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白银帝国,银锭如何怎么鉴定银锭

白银帝国的真实记录——《中国银锭图录》--《收藏》2014年07期
白银帝国的真实记录——《中国银锭图录》
【摘要】:正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银锭,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人们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赏赐、赋税、买卖等都缺不了它。银锭作为一种财富,是中国特有的货币形式之一,它始现于唐代,广泛流通于明清,于民国年间退出流通领域,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银锭历代相沿,多由民间自由熔化或铸造,这必然会产生地域性和铸炉间的差异,从而形成独特的工
【分类号】:K875.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陶治政;陶治力;;[J];安徽钱币;2006年03期
许杰;;[J];收藏界;2006年01期
袁明森,张玉成;[J];四川文物;1991年01期
张季琦;姚朔民;;[J];中国钱币;1989年03期
陈跃宁;[J];广西金融研究;2002年S1期
张麟;;[J];中国钱币;2006年04期
周定国;;[J];广西金融研究;2005年S2期
马林;;[J];文物春秋;2005年06期
金德平;;[J];中国钱币;2009年02期
黄成;[J];江汉考古;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德平;;[A];“中国北方地区钱币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专集(一)[C];2005年
王春;;[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洪天福;计光华;;[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郝凤亮;;[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C];2006年
金德平;;[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杨枫;岳华;;[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钱玉成;哈斯;;[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张连峰;;[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谷潜;;[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一辑)[C];2002年
卢茂村;;[A];钱币文论特辑(第三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的惹木呷;[N];凉山日报(汉);2009年
鲁言;[N];中国黄金报;2009年
刘志良 通讯员
田秋平;[N];金融时报;2008年
胡涛;[N];中国商报;2007年
张明星;[N];石家庄日报;2007年
原建军 实习生 李楠 杨瑜;[N];西安日报;2005年
刘慧;[N];浙江日报;2010年
冯孟钦;[N];中国文物报;2008年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
董晶;[N];四川科技报;2008年
许晓岚 通讯员
志伟;[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仝涛;[D];四川大学;2006年
张芸;[D];南京大学;2002年
钱益汇;[D];山东大学;2005年
蒋晓春;[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文文;[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葛鑫;[D];延边大学;2013年
赵宁;[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张燕;[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冯慧;[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王海峪;[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海茜;[D];内蒙古大学;2009年
刘霞;[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李英华;[D];武汉大学;2005年
