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兵书和曾国藩)的(选兵,练兵,用兵)之道是?

亚马逊:商品评论: 曾国藩(套装上中下册)
4.3 颗星,最多 5 颗星346版本: 精装|
本页面使用 JavaScript 显示效果最佳。禁用 JavaScript 将导致一些功能禁用或缺失。您仍然可以看到客户对商品的所有评论。
最有帮助的好评& 
1 个人发现此评论有用
5.0 颗星,最多 5 颗星痛苦的挣扎和煎熬中,曾国藩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计谋,而是曾的自律:简陋的行军卧室、频繁地自省、知道自己的短板和长处。留言者SSH记得在上家公司工作时,team里面的全都是创业失败的,他们对于痛苦的煎熬,应该不会比我低。每逢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看<曾国藩>,看<毛选>,从中吸取力量。今年7月份重新复习了一下该书,大块头,内容太多了,看起来比较慢。曾之前的成长,书中介绍很少,着重讲述了探家路途上,遇到长毛骚乱,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去了。起起伏伏,被逼得选择跳水身亡,被逼得写下遗书等等。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不是曾的计谋,而是曾的自律:简陋的行军卧室、频繁地自省、对别人的容忍等等。书的内容很多,不想再转述自己的心得体会了,摘录自己感兴趣的几点:One-page-summary:1 不要怕挫折国藩两次会试落第,心里不好受,南五舅都接他都桐木冲,一住就是半个月,常鼓励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要怕挫折,多几番磨炼,日后好干大事业。2 经济不外看史。国藩问道,“请问先生,经济益如何审端致力?”年过花甲的唐鉴先生说:“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经唐鉴逐一指点,曾国藩于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鉴又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就是记日记,并说倭仁(晚清大臣、理学家)在这方面用工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行,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活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3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唐鉴书信)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贤弟数十年来,已备尝人世艰苦,现正当年富力强,担当大任之时,况贤弟素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壮志,此为老夫所深知。老夫往日与贤弟,一起读圣贤之书,讲经世之学,所为何事?岂不正是为今日拯黎民于水火之中,挽狂澜于既倒之时!虽然,老夫亦知,今日办事,千难万难。但古人说得好: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此中道理,吾弟自明。老夫已矣,一生庸碌无能,今为衰朽残阳,虽有报效之心,实乏济世之力。老夫常以晚年得遇贤弟而自慰。酬皇上厚恩,展生平怀抱。正当时也,望吾弟好自为之。切切。4 “每逢大事有静气”;树德追孔孟,拯时俪诸葛管理国家也要这样,人们常称赞治国贤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物。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何况早在家乡读书时,曾国藩便立志,此生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进了翰林院以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文要有韩愈的成就,武要有李泌的功绩,从而彪炳史册、留名后世。自从升授礼部侍郎以后,他便更加踌躇满志。几年来,除户部外,他遍兼五部侍郎。国家大事,他件件都能应付裕如。在兼管兵部时,他遍读历代兵书,尤爱读<孙子兵法>和戚继光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眼看时局动乱,心中隐然以救世拯民者自居。他赋诗明志:树德追孔孟,拯时俪诸葛。立志做孔孟诸葛亮一流的人物。5 猛将杨秀清杨秀清和洪秀全不同。他的心灵深处,从来没有天父天兄的位置。他不相信真的有什么天父天兄,也不相信洪秀全是天父的次子,自己是天父的四子等这一类无稽之谈。。。。。要办大事,就得有很多人,人多了,就要有组织;维系这个组织,就要有信仰。至于这个信仰是真理还是谬误,暂时可不管,只要大家相信就可以了。杨秀清拜上帝,其实不过如此而已。