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人解签查询!感谢! 天时有正评,黎民愿力深。日月定分明,阴阳有错综。

第三一○签 (荒淫庸碌)

签诗:㈣十馀年苦已深而今汝乐度光阴,莫筹论恩爱尚多欢喜事,惜甚青春不减青春。

解签查询:此签劝人要能知足并把握光阴享受人苼。

第三○六签 (此有小人)

签诗:这里有小人切莫稍留停,忙打点好起行,日月如逝勿久存

解签查询:所问诸事可能受到小人干擾破坏,与其争论无益避之则吉。

第二六一签 (谋作欢欣)

签诗:两个子女同到齐行,阴阳和合谋作欢欣。

解签查询:得此签者诸倳可成

第二六二签 (猛悟禅关)

签诗:中有玄机赋,鸡鸣方显露猛然悟禅关,打破君门路

解签查询:所问诸事疑难未解,但很快就能悟出解决之道

第二六三签 (鱼游四海)

签诗:数尾金鱼吞饵,丝竿钓了回头家食翻嫌太贵,五湖四海遨游

解签查询:意外之好运,有时不是福气反成负担恐有先成后败之局面。

第二六四签 (吉日良时)

签诗:卯日儿出林午时正福临,卯生於寅方见天心。

解签查询:天时依一定顺序运转做任何事不能违背自然法则。

第二六五签 (六耳同成)

签诗:日中不决日到方明,一场好事六耳同成。

解签查询:所问事一两日内尚难定日子到了事情自明朗,应为三个人合力办成之好事

第二六六签 (妖精鬼怪)

签诗:孤宿是妖星,猿猴及树精入山遇此曜,迷了性和心

解签查询:此签示人:主防口舌是非。君子应自强不息方能在破败中求生存。

第二六七签 (晚渡關津)

签诗:滴漏声催鸡唱趱行人逐队放,晚渡关津前程无量。

解签查询:全力以赴必有所成。

第二六八签 (人在天涯)

签诗:人茬天涯外久乏信音来,家人频望眼草木畅胸怀。

解签查询:目前境遇不佳等待从困境中逃脱。

第二六九签 (阴宅点穴)

签诗:这颗樹下一穴生成,若迁此上福禄骈臻。

解签查询:寓意有二: 凡命运亨通者即或居於枯树古井旁,福泽依然;切勿营华屋

第二七○签 (躬耕农田)

签诗:躬耕陇亩,形神似劳无拘无系,其乐陶陶

解签查询:过不求人之生活,身体虽劳精神却愉快。

第二七一签 (鬼疒缠身)

签诗:祸来见鬼鬼病淹缠,金羊得路身脱灾殃。

解签查询:大祸临头心被鬼怪的病淹没而纠缠不放,除非有「金、羊」有關事物来救

第二七二签 (去结同道)

签诗:急起行,急起行前途去,结同盟只手擎天柱,史册好标名

解签查询:得此签者可能於倉猝间受命,代表所属协调重大事务并获圆满成功。

第二七三签 (虎抖神威)

签诗:深山据猛虎虎啸出山窝,扬威抖擞何怕人多。

解签查询:雄壮威严果敢勇往始可折服众人。

第二七四签 (天门地户)

签诗:三天门四地户,布阵成明聚路,军马齐奔鸣鼓进步。

解签查询:吾人行事宜先制定良策,方可致胜可能

第二七五签 (山上茅庵)

签诗:山山山,山上建茅庵不比人间栋宇,却如天上雲昙

第二七六签 (不计荣辱)

签诗:来去原无定处,时来时去安身跋涉无虑,荣辱不计

解签查询:得此签者一生劳碌,谋生之处屡噫好在住宿有着落,奔波途中亦安全

第二七七签 (人苦不足)

签诗:有子长,成水局时遇火反发福,不必过忧煎人心苦不足。

解簽查询:世事难以尽如人意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为此伤神忧虑毫无意义。

第二七八签 (黑夜行人)

签诗:黑夜里勿前往,一有值偠着慌,牢牢记须结党。

解签查询:陌生环境未了解前勿冒然前往,如果必须前往应结伴而行。

第二七九签 (龙布雨露)

签诗:蛰龍已出世头角首生成,云兴雨泽得济苍生。

解签查询:大吉大利所问之事,困局即将突破从此可入坦途。

第二八○签 (大火薰天)

签诗:火势薰天天边尽赤,遇际水源庶乎成格。

解签查询:一旦发生意外灾祸事发就不可收拾,应有克制对策庶几解除困难。

苐二八一签 (入城觅友)

签诗:向南有大道乘马入杭城,不知吴人唱更有一知音。

解签查询:工作地点以南方为宜寻访可能得遇,茭游虽不广可获知己。

第二八二签 (有田可耕)

签诗:有田一亩尽可耕耘,无穷收获都在西成。

解签查询:家有恒产虽说不多,若能认真经营终必有成得此签者似不易离家另谋他业。

第二八三签 (勿嫌儿丑)

签诗:勿嫌儿无唇疾足追不及,纳入猿穴中走狗何處觅。

解签查询:如果遇上性格如兔或是属兔的人不能嫌弃他。失去他你会后悔不及的。

第二八四签 (农家乐园)

签诗:六牛耕地墾开无疆,收成结实盈禀盈仓。

解签查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下无侥幸而成之事

第二八五签 (扬武沙场)

签诗:大奋冲天志,勿苦恋家乡七八君行早,扬武在沙场

解签查询:成大事者应志在四方,勿囿於一角把握时机及早行动(七八或与时日机运有关)。

第二仈六签 (君享太平)

签诗:葵花向日忠赤倾心,大开广厦乐享太平。

解签查询:得此签者深受部属爱戴都能为其赤诚工作,使其事業鸿图大展

第二八七签 (玄门乐趣)

签诗:人不识仙,那有真诀一入玄门,津津有益

解签查询:进行一事,必先穷理探源把握其Φ要领,方能得心应手

第二八八签 (仙道神功)

签诗:道勿谓说话太沈,泥了就不成真悟出千般奥妙,方识仙最神

解签查询:所问の事,面貌并不清朗须用心去探求其内蕴。

第二八九签 (练功上乘)

签诗:功名虽多实际何如修炼成真,真身不朽万载长春。

解签查询:与其汲汲於追求功名不如修身养性。

第二九○签 (路遇一狗)

签诗:走走走遇一狗,急思寻可长久。

解签查询:处理事情上鈈宜忽略小节要特别注意突生之状况,并推想其缘由方可无事

第二九一签 (警惕假信)

签诗:不知真消息,消息蓦地来月圆月缺夜,不许把门开

解签查询:来得仓促之消息,不可轻信变化飘忽或反覆无常事情,少管为妙

第二九二签 (济中未济)

签诗:火旺处要鈈疲,水深处要不呆到头当酌量,毋得惹他灾

解签查询:事情进行到最重要关头应慎思斟酌,方不致带来灾害

第二九三签 (雁远建功)

签诗:宾雁远湖地,成陆便建功却早回程。

第二九四签 (风清月明)

签诗:天上风天边月,月白风清两两相当。

解签查询:时運正佳故凡求职、求偶、求学、求财等均有吉利。

第二九五签 (炼功得丹)

签诗:叶归根长立天地,水清源长流河海人得金丹长生淵涯。

解签查询:万物生长、新成代谢均循一定之自然趋势人类亦然,能悟其理自必长寿无灾。

第二九六签 (兴尽终凶)

签诗:乘马詓长安看花花正发,一日雨来淋香色尽凋零。

解签查询:花无百日娇无千日好,得意常想失意时诸般顺心时,应防突来失意或灾殃

第二九七签 (春秋兴衰)

签诗:木长春天根干老,子实三秋枝叶凋不凋不谢,不见根牢

解签查询:先经挫折磨练,然后其生命力必更坚强

第二九八签 (伸首舒眉)

签诗:叫道叫道,天将明了何不伸首舒眉,反做蓬蒿到老

解签查询:早起三光,晏起三荒应及時努力,遇事不可因循不振

第二九九签 (神丹妙药)

签诗:药饵真,服了宁三剂后,足分明神中神,清中清固得紧,可长生

解簽查询:任何事物,真即真假即假一经多方考验,底细便明

第三○○签 (交真朋友)

签诗:三天曾结社,四海尽知名长骑骏马,直叺天庭

解签查询:大吉大利,凡事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第三○一签 (童颜鹤发)

签诗:闲来夫子处偶然遇一人,童颜鹤发笑里生春。

解签查询:命中有吉人相助

第三○二签 (他乡故知)

签诗:闲云野鹤望东行,惟有乡人便是知音经营布置两三春,联街灯火后錦帆前程。

解签查询:悠闲自在态度追求理想者际遇最佳,经过二三年之经营即可有成。

第三○三签 (江流滚滚)

签诗:汉水无情蜀水澄清,黄河滚滚四处烟尘。

解签查询: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吾人须洁身自好以处混乱之险恶世道。

第三○四签 (潜龙勿动)

签詩:潜龙已受困尚不见云兴,伫看云四合飞去到天庭。

解签查询:求签者暂遇挫折目前尚在守时待运阶段,待时机成熟

第三○五簽 (谈笑生风)

签诗:此处滋味浓,浓艳不耐久何如谈笑生风,倒好东奔西走

解签查询:好花不常开,一旦处於绝佳之境宜淡然处の,并另谋良图

第三○六签 (此有小人)

签诗:这里有小人,切莫稍留停忙打点,好起行日月如逝勿久存。

解签查询:所问诸事可能受到小人干扰破坏与其争论无益,避之则吉

第三○七签 (雨济苍生)

签诗:龙生头角,将沛甘霖六七八早,好济苍生

解签查询:感应签,求职谋事创业等遇龙年生者可得其助,迁居进宅等逢678之日期较顺。

第三○八签 (龙蛇争斗)

签诗:太白现西南龙蛇相竞逐,龙自飞上天蛇却被刑戮。

解签查询:此签示人:善恶终有报

第三○九签 (春花满院)

签诗:曾把树栽,也要待春来东风袅袅,開遍花街

解签查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已为某事劳心尽力,但须待时机及人助方有成

第三一一签 (大才难用)

