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为什么突然辞职搞垮苏联时为什么要把苏联弄解体而不成立一个联盟国家?

叶利钦是功臣还是罪人?【转】【苏共中央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贴子:
叶利钦是功臣还是罪人?【转】
日,原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病逝。对于叶利钦这样一个已经走进历史的人物,应该怎样评价?是功臣,还是罪人?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认识和评价。
肢解苏联是功是过?诚然,苏联的解体,是有着众多的原因的。外部原因是美国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政策,而这种和平演变政策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手段是在苏共高层寻找他们的代理人。列宁领导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西方列强企图以武装干涉和发动侵略的办法扼杀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但是,在列宁和斯大林的英明领导下,帝国主义“武”的这一手,遭到可耻的失败。后来,帝国主义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文”的——即“和平演变”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他们颠覆和消灭社会主义苏联的目的。早在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制订了一个从内部搞垮苏联的计划。1948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又制定了一份秘密指令。该指令指出:“为了当前已经开展的政治战争,政府不得不针对俄罗斯提出更加具体的作战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推翻苏维埃政权。我们的任务——开展工作,使苏联发生内部事件。”美国期盼的这个“内部事件”,在斯大林在世的时候,没能得逞,也不可能得逞。可是,当斯大林辞世以后赫鲁晓夫的上台,就给帝国主义带来了“发生内部事件”的希望。果不然,在20大,赫鲁晓夫跳出来,作了个秘密报告,大反斯大林,这给帝国主义传递了一个使他们高兴的信息:苏共的方向和性质将发生改变。从1956年到1985年的29年中间,苏共修正主义集团的领导人像接力棒那样经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传到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手里,最终由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这一“棒”,完成了帝国主义瓦解苏联罪恶计划的最后一段路程,使帝国主义期盼的苏共“发生内部事件”、颠覆苏联的希望成为现实。回过头看,可以肯定的说,苏联的解体是帝国主义的阴谋与苏联共产党内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出卖相勾结的结果。而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就是肢解苏联的罪魁祸首!
对于这样一个关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社论是怎样看待的呢?社论说:是叶利钦“使别的十多个民族获得了独立发展的自由。”“纵观国内舆论,要么洋洋洒洒地描绘着他的传奇故事,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演绎成以权谋论和厚黑学为理论基础的宫闱倾轧,要么重复着激进改革祸国殃民的老调,不顾一些学者早已深入论证其谬误,过分功利地急于为己所用。我们认为,这两种态度都不足取,而必须站在人类历史的跑道中,回头检视叶利钦的政治遗产,这时你会发现他的成败功过都维系于面向自由的姿态。”笔者理解,社论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对于叶利钦肢解苏联这样“风云激荡”的英雄壮举,是不能当成一般的“传奇故事”来看待,也不能把叶利钦肢解苏联的丰功伟绩贬低为阴谋、黑道或宫廷政变,更不能把他肢解苏联和私有化的“激进改革”看成是“祸国殃民”,这些认识已经被我们“论证”过,都是“谬误”啊,都是“老调重弹”啊。本报社认为,人们只有站在全人类价值的高度——即资本主义文明的高岗上,才能看清楚叶利钦的所作所为,始终是朝着“自由”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的方向前进的啊!这就是叶利钦先生留给大家的宝贵的政治遗产啊!依笔者揣摩,社论写到这里,大概还有一句呼之欲出的话,似乎欲言又止,没敢说出来,好吧,那就由笔者代劳帮助他们补充吧:如果我们中国今天也出来一个叶利钦那该多好啊!笔者这样解读如果不符合该报社论的本意的话,那就是笔者错怪他们了。然而,社论接下来的话,似乎证明笔者的解读并没有错。“叶利钦政治生涯中最动人的身影,是在1991年苏联发生‘8·19’政变之际,他一次又一次地站在戒严坦克上发表演讲,号召人们反对政变者复辟专制铁幕的企图。他的勇敢、坚定和激昂的声音,成为历史关键时刻的一面旗帜,让那些在政变中迷惘无助的人们,让这个天空刚刚现出一缕曙光旋即又被乌云遮蔽的民族,清晰地听见了自由的召唤。他虽然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敌,这种姿态却使他成为戈氏新思维精神的传承者,也使他获得了一生中最大最宝贵的政治资本。在那一刻,坦克上的叶利钦,成为俄罗斯民族新的雕像,其光芒远远盖过了政变的对象戈尔巴乔夫,成为叶利钦时代的真正的起点。”很好。狐狸的尾巴终于露出来了!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回顾一下“8·19”事件的背景与经过。
一、“8·19”前的政治背景。1988年6月,苏共举行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提出:苏联******的主要方针不仅是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问题,而是要放弃苏共是苏联政治体制核心的问题,是要把国家权力中心从共产党手中向苏维埃转移的问题。1990年7月,苏共举行第28次代表大会。这是苏联解体前苏共历史上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和其它一些决议。从此,在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党制方针的鼓动下,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地方民族主义分裂情绪不断高涨,各加盟共和国党组织也日益脱离中央。从1989年开始,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等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提出脱离或独立于苏共的要求。立陶宛共产党不顾苏共的劝阻和反对,于日在立陶宛共产党二十大上通过了《立陶宛共产党宣言》和《关于立陶宛共产党地位的决定》,宣布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共,与苏共保持“平等的伙伴关系”。戈尔巴乔夫对此节节退让,苏共出现联邦化倾向。党内所谓“民主派”利用这一形势,与党外民族分离主义相互呼应、紧密配合,进行分裂苏共、解体苏联的活动。日,苏联举行了全苏人民公决。其中赞成保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票数占76.4%,反对的占21.7%。但格鲁吉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和爱沙尼亚6个加盟共和国拒绝进行公投。日,戈尔巴乔夫绕过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与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9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举行会晤,发表了《“9+1”声明》,提出要尽快签订新的联盟条约,新建的联盟将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更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取消了“社会主义”几个字样,这就从法律上破坏了国家统一,特别是改变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正式文本,明确放弃了联盟的社会主义性质。各参加国均为主权国家,联盟仅保留外交、国防、安全和发行货币等有限权力。预定在8月20日举行这个新联盟条约的签字仪式。此时,作为联盟中最大的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为夺取最高权力,已不惜瓦解苏联了。二、“8·19”事件的经过及其性质。文献片《居安思危》解说词是这样描述的:8月20日,是苏联新的联盟条约签署的日子。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一批苏联党政军高级领导人,为了保留社会主义苏联,同时阻止所谓的“民主派”上台,于8月19日,宣布在国内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并成立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会”。“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其中指出,苏联“正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并开始的改革政策,……因种种原因已走入死胡同,整个国家实际上已失去控制”。接着,苏联军队开进莫斯科市中心,装甲车和坦克占据了国家重要机关附近的阵地和城市广场以及各个交通要道。这就是震惊苏联国内外的“8o19”事件。这是苏共内部一些力图挽救社会主义苏联的领导人,为避免国家走向灾难深渊所作的最后尝试。但他们既没有明确而又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在实际斗争中又缺乏坚强的政治意志,这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缘由。笔者认为,《居安思危》这个分析是比较符合实际,也是比较正确的。发动这次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处于解体危险之中的社会主义苏联。然而,由于这些领导人不是真正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跟着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修正主义路线跑了许多年,有的还是这个修正主义集团的重要成员或骨干,在他们身上早已丢掉了列宁和斯大林这两把刀子,并由此而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所以他们的“阻止”,既不“坚定”,又不“坚强”,“8o19”事件以失败告终,就不奇怪了。笔者这样谈,并不是否定这一事件对于维护苏联统一的积极意义,而是为他们不能有效阻止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之流的倒行逆施而扼腕惋惜啊!
