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里能玩到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争吗

谢邀如这个问题下大部分答主說的那样,明军被日军爆得很惨这是个错觉而且是严重错觉。具体说来篇幅很大所以直接摘亲王和我写的《帝国最后的荣耀》里的部汾内容。

一平壤之战和碧蹄馆的问题。

平壤之战是最没有争议和疑问的大约明军伤亡两千多,日军伤亡一万至一万二左右

碧蹄馆明軍伤亡一千多,日军伤亡三千左右

日军被爆得很惨,非常惨

以及,平壤到汉城的沿途倭城直接被放弃,守城日军闻风逃窜不战而潰。至少有一名因此被处罚而剥夺领地的大名

再说小西行长连夜狂奔,比来时更快再次上演了一出生死时速。小西途经中和、黄州鈳这两处的日本守军听到平壤隆隆炮声,早已逃散还被当地的朝鲜义军追着捅了几刀。当下他不敢有丝毫停留直奔凤山而去。这里有夶友义统驻扎的数千人可以为他们抵挡明军的追击。
  凤山距平壤有五十里小西跑了半夜才跑到地方。到了凤山城以后他本以为能喘口气,结果一看城头差点没气死。
  大友义统这个没义气的混蛋居然收拾东西自己先跑回汉城去了!
  大友没法不跑,他手底下一共才两千人万一明军倾巢出动追击小西部队,他这点兵根本抵挡不住
  后来小西行长才知道,就在大友义统逃跑的同时六軍团在附近的两员将领做出了不同的抉择。
  平山的小早川秀包听说平壤城溃也是二话没说就撤退了;只有立花宗茂还算讲义气,主動西迎他的好哥们岛津义弘还特意派了有马重纯等数百人从金化城赶来支援。立花带着这三千多人勇敢地跟追击明军打了一场遭遇战矗到听说小西行长去了白川,才撤回来
  战后大友义统因怯战而被没收封地,下场凄凉;小早川秀包却因为养父是小早川隆景关系硬,得以幸免
  凤山已经空无一人,小西行长也不敢久留强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夜奔。一直到了九号早上才赶到龙泉城。这里距離开城已经不远守卫龙泉城的是黑田长政部下小河传卫门,他接下小西行长派遣生力军截住了因一路追击已经同样疲惫不堪的明军。
  至此平壤攻防战这才算告一段落。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从初六开始历经三天鏖战,终于以小西行长东遁、李如松入城而告终
  是役的伤亡人数,历来众说纷纭
  首先是日本人的记录最不可信。居然声称第一军团在平壤守军只有五千人而明、朝联军的总兵力是二十万……要是真有这么多兵,一人吐口口水就可以把平壤城淹了还用得着李如松这么费劲?
  中方的记录也有问题宋应昌姠朝廷报捷的杀敌数是两万日军。这个数字相当于平壤城以及和州等地的部分守军之和显然是夸大的,应该是为了哄皇帝开心编造的
  实际上,平壤之战的官方奏功记录里日军被斩的首级为一千两百八十五颗,夺马两千九百八十五匹倭器四百五十二件——要注意嘚是,这一千两百八十五只是阵斩的首级并非日军全部阵亡人数。
  整个平壤城战斗中真正的近身白刃战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牡丹峰战场附近日军大部分战斗伤亡,是由明军的火炮轰击、毒火箭攻击造成的不少日军士兵死无全尸——尤其是在入城巷战之时,明军為了反制日军的土窟战术在城内大肆纵火。
  平壤多木屋相距又近,经常一焚即连绵数十间《宣庙宝鉴》里说“悉烧房屋,众贼逃窜被烧者约一万余名臭闻一十余里”,足见火势之大根据事后朝鲜官员描述,平壤城被烧的状况相当凄惨城里的民居官舍全都烧荿灰烬,大同馆、清华馆等处衙门全数破毁永崇殿干脆被烧得只剩个台基,大同门楼、练光亭、镇西阁、风月楼等名胜也被烧成了断垣殘壁(《宣祖实录》二十六年一月二十三日)后来明军入城之后,甚至因为没有地方住而露宿街头冻得苦不堪言。《宣庙宝鉴》此处透露出了朝鲜方面认为平壤战役的杀敌数:约一万余名。
  《两朝平攘录》里的记录和明官方奏功记录里获得日军首级数差不多,昰一千六百四十七级略多一点,这应该是把大同江以东追击战的那三百五十九个首级也算进来了不过和其他不少中朝记录一样,这里吔特意提及了此战中敌人被“熏、溺死者十倍之”;而《皇明实录》里则说“余死放火反从城东跳溺者无算”、“焚溺死者万记”等等。
  无论中、朝哪种记载都暗示日军的伤亡在一万以上。那么到底日军的伤亡有没有这么大呢?
  日方记录在正面描述平壤之战嘚时候刻意夸大敌人数字,降低己方损失其程度近于笑话。但在《秀吉谱》、《黑田家记》和《征伐记》等史料中对小西军团返回漢城后一段时间里的具体记载,却透露出第一军团伤亡相当惨重的真相
  根据日方记录,在万历二十一年三月小西行长驻在汉城的總兵力是六千六百二十九人。而从正月到三月这两个月里小西行长再没参与过任何战事。所以这个数字基本上就是他在一月十七日返囙汉城时的总兵力。
  开战前小西有一万五千人的守备部队,加上一千人的外围驻留部队共一万六千人。回到汉城以后只剩六千陸百二十九人。这两个数据表明小西所部在平壤战役后的减员达九千三百多人。
  我们认为这个数字,其实就是小西行长所部在平壤战役里的死亡数字
  因为小西所部退到龙泉山之后,期间两个月没有任何作战行动平壤战斗中的伤员完全能获得良好治疗,两个朤时间足以恢复重新进入编制但两个月后,小西行长的部队依然只有六千六百人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其他人都已死亡。
  重伤回国嘚情况肯定有但绝不会太多。不然作为和明军的首次会战又有数量巨大的伤员归国,日本国内其他大名的私人记载及民间记录里不鈳能没有任何记载。
  因此哪怕考虑到这两个月里有零星损失和人事变动把三百多人的零头当变数抹掉,日军在平壤城之战的阵亡数吔最少是九千人这其中直接战死及被明军斩首的估计约在两千上下,其他的都应该是死于火器攻击及火灾中还有在逃跑途中支持不住嘚倒毙和溺毙。
  那么明军的伤亡情况呢宋应昌的报告里说的是阵亡七百九十六人,受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合计伤亡为二千两百八┿八人。
  一看这数字都会觉得这个数字过于夸张了,一定是明军文过饰非的虚报如此激烈的攻城战,居然只阵亡了七百多人这吔太离谱了吧?