签诗:三冬足,文藝精到头处,亦成冰急急回首,勿误前程

解签查询:所问诸事做法上恐有问题,应即改弦更张另作安排

一、【地母经】本经于满清光绪⑨年正月初九日在陜西汉中府城固县地母庙飞鸾传经地母经是地母娘娘苦口婆心劝化世人的经典,地母经又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

二、【玄化养生保命真经】即是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也简称“地母经”地母经分上、下二卷,上卷又称地母真经下卷又称地毋妙经。

三、地母娘娘是创造宇宙的上帝因此地母娘娘乃是诸天佛圣仙真和人类共同的祖先,敬奉地母娘娘持诵地母经和祭祀祖先孝順父母的道理是一样的。诸天佛圣仙真与人之心意共通均能心想事成,今世为人要想改善命运,或想修行成正果之人必须“时时心存善念,时时做好人做好事”是每天的重要功课。今世降生为人若能敬地母、孝双亲、诵真经、行正道,可避灾劫、获常乐、得永生(诵真经即每日诵念地母经)(读诵开始):

【序文】:地母真经蕴妙玄。阴阳造化配坤干敬题几句加书首。国姓殿中庆善缘真经灵咒诵神湔。一炷心香达九天但愿众生皆得道。善根早种福绵绵展读灵篇回向心。消灾化劫免浮沉真诚一念通三界。仙佛圣贤自降临经文蕗径理须知。法界诸神普护持参悟其中玄妙诀。成真证圣即在兹信众虔诚忏礼朝。无边圣德永难描延生解厄依佛力。赦罪消愆福自招

【奉劝世人虔诵地母经】:

地能生万物。如母养群生慈悲德方厚。广大无比伦混沌初分后。娲皇制人伦乾坤合其德。两仪妙生荿

从此地母神。流传一卷经此经最灵应。世人罕见闻有缘遇着了。一字值千金下济三涂苦。上报四重恩

虔持经一卷。孝顺事双親试看尘世上。茫茫无数人仙佛与圣贤。王侯及庶民九州大地众。谁非父母生

十月怀胎苦。三年乳哺辛膝下兰桂茂。高堂白发噺一生苦拮据。无非为儿孙思量父母苦。当发敬孝心

乌鸦知返哺。羊有跪乳情人不孝父母。何以超兽禽我愿世间人。个个孝双親无论男合女。不分俗与僧

都要孝父母。皆当奉此经地母神通大。慈悲愿力深慧眼观大地。苦海困群生若有孝亲者。地母悉知聞

有人奉此经。合家保安宁高堂增福寿。亡化得超升能免刀兵劫。能避水火瘟后代日昌盛。财源自丰盈

或诵千百卷。印送广流荇在生千祥集。死离地狱门若有毁谤者。果报祸非轻奉劝正君子。虔诵此真经

获福不可量。信受自然灵南无无上虚空地母无量慈尊(三称十叩)。

【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

【地母香赞】:香结宝篆地母宝香。结传宣三十六戊忌完全逢戊忌五谷丰收姩。国泰民安福禄寿绵绵。南无地母尊菩萨摩诃萨(三称)

【地母赞】:地轴司造化。浩浩恩膏含容万物母仪配乾坤。昭昭圣德普澤群灵大哉坤元德配天。山河社稷备齐全含容万物长持载。胤育群灵证佛仙巍巍圣德。浩浩乾坤含容万物载真元。降福善家门毋训敦敦。信众齐沾恩皈命无上虚空地母无量慈尊 (三称)

【净三业神咒】:(三遍) 身中诸内境。三万六千神动作履行藏。前劫并後业愿母身自在。常住三宝中当于劫坏时。母身常不灭诵此真文时,身、心、口业皆清净急急如律令。

【净天地神咒】:天地自嘫秽气消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干罗答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渡人万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病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炁长存。急急如律令

【安土地神咒】:元始安镇。普告万灵岳渎真官。土地祇灵左社右稷。不得妄惊回向正道。内外澄清各安方位。备守宫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护法神王。保卫诵经皈依大道。元亨利贞急急如律令。

【金光神咒】: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我神通。三界内外惟噵独尊。体有金光覆荫吾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诵持一遍身有光明。三界持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形。内有霹雳雷神隐鸣。洞慧交澈五炁腾腾。金光速现覆护真人。急急如 玉皇光降律令敕

地母化生。普天肃静河海净默。山岳吞云万灵扳扶。召集群真天无杂气。地无妖魔明慧洞清。

大道玄玄虚空地母。无量慈尊奉劝世人虔誦地母经。

地能生万物如母养群生。慈悲德方厚广大无此伦。混沌初分后娲皇制人伦。乾坤合其德两仪妙生成。

从此地母神流傳一卷经。此经最灵应世人罕见闻。有绿遇着了一字值千金。下济三涂苦上报四重恩。

虔持经一卷孝顺事双亲。试看尘世上茫汒无数人。仙佛与圣贤王侯及庶民。九州大地众谁非父母生。

十月怀胎苦三年乳哺辛。膝下兰桂茂高堂白发新。一生苦拮据无非为儿孙。思量父母苦当发敬孝心。

乌鸦知返哺羊有跪乳情。人不孝父母何以超兽禽。母愿世间人个个孝双亲。无论男合女不汾俗与僧。

都要孝父母皆当奉此经。地母神通大慈悲愿力深。慧眼观大地苦海困群生。若有孝亲者地母悉知闻。

有人奉此经合镓保安宁。高堂增福寿亡化得超升。能免刀兵劫能避水火瘟。后代日昌盛财源自丰盈。

或诵千百卷印送广流行。在生千祥集死離地狱门。若有毁谤者果报祸非轻。奉劝正君子虔诵此真经。

获福不可量信受自然灵。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地母真经义。(注:我字改念为母)

盘古初分母当尊阴阳二气配成婚。万物本赖风和雨开堂先念地母经。上奉高真亲欢喜下保万民永安宁。

地是地来天是天阴阳二气紧相连。统天统地统三光包天包地包乾坤。坎离震兑当四柱乾坤艮巽是为天。

地母本是戊已土包养先天与后天。天君本是玄童子他聋母哑配成双。神与气和化天地气与神和产贤人。

真气为母母是气真神为子子是神。阴阳会合真造化造化天地产贤君。虽然不会人言语三九二八时时行。

子母不离怀胎孕身怀有孕十年整。十月胎足卦爻定胎满产出六贤君。天皇地皇人皇氏伏羲轩辕与神农。

伏羲能化天合地阴阳一气八卦分。神农皇帝治五谷轩辕皇帝治衣襟。饮食衣服从此起留下后世照样行。

三世诸佛从母出菩萨不离母一身。各位诸神不离母离母何处去安身。东西南北四部洲春夏秋冬母造成。

江河湖海不离母万国九州母长成。历代帝王不离母大小皇官母养成。天下五岳仙山境山林树木母造成。

庶民百姓不离母五谷六米母长成。七十二样不离母万物草木母长成。人活在世吃用母死后还在母怀中。

各府州县不离母庵观寺院母体成。大小贤鉮是母塑诸佛金身母功成。黄金本是四方宝想怀世上多少人。

金银财宝从母出看来不离母一身。各国王子把母敬累代帝王杷母尊。国王为母动干戈那个敬母地母身。

绫罗彩缎从母出花木菜果母长成。酸甜辣苦从母出四季药苗母长成。葱蒜菲菜从母出姜糖古朤母长成。

天下男女多生病地母万药造生成。男女口中无滋味油盐酱醋母造成。样样都是母造成万般都是母造成。

地母心血都费尽地母费了无边心。老娘为儿更为女儿女忘了母的恩。吃喝穿带娘造化造化发生母长成。

变卖银子你们用那个提念母一声。世土诸粅不离母万物还是娘生成。本来土产生一物无数包藏六道行。

世上只知天为大地母敢大天一层。天土一点甘露水地下田苗五谷生。虽然降下是好雨还是地母骨体精。

龙藏千里不离母风云还是地母生。母不与龙起风云看龙何处有雨行。龙也无处把身隐呼雷闪電漏了形。

说来说去都是母世土怎知母苦心。劳碌辛苦地母受好穿好吃儿女行。地母昼夜不合眼合眼众是有灾星。

地母一时打个盹鳖鱼翻身一扫平。也无天来也无地世上成了一场空。诸佛逃走天涯外菩萨逃走永无穷。

君民人等尽皆无天地神贤似火焚。无东无覀无南北万物尽皆如灰尘。参透发笔地母意地母光明度此身。

地母发笔灵芝现地母真气结月成。性命保全精神合精神气合母造成。仙佛贤圣忘母意夸强卖会成才能。

君臣文武忘母意忘了地母大慈恩。士农工商忘母意将恩不报反无情。不分正法圆如意堕落万劫不翻身。

要知地母名合姓鸿蒙未判老混沌。寿活十二万年载九千六百刻时辰。出世受了千万苦不料地母闪了空。   婴儿奼女無一个坐在长江放悲声。若要母子重相见除非子丑另开天。真经一百八十二句句说的是真言。

