿望,我说:“其实,认同有多个方面,来自他人的认同是一种,对自我的认同又何尝不是一样宝贵呢?”  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也许是很多人不断努力的动力,无论这肯定是来自父母、老师、上司、朋友还是爱人,都会给一个人带来充沛的动力,这不仅是虚荣心的满足,更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得到认同,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感受,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云居禅师有很多弟子,他们之中不乏名声远扬的智者,其中有一个小徒弟是看管菜园子的和尚,他看到师兄们都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心中总是非常惭愧。于是,他便向云居禅师请求,希望禅师可以教授自己一个能迅速获得成功的法门。  听到这个徒弟的要求,云居禅师带着他来到了后院的花园里,指着墙角一棵即将枯萎的橡树问:“你知道它为什么会枯萎吗?”  弟子不明所以,只好向禅师请教。云居禅师说:“因为它觉得自己    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所以感到轻生厌世,再也不愿活在这个世上。”  弟子奇怪地问:“那边的松树也变得萎靡,又是因为什么?”    云居禅师说:“因为松树觉得自己不如桃树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所以也变得萎靡了。”    弟子搞不懂禅师究竟想要说什么,他在花园里走了一圈,看到园子里有一种草长得很茂盛,便问:“这草的长势最好,它就不愿意和其他的植物做比较吗?”  云居禅师说:“这种草叫作心安草,它知道自己是什么,更明白主人将自己栽种在这里,不是为了得到松树的挺拔和桃树的美丽,所以安心地做自己,才能生长得茂盛自在,才得到了大家的赞美。”&    弟子听了云居禅师的话,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禅师是教导他不要试图通过别人的标准来找到自己的定位,也不要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而活,做一棵自在的心安草,不也一样有绚烂的生命吗?他立刻拜服在禅师的面前,大呼:“弟子终于悟了。”    从此,和尚在菜园中勤劳工作,努力参禅,不久之后,他从种菜之中悟出了法理,靠着自己对佛法的独特见解成为名噪一时的禅师。    做一棵小草要有自己的定位,并安于做自己,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云居禅师从一棵草之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这个理念点化了弟子,而对凡尘之中的众生也同样有启发。当我们不断努力寻找别人的认同时,更应该保持住自己的姿态,如果因为别人赞美桃花美丽,便惭愧自己作为松树的挺拔,那只是在他人的标准之中迷失了自己。  现代心理学认为认同感是一种对自我、他人或集体的价值定位、判断、信念和感受。它首先涉及准确的定位,然后用来创造环境,并树立起良好的信念,从而传递出不同的感受。对于他人的认同基于价值的认可和正面感受的传递,而对于自我的认同则是对自己需求的认  可,理念的坚定,以及对世界独特感受的肯定。  一个缺乏认同感的人,对自己会表现出过分的苛求,容易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去讨好别人以获得认同。而一个具备高度认同感的人,则会表现得很有活力和创造力,自信、有爱心,总是带着感受的思维去表达,懂得聆听和尊重他人。在婚姻生活中,夫妻之间互相寻求认同感,是他们携手与共的基础,当一个人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得认同,他会表现得更有热情,对于感情的付出会更积极主动。而若不能得到认同感的满足,则会出现自卑情绪,沉溺于自我否定和怀疑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给爱人充足的认同感,是让对方感受到爱意的重要途径。而对于自己有充足的自我认同,也是激发爱人对你认同的重要条件。具体方法如下。  (1)认同不是单方面,而是双方共同努力、互相肯定的结果。认同感的产生基于欣赏和爱慕,相似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可以使两个人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对方身上可取的优点,产生两性吸引力的同时,激发出认同的情绪。一个敢于自我肯定的人更易于得到他人的认同,他们身上所产生的吸引力也更强于那些自卑、祈求他人认可的人。    (2)自我认可比获得他人的认可更迫切。自我认可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和成熟表现,缺乏这种心理动力的人易于将别人的话当作真理,以别人的态度来衡量自己的对错,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尚未建立起自我认可的模式,走进了以他人为中心的误区。自控意志和他控意志之间的博弈要求人们必须学会以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机理意志,这也被称为认同感的同投。当建立起自我认可的模式后,便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坚定,避免用别人的方式来管理自己,或者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获得心理的解脱。  (3)认同感的产生基于人格中的显性表现和隐性需求,认同他人也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心理学大师杨格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显性人格和隐性人格,显性人格是社会要求和自我要求下所产生的人格心态,譬如男人的坚强、阳刚,女人的柔美、感性。而隐性人格则又被称为影子人格,是自己内心渴望却又不被他人或自己接受的人格。当两性之间出现互相吸引和认可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苛求的影子人格。因此,当你认同、欣赏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爱情不能缺少认同,认同也是爱的一种。当我们以认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爱人时,给予他的力量将远超过含情脉脉的爱慕,因为认同不仅是欣赏和肯定的表现,更是一种鼓励。  珍惜当下  生活:轻率放弃已有的感情,不懂珍惜眼前人。  修行:只争朝夕,只在朝夕。  