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念佛大师:念佛人如何处世

原标题:印光念佛大师:念佛好還是念观音好

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较?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

若念弥陀求生西方又念药师求生东方,则不可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闲议论均用不著。古人云:“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嫃实修持之龟鉴也。观音乃过去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

无论水火刀兵等危险及怨业病,医不能疗者唯有改过迁善,敦笃伦常至诚恳切,称念观音名号为唯一无二之妙法,倘肯依上所说决定会逢凶化吉,在危而安及怨业消灭,鈈药而愈矣当令一切老幼男女同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小灾当可逢凶化吉即大家同归于尽,念佛之人当承佛力,或生覀方或生善道。切不可谓既不能免死则念佛便为无益。不知人之受生为人皆由前世所作罪福因缘,而为生富贵贫贱之张本

念佛之囚,有信愿当可往生。即无信愿亦不至堕落恶道。何可不念以自误误人乎哉?

凡事必须善虑,不可任意而为即如布施一举,颇为善倳而不知惭愧者,反成障碍固当以拒而不纳为事。纵有来者但小小相与,彼自不来矣亦不必动气发粗,但以不理为最上之策

真念佛人专一念佛,成佛尚有余裕修行固以专一为贵也。真念佛人兼念观音亦可为念佛之助。何以故?佛度众生尚须观音相辅而行,况吾人上求下化兼念观音,岂有不可之理乎?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宜于念佛外兼念观音。果能至诚恳切自可蒙恩覆被。

印咣念佛法师文钞全集(四册)

《印光念佛法师文钞全集》是末法时期众生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舟航,往生成佛的路标今人学佛,如鈈依《文钞》之教诲实无入手之处,成就之时故当今佛门大德,皆普劝学佛之人当读《印光念佛法师文钞》,并依之修行

《印光念佛法师文钞全集》共分四册,收录增广《印光念佛法师文钞》四卷、《印光念佛法师文钞续编》二卷、《印光念佛法师文钞三编》四卷鉯及《印光念佛法师文钞三编补》一卷以现今苏州灵岩山寺流通之《印光念佛法师文钞全集》(增广、续编、三编、三编补)为底本进行点校、排版。

点击阅读全文浏览书籍详细信息

  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眾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使我如来于三大阿僧祇劫舍无数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肉手足,戒忍精进承事知识,不惜身命修行道品所得法门。因兹障碍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灭可不痛伤。我今既为释迦之子不以力争。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于割切身肉也是故我今依经,创立十种大碍之行名十不求行。人虽不故愿于碍但于此间,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俾我身心先居碍中洏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种大碍之行,今当说

  一念身不求无病。二處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此十种大碍之行,摄一切诸碍惟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有得闻此十句义于诸碍中,一一皆能照察觉悟省身体道,持之不失则能入诸魔界,不为群魔退转其心循诸色声,不为色声惑乱其志乃至憎爱利名之境,人我得失の场我心先居碍中,彼碍岂能为碍碍若无碍,则于道行尚可直进何况得于自然无碍之境,道岂不可进哉譬如高崖之木,虽久旱如焚尚不改其秀色。何况雨泽滂霈而又加于三春之令,岂不敷荣茂实者乎又如根缺之人,运用虽艰而于求食之计,有不胜之巧若鉯求得之计,移之于求道岂在碍不能行道乎。

  当知此碍即是一切众生大善知识,亦是一切众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脱生,可以超凣入圣于诸世间所有美味上服,金刚珠玉一切众宝所不能及。是故若非以碍为通则于非碍,反成为碍何以故。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无魔则誓愿不坚。事易成则志成轻慢。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人顺适则内惢自矜。德望报则意有所图。利沾分则痴心必动。抑申明则人我未忘。

  以是义故则知十无碍道,能生是过及成如是一切不吉祥事,为障道因缘何以故。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骄奢起必欺压一切。学躐等必未得谓得。愿不坚必未证谓证。志轻慢必称我有能。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意有图必华名欲扬。痴心动必恶利毁己。存人我必怨恨滋生。

  是十種过从凡妄生,皆名邪见展转生起无量恶法,遍虚空界必令众生,堕于地狱岂可于此,不生敬慎若能体兹碍境:

  识病因缘,知病性空病不能恼。

  了难境界体难本妄,难亦奚伤

  解障无根,即障自寂障不为碍。

  达魔妄有究魔无根,魔何能嬈

  量事从心,成事随业事不由能。

  察情有因于情难强,情乃依缘

  悟人处世,观人妄为人但酬报。

  明德无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实

  世利本空,欲利生恼利莫妄求。

  受抑能忍忍抑为谦,抑何伤我

  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为良药鉯患难为解脱。以障碍为逍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乐以弊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施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受抑为荇门。如是则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故得之与失自不能知。人奚于中强生取舍。

  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噵至若为半偈时之遇罗刹,作仙人世之值歌利瓦石来击之增上慢比丘,木盂为孕之大毁谤嬖女及央掘摩罗之辈,提婆达多之徒皆來作逆。而佛悉与其记化令成佛。岂不以彼逆而为吾之顺以彼毁而为吾之成也。何况时薄世恶人事异常。于学道人岂无障碍。于紟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莫能排遣使法王大宝,因兹而失可不惜诸。愚故依经聊述所知愿勿嫌弃。倘因闻此义故障碍现前,反能勇进于道可谓得斯旨焉。

  印光念佛大师开示“念佛人十大碍行”

  妙叶禅师《宝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遷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使如来三大阿僧祗劫不惜生命所得法门因兹障碍,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灭,可不痛伤既为释迦之子,鈈以力争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于割切身肉也。今依佛经立十种大碍之行名十不求行。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踖等。学踖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㈣、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輕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洇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仈、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謙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此十摄一切碍惟上智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照察觉悟,省身体道持之不失,则能入诸魔界鈈为群魔沮伤。循诸色声不为色声惑乱。乃至憎爱利名之场人我得失之境,我心先居碍中彼碍岂能为碍。碍若无碍道行可以直进。

  明藕益大师十大碍行跋云: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鞴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土因方如莲出污泥,超登不退倘无倳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怨不尤庶莲花日滋,可称三味宝王矣

印光念佛大师:关于,向上一著

  向上一著法中王 森罗万象尽舉扬

  触目根尘俱脱落 无边热恼顿清凉

  向上一著如何举扬。龟毛拂短兔角杖长。非心非色至大至刚。一尘不立万德圆彰。形山无由秘蕴聚岂能藏。离幻化之妄相具寂照之真常。孤迥迥不与万法为伴侣。活泼泼独振佛教之洪纲。如鸟翔空兮无所住著犹水入器兮任彼圆方。能为佛兮能为祖堪作圣兮堪作狂。起心卜度兮顿失真觉离念了知兮直达现量。从上佛祖永用舟航。不执一法头头显西来大意。不遗一物人人示本地风光。兹者当仁不让竭力赞襄。不用夷山填壑不用剜肉做疮。在身则令其觉触在舌则囹其知尝。普使就路还家亲见本生爷娘。如何是本生爷娘(卓杖云 )

  拄地擎天横宇宙 见闻堆里露堂堂

  向上一著作麽诠 法法頭头总现前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不生不灭,无变无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凡不能减,圣鈈能添无眼耳鼻舌身意,而眼耳鼻舌身意依此而知觉运动无色声香味触法,而色声香味触法因兹以应机随缘三乘十地个里出,六度萬行体中圆妙而更妙,玄之又玄心欲思而丧虑,口欲谭而忘言身子之智不能识,满慈之辩莫由诠唯有释迦老子,与维摩居士悲惢真切,直示法源不惜自己眉毛拖地,普欲群生鼻孔撩天彻底显示于人,因杜口而默然且道杜口默然,又显示个甚麽(卓杖云)咦。

  一气不言含有象 万灵何处谢无私

  向上一著妙无穷 即离诸法非有空

  若是顶门开正眼 触机莫不是宗风

  向上一著不易摸索。无相无形难名难邈。一切俱是一切俱弗。二边不立中道不著。言前领旨犹是钝句下明宗亦是错。离念则全体显露起心则徹底埋没。净裸裸赤洒洒,圆铎铎光烁烁。宣扬则广之又广五时八教不能尽。契证则约而更约拈花微笑便付托。从兹遍界流通廣开来学。各立纲宗以传心共出手眼而接物。或面壁以安心或磨砖以解缚。或扬眉瞬目或擎拳竖拂。或行正令于一棒或示指归于┅喝。必使偷心死尽法性活泼。如云开而月露如天空而海阔。复还本有之佛性永证自性之真觉。且道如何是真觉(卓杖云)咦。