付瀛莹;[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白银帝国】银锭鉴定中的猫腻!
最新业界新闻: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请联系微信:anina1478~
本文素材源自网络,天眷堂特约撰稿人 徐灵岩(金刀客) 老师改编并增加图片介绍。
一、银锭是什么?
二、银锭的变迁
三、银锭的货币价值
四、珍贵明代银锭鉴赏
五、鉴别方法
一、银锭是什么?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
二、银锭的变迁
作为通货用的白银,主要是铸成两端翘起的船形银锭(银元宝)、银条和码形的银锭,小额交易则使用碎银。元宝银锭大小不等,大元宝一锭有重至五十两者,也有重二十两的。其上有铸造地点、重量和银匠姓名等文字。小锭上的文字多少不一。银锭和碎银的重量不划一,成色也各有差异,每次支付时都需秤重和鉴定成色,多有不便。
↑明代“涪州税课 伍拾两 匠王山”银锭,重量:1810克,2010年北京诚轩成交价134400元
明代税课大锭存世甚少,极为珍贵。涪州即今四川涪陵市,税课是商业税。明朝建立後,把各府以上的商税征收部门统称税课司,州县称税课局,同时在商业繁荣的城市、乡镇和行商必经之关津、渡口、桥头还设分司、分局、官店等。明代的商业税率是三十取一,商人在售货地点向当地的说课衙门缴纳。
——李晓萍著《元宝收藏与鉴赏》第73页。
↑明代“谷银 五拾两”银锭,重量:1816.6克,2009年北京诚轩成交价61600元
谷银,谷价银或谷价折银的简称。明英宗正统年后,由实物地租折银上解,是明代白银货币的重要标志之一。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宝银的种类和名称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银两有实银和虚银之分。虚银是指它作为价值符号或计帐单位。清初法定的纹银、咸丰年间出现的上海规元银、汉口的洋例银以及天津的行化银,都是作为通行的计算单位的虚银,但它们可以随时折合兑取实在的银两。此外,还有作为特定用途从而具有特定衡量标准的虚银,主要有用作官库收捐纳税标准的库平银(一两为37.31克)、用作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标准的关平银(一两约合37.68克)和用作征收漕粮折色的漕平银(一两约为36.66克)。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外国洋银(银元)的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的流行,并没有根本改变或取代银两制度的地位。
1934年宣布废两改元后,银两不再使用。
三、银锭的货币价值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目前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当时也没有类似银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一、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根据《宋史食货志》和《宋史职官志》的记载,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中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型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
综上所述,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四、珍贵明代银锭鉴赏
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铭文“银作局永乐陆年十一月内销铸 花银五十两重 作头顾阿福 匠人仇士平 陆字一千陆百七十号”。2007年 中国嘉德成交价1568000元
此件银作局五十两银锭制作规范,为永乐六年十一月铸造的,而且采用了千字文编号。铭文显示该锭是第一千陆百七十号,说明这种五十两银锭在明代宫廷是主要的白银样式,是专为国库铸造的银两。银作局花银五十两发现很少。
明代“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锭,铭文“内承运库 花银二十五两 徐庄善”(银匠名),重935g,极罕见,极美品。2007年 中国嘉德成交价560000元
五、鉴别方法
银锭的颜色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
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
银锭的成色(即含银量)都基本在95%以上,银锭的颜色除有包浆外,都应是雪白色的发出宝光。
市场上出现的渡银伪锭,其色泽浮而无光,新的时候色泽还亮丽,但气孔决无多彩的金黄色宝光,时间一久就会露出铜色。