看吧,叶利钦、戈尔巴乔夫得手以后,参加紧急状态委员会的那些人,自杀的自杀,被捕的被捕,下场是何等的凄惨啊!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克鲁奇纳跳楼自杀前在遗书中写道:“我诚实地度过一生,我不认为自己有罪”。前苏联总参谋长、戈尔巴乔夫军事顾问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上吊自杀前留下的绝命书中这样写道:“我为之而奋斗的一切都已被毁灭掉!”呜呼哀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三、叶利钦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在“8·19”事件前,叶利钦积极参与分裂苏联党和国家的阴谋活动。1990年,叶利钦在与喀山社会各界见面时说:“只要能吞下,想要多少主权就拿多少。我不想成为每一个共和国民族自觉意识发展过程中的障碍。”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上,叶利钦提出“要革新共产党”,“苏共应改名为社会民主党”。就是在这次大会上,他当众宣读了退党声明,并当即离开会场。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会晤。双方同意建立“联合政府”。叶利钦表示俄罗斯联邦至少应得到部长会议主席、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三个职务。日,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随后于日签署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机构、机关和组织中停止政党和群众性社会运动的组织机构活动》的命令,即所谓“非党化”命令。命令宣布禁止各政党在各级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基层企业中活动,其矛头直接指向苏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正式文本以后,叶利钦准备参加预定在8月20日举行这个新联盟条约的签字仪式。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8·19”事件爆发了。
再看“8·19”事件中叶利钦的表演:他发表声明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联军队;任命康斯坦丁·科别茨为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长;召开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动非法;叶利钦跳到俄罗斯联邦议会大厦前的坦克车上发表煽动性演讲,号召民众举行政治性大罢工,同时宣布苏联军队中的共产党组织非法;打电话给梅杰要求西方公开支出苏联的改革运动,要求英国继续同国际社会的活动分子协调一致,以把已经控制苏联强硬派力量赶下台;与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通报苏联事态,布什赞扬叶利钦“勇敢地”反对这次政变……。22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对叶利钦大加赞扬:“政变破产了。阴谋家们失算了。……我要感谢他们。首先我要指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杰出作用,他是抵制阴谋和专政的核心。”日,叶利钦与克拉夫丘克、舒什科维奇,在别洛韦日丛林,背着戈尔巴乔夫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即《别洛韦日协议》,宣布废除苏联,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章程》于同日生效。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外,以俄罗斯为首的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汇聚哈萨克首府阿拉木图,正式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格鲁吉亚后来加入)。四、叶利钦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列宁早在1918年就说过这样的话:“当问题涉及阶级利益的时候,资产阶级就同任何外国人勾搭,背叛人民,出卖祖国。一百多年来的革命史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阶级政策的规律就是这样,而俄国革命史也一再地证明了这一真理。”(《列宁全集》第28卷第9页)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就是列宁所批判的同“外国人勾搭”,“背叛人民”,“出卖祖国”的罪人。早在1987年夏天,当叶利钦尚未与戈尔巴乔夫发生冲突之时,美国驻苏联大使就已经和叶利钦进行了接触,他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坦率”,给美国大使留下了强烈印象,美国随即将他作为重点工作对象,全力支持他对抗苏共中央、对抗联盟政权、分裂苏共和苏联的一切反叛行为。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公开发生冲突被开除出政治局后,美国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保持更为密切的接触。1989年,叶利钦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并进入最高苏维埃。当年9月叶利钦访美,美方破格接待这位“非正式访问”的“非官方人物”,安排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和前总统里根等诸多政要同他会晤。
叶利钦回国后,加紧展开反共活动。一方面在党外谋求取消苏共领导地位的宪法的修订,另一方面在党内领导“民主纲领派”,力图“彻底改造”苏共,夺取苏共领导权。美国则在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之间进行“劝和”,推动两人“联手合作”,直接介入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美国立刻邀请他访美,并且给予这位尚未就职的苏联地方政权领导人以完全的国家元首礼遇。除布什总统与他进行长时间会谈外,美国副总统、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国会参众两院领袖以及劳联—产联领导人、一些大公司老总、社会团体负责人,也都会见了叶利钦。叶利钦对美国人的知遇之恩投桃报李。1991年12月他与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密谋解散苏联时,首先向美国总统通报了情况,取得了美国的支持。“8o19”事件前夕,苏联著名反对派人士波波夫用纸条密告美国大使,说有人正在策划一场重大阴谋活动。“8o19”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两次与叶利钦通电话,稳定其情绪,鼓励其斗志;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立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支持叶利钦的立场。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的领导人,以及世界银行都采取各种方式支持叶利钦的肢解苏联的行动。“8o19”事件后的第4 年,即日,克林顿在美国武装力量参谋部干部联席会议上发言时回顾了美国瓦解苏联的“战绩”:“利用苏联外交的失误,戈尔巴乔夫及其同僚,其中包括那些公开采取亲美立场人们的自信,我们达到了杜鲁门总统曾想利用原子弹打垮苏联的目的。是的,本质区别只有一个——我们获得了原料附属品,不是被原子弹炸毁的国家……4年来,我们与盟友获得了150亿美元的各种战略性原料、数百吨黄金、宝石,凭借本不存在的方案和一笔很小的数目,给了我们2万多吨铜,近5万吨铝,2千吨铯、铍、锶及其它原料。”“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叶利钦及其同僚们的帮助下实现的。他知道,也不可能不知道‘朋友比尔’的真正目的。通过自己的部下履行西方所要求的一切。”克林顿说:“目前该国(俄罗斯)的领导在各个方面都令我们满意。”他还宣布说,政府绝不吝惜花钱,只要“不让共产党掌权”,“让叶利钦总统连任,以及建立我们再也不会失去的堡垒……”(日俄《真理报》《谁之罪?与怎么办?》)“8o19”事件后的第15年,即2006年底,叶利钦在接受《俄罗斯报》专访谈到苏联解体问题时,他厚颜无耻的辩解说:“那是必须要发生的历史安排”。“这是一个已经被确定了的历史过程,一个无法逃脱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些历史上的强大帝国,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历史命运,苏联也是一样,它的解体已经被天定了”。
五、分裂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苏共中央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逼迫下自行解散。亡党必然亡国。日19时,戈尔巴乔夫向苏联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告人民书,宣布辞职,并宣布“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随后,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为苏联几代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怀有深情的绣着镰刀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被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取而代之。日上午,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一项宣言,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从此,苏联共产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两个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名字,就这样被叛徒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们出卖了!六、向南方都市报提出几个问题。回过头来,我们再分析一下南方都市报这篇社论的奇谈怪论吧。第一,社论认为,“8·19”事件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呢?错在企图回到“专制铁幕”的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尽管从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这个社会主义已经发生质变,但在社论看来,还是他们所认为的不够标准的资本主义——所以,我们要问问这家报社的“老总”们,如果你们所指控的“专制铁幕”,就是社会主义,那么,“8·19” 事件“企图”回到社会主义、维护国家统一,有什么不对的呢?难道只有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们复辟资本主义、肢解国家才是唯一值得你们推崇的吗?!叶利钦背叛自己祖国,肢解苏联的言行,才是你们认为的“最动人的身影”?最“勇敢、坚定和激昂的声音”?才是“历史关键时刻的一面旗帜”?才是“俄罗斯民族新的雕像”?才是“最大最宝贵的政治资本”?这样一来,你们的屁股不是坐到苏联人民的敌人的板凳上了吗?!第二,对于戈尔巴乔夫所搞的亡党亡国、消灭共产主义的“改革开放”,是谁在“迷惘”?是人民,还是你们?你们把这种历史倒退的行为和罪恶竟然视为“天空刚刚现出一缕曙光”?!视为“自由的召唤”?!而把反对这种历史倒退的正义力量视为“乌云遮蔽”,如此的颠倒黑白,你们也够可以了!你们听听美国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失败》一书中是怎样评说的,他说:“克林姆林宫出现一位修正主义的总书记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失去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并将使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丧失其存在的理由,直至最终解体导致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失败。”你们连美国的这个帝国主义鹰犬人物都不如,他起码还说了些实话,而你们却没有勇气承认戈尔巴乔夫是个“修正主义总书记”!
