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歌曲100首中的「觉悟」「觉性」,是什么意思

,代表你、我、他,一个人就是一个波浪,而波浪是跟整个大海是一体的,把整个大海又作更大的解析,大海就是整个的法界,整个法界里面是包含「空」,还有现象界的一切。大海就像整个无变无际的「空」,所有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现象界的一切就是波浪。波浪是代表现象界的一切,因为「空」没办法画出来,大海是代表宇宙的本体空,波浪是代表现象界,再把它缩小到每一个人,一样都是大海里面的一个波浪。如果你有「自我」,「自我」就把它封闭起来了,当你有「自我」,有我是、我能、我慢,就是在海洋里面,一个「自我」把它封闭起来,就是我、我是、我能、我的……,圈圈框框内的就是我的,框框外的这些,又要抓很多的我的、我的、我所。你的视野视线没有打开,就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面,没有拉开视野去看到整个海洋,因此活在「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里面。
  问题是,你不知道我的波浪是从哪里来啊!我来自哪里?我要回归到哪里?你的生死大事没办法了悟啊!所以,因为你封闭起来,结果就会变成一口死的井水。因为你的生命被「自我」把它封闭起来之后,跟整个海洋、整个大自然没有在脉动,本来是有啦!因为你的「自我」都一直抓住,结果这座井水就变成进来的,渐渐比较减少了,然后就会慢慢形成一座干枯的井水,它会渐渐的减少、减少。因此,年纪渐渐大之后,你面对的「哇!糟糕!我的生命快用完了,我的蜡烛快燃烧没了……」故而渐渐会触及到「黑洞」,然后内心的不安、内心的苦、内心的恐慌就会渐渐出来了。有的人就告诉你:「要赶快修啊!然后就可以找到、到大海那边……」你本来是在大西洋,但是你不知道啊!就认为说人家告诉你是来自于太平洋,你好好修,下一世就可以投生到太平洋去,就可以找到你的家,到那里就有人告诉你家在哪里……。于是你这个波浪,就一直修、一直修……,希望将来能够到太平洋去,到那边就有人告诉我家在哪里?……。
  这些都是比喻!让大家去体会到很深的。不然你就在想:怎幺看到左邻右舍他们都是这样的恐慌?他们就是这样的死亡?哇!那个波浪怎幺起来又消失了?看到我自己也会起来又消失了,结果就在那里很恐慌啊!很怕自己消失,就在那里好好一直修、修;修,希望将来能够不生不死,将来可以成为肉身菩萨、都不死,结果就拼命修……。或是要拼命修……,然后修得神通广大,当我神通广大之后,就可以把「无常」去除掉。我用一些法力、用一些咒术、用一些符术,就可以把旁边的「无常」去除掉。海洋的潮流怎幺可以流呢?这样流我会怕啊!这样我很不喜欢,这边的波浪怎幺又冲击过来呢?冲击过来这样我会怕啊!冲击到我啊!所以就会用一些念咒、催符、加持……,就要跟整个海洋在对抗。这个比喻是很深,要慢慢地去体会,我们常常都在做这样的工作,为伊消得人憔悴,都是很正常的过程。
  当有一天,就像佛陀走过这一条路之后,告诉你:你的问题、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就是在这一层薄膜,设若「自我」綑绑住,放不开我是、我能、我慢,你的苦、你的不安就存在。你一直把自己框框起来,就不知道家在哪里。所以,我们在这次的九天的禅修里面,后半段就是协助大家如何溶入「无为」?怎幺样做到「无为」?然后体会整个法界的法流。当你的「自我」真正愿意放下、愿意把它彻掉,真的愿意大死一番,过去通通归○,当然说要完全放下,不要躲在「自我」里面,你要去看整个周遭的世界,要把视野拉开、心胸拉开,去看到整个周遭的大千世界,才能照见到你所处的是什幺样的位置,此时「自我」看到整个法界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看到自己跟这整个大海的密切关系,才会渐渐地心甘情愿要放开,就是渐渐地臣服法界。
  当他这样慢慢体悟之后,就是经过闻、思、修的阶段,然后慢慢地去体会到整个法界的关系,「自我」慢慢的放开、放掉。当你真正的无我、无为,你只是放开。结果整个法界法流都跟你一起脉动,这时候才体会到什幺叫做不生不死。我这个波浪有生有灭,但是当我消失的时候,只是溶入大海里面,没有真正的死啊!再来,当我波浪形成,也不是我波浪本身在决定,那是很多的因缘形成,才有这个波浪的产生。当我这个波浪要消失,也不是我这个波浪本身在决定,那是整个海洋潮流、整个法界的因缘,才让这个波浪消失。但是,消失也不是真正的断灭,它只是又溶入法界的大海里面。至于溶入法界大海里面之后,法界大海要怎幺样运用,那是法界大海的事。
  对于有人问说:「佛陀您大般涅槃之后,跑到哪里去呢?」佛陀对这方面的问题是不回答,这是「十四无记」,为什幺把它归入「十四无记」?当你的「自我」撤除掉,你愿意全然的放开,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这时候你的生命就会从本来是死的这口井水,变成一个活的泉水,你的生命就会变成一口活的泉水,因为整个法界的法流不断川流而过,而且这整个法界都是充满着生命力,因此你的生命都是会很新鲜,而且充满着法喜。你才会从死的这口井水变成活的泉水,泉涌不断啊!所以,解脱者没有去到哪里,不是跑到哪里去啊!如果你还想跑到哪里去,就是有来有去,你的内心都会抓得很苦,他只是当下如实去看到跟整个法界的密切关系,看到整个真理实相之后,于是全然的放开。
  全然的放开,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当下我是什幺样的一个形状,我就全然扮演当下的角色,你看他都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就是体证到「无来无去」,我不必要去到哪里才解脱,我当下就是解脱啊!当下就自在啊!因为他有看到整个法界,于是心与空相应,当下现起的是什幺样的波浪,或是现起的是什幺浪花,我随顺缘起、随顺因缘。当他了解整个实相之后,他就反璞归真,就是溶入整个法界反璞归真,不会在那里装神弄鬼。当你了解到跟整个法界的关系,然后再回来看到:哇!旁边周遭的这些众生,左邻右舍这些众生,他们都是一个一个「自我」抓得很紧,然后在那里苦啊!苦啊!……。当你看到众生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之后,自然就会大慈大悲悯众生,自然就会想说有因缘,愿意来协助这些众生,让他们能够看清真理实相、让他们能够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醒过来、让他们能够现世就大安心大自在。
  当你全然放开之后,事实上是无所得、无所失,当你无所得、无所失,真正全然的放开,整个法界都在庆祝你,法界活的泉源都在供应你,因此解脱是很潇洒、很自在的。而且他是大慈大悲协助众生醒过来、出离苦海。
  经文第二节也都是讲说真正能够解脱自在,就能够自利利他、自他俱利。【法义分享】缘起法、现象界都是生生灭灭。要从世俗谛,再深入看到第一义谛;要从缘起法,再深入看到非缘起法。能体证到不生不灭的空,才能断生死流。若问「空」在哪里?「涅槃界」在哪里?「彼岸」在哪里?如同海中的鱼,不知身在大海中,而拼命找寻「大海在哪里?」如果你没有找寻过,是不知道你就是在涅槃海之中。因此,经过一番不断的找寻,后来你就能够大彻大悟。当一个人真正了悟生死大事、断生死流,必然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自利、利他、自他俱利,那是必然之事,而且是自然流露的,是不必勉强造作的。
  (第三节)「世尊告诸比丘:我已解脱人天绳索,汝等亦复解脱人天绳索。汝等当行人间,多所过度,多所饶益,安乐人天,不须伴行,一一而去」我今天也到另一个地方人间游行。「我已解脱人天绳索」佛陀就告诉大家:我已竟解脱自在,出离三界了!不受三界束缚,成为解脱自在的人。汝等呢?也已经解脱人天绳索,已经成就阿罗汉了。所以你们这些人「当行人间」,当你能够出三界之后,又要能够入三界、出入自在。「汝等当行人间」倒驾慈航回来普渡众生的意思,深入世间去跟众生广结善缘、协助众生出离苦海,「多所过度,多所饶益」就是协助众生出离苦海解脱自在,「安乐人天,不须伴行,一一而去」,当你真正成就阿罗汉之后,能够独当一面,「不须伴行,一一而去」,因为都是能够展现大无畏的精神,但是却没有我慢,只有大慈大悲,愿意跟众生无条件、无所求的分享法喜而已。
  佛陀也是一样,不是说叫你们去,而自己就在家里面翘着腿,佛陀还是一样到处去告诉众生一条解脱之路。所以,最初的弘法就是这样,没有所谓的宗教事业,大家都是很单纯的告诉众生解脱道而已。「解脱人天绳索」就是出三界,已经证到无学位的阿罗汉,必须是了悟生死大事,对三界已没有任何的抓取。以佛陀的标准--要成就无学位的阿罗汉才能游化一方。三果以内的都还在有学位、还有无明与我慢,也就是还没有完全觉醒过来,还没有彻底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实相,生死大事仍未彻底解决。三果以内可以当助教,但是还没办法独当一面。像这一次禅修,协助大家如何以「无为法」,然后溶入「无常法流」里面,然后再怎幺样去溶入「空」、去看到「空」,然后去体会空中生妙有,以及去体悟到心与「空」相应,然后随顺缘起。