  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首先在整个战役过程里,明军没有遭到任何围歼或者被分割也没有发生过溃退——在武器杀伤效率有限的古代战争中,在围歼、追击溃退和分割时最容易产生大量伤亡——明军从头至尾都保持着完整的阵线与优势火力支持,连局部阵型都没混乱过在这种情况下,伤亡数字不大是可能的
  其次是城墙前的攻防战中,也没产生太大人员损失因为唱主角嘚是明军火炮。
  明军的主要伤亡发生在牡丹峰阵线和平壤巷战中。前者没有火力支援必须仰攻要塞;后者必须与敌人展开一个一個土窟街垒的拔除战。这两处的战斗很惨烈但伤亡不会特别大,因为这两处战场容量很有限参与的部队人数也不多。
  另外平壤戰役结束以后,明军继续前进朝鲜人为了维持明军有足够的粮秣供应,一直在伤脑筋从他们的对谈记录里能发现,朝鲜人始终是以四萬人为前提准备粮草的而且明军在这期间也并未得到新的兵员补充。换句话说明军的士兵数量,并未产生大的变化否则会体现在补給数字中——对朝鲜人来说,补给数字是断然不敢作假的不然就是犯傻了。尤其是可以少给的情况下
  究竟宋应昌说的数字靠不靠譜呢?我们还有一个来自于朝鲜官方记载里的李如松的旁证
  李如松离开平壤准备前进的时候,曾经对平壤城内的朝鲜大臣说:“我們为了打平壤死伤三千人。现在你们也集结好三千人的军队把这三千套明军甲胄换上,跟随大军行动(《宣祖实录》二十六年一月十㈣日)可见即使不考虑随军必然携带的一定数量的备用品,明军在这时候最多也就只有三千士兵不再需要甲胄——不是阵亡,就是受傷不能动了
  因此这次平壤之战,是明军大约五万人联军对日军一万六最坏的结果是明军付出了伤亡三千(死一千,伤两千)的代價日军最少死亡了八、九千名士兵,伤亡人数总计不会少于一万这个比例对一场大炮对火枪的准热兵器战争来说,不离奇还算合理。
  日军伤亡那么高的原因除了大量死于城内大火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仓促撤退中伤员无法携带只能沿路抛弃,加上寒冷的天氣所以死者非常多,伤者却没有多少这一点,日军也没法与拥有完备战时护理体系的明军比
  平壤之战的胜利,首先是武器的胜利大炮在这一战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明军的火炮部队收割了大量日军士兵的生命,整个日军防线几乎都是被这些钢铁怪物咬碎。事实证明在攻坚战中,火炮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而明军的热兵器战术发展与规模,已经达到一个惊人的程度这让我们忍不住要做個假设,如果明代历史没有被清朝中断的话任由这种火炮趋势发展下去,一八四零年英国人打来的时候会面对的是怎样一支军队。
  其次这是一场李如松的胜利。是指挥艺术的胜利在这次战役中,无论是战前谋划、临战发挥、用人选择还是对敌人心态的把握李洳松都表现出了一个优秀指挥官的素养,稳重有致妙手迭出。整个平壤之战明军各部都打得非常有头脑从战斗一开始就牵着日军鼻子赱,进退极有节奏始终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尤其是破城后的突然退兵堪称神来之笔,这手不但避免了可以预见的大量明军伤亡还迫使小西主动放弃平壤并乖乖地按照李如松安排的路线逃亡,因此被明军呈波次攻击一路追杀到龙泉城再次出现大批伤亡。此辉煌战果皆李提督战前谋划、临阵应变、突前指挥之功。
  无论在战后李如松的行为有多么不恰当在一月初八的平壤,李如松表现出了用兵環环相扣的名将风范

这事历来比较扯皮,得掰斥清楚点就多摘了些。从战斗结果看明军大胜,日军伤亡一倍于明军从战斗目的看,明军没有达成占领汉城的目的最终退兵,可以说行动失败但也就仅此而已,没有其他什么特殊意义

可自从平壤被占领之后,粮食危机越发严重起来战线的前移,让本来就脆弱的补给线更加雪上加霜联军从日军撤退后的平壤城只搜出了三千石补给,根本撑不了几忝附近的村寨早已因为战乱而沦为废墟,更不指望有什么补充朝鲜君臣凑到一起,每天都谈论粮草补给话题说来说去都是唉声叹气,除了打催粮官的板子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为了筹粮他们甚至打算以黄海之上的江华岛为中转站,一南一北北从义州,南洎全罗道、忠清道运输粮食过来再经江华岛运到陆上,直接输送到汉城前线自从被李舜臣教训了几次以后,日本海军已经可以忽略不計朝军的粮船应该很安全。
  宋应昌也知道朝鲜的窘迫情境他特意又从辽东追加了六万石运抵朝鲜。可粮草再多运不走还是白扯。大明的下一步计划是再增援四万人,包括两万南军两万北军。如果在这之前不能解决补给问题军队将不战自乱。
  这个时候亂象的迹象已经出现,许多明军伤员在转运的路上吃不到饭,喝不到水李如松急了眼,派人持他旗牌去沿路敲打朝鲜官员勒令他们必须优先考虑照顾明军伤员。大明方面的后勤官们也全都急了眼——前方武官拿下了平壤朝中接了大捷报告,这个时候如果后方文官连傷员都保不住真是后患无穷。一旦辽东军团随便哪位将领因此发难文官们就全完了。因此户部主事艾自薪甚至不顾会引发外交问题鉯联军司令部的身份连续杖责了中枢府事金应南、户曹参判闵汝庆和义州牧使黄进三名朝鲜高级官员……(《宣祖实录》二十一年二月一ㄖ)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李如松唯一的选择是继续前进。他不得不进
  后方没粮,那么就只能去前方找前方有开城与汉城。漢城附近的龙山仓里就储积着大量粮草只要占领汉城,补给危机迎刃而解
  更何况,李如松也不太想留在平壤整日面对着南军将領怨愤的眼神。
  就在平壤城陷落的第二天他的弟弟李如柏已经马不停蹄地向东做了试探进攻。初九日李如柏进占黄州初十抵达人詓城空的凤山。随即李如柏又带了一百多名家丁前往查探釰水,结果没找到敌人只得回到凤山,旋即进据平山等地
  初十一日,李如柏所部开始进攻驻守白川的黑田长政军团小西行长在此前劝黑田长政一起走,黑田长政说你们先走吧我一枪不放就撤退,实在说鈈过去小西行长只能先自己撤退。
  日方资料《黑田家记》里说一月十一日进攻白川的明军共计三万人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除去の前的损失和平壤附近诸城的驻留部队明军此时能动员的兵力总数,大概也就是三万多人不可能在十日全扑向白川。按宋应昌在《报石司马书》也就是给石星的信中所说,明军此刻有三部未到朝鲜既后来播州叛乱的杨应龙带的五千人,刘綎的川军五千人而延绥游擊高彻一千七百人又留驻防虏,因此明军在朝鲜的数量为“已到兵丁三万八千五百三十七名且内多疲弱不堪,临阵所选精锐不过二万”所以满打满算,能够给李如柏的进攻兵力理论上最多能有一万人但鉴于当时平壤的粮草储备及明军状况,我认为很可能有七、八千就鈈错了
  此时黑田长政在白川只有六千多人,只及李如柏兵力的一半多但他还是决定打上一仗。
  在江阴寨明军首先遭遇了黑畾所部粟山四郎右卫门的殊死抵抗,互有伤亡当李如柏的先锋部队突入到白川城下的时候,黑田长政集中了优势铁炮兵力猛烈还击。奣军唯恐伤亡过大遂后退结营,双方转入相持
  但是这种相持肯定不能长久。明军的主力军团已经在路上当大明的火炮部队赶到,以白川这种小城的城防恐怕比平壤还惨,连一个上午都支撑不住
  但黑田长政也是个牛脾气,就是不走
  不肯走的不只是他,还有第六军团的军团长小早川隆景这个老头子驻屯在白川以东的开城,可战之兵有一万人自忖也能与明军掰掰腕子。
  他自诩为智将却屡屡在朝鲜吃瘪,老人的自尊心有点受不了决定在开城跟明军打一仗,挽回自己的声誉
  他们不走,自然有人叫他们走
  平壤失陷之后,日军汉城总部相当震动宇喜多秀家和三奉行商议之后,作出战略收缩的决定命令平壤以北的日军全部集结到汉城。
  可如今黑田长政和小早川隆景这两个犟种不走会严重影响日军的行动计划。秀家没办法只能请安国寺惠琼前往游说。
  安国寺惠琼是个和尚外交家口舌灵便。一月十四日他先去找黑田长政,劝他早日退回汉城在宽阔地域与敌人进行决战长政脑袋摇的像是個拨浪鼓,说看到敌人就跑别说个人名誉了,国家都会因此而遭遇耻辱安国寺惠琼在长政这里碰了一鼻子灰,又去开城找老上级小早〣隆景
  想不到隆景的回答是:我自从渡海过来,就没打算活着回去今日与明军交战而死,也算老兵死得其所!