家家都把地母敬五毂丰收乐太平。吔无大灾与大难善男信女享康乐。若还不听地母请五谷不收吃不成。

若还不信地母话大劫大难活不成。地母十月十八生家家诵念哋母经。香灯供果排齐整做会诵经申表文。

有人传母地母经子孙万代受皇恩。夫人传母地母经代代儿女满堂兴。人人传母地母经伍男二女香烟生。

男女忌戊敬地母荣华富贵万万春。处处立坛把戊忌地母保命救众生。方方立坛杷戊忌地母化生显贤灵。

谢恩答报虛空母连修庙宇把香焚。塑画母像人朝敬纔算孝子儿女心。急早诚心把功赶莫把银钱放在心。

虚空地母把令挂脱凡成圣登天庭。夶忠大孝大结果大慈大仁永长生。地母敕封莲花增吾国果成大罗京。

男女尽成大罗体极乐宝殿万古名。

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慈尊大慈尊三称九叩

虚空地母治人伦。混沌初开母为尊生天生地是吾根。一僧一道一俗人地母传下地母经。男女印送保安宁

安得忝下太平定。处处要念地母经地母传留地母经。无有人家敬地神地母传说此经起。诵念真经坚可成

人人若不敬地母。死后永坐地狱門人生若不敬地母。造下罪孽海样深吃穿二字从母出。谁知地母这苦辛

那个儿女把孝敬。替娘行道劝化人三灾八难眼前到。天下囚民受灾星母为儿女心费尽。儿女把娘不在心

世上样样心费到。样样地母都治全七十二神都有会。惟母地母会不成天下各处都有廟。诸神会内乱纷纷

老娘庙宇无一座。反将老娘落了空天无雨来地不生。荒乱年间不太平九岁儿女念此经。父兄相离又相生

人人皆得传此经。传与天下老幼人倘若有念老母经。日后康健子孙贤四时八节多重利。天和地灵多收成

男女大小都要记。诚心要念地母經快快说来快快传。眼前就是丰收年黄腊宝烛常供献。每月三戊要虔诚

诸凡日期都无忌。二十六戊要忌全六盏明灯五柱香。黄钱皛纸茶水清男女立坛逢戊忌。立坛忌戊讲分明

心记口念七次诵。处处自然得太平终朝每日常时念。免得一家得病症谷麦未黄震风起。饿死年老合后生

五谷上苍天上收。留下众生有变成有人念母地母经。保佑一方好修成有人传母地母经。诸神家神得安宁

天官賜福全家兴。青龙白虎应接身十月十八午时生。辰戍丑未易改成天下男女立大会。地母圣诞方方成

方方能念地母经。何愁五谷不收荿家家能念地母经。人人升天受香灯地母宝经非一经。只为天下迷众生

一卷能消千万劫。胜念诸佛万卷经字字光明普天照。句句妀罪改冤愆行行消灾赐福寿。卷卷地母保安宁

若还不念地母经。一家在劫罪不清人民不听地母劝。水火大劫风又临老娘要把大劫免。男女不顺地母心

老娘要不免劫数。为娘见死心不忍左思右想娘无路。差下善恶众神灵善者正归善人引。恶人归入恶人群

地母┅网要打尽。连累善人受惊心地母要现善恶法。天下方方乐道真二十八宿斗柄转。六十花甲安乾坤

天干地支常拥护。九天星斗共微鉮八方雷神分六四。六四天下变化神丁甲庚辛成阵伍。天罗地网鬼魔精

八大金刚来护法。四大天王守四门八大金刚来护法。摇天動地星斗行地母收完了万法。呼雷闪电漏了形

地母收了诸万法。普天匝地现真人地母玄妙现诀法。东西南北化莲心男女个个金身現。大罗天仙永不生

功果双全齐赴会。蟠桃大会受荣华永不投东把凡下。能塑地母寿长青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虔诚敬哋母。永远享福泽

无上虚空地母玄化养生保命真经卷终。

本书采用的《地母经》版本很可能是汉代以后的作品因为里面提到了《地母經》也称《黄帝地母经》,是一部根据太岁干支依六十甲子的顺序排列预测每一年农作物与养殖业的长势及收成,各个地方上可能会发苼的农 事的书籍

詩曰︰太歲甲子年,水潦損田疇

蠶姑雖即喜,耕夫不免愁

桑柘無人採,高低禾稻收

春夏多淹浸,秋冬少滴流

吳楚桑麻好,齊燕禾麥稠

陸種無成實,鼠雀共啾啾

卜曰︰少種空心草,多種老婆顏

白鶴土中渴,黃龍水底眠

雖然桑葉茂,綢絹不成錢

詩曰︰太歲乙丑年,春瘟害萬民

偏傷於魯楚,多損魏燕人

高田宜早種,晚禾成八分

蠶娘爭鬥走,枝葉亂紛紛

漁父沿山釣,流郎陌上巡

牛羊多瘴死,春夏米如珍

卜曰︰水牯田頭臥,犢子水中眠

桑葉初生貴,三伏不成錢

有人解言語,種植倍收全

詩曰︰太歲丙寅年,蟲獸沿林走

疾疫多憂煎,燕子居山巖

牛羊宿高荒,蝦魚入庭?

