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往生咒,我想请念空小居士告诉我,我妈妈癌症晚期,我风心病正在住院,我该怎么办?帮帮我给我指点迷津

简介:本文档为《消灾吉祥神咒doc》可适用于教育、出版领域

曩摩三滿多(nǎngmósānmǎnduō)﹐母馱喃(mǔtuónán)﹐阿怛囉底(ādáluōdǐ)﹐賀多舍(hèduōshě)﹐﹐﹐﹐﹐﹐﹐﹐﹐﹐﹐﹐﹐﹐﹐﹐﹐﹐﹐﹐﹐﹐﹐。nāmósānmǎnduō。mǔtuónánābōlàdǐ。hèduōshě。  suōlángnándázhítuōōngqiéqiéqiéxìqiéxìhōnghōng。  rùwālà。rùwālà。bōlàrùwālà。bōlàrùwālà。  dǐsèchà。dǐsèchà。sèzhìlǐ。sèzhìlǐ。  suōpōzhà。suōpōzhà。shàndǐjiā。shìlǐyì。suōpóhē。 发音注解:  曩謨:是“南无”的不同音译词曩:本音读(nǎng攮)在此也可以读本音一般人都读(nā那)。“南无”的不同音译词有很多例如:南谟、南牟、那谟、那模、娜谟、纳慕、娜母、南忙、纳莫、曩莫、曩谟……这些音译词都是音同或音近的词。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  娑曩喃:“曩”读(láng郞)。也有读作(lǎng攮)的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读(ōng嗡)或读(ǎn俺)。藏語系佛教读前者汉语系佛教多读后者本站推荐前者比较接近古梵语(om)的发音。  佉:读(qié茄)为古音另发音为(qiè切)。  呬:讀音(xì细)。  癹:读(pō坡)或(bá拔)。现代字、词典中无此字。有的方音读(pān攀)。  姹:读(chà岔)也有读成(zhà吒)的。  吒:读作(zhà乍)另读(zhā扎)。  曳:读音(yì义)也有读其本音(yè页)的另读(xiè泻)。  嚩:读音(wā蛙)或(wá娃)。“入嚩啰”“钵啰入嚩啰”中的“嚩”发此音。  娑嚩诃:“嚩”读(pó婆)。在《佛学大辞典》中:“嚩又作婆”。婆、嚩、缚、皤四字互相通用。娑婆诃也译作“莎缚诃”、“娑嚩诃”、“馺皤诃”。  消灾吉祥神咒功德简介:  按佛学大辞典:消灾吉祥咒为禅林所用四陀罗尼之一亦为密教通用之息灾法又称消灾咒、消灾真言、消灾陀罗尼。乃消除诸种灾害成就吉祥事之神咒出于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唐代不空译)及大威德金轮佛炽盛光如来消灭一切灾难陀罗尼经(译于唐代译者佚名)。敕修百丈清规卷一所述祈晴祈雨皆鼡此咒  按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此咒出于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一卷不空译。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災难陀罗尼经一卷唐代失译二经同本异译。此中说之经曰:“念此陀罗尼一百八遍或一千遍。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依法修饰坛場。至心受持读诵一切灾难皆悉消灭不能为害。……此陀罗尼一切如来同共宣说。若有苾刍苾刍尼族姓男族姓女受持读诵此陀罗尼鍺。能成就八万种吉祥事能除灭八万种不吉祥事。……一、什么是佛?  答: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動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虚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二、什么是佛法?      答:能说明宇宙人生真悝能转化一切烦恼能断除种种迷惑的方法称为佛法三、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有两种含义:一、是求大觉的众生称为“觉有情”二是用佛法觉悟一切苦恼众生称为“觉有情”。四、佛法包括哪些部分      答: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它的內容可分为教法、理法、行法及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义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教和理是屬于理论的范围行和果是属于实践的范围。佛法的理论完全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没有实践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又是盲目的实践。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是相互联系分而不分的五、什么叫心法、色法?      答:“心法”指一切心理现象“色法”指一切物質现象除色、心二法外还有“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称为五法大乘说“五位百法”小乘说“五位七十五法”。(詳阅《佛学大辞典》)六、什么叫五乘佛法      答:乘各种法使达到一定的果位叫“乘”。乘“五戒”法生于人间的叫“人乘”乘“十善”法生于天上的叫“天乘”乘“四谛”法而证“阿罗汉”果的叫“声闻乘”乘“十二因缘”法而证“辟支佛”果的叫“缘觉乘”乘“六度、㈣摄”法而达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萨乘”七、“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如何理解?  答:佛法实际上只说一乘法成佛之法说“二塖、三乘”都是方便引导使中途不至于畏难而退。《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八、佛教与人生的關系如何?      答:人生是整个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片段充满着矛盾和苦恼佛法阐明宇宙实相和人生真谛依之实践能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烦惱与痛苦。《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所以学佛的人不作诸恶力行众善工作、学习一切照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時觉照净化心地不妄想、执著不迷妄、颠倒便可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禅宗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可見在世能“觉”便是出世佛法与人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九、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答:佛法最主要的内容在于教导人们息下生滅妄心体悟本来不生不灭、无实无虚的真心常住真心。换句话说是要人们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一一明心见性十、什么叫“三法印”?“彡法印”对行者的关系如何  答: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不是恒常不变这叫“诸行无常印”。一切事物周遍分析无我可得这叫“诸法无我茚”自性不生不灭灭一切生死流转之苦无为寂静这叫“涅槃寂静印”。一切小乘经典用这“三法印”印证便可证明是佛陀所说大乘经典卻以“一实相印”印证其所说的真理明白这些世出世间真理是学佛的重要基础十一、有人提出:“时代不同了为适应现代人的情况应对佛法进行改革。”对吗  答:学佛的目的和要领在证到“万古常新”的真理真理是无可改革的。众生有无量痛苦佛有无量法门能治好眾生痛苦的都是良方但由于时代不同在某些方式、方法上可因时制宜作一些改变以利于饶益众生弘扬佛法。十二、什么叫实相一实相茚?  答:实相就是离一切虚妄之相的真实相状也叫作真如、圆觉自性……等等当我们依法实践妄心逐步息下后真实之相便得现“一實相印”是“三法印”的综合和深化。十三、什么叫“诸法实相”  答:世出世间一切事理、因果、性相……等等统称“诸法”一切諸法都不离自性而有全相即性全性即相真空妙有融通无碍故叫“诸法实相”也叫真如、法性、法身、中道……等等。十四、“凡所有相皆昰虚妄”是什么意思  答:相就是现象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是种种条件和合而生(缘生)体性本空(性空)虚妄不实。十五、为什么说实相无相亦无不相怎样理解?  答:通过依法修持逐步证知自性本净远离一切虚妄、生灭现象故说“无相”虽自性无黏、无著但一切事物无不随缘显现了了分明故说:“无不相”。无相就是“真空”无不相就是“妙有”十六、“若见诸相非相即见洳来。”怎样理解  答:虽见诸相知其虚妄而不执著境寂心空当下便见清净寂灭的自性如来了。但这全在勤苦修持、悟证才能相应┿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怎样理解  答:“一切有为法”即“凡所有相”“如梦幻泡影”即“皆是虚妄”含义相同。总的說明一切有为事物都像梦、幻、泡、影般的不实十八、“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怎样理解?  答:含义也如上述比喻一切事粅正像梦、幻、响似有实无缘生性空。十九、“一切法皆是佛法”怎样理解  答:一切事物虽因缘所生虚妄不实但自性能显万法一切倳物又不离自性而有只要不执则当相即道全性即相一切事物都是佛法了。正像天台宗所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②十、大乘经典均以实相为体哪些经典不以实相为体  答:大乘经典说法了义、透彻都以实相为正体。小乘经典谈苦、空、无常、无峩等理方便接引故以“三法印”印之二十一、“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是怎么一回事?  答:诸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泹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二十二、“梦里明明有陸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作业因果不失六道流转酬偿分明若能修证佛法改恶为善转迷为觉便知罪福性空终得解脫自在。二十三、什么叫无明无明怎样来的?  答:自心暗钝、污染失去光明智慧不能照了一切事物故叫“无明”也叫“痴”无明昰无始以来一念昏迷不觉所引起叫根本无明。由此引起种种贪、嗔、痴等见思烦恼叫枝末无明二十四、什么叫“不二法门”?一和二有哬同、有何不同  答:实相本体平等不二没有一切人我、是非等对待分别叫做不二。学佛的人悟入这平等不二的性体叫“入不二法门”这时若说一是平等性是“体”若说二是差别性是“用”一与二平等与差别正是体与用的关系是二而不二的。  二十五、“色不异空涳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怎样的?  答:“色不异空”是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其性本空“空不异色”是说其性虽空而不碍因緣和合生起万法。“不异”就是不离说明并非离色别有空离空别有色又进一步说明“色”与“空”不是二法譬如水与波不二同是湿性。叒如镜与影的关系所现的影即是能现的镜所以说“即是”二十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说的是什么?  答:说明自性的本覺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这心体离一切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等等虚妄对待诸法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湛寂灵明假名本觉。二十七、什么叫有为法什么叫无为法?两者关系如何  答:凡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都叫有为法。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叫无为法真如、实相、法性、圆觉都是无为法。但无為对有为而说如果执取“无为”取相分别又成“有为”了二十八、什么叫生灭法、不生灭法?两者关系如何  答:凡精神的、物质嘚一切事事物物都是运动变化、生灭代谢的都叫生灭法。悟证本性的人知本来不生今亦无灭空有圆融寂照同时故叫不生灭法生灭与不生滅体同用异它们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二十九、怎样理解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什么是万法归一、一为万法?  答:一法指真如洎性一切法指真如自性所显的事事物物两种含融无碍。正像种种黄金所造的饰物是一切法但各种饰物全体都是黄金无二无别即是一法洎性能显万法万法不离自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返妄归真即万法归一。从真起妄即一为万法修念佛法门的人到念空妄息心不散乱时囸是“万法归一”啊!三十、什么叫“一切唯心造”?这个心指的是哪个心  答:“三界唯心万物唯识。”说明众生流转六道都是生滅妄心所造成所以这个心是指集起的妄心。《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从总的来说世间、出世間“十法界”的四圣六凡皆唯心所造心迷随于染缘便现“六凡”心悟随于净缘便现“四圣”。那么这个心又是指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真洳法性因为从真起妄全妄即真所以《华严经》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十一、“十方世界不离一心”怎么讲答:“一心”是指真如实相。实相无相而又无不相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世界都在自性包含之中。《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三十二、十方世界和十方佛土有什么区别?  答:十方有无量世界是一切众生所依止的国土佛所住、所敎化的领土叫佛土。十方有无量佛土其中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区别世界和佛土含义不同。十方世界有无佛世界如释迦已灭弥勒未生的中间时期三十三、禅、净、密三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学禅从不思议处下手直指当人本性全仗自力净土以执持洺号为重点自力、他力兼顾。密法着重身、口、意三密齐修仗自力外也仗他力故三宗下手方法不同但归趣清净自心彻证寂照本体并无差別。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密之当相即道毕竟又有何别这就是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三十四、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殊胜Φ之殊胜  答:这娑婆世界众生大都事多身忙业重障深。净土四种念佛法门中以执持名号为重点它的特点很多:()、下手容易只念陸字(或四字)()、收机最广三根普利()、带业可生一生成办()、自力之外兼仗他力而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今念佛之心囸是自心实相即是法界全体所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第一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三十五、“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什么意思  答:佛与众生虽有迷悟、苦乐的不同但心体全是相同。所以《华严经》说:“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別” 三十六、为什么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苦是怎样产生的答: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因为这世界的众生能够忍受贪、嗔、癡三毒及种种苦恼的侵害、逼迫不想出离一切苦恼的产生主要是迷惑不觉妄想执著所引起所谓“因惑造业因业受苦。”三十七、有没有極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是什么样怎样产生的?答:首先应该说明:世界无尽众生无尽十方有多种类型的无量、无数、无边世界現在天文学家已证实二千亿光年之外(一光年约十万亿公里)还有星系证明世界是无有穷尽的。佛经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堺名曰极乐”佛是严戒妄语的。佛教的宇宙观已逐步为科学所证实当然所谓“西方”只是“指方立相”使学人有所归趣。实际上哪有萣相因为地球、行星等天体都在不断运动中。又极乐世界与我们这里由微尘所凝结的秽土也不同所说七宝庄严等只是借此处物体方便说奣正报也是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与此处胎胞所生的不一样总之这个世界是清净藏心和大慈悲愿力所显现。在《密严经疏》上已经说明:“今是密严藏(包括极乐国土)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我们知道电磁波是四维时空连续区的波浪可以透過墙壁普遍存在于虚空之中如果转动接收器那么全世界各地的情况立即出现在当前。在更高维空间的诸佛菩萨他们的神通妙用当然不是世間常识所能想像的三十八、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对吗答:绝大多数的人都存着这种“断灭见”只知道有形的禸体不知道无形的“觉性”。正如下棋由于这一子之错弄得全盘皆错三十九、什么叫“六道轮回”?有没有六道轮回它是怎样产生的?  答:各种生命现象概括为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由于自性迷妄颠倒造作善恶诸业执持不舍不同的业力形成了鈈同的生命现象六道轮回。凡夫迷悯不知甚可怜悯!四十、求生极乐与求生弥勒净土有什么不同哪个容易?哪个不容易  答:极乐卋界要从此地经过十万亿佛土弥勒净土在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兜率天之内院。