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在莫斯科时期德国有机会拿下莫斯科吗?

当前位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战役是A.莫斯科保卫战B.诺曼底登陆战C.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战役是A.莫斯科保卫战B.诺曼底登陆战C.凡尔登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
题型: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本题考学生对一战过程的识记。ABD都是二战中的著名战役,C项凡尔登战役因其惨烈程度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标志着德国由进攻转为防御,是一战的转折点。故选C项。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战役是A.莫斯科保卫战B.诺曼底登陆战C.凡..”主要考查你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倒幕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的全球扩张&&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日本的明治维新倒幕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的全球扩张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大久保利通: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家。1863年萨摩藩抗击英国侵略军时,任萨军总指挥官,虽遭失败,却因敢与列强对垒而声名大振。日与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人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新政府成立后,历任参与、总裁局顾问、参议、大藏卿等职,成为政府主要领导人,领导了“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等资产阶级改革。1871年12月任岩仓使节团副使赴欧美考察,1873年回国。对内推行地税改革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同时强化中央官僚机构,集中大权在手,进行专制统治,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2.改革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成果;3.改革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4.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明治维新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同中国戊戌变法的对比: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1.改革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设立府、道、都、县,由中央任命藩知事,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军事上: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2.影响:(1)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2)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从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3)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打开日本国门的条约——《神奈川条约》:神奈川条约为日(嘉永7年3月3日(旧历))江戸幕府与美国所缔结的和亲条约,日本通称为《日米和亲条约》(《日美和亲条约》)。签约代表,在日本方面全权代表为林复斋(大学校长)、美国方面全权代表为东印度舰队司令长官马休·佩里。条约中主要规定日本必须开放下田与箱馆这两个港口与美国通商,并保证遇难的美国士兵得到安全保障。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前,在日本,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中心在西南部经济较发达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德川幕府时期社会现状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危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实质是推翻幕府统治,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运动。大政奉还:大政奉还,发生于庆应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大政奉还标志着日本封建时代的结束、近代日本的开始。鸟羽、伏见之战(日本戊辰战争):1868年1月,新政府军和幕府军在鸟羽、伏见进行的首次战役。交战双方为支持明治天皇的新政府军和支持德川幕府的军队,战役以新政府军的全胜告终,标志着戊辰战争的开始,成为倒幕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倒幕运动的性质:倒幕运动是19世纪中期,由日本的中下级武士、高利贷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和西南诸藩的大名组成倒幕派,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自下而上的武装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倒幕运动最早爆发于长洲、萨摩等藩的原因:1.长洲、萨摩四藩受西方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显著,经济发达;2.民众思想开放,百姓痛恨幕府统治,有良好的群众基础;3.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4.是尊王攘夷运动的发源地,逐步演变而来;5.受历史因素影响。邨田丹陵《大政奉还图》日本形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幕府统治: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常以,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共682年,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日本古代有着长期军人干政的历史,军事强人以成为征夷大将军为志向,开设幕府,为军人的最高指挥机构,并且掌握政权。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以军事统治进行封建采邑,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机构。也可以说是用。幕府政治,特指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中经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幕”意指军队的帐幕,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江户时代中期以后意味变成了政府机构。有人认为“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实上是当代用词;当时人们并未称呼过镰仓和室町政府机构为“幕府”。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称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机械化:机械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运用电力或其他动力来驱动或操纵机械设备以代替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的措施或手段。利用机械设备但仍以人力或畜力推动而进行生产的,称为“半机械化”。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体力劳动的重要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1、相同点:(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2、不同点:(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1、经济层面:(1)促进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产业布局发生变化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等兴起;(4)生产管理制度发生变化;(5)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政治层面:(1)资本主义制度完善,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2)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3)各大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开始对外扩张,瓜分世界殖民地;(4)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3、社会层面:(1)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2)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现代化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展开瓜分中国的狂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中国近代科技获得一定的成就。福特T型汽车生产流水线:&托拉斯:托拉斯(Trust)直译为“商业信托”,是指在一个行业(商品领域)中,通过生产企业间的收购、合并以及托管等等形式,由一家公司兼并、包容、控股大量同行业企业来达到企业一体化目的的垄断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托拉斯企业可以对该行业市场实现垄断,并且通过制定企业内部统一价格等等手段来使企业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国际垄断同盟:国际垄断同盟是指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组织根据彼此订立的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垄断集团。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国际托拉斯等。国际垄断同盟的目的在于瓜分世界市场、制订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垄断原料来源、分割投资场所,以保证高额垄断利润。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的优势:1.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垄断的形成体现了优胜劣汰、以先进改造落后的进步趋向。3.形成系统的理论,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诞生出来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1.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它是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2.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形成过程:1.资本主义的兴起(16到18世纪晚期):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荷、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使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晚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兴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随着列强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也使亚非拉更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地或附属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世界经济连成整体。进入帝国主义前后各国经济产值比较:&
发现相似题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战役是A.莫斯科保卫战B.诺曼底登陆战C.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663031907251419168041174047169087二战中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还是走一战的老路吗?