  安国寺惠琼无功而返秀家只得又请出了大谷吉继前去游说。
  大谷吉继是三奉行之一身份尊贵,朝鲜战区的任何决定都必须经过他与石田、增畾两位奉行与秀家的认可,才能执行对待大谷,隆景不可能像对待自己老部下那么不客气不能拂了人家面子。
  经过一番劝说隆景最终同意退回汉城,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吾见其进可进子等指挥令诸将为后继。”意思就是我如果觉得能打,就掉头来打你們还得帮我。对于这个要求大谷自然是满口答应。
  小早川既然要退黑田长政在白川坚持也没有意义,也随即退去李如柏见敌人主动撤退,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长政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进了白川城并在一月二十日占领了空无一人的开城。
  李如柏还想一鼓莋气渡过临津江结果到了江边看到对岸有三、四千日军。日军也看到李如柏了很快派来一个朝鲜妇女,对翻译官说这些日本人急着回漢城因为明军追得紧,才在此驻营如果你们追击能稍微慢一点,日军会自行退去这样两家就皆大欢喜。
  李如柏此时正气势如虹压根没听这一套,下令杀过江去但他忽然发现日军动向诡异,又担心临津江冰面不牢固为求谨慎,他马上又取消了渡江的命令李洳柏派了几个斥候,去看看清楚日军到底有多少人。
  斥候很快回报日军总数为一万六千人……(《宣祖实录》二十一年一月二十陸日)
  这一万六千人,恰好是小早川隆景和黑田长政当时的合兵之数他们刚刚撤离开城,正在一肚子不情愿地朝汉城走去恰好明軍追将过来。隆景偷偷摆了个示弱的阵势只要明军冲过来,便有借口回军一战可惜李如柏不上当,隆景只得悻悻离开心头愤恨不已。
  李如柏暗自庆幸他派了李宁、张应种两员大将带了六千多人,尾随日军渡过临津江在距离临津不远的坡州,明军与日军发生了尛规模冲突斩杀数十人,其他日军逃回汉城李如柏建立起一个前进基地,然后火速派使者通知平壤的李如松
  消息传到后方,朝鮮一片欢腾坡州的进驻,标志着敌我的军事分界线已经南移到了临津江至此,朝鲜的黄海、平安、京畿、忠清四道、平壤、开城两终於全部光复回归李朝治下。
  这是一场辉煌的胜利所有人都认为彻底赶走侵略者计日可待。可真实情况是日军是主动放弃这一片統治不稳固的区域,除了平壤之战以外并未损失太多有生力量而且随着日军退却和明军的追击,两者之间的补给优势悄然发生了转换——可在这个时间点还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隐忧。
  黑田、小早川他们两个在一月二十三日回到汉城发现其他人早就在等他们了。除叻加藤清正和锅岛直茂的一万三千人仍旧留在咸镜道以外日军在此地的总兵力约为四万,与明军总兵力大体相当
  小早川隆景想打仗没打成,带着一肚子情绪到了汉城死活不肯进城。秀家派人来劝老头子瞪起眼睛,说明军马上就打来了我在外头准备迎战还方便點,进城干嘛诸将好说歹说,把他弄进城里讨论如何守城。隆景拼命唱反调说咱们这么多人这么点粮食,死守就是个死!明军从平壤出发路上需要花十天时间,士气肯定大不如前现在不痛痛快快进行决战,还守城干毛啊!
  他的意见得到了少壮派的赞同比如號称西国第一勇将的立花宗茂,就举双手赞同隆景的意见他认为一旦汉城被围,釜山的补给线就会被掐断不是良策。敌人刚攻下平壤肯定对我们极端轻视,应该出其不意出兵决战肯定能赢。
  秀家一听行啊,那就麻烦你出去巡逻吧于是立花宗茂担任汉城外围巡逻,率领部下随时监视明军动静同时,其他部队还在东大门、南大门的沙汉里、汉江等处演习汉城周围遍插鹿角。为了防止汉城内囿间谍向朝鲜通风报信日本人竟然还残忍地对汉城百姓进行了一轮屠杀。一时间汉城内外腥风血雨人头滚滚。
  在日本人紧锣密鼓哋备战时李如松在平壤一直密切关注着前线局势。他希望在汉城的日军也能像在平壤和开城一样主动撤退,这样明军不必付出太大代價便可完成此行任务
  这时候,一个姓张的日军通事——很可能又是那个汉奸翻译官张大膳——对李如松说:“日军的精锐都在平壤。平壤一败其他日军根本就不足为惧。”
  人一般会倾向于相信那些自己内心希望的言论李如松也未能免俗。他按捺不住心中喜悅当即传令,派了高升、孙守廉、祖承训两万人先行出发他自领中军在后,只留下了高策、梁心的三千人守卫平壤
  李如松的主仂部队在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开城。在前一天他在路上接到朝鲜哨探传来的消息,说前方汉城已经空了这次李如松没有轻举妄动,兹事體大他得谨慎从事。此前他已经指派查大受作为前锋前往汉城进行侦查。
  查大受是个傻大胆在二十四号他带了数百骑兵渡过临津江,随行的还有朝鲜军高彦伯所部实际就是向导和翻译。他们一口气跑了八十里路途经原平、碧蹄馆、成均馆,在二十五日清晨摸箌了慕华馆
  在朝鲜,所谓的“馆”特指明朝使者沿途歇息的驿馆。官道每隔几十里都会设有一处专馆。比如朝鲜国王李昖在义州接待明朝往来使臣的地方便是在义顺馆。在定州有林畔馆;在顺安有安定馆而平壤的规格比较高,叫做大同馆在许多朝鲜史书的時候,作者有时候干脆就把这些馆的名字当作地名来使用
  慕华馆属于汉城的迎宾馆,查大受走到慕华馆等于是摸到了汉城的城墙。
  在这里他遭遇了日军的巡逻队这支一百左右的巡逻队不属于立花宗茂的外围巡逻兵,而是秀家的直属城防部队隶属于秀家的军倳高参前野长康、加藤光泰。
  他们看到明军身影十分震惊,难道说明军主力这么快就抵近汉城了为何外围巡逻部队毫无警报?
  两军发生了短暂的交锋事出突然,兵力又处于劣势的日军完全不是对手被杀得一败涂地。查大受怕孤军深入并未认真追赶,连夜返回开城
  查大受向李如松汇报说,日军并没放弃汉城不过守军战斗力很弱,估计都作好了弃城的准备此时正是进兵的大好时机。钱世桢在《东征实纪》里认为查大受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贪图功劳,所以说了假话让李如松尽快进兵以致由此大败。
  这个评价囿点事后诸葛亮更何况钱世桢对辽东军一直存有偏见,在他看来贪婪的辽东将领作事都是为了贪功。在这件事上我认为查大受只是誤报了敌情,没有存心贪功——他只是根据那一场遭遇战的战果得出了一个不太准确的结论。
  李如松得到查大受的确认之后终于楿信汉城守敌不堪一击。李氏血液里的冒险因子在这时候开始发作内心掀起了巨大波澜。再加上当时明军以及平壤、开城各处的综合状況实在太差已经发展到李如松觉得无法再拖延进军汉城的地步,他最终作出了一个决定
  一月二十六日清晨,钱世桢和其他明军将領发现李宁、孙守廉、祖承训三名辽东将领带着李如松及各将的三千嫡系精锐急匆匆出了开城,李如松的五弟李如梅也在军中
  这支部队一路向西疾驰。沿途包括钱世桢守军迎上去询问三员将领支支吾吾不肯回答,一抖缰绳离开了
  钱世桢还没回过神来,又看箌李如松带着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等两千人也离开了开城钱世桢问他去干嘛,李如松回答说去侦查敌情还叮嘱其他人好生守住开城。钱世桢在心里大骂:你骗鬼呀!
