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分布式2017永泰能源与谁重组电厂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分布式能源与集中式供电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冷热电联供中的制冷正是利用了余热驱动吸收/吸附制冷的原理,使得热电联产的热量用于制冷,从而实现供电/供热、供电/供冷、供电/供冷/供热等多种目标。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所赵之一陆绪民
王孟浩:《跨世纪能电系统的大变革多元化的能电共生—爱能列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陕西汉中十三五规划:建设一系列火电、水电、风电等项目 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全文)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纲要规定“十三五”期间,加快能源综合开发,建设汉中主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略阳电厂6号机组节能改造,汉中东部(西乡)热电联产,中核陕西铀浓缩公司核能工业园,宁强县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项目。推进嘉陵江水电梯级开发,略阳西汉水余家河水电开发,略阳黑河梯级水电站工程,略阳街口水电开发,西乡大河梯级电站,西乡山河水电站,勉县张家河五级水电站,佛坪耖家庄水电站、三河口库区坝后式水电站、金水河梯级电站,洋县黄金峡水电站、宁强阳平电站、太白滩电站等项目。建设白雀寺100MW风电场,华晖新能源公司50MW光伏发电,勉县地面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西乡分布式光伏发电,陕飞公司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西乡风电开发,勉县风力发电,宁强风力发电,佛坪风力发电等项目。加快推进“气化汉中”二期工程,实施“煤改气、油改气、油改电”工程,西气东输中贵联络线工程,航空智慧新城燃气及分布式能源建设,西乡、宁强县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全文如下:
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实现追赶超越和建设“三市”的关键期。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市委、市政府通过的汉中市“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 追赶超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市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适应引领新常态,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陕南循环发展的机遇,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富裕汉中百姓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圆满完成,汉中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西部中等发达城市行列。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四个一”目标,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9%、21.1%、28.2%、17.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5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09.9亿元,是“十一五”的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1248.85亿元,是“十一五”的2.24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于陕甘川毗邻城市前列、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四小虎”之一,工业化实现了由初期向中期的跨越。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非公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1.5%,比“十一五”末提高两个百分点。粮油生产实现十二连丰,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十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速推进,猪、药、茶、菜等特色优势农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60%。产业结构加速调整,航空装备制造、新材料、数控机床、节能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20%。民间资本投资活跃,占比高出全省7个百分点。全域旅游引领服务业快速发展,“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影响持续扩大,“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等系列特色活动享誉全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44:38,二产提高近5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汉中城固机场建成通航,十天高速全线通车,西成客专、阳安二线、宝汉高速加快建设,9县区通高速公路,汉中成为全省首个拥有绕城高速环线的地级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汉江综合整治、南郑云河水库、洋县卡房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略 阳电厂二期顺利建成,城乡综合电网日益完善,“气化汉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兴元新区、滨江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和东关风貌街区、旧城棚户区改造加快实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推进成效显著。积极实施江河水污染防治和水源涵养,汉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有力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安全供水。投资17亿元的中心城区和10个县城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实现全覆盖。工业点源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58.18%,森林面积居全省第一。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气天数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美丽汉中建设稳步推进。
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汉中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汉中航空智慧新城成功跻身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铺镇工业园区成功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个循环经济园区聚集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产值占工业半壁江山。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57.8%、71.3%。循环农业基本形成了种养殖、有机果蔬茶、观光体验循环发展模式。八大循环产业体系、12条循环产业链中的8条基本形成,全市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间和园区内中循环、全社会大循环的三级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民生保障明显提升。坚持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展移民搬迁户适龄人群免费大专学历职业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造了全国的“汉中模式”,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网络实现全覆盖。就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实施陕南移民搬迁35.36万人,为40万城镇低收入和无房人群提供保障住房14万套,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特殊群体利益调整机制不断完善,54.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实现翻番,收入比从3.47:1降到3.07:1。文化、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幸福感日益增强,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快速上升,“十二五”末达到80%。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职业资格改革、收费管理制度改革、社会事业改革等有序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达57.5%,面向社会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共安全治理、防控能力和城乡社区自治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中航工业、金汉汽车、陕西有色、亿丰国际、普汇中金等一批大企业集团成功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实践证明,“十二五”是汉中综合实力大提升、阔步迈入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社会民生显著改善、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十二五”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全市上下坚持生态立市,循环发展不动摇;坚持追赶超越,提质增效不停步;坚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懈怠;坚持改善民生,和谐发展不偏倚;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不放松;得益于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作风建设,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勇于担当。这是中省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结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要素拉动乏力、发展方式落后、瓶颈制约凸显、脱贫攻坚艰巨,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及经济外向度“三低”问题突出。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表1 汉中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第二章 面临形势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市产业向绿色、高端化发展提供了空间,我市面临着增速换挡、动力切换、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的多重任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拓展与中亚、欧洲和京津、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区等国际国内合作提供了契机;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川陕革命老区振兴等国家区域性规划的实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三去一降一补”五项任务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尊重规律、五个统筹”的安排部署,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城市发展指明了道路。省委省政府加快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战略部署为我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带来了新机遇,全省经济发展正处于追赶超越、潜能释放阶段,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将会逐步显现,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将更加凸显,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从内部发展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综合竞争实力稳步提升,生态和文化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随着以铁、公、机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汉中航空智慧新城、镇巴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汉中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滨江新区等一批城市新区相继建设,汉中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加速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是:做大总量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接续发展动力不足,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与财政保障能力薄弱的现实矛盾,与全省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综合研判,机遇大于挑战,形势于我有利。“十三五”仍是我市实现较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三市”建设目标的时势已至。我们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奋勇向前,始终使我市发展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以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稳中求进和追赶超越为主线,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文化名市、项目拉动、城镇带动、创新驱动”六大战略,培育壮大“六大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努力建设“五大园区(村)”,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三市”建设新局面。