下面摘录的《居安思危》上的这些资料就可以证明: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苏联要实行“无限制的民主”。就在当月,一批被称为“非正式组织”的势力,在莫斯科市中心集会,打出取消苏联国家司法和执法机关的标语,提出他们“有权参加和推举代表进入苏维埃”的政治要求,公开主张实行多党制。日至7月1日,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戈尔巴乔夫作了《关于苏共27大决议的执行情况和深化改革的任务》的政治报告。他提出了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模式为目标的一系列改革方案,实质上就是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彻底决裂:搬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引入多党制;通过所谓重新划分党和苏维埃的权力关系,从根本上取消苏共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动摇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次会议前后,无限制的公开性和西方式的民主化,在苏联政治生活领域里,很快催生了一批所谓独立的民间组织。日,《真理报》的社论披露,当时苏联的非正式社团已经有3万多个。这些组织肆无忌惮地宣扬反苏反共观点,鼓吹成立反对党和独立工会。日,第一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叶利钦为代表的一大批党内外政治反对派人士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苏共中央1990年二月全会,是推行多党制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民主派”代表叶利钦在发言中说:必须“从坚持一党制的党,过渡到允许多党制并准备在政党和社会组织法的基础上同其它政党共同行动的党”。戈尔巴乔夫对此采取迎合态度,他明确表示要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宪法第6条中关于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规定。日,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在序文中首先删去了“共产党——全体人民的先锋队的领导作用增强了”的表述;并将第6条由“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及其政治制度、国家和社会的核心”,改为“苏联共产党、其它政党以及工会、共青团、其它社会团体和运动通过自己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以其它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为取消党的领导和推行多党制打开了大门。
苏修是可恶的,苏修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社会主义的叛徒,打倒苏修
苏联亡国的最大功臣是戈氏和叶氏,但能让自己的掘墓人戈氏,叶氏当上全国一把手;说明选人制度就有问题,天亡苏联。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当前位置: >>
苏联解体分析(全集)
苏联解体:特权阶层的主动选择的结核心提示:尽管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关键原因还是出在共产党内。 这种结果也是苏联特权阶层主动选择的。 苏联的特权阶层垄断着国家的一切执政资源, 包括政治经济资源、 舆论宣传工具,掌握着苏联党政军以及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干部的任命权,他们趁着戈尔巴乔夫刮起的改革 之风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化公为私,据为己有。尤其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这个阶层的私有财产急剧 膨胀。为了使自己拥有的财产合法化,他们实际上成了公有制的最有力的摧毁者和私有化的最实际的推动 者。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苏联特权阶层的“自我政变”,是为了使他们长期以来 通过非法手段占有的社会财富和各种权益合法化。苏联剧变后的进程也确实表明了这一点。苏联时期的那 些“在册权贵”在苏联解体以后摇身一变,变成了新体制下的新官僚或者富翁。 本文摘自:《决策与信息》2010 年第 7 期,原题:《苏联解体:特权阶层的“自我政变”》 苏联解体已近 20 年,但对解体的原因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们看来,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原因也有主次之分。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还是出自苏联执 政党自身,而其中苏联长期存在的特权阶层对苏联剧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职务名册”与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 苏联特权阶层是按照一定的职务名册直接任命、相应地掌握着国家执政资源并且按职级合法享受不同 特权的一部分人。 这个特权阶层, 俄语中是用 Н о м е н к л а т у р а 这个词来表示的。 从字面上来说, 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nomen”, 意思是人名名单或者品名清单。 借用到俄语中, 这个词指的就是职务名册, 或职务一览表。具体地讲,是指其人选由上级任命的职位名称表。后来这一制度涵盖了对苏联领导干部的 考察、登记造册、任免以及职级待遇等方方面面。 作为公职人员任命原则的“职务名册”制度,在十月革命之后就开始实行,只是最初还没有规定这一 原则的指令性文件。1923 年 6 月 12 日,俄共(布)中央组织局通过了《关于任命制》的决议,同年 10 月, 中央委员会作出了关于登记分配工作基本任务的决议。1925 年 11 月 16 日,中央组织局又通过了《关于选 拔、任命工作人员的程序》条例,同时通过了一份重新修订的“职务名册”。“职务名册”各种各样,当 时最重要的有 3 号:第 1 号“职务名册”是由中央委员会负责任命、管理干部名单;第 2 号“职务名册” 是中央组织分配部负责任命、管理干部名单;各部委负责任命、管理干部名单称为第 3 号“职务名册”。 其他则是地方各级机关的“职务名册”。 “职务名册”制度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最终定型。此后,尽管“职务名册”制度作了一些修订,但是 基本原则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深入,“职务名册”制度也开始被触动。1989 年 10 月,苏共中央的一个委员会通过了一项终止执行有关干部任用的《职务名册登记监督》的决议,“职务名 册”制度代之以选举制, 从此“职务名册”制度作为一种干部任用制度在苏联实际上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 1991 年“8?19 事件”后, 戈尔巴乔夫于 8 月 23 日宣布苏联共产党停止活动, “职务名册”制度被彻底取 消。 通过“职务名册”制度获得任命的这一部分干部,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享有一定的物质利益和一定 的特权,有着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垄断了权力、意识形态和经济管理,代表了苏联的官僚集团,也就是整 个党和国家权力阶层。苏联由此产生了一批封闭的特权阶层。 苏联特权阶层的基本特点 可以说,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苏联政治生活中出现的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在很大程 度上可以说是苏联特权阶层的“自我政变”,是为了使他们长期以来通过非法手段占有的社会财富和各种 权益合法化。 苏联时期的那些“在册权贵”在苏联解体以后摇身一变, 变成了新体制下的新官僚或者富翁。 权力逐渐集中相一致的, 它的形成与确立又是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确立同步的。 实际上, 苏联的“职 务名册”制度就是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 因此, 苏联特权阶层的基本特点不仅与“职务名册”制度相联系, 而且和斯大林模式有共性的内容。 1.权力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其权力具有专断性。 上至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政治局、组织局,下到各县、区、镇,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组成人数是逐渐 增多的。按照“职务名册”规则,各级官员是任命的,其命运掌握在最高领导层手中。在斯大林时期,处 在最上面的当然是“掌握了无限权力”的斯大林,大部分官员的任用是由斯大林亲信控制的组织分配部决 定的。斯大林本人控制着第 1 号和第 2 号名单,甚至经常操纵第 3 号名单。此外,中央书记处一方面给各 省书记处推荐候选人, 另一方面还给中央组织局(可以作出党和国家最高职位任命决议)推荐候选人。 这样, 以斯大林为首的书记处就掌握了全国各级主要领导人的任命权。与此同时,无论是党内还是苏维埃,都缺 乏对这个阶层的监督制约机制,致使这个阶层制定政策时独断,实行政策时武断。 2.权利的特殊性。 根据“职务名册”任命的各级干部享有与众不同的各种特权:高级住宅、别墅、汽车、休假券及休假 旅费、“医疗费”补助、在特供商店购买紧缺品等。 另外,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初起,还实行了领导干部高薪制,除正式工资外还要发一个装很多钱的大信 封,即所谓“钱袋”制度。从几百卢布(当时的货币)到几千卢布不等,数量的多少取决于职位的高低。 赫鲁晓夫向特权体系发起了第一次主动攻击。在他的命令下,取消了官僚的很多特权,他的改革遭到 了特权阶层的激烈反对。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废除的全部干部特权,并且享受特权的 干部范围还有所扩大,特权种类日益增多。这就促使苏联的特权统治阶级迅速地成长起来。正是在这个时 期,党政干部与人民群众收入的差距达到 30~44 倍。 3.官位某种程度的凝固性和继承制。 官位的凝固性表现在领导干部实际上的终身制。斯大林时期,干部不仅层层由上级任命,而且实际上 是终身任职。赫鲁晓夫对干部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不断更新的制度,并把干部更新制度写入苏共纲领 和章程。这种干部更新制度严重触动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特别是高层的强烈反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中央开始批判赫鲁晓夫的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并顺从官僚们的要求,全面否定 了干部职务的任期制和轮换制,废除了苏共中央委员会和党委会每次改选必须更换 1/4 成员的做法。 官位的继承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务名册”制度官员本身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特定阶层,他们官 官相护,互相推荐任用,代代相传;二是官位的直接继承,如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 25 岁就当了将军,这样 的例子很多。 4.干部队伍的保守性。 苏联在选拔任用干部时的标准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忠诚,但在实际操作中,业务素质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政治素质”。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对领袖是否效忠。如,联共(布)十七大后,对斯大林崇拜与否 成了一条政治准则,吸收党员、职务升降、“派别活动”的划分、“人民公敌”的定案等等,一概以此为 界。尽管有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对苏维埃国家十分忠诚,但只是在领袖崇拜上稍有微词,就立即被降职、 免职,甚至置于人民公敌的位置,并从肉体上加以消灭,一大批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因此死于非命。 而那些把斯大林称为“伟大的领袖和天才导师”、“一切进步的和先进事物的象征”、“一切时代最伟大 的人物”等等的人却飞黄腾达。在决定干部任用时采用暗箱操作方式,根本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到该人的 工作能力。这实际上使得苏共形成了一种狭隘的宗派主义干部政策。这种政策不可能产生选拔优秀人才的 机制,相反,却把许多有文化的、才华横溢的人才排斥在干部队伍的大门之外。通过暗箱选拔出来的干部, 不仅只是一味地忠实执行上级的指示,缺乏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还会把一些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干 部视为“另类”,使他们无法在负责的岗位上继续工作下去。苏联仅有的几次改革无果而终,改革失败后 的体制越发陷入僵化。领导干部为守住既得利益,求稳怕变,故步自封,与快速发展的外部世界隔绝,错 过了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致使整个社会处于全面病态状况中。 