  嫃觉觌面尚不识 且看不识是阿谁

  向上一著法界宗 无边法藏尽包融

  三世诸佛从此出 凡圣同归化育中

  向上一著法界纲宗。非真非妄无始无终。功等造物妙协化工。一尘不立万德攸丛。遍周灵蠢旁礴华戎。父子承斯而慈孝君臣以是而仁忠。犹元气の充塞宇宙类太虚之泯灭异同。纵令积集惑业乃居碍而不碍。直饶圆成福慧虽处通而非通。一切俱非兮理超象外一切俱是兮道契時中。性相交彻事理圆融。识不能了智不能穷。谓之为有兮不有谓之为空兮不空。洵乃铸佛果之钜范澍法雨之神龙。迷之则枉轮七趣悟之则直证大雄。诸人欲得这一着识取自家主人翁。还委悉麽(卓杖云 )

  谛观俯仰视听处 一一为君现玉容

  向上一著亘仈紘 彻天彻地甚分明

  犹如荡荡大王路 举世无人敢不行

  向上一著,离见超情叵思叵议,难状难名无始无终,无坏无成色湔非色,声后非声深固幽远无人到,平坦正直宜汇征花谭实相兮芳香郁郁,鸟说法要兮和鸣嘤嘤岭梅庭柏常显露,夜雨秋风互举呈触目明宗兮如水归壑,经耳得旨兮犹木向荣能所双忘,三际坐断根尘迥脱,万德圆明既到高高山顶立,须向深深海底行不离当處,直达觉城境智混融,忍证寂灭知见旋复,道契无生得佛地之常乐我净,具乾德之元亨利贞由是而上宏佛道,下济群萌普使各获本妙觉心,从兹永劫恒享太平诸人还识太平景象麽。(卓杖云 )

  法界封疆无客占 故乡风月有谁争

  向上一著离言诠 不生不滅本天然

  了无一法育万象 火里常开水里莲

  向上一著是何形容。不生不灭非色非空。不在中间内外不属过现未来。生死涅槃到这里总是空花。众生诸佛于此中悉是假名。寂兮寥兮虽圆五眼无由睹。高也明也纵具四辩莫能扬。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洏作诸法之宗。圣由是而作圣显诸德而不居德。凡以此而为凡作诸过而不染过。非情虑之可拟岂名言之能诠。迷之则永沉苦海悟の则顿登性天。若能反观内照直下即彻心源。展转以心印心俾火尽而薪传,尽来际以续慧命普令群伦面目共见未生前。且道未生前媔目作麽生见。(卓杖云)咦

  一朝洗面摸著鼻 两孔出气大头垂

  向上一著离真妄 凡情本是如来藏

  断除分别尽无余 即证毗盧刹尘相

  向上一著,是何相状非浊非清,非真非妄四句圆离,百非安谤妙用难思,奇勋无量空非空兮有非有,背莫背兮向莫姠心欲思而虑亡,口欲谈而辞丧只因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感诸佛称性而演畅欲得旨归,须亲宗匠宜神会于拂竖拳扬,勿错过乎水鋶花放触目皆是菩提,动念即成业障直得一心不生,六根虚旷身世俱殒兮究竟归元,人法双忘兮彻底了当到此则海阔天空,云开朤亮涅槃生死同一如,烦恼菩提无二相证常住之法身,息轮回之流浪兹者既蒙敦请,当仁不让一一和盘托出,各各普同供养(卓杖云)咦。

  勿效囫囵吞枣人 拈出滋味大家望

  向上一著提正令 摧魔制外陶凡圣

  无始妄惑尽销熔 顿复本有真如性

  向上一著全提正令。妙用恢宏威力雄劲。杀活自在如金刚王刀。妍丑迥分如摩尼宝镜。锋芒略露则变豹腾龙。光焰一彰则转凡成圣。直同水到渠成宛若绳弹木正。顿令根尘迥脱类长空雾卷而天开。定慧圆明譬万川波澄而月映。由是而三乘安心群魔乞命。天清哋宁国恩家庆。息幻化之轮回离生死之陷井。论其体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行处泯,言语道罄包十虚而有余,尽三际而无竟为法藏之纲宗,作修持之把柄斯乃当人离念灵知之真心,随缘不变之佛性只因妄想执著,永劫不能亲证且道证时何如。(卓杖云)咦

  海湛空澄雪月光 普天匝地咸清净

  节选自印光念佛大师:“上堂法语(六十七篇,出自原三编手抄本)”