在二战中,各个国家军事实力不断扩增,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还是德国的军事实力,德国的闪电战在二战前期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仅仅只过了一年,德国就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兵败莫斯科,前期势如破竹的德军为何最终会惨败呢?
对于德国的战败,许多人认为是苏联红军的功劳,在苏德大战的期间,苏联的国土纵深拖住了德国的数百万大军,而且几次大的歼灭战更是消灭了德国的有生力量,那么事实是怎样的?虽然苏联拖住了德国数百万的军力,但是苏联并不是导致德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前期德国在征服欧洲各国后,就把目标对准英国,德军在灭亡法国的过程中,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阿登森林穿越而来,将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当时希特勒并不想和英法鱼死网破,而是想围困英法军队从而让英国政府投降或是保持中立状态,但是英国首相丘吉尔态度强硬拒不投降,英法联军趁英、德谈判的契机迅速撤退,这些军队被投放到北非战场,最终让德国吃下恶果。
在对英国的围堵中,德国想用潜艇围困住英国断绝其资源,并且利用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境内的重要目标,随后爆发不列颠空战更是让德国损失惨重,德国制定海狮计划希望登陆英国从而一举歼灭英国,但是后来进攻的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早先实施,导致海狮计划被无限期延迟,德国又陷入一战中两线作战的困境,最终活活拖垮。
后来随着美国的参战,来自太平洋的压力日益增大,美国更是利用自己强大的工业能力来支撑许多国家,而德国的物产资源渐渐被消耗殆尽,在大海上德国的潜艇已经没有任何优势,最多只是监视地方舰艇的能力,
后来随着苏联的反击和英美军队在欧洲登陆,德国彻底没有赢得希望,德国也一步步走向灭亡的道路。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趣说历史,博览古今!
汇聚世间好物,专为品质而生。
今日搜狐热点伦敦上空的大球球——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阻塞气球
日04时54分来源:
作者:唐茜|崎峻文化
阻塞气球,就是系留在一定空中区域阻止敌机活动的防空气球。其阻拦方式有多种,通常是一根结实的缆绳一头系着一个巨大的气球,另一头固定于地面,当足够多的气球悬浮于空中时,在此空域活动的敌机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因为无论是撞上气球本身还是缆绳,都会导致机毁人亡。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数个气球连结,拉起一张巨型的阻拦网,据说这样拦截效果更佳。
阻塞气球首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登场亮相,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都有过使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有很多国家继续使用。之后直至20世纪50年代,英美等国还维持着阻塞气球的部队和装备,用于研究在喷气机时代下的运用。
本文主要介绍英国阻塞气球的应用,该国在使用规模和取得战果方面都取得了最大成绩,其他国家的只顺带一提。