6 唐鉴所赠:不做圣贤,便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骆秉章、鲍起豹看不起我,我就偏要争这口气不可!偏要练就一支强兵劲旅来,给她们瞧瞧!”曾国藩下定了决心。壁上,唐鉴所赠“不做圣贤,便为禽兽”的条幅跳入眼帘,当年与镜海先生切磋学问的情景,又浮现在脑中。是的,古今往来,哪一个办大事、成大功的英雄,没有过一番困厄颠沛的经历?7 三十年来的理想,今朝一旦成为现实从少年进京到青年到中年,一种渴望建大功大业、做非常之人的理想,一直贯穿着他的一生。但过去,这种理想只流露在诗文中,间或也流露在与至亲好友的书信谈话中。这些年来,官运虽亨通,究竟没有大功勋。今天,经过一年来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的组建、训练,他的手中已有水陆二十营一万湘勇,加上长夫在内,将近二万。他是这支人马名副其实的统帅,只等他一声令下,水陆两路并进,旌旗蔽空、战舰如云,这可谓浩浩荡荡、威风凛凛。今后,他将亲自指挥这支人马,歼灭长毛,收复失地,做郭、李、诸葛的事业。三十年来的理想,今朝一旦成为现实,这个从荷叶塘走出,没有祖业和靠山,全凭自我奋斗的农家子弟,心情是何等的感慨万端!8 曾国藩<讨粤匪檄>读完这段后,他觉得声调还可以。近来,曾国藩在军务之暇,悟出了许多人人世诀窍,他把这些诀窍归之为“八本”:读书以训古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读书最根本的是弄清意思,写诗作文最根本的是弄清声调韵律,侍奉父母最根本的是让他们开心,养生最根本的是少生气发怒,做人最根本的是不乱说话,居家生活最根本的是不睡懒觉,做官最根本的是不贪钱财,带兵最根本的是不扰乱百姓.)9 三乐书屋一日下午,曾国藩在书房读书。曾国藩的书房原自名为“求阙斋”。有一次,他深夜之中高声朗诵古文,在前人的妙辞巧构和自己的抑扬顿挫声中进入一种艺术境界,领略到极大的乐趣。他想起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乐”的话,总结出自己的三大乐趣:一乐: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三乐:勤劳而后憩息。一时兴起,他把“求阙斋”易名为“三乐书屋 ”。10 选人标准“选择哨官哨长,主要在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此中尤以实心办事最为重要。实心,就是真心实肠,朴实稳当,这是第一义。至于算路程之远近,算粮草之余缺,算彼己之强弱,都是第二义了。这也就是德和才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可兼得,宁可用才低点而德好的人,决不可用才高德薄之人。”  国华点头称是。曾国藩知道弟弟的脾性,又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对待部属,大哥有两句话,望弟切记。”  国华望着大哥,诚恳地说:“请大哥赐教。” “这两句话是: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11 跳水自尽曾国藩看到数步之外刀枪拼击,不觉心胆俱裂,四肢痉挛,知道此次必死无疑。他不愿落到长毛手中遭抽筋剥皮的痛苦,便推开舱门,滚进江中。王荆七也跟着跳下水去。曾国藩自小牢记“道而不径,舟而不游”的孝子之道,从来不敢下水学游泳,这时正如一个秤砣,挣扎两下,便往江底沉去。幸而王荆七跟在后面,立即将他托起。恰好彭玉麟驾着水师中仅存的一条舢板赶来,七手八脚地将曾国藩拖上船,急忙送上岸去。12 曾家“八字家训”曾国藩的祖父留下了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这八字家训循循善诱,平实可行,平常百姓家要真正做到,却不是易事。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工作,反对奢侈懒惰”13 用兵之道曾国藩说,《襄阳记》说的好,“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此句着重强调了用兵作战的最高境界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即孙子兵法所指出的:“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强调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14 如何看人?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邪恶的人眼睛细小,呼吸急促;正直的人双眼有神,呼吸均匀.说真话的人嘴唇没有异常;说谎话的人由于心理紧张,嘴唇略颤抖;手指特别直代表着昂首挺胸,说明看事情拿主意的是你,手指弯曲,说明自己看事情毫无主意,还需要别人指点;脚筋有点粗说明长途跋涉,脚筋细说明毫无风波;要看是否有条有理,就要通过言语来看)14 读书的诀窍:看读写作紧密配合曾国藩思索了一下,说,“依我之见,读书的诀窍在看、读、写、作四字紧密配合,每日不可缺一。这话我以前好象对你说过。”“我还想请父亲详加指点。”纪泽瞪着两眼聚精会神地望着父亲。“看,指的默观,如你去年看《史记》、《韩文》、《近思录》、《周易折中》,今年看《汉书》。