苏联特权阶层对苏联剧变的影响 苏联特权阶层的存在和发展,对苏联剧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苏联特权阶层助长了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职务名册”制度的核心就是任命制。由于在干部 任用时完全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暗箱操作,任用的标准主要又是对领袖的忠诚与否,因此,这种制度酿成了 苏联政坛上的阿谀逢迎之风。这种风气极大地助长了个人崇拜的盛行,最终导致党和国家社会生活中出现 了极不正常的个人高度集权现象。正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使苏联的决策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失误,包括严 重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第二,特权阶层拥有的特权恶化了党群关系,加大了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隔阂。如前所述,苏联的特权 阶层按照官职级别的高低,享有苏联普通百姓无法享受到的各种“福利”特权。苏联的这种“特权等级制 模式”大大加深了群众与领导之间的隔阂。他们表面上标榜“社会平等”、“党员干部是公仆”,实际上 却在无所顾忌地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享受各种特殊待遇,甚至腐化堕落。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无法谅解的。 当各种腐败现象被大量揭露后,人民所接受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精神和道德标准迅速趋于崩溃,从而对苏共 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并对其执政的合法性提出了巨大怀疑。 第三,苏联剧变是特权阶层主动选择的结果。 尽管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关键原因还是出在共产党内。这种 结果也是苏联特权阶层主动选择的。苏联的特权阶层垄断着国家的一切执政资源,包括政治经济资源、舆 论宣传工具,掌握着苏联党政军以及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干部的任命权,他们趁着戈尔巴乔夫刮起的改革之 风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化公为私,据为己有。尤其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这个阶层的私有财产急剧膨 胀。 为了使自己拥有的财产合法化, 他们实际上成了公有制的最有力的摧毁者和私有化的最实际的推动者。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苏联特权阶层的“自我政变”,是为了使他们长期以来通过 非法手段占有的社会财富和各种权益合法化。 苏联剧变后的进程也确实表明了这一点。 苏联时期的那些“在 册权贵”在苏联解体以后摇身一变,变成了新体制下的新官僚或者富翁。1991 年底,苏联在历史的瞬间剧变:俄罗斯终结社会主义,折回世纪初抛弃 的资本主义。苏联剧变的原因何在?史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说、斯大 林体制弊端说、戈尔巴乔夫叛徒葬送说??还有, “苏联人不需要苏联”说―― 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著名的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 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岂非咄咄怪事?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业国:1913 年, 农民占社会人口 66.7%,80%的人口是不识字的文盲,工人阶级比地主、资产阶 级、商人和富农还少。苏联在 70 年间使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7 年,农民降到占人口 12%;苏联不仅摘掉文盲国家的帽子,而且 70%以上的居民 达到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 居民每万人中拥有大学生数量已跻身世界四强。 苏联 因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成为与美国争霸的世界第二超级大国。 连苏联的 对手丘吉尔,都不得不承认斯大林时期苏维埃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他接过 俄国时, 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 而当他撒手人寰时, 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 总之,在苏维埃的年代里,国家给了人民土地、面包、知识,还有国家的强大与 荣耀??但是,1991 年 3 月,虽然多数苏联人在全民公决时表态保留苏联,而 当“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819 事变”,为挽救苏联进行最后一搏时,多数人 却未支持事变――在捍卫苏联的最后关头,人们没有付诸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莫非是苏联人“忘恩负义”?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让我们循着这 一论断,在苏联国家与人民利益分配的视野里,寻找苏联人“不珍惜”苏联的答 案。急于走向“无阶级”共产主义社会苏联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 1840 年代。马克思站在被 剥削和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了共产主义“公平”的理念――消灭生产资料 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劳动之间的差 别;还提出了体现这种理念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 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需要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但是,1930 年代 中期以后, 布尔什维克党人却在苏联与发达国家生产力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急于 向共产主义过渡,建设“无阶级”的社会。从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实施了 4 次“经济战略飞跃”,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第一次,在 1917 年~1920 年代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私有农民阶级。第二次, 在 1920 年代末~1940 年代初实施工业化战略,使占俄国 35%以上的农民和城市 居民进入国有企业,成为工人与职员。第三次,在
年代,赫鲁晓夫 头脑发热,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目标,大幅增加对工业投资,工人继 续增加;同时将大批集体农庄转为国营农场,大量集体农民成为国有单位职工。 第四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为实现苏联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大量培养 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成为苏联社会中增长最迅速的阶层――1980 年代中期, 在国有单位就业的工人和知识分子、职员上升至占人口 88.5%,在集体所有制工 作的集体农庄农民只占人口 11.5%。 在苏联社会中, 国有单位职工几乎一统天下, 苏联仿佛离“无阶级”社会越来越近。为了实现“无阶级”社会的蓝图,苏联还不懈地进行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 别、 脑体劳动差别的努力。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五次提高最低工资, 提高国营农场职工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工资,使工农之间、脑体劳动之间、高低收 入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1940 年, 苏联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平均工资是工人的 2.15 倍,1985 年降为 1.10 倍。1970 年,国营农场职工相当于工业职工月平均工资近 83%,1985 年提高到 91%。集体农庄农民按家庭成员实际收入与工人、职员逐步 接近,1960 年是 70%,1986 年提高到 92%。职工月平均 10%最高工资与 10%最低 工资差距逐步缩小:1956 年是 8 倍,1979 年降低到 4 倍。总之,苏联经过 70 年建设“无阶级”社会的努力,社会结构日趋同质化; 经过消灭三大差别的努力, 三大差别逐步缩小。 1977 年苏联宪法骄傲地宣布: 苏 “ 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走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 升迁路上的“不公平”与积怨 苏联追求和实现的“公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但是也出现了悖 论:它在注重劳动者内部各阶层收入数量“公平”的同时,忽视了机会的“不公 平”。早在 1920 年代末~1930 年代初,苏联为了集中调动劳动资源支持工业化, 建立了国家一元化行政命令式的劳动资源分配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招工、 招生、大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分配,还是提级、提职、提职称等各种方 式的社会流动,均由国家机关规定指令性计划、指标与程序,并且由国家机关对 实施计划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国家一元化行政命令式的社会流动渠道,保持了劳动力的稳定供给和分配, 为苏联实施经济战略、国家发展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社会流动的单一和 统一,引发了诸多矛盾:社会流动的启动和出发点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人们 的愿望、 兴趣只能纳入国家战略的框架和指标内才能实现, 产生了社会流动单一 驱动力与人们多样化的愿望、兴趣和抱负的矛盾;国家统一规定晋升指标,产生 了有限的晋升数量与迅速增长的晋升需求的矛盾; 由国家统一规定工资标准, 加 之趋向均等的工资政策, 产生了平均的工资数额与才能出众者期望得到更多社会 资源的矛盾, 以及平均的工资数额与具有高远抱负和卓越才能的社会精英向往超 常支配社会资源的矛盾?? 年代,苏维埃政权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 孤岛,人们能够理解并支持压抑个人愿望,尽全力建设和巩固国家。但是二战以 后,苏维埃政权已经巩固强大,国家已经有条件扩大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可苏 联未适时改革, 未开辟出有益于发挥不同层次、 不同特质才能的多条社会流动渠 道, 民众仍然挤在国家掌控的一条升迁道路上, 这对于兴趣和能力千差万别的个 人而言是空间机会的不公平。 何况, 苏联国家实际上由执掌权力的领导干部来代 表,后来的事实证明, 年代以后部分领导干部形成利益集团和特权 阶层,利用手中重权大肆谋取私利,由他们分配大规模的社会资源,对全体人民 而言,是一种权利机会的不公平。在国家严格控制晋升指标的机制下, 苏联人的社会升迁道路特别拥挤、 漫长。 人们需要长久地排队,等待晋升,发展的愿望受到压抑,滋生了不满的情绪。其 中, 因国家将高级技工控制在全体工人 1%~4%, 青年工人进工厂后提级要等 5~ 10 年;1980 年代,工人对自己生活不满意占 1/2 以上。 年,知识分 子增加 2.87 倍以上,而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一直停滞在 0.1%;拥有副博士学位 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 1.1%~1.4%。在苏联,拥有博士学位才有资格当教授,拥 有副博士学位才有资格当副教授。 高级职称指标奇缺, 为获得高级学位和高级职 务的长久等待,使青年科学工作者对工作丧失兴趣,感觉被“囚禁”在工作岗位 上。加之工资额不高,1980 年代,知识分子对自己生活“很不满意、不完全满 意、不满意”者占 2/3 以上。再有,苏联建立了苏共组织部门集中选拔领导干部 的体制, 这是当时苏联人仕途上升的唯一渠道。 