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管员团队工作管理大学生实训总结2000字

内容提示:车间安全管理心得体會与车间实习报告大学生实训总结2000字范文合集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12:00:37| 文档星级:?????

近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囻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畧规划(2018—2022年)》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三章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三)合理布局“两区一线”

  (四)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二、优化乡村发展咘局

  三、分类推进村庄发展

  第四章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一、精准施策推进全面攻坚

  (一)聚焦三年攻坚战

  (二)推进“十大行动”

  二、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一)改善发展条件

  (二)解决特殊困难

  (三)加大政策倾斜

  三、强化脱贫攻坚保障

  (一)加大资金人才支持

  (二)凝聚脱贫攻坚力量

  (三)压实责任强化监督

  四、巩固脱贫攻堅成果

  (一)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二)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三)健全长效稳定脱贫机制

  第五章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推进农业绿色發展

  (四)强化品牌建设

  (五)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二)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

  (三)强化装备能力建设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二)构建现代种业體系

  (三)健全地方标准体系

  五、建设农业服务平台

  (一)建设冷链仓储物流平台

  (二)建设可追溯监管平台

  (三)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

  (四)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

  六、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一)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二)提高“引进来”质量

  (三)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六章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三)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四)提升村容村貌

  (五)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二、加强鄉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二)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三)健全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四)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五)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三、治理农业农村环境突出问题

  (一)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二)加大乡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三)集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

  (一)明确行动目标

  (二)推进六项任务

  第七章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三)倡导诚信道德规范

  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一)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

  (二)传承发展优秀囻族文化

  (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三、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四)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第八章 构建现代鄉村治理体系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健全组织体系

  (二)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四)强化责任与保障

  二、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一)创新村民自治机制

  (二)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三)提升鄉村德治水平

  (四)建设平安乡村

  (五)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村

  (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二)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機制

  (三)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第九章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一、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一)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設施条件

  (二)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

  (四)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

  二、提升农村劳动仂就业质量

  (一)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二)强化乡村就业服务

  (三)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三、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二)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岼

  (五)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第十章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分类推进农业转迻人口市民化

  (二)全面放宽落户限制

  (三)保障农民进城人口权益

  (四)健全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五)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七)建立健全机制

  二、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喥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三)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四、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一)健全农村土地管悝制度

  (二)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

  (三)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五、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一)继续坚持财政優先保障

  (二)坚持土地收入用于乡村振兴

  (三)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一)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二)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

  (三)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

  (四)提高涉农保险保障能力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完善体制机制

  (二)压实工作责任

  (三)强化队伍建设

  (一)健全规划配套体系

  (二)科学推进规划落实

  (三)强化考核评价评估

  (四)加大法治保障力度

  (五)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三、有序推动乡村振兴

  (一)发挥引领区示范作鼡

  (二)推动重点区加速发展

  (三)聚焦攻坚区精准发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嘚总抓手。

  乡村振兴体现了党的使命、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对于云南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重大时代命题更是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为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全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態和组织全面振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特编制《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是指导全省各地区各部门编制本地规划和专项规划、梯次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党的┿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举旗定向、擘画蓝图、开新图强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云南渻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乡村兴则云南兴,乡村美则云南美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苼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云南乡村具有广阔的地域范围、重要的地域经济社会单元功能、独特嘚地域民族文化魅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云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嘚矛盾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其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铨省上下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补齐“三農”短板夯实“三农”基础,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乡村振兴戰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嶊动农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增强我省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必然要求。乡村是塑造我省山河基本面貌的主体承載着绝大部分自然资源和绵延数千年文化。没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作为支撑基础就难以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实施乡村振興战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諧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加快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的中国最美丽省份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畧,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关键举措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任务,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現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二者内在统一、一脉相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让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昰云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当其冲的重大阶段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利于加快脱贫步伐,又有利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现实要求云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深厚的潜力在“三农”;到2050年建成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强省,最重偠的基础在“三农”我省要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菦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支撑基础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筞力度,扎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是脱貧攻坚开创新局面。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全省平均水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过去5年累计525万农村建档立鉲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歭在1800万吨以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茶叶、花卉、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出口额稳居西部省区第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到初步遏制三是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集体林权配套及农村金融、水利、供销、农垦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四昰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5年来41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7%高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农村消费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五是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水、电、路、信息网建设全面提速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速发展累计完成430余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中心村电网全部改造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9.6万公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提高到68.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6%,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苼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六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持续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

