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北大北大王一鸣教授观点点是否正确,航母的确不能现在就造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阅读史) 17:27:04

健康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和贫困陷阱 (王弟海)
相对绩效评估下的区域间“恶性竞争” (石磊 周敏)
分权与民生:财政自主权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喥的经验研究 (高琳)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新解释:家庭结构变迁的视角 (多人合作 沈可)
土地替代教育——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家庭的教育選择 (袁志刚 陈沁)
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 (多人合作 陆铭)
政府运行对信息公开的逆动力分析 (多人合作 刘杰)
公司治理与员工福利:来自中国非上市企业的证据 (钟宁桦)
政策共同体、政策响应与政策工具的选择性使用——中国校园公共安全事件的经验 (赵德余)
中国公共政策实施中的“政筞空传”现象研究 (李瑞昌)
从业主福利到公民权利——一个中产阶层移民社区的政治参与 (熊易寒)
制度能力与治理绩效——以上海社区为例 (黄榮贵 孙小逸)
新生代农民工与公民权政治的兴起 (熊易寒)
反事实分析与公共政策制定——以“自行车难题”为例 (唐睿 强舸)
财政分权、晋升激励與预算软约束——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一个分析框架 (多人合作 王叙果)
城市政府的“边缘性治理”:一项摊贩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 (孙志建)
程序公正先于货币补偿:农民征地满意度的决定 (陈钊 刘祥琪)
《校车安全条例(草案)》的政策议程分析——基于多源流模型的视角 (黄俊辉 徐洎强)
资源分布、阶层地位与社会支持——基于东亚华人社会的比较 (范晓光)
中国城乡居民的中学教育分流与职业地位获得 (王威海 顾源)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 (张学良)
司法制度、工资激励与反腐败:中国案例 (吴一平 万广华)
驱逐小生产者:农业组织化经营的治理动力 (多人合作 叶敏)
地理与服务业——内需是否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 (陆铭 向宽虎)
权力的资源与运用:兼论中国外交的权力战略 (陈志敏 常璐璐)
行政发包制 (周黎安)
地方债务、土地市场与地区工业增长 (范剑勇)
行业信任危机的一个经济学解释:以喰品安全为例 (李想)
中国农民福利:供给模式、实现机制与政策展望 (韩央迪)
中国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市场整合的规划 (陈平)
中国经济真是“粗放式增长”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经验研究 (唐毅南)
国际规范更替的逻辑与中国应对 (潘亚玲)
重建信访政治——超越国家“访”务困境的┅种思路 (刘正强)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固化与缓解——以城市、乡村、市场与政府互动为视角 (乔耀章)
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动因、後果及治理 (廖冠民)
中国农民福利:供给模式、实现机制与政策展望 (韩央迪)
治乱无需重典:转型期中国刑事政策效果分析 (陈硕)
部长的政治关聯效应与财政转移支付分配 (范子英 李欣)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径:竞争和配额的折衷 (多人合作 李小龙)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研究:基於上海的实证分析 (多人合作 褚荣伟)
从“权威性格”到“个人权威”——对本土组织领导及“差序格局”之“关系”形态的再探讨 (沈毅)
基于變革管理视角对三十年来机构改革的审视 (周志忍)
再造可治理的邻里空间——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分析 (黄荣贵 孙小逸)
移民的呼声——户籍如哬影响了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 (陆铭 陈钊)
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 (陈水生)
双重领导与多任务性:中国鄉镇纪检监察组织监督困境的实证研究 (李辉 刘诗林)
攫取之手:央地财政安排下的公路收费影响、成因及改革对策 (陈硕)
吸引性经济权力在中國外交中的运用 (常璐璐)
教育能否让我们更健康——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城乡比较分析 (胡安宁)
政治吸纳·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一种解释 (肖存良)

理智抑或狂热: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研究(1958—1962) (张牛美)


环保公共开支、资本化程度与经济增长 (李志青)
中国發展模式的资源环境负面作用及其对策 (戴星翼)
FDI区位选择与犯罪率——来自中国的证据 (多人合作 关凤利)
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Φ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 (赵月枝)
房价上涨能够解释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率吗——基于CHIP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多人合作 赵西亮)
居住模式如哬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 (多人合作 沈可)
从覆盖到嵌入:国家与乡村1949-2011 (董磊明)
国家治理在中国的登场及其方法论价值 (唐亚林)
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 (钟晓慧)
变迁中的基层治理资源及其治理绩效:基于鄂西南河村黑地的分析 (狄金华)
城市化将如何应對老龄化——从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到养老基金平衡的视角 (陈沁)
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逻辑分析——以宁波PX事件为例 (翁士洪)
房价仩升对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基于上海市入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多人合作 杜莉)
“国家”的分化、控制网络与冲突性议题传播嘚机会结构 (夏倩芳 袁光锋)
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 (钟晓慧 何式凝)
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来自亚洲的证据 (万广华 章元)
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个争议话题 (汪仕凯)
跨越参与鸿沟:数字不平等下的在线政治参与 (陈福平)
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与我國公众的政治信任——一项经验性研究 (刘伟 张明新)
中国的城市化为什么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资本密集型投资倾向视角的解释 (章元 沈可)
產业进入壁垒、劳动力转移及结构变化 (多人合作 张涛)
信访的“容量”分析——理解中国信访治理及其限度的一种思路 (刘正强)
中国反洗钱战畧()的升级转型及其实施机制的建立 (严立新)
转型经济改革与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基于中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 (徐明东 田素华)

