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属于折射式吗什么射式

原标题:中国天眼启动一周年,而天眼之父却与世长辞

在开始今天的介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令人骄傲的国之重器,苍穹之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他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

FAST是国际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

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

其灵敏度提高约10倍。

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

科学家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

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

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世界射电望远镜中的佼佼者。

中国天眼 FAST是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以预测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他面容沧桑、皮肤黝黑,

夏天穿着T恤、大裤衩骑着自行车,

初见面觉得南仁东像个农民,

他自己也跟学生说:“就像个农民。

很多人听到他的名字时候觉得很陌生,

是的,他就是这么低调、不张扬

在此之前,很多关于FAST的报道,

也都只用中国天文学家来代替,

他甚至不是中科院院士。

他光辉的、传奇的、伟大的一生,

让我们来翻翻他的历史。

艺术浪漫的“超级学霸”

1945年,南仁东出生在辽源市,他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屡获学校表彰。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是当时四平地区10年间唯一考入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按照我们的现在的说法,他就是个“超级学霸”。

考入清华大学后,南仁东为了自修英语,常常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学习,往往从始发站学到终点站。在自修英语期间,南仁东整日抱着一本英语词典,采取背会一页撕掉一页的办法学,直至脱离字典。

他不仅是学霸,还是一个浪漫的冒险家。大学时,他就利用大串联的机会游遍中国,从北京经上海转到广州,接着是四川陕西甘肃一直越过天山,21岁到了南疆,后来经由呼和浩特回到学校。

南仁东 大学期间的照片

南仁东在才艺方面,他也毫不逊色。

他对绘画诗书、服饰美学都颇有研究。

在清华求学时,作为一名无线电专业的学生,

他打败了机械专业学生,

夺得机械制图比赛第一名。

他甚至办过讲座谈服饰潮流美学。

据南仁东弟弟、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仁刚介绍,

哥哥上学时爱好广泛,不偏科,

课余喜爱绘画和音乐,且绘画水平精湛。

1990年,南仁东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客座教授,业余时间创作的《富士山》(油画)至今被悬挂在该校的大厅里。

毕业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

他被下放到吉林长白山附近的车间,

他干过工匠,开过山放过炮,

水道、电镀、锻造他都了解,

最后成了无线电厂的技术科长。

南仁东想:这样好没意思啊,

于是就去考了天文学的研究生,

理由是:我喜欢看星星!

去了荷兰,做了两年访问学者,

在日本国立天文台聘做客座教授。

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

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10余次观测,

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

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

成了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一流科学家,

得到了全世界天文界的青睐。

就在南仁东的人生过得风生水起之时,

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但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 ,但国家要有知识。”

一句话“成就”的大国重器

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

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

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他跑去推开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的门

就他这一句话,便开启了一段22年,仰望星空的浪漫冒险!

在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设想。

一是国内很难找到荒无人烟的开阔地域,

二是地质条件和工程成本都跟不上。

毕竟它对环境的要求太高

附近不能有一点点的电磁干扰。

再者1994年的中国哪有那样的技术条件?

它需要的12亿的成本就更是不用说!

倔强的南仁东怎么都不肯放弃,

他找各种人聊天寻找适合建设的地域,

最后有人偶然提到了云贵高原的喀斯特洼地。

他迅速遥感了三百多幅洼地的卫星遥感图,

南仁东与他的团队在贵州勘探地形

这个曾经深爱西装的海外归国科学家,

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

在贵州的丛林深处翻山越岭,

走遍了卫星图上的300多个窝凼,

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

就这样,周边县里的人几乎都认识南仁东。

在贵州平塘四面青山环抱,中间一片洼地,

南仁东兴奋地说:这里好圆。

这意味着电磁干扰可以被极好的阻挡

也会极大降低工程成本。

最终选定,云贵高原喀斯特洼地,

这片世界上最适合建设这个项目,

云贵高原喀斯特洼地,成为天眼最终落脚地

化身“推销员” 排除万难 项目立项

南仁东一边选址,一边还要为工程立项奔波。

要建一个500米口径的大家伙,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块头,

需要大资金,必须得充分论证!尽快立项!