读,指的高声朗读,如《四书》《诗》《书》《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如富家居积:看书则好比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读书则好比在家慎守,不轻花费。又譬如兵家战争:读书好比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读书则好比深沟坚垒,得地能守。二者不可偏废。至于写和作——”“写和作不是一回事吗?” 纪泽插话。“不是一回事。写,是指抄写。对于好的文、句和章节。不但看、读,还要写,将它抄一遍,记得就更牢了。真行篆隶,你都爱好,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有要求快。我生平因写字迟钝,吃亏不少,你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那就差不多了。15 曾国藩的三耻“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涂,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16 康福的有意义康福:天京即将沦陷,天国就要覆灭,对于这一点我看得很清楚。但是你以为太平天国失败了,就证明我走的路错了么?没有!我自己所选择的路没有错。天国的国运很可能就这十几年,但是这是轰轰烈烈、峥嵘灿烂的十几年。我曾代表贫苦百姓杀了那么多作恶多端的乡绅县令,也曾经亲手分发了几百万斤粮食,亲手把成千上万亩的土地分配给无田无土的农民。我曾千百次驰骋沙场,杀得官兵抱头鼠窜;现在又身居王位,指挥千军万马。人活在世上,不在寿命的长短。有的人平平庸庸地活了一百岁,有的人活得不长,但是轰轰烈烈。依我看来,轰轰烈烈的十年,远远超过了平平庸庸的百岁。这十年来,我活得有声有色,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听了这番话,康福自叹不如弟弟的人格高尚。太平天国顷刻之间就会颠覆,上自洪秀全,下至每一个士兵都会被赶尽杀绝,但谁又能否定他们曾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掀起的惊涛骇浪,谁又能否定它们曾经建立起一个迥异常制的崭新王朝。又有谁能否定得了,他们都是掌握自己命运、敢于跟强大势力作对的英雄豪杰。17 b不合格的自己从咸丰三年在长沙办团练算起,到现在整整十四年过去了。十四年的战火生涯使他深深地懂得,在战事上自己实际上是不行的,不要说沙场上的挥戈驰马、身先士卒,他一个文弱书生根本望尘莫及。这一点,当然不能苛求于带兵的统帅,但如果具备了,如像岳飞、戚继光那样,就能在士卒中更有威信,这且不说了。统帅最应具备的熟读兵书、洞悉全局、知己知彼、多谋善断、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等等才能,历次的失败已反复证明自己或不具备,或尚欠缺。过去在翰林院,常觉得自己可以做诸葛亮、李泌一类的人物,现在看来,那真是文人的孟浪。18 只要心诚,万事可达这番话说到曾国藩的心坎里去了。早在安庆时,曾国荃围攻金陵,曾国藩一颗心天天挂念着金陵战事。每天傍晚时,他便独自一人跪在衙门三楼的小房间里,默默地对天祈祷,呼喊着他最崇拜的英雄——祖父星冈公,向祖父的在天之灵诉说着心中的忧愁。说来也真有灵,每经过一番祈祷诉说之后,再走下楼来,曾国藩的心里舒坦得多了。他仿佛在冥冥之中得到了祖父的指示,信心增强了,主意增多了。曾国荃围金陵整整两年,在那些提心吊胆的日子里,曾国藩就靠这种办法维持了心灵上的平衡。曾国藩由此相信,只要心诚,就可以与祖先相沟通,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庇护。他想,为什么几千年来人们都要虔诚地祭奠祖宗,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19 对老板的总结追随曾国藩十二年,对其人品的认识,康福也逐渐地深透了。曾国藩并不是他先前头脑中偶像式的人物,此人的手腕权术、巧诈诡变,都与其自我标榜的诚信大相径庭。如果说,那是因为在斗智斗勇的战争环境,不得不如此的话,康福可以理解,但金陵攻下后,却要杀韦俊叔侄,这一点康福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大功告成,韦俊叔侄也是与湘军一道打了四五年硬仗的人,不予重赏已是背信弃义了,还要强加罪名,杀头示众,以此来恫吓别人,强行裁撤湘军,这种狠毒的心肠,与历史上那些遭后人唾骂的奸臣屠夫有何区别?何况,韦俊是康福劝降的。九泉之下的韦氏叔侄对他恨之入骨,自是不消说的了,就是整个正字营的人也莫不会仇恨他。他也要为此事顶一个骂名,被一切有良心的人所唾弃。20 首先被自己的贪心打败长毛的失败,乃至灭亡,主要的原因在他们自己身上。道光末年,从两广到两湖到两江,南方吏治甚为腐败,再加之灾情严重,民不聊生,洪杨乘机以有田同耕、有饭同吃的口号蛊惑人心,聚众造反。那时地方官员颟预昏愦,文不能守,武不能战,遂使洪杨坐大,窃据江宁,公然另立伪朝。盘踞江宁后,洪杨本性大暴露,所作所为与造反之初大不一样,于是人心丧失. 到了咸丰六年的内讧,更加证明他们是一群争权夺利、残忍刻毒的强盗,当时有识之士已看到了他们的败灭定局。后来依靠诸如陈玉成、李秀成等枭悍之徒的垂死支撑,才又苟延了七八年。