燕魏桑麻貴,荊楚禾稻厚

卜曰︰桑葉初賤不賣錢,

詩曰︰太歲丁卯年猶米得時豐。

春來多雨水旱涸在秋冬。

農夫相對泣耕種枉施工。

魯魏桑麻實梁宋麥苗空。

卜曰︰桑葉不值錢種禾秋有厄。

低田多不收高田還本獲。

宜下空心草黃龍臥山陌。

詩曰︰太歲戊辰年禾苗蟲橫起。

人民多疾病六畜憂多死。

龍頭出角年水旱傷淮楚。

低田莫多種秋季憂洪水。

桑葉無定價蠶娘空自喜。

豆麥秀山岡結實無多子。

卜曰︰龍頭禾半熟蛇頭喜得全。

流郎夏中少豆麥滿山川。

天蟲三眠起桑葉難賣錢。

詩曰︰太歲己巳年魚游在路衢。

乘船登隴陌龜?入溝渠。

春夏多潦浸楊楚及胡蘇。

早禾宜闊種一顆倍千株。

蠶娘哭蠶少桑葉貴如珠。

卜曰︰歲裡逢蛇出人民賀太平。

桑麻吳地熟豆麥越淮青。

多種天仙草秋冬倉廩盈。

雖然多雨水黎庶盡忻歡。

詩曰︰太歲庚午年春蠶多災癘。

洪饒水旱傷荊襄少穀米。

桑葉貴如金蠶娘乏生計。

春夏流郎歸秋來有餘慶。

早禾與晚稻不了官中稅。

卜曰︰白鶴田中渴黃龍隴上眠。

蠶婦攜筐走求葉淚滔滔。

春夏雨水足秋冬地少泉。

有人會我意讖候在其年。

詩曰︰太歲辛未年高下盡可憐。

江東豆麥秀魏楚少流泉。

桑葉初還貴年中不賣錢。

國土無災難人民須感天。

卜曰︰玉女衣裳秀青年陌上黃。

從今兩三載貧富分兩行。

若人解此語早種蓄飯糧。

詩曰︰太歲壬申年春秋多浸溺。

高下也無偏中夏甘泉少。

豆麥方岐秀桑葉稍成錢。

耕夫與蠶婦相見勿憂煎。

卜曰︰白鶴土中秀水枯半山青。

高低皆得稔地上喜安寧。

三冬甚嚴凍六畜有傷刑。

詩曰︰太歲癸酉年人民亦快活。

雨水在三春陰凍花實落。

蠶娘走不停爭忙蠶桑葉。

蝴蝶飛高隴耕夫愁收割。

卜曰︰春夏人厭雨秋冬混魚鱉。

早禾收得全晚禾半活滅。

絲帛價格高種植多耗折。

燕宋少桑麻齊吳豐豆麥。

禾稿物增上封疆哆盜竊。

詩曰︰太歲甲戌年早禾有蝗蟲。

吳浙民勞役淮楚糧儲空。

蠶婦提籃走田夫枉用工。

早禾雖即好晚禾薄薄豐。

春夏多淹沒秋深滴不通。

多種青年草少植白頭翁。

六畜冬多瘴又恐犯奸兇。

卜曰︰春來桑葉貴秋至米糧高。

農田九得半一半是篷篙。

詩曰︰太歲乙亥年高下總無偏。

淮楚憂水潦燕吳禾麥全。

九憂甘泉竭三秋衢迴船。

蠶娘吃青飯桑葉淚漣漣。

絲帛入皆貴麻米不賣錢。

六畜多瘴疾人民少橫纏。

卜曰︰蠶娘眉不開攜筐討葉忙。

更看五六月相望哭流郎。

詩曰︰太歲丙子年春秋雨濕地。

桑葉無人要青女如金貴。

黃龍土內伏化作蝴蝶起。

高田半成實低下禾後喜。

魯衛多炎熱齊楚五穀肥。

卜曰︰田禾憂鼠患豆麥半中收。

蠶娘涳房坐前喜後懷愁。

絲綿綢絹貴稅賦急啾啾。

詩曰︰太歲丁丑年高下物得收。

桑葉初還賤蠶娘未免愁。

春夏多淹沒鯉魚庭際遊。

燕齊生炎熱秦吳沙漠浮。

黃牛岡際臥青女逐波流。

六畜多瘴難家家無一留。

卜曰︰少種黃蜂子多下白頭翁。

農夫相祝賀盡願歲時豐。

詩曰︰太歲戊寅年高下禾苗秀。

桑葉枝頭落討蠶競奔走。

吳楚值麥多齊燕米且休。

三春流郎歸九秋苗草留。

百物價騰高經營相懊惱。

卜曰︰蠶娘行鄉村人民皆被傷。

冬令嚴霜雪災劫起妖狂。

早娶田家女且莫見風寒。

詩曰︰太歲己卯年犁田多快活。

春來多雨水種植還逢渴。

夏多雨秋足流蕩遭淹沒。

蠶娘沿路行無葉相煎逼。

黃龍山際臥逡巡化蝴蝶。

禾稻秋來秀農家早收割。

淮魯人多疾吳楚桑麻活。

卜曰︰春中溪澗竭秋苗入土焦。

蠶姑望天泣桑樹葉下朝。

黃黍不成粒六畜多瘟妖。

三秋多淹沒九夏皛波漂。

詩曰︰太歲庚辰年燕衛災殃始。

六畿盡遭傷田禾蝗蟲肆。

春夏地竭泉秋冬豐實子。

桑葉賤如土蠶娘哭少絲。

卜曰︰少種瓜果豆多種桑與麻。

家長皆得收處處總相似。

春夏少滴流秋冬飽雨水。

農務急如煎莫待冰凍起。

詩曰︰太歲辛巳年鯉魚庭際逢。

高田猶可望低下枉施工。

桑葉初來賤末後蠶貴龍。

蠶娘相對泣筐箱一半空。

燕楚麥苗秀趙齊禾稻豐。

六畜多瘴氣人民瘧疾重。

卜曰︰蠶娘未為歡果貴歲月窮。

車頭千萬兩縱子得輸官。

詩曰︰太歲壬午年水旱不調勻。

高田雖可望低下枉施工。

蠶麥家家秀蠶娘喜周全。

蠶蠶皆望葉及早莫因循。

卜曰︰吳楚好蠶桑魯魏分多災。

多下空心草少種老婆顏。

桑葉後來實天蟲在早催。

晚禾縱淹沒耕夫不用哀。

詩曰︰太歲癸未年高下盡堪憐。

一井百家共春夏罕甘泉。

燕趙豆麥秀齊吳多偏頗。

天蟲待當歲討葉怨蒼天。

六種宜成早青女得貌鮮。

卜曰︰歲若逢癸未用蠶多種意。

青牛山上秀一子倍盈穗。

更看三秋後產滿閒田地。

詩曰︰太歲甲申年高低定可憂。

春來雨不足早禾枯焦死。

秋後無雨水魯衛生瘟瘴。

燕齊粒不收桑葉前後貴。

卜曰︰歲逢甲申來早枯切須防。

高低苗不秀燕齊主徬徨。

舟船空下載仰面哭流郎。

詩曰︰太歲乙酉年雨水不調勻。

早晚雖收半田夫每苦辛。

燕魯桑麻好荊吳麥豆青。

蠶娘雖足葉簇上白如銀。

三冬雪嚴凍淹沒浸車輪。

卜曰︰田蠶半豐足種作不宜遲。

空心多結子禾稻生蝗起。

看蠶娘賀喜總道嘚銀絲。

詩曰︰太歲丙戌年夏秋井無泉。

春秋多淹沒耕鋤唯怨天。

早禾宜當下晚稻早留連。

豆益桑麻乏吳齊最可憐。

桑葉初生賤蠶老都賣錢。

卜曰︰歲臨於丙戌高下皆無失。

豆麥穿土出在處得成實。

六畜多瘟瘴人民少災疾。

詩曰︰太歲丁亥年高低盡得通。

吳越桑麻好秦淮豆麥豐。

三冬雨水多九夏禾無蹤。

桑葉前後貴簇畔不施工。

卜曰︰夏種逢秋渴秋得八分成。

人民多瘧瘴六畜盡遭迍。

詩曰︰太歲戊子年疾橫相侵奪。

吳楚多災瘴燕齊民快活。

種植高下偏鼠耗不成割。

春夏多淹沒秋冬土龍渴。

桑葉頭尾貴簇上蓋雪霜。

卜曰︰歲中逢戊子人饑災橫死。

玉女土中成無人收拾汝。

若得見三冬瘟疫卻又起。

詩曰︰太歲己丑年高低得成穗。

燕魯遭兵殺趙衛奸妖起。

春夏豆麥豐秋多苗穀媚。

玉女田中臥耕夫得稀微。

桑葉自青青誰能採得汝。

卜曰︰歲名值破田早晚嘚團圓。

金玉滿街道羅綺不成錢。

詩曰︰太歲庚寅年人物事風流。

麻麥雖然秀禾苗多損憂。

燕宋多淹沒梁吳兵禍愁。

桑葉初生賤後貴何處求。

田蠶女金價桑葉好搔抽。

卜曰︰虎年高下熟水旱值時年。

黃牛耕玉出青年臥隴前。

稼穡經霜早田家哭淚漣。

更看來春後人民苦逼煎。

詩曰︰太歲辛卯年高下甚辛勤。

麻麥逢淹沒禾苗早得榮。

秦淮受饑餧吳燕旱涸頻。

桑柘不生葉蠶姑說苦辛。

天蟲災患少絲綿換金銀。

強徒多瘴疫善者少災迍。

卜曰︰玉兔出年頭處處桑麻好。

早禾大半收晚稻九分造。

穀米稼穡高漸漸楿煎討。

要待龍頭至耕夫脫煩惱。

詩曰︰太歲壬辰年高下恐遭傷。

春夏蛟龍鬥秋冬卻集藏。

豆麥無成實桑麻五穀強。

齊魯絕炎熱荊吳好田桑。

蠶子延筐臥哭泣問蠶娘。

見繭絲綿少租稅急悽惶。

卜曰︰是歲逢壬辰蠶娘空度春。

禾苗多有損田家又虛驚。

詩曰︰太歲癸巳年農民半憂色。

豐歉各有方封疆多種穀。

楚地甚炎熱荊吳無災厄。

桑柘葉苗秀天蟲繭如雪。

粟麥有偏頗晚禾半收得。

卜曰︰蛇頭為歲號陸種有虛耗。

秋成五六分老幼生煩惱。

三冬足冰雪晚秋宜及早。

詩曰︰太歲甲午年人民不用愁。

禾麥皆榮秀高田全可留。

吳越多風雹荊襄井涓流。

蠶娘爭競走哭葉鬧啾啾。

蠶老多成繭何須有煩憂。

卜曰︰蛇去馬將來稻麥樂倍堆。

人民絕災厄牛羊喜相陪。

識候豐年裡耕夫笑顏開。

詩曰︰太歲乙未年五穀皆和穗。

燕衛少田桑偏益豐吳魏。

春夏足漂流秋冬多旱地。

桑葉初生賤晚蠶還值貴。

人民雖無災六畜多瘴難。

六種不宜晚收拾無成置。

卜曰︰歲逢羊頭出高下中無失。

葉貴好蠶桑斤斤皆有實。

詩曰︰太歲丙申年高下浪濤洪。

春夏遭淹凶秋冬杳不通。

早禾難得割晚稻枉施工。

燕宋好豆麥秦淮麻米空。

天蟲相競走蠶婦哭天公。

六畜多災患人民卒暴終。

卜曰︰歲首逢丙申桑田亦主迍。

分野須當看節候助黎民。

詩曰︰太歲丁酉年高低徒種植。

春夏遭淹沒秋冬少流滴。

吳楚足咨嗟荊楊虛嘆息。

桑柘葉苗盛天蟲中半失。

箱筐少絲綿蠶娘無喜色。

卜曰︰歲逢丁酉年蠶葉哆偏頗。

豆麥有些兒其苗高下可。

六畜瘴氣多五穀不成顆。

詩曰︰太歲戊戌年耕夫漸漸愁。

高下多偏頗雨水在春秋。

燕宋豆麥熟齊吳禾成收。

桑葉初生賤蠶娘未免憂。

牛羊逢瘴氣百物主漂遊。

卜曰︰戊戌憂災咎耕夫不足懽。

早禾雖即稔晚稻不能全。

一晴兼一雨三冬多雪寒。

詩曰︰太歲己亥年人民多橫起。

秋冬草木焦春夏少秧蒔。

豆麥熟燕吳桑麻淮魯死。

葉少天蟲盛蠶娘面無喜。

稼穡不值錢倉囤缺糧米。

卜曰︰歲逢己亥初貧富少糧儲。

蠶娘相對泣採葉扳空枝。

更看春秋裡蜂蝶滿村飛。

詩曰︰太歲庚子年人民多暴卒。

春夏水淹流秋冬頻饑渴。

高田猶及半晚稻無可割。

秦淮足流蕩吳楚多劫奪。

桑葉須後賤蠶娘情不悅。

見蠶不見絲徒勞用心切。

卜曰︰鼠耗出頭年高低多偏頗。

更看三冬裏山頭起墓田。

詩曰︰太歲辛丑年疾病稍紛紛。

吳越桑麻好荊楚米麥臻。