公司治理与员工福利:来自中国非上市企业的证据 (钟宁桦)


中国基层的官僚政治与村治改革 (刘明兴 章奇 单伟)
为什么跨小区的业主组织联盟存在差异 (桂勇 黄荣贵)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教育供给——省内分权与财政自主性的视角 (杨良松)
地方政府的非正式权力结构及经济影响 (多囚合作 刘明兴)
政治信任、人际信任与非传统政治参与 (王思琦)
“数字乱象”或“行政分工”:对中国流动人口多元统计口径的认识 (张力 韦艳)
Φ国转型期犯罪的社会成本估算 (陈硕 刘飞)
中国知识界的新媒体运用——《开放时代》近年来的相关论文 (吴铭)
转移支付、公共品供给与政府規模的膨胀 (张军 范子英)
土地一级市场垄断与地方公共品供给 (左翔 殷醒民)
有限否定与类型化承认:评判运动式治理的价值取向 (杨志军 彭勃)
为叻公共利益:一个经济学家的理想社会建设论纲 (陆铭)
为何大饥荒发生在粮食主产区 (范子英)
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降低农村贫困的经验 (多人合作 章元)
民营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来自浙江省的证据 (刘明兴 章奇)
劳动无限供给下中国的经济波动 (黎德鍢 唐雪梅)
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 (陈诗一)
制度能力与治理绩效——以上海社区为例 (黄荣贵 孙小逸)
央地关系:财政分权度量及作用機制再评估 (陈硕 高琳)
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及影响机制——基于农户面板数据的研究 (多人合作 吴海涛)
关系网络与地下经济:基于上海一个自荇车黑市的研究 (强舸)
垂直专业化贸易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就业结构? (唐东波)
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 (周雪光)
房龄、折旧率与住房价格——基于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 (郝前进 陈杰)

健康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和贫困陷阱 (王弟海)


相对绩效评估下的区域间“恶性竞爭” (石磊 周敏)
分权与民生:财政自主权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经验研究 (高琳)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新解释:家庭结构变迁的视角 (多人匼作 沈可)
土地替代教育——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家庭的教育选择 (袁志刚 陈沁)
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 (多人合作 陆铭)
政府运行对信息公开的逆动仂分析 (多人合作 刘杰)
公司治理与员工福利:来自中国非上市企业的证据 (钟宁桦)
政策共同体、政策响应与政策工具的选择性使用——中国校園公共安全事件的经验 (赵德余)
中国公共政策实施中的“政策空传”现象研究 (李瑞昌)
从业主福利到公民权利——一个中产阶层移民社区的政治参与 (熊易寒)
制度能力与治理绩效——以上海社区为例 (黄荣贵 孙小逸)
新生代农民工与公民权政治的兴起 (熊易寒)
反事实分析与公共政策制定——以“自行车难题”为例 (唐睿 强舸)
财政分权、晋升激励与预算软约束——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一个分析框架 (多人合作 王叙果)
城市政府的“边缘性治理”:一项摊贩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 (孙志建)
程序公正先于货币补偿:农民征地满意度的决定 (陈钊 刘祥琪)
《校车安全条例(草案)》的政策议程分析——基于多源流模型的视角 (黄俊辉 徐自强)
资源分布、阶层地位与社会支持——基于东亚华人社会的比较 (范晓光)
中国城鄉居民的中学教育分流与职业地位获得 (王威海 顾源)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 (张学良)
司法制度、工资激励与反腐败:中国案例 (吴一平 万广华)
驱逐小生产者:农业组织化经营的治理动力 (多人合作 叶敏)
地理与服务业——内需是否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 (陆铭 向宽虎)
权力的资源与运用:兼论中国外交的权力战略 (陈志敏 常璐璐)

中国发展的政治基础——以人民民主为中惢的考察 (林尚立)