湘军是趁着这些空子才侥幸成功的。倘若那时不是你我兄弟筹建湘军,而由少荃兄弟早建淮军,甚或是鲍超建川军,朱洪章建黔军,沈葆桢建闽军,都有可能取湘军之功而代之。换一个侧面说,假若我们的对手洪杨有中人之资,不急于在江宁建都称王,而是率叛卒直攻京师,那样也不容许有我湘军存在的一天。21 长寿多辱过一会儿,曾国藩略觉心里平息一点,又坚持说下去:“我是活不久的人了,这次请你到江宁来,首先就是要提醒你,不要总以江山社稷大功臣自居。其次,世道乖乱,局势不稳,你最好的选择就是长保今日的处境,住在荷叶塘,当你的财主庄东,不要再出来做官。大哥我早在打下金陵时就想急流勇退,只是那时要让你先回去,不能两兄弟同时开缺,故而留了下来。后来捻战失利,名望大损,我三辞江督而不允,孰料又遇天津教案,致使一生清名扫地以尽。庄子说长寿多辱,确是实话。我若在金陵打下时就死去,哪有后来被人骂作汉奸卖国贼的耻辱。你也差不多。这几年做鄂抚,捻战无功,又与官秀峰不睦,上下左右都有闲言碎语,处境也不顺利。我有时想,天降我们兄弟,就是为了对付长毛。长毛一平,我辈职责已尽,就都要解甲归田。老子说‘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又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实在是很深刻很明哲的话,可惜当年还见不到这一层,自取侮辱。故大哥我死后,不希望你复出做官,只望你和澄侯一起守住父母之坟,保住曾氏家族的平安无事,就万幸了。”22 成为思想的圣人 (广敷先生,高山流水,不足以喻你这个知音)“三十年前,大人吟诗:‘生世不能作夔皋,裁量帝载归甄陶,犹当下同郭与李,手提两京归天子。’那时山人已知大人的志向,郭、李之业,犹是等而下之之事,大人的目标是要像夔和皋陶那样教化世人,辅佐皇上复兴一个风俗淳厚的尧舜之邦。因此,灭长毛,镇捻寇,建盖世军功,取五等爵位,尽管这是湘军千百个书生将官的最高愿望,然而却不是大人的极终目的。金陵收复后,大人力矫江南之弊,捻寇平息后,大人首倡洋务之举,山人知道,大人所做的,正是当年所理想的甄陶帝载的夔皋之举。”23 曾的四条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一曰慎独而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译文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现在将要与你们永别,特将以下四条教给你们兄弟。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国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国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习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的归顺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一年到头辛苦劳动,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不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知识,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神明都对他的行为感到钦佩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鬼神都他的行为感到厌恶。这四条是我从数十年的人生中积累的,你们兄弟们记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传给子子孙孙,这样,我们曾家就可以长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最有帮助的差评& 3.0 颗星,最多 5 颗星内容乏味留言者亚马逊客户内容太乏味了,可能是我历史知识不好吧,总之没看几页就不看了
顶级最近顶级筛选依据:
留言者前 500 名评论人|记得在上家公司工作时,team里面的全都是创业失败的,他们对于痛苦的煎熬,应该不会比我低。每逢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看<曾国藩>,看<毛选>,从中吸取力量。今年7月份重新复习了一下该书,大块头,内容太多了,看起来比较慢。曾之前的成长,书中介绍很少,着重讲述了探家路途上,遇到长毛骚乱,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去了。起起伏伏,被逼得选择跳水身亡,被逼得写下遗书等等。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不是曾的计谋,而是曾的自律:简陋的行军卧室、频繁地自省、对别人的容忍等等。书的内容很多,不想再转述自己的心得体会了,摘录自己感兴趣的几点:One-page-summary:1 不要怕挫折国藩两次会试落第,心里不好受,南五舅都接他都桐木冲,一住就是半个月,常鼓励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要怕挫折,多几番磨炼,日后好干大事业。