市场上的银铅或银铜等合金假锭,新时色泽灰暗、久后有时会呈现出红、黄、黑色,这是银中大量掺入红铜、黄铜和铅等所致,但仍无雪白色的宝光。
市场上低劣的铅质假锭,新时色泽黯淡无光,久后外表变黑色。
对用真白银制作的假锭,由于作假银锭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老银锭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它的色泽看上去像刚出炉,火气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侧面。制假者都为了掩盖这一特征,往往在银锭身涂上一层化学药物,使银锭表面变成带黑色或其它颜色的花包浆。
银锭的铭文
银锭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錾刻或铸造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
錾刻铭文是当时为了保证银锭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锭负责。正因为这样,却成了我们今天鉴别真假银锭的重要依据。历代铭文有其特点,各个历史时代银锭上的铭文都与当时的货币经济紧密相联,与当时政府用银为货币的历史相一致,如:
汉代银锭铭文字少;
唐代的银锭字开始多起来了;
宋金银锭铭文较以前有了显著变化,用途也较广泛,很多银锭开始注明用途、地点、成色、匠人等铭文;
元代用途进一步扩大,有了税课银徭役折银税等铭文;
明代的铭文多涉及税银内容一般包括地点、时间、用途、重量、工匠、监铸押运官员等;
清代和民国时期银锭铭文变化最大。
极具特色的铭文:
元 “至元十四年 扬州 两浙运司盐”背阴文“元宝”五十两银铤,重:1909克,中国嘉德成交价425500元
铭文:“扬州 拾成色 库官景椿 课和中白银两浙运司盐 至元十四年 伍拾两 重伍拾两 铺子官王琪 广口库官 库官杨师古 提领口义 副使刘 秤验银库子口银匠许大有 库子朱遇龙 银匠侯君用 ”。
元 “至元十四年 两浙盐课银”背阴文“元宝”五十两银铤,重量:1930克,2015年北京嘉德成交价517500元
保存完整,戳记清晰,极罕见,极美品。铭文:“扬州 十成色 省监销铸官刘珪 销银官王琪 称验银库子 口口 俞桂 中书省 秤验 银匠口天祥 银匠杜元亮 十成色伍拾两重 至元十四年月日 两浙盐课银 重伍拾两 库官杨云口口用 库子周宏 库官郑九先 ”。
铭文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当时官银有委托银楼、银炉铸造的情况),都是官锭。
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属商银类。
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铸的银锭为私银类。目前私银锭只发现“考试院院长戴传贤”一人在西康分金炉铸造的几种不同规格的银锭。
铭文的錾刻、铸造方法:
目前所见,在模上铸造铭文的一般在银锭的底部,属元代以前的银锭。这类银锭铭文目前发现不多,凡有这类铭文的都十分珍贵。
目前见到的大多为錾刻铭文。錾刻铭文又分錾刻阴文和阳文,时间大致以清代雍正时期来划分,以前的多为阴文,以后的多为阳文。
阴文铭文是在银锭铸造好后才用錾子錾刻上去的,字呈凹形,字体上看很不规则,多笔少画的事常有,并有代用字、简笔字的情况,一般没有名家书写,这跟工匠的文化水平、錾刻技术有关,但却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如果遇到的老银锭阴文不具有这些特征,要注意。还要用高倍放大镜细看阴文是否新錾刻的,新錾刻的字会伤字旁的包浆,字的包浆也与整个银锭的包浆不符。如果看到银锭整个皮壳包浆被破坏,就要特别小心是后錾刻的字。
阳文银锭多数是在银锭未完全冷却尚呈朱红色时,用钢模打压上去的,因此铭文字呈凸型。阳文字体工整美观,内容精练简洁,字与整个银锭的皮壳包浆等完全为一体,银锭背面和侧面无打压痕迹。但在收藏中常常发现一些老银锭的背面或侧面有打压痕迹,这是因为:
1、在钢模打压时银锭已经冷却了,钢模只有用铁锤打才能把字打到银锭上面;
2、有些信誉好的银锭流到不同的地区后,经当地公估官员检验后没有重新铸造,而是打上当地的戳记,在当地流通。这类银锭的背面或侧面的打压痕迹更大,但银锭参与流通后,被打压的底部或侧面与整个银锭已显得很自然。
目前制假者正是利用这种情况在普通锭中加字或改字,使之成为银锭珍品。鉴别这类假锭要看整个银锭的皮壳包浆是否一致,正面阳文字体是否一致,阳文字与周围的包浆是否一致,背或侧面被垫打后是否与整个银锭的磨损一致,打压的痕迹是否新打(新打的显雪白色,几年后仍与周围不一致)。如果被垫打部分或整个银锭被涂上了黑色等颜色,极有可能是假锭。
鉴别真伪,需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格式特征、内容。比如:
唐代的银锭中,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行人”之类的职位,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