1783年11月,法国的孟格菲兄弟用热气球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飞行实验;同年12月,法国的罗伯特兄弟用氢气球也完成了第一次载人飞行实验,两次气球载人实验的成功引起了整个欧洲对气球的关注。19世纪初,欧洲开始摸索气球在军事上的应用,不久后就出现了利用氢气球进行远程侦察,以及用来进行火炮的弹着观测,提高炮击精确度的技术,列强各国纷纷成立观测气球队。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同样很快也被应用于军事方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气球与飞机均投入到了实战中。飞机的技术发展尤为迅速,开战后不久就开始对城市进行轰炸。而在当时,还没有什么有效的城市防空武器,高射炮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国家就利用建筑物和风筝,在空中张起阻拦网或阻拦索来妨碍敌机的入侵,不过由于高度和稳定性不足,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随着战争的激化,大型飞机开始夜袭城市,特别在英德两国,空袭带来的损害尤为严重。有史以来,矛和盾的发展都是齐头并进的,地面和城市不可能永远挨打。于是,这些国家就开始将早已广泛使用的观测气球和阻拦网(或阻拦索)组合起来,可以在较高的空中阻碍敌机入侵的阻塞气球就此诞生。
▲ 一战中德军使用的观测气球
究竟是哪个国家第一个将阻塞气球投入实战的,至今未有一个确切的记录。据说德国早在年冬就开始尝试布设阻塞气球。意大利则在一战的很早期就开始在威尼斯使用阻塞气球。日,奥匈帝国空军在空袭一个意大利阵地时,有4架飞机因为撞上了意军设置的阻塞气球拦索而损失,据说这是第一个阻塞气球的战绩记录。1917年下半年,德国也在其西部工业地带配置了阻塞气球,1918年1月,英军第100中队的一架侦察机就挂上了阻塞气球的固定缆绳,两名飞行员被俘。英国开始使用阻塞气球是根据从意大利学到的经验,日由当时负责伦敦地区防空指挥的阿什莫尔少将开始指定计划,1918年初第一批阻塞气球开始在伦敦上空出现。在此之后,法国首都巴黎也开始效仿英国,积极使用阻塞气球。
一战时,英国通常在3个阻塞气球之间用铁丝相互连结,拉起一张高3000米,宽幅达450米的阻拦网,拦截在此高度以下入侵的敌机。光是在伦敦周边,就有10张这样的阻拦网,其效果非常显著,极大妨碍了德军飞机的轰炸行动。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伦敦地区上空的阻塞气球,能看到
3个阻塞气球用铁丝连结拉起一张空中阻拦网,据说
这种阻拦网的拦截效果还相当不错。
▲ 1918年1月在意大利布林迪西,一排阻
塞气球正准备升空,以保护此地机场的机库。
二战中的英国阻塞气球部队与战斗
由于在一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英国在一战结束后仍然很重视阻塞气球,使之成为防空体系的一环。鉴于一战时挪用的观测气球体积过大,在运用上有不少问题,英国皇家空军还在1935年研发出了体积较小且容易操作的专用阻塞气球,以备随时爆发的战争。
1936年,英国国防委员会首先批准了一个设立450个阻塞气球用于伦敦防空的计划。日,第1气球训练队在皇家空军卡丁顿基地建立。日,皇家空军第30阻塞气球大队建立。日,该大队被升级为气球司令部(Balloon Command),首任指挥官为空军少将欧文图多尔博伊德。到1939年,气球司令部麾下已经拥有了5个大队,分别负责伦敦地区(第30大队)、伯明翰地区(第31大队)、拉姆西地区(第32大队)、谢菲尔德地区(第33大队)和爱丁堡地区(第34大队)。在这些大队下,又分辖多个气球中心,每个气球中心又由多个气球中队组成。最高峰时,气球司令部麾下有33000人。
英国皇家空军气球司令部徽章
在本土防空战中,英国上空的阻塞气球数量最高峰时达到了2986个(其中伦敦地区上空就有1700多个),到了战争末期仍有2000个左右。而对于二战末期德军投入的V1巡航导弹的拦截,阻塞气球也功不可没,它们拦下了231枚V1飞弹。阻塞气球主要设置在英国南部地区,以堵塞德军轰炸机的前进路线。另外在一些难以配置高射炮的港湾和河口也设置了阻塞气球,它们有些设置在重要据点的外围陆地上,有些则系于专用的阻塞气球船或驳船上,以填补高射炮射击范围的盲点,也能够有效妨碍德军飞机敷设水雷。
▲ 上三图是日出版的《伦敦图片新闻》杂志中刊登的一篇文章插图,它们描绘的是一个英国皇家空军准将提出的“伦敦空中雷区”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伦敦地区布满阻塞气球,每个气球的间隔为100码(约91米),据其估算翼展为70英尺(约21米)的轰炸机在穿越的时候会有1/4的几率撞上系留索,然后其中有50%会受损,坠落或飞走。