  当你真正去体悟到,你就会有法喜,但是不要忘了这是一个「入流」的开始,身、心要很柔软,才能够入流;要归○,才能够入流,用「无为法」才能够入流。当你入流之后,因为不够稳定,要把那一种稳定度,让它从点、线、面扩大,到后来是全然跟整个法界的法流一体。当你体证到此阶段之时,真正来到无修、不用修行,到哪里都是跟整个法界法流在一起,而且里面是没有我慢的。但是,你不要想说:我现在就不用修行。记得!如果你还没有完全臣服法界、还有我慢、还有苦、还有内心不安,你都要继续再用功。当你真正发现到你臣服整个法界,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完全消失、完全断除,法喜不断。到后来,当你真正体会到「无修」的时候,就会体会到要修行都是一种我慢。但是,只要你还有苦、还有不安,你说:『你说修行是我慢,我现在就不用修行啊!』这是大我慢,你是用一个大我慢在去砍我慢,因此不要自欺欺人,你真正到家了没有?我们要问问自己,尤其心静下来好好的扪心自问,只要我们还没有真正了悟,就要虚心的学习,不要怕说把缺点暴露出来,就会变成好像可耻。如果你的「自我」都还抓着,就要把这些缺点不足都暴露出来,然后虚心的学习,有一天你就真的能够解脱自在。
  真正觉醒过来、了悟宇宙人生实相、已达无学无为的解脱者,都能独当一面、安乐人天、利益众生。
  (第四节)佛陀就告诸比丘:「如舍利佛比丘,智慧,大智、分别智、广智、无边智……」也就是「止观双运」开智慧,真正解脱者的智慧展现出来,而且他是「少欲知足」,因为他觉得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体会到整个法界的法流都是如此在供应我们、如此的泉涌不断,所以他就这样「少欲知足」、「柔和无争」。一个解脱者不会去跟人家作一些不必要的见诤,只是跟众生作法上的分享而已。「愍念生萌、然炽正法、与人说法无有厌足」一个解脱者、成就阿罗汉的人,就是自然大慈大悲悯众生,「与人说法无有厌足」,这里面没有我慢的展现,不是一直抓着人家、一直要告诉人家,让你知道我多幺行、我证量多幺高,这里面都是我慢在作祟。他是一种大慈大悲,只要众生愿意找解脱法,我就是无条件、无所求的跟大家分享。因此,批评阿罗汉识自了汉,都是误解或是以讹传讹。
  (第五节)有一位天子告诉佛陀,事实上这里面是有忌妒心的,就说:佛陀啊!你「断一切钩锁」你是一个解脱自在的人,「牟尼无有家」你是处处无家、处处家的人,「沙门(佛陀)着教化」你这幺积极要去弘法度众生,「我不说善哉!」我觉得我不喜欢这样,我觉得你这样不太好,因为我觉得你还没有到家、还不够格,你应该怎幺样……。事实上,这里面是含有一种忌妒心,其实一般修行人、一般众生,如果没有真正要解脱,听到有解脱者出来跟你讲解脱法,你是不喜欢、不高兴的,如果不是真正要解脱,你不会高兴的。因为你是一直在巩固那个「自我」,你是想要听那些如何让你巩固「自我」,让你有实现「自我」成就的那种法。真正的解脱法,却是要拆掉你那个「自我」的保护。
  所以,如果你没有要解脱,真正听闻到那种解脱法,你会不高兴、不快乐,而是会排斥、不信。等于说跟佛陀泼一些冷水,于是佛陀就回答,「世尊说偈回答:『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真的是对世间看得很深、很深,「其有智慧者」大彻大悟的人,「孰能不愍伤?善逝哀悯故」「善逝」是解脱者、随时归○的人、佛陀、一个真正解脱者。因为一个解脱者看到众生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自然生起卑悯之心,因此「常教授众生」,风尘仆仆、南奔北跑在所不辞,只要能协助众生出离苦海,无条件、无所求愿意与众生分享。「哀愍众生者,是法之所应」大慈大悲的展现,一个真正体悟真理、体悟实相,真正解脱自在的人,自然会流露出这样的德相,都是不假造作、不假勉强。真正有修有证、解脱自在,你走在弘法路上,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但是,你不会跟人家争、不会跟人家抢、无诤。在无诤之中,就是愿意默默无条件的跟众生分享。
  【法义分享】「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当你真正醒过来、上到彼岸,就会大彻大悟--原来苦海中的众生,都在互相催眠、互相缠缚。上到彼岸才会相信--往昔的颠倒梦想,原来都是在「海中凿河」。从此了悟「无学、无修、无为」的真义。一个解脱者以前也是在苦海里面一个浮浮沉沉的众生,当他醒过来之后,发现涅槃彼岸就在这里,再看左邻右舍、一般的众生,都是互相在催眠,这样要怎幺样才能够解脱?要到哪个大海去,才能够找到你的家?到哪个大海去,你才能找到大师啊?你要怎幺样修,才能够对抗潮流?才能够对抗无常?你要怎幺样修,才能够避开那个海浪啊?……都是这样一直在跟整个法界在对抗,一直在跟「无常」对抗,一直在跟「无我」对抗,这是一般很容易犯的问题。
  但是,不管你再怎幺样对抗无常、对抗无我,大自然法则不会屈服在你这个波浪之下,你一个波浪想要改变大海,可能吗?你一个波浪想要改变整个潮流,想要改变无常、想要改变无我,可能吗?那只是自讨苦吃啊!所以,有智慧的人就是去看到这整个实相,从此不再惧怕无常、也不再惧怕无我,而且当他了悟真理实相之后,也体悟到不生不死,因此他是全然的放开、全然的信任交给整个法界,生命很洒脱自在。所以,耶稣就讲说:我是上帝派我来的,死后呢?我是回归主怀啊!涵义都很深啊!当你去了解整个法界之后,解脱者的潇洒、境界才能够出来,真正了悟生死大事。
  这就是为什幺佛陀要他的弟子们成就无学位的阿罗汉后,才可以独当一面的出去弘法。因为如果还有「无明」(证到三果还有「五上分结」)、还有「我慢」的翳膜遮障,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这种现象不但世俗人如此,修行团体、宗教团体也是普遍存有此种现象。大家静下心来好好去看、好好求证,是不是这样呢?师父抓弟子、弟子抓师父,只要这个师父还有「我慢」、还有自我意识,都会抓啊!师父抓弟子,弟子抓师父,偶像的崇拜;宗教抓信徒,信徒抓宗派,信徒呢?又是心外去求法,求心灵的依靠,一直向心外求安心之道,宗派的信徒都容易成为这样。所以,只要一有抓取,真理就极易被扭曲、被变质。觉醒过来上到彼岸的智者,看到众生在颠倒梦想、在苦海中浮沉,孰能不愍伤。所以,那种大慈大悲之心,很自然就会流露出来。真正的觉醒者--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现在介绍最后一堂的幻灯片--反璞归真,还有解脱自在、知足感恩、大慈大悲。这是代表「自我」,觉得我很高、很大,我比其他的又高、又大,于是在人我比较里面,比出他比别人大,「自我」就很膨大。旁边这个呢?它觉得我比人家矮、比人家瘦小,人类常常在「自我」比较二元对立的情况之下,不是自卑、不然就是我慢,因此常常在卑慢与我慢的世界里面,都是因为没有去看到跟整个法界的密切关系,你能够长的这幺高大,也不是我能,那是整个地、水、火、风、空的孕育。
  一般众生没有修行、没有学佛,我们常常都是在看别人的脸黑,我这一棵树就在取笑别人:哈哈!你怎幺长得这样?!又怪又丑啊!这一棵又在取笑别人:你怎幺长得这样?!……都是在讥笑别人,还有看别人脸黑,「哇!你的脸好黑啊!……」都看别人的阴影。这一边也是在讥笑你,你的阴影、你的脸黑还是一大堆啊!然后这边也在取笑他。我们众生没有回来反观,没有回来净化我们自己,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脸黑,看不到你脚下的影子,你都只是在看别人的脸黑,然后在那里人我比较。所以,当你在看他、讥笑他,反过来他也就在笑你:你怎幺长得这幺丑?!你怎幺长得这幺怪?你怎幺这幺多黑啊?!……一样都在彼此取笑。这都是一般的众生,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返回来净化自己、看自己,你要返回来看自己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哇!你的脸没有比别人白……」你的贪瞋痴、我慢、影子、十个结,「自我」所投射出来的影子,就是那些贪瞋痴、我慢、十个结。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修行很厉害,我现在很高了,我现在能够成唯一,我万法可以归一……。
  但是,不管你的修行再怎幺高,你再怎幺神通广大、比别人高很多,只要你还有「自我」,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存在的。你万法归一,还是不知「一」归何处啊!如果看不到你跟整个空、整个法界的密切关系,你是在「自我」的世界里面,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就会继续存在着。所以,当你有「自我」,尤其是单独面对自己、宁静下来之时,就会发现很多的苦、很多的不安。年轻的时候有年轻时候的苦;当在发展事业的时候,在上班的时候,又有上班方面的压力,有家庭的压力、有小孩的压力,各种压力、各种的苦把你压得这样好苦啊!你看:哇!怎幺又这样?一直在抓你的梦幻世界,抓你所想要的,偏偏很多都是没办法如你所愿。如果你喜欢玩股票,就被整个股票指数方面的,让你的心上上下下、起起伏伏。如果你的心不能找到安止处,整个社会的一些现象,种种天灾人祸、社会的动乱现象,就让你的心不安啊!苦啊!