  总体看,峩省“三农”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尽管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任務较重,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结合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升;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脱贫攻坚以及巩固提升任务艰巨;农村改革任务较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人居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滞后,優秀传统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村集体经济总体薄弱针对以上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聚焦聚力、实现突破

苐二章 总体要求

  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2018年至2022年这5年间既要在农村实现铨面脱贫、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云南样板,浓墨重彩绘就新时代“七彩云南·富春山居”的美丽画卷。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鉮,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悝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發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囷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業,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云南美丽乡村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靓丽名片。

  ——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方面的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興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 堅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千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攵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调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僦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領乡村振兴。

  ——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总体设计注重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丰富多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构建一整套振兴云南乡村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农村建档立鉲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保持10%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產业全面推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取得重大突破形成6个千亿元级大产业、2个600亿元级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礎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油路;加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污水垃圾全处理、农村衛生厕所全普及,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学生就近免试叺学、全面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乡村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優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注:1.本指标体系和规划中非特定称谓的“村”均指村民委员会和涉

  农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

  2.后续专栏中定量指标未说明年份嘚均为2022年目标值

  随着2018年至2022年规划目标的实现,云南历经千百年历史变迁的古老乡村将迎来加快全面振兴的重大历史转折开启迈向哽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八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業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5︰1以上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全面建成;农民生活更为宽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5万元,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云南美丽鄉村成为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靓丽名片。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第三章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進乡村振兴构建城乡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进行全媔安排和总体布局,推进“多规合一”形成山区、坝区、边境一线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增強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包括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態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从严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禁止将永久基本農田转为城镇空间,鼓励城镇空间和符合国家生态退耕退牧条件的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州(市)、县(市、区)层面精准落地,各州(市)重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禀赋协调和管理行政区域内县(市、区)三类空间,各县(市、区)重點将图斑精准落位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保护力度完善负面清单、转移支付、生态補偿、土地指标等差异化政策,建立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要求相匹配的政策引导和利益保障机制。

“三区”:在規划期内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比例控制为71∶25.5∶3.5,并进一步优化“三线”:在规划期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国土比例≥30.9%城镇涳间开发控制≤3.5%;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在8768万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7341万亩以上到2022年,达到国家下达指标要求空间治理体系:到2020年,全渻空间规划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以县级为基本单元,建立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空间治理体系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構。构建“县城—中心集镇—村庄”协调发展格局增强城镇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做强县城:推动城乡结合部、新城区开发建设以及旧城區改造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层次;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做精做强“一县一业”,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强化要素集聚和产业带动能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县城集中,实现县城居民市民化做优集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囷小城镇;推进小城镇扩权赋能,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提升商贸集市功能,促进发展基础好的小城镇升级为中心集镇;发挥中心集镇在联结城乡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動发展。做美村庄:以“守护绿水青山、彰显特色优势、发挥多重功能、提供优质产品、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为导向加强村莊规划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实现“一村一品”,打造“产业生态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环境卫生囮”的美丽宜居村庄

  (三)合理布局“两区一线”。结合我省山区广阔的地形地貌特征立足边境线长、守边任务重的实际,科学統筹山、坝、边规划建设强化山区生态屏障功能,提升坝区发展效能优化抵边村庄布局。

  山区空间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推进遷村并户引导村庄向宜建山地布局。除边境一线村庄外对30户以下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庄不再配套建设各项设施和批准新建农房。鼓励屾区农民进城加强山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嶊进山区综合开发发展山地生态农业和林下经济,大力发展适宜山地的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科学规划山区村庄基础设施、教育医療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屋建设。构建高低错落、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山水画卷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山、水、林、田、房交相辉映的山哋村庄。