▲ 日出版的《伦敦图片新闻》封面,这幅“伦敦空中雷区”方案想象图也非常令人震撼。
▲ 日,伦敦市民在观看一战结束之后首批阻塞气球升空。第二年二战的爆发证明,英国人在这一块的提前准备是相当有效的。
▲ 不列颠空战初期伦敦上空的阻塞气球群。
▲ 战争后期为了拦截V-1飞弹而设置在英国南部地区上空的阻塞气球群,可见数量非常之多。
▲ 一艘驳船正拖着一个阻塞气球准备出港,在港口附近海域将其升空,以设置阻塞气球网络保护港口的安全,防止敌机布设水雷。
根据统计,在不列颠空战中挂上阻塞气球缆绳的德军飞机有102架,其中的66架最终坠毁或迫降,放弃投弹或改变轰炸目标的德机数量就难以推测了。同样,为了避开阻塞气球,而接近了高射炮阵地被击落,或提升了飞行高度的德机数量也不少。
无论如何,阻塞气球对于飞到英国上空的德国空军来说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麻烦。为了破坏阻塞气球,德军专门安排一些战斗机对阻塞气球发起攻击。1940年8月底,德国空军就对设置在多佛海峡地区的阻塞气球发起了一次专门的攻击,摧毁了40个气球,但自身也损失了6架飞机。结果随后几天,英国人又将34个新气球升空。
另外,德军还在一些轰炸机的前方装上巨大的缆绳剪,例如He 111H-8、Ju 88A-6和Do 17M,就是专门配备了缆绳剪的轰炸机型号,能够在阻塞气球的降落伞起作用之前切离气球。但是,加装的这些缆绳剪重量过大,对气动性造成了恶劣影响,恶化了飞行性能,每次出击都有大半被击落,所以很快就停止使用了,已经加装的也被拆下。
▲ 不列颠空战期间在肯特郡上空,一个英国阻塞气球刚刚被一架德军的Bf 109战斗机击落。
▲ 装有缆绳剪的Ju 88A-6型轰炸机。
▲ 装有缆绳剪的He 111H-8型轰炸机。
▲装有缆绳剪的Do 17M型轰炸机。
随着战争长期化,年富力强的男丁大多要进入更合适的一线部队服役,为此,英国皇家空军于1941年4月开始从女子辅助部队中培训女性气球操作员,积极弥补男丁的不足。而由于男女体质不同,平均10个男性气球操作员要用14个女性气球操作员来替换。到1942年12月,气球司令部中已经有10000名男兵被15700名女兵所替换。而到二战末期时,在气球司令部麾下操作阻塞气球的约半数人员都是妇女,在气球中心还出现了女性军官,很多气球操作组清一色全是女性。
英国本土防空战暂告一段落之后,地中海战区的战斗转为激化,因此一部分英军阻塞气球部队又从本土调到了北非进行增援。盟军开始反击之时,英军的阻塞气球部队与美军的阻塞气球营密切配合,共同负责主要港湾的防空,此外也参加登陆作战。在登陆作战时,阻塞气球对海岸的防空极为有效,比如在诺曼底登陆时,盟军就放出了大量阻塞气球在滩头上空,保护登陆船队、人工港和刚刚登陆的地面部队不受敌机的空袭侵害。
▲二战时期英国空军辅助部队的一张士兵
招募海报上,将阻塞气球比喻为“空中堡垒”。
▲在卡丁顿基地机库内整齐列队的英军阻塞气球部队女性成员,她们来自战时征召的皇家空军女子辅助部队。
▲正在操作气球升空的阻塞气球部队女性成员。
▲诺曼底登陆之前在英国登船期间,
港口上也设置了阻塞气球进行保护。
▲横渡英吉利海峡前往诺曼底途中的步兵登陆艇编队,它们每艘都拖着一个阻塞气球,从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阻塞网络,以抵御德军飞机的俯冲轰炸或低空扫射。
▲ 诺曼底滩头一景,水里和岸上都忙
忙碌碌,天空中也飘浮着大量阻塞气球。
英国阻塞气球的构造与运用
专用的阻塞气球有几个种类,如低空用和高空用,此外,英国海军和空军所用的气球也不同,英国和美国的阻塞气球大小和形状也各不相同。
英国在二战中使用过的阻塞气球有多种型号,其中最活跃的是英国皇家空军于1935年开发的低空四型(Low Zone Mk IV)系留气球,它长约19.5米,含垂尾在内的高度约9.4米,主体最大直径约6.4米,重量约272公斤,最大升空高度为5000英尺(约1500米)。主要材料是防水的埃及棉,为了控制由于反射太阳光产生的气体温度变化,气球的表面还涂了铝粉,但是因为这一点导致气球容易遭到雷击。最高记录是,设置在多佛海峡地区的阻塞气球一天之内就有50个被闪电击落。更奇怪的是,阻塞气球在夜间容易吸引虫子,这些虫子又吸引鸟类来啄食,常常将外皮啄伤,严重的时候能将外皮啄出破孔。