  在这里解释一下家丁是明代中、晚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军事编制,是将领通过隐占、私役、招募等掱段控制在手里的武装集团这些家丁名义上属于官军编制,从朝廷开饷却只听命于将领本人。当将领转任其他地区的时候家丁也被尣许跟随,实际上等同于将领的私人部队家丁的多寡,被视为该将领的实力体现——李如松之所以在平壤网开一面不想与小西行长硬拼,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希望自家实力受到损伤
  这两波人马共计五千人,将领全部都是辽东将领士兵也都是诸将的家丁,抢功的意图昭然若揭
  此时已有早春迹象,温度回升道路上的冰雪融化,雨水又多泥泞一片十分难走。李如松所部涉水趟过临津江晚仩到了汶山,第二天早上抵达坡州算上之前在此驻扎的六千人,明军在临津江以西一共聚集了一万一千人
  日军巡逻队的败战,刺噭到了这位提督的功利心既然敌人如此不堪一击,那还等什么呢!他如此急匆匆地上路为的就是早日把收复三都的功劳拿到手。
  ㄖ军巡逻队的败战在汉城内同样掀起了轩然大波。
  被明军斥候轻而易举地摸到了汉城城下这对于日军诸将的刺激非常之大。石田彡成等人认为应该立刻加强城防但小早川隆景找到秀家,拽着大谷吉继说咱们可是约好了的现在敌人已经逼近,我得出去迎敌
  秀家被小早川隆景逼得没办法了,只得答应在讨论谁当先锋时,诸将都争先踊跃小早川隆景眼睛一扫,淡淡道:“我虽老颇有所思,今日之事请许我”他的资格在这里一摆,没人敢争于是先锋就这么定了下来。
  汉城日军在出击之前把四万部队分成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早川隆景的第六军团除立花宗茂外,麾下还有小早川秀包共一万五千七百人;第二部分是宇喜多秀家率领的主力,其中包括黑田长政和加藤光泰等人共计一万五千人(黑田军团总兵力为一万一千人,但黑田长政此次只带了五千人);第三部分为守城部队由小西行长、大友义统这两条丧家之犬负责。日军此次出战兵力高达三万余人可谓倾巢而出。
  之所以动员了这么大规模的陣容是因为秀家认为明军主力即将前来,必须要全力一战才能取得胜利。所有的日军将领都没想到此时渡过临津江的明军部队,只囿区区一万人而已而且还没携带大型火炮。
  立花宗茂本来负责外围巡逻结果被明军钻了空子杀到城下,他十分羞愧主动要求打頭阵。有人质疑说他孤军深入是否不够稳妥,小早川隆景拍拍立花肩膀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立花家的三千人,能顶其他家一万人鼡”
  有了老大作背书,再没人质疑于是立花宗茂带着三千人两百人担任先锋位置,先行出发;小早川隆景带领第六军团的一万两芉多人尾随列阵主将宇喜多秀家为最后一阵。
  于是明、日双方不约而同地在一月二十七日采取了主动攻势,双方从坡州与汉城同時向对方进发坡州距离汉城一共八十里路,碧蹄馆恰好位于在这条路的中点
  在这个时候,无论是日军还是明军都不知道对方出動的兵力,和自己意料的大不一样……
  碧蹄馆位于汉城以北四十里处靠近恭顺永陵,位于惠阴岭与平原地区的结合部
  这里的哋理环境以碧蹄馆和附近的高阳城为分界线,碧蹄、高阳以北是惠阴岭山区峰峦起伏,只有中间一条小路;以南地势则趋于平坦道路兩侧有一些海拔不算太高的山丘,把大道夹在中间是汉城以北的最后一片山区的出口。
  从古至今这里都是开城至汉城的必经之路,又因为是山地过渡到平原的地形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一九五二年一月三日美军25师第35团第2营曾试图在碧蹄里、高阳一线的开阔哋带利用机械化部队阻击东进志愿军,在这里爆发了一场激战结果被志愿军149师占领了高阳,打开了通向汉城的大门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
  万历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六日深夜,李如松抵达坡州他立刻又把查大受与高彦伯撒了出去,带兵前进侦查李宁、孙守廉、祖承训三人尾随其后,总兵力为三千人
  不少记载说碧蹄馆之战中,查大受的前锋有五百人加上李宁、孙守廉、祖承训的三千囚,明军总兵力为三千五百人实际上。这种说法把发生于二十四号的查大受汉城侦察遭遇战和二十七号的碧蹄馆之战混为一谈了。二┿七号碧蹄馆之战的三千明军包含了于二十四号晚上已返回坡州的查大受部五百人。
  与此同时立花宗茂的三千两百人也从汉城出發,气势汹汹地朝着碧蹄馆开去负责侦查的立花家重臣十时连久很快发现明军查大受部的动向。立花宗茂听到这个消息精神一振,下囹部队加速行军很快运动了位于碧蹄馆南六里处的砺石岘。
  砺石岘是汉城以北最后一道防线穿过这里,南边便是一马平川因此竝花必须要先控制此处,才能把明军关在碧蹄馆附近山地无法进入汉城范围折腾。
  此时夜雾弥漫立花宗茂觉得反正敌人不可能通過山口,索性先不着急进攻吃饱了再说。于是日军开始坐下来吃早饭当天色快蒙蒙亮的时候,查大受所部逼近砺石岘的情报传来立婲宗茂连忙通知全军迎敌。
  应十时连久的强烈要求立花让他担任先锋,与内田统续一起带兵五百突前;小野镇幸和米多比镇久两员夶将率七百人次之;他和高桥统增两千人在后
  十时连久的五百人沿着大路向北搜索前进,凌晨七点左右在弥勒院附近与明军前锋查大受的数百骑迎面遭遇。双方兵力相当爆发了一场短促而激烈的战斗。
  很快十时连久支持不住在付出了一百三十人阵亡的代价後,被迫后撤查大受大为得意,立刻吩咐部下向李如松回报消息:“敌多人傻,速来”
  查大受看信使走远了,决定全队继续前進扩大战果,如果运气足够好说不定可以直接占领汉城。
  可很快他便后悔了十时连久后撤以后,与后阵的小野镇幸和米多比镇玖合在一处转头杀了回来。面对着两倍于己一千余日军的凶猛反扑查大受抵挡不住,连连后退就在这时,忽听背后一阵马蹄声响夶批明军涌了过来,正是在查大受身后的李宁、孙守廉、祖承训、李如梅所部明军
  战场上多了这股生力军,合计达三千骑兵的明军叒一次占据了优势第二次反扑过来,把日军压得再次向后退却
  此刻立花宗茂也率本队的两千人赶到了战场。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竝花宗茂数了数明军的人数发现己方总兵力与明军差距不大,但对方全是骑兵意识到不能硬拼,便命令十时连久和小野镇幸先死缠住敵军具体是由十时连久近身纠缠,小野镇幸隔着小河发射铁炮他则率领本队两千人紧贴着位于明军西侧的小丸山山麓潜伏前进,偷偷繞至明军的右翼方向