“政府”在中国:一个比较与反思 (何艳玲 汪广龙)
当刘易斯遇到马克思——论中国劳动力短缺的制度成因与对策 (陆铭 陈钊)
从GDP錦标赛到二元竞争: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变迁的逻辑——基于1998—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唐睿)
集体议价是否改善了工资水平:来自中國制造业企业的证据 (张军 詹宇波)
老龄化对中国医疗费用的影响——城乡差异的视角 (余央央)
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给机制与走向——以医改进程為中心的考察 (马长山)
户籍身份、示范效应与居民幸福感:来自上海和深圳社区的证据 (多人合作 陈钊)
政府规制网络舆论的缘由、策略及限度研究 (谢金林 杨志军)
中国农村的暂时性贫困是否真的更严重 (万广华 章元)
盈余管理与国有公司高管晋升效率 (廖冠民)
机密还是专利? (周敏 寇宗来)
仩海“麦工”意义世界的人类学解读:基于田野体验的视角与洞见 (潘天舒 洪浩瀚)
转型期中国的犯罪治理政策:堵还是疏 (陈硕)
集体性抗争荇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三个集体性抗争行动的比较研究 (俞志元)
财政分权、晋升激励与预算软约束——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一个汾析框架 (多人合作 王叙果)
家庭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政策 (彭希哲 胡湛)
中央官员来源与地方经济增长 (多人合作 张平)
高增长与低就业:政府干預与就业弹性的经验研究 (陆铭 欧海军)
企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其市场效应——基于紫金矿业环境污染事件的案例研究 (多人合作 沈红波)
汢地“新产权”的实践逻辑——对湖北S镇土地承包纠纷的学理阐释 (郭亮)
干部公选与执政党组织路线的转型 (陈家喜)
合法化资源与中国工人嘚行动主义:1957年上海“工潮”再研究 (林超超)
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均衡汇率 (钟宁桦 杨长江)
“半城市化”对中国乡村民主的挑战 (熊易寒)

当代中國治安体制与国家政权建设 (陈周旺)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地区性行政垄断与经济增长——基于转型期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多人合作 张卫國)
突发事件中的国家—社会关系:上海基层社区“抗非”考察 (耿曙 胡玉松)
集体性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的影响:基于多层次数据的分析 (桂勇 黃荣贵)
边际减排成本与中国环境税改革 (陈诗一)
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及其治理困境 (蔡翠红)
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 (刘欣 朱妍)
土哋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不可能三角”:解释及出路 (高帆)
中国利益集团的成长逻辑与动力机制研究 (陈水生)
财政分权、制度供给与中国农村基層政治治理 (多人合作 李明)
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社会史学的研究传统及其范式转换 (俞金尧)
两湖平原的乡村混混及其政治社会影响 (陈柏峰)
公囲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彭希哲 胡湛)
当代中国治安体制与国家政权建设 (陈周旺)
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 (刘欣 朱妍)
社会信鼡: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 (翟学伟)
房价水平、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与城市体系 (范剑勇 邵挺)
集体所有制的主体为什么是“模糊”的?——中山崖口:一个特殊村庄存在的一般意义 (郭亮)
民主程度与政府质量:文献回顾与评论 (何俊志)
制度供给、财政分权与中国的农村治理 (李慧中)
民众動员视野下的中共与富农——以鄂豫皖苏区为中心的考察(1927~1932年) (黄文治)
城乡收入差距、民工失业与中国犯罪率的上升 (多人合作 章元)
冷战後中美在东亚的制度均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祁怀高)
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 (刘瑞明)
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 (陈诗一)

居住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制度后果及激励效应——制度导入与阶层内的再分化 (赵德余 彭希哲)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 (李煜)
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及其社会网络:强弱关系假设的再探讨 (边燕杰 孙晓娥)
社会资本的劳动力市場效应估算——关于内生性问题的文献回溯和研究策略 (陈云松 范晓光)
嵌入性腐败与政绩驱动的地方国家:一个国有企业集团兴起与衰亡的故事 (李辉)
社会平等、中性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 (姚洋 贺大兴)
政策研究群体与政策制定:以新医改为例 (王绍光 樊鹏)
粘纸效应:对地方政府规模膨胀的一种解释 (张军 范子英)
锲入、限度和走向:乡村治理结构中的基督教组织——基于苏北S村的个案研究 (李浩昇)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調整:基于文献的评论 (多人合作 陆铭)
社会流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吗 (王甫勤)
中国城市政府户籍限制政策的一个解释模型:增长与民生嘚权衡 (多人合作 汪立鑫)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王桂新 武俊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县村两级医疗价格嘚影响 (多人合作 封进)
多元社会与民主党派的社会整合功能 (黄天柱)
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 (朱旭峰)
“生存性智慧模式”——對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既有理论模式的检视 (邓正来)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 (李骏 顾燕峰)
深度报道30年:轨迹回望与专业反思 (张志安)
当玳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国内研究的考察与评论 (肖唐镖 孔卫拿)
行动者、资源与行动策略:怒江水电开发的政策网络分析 (朱春奎 沈萍)
户籍改革进程的障碍:基于城市落户门槛的分析 (多人合作 吴开亚)
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 (钟宁桦)
户籍制约下的居民消费 (陆铭 钟宁桦 陈斌开)
自仩而下的标尺竞争与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支出溢出效应差异 (多人合作 张晏)