而宋金时期,也各有特点,如:具有“京销铤银”和“出门税”等字样的银锭,肯定是南宋时期的;出现“盐判”、“店户”、“使司”等字样的银锭,大体上是属于金代的。
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尽管是錾刻的,但好象是手书上去的。
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
金代则以錾刻为主。
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则以錾刻为主。
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杂乱。
清代以前的银锭铭文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圆锭外,基本上都是阴文。清代及民国的银锭都是阳文,或许是在银锭成型、还未完全冷凝时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没有变化,内容丰富,因地而异。
中国历代对银锭的铸造及发行都没有统一的严格规定,允许自由铸造。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间习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银锭造形无规定。特别是从清代开始,银锭的器形更加多样,各省各地各有千秋,异曲同工。
中国银锭的种类繁多,器型各异:
汉代银锭的器形为饼状;
唐代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
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
辽、西夏、金的银锭器形与宋差不多;
元代银锭的器形与宋出入不大,无铭文锭的区分是周缘翘起,中间内凹,多数元锭没有铭文;
明代银锭的器形长度较元代变短,而厚度却增加,束腰已较小,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
清代到民国22年银锭退出货币领域始,银锭器形之杂,难以统计。但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型、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
比较有特色的银锭造型:
南宋“铁线巷 陈二郎 重贰拾伍两”六排戳银铤一枚,重量:931.8克
北京诚轩成交价89700元
金 “行人 肆拾捌两玖又半钱”五十两银铤(重:1949克),中国嘉德成交价241500元
此枚为李晓萍著《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书中原物,上美品刻铭“行人孙伟 高亨秤 王公全 重肆拾捌两玖又半钱”
↑明代早期素面束腰五十两银铤一枚,重量:1840.8克,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2011年北京诚轩成交价230000万
↑明代末期五十两银锭一枚,后在流通过程中加盖‘康记’戳印,重量:1854.4克,清代马蹄锭由此演变而成,存世少见。2008年北京诚轩成交价64960元
↑明代崇祯十年湖南衡山县禄米折色银伍拾两螺纹银锭一枚,铭文:“衡山县拾年分禄米折色银伍拾两 银匠金陈”,重量:1814.2克,明代财税史重要实物史料,中国历史银锭收藏珍品,甚为珍贵。2007年北京诚轩成交价148960元
清 天津“津海关 裕丰官银号 光绪年月日”“匠伍世才”三排戳五十两银锭,重:1859克
2016年中国嘉德成交价437000元
清代江西“丰城县 乾隆伍拾贰年肆月 匠万裕 伍拾两”方宝一枚,重量:1879.1克,底部一处细小验银槽,此枚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方宝。
2016年北京诚轩成交价391000元
清代吉林"光绪三十一年 匠高明 宽城同顺成"五十两大翅宝银锭一枚,另打"丁卯"干支纪年小戳,重量: 1922.6克
2015年北京诚轩172500元
清 云南“石膏井”三排戳十两槽锭(重:386.8克),少见,极美品,2016年 中国嘉德299000元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历来都是重要的食盐产地,该地区井盐和岩盐资源十分丰富。
清 四川“公心昌”双排戳十两银锭(重:363克)中国嘉德成交价14950元
清 山西“晋泰银号 午天”五两腰锭,重:188克
2016年中国嘉德成交价16100元
清 安徽“舒大成”双排戳十两砝码锭(重:358克),侧面钤“NO ”
北京嘉德成交价23000元
清代云南“李源鑫号 正月纹银”五两牌坊锭一枚,重量:165.7克,双梁打“公估童看讫”
北京诚轩成交价18400元
广西“临全”单戳一两小锭一枚,重量:40.6克
北京诚轩成交价4600元
“三元及第”二两吉语小圆锭,重量:51克,北京诚轩6900元
银锭的重量及声音