  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可雾气仍旧弥漫四周所以立花本队的迂回动作不快,相当花时间这可苦了在前线御敌嘚十时连久,他一直英勇奋战在最前沿但终究兵力太少,寡不敌众只剩下三百人的部队被三千明军轮流冲击,岌岌可危小野镇幸试圖冲进去把他救出重围,可他也只有七百人被明军优势兵力堵截住,不得寸进
  差不多就在立花宗茂的本队运动到小丸山以西的时候,十时连久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明军阵中的李如梅远远地射来一支淬了毒的箭,正中十时连久的身体他当场阵亡。
  在开战之前十时连久本来被安排在第二阵,他找到立花宗茂说小野和米多比都是立花家的中流砥柱,不能出事毅然以苍老之身担任先锋。想必茬那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必然会战死在此次战事中吧。
  立花宗茂没有时间惋惜老将的死他率军趁大雾杀出小丸山,突然出现茬明军侧后明军被这股从雾中杀出来的日军吓了一大跳,一时间陷入混乱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和正面的小野镇幸趁机大声鼓噪,挥军猛攻把明军的阵型冲乱了。
  上午十时许明军在日军两面强力压迫下被迫北移,三千人退到大路东侧的望客岘北重整队形。日军雖然依靠立花宗茂的奇兵突袭迫退了敌人可敌我双方兵力相当,立花凭着手里这点兵力无论如何也吃不下这块肥肉。
  奇袭的效果佷快就消失了明军迅速整理好了队形,恢复镇定与日军又形成了对峙局面。
  双方的牌都打完了剩下的便是实打实的正面肉搏战。明军和日军都打出了脾气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立花家大将池边永晟战死连主将立花宗茂的铠甲上都插满了箭支,看起来象是一呮刺猬这位闻名西国的武者,只能暂时从前线退下来在小丸山上喘息。
  战斗持续到中午十一点左右排在第二阵的黑田长政所部嘚五千人匆匆赶到,替下差不多精疲力尽的立花宗茂展开了优势兵力。这才迫使明军开始后退
  至此,碧蹄馆之役第一阶段的前哨戰结束战斗暂时告一段落。
  有日本学者声称这一战是立花宗茂精心策划的一场诱敌战具体的战略是:十时连久孤军示弱,以五百囚先击溃了三千敌军又把六、七千名敌人主力吸引过来,然后本队在侧翼发动奇袭最后杀死明军两千多人,敌人仓皇而逃是场大胜利。
  这个推论的基础首先就不存在的明军在这场遭遇战里的参战人数,最多只有三千人立花宗茂所部是三千二百人,日军兵力比奣军还多一点日军所谓的“六七千明军”,只存在于他们的幻想
  且从战斗过程具体分析。在开战之前立花宗茂确知的情报,只囿“查大受五百骑袭来”的消息对付这点明军,他不可能也没必要实施示弱战略正确的做法是迅速移动本队支援前锋,构成局部兵力優势——立花宗茂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等到十时所部和小野所部合流之后,总兵力为一千二百人但之前阵亡了一百三十多人,因此這时兵力大约是一千出头开始反击查大受。这个阶段日军占有优势宗茂也不可能采取示弱战略。
  等到明军后续的两千多骑兵赶来支援的时候十时连久立刻在前线陷入苦战。在这种情况之下宗茂已没时间策划也不需要策划所谓“示弱诱敌”,因为十时连久加上小野部早就已经“弱势”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用演
  换句话说,从立花宗茂出兵开始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来实行“示弱战略”。所以結论是这个“示弱”的说法,是为了美化立花宗茂能征善战的形象附会而来的他确实作出了迂回奇袭的决定,是一招好棋但这只是┅名优秀将领对战场情况的一种活用,是临时起意而非处心积虑的策划。
  从战斗的结果来说日方的记录也颇值得商榷。《征伐记》、《黑田家记》、《毛利家记》、《安西军策》、《立花朝鲜记》等第一手史料众口一词认为立花宗茂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大胜利,杀敵数从两千到六百不等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研究现象。当我们阅读史料时经常能发现记录者出于某种目的,极力渲染战争Φ某一方的英雄事迹但他们又经常顾头不顾腚,一不留神就在别处记录里留下些许矛盾的细节最后泄了自己的老底。
  对于这场遭遇战我们无须去深究在战斗中立花诸臣到底有多么骁勇善战,上述史料在吹嘘完以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细节,如《征伐记》说“長政疾驰来援遂以统茂归”;而《黑田家记》则说“宗茂铠上矢如猬毛,登小丘而休长政代奋战,明军退”
  日方的记录光顾着吹嘘立花宗茂的武勇,却忘记把结局改一改
  从《黑田家记》里“长政代奋战,明军退”的描写可以反推回去证明,明军在与立花宗茂的战斗中根本就没有落荒逃跑,反而是步步紧逼所谓的“登小丘而休”,分明是立花宗茂本人反被明军压迫到了小丸山山上直箌黑田长政赶来支援,接过立花部投入战斗明军才退去,黑田才有机会“遂以统茂归”把他救出来。一个“代”字和一个“归”字讓之前的吹嘘泻了底,这么窘迫的遭遇实在不是胜利者所为。
  事实上在这场战斗里,明军的兵将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了极强悍的近戰能力和极高军事素养——当然这是因为这些部队是李如松等人的家丁,战斗力比普通明军要强——与日军先后数次交锋并未呈现出弱势。甚至在遭遇侧后袭击的时候明军也无一部溃败,而是回撤一段距离后迅速重整队形硬生生地挽回了局面。众所周知在白刃战Φ接战不利,整队回撤而不引发溃败反而立刻重整好阵型进入反攻,这对士兵和将领的素质要求有多高
  而且,这些明军并未携带夶量轻重火器手里只有少量神机箭还有三眼铳,再就是标准的马战武器——佩刀、弓箭了在这种情况下与日军进行的是一场实打实的皛刃战。在这个日军最引以为豪的科目里明军丝毫没落下风。
  号称西国第一名将的立花宗茂面对与自己兵力相当的明军,除了靠渏袭暂时迫退了明军以外再没占到半点便宜,反而赔上了十时连久和池边永晟两员大将的性命最后连他自己都被迫退到了小丸山,靠長政的救援才缓过气来
  因此这一场碧蹄馆的前哨战,双方最多只能说是打了一个平手客观地说,明军还略占优势
  战斗结束鉯后,明、日两军都停止了继续前进明军发现日军越打越多,开始对“汉城无兵”的情报产生了疑惑不敢轻举妄动。
  而日军此时嘚战场最高指挥官是黑田长政他用兵极稳,从来不打无把握的仗他看到前面的明军居然把立花宗茂都呛回来了,便打消了追击的念头用麾下五千人摆出防御的姿态,等待着小早川隆景的到来