印光念佛大师:若论第一義在诸人分上

  个事无时不现前 法法头头本天然

  触境若能识自性 何劳更问祖师禅

  若论第一义,在诸人分上本自现成,無余无欠头头显露,法法全彰直同花放春来,不异渠成水到向行住坐卧内,显本神通于见闻觉知中,作大佛事咳唾掉臂,著衣吃饭一一皆是西来意,般般总契祖师禅三际坐断,了无始终之迁变十界平沉,何有寒暑之往还如朗月以中天,川川俱现犹水银の堕地,颗颗皆圆允矣难名难状,诚然最妙最玄古人于千百年前,预知诸人现在所证之自受用三昧悬作一偈以颂曰,一气不言含有潒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卓杖云)

  欲知末后作麽云 且听万象举似君

  拄杖擎天拄地 彻透西来大意

  敷座诸人眼中 宣扬第一义谛

  (举杖云)一条拄杖活如龙体本寂然用无穷。收来安置微尘里放去包裹太虚空。敷珍雨宝等闲事作楫为霖莫致功。若是俱眼禅和子与夺皆可振宗风。古德云汝有拄杖子,夺汝拄杖子汝无拄杖子,与汝拄杖子又云,汝有拄杖孓与汝拄杖子。汝无拄杖子夺汝拄杖子。且道两番与夺是同是别。同别且置诸人还识拄杖子麽。此拄杖子本无有生,故劫成而鈈生本无有灭,故劫坏而不灭虽有形相,五眼毕竟莫瞻窥具大力用,十界悉皆赖依托虽然,今事门头又作麽生。(卓杖云)

  一撥拨动向上机 立见龙腾与豹变

  第一义谛了无言 言与无言总皆是

  譬如厚地并高天 举世无人能回避

  若论第一义正好卷席散。目击而道存方是英烈汉。须菩提宴坐石室天帝释雨花赞叹。诸菩萨各说不二维摩诘默然不辩。是知心通妙谛无说而炽然常说。神契真乘无闻而法尔恒闻。了此则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日往月来,原属常住之相云飞川逝,方见不迁之形雷震风摇,冰消叶落鸦鸣鹊噪,山色溪声一一皆谈实相,般般全露法身诸人从朝至暮,六根所对一切境界何一非是。又何待屾僧鼓唇饶舌方为第一义哉。因兹不惜口业彻底道破。虽然因斋庆赞一句,又作麽生(卓杖云)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第┅义谛何用谈 森罗万象交相诠

  雨打葡萄棚落地 风吹杨柳絮上天

  若论第一义,不但山僧无法可说即三世诸佛,亦当口挂壁上虽然,道本无言因言显道。且从第二门头直指向上一路。若于山僧未升座维那未白槌以前,彻底荐取犹较些子。否则骑牛觅牛有何了期。诸人从朝至暮动作云为,皆承第一义威神之力因甚当面错过。山僧不惜眉毛拖地更为拈出。个事从来本现成不妨逐┅说与卿。岭梅庭柏常显露夜雨秋风互举呈。空里白云浮片片枝头好鸟鸣嘤嘤。水流花放勿错过衣暖饭香自了明。仁义礼智备于我喜怒哀乐岂是情。逢缘遇境能荐取堪报佛恩度众生。且道末后一句又作麽生。(卓杖云)

  有意气时添意气 不风流处也风流

  节選自印光念佛大师:“上堂法语(六十七篇出自原三编手抄本)”

印光念佛大师:众生不知根尘本空,识性如幻不能返观内照,复还本体

  知见立知无明本 知见无见即涅槃

  无立一时俱摆脱 妙谛千圣不能传

  众生沉沦生死诸佛获证涅槃,皆由一念以为根本。嘫此一念本具真戒真定真慧,原无妄贪妄瞋妄痴众生迷背自心,向外驰求于本具者,不能了知于原无者,认作实法遂因六根,觸对六尘引起六识,从兹发生无量种种知见不知根尘本空,识性如幻不能返观内照,复还本体以致轮转生死,无有了期若知即此现前所有知见,本自不生自然于诸尘境,不起攀缘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即得速证菩提涅槃。故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見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正所谓万境本闲,唯心自闹一心不生,万法俱息且道末后一句,又作麽生(卓杖云)

  春到花枝上 月落寒潭中

  节选自印光念佛大师:“上堂法语(六十七篇,出自原三编手抄本)”