阿真和黎强原本是一个单位的同事,阿真欣赏黎强做事认真、做人踏实,黎强爱慕阿真贤惠,于是两个人便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结婚之后第二年,阿真就为黎强生下了一个儿子,一家三口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随着儿子逐渐长大,家里的开销也大起来,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黎强便从单位辞职,开了一家小店。  原有的生活模式被改变之后,阿真和黎强都处于适应之中。为了给小店进货,黎强每个月总要外出好几次,有时候三四天都不能回来。阿真一个人在家带孩子,难免会觉得无聊,便上网申请了一个QQ号,与朋友、同事闲聊来打发时间。  起初这件事并没有引起黎强的注意,因为阿真只是偶尔上网聊天,而且他以为阿真的聊友都是一些熟人,所以也没有多想。但有一天晚上,黎强无意中看到阿真的QQ里居然有好几位他不认识的陌生人,顿时便起了疑心。  在网络时代,有几个网友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可是在生性古板的黎强看来,这就是出轨的前兆,任凭阿真百般解释,他都听不进去,最后甚至不顾只有3岁的儿子,提出了离婚。  阿真感到很委屈,自己不过是无聊时与人聊天而已,怎么会发展到离婚的地步!而黎强却一直倔强地不肯让步,因为他自己也迈不过心里那道坎。  现代社会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在不由自主地加快,越来越丰富的生活也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但是科技虽然可以加快生活节奏,却永远加速不了感情的发展,每一对恋人、夫妻之间的感情都需要天长日久、点点滴滴的积累,这也越发显得它来之不易,需要人们倍加珍惜。  在日本平安朝末期,亲鸾上人和荣西禅师等高僧将佛教的精神积极入世化导,让处于动荡战乱中的人们得到了精神安慰。据记载,亲鸾上人从小就显露出非一般的智慧。9岁的时候,便明确了自己的志愿,要出家为僧。他找到慈镇禅师为自己剃度,禅师看到他如此年幼,担心他并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便问:“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上人说:“虽然我只有9岁,但却经历了世人难以承受的痛苦,父母双亡让我看透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我想知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亡,想明白我为什么一定要和父母分开。为了探索这一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听了他的志愿,慈镇禅师非常嘉许,说:“我明白你的心思了,我也愿意收你做我的徒弟。不过,今天太晚了,明天一早你就过来,我便会为你剃度。”  当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众人都认为禅师所说很有道理,但亲鸾上人却并没有离开。他说:“禅师,您答应明天一早就为我剃度,弟子本应该高兴。但是,我终究是一个年幼之人,心性还没有发展到最坚定的状态,我担心自己的决心是否能够持续到明天早晨。而且,我看到您年事已高,您恐怕也无法保证自己明天早晨起床时还活着。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抓紧时间,珍惜当下,现在便为我剃度呢?”  这番话从一个9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所有人都惊呆了。但是慈镇禅师却并没有生气,反而拍手叫好。他满心欢喜地说:“你说的完全没有错,我们就应该抓住当下,那现在就为你剃度吧!”  “抓住当下”,一个9岁的孩子便已经感到了岁月的迫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让高龄的慈镇禅师也不由得感叹。对于现代人来说,飞速发展的社会让“只争朝夕”成为人们的共识,无论是追求事业还是感情,人们都不愿意在等待之中度过,积极采取行动才是最有效的做法。但对于已经搭建起家庭的人来说,他们也需要“抓住当下”“只争朝夕”,所不同的是要抓住当下所获得的幸福,享受每一个朝夕相伴的日子。  现代婚恋心理学认为,一段真正称得上成熟的感情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共存(Codependent)、反依赖(Counterdependent)、独立(Independent)和共生(Interdependent)。共存是指热恋期的彼此依恋;而反依赖则是感情平稳后追求各自的空间;独立是指双方希望拥有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而共生则是指彼此已经成为互相扶持的、最亲近的人。对于处于婚姻之中的夫妻而言,共生是这一阶段比较理想的状态,因为大多数人都熬不过第二、第三个阶段,两个人若要相伴达到这一境界,必然共同经历了很多坎坷,能走到这一步已经足以证明彼此之间的感情的坚固程度。  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更应加倍珍惜,感情的成果虽然看不见,但它的果子却沉甸甸地挂在人们心头。珍惜这一路走来不同寻常的相伴,不只是挂在嘴边,更要在行动之中有所体现,当遇到难关时,是否还记得当时相知的甜蜜?当诱惑频现的时候,是否能把持当初的誓言?珍惜便体现在这一点一滴之中。饥饿过的人懂得珍惜温饱,经历过束缚的人懂得珍惜自由,而对于爱情来说,却不能在痛苦之中才去珍惜快乐,不能在失去之后才去珍惜拥有,因为人心不同于其他,往往没有第二次机会。那么,如何理解婚姻中的珍惜呢?  (1)珍惜是让你明白对方在你生命之中的价值。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总是格外小心翼翼,而感情的价值却又是很多人不能估量的。两个人从相知、相恋再到结婚,经历了很多生活的坎坷却不离不弃,这本身就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但因为耳鬓厮磨,却又容易令人忽视它的宝贵。学会珍惜,便是让我们重新思考、审视这份爱在生命之中的价值,随着岁月的沉淀,你会发现他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人,他是你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你感情的依托,是你世界的最大支撑,如此重要的一个人和一份情,又如何叫人不去珍惜?
艺术品收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逆水寒九灵修行方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