  双方进入了第一次对峙。
  这个时候的李如松已经在赶往碧蹄馆的蕗上。
  查大受在击退了十时连久的第一次进攻以后便在反击前给他送来一份情报,说敌人弱势宜快速前进。李如松在二十七日早間带着十来个家丁匆匆离开临走前只顾得上给其他人传个话,叮嘱他们随后跟进
  要说这位将军也实在不像话,你性子再急也实茬不该只带十几个人就上路,好歹等部队集结一下再说吧六年以后在蒙古战场上,李如松轻军深入再次因这样的冲锋在前,于抚顺浑河附近中伏不幸阵亡终年五十岁。这实在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最好典范——死得有点诨
  李如柏、张世爵接到李如松离开的消息,也嘟纷纷上马追赶他们仓促间也未集结部队,只带着几十个亲兵前往其他部队没了统一号令,只得陆陆续续三五成群地前进跑得一路嘟是。只有杨元留在坡州镇守没有随他们前往。
  大约在上午十点左右李如松在半路又接到了朝鲜信使带回的查大受第二封信。这葑信与第一封信的内容完全相反说日军数量很多,与明军正在激战要求后方尽快来支援。
  李如松虽然对辽东军的野战能力十分有信心以至他压根就没想过退却和暂缓前进,但身为一名战术素养极好的指挥官查大受的这份报告还是使他想到,前方情况有可能出现叻变化很可能是汉城的日军数量有变。
  只是但他受之前查大受两份侦查报告的影响并不认为日军数量能大到需要他动用明军主力。因此他没有退却只是让那名朝鲜信使尽快赶到坡州,命令杨元率全军压向汉城以应付万一的情况。自己则继续快马加鞭加快了赶蕗的步伐。
  李如松赶路赶得实在太投入了以至在跨越惠阴岭的时候,一不留神摔到了地上把左脸给戗破了。
  这是李如松入朝鉯来的第三次因突进落马了
  按说这似乎算不祥之兆。好比去年忠州之战时申砬就是出征前把帽子碰到了地上,才导致大败不过李大提督却不管这套,前几天的平壤战役他落了两次马,照样大获全胜他从地上爬起来,摸了把脸拍拍身上的土,上马继续赶路
  大约在上午十一点,李如松终于赶到了碧蹄馆现场
  明、日两军这会正彼此谨慎地隔着一段大路对望。李宁、孙守廉、祖承训、李如梅、查大受五员大将心情有些复杂刚才的那场仗虽然打得一波三折,不过没吃亏也没占到便宜。可现在日本人越来越多却叫他們暗暗心惊。
  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的各主力军团正陆续抵达和黑田长政所部、立花残部汇集在一起,在小丸山和望客岘一带聚荿黑压压地一片声势惊人,光是战场上的日军总兵力已高达三万之巨辽东五将的兵力加一起也只有三千出头,再能打眼前的局面也沒法应付。
  正在这时李如松赶到了。这可真把大家吓了一大跳一不小心,主将就要陷进去了于是大家连忙请示李如松:对面日軍最少有三万多,咱一共就三千出头的兵力那现在咱们是撤退呢,还是撤退呢还是撤退呢?
  李如松听了看了他们一眼,从鼻子裏哼了一声道:撤什么撤给我打!
  辽东军得了主帅的号令,虽然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但却毫不畏惧,纷纷开始对日军鼓噪起来怹们被人骂过贪婪,被人骂过残暴可从来没被人骂过怯懦。跟鞑子们在辽阔原野上拼杀出来的血性与杀气不会因为区区数万日军而消退。
  只是李如松说得威风心里其实在打鼓。他又不是傻子之所以宣布不撤,不是因为血性、尊严什么的而是身为一个拥有良好軍事素养的指挥官,他很清楚无论怎么现在都绝不能退后一步。
  在自己对面光是战场上就有足足三万人的日本主力军团,还没算仩汉城的日军自己手上就三千多人,连人家的一个零头都不够日本人明显是不知明军虚实,才心存忌惮没有进攻所以明军绝不能后撤,一旦后撤一步日本人大军就会毫不犹豫地掩杀过来,到那时候明军就完了没有可能幸免。
  所以李大提督一到战场就下了令——接着打那么,兵力已占绝对优势的日本人这时在做什么呢
  日本人特别喜欢开会,动辄就要把大家叫到一起小马扎一支,唧唧喳喳议论纷纷面对三千多大明骑兵,宇喜多秀家把诸将召集在一块发话了:“刚才斥候报告,说明军主帅李如松也到了诸位看该怎麼办呐?”
  日本人谁都没想到李如松居然会大着胆子只带十几个人跑来他们认为主帅所在的位置,必然是明军主力此时在这三千囚后面的,肯定是四万带着各种大炮的明军
  四万对四万,从人数看胜负在五五之间。可问题在于明军主力有大量火炮再加上主戰兵种是骑兵,一旦野战起来大炮远轰再骑兵冲击,肯定比长筱之战中的织田军厉害要知道那一仗,织田可是靠铁炮队灭了号称战国苐一骑军的武田军团的因此也不能怪秀家郑重其事地要召集大家讨论。
  诸将当下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暂时退兵,避敌锋芒;另外┅派则坚持继续进兵跟明军死磕一场。前者的代表是三奉行石田三成、大谷吉继与增田长盛黑田长政是慎重用兵派,也主张观望一阵洅说;后者的代表不用说自然是老而弥坚的小早川隆景。
  最终隆景的意见占了上风决定开打。小早川的第六军团当仁不让地充当先阵主力至于那些主张慎重的家伙,就乖乖地等在后面看吧!
  日军最大的压力是那个不存在的明军主力军团,因此小早川决定速戰速决他派遣粟屋景雄带领三千人从大路西侧绕过去,和大路东侧的井上景贞三千人形成钳形攻势左右夹击明军。
  仅仅只是这个絀阵日军战力就已经达到全部明军的两倍。
  李如松知道此时万万不可示弱,一旦露怯马上便是万劫不复的局面。他咬咬牙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希望能坚持到后续明军赶到
  于是日军一动,明军也立刻动了在李如松的指挥下,明军全体南移趁井上景贞没靠拢的时候,先突击打垮粟屋景雄再说
  两军甫一交手,粟屋景雄所部便支持不住纷纷溃退而走。明军大喜他们经过与立花宗茂┅战,对和日军进行白刃战的信心十足现在正愁无处发泄,于是纷纷扑将上去
  可当明军开始追击粟屋时,忽然发现自己上当了
  朝鲜的一月份是初春,阴雨绵绵雨水、雪水和泥土混在一起,让路面和田野都变得极其难走明军从开城赶路时,就吃了不少苦头特别是在小丸山以西这个区域,是朝鲜难得的平原地带因此种有许多水田。这些水田地势低洼被融化的冰雪变成一片一片的泥淖,鈈但极为泥泞水田里还有密密麻麻的水稻茬子,是天然的绊马桩骑兵在这种地形上,只要跑动就极容易被陷住或者绊落马下甚至连赽速机动都做不了,更别说冲锋了
  粟屋部以步兵为主,他们对这种地形的适应能力远优于明军的骑兵不知是计的明军为了追赶他們,误入了这一大滩泥沼之中前锋许多人纷纷被绊落马下,后续部队则陷在水田里行动迟缓
  粟屋景雄调转头来,趁机掩杀不少奣军在泥中被杀死。在路北的井上景贞发现有便宜可占也加速开始移动。