由于苏共组织部门严格控制干部 指标,升至领导干部的数量更少: 年,领导干部在苏联全体就业者的 比例保持在千分之七, 高级干部在万分之八以下; 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以后形成 实际上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青年干部升迁比以前更加困难: 年, 在党、共青团、工会等机关每 1000 名领导干部中,大于 55 岁者增加了 46%,小 于 29 岁减少了 37%,30~40 岁减少了近 30%。在上述诸因素的影响下,升到社会上层的人年龄老化:知识分子在年过半百 后才可能得到博士学衔,领导干部大多在 60~70 岁以后才有机会升至高位。换 言之,占社会多数的精力充沛的中青年工人、知识分子、干部,处于该领域的低 级或中级岗位上, 享受的是一般的工资和生活待遇。 多数劳动者生活待遇不能适 时提高,对劳动报酬制度逐渐不满。在一些地方,工人们的不满引发了罢工。据 苏联著名持不同政见者罗伊麦德维杰夫披露,从 1960 年代后半期开始,苏联每 年都有罢工事件发生, 时任克格勃主席的安德罗波夫几乎每年都要向苏共中央上 报这类报告, 但是这些自发性的罢工没有引起政治局的严重不安, 地方上也没有 采取足够的措施以消除引发这些事件的原因。因此,70 年代下半期,工业工人 对劳动报酬数量的不满在增长,结果引发了新的罢工。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部 分年轻知识分子则因对工资低、 晋升难不满, 演化为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不认同,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给苏共中央的报告中估计, 多数大学生在许多方面把自己 看作和党是对立的; 1/3 以上的大学生从思想观念上不赞成共产主义和苏联现实 的社会主义制度”。俄罗斯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后, “知识分子在自己 的基本群众中作了放弃社会主义原则的准备。 这里, 知识分子对社会地位降低不 满,无疑是如此行动的客观原因”。苏联 70 年间生产力不断提高, 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人均国 民收入为例, 1987 年俄罗斯相当于英国该项指标 47.4%, 日本 46.7%, 法国 44.8%, 奥地利 44.5%,德国 41.5%,美国 39.8%。苏联为了与美国争霸推行“世界革命” 战略,竭力争取军费绝对数额与美国相当。从 1967 年至 1984 年,在美国和多数 西方国家军费开支占国民收入比重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下, 俄罗斯却不断加大该项 指标――从 12.1%增加到 12.6%,结果,俄罗斯军费开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远 远高于西方和美国:达到美国 1.4~1.9 倍,英国 2.3 倍,法国 2.5 倍以上,德国 3 倍左右,奥地利 10 倍左右,日本 12 倍以上。 年,美国人均军费开 支从 1049 美元下降到 968 美元;同期,俄罗斯人均军费开支从 616 美元增加到 914 美元。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在人均国民收入不抵美国一半的情况下,俄罗斯 人均军费开支 1975 年比美国多 90 美元,1980 年多出 128 美元。总之,在行政一元化社会资源分配体制下,老百姓难以迅速升迁,影响了生 活待遇及时改善, 而国家却得以超常增加军费开支, 使老百姓承受的军费负担越 来越沉重。其后果正如中国有学者所指出的,“在苏共执政 70 多年间,苏联人 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苏共??逐渐失去民心。”苏联剧变:增加了分蛋糕的刀叉1991 年底,苏联剧变。所谓苏联剧变,从政治层面,是苏共垮台,社会主 义制度终结, 从一党制、 议行合一的集权体制变为多党制、 三权分立的分权体制, 以及中央集权的联盟国家的解体;如果不考虑意识形态因素,在社会层面,是从 国家一个主体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的体制, 变为允许国家、 群体以及社会成员等 多个主体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变化的实质, 是从过去只由国家一 把刀叉来分社会资源的蛋糕, 由行政命令决定人们得多少, 变为多个政治、 经济、 社会主体都有权拿起分蛋糕的刀叉, 自己参与意见, 决定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得到 多少。这种体制变化,是否苏联老百姓的选择?让我们看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在国家统一分配社会资源主流之下的潜 流。苏联专家的研究表明,1980 年代以来,在国家统一招工、劳动安置的渠道 之外,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无法控制的工人流动越来越大;1980 年代中期,在 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的体制下, 不服从分配, 自谋职业的大学毕业生达到每年毕 业生的一半; 部分人由于对自己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得到的份额不满, 自发从事起 倒买倒卖的影子经济――1980 年代中期, 已有 1800 万人从事各种形式的影子经 济。研究影子经济的俄罗斯专家认为,影子经济除了具有经济职能以外,还有社 会职能, “为那些在官方机构中无法施展才能的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空间”。这 些社会潜流, 不仅表达了对国家一元化行政分配体制的不满, 表达了人们希望自 己参与分蛋糕和多得蛋糕的愿望, 而且实际上在官方分配渠道之外, 开辟出非正 式、自发分配社会资源的渠道。一言以蔽之,苏联社会资源分配权力从集中转向 分散,从行政命令转向人们自主,是老百姓的希望和选择。苏联解体以后有一个民意调查, 也颇能说明老百姓在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愿 望。2003 年,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研究所在全俄进行了有代表性的问卷调查, 让受询者对俄罗斯五个时代――1917 年以前的俄罗斯,斯大林时代,勃列日涅 夫时代,叶利钦时代,普京时代进行评价。问卷提出 19 项指标,其中有 8 项正 面的指标,用来对国家经济、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各个领域发展的成就 进行评价;同时设置了 3 项正面的指标,对国家给予个人政治自由度、致富可能 性以及职业发展和升迁可能性进行评价。 除此而外的负面指标, 对每一时代国家 发展中是否存在消极现象和问题(如官僚主义、贪污贿赂、族际冲突等)进行评 价。调查结果,叶利钦时代评价最低:在所有正面指标中几乎得分最低,负面指 标中得分最高;对 1917 年以前的俄罗斯评价一般,在正面和负面指标中均得分 平平。对苏联两个时期国家发展均高度评价,斯大林时期有 4 项指标得分最高: 国家有纪律和秩序、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上威望高、人民热爱祖国;勃列日涅 夫时期有 4 项正面指标得分最高:教育有成就、 有社会保障、 科学与技术有成就、 工业强大。对普京时期评价,3 项与个人有关的正面指标:个人致富可能、有职 业发展和升迁可能、有公民和政治自由,均得分最高。在负面指标评价中,斯大林时代得到一项最高:“恐怖”;同时有两项关乎 个人的正面指标得分最低:1%的人认为斯大林时代有致富的可能,2.4%认为斯大 林时代有公民和政治自由; 有职业发展和升迁可能性倒数第二――3.8% (最低为 2.2%,是 1917 年以前的时代);普京时代有 3 项关乎国家的负面指标得分最 高:55.7%认为国家有贪污贿赂, 55.8%认为有犯罪和团匪活动; 49.5%认为不相信 自己的未来。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结果是,愿意生活 在叶利钦时代的只有 1%;其次是斯大林时代,为 3.6%。选择愿意生活在普京时 代的人最多,是 44.8%;其次是勃列日涅夫时代,为 35.8%。人民不珍惜国家,还是国家漠视了人民?这个民意调查说明, 今日俄罗斯人高度评价苏联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 主义道路, 这不仅因为受询者对斯大林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国家发展的高度认 同,对 1917 年前国家的发展评价一般,而且因为,受询者普遍认为 1917 年以前 的政府已经将个人发展带入死胡同――只有最少的受询者认为, 这个时代能给予 个人职业发展和升迁的可能。耐人寻味的是, 在这个调查中, 俄罗斯人在对苏联国家发展高度评价的同时, 对苏联国家给予个人发展空间的 3 项指标评价不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定 的。也许正因如此,多数受询者选择愿意生活的时代,不是国家迅速发展强大而 个人发展空间受限制(3 项指标平均 2.4%)的斯大林时代,也不是国家各项成就 斐然而个人发展空间平平(3 项指标平均 18.2%)的勃列日涅夫时代,而是尽管 国家发展存在着严重消极现象, 但是个人发展空间得到认可 项指标平均 52.8% (3 以上)的普京时代。其实,对个人致富、职业升迁可能,以及对公民权利和政治自由的评价,正 是对社会资源分配体制和个人在分配中所得份额的评价。 多数受询者对苏联时期 这 3 项指标的评价不高, 反映了对苏联时期国家一元化社会资源分配体制以及个 人分得均等份额的不认可。 正是对此的不认可, 影响到对苏联整体的态度――超 过一半的受询者尽管高度评价苏联国家取得的成就, 却未选择愿意生活在苏联时 代。这或许就是许多苏联人不珍惜苏联的原因吧!这个调查还说明,人民由于对普京时期个人发展空间的认可,爱屋及乌,认 可了国家发展存在严重问题的普京时代。 这反映出, 人民其实用个人福祉作砝码, 来衡量、评价国家,决定对国家的态度。换言之,人民不仅要“国强”,还要“民 主”、“民富”。在和平与政权巩固时期,人们尤认为这三者同等重要。苏联的 问题正在于, 国家巩固强大以后漠视了人民自主发展的愿望, 致使人民与它产生 了隔膜、疏离甚至对立。普京,这位深受俄罗斯人民拥戴的“民族领袖”曾经说过,苏联解体是一个 悲剧,谁不为此感到惋惜,就是没有良心。同时,他也精辟地指出了苏联剧变的 原因:苏联“经济领域的行政计划体制和政治领域的共产党一统天下导致国家陷 入了如此境地:大多数人已经不珍惜国家,这样的国家已经不为人民所需要”, 这种体制,是“俄罗斯人民已经不能承受的制度”。普京的这段话表明, 苏联剧变并非苏联人忘恩负义抛弃苏联, 而是行政命令 式体制的国家已经不为人民所珍惜。戈尔巴乔夫实施“无限制公开性和民主化” 的错误改革路线, 使民主派得以利用和放大人民对国家不满意的情绪, 赢取群众 信任,向苏共夺权,酿成苏联剧变的悲剧。这个悲剧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敲 起警钟――执政党没有一劳永逸的合法性, 只有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 立党为公, 时时刻刻珍视和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与利益,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珍惜和需要, 执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并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苏联形成始末 很多人都认为苏联在 1917 年的十月革命后就成立了,事实上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 称,共有 15 个加盟共和国。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 23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资产 阶级组织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俄语意为&大会&)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 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 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十月革命后,原沙皇俄国境内的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国内战争期间, 为抗击共同的敌人,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 治同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 经济建设,怎样把前沙俄中的各民族国家的苏维埃政权联合起来(除波兰及芬兰外) ,便提上了议事 日程。 苏联及其加盟共和国的国旗国徽变迁俄共(布)中央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斯大林提出了一个叫做《关於俄罗斯苏维埃联 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的决议草案,其中规定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 格鲁吉亚等作为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这明显是违反了承认民族自决与民族平等的俄共纲领 的。