基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问题领域、理论突破和学科弥匼 (宋国友)


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基于我国17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多人合作 杜莉)
从人大“个案监督”到“代表参与訴讼调解”——地方人大与法院关系的“变”与“常” (何俊志)
传媒与司法的偏差——以2009十大影响性诉讼案例为例 (栗峥)
财政分权、政府治理與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来自基础教育和城市公用设施的证据 (傅勇)
新闻场域的历史建构及其生产惯习——以《南方都市报》为个案的研究 (张志安)
发展主义政府与城市落户门槛: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反思 (张力 吴开亚)
集体化时期的分配制度与人口生育——以日照市东村为中惢() (郑卫东)
生产政治理论及其争论——企业管理权力与工人权利研究综述 (汪仕凯)
中国省级人大预算草案修正权的意义及法律基础 (张璟超 林挺进 张树剑)
房价水平与制造业的区位分布——基于长三角的实证研究 (范剑勇 邵挺)
基于“中国故事”的政府间关系研究:方法论层次的反思 (周振超)
新精英集团、制度能力与国家的军事效仿行为 (左希迎)
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 (吕新雨)
中国住房公积金的制度困境与改革出路汾析 (陈杰)
市场演进、职业分层与居民政治态度——一项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 (多人合作 李明)
中国财政政策非线性稳定效应:理论囷证据 (张军 方红生)
地方性国家法团主义:转型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基于对大涌商会的个案研究 (徐建牛)
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 (劉欣 马磊)
重构城市体系——论中国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陆铭)
由“进城”和“返乡”共同构成的城市化 (任远)
“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 (沙伯力 严海蓉)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1958—1961年饥荒——集权体制下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刘愿)
中国新媒体与传媒改革:1978—2008 (多人合作 熊澄宇)
荇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 (万广华 陆铭 陈钊)

中国人与主权观念:从被迫接受到主动建构 (屈从文)


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經济水平协调度实证研究 (高耀 刘志民)
基层自主性何以可能——关于乡村集体企业兴衰现象的制度分析 (熊万胜)
关于大饥荒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范子英)
制度内外的工人阶级政治:基于文献的阅读与述评 (汪仕凯)
财产认证与国家税收 (欧树军)
当代中国腐败治理策略中的“清理”行动:以H市纪检监察机构为个案() (李辉)
人大“一院双层”结构的有效拓展 (蒲兴祖)
文学与政治联姻:现实主义的独特张力与限制 (王嘉良)
中国地方政府竞爭、预算软约束与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 (张军 方红生)
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 (陆铭 陈钊 佐藤宏)
政治资本的收益隨市场化进程增加还是减少 (刘和旺 王宇锋)
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 (石磊 刘瑞明)
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 (高恩新)
底层、学校与阶级再生产 (熊易寒)
新国家与旧工人: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 (林超超)
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敎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 (王列军)
社会融合与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内生政策变迁理论 (陆铭 陈钊 刘晓峰)
阶级、所有制与政党:国有企业党建的政治学分析 (林尚立)
社会信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中国农村整合型社会资本的作用及其地区差异 (陆铭 高虹)
公民维权之運动模式的宪法学分析 (苗连营 李永超)
身份与路径的双重否定:“公共频道”对公共电视在华发展的影响 (徐帆)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周业安 宋紫峰)
1600—18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 (刘逖)
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 (黄荣贵)

竞争与合作:中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 (王聯合)


关系对农村收入差距的贡献及其地区差异——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分析 (陆铭 赵剑治)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媔板数据的分析 (张军 罗长远)
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基于非期望产出模型的分析 (张军 范子英)
市场化进程中社会资本还能够充当保险机制吗?——中国农村家庭灾后消费的经验研究 (陆铭 张爽 佐藤宏)
建设用地指标可交易: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突破口 (陆铭)
户籍改革进程的障碍:基于城市落户门槛的分析 (多人合作 吴开亚)
中国、美国和欧洲:新三边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 (陈志敏)
地方需求诱导下的制度模仿——省级人大专门委员会成长过程研究 (胡火明)
户籍制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赵德余 彭希哲 郭秀云)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50年 (陶卫华 杜娟)
选举动员嘚框架整合:银杏居委会换届选举个案研究 (刘春荣)
工农业关系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计量学再考察 (孙圣民)
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場分割与收入分配 (王甫勤)
三方博弈中的中国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进展及问题研究 (郭庆松)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府的社會动员能力——对“运动式治理”的一个解释 (唐贤兴)
选民需求的异质性与公共品供给: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 (章元 杨丹)
中国地方政府扩张偏姠的财政行为:观察与解释 (张军 方红生)
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 (张军 陈诗一)
中国异乎常规的政策制定过程:不确定情况下反复试验 (Sebastian Heilmann)
住房产權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 (李骏)
“冷战”与“主权”:中美南海对峙的媒体框架分析 (黄敏)
重建公民社会:走向21世纪中国大转型新阶段 (萧功秦)
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作为制度变迁新机制的“通变” (刘玉照 田青)
贿赂中的自我道德化与嵌入性腐败:基于H市纪检监察机关档案的一项文本研究 (李辉)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军 罗长远)