2 经济不外看史。国藩问道,“请问先生,经济益如何审端致力?”年过花甲的唐鉴先生说:“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经唐鉴逐一指点,曾国藩于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鉴又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就是记日记,并说倭仁(晚清大臣、理学家)在这方面用工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行,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活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3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唐鉴书信)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贤弟数十年来,已备尝人世艰苦,现正当年富力强,担当大任之时,况贤弟素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壮志,此为老夫所深知。老夫往日与贤弟,一起读圣贤之书,讲经世之学,所为何事?岂不正是为今日拯黎民于水火之中,挽狂澜于既倒之时!虽然,老夫亦知,今日办事,千难万难。但古人说得好: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此中道理,吾弟自明。老夫已矣,一生庸碌无能,今为衰朽残阳,虽有报效之心,实乏济世之力。老夫常以晚年得遇贤弟而自慰。酬皇上厚恩,展生平怀抱。正当时也,望吾弟好自为之。切切。4 “每逢大事有静气”;树德追孔孟,拯时俪诸葛管理国家也要这样,人们常称赞治国贤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物。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何况早在家乡读书时,曾国藩便立志,此生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进了翰林院以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文要有韩愈的成就,武要有李泌的功绩,从而彪炳史册、留名后世。自从升授礼部侍郎以后,他便更加踌躇满志。几年来,除户部外,他遍兼五部侍郎。国家大事,他件件都能应付裕如。在兼管兵部时,他遍读历代兵书,尤爱读<孙子兵法>和戚继光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眼看时局动乱,心中隐然以救世拯民者自居。他赋诗明志:树德追孔孟,拯时俪诸葛。立志做孔孟诸葛亮一流的人物。5 猛将杨秀清杨秀清和洪秀全不同。他的心灵深处,从来没有天父天兄的位置。他不相信真的有什么天父天兄,也不相信洪秀全是天父的次子,自己是天父的四子等这一类无稽之谈。。。。。要办大事,就得有很多人,人多了,就要有组织;维系这个组织,就要有信仰。至于这个信仰是真理还是谬误,暂时可不管,只要大家相信就可以了。杨秀清拜上帝,其实不过如此而已。6 唐鉴所赠:不做圣贤,便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骆秉章、鲍起豹看不起我,我就偏要争这口气不可!偏要练就一支强兵劲旅来,给她们瞧瞧!”曾国藩下定了决心。壁上,唐鉴所赠“不做圣贤,便为禽兽”的条幅跳入眼帘,当年与镜海先生切磋学问的情景,又浮现在脑中。是的,古今往来,哪一个办大事、成大功的英雄,没有过一番困厄颠沛的经历?7 三十年来的理想,今朝一旦成为现实从少年进京到青年到中年,一种渴望建大功大业、做非常之人的理想,一直贯穿着他的一生。但过去,这种理想只流露在诗文中,间或也流露在与至亲好友的书信谈话中。这些年来,官运虽亨通,究竟没有大功勋。今天,经过一年来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的组建、训练,他的手中已有水陆二十营一万湘勇,加上长夫在内,将近二万。他是这支人马名副其实的统帅,只等他一声令下,水陆两路并进,旌旗蔽空、战舰如云,这可谓浩浩荡荡、威风凛凛。今后,他将亲自指挥这支人马,歼灭长毛,收复失地,做郭、李、诸葛的事业。三十年来的理想,今朝一旦成为现实,这个从荷叶塘走出,没有祖业和靠山,全凭自我奋斗的农家子弟,心情是何等的感慨万端!8 曾国藩<讨粤匪檄>读完这段后,他觉得声调还可以。近来,曾国藩在军务之暇,悟出了许多人人世诀窍,他把这些诀窍归之为“八本”:读书以训古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读书最根本的是弄清意思,写诗作文最根本的是弄清声调韵律,侍奉父母最根本的是让他们开心,养生最根本的是少生气发怒,做人最根本的是不乱说话,居家生活最根本的是不睡懒觉,做官最根本的是不贪钱财,带兵最根本的是不扰乱百姓.)9 三乐书屋一日下午,曾国藩在书房读书。曾国藩的书房原自名为“求阙斋”。有一次,他深夜之中高声朗诵古文,在前人的妙辞巧构和自己的抑扬顿挫声中进入一种艺术境界,领略到极大的乐趣。