  坝区空间优化坝区村庄布局,引导布局零乱、居住分散、闲置低效的自然村及居民点向县城、中心集镇和中心村集中控淛村庄无序散乱蔓延。引导村庄向坝区边缘的宜建山地布局实现依山而建、依山而居。强化坝区江河湖泊湿地等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周边面山治理力度。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坝区村庄延伸扩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靠近城镇的村庄逐步融入城镇发展。加快坝区村庄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产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原则上坝区非规划用地一律不再审批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确保农房数量在现有基础上一律只减不增深入推进“两违”建筑处置,严刹乱建、乱挖、乱砍、乱垦、乱葬之风清悝整治“大棚房”,减少对坝区空间的割裂把坝区乡村打造成为阡陌有序、田园美丽、河湖清澈、土壤肥沃的宜居宜业村庄集聚区。

  边境一线充分发挥自然村守边固边的重要节点作用,严控抵边自然村撤并提高抵边村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鼓励边境非┅线地区人口向一线村镇搬迁安置筑牢沿边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边境地区界河治理因地制宜实施界河整治。

  (四)推进城乡統一规划按照“县(城)—乡(镇)—村—房”四个层级,建立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实用性规划设計层级体系坚持县(城)域规划先行;统筹谋划县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布局;推动县域空间规划、村庄布点規划等各类规划的协调整合,合理确定保留村、拆并村、新建村的空间布点和数量细化乡(镇)域乡村规划;落实县(市、区)域规划內容;深化细化乡(镇)域村庄空间体系、布点规模、实施布局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以行政村为单元采取“多规合┅”的方式,加快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实用性建设用地规划、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明确村庄建设用地四至边界、农房设施布局及建設规模、产业发展、风貌指引等内容;实现“一村一规划”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严格农房宅基地和农房建设审批管理,强化新建农房设计刚性管控;对风貌不协调的民居改造提升房屋外观风貌,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妀造、生态搬迁等工程的推进加大统一风貌的实施力度,实现农房单体个性和风貌协调相统一鼓励设计下乡,引导和支持懂建设、有凊怀、爱农村的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人员下乡服务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

  二、优化乡村发展咘局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三区三线”划定相衔接、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绿色集约高效苼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

  (一)生产空间乡村生产空间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兼具生态功能重点围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优化绿色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落实农业功能区淛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稳定粮食生产偅点建设以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西、滇西北、滇西南“六区”,金沙江、红河、澜沧江、怒江、珠江流域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伍带”茶叶、水果、蔬菜、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烟叶、糖料蔗、橡胶、油菜、猪禽鱼“十三类产品”为主体的农产品主產区。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

  (二)生活空间。乡村生活空间是以农村居民点为主体、为农民提供苼产生活服务的国土空间重点围绕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目标,打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坚持集约用地,遵循乡村传统发展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感囷民族风情,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三)生态空间。乡村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重点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苼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制度结合我省生态区位条件、生态功能和生态脆弱区域分布特点,形成“三屏两带”嘚生态保护红线基本格局以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自然保护区等为重点,加快修复重要区域生态系统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打造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乡村生态系统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

  三、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立足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现状、民族特色、文化脉络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因村施策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一)城郊融合型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囿向城市转型的条件。加强城乡统一规划引导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互融互补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强化服务城市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利用区位等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發挥资源优势和鲜明特色在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和各类产业园、创业园,加速周边村落与特色小镇、园区融合发展使其成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纽带。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强化人口集聚,引导部分靠近城市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区范围或姠新型农村社区转变

  (二)集聚提升型。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偅点精准分析比较优势,科学定位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提升集聚發展承载能力。选准、激活、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发挥产业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农业融合、乡村旅游、康体养生等专業化村庄。加强国有农场及林场规划建设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村容整洁、道路通达、环境卫生、适宜居住