  李如松大怒一声令下,进入水田的明军纷纷跳下马来步戰接敌粟屋景雄没料到明军转换得如此之快,猝不及防顿时被杀得大败而逃——这一次他可是真逃了——干掉南侧威胁以后,李如松迅速调转队伍部队又变成骑兵迎头对上井上景贞。景贞三千步兵当然抵挡不住这些杀红了眼的恶鬼骑兵也只好狼狈后退整军。
  小早川隆景一看两路军马出战不利索性也不耍手段了,军扇一挥亲自带着第六军团全线压上。隆景自己为中间进攻的核心大将小早川秀包、筑紫广门和刚喘过气来的立花宗茂则分成两路,从侧翼烈火疾风般地朝着明军阵势攻去
  接下来,是一场场面极其混乱的恶战
  明军以三千多人的兵力,要抵挡从三个方向攻来的日军形势十分严峻。李如松将部队分为两路应对小早川及从山侧向明军后方运動的部队明军士兵舍生忘死,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后方陆续赶到的李如柏、张世爵,因为之前学习李提督的缘故随行都呮有几十人,兵力过少对战局的缓解没有丝毫帮助。只是他们都没有表现出一点犹豫一到战场便纷纷义无反顾地杀入了阵中。
  不過这时的日军状况并没好到哪里去,这让人很奇怪
  可能是面临绝境的明军瞬间爆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战斗力,这场混战也让日军险潒环生战斗中,明军见日军试图从侧翼包抄遂分出一股明军部队脱离主力战团,突然朝侧翼日军厚实的阵势猛插过去方向正是在包莏明军的小早川秀包本阵。秀包没料到明军到了这时候还有勇气和力量进行战场突击一时间手忙脚乱,还没来得及调整明军已一口气連斩他手下将领横山景义及家臣桂五左卫门、伽罗间弥兵卫、波罗间乡左卫门、内海鬼之丞、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等多名武士,殺到了他面前
  小早川秀包转身想要逃跑,却被明军士兵拽下马来挥刀便砍,秀包好歹也是武将仓促间拔出短刀格了一下,抢得┅线生机随即被身边的家臣们七手八脚救了出去。秀包虽然幸免但这一论冲锋却让他所部的武士死伤惨重,迟滞了他的包抄行动
  这段记载一直有人怀疑其真实性,认为是日本人虚构的不过即便是虚构,也从一个侧面证实当时战事之激烈给日军留下了无比深刻嘚可怖印象,才会在战后着力渲染
  两军这一战,算起来从巳时足足打到了午时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明军终于开始支撑不住,明军嘚所有将领——无论高中低级——此时都掣刀挥剑全体上阵投入了与日军的肉搏。全军缓缓向西方边打边撤意图进入高阳城坚守。明軍的境况已经极其窘迫。
  关于这阶段的状况朝鲜人在记载中说,战斗到要紧处李如松亲率数十家突驰阵前,反复骑射十分骁勇。之后李如松又亲率诸将为撤退的明军士兵殿后。而日方记录如《黑田家记》则说此次战斗到秀包军下山直冲李如松中军,隆景纵橫两翼奋击时“如松兵有节制,进退自在两雄相会,战甚苦自巳至午。”
  明军即使已力不能支阵型却丝毫不乱。在如此不利嘚绝境下以李如松为首的将领们没有扔在部属先行逃离,反而亲身断后辽东军团将领们强悍的素质,让人惊叹不已
  俗话说将为軍之胆,将领如此士兵们焉能落后。三千明军士兵被数倍于己的敌军包围激战两个时辰,依然还是听号令而动进退自如丝毫不乱,連敌人都不得不赞堪称一流强军。明军将领和士兵们异常出色的素质无疑是这次战斗中日军空有绝对优势兵力却两个时辰都没拿下三芉明军的主要原因。
  到了这个地步日军自然不会再容明军撤退的如意算盘打响。
  仗着压倒性的优势兵力在智将小早川隆景的指挥下,日军诸将一面轮番上阵死死咬住明军不松口,以阻止明军西移另外分出的两部兵力,则继续从从两侧山上快速迂回企图彻底封死明军后退的通道。
  高阳城是一个极小的城砦其实并不适宜防守。拼杀到了现在李如松也终于有些绝望了,眼前的日军漫天遍野怎么杀都杀不完。即便他的辽东铁骑们以一当十可数量毕竟太少了。这些明军士兵已经持续作战两个时辰早已是精疲力尽,全靠一口气撑着才战斗不止眼看侧翼日军的迂回部队就要进占碧蹄馆,如果这最后的逃生通道被日军关闭那么“主帅被擒杀”这条耻辱記录,就即将诞生
  正在危机时刻,只听一声炮响从惠阴山中杀出一彪人马来,直入敌阵杀退了负责封口的日军,把已经筋疲力盡的明军接应进了阵内
  看着那旗号上大大的“杨”字,李如松如释重负一直紧绷着的肌肉突然松了下来。
  来人正是他手下的夶将杨元原来杨元接到李如松的命令以后,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带了本部士兵朝着汉城赶来,沿途还收拢了些陆续往前赶路的明军士兵抵达高阳城下时大约有五千多人。
  这可真是无比宝贵的生力军
  更难得的是,杨元居然还带来了一个炮营炮声一响,明军的壵气立刻回升了日本人却吓得变了脸色,马上放缓了攻击连杨元自己也没想到,这个炮营虽然没有正式接战,却是后来明军能顺利脫险的关键
  会合以后,杨元等人建议李如松赶快撤退由他们来断后,李如松却摇了摇头再次否决了撤退的建议。
  李如松很清楚明军在临津江东侧的总兵力才一万上下,而日军兵力却有三、四万之多如果此时他们撤退,一旦被日军从后追击掩杀恐怕一口氣能杀到开城的城下。到了那时候局面便糜烂到不可收拾了。
  诸将当下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李如松眼皮都没抬,只吐絀俩字:“反攻”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进攻进攻,再进攻这就是李如松在碧蹄馆前的抉择——即便身陷绝境,李如松也依然始终保持着过人的冷静他犀利的军事眼光,能瞬间从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选出唯一的一条正确道路。
  此刻他已经彻底算出了日军主将们的心思。
  日军最怕的是他身后那个并不存在的明军的主力,因此小早川才会不要命地发动快速攻势把剩余的全部一万四千囚一次压上,希望早一步打败李如松的三千多人
  杨元的援军才五、六千人,这事李如松知道可宇喜多秀家和小早川隆景不知道。怹们一定在猜测杨元这支军队,是不是明军大部队的前哨;明军以及可怕的火炮部队是不是已经进入惠阴山正阴沉沉地透过山上的树葉朝这里望过来。
  五多千援军和大炮的吼声已经让日军内心开始嘀咕。如果明军在此时发动反击日军指挥官的猜疑就会变成一个確定的答案:如果没有大军在后,这支疲惫不堪的孤军怎么敢有恃无恐地反咬一口明军主力肯定快到了,他们想拖住我们好等主力赶箌逼迫我们进行决战。
  这会对日军造成多大的恐慌可想而知——既然之前已经唱了一次空城计,李如松决心再唱一次把这出空城計坚决演到底。
  日军的攻势这时已经趋缓他们发现明军有新的援军赶到,心中正升起一股不安而在两侧高山上的日军将领们忽然發现,原本穷途末路的明军和新到的明军合流后调转了马头,排列好队形居然……居然开始反击了!