他想起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乐”的话,总结出自己的三大乐趣:一乐: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三乐:勤劳而后憩息。一时兴起,他把“求阙斋”易名为“三乐书屋 ”。10 选人标准“选择哨官哨长,主要在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此中尤以实心办事最为重要。实心,就是真心实肠,朴实稳当,这是第一义。至于算路程之远近,算粮草之余缺,算彼己之强弱,都是第二义了。这也就是德和才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可兼得,宁可用才低点而德好的人,决不可用才高德薄之人。”  国华点头称是。曾国藩知道弟弟的脾性,又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对待部属,大哥有两句话,望弟切记。”  国华望着大哥,诚恳地说:“请大哥赐教。” “这两句话是: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11 跳水自尽曾国藩看到数步之外刀枪拼击,不觉心胆俱裂,四肢痉挛,知道此次必死无疑。他不愿落到长毛手中遭抽筋剥皮的痛苦,便推开舱门,滚进江中。王荆七也跟着跳下水去。曾国藩自小牢记“道而不径,舟而不游”的孝子之道,从来不敢下水学游泳,这时正如一个秤砣,挣扎两下,便往江底沉去。幸而王荆七跟在后面,立即将他托起。恰好彭玉麟驾着水师中仅存的一条舢板赶来,七手八脚地将曾国藩拖上船,急忙送上岸去。12 曾家“八字家训”曾国藩的祖父留下了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这八字家训循循善诱,平实可行,平常百姓家要真正做到,却不是易事。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工作,反对奢侈懒惰”13 用兵之道曾国藩说,《襄阳记》说的好,“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此句着重强调了用兵作战的最高境界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即孙子兵法所指出的:“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强调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14 如何看人?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邪恶的人眼睛细小,呼吸急促;正直的人双眼有神,呼吸均匀.说真话的人嘴唇没有异常;说谎话的人由于心理紧张,嘴唇略颤抖;手指特别直代表着昂首挺胸,说明看事情拿主意的是你,手指弯曲,说明自己看事情毫无主意,还需要别人指点;脚筋有点粗说明长途跋涉,脚筋细说明毫无风波;要看是否有条有理,就要通过言语来看)14 读书的诀窍:看读写作紧密配合曾国藩思索了一下,说,“依我之见,读书的诀窍在看、读、写、作四字紧密配合,每日不可缺一。这话我以前好象对你说过。”“我还想请父亲详加指点。”纪泽瞪着两眼聚精会神地望着父亲。“看,指的默观,如你去年看《史记》、《韩文》、《近思录》、《周易折中》,今年看《汉书》。读,指的高声朗读,如《四书》《诗》《书》《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如富家居积:看书则好比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读书则好比在家慎守,不轻花费。又譬如兵家战争:读书好比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读书则好比深沟坚垒,得地能守。二者不可偏废。至于写和作——”“写和作不是一回事吗?” 纪泽插话。“不是一回事。写,是指抄写。对于好的文、句和章节。不但看、读,还要写,将它抄一遍,记得就更牢了。真行篆隶,你都爱好,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有要求快。我生平因写字迟钝,吃亏不少,你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那就差不多了。15 曾国藩的三耻“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涂,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16 康福的有意义康福:天京即将沦陷,天国就要覆灭,对于这一点我看得很清楚。但是你以为太平天国失败了,就证明我走的路错了么?没有!我自己所选择的路没有错。天国的国运很可能就这十几年,但是这是轰轰烈烈、峥嵘灿烂的十几年。我曾代表贫苦百姓杀了那么多作恶多端的乡绅县令,也曾经亲手分发了几百万斤粮食,亲手把成千上万亩的土地分配给无田无土的农民。我曾千百次驰骋沙场,杀得官兵抱头鼠窜;现在又身居王位,指挥千军万马。人活在世上,不在寿命的长短。有的人平平庸庸地活了一百岁,有的人活得不长,但是轰轰烈烈。依我看来,轰轰烈烈的十年,远远超过了平平庸庸的百岁。