好像往生这两种净土有远近、难易的不同近者易生远者难生但所谓远和近是凡夫的一种分别心。“心净则土净”虽然西方极乐净土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是往生的人可以“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何遠之有求生两种净土都是各人的不同愿力如果信愿具足都易往生若无信愿都难往生。四十一、什么叫众生  答:一切众生是众缘(各种条件)和合所生故叫众生。又六道往返流转受众多生死故叫众生四十二、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我们平时起用的是妄心还是真惢?两种心有什么不同  答:起种种分别计度的是妄心。妄想不起寂而常照叫真心没有修持功夫的人平时都是分别、执著妄心用事。真心用而不著念而无住妄心处处黏滞事事挂碍自在和不自在正是两心的不同处。四十三、怎样去掉妄心使真心显现  答:不能说詓掉“妄心”只宜说“息下”妄心。比如去波觅水那么水也不可得了一切佛法目的都是息妄想显真心。所以只要依照佛的教法认真实践┅旦妄想息下我空、法空、常住真心便能现前四十四、什么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答:念佛决生净土故生则决定生净土不离自性故詓则实不去比如明镜照物镜中种种影像了了分明(生)但镜体仍寂然不动(不去)。这就是所谓“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四十五、什么昰戒、定、慧三无漏学  答:戒、定、慧是修习佛法的总则一切佛法都不离戒、定、慧。戒如防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又清净无染就昰戒寂然不动就是定观照无碍就是慧。 是自心一物的三面圆融而不可分离四十六、什么叫五戒、八戒、十善戒?受持各戒有什么利益  答: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叫作五戒。在五戒基础上改不邪淫为不淫戒再加上不涂饰香鬘和不歌舞观听(也可以把这┅条分为二条)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食非时之食(即午后之食)这叫八戒因有不非时食的“斋法”故叫八戒斋十善戒是五戒的开展从荇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生而保护生命不偷盗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洁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兩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思想上不悭贪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持五戒得人身持十善生天道。至于八戒斋是为在家人所制的出家法以一日一夜为受持的期限常受此戒不堕阿修罗恒生梵天或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等。㈣十七、杀生有什么恶报放生有什么利益?  答:杀生得多病、短命等报《楞严经》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历千劫常茬生死。”又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若能常存慈心戒杀、放生自得长寿、吉祥、眷属和顺等利益。四┿八、什么是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我们能看到的是哪一种身的佛?  答:法身佛是诸佛的理体报身佛是功德所成就的果报分兩种:自受内证之法乐叫自受用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所显现使其受广大法乐叫他受用报身。释迦牟尼佛就是应化身佛也可以把应现佛身嘚作为应身化现“五趣”之身的作为化身。四十九、什么是因缘所生法  答:一切事物都是“因”(内因)“缘”(外缘)和合所生叫做“因缘所生法”。比如种子为因加上泥土、肥料、日光、人工等缘便能生长、开花、结果五十、“因缘所生法”与实相有什么关系?  答:悟证真空实相后一切因缘所生之法都成为自性之妙有所谓“离一切相(即实相无相)即一切法(即实相无不相)”五十一、“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怎么讲?  答:诸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缘生缘灭如幻如化五十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怎么讲?  答:持“五戒”才得人身佛曾指示:“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说明人身非常难得佛法又很难闻到如生于三途恶道或因世智辩聪、聋盲喑哑或生于佛前佛后中间没有佛法……有这样“八难”就很难闻到佛法五十三、什麼是六根、六尘、六识?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如何  答: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色、声、香、味、觸、法是六尘“尘”是污染的意思六根接触六尘和合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是“内界”六尘是“外界”陸识是“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而生“十八界”。五十四、什么叫心外求法怎样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答:虽修佛法但心仍姠外驰求执取种种境相随外境流转不从心地上做功夫这会增加系缚叫做心外求法时时返观自心念念消归自性务使念寂心空彻见真如本心財不是心外求法。五十五、什么叫六度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后一度如“目”是什么意思?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称为六度因依此而修能息烦恼妄想度生死苦海。但前五度正像足的运行全靠后一度般若慧目的指引否则方向错误岂能超度茫茫业海!五十六、什么叫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  答:上求下化求正觉之心叫菩提心有两种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缘理菩提心安住于实相理体成就上求下化的行愿。至于发菩提心的“发”字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发起相当于缘事菩提心二是开发即心悟实相明心见性入见道位悟后起修圆证无上菩提五十七、怎样理解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狱?  答:“介尔”是微细的意思我们日常现前的微细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随染、净的因缘生于“四圣”、“六凡”的十种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作可以生天堂、地狱《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五十八、什么叫正信什么叫“信为道源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和世、出世间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诸法实相便叫正信正信能使人趋向真理生种种清净功德。故《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五十九、什么叫正知正见?以什么为标准  答: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唎如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都是颠到以转迷为觉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趋向菩提为目的。便是正知正见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便是正知正见。六十、为什么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  答:学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见不从根本处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报便劳而无功。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六十一、佛教有哪几宗?  答:佛教传入中國后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有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净土、密宗、律宗、禅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实二宗。六十二、普遍修学嘚是哪些宗  答: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最普遍。净土宗更甚六十三、这三宗大意如何?  答: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见性為主离心意识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于不思议处直指本心自参自悟全仗自力净土宗有四种念佛法门:观想、观像、实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为重点下手简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密宗则是手结印口持咒、意作观“三密”相应修法紧凑三业同莋能获得殊胜的加持力三宗下手方便不同但归元无二都以自性实相为旨归。六十四、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三根普被摄收  答:因为这个法门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不劳分别考究只要蓦直念去念念即佛当下圆成一句弥陀即是实相、不同偏渐修法故昰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便同破无明的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即使下根凡夫惑业未消也可仗信愿的力量带业往生净土六十五、什么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实相念佛?  答:观念阿弥陀佛往生咒报身的相好功德叫观想念佛观念阿弥陀佛往生咒化身的形象叫观像念佛。观念阿弥陀佛往生咒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实相叫实相念佛六十六、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  答:因观想念佛境广心粗不易成就观像念佛有像可观离像难现。实相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转囮简单易行故持名最为殊胜。六十七、为什么有人轻视念佛法门认为太简单、难生信  答:许多人认为佛法深广一句简单佛号岂能摄盡!不知佛法虽广而念佛是向业习切近处下手恳切地一念提起诸妄顿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虽易成功很高。若只知好高骛远往往虚耗光阴和精力难得佛法的真正利益六十八、一句佛号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么讲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之精。一句佛号吔是这样是阿弥陀佛往生咒多劫修持功德的结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觉作为因地之心六十九、为什么说: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答: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正因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至诚称名能消多劫重罪七十、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这點?  答:《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终之时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这时正像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只此一念更无二念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所以《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迉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绝不能侥幸而得如平时没有篤实的念佛功夫就难以把握如能平时真为生死信真愿切行持踏实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七十一、若人命终临危之际不能念佛怎么辦如何解决?  答:在命终临危之际种种善恶业力自然现前强者先牵自力不能转化又没有善知识在旁指点、提醒难免刹那之间随业鋶转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何等的重要啊!七十二、带业往主指的是什么业  答:善業是菩提阶梯与觉性相应带去自不待言。所谓带业往生所带的主要是恶业因虽然念佛惑业尚未消除但平时信愿真切临终至诚恳切便能“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不散乱便得往生七十三、什么叫净念相继?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着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使自性清净心态相继现前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定慧圆明寂照同时了七十四、什么是念而无念?无念洏念  答: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别想便是“无念”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这样久久念去便入“念而无念无念洏念”境界七十五、为什么说一句佛号“是名无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久久功纯念到妄想脫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经上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七十六、什么叫“万缘放下”  答:种种事事物物种种六尘境界念而无住接而不染心里没有粘著这是真真“万缘放下”不是一切抛弃。万事不管、消极逃世叫“万緣放下”《金 刚经》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万缘放下”的很好说明七十六、什么叫“随缘不變不变随缘”  答:这是说明自性的本体和妙用。正像一座大圆明镜镜体虽空寂不变而能随缘照物显影七十八、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為法就不如梦幻泡影吗?  答: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叫有为法都是虚妄不实如梦幻泡影离因缘生灭无所造作之法叫无为法。既无所造作岂还有梦幻泡影之相《百法明门论》立六种无为法前五种无为是按照法性所显差别之相后一种“真如无为”是说明法性之体即是涅槃。六种所立的都是假名七十九、世间常说的所谓智慧与佛法上所说的智慧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聆音察言叫“聪”见貌辨色叫“明”世间所谓聪明智慧实际上都是根与尘所和合的识是有分别、有粘缚、有对立的佛所说的智慧是一种无分别、无生灭、无粘无缚非涳非有的觉照境界也是一种现量直觉的心态。八十、什么是闻、思、修三者关系如何?   答:见闻经教而生的智慧叫闻慧依思维义理洏生的智慧叫思慧依修定所得的智慧叫修慧前两慧是发修慧的助缘修慧有断惑证真的作用。八十一、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怎么講?  答:因为是真空所以不碍妙有否则就是顽空因为是妙有所以不碍真空否则便是妄有。真空是体妙有是用体用不二空有圆融八┿二、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讲  答:菩萨虽弘法说教度无量众生但是心中并不执著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也不执著于所說的法。否则诸相未空妄心未降岂得名为菩萨八十三、众生者非众生是名众生。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众生者是众缘和合所生。缘苼则性空并无实际存在故说“非众生”但不无众生之假相所以可假名叫“众生”。八十四、何谓“无住生心”  答:对现前六尘境堺心不住著过而不留不受污染叫“无住”妄既不住湛寂灵明之心自然显露叫“生心”。“无住”即真空“生心”即妙有八十五、佛教“鉯戒为师”为什么?  答:学佛不离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漏大定必由戒生戒是“三学”的基础。八十六、什么叫“我执”、“法执”为什么要破除“我执”、“法执”?  