  这两个就是代表众生,你在大海旁边,不能跟大海溶为一体,就在那里展现自我,那一个圈圈框出来了,我是、我能、我慢,然后「无常」一来,就会惧怕,就想要反抗他。所以,你要赶快啊!能够逃得掉的、你就逃,逃不掉的就设法把它消除掉。于是用一些符术、咒术、法术啊!要把它消除掉。但是,法界不会臣服于你这个小我,还是一样照打你啊!照样过来啊!所以,当你有自我的时候,常常被法界的「无常」风浪跟「无我」的风浪,把你打得昏头转向,你的自我越大,你的苦就越多。这是大蟹王,展开有三公尺长,如果没有去看到自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份子,认为:喔!我今天已经修行到这幺高、这幺厉害了,我在事业上已经这幺有成就了,我已经高升到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了,很大、很大,结果这样我慢产生,苦就产生啊!能不能去看到你是大海中的一个波浪、一只动物。我们今天整个闻思到后面就是要切入,让大家去了解你跟整个法界的关系。
  如果能够看到你的存在是要靠整个大海、整个陆地,包括海底、还有空气,各种因缘形成,你才能够存在,「我慢」很快、很快会消失。而当你了解实相之后,这时候你是会跟整个大海一起脉动,然后不会有「我慢」的,「我慢」就会消失。所以,一定要去看到你的生命跟这整个大自然--地、水、火(太阳、还有阳光)、风、空的密切关系,要拉开我们的视野,如果只是躲在海底里面,就像躲在井底里面,不愿意让自己的过去大死一番,你没办法跳脱出来。今天能不能站在比较高处,拉开视野去看看,你原来只是海中的一个波浪,不管你的长相怎幺样?别人认为你多幺好看或是多幺丑。
  这是狮子鱼,身上插满十八般武艺,但是要去看到你就是在海中游来游去的一条鱼,你的存在都需要整个法界的因缘具足,你才能够存在。因此,要拉开我们的心胸、拉开我们的视野,去看到你就是这大海中的一个波浪,他也是大海中的一个波浪,现象界的一切都是大海中的一个波浪,都是整个无边无际的虚空里面的一个缘起现象,你不能否定现象界的存在,它是缘起有啊!但是他又会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不管它怎幺变化,就是在这整个「空」里面,在这整个大海里面。所以,你要看到、要照见到你所处的位置;要照见到你跟这整个大海的关系,你就是这一个波浪。当你能够去体会到你跟整个大海的关系,就能够在海中像天使一般的快乐,在法界里面游来游去。
  这是天使鱼,要看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波浪,不要说:啊!我这个波浪快要消失了!我很恐慌!我要赶快去投靠我后面这比较大的波浪……。你要去投靠谁?你要去抓谁啊!佛陀就跟我们讲: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认清这整个法界的实相之后,当下你是波浪的时候,你就扮演波浪,当下因缘形成浪花的时候,就努力扮演浪花的角色。你的生命是全然的活在每一个当下,当下该扮演什幺,就会好好扮演你的角色。如果你在公司当一个主管,你就是扮演你主管的角色,但是这里面没有我慢。在公司里面你是个小职员,就当下把你的工作做好,这里面没有卑慢。家庭里面你是扮演父亲的角色、扮演母亲的角色,你就好好的扮演他。不是带着公司里面主管的权威回到家里面,然后又要小孩子服从,要小孩子照着你的口令、照你的命令,不会这样!你会看你当下是扮演什幺样的角色。
  当下因缘形成浪花,我就缘起嘛!心与空相应、随顺缘起,当下要扮演出漂亮的浪花,我就扮演出来,整个要形成这些,也不是我能,不是波浪本身在决定,那是整个法界的因缘。所以,不管我扮演什幺样的角色,我就全然的活在当下。当我是波浪的时候,波浪这是生住异灭,波浪的消失。但是当我消失的时候,一样知道我是回归这个大海,并不是真正的断灭啊!这样很信任、很全然的溶入大海,生命才是到达不生不死。当我是白云的时候,我一样就是扮演白云的角色,到处游山玩水啊!我白云要飘到哪里?也不是白云本身在决定啊!风就是我的脚啊!风也不是我叫它来、它才来啊!风是整个法界的一份子,因为有风的这个脚,因缘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我也没有抗拒。
  这一张是下大雨,因缘形成,天上的白云现在要成为雨滴降下来,我一样全然接受。白云看起来好像是消失,事实上它形成雨降下来,也没有真正的消失,它只是变化,然后形成雨之后,它一样啊!不管我是天上的云,或是地下的雨、地上的水,都一样啊!扮演我当下的角色。好好把你的角色扮演,众生有需要雨水的时候,你就拿去喝嘛!需要灌溉的时候,你就拿去用嘛!一样我到哪里,都可以自利利人、利益众生。所以,不管是天上的白云、或是地上的水,我都是微笑啊!都带着笑容,眼睛、鼻子、嘴巴,它都带着笑容,我是跟法界溶为一体,你要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我要形成什幺样的型式,我就形成怎幺样啊!当你没有自我的时候,是很活泼的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
  所以,是云、是水都可以、都好。当你了悟生死大事之后,「小我」有生有死,但是我们要看到整个法界,「小我」是有死,代表整个死亡,但是整个法界还是一样,这一边死、那一边又再生,同样都在荣总里面,一样每天有人在死、有人在生。所谓不生不死,一定要看到整个法界,然后才体会到它能够让这树叶长大、也能够掉落下来,但是我落叶还是落叶归根,我们要飘到哪里去?海浪升起、海浪消失,海浪消失还是回归大海。所以,除了看到「无常」以外,还要看到「无我」与不生不灭,都在告诉我们落叶归根,来自哪里、回归哪里,来自法界、回归法界。当我是清翠的时候,我就清翠的竹子活着,当因缘形成这样的时候、树叶落尽的时候,我还是一样全然的存在。法界里面也不是因为你没有树叶,然后就排斥你、把你摔出去,没有啊!整个法界还是一样包容着。不管是生是死,整个法界都是包容着。
  这张幻灯片里面,我一样展现出自然的艺术之美,有没有看到?当我是命终的时候,就安然的躺下来休息,躺下来之后,再来要怎幺样,那是法界去应用,但是他不会消失。当我绿叶满树的时候,我就全然的开着,当我形成是这样的时候,我一样没有自卑。你不觉得这也是很美的艺术品吗?它在法界里面,不要以为它是死啊!当然,我们认为绿叶就是活的,没有绿叶就是死的,那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如果从整个法界来看,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啊!他也是一个艺术品啊!它也是法界里面的一个现象。你能够全然的活在当下,才能够体会到何谓没有生、没有死。法界能够让我生、也会让我安息,但是不管生生灭灭,我们要去体会到「空」不生不灭。有不生不灭的「空」,才能够让整个法界在那里生生灭灭的变化。所以,法界能够让众生「死」、能够让众生「生」;能够让众生「生」、也能够让众生休息。这不是任何大法师所能够做到的,只有这整个的法界大师才能够做。
  所以,众生都是这法界里面的一份子,如果没有了悟生死大事,你就会惧怕死亡的。如果没有了悟生死大事,没有看到整个法界,河水流到这里的时候,这边是大海,当你流到接近大海的时候,你会很恐慌啊!因为就好像是一个寿命越来越接近老、死的阶段,就好像一条河流,流到后来接近大海的时候,就好像这一条河流的寿命快要消失、快流入大海。如果没有了解整个大海对你生命的重要,你的生命一直流,流到海口的时候,你就会很恐慌,你会很害怕,你会很怕死,你会贪生怕死、然后想要逃,那个苦都永远存在。
  如果你能够了悟这整个法界,了悟无常、了悟无我,然后去体悟到不生不灭,你就会很欣然的溶入整个大海里面。当你有「自我」,看不到这整个法界,你就会很惧怕、你就会很害怕黑洞。当你没有「自我」,看到整个法界的时候,整个因缘形成怎幺样?我来到这里,都是全然接受啊!不管怎幺样生生灭灭的变化,但是「空」都提供一个不生不灭的舞台、无边无际的舞台,让现象界的在这里生生灭灭变化。有日出、有日落,不管这现象界怎幺样的变化,无边无际的虚空就是提供你宽广的舞台,让日出、日落,过程都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一直在流动变化。不管潮起潮落、朝代的更改,「空」还是依然如故,还是不生不灭,因此我们要去看到「虚空不碍白云飞」,虚空不会去阻碍白云飞,虚空又能够生妙有。
  我们要去体悟到心与「空」相应,而外相随顺缘起。如果你能够看到整个法界,清醒活在当下,处处都可以去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南瓜的变化、变化,这样的变化过程你都去看到,赞叹整个法界的玄妙,不是说这个没什幺!就算你成为再有名的大师,也没办法无中生有,唸唸咒、持一些咒语、做一些法术之后,就无中生有变出一个南瓜,我是不可能。我们慢慢去看,才会看到:哇!法界的地、水、火、风、空,这样交叉配合应用之后,竟然会变换出这幺精采的花花世界,缘起甚深。所以,当你看得越深,你就会越佩服啊!因此要停下来慢慢去看。本来你不以为什幺,慢慢去看就会臣服法界。
  有的人也许就讲:这是我们用种子把它种进去,这是我们照顾的……。这里面你又看不到背后整个法界,这样就解析两点,第一个你的种子是怎幺来的?从哪里来?你能够找到第一因吗?要看到连手上所拿的这一粒种子,都在是宣说缘起甚深,就算种子是你把它种在地上,你有在浇灌,但是还是需要靠大地--种在地上,还有水、太阳、空气,还有空间、肥料这些的长养,才能够变换出来这些。所以,慢慢去看到这些之后,才会看到人类所能做的,都只是一些雕虫小技、是一些助缘。然后你要看到整个法界,哇!真的是魔术大师!有的人会说:这样会不会形成人类的自卑?认为说这样我就没有什幺啊!错了!包括你生命的存在,都是法界里面的缘起甚深,这是法界整个恩赐、礼物,只是你要深刻去看到,连这里面都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都在告诉我们缘起甚深。
  不管你的修行境界再怎幺高,不可能无中生有去创造这一朵花,不靠这整个法界,也没办法让它开花结果,因此我们要回归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师。大家要以大自然为师,要去看到什幺叫做无常?什幺叫做无我?因为佛陀也看到自己修行再怎幺高、再怎幺厉害,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去创造,也不可能不靠大自然而存在。因此,要体证「无我」都很快,整个法界的奥妙,就能够长出这样的青菜,前面是绿色、白色的高丽菜,这是紫色的,不是人为去把它染色,你说种子里面就有这些基因,但是种子又是怎幺来?都是要去看到整个法界的奥妙,法界的奥妙这些都能够结出累累的果实,果实里面又有酸甜苦辣,这幺多彩的变化。
  今天有跟大家提到,我们要回归到以法界为师,慢慢越看越深之后,最后才能够回归整个法界,你看甜的就是甜的,同样的地、水、火、风,它就能够变出这些甜的出来,也能够变出辣的,你平常觉得「这也没什幺!我在吃辣椒,我喜欢这口味的辣椒……」能不能去看到整个法界的因缘形成之后,酸甜苦辣都可以。真的把心宁静下来回归到法界、回归到大自然来看,去看到缘起甚深,看无常、无我,真正看懂这些,经典文字都可以放下。当你去看到结出累累的稻穗,又能够长养、养育众生,看到这些的时候,当然我们也感恩容忍,感恩众生众因缘的形成,但是你会去看到这整个背后地、水、火、风、空,整个法界的奥妙。所以,慢慢地把你的心胸扩大,不再只是看到农人种这些稻米,然后认为有收成、是我用钱去买啊!我吃得就很心安,还要感恩其他什幺?……这样就是没有把视野打开。
  所以,我们要把视野拉开,去看到整个法界的孕育,再看到整个「空」,要看到整个法界这幺的奥妙,能够变化无穷。当你能够去看到整个法界的奥妙、看到缘起甚深,然后了悟整个生死大事,你也可以学它一样翘着脚。事实上,你会大事已毕、解脱自在。刚才那是高丽蔘、很像人形,这燕子竟然能结出像一只猫的窝巢,慢慢地去看。法界竟然能够变出这样的地、水、火、风,变出这样多采多姿的叶子,不要说:这没什幺啊!这我看过啊!你看都只是看外表而已,没有真正去看懂「无上甚深微妙法」。当你的心越宁静下来去看,有时候你去看像稻米种种这些,要再返回来问自己:我自认那幺行、那幺能,我能造出来这个吗?你要问自己啊!当我是、我能、我慢在展现之时,你要问问自己:我能够创造出这些吗?我问我自己:我是不可能啦!