专栏1 三市建设
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提升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提质增效,到2020年生产总值突破175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前列。优势特色产业支撑有力,六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十大工程稳步推进,五大园区(村)承载有力,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成为要素聚集能力强、投资发展环境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市。把丰富的历史遗存、厚重的人文积淀、灿烂的传统文化和多彩的民俗民风,转化为全市人民的精神物质财富,拓展内涵、彰显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风尚健康向上,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文化产业培育壮大,“两汉三国˙真美汉中”魅力尽显。
生态优美的宜居富裕城市。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体功能区定位扎实推进,依托生态真山真水、群众真情真意、干部真抓真干,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营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民生得到切实改善和保障,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社会和谐稳定,步入“宜居、宜业、宜行、宜品、宜老、宜游”的富裕城市建设新时代。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美丽汉中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开放开发,转型升级。传承发扬张骞精神,构建东南西北“四向融入”的开放格局,不断培育更多依靠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提高的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水平引进来,高品质走出去,建设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开放开发示范高地。
坚持改革创新,追赶超越。紧抓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推进经济、科教、社会等各方面改革创新,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和要素驱动并驾齐驱,推动追赶超越发展。
坚持协调共享,发展惠民。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普惠性,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物质精神协调发展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全市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继续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总体定位,努力把汉中打造成: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源点城市。发挥中国地理版图中心、张骞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优势,巩固同三大经济区的传统联系,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经贸交流、产业互惠互补、企业务实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源点城市。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度有序利用资源,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中国汉文化传播示范基地。以弘扬汉文化为主线,加强两汉遗迹保护,加快建设以汉中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西汉三遗址、东关、南关历史风貌街区、勉县诸葛古镇等两汉三国文化产业基地,围绕汉字、汉服、汉风、汉礼等传统元素,策划推出汉文化展示传播系列主题活动,叫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打造汉中开汉业、汉中创汉家的中国汉文化传播示范基地。
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全省十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和规模化为引导,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打造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以航空智慧新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以航空制造、智能制造、现代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绿色循环、军民融合发展的现代循环工业体系,打造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
陕甘川渝重要物流中心。依据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定位,以褒河物流园区、汉中火车站公铁联运枢纽站等为载体,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推动航空物流、电商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等新型业态发展,建设陕甘川渝重要物流中心。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要求,“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速,与全国全省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市”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按照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的要求,GDP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力争达到8000美元;投资继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年均增长20%;消费对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建设跨入新阶段。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9:39,与2015年相比,一产降低6个百分点,二产增加5个百分点,三产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保持在5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5%左右。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创新投入、创新应用、创新环境建设等实现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件,新建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20个以上,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建成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文化魅力充分彰显。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传承,“仁智、和谐、开放、图强”的汉中城市精神成为公民价值导向,“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主旋律全面唱响,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文化产业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市建设进入新阶段。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2%。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水和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中省功能区标准,城市无劣Ⅴ类水体,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分别稳定达到国家Ⅱ类、Ⅲ类标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五年累计降低均达到省考核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家总量控制指标。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行,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展现新面貌。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4年以上,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7万人,大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城镇和农村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2018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以消除,为初步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9%;2019年为巩固脱贫成果及深化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2%;2020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5%以上,确保人人实现小康。
表2 汉中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注:1.生产总值绝对数为当年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 ]表示五年累计数,☆表示中省下达的控制指标。
第二篇 提质增效 确保实现工业翻番
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深入扎实实施《汉中市工业第三个翻番实施意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走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之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存量、优化增量,坚持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强力推进重点园区建设,推动工业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汉中制造与汉中创造“两翼齐飞”。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260亿元,比2014年翻一番。
第五章 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
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做大做强航空装备制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水平,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建设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450亿元,增加值达180亿元。
第一节 做大航空装备制造业
培育壮大整机制造产业。 以中航工业陕飞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飞机主机设计研发、部装总装。产品覆盖军民两大领域,包括军民两用运输机、特种飞机、新型中型运输机、无人机、民用货运飞机和涡桨支线客机等整机产品,建设国内领先的中型运输机和特种飞机研制总成基地。
增强航空配套制造能力。 围绕陕飞公司总装配套需求,兼顾国内外航空配套市场,重点发展飞机起落架、航空标准件、增材制造、工艺设备、飞机内饰件、机电设备、工量具等相关配套产品,培育发展支线航空维修、航空用户支援服务、应急消防、通信联络、应急电力等产业。
第二节 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