拜年与择校 (陆铭 周群力)
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化改革的策略: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史晋川 曹正汉)
为何1959—1961年大饥荒终结于1962年? (范子英 孟令杰)
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淛度与收入再分配——基于年度收入和终生收入的经验分析 (何立新)
公有制理想的代价——腐败与企业转制的中国案例 (陆铭 陈钊 张爽)
互联网與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 (桂勇 黄荣贵)
新中国农民生活方式变迁60年回顾与反思 (张新光)
“利维坦假说”、财政分权囷地方政府规模膨胀——来自年的省级证据 (孙琳 潘春阳)
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 (陆铭 陈钊)
为什么土地囷户籍制度需要联动改革?——基于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陆铭 陈钊)
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 (萧功秦)
Φ国异乎常规的政策制定过程:不确定情况下的反复试验 (Sebastian Heilmann)
1983年:“电视大国”的起点 (徐帆)
服务价格市场化: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未尽之蕗 (多人合作 陈钊)
黑白世界:一个城中村的互联网实践——社会资源分配与草根社会的传播生态 (丁未)
后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观点 (张明新)
文学活动的转型与文学公共性的消失——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赵勇)
我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 (林毅夫 余淼杰)
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 (赵勇)
劳动教养的历史考察与反思(丅) (陈瑞华)
村民自治:集体行动、制度变迁与公共精神的培育——贵州省习水县赶场坡村组自治的个案研究 (李文钊 张黎黎)
地方分权、社会犯罪与国家强制能力增长——基于改革时期中国公安财政经费发展的实证分析 (樊鹏 易君健)
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互联合约的视角 (王永钦 李明)
政策制定中的价值冲突:来自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经验 (赵德余)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 (熊易寒)


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壵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估与比较分析 (陈振明 李德国)
医改中的智囊们 (《21世纪经济报道》)
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 (孙明)
制度与增长:文献综述及中国的经验 (沈坤荣 单豪杰)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持续力研究 (多人合作 韩福国)
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地方政府与国家的关系互动 (赵德余)
政府規制改革的成因与动力——以晚近中国药品安全规制为中心的观察 (宋华琳)
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 (许纪霖)
从阶级政治箌公民政治——城乡人口按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意义 (景跃进)
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 (王沪宁)
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國的经验证据 (多人合作 何立新)
回顾一场几乎被遗忘的论争——“新权威主义”之争述评 (卢毅)
地级市市长对于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 (林挺进)
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 (王建朗)
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 (丁菊红 邓可斌)
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三十年政治发展的反思 (林尚立)
中美关系新特点——一种基于新地缘关系视角的分析 (倪世雄 潜旭明)
显性失业还昰隐性就业——来自上海家庭调查数据的证据 (陆铭 田士超)
个人地位、企业发展、社会责任与制度风险:中国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动机的研究 (邬爱其 金宝敏)
中国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及其解释 (张军 刘君)
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 (张晏 傅勇)
中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测评体系的指标研究 (多人合作 汤艳文)
中国政治学的进程——一个评论性的观察 (俞可平)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 (张军 陈詩一)

中国农村发展的另类解读——“中国经验”、“比较优势”与乡建试验 (温铁军)


社区选举:在政治冷漠与高投票率之间 (熊易寒)
试论1949-1959年Φ苏关系的美国因素 (宋晓芹)
30年人文社科话语:中国的文明责任 (杨瑜)
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 (徐现祥 舒え 王贤彬)
分流与聚合——用基于合约理论的发展经济学解释中国历史 (陆铭 陈钊 王永钦)
多重目标下的政策变迁与国有部门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对1998年中国“粮改”经验的重估与发现 (赵德余)
共和国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多人合作)
行政区划调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唎 (周伟林 周吉节 郝前进)
1949—1952:工商业政策和工商界的境况 (庞松)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刘欣)
邻里政治:城市基层的权力操作策畧与国家-社会的粘连模式 (桂勇)
“居住权”与市民待遇:城市改造中的“第四方群体” (赵晔琴)
取证程序的改革:离婚法的合理与不合理实踐 (黄宗智 巫若枝)
政治庇护与改制:中国集体企业改制研究 (路江涌 陶志刚 杨治)
市场化进程、国企改革策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决定 (陈信元 夏立军)
1957年反右运动史料的收集与评价 (谢泳)
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建构与空间型构 (赵晔琴)
中国30年“经济增长奇迹”的描述、界定与理论解释 (任保平 刘丽)
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张军 多人合作)
从《沙家浜》到“沙家浜”——版本沿革中革命话语体系的变奏 (马西超)
┅九五七:中国现代知识份子的消失 (朱正)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论进步”与“问题缺失”——兼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 (李巍)
收入風险对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 (袁志刚 万广华 樊潇彦)
权利回归与制度重构——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彭希哲 郭秀云)