一个低空四型系留气球的价格为500英磅,飘浮所需要的氢气约542立方米(需要氢气瓶30个,总费用50英磅)。当时的一辆大众型汽车奥斯汀8的新车价格为128~148英磅,一辆最新式的“喷火”战斗机为12604英磅,相比之下,阻塞气球的价格相当便宜。
阻塞气球充入氢气后就得以升空,在操作时严禁烟火,操作人员必须穿上防止产生静电的胶底鞋和橡胶长靴。操作时一般需要多人共同完成,但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两人操作。
英式阻塞气球在固定缆绳的两端装有炸药和降落伞,一旦有飞机碰上,搅动的缆绳就会引爆炸药将缆绳切断,同时设在气球主体侧面外皮上的气孔就会自动打开,球内的氢气就一点点的排出去,慢慢的向地面下降。挂上敌机的缆绳两端的降落伞这时会打开,降落伞除了能够妨碍敌机飞行,还能够在缆绳受到其他原因导致的加压情况下防止气球全损,使之安全落下。
在每次使用阻塞气球时,都会用到收放系留缆绳的卷扬机,为此,英国皇家空军在1939年还用福得森苏塞克斯公司所产的6轮卡车专门改造成了气球卷扬运输车。此车搭载了一台卷扬机及其专用的汽油发动机,后面还拖着一辆用来装氢气瓶的拖车。一辆卡车就可以单独自如的完成气球的移动、升空和回收操作。
另外,为了阻止从港湾、河流入侵的敌机,英军还会利用小型舰艇、驳船等系上阻塞气球,英国皇家海军还保有与空军气球卷扬运输车相同机能的阻塞气球支援船。
▲阻塞气球升空操作示意图(点开可看大图)。充入氢气之后,在缆绳的一端以沙袋固定在地上,阻塞气球浮升之际将其头部迎着逆风方向,然后切断头部与尾部的缆绳。
▲在位于卡丁顿的第1气球训练队,教官正在借助模型来为气球操作人员讲解气球释放的程序。
▲ 阻塞气球的作战原理示意图。(点开可看大图)
▲保存在皇家空军博物馆里的一辆福得森苏塞克斯E917T型气球卷扬运输车实物。
▲ E917T型气球卷扬运输车后部外观,卷扬机操作室被一个铁丝网罩罩起来,以免操作人员被缆绳刮伤。
▲ 气球卷扬运输车后面可以拖一辆运载氢气瓶的拖车。
▲ 也可以用专门的卡车来运载氢气瓶。
▲ 气球卷扬运输车带着LZ Mk IV型气球前往升空地点。
▲ 在利物浦准备升空的一个LZ Mk IV型气球,卷扬车
在慢慢释放缆绳,栅栏这边就是装载氢气瓶的拖车。
▲ 1940年英国发行的一套玩具,以全套阻塞气球为
主题,包括一辆气球卷扬车、一个可充气的气
球和一辆氢气瓶运输车。
▲ 1944年英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儿童漫画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嘭嘭”(Boo-Boo)的阻塞气球及其家族英勇保卫英国天空的故事。
二战其他国家的阻塞气球使用情况
二战中,除了英国之外,美国也算是一个比较大规模使用阻塞气球的国家,尽管其他国家也使用阻塞气球,但使用规模都不大。
美国在参战后不久,也在其西海岸的许多城市、工厂和港口上空布置了阻塞气球,以防日军飞机的低空空袭。到1942年月,在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和华盛顿州的上空约有430个阻塞气球。另外,巴拿马运河也是美军设置阻塞气球的一个要点。而同时,一些美国陆军的气球部队也被送往海外参战,例如1943年底,几个气球连就被部署到了地中海战区,他们都为北非战线和后来意大利战线上的港口防空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4年6月的诺曼底战役中,美国陆军投入了第320阻塞气球营,这支部队全部由黑人组成,共有620人,分为4个连。6月6日当天,第320营营部和A连被配属于第1步兵师在奥马哈海滩登陆,C连被配属于第4步兵师在犹他海滩登陆。其余部队在随后三天陆续登陆。1944年7月,A连被调动至瑟堡,其余三个连一直留在奥马哈和犹他海滩继续保护登陆场,直到1944年10月初。之后,全营登船返回英国,从登陆起,该营在法国一共待了140天。
除了陆军之外,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建立了自己的阻塞气球部队,从1941年10月开始到战争结束,总计建立了6个阻塞气球中队。其中4个中队被配属第1两栖军,作为军直属部队支援登陆作战。