  这是变化多采多姿的彩叶鱼,整个法界就是艺术品,要去看到法界艺术品,抬头要去看到你脚踏大地,然后头顶青天,浸泡在整个「空」里面,从最平凡、平淡里面,当你的心越静下来,会去看到很玄、很妙,这是七玄竹,当你的心有静下来之时,去看那个大木块,它竟然又变成石头了,而且这个石头就是玛瑙石,木头又变成玛瑙石出来,都是整个法界在孕育啊!法界这样变一变之后,又开出这幺漂亮的莲花出来了,你真的会去看懂大自然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一样可以花开见佛悟无生,要把原来狭小心胸、二元对立,我们要能够超越,要能够包容一切,这些都是相当高的一个境界,你要能够包容所有的二元对立,不管是美国人也好,不管是阿拉伯人也好,不管以色列人也好,或是犹太人也好,或是巴勒斯坦人也好……,我们以无量的慈悲心来善待他们。
  当然,很重要的就是说,要真正先从爱你自己开始做起,不要摧残你的生命,要爱护你自己,所谓「爱」不是抓取生命的那种爱,是不一样啊!要真正尊重你的生命,因为你自己的生命,本来就想快乐、想解脱,想自在,所谓爱你自己是让你自己能够早日开悟,解脱啊!自在啊!才是真正爱自己。当你真正见法,然后爱自己,里面是没有我慢、没有抓取的,它是充满着感恩,珍惜而没有抓取,你能够超越二元对立,不管它开什幺花?你都让它们灿然的开花着,而且都是去欣赏它们。
  一个解脱者是生活的艺术家,不管你是什幺样的叶子,同样的地瓜叶,你是绿色、它是紫色,我一样赞叹啊!欣赏啊!而不是说绿的才是好,或是说紫的才是好,其他的就不好,你看这是白天鹅、这是黑天鹅,不管你是白、是黑,法界都是平等心的善待牠们、对待牠们,能不能把你原来二元对立那些撤除掉呢?像法界一样平等心的来善待一切众生呢?黑天鹅正在跳天鹅舞,牠前面是白天鹅,白天鹅也不是白天鹅牠本身要决定白的,黑天鹅也不是黑天鹅本身决定要黑的,都是法界的因缘。所以,不管是黑、是白,大家都和平共存,法界也都同等的包容。如果我是一朵太阳花,我就成为一朵太阳花全然灿烂的开着,我不去跟人家比大比小,不是说跟别人比,比我小、就产生我慢,不会这样!如果我是一朵小小的花,也不必去跟太阳花比,法界让我是这样的花,我就全然的感恩、全然的知足,然后活在当下。
  当下我是什幺样的身分,我就全然开花着,因此不要自卑,你没有自卑的权利,不管别人怎幺取笑我,我就是快乐的活着,别人笑你丑得像圆仔花,他要怎幺取角,那是他的事啊!所以,不要以为说我比较矮小,我怎幺样啦!我的脸相长得怎幺样,人家会取笑……,不要做太多不必要的预设,你就是这样活着。每个众生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要去除那些我慢,也去除那些卑慢,当下法界让你是怎幺样的一个存在,法界不会亏待你,你就好好全然的开花,不管别人认不认识我,我就在海边一样灿烂的开花,你不懂我的名字也没关系,我就是当下全然的活着。
  一方面去看到「空」、看到法界这些,然后智慧眼打开,你心安自在,也随时能够协助众生,就像一座灯塔、佛光普照,就像灯塔能够去协助众生出离苦海,能够从法界最平凡、平实、平淡里面,然后去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处处都是处在极乐世界里面,都在天堂里面。从最平凡、平实、平淡里面,去看到:哇!缘起甚深啊!法界能够长养这些稻米、稻谷,来养育众生,然后又有山、水,这样多采多姿的变化,而虚空又能够包容整个法界。如果我是这一朵花,虽然这个花是小小朵,但是我不自卑,也感恩整个法界让我在这里,好好的缘起甚深存在,而能够感恩知足、反馈法界,这些小小花也是一样在这里庄严法界。如果你能够去看到这些,然后把心胸、视野拉开,看到整个法界这些,处处所在的,就像在极乐世界里面。
  因此,涅槃彼岸,不要到他方世界求,就在当下。如果你的体悟这些证量够,你的心能够与空相应,然后随顺缘起,就像你是我这个背后的太阳,就是愿意无条件、无所求的,来跟众生分享,不管云怎幺样遮住,怎幺样遮障,没关系!我随顺缘起啊!也没有挫折。不管云再怎幺样遮障,我还是一样依然放光;当云去之后,一样灿然的开着、灿然的放光,不会因为一些挫折,然后就这样心灰意冷。真正「无我」,就不会有所谓的挫折,当你又出三界之后,回到滚滚红尘里面,一样是充满着感恩。别人未必知道你解脱,但是你的内心里面,是很安详、很快乐的,因此再回来这滚滚红尘里面,你又会以一种很客观、很宽大的胸襟,心与「空」相应,就会像景福门在这里,看着潮起潮落,看着世代变迁,但是我依然心与「空」相应,能够随顺缘起,不因为外在境界的改变,就随着苦恼、烦恼。
当下觉得该做什幺,然后对众生比较有益助,你就去做!但是不会受到那些境界的影响,于是就能够心与「空」相应、随顺缘起,而能够如如不动。所谓「如如无动」,不是什幺事情都不去做,而是你的心不会被外境所转动,你的心能够这样随顺缘起。当一个解脱者,了悟整个法界,看你在做什幺的当下,就不会有我慢,不会有我是、我能,因为看到「小我」的存在,都是需要靠整个大自然--地、水、火、风的养育,因此你会充满着感恩的心,每一个脚步、每一个呼吸,能够有两条腿可以走路,也是很感恩。你有双手可以做工作,就是很感恩;你能够呼吸,也是感恩法界。当你体会越深,我慢的降伏就越快。所以,慢慢地去体会到,你就是在法界大爱的怀抱之中,因此你处处会知足、感恩,而且大慈大悲悯众生,自然的流露、自然的展现。
第三六章  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一 杂  三四七(三四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就十种力,得四无畏,知先佛住处,能转梵轮,于大众中震师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诸比丘!此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乃至其人悉善显现。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习……所谓大师面前,亲承说法,寂灭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觉。是故,比丘!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我今出家,不愚不惑,有果有乐……」
◎「先佛住处」在哪里?就是回归到空、溶入空海。如同波浪消失后,溶入大海。无所在,无所不在。
◎一切来自于空;一切也终必回归到空。
◎缘起法、现象界都是生生灭灭。要从世俗谛,再深入看到第一义谛;要从缘起法,再深入看到非缘起法。能体证到不生不灭的空,才能断生死流。
◎若问「空」在哪里?「涅槃界」在哪里?「彼岸」在哪里?如同海中的鱼,不知身在大海中,而拚命找寻「大海在哪里?」。
  二 杂  三四八(三四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来比丘!善出家、善得己利,旷世时时得生圣处,诸根具足,不愚不痴,不须手语,好说、恶说堪能解义。我今于此世作佛,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说法寂灭、涅槃、菩提正向、善逝、等正觉。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诸比丘!难得之处已得,生于圣处,诸根具足,……乃至纯大苦聚集;……纯大苦灭。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如是出家,不愚不痴,有果有乐,有乐果报……
◎当一个人真正了悟生死大事、断生死流,必然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自利、利他、自他俱利,那是必然之事。
  三 杂  一○八四(一○ 九六)
  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已解脱人天绳索,汝等亦复解脱人天绳索。汝等当行人间,多所过度,多所饶益,安乐人天,不须伴行,一一而去。我今亦往郁鞞罗住处人间游行。……
◎「解脱人天绳索」也就是出三界,也就是已证到无学位的阿罗汉。
◎以佛陀的标准--要成就无学位的阿罗汉才能游化一方。三果以内的都还在有学位、还有无明与我慢,也就是还没有完全觉醒过来,还没有彻底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实相,生死大事仍未彻底解决。
◎真正觉醒过来、了悟宇宙人生实相、已达无学无为的解脱者,都能独当一面、安乐人天、利益众生。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教汝:如舍利弗比丘,智慧、大智、分别智、广智、无边智、捷疾之智、普游智、利智、甚深智、断智、少欲知足、闲静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柔和无争、去恶辩了、忍诸言语、叹说离恶、常念去离、愍念生萌、然炽正法、与人说法无有厌足。
◎若批评阿罗汉是自了汉,那都是误解或以讹传讹。
  五 杂  一二三七(五七七)
  时,彼天子即说偈言: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断一切钩锁,牟尼无有家,「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
  沙门着教化,我不说善哉!」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愍伤?
