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不焦虑让自己考试前不焦虑

写下这个题目,我忽然感到一阵混乱。

很多人觉得我在教育上很淡定,不太焦虑。其实这只是一种“外塑造”,就像很多人在朋友圈中自我美化一样。

我本来想起个文艺范的题目:“教育可以选择,人生不能设定”。

说到“选择”,国内可选择教育模式不多,不丰富,且因不断发生的一些事,给人的感觉是选择教育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少了。这种“可选择性越来越少”的判断让家长更加不安。

人是很奇怪的,没得选时反而坦然;选择可能性大时却焦虑起来了,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总以为更好的选择在后面会遭到自己的漏掉了。

在重视教育选择权的一些家长心中,教育选择可能性的缩减,正是给我们带来深刻焦虑的最主要原因。

教育界最近发生了很多事情,几乎每一件都击中家长内心最脆弱的部分。

我们不妨来看看现存的可能性。

第一个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通过。

这个法案的最重要一个词是“促进”,我看成是一个积极的词。家长只能积极应对,不要过分解读,也不必太焦虑。

民办教育近二十年来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已对公办教育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竞争,而在生存状况上,具有了强大的现实感,存在感,这是任何人任何部门都无法漠视的,也不可能粗暴地打压或取缔。

有些地方的民办教育在声誉上已经超越了公办教育,而成为学生家长们的追逐目标。最近发生在杭州的教辅机构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很多猜测。据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家教辅机构与杭州几家著名民办学校所构成了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关系,非我们这种外人所能理清。

一种说法是教辅机构掌握了强大的资源,学生不参加培训就完全没有机会进入那几家著名的民办学校。而且,很多老师都在这家机构任职。机构非常巧妙地通过地区配置模式,把不同区的教师进行对调,而规避掉一些监管上的麻烦。不过,如果管理部门真的要来调查的话,也不是很难吧。

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在长期的二元论思维训练下,想问题都变得很单向,粗暴生硬地以为,凡事非此即彼。

我们常常会被不符合逻辑的判断所左右——好的幼儿园等于好的小学,好的小学等于好的初中,好的初中等于好的高中,好的高中等于好的大学,好的大学等于好的工作,好的工作等于好的人生……如此类推,这一系列过程,看起来很合理,形成了一列飞速奔驰的火车。每一节车厢都不能脱节,一旦脱节你就惨了,你就永远错过这趟火车了。

是的,赶不上火车真的是非常悲惨。

错过一列火车就错过了人生,这种焦虑在我身上就不断地发生过。

若干年前在德国,我们全家旅行时,每次都早早来到火车站,又早早地上到月台,一般都提早半个小时左右。在科隆中央火车站、慕尼黑中央火车站、柏林中央火车站,每个火车站月台上,都是我们三个人拔得头筹,轻松夺取了第一名!

我们总担心赶不上这趟火车,就永远赶不上所有火车,就再也无法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德国人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总是在火车快开前几分钟才来,闲散地在月台上站着。火车一到,就上车,有条不紊,月台一下子就干净了。

后来我们才明白,除了一些“特快”国际列车,一般火车都不必担心,赶得上就赶,赶不上等下一趟。普通的列车搭乘法跟公交车差不多,别着急,也不着急。

但是我们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经验,长期“短缺”经济、“匮乏”经济、“饥饿”营销的折磨,给弄得精神紧张惯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后来到德国南部楚格峰下,住进连体小镇“佳美什-帕滕基兴”后,我们又第一名赶上了齿轨列车。进到车厢发现完全空荡,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可选择余地很大,随便你坐哪一个座位。我们面面相觑,看着窗外有些难为情。

等了十几分钟,有一家五六个人赶过来,大概是印度人。我们才如释重负,觉得那负担终于卸下来了。齿轨列车快开时,车厢坐满了,并不是没有人坐,而是这些家伙不抢座位,没有座位就站着,好像一点都不焦虑。

我们如果能够用“没有座位就站着”的态度思考赶列车,或许就不焦虑了。

教育状况的良性发展或者恶性退化,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的焦虑或者洒脱,会对现存的教育状况产生微妙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一只“蝴蝶”——连蝴蝶都可以影响太平洋的气候变化,那么人呢?对自己处身其间的教育现状肯定会产生直接的、细微的影响。只因为家长的疯狂追逐,才会导致教辅机构如此之兴旺,民办牛校如此之牛。