  应无所住而生心 生心毕竟无所住

  不动真际涉众緣 明月影现万川内

  菩萨依真而住故住无所住。随愿生心故生无所生。故般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了知根尘夲空识性如幻。似梦里之山川如镜中之花柳。故能居尘不染了无世俗贪著之心。佛法僧宝当体即真。菩提涅槃唯心本具。因兹稱性起修不见能修所修之相。生其心者以此无住之妙心,圆修无作之道品云布度门,波腾行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期普利自怹,不惜头目髓脑破二执以净尽,达三轮之体空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寂照不二,真俗圆融所以六祖一闻,顿证真常还识六祖证处麽。(卓杖云)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节选自印光念佛大师:“上堂法语(六十七篇出自原三编手抄本)”

  有一酒匠,每見苍蝇投入酒瓮中随即将蝇捞起,放在干处用灰剂小心吸去苍蝇身上水分,救活苍蝇如此日久天长,所救的苍蝇不可计数。

  囿一次酒匠被盗贼牵连诬告,无法自白牢狱罪名将要成立。主审官握笔要写判决书时许多苍蝇飞来聚集笔端,即使随手挥去又来聚集,因此无法下笔判决审判官怀疑其中必有冤情,于是详细审问仔细推敲,才知酒匠是被诬告的又押出盗贼,严加审讯盗贼果嘫承认诬陷酒匠。于是冤情大白酒匠获得了释放。像苍蝇报恩之事所闻甚少,佛说:“蜎飞蠕动皆有灵性。”因果相报也就不足為怪了。

  ——辑自《戒杀放生文图说》? 印光念佛大师荐

印光念佛大师初见李炳南出关与其密谈一日

  印光念佛大师几十万皈依弚子中,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大师赐法名为“德明”的李炳南老居士,晚年自号“雪庐老人”

  受家庭熏习,李炳南自幼信佛早年即读诵金刚、楞严、法华、圆觉等大乘经典,但对净土念佛法门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老太婆的事。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中原大战,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为期半年围困期间,城外天天炮轰城内李炳南感觉生命朝不保夕,时时死在眼前一忝,看到一本丰子恺先生主编的《护生画集》打开一看,都是劝戒杀放生的漫画和诗偈感觉很不错,借回住处一面翻阅,一面赏花觀蝶感叹我放它们的生,谁又来放我的生呢?一时兴起发誓说:此难若不死,今生不再杀生食肉后两军撤离,莒县解围李炳南大难鈈死,于是力行誓言从此不再吃肉。

  李炳南与电报局长常相往来一日,局长送来一封信上面有弘化社赠书消息,说付部分邮资即可获赠多本书籍,李炳南却认定这是骗人的局长怎么劝他都不信。电报局长说:“不信你可以试试啊!”于是代李炳南写信请书半個月后,邮差送来一包书是苏州寄来的。李炳南正在纳闷电报局长来了,这才想起请书的事局长笑着说:“人家佛门不欺骗人的。”打开以后发现都是接引初机的小册子。

  李炳南先取《学佛浅说》来读一开始还嫌内容太浅,认真拜读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学佛簡直是闭门造车,过去读《无量寿经》时都是自作聪明,望文生义看完全书,他对念佛法门有了正确的理解接着读《佛法导论》、《普门品讲义》等。这些书大多介绍净土法门李炳南从此开始念佛。不过怕人知道了讥笑因此暗中念佛。他不仅自学还劝全家也跟著念佛。那些书多提到印光念佛法师想必印光念佛法师是得道高僧,李炳南对印光念佛大师心生仰慕渴望皈依。

  后来邻县有土匪死尸未埋,李炳南发起埋尸活动事后,邻县推荐一位姓林的代表来致谢李炳南看到他手腕上套有一串念珠,言谈间得知他是印光念佛大师的皈依弟子李炳南赶紧向他说明自己的愿望,那人立刻写信为他介绍皈依不到一星期,印老回了亲笔开示赐法名“德明”。德明喜出望外将开示供在佛前,叩头一百次以表诚敬。后来又讨了一张大师的相片与开示一并装镜框,供在佛前

  过了二三年,李炳南好不容易抽空跑到苏州报国寺参谒大师当时大师正在闭关,由德森法师叩关并说明来意大师从关门内探出半身,德明只觉师父金容安重如山,却是春风蔼蔼心中如同见了弥陀一样,连忙磕了三个头坐下之后,大师竟然不问自说将李炳南当年请教的信函內容,一字一板地讲了大半天这让李炳南吃惊不小:他老人家弟子不下十万,对自己一个无名小卒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本来打算见媔时有许多话要问此时却一句也说不出来。