机床工具 。以汉川集团、汉江机床、西玛机床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大型精密数控机床、滚动功能部件、卧式、龙门式加工中心等系列产品。依托汉江工具、陕西硬质合金、宏峰机械、米克隆等企业,开展数控高性能工量具扩能改造、技术更新,支持工量具产品向“高精尖缺”方向发展。
机械设备。 依托华燕纺织、秦峰液压、燕航精工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纺织、石材加工、农业、能源化工、建筑等机械设备,着力提高机械装备技术研发、制造和零部件配套能力,培育优势品牌。
汽车及零部件。 重点支持金汉汽车、燕航精工、陕西宏象房车、金力重工、陕西心网等企业,研发生产汽车整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充电设施等系列产品,着力提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 依托中航电测、长空精密、天达航空、精测电器等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传感器、应变式陀螺仪等系列产品。以特变电工、汉变公司、亚特高压、晟峰电气等企业为龙头,增强特高压超高压变压器、特种变压器、组合式变压器、高压电器配件以及输变电设备等产品生产能力,研发生产光伏并网智能箱式变电站、高压线路无功补偿智能装置等。鼓励汉川机床、永利机电、天杰电力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除冰机器人等智能作业工具。
第三节 着力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以航空产业为主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科技联合攻关、信息共享等方式,重点建设围绕运X飞机产能提升、飞机零部件生产等项目,提高军品配套及生产能力。积极开发生产民用货运飞机、民用无人机、民用飞机航空地面设备等民用航空产品,参与民机部件制造,与国内大型企业共同研发生产机床设备、汽车关键零部件、民用液压油缸等产品。培育发展“民参军”专业化配套企业,鼓励军工采取单位入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将民用行业产能用于军品科研生产。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融合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军工单位与专业院校合作共建军民两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基地,促进军民技术基础资源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组建1~2个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建设5个以上军民兼容技术支撑平台,推动更多军民两用技术就地转化,将汉中航空智慧新城打造成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专栏 2 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
航空装备制造。 陕飞中型运输机研发及航空配套,汉中航空零组件制造,天达航空扩能提升,凯胜航空配套生产线,万利公司航空零部件加工生产线,宏峰精密公司航空工具技改等项目。
机床工具。 汉川机床数控机床智能化升级,汉江工具专用刀具生产线,汉江机床公司机床功能部件智能化系统改造,汉中泰鑫数控铣镗机床车间配套组件生产,陕西汉机精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米克隆、海纳川等大型复杂工量具生产线,西乡县西玛机床扩能升级改造,汉中群峰新型电力工器具产品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等项目。
机械设备。 莱科电梯配件生产线,华燕纺织喷漆涡流纺纱机产业化,汉台区智能立体车库生产线,陕西华达压缩机整机及主要功能部件制造产业化,汉中紫晶厨房设备生产加工,汉中瑞信粮油设备生产线,汉中锐智3D激光焊机专用设备制造,井下采矿、运输装备研发等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 金汉汽车年产6000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线,陕西心网公司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化基地,汉机精密涡轮增压器,安中机械特种环保车及汽车尾板生产线,燕航精工年产10万台汽车AMT电控机械式、数字化节能自动变速器,陕西宏象房车年产300辆房车及零部件生产线等项目。
智能制造。 中航电测新型传感器开发及产品升级改造,汉中精测南郑县智能测控系统产业化生产线,米克隆无触点光电锥度检测仪生产线,亚特高压电器生产线扩建,特变电工智能化输配电产业基地,西安万力无线智能抄表系统及智能化仪器制造,汉中大成电感生产线,汉川机床机器人等项目。
军民融合。 汉中华燕单兵通讯系统及小型通用飞机顶升装置,大秦机械航空零部件生产,汉中朝阳机械航空零部件及飞机清洗车生产线,安中机械航空装备制造等项目。
第六章 推动现代材料业规模化
按照去产能要求,推进冶金工业向现代材料工业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推进现代材料研发制造,培育形成特种金属功能、高端金属结构、先进高分子、新型非金属、高性能复合材料多元化发展格局,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现代材料产业产值达780亿元,增加值达210亿元。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以汉中锌业、洋钒公司、煎茶岭镍业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钛、锌、镍、铜、锰等金属功能材料;开发钛镍形状记忆合金丝、薄板、薄膜及薄带,金属构件耐磨材料、防腐涂层合金等产品,壮大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产业。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以洋县现代材料产业园、勉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承载,重点发展金属钙、超亚细金属锌粉等高技术原材料;开发钛、镍基、热浸镀锌、高性能锌基合金及高纯、高强、高韧和耐高温镁合金等高性能金属材料;以陕钢、略钢为主打造特种钢深加工产业链,完善特厚板材、冷轧薄板生产线,加快引进生产航空优质合金钢,汽车、数控机床、复杂刀具专用工具等特种钢。
先进高分子材料。 依托略阳医药产业园区,支持嘉木杜仲公司等企业,开展杜仲胶新材料综合利用研究,重点发展杜仲胶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隐身材料、减震材料、耐磨材料、医用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扩大在航空航天、国防、化工、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新型非金属材料。 以秦元公司、天宝矿业、荣信硅业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型耐火材料、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多孔陶瓷材料、高纯度超细硅微粉、单晶硅、多晶硅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深度开发宝玉石、石材、石膏等非金属材料资源,打造“汉中黄玉”为重点的石材产业链,建设多品种加工、多元化合作的“汉中宝玉石产业园”,积极发展建筑、装饰及相关深加工产品。
高性能复合材料。 重点发展新型建筑外墙保温隔热复合材料、树脂幕墙装饰复合材料、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涂层复合材料、粉煤灰—树脂基复合板材、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特种复合陶瓷材料等,壮大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
专栏 3 现代材料制造业重点项目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洋钒公司金属冶炼,煎茶岭镍业公司硫酸镍生产等项目。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陕钢集团汉中分公司特种钢生产线建设、年产50万吨弹簧钢系列生产线,略钢公司100万吨优特钢生产线,盛华冶化年产3万吨金属钙等项目。
先进高分子材料。 年产100万盒杜仲医用口腔专用材料,杜仲减震高耐磨材料生产等项目。
新型非金属材料。 汉中宝玉石产业园,秦元年产5万吨烧结板状刚玉项目,虹鼎公司年产40万平方米石英板材项目,科瑞思年产10万只石英坩埚生产线,略阳县年产20万吨纳米碳酸钙生产线,勉县仲锦石粉公司3万立方米/年大理岩开采及加工等项目。
高性能复合材料。 同盛泰高端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城固微晶石及中高档建筑瓷砖等建材生产,秸秆板材生产等项目。
第七章 推动绿色食药业品牌化
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壮大绿色有机食品、生物医药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的绿色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20年,绿色食药产业产值达600亿元,增加值达215亿元。
第一节 做精做优绿色有机食品制造业
农副产品加工。 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十大农产品基地为载体,以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粮油、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发挥洋县国家级有机认证示范县的带动作用,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和营销力度,鼓励生产胚芽米、营养米粉、绿茶油、无抗肉等产品。
特色食品加工。 深度挖掘“汉中仙毫”品牌价值,提升加工水平,支持茶叶产业链延伸和产品多元化发展。以秦洋酒业、城固酒业、朱鹮黑米酒业为依托,振兴“白、黄、黑”酒产业。支持汉中卷烟厂生产线升级改造,积极与中省衔接,争取高档烟和地产烟生产计划,提高卷烟品质。加大杜仲、柑橘、天然水等饮品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实现生产高品质、多元化。以苦荞、银杏、山药、杏仁、桃仁、薏仁等纯天然特色资源为基础,研发生产α-亚麻酸、卵磷脂、沙棘黄酮、麦绿素、膳食补充剂等营养保健食品,实现药食同源。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建立全流程监管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第二节 提升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
现代中药。 持续推进天麻、山茱萸、杜仲、西洋参、元胡、附子、银杏、猪苓等中草药基地建设,推进生产质量规范管理,加快中药材标准化原产地认证,培育道地药材“汉八味”品牌,支持中药饮片生产线建设,建设辐射全国的大型“秦巴天然药谷”中药材交易平台。
生物制药 。 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维生素D药品、缺乏诊断试剂盒及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发挥大鲵资源优势,开发抗衰老、治疗烫伤等生物技术药物。深化中药材在防治心脑血管病、抗肿瘤、妇科疾病等应用研究,积极开发转移因子、卡提素疫苗等生物医药产品。
医药中间体及保健品。 依托城固天然谷、西乡秦自然、振华药业等企业,利用“汉八味”等优质特色中药材,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提取和精制提纯,开发系列保健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专栏 4 绿色食药制造业重点项目
绿色有机食品 。陕西锦泰秦巴山区魔芋产业化开发,汉中珑津生物科技产业园,年产40万千升啤酒生产线,城固酒业公司扩能技改,百盛食品孵化园,汉森食品生猪(肉鸡)屠宰及其他肉制品加工,汇力农产品加工,汉中新天地年产500吨紫薯花青苷加工,年产5000吨红茶饮品生产线,浓缩菜籽蛋白综合利用,泰华公司食用油迁扩建,阳光食品荞麦保健食品生产开发,汉中泛业柑橘深加工产业化,洋县天汉生物年产1000吨黑米花青素提取,秦洋长生酒业年产1000吨高端手工黄酒生产线,洋县永辉农业年产2000吨有机胚芽米生产线,西乡峡口矿泉水开发,宁强苦荞生产及综合开发,陕西秦川大厨香菇深加工,宁强绿梦公司年产3万吨苦荞饮料,宁强泛珠泉水资源开发,西乡县升公司香菇深加工,镇巴绿色食品加工,留坝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
现代中药。 洋县中药材精细加工及仓储,南郑县中药饮片生产线,南郑县附子加工生产线,陕南医药集团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丰原公司年产500吨中药材加工,陕西超群医药集团中药材精细加工及仓储,洋县医药中药饮片加工生产线,略阳道地中药材产品开发,陕西广泰和年产2500吨中药饮片生产线,大秦岭中草药科技产业园建设等项目。
生物制药。 汉王药业生产线升级改造,白云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维生素D研发及产业化,陕西天洋药业年处理2000吨中草药提取及4条制剂生产线扩建等项目。
医药中间体及保健品。 天然谷保健品、化妆品、中成药开发,志建药业银杏系列保健食品生产线,宁强县植物提取物生产加工研发,佛坪山茱萸保健品及茱萸液保健酒研发,汉中邦利新建生物保健品生产线等项目。
第八章 推动高科技产业集约化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补短板、拓空间、调结构,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壮大高科技产业集群。到2020年,高科技产业产值达450亿元,增加值达205亿元。