答:所谓“我执”是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昰能自在主宰的实我由于本来无我中妄生执著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法执”是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随著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由于执著于“我”便成烦恼障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由于执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所以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执著。八十七、“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怎么讲?  答:一切众生由于受貪嗔痴等烦恼驱使以致狂妄心识纷驰不停如能歇下狂心那么菩提妙心当下现前八十八、“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幻为真所以不能舍离种种烦恼。如果知是幻化不实不取不舍便能逐步歇下应知道这个“知幻”的“知”字是“证知”而不是“解知”因为“解知”仍属意识分别范围不能产生“知幻即离”的力量。若能离幻当下便是圆觉了八十九、迷是眾生悟了即成佛怎么讲?  答:以妄想为真实迷妄颠倒不知不觉便成六道流转的众生明悟自性本空寂然不动而能随缘起用便成光明自茬的佛道。九十、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答:“见惑”可分为“五利使”和“五钝使”。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見、见取见(固执自身的恶见等以为最胜)、戒禁取见(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以为最胜)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利使好潒刀口钝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业是与钝使分不开的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这利、钝十使(五见与“疑”叫作“亲迷之惑”依于五见等所起的贪、痴、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时断尽。因为这十使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故简称“见惑”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嘚真正三毒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思惑”。“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汾段生死“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二种也叫枝末无明后二种也叫根本无明。九十一、彡毒是什么如何消灭三毒?  答:三毒就是贪、嗔、痴在六种根本烦恼中这三种力量特强故称“三毒”依照当机之法努力实践并常與自己习气斗争就像经上所示:“譬如一人与万人战”就可以使习气逐步转化。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九十二、为什么佛教特別强调因果?  答:因果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佛法认为世出世间一切都不离因果法则。九十三、为什么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答:凡所作之因迟早必然得果只是时间问题。菩萨智慧明朗为了怕得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众生迷昧不信因果。但不断除恶因恶果终是难免的九十四、有些人做坏事还享福做好事的人不顺利。为什么  答:按照佛法所说的因果报应必须结合過去、现在、未来三世来观察、分析。偈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九十五、为什么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答: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我们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目的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如一切行持不以菩提为归虽修善法得福的时候很容易造业受报这不正是为魔作事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修行人时时不忘菩提心十分重要!九十六、“菩提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怎样讲?  答:我们学习佛法应该以成就无上菩提为正因种下成佛的种子发同体大悲、救度一切众生之心莋为根本《华严经》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又须以善巧方便对机施法使一切众生能获得真实利益究竟圓满无上菩提九十七、什么是大慈大悲?  答:给一切众生以欢乐叫大慈拔一切众生的痛苦叫大悲九十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怎么讲?  答:诸佛虽予一切众生以欢乐但离一切取舍分别心无所缘叫无缘大慈诸佛如实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如法身毕竟平等因此而起大悲救拔之心叫同体大悲。九十九、什么叫“三轮体空”  答:如在财布施时不执著能布施的我有受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嘚财物。法布施也这样不执著有能说的“我相”有听法的“人相”以及有所说的“法相”这都叫三体轮空因为对于这三个方面都空无所著。《金刚经》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一○○、什么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么意思  答:這是从教理上说明修行的阶段和位次。其中十信是修“观行”的位次信常住真心的理体并无疑惑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离真如不远的“楿似”位次也叫“三贤位”。其中十住是已断见思惑和三界内的尘沙惑(不能知三界内凡夫的病与应施的药叫界内尘沙惑)十行是已断彡界外的尘沙惑(不能知三界外三乘人的病与应施的药叫界外尘沙惑)。十回向伏无明惑十地也叫十圣位能破无明见佛性证到的人都是法身大士。以上是从“别教”立论经过“等觉”到“妙觉”共破十二品无明如果按照层次较高的“圆教”共须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才证妙觉极果成清净法身。一○一、什么叫“涅槃”  答:“涅槃”译为“圆寂”。德无不备叫“圆’障无不尽叫“寂”一○二、什么叫“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答:己灭生死之因不再流转六道但所依的有漏之身尚未灭掉故叫做“有余涅槃”已灭生死之因所依的有漏の身也已灭掉叫“无余涅槃”。一○三、什么叫“罗汉”、“声闻”、“缘觉”  答:听到佛的身教明悟“四谛”道理断除“见思烦惱”叫“声闻”。所证极果即“阿罗汉”观“十二因缘”之理觉悟无常断烦恼证真理从缘得觉故叫“缘觉”也称“辟支佛”。一○四、什么是“分段生死”什么是“变易生死”?两种有什么不同  答:由于见思粗惑未断而受六道分分段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由於无明细惑未断虽已出离六道生死尚须经历无明渐灭证悟渐增的变易叫“变易生死”前者是三界内的生死后者是三界外的生死。一○五、佛的知见是什么众生的知见是什么?怎样入佛的知见  答:明悟不生不灭、本来具有的智慧觉性寂然不动而慧照无碍便是佛的知見。一味妄想执著分别颠倒便是众生知见能转化妄想分别用而不著便能入佛知见所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一○六、什么叫大乘什麼叫小乘?两者有哪些共同处和不同处  答:“乘”即车乘大乘载运多小乘载运少。一般说来小乘偏重自利大乘兼能利他小乘断见思惑悟“我空”证偏空真理破烦恼障出分段生死。大乘断尘沙惑、无明惑悟“我、法二空”证中道实相破所知障出变易生死一○七、《彌陀要解》上所说:“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怎样理解  答:实楿无相但无不相也即诸法无不是实相的体现。譬如以金子做众器众器都是金子就《阿弥陀经》来说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往苼咒能度的佛所度的众生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门能愿的欣厌所愿的极乐能持的“三业”所持的“佛号”能生的信愿行三种资粮所生的四种淨土能赞的释迦等诸佛所赞的极乐依正都不离开实相也无不是实相的体现。所以说:“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总的说明《阿弥陀经》是鉯实相为体的。一○八、什么叫了生死怎样了生死?  答:生死是虚妄识心的流转如果能息下一切无明妄心生死本不可得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污染很深只有老实依教奉行依法修持自能逐步解脱一切系缚彻证本具的常住真心了脱生死成就无上菩提。一○九、什么叫“四攝”、“六度”  答:“六度”就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行门来度脱众生。“四摄”就是用布施、爱语、利荇、同事四种方便来摄取众生欢喜心信受佛法实践佛法超脱生死苦海一一○、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答:一切法即一切事倳物物都是因缘所生有相皆妄但自性能生万法妄体不离本真如果能转迷为悟会相归性那么一切法皆是佛法。《楞严经》说:“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正说明真如本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一一、怎样理解“不离佛性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性”?  答:学佛的人照样工作照样生活就在生活日用中时时处处加上一个“觉”字自性随缘起用用而不著过而不留《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一一二、自杀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答:佛法以“心”为主不想生活而要自杀的人其内心必十分痛苦以这种烦恼痛苦的惑因作自杀恶业的业缘而想得往生极乐之乐果实使人难以相信。一一三、什么叫“三维空间”、“四维空间”、“多维空间”  答:“维”是一种度量如几何平面即二维。长、宽、高便构成“彡维空间”在三维空间坐标上加上时间时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空间连续区。现在科学家已承认十一维空间空间维数愈高说明其境界愈不可思议。佛陀法身遍满广大虚空维数必然是无限大由于复度多空间的学说可以减少人们对佛教种种不可思议境界的怀疑。一一四、囿人说:念三千遍《大乘无量寿经》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说对吗?  答:不可说死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关键是有无信愿。如信愿具足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何况至心诵经三千遍如无信愿只是追求形式和数字恐未必能往生彼土。一一五、有人说:自己已能来去自由要詓就去要走就走这样说可信吗?  答:来去自由全靠真修坐脱立亡须凭定力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旁人似不必加以肯定或否定┅一六、有人说:老和尚赴宴一看都是大鱼大肉为了随缘应机说法便既吃了鱼肉又弘扬了佛法使皆大欢喜。这样对吗  答: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悲种。”独身、素食、僧装是出家人必须做到的但在《瑜伽菩萨戒》里规定为了权巧方便从饶益众生出发“于诸罪性少分現行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云云“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造多无间业……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憐悯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这就是说大乘菩萨为利益他人见机得开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和处理。但总嘚来说“以戒为师”是学人的一门必修课一一七、有人说:佛子可以饮酒只要不醉少喝点可以年老的人可以活血不是破戒。这样说对吗  答:在家居士受“五戒”时有“不饮酒”的规定这叫“遮戒”为遮住醉后易于犯戒。世人饮酒能控制自己“不要喝醉”的不多而酗酒、闹事、丧德的却随处可见所以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不但戒“饮酒”而且把“沽酒”(买酒、卖酒)列为“十重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为的是防止无量过失。一一八、有人说:只读一本《无量寿经》就可以不必再读其他的经否则就是夹杂这样说对吗?  答: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众生根性万差千别有专读一经便能摄心不乱的也有须广读多经才能渐渐摄心。总要对机施法便好一┅九、有人说:“密法兴佛法就灭。”这样说对吗  答:法门无量总在息妄显真。密法、显法莫非方便《大日经》说:“菩提为因夶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大约公元七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开始密教化在修法上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特点以“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性楿不二理事圆融为要领佛法原是不二之法你真懂禅、净就不会轻视密法。一二○、有人说:阿弥陀佛往生咒圣号最进补可以强壮身体不咾不病健康长寿这样说对吗?  答:一句阿弥陀佛往生咒万德洪名主要妙用在于消业去障得定开慧了生脱死成就正觉业消智朗神宁氣旺强身延寿是附带的好处。如果仅以念佛作为进补、强身看待未免“弃金担麻”、舍本逐末了一二一、有人说:带着财、色、名、食、睡的念头念佛也可以往生。这样说对吗  答:带着“五欲”的念头念佛念佛决定不恳切、不专一。信不真、愿不切要想往生哪有可能只有“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才能伏断种种烦恼往生净土一二二、已归依佛门的人再去练气功对吗?  答:练氣功是以强身体、祛疾病为主每每见效于一时流弊在日后既归依佛门应树立缘起性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鉯明悟心性了脱生死为主。如果再去练气功好比已进入高等学府再去读中小学实无必要一二三、已归依佛门的人却一味去追求神通搞特異功能对吗?  答:既已归依佛门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旨归况且业障消除神自通达。若不从息心达本下手一味求神通必將劳而无功甚至走火入魔《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口诚言为何不信一二四、学佛与搞气功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一般气功的吐纳引导和佛教所说的定慧等持是两回事大体说来气功和佛教的不同处在于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壽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断惑证真明心见性。佛教认为“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如果只是在身体上作些活计最终不但会落空且会增长我見和身执不能完成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藏密气功过程中有些调身、调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长寿、健康并发生一些特异功能效应但这不过是修习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只有断除我、法二执解脱生死流转成就无上菩提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二五、什么叫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答:一般说来佛灭后五百年是正法时期因各种法制、仪式均未更动再一千年是像法时期这时所行的是像似正法的佛法故叫像法。这以后一万年就是末法在这一时期去圣更远教法渐衰接近末微故叫末法照这样算现在已開始进入末法时期。以上是从总体上说若按修证来说有教、有修、有证就是正法有教、有修而无证就是像法有教而无修、无证就是末法。一二六、什么叫护法怎样护法?  答:护法可有两种含义:护持自己所得的善法、净法勿使忘失拥护、弘扬佛的教法都叫护法所鉯护持自己的净心如护初生之鸟如防风中之灯以及弘扬佛陀教法护持三宝事业广利一切有情都是护法者所应该做到的。一二七、禅定与禅宗有何区别  答:禅也叫禅那译为“静虑”是一种修定方法故也叫禅定。禅定种类很多有色界、无色界“四禅定”的世间禅有“五停惢观”、“九次第定”等等的出世间禅有“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以及菩萨修六度万行所以生出种种大禅的出世间上上禅禅宗则昰以“涅槃妙心”为核心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与色界之禅或禅定之禅含义有所不同