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规定,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42克,宋为39克、元为36.6克,明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间,除常见的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伍拾俩的重量外,还有三十两、四十两的银锭。其中,又有多少钱、多少铢的铭文等。
这是由白银作为称量货币的性质所决定的,收藏时一定要注意。但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就有了基本统一的规定,通常的是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银锭,五两以下为碎银,主要限于市场流通,补零等使用。因此目前市场上出现清代银锭有叁拾两、肆拾两、壹佰两,甚至两佰两以上的大锭,都应该是假锭。
据历料记载,中国镇库大锭清代只有湖北铸有100两的镇库银,目前不知去向。而明代500两的镇库银,1900年被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抢去,早已不知去向。
听银锭的声音主要是防包壳假锭,对有疑问的银锭,拿另一个银锭敲,若有空心声或破声,应是包壳银锭。
银锭成型情况
各种银锭因铸造工艺不同,成型后的情况也不同。现在制假银锭,往往工艺与过去不一致,因此成型后的情况也不同。如果不是真银制假那更不相同了。
如五十两的双翅银锭,成型后双翅层次分明,宝气光亮。锭面中心常常有一个小凹,但将型模倾斜固定于一边的中心无凹状,这类器型底部和侧部一般有蜂窝状。
又如锭面凸出无丝纹的银锭器形,主要有两广、云南槽银、牌坊银、河南腰锭、山西晋泰锭等。这类银锭的特点是锭面平滑,呈溢满状凸出,四边是圆弧状角,侧面有重纹,槽银底部蜂窝状有的不明显,甚至没有,但牌坊锭底部有蜂窝状。
再比如锭面凹陷无丝纹、中心有奶头状的银锭器形,主要是以四川为代表十两圆锭型,底部蜂窝状明显。
而锭面微凹并有丝纹的器形,这类一般是碎银,银的成色达9成色以上就会有丝纹形,9成色以下者银的层色越低,属于无丝纹银。
银锭的底部和侧的蜂窝状大小、多少、深浅是鉴别真假银锭的又一重要依据。凡蜂窝较深、较密,洞内圆润光亮,有回珠,有彩色光泽者必是真银锭,银合金锭一般没能上述特征。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可能是铅等假锭。蜂窝状凡是自然形成的必然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人为制造的蜂窝状正好相反。
识别古银锭三招
随着银锭近年来价格逐渐走高,造假现象也愈演愈烈,投资者需要巧妙鉴别,尤其提防“真材假货”。
真材假货,防不胜防
目前市面上银锭造假的方式五花八门,主要归类就是减低银的成色和重量两种。细分后:
一是用铅锡,其表面呈青黑色,收藏者还比较容易辨认;
二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体大而轻,手感显然不同;
三是灌铅法,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洞口留有封焊痕迹。
后两种方式需要投资熟手根据手感来辨识,否则则要借助精密仪器来鉴别。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周末电影|从《白银帝国》看晋商周末电影|从《白银帝国》看晋商丽尔摩斯百家号周末愉快!周末跟大家推荐一部电影——《白银帝国》,2009年由女导演姚树华执导,改编自成一的小说《白银谷》,由郭富城、郝蕾、张铁林等主演,讲述了清末民初富可敌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元父子之间的传承。曾获得第29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等。这是一部向晋商致敬的电影。关注晋商,我是从这部电影开始的。* * *&晋商票号——中国的华尔街&影片一开始,是天成元四年一次的对账期,院子里呈方形摆开四条极长的算盘,十几人排开坐在算盘前,手指噼里啪啦在算盘上飞动,场面蔚为壮观。先是对总账,经过盘点,天成元四年全号汇兑、收存、放贷三项营业总额共计两,四核无误。张铁林饰演的康老爷总结陈词:“我号二十三个分号一年过手的白银相当于朝廷岁入的一成,这全赖孙掌柜和大家的辛苦。一个天成元票号一年经手的白银竟相当于大清一年税收的十分之一,虽说只是过手而非营业额也非净利润,但这数字也相当了得,由此可以想象当年晋商票号的繁荣。明清之际,以商贾贸易致富一方而名满天下的南有徽商,北有晋商。但入清之后,晋商仍能富于徽商,除了一个“俭”字,还在于商业上的两大独创。一是开创并一直垄断了对蒙的边贸、对俄的外贸,打开了一条陆上通欧的茶叶之路;一是独创了金融汇兑的票号业,山西票号被称为“汇通天下”,“一纸之信符遥传,百万之巨款立集”,“执全国金融牛耳”。大清开国禁纸钞,作为货币的银锭铜钱流通起来非常不便。