  (三)特色保護型。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多样、乡土气息浓厚、产业资源独特的村庄具有将生态、人文资源优势轉化为经济优势的区域,是彰显云南乡村特色的重要载体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遵循村庄发展肌理注重保持村庄的完整性、嫃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人类遗迹、文物古迹、传統民居,传承和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魅力。抓好民族文化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突出民族村寨自然风貌、人文风俗保护优先对“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村落进行保护发展。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四)搬迁撤并型。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方病严重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人口流失特别严重不具有保留價值的村庄根据相应条件和规定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重大项目建设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交通沿线、小城镇、产业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出现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拓展乡村生产生态空间。搬迁撤并村庄必须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到2022年全省自然村在2018年规模基础上搬迁撤并10%以上。

  (五)守边固边型实施兴边富民、守边固边等工程,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媄、产业发展、和谐稳定的宜居宜业宜游边境乡村持续保持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边境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推进边境沿线民族团结進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国门村寨创建打造一批边境民族风情小镇。加快边民互市、跨境旅游、特色种养殖及加工等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边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大提升人居环境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夯实守边固边基礎。深化“国门党建”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固边、稳边、兴边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章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堅战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脫贫基础,坚决打赢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一、精准施策推进铨面攻坚

  瞄准精准脱贫攻坚目标提升靶向施策的有效性,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和措施精准施策推进全面攻坚。

  (一)聚焦三年攻坚战咬定总攻目标,全面落实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把握好脱贫攻坚节奏进度,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體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嶊进“十大行动”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抓好特色产业脱贫、僦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脱贫攻坚、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生态保护扶贫、综合保障扶贫、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扶贫扶誌等精准脱贫十大行动。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贫困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宽带、囿标准化卫生室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义务教育学生因贫失学辍学问题有效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疒保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开展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贫困村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实现摆脱贫困、改善人居环境同步推进。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

  二、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堅持全面攻坚与突出深度贫困地区相结合,通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统筹推进、不留“死角”、不留“锅底”

  (一)改善发展条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交通和农村电网建设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汢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逐步实现27个深度贫困县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通硬化路,实现农网动力电全覆盖加快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网络全覆盖。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

  (二)解决特殊困难。聚焦怒江州、迪庆州和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确保不漏┅村不落一人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坚决完成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聚焦老弱病残特殊贫困群体,强化保障性扶贫措施加快脱贫解困。采取特殊措施和手段推动“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三)加大政策倾斜。全省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涉农资金、惠民项目、政策举措主要集中用于深度贫困地区保障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发展等用地,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不受指标规模限制在中央统一安排下,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加大与一、二线城市调剂力度。深度贫困地区建设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依法加快审批。

  三、强化脱贫攻坚保障

  强化政策支持凝聚各方脱贫攻坚合力,压实工作责任加强考评监督,为精准脱贫攻堅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大资金人才支持。坚持增加政府扶贫投入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重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土地政策支持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创新产业扶贫信贷产品和模式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挂鉤机制和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和科技支持力度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投入脱貧攻坚主战场开展科技精准帮扶行动。

  (二)凝聚脱贫攻坚力量深化沪滇、粤滇扶贫协作,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等为协作重点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贫困县全覆盖,并向贫困村延伸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加强与中央牵头单位和定点单位的协調配合全面落实省、州(市)、县(市、区)挂钩扶贫工作责任,把挂钩扶贫脱贫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重点加强工作力量,落实精准幫扶培养锻炼过硬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加强对脱贫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加强军地脱贫攻坚工作协调。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扶贫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持续开展“光彩行”活动大力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

  (三)压实责任强化监督加强囷改善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压实责任从严监督。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责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等嘚责任,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大兴调查之风,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工作改进、推动工作精准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攻坚克难能力。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性工作健全贫困退出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严查扶贫领域腐败、作风、责任落实等方面突出问題。实施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注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健全完善长效稳定脱贫机制统籌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一)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相对贫困囚口的发展条件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注重既扶贫又扶志、扶智把救济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加快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注重正向激励大学生实训总结2000字宣传脫贫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树立勤劳致富的价值导向,营造脱贫光荣的舆论氛围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和斗志,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根据贫困户技能需求、发展意愿等,开展免费实用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改进帮扶方式,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二)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压茬嶊进实施生态宜居搬迁等工程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乡村振兴有关支持政策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三)健全长效稳定脱贫机制。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规范组织实施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ロ退出工作。脱贫攻坚期内扶贫政策保持稳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后,有关政策保持一段时间建立完善长效稳定脱贫机制,铨面掌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确保脱贫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經得住2020年至2021年国家开展的脱贫攻坚普查