教辅机构也好,最难进的民办牛校也好,都是一种“饥饿营销”,制造紧缺而造成的人为恐慌。杭州有上千所中小学,如果以伞状来思考,紧缺完全不存在。

而以单线列车的角度来思考,以学校排名的角度来思考,那么无论如何都是紧缺。而且,是一种越来越窄小的紧缺。大家都要进第一名,要进前十名,这怎么可能不紧缺呢?怎么可能不筛选呢?我如果是民办牛校的校长,也会痛苦得脑袋都要炸掉。别说各种人情各种条子了,就是考试挑选,也是一个重大难题。怎么办?钻牛角尖似乎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例如奥数。

很多家长都把这种“紧缺”或“匮乏”看成是政府的问题,是学校不够多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自然应该多设法来推动公办学校的合理布局,平等选择。但是如果排名,如果追逐排名,这种人为造成的“匮乏”问题永远存在。

民办牛校的精英模式和中国式贵族学校模式,也是一种选择。这给特别爱挑,生怕被甩下人生列车的家长们提供了一帖“强力胶”,一帖致幻剂,让你可以产生一种幻觉:进了牛校,就有牛一样的未来!

把人生比作一列火车,是典型的“物化”。

人生不是一列火车,而是很多趟甚至无数趟火车。我不可能说服一个必须赶上那头班列车的你,因为你是为头班列车而生的。

你以为自己赶上头班火车,别人就没有车可以坐了,你就可以独自驰向别人无法企及的辉煌世界。但是,你这种幻觉是不真实的。我们切不可以认为,其他人再也没有车了。这个世界上车子多得是,甚至汽车或者步行,我们也有自己的人生。

条条大路通罗马,却被我们走得只剩下一条独木桥。

我们的态度也可以是:你走先,我慢慢来。

现在教育资源并没有过去那么紧缺,为何孩子作业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这不能全怪政府部门。如果恶性排名,以榜单来选取学校,那第一名永远只有一所,教育资源永远匮乏。

一位杭州的家长去年给我来信,说孩子在杭州最好的学校,但老师对孩子不好,让她和孩子非常苦闷。为了进这所学校,她还花了600万买了学区房。问我怎么办?

我说,好像没有什么办法。

聊了一会儿,她明白了,所谓的名校牛校,班主任和老师跟垃圾学校老师是差不多的,教材及教法也一模一样。老师们都是正规大学毕业生,都没怎么好好读过书,更不爱写作。区别在于,牛校和名校的排名如同催命鬼,你的名校老师也在向你的孩子催命。

有一个段子说: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教师:不,我只是一个老师。

当然也有很令人敬佩的有爱的老师,但是真的不多。很多老师都是这种“不,我只是一个老师”的赖皮状态,甚至是混吃等死的状态。你以为牛校名校老师就一定好,那你就错了。你以为进了名校牛校就一揽子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大错特错。

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教育不是仅仅考出好成绩,上好大学。

这位朋友人脉很广,曾打算找省教委的领导。我劝她不必如此。

我说:“你只要跟那位老师好好谈谈。”

朋友回答:“谈过了,谈崩了。”

我说,“你对名校,对老师的期望值都太高了,因此才会如此沮丧。”

你其实不必过分追捧“牛校”,不论是杭州的还是北京的。

你的一生都在追逐牛校中,也许最终也不过是生活在牛圈里的一条(幸福的)母牛而已。

中国没有什么真正的牛校,全都是马校,这点你一定要清楚。清楚了,你就略微平静一点。

其实,我们应该越来越明白,赶不上这趟还有下一趟。你的人生不是一趟列车,而是很多趟,甚至无数趟列车。这趟列车赶不上,你完全可以赶下一趟。这不算是选择,却是可能性。

人生有多种可能性,我们怎么只以线性思维来让自己的人生变成一根细线,一条直线呢?