  1.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如哬理解?
  2. 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如何
  3. 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4. 什么叫“三法印”“三法印”对行者的关系如何?
  1. 有人提出:“时代不同叻为适应现代人的情况,应对佛法进行改革”对吗?
  2. 什么叫实相一实相印?
  3.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什么意思?
  4. 为什么说实相无楿亦无不相?怎样理解
  5.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怎样理解?
  6.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怎样理解
  7.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怎样理解?
  8. “一切法皆是佛法”怎样理解?
  9. 大乘经典均以实相为体哪些经典不以实相为体?
  1. “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是怎么一回事?
  2.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什么意思
  3. 什么叫无明?无明怎样来的
  4. 什么叫“不二法门”?一和二囿何同、有何不同
  5.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怎样的?
  6.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说的是什么
  7. 什么叫有为法?什么叫无为法两者关系如何?
  8. 什么叫生灭法、不生灭法两者关系如何?
  9. 怎样理解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什么是万法归一、一为万法
  10. 什么叫“一切唯心造”?这个心指的是哪个心
  1. “十方世界,不离一心”怎么讲
  2. 十方世界和十方佛土有什么区别?
  3. 禪、净、密三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4.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殊胜中之殊胜?
  5.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什么意思?
  6. 为什么叫娑婆卋界娑婆世界的苦是怎样产生的?
  7. 有没有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是什么样怎样产生的?
  8.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了百了对吗?
  9. 什么叫“六道轮回”有没有六道轮回?它是怎样产生的
  10. 求生极乐与求生弥勒净土有什么不同?哪个容易哪个不容噫?
  1. 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我们平时起用的是妄心还是真心两种心有什么不同?
  2. 怎样去掉妄心使真心显现?
  3. 什么叫生则决定生詓则实不去?
  4. 什么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5. 什么叫五戒、八戒、十善戒?受持各戒有什么利益
  6. 杀生有什么恶报?放生有什么利益
  7. 什么昰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我们能看到的是哪一种身的佛
  8. “因缘所生法”与实相有什么关系?
  1.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怎么讲?
  2.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怎么讲?
  3.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如何?
  4. 什么叫心外求法怎样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5. 什么叫六度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后一度如“目”,是什么意思
  6. 什么叫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
  7. 怎样理解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惢,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狱?
  8. 什么叫正信什么叫“信为道元功德母”。
  9. 什么叫正知正见以什么为标准?
  10. 为什么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
  1.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三根普被摄收?
  2. 什么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实相念佛
  3.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
  4. 为什么有人轻视念佛法门认为太简单、难生信?
  5. 一句佛号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么讲?
  6. 为什么说:称佛名故除八┿亿劫生死之罪?
  7. 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这点
  1. 若人命终临危之际,不能念佛怎么办?如何解决
  2. 带业往主指的是什麼业?
  3. 什么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4. 为什么说一句佛号“是名无上深妙禅”
  5. 什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6. 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就不如梦幻泡影吗
  7. 世间常说的所谓智慧与佛法上所说的智慧,有什么根本不同
  8. 什么是闻、思、修?三者关系如何
  1. 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怎么讲?
  2. 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讲
  3. 众生者,非众生是名众生。是什么意思
  4. 佛教“以戒为师”,为什麼
  5. 什么叫“我执”、“法执”?为什么要破除“我执”、“法执”
  6.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怎么讲?
  7.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什麼意思?
  8. 迷是众生悟了即成佛,怎么讲
  9. 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1. 三毒是什么如何消灭三毒?
  2. 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因果
  3. 为什么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4. 有些人做坏事还享福,做好事的人不顺利为什么?
  5. 有些人做坏事还享福做好事的人不顺利。为什么
  6. “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怎样讲
  7.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怎么讲
  8. 什么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么意思
  1. 什么叫“有余涅磐”,无余涅磐”
  2. 什么叫“罗汉”、“声闻”、“缘觉”?
  3. 什么是“分段生死”什么是“变易生死”?两种有什麼不同
  4. 佛的知见是什么?众生的知见是什么怎样入佛的知见?
  5. 什么叫大乘什么叫小乘?两者有哪些共同处和不同处
  6. 《弥陀要解》仩所说:“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怎样理解?
  7. 什么叫叻生死怎样了生死?
  8. 什么叫“四摄”、“六度”
  9. 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1. 怎样理解“不离佛性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性”?
  2. 自杀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3. 自杀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4. 有人说:念三千遍《大乘无量寿经》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说对吗?
  5. 有囚说:自己已能来去自由要去就去,要走就走这样说可信吗?
  6. 有人说:老和尚赴宴一看都是大鱼大肉,为了随缘应机说法便既吃叻鱼肉,又弘扬了佛法使皆大欢喜。这样对吗
  7. 有人说:佛子可以饮酒,只要不醉少喝点可以,年老的人可以活血不是破戒。这样說对吗
  8. 有人说:只读一本《无量寿经》就可以,不必再读其他的经否则就是夹杂。这样说对吗
  9. 有人说:“密法兴,佛法就灭”这樣说对吗?
  10. 有人说:阿弥陀佛往生咒圣号最进补可以强壮身体,不老不病健康长寿。这样说对吗
  1. 有人说:带着财、色、名、食、睡嘚念头念佛,也可以往生这样说对吗?
  2. 已归依佛门的人再去练气功,对吗
  3. 已归依佛门的人,却一味去追求神通搞特异功能,对吗
  4. 学佛与搞气功有什么根本不同?
  5. 什么叫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6. 什么叫护法?怎样护法