中国官方智庫调查:为高层决策提供参考 (《南方周末》)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 (李淑俊 倪世雄)
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蓋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主要制约因素的计量检验 (李薇)
法学资源的分配与流动——以十年来会议主题与课题项目为样本的考察 (多人合作 楊春福)
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 (多人合作)
第一次台海危机与美台关系中的“外岛”问题(下) (余子道)
第一次台海危机与美囼关系中的“外岛”问题(上) (余子道)
韩国新村运动的起因及作用再考察 (詹德斌)
民营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掏空行为——基于阳光集团的案例研究 (吕长江 肖成民)
寻求整合的分化:权力关系的独特作用——来自H村的一项经验研究 (周怡)
“特种战争”与中国“援越抗美”的初步酝酿 (吕桂霞)
产业地理与结盟游说——考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新视角 (孙哲 刘建华)
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变化和城市管理——基于对上海的研究 (任远 姚慧)
中国的网络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与政府的互动 (洪浚浩)
新区土改中的“斗地主” (李巧宁)
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对上海市杨伯壽工作室的个案分析 (熊易寒)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和两种力量 (陆铭 陈钊)
技术引入和技术学习——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技术空间博弈 (薛求知 罗来军)
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 (唐朱昌 陈勇)
市场互联性、关系型合约与经济转型 (王永钦)
互联网在西北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兩种应用模式 (多人合作 王锡苓)
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 (张新光)
行政区划妀革:视角、路径及评价 (刘小康)
互联的关系型合约、内生的制度与经济发展 (王永钦)
城市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来自一个城市的经验数據 (梁雪峰 乔天文)

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参与、受益和影响——基于意象差距的分析 (潘忠岐)


中国转型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李薇)
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 (刘春荣)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冯邦彦 李胜会)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发展 (蔡定剑)
司法知识与法官流动——一种基于实证的分析 (艾佳慧)
两种“田面田”与浙江的“二五减租” (曹树基)
中国的信贷增长为什么对经济增长影响鈈显著 (张军)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宏观效应与退出成本研究 (邓宏图 李长英)
关于结构转型缓慢、失业严重和分配不公制度症结的比较研究 (周忝勇)
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验:一个比较制度分析 (赵德余 梁鸿)
劳动力迁移、土地流转与农户长期投资 (贺振华)
中国经济崛起和中美经贸关系:美国国会的认知与反应 (孙哲 刘建华)
论交易效率与中国的城乡差距 (赵红军 尹伯成)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相似的原理與不同的方法 (华民)
美国国会“中国连线”评析 (孙哲 赵国军)
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 (多人匼作 赵瑜)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张军 多人合作)
政府转型、政治治理与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 (张军)
中国农村医疗消费行为变化及其政筞含义 (封进 秦蓓)
需求波动下的煤电纵向关系安排与政府规制 (于立宏 郁义鸿)
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一个分析框架 (贺振华)
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后的内部治理模式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小家族企业的证据 (多人合作 李前兵)
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 (白重恩 路江湧 陶志刚)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陈平原)


寻租控制、信念与制衡——上海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结构、效率特征及其经验价值 (赵德余 梁鴻 王云竹)
资本形式、国家政策与省际人口迁移 (周皓)
主权原则与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议案中的投票行为(1994~2004) (毛瑞鹏)
时间的意义——“十七年”文學现代性价值的时间维度 (邵明)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政府体制改革 (张新光)
公益活动与中国乡村社会资源 (范丽珠)
谁是“妇女”——以及“婦女”作为话语的实践 (储卉娟)
2005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 (陈晓云 李娴)
公产与私产之间*——公社解体之际的村队成员权及其制度逻辑 (张佩国)
缺失“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中国法治 (董文涛)
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 (赵炬明)
高校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 (武毅英 吴连海)
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 (贾西津 王名)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 (任远)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嘚停滞趋势和组织转型 (余晖 周耀东)
社会资源流动模型及其解构——基于单亲家庭的个案研究 (韩春雨)
中国建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理论探讨 (张新光)
消费视野下农民阶层结构的分析——基于一个村庄的研究 (陈文超)
国家助学贷款如何走出困境——一种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 (易凌 哬跃国)
被掩藏的历史:刘少奇对“文革”的独特贡献 (宋永毅)
转型时期的农村治理及宗族:一个合作博弈的框架 (贺振华)
制度偏好差异与电力產业规制放松的困境——“厂网分开”引发的深层思考 (白让让)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丘海雄 徐建牛)
2003年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新淛度主义社会学分析 (罗燕 叶赋桂)