这十年来,我活得有声有色,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听了这番话,康福自叹不如弟弟的人格高尚。太平天国顷刻之间就会颠覆,上自洪秀全,下至每一个士兵都会被赶尽杀绝,但谁又能否定他们曾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掀起的惊涛骇浪,谁又能否定它们曾经建立起一个迥异常制的崭新王朝。又有谁能否定得了,他们都是掌握自己命运、敢于跟强大势力作对的英雄豪杰。17 b不合格的自己从咸丰三年在长沙办团练算起,到现在整整十四年过去了。十四年的战火生涯使他深深地懂得,在战事上自己实际上是不行的,不要说沙场上的挥戈驰马、身先士卒,他一个文弱书生根本望尘莫及。这一点,当然不能苛求于带兵的统帅,但如果具备了,如像岳飞、戚继光那样,就能在士卒中更有威信,这且不说了。统帅最应具备的熟读兵书、洞悉全局、知己知彼、多谋善断、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等等才能,历次的失败已反复证明自己或不具备,或尚欠缺。过去在翰林院,常觉得自己可以做诸葛亮、李泌一类的人物,现在看来,那真是文人的孟浪。18 只要心诚,万事可达这番话说到曾国藩的心坎里去了。早在安庆时,曾国荃围攻金陵,曾国藩一颗心天天挂念着金陵战事。每天傍晚时,他便独自一人跪在衙门三楼的小房间里,默默地对天祈祷,呼喊着他最崇拜的英雄——祖父星冈公,向祖父的在天之灵诉说着心中的忧愁。说来也真有灵,每经过一番祈祷诉说之后,再走下楼来,曾国藩的心里舒坦得多了。他仿佛在冥冥之中得到了祖父的指示,信心增强了,主意增多了。曾国荃围金陵整整两年,在那些提心吊胆的日子里,曾国藩就靠这种办法维持了心灵上的平衡。曾国藩由此相信,只要心诚,就可以与祖先相沟通,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庇护。他想,为什么几千年来人们都要虔诚地祭奠祖宗,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19 对老板的总结追随曾国藩十二年,对其人品的认识,康福也逐渐地深透了。曾国藩并不是他先前头脑中偶像式的人物,此人的手腕权术、巧诈诡变,都与其自我标榜的诚信大相径庭。如果说,那是因为在斗智斗勇的战争环境,不得不如此的话,康福可以理解,但金陵攻下后,却要杀韦俊叔侄,这一点康福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大功告成,韦俊叔侄也是与湘军一道打了四五年硬仗的人,不予重赏已是背信弃义了,还要强加罪名,杀头示众,以此来恫吓别人,强行裁撤湘军,这种狠毒的心肠,与历史上那些遭后人唾骂的奸臣屠夫有何区别?何况,韦俊是康福劝降的。九泉之下的韦氏叔侄对他恨之入骨,自是不消说的了,就是整个正字营的人也莫不会仇恨他。他也要为此事顶一个骂名,被一切有良心的人所唾弃。20 首先被自己的贪心打败长毛的失败,乃至灭亡,主要的原因在他们自己身上。道光末年,从两广到两湖到两江,南方吏治甚为腐败,再加之灾情严重,民不聊生,洪杨乘机以有田同耕、有饭同吃的口号蛊惑人心,聚众造反。那时地方官员颟预昏愦,文不能守,武不能战,遂使洪杨坐大,窃据江宁,公然另立伪朝。盘踞江宁后,洪杨本性大暴露,所作所为与造反之初大不一样,于是人心丧失. 到了咸丰六年的内讧,更加证明他们是一群争权夺利、残忍刻毒的强盗,当时有识之士已看到了他们的败灭定局。后来依靠诸如陈玉成、李秀成等枭悍之徒的垂死支撑,才又苟延了七八年。湘军是趁着这些空子才侥幸成功的。倘若那时不是你我兄弟筹建湘军,而由少荃兄弟早建淮军,甚或是鲍超建川军,朱洪章建黔军,沈葆桢建闽军,都有可能取湘军之功而代之。换一个侧面说,假若我们的对手洪杨有中人之资,不急于在江宁建都称王,而是率叛卒直攻京师,那样也不容许有我湘军存在的一天。21 长寿多辱过一会儿,曾国藩略觉心里平息一点,又坚持说下去:“我是活不久的人了,这次请你到江宁来,首先就是要提醒你,不要总以江山社稷大功臣自居。其次,世道乖乱,局势不稳,你最好的选择就是长保今日的处境,住在荷叶塘,当你的财主庄东,不要再出来做官。大哥我早在打下金陵时就想急流勇退,只是那时要让你先回去,不能两兄弟同时开缺,故而留了下来。后来捻战失利,名望大损,我三辞江督而不允,孰料又遇天津教案,致使一生清名扫地以尽。庄子说长寿多辱,确是实话。我若在金陵打下时就死去,哪有后来被人骂作汉奸卖国贼的耻辱。你也差不多。这几年做鄂抚,捻战无功,又与官秀峰不睦,上下左右都有闲言碎语,处境也不顺利。我有时想,天降我们兄弟,就是为了对付长毛。长毛一平,我辈职责已尽,就都要解甲归田。老子说‘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又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实在是很深刻很明哲的话,可惜当年还见不到这一层,自取侮辱。故大哥我死后,不希望你复出做官,只望你和澄侯一起守住父母之坟,保住曾氏家族的平安无事,就万幸了。”22 成为思想的圣人 (广敷先生,高山流水,不足以喻你这个知音)“三十年前,大人吟诗:‘生世不能作夔皋,裁量帝载归甄陶,犹当下同郭与李,手提两京归天子。’那时山人已知大人的志向,郭、李之业,犹是等而下之之事,大人的目标是要像夔和皋陶那样教化世人,辅佐皇上复兴一个风俗淳厚的尧舜之邦。