第一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钢铁、有色、现代材料等产业链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攻克生物医药、食品制造产业精深加工技术。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研发能力,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承接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转移,支持有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发展有潜力的关键产品产业化。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和成果应用能力,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中航电测、汉中智能仪表、万目仪电、大蓝鹰等企业,发展各类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等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电等下一代信息网络。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据存储、3D打印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实施航空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有机食品、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十大创新工程,形成一批创新和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第九章 培育壮大天然气及绿色能源产业
以天然气长输和配网管道为基础,以镇巴天然气资源探采为契机,积极培育天然气产业集群和绿色能源体系。
第一节 努力培育天然气产业集群
依托镇巴县天然气资源,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天然气综合开发和利用,培育天然气净化分离、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制烯烃等产业,配套发展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物流运输、金融信息、人才培训等服务业,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链,形成天然气产业集群和绿色能源产业聚集新区。到2020年,天然气产业产值达150亿元,增加值达50亿元。
第二节 积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以陕西理工学院、东泰能源等高校和企业为中心,重点培育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LED灯具及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推广高端化、高性能技术产品,支持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推进汉江流域、嘉陵江流域、金水河等梯级水电开发建设。依托凯迪绿色能源、汉能清源等骨干企业,重点培育发展生物质能源,有序开发地热资源,推广引进地源(水源)热泵、干热岩等新型调温技术,积极发展地热种植和养殖、地热供暖、温泉疗养等产业。加快中核陕铀公司产业园建设,适时开展核电项目前期研究。力争2020年比2015年绿色能源生产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专栏 5 天然气及绿色能源重点项目
天然气产业项目。 镇巴区块天然气勘探开发,镇巴天然气工业园区,镇巴、西乡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宁强广坪天然气综合利用,西乡绿色能源产业园等项目。
水电开发项目。 嘉陵江水电梯级开发,略阳西汉水余家河水电开发,略阳黑河梯级水电站工程,略阳街口水电开发,西乡大河梯级电站,西乡山河水电站,勉县张家河五级水电站,佛坪耖家庄水电站、三河口库区坝后式水电站、金水河梯级电站,洋县黄金峡水电站、宁强阳平电站、太白滩电站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项目。 白雀寺100MW风电场建,华晖新能源公司50MW光伏发电,勉县地面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西乡分布式光伏发电,陕飞公司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西乡风电开发,勉县风力发电,宁强风力发电,佛坪风力发电等项目。
能源综合开发。 汉中主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略阳电厂6号机组节能改造,汉中东部(西乡)热电联产,中核陕西铀浓缩公司核能工业园,宁强县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项目。
第十章 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加快发展
按照集群发展、园区承载的思路,建设绿色、低碳、循环新型园区,推进企业“退城入园”,加速产业项目和优势要素聚集,提升用地强度和投资强度,重点建设汉中航空智慧新城、汉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园区。
第一节 大力推进航空智慧新城建设
以省政府出台支持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建设政策和省政府与中航工业正式签订省部共建航空智慧新城协议为契机,围绕打造世界涡桨类飞机第一极目标,创新合作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产业配套,推动产城融合,建设产业支撑牢靠、生态环境优良、宜居宜业宜游、产城融合发展的千亿级航空智慧新城。重点建设飞机总装制造、航空配套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示范产业、机场运营与航空运输服务产业、航空文化与现代服务产业、临空经济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大板块,实施飞机主机、航空配套、航空转包、临空高科技、第三次工业革命示范、航空运输服务、航空物流服务、涡桨支线飞机用户支援服务、国际航空小镇、配套产业等十大项目。到2020年,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产值达500亿元。
第二节 稳步提升洋县现代材料园
按照打造区域性新材料产业基地、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定位,稳步推进园区建设。依托桑溪上游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钒钛磁铁矿勘探、采选、初加工、尾矿综合治理、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依托谢村下游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基材料、非金属材料等产业, “十三五”期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布局调整,初步形成布局科学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材料产业新格局。到2020年,产值达240亿元。
第三节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快发展
紧抓铺镇工业园区成功创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契机,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输配电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工业研发、科技服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孵化器,打造汉中新能源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和生物医药集聚区、陕南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到2020年,产值达100亿元,成为支撑引领陕南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第四节 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园区前期工作
围绕镇巴天然气勘探开发,积极探索创建“飞地”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天然气产业园区,创建西乡、宁强等天然气综合加工基地,加快天然气净化分离、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制烯烃等清洁能源园区前期准备工作,推进建设清洁能源净化和成品加工基地,形成陕南最大的清洁能源产业集聚区。
第三篇 转变方式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园区示范带动,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建设绿色、高效、安全现代农业。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695亿元,较2013年翻一番。
第十一章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第一节 推进集约农业
全力建设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十大农产品基地”,发展“汉八味”中药材、有机茶叶、优质水稻、双低油菜、果业、木本油料、食用菌和魔芋等种植业,支持组建生猪、大鲵等养殖产业联盟,支撑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示范园特色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生产。到2020年,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
专栏 6 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汉台区汇力现代农业园,汉台区百盛产业园,勉县有机茶叶生产现代农业园,勉县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城固县现代农业园,南郑县朵彩农业产业园,南郑县新集万亩茶叶现代农业园,南郑县大境庄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南郑县云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南郑县绿娇子现代农业园,南郑县鸿志农业茶叶现代农业园,南郑县云峰寺现代农业园,南郑县白马茶叶现代农业园,洋县有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略阳县接官亭产业加工园等项目。
有机农业示范园。 汉台区褒河蜜桔生态农业园,汉台区华都生态园,汉中鹏辉生态农业示范产业园,汉中格瑞现代农业园,洋县朱鹮湖有机农业示范园等项目。
循环农业示范园。 汉台区阳辉循环农业园,汉台区春雨现代农业园,宁强县凤源猪—沼—茶省级现代农业园,西乡县五丰国家级现代农业园,西乡县军鑫省级现代农业园,勉县农业园,勉县农业园区道路工程等项目。
休闲农业示范园。 汉台区中园现代农业园,南郑县百隆盛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南郑县华荣魏家生态产业园,城固县休闲农业产业园,洋县朱鹮梨园休闲农业示范园,西乡县骆家坝大兴休闲农业产业园,西乡县现代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佛坪县休闲农业园,宁强县玉皇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镇巴县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略阳县黑河现代农业园等项目。
第二节 推广精细农业
鼓励农民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畜牧水产养殖结构,努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方面需求,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推广稻油规模种植和畜禽标准养殖的精细化管理,科学实施配方施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超前发布时令耕作技术、病虫害防治、气象变化等预测预报信息,引导推广精细耕作。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猪牛羊鸡等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推广稻油全程机械化、蔬菜水肥一体化、茶叶无性系繁育、水果提质增效、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护等技术,推行精细化种植,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农作物生产过程的动态监测控制,确保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专栏 7 十大农产品基地建设
生猪养殖基地 。依托北京顺鑫农业和大北农集团与城固顺鑫鹏程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汉中市生猪产业联盟,带动全市100家生猪养殖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到2020年,全市生猪总饲养量达到1000万头。
茶叶基地 。通过新建和改造提升,茶园总面积达到150万亩,实现茶叶加工全部机械化、清洁化,省市级茶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清洁连续化加工。
水果基地 。到2020年,全市柑桔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重点推进老果园改造和出口基地建设、柑桔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果品宣传推介和流通体系建设;全市猕猴桃面积达到10万亩;其他时令水果20万亩以上;打造洋县万亩蓝莓基地。
水稻基地 。以平川6县区为主建设优质稻基地100万亩,其中特优米基地30万亩。
双低油菜基地 。建设优质双低油菜基地100万亩,建设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推广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40万亩,开展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和引进示范,开展农业有机质提升和油菜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支持油菜籽加工企业扩能技改。
木本油料基地 。基地总面积120万亩,其中:核桃示范林94万亩、油茶示范林16万亩、油用牡丹示范林10万亩。
中草药基地 。建设百万亩中草药基地,到2020年新增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35万亩。