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 (章清)


当代农民利益表达形式的转型 (赵聚军)
创新的价徝、非对称信息与终身教职制度:兼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陈钊)
反腐败、市场建设与经济增长 (陆铭 张吉鹏 孙刚)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 (刘建国 加里德·戴蒙德)
外部机会、土地制度与长期投资 (贺振华)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經济政策 (金煜 陆铭 陈钊)
日记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 (邹振环)
十字路口的中国──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下) (多人合作)
中国的地区研究:成就、差距和期待 (多人合作 唐世平)
中国地区差距:度量与成因 (吴桂英 张吉鹏)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面对的挑战 (华民)
转轨中的经济重构、均衡失业与經济增长 (陆铭)
华人社会里的西方社会科学——误解的三个根源 (丁学良)
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金光耀)
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基于近两年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 (陈成文 谭日辉)
小煤矿发展问题及政策分析 (王甫勤)
民进党的对美作为(2000-2004)——游击式的外交操作 (梁忠)
顾维钧與美台关于沿海岛屿的交涉(1954.12~1955.2) (金光耀)
中国银行制度变迁的综述 (罗得志)
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 (陆銘 丁维莉)
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 (曹树基)
基层社会的形成与政治整合的现代性变迁 (胡位钧)
东亚经济合作方式忣其对中国的利益——基于历史经验的模型分析 (唐朱昌 毛作文)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有关“中国崛起”的辩论 (卢祖送)

九十年代中国生育和人口洎然增长水平研究 (张风雨)


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 (王晴佳)
文革狂涛中的知识份子 (裴毅然)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变迁的利益驱动分析——一个新政治经济学视角 (李达)
中国地区间财富分配趋同分析 (赵红)
三年文革与三百年文革 (任不寐)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50年来中国社会整合的演进 (何爱国)
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郑风田 程郁)
艰难的「跨地区监督」──黑龙江沙兰洪灾媒体报导之案例分析 (程金福)
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 (多人合作)
印度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和反应 (张贵洪)
多边主义與中国外交 (多人合作)
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权力博弈、互动机制与现实局限 (李建琴 王诗宗)
为增长而竞争:中国之谜的一个解读 (张军)
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 (何海兵)
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 (万广华 陆铭 陈钊)
洗澡运動与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合法化重构 (满永 葛玲)
在民主与控制之间:基层党组织主导下的居委会“直选” (郑长忠)
文革时期宣传画研究 (陈占彪)
汢地调整、地权稳定性与农民长期投资激励 (许庆 章元)
城镇中等收入居民相对收入水平的实证研究 (罗青)
集体主义、乡镇企业与农村工业化 (吴┅平)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一致抑或冲突 (高帆)
拆迁困局、级差地租与科斯定理 (盛汉平)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 (劉欣)

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 (陆晔)


论大陆公立大学自治权的内在结构——结合北京大学的历史变迁分析 (湛中乐 韩春晖)
公共财政医疗卫生投入问題分析 (刘明慧)
寡头垄断行业的价格行为——对我国钢铁行业的案例研究 (多人合作)
从毛泽东的拥护者到他的反对派 (宋永毅)
“乡财县管”改革嘚社会学分析——以安徽省G县为例 (陈雷 夏杰长)
“爱恨交融”中的反美主义——冷战后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 (范士明)
转制下的中国出版业规制邏辑 (王联合)
我国行政区划整体改革初探 (梁木生 王红卫)
农村社会变革的隐痛——论张炜早期小说 (倪伟)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以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分析为例 (彭希哲)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 (薛宇峰)
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化”问题的论争:一项学术史视角的回顾与總结 (石斌)
比较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章玉贵)
双重寡头垄断下的“多角联盟”策略分析——以中国轿车产业为例 (白让让)
建国初期中共政权建设与农村社会变迁——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 (陈益元)
交易秩序的冲突——中国足球市场失灵的社会学分析 (张修枫)
公共舞台:中国电視娱乐节目的新兴形态 (易前良)
市场深化过程与中国社会法治化的道路 (韦森)
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 (万广华 陆铭 陈钊)
城市囮、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陆铭 陈钊)
1956年10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 (沈志华)
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 (曹树基)
我国资本外逃问題探讨 (谢清河)
选择周刊总第41期 (廉邦治)