善逝哀愍故,常教授众生;
哀愍众生者,是法之所应。」
◎「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当你真正醒过来、上到彼岸,就会大彻大悟--原来苦海中的众生,都在互相催眠、互相缠缚。上到彼岸才会相信--往昔的颠倒梦想,原来都是在「海中凿河」。从此了悟「无学、无修、无为」的真义。
◎这就是为什幺佛陀要他的弟子们成就无学位的阿罗汉后,才可以独当一面的出去弘法。因为如果还有「无明」、还有「我慢」的翳膜遮障,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
◎「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这种现象不但世俗人如此,修行团体、宗教团体也是普遍存有此种现象。师父抓弟子,弟子抓师父;宗教抓信徒,信徒抓宗派。只要一有抓取,真理就极易被扭曲、被变质。
◎觉醒过来上到彼岸的智者,看到众生在颠倒梦想、在苦海中浮沈,孰能不愍伤。
◎真正的觉醒者--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阿含解脱道次第问&答》目录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
第三章 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
第十七章 生信 发出离心
第十八章 欲神足 正精进
第二十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
第二十五章 五根、五力
第二十六章 善用七觉支
第二十八章 止观双运开智慧
第三 十 章 证果次第
第三十一章 最后的五大关卡
第三十二章 涅槃、无为、空
第三十三章 成道、成佛、解脱自在
第三十四章 溶入一体世界
第三十五章 至人只是常——返璞归真
第三十六章 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一、探讨真理实相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1.扩大心量,打开视野,放下过去的知见,归零,让自己从新再来。
2.认真闻思,把修行的线路理顺清楚,建立正知正见,把握住方向。
3.要有求真求证的精神。
二、怎样理解“自净其意”?
答:净化自己的意根,也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清除错误的观念、知见,和贪、瞋、痴、烦恼,提升智慧,认清真理实相。
三、十个结是怎么样来的?
答:根本结——自我,设计出由“自我”衍生出来,由粗至细的十个结。同时设计出四个果位,让众生由浅到深的去断结、证果。
四、怎样理解修行过程——点、线、面、虚空?
答:修行从自己开始,个人是点,家庭是线,社会是面,法界是空间。
五、修行是从“不知不觉”提升是什么?不知不觉是展现是什么样子?后知后觉?
答:从不知不觉提升到后知后觉,再到先知先觉。不知不觉的展现是怨天尤人、怪东怪西。后知后觉是从别人的痛苦;别人的老、病、死里有所感悟。
答:归零就是把过去错误的知见放下,超越原来的思想范围、思考模式、判断方式,重新认清佛法、真理。过去的我是、我能、我慢,统统归零,让自己重生、新生。让心变得很柔软,让贪瞋痴的心镜平整下来,能够如实看到真相。归零是让我们不带成见、不带偏见,没有贪瞋痴。归零是让我们打开无限的视野,如实看清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而解脱自在。
七、为什么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答:因为我们常常被错误的观念所误导,但又不知道,背负着许多框框,把自己套住了。错误的观念都来自于自己的贪爱、抓取、无明,以至于颠倒梦想。
八、什么是明心?什么是见性?
答:明心,就是开发明觉,让动荡的心停下来,静下来,也就是醒过来。让心静下来,没有贪瞋痴,心如一面明亮的镜子。见性,见到三法印,见到大自然的法性、真理、实相。
九、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答: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远如此。
十、为什么说净土就在当下?
答:净土不在心外,不在他方世界,就在当下、现在。“心净佛土净”,内心的净化,贪瞋痴的止息才是真正的净土。
十一、我们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苦来自哪里?
答:来自于我们不了解三法印;不了解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被很多幻相所迷惑住。有抓取,不安、苦就产生了。
十二、什么叫迷信型、信仰型、智慧型的宗教?各占比例多少?
答:迷信型:不断祈求各种神、各种佛、各种菩萨加持、消灾、保佑、发财,占60%。
信仰型:精神的寄托,心灵的安慰,占30%。
智慧型:重视求真求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回到自依止、法依止,占10%。
答:①、《杂阿含》;②、《中阿含》;③、《长阿含》;④、《增一阿含》。
2、什么叫阿含解脱道次第?
答:空海师父依据《阿含经》,给我们总结、归纳、整理出的修习解脱道的方法、步骤。
第 1—6章是属于人天善法,培植善根福德因缘的阶段。
第 7—17章是属于闻思正法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第18—27章是实修的内容跟方法。
第28—34章是实证,证果的内容与方法。
第35—36章是解脱道跟菩萨道合一的具体展现。
3、为什么修行解脱要把握现在呢?(3页)
答:学佛修行不要说:等我什么时候在修行,等我事业有成之后再修行,等我退休之后,等我几年之后……未必有那个机会啊!修行解脱就是在现在,要把握当下,把握现在。
4、净土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
答:西方净土的思想是佛灭后五百到七百年间所酝酿出来的,当时在印度西北部,由印度文化,波斯文化,罗马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也是文化的大熔炉,因这个地区是属于游牧民族,他们飘泊不定,又寄望于来生会更好,需要用最简便的方法,让心灵得以安慰。佛教化俗的法师们,为适应这种需要,只好运用权说,用一些方便法,让大家来听闻与修行,让当地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待因缘成熟后,再告诉他们究竟法,然而到后来,竟然拿方便当究竟了,后来人不知道以前的实况,于是净土的思想就形成传播开来。
5、佛教历史上十分遗憾的事情是什么?(6页)
答:玄奘大师用生命求法,然而带回中国的却是唯识体系,并没有挖到原始佛法的宝贝,这是很可惜的事情,我们今天有因缘能学习到原始佛法,比玄奘大师幸运多了,所以大家应好好地珍惜!
6、空海师父对我们的三个承诺是什么?
答:①、如果大家有心在实修实证上下功夫,你给我一年,我给你至少证初果的回馈。
②、真正具有正知正见之后,进入实修,不用几个月,就可以实际体证到三法印、四圣谛。
③、如果能够好好下功夫来闻思,这半年到一年时间,可以节省修行十年的时间。
7、空海师父对大家的五点希望是什么?
答:①、希望大家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就能切入掌握到佛法的核心、掌握到究竟法、掌握到真正的解脱道,然后又能包容一切的方便法,进入到超越一切宗派的视野、胸襟、这样就不会有大小乘之分,也不会再有宗教、宗派之争。
②、希望大家学习让过去的归零,这是每天要学习、要做的。
③、希望大家好好跟着释迦牟尼佛所走过的解脱道的次第、步骤、逐步深入,我们本身要真正见法、证果、体悟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更彻底把生死大事、生死之谜、生死轮回完全解开,到达究竟解脱。
④、希望我们这一门课程,不是属于学术的探讨,不是一些知识、知见的传授,而是让我们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真正要迈向解脱。
⑤、希望大家要有科学家求真求证的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要迷信,更不要盲目相信,除非经过你实际去求证、去体悟、你才相信。
8、空海师父给我们的建议是什么?
答:如果你决心要修行,决心要解脱生死轮回,空海给你由衷的建议。先花一些时间、下功夫好好深入熟读这本书,然后进行实修、实证。当你证到初果再回来看这本书,你会有更深的体悟,也会发现到更多的宝藏,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的宝藏图,这是涅槃彼岸的宝藏图。
9、证初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6页)
答:证初果之前,一定要有慈悲心,没有大慈大悲的柔软心,是无法证到初果的。
10、什么叫开悟?(7页)
答:能够体证到三法印的无常无我,对苦无我有深层的体悟,这样才叫开悟,也就是得法眼净。
11、为什么说真正的菩萨道一定要建立在解脱道上?(8页)
答:只有自己真正体悟到佛法,为法做见证,才能够告诉众生什么叫佛法和真理实相,才能引导众生去看到法,看到真理实相。如果没有实修实证,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道,只有自己真正见法证果,体悟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更彻底把生死大事,生死轮回完全解开,到达究竟解脱,才可以帮助苦难众生出离苦海,因此、真正的菩萨道一定要建立在解脱道上。
12、无常法印来自于什么?(9页)
答、来自于诸行无常,因为现象界的一切都在变,每个刹那都在变异,都在动、都在动态之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所以科学家才有测不准定律。
13、佛陀是如何爆发出修行动力的?(10页)
答:佛陀触及到众生的老病死情景,把皇太子的位置都放下了,因为他体会到,如果没有解开生死之谜,纵然当上国王,对生命的黑洞还是没有办法超越,纵然有再多的国土江山,也没有办法避开死亡黑洞,这就是佛陀看到世间的老病死,然后爆发出修行动力的原因。
14、究竟你为谁辛苦为谁忙?(10页)
答:这一生忙忙碌碌,我们的人生目标到底是为了什么?能否看到你的老前辈,当他们面对衰老的时候,所发出的对生命的无奈与惶恐,能否去提前体会到,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自己将来面对死亡的时候,不重蹈前辈的覆辙,而是很安详,很快乐,很自在自如的面对一切的无常,所以当我们在忙碌的时候,要停下来去反观,反省自己人生的目标意义在哪里?
15、为什么同一件事、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呢?(13页)
答:一是个人的历史文化,背景观念有所不同,于是看出来的就不同。二是会随着每个人不同心镜的凹凸程度来呈现,因为看到的都是自己心镜所投射出来的角度,对事情的看法没有办法如实观。
16、学佛修行怎样才能进入阿含解脱道次第呢?(13页-14页)
答:就是让我们从麻雀的智慧提升到人类的智慧,从人类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从而去看清宇宙万事万物,身心内外的实相,当我们能够看到实相,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而解脱自在。
17、何谓自依止?何谓莫异依止?(14页)
答:自依止:是回到自己内心的宁静,回到内心贪、瞋、痴的止息,一定要彻见法,对三法印、四圣谛有真正的体悟。
莫异依止:就是不要去心外求法。
18、什么叫三轮体空?