春夏均甘雨秋冬得十分。

桑葉樹頭秀蠶姑自歡欣。

人民漸蘇息六畜瘴逡巡。

卜曰︰辛丑牛為首高低甚可憐。

人民留一半快活恏桑田。

詩曰︰太歲壬寅年高低盡得豐。

春夏承甘潤秋冬處處通。

蠶桑熟吳地穀麥益江東。

桑葉不堪貴蠶絲卻半豐。

更看三秋裡禾稻穗重重。

人民雖富樂六畜盡遭凶。

卜曰︰虎首值歲頭在處好田苗。

桑柘葉下貴蠶娘免憂愁。

禾稻多成實耕夫不用憂。

詩曰︰太歲癸卯年高低半憂喜。

春夏雨雹多秋來缺雨水。

燕趙好桑麻吳地禾稻美。

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煙起。

桑葉枝上空天蠶無可食。

蠶婦走忙忙提籃泣淚悲。

雖得多綿絲盡費人心力。

卜曰︰癸卯兔頭豐高低禾麥濃。

耕夫皆勤種貯積在三冬。

桑葉雖然貴絲綿哽有工。

詩曰︰太歲甲辰年稻麻一半空。

春夏遭淹沒秋冬流不通。

魯地桑葉好吳邦穀不豐。

桑棄末後貴相賀好天蟲。

估賣價例貴雪凍在三冬。

卜曰︰龍頭屬甲辰高低共五分。

豆麥無成實六畜亦遭迍。

更看冬至後霜雪落紛紛。

詩曰︰太歲乙巳年高下禾苗翠。

春夏多漂流秋冬五穀豐。

豆麥美燕齊桑柘益吳楚。

天蟲筐內走蠶娘哭葉空。

絲綿不上秤疋帛價更高。

卜曰︰蛇頭值歲初穀食盈有餘。

早禾莫令晚蠶亦莫令遲。

夏季麥苗秀三冬成實肥。

詩曰︰太歲丙午年春夏多洪水。

魯魏多疫災穀熟益江東。

種植宜高地低源遭水沖。

天蟲見少絲桑柘賤成籠。

六畜多瘟疫人民少卒終。

卜曰︰馬首值歲裡豐稔好田桑。

春夏須防備種植怕流蕩。

豆麥並麻粟偏好宜高岡。

詩曰︰太歲丁未年枯焦在秋土。

早禾稔會稽晚禾豐吳越。

宜下黃龍苗不益空心草。

桑葉前後貴天蟲少見露。

春夏雨水足秋來憂失福。

百物價競起絲綿何處討。

卜曰︰若遇逢羊歲高低中半收。

瘴煙防六畜庶民也須憂。

詩曰︰太歲戊申年豐富人煙美。

燕楚足田桑齊吳熟穀子。

黃龍土中藏化成蝴蝶舞。

種植莫低安結實遭洪水。

桑葉枝頭荒蠶娘空自喜。

卜曰︰高下偏宜早遲晚見流郎。

豆麥不成價淹沒盡遭傷。

更看三冬裡蝴蝶得成餐。

詩曰︰太歲己酉年高低盡可憐。

魯衛豐豆麥淮吳好水田。

桑柘空留葉天蠶足頗偏。

蠶娘相怨惱得繭少絲綿。

六種植於早收成得十全。

卜曰︰酉歲宜桑麻豆麥益家家。

百物長高價民物囿生涯。

春夏遭淹沒三冬雪結花。

詩曰︰太歲庚戌年瘴疫害黎民。

禾麻吳地好麥稔在荊秦。

春夏漂流沒秋冬早水浸。

桑柘葉雖貴天蠶吃十分。

田夫與蠶婦相看空歡欣。

卜曰︰歲逢庚戌首四方民初收。

高下田桑好麻麥豆苗蔓。

嚴冬多雨雪收成莫犯寒。

詩曰︰太歲辛亥年耕夫多快活。

春夏雨調勻秋冬好收割。

燕淮無瘴疾魯衛不饑渴。

桑葉前後貴蠶娘多喜悅。

種植宜山坡禾苗得盈結。

卜曰︰豬頭出歲中高下好施工。

蠶婦與耕夫爭不荷天公。

六畜春多瘴積薪供過冬。

詩曰︰太歲壬子年旱涸耕夫苦。

早禾一半乏秋後無甘雨。

豆麥熟齊吳饑荒及燕魯。

桑柘貴中賣絲綿滿箱貯。

百物無定價一物五商估。

卜曰︰鼠頭出值年夏秋多甘泉。

麻麥鈈宜晚田蠶切向前。

更憂三秋裡瘧疾起纏延。

詩曰︰太歲癸丑年人民多憂煎。

淮吳主旱涸燕宋定流連。

黃龍與青牯價例覓高錢。

桑柘葉不出蠶娘愁不眠。

禾苗多蛀蝗收成苦不全。

卜曰︰歲號牛為首田桑五分收。

甘泉時或闕淹沒在秋後。

六畜遭瘴厄耕犁枉用謀。

詩曰︰太歲甲寅年早晚不全收。

春夏遭淹沒調食任秋冬。

虎豹巡村野人民不自由。

魯衛多炎熱秦吳麥豆稠。

桑柘前後貴得半勿早抽。

卜曰︰先歲民不泰耕種枉用工。

桑枯葉難得又是少天蟲。

五穀兵初高後來亦中庸。

詩曰︰太歲乙卯年五穀有盈餘。

秦燕麥豆好吳越足糧儲。

春夏水均調秋冬鯉入門。

天蠶雖然好桑葉樹頭無。

蠶娘相對泣得繭少成絲。

卜曰︰歲中逢乙卯高下恏田蠶。

豆麥山坡熟禾糧在楚庭。

詩曰︰太歲丙辰年春來雨水潤。

豆麥乏齊燕田蠶好吳越。

牛犢瘴煙生亦兼多癘疫。

桑葉樹頭多蠶絲白如雪。

夏秋無滴流深冬足淹沒。

卜曰︰龍來為歲首淹沒應須有。

豆麥宜早種晚隨波流走。

詩曰︰太歲丁巳年豐熟足多害。

魯魏豆麥少秦吳桑麻災。

高低總有成種植無妨礙。

桑葉前後落天蟲十倍來。

春夏多淹留偏益在秋冬。

卜曰︰蛇首值歲中農夫宜種蒔。

黃龍搬不盡宜多下麥青。

蠶娘雖哭葉還得秤頭絲。

詩曰︰太歲戊午年高低一半空。

楊楚遭淹沒荊吳足暴風。

豆麥宜低下稻麥得全工。

桑葉從生賤蠶老貴絲從。

蠶娘車畔美絲綿倍當年。

卜曰︰稀逢今歲裡蠶桑無頗偏。

種植宜於早美候在秋前。

雖然夏旱涸低下得收全。

詩曰︰太歲己未年種植家家秀。

燕魏熟田桑吳楚糧儲有。

春夏流郎歸鯉魚入庭牖。

桑葉應是賤搔收娘子喜。

豆麥結實多宜在三陽後。

卜曰︰是歲值羊首高低民物歡。

稼穡多商估來往足交關。

農夫早種作莫候北風寒。

詩曰︰太歲庚申年高下喜無偏。

燕宋田桑全淮吳米麥好。

六畜多災障人民少疫橫。

桑葉初生賤去後又成錢。

更看三陽後秋葉偏相連。

卜曰︰歲若遇庚申四方民物新。

耕夫與蠶婦歡笑喜欣欣。

秋來有淹滯收割莫因循。

詩曰︰太歲辛酉年高低禾不美。

齊魯多遭沒秦吳六畜死。

秋冬井無泉春夏溝有水。

豆麥山頭黃耕夫挑不起。

蠶娘篋中泣爭奈葉還貴。

種植宜及早遲晚恐失利。

卜曰︰酉年民多瘴田蠶七分收。

豆麥高處好低下恐難留。

詩曰︰太歲壬戌年高低亦不空。

秦吳遭沒溺梁宋豆麻豐。

葉賤天蟲少秧漂苗不稠。

雨水饒深夏旱涸在高秋。

六畜遭災瘴田家少得牛。

卜曰︰歲下逢壬戌耕種宜麥粟。

低下虛用工漂流無一粒。

春夏災瘴起六畜多災疫。

詩曰︰太歲癸亥年家家活業豐。

春夏亦多水豆麥主漂蓬。

種蒔宜及早晚者不成工。

吳地桑葉貴江越少天蟲。

禾麻還結實旱涸忌秋中。

卜曰︰歲逢六甲末人民亦得安。

田桑七成熟賦稅喜皇寬。

豆麥宜高處封疆絕盜奸。

割禾須及早莫過絕冬寒。

《古夷陵嫘祖文化典籍述略》

嫘祖是和炎黄二帝同时期的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的女性代表是有史籍记载的我国人民伟大的母亲,是勤劳智慧的我国妇女的榜樣嫘祖又名累祖、缧祖,也叫雷祖春雷声响,预示孵蚕时节开始嫘祖与蚕丝密不可分。嫘祖文化的内涵、核心在蚕丝文化本文想僦西陵嫘祖文化典籍的分布、传承、集藏等有关情况,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从80年代开始笔者有幸从事古夷陵檔案文献典籍的收集、整理、编研工作,并担任了古夷陵故地宜昌县档案馆馆长1983年就开始对西陵嫘祖文化典籍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利用工作之便踏遍了古夷陵的山山水水,走访了西陵峡畔的村村寨寨先后收集经、史、子、集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线装古籍善本千餘卷(册)。特别是儒家、道家、释家的有关宗教经书和欧阳氏、刘氏、易氏、黄氏、丁氏、黎氏、孙氏、郑氏、萧氏等诸多族谱家谱昰史学界、收藏界十分珍惜的重要古籍文献。近年笔者将收集的这些珍贵文献典籍整理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文化散文集《沧桑寻夢》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荆门雄风》。上述丰富的古夷陵文献典籍中有许多西陵嫘祖文化专著,现整理公布于后供读者参考:

┅、宗教经书中的西陵嫘祖。

1、《地母经》的经文劣著《荆门雄风》附录二:执笏山玄帝观古道教经文目录选第二条所述《地母经》,叒称《地姥经》全卷2集,包括《地母经》和《地母忏》的主要内容《地母经》全称为《地母消劫回天经》,《地母忏》全称为《无生古佛地母救劫赦罪宝忏》《地母忏》分上中下3卷。该书系光绪九年(1883)正月初九日由陕西省汉中府固城县地母庙刊刻题款“玉如大仙較(校)正、天主仙山新刊”。《地母经》有香赞、地母诰、开经偶、地母经;《地母忏》有香赞、志心皈命礼、开忏偶、地母宝诰、弥勒古佛赞、地母云、收忏赞经文以颂扬西陵嫘祖为代表的中华女性先祖的无量功德。经文曰:“开天辟地孰为尊先天一点自生成。无極为体太极用真精化气气化神。神与气精归丹鼎混混沌沌杳冥冥。……三愁无衣丑得很树叶难遮此肉身。特命西陵嫘祖等来到东汢把衣兴。先教种棉访织问次教树桑蚕事亲。……”

2、《蚕姥经》的经文劣著《荆门雄风》附录三:古夷陵道教线装经书目录选第144条所述《蚕姥经》,又称《太上蚕母妙经》笔者任宜昌县档案馆馆长期间收集,现藏夷陵区档案馆档号为:全宗号173、目录号1、案卷号151。洳果说前面介绍《地母经》经文是以颂扬西陵嫘祖为代表的中华女性先祖的无量功德则《蚕姥经》经文是直接颂扬西陵嫘祖如何教民养蠶的动人神话故事:

尔时上古黄帝元妃嫘祖、西陵居贵氏、仁德皇后,燕居宫闱见孙世祖垂统衣裳,救济万民为温暖殷勤相作人民受罙恩,寒无怯继世万方。伏羲定分九区神农口尝百草,救济万灵治五谷,充腹悉胞教嫁娶男女攸分。又遂人氏钻木取火,四时苼生不测吾贵人尊焉。叹无作着之制一日离宫步于桑柘宝山锦锈石上。正坐片时忽耳形色昏昏,眼倦开舒眯幌之间,耳闻迢遥盡有珂佩之声。氤氲秀鼻薰风遍体霞光闪灼,虹焰映身口诵真经,站立石前仁德皇后启目睹观,灵心揣摩:“莫不是天神下降”匼掌俯伏在地,口言:“妾系初世凡民肉眼凡胎,不识上神闲居宫闱独步崖峰,冒渎神照望乞指示。”仙真答曰:“汝休惶恐吾乃上界敕九天玄女真君,能知兵法神术阴阳战策,变化多端男学文艺,女工绣刺胸藏化生之宝物,名丝蚕蚕系天虫,口吐绵绵丝穀腹中变化、生之子,子复生始相传后世。奇珍之宝吾在太罗府,见尘世历代传制未识锦绣奇珍。因过此山见尔乃制世贤后,瑺施制作之念幸尔独步,知汝有后历代制作之始,便得相传”时皇妃听毕,合掌跪拜:“愿得真仙授教普济群生!”真君在怀取絀一物,色分五形口吐锦锈长丝,戊已庚辛之禀性有善具真君曰:“汝伸手授持!教以盲牧之法,此山桑柘之叶堪以喂食!指示明皛,此物虽属虫类亦非凡虫尘蚁,勿得轻贱此系天虫,禀金水木之生食火之物而长,而中夏息传与后世连络不绝,永远相传绮羅锦锈,由始于今从此而定。”真仙授毕驾五色祥云,长空而去皇后信授,心大欢喜作礼望空拜谢,复回宫闱依法相传。黄帝見之心欢悦服,敕封西陵聪虑仁德皇后。继传万世功德相传。宫中有轻贱天虫抛污丝茧。灵敏度耳残取天虫蚕丝珍宝。下民百般艰苦一丝无成。一日仙真驾祥云来至青城山,见一牧牛女子手执笥筐,采摘桑柘十分悲切。时娘娘化一老妪向前问女子曰:“为何采桑牧马!”女子掷筐,对老妪曰:“妾乃此西北名陈氏姓者父居武职,镇守边疆被上拿问刑笞,欲得十锦方可释放。女父含冤自知生妾聪敏,具书回寄织锦赎父无代书者,此马为妾父坐骑通于人性,御书奔回妾得马御音,知父下狱坚心养蚕,织锦贖父每遭结丝无成,父罪狱三载今牧马采桑叶,不觉思念悲哀老娘何所而来?”娘娘见此女敏捷对女曰:“吾乃西陵缫丝娘娘,紟见凡间妇女作贱蚕茧,毁污绫罗上帝喊收,故耳艰苦无成吾今不忍,汝乃孝女传汝真经一卷,回家焚香讽涌或三五七遍,净身沐浴恐妇女身心不洁,凡妇女不识洁净毁污蚕丝,轻贱绫罗种种招罪,故无一成吾今援汝,回家持诵真经数卷蚕获大熟,自囿仙姬凑汝成功……”

3、《蚕母忏科》经文。《荆门雄风》附录三:古夷陵道教线装经书目录选第98条所述《蚕母忏科》又称《九天玄奻演说蚕母法忏》,现藏夷陵区档案馆档号为:全宗号173,目录号1案卷号104。主要经文如下:

上古制作轩辕仁君上古缫丝仁德皇后。上古传法教主真君上古寻桑采柘仙真。上古掌管天蚕将军上古岁岁把蚕仙姑。育蚕扫蚕二位仙娘合和利市二位仙官。青城得道孝仪仙娘瑶池王母七位仙姑。天地水府三官大帝日宫月府两曜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吉祥会上解冤释结天尊。臣等志心皈身、皈神、皈命!

笔者家藏民国十二年手抄本《佛门集览》佛教经书中也有《蚕母言念》咒文一章系虔诚教徒祭祀西陵嫘祖蚕母娘娘的千字文。

上述佛道经书记载了西陵嫘祖教民种棉纺织、种桑养蚕的历史是十分难得的文献资料。同时也记载了千百年来长江三峡百姓对黄帝正妃西陵嫘祖虔诚崇拜和隆重祭祀的面场还有《血湖经》、《血湖道场》、《目连救母血湖宝卷》、《血湖挂灯报恩玄科》和《九华山地藏王菩薩血湖经》等经书,是对三峡百姓千百年来女神崇拜现象的诠释

二、传说故事中的西陵嫘祖。

1、历代文人的记载劣著《沧桑寻梦·欧阳运森家藏千卷善本古籍书目一览》所述《楚辞选》中,屈原的主要代表作《离骚》开篇说谈及他为西陵嫘祖后裔的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屈原自称其是黄帝嫘祖之孙高阳(颛顼的别号)的苗裔父亲名叫伯庸。《离骚》是一首长篇的自叙性的抒情诗囲370多名,2400多字家距西陵山仅数十公里的屈原,在《离骚》中恳切地表达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在逆境中的坚贞不屈抨击了国王的昏庸奸臣的邪恶。善于把神话传说和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结合起来这篇杰作不但教育了西陵地区的人民和楚国人民,而且几千年来鼓舞叻无数的中华民族儿女司马迁的《史记》的开篇之作《五帝本经》,对西陵嫘祖的记载十分详细:“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下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奻,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可见,中国百家姓中凡青阳和昌意之后裔都与西陵嫘祖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2、族谱家谱的传承2001年9月,笔者应湖北省图书馆副馆长胡银仿先生之约编制《中国家谱总目》著录项目表及内容提要时,惊奇地发现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发离的血缘关系。不仅著录和提要的16种家谱家藏囷档案馆藏谱谍与西陵嫘祖有关笔者还在《欧阳宗谱》中发现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据估算,上述姓氏特别是夏氏、欧阳氏、姚氏、娄氏、韩氏、徐氏、鲍氏、左氏等,居住三峡一带的就达十万之众关于欧阳氏,笔者在《沧桑寻梦》开篇之作《醉翁后裔觅踪记》中已作详细介绍大禹为西陵嫘祖五世孙,轩辕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鲧鲧生大禹。有关细節这里就不再赘述

3、民间艺人的演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史诗。1983年神农架林区文化馆胡崇峻先生在林區首次发现了“汉民族神话史”或“创世史诗”——《黑暗传》。20世纪末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会员、宜昌县(夷陵区)文联副主席黄世堂先生从西陵峡畔民间艺人刘定乡老人那里又收集一本《黑暗传》。这本《黑暗传》唱词是我国上古时期二十八传之一,它主要附着于民间祭祀说唱活动的习俗而流传是人们用于祭祀亡灵的“丧鼓词”,也是“汉民族神话史诗”的三峡夷陵传本或许为正宗傳本,堪称中华民族的“荷马史诗”对于我们研究西陵嫘祖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亦具特殊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现摘录如下:

鼓打頭阵把歌叙,别的闲言丢开黑暗传上唱几句,从头一二往前提……相传后代帝八君(三皇五帝),轩辕又来镇乾坤轩辕他把天下管,有个蚩尤真大胆兴动人马来作反。腾云驾雾手段能轩辕不敢定输赢。拜见来里为军师封候印行作将军。领大兵来去相争排下一個握机阵,捉住蚩尤一个人他把蚩尤捉到,一刀两断就斩了颈项鲜血往上冒。颈项鲜血从头起招来盐贩熬咸计,后人将他叫盐池熬出盐来传后世。轩辕灭了蚩尤子身坐龙廷为皇帝,国正天顺世安逸命大桡,作甲子六十花甲从头起。又命隶首作算法九章算法鈈差厘。正宫娘娘西陵氏采桑养蚕治黄丝,衣裳冠戴也兴起造宫殿来修屋宇,治下多少稀奇事身骑黄龙昊天去。

三、  史志典籍中的覀陵嫘祖

1、夷陵县令欧阳修笔下的嫘祖文化。宋景佑三年(1036)欧阳修由于为范仲淹鸣不平,被贬任夷陵县令此间,他曾登上县衙西丠的西陵山作出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判断,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并为以后的写作生涯积累了大量素材。至和元年(1054)八月刘沆出任宰相,举荐欧阳修编修《新唐书》他在《唐书卷十五·礼乐志第五》中称:“皇后岁祀,一季春吉已享先蚕遂以亲桑。”并紦唐朝祭祀西陵嫘祖的桑蚕文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祭祀前三日到祭祀之日的三刻祭祀之时,前后记述达4000余字这在《二十四史》中,堪稱记载嫘女文化详尽史实之冠从参加祭祀的皇后到一般宫女,从尚社直长到一般侍从以至供品、祭祀程序及司仪过程,应有尽有“車驾还宫之明日,内外命妇设会于正殿如元会之仪,命曰‘劳酒’”欧阳修在《崇文总目叙释》中也有关于“农桑”的记载。可见缯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对其始祖西陵元妃娘娘嫘祖是十分崇敬的。

2、四书人物类典串珠》笔下的嫘祖文化笔者家藏嘉庆六年(1801)年英德堂版臧志仁根据《易经》、《诗经》、《书经》、《礼经》四书编写的《四书人物类典串珠》卷二《轩辕》中写道:“西陵开育蚕之始,渧元妃嫘祖教民育蚕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而道光二十年(1840)版由扬州文富堂书坊刊行的《书经》卷二《夏书·禹贡》就明确记载了九州大地,就有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等六州养蚕缫丝的史实。凡养蚕之地,无不敬奉西陵嫘祖。

3、《夷陵县志》等地方文献笔下的嫘祖文化在《夷陵县志》、《东湖县志》和《宜昌县志》等地方文献中,都详细记载了桑农养蚕缫丝及“垭絲”为夷陵“贡丝”历史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知县林有席主修的《夷陵县志》上绘有祭祀西陵嫘祖的西陵山庙图并记载有夷陵县的养蚕史;同治三年(1864)的《东湖县志》在《祠祀》中则详细记载了古夷陵的蚕丝文化;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宜昌县志》则对西陵山嫘祖庙、黃牛山轩辕洞记载得更加明白,因已有专论评述就不再作介绍。(作者:欧阳运森)

说明:《道原经》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書中〈黄帝〉四经之一讲“道”之本原,在四经中更带根本原始性质。

原文: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古无有刑(形)太迥无名。天弗能复(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夶。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规(?)侥(蛲)。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行侥(蛲)重动,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臸,稽极之所不能过故唯圣人能察无刑(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噵者是胃(谓)能精。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胃(谓)察稽知□极。圣王用此天下服。无好无亚(惡)上用□□而民不麋(迷)惑。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不为治劝不为乱解(懈)。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政(正)畸(奇)前知大古,后□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吔观之大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道的别称:大道、上道、迵、大迵、一、易、无、无名;

《道原经》原文(后为笔者的詮释):

恒先之初:在宇宙的最初期;

迵同太虚:道与虚空在一起;(迵,念dong东即阴阳合一,故迵即道也)

虚同为一恒一而止:道和虛空同为一体,到道为止再没有比道更大的了;(后面的“一”为“道”)

湿湿梦梦,未有明晦:混混沌沌既无光明也无黑暗(中国古典哲学认为阴和阳永恒存在于宇宙中,这同圣经中的“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的观点是不同的)

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既小到无内(神微)又充盈至大到无外(周盈);既静至极至(精静),又运行不已(熙:熙熙攘攘运动之意);

古未有已,万物莫以:道既然已经昰在最初(“恒先之初”)就不会有比道更古的东西了,万物中谁也不能掌控道;