中国之大,交通又不便利,外出做生意,商资的携带和交割就成了大问题。清代镖局兴盛,就是因为长途押送银钱的业务太多了。而晋商正是在这一点上慧眼独具,开创了银钱异地汇兑的票号业。票者,凭证也,契约也。票号一出,大受商界欢迎,生意越做越火,越做越大。到后来,连官府上缴钱粮,调度军饷,即省库与国库之间的官款调拨,也交山西票号来承运。票号也由金融汇兑扩展到收存房贷,与银行无异。日,梁启超在山西票商欢迎会上曾这样夸赞票号:虽然有一种商业,其基础牢固、成效卓著者,则山西金融业,是已襄李先生言“日人所著《支那经济全书》中论票商营业至数十页之多”,固也。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以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票业,鄙人常以此自夸于世界人之前。全盛时期,全国票号共有51家,其中有43家总号设在山西,单在平遥境内就有22家,并多数集中在西大街上,因此有人戏称此街为“中国的华尔街”,当时的平遥、祁县、太谷也成了晚清时期中国的金融中心。 无限责任制与股份制分红康老爷说:“我号23个分号一年过手的白银相当于朝廷岁入的一成,这全赖孙掌柜和大家的辛苦。”后面这句话并非是一句谦辞,在晋省商界,字号的总经理、大掌柜这类人物,也被称为领东,财东是把生意字号交给了大掌柜,由大掌柜全权经营料理,东家不干涉具体号事。电影后面因为天津分号刘掌柜一段旧情牵连康家遭遇重大变故,康老爷责难大掌柜时这样说道:“从今往后,人事、号规、号风由我管,你只管生意,你逼着我坏了财东不管事的规矩。”这可以说是晋商独创的一种很现金在现在看来也有些恐怖的股份制——无限责任的股份制,财东不干涉管理,不插手经营,清账赔了是东家的,赚了大家分钱。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山西票号在战乱中损失惨重,但以“日升昌”为首的山西票号决定,只要储户拿出折子,无论数量多达,立刻兑换银两。这些损失都是由东家承担的。对完总账后接着分红,“东家财股21股,本账期同仁身股分红17股,一股平均为1万5816两5。”其中犯事的总号邱老帮虽然因案撤职,但是分红还是全份的;京号的戴膺老帮八厘半分红;天津刘寿喜老帮七厘,分红可谓相当可观,难怪京号戴掌柜张罗要请大家喝酒,天津的刘掌柜抢着支付酒钱。现代公司制度的股份制分红早在晋商票号就被普遍使用了,“身股”制可谓晋商独有,包括总经理、大掌柜,直到一般伙友,都以自己的劳绩、功绩入股。身股又成劳股、人力股,与财股或银股相区别,那时代的西帮商号,差不多就是实行这种由财股与身股组成的股份制度。西帮商号都以四年为一个账期,把以往的工龄和绩效作价入股,每个账期结账,能分得十分可观的红利。晋商积累几百年,整个山西都有重商传统,雍正二年(1724),做山西巡抚的刘於义在给朝廷的一个奏片中这样写道:积习重利之年,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才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意思是说山西子弟把“利”看在“名”之上,最优秀的人才多去经商,再往下一些的去做一般公务员,以上两种做不了才会去走读书人这条路。 严苛的号规康老爷的四儿子带新婚媳妇儿去天津度蜜月,媳妇儿被人设计劫走,绑匪动了色心,老四媳妇儿自尽,老四疯了,一向鲁莽的老二赶赴天津途中跌下马来摔成重伤,给康家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这场绑架案的幕后指使者是天津刘掌柜之前相好的妓女,为了能再见刘掌柜一面,设下此局,后来双双自杀。戴掌柜托康家老三照顾刘掌柜家人的时候,康老三说:“是咱们的规矩泯灭人性,让掌柜三年才得见一次自己的女人,说实话有几个男人能熬得住?”这条制度可谓西帮商号最苛严的一条号规,驻外伙友每三年下一次班,休假半年,但是刨除在路上的时间,可能就剩下几个月了。无论老帮,还是小伙计,都不许携带家眷,也不许在外纳妾娶小,更不许宿娼嫖妓。一旦违反,就会得到最严厉的惩罚——开除出号。立此号规看似不近人情,但用意深远。除了给西商获取了一份正经君子的名声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保障了生意的安全。试想,多少官员就毁在了贪心的家眷上?早已把生意做大的了西商,分号遍天下,大量钱财交给几个伙友,到千里之外开庄,他要是带了家眷,或是在那里有了相好的女人,那卷资逃匿的风险就始终存在。&晋商之“藏”与徽商相比,晋商尚俭。晋商的俭并非是寒酸吝啬,而是要让员工蓄大志,存鸿图,因为无所图者,才会奢靡无度,最终被物欲所累。&电影里康老爷与康家老三关于用人上有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开篇那位分红最多的总号邱掌柜在百姓春荒时放高利贷被告发,直接被天成元开革。康家遭遇变故,康老爷请他出山,邱掌柜感动得痛哭流涕。康老爷:邱掌柜是简单的庄家子弟,上次开革他,就是为了今天。康老三:这是哪出戏?康老爷:让他死而后生,让他感恩戴德,以后就是咱家的家奴,他是孙掌柜最好的接班人。用人得用其长,也得用其短。世上最难用的就是圣人。康老三:那戴掌柜呢?