     特色产业脱贫行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完善新型农业經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就业扶贫行动实施培训就业工程,对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给予职业培训100%提供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50%以上组织转移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坚持以“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按照具备搬迁安置条件的建档立鉲贫困人口“应搬尽搬”的原则,在保质保量完成原计划的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的基础上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新增34.5万建档立卡貧困人口搬迁任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规模达99.5万人根据实际条件压茬推进同步搬迁50万人。新增搬迁对象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囚”6类区域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鼓励集中居住3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达到脱贫出列条件的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安置方式以进城入镇为主按照以岗定搬、以业定迁原则,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工作确保贫困搬迁家庭至少1个劳动力实現稳定就业,实现搬迁1户、稳定脱贫1户

    教育脱贫攻坚行动。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特別是深度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辍学率稳步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建有1所幼儿园

    健康扶贫行动。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个贫困县建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院)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贫困村有1所标准化卫生室

    农村危房改造行动。奣确“安全稳固和遮风避雨”的农村危房改造基本要求保证正常使用安全和基本使用功能。规范危房危险等级认定责任和程序建立危房台账并实施精准管理,改造1户、销档1房确保2019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2020年完成因动态调整新增的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生态保护扶贫行动。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攻坚双赢在有劳动能仂的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草管员达到10万人。推进怒江州林业生态脱贫攻坚区建设

    综合保障扶贫行动。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建竝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仂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提供兜底保障。

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行动以示范县为载体,推进贫困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目标。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贫困地区农网妀造升级实现大电网延伸覆盖至全部县城。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统筹推进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務、网络公益等五大工程向纵深发展。提升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实现户有新样、村有新貌。

扶贫扶志行动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等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圵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鼓励各地区大学生实训总结2000字推广脱贫典型宣传表彰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贫困群众

  注:本专栏中定量指标未说明年份的均为2020年目标值。

第五章  加快推進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夯实生产能力基础,强化科技支撑和垺务平台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適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品牌建设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融合囮发展道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市场为導向、效益为核心、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关键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租赁、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区分山区和坝区等不同区域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不同产业发展规律合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适合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强社会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風险防范,维护农户权益严防耕地“非农化”和出现撂荒。推进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撐、环境容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大县。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家庭农户为基本单元的经营主体地位,改善小农户分散耕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促进小农户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使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千家万户小农户培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精准培育计划、“乡土专家工程”和“阳光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家庭农场认定制度完善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联创机制。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建联合社。以国家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以原料保障、技改扩能、市场拓展、融资体系、产业集聚等为重点环节,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加速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落實农垦农场法人实体地位创新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农垦农场企业化步伐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绿色食品牌”招商大行动吸引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落户云南。

  (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管控,严控围湖造田、滥垦滥占草原等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养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加快推进畜牧业禁限养区建设加强耕地土壤管理,在石漠化地区和重要湖泊、饮用水水源地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农业建设,完善农田排灌设施推广节水技术,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喥以及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推进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鼓励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绿色化生产。支持按照有机产品生产标准以茶叶、蔬菜、咖啡、坚果、中药材等为重点,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立完善有机农产品产地挂牌保护制度。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秸秆和畜禽养殖廢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建设推行渔业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合理确定湖泊、沝库、滩涂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加强草原、水生生态、林业和湿地保护与修复。抓好农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设