更坏的是当格鲁吉亚共产党领袖起来反对时,斯大林用粗暴的组织手段铲除他们。此时的列宁正 在病养中,当他得知消息后,立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严厉批评“自治化”方案和斯大林的大国沙文 主义错误。列宁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接平等自愿原则一起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1921 年 11 月,俄共(布)中央高加索局通过决议,要求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组 成南高加索联邦。1922 年 2 月,三国共产党召开统一代表大会,通过建立联邦的决议。1922 年 3 月 12 日,三国政府代表签署了联邦条约,南高加索联邦就此成立。 1922 年 12 月,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南高加索联 邦等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全权代表在联盟成立条约上签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 成立。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 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1925 年,中亚地区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 1929 年,由于原属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被升 格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 1931 年成为苏联的第七个成员国。 1936 年苏联新宪法对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共有三条:一、这个共和国一定处在边疆 区,应同苏联的邻国有共同的边界;二、以自己的名称作为共和国名称的那个民族,在该共和国的人 口应占半数以上;三、这个共和国人口总数应在一百万以上。因此,根据新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 的哈萨克自治共和国及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符 合了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上述五国于 1936 年 12 月 5 日新宪法生效之日,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 高加索联邦建制被取消。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 7 个发展到 11 个。 由于斯大林膨胀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制约作用(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斯大林本人 是格鲁吉亚人) ,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就落入有名无实和严重变形的尴尬境地, 宪法中规定的加盟共和国“主权”和“自由分离权”被束之高阁。苏联政府把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 邦置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高高地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1939 年 11 月苏联入侵芬兰。翌年 3 月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苏联国境线向北推移 150 千米, 苏联将获取的 4.1 万平方千米领土并入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1940 年 3 月 31 日,又将卡 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后接收为第 12 个加盟共和国。 1940 年 6 月,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 由,出兵占领波罗的海沿岸 3 国。8 月初,三国被迫加入苏联。斯大林对当地民族不满者采取了罕见 的“集体惩罚”措施,或流放或驱赶到国外,受害者达数十万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此从 12 个发 展到 15 个。但此后数十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始终存在谋求脱离苏联独立的斗争,使历代苏联领导人 不安。它们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率先独立绝非偶然。 1940 年 6 月,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 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将比萨拉比亚并入 1924 年建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从而建立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也称摩尔多瓦) ,成为苏联的第 16 个加盟共和国。 1956 年, 苏联政府以“以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形式出现的我们共和国的目前结构已不符合居 民人口的民族构成”为根据,将其降格并入俄罗斯联邦。但造成当地民族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苏联政府 20 世纪 40 年代初开始的毫无限制地鼓励向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移入俄罗斯民族的政策。卡 累利阿--芬兰共和国被降格和并入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不尊重当地民族意愿和违 背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表现。它实际上是在当地居民对此事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决 定。这一行动不仅损害了卡累利亚民族的自主权,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其他 民族担心会在某个时候遭到和卡累利亚族同样的命运, 从而增强了它们对联盟中央的离心倾向。 至此, 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固定为 15 个。 随着 1991 年 8 月 21 日“8?19”事变的失败,苏联第一任总统(也是最后一任总统) 、苏共中央 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于 1991 年 8 月 25 日辞去总书记职务,并宣布苏共自行解散。从 1991 年 8 月 22 日 至 11 月 6 日所有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和作为全联盟组织的苏共都停止了活动。 统一的国家随着苏共组织的垮台而轰然瓦解也是很自然的。1991 年 8 月决定脱离苏联(虽然没有 遵守法定程序)的有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达维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乌克兰、爱沙尼亚,9 月,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也决定独立。而在早些时候,1990 年和 1991 年春 天立陶宛、拉脱维亚、格鲁吉亚已决定脱离苏联(1991 年 9 月 6 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波罗的海三 国独立) 。这样,到 1991 年 12 月除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外的所有加盟共和国都已经事实上脱离了 苏联。 1991 年 12 月 8 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首脑签署协议,正式确认了苏联的已成现实的 终结。 一个实寄封记录了苏联解体的一段历史 前面写过一篇《一个实寄封验证了一个民主体制》后,看到许 多地方转载了。其实,每一个实寄封都记录了一段历史。正值 12 月 25 日苏联解体 15 周年之际, 在这里再给大家介绍我收藏 的一个实寄封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实集封。 收集到这枚实寄封是一次意外。我本来是不收集实寄封的,见 到信封上好的盖消票就撕下来保存并把信封扔到。这一次就在 我几乎要扔掉它时,我突然发现它极为特殊:在一个信封上贴 的是两个国家的邮票:两枚苏联的和两枚俄国的。幸亏早年学 过俄文,虽然都忘光了,终于还是认出了这两个字。 这枚实寄封记录了一段历史,那就是从苏联向俄国的过渡。我 的俄国同学告诉我,那时候,因为过渡的那么突然,政府部门 都没有准备。虽然邮局里已经发行新的俄国邮票,但是老百姓 手里还有大量的前苏联的邮票,因此就出现了象这枚信封出现 的两个国家的邮票。当时的局面发展的太快了,以至我们旁观 者也是糊里糊涂。至今还有文章在讨论苏联解体的谎言和事 实。顺着这枚实寄封的思路,我 Google 了一下因特网,逐渐 地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图象。 简单概括地说,前苏联的灭亡和俄罗斯的诞生过程中有两个主 要的环节:一个是“八一九政变” ,另一个是《别洛韦日协定》 的签署。就象一个正在维修的大楼突然经历了两次人为的强烈 地震,于是它只能自己选择悲壮地倒地解体。 “八一九政变”断送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91 年,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推行自由化,遭 到了反对派的反对。特别是取消宪法第六条以后,人民可以自 由成立党派了,一下子一千四百万共产党员就退了四百万;而 且预计第二年还会有五百万人退党,共产党马上就要解体垮 台。为了解除戈尔巴乔夫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职务,苏共 反对派和党的机关筹备在 1991 年 9 月召开非常的苏共代表大 会和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向加盟共和国领袖寻求支 持,许诺彻底地扩大他们的权限并加紧准备于 1991 年 8 月签 订新的联盟条约,并想让当时的具有自由开放形像的哈萨克斯 坦总统纳扎拜耶夫担任总理。这就使共产党的保守派们感到末 日来临。反对派的克格勃的头子柯留其阔夫,私下联系国防部 长、陆军总司令、内务部长、政府总理和副总统等人合谋成立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这场政变。 他们选择戈尔巴乔夫到克里木别墅度假的契机。而且巧的是这 次政变最大的障碍叶利钦,也在他的别墅阿里桑给度假。他们 准备在发动政变后,叶利钦若不同意,就逮捕他。 8 月 15 日柯留其阔夫下令克格勃监听所有领导人的电话。 首先 派托尔斯泰的一个重孙子--克格勃第九局、戈尔巴乔夫所在度 假地克里木的克格勃头子,负责包围了戈尔巴乔夫的别墅。戈 尔巴乔夫是从美国之音广播那里知道发生了政变的。 8 月 16 日, 柯留其阔夫下令克格勃七局和国防部共同组织制订 计划,捉拿可能成为政变障碍的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 8 月 18 日下午 13 点由成立的“该该掰”(政变委员会)派人下 令让戈尔巴乔夫下台,宣布副总统依纳耶夫为“总统” 。下午 16 点戈尔巴乔夫对外的所有联系被切断。 但是戈尔巴乔夫拒绝 签字下台。 8 月 19 日 0 时 30 分, 政变委员会正式宣布: 戈尔巴乔夫生病, 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由依纳耶夫出任总统。早晨 6 时政变委 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全民发表宣言。早晨 9 时,当时几乎 所有闻讯政变的俄罗斯领导人,都跑到叶利钦的别墅商量对 策。苏维埃议会主席哈斯部拉达夫,也跑到叶利钦的别墅。叶 利钦与众人商讨起草对全苏人民的宣言。俄政府当时的总理哈 德布拉德夫、列宁格勒当时的市长卡恰朵夫,莫斯科当时的副 市长卢什科夫,共同签署了对全民宣言:宣布政变非法。早晨 叶利钦给苏联空降兵的总指挥戈拉乔夫(后来的俄罗斯第一任 国防部长)打电话。不想他是个政变者,参与了制定捉拿叶利 钦的计划。他在电话里说派自己的部队来“保护”叶利钦,但 事实上派来的却是穿了空降兵服装的克格勃阿利法的别动队。 别动队的头子达耶夫上校被叶利钦的一个侍卫认出。叶利钦让 自己的卫士假装没有认出他们,导致阿力法失去警惕后,叶利 钦从别墅后门逃出。叶利钦跑到了俄罗斯政府和议会所在地 “白房子” 。立即与将出任苏联新总理的纳扎拜耶夫及乌克兰 总统克拉夫丘克联系,联合抗击政变。