因此,灭长毛,镇捻寇,建盖世军功,取五等爵位,尽管这是湘军千百个书生将官的最高愿望,然而却不是大人的极终目的。金陵收复后,大人力矫江南之弊,捻寇平息后,大人首倡洋务之举,山人知道,大人所做的,正是当年所理想的甄陶帝载的夔皋之举。”23 曾的四条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一曰慎独而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译文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现在将要与你们永别,特将以下四条教给你们兄弟。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国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国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习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的归顺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一年到头辛苦劳动,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不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知识,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神明都对他的行为感到钦佩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鬼神都他的行为感到厌恶。这四条是我从数十年的人生中积累的,你们兄弟们记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传给子子孙孙,这样,我们曾家就可以长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留言者|我非常喜欢这套书,虽然我还没有看完,但我已经不止一次的反复看已经看过的内容,因为作者将历史上的曾国藩写活了,当我看书时,总感觉老曾就在我面前,他的音容笑貌仿佛那样地逼真。虽然没看完,但我在其他书籍里对曾国藩早就有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必须要买这本书,必须要看这本书,必须要将曾国藩记住的原因。不仅是想了解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了解一个历史的片断,了解一个人如何生存和奋斗。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我的思想在升华。
留言者|优点:对人物描绘到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缺点:历史小说有杜撰成分,不能作为任务传记来看,对曾国藩建立湘军前的生平没有交代清晰总结:按小说去看还行
留言者|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了,现在已经是多次再读,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对曾国藩的认识又进一层,虽然只是小说,不过还算可以,至少还算尊重历史,没有捏造。
留言者|价格尚可,字迹清晰,但对印装略感失望。硬皮本来很好,但下册不知什么原因,背面硬皮极不平整,坑洼严重。其次纸张稍薄,很多页面底边粘连,得小心撕开才行,很令人不爽。
留言者|这是第三次读曾国藩了,唐浩明写的这套书,让我爱不释手。尤其是尾页的慎独论,让我受益匪浅。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留言者|内容太乏味了,可能是我历史知识不好吧,总之没看几页就不看了
留言者|写的很好,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写法,但是,读起来很吸引人的,对史实看重的朋友可以绕行
留言者|本书受人推荐买的,是挺值得读的作品,作者也相当用心和有实力。快递两天到货,可是作为精装商品有少许失望。原因在于给我送来的书明显有压塌的痕迹,应该是受外力影响。而且书的棱角处有磕碰过的印痕。不过大体书的质量不错,以上瑕疵对书的外观影像不大。不过还是希望亚马逊在处理商品时注意小心。
留言者|1)下单之后的第二天便收到了书本,发货速度没得说,快!2)书本的纸张质量很好,正版书就应该有这样的质量,不然我们读者读起来也不爽!3)这本书写得不错,而且另有注解,令读者读起来对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有着一定的认识。在知道背景事件的情况下,更容易读懂本书
顾客还查看了这些商品唐浩明¥78.40唐浩明¥77.80唐浩明¥75.40唐浩明¥70.10唐浩明¥57.40需要客户服务?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戚继光兵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