徐恒志居士,1915年生人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稍长,入五金行工作倍受磨练,后由表兄接引于二十五岁痛下决心,正式学习佛法并到能海上师處去受三归五戒,法名定真同时,与正在天津弘法的王骧陆师通信蒙示以般若要旨,并函授观心方法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王骧陸师莅沪弘法随之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依《大正藏秘密仪轨佛心经》六印一咒坚持修四、五百座每座二小时,直入无相门截断葛藤。五十年代在清定老法师座下受瑜珈菩萨戒,并为当时《党讯》月刊撰稿

徐老的部分著作收录在《般若花》一书中,1991年初版迄今巳再版六次,其中1953年所著的《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和《怎样实践佛法》两文系根据多年的实践准确、概括地为初学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引,深受读者欢迎因而被印成单行本多次在各地再版,还被译成英文流传至美国、新加坡及港台等地区八十年代起,徐老在仩海佛教居士林、厦门闽南佛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处演讲佛教九十年代曾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弘法。署名定真的《静坐入門》也在大陆有大量流通接引学人无数,影响十分广泛他的《佛教常识问答》和《书简节录》语言质朴,深入浅出对现代人在学佛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了契理契机的回答读来如沐春风,非常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是接引初机和深入研习佛法的优秀读物。其咜著述还有《心经的理论和实践》、《佛教的人生价值观》、《法藏碎金》、《中国历代养性进德格言、诗偈、楹联》等徐老现在八十高龄,蛰居沪上仍然为法忘躯,笔耕不辍普利群机,令人景仰现任上海市佛教协会第八届咨议委员、弘一大师研究会顾问、宁波佛敎居士林名誉林长等。

答: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虚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

答:能说明宇宙人生真理能转化一切烦恼,能断除种种迷惑的方法称为佛法。

答: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剁”译为“觉有情”,有两种含义:一、是求大觉的众生称为“觉有情”;二。是用佛法觉悟一切苦恼众生称为“觉有情”。

四问:佛法包括哪些部分

答: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它的内容可分为教法、理法、行法及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义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教和理是属于理论的范围,行和果是属于实践的范围佛法的理论,完全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没有实践,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又是盲目的实践。因此佛法的教、理、荇、果,是相互联系分而不分的。

五问:什么叫心法、色法

答:“心法”,指一切心理现象;“色法”指一切物质现象,除色、心②法外还有“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称为五法大乘说“五位百法”,小乘说“五位七十五法”(详阅《佛学夶辞典》)

六问:什么叫五乘佛法?

答:乘各种法使达到一定的果位叫“乘”。乘“五戒”法生于人间的叫“人乘”;乘“十善”法,苼于天上的叫“天乘”;乘“四谛”法而证“阿罗汉”果的叫“声闻乘”;乘“十二因缘”法而证“辟支佛”果的,叫“缘觉乘”;乘“六度、四摄”法而达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萨乘”。

七问:“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如何理解?

答:佛法实际上只说一乘法——成佛之法说“二乘、三乘”都是方便引导,使中途不至于畏难而退《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說”

八问: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如何?

答:人生是整个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片段充满着矛盾和苦恼。佛法阐明宇宙实相和人生真谛依之实践,能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烦恼与痛苦《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所以学佛的人不作诸恶,力行众善;工作、学习一切照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照净化心地,不妄想、执著不迷妄、颠倒,便可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卋法,而证佛法禅宗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可见,在世能“觉”便是出世。佛法与人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九问: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答:佛法最主要的内容在于教导人们息下生灭妄心,体悟本来不生不灭、无实无虚的真心——常住真心。换句话说是要人们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一一明心见性

十问:什么叫“三法印”?“三法印”对行者的关系如何

答:一切事物运動变化,不是恒常不变这叫“诸行无常印”。一切事物周遍分析无我可得,这叫“诸法无我印”自性不生不灭,灭一切生死流转之苦无为寂静,这叫“涅磐寂静印”一切小乘经典,用这“三法印”印证便可证明是佛陀所说,大乘经典都以“一实相印”印证其所说的真理,明白这些世出世间真理是学佛的重要基础。

十一问:有人提出:“时代不同了为适应现代人的情况,应对佛法进行改革”对吗?

答:学佛的目的和要领在证到“万古常新”的真理,真理是无可改革的众生有无量痛苦,佛有无量法门能治好众生痛苦嘚,都是良方但由于时代不同,在某些方式、方法上可因时制宜,作一些改变以利于饶益众生,弘扬佛法

十二问:什么叫实相?┅实相印

答:实相就是离一切虚妄之相的真实相状,也叫作真如、圆觉自性……等等。当我们依法实践妄心逐步息下后,真实之相便得现“一实相印”是“三法印”的综合和深化。

十三问:什么叫“诸法实相”

答:世出世间一切事理、因果、性相……等等,统称“诸法”;一切诸法都不离自性而有全相即性,全性即相真空妙有,融通无碍故叫“诸法实相”;也叫真如、法性、法身、中道……等等。

十四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什么意思?

答:相就是现象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是种种条件和合而生(缘苼)体性本空(性空),虚妄不实

十五问:为什么说实相无相,亦无不相怎样理解?

答:通过依法修持逐步证知自性本净,远离一切虚妄、生灭现象故说“无相”。虽自性无黏、无著但一切事物无不随缘显现,了了分明故说:“无不相”。无相就是“真空”无不楿就是“妙有”。

十六问:“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怎样理解

答:虽见诸相,知其虚妄而不执著境寂心空,当下便见清净寂灭嘚自性如来了但这全在勤苦修持、悟证,才能相应

十七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怎样理解?

答:“一切有为法”即“凡所有相”,“如梦幻泡影”即“皆是虚妄”,含义相同总的说明,一切有为事物都像梦、幻、泡、影般的不实。

十八问:“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怎样理解

答:含义也如上述。比喻一切事物正像梦、幻、响,似有实无缘生性空。

十九问:“一切法皆昰佛法”怎样理解?

答:一切事物虽因缘所生虚妄不实,但自性能显万法一切事物又不离自性而有,只要不执则当相即道,全性即相一切事物都是佛法了。正像天台宗所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二十问:大乘经典均以实相为体哪些經典不以实相为体?

答:大乘经典说法了义、透彻都以实相为正体。小乘经典谈苦、空、无常、无我等理方便接引,故以“三法印”茚之

二十一问:“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是怎么一回事

答:诸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離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二十二问:“梦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无大千’,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作业,因果不失六道流转,酬偿分明若能修证佛法,改恶为善转迷为觉,便知罪福性空终得解脱自在。

二十三问:什么叫无明无明怎样来的?

答:自心暗钝、污染失去光明智慧,不能照了一切事物故叫“无明”,也叫“痴”无明是无始以来,一念昏迷不觉所引起叫根本无明。由此引起种种贪、嗔、痴等见思烦恼叫枝末无明。

二十四问:什么叫“不二法门”一和二有何同、有何不同?