答:①、从度众生上讲,三轮是我、他、还有度化这件事情,体空:度人不为名利,无我无私,在做的时候没有我是,我能,我慢,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去做,就是三轮体空。
②、从根尘识上讲三轮是眼(根)看到物质(色尘)落入受,打结产生(识)迎拒,三轮体空是说在六根接触六尘的当下,保持触灭,不迎不拒,保持一种空触,没有任何的贪瞋迎拒。
③、从布施方面讲,我、他、与布施这件事为三轮,体空就是没有布施的我,我布施也不求什么回报,再把这件事也忘掉,做了马上了事。
19、怎样才能做到三轮体空、如如不动?(15页)
答:所谓的如如不动,也一定要经过一些错误的跌跌撞撞以后才能慢慢做到的,真正作到三轮体空、我、我见、身见一定要破除,至少是证初果,在没有证初果之前,我们的慈悲喜舍都还容易落在有为法的世界里。
20、在修行的路上,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17页)
答、就是每天都要归零,不要说我今天要归零,明天又恢复到原来的习性窠臼里面还不知道,这是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归零,除非你自己已证到阿罗汉,就算你证到初果、二果、三果、还是要一样归零。
21、什么叫法无定法?(19页)
答:世间法方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在二元对立的世界,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喜欢哪一个方面,就会排斥你不喜欢的那个角度,但是你有你的喜好,他有他的喜好,你的角度跟他的角度在看呢?对美丑、是非、好坏、高低、善恶、大小、就没有绝对的标准。
十三、为何有老病死?因为有——。为何有——?因为——。
答:因为有贪瞋痴。为何有贪瞋痴?因为有身见、戒禁取、疑。
十四、修行为什么要有惭愧心?没有惭愧心的修行是什么修行?
答:一个人要有惭愧心,就会不放逸,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贪瞋痴等。有了惭愧心,接受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身心柔软、祥和、慈悲,才能听闻到正法,不求人短,回来净化自己。如果一开始没有惭愧心、感恩心,那是世间法的修行。
十五、如何做到破除疑惑?
答:所有疑问的破除是来自于实修实证,只要还没有亲证到,不管信心多么坚强,里面都有疑的成份存在。
22、世间人不喜欢的三件事是什么?(21页)
答:是老、病、死、这是我们内心深层不安的原因。
23、世间人为何去抓取?抓取的是什么?(21页)
答:因为我们内心不安的存在,所以要透过一些抓取来让自己感到有些依靠,好像能借以暂时安下心,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才向心外去抓取,但是你所抓取的那些都一样是无常,顶多只是暂时满足而已,不可能是永远的,不可能是究竟的。
24、什么是究竟法?(22页)
答:找出根本原因,然后从根本来治疗,不只是治标,而是治本。
25、打好闻思基础与建立正知正见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只要大家能够归零,静下来认真进行闻、思、修、建立正知正见,后面的修证就很快,如果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你再用十年功夫,也极有可能在世间法里面绕。在听闻这些课程的讲述之后,你会知道很多观念跟以前会有很大的不同,你根本没有想到的那些,看不到的那些,我们会把那些观念深入解析出来。事实上很多课上的内容,不可能听一次就能吸收消化,当你心越宁静,听闻的深度与吸收内容的深度就会不一样。
26、怎样理解踢到铁板与撞到墙壁?(26页)
答:当一个人处在麻木的不知不觉的状态时,遇到或碰撞上了不顺己意的事,他的反应是瞋恨心,怨天尤人,怪东怪西,认为今天真倒霉,运气不好等。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
十六、慈悲为什么要先对自己慈悲?
答:先对自己慈悲,才能扩及到家人;善待家人,才能善待亲属朋友、左邻右舍,再扩展到整个众生。慈悲自己就是接受自己内心的苦,看到自己的贪瞋痴,不回避,不掩饰,承认自己的不足。慈悲自己就是让自己的心灵不断成长,从心灵的囚牢里解脱出来。真心对待自己,就是爱护自己,就是慈悲自己,然后才能慈悲众生。慈悲自己是迈向解脱的重要步骤。
十七、四无量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慈悲喜舍。慈:慈心,善心,是予乐。
喜:把僵硬的心柔软下来,柔软才能灵活,才能正面取角, 不会坚持己见。(见善行生欢喜)
舍:能提得起,也放得下,离开二元对立。(不执著,不起爱憎)
十八、怎样才能接纳别人的不足?
答:先承认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脸没有比别人白。真心接纳自己,才能将心比心,接纳别人的不足。
十九、怎样生起惭愧心?
答:回来如实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贪、瞋、痴;看到自己的脸黑,真诚的面对自己,放下种种的虚伪、种种包袱。宁要真的丑,不要假的美,才能生起惭愧心。
二十、什么是花开见佛悟无生?
答:花开,就是智慧的开展。心柔软、放开、归零,了解生命的意义;了悟生死大事,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苦消失,把过去的种种框框、界线不断的破除掉。这样,生命就会不断的开花、开花。见佛,是体悟到了实相、真理。见佛不是见到某某佛像。悟无生,是体证到无我,进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
二十一、什么是惑、业、苦?
答:惑:是无明;业:是因无明而造作;苦:是因造业而受苦报。
二十二、修行用功的着力点在哪儿?
答:就是要看到贪瞋痴的心态,只要没有解脱,每个人都有贪瞋痴。修行用功的着力点,就是在历缘对境之中,随时回来看到我们贪瞋痴的展现,能看到才能断除。
二十三、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作用?
答:软化僵硬的心,开扩狭窄的心,有助于进入四禅八定。
二十四、修“慈悲喜舍”哪一个在先?
答:悲心在先,就是看到自己的苦;看到众生的苦;看到不可抗拒的老、病、死。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安,才能产生悲心——悲悯众生。
27、如何理解仁者无敌?(27页)
答:我们内心的不安,是来至于我们有很多不想要的境界,还有很多敌人,很多逆境,当一个人能够慢慢扩展我们的心胸、界限,你的敌人也会化为你的朋友,于是很多的担忧不安会消失于无踪,当你的心量扩展到无量无边,你就没有敌人。
28、修行如何,家人是首先的检验者的认识是怎样的?(28面)
答:一个人真正在修行,随时都会散发出一种柔和安详的气氛,家人会感受到你的改变,原来你是一家之主,常常展现大男人主义,现在慢慢柔软、转化,让家人真正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那一份柔软安详。这就是在学佛方面,具体展现你的闻思修,家人是一个很好的检验者,慈悲要从自己开始,从自己家人开始,我们往往很容易对外人慈悲,很不容易对家人、对自己慈悲,尤其是不容易对自己家人慈悲。
29、黑洞的容量有多大?(32页)
答:可以装得下你的所有财产,所有的名利地位,所有的国土江山,装得下你所有的一切,这就是黑洞的厉害。
30、生死轮回的重点原因是什么?(34页)
答:就在于贪、瞋、痴、因为有三毒烦恼,才有生死轮回,你要了脱生死轮回,必须针对贪、瞋、痴着手。
31、历缘对境怎么解释?(35页)
答:历缘就是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待人处事之中,所经历的各种缘,对境就是面对各种境界,也就是在一切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面对所呈现出的各种境界,随时回来看到自己贪、瞋、痴、的展现,当你能看到的时候,才能断除,如果看不到,没有反观能力,就不可能断除。
32、什么叫三妙行?(37页)
答:修行的行就是代表我们的身、口、意行。口行是讲话,身行是动作,意行就是意念,当我们身心柔软、祥和、慈悲,就会展现出三种美妙的身、口、意之行、就叫做三妙行。
33、怎么破除身见结?(38页)
答: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定是要身见结破除以后才能做得到,因为他看到自己跟众生是一体的,看到众生在茫茫人生苦海里,没有办法真正的安心,再加上当他慢慢走上正法之路解脱之后,回来看众生在苦海中浮浮沉沉,他那一种悲悯之心的生起,必然是由衷而发。因为你的悲心是来自于见到众生的苦,这时候才能够身见结破除,你才能够无条件,无所求慈悲一切众生,才能真正慢慢来到无我。
34、怎样才能做到无我?(39页)
答:《阿含经》里处处都有讲到无我,从五阴、六入处、六界方面解析无我,这是在理论上知道无我,而这里是要真正实际做出来。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去展现无我、无私、无条件、无所求、这样就是为法做见证,实际体悟佛法的精髓,然后又展现出来。你的悲心展现,处处所作所为是为世间少苦离苦,考量点是为众生,为世间这样能做多少,你就去做,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也没有其他动机。当你真正具足慈悲之心,才能够把身见结渐渐破除掉,当你的身见结破除掉之后,才能真正慢慢切入无我。
35、什么叫二元对立?(40页)
答:就是不断在分别是非、有无、优劣、大小……目的是衬托出己大人小,己优人劣,己高人低,比如修行人,认为别人修行不好,自己才是正法,自己才是正派的人,别人就不是,异于我者就是外道,顺我则是,逆我则非,这些都是二元对立。
36、看一个人是否在修行、有什么检验标准?(40-41页)
答:所有的修行,要能够有助于断除我们的贪、瞋、痴,如果你的修行没办法让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来检验自己的贪、瞋、痴,来断除贪、瞋、痴,那就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检验标准。
第三章 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
二十五、为什么说老病死都是伟大的天使?
答:老病死经常在刺激你;唤醒你,醒来吧!不要再做梦了。不管你权位多高,财富多大,也没办法摆脱老病死的折磨。
二十六、什么是真正的消灾加持?
答:真正的消灾加持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祥和、柔软、冲突减少。有三妙行的具体展现,很多的灾难会化于无形。
二十七、众生的苦是怎样产生的?
答:来自于对抗“无常、无我”的自然法则。
二十八、苦海是怎样产生的?
答:是自己的知见、自己的视野、自己的框框,把我们束缚住了,让我们不能够解脱自在。本来实相真理是“无常、无我”的,但是众生偏偏一直在抓“常”、抓“我”,于是跟实相一直背道而驰,苦海就这样产生了。
二十九、众生不怕死是什么心态?怎样才能真正的不怕死?
答:是一种无奈,怕也没用,无选择余地。
体证到无常、无我,又做到无我。“自我”先死掉,了悟无生之理,即没有生死,生死一如。
三十、所有八万四千法门的目的是什么?
答:都是让我们的心澄静下来,然后有深度的去反观;有深度的去看现象界、去看实际存在的实相。有深度的来看我们内心的不安、内心的苦、内心的恐惧。
三十一、你的生死大事彻底解决了吗?