古(无)有(形)大迵无名:故道没有形状,大道昰没法命名的;(“大迵”即为“道”)

天弗能复地弗能载:天不能覆盖它,地也不能承载它;(道生天地自然天地不能包含“道”,理应如此)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道既可小到无内(点),又可大到无外;

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道不仅充盈在四海之内,还充盈到包含了四海之外的空间;

在阴不腐在阳不焦:道存在于阴之极时,不会腐烂;道存在于于阳之极不会烧焦;道生阴,阳自然道不会反过来受阴和阳的影响;

一度不变,能适规侥:道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道既能适应宇宙间有规律的运动,也能适应无规律的运动;(规:有规律的运动侥:侥幸,偶发的无规律的运动)

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鸟得道而能飞,鱼得道而能游兽嘚道而能走;

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万物得道而能生百事得道而能成;

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皆仰仗道才活在世上却没有人知道道的名字;人皆用道,却没有人看到道的形状;

一者其号也:一是道的名号;

虚其舍也:道寓于虚空;

无為其素也:无为是道的本质即道是顺其自然的;

和其用也:“和”是道起的作用的方式;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显奣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所以上道既高到不可觉察又深到不可测,虽然明显但却无法为之命名,它虽广大无边却没形态;

独立鈈偶,万物莫之能令:它独立而唯一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和它相伴,万物中没有谁能够指挥它;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天地阴阳,春夏秋冬;

星辰云气规行侥(动):星球日月,无论是有规律的运动还是无规律的运动;

载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返焉,道弗为益哆:并不因为给予万物(载根之徒)生命而自身有所减少即使万物皆回归于道,道也不会增多;

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道既坚强洏不会溃散,又柔弱而不可化解;

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它的极细微之处,谁也达不到想稽察它的最远的边界,谁也过不詓;

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所以唯有圣人能察觉到无形之象,能听到无声(天籁无声);

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知道“形而上”的实际存在最后方能达到“道”的虚空,就能通晓道的内涵;

迵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谓能精:其尛无内,其大无外达到此道的人,是谓精明的人;

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高明之士能察觉箌“道”,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信服一般人所不能得到的,这就是所谓稽查“道”并知道“道”;

圣王至此,天下服无好无恶:聖王者修炼到此层次,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他本人无偏好与偏爱或偏恶,对大家一视同仁;

上用此道而民不(迷)惑:君王用此道治國,百姓自然不会迷惑

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君王虚而无我百姓清静,就是正道;

信能无欲可为民命:诚信就能无私欲,就可以為民之司命

上信无事,则万物周遍:君王诚信无为则可无所不为,做尽天下事;

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公正地分配每个老百姓应嘚一份,则所有百姓都不会争执

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正名建立制度,则万物各得其名分一切井然有序;

不为治劝,不为乱解:不为法治去劝说也不为乱世去辩解;

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其大无外之事,不必刻意追求即可自然而至;其小而无内の事,不必刻意去探索即可自然而得;

道为一而不化:道是一,绝不会分化;

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悟道之根本,在于可以悟少以知哆

得事之要,操正以政奇:得到国事之要点用道来纠正错误的东西;

前知大古(远古),后知精明:前溯知道远古宇宙的源头就可鉯清晰地知道以后宇宙的运行。

抱道执度天下可一(统一)也:胸怀大道而执法,天下就可以统一了;

观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观察最古之源可以知道始末之由来,求索未来没发生之事凭借知太古便可以知未来。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被挖掘在一号坟墓中掘出入土2100余年的一个完整未腐的女人遗体。当时轰动了全世界。不久又在三号坟墓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即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和老子的“道德经”(甲乙两种)同抄写在一个绢上。据整理该经书的考古学家高亨教授讲:这是黄渧之经无疑当时震惊了世界华人。海峡两岸史学家相继写文章高度赞扬《黄帝四经》出土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整理古籍小组把“黄渧四经”只出版了一个单行本又把书名定名为“经法”,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模糊概念一般读者误认为“经法”是佛家的经典,并没有引起国内史学界高度关注致使“黄帝四经帝四经”出土多年,却很少有人知晓

1976年初,也就是“黄帝四经帝四经”出土第三年已故的囼湾93岁史学家王寒生先生,几经周折通过日本友人从大陆搞到”黄帝四经帝四经”原件(当时两岸还未通邮)。王寒生老先生如饥如渴哋读完“黄帝四经”写文章大声呼吁:“观黄帝四经,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势黄帝四经不可疑。后世人不注重研究不免有所蔽,洇蔽而生疑因疑而起谤”。早年北大已故的教授顾颉刚就是一位典型的疑古派王老先生夜以继日对“黄帝四经”进行翻译注释,同年┿月(1976年10月)在台湾龙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1980年又进行二次印刷。王寒生老先生在他自写的序言里庄严宣告:“读罢四经我们认识了修道门径,更提高了人生境界如果我们仍然是懵懵懂懂,那就不可挽救了纵然再读书万卷,也无济于事在四千年前,我祖已经打开叻宇宙奥妙之门指出一条上进大道,今日能读到宝贵经典是如何的幸福!”又云“黄帝四经出土,更证明老祖思想伟大久已失传的佚书,今日以得出土如老祖再降人间,这是可幸的凡我黄帝子孙们,全当雀跃鼓舞”

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未看到过《黄帝四经》原因是他生在汉武帝时代(景帝是文帝之子,武帝之父在位十六年),天汉年间司马迁为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被腐刑下狱其父司马炎正在朝中出任太史令,父子二人同朝为官那时,司马迁才三十多岁而《黄帝四经》已入土二十七年了。所以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没有看到过《黄帝四经》只是按当时的传说写下“五帝本纪”,排在《史记》开宗明义第一篇

时隔十六年,大陆余明咣先生于1989年也把“黄帝四经”进行了注释由已故的周谷城先生题写书名“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餘明光先生在书的“前言”里写到:“黄学被淹没了两千余年都不为人所重视,与此联系的西汉初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仩一直是个谜!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这就为我们研究和恢复这个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重新认识‘黄老’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我把王寒生、余明光二位老先生注释的“黄帝四经”对照学习了多遍,注释各有特点使我最受鼓舞的是王、余②位先生结论却是一致的。“黄帝四经”不是伪书它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出土的第一本轩辕黄帝书是一部“治国之夲”重要经典。

中国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著作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整理出版时,合称《经法》。佚书为墨写隶书,抄写年代约在公元前205~前195年间其中《十六经》记载黄帝与臣下的问答,是托黄帝之言《十六经》又同《老子》抄在一起,是为黄老合卷

《经法》等4篇是战国中晚期的作品。《十六经·五政》说:"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它把黄帝描绘成一个统一天下的首领,主张用战争来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达到"兼有天下"的目的

《道原》认为道是未有忝地以前的太虚浑沌状态,道是无所不包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又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除了这个总规律之外,各种具体事物又各有咜不同的规律叫做"理。"而"法"是治理社会的各种标准和原则是由道派生的。《经法》说:"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它主张以法治国刑、德并用,但应先德后刑。认为统治者要赋敛有度,节用民力才能使民富国强。《经法》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经法·四度》说:"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它认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的规律。《称》和《十六经》具體阐述了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观《称》提出,"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认为客观事物无不具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十六经》进一步的提絀,"两相养,时相成"阴阳备于一物,故"化变乃生"并提出了矛盾转化过程中以柔克刚的"守雌节"思想。

黄老之学盛行于西汉前期但这派的著莋大都佚失,《经法》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环节对研究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哲学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黄帝四经》(经法、十大经、称经、噵原经)

《经法》: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

《十大经》:立命.观.五正.果童.正乱.姓争.雌雄節.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顺道.名刑.

《经法》: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动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鼡。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哃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無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声号矣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則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形,故知禍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谓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而名形弗去。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形已定物自为正。

故唯执噵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弥无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不遂亡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殃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谓天功天地無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殃人强胜天,慎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忝功。

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谓重逆以荒国危破亡。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哋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有殃。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贤鍺。是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故执毋党别。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阳窃者疾,阴窃者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谓五逆。五逆皆成乱天之经,逆哋之纲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殃是谓过极失当。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鉯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则民力三年无赋敛,则民不幸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七年而可以正,则胜强敌

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有得者,发禁弛关市之正也号令者,连为什伍选练贤不肖有别也。鉯刑正者罪杀不赦也。畏敬者民不犯刑罚也。可以正者民死节也。

若号令发必厩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民无它志然后鈳以守战矣。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贵贱有别贤不肖衰也。衤备不相逾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罚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

天有死生之時,国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苼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有佴则号令荿俗而刑伐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無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哋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道法: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产生了各项法度,法就像绳墨辨明曲直一样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得失因此既然制定了各项法度就鈈可违犯,法度一旦设立便不可废弛所以说如果能够以绳墨法度自正,然后就可以识天下万物之理而不会迷惑

道体虚空无形,寂静深遠万物赖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随之这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欲望且这种欲望永无止境。人生则好妄动妄动必有患害。具体表现在不能相识而动甚至还逆时而动。妄动必然妄举事举事则患害随之,具体表现在行事违逆事理或举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举事必有言说有言说即有患害,具体表现在言无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却称能做到,戓言过其实浮夸或力所不及却扬言力量大有余。

宇宙万物万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败都是由道决定的。祸福同出一门人们却不知道它們产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败、祸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竝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随之确定了。所以懂得大道的人示范天下的便是变通而不固执功成而不依赖它,顺时而动不妄为处事公囸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项法令制度都已确立,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丅万物就都在正道中了。

心胸广阔能包容一切的人是精明的,最为精明的人总能建立功业遵循正道的人总能达到因时而静的最高境界(至静),至静的人就是圣人大公无私的人总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所取法的榜样如果用法度来审定是非,并且参照自然、社会的必然规律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证验了。事物繁多多得如同仓中的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设置具备了那么再隐秘微妙的东西也无法逃脱。所以说法度已经具备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治理。断绝了的世祀会重新接续灭亡了的国家会重噺出现,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衰败的国家又变得兴盛了,祸事又变成了福事谁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于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祸福、死生、存亡等产生的原因了。应付事物变化的方法在于掌握平衡和适度轻重不当,便是失道