在苏联,德军的战略轰炸并不活跃,而且战线变动大,阻塞气球的使用有不少困难,但是在关键城市的空防体系中,比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苏军仍动用了阻塞气球。
而轴心国方面,尽管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德国就一直遭到盟军的战略轰炸,但它并没有像英国那样大规模使用阻塞气球,因为盟军的重型轰炸机主要在超高空进行轰炸,阻塞气球升不到那么高。尽管如此,德国空军还是组建了25个名为“空中阻塞营”(Luftsperr-Abteilungen)的阻塞气球部队,配属于不同的高炮师当中,驻扎在主要城市、工业区、港口或关键战略地点,对付盟军从低空攻击的双发轰炸机和战术攻击机空袭。1944年起,盟军航空力量加大了对德国目标的低空打击力度之后,这些阻塞气球的作用更显重要。
▲诺曼底海滩上的美国陆军第320阻塞气球营士兵在释放阻塞气球,这种气球较小,只需3-4人就可以操作升空。
▲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阻塞气
球部队人员在进行气球释放训练。
▲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两栖军
的军直属阻塞气球部队臂章。
▲ 1941年11月在莫斯科市内的街道上,
苏军正在为阻塞气球升空做准备。
▲ 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拍摄的莫斯科
上空的阻塞气球,下面就是克里姆林宫和红场。
▲斯大林格勒上空的阻塞气球,
1942年8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拍摄。
▲ 德国空军某空中阻塞营的一个气球组正准备释放阻塞气球。
▲一组德国阻塞气球正在升空。
▲ 萨尔地区一家工厂上空的德国阻塞气球群。
▲这是德国多特蒙德以东45公里处的默讷水库大坝,它在-17日夜被英国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轰炸机用弹跳炸弹炸开了一个77米宽的口子,导致的洪水淹死了下游的1579人。此照摄于大坝溃口之后,可见大坝周围有几个德军设置的阻塞气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阻塞气球的运用和研究仍在持续。而英国皇家空军气球司令部早在战争结束之前几个月的日就正式解散了,不过部分气球和装备仍保管在仓库里。美国在战后对阻塞气球的运用展开了相对积极的研究,有些专家主张利用阻塞气球的防空效果,作为防空火器和导弹的补充,迎击从低空高速侵入的喷气飞机。
但最后,无论美国还是英国,二战之后都没有再使用阻塞气球作为防空武器,仅停留于纸上的研究。大多留存的阻塞气球仅被用于观测或作为系留气球用于训练和实验。在直升机的性能提升之前,阻塞气球也常常作为空中起重机的代用物,在核实验盛行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英、美、法国也用阻塞气球代替核实验的设置塔悬吊核弹进行核实验。
冷战以后,世界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尽管地区冲突不断,但各国暂时不用再考虑城市遭到大规模空袭,阻塞气球也因此成了彻底被忘却的兵器。如果要说阻塞气球仍还能够复活的话,可能只有用来阻拦无人机了。或许不远的将来,在一些演唱会或大规模商业设施的上空,兼用于广告气球的阻塞气球会张起大网,将那些横行无忌的无人机阻隔在外。
▲日在米德尔塞克斯郡斯坦
莫尔举行的皇家空军气球司令部解散仪式。
▲ 日,法国在南太平洋的穆鲁罗阿环礁进行了一次大气层核实验。这次核实验所使用的核弹与当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核弹大致相同。图片拍下了由阻塞气球悬吊的核弹爆炸瞬间。
玩雷霆海战送苹果iPhone7~
在公众号中回复【雷霆海战】即可查看活动详情
老玩家请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一战莫斯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