答:问问自己就知道,你可以欺骗得了别人,欺骗不了自己,也欺骗不了明眼人。因为内心安不安,一看都很清楚,你的眼神会如实展现你内心的安不安。
三十二、修行重要的转折点是什么?
答:修行很重要的关键是,能够看到自己的脸黑;看到自己的贪瞋痴的心态。当遇到境界生起了贪心、瞋心,能够看得到,这是修行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原来的心是向外看,解脱法是向内看,唯有回来看自己的不足,才能解脱自在。
三十三、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贪瞋痴该怎么做?
答:不是一直停留在指责、沮丧、负面的情绪里,这样又在伤害自己,是不对的。当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贪瞋痴,第一要生起惭愧心;第二要对自己慈悲,接受真实的自己;第三让自己归零重新再来。
三十四、禅宗有三句话代表三种境界,是哪三句话?
答: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还没有体悟到“缘起法”和“无常法”之前,“见山是山”,是用“小我”在看山水,认为山是无情的,我是有情的,山是山,我是我,互不相干。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经过闻思修证后,看到这个也无常,那个也无常;这个也无我,那个也无我。这是以头脑在解析的过程。
第三阶段“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同样是见山是山,但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心灵品质。第三个阶段是无我,证悟到真理实相,认识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一切众生都是一体的,自我只是一体世界里的一分子,“我”本来是不存在的。这种境界是,看山我就是山,看水我就是水,看花我就是花,与当下的境界溶为一体。
三十五、怎样打开我们的胸襟?
答:多接近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所散发出祥和的气息,以及那一种宏大的气魄,能够让我们打开胸襟、打开视野,在每一个当下见到法。修行就是让我们从原来狭小的空间慢慢提升,视野、心胸不断提升就能够有更大的包容量。到最后的层次是来到无限,就是提升到空,这样你才能包容全部,才能溶入一体世界。体证到与众生就在一体世界里面,你会尊重自己,也会尊重每一个人;你会爱护自己,也会爱护每一个人,展现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三十六、修行为什么要有大悲大愿之心?
答:因为发愿能培养宽广的胸襟。心胸宽广,才能柔软、慈悲。有大悲大愿之心才能证果。
答:先证到无常法印,身心柔软,贪瞋痴很自然的淡薄,这样就能证到初果。(破前三结)
三十八、佛教的核心是什么?
答:佛教的核心是四圣谛——苦、集、灭、道。面对苦建立苦谛,看到集谛,勤修道谛,证到灭谛。
三十九、最核心的苦是什么?
答:最核心的苦是老、病、死之苦。要去认识苦,去体悟苦,才能找出苦的原因。
四十、学佛人消极悲观吗?
答:一般人不是乐观就是悲观,学佛人是如实观,如实面对一切。
四十一、如果没有体会苦谛,灭谛能达到吗?为什么?
答:苦谛是核心,是众生在苦海中的一个实相。如果苦谛没有建立,集谛就看不到,灭谛就证不到,因为苦集灭道是有次第的。
四十二、修行的动力不足是什么原因?
答:是因为苦吃得还不够,要深入去体悟世间的种种苦,修行的动力才会激发出来。
四十三、为什么说危机就是转机?
答:从现在开始,不管你遇到多么不顺利的事、多么苦难的事,记得!危机就是转机。当你去体会、去消化,就可以迈向解脱。如果你还在逃避,不敢面对苦,心灵没办法成长,苦就白吃了。
四十四、持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答:减少恶缘,增加善缘。
四十五、什么叫“见不如真,知不如实”?
答: “见不如真,知不如实”是因为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不该抓的一直在抓;不该怕的一直在怕;不该逃避的一直在逃避。当有一天真正具足闻思修基础,止观双运之后,从原来的“见不如真,知不如实”醒过来、觉悟过来,看到实相,才能远离颠倒梦想的世界。
四十六、什么叫苦海?什么叫世间?什么叫出世间?
答:苦海:六根接触六尘后所产生的种种抓取、贪爱,于是就产生了苦海。
世间:六根接触六尘后,产生六识的整个范围,就是我们的世间。
出世间:就是出离苦海。
四十七、什么叫六根触灭?
答:好坏都知道,但不抓取,不被境界牵着走,看到如同没看到,让境界穿流而过。
四十八、当六根触六尘时,凡夫与解脱者有何区别?
答:凡夫:好的抓取,坏的抗拒,心被牵动,成为境界的奴隶。
解脱者:知道好与坏,但心不动摇,不迎不拒,不起贪瞋之心,让境界流过。
四十九、世界有哪二种?
答:1.主观世界:五阴、六根所衍生出来的梦幻世界。
2.客观世界:实相的世界。
五十、什么叫世间集?什么叫世间灭?
答:世间集——遇到顺境一直抓,越多越好,遇到逆境一直在抗拒、瞋恨、逃避。
世间灭——指缘灭,四大涣散破灭。看到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生住异灭的变化,没有迎拒之心。
五十一、怎样珍惜每一个缘?
答:大家有缘相处的时候,好好珍惜,但是不黏着、不抓取,而是善待每一个缘。当缘尽的时候,觉得没有任何愧对,安然接受每一个自然法则的演变,不被因缘牵着走。
五十二、解脱与心境和外境是什么关系?
答:解脱是心境的转变,从错误的追求中转变过来。外境是中性的,外境没有障碍你,与解脱没有关系。
五十三、应以什么心态吃食物?
答:修行人能吃素当然好,但最主要的是吃东西的心态,不在吃的内容;不在吃的外相上。就以惭愧心、感恩心、慈悲心来吃食物,因为任何食物都有生命,都是众生。
五十四、怎样从梦幻世界醒中过来?怎样出离梦幻世界?
答:学佛就是透彻了悟缘生、缘灭。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种种因缘的转变,都在述说无常跟无我法印。了悟这些,才能从梦幻世界中醒过来。真正出离梦幻世界,即是“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层的我慢与无明要破除。
五十五、二元对立的世界是怎样产生的?
答:一般人都是站在自我的立场,排斥、攻击另外一个立场,认为这跟我不一样,于是产生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是众生所造成的梦幻世界。
五十六、为什么说实相世界是中性的?
答:实相世界本来没有好坏之分,只因为你有喜欢和不喜欢,于是就把事物判为好的、坏的。好坏是人类添加上去的,实相世界没有好与坏,是中性的。
五十七、解脱者的世界是怎样的?
答:一个解脱者的世界,他的心如阳光普照大地,如大地承载一切众生,接受一切众生。
37、怎样首先慈悲自己?(47页)
答:慈悲的第一步就是先对自己慈悲,面对真实的自己,宁愿真的丑,不要假的美。这样才会有重新归零、脱胎换骨的机会,就是慈悲自己的具体表现。当你能够如此,就会将心比心,我们原来都是严格地批评别人,不容易接纳别人,都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对他人总是有很多严厉的苛责与批评指责,但是现在呢?当我们接受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脸黑之后,会看到实质上我的脸并没有比别人白,我的贪、瞋、痴没有比别人少,这时候将心比心,当你接受自己的脸黑时,才能够真正包容别人。记得,只有你真正接受自己,才会将心比心包容别人,原谅别人,这时候你的慈悲才能够从点来到线,从原来造成家人的痛苦,会明显的改变,家人也会感到你的身心柔软,脱胎换骨,成长进步,再将你的慈悲扩展到面,扩展到我们在历缘对境时面对的一切众生。再来就是扩展到虚空法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我们平常就可以实际去体悟去做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的转折点,就是首先接受真实的自己,先对自己慈悲,才有可能真正对别人慈悲。
38、原始佛法几千年历史时空是怎么演变的?(50页)
答: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回到原始佛法,真的是经过几千年时空慢慢演变,加上现代的学者,包括欧美人士他们发现的,回到原始佛法,把原始佛法找寻出来。欧美先发现之后,再来是日本比中国早50年的明治维新,所以日本发现原始佛法比中国又早50年,中国到了太虚大师,他倡导要进行宗教改革,然而他58岁就走了,很是可惜,直到近代的印顺导师才重视到这方面,因此,中国重视原始佛法是在50年前,经过印老默默耕耘出来的,我们才会有因缘接触,切入到原始佛法。
39、什么是见諦人?(51页)
答:以低标准来讲是指证初果的人,若以高标准来讲,是要证四果阿罗汉十个结都断除,才可以称为真正的见諦人。
40、苦乐二受是怎么产生的?(58页)
答: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时,都是被境界捆绑,牵着走了,遇到好的可意境界,就会产生乐受,就会一直抓取,贪婪。当六根接触到六尘,遇到不可意的境界时,就会抗拒,就会起瞋,于是苦就产生了。
41、你最担心,让你感到最痛苦的是什么?(59页)
答:可以静下来思考、消化、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最让你感觉痛苦是什么?要看看是不是里面其中任何一根与境界碰触,被境界束缚住了。前几天人家骂你,激怒你,攻击你,批判你,是一个法尘,你听了以后,到现在一想起来还闷闷不乐,这是你的意根,还被前几天的法尘束缚住,没有从那个境界脱离出来,就是成为境界的奴隶,于是还在苦海里。如能够一方面了解到世间众生的心态,又能了解这些法尘之后,你听过让他流走,一方面也原谅众生,尽可能慈悲这个世间,你能够消化它,于是那一阵风早把那个境界吹走了,这样它对你无所妨碍,没有阻碍,因此你的意根会是很清静无染的,你就是解脱自在的。
42、为什么说每个人的世界(世间)不一样(60页)
答:我们的身口意透过贪、瞋、痴所抓取的世间就是苦海,这个苦海可以扩及到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
43、怎样正确对待境与心、修行者男与女这两个问题?(63页)
答:①、不是境界系缚你,也不是天生下来你的心就是一个罪恶的心,如果客观的世界系缚你,你是带着业障身来,这样你修行没有用呀,没办法解脱啊!