康老爷:戴掌柜就是圣人,滴水不漏,难以驾驭。康老三:我看他仁厚贤重,不需要什么驾驭?康老爷:戴掌柜的才德和贤能远胜于你,他要是当了大掌柜的你就是他的跟包。治道有三,利、威、名,你可以用利去赏他,用名去教他,唯独这威,我看你难了。威是从刑罚来的,他做的十全十美,你拿什么罚他?邱掌柜的才能远逊于戴掌柜的,这就是他的可驭之处。为了笼络戴掌柜,康老爷甚至想收戴掌柜为义子,被戴掌柜婉拒了。八国联军进军天津、北京,原来的大掌柜年事已高,在重立大掌柜一事上,康老爷依然看中邱掌柜。康老爷推心置腹地跟老三说:“戴掌柜功高震主,出生书香,有三个儿子,用了他,一片江山就是他的了。邱掌柜出身贫寒,又没有儿子,以后的大掌柜只有靠他了。”康老三最后还是执意去上海找戴掌柜了,“无欲则刚,要我珍重自己,就不要把我变作他。”戴掌柜出任大掌柜,与康家一起经历变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国民革命后,邱掌柜私运银两回晋,勾结乱民亲自杀害护送银两的昌有师傅。以上情节能看出康家两代人“驭人之术”的不同,康老爷重在“驭”,而康老三呢无欲则刚,更在乎“才”。实际上这段情节与原著有较大差异,在小说《白银谷》中,大掌柜孙北溟跟邱掌柜说的那段话可谓全书核心:无论官场,无论商界,这个“藏”字,都是一个大关节处。官场一般要藏的,是拙,是愚,是奸,是贪,因为官场平庸之辈、奸佞之流太多。他们这班人,内里稀松,才爱面儿上张扬、显露。倒是官中那些贤良英杰,常常收敛不彰,藏才,藏智,藏贤,藏锋。我西帮能把生意做到如此局面,生意遍天下,商号遍天下,理天下之财,取天下之利,就是参透了这个“藏”字。藏智,藏巧,藏富,藏势,藏我们的大手段,大器局。都说财大气粗,我西帮聚天下之财,不讲一个“藏”字,那气势还了得!不光会吓跑天下人,招妒于天下人,恐怕朝廷也不会见容于我们。我西帮最忌一个“露”字,最忌与管家争势。世人都说,徽商奢,晋商俭。俭者,藏也。票号这种银钱生意,生利之丰,聚财之快,天下人人都能看见,人人都想仿效,却始终为我西帮所独揽独占,为甚?唯我善藏也。&晋商票号的衰落连年的征战和赔款,使清廷国库亏空。后来,开国禁纸钞的清廷新开张银行出纸票子,天成元赖以生存的汇业失去功用,官方和大户生意被拿走。康老三说:“‘积少成多,人弃我取’,本来不就是我们晋商生意的原则吗?”天成元在康老三的带领下进行转型,实行一两开户,广泛吸纳小散户,重新焕发了生机。10年后,国民革命爆发,国事大变,天成元在南京、广州、汉口的五处分号被劫,上海造船厂被烧,官款借款人去楼空,各地放款收回十不及一,银库短缺,人心浮动。康老三:要是大清倒了,钞票就是废纸,穷人的存款怎么办,他们信任我们。”戴掌柜:在商言商,也只能这样了。大清都亡了,当初老百姓存进去的钞票,全成了废纸,有权者用武力强收,普通老百姓就只能集会,甚至极端的自焚。&康老三决定拿出家里的9窖银子偿还百姓。康老爷:为什么拿自己家底去还朝廷的债?!康老三:咱们是大户人家,倒了也不至于饿饭。票号票规不是大义参天,至诚至信吗?一人一条命,活得值不值,全看自己。做生意不过是做人,得民心者得天下,钱赚得回来。在乱世之中,康老三带领的天成元谱写了一首仁义之歌……&清朝末年,大清自顾不暇,由一开始的与晋商广泛开展合作到肆意压榨,晋商承担了沉重的苛税、捐输、摊派,可谓深受其害,加上自然灾害严重,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外资银行竞争,内部经营问题等原因,曾在明清商界驰骋长达五个多世纪的晋商无力也无法适应近代中国的剧变,最终整体性地衰落了。总之,《白银帝国》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晋商题材电影,在题材、立意、电影艺术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只是姚树华导演过于渲染康老三、杜筠青、康老爷的三角恋情,冲淡了故事的厚重,以至于很多人看完之后对这段三角恋印象深刻,电影内容却记不得多少。但不得不说,穿洋装的杜筠青好美。亲爱的丽尔摩斯的粉丝们,你们对晋商的了解多少?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触如何?欢迎在下面给我们留言。^_^丽尔摩斯,是谁?商业版福尔摩斯,记者版福尔摩斯,美女版福尔摩斯。洞悉商业,解剖人性。《丽尔摩斯-商业探案集》是财经作家黄秋丽做的商业探案类视频节目,用悬疑、推理讲述商业和人性的故事。本微信是《丽尔摩斯-商业探案集》的官方微信。黄秋丽现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研究总监,著有《万科逻辑》一书。财经迷们,福尔摩斯迷们,一起加入吧,我们一起来一场商业历险!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丽尔摩斯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丽尔摩斯-商业探案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绪银锭鉴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