魔芋基地。 魔芋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到2020年,建成种芋繁育基地镇50个。
食用菌基地。 到2020年,全市袋料香菇、木耳生产规模达到5亿袋;在平川地区合理布局、重点发展草腐菌生产,培育面积50亩以上的草腐菌生产基地200个,草腐菌生产总面积达到1万亩,形成以香菇、木耳等大宗食用菌为主导、以草腐菌和其他特色高效食用菌为补充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
水产基地。 新建和改造家鱼养殖基地10万亩,建设特色鱼养殖基地5万亩。
第三节 推行生态农业
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围绕粮油、生猪养殖、茶叶、柑桔、食用菌、猕猴桃等主导和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养殖+沼气+种植循环产业链。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和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构建优质、高产、低耗、安全农业生态体系,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
专栏 8 生态农业项目
生态养殖。 城固生猪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循环生态养殖基地等项目。
生态种植。 陕西南郑翠草碧叶富硒有机大米农业园区,城固六级水循环农业示范,西乡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留坝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生态产业链建设等项目。
有机肥生产。 城固年产10万吨有机肥生产基地,洋县年产1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勉县20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勉县循环农业工程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示范县建设,勉县2万吨米糠深加工等项目。
第四节 促进农业产业融合
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农业附加值,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集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农业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体验模式。依托优美山水田林路等自然风光,利用油菜、茶叶、柑橘、樱桃、桃梨、油用牡丹、薰衣草等种植基地,打造特色种植产业景观,形成“一山一美景、一水一风光、一沟一特色”的乡村四季休闲游。加强省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和参与式生态旅游综合体,积极发展订单式农事体验园,建设民俗农庄和农耕文化体验馆,将农业经济产业链条延伸到产品设计加工、休闲旅游体验等二三次产业领域,实现从单一种养向多元加工服务转变,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第十二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发展现代经营组织
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产业链、价值链、产品和品牌为纽带,引导种养散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兴办生产、加工、销售等合作组织。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家庭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相对专业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育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设立的土地股份公司,从事高端农产品生产、观光旅游、果蔬采摘及技术开发等经营活动,使入股农户与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到2020年,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3500家以上,户均耕种面积50亩以上家庭农场1600户左右。
第二节 培育特色有机农业品牌
依托同纬度最佳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创建生态有机知名品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推介申报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以汉中仙毫、城固柑橘、汉中大米、略阳乌鸡、谢村黄酒、汉中黑猪等品牌为核心,加快农产品品牌整合,推广“龙头企业+商标(地理标识)+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加强“汉”字品牌宣传和保护,以汉水进京、汉货进京为契机,扩大生态有机农产品销售。到2020年,农产品品牌认证数量达300个。
第三节 健全农业销售 网络
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积极打造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平台,引导大型批发市场向下游延伸,构建现代化农业供销体系。加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培育壮大农产品出口企业,鼓励开展农超、农校、农企对接。鼓励企业在西安、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大中城市,建设汉中农产品专卖店、直销店,支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运用电商平台拓展营销渠道。
第十三章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第一节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按照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加快石门、引酉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云河水库建成投运,积极推进焦岩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实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新增水田后备资源开发等项目。坚持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改造建设输排水渠系,完善田间排灌“毛细血管”,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现有效灌溉面积稳中有增。
专栏 9 重大农业设施建设工程
排灌工程。 石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湑惠渠灌区、南郑红寺坝灌区、城固南沙河灌区、洋县引酉灌区、西乡县马鞍堰灌区等19个万亩以上灌区节水改造,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抗旱应急水源,产业园区涉水等工程。
双十万亩农田建设工程。 10万亩坡改平,10万亩新增水田后备资源开发和旱改水等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治涝工程建设等工程。
第二节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深入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坡改平”、“旱改水”工程,加快推进汉中盆地和汉江、嘉陵江及支流沿岸浅山丘陵平坝区域集中连片农田建设。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合理确定田间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健全配置农情定位监测、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虫情病情监测设备及站点,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63万亩。
第三节 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和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健全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和监测网络体系。全面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立体种养等新型模式,健全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等服务体系,扩大农业科技应用覆盖面。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采取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科技攻关等形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农业能手和科技企业家,提高农业成果转化率。
第十四章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增加财政投入,创新投入方式,促进贫困人群增产增收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到2018年,确保现行标准下53.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市10个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到2020年,稳定实现全市已脱贫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市平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同步够格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贫困人口整体脱贫
发展生产扶持一批。 按照产业项目支撑、信贷资金支持、基地龙头带动、配套服务跟进的思路,因地制宜地扶持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建立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新模式,鼓励贫困户以土地等参股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农业、林业、财政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用于贫困户,为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条件、脱贫意愿强烈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和免抵押扶贫资金全额贴息小额贷款,推进“企业担保、贫困户贷款、扶贫贴息”参股融资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产增收。以村为单位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项目,探索开展资产扶贫试点,做到受益对象精准到户,长期稳定受益。到2020年,扶持30.8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易地搬迁转移一批。 把易地搬迁作为治本之策,按照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坚持与城镇、园区(景区)、中心村“三靠近”,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合理确定住房建设标准,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有计划、分年度组织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到2020年,完成17.5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任务,实现搬迁脱贫。
生态补偿帮扶一批。 充分用好中省加大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的相关政策,重点支持贫困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退耕还林,创新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方式,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直补贫困户。以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平台,整合各类扶贫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全面提升贫困村整体承载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环境敏感区内的贫困户就地成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实现保护环境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双赢,让贫困群众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到2020年,使5.1万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实现脱贫。