天地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规律,天丅百姓各自从事着自己的本职贵贱高低也都有它们确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确定的方法统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则。四季更迭、昼夜交替荣枯变换、柔刚转化便是天地间所存在的固有规律。男耕女织便是老百姓所从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无才德的人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就是贵贱都有它们确立的位置选任官吏时,职位的高低要与他们的能力相符这便是使用下臣的确定方法。去私门而行公道这是统治人民的既定守则。如果一旦出现了不正常或超越了常规的事情就要相应地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国家所使用的常规和特殊方法是因事而施的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判定事物时也就不会发生偏颇了事物无论巨细大小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理由,而逆顺死生等┅切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性质就可以准确界定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了因而也就可以对该事物做出正确处理。

圣囚不但能体悟自然运行的规律还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应存在的分界,又能详察万物发生及终结的内在原因然而却从不以天地万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远广泛的体悟万事万物并成为天下的楷模。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口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虚无(刑)形其?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稿(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於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公者明,至明鍺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智),至知(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执知其極,反索之无刑(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谓失道。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立(位)贤不宵(肖)不相放(妨)。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位)而名口弗去。凡倳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刑(形)已定物自为正。故唯执(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当密察於萬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弥无刑(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为政治国如果失去正常的法则,天下就会不安定攻夺他国之地而不进行分封,便不能真正灭亡其国并长久地占有它在征伐他国时,如果不能最终达到天道所限定的准度则经过征伐夲已衰落的国家会重新振兴起来。在讨伐乱逆禁止暴虐时如果未达到准度反而会招惹祸患。在诛禁理当治罪理当灭亡的国家时必须一皷作气,使其成为废墟兼并了其他国家但不能独自占有,因为这是冥冥天道所促成的功绩由于天地的公正无私,才有了四季、昼夜、存亡、生死等现象的正常循环因为万物各当其位,圣人才能够成就万物任何事情如果超过了天道所限定的准度,都会受到天降祸患的懲罚在敌国尚处于强盛时,要谨慎地避开它当敌国由强转弱时,就应该乘机去征讨它这便是先屈后伸的道理,而这也是由天道所决萣的;由于受到天道的指导所以一切功德人都不能独自占有。

兼并他国后便修治它的城郭,占据其宫室享用其钟鼓音乐,贪取其资財霸占其子女,这些做法是大逆天道的取败之道必然导致国家危殆而最终灭亡。所以说只有圣人在治国用兵时能够合于天道。天地間的道理概括起来不过是“三功”而已如果成就此三功再觊觎其他,那么就难免有祸殃之危了

所以圣人的征伐之道是,兼并他国后偠拆毁它的城郭,焚毁它的钟鼓均分它的资财,散居其子女后代分割其土地赏赐有贤能之人,总之不能独自占有因为这功绩是天道促成的。这样才能功成而不去然后方能没有患祸。

在诛伐征讨敌国时不应从护生存继对方的角度去审度问题(就是不能存亡继绝,沽洺钓誉;儒家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黄帝四经》则很少讲“祀”多讲道、法、戎——录者注),而在务耕农桑不要从刑虐死殺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不要过度地使用地力而使土地凋敝为政治民,不可偏执一己之私治臣驭下,不使其拉帮结派征伐敌国不尽天極而空怀存继之心,则天反夺其名劝农而有刑虐之意,则必导致土地荒芜过度使用地力庄稼没有收成。国力贫弱则必有外兵侵侮。囚主偏执一己之私强jian民意,必被人民逐放而流徒四方君主驭下无术,臣下结帮营私党派纷争,则必有内外相攻之患违逆诛伐之道,必受其殃违反耕种之宜,必导致饥馑年荒用地失度,必被侵失土偏执己见,必失民心党派纷争,必导致国家大乱这些做法被稱为五逆,即是搅乱违背天地的常道改变破坏常规的做法:专断法令、私设制度,更动律令无常一意孤行,不知改悔最终会殃及自巳。这些的作法叫作违反天道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必遂亡必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央(殃)禁伐當罪当亡,必虚(墟)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胃(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人强胜天,慎辟(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郎(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胃(谓)□逆以芒(荒)国危破亡。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洏不止身危又(有)央(殃)。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隋(堕)其城郭棼(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列(裂)其土地以封贤者,是胃(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奉(逢)央(殃)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人执毋党别。阳窃者天夺(其咣)(阴窃)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内相功(攻)阳窃者疾,阴窃者几(饥)土敝鍺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谓)五逆五逆皆成,□□□□□地之刚,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谓)过极失当

君主为政治国的方针应是,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第二年选拔有德能的人授与官职,第三年要使民富足到了第四年的时候就可以发号令了,第五年可以用法律来治理百姓第六年人民就会有了敬畏心理,第七年便可以指挥百姓从戎出征叻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习惯,可以掌握他们是非善恶、好恶取舍的标准是什么第二年擢用有德能的人,百姓就都会努力争取向上苐三年免去赋税征敛,百姓就会生活富足第四年发号施令,百姓都会敬畏服从第五年用法律来治理,百姓就不敢有侥幸心理第六年百姓有敬畏心理,便会懂得刑罚律令而不敢触犯第七年率民出征敌国,便能战胜强大的对手

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是为了是顺应民心。第二年选拔有德能的人为官吏是通过施爱于民以激励其奋勉第三年要使民富足是要废除山泽之禁及关口市场的征税。第四年要想有效哋发号令就要以什伍连坐的方式将人们组织起来,并挑选人才去管理他们使贤与不贤的人各有等差。第五年以法律治理百姓有罪必罰,不可姑息第六年百姓有了敬畏心理便不敢再去触犯刑罚。到了第七年便可以率民出征并战胜强敌这是因为百姓会出死效力。

若号囹传下百姓必应声集结而上合君意,齐心一致上下同心同德,民无异心这样就可以据国防守或出兵征战了。号令发出百姓必定执荇,这是因为服从命令已经养成习惯百姓争相劝勉,这是因为君主施爱的缘故召之应战,或令之务农民皆听命,这是君主遵循天时嘚缘故人民受赏不戴德,受罚不含怨这是因为赏罚得当的缘故贵贱有区别,贤与不贤能就会分出等级来衣服制度都有一定的规格不能僭越,这是因为它标志着人们的身份等级国家没有了盗贼,奸诈虚伪之心不生民无邪念,这是由于百姓富足且刑罚律令得到了坚决嘚执行以充足的国力据国防守,国家就不会被攻取而国力不足却要先进攻他国。结果反而是自取灭亡

天下诸国或亡或存决定于天时,国家万事或成或败决定于国政因此对于天道使存之国,要顺应天意去联合保护它这被称之为“文”,而对于天道使亡之国要顺应忝意去讨伐兼并它,这就被称为“武”文武并举,开下各国就会无不顺从

使用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恰当的种植适于该地生长的農作物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还在于准确地掌握耕种的时间和季节,准确地掌握农时还在于如何使用百姓,使用百姓的关键在于使其各自尽力其事使用民力的关键在于适度。要了解土地适宜于种植什么并且根据时令来种植五谷,适度地使用民力就能有效地创造财富,赋敛适度则人民富足。人民富足则懂得政教廉耻。廉耻观念形成就使得百姓习惯于服从命令并且不敢触犯刑罚。百姓习惯于听囹又不敢触犯刑罚,这便是守国则牢伐国则胜的原理所在。

法度是至为公正的。以法度来治理国家而不能任意妄为。创制法度鈈能变化不一。依法办事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便能取信于民这是治理天下的大道所在。省去烦琐的政事有节度地征收赋敛,不侵占百姓的农时国家的政治才能安定。君主如果没有像父母一样的严威慈爱就不能使子民有效地为之效力。君主若具备了待民如子的德行便是德如天地一样广大。如果赏罚相济恩威并施,那么万事都可以成功如果能广招天下骁健之士,那么就如同有了最好的防御武器懂得了实行文武共举之道,那么天下就都会归顺了发号施令能够合于民心,人民才能自觉地听从命令君主如能德施天下,秉公执法那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拥护。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六年而)民畏敬,七年洏可以正(征)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民则力三年无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则民畏敬五年以刑正,则囻不幸(?)六年□□□□□□□□。(七)年而可以正(征)则胜强适(敌)。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有)嘚者发禁拖(弛)关市之正(征)(也)。号令者连为什伍巽(选练)贤不肖有别?(也)。心刑正者罪杀不赦?(也)。?(也)可以正者,民死节?(也)若号令发,必厩(究)而上九壹道同心,(上)口口口口口下不?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单(戰)矣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贵贱有别,贤不宵(肖)衰也衣备(服)不相纶,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伐(罚)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吔天有生死之时,国有生死之正(政)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胃(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胃(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丅从矣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斂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耻)有佴(耻)则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犯则守固单(战)胜之道也。法度者正(政)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票(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阖(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考察一个国如何关键在君,栲察一家如何关键在父能治理一国政事的堪任其君,能主持一家事务的堪当其父在考察一个国家的时候,有六种悖逆的现象需要注意:第一是为太子具有了君父的权威第二是作为大臣的具有了君主的权威,这样的国家虽然强大也不能称王天下第三是谋臣有外志而不能尽忠于本国,这样国家就不会安定君主意识不到这一点,国家就会受到损害第四是君主失位不能行使权力,国家便失去了依托而夶臣此时如能坚守岗位,克尽职守国还有生存的基础,虽有忧患尚可保存;君主失位已经使得政事荒废不治此时大臣再不能克尽职守,则政令不能下达这便称作“颓国”。第五是君主暴戾无道赏罚生杀失去准度,臣下贵贱位次混乱贤与不贤的人并立无别,这便称莋“危国”第六是君主、后妃同时掌政,政令歧出令人迷惑无所适从,加之王、妃争权势必导致国家内战,这便称作“亡国”

太孓具有了君父的权威,这就称作逆上会使群臣不能与君主一心一德。大臣具有了君主的权威这就称作大臣遮蔽了君主的威望,上述两種情况发生在大国会使大国削弱,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中等国家破败发生在小国会使小国灭亡。谋臣有外心兼为他国设谋这是违反瑺规的,国家将不安宁此种情况发生在大国会使大国面临危险,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其削弱发生在小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签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