但没有得到回复,他们 在观望,看哪头风硬。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柯亚利比捷 夫(后来的俄罗斯安全委员会主席)派了一个团的部队来保护 叶利钦所在的“白房子” 月 19 日 12 时 25 分,叶利钦跳上 。8 坦克,发表告俄罗斯人民书,宣布政变非法,号召人民反抗政 变,保卫俄罗斯政府和议会。要求“让戈尔巴乔夫出来工作! ” 8 月 20 日 14 时, 柯亚利比捷夫的四辆坦克和一个团奉命开走, 留下叶利钦自己面对敌人。政变总统依纳耶夫下令列比捷夫和 戈拉乔夫制定攻击白房子计划。当时阿利法别动队有六十名队 员受命指挥向白房子攻击,十辆坦克包围了白房子,决定凌晨 3 点发起进攻议会。但被反政变的莫斯科市民组识的人墙昼夜 阻止。当时所有的电视台都被政变委员会控制,但在白房子内 尚有天线电台,记者们就用天线电台组织反击。 21 日凌晨 1 时, 三名市民为了阻挡装甲车被杀害。 人们在大街 上高喊: “凶手!“凶手! ” ”政变委员会派来的十辆坦克,一直 堵在议会的桥前。这是最关键的时刻:白房子失守,则政变成 功。但是政变委员会低估了人民保卫民主进步决心和力量,以 为坦克出现一恐吓,人们就会退却。所以坦克没有带炮弹,士 兵也没有枪枝和子弹。相峙之下,人们开始登上坦克,拆卸坦 克。在关键的时刻,指挥这十辆坦克的上校达吉莫瓦决定支持 叶利钦,率坦克向人民投降了。达吉莫瓦后来说,政变委员会 确实胆怯了!最后也没有准确命令进攻白房子。 “就是下令进 攻,我们也不会进攻。因为挡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民,我们怎么 能向人民开枪呢! ” 8 月 22 日, 最后胜利的人民高喊着消灭克格勃! 人群从白房子 拥向克格勃总部所在地的捷仁斯基广场(后来的鲁宾广场),打 砸克格勃创始人捷仁斯基的巨大塑像。 再来看看另一边。自从 8 月 18 日戈尔巴乔夫被围困后,他每 天只能靠听美国之音广播判断形势和消息。 月 20 日, 8 戈尔巴 乔夫在别墅里,用一架自已的录影机,录制下对全民的宣言, 担心被杀掉。这时,形势异常严峻紧张,但向着不利于政变一 伙的方向发展。政变委员会成员、政府总理巴布洛夫相继宣布 退出政变委员会。叶利钦派自己的助手顾柯夫去同政变方面的 指挥官格拉乔夫谈判。顾柯夫打电话报告: “他们已经控制不 住形势了! ”要求叶利钦和自己一块儿去接回戈尔巴乔夫。叶 利钦不同意亲自前往,让俄罗斯副总统鲁斯科依前去见戈尔巴 乔夫。克格勃头目柯留其阔夫也抢着去见戈尔巴乔夫。在空中 他们就展开了竞争。当鲁斯科依和柯留其阔夫同时到达戈尔巴 乔夫在克里木的别墅时,戈尔巴乔夫还没有决定跟哪一派走。 为了防止克格勃暗算戈尔巴乔夫的座机,鲁斯科依把柯留其阔 夫押作人质,同戈乘一架飞机飞回莫斯科。到达莫斯科乌奴哥 瓦机场,柯留其阔夫立即被逮捕。当天,所有政变委员会成员 均被捕。两天后,苏联政变总指挥长官和内务部长自杀。 至此“八一九政变”失败了。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到了 终点。叶利钦已经掌握苏联俄罗斯境内实权,并下令宣布苏共 为非法组织, 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 在叶利钦的压力下, 戈尔巴乔夫宣布暂时取消共产党。戈尔巴乔夫回到克里姆林 宫,立即召集各加盟共和国重新签订联盟协定。但此刻叶利钦 强硬起来,他不再要“让戈巴乔夫出来工作”并带头拒不签订 新的联盟协定。尽管戈尔巴乔夫一再让步,可以签成“联邦” 或“邦联”的形式,保持苏联。但是叶利钦根本不听。既然大 国俄罗斯领导人带头拒签,再加此前一直闹独立的立陶宛、亚 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小国不参加,联盟进入彻底崩溃的最后阶 段。到 12 月份,15 个加盟共和国中只剩下俄罗斯和哈萨克斯 坦还没有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基本已成定局。 《别洛韦日协定》敲响了苏联的丧钟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 主席舒什科维奇一起商量后认为,有必要就苏联的最后结局与 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举行一次斯拉夫国家三方会晤。这个建 议得到了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的支持和响应。为了遮人耳 目,特意把会晤地点选在偏僻的别洛维日。叶利钦对外名义是 率政府代表团对白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克拉夫丘克则是纯粹 的“私人访问” ,是应白俄罗斯领导人的盛情邀请到这里的丛 林打猎。12 月 7 日晚餐之后,俄、白、乌三国领导人坐在一起 进入实质性工作。显然,这三国总统有其独特的讨论联盟的命 运的法律地位。因为他们代表 1922 年苏联建立时的四个创始 国中的三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第四个创始国 是南高加索联邦,它只存在到 1936 年,而所有的前南高加索 联邦的成员都已经退出了联盟。 最初白俄罗斯舒什科维奇提出的新组织名称为“独立国家联 盟” ,乌克兰总统对“联盟”这个字眼极其反感,坚决不同意 这样的名称,当有人提出用“联合体”来代替“联盟”时,克 拉夫丘克没有提出反对。独联体成立的重大决定作出以后,三 国领导人要求法律专家连夜起草《别洛维日协定》 ,以便在第 二天举行签字仪式。 经过协商的文本初稿手稿是用电子打字机打出来的,并用电传 机将它复制成三份,然后送到只有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 克维奇三人呆着的房间。总统们加了批注和建议后又退回去。 这样反复几次, 《别洛维日协定》在 12 月 8 日早晨即告完成。 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创始国确认自己建立的苏联死亡 的事实;第二部分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还是以创始 国的身份)宣布建立新的联合体───独立国家联合体。俄罗 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 克维奇当天签署了这份文件。 此时,尽管远在莫斯科的戈尔巴乔夫对发生在这里的事情一无 所知,但他凭直觉预感到这几个人在别洛维日正在搞什么名 堂。当他得知苏联国防部长刚刚与叶利钦通过电话时,马上迫 不及待地把电话打到这个部下的办公室,得到的消息证实了他 的预感:叶利钦等人在偏僻的树林里,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苏 联解散了。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已经丧失控制时局的最后能力, 就连他的国防部长得知苏联解体的消息以后都不愿向他报告。 《别洛维日协定》签署以后,他们决定打电话给戈尔巴乔夫和 老布什。接线员好久才找到克里姆林宫的主人,而白宫倒是一 拨就通了。结果通话同时进行:叶利钦和布什,东道主舒什克 维奇和戈尔巴乔夫。 1991 年 12 月 25 日,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将国家权 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而 灭亡。叶尔钦接管了戈尔巴乔夫的全部权力,成为俄罗斯独立 后的首任总统。 1991 年 12 月 25-26 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确认 了联盟解体的事实,并表决通过停止联盟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 事宜。 关于苏联解体和苏共解散,有许多好文。我推荐最近看到的两 篇文章:一个是黄苇町写的苏联亡党祭;另一篇是白焰写的在 苏联解体的阴影中,中国的反腐何去何从?。 眼看苏联解体 15 周年在即, 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思考这个问题。 就以次文抛砖引玉吧。 俄罗斯,没有苏共的 15 年作者:张举玺平民 “每年到这个时候,所有的报纸都是关于苏联解体给老百 姓造成的影响,烦不烦呀?”谢尔盖说 前首富 尤科斯石油公司原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更有传奇性。他从 一名普通的共青团干部,发迹成为俄罗斯首富,又变成一名阶 下囚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张举玺 孤儿姓名:塔蒂亚娜?尤莉耶芙娜 出生日期:1990 职业:学 生 拍摄地:孤儿院 城市:基洛夫 许多俄罗斯人对外国人收养俄罗斯孤儿很敏感,认为应该 由俄罗斯人收养本国孤儿,禁止外国人收养。 干自己想做的 “兄弟, 请你不要再谈苏联解体这码事, 当心我跟你翻脸。 你不能一直让我们生活在痛苦的回忆中吧?”谢尔盖瞪着双 眼,怒气冲冲。 那是在 2004 年 12 月 24 日晚上,几个朋友到谢尔盖家里 迎接圣诞。席间,大家免不了提到苏联解体的话题。就是在这 讨论中,谢尔盖发起火来。 “每年到这个时候,所有的报纸都是关于苏联解体给老百 姓造成的影响,烦不烦呀?”谢尔盖解释说。 1991 年 12 月 25 日, 苏联宣布解体。 在苏联国旗垂落的时 刻,谢尔盖的父亲抱头痛哭,一口气没上来,就此告别人间。 谢尔盖的母亲将这口怨气一股脑泼向了谢尔盖身上,口口声声 抱怨是谢尔盖气死了父亲。 谢尔盖的母亲介绍说,谢尔盖的父亲曾是莫斯科一家军工 厂的总设计师,在有一个强大祖国的自豪感中度过了一生最好 的时光。到头来, “为之奋斗和自豪的苏联却被一些政客当作 恶魔摧毁了” 。被谢尔盖母亲阿列娜称作政客的,就包括谢尔 盖。谢尔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谢尔盖父亲的军工厂,没 过几年就当上了团委书记。 受戈尔巴乔夫倡导的 “改革新思维” 鼓动,谢尔盖带头要求军工厂党委公开群众所关心的问题。 谢尔盖很快离开军工厂另谋职业,辗转组建了一家水暖管 道救险公司,他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2002 年,他 还考上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新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我读新闻专业的目的,是想研究苏联解体前后的新闻环 境与公开性的关系问题。苏联解体在给我造成创伤的同时,也 给了我发展机遇。 ”谢尔盖常为他如今能够“干自己想做的” 而喜悦。 如今谢尔盖收入不菲,供养着包括母亲、前妻、与前妻生 养的一双儿女,以及现在的家庭。 老作家曾一贫如洗 与谢尔盖相比,米哈伊尔老人的命运却不怎么样。苏联时 期,米哈伊尔是一位高产童话作家。到苏联解体前夕,他存在 苏联国家银行的稿费有 56 万卢布。如果按照 1988 年外汇汇率 1 卢布=2.7 美元计算,其存款高达 151 万美元。 俄联邦政府在推行货币改革过程中,曾进行了三次换币。 第一次发生于 1993 年 6 月 24 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1992 年前发行的货币全部停止流通。俄罗斯公民或持有俄罗斯居留 证者在 8 月 7 日之前到银行兑换新币,但每人兑换的数额不得 超过 35000 卢布?约合 35 美元?。第二次换币发生于 1996 年 1 月 1 日,这次将外汇汇率定位于 1 美元=6 卢布。第三次换币 发生于 1998 年,将所有原卢布的面额都变成原来的千分之一。 米哈伊尔在政府推行的第一次换币改革中,就几乎丧失了 全部存款。 记者 1998 年参观米哈伊尔在“俄罗斯作家公寓”中一套 三居室的住宅时,里面除了必要的家具外,陈设十分简陋,看 不出主人曾是“百万富翁” 。米哈伊尔告诉记者,这套房子是 上世纪 80 年代分给他的,除此之外他没有其它财产。 为帮助这位老人渡过危机,那次拜访之后,记者从莫斯科 大学找到一位要租房子的中国学生。说好每月房租 50 美元, 老人免费陪练口语。 2004 年再去米哈伊尔家, 眼前情景令记者大吃一惊。 添了 不少新家具,主人用上了电脑。原来,他写的书有些再版后, 出版社向他支付了版税。 由团干部到阶下囚 比起前两位,尤科斯石油公司原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更有 传奇性。他从一名普通的共青团干部,发迹成为俄罗斯首富, 又变成一名阶下囚。 霍多尔科夫斯基发迹前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大学毕业后不 久就被推荐为莫斯科伏龙芝区共青团区委副书记。为使团区委 有充足的活动经费, 1987 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受命组建了 “梅纳 捷普”商社。 他依靠“梅纳捷普”商社和“梅纳捷普”银行完成了原始 资本积累,使可控资金达到 300 万美元。1995 年 12 月,尤科 斯石油公司公开拍卖,霍多尔科夫斯基旗下的梅纳捷普投资银 行以 3.5 亿美元收购了尤科斯石油公司 78%的股份。从此,尤 科斯石油公司成了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摇钱树” 。 俄罗斯社会分析家认为, “俄罗斯转型过程是一个掠夺平 民,堆积财富,大批制造世界级富翁的过程。富翁一旦成就, 就会与政治紧密挂钩。叶利钦的第二次连选成功,正是得益于 寡头们的助选。 ”为了回报,叶利钦放出话来, “你们尽管去放 心赚钱吧! ” 霍多尔科夫斯基后来走上了一条“以钱谋权”的道路。从 2002 年起, 霍多尔科夫斯基不仅出资帮助反对派政党, 还操纵 议会反对派对卡西亚诺夫政府提出不信任议案。现在看来,他 之所以花大力气做国家杜马党派的工作、资助选举,就是因为 在新议会的立法日程中将要通过新的《资源法》和《各级政权 机关过剩资产私有化法》 ,尤科斯公司的目标是让立法结果对 自己更有利而已。