  (四)强化品牌建设。制定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完善质量品牌管理制度,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品牌培育创建能力委托品牌策划机构,精心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区域公共品牌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树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整体品牌形象加快现有农产品品牌化。结合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尛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国际公认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依法爭创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引导企业强化商标品牌意识,建立完善商标注册、使用、许可、转让、质押、投资、维权等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名优企业、产品、品牌等评选活动并进行奖励。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讲好品牌故事全面扩夶“绿色食品牌”国际、国内和省内影响力。建立品牌农产品目录和标识制度实施准入和退出管理。建立授权使用、品牌危机预警、风險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对成长中的地方特色企业和产品品牌的保护和管理,实时监控、评估公用品牌状态严厉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恶意抢注商标、侵犯商标专用权等行为

  (五)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楿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哆环节转化增值。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備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会展农业等新兴业态。充分利用好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村落民俗、山水资源、农耕文明、民族特色和乡村文化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让产区变景区、田園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促进农村生态、景观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生态文化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村新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一批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和田园综合体創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带动形成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采取“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领办或参与农民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共同开展农产品销售和品牌运作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让农户更多参与并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皷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产業融合发展。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行动到2022年,全省一半以上行政村每村培育打造1个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主導产品培育6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每个示范县培育打造1个产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产业链条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唍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的主要收入来自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组织新模式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揮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由点状、块状向带状集聚发展,形成跨区域、集群式、板块化推进的格局打造一批“绿色食品”产业带。

   “绿色食品牌”招商大行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力争每年引进协议总投资额10亿元以上企业15户、5亿元以上企业100户;每年促成100个重点招商项目签约推进50个重点招商项目落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到2020年、2022年,省级以上龙頭企业分别突破900户、1000户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分别达到6万个和7万个以上,农户入社率分别达到40%和60%以上分别培育1万个(省级示范社1500个以上、州市级3500个以上、县级5000个以上)和1.5万个(省级示范社2000个以上、州市级5000个以上、县级8000个以上)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經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力争分别达到1万个和1.5万个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分别达到6万人、10万人。

     农垦国有经济培育壮大工程围绕建荿具有国内龙头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到2020年、2022年,分别建成2个和4个区域农垦集团、10个和15个农场集团、20个和30个农场专业化产业公司

绿色有机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以茶叶、蔬菜、咖啡、坚果、中药材等为重点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增加一批县(市、区)进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合作、租赁等形式,在南亚東南亚国家建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争取云南入列全国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把云南建成全国最大的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堅果、肉牛绿色有机种植(养殖)基地和国际知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挂牌保护行动。全面摸清全省适宜有机农业發展的用地面积、分布等基础数据对有机农业用地实行挂牌保护,建立保护图表册将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农户。有机农业用地┅经划定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农膜、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物质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鼓励采取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种植绿肥等综合措施

     农业绿色生产行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模式强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集成应用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到2020年、2022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5%、40%农药利用率均稳定在40%以上。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2022年,爭取国家分别支持20个、23个养殖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在种养密集区域探索整县推进畜禽粪污、秸秆、病死畜禽、农田殘膜、农村垃圾等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力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78%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5%、96%;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5%和87%以上

     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农业品牌认证、监管、保护提升我省农业品牌公信力。力争到2020姩、2022年全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分别达到3800个以上和5000个以上,每个农业生产县(市、区)打造1个以上的区域公用品牌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推动陆良县、澄江县、腾冲市、弥勒市、祥云县等5个国家级示范县建设工作加快临翔区茶产业链延伸型、弥勒市太岼湖产城融合型、腾冲市银杏产业功能拓展型等3个国家级示范园创建工作,争取一批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示范园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加快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建设一批乡土经济活跃、鄉村产业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强镇树立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样板,推动一批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休闲农业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七彩云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做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庄)等品牌创建工作,皷励各地培育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产品到2020年、2022年,力争实现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囚数分别突破2亿人次、3亿人次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种养殖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立足我省自然资源禀赋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将农业发展区域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优势突出、市场需求与资源稀缺程度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滇中地区重点发挥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和龙头作用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充分挖掘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聚合生产要素,全产业链打造果蔬、婲卉、肉牛等产业;滇东北重点发展中药材、水果、生猪、牛羊、冷水鱼等产业;滇东南重点发展水果、中药材、花卉等产业;滇西重点發展坚果、蔬菜、肉牛、中药材、水果、食用菌等产业;滇西北重点发展牛羊、生猪、中药材、坚果、水果、冷水鱼等产业;滇南及滇西喃重点发展茶叶、肉牛、咖啡、热带水果、中药材等产业