赶学校如同赶列车,错过这一趟,下一趟也许更合适你。

这煲鸡汤还行吗?我就不用杭师大毕业的马云来给你们励志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博客,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很多人以为研究生就是上上课,跟着导师做课题,去不同的地方做调研,到了寒暑假去参加一些导师推荐的实习,有时间的话再考考证…

  这样的研究生生活只能概括其中一小部分人,剩下的人里可以主要分为两类:

  ① 坐标北上广深和毕业想去北上广深的。

  北上广是很多毕业不回家学生的首选,在这些地方读研或是毕业后想要去这些工作的话,有一点非常重要:实习经历。

  好的实习机会大多都聚集在北上广深,好的公司也都需要你有好的实习经历。

  不论你学校多牛,成绩多好,如果没有几段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只能说明你不是一个能够很快适应并上手工作的人,那些好公司是没有时间给你从头开始学习的,再说,优秀的学生很多很多,并不会缺你不可。

  所以,对于这一类学生,课题可以不弄,论文可以不发表,课可以不去上,但一定会挤破脑袋去实习,去丰富他们的实习经历。

  其他里面包含了想要专心搞学术、考证的,想毕业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以及坐标二三线找不到好实习机会的。

  这一类研究生大多长期在校泡图书馆,泡自习室,做课题,写论文,考证,外加时常帮助导师做事打杂。

  对了,还有一群比较特殊的研究生,他们天天泡寝室,每天与手机为伴,其他啥都不干,却也哀怨无比。你所在的学校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群同学的比例。

  长期来看,结果是肯定的,社会越发展,硕士学历越会成为基本门槛,读研带来的新的学习机会也越来越珍贵。

  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毕业了以后纷纷返校再造呢?尤其是那些混得还不错的。

  但就现在而言,这个答案真的要因人而异。

  如果你读本科就已经让家里负债累累,家里还有要读书的弟弟妹妹,那你现在继续读研的话明显是不切实际的。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差异。

  (数据来源于香草招聘联合新东方在线发布的《2017年应届生就业报告》)

  硕士的起薪5900元,比本科高了1600元,看起来似乎学历还在薪酬上还是有了很大的回馈,但仔细了解就会发现,不同的行业在本科和硕士的起薪上的差别是巨大的。

  就金融行业而言,本科和硕士的起薪都在之间,学历对这个行业的起薪影响并不是很大,但硕士学位可以让你任职如产品开发和行业研究类工作,薪资上升空间大而稳定,而本科大多都是销售类职位,主要工资来源于提成。

  房地产行业硕士平均起薪是6500元,本科生的平均起薪是5400元,差距平均超过1000元,且本科进入房地产行业大多接触的也是销售类岗位,如投资类的岗位则大多交由硕士及以上学历学生。

  这个数据是2015年统计的,它主要反映出在越一线的城市,学历的重要性越明显,其带来的薪资差异越大。

  现在,各省市都在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学历,高端人才先撇开不说,硕士学历享受到的补贴和安置费都高于本科学历很多。

  ③ 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

  在用人单位的选人考量里,工作经验以44.91%高居第一,而学历以18.69%位居其后。

  读研一般是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些时间里,我们可以用来充实自己,消除进入各个岗位学历门槛限制,但我们也失去了两年的工作经验,孰轻孰重,也是要因人而异的。

  读研后的我们过得还好吗?

  现在读研的这一批人大多是九十后,正在经历着人生的迷茫和无助期,读研给了我们在进入社会前又一次丰盈自己羽毛的机会,但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焦虑。

  读研以后,我们似乎必须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才能证明自己这两年或三年的时间不是白折腾,但世事难料,读研不但不能保证我们能找到一个好工作,甚至不能保证我们找到一份工作。

  读研不能改变我们什么,能让我们改变的,还是自己内在的不安分和驱动力。

  不论是做学术、考证还是实习,都是我们的选择,它们能不能产生意义都取决于我们未来的就业选择,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用尽全力做出真正的成绩。

  至于此刻的你要不要考研,我给不了答案,一百个研究生有一百种生活,有一百种读研的意义,要不要读研,要不要毕业就读研都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和打算来定,我只希望你能够把每一步走明白,做出来自心底的不盲目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才能不焦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