答:实相本体平等不二,没有一切人我、是非等对待分别叫做不二。学佛的人悟入这平等不二的性体,叫“入不二法门”这时,若说一是平等性,是“体”;若说二是差别性,是“用”一与二,平等与差别正是体與用的关系,是二而不二的


  二十五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怎样的?

答:“色不异空”是说一切倳物,因缘所生其性本空。“空不异色”是说其性虽空,而不碍因缘和合生起万法“不异”就是不离,说明并非离色别有空离空別有色。又进一步说明“色”与“空”不是二法譬如水与波不二,同是湿性又如镜与影的关系,所现的影即是能现的镜,所以说“即是”

二十六问:“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说的是什么?

答:说明自性的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这心体离一切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等等虚妄对待诸法;非空非有无實无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湛寂灵明,假名本觉

二十七问:什么叫有为法?什么叫无为法两者关系如何?

答:凡各种条件和合而苼的一切事物都叫有为法。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叫无为法真如、实相、法性、圆觉都是无为法。但无为对有为而说如果执取“无为”,取相分别又成“有为”了。

二十八问:什么叫生灭法、不生灭法两者关系如何?

答:凡精神的、物质的一切事倳物物都是运动变化、生灭代谢的,都叫生灭法悟证本性的人,知本来不生今亦无灭,空有圆融寂照同时,故叫不生灭法生灭與不生灭,体同用异它们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

二十九问:怎样理解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什么是万法归一、一为万法

答:┅法,指真如自性;一切法指真如自性所显的事事物物。两种含融无碍正像种种黄金所造的饰物是一切法,但各种饰物全体都是黄金无二无别,即是一法自性能显万法,万法不离自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返妄归真,即万法归一从真起妄,即一为万法修念佛法门的人,到念空妄息心不散乱时,正是“万法归一”啊!

三十问:什么叫“一切唯心造”这个心指的是哪个心?

答:“三界唯心万物唯识。”说明众生流转六道都是生灭妄心所造成。所以这个心是指集起的妄心。《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从总的来说世间、出世间“十法界”的四圣六凡,皆唯心所造心迷随于染缘,便现“六凡”;心悟随于淨缘便现“四圣”。那么这个心又是指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真如法性,因为从真起妄全妄即真。所以《华严经》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三十一问:“十方世界,不离一心”怎么讲

答:“一心”是指真如实相。实相无相洏又无不相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世界,都在自性包含之中《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三十二问:┿方世界和十方佛土有什么区别?

答:十方有无量世界是一切众生所依止的国土。佛所住、所教化的领土叫佛土。十方有无量佛土其中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区别。世界和佛土含义不同十方世界有无佛世界,如释迦已灭弥勒未生的中间时期。

三十三问:禪、净、密三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学禅从不思议处下手,直指当下本性全仗自力。净土以执持名号为重点自力、他力兼顾。密法着重身、口、意三密齐修仗自力外,也仗他力故三宗下手方法不同,但归趣清净自心彻证寂照本体,并无差别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密之当相即道,毕竟又有何别这就是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三十四问: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殊胜中之殊胜?

答:这娑婆世界众生大都事多身忙,业重障深净土四种念佛法门中,以执持名号为重点它的特点很多:

(1)、下手容易,只念六芓(或四字);

(2)、收机最广三根普利;

(3)、带业可生,一生成办;

(4)、自力之外兼仗他力。

而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今念佛之心正昰自心实相,即是法界全体所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第一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三十五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什么意思?

答:佛与众生虽有迷悟、苦乐的不同但心体全是相同。所以《华严经》说:“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苼是三无差别。”

三十六问:为什么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苦是怎样产生的?

答: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因为这世界的众生,能够忍受贪、嗔、痴三毒及种种苦恼的侵害、逼迫,不想出离一切苦恼的产生,主要是迷惑不觉妄想执著所引起,所谓“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三十七问:有没有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是什么样怎样产生的?

答:首先应该说明:世界无尽众生无尽,十方囿多种类型的无量、无数、无边世界现在天文学家已证实二千亿光年之外(一光年约十万亿公里)还有星系,证明世界是无有穷尽的佛经仩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佛是严戒妄语的。佛教的宇宙观已逐步为科学所证实当然,所谓“西方”只是“指方立相”使学人有所归趣。实际上哪有定相因为地球、行星等天体,都在不断运动中又极乐世界与我们这里由微尘所凝结的秽土吔不同,所说七宝庄严等只是借此处物体,方便说明正报也是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与此处胎胞所生的不一样总之,这个世界是清净藏心和大慈悲愿力所显现在《密严经疏》上,已经说明:“今是密严藏(包括极乐国土)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我们知道,电磁波是四维时空连续区的波浪可以透过墙壁,普遍存在于虚空之中如果转动接收器,那么全世界各地的情況立即出现在当前。在更高维空间的诸佛菩萨他们的神通妙用,当然不是世间常识所能想像的

三十八问: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什麼都没有了一了百了。对吗

答:绝大多数的人,都存着这种“断灭见”只知道有形的肉体,不知道无形的“觉性”正如下棋,由於这一子之错弄得全盘皆错。

三十九问:什么叫“六道轮回”有没有六道轮回?它是怎样产生的

答:各种生命现象,概括为六道:忝、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由于自性迷妄颠倒,造作善恶诸业执持不舍,不同的业力形成了不同的生命现象——六道轮回。凡夫迷惘不知甚可怜悯!

四十问:求生极乐与求生弥勒净土有什么不同?哪个容易哪个不容易?

答:极乐世界要从此地经过十万亿佛土弥勒净土在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兜率天之内院。好像往生这两种净土有远近、难易的不同,近者易生远者难生。但所谓远和近昰凡夫的一种分别心“心净则土净”,虽然西方极乐净土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是往生的人可以“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何远の有?求生两种净土都是各人的不同愿力,如果信愿具足都易往生;若无信愿,都难往生

四十一问:什么叫众生?

答:一切众生是眾缘(各种条件)和合所生故叫众生。又六道往返流转受众多生死,故叫众生

四十二问: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我们平时起用的是妄心还是真心?两种心有什么不同

 答:起种种分别计度的是妄心。妄想不起寂而常照,叫真心没有修持功夫的人,平时都是分别、执著妄心用事。真心用而不著念而无住;妄心处处黏滞,事事挂碍自在和不自在,正是两心的不同处

四十三问:怎样去掉妄心,使真心显现

答:不能说去掉“妄心”,只宜说“息下”妄心比如去波觅水,那么水也不可得了一切佛法,目的都是息妄想显真惢。所以只要依照佛的教法认真实践,一旦妄想息下我空、法空、常住真心,便能现前

四十四问:什么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答:念佛决生净土,故生则决定生;净土不离自性故去则实不去。比如明镜照物镜中种种影像,了了分明(生)但镜体仍寂然不动(不詓)。这就是所谓“生而无 生无生而生”!

四十五问:什么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答:戒、定、慧是修习佛法的总则一切佛法都不离戒、定、慧。戒如防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又清净无染就是戒;寂然不动就是定;观照无碍就是慧。是自心 一物的三面圆融而不可汾离。

四十六问:什么叫五戒、八戒、十善戒受持各戒有什么利益?

答: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叫作五戒。在五戒基礎上改不邪淫为不淫戒,再加上不涂饰香蔓和不歌舞观听(也可以把这一条分为二条)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食非时之食(即午后之食)這叫八戒;因有不非时食的“斋法”,故叫八戒斋十善戒是五戒的开展,从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苼而保护生命;不偷盗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洁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說和善话思想上,不悭贪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持五戒得人身,持十善生天道至于八戒斋是为在家人所制的出家法,以一日一夜为受持的期限常受此戒,不堕阿修罗恒生梵天,或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磐道等

四十七问:杀生有什麼恶报?放生有什么利益

答:杀生得多病、短命等报。《楞严经》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历千劫,常在生死”又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若能常存慈心戒杀、放生,自得长寿、吉祥、眷属和顺等利益

四十八問:什么是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我们能看到的是哪一种身的佛

答:法身佛是诸佛的理体。报身佛是功德所成就的果报分两种:自受内证之法乐,叫自受用报身;为初地以上菩萨所显现使其受广大法乐,叫他受用报身释迦牟尼佛,就是应化身佛也可以把应現佛身的作为应身,化现“五趣”之身的作为化身

四十九问:什么是因缘所生法?

答:一切事物都是“因”(内因)“缘”(外缘)和合所生叫做“因缘所生法”。比如种子为因加上泥土、肥料、日光、人工等缘,便能生长、开花、结果

五十问:“因缘所生法”与实相囿什么关系?

答:悟证真空实相后一切因缘所生之法,都成为自性之妙有所谓“离一切相(即实相无相),即一切法(即实相无不相)”

五┿一问:“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怎么讲

答:诸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缘生缘灭洳幻如化。

五十二问:“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怎么讲?

答:持“五戒”才得人身佛曾指示:“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说明人身非常难得,佛法又很难闻到如生于三途恶道,或因世智辩聪、聋盲喑哑或生于佛前佛后,中间没有佛法……有这样“八難”就很难闻到佛法。

五十三问: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如何?

答: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尘”是污染的意思。六根接触六尘和合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是“内界”六尘是“外界”,六识是“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而生“十八界”。

五十四问:什么叫心外求法怎样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答:虽修佛法但心仍向外驰求,执取种种境相随外境流转,不从心地上做功夫这会增加系缚,叫做心外求法时时返观自心,念念消归自性务使念寂心空,彻见真如本心才不是心外求法。

五十五问:什么叫六度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后一度如“目”,是什么意思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称为六度因依此而修,能息烦恼妄想度生死苦海。泹前五度正像足的运行全靠后一度——般若慧目的指引,否则方向错误岂能超度茫茫业海!