②、女人业障比男人重,女人比男人少修五百世,不是这回事!只要好好闻思,女人一样可以证阿罗汉。不要轻视自己,大丈夫是没有男女相的,当身见破除掉后,女人一样是大丈夫。所以对宗教师们的原罪、业力说。要能够看破,不要被其所吓住,所障碍住。
44、世间法有绝对的是非标准吗?(66页)
答:世间法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然而我们学佛之后,要衡量怎样在善恶之间做一个平衡的考量点,怎样让弊的方面减少到最小,如果你能以慈悲心出发去进行选择的话,大致就不会错。
45、你是否也将你的小孩当作你欲求的投射呢?这是在疼爱小孩吗?(67页)
答:父母对待孩子的爱应该是很单纯的,应该无条件无所求的协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把孩子当作自己欲望的一个投射,把自己想做而没做的,想学而未能学的,强加到孩子身上去完成,去实现,孩子未必有兴趣,这样做并非是真正疼爱孩子。
46、吃素与解脱有何关系?怎样正确对待吃素与不吃素的问题?
答:吃素跟能否解脱是没有关系的,佛陀本来是没有吃素的,如果你喜欢素食你就食素,如果你不吃素也随缘,只是吃素的人,不要被戒律戒条卡住,不要执著戒禁取。吃荤的人最好选择三净肉,不要认为吃素才是修行人,没有那个必要。
五十八、修行没有惭愧心是什么结果?
答:1.继续抓名、抓利;
2.在世间法、在有为法里绕圈子。
五十九、修行有惭愧心是什么结果?
答:有了惭愧心就等于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丑陋,于是才能反省、内观,力争改变、净化自己。
六十、惭愧二字增长什么?
答: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一个修行者有惭、有愧,他的心才会柔软下来,慢慢地建立正知正见,信心会渐渐产生。当有了信心,深入探讨三法印、四圣谛,才能进一步去求证。
六十一、怎样才能跳出自己狭小的框框?
答:一个人的视野、心胸没有打开,就会有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这样,就没法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佛呢?就是要把我们的视野、胸襟打开。如果能照见自己是井底的青蛙,才会愿意跳出狭小的框框。当自我大死一番之后,才能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只有“自我”消失,才能体证到“空”、体证到涅槃,溶入一体的世界。
六十二、什么是我慢?怎样产生的?
答:我是什么…….,我能怎样、怎样…….,我比别人强等的展现,就是我慢。我慢的产生是因为不了解缘起法,没有看到那个“我能”的背后是众多因缘的支撑,包括“我”的存在,也是大自然地、水、火、风的支撑。
六十三、好坏、美丑、善恶是怎样产生的?
答:客观的实相世界没有这些,好坏、美丑、善恶是人类头脑中的产物,是二元对立的观念,是人类以“自我”为标准所划分出来的。
六十四、请划出图表来解析二元对立。
六十五、没有证阿罗汉果前能相信自己的意识吗?
答:不要相信自己的意识,因为每个人的框框标准不一样。透过自己的框框标准界定出来的是非、善恶,未必是真的。因为这里有我们的扭曲、污染。当有一天“自我”的框框、架构没有了,就能够见如实、知如真。
六十六、为什么界线是战争的导火线?
答:有界线就会有敌对。当界线划分出来,就会有我所要的和我所不要的,于是冲突不断。
六十七、为什么说一些修行人也在构筑梦幻世界?
答:一些修行人没有走上“出世间法”的解脱道,想越修越厉害、越修越有所得,求神通、求法力,一心想当人天大法师、当众生的偶像,求名求利,这都是在构筑梦幻世界。
六十八、智慧型的佛教特点是什么?
答:不满足信仰,有求真求证的精神。
47、惭愧心的重要性是什么?(71页)
答:惭愧心是让我们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对于我们迈向解脱道,会有正面的帮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当一个人发出惭愧心之后,会积极脱离生死轮回,会一路一直向解脱道迈进,所以惭愧心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整个修行次第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不容易走上解脱道,那一种修行,往往是在有为法里面绕。
48、守护诸根应如何去落实?(72页)
答:就是要减少很多的外缘,更不必去攀缘,让身心渐渐地静下来,有时间就可以用到法义的闻思上,把修行解脱放在你的第一顺位。
49、什么是五下分结?什么是五上分结?什么是十个结?(73页)
答:五下分结: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贪欲结、瞋恚结。
五上分结:色界贪结、无色界贪结、掉举结、我慢结、无明结。
十个结:身见、戒禁取、疑结、贪欲、瞋恚、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
50、是非的背后是什么?(75页)
答:我们要能够反观照见到,很多是非,善恶的背后,是我们有一个框框架构存在着,于是顺我则是,逆我则非,标准都是从自我的喜好与厌恶出发,要慢慢去看到才是修行的功夫,只有深观到这些方面,才会看到我是,我能,我慢,惭愧心才会生起。
51、佛陀为什么不让我们去盲目的迷信呢?(77页)
答:要突破迷信层次,必须客观的求真求证,唯有透过你真正的实修实证,你才可以相信。在你还没有实证以前,你都要保持客观。通过实修实证与止观双运你才能够真正产生智慧,这样你才能够协助众生出离苦海,所以佛陀绝对不会要你只是盲目迷信的。
52、为什么逻辑推理与实相不同呢?(77页)
答:因为逻辑的推理是一个公式,是死死板板的,而实相的存在是活的,是变化的,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又是千变万化刹那变异的。
六十九、动物的吃和人类的吃有什么区别?
答:动物是为生存的需要而吃,而人类是为欲望而吃。
答:把欲望降到生命的基本需要上,让欲望回到单纯的能使生命存活的条件上,改变因欲望而吃为因需要而吃。
七十一、怎样跳出吃与被吃的食物链?
答:了悟生死大事,不再为吃而活着;不再为自我而活着。发挥出生命的意义,为众生为社会多做贡献。
七十二、导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最普遍的焦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意思食,即主宰欲,控制别人。
七十三、痛苦与成长是什么关系?
答:成长就是改变自己,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言行。改变自己是痛苦的,但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
七十四、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信心是什么问题?
答:闻思基础不够,解脱道法宝资料下功夫反复观看、阅读、听闻,然后认真思维,弄通法义,信心自然就会产生。
七十五、逃避老、病、死的修行是什么样?
答:无法导入修行的核心;无法走上出世间的解脱道上,在方便法、世间法里绕圈子。
七十六、什么有生有死?什么没有生死?
答:身体有生死,心没有生死。
七十七、体悟“无常无我”,实质上是提升什么?
答:提升我们的智慧,就好像从麻雀的智慧提升到人的智慧,再从人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
53、佛陀当年在弘法度众生上是怎么行持的?(81页)
答:①、佛陀是有所谓的皈依,但佛没有说跟我修行后,必须要改变一个人的名字,皈依是向老师表明要学习的决心,请老师协助你走向解脱。
②、佛陀本身并没有指定他的继承人,因佛陀并没有创立宗教、宗派、立山头,有心要向佛陀学习,就可以一起修行。
③、佛陀本人并没有建立道场,哪有地方就到哪里讲经说法。
④、佛陀当年没有菩萨戒,是因为后来因缘时空的转变与需要才产生的。
54、真正解脱的条件是什么?(86页)
答:真正解脱就是把十个结解开,最深层次就是我慢与无明,只要还有我慢,你的苦就不会消失,死神就会存在,唯有自我消失,与空溶为一体,苦才会消失。
55、请说说西方在哪里?(86页)
答:在整个宇宙存在的实相里,没有西方这个名词,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而做出的一个定义,说有东西南北方,如果向心外去求西方,哪里有西方?因为地球每分每秒都在自转,时刻都在动变之中,整个太阳系,包括整个宇宙也都在动中,没有一个固定点。所以冷静的去看这个实相,就会知道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而且整个宇宙,太阳系,地球都可以称为西方或东方,南方或北方,因为整个地球,太阳系,宇宙都一直在旋转着,因此净土的深意,就在你的心中,你心净则佛土净啊!不必向心外求一个西方净土啊!
56、哪八个字可以综述现象界的一切?(87页)
答:就是“诸行无常,生灭变异”。现象界没有一个存在的星球、银河系会恒常不变,所以现象界一切的存在,它一定是诸行无常,生灭变异的。
57、河水流入大海,怎么跟大海溶为一体?(88页)
答:河水流入大海,就像一个自我汇入大海之后,如果你的自我不死,在茫茫大海里还是很苦啊!你那个自我只是沧海一粟,一个小点而已。只要你有自我,你顶多是一个小点点啊!整个大海都是你界限外的敌人,由此你会感到很孤独,很苦闷啊!死神随时都在界限外边等着你,当你那个自我消失,做到无我时,你就跟整个大海溶为一体,你就会进入无所在,无所不在的境界。
58、如何理解“末法”?(89页)
答:从原始佛法方面来讲,是没有正法、相法与末法之分的,因为真正的法,就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法就是真理,真理是超越时空的。当法在你面前,你没有看到,有等于没有,于是就变成末法,所以真正的末法就是没有见到法。
59、什么叫四双八辈?(89页)
答:“四双”:向初果、证初果为一双;向二果、证二果为一双;向三果、证三果为一双;向四果、证四果为一双。把每一双分为二叫八辈。
七十八、修行到什么程度才是“圣者之流”?
答:证到向初果就进入“圣者之流”,也就是四双八辈。进入“圣者之流”,就属于世间的福田。因为他已经知道解脱道怎么走了。
七十九、敬奉师长有五事,请说出内容?
答:1.给侍所需; 2.礼敬供养; 3.尊敬爱戴;
4.师有教敕,敬顺无违; 5.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八十、柔软心的重要性和展现是什么?
答:只有心柔软下来,才能够体悟到无常法印、才能见到法。心不柔软,无法体悟无常法印,修行无法走在出世间法上。有柔软心的展现是:有恭敬心、虚心、真心、诚心,有灵活性。
八十一、没有柔软心的展现是什么样?
答:心是僵硬的、死板板的,我慢十足。外在的展现是,脸色难看,不会微笑,说话生硬,自以为是,好批评、指责别人,为人处事没有灵活性,觉得自己比别人强。
八十二、真正的善知识是什么样?
答:协助你依法不依人;协助你独立;协助你亲自去体证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协助你去看到大自然中活生生的(佛)法;协助你回归法界,而达到解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音乐歌曲100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