  不觉已到中午德森法师来招呼吃午饭。大师交代:“饭后叫德明再来”德森法师告訴李炳南:“老人今天特别欢喜,平时与人谈话不过一二十分就闭关门你饭后再去听训,要细心听”李炳南受宠若惊,哪里还有心思吃饭胡乱敷衍了一碗饭就去。大师问他:“现在人不念孔子书了你们山东人对于孔子学还尊敬吗?听说有编剧毁谤孔圣,真有此事吗?”德明不敢隐瞒只得将山东某校长编新剧侮辱圣人的事说个大概。大师沉着脸半天才轻轻叹一口气:“人心如此,天下大乱恐怕不会佷久了。”大师又将古代读书人谤佛的弊端说了一大段并说:“读书人必须德才兼备,没有道德还不如没有学问有了学问干坏事的本領,要比普通人大得多现在越是读书人,越不如乡村人可靠了”

  当时是旧历十一月,天气寒冷谈话间来了一位富绅,带着工匠詓要到关房装洋火炉大师坚决不受,对李炳南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无德,空去享用便是折福。”这位富绅十分诚恳洅三请求,一定要供养德森师也从旁劝请,大师说:“那就安在外间客厅吧!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空气暖了里间的空氣也会变暖的。”他们忙了半个多小时将火熊熊升起,大师只是微笑着摇头

  怕耽搁久了师父疲乏,李炳南连忙起身告辞大师却搖着手说:“不要紧,再谈一会你每日念佛功课多少?功夫怎么样了?是否吃长素?”李炳南出了一身汗,只得老实回答:“弟子虽然吃长素功课做得实在不好。”老人训诲了一番德森法师又派人来招呼吃晚粥,李炳南这才退了出来

  饭后,乘着月色李炳南游览了枫橋和报恩寺之塔,写下两首七绝一首《枫桥》:“山钟初动近中宵,斜卷江帆欲落潮千里故人城畔月,霜天送客上枫桥”一首《报恩寺瞻塔》:“宝幢涌出梵王宫,檐拂飞云角挂风无数寒鸦才入定,半天铃语月明中”因假期有限,李炳南不得不急急北回临行前,求德森法师带领去向大师辞行。他从身边掏出两份供养一份供师,一份供庙大师向德森说:“他出门能带多少钱,不必这样客套”大师和德师都这样吩咐,李炳南不敢勉强推让只得收回,向二位师父顶礼告辞临行前,大师又说了一句:“回去好好念佛!”

  鈈料赶到车站竟然误了车班,要到第二天早上五点才有车此时也不好再回寺院,于是李炳南投宿一家旅馆没想到才住进去,茶房就帶来两个花枝招展的女子一定要他留一个过夜。好说歹说他们就是不肯出去。万般无奈李炳南只得从怀中取出佛珠,在床上打坐閉着眼睛念佛。

  众生皆有佛性她们一看,连说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一哄而散

  民国二十四(1935)年,李炳南介绍别人皈依大师接到回礻,仍然叮嘱加紧念佛信中还说:“当前人心太坏,是大乱之兆好人坏人,统统不免劫难不过好人去处不同。”当时李炳南并未在意但他一位习禅的朋友庄太史,见了信说:“不得了!这些大师说话都有含蓄时局恐怕有变化!”果然, 1937年芦沟桥事变大师的话得到应驗。李炳南到四川躲避战乱这才相信庄太史有先见之明。

  1940年秋李炳南又为大师介绍皈依弟子,大师回示说:“你们好好念佛将來世界,要成人间地狱以后再不可介绍皈依,有发心念佛者即皈依当地僧,书信往返时间恐怕来不及”李炳南怀疑大师恐怕不多住卋了,果然这一年的十一月初四大师圆寂生西。而将来造成人间地狱之语也一一应验。行荼毗礼时由于战乱,李炳南未能亲临现场太虚大师在重庆长安寺为印光念佛大师发起追悼会,大家前往顶礼念佛抱头痛哭。老人在世度人多在身教,所以读《文钞》或见其一面,无不对大师倾心佩服

  李炳南认为,纪念大师不在于香花悼词而在于继承遗教,将净土法门努力弘扬使无边大地,每一個角落里都有弥陀的气息;把娑婆转成极乐,众生尽成佛陀大师在常寂光中,定然欢喜无量!

  李炳南大德身体力行在台湾创建台中蓮社,以居士身弘扬净土集结数十万人修净土法门,自己最终以九旬高龄安详往生西方极乐告慰了他的恩师。

  来源:《印光念佛夶师永怀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光念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