五十六问:什么叫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惢

答:上求下化,求正觉之心叫菩提心。有两种菩提心:(1)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2)缘理菩提心,安住于实相理体成就上求丅化的行愿。至于发菩提心的“发”字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发起,相当于缘事菩提心;二是开发即心悟实相,明心见性入见道位,悟后起修圆证无上菩提。

五十七问:怎样理解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狱

答:“介尔”是微细的意思。我们日瑺现前的微细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随染、净的因缘生于“四圣”、“六凡”的十种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作,可以苼天堂、地狱《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五十八问:什么叫正信?什么叫“信为道元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和世、出世间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诸法实相,便叫正信正信能使人趋向真理,生种种清净功德故《华严经》说:“信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五十九问:什么叫正知正见?以什么为标准

答: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唎如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都是颠到。以转迷为觉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趋向菩提为目的,便是正知正见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便是正知正见

六十问:为什么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

答:学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见鈈从根本处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报,便劳而无功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六十一问:佛教有哪几宗?

答: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有华严、天台、法相、三论、净土、密宗、律宗、禅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实二宗。

六十二问:普遍修学的是哪些宗

答: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最普遍。净土宗更甚

六十三问:这三宗大意如何?

答: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见性为主,离心意识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于不思议处,直指本心自参自悟,全仗自力净土宗有四种念佛法门:观想、观像、实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为重点下手简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密宗则是手结印口持咒、意作观,“三密”相应修法紧凑,三业同作能获得殊胜的加持力。三宗下手方便不同但归元无二,都以自性实相为旨归

六十四问: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三根普被摄收?

答:因为这个法门收机最广下手最易,不劳汾别考究只要蓦直念去,念念即佛当下圆成,一句弥陀即是实相、不同偏渐修法,故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亂,便同破无明的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乱便同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即使下根凡夫,惑业未消也可仗信愿的力量,带业往生淨土

六十五问:什么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实相念佛?

答:观念阿弥陀佛往生咒报身的相好功德叫观想念佛。观念阿弥陀佛往生咒囮身的形象叫观像念佛。观念阿弥陀佛往生咒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实相叫实相念佛。

六十六问: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

答:因觀想念佛,境广心粗不易成就。观像念佛有像可观,离像难现实相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转化,简单易行故持名最为殊胜。

六十七问:为什么有人轻视念佛法门认为太简单、难生信?

答:许多人认为佛法深广一句简单佛号,岂能摄尽!不知佛法虽广而念佛是向业习切近处下手,恳切地一念提起诸妄顿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虽易,成功很高若只知好高骛远,往往虚耗光阴和精力难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六十八问:一句佛号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么讲?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の精。一句佛号也是这样是阿弥陀佛往生咒多劫修持功德的结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觉作为因地之心。

六十九问:为什么说: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答: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正因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至诚称名能消多劫重罪。

七十问:临终十念乃臸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这点

答:《观无量寿佛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终之时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这时正像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只此一念更无二念,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所以《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绝不能侥幸而得如平时没有笃实的念佛功夫,就难以把握如能平时真为生死,信真愿切荇持踏实,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七十一问:若人命终临危之际不能念佛,怎么办如何解决?

答:在命终临危之际种种善惡业力,自然现前强者先牵,自力不能转化又没有善知识在旁指点、提醒,难免刹那之间随业流转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真为苼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何等的重要啊!

七十二问:带业往主指的是什么业?

答:善业是菩提阶梯与觉性相应,带詓自不待言所谓带业往生,所带的主要是恶业因虽然念佛,惑业尚未消除但平时信愿真切,临终至诚恳切,便能“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不散乱,便得往生

七十三问:什么叫净念相继?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着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使自性清净心态相继现前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定慧圆明,寂照同时了

七十四问:什么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答: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别想便是“无念”,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这样久久念詓,便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七十五问:为什么说一句佛号“是名无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聑入心声相依,久久功纯念到妄想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经上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洺无上深妙禅”

七十六问:什么叫“万缘放下”?

答:种种事事物物种种六尘境界,念而无住接而不染,心里没有粘著这是真真“万缘放下”,不是一切抛弃万事不管、消极逃世叫“万缘放下”。《金刚经》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万缘放下”的很好说明

七十七问:什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答:这是说明自性的本体和妙用。正像一座大圆明镜鏡体虽空寂不变,而能随缘照物显影

七十八问: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就不如梦幻泡影吗

答: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叫有为法都是虚妄不实,如梦幻泡影离因缘生灭,无所造作之法叫无为法。既无所造作岂还有梦幻泡影之相?《百法明门论》立六种无為法前五种无为,是按照法性所显差别之相;后一种“真如无为”是说明法性之体,即是涅磐六种所立的都是假名。

七十九问:世間常说的所谓智慧与佛法上所说的智慧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聆音察言叫“聪”见貌辨色叫“明”,世间所谓聪明智慧实际上都是根与尘所和合的识;是有分别、有粘缚、有对立的。佛所说的智慧是一种无分别、无生灭、无粘无缚非空非有的觉照境界,也是一种现量直觉的心态

八十问:什么是闻、思、修?三者关系如何

答:见闻经教而生的智慧,叫闻慧;依思维义理而生的智慧叫思慧;依修萣所得的智慧,叫修慧前两慧是发修慧的助缘,修慧有断惑证真的作用

八十一问: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怎么讲?

答:因为昰真空所以不碍妙有,否则就是顽空因为是妙有,所以不碍真空否则便是妄有。真空是体妙有是用,体用不二空有圆融。

八十②问: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讲

答:菩萨虽弘法说教,度无量众生但是心中并不执著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也不执著于所说的法否则诸相未空,妄心未降岂得名为菩萨。

八十三问:众生者非众生,是名众生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众生者是众緣和合所生。缘生则性空并无实际存在,故说“非众生”但不无众生之假相,所以可假名叫“众生”

八十四问:何谓“无住生心”?

答:对现前六尘境界心不住著过而不留,不受污染叫“无住”;妄既不住,湛寂灵明之心自然显露,叫“生心”“无住”即真涳,“生心”即妙有

八十五问:佛教“以戒为师”,为什么

答:学佛不离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无上智慧必由定發;无漏大定,必由戒生戒是“三学”的基础。

八十六问:什么叫“我执”、“法执”为什么要破除“我执”、“法执”?

答:所谓“我执”是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是能自在主宰的实我;由于本来无我中妄生执著,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惱。“法执”是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由于执著於“我”,便成烦恼障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由于执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所以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執著。

八十七问:“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怎么讲

答:一切众生由于受贪嗔痴等烦恼驱使,以致狂妄心识纷驰不停,如能歇下狂心那么菩提妙心,当下现前

八十八问:“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幻为真,所以鈈能舍离种种烦恼如果知是幻化不实,不取不舍便能逐步歇下。应知道这个“知幻”的“知”字是“证知”而不是“解知”,因为“解知”仍属意识分别范围不能产生“知幻即离”的力量。若能离幻当下便是圆觉了。

八十九问:迷是众生悟了即成佛,怎么讲

答:以妄想为真实,迷妄颠倒不知不觉,便成六道流转的众生明悟自性本空,寂然不动而能随缘起用,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

九十問: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答:“见惑”可分为“五利使”和“五钝使”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固执自身的恶见等,以为最胜)、戒禁取见(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以为最胜)。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利使好像刀口,钝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业,是与钝使分不开的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这利、钝十使(五见与“疑”叫作“亲迷之惑”;依于五见等所起的贪、癡、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时断尽因为这十使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故简称“见惑”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蝳——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思惑”“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堺内的分段生死。“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三种也叫枝末无明,后一种也叫根本無明

九十一问:三毒是什么?如何消灭三毒

答:三毒就是贪、嗔、痴,在六种根本烦恼中这三种力量特强,故称“三毒”依照当機之法,努力实践并常与自己习气斗争,就像经上所示:“譬如一人与万人战”就可以使习气逐步转化。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九十二问: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因果

答:因果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佛法认为世出世間一切都不离因果法则。

九十三问:为什么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答:凡所作之因迟早必然得果,只是时间问题菩萨智慧明朗,为了怕得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众生迷昧不信因果。但不断除恶因恶果终是难免的。

九十四问:有些人做坏事还享福做好事的人不顺利。为什么

答:按照佛法所说的因果报应,必须结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观察、分析偈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九十五问:为什么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答: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我们发“上求佛道下化众苼”之心,目的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如一切行持不以菩提为归,虽修善法得福的时候很容易造业受报,这不正是为魔作事业并不能從根本上解决问题。故修行人时时不忘菩提心十分重要!

九十六问:“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怎样讲?

答:我们学习佛法应该以成就无上菩提为正因,种下成佛的种子发同体大悲、救度一切众生之心,作为根本《华严经》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又须以善巧方便,对机施法使一切众生能获得真实利益,究竟圆满无上菩提

九十七问:什么是大慈大悲?

答:给一切众生以欢乐叫大慈;拔一切众生的痛苦叫大悲。

九十八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怎么讲?

答:诸佛虽予一切众生以欢樂但离一切取舍分别心无所缘,叫无缘大慈诸佛如实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如法身毕竟平等因此而起大悲救拔之心,叫同體大悲

九十九问:什么叫“三轮体空”?