发展教育支持一批。 构建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的“一条龙”帮扶机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着力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逐步提高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强贫困区域学前教育,逐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免除高职学院、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积极实施扶贫搬迁户、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项目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到2020年,使8万人通过教育提升技能。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针对特殊贫困群体,制定个性化扶持措施,科学制定补助标准,提高补助水平,实施精准兜底保障。对贫困老年人按规定发放基本养老金和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并逐步集中供养。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发放专项补贴、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对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政府资助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按规定给予医疗及相关救助,从根源上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保贫困群众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和慈善事业等方面得到全面保障。实现老有所养、残有所帮、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缺有所补。到2020年,确保15.1万特殊贫困群体通过社会保障实现稳定幸福生活。
第二节 贫困县全部摘帽
根据中央确定的贫困县实现有序退出的原则,科学制定全市“十三五”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到2018年,全市1188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整体脱贫,10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其中到2016年底,佛坪县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县摘帽;2017年底,留坝县、汉台区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留坝县实现贫困县摘帽;2018年底,南郑、城固、勉县、镇巴、西乡、宁强、略阳、洋县8个县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县实现摘帽。年巩固提高脱贫成果阶段,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继续享受扶持政策。
第三节 彻底消除区域性贫困
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思路,加快落实汉中市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围绕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和修复三个重点领域,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68个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和贫困村信息化等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川陕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
第四节 夯实脱贫攻坚责任
完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落实各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要求,市、县(区)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加强资金整合,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机制,搭建市、县(区)两级融资平台,探索建立我市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有机结合的融资机制。强化扶贫资金公示等制度,加强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继续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健全“市级监管、县镇落实”的管理体制,实行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制和督察制,市、县(区)、镇党委政府逐级签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责任书,明确精准脱贫时间表,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第四篇 提档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服务业大提升、大繁荣。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8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39%。
第十五章 打造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
金融。 以打造陕甘川渝毗邻地区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产业,积极引入新型金融机构。加快组建汉中投资集团公司,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航空基础设施、航空产业、国开丝路等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基金设立运作,支持市资信融资担保公司提升担保能力,成为省内有影响力的融资担保机构。培育信托、金融租赁、私募基金、风投基金等新业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探索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稳步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和企业上市融资。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环境,为地方金融发展创造条件。到2020年,力争2-6家公司在国内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社会融资总量比2015年翻一番。
物流。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完善和提升褒河物流园区及各县区物流节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推进普汇中金综合物流港建设。以汉中城固机场为依托,重点推进航空物流港建设。大力培育供应链、电商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新业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建设陕甘川渝重要物流中心。
电子商务。 构建新型营销模式,推进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建设汉中医药产业、农产品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创建电商创业园,鼓励企业和个人进园创业。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及农村电子商务站点网络。
科技和信息服务。 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实施科技中介服务、技术交易、科技成果孵化、科技创业投融资、技术转移与技术推广服务建设等重大工程,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强化信息服务在政务管理、城市管理、企业管理、交通物流、民生服务、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应用。
邮政快递。 提供城乡邮政普遍服务,加快村邮站建设,构建覆盖全市、普惠城乡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实现邮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便利化。打造覆盖城乡、联通全国的快递服务网络,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引导快递企业建设高标准的服务网络,推动邮政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打通农村邮政服务“最后一公里”。
专栏 10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
金融服务。 滨江新区金融城,县(区)小额贷款公司,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企业金融孵化中心,汉中航空智慧新城建设发展基金,汉中国开丝路城镇化基金等项目。
现代物流。 汉中褒河物流园区,航空物流港,大明宫物流公路港及信息平台,陕西鼎佳物流仓储中心,略阳横现河现代物流园区,西乡金盛源物流园区,宁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物流中心,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仓储配送中心,汉中凯翔现代仓储配送中心,中航工业612库公铁联运站等项目。
电子商务。 市级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各县区一个电子商务园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站点网络建设等项目。
信息和科技服务。 智慧汉中,陕南医药“中药材掌中宝”网络信息系统等项目。汉江产业园区科技统筹中心,城固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勉县科技创新工程,略阳中药材基地研发平台及病虫害防治体系,秦元科技烧结板状刚玉工程研究中心,汉中精测物联网传感器科研中心,铺镇工业园区科技创业孵化园,汉中高新技术产业学研基地,城固三合园区循环工业科技示范馆等项目。
第十六章 发展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服务 。 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商业步行街、特色美食街等商业街区,建设大型商贸综合体,推广“一站式购物”。支持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鼓励商贸企业开展产品体验服务,发展体验消费。完善便民惠民的市场体系,加快建设蔬菜水果、农副土特产品、中草药材、日用消费品等专业市场,完善“万村千乡”农家店功能,普及镇超工程。
居民和家庭服务。 鼓励家庭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构建集便民购物、家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多元化社区服务网络平台,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建设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
养老养生。 提升养老养生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养生产业,重点建设一批休闲养老、养生保健、康复疗养、中医药治疗及医养结合基地,把汉中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养老养生基地。
体育服务。 大力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将健康文化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发展健身娱乐、运动休闲、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项目,积极发展足球等三大球运动项目,倡导户外有氧运动,争取承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关联产业,推动体育服务产业各门类、各业态全面发展。
健康服务。 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积极提高医疗服务品质,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全面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身保健等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产业。
房地产业。 围绕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指导,进一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强化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实施,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有效提高各类商住房入住率,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企业及各类投资机构购买库存商品房开展租房业务。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降低商品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取消城镇公租房、限价商品房的户籍限制政策。
专栏 11 新兴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项目
商贸服务业。 汉中名优及旅游产品交易市场,虎桥路农贸副食品批发市场改造,陕南水果干果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各县区农产品批发市场,铺镇商贸综合市场等大市场项目。亿丰国际商贸城,堂宏广场商业综合体,友豪˙川陕商贸总部基地,王府广场,川陕渝秦巴片区新型城镇化配套产业示范园区等大商贸项目。秦巴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快递产业园,陕南药品配送中心,老乡网物流配送中心,宁强县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项目。