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政治家说: “当局接受寡头干政 的‘前车之鉴’ ,就对以霍多尔科夫斯基从查经济问题入手, 大翻其发家老账。 ” 15 年:一个结论 两种选择 本报记者 史 哲 15 年前的 12 月 25 日,一面国旗的黯然飘落催生了 15 个 新的国家。 15 年后回眸,15 个各奔前程的国家没有走出 15 条不同的 路,也许是脱胎于同一个母体的缘故,他们各自选择,过程、 方向却依稀相似。 “叶利钦当政八九年,折腾了八九年,折腾中有探索;普 京上台执政,探索了五六年,探索中有折腾。早先是折腾,乱 中找路,到普京时才有条理一些??”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 顾问俞邃教授这样概括俄罗斯走过的 15 年。 在俞教授看来,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被浓缩为四个 字:破-乱-治-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逾越这四个字。15 个国 家都经历了“破”的阵痛,他们“乱”的程度各有不同。 今天,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仍处于转型期,但 15 年已足 以拉开他们之间的距离, 如果依然以这四个字为标准, 个国 15 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像俄罗斯、 波罗的海三国已经进入 “治” 的阶段,正在走向复兴;大多数国家则刚刚跨进“治”的阶段, 远说不上“兴” ;而像格鲁吉亚等国则仍然在“乱”与“治” 之间过渡。 虽然相差悬殊,但他们选择的过程似曾相识,一开始普遍 想投靠西方,甚至一度全面引入西方的价值观和发展道路,但 最终大多碰壁。 20 世纪的时候,一位 47 岁的小个子,弗拉基米尔-列宁, 领导布尔什维克通过武装起义,打破并着手改造了一个旧俄 国;21 世纪,又一位 47 岁的小个子,弗拉基米尔-普京,开始 试图改造整治一个“乱”的俄罗斯。 乱中求治的过程虽然痛苦,但这些探索终于有了结论。俞 邃教授认为,这个结论就是“本国特点” ,不过这个结论却提 供了两种不同的选择: “本国特点的资本主义” ,或者“本国特 点的社会主义” 。 俞教授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以及一边倒政策的 碰壁事实上给予俄罗斯同样的教训――当代的资本主义与社 会主义相互衔接、难以割裂,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社会主义因 素,而要搞社会主义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认识到这 一点俄罗斯用了很长时间,而这正是中国改革的成功之处。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错就错在把资本主义的东西都 “割” 掉,为什么市场经济不可以用?为什么忽视民主?为什么多党 制在有些国家不可超越?苏联垮台后,很多共产党改名为社会 党, 是希望能亡羊补牢, 是因为过去社会主义少了, 民主少了, 现在才要用这些来挽救自己。 俞教授介绍,现在把 15 个加盟共和国都说成搞资本主义, 结论也下得太早。比如土库曼斯坦,共产党只是换了个名字, 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惟一实行水、电、煤气都免费的国家,贫苦 的人,粮食还是国家供给;像摩尔多瓦,虽然经济比较困难, 依然是共产党的总统,共产党在议会占多数。 经过各种力量的较量,形成一个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同时 也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模式。深受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俄罗斯 大民族主义、欧洲自由主义熏陶的普京,正是把这三种思潮相 互融合与取舍,而务实地运用于俄罗斯的复兴。具体的体现就 是以维护政局稳定,保持社会和谐为基本目标的可控民主,以 注重效率兼顾公平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平衡性为基 本指导原则的全方位外交。 这也是前苏联国家未来的方向, “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或者“本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 15 年后,当大多数前苏联国家在一场前所未有的乱局中, 终于渐渐找到振兴国家的方向, 年前的一幕, 15 终于成为历史 的唏嘘。此情此景,最合适的莫过于普京曾经说过的那句话: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懊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 联,谁就没有头脑。 ”?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家产在法院审理尤科斯石油公司偷漏 税案件中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丧失殆尽,霍多尔科夫斯基本人 也付出了 8 年监禁的代价。 随着几位寡头在普京时代先后落马,20 世纪最后 10 年统 治俄罗斯政治和经济的“寡头时代”被宣告结束。 “克里姆林宫看不见的手” 霍多尔科夫斯基被判入狱后,阿布拉莫维奇成为俄罗斯的 首富,也是俄罗斯至今为止惟一一位担任州长职务的亿万富 翁。从今年 1 月开始,阿布拉莫维奇被普京直接任命为楚科奇 自治区州长,这是他在该州的第二个任期。 2002 年 12 月,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影响,阿布拉莫维奇以 超过 90%的高票当选为楚科奇民族自治区的州长。他在这块远 离莫斯科的地方大展宏图,拿出 1800 万美元改善当地居民的 生活条件,自掏腰包,在市中心建起了电影院、超市、银行和 香肠加工厂。 阿布拉莫维奇是孤儿出身,苏联解体时,他从石油中嗅到 发财的机会,开始以倒卖石油为业。1992 年,阿布拉莫维奇结 识了别列佐夫斯基,并被带入了叶利钦的社交圈子,他的买卖 也越做越大。 因为与普京的密切关系,他甚至被称为是“克里姆林宫看 不见的手” 。 目前,阿布拉莫维奇拥有斯拉夫石油公司 50%的资产、俄 罗斯铝业公司 50%的资产、俄罗斯航空公司 26% 的股份和英国 切尔西足球俱乐部。 从官员到平民,从平民到富翁,从首富到阶下囚,从孤儿 到高官??俄罗斯转型 15 年,到底演绎出几多人间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的百姓故事,我们无从得知。但从俄罗斯动荡不安的 转型过程中能否提高对居安思危的认识,则是我们今天所讲述 的目的所在。 老俄共遭遇分裂 “俄共成立初年,我们曾对之寄予很大希望。 ”前苏共总 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孙子――安德烈?勃列日涅夫跟记者介绍, “老俄共曾在杜马里把持着 10 个重要的委员会,我们曾经为 此感到振奋。 ” 但是,令安德烈“振奋”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2002 年 4 月,国家杜马中,亲政府的右翼势力联合起来,在杜马会 议上对俄共突然发动了一场“政变” ,剥夺了俄共在杜马中 8 个委员会的控制权。 “政变”成功之后,受政府支持的团结党杜马议员费图洛 夫称: “俄共严重阻碍了杜马的立法工作。尤其是久加诺夫针 对总统和国家政权的一些讲话,应受到法律审判??” “您看看,这都是些什么呀!共产党内纷纷指责久加诺夫 过于软弱,领导无方,导致俄共内讧,在政界一败涂地。 ”俄 共被罢权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多时,但安德烈一提起这件事,至 今依然愤愤不平。 据知情人事后回忆,由于杜马“政变” ,久加诺夫号召俄 共党员退出所有杜马领导职位。但是,当时担任国家杜马主席 的谢里兹尼奥夫等三人认为, “俄共不能放弃在杜马里的所有 领导权。 ”俄共以 76 票对 25 票的结果通过了决议,开除了谢 里兹尼奥夫等三人的党籍。 俄罗斯政治家联盟的分析家就此事向记者表示, “从 76∶ 25 的投票比例来看,俄共必然分裂,形成激进派、温和派两个 阵营。 ” 许多跟随久加诺夫多年的共产党员对记者说, “不能完全 归罪于久加诺夫的领导失误,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共继续保 持着前苏共的官僚作风和教条主义,没有平等对话,领导层没 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纲领,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无能 为力。加上党员多为前苏共党员,年龄老化,死气沉沉,在党 建方面缺乏创新。 ” 新俄共寻找新出路 为重振俄共雄风,安德烈联合社会主义运动、青年共产主 义者联盟和左翼俄共,于 2002 年 6 月 30 日,在莫斯科创建了 新俄共,举行了隆重的成立代表大会。 在新俄共的成立大会上,安德烈当选为该党第一任主席。 他宣称, “新俄共主张平等和社会公正。立志成为一个平等对 话的政党。新俄共不会为教条束缚手脚,将以生机勃勃的方针 政策,吸引年轻一代参加,力争在新形势下找到俄共的新出 路。 ”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分析说, “新俄共否 定俄共,并不意味着就能取而代之。有新俄共的叫阵,不仅久 加诺夫的日子不好过,就连俄共今后的日子也会如履薄冰。 ” 俄罗斯政治家联盟分析家伊格尔认为, “俄共在经受一系 列的政治排挤和打压之后,一蹶不振。新俄共自成立以来发展 了 50 多个分支机构,在积极吸收知识分子和青年加入组织的 同时, 也向前苏共党员和现俄共党员敞开大门, 党员突破了 1. 5 万人。由于新俄共既看不上现俄共,又同现政权作斗争,部分 政治观察家们觉得新俄共充其量不过是一支弱小而观点模糊 的左派力量。 ” 1991 年, 苏共也随着苏联解体画上了句号。 有媒体评论说: “苏共是苏联的基础,也是苏联的大脑、心脏和骨骼:政党不 能没有国家而存在,国家也不能没有政党而存在。它们共同走 过了不幸的道路,并在同一天灭亡。 ” 俄社会舆论基金会的民调显示, 51%的俄罗斯人认为苏共 功大于过,只有 15%的人认为苏共过大于功。 宗教信仰成为时尚 俄罗斯总统普京是虔诚的东正教徒,他在朝拜教堂时指 出: “没有东正教,就没有俄罗斯。 ”东正教历来就是俄罗斯的 国教, 1917 年十月革命打破了俄罗斯由信仰东正教的统治者进 行治理的历史连续性,共产主义成为苏联公民的惟一信仰。 1991 年年底, 随着苏共的解散与俄罗斯的改制, 共产主义 从俄国人的意识形态中突然消失了,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片迷 茫的躁动不安中。恢复东正教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俄联邦宪法 首先赋予国民具有宗教信仰自由。并颁布政令,将前苏联时期 被占用的教堂归还给宗教团体使用,划拨专项资金,大事兴建 教堂,修缮修道院。 在俄罗斯许多高等学府中开设有神学课程。神学还被写进 了新闻心理学等教科书中。神甫已经走进俄罗斯军营,成为军 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导者。对于平民百姓,上东正教堂做礼拜 成为日常生活的程序。 一位叫季欣柯的博士告诉记者, “不能把俄国人的宗教信 仰简单地看作是两面派。俄国人血液里流淌着的是东正教精 神,面对强权干预,人们可以去信仰共产主义。一旦宗教信仰 恢复自由,人们马上就能放弃共产主义,回到东正教的轨道 上。 ” 普京曾在一次电视报告中强调: “在俄罗斯复兴的伟大事 业中,东正教起着特殊的精神作用。“俄罗斯的文化首先是建 ” 立在东正教基础上的。俄罗斯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它拥有永 远的价值――东正教传播下来的价值。 ” 除东正教是俄罗斯国教之外,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信徒 在俄罗斯境内也比较普遍。俄罗斯政府倡导对东正教等教义的 信仰,逐步解决了俄罗斯国民在改制过程中的信仰缺失问题。 前苏联各国对苏联“情感复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民调机构每年总要在民间做一个关 于“苏联解体”的民间调查。今年 11 月, “欧亚民意调查中心” 在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四国进行了民意调 查。其结果显示,有 68%的被访者对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这 其中 57%的人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在解释俄罗斯人的怀旧情结时,俄罗斯新闻社发表评论认 为: “尽管苏联不复存在,但裂痕依旧存在:人们仍把自己的 生活与苏联时期相比较。 ” 谈到苏联解体, 2004 年普京曾公开表示, “我深深地相信, 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 ,当时存在的问题“本可以在 一个国家框架内在新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 但是?俄总统普京曾有一句名言?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 惋惜, 谁就没有良心; 谁想恢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不解体世界会怎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