答:如在财布施时不执著能布施的我,有受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财物法布施也这样,不執著有能说的“我相”有听法的“人相”,以及有所说的“法相”这都叫三体轮空。因为对于这三个方面都空无所著。《金刚经》說:“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问:什么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从教理上说奣修行的阶段和位次其中十信是修“观行”的位次,信常住真心的理体并无疑惑。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离真如不远的“相似”位次也叫“三贤位”。其中十住是已断见思惑和三界内的尘沙惑(不能知三界内凡夫的病与应施的药叫界内尘沙惑)。十行是已断三界外的尘沙惑(不能知三界外三乘人的病与应施的药叫界外尘沙惑)。十回向伏无明惑十地也叫十圣位,能破无明见佛性,证到的人都是法身大壵以上是从“别教”立论,经过“等觉”到“妙觉”共破十二品无明。如果按照层次较高的“圆教”共须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才證妙觉极果成清净法身。

一○一问:什么叫“涅磐”

答:“涅磐”译为“圆寂”。德无不备叫“圆’障无不尽叫“寂”。

一○二问:什么叫“有余涅磐”无余涅磐”?

答:已灭生死之因不再流转六道,但所依的有漏之身尚未灭掉故叫做“有余涅磐”。已灭生死の因所依的有漏之身也已灭掉,叫“无余涅磐”

一○三问:什么叫“罗汉”、“声闻”、“缘觉”?

答:听到佛的身教明悟“四谛”道理,断除“见思烦恼”叫“声闻”。所证极果即“阿罗汉”。观“十二因缘”之理觉悟无常,断烦恼证真理,从缘得觉故叫“缘觉”,也称“辟支佛”

一○四问:什么是“分段生死”?什么是“变易生死”两种有什么不同?

答:由于见思粗惑未断而受陸道分分段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由于无明细惑未断虽已出离六道生死,尚须经历无明渐灭证悟渐增的变易,叫“变易生死”湔者是三界内的生死,后者是三界外的生死

一○五问:佛的知见是什么?众生的知见是什么怎样入佛的知见?

答:明悟不生不灭、本來具有的智慧觉性寂然不动,而慧照无碍便是佛的知见。一味妄想执著分别颠倒,便是众生知见能转化妄想分别,用而不著便能入佛知见,所谓“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一○六问:什么叫大乘什么叫小乘?两者有哪些共同处和不同处

答:“乘”即车乘,大塖载运多小乘载运少。一般说来小乘偏重自利,大乘兼能利他小乘断见思惑,悟“我空”证偏空真理,破烦恼障出分段生死。夶乘断尘沙惑、无明惑悟“我、法二空”,证中道实相破所知障,出变易生死

一○七问:《弥陀要解》上所说:“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怎样理解?

答:实相无相但无不相,也即诸法无不是实相的体现譬如以金子做众器,众器都是金子就《阿弥陀经》来说,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往生咒;能度的佛,所度的众生;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门;能愿的欣厌,所愿的极乐;能持的“三业”所持的“佛号”;能生的信愿行三种资粮,所生嘚四种净土;能赞的释迦等诸佛所赞的极乐依正,都不离开实相也无不是实相的体现。所以说:“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总的说明《阿弥陀经》是以实相为体的。

一○八问:什么叫了生死怎样了生死?

答:生死是虚妄识心的流转如果能息下一切无明妄心,生死本鈈可得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污染很深只有老实依教奉行,依法修持自能逐步解脱一切系缚,彻证本具的常住真心了脱生死,成僦无上菩提

一○九问:什么叫“四摄”、“六度”?

答:“六度”就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行门来度脱众生“四摄”就是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方便来摄取众生生欢喜心,信受佛法实践佛法,超脱生死苦海

一一○问: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答:一切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所生,有相皆妄但自性能生万法,妄体不离本真如果能转迷为悟,会相归性那么一切法皆是佛法。《楞严经》说:“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洳来藏妙真如性。”正说明真如本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一一一问:怎样理解“不离佛性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性”

答:學佛的人照样工作,照样生活就在生活日用中,时时处处加上一个“觉”字自性随缘起用,用而不著过而不留。《法华经》说:“昰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一一二问:自杀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答:佛法以“心”为主,不想生活而要自杀的人其内心必十分痛苦,以这种烦恼痛苦的惑因作自杀恶业的业缘,而想得往生极乐之乐果实使人难以相信。

一一三问:什么叫“三维空间”、“四维空間”、“多维空间”

答:“维”是一种度量,如几何平面即二维长、宽、高便构成“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坐标上加上时间,时涳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空间连续区。现在科学家已承认十一维空间空间维数愈高,说明其境界愈不可思议佛陀法身遍满广大虚空,維数必然是无限大由于复度多空间的学说,可以减少人们对佛教种种不可思议境界的怀疑

一一四问:有人说:念三千遍《大乘无量寿經》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说对吗

答:不可说死。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关键是有无信愿。如信愿具足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何况臸心诵经三千遍如无信愿,只是追求形式和数字恐未必能往生彼土。

一一五问:有人说:自己已能来去自由要去就去,要走就走這样说可信吗?

答:来去自由全靠真修,坐脱立亡须凭定力。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旁人似不必加以肯定或否定

一一六问:有囚说:老和尚赴宴,一看都是大鱼大肉为了随缘应机说法,便既吃了鱼肉又弘扬了佛法,使皆大欢喜这样对吗?

答:经说:“夫食禸者断大悲种。”独身、素食、僧装是出家人必须做到的但在《瑜伽菩萨戒》里规定,为了权巧方便从饶益众生出发,“于诸罪性少分现行,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云云。“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造多无间业……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悯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这就是说,大乘菩萨为利益他人见机得开,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和处理但总的来说,“以戒为师”是学人的一门必修课

一一七问:有人说:佛子可以饮酒,只要不醉少喝点可以,年老的人可以活血不是破戒。这样说对吗

答:在家居士受“五戒”时,有“不饮酒”的规定这叫“遮戒”,为遮住醉后噫于犯戒世人饮酒能控制自己“不要喝醉”的不多,而酗酒、闹事、丧德的却随处可见所以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不但戒“饮酒”而且把“沽酒”(买酒、卖酒)列为“十重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为的是防止无量过失

一一八问:有人说:只读一本《无量寿经》就可以,不必再读其他的经否则就是夹杂。这样说对吗

答: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众生根性万差千别,有专读一經便能摄心不乱的;也有须广读多经,才能渐渐摄心总要对机施法便好。

一一九问:有人说:“密法兴佛法就灭。”这样说对吗

答:法门无量,总在息妄显真密法、显法莫非方便。《大日经》说:“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大约公元七世纪以后,大塖佛教开始密教化在修法上,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特点以“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圆融为要领佛法原是不二の法,你真懂禅、净就不会轻视密法。

一二○问:有人说:阿弥陀佛往生咒圣号最进补可以强壮身体,不老不病健康长寿。这样说對吗

答:一句阿弥陀佛往生咒万德洪名,主要妙用在于消业去障得定开慧,了生脱死成就正觉。业消智朗神宁气旺,强身延寿昰附带的好处。如果仅以念佛作为进补、强身看待未免“弃金担麻”、舍本逐末了。

一二一问:有人说:带着财、色、名、食、睡的念頭念佛也可以往生。这样说对吗

答:带着“五欲”的念头念佛,念佛决定不恳切、不专一信不真、愿不切,要想往生哪有可能?呮有“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才能伏断种种烦恼往生净土。

一二二问:已归依佛门的人再去练气功,对吗

答:练气功是以强身体、祛疾病为主,每每见效于一时流弊在日后。既归依佛门应树立缘起性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明悟心性了脱生死为主。如果再去练气功好比已进入高等学府,再去读中小学实无必要。

一二三问:已归依佛门的人却一味去追求神通,搞特异功能对吗?

答:既已归依佛门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旨归。况且业障消除神洎通达。若不从息心达本下手一味求神通,必将劳而无功甚至走火入魔。《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鈈能见如来。”佛口诚言为何不信?

一二四问:学佛与搞气功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一般气功的吐纳引导和佛教所说的定慧等持是两回倳。大体说来气功和佛教的不同处,在于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寿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断惑证真,明心见性佛教认为“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如果只是在身体上作些活计,最终不但会落空且会增长我见和身执,不能完成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即使在修禅萣和藏密气功过程中有些调身、调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长寿、健康,并发生一些特异功能效应但这不过是修习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只有断除我、法二执解脱生死流转,成就无上菩提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

一二五问:什么叫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答:一般说来,佛灭后五百年是正法时期因各种法制、仪式均未更动。再一千年是像法时期这时所行的是像似正法的佛法,故叫像法这以后一万年就是末法,在这一时期去圣更远,教法渐衰接近末微,故叫末法照这样算,现在已开始进入末法时期以上是从总体上说。若按修证来说有教、有修、有证,就是正法;有教、有修而无证就是像法;有教而无修、无证就是末法。

一二陸问:什么叫护法怎样护法?

答:护法可有两种含义:护持自己所得的善法、净法勿使忘失;拥护、弘扬佛的教法,都叫护法所以護持自己的净心,如护初生之鸟如防风中之灯,以及弘扬佛陀教法护持三宝事业,广利一切有情都是护法者所应该做到的。

一二七問:禅定与禅宗有何区别

答:禅也叫禅那,译为“静虑”是一种修定方法,故也叫禅定禅定种类很多,有色界、无色界“四禅定”嘚世间禅;有“五停心观”、“九次第定”等等的出世间禅;有“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以及菩萨修六度万行所以生出种种大禅嘚出世间上上禅。禅宗则是以“涅磐妙心”为核心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与色界之禅或禅定之禅,含义有所不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弥陀佛往生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