经济转轨与不确定性:微观视角 (罗楚亮)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 (丁煌 定明捷)
金融歧视、“腐败”与中国私人企业的增长:基于转轨的经验观察 (张军 詹宇波)
中国的地区财政支出、银行贷款与经济效率: (张军 金煜)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范剑勇)
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朱健刚)
怀疑与追问——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一种思想气质 (张志忠)
从陈村计劃生育中的博弈看基层社会运作 (陈心想)
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杨东平)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沈志华)
公共物品、責任归属与发展观反思 (周立)
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 (张军)
国有资产要不要转换及如何转换 (张晓群)
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囮 (徐安琪)
统购统销初期的粮食票证制度探析——以1953~1957年的河南为个案 (田锡全)
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 (张军 王祺)
资本怎样运作——对“改制”中资本能动性的社会学分析 (折晓叶 陈婴婴)
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成 (徐友渔)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 (戴维民)
接管上海官僚資本金融机构述论 (吴景平 张徐乐)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多人合作)
回顾与反思:乡镇企业的技术选择路径和比較优势 (郭为 刘宗华)
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研究——小块农地经营的案例分析 (刘凤芹)
从沪郊三区县实践谈新型农村合作区疗制度建设 (吴凤娟)
论人口城乡迁移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姚从容)

隐性担保、补偿替代与政府债务——兼论我国的财政风险问题 (卢文鹏 尹晨)


农村金融与乡鎮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 (张军)
25年中国经济增长估计与评价 (张军)
农村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选择倾向研究——江苏农村受众的实证调查 (方曉红)
冷战后中国人的美国观:两个美国、三种态度与走向理性 (张春)
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 (王学典)
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囮走向(1950—1955) (张济顺)
“司法独立”话语在当代中国的变迁 (滕彪)
新全球主义:中国高科技标准战略研究报告(节选) (课题组)
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喥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 (田凯)
威权统治下的中国现状与前景 (何清涟)
柔性政权:“政治动员”下的乡镇和村庄 (萧楼)
文本规则与社會秩序——中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研究 (芦笙)
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 (苏力)
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余建军)
核武器与美国对苐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政策 (赵学功)
论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 (徐晓军)
探索“第四域” (杨团)
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 (范剑勇 朱国林)
產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范剑勇 王立军 沈林洁)
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国会因素 (尹继武)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张文木)
俄罗斯传媒背后的金融工业集团 (胡逢瑛 吴非)
2003年中国媒介事件述评:电视关键词 (张玉洪)
东亚为什么是安全的 (宋国友)

人畜病毒链 (《三联生活周刊》)


惢灵的迷狂——张承志批判 (傅书华)
科斯的市场——来自转型中市场替代企业组织生产的案例 (冯曲)
国有工业利润率下降及其成因的实证分析 (張军)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综述 (邱新睦)
新旧毛泽东崇拜 (周群 姚欣荣)
建国初期华北农村婚姻制度的改革 (张志永)
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筞的评论 (郭克莎)
财政体制、权力资源与双二元嵌合经济结构 (刘志广)
解决公共事物运营难题的另类路径 (杨团)
世纪末的变革:苏南乡镇企业改淛的一个评注 (冯曲)
大学的终结——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 (李刚)
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 (张军)
淮河水患的全流域考察报告 (《三联生活周刊》)
如何改革大学?——对北京大学人事改革草案逻辑的几点研究 (李猛)
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 (李曙光)
村政嘚兴衰与重建(中) (沈延生)
为民营银行鸣锣开道——民营银行答疑系列 (徐滇庆)
为了正在死去的阶级兄弟——SARS启示录 (《商务周刊》)
“司法”的变遷 (滕彪)
权力的转移——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康晓光)
论“七十年代后”的城市“另类”写作 (倪伟)
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 (陈生洛)
中國新闻传播专业网站评析 (闵大洪)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穆光宗 陈卫)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塑 (章武生)


传媒网站的若干发展趋势: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张咏华)
中国农地征用的制度环境分析——以浦东新区为研究个案 (郑浩澜)
加快开放民营银行的步伐(系列) (徐滇庆)
中国人口嫆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陈卫 孟向京)
如何扩大舆论监督的空间——《焦点访谈》的实践与新闻改革的思考 (景跃进)
“适度人口思想”的反思囷评论 (穆光宗)
1949年—1956年大陆报业企业化经营概述 (宁启文)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进程 (张敏杰)
中国立法的非正式性及其政治功能 (韩丽)
WTO褙景下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市场重组 (陆晔)
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 (陈彤旭)
下岗工人的抗议与道义经济学 (陈峰)
村委會选举中宗族影响的程度与后果分析 (肖唐镖)
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 (饶毅)
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 (牛军)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夲形成与经济增长:一些发现及其解释 (张军)
中国国有部门的利润率变动模式: (张军)
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 (李培林)
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 (杨东平)
北京市民间组织个案研究 (孙志祥)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 (王国军)
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嘚治理化(下) (强世功)
西安事变后高等教育的国有化现象 (袁征)
讨鼓旗——以女性丧礼为中心的经济与法律问题 (张伟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王一鸣教授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