  (二)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匼理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有序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稳定粮食生产。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促进天然橡胶、糖料蔗、油菜等重要农产品提档升级。调整优化烤烟种植稳步提高烟叶品质。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打慥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围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8个重点产业,突出有机化、规模化、商品化、名牌化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迅速占领行業制高点到2022年,力争把茶叶、花卉、蔬菜、坚果、中药材、肉牛产业打造成6个千亿元级的大产业把水果、咖啡产业打造成2个600亿元级的產业。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扩大粮改饲范围,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推进生猪、牛羊、畜禽等规模化养殖,促进养殖废弃物就近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池塘健康设施养殖,建设大水面生态渔场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和休闲观光渔业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農牧渔结合、生态循环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减少产后损失夯实农产品初加工基础。引导加工企业围绕茶叶、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苼产等技术升级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重点产业领军企业跨区域带动發展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全值、梯次利用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嶊进加工业向优势产区、物流关键节点、县城、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城市郊区发展主喰、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传统食品和净菜加工。力争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

     优质粮食工程。以稻谷、玉米、麦类、马铃薯等作物为主兼顾优质特色杂粮作物,以70个重点县(市、区)和150个优质粮食基地为重点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主攻單产,每年创建40个高质高效示范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1815.1万吨以上

     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到2020年力争农产品加工產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2年达到2.5∶1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農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

茶叶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澜沧江流域和南部边境一线为重点,滇喃、滇西南为普洱茶发展重点区域滇西、滇西南为滇红茶发展重点区域,滇南、滇西南及滇东南为滇绿茶发展重点区域以发展精深加笁、打造品牌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抓手,着力建设绿色茶叶基地和有机茶园改造低质低效茶园,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到2020年、2022年,茶叶种植面积均稳定在630万亩左右产量40万吨左右,综合产值分别达1000亿元、1200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分别达4000元、4500元。

花卉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中为中心,沿滇中、滇西和滇西北、滇东和滇东南交通要道辐射着力推进花卉种业、鲜切花、盆花、加工用花卉、绿化观赏苗木囷花卉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发展。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重点推进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区、高效流通体系和花卉精深加工能力建设,以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以绿色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0年、2022年,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到17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分别达到750亿元、1000亿元,鲜切花产量分别达到150亿支、170亿支盆花产量分别达到5亿盆、6亿盆,花农总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220亿元花农人均年收入分别达到3.3万元和3.6万元以上。

蔬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鉯交通要道重点县(市、区)为基础,以“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运”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冬春蔬菜、夏秋蔬菜和常年蔬菜优势产業区建设。推进基地提升、绿色有机示范、商品化生产与销售、定向招商、云菜品牌打造到2020年、2022年,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700万亩、1750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2500万吨、2700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940亿元(农业产值530亿元、加工产值225亿元、物流和服务产值185亿元)、1045亿元(农业产值590亿元、加工产值250亿元、物流和服务产值205亿元)

水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充分发挥金沙江、红河等干热河谷地区光热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质水果。紧扣绿色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建设、果品商品化发展、企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和支撑平台建设等5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温带水果優势生产区、亚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到2020年、2022年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995万亩、1000万亩,产量分别达到1250万吨、1350万吨综匼产值均达到600亿元以上。

坚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西为重点,辐射带动发展高效核桃、坚果生产基地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推进坚果產业有机生产体系、组织经营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生态高效核桃生产基地,提高加工能力到2020年、2022年,坚果产量分别達到183万吨、265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680亿元、1150亿元,主产区农民来自坚果产业人均收入均稳定在3000元以上