他们把这个项目起名为: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单词某种程度也映衬了他急切的心情。

为了寻求技术上的合作,

从科学家活脱脱被逼成了推销员。

他开始满中国的跑,他自己掏钱买火车票,

从哈工大到同济再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他每次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

他逐字逐句推敲,几乎每天都干到了凌晨。

最终在3厘米厚的立项申请书上,

出现了二十多个合作单位的名字。

跑完国内还不算,他又去跑国际。

因为这种项目需要国际评审会通过,

他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国际会议,

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

在那些年,他几乎跑遍了全世界的国家。

曾有记者问他:你都去过哪些国家?

南仁东说:我在想我没去的都有哪些国家。

度过了举步维艰的最初十年,

FAST项目在世界上渐渐有了名气,

这当然和他的个人影响力也分不开,

2006年,就曾在他不在场的情况下,

世界各国科学家推选他为:

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部主席。

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突破性进展。

2006年,立项还是没下来!

在一次中国科学院院长大会上,

没有名分,我们要名分,

FAST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别人搞大科学工程预研究,

就这样,在他的不断争取下,

射电望远镜立项建议书终于提交!

在最后的国际评审环节担心中途出错,

提前把整篇稿子背下来。

评审最后国际专家开玩笑:

“英文不好不坏,别的没说清楚,

但要什么说得特别明白。”

通过最后的国际评审时,

2007年,国家批复FAST立项。

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

“FAST项目就像为他而生”

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

南仁东在洼地上,默默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

他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

“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他是FAST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却偏偏事事都要亲力亲为。

曾经在国际上滔滔不绝的他

研究光机电、热工、钢结构、地理地质,

而且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他既能上钢架去拧螺丝,

也能用扁铲去削平钢材,

还能在高空梁山上打孔套丝,

更能看试播器调整设备。

他在FAST的奠基石上刻了一副自己写的对联

北驻鸟巢迎圣火,南修窝凼落星辰

“南老师在美学层面造诣比较深,我们FAST徽标,是南老师自己设计的,南老师的PPT配色,也都是自己调出来的。”

"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

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

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

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

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

学生们都为南仁东在科学上的严谨作风所折服,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他们评价南仁东为人低调、不喜张扬,有侠义心肠。

古有十年磨一剑 今有二十年铸天镜

在南仁东这个总工程师的带领下,

在他22年如一日的坚持下,

FAST项目终于完工,

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像一口大锅坐落山中,

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消息一出,全中国都沸腾了!

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是其远大科学雄心的象征”

中国也终于进入了观天时代,

它将持续领先世界二十年”

今有二十年“铸天眼”。

20年,一个人可以干很多事,

可他用20年,就只干了一件事:

他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

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

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正在大家为天眼骄傲之际,

当初热血的他已经苍老,

曾跑遍全中国的双腿已不再矫健。

他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

全部留给了“中国天眼”,

自己却重重地病倒了……

在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

他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

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

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他只留下了一个简短遗愿:

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国家天文台随即发布讣告:

干干净净地来,默默无闻地走,

他留存的是一位科学家的淡泊和风骨。

为了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琢磨了大半辈子,奉献了一生智慧,他愿做奠基石,但是他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FAST就像是他的孩子。”FAST工程工作人员黄琳说,南仁东历尽20余年心血,“见证了这个孩子的成长”。他魂归天际,必不忘在宇宙尽头,继续追寻“蝉鸣”,不忘FAST这个“孩子”。

9月25日,FAST工程一周年庆祝,

痛心的是,属于他的中科院院士,

如今,刚刚进行到提名完成。

而更痛心的是,他去世的消息,

竟无人问津,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

所有热门社交网站上都没有他。

南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常人无法想象,

为后人留下了丰硕成果;

南老师患病后仍不忘科研事业,

折射出他常挂在嘴边的拒绝平庸

24载“天眼梦”,梦圆他却离去,

会永远印刻在国人的心中。

一个民族,正是有像他这样,

我们的民族才能有希望。

龙之角,凤之冠,国之栋梁,

有些人的伟大,无需用奖状证明,

因为苍天有眼,大众有心!

英雄已落幕,但却不该被遗忘,

就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都记住一个伟大的名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天眼属于折射式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