居民和家庭服务。 120个城镇社区及室外活动广场扩建,133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等项目。
养老养生。 汉台区东方老年公寓,嘉旺老年生态公寓,洋县养老养生综合体系建设,陕南如家老年公寓,西乡福星居老年公寓,勉县爱心老年公寓、定军山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产业园、月亮湾温泉养老服务中心,南化生态养老产业基地等项目。
体育服务。 汉中市汉江水上运动中心,留坝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基地,西乡陕南自行车运动环线,汉中融凯体育健身运动中心,西乡秦巴水城游泳训练基地,留坝滑雪场扩建,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县级公共体育场建设等项目。
健康服务。 汉中市传染病医院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中心,汉中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洋县、佛坪康复理疗中心等项目。
第十七章 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开发与转化,以创新引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品牌和服务品牌。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整合,围绕市场需求,支持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高科技等领域企业,积极发展故障诊断、维修检测、远程咨询、电商物流等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整体解决方案、在线监控维护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支持大中型企业、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积极向研发、设计服务上游拓展,开展工业设计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业务,推动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加快推进航空智慧新城、汉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围绕产业完善生活服务配套,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形成围绕产业发展的生活圈,实现区域内制造业与周边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第五篇 突出特色 强力推进全域旅游
依托秦巴山水生态资源和两汉三国人文底蕴,提升旅游内涵,优化旅游布局,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完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秦巴山片区生态人文旅游目的地和汉文化核心区,到202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09亿元,比2015年翻一番。
第十八章 优化全域旅游布局
以山水地貌和自然风光为依托,整合文化遗产、古镇古村、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景区、乡村民俗等资源,着力构建“一核两路六组团”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一核。 以汉台区为主、包括南郑县城、城固县城部分片区,整合两汉三国文化核心资源,建成“一心(中心城区)三城(南郑、城固、勉县)”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核。
两路。秦蜀古道自然旅游之路, 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4A级以上景区为重点,利用秦蜀古道脉络,串联沿线景区、乡村旅游点,打造生态徒步、野生动物观赏、遗产传习、文化研学、户外运动等旅游产品体系。汉江溯源人文旅游之路, 以汉江为轴带,依托西汉高速、阳安铁路和一级公路,打造特色鲜明的“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生态田园、一江两岸城镇景观旅游长廊。
六组团: 即秦岭生态养生旅游、秦岭山地度假旅游等六大组团。
专栏 12 六大旅游组团
秦岭生态养生旅游组团。 依托佛坪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朱鹮梨园景区、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等,以生态环境教育及生态养生旅游为导向,打造生态旅游组团。
秦岭山地度假旅游组团。 依托留坝、勉县、城固、略阳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资源,打造秦岭南麓高品质度假旅游组团。
羌族民俗文化旅游组团。 依托略阳、宁强的氐羌特色民族文化,整合山水、乡村等旅游资源,打造民俗旅游组团。
巴山秀水休闲度假组团。 依托南郑和宁强部分片区,打造森林度假、山水休闲、地质观光、乡村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组团。
秦巴天府乡村旅游组团。 依托西乡和洋县、城固部分区域,围绕油菜花海、特色农业种植园、特色村镇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组团。
镇巴苗族民俗旅游组团。 依托镇巴中国最北苗乡,整合山林、乡村等旅游资源,打造苗族民俗旅游组团。
第十九章 推动重点景区提档升级
顺应旅游需求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新趋势,增加科技、体验等元素,建设精品景区,打造精品线路,实现互联互通,推进全域旅游高端化、精品化发展。
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工程。 以“两汉三国”文化为核心,融合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宗教文化、古镇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实现汉中文化旅游资源的活化利用开发。重点以西汉三遗址为节点建设汉文化展示中心及东关、南关历史文化街区;以张骞墓世界遗产点为载体建设张骞丝路文化旅游综合体;以武侯墓祠定军山为重点建设三国文化旅游综合体;以滨江新区天汉文化公园、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兴元生态旅游示范区汉文化园、汉中环城休闲游憩带等重大项目为抓手,提升中心城区旅游软、硬件建设水平,辐射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秦蜀古道自然旅游廊道工程。 以秦蜀古道串联沿线景区景点,构建汉中生态、文化和乡村旅游核心大动脉。重点推进G108国家风景道、古道户外徒步登山系统、佛坪秦岭四宝国家公园、留坝秦岭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建设,支持华阳、黎坪、青木川、张良庙、紫柏山、武侯墓祠等创建5A级景区和天台山、大汉山、午子山、五龙洞、南沙湖、熊猫谷等创建4A级景区。
汉江溯源人文旅游廊道工程。 以宁强汉水源为起点、西乡茶镇为终点,贯穿汉中东西,连接汉江两岸的人文、自然景点,形成以文化旅游综合体、生态农业庄园、乡村田园度假带、一江两岸城镇景观带为特色的汉江溯源人文旅游之路。重点启动并推进汉江滨江绿道建设,打造百里汉江休闲长廊,开发建设天汉水城生态旅游度假区、汉水源森林公园和羌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
秦巴天府乡村民俗旅游带。 以“油菜花海”品牌为核心,重点开发建设油菜花海精品观光线。依托西乡茶园、樱桃沟,城固桔园、洋县朱鹮梨园等重点园区,发展乡村特色创意休闲庄园。推进乡村民俗示范村、青木川传奇小镇旅游区、最北苗乡民俗旅游度假区、城固县上元观古镇保护及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
第二十章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基础设施。 重点构建“四环红太阳”全域旅游交通网络,优化汉中至西安、成都、重庆、天水城市群旅游绿色通道,开通区域性城市旅游专列,加密汉中直通航线、开通支线航班,建好环秦巴生态旅游公路和沿汉江公路,连通景点支线道路。强化与毗邻市县的统筹协调合作,争取开通洋县—太白—周至秦岭东环线,略阳—留坝—凤县—徽县秦岭西环线,汉中—广元—陇南巴山绿三角环线,南郑、镇巴等县—通江—南江巴山腹地环线等旅游环线。实施全域旅游工程,打通连接市域环秦岭巴山交通圈,打造沿汉江生态旅游圈、中心城区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圈,形成全域跨界旅游大格局。重点建设自驾车旅游服务区、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徒步营地,设置低空旅游基地,重点建设通用航空、热气球、动力滑翔伞等配套设施。合理规划水上旅游线路,重点建设汉江、嘉陵江轮渡和汉江索道,大力发展观光巴士。加快旅游景点停车场、星级厕所、环卫和消防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旅游服务体系。 建设汉台区大型旅游商品购物超市和各县(区)特色商品购物场所,在主要景区、酒店及旅游咨询站布置旅游购物点,建设一批高端化、特色化、精品化的主题酒店和客栈,打造一批汉中特色旅游街区。完善全域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营销理念和活动方式,打造两汉三国核心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等重点旅游品牌。建立完善旅游服务标准,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提升行业自律水平。
专栏 13 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旅游景区。 华阳景区、黎坪景区、青木川景区、张良庙紫柏山、武侯墓祠等国家5A级景区创建,天台山、大汉山、午子山、五龙洞、南沙湖等国家4A级景区创建。
旅游基础设施。 两汉三国文化景区、张骞文化园、天汉楼旅游产业集散区、南郑县南湖景区、洋县金水银滩景区、西乡县米仓山生态景区,宁强县汉水源森林公园、留坝县营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佛坪县“秦岭四宝”主题旅游区,城固县南沙湖休闲度假区、勉县月亮湾温泉旅游休闲度假景区,略阳县杜仲主题公园,镇巴县西北苗族风情谷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旅游名镇项目 。留坝留侯镇、勉县武侯镇、宁强青木川镇、洋县华阳镇、南郑青树镇、西乡骆家坝镇等旅游名镇建设。
乡村旅游项目 。重点村乡村旅游项目。
第六篇 彰显底蕴 着力建设文化名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中国汉文化传播示范基地,为建设富裕、和谐、真美汉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2%。
第二十一章 构建文化名市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市”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中国道路学习宣传教育,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道德品质。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提升民俗文化,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素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技知识。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讲好汉中故事。积极开展文明城市、镇村、社区和文明单位、学校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彰显汉中精神 。 弘扬以张骞为代表的勇敢顽强、胸怀天下的开拓精神,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贞不渝、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以蔡伦为代表的聪睿明智、勇敢探索的创新精神。体现慈善友爱、智慧理性的仁智魅力,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局面,展示崇尚进取、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坚定勇于争先、奋发有为的图强意志,彰显“仁智、和谐、开放、图强”的汉中城市精神。
第二十二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一节 做强文化基础
加快建设文化设施,高标准建设汉中大剧院、市图书馆、博物馆、市工人文化宫等市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按国家三级以上标准改造提升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加快镇(街道)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性文化室和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统筹有线、卫星、无线电视网建设,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到2020年,县区“两馆”达标率、镇文化站上等级率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室)、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力争国家和省级文化先进县比例分别达到50%、80%。
第二节 做优文化服务
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全民阅读、全民科普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进社区)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范围,鼓励经营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引导民间组织、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做好文化传承