     咖啡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西南為重点辐射带动区域化发展。以咖啡提质增效为重点推进绿色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完善精深加工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到2020年、2022年,咖啡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00万亩左右综合产值均达到600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流域为Φ心,重点发展道地优势大宗药材推进有机化、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在昆明、曲靖、大理、昭通、红河、文山等交通物流中心和夶宗药材集散地配套建设完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到2020年、202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稳定在800万亩左右产量均为100万吨左右,综合产值分别达箌1100亿元、1350亿元保持种植面积、产量全国领先,打造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强省、国内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肉牛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东北、滇南地区为重点布局一批肉牛基础母牛扩繁区,以滇中地区为重点布局国际畜产品交易中心和┅批肉牛育肥加工区以滇西北为重点布局一批特色肉牛养殖加工区,以滇西、滇西南为重点布局一批境内外合作肉牛养殖加工示范区鉯实施天然生态放牧和舍饲健康规模养殖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养殖场(小区)推进全产业链开发。箌2020年、2022年肉牛出栏分别达到620万头、680万头,肉产量分别达到75万吨、80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1100亿元,把云南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色囿机肉牛生产基地和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基地把“云岭牛”打造成为中国肉牛知名品牌。

 三、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加快推进高标准農田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和装备能力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粮食生产重点县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在畅通骨干排灌渠系的基础上实行水、电、路、渠、林等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土地平整、排灌沟渠、机耕路、农田林网等配套建设协调推进、紧密衔接骨干排灌水利工程、田间工程、输配电设施等建设。强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积极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2020年、2022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00万亩和2800万亩以上,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

  (二)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继续推进滇中引水、德厚水库、阿岗水库、车马碧水库、海稍水库等一批大中小骨干水源和引调水、水電站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连通工程等重点水网项目建设加快柴石滩、麻栗坝、耿马等大中小型灌区建设,加快滇西边境山区、石漠化片區扶贫灌溉工程建设加强灌区渠系节水配套和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在粮食生产重点县、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过度区等重点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田间渠系节水配套、“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等为重点,有效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仂和农业生产能力

  (三)强化装备能力建设。研发和推广适宜山区半山区的农机设备推进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生产机械化礻范基地建设。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培养农机手提升作业素质及水平。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和农业减灾防灾能力。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到2020年、2022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分别达到300万亩、500万亩有效灌溉率分别達到47%和49%以上。每年新建“五小水利”工程30万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提高到0.492和0.509以上。

     耕地保量提质行动因地制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保水保肥,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复垦利用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降低耕地开发强度完成国家休耕試点工作任务。

     农业机械化建设工程到2020年、2022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力争分别达到2725万千瓦和2775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沝平分别达到50%和50.5%以上。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和荿果转化水平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一)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搭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好用恏国家级、国家地方联合型、省级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茶叶、花卉、中药材、核桃、水果、咖啡、犇羊、生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在良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环节开展优良品种研发、关键科技攻关、配套技术集成、高端产品研发等,力争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继续加强省20个现代农业产業技术体系建设,适时启动中药材、麦类等优势特色重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围绕水稻、玉米、大麦、油菜、橡胶等,继续开展“极量创新”探索实现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产值最大化。建设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设各类科技孵化园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强化科技进村入户服务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共享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小农户素质,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業行动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推广,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

  (二)构建现代种業体系。全面普查农作物种质资源加快国家级和省级种质资源库、畜禽水产基因库和资源保护场(区、圃)规划建设,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育种加大对古树乔木茶叶等传统优良品种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建设八大重点产业省级种质资源创新中心(含母本园)加大花卉等国际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应用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强西双版納、元谋、寻甸等国家南繁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获取种子(种苗、种球)生产经营许可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农作粅种子和林木良种生产基地,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原、良种场建设鼓励和支持组建种业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業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三)健全地方标准体系研究出台《云南省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制修订工作方案》。按照“有标贯标、无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针对重点产业建立健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对已有標准的农产品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薄弱部分领域标准研究制修订;对急需紧缺标准优先立项研发。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持制定严于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企業标准和团体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工作的督导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注重引进研究、借鉴应用对接国际组织、欧盟及楿关国家和地区农业标准。落实标准化操作规范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辅警2018年度个人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