加快建设龙岗遗址、西汉三遗址等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加强东关正街、南关正街、古汉台、武侯墓(祠)、青木川等风貌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物保护重点单位的维护和管理,加大川陕革命老区遗址、旧居保护修缮力度,提升纪念设施教育功能。推进市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构建以市县(区)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全面启动秦蜀古道文化线路申遗前期工作。完善中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蔡伦造纸、汉调桄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新建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厅)、传习所,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体验保护区和3个入选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品牌。鼓励和扶持表演性、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向市场搞活演艺、开发产品,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古籍整理保护,实施古籍数字化及专题数据库建设,做好古籍珍贵名录建立、古籍宣传培训。保护和发展优秀的宗教文化。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一节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围绕建设中国汉文化传播示范基地目标,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准确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科学规划发展重点,优化“一心、二轴、三带、四品、五区、六产、九园”文化产业布局。
专栏 14 文化产业布局
一心。 将汉中中心城区建成秦巴区域文化产业中心。
二轴。 建设汉江和嘉陵江文化产业轴。
三带。 建设秦岭、巴山和羌族文化带。
四品。 打造两汉三国、民俗、红色和绿色生态文化品牌。
五区。 建设两汉三国、川陕老区红色、大秦岭生态、秦巴民俗、中华栈道文化展示区。
六产。 壮大文化演艺娱乐产业、数字传媒产业、出版印刷业、文化节会业、文化用品及工艺美术品业、网络文化及创意产业。
九园。 龙岗遗址文化生态园 ,重点建设龙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佛禅文化体悟区、龙岗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区、湖岸休闲度假区、田园风情观光区。中华汉城文化产业园 ,以西汉三遗址、天汉文化公园项目为载体,重点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会展、商业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兴元汉文化产业园 ,建设以两汉三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三国城等主题公园、会展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学校、医院等。勉县诸葛文化产业园 ,以勉县县城为核心,以诸葛亮及三国文化为意象,以诸葛古镇为载体,建设诸葛文化产业园。城固张骞文化产业园 ,建设张骞博物馆、景观大道、张骞文化主题广场、民俗街区等,建成集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旅游开发为一体的文化园。洋县蔡伦文化产业园 ,以龙亭镇及蔡伦墓为核心,以中华纸文化为主题,建设文化创意和创意农业的蔡伦文化产业园。羌文化产业园 ,以略阳、宁强羌文化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包含文化保护、大型演艺、民俗体验等内容羌文化产业园。现代文化广告创意产业园 ,以“一江两岸”为舞台,以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为题材,以体验式创意转化服务、特色演艺、特色商贸、旅游休闲等为配套支撑,打造观光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动漫产业中心和滨江文化公园。网络电商产业园 ,建设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网络电商创业园和小微企业孵化园。
第二节 壮大文化产业规模
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深度融合,加强文化内容、形式、服务等创新,培育壮大文化产业。进一步简政放权、激活市场要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抓好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资产重组,支持汉中文化传媒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全面提升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重点发展壮大演艺娱乐、数字传媒、出版印刷包装、文化节会、文化用品及工艺美术品、网络文化及创意等产业。完善文化资产评估、文化产权和版权交易体系,积极发展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担保拍卖等各类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方式,促进文化产品、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市场健康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节 打造文化 精品力作
鼓励原创性文学、歌舞、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等文化精品创作,每年打造2-3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提升《汉颂》、《韩信拜将》、《薅秧歌》等剧目,拍摄大型历史记录片《汉中栈道》,创作实景舞台剧《出师表》,制作张骞题材的舞台剧和影视作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众文化产品创作和公益性文化活动,支持业余文艺社团、民营剧团和业余文艺骨干、乡土文化能人等,创作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深受群众喜欢的优秀作品。鼓励推出网络原创作品,促进网络文学、音乐、微电影等健康繁荣发展。
专栏 15 文化名市建设重点项目
广电设施。 县城数字院线影厅,县级广播电视高山台基站,城固县广播电视传媒中心,略阳县影视中心扩建,佛坪县影剧院,留坝县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免费全覆盖工程,镇巴县移民安置点基层文化活动器材配送工程等项目。
文化场馆。 汉中大剧院,市县图书馆,市县文化馆,市博物馆南院改扩建市工人文化宫建设,龙岗寺遗址博物馆(含考古研究和游客服务中心)及遗址保护,城固县博物馆,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勉县综合文体中心,佛坪县陕南山地民俗博物馆,西乡县李家村何家湾新石器遗址保护博物馆,佛坪县博物馆,留坝县民俗文化博物馆等项目。
文物保护开发。 城固县宝山仰韶文化遗址保护及综合开发,南郑县圣水寺文物保护与提升,城固城隍庙、杨候禅院、洞阳宫等文物保护及综合开发,城固县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保护及综合开发,勉县文物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略阳县省级重点古建筑保护工程和文物保护及文化传承等项目。
红色文化提升。 中共陕南军委旧址保护维修改造,何挺颖故居改造提升,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修缮改造,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升级改造等项目。
非遗传承开发。 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略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镇巴民歌传习所等文化传承保护,汉中全域旅游演艺大舞台,宁强县羌族文化产业园,留坝县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佛坪“神仙豆腐”产业园区,“丝绸之路”景观园,略阳县杜仲主题公园,宁强、略阳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略阳县陕南氐羌民俗文化村,陕南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和网络广播电视新媒体业态等项目。
文化精品。 大型历史歌舞剧《大栈道》、《汉颂》、《韩信拜将》等舞台剧目提升,电视剧《汉使张骞》、大型历史记录片《汉中栈道》和《汉水汉中》制作,实景舞台剧《出师表》创作等项目。
第七篇 以人为本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的全面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发展的积极性。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辐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新汉中。
第二十四章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第一节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盆地聚集、中心做大、两翼伸展、沿江发展、园区支撑”总思路,调整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发展布局合理,形成以汉中主城区为核心,以宁强、勉县、略阳、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八个城镇组团为支撑的串珠式沿江城镇带。结合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陕南移民搬迁、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持续建好县级城市,重点打造各类中心镇、重点镇、旅游名镇,有序建设好一批美丽乡村,构筑交通路网发达、产业结构合理、设施功能完善、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优美的城镇体系框架。
第二节 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优化城市空间。 遵循历史名城、生态汉中城市主题,按照“西进做大、东扩做强、南移做精、北优做特、老城提升”的思路,完善服务功能、塑造城市特色,重点打造和优化兴元新区、滨江新区、航空智慧新城、东关、南关、西关等城市空间,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之间的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市功能分工与协作,实现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协调均衡发展,形成组团式、田园型城市空间格局。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0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内。
改善城市环境。 围绕“四城联创”,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网络化。加快道路、防洪排涝、地下管网、照明、交通信息、停车场、公厕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施城市增绿扩绿工程,建设“海绵城市”。加快“一江两岸”和城市新区建设。加强城市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人民防空向防空防灾一体化转变,实现人防建设提质增量。健全城镇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增强综合保障能力。把秦巴山、汉江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统筹推进集古城人文魅力、秦巴山水园林、巴蜀地域特色、现代生机活力、田园城市格局之美的城市形象体系塑造。到2020年,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专栏 16 中心城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市政设施提升工程。 汉宁路道路工程,望江路道路工程,兴元新区道路工程,滨江新区道路工程,龙岗新区市政道路工程,廊桥建设,城市轻轨研究,中心城区城市道路建设,汉山片区至梁山片区连接线道路工程,圣水跨江大桥,中心城区路灯改造等市政设施项目;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航空智慧新城综合管廊建设,兴元新区综合管廊建设等综合管廊项目;汉中市城市供水工程;实施污水干管贯通工程,合流管改造工程,排洪渠截污工程,汉中兴元新区污水管网等雨污管网工程;新建铺镇污水处理厂,航空智慧新城污水处理厂,石门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项目。
服务功能完善工程。 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公铁联运枢纽工程,汉中市南一环大型停车场,兴元新区城市停车场等建设项目;中心城区公厕新建及改造提升项目。
特色街区建设工程。 东关、西关、南关正街特色风貌街区建设工程,西汉三遗址保护性开发建设。
城市形象塑造工程。 汉中南一环西段片区综合改造,汉中市保障性住房及棚户区改造建设等项目,汉中市城市(城镇)园林绿化重点工程等项目。
第三节 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各县发展定位,合理确定发展规模,构筑产业发展、交通出行、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县城人口集聚、土地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重点加快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雨污分流、消防、绿化等市政设施建设,加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布式能源公司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