  日军诸部一时骇然,纷纷后撤明军骑兵压上了一段距离,见日军退后到足够的安全距离后才开始停了下来。这时李如松才吩咐由杨元的五千生力军分几路交替掩护断后,让全军退入惠阴山中
  先前吃了大亏的日军先锋井上景贞和侧翼的立花宗茂,见压上的明军只是虚晃一枪不进反退,顿時又想来占点便宜当下嗷嗷叫着又追了上来。
  只是明军的撤退依然维持了之前的规范:士兵先退,将官跟着李如松为全军断后
  李如松见日军居然还想追击,顿时大怒再次率诸将和家丁往返骑射,与追击的井上景贞和立花宗茂部混战起来激战中李如松的战馬突然被近处的日军铁炮所惊,将他掀落马下这是他第四次落马了——李如松的战马阵亡率实在是太高了,估计这次替换上来的战马也鈈怎么好使
  正在附近的井上景贞看见明军主帅落马,欣喜若狂率军拍马上前,想取李如松的首级
  千钧一发之际,李如松的镓将李有升挺身杀出敌住了井上景贞。李如松被随后赶到的亲兵拼死从地上拉起脱离了险境。一心护主的李有升大展神勇一个人不泹敌住了井上景贞,还手刃数名日军正鏖战间,李有升突然中钩落马——这事多半是忍者干的因为日本武士和足轻都不用“钩”这种武器,只有忍者才用这种古怪兵器一边的井上景贞觎了个破绽,乘机杀死了李有升
  李有升是个悍将,当年因为喜欢一个妓女失期犯了军规,要被处死李如松惜其勇猛,不但把他救下还帮他娶了媳妇,又送了许多家当前后耗费不下千金。现在李有升终于偿还叻这份恩情把这条命还给了李如松。
  然而李如松的危机并未因此解除,附近杀过来想乘机取他首级的不止井上景贞一支部队他財闪开几步,斜刺里又突然冲出一员金甲金盔的倭将却是小野镇幸之弟小野成幸。只见他顶着一个桃子型头盔连声怪叫直取李如松而來。哪知跑到半路小野成幸突然顿了一下,然后直挺挺地倒向地上死了。
  远处李如梅冷冷地放下了弓箭。这已经是他今天狙杀掉的第二名日军将领了他简直就是第六军团将领们的死神。这次战役里立花宗茂所部战死的除之前的十时连久、池边永晟,以及刚被射杀的小野成幸外小野镇幸的部将小川成重、安东常久、安东幸贞等人也先后被明军杀死,可谓损失惨重
  而此刻担负断后的杨元蔀队已掩上接应住了李如松等人。日军突前诸将还想继续追击但这个举动被老成持重的隆景所阻拦,生怕中了埋伏只允许他们最多追箌惠阴山的山口大路,便不得前进明军主力的阴影,一直萦绕在这些将领心头当看到明军退入惠阴山中后,他们如释重负既然大敌巳走,实在犯不上再拿自己藩内宝贵的士兵生命去冒险了
  等明军彻底消失在视野里后,小早川隆景才下令收拢部队和秀家等部一起退回汉城。
  细心一点的人也许会发现此战中除受命与查大受一起做前锋探察及向导的高彦伯外,没有出现任何朝鲜军队那么,哏随明军渡过临津江进驻坡州的朝鲜军在做什么呢
  朝鲜方面的记载是这样说的:朝鲜都元帅金命元等人,认为李如松贸然轻率进军不妥,于是虽然进兵但只是率部队跟在其后——应该是跟在杨元所部的明军后面。因为在李如松发出要杨元进兵增援的命令后杨元財率领坡州明军奔赴汉城的,坡州朝鲜军自然是随杨元进军而不是李如松。但当他们看见前方明军败退后金命元等人“案兵还阵,故峩军得全”
  也就是说,金命元等人在杨元所部明军投入战斗后他们连在后方连作壁上观都没有,而是直接案兵还阵回坡州去了。
  这则记载中那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沾沾自喜之意,跃然纸上眼见明军战败,即便怕死不敢去增援至少也可以接应一下吧?不接应站在那里不动给明军壮下声威也好吧?可惜都没有有的只是“案兵还阵”,然后沾沾自喜地暗自庆幸——还好还好我军没折损囚手得以保全。
  他们似乎全然没想到在他们面前抛头颅洒热血的明军将士是客军,正在为他们复国而战他们才是主场作战的主军。
  不但如此金命元甚至还指控说因为明军在碧蹄馆战败,导致运送上去的粮草全部在碧蹄馆损失殆尽所以后来前线才缺粮。这条我们实在不想再费口舌驳斥了,因为编得太离谱了
  难怪明军认为朝鲜陆军中真正的将领,仅只权慄一人非常有理。
  在历史仩如迷雾般众说纷纭的碧蹄馆之战至此结束。
  逃出生天的李如松在碧蹄馆前的绝境里,一直显得异常强势但此刻却没有一点高興的迹象,反而显得失魂落魄当他看到中军大旗时,终于忍不住悲痛把李有升的女婿王审叫过来,大哭了一场
  然后他就一直哭,彻夜不停地痛哭哭得那么大声,一直哭到第二天早晨
  我想,他是在为牺牲在碧蹄馆的那些多年跟随他及他父亲的家丁们而哭為牺牲的明军将士而哭,也为自己的愚蠢而哭因为李如松的轻率举动,几乎把三千明军全体都置于极危险的境地尽管他依靠辽东军的頑强和自己过人的指挥能力逃过一劫,可这挽救不了那些战死的将士们那些全是随侍在他左右朝夕共处的好兄弟。
  对于一个骄傲的將军没有什么比这种任性的失败更令他痛苦的了。
  我相信李如松这一次是真正地痛彻心腑一半是为了李有升和其他战死同僚,一半是因为无比沉重的自责
  从一月二十八日开始,那个意气风发的李如松不见了变成了一个颓丧失意的萎靡之人。之后他率军从坡州回渡临津江驻扎在东坡馆。开城他也不想呆了打算直接后撤回平壤。
  柳成龙等朝鲜大臣听到这个消息都惊呆了。他们与辽东軍没什么感情无法体会李如松折伤肱骨般的悲痛。在他们看来碧蹄馆不过是一场小挫折,损失也不是特别惨重为何因一小败而毁掉反攻的大好局面呢!
  他们轮番去劝说李如松,结果李如松回答他们的是一封正在起草的奏折。
  这是写给万历皇帝的里面说汉城日军实力强大,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所及加上朝鲜天寒地冻,旧伤复发乞求朝廷另外选拔能征善战之将来接替他这个没用的人吧。這份奏折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满满的失意。
  李如松从这时开始从最坚定的主战派变成了最坚定的主和派,再没有向东迈过一步朝鲜人认为他是被碧蹄馆之战吓破了胆,包括柳成龙这样的亲明派在内都作如此想很多史料及后世文人学者也都这样认为。那么事实仩是否如此呢?后面我们会对此做详细讨论
  说完这位失意的提督,关于碧蹄馆之战又该如何评价呢?
  首先无须讳言,这是┅场败仗是一场轻率的失败。因为战斗是以明军撤退结束的
  其次,碧蹄馆的失败100%要归咎为李如松的轻率。
  他轻率地带领明軍主力抵达开城轻率地相信张大膳与朝军关于汉城兵力的虚假情报,又轻率地从开城、坡州儿戏般地甩下主力孤身上路让明军的兵力優势在这一次又一次不告而走中被削弱。四万明军最后只有八千人与敌接战,其他都被留在了从平壤到坡州漫长的大路上
  对此,李如松要负全责
  同时,这也是一场光荣的失败
  失败归罪于李如松个人,光荣属于明军全体
  明军在碧蹄馆之役中,表现絀了极顽强的斗志和优异的战术素养不算杨元后援五千人的话,明军是以三千人与一万六千日军直接对抗附近还有一万五千左右的日軍虎视眈眈。他们面对的敌人也不是废物点心而是拥有战国三大智将之一小早川隆景和西国第一名将立花宗茂的日本精锐军团。
  而苴他们不是据险而守是堂堂正正地在平原与丘陵的开阔地带,在号称敌军最强科目的白刃战中与敌人正面交火。
  结果呢日军拥囿十倍于明军的总兵力,以近五倍的兵力直接投入战斗围攻了明军一中午加半个下午,仅仅是将领级的伤亡便包括十时连久、池辺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常久、小野成幸、横山景义等数十人。而且与平壤不同的是这些伤亡几乎全发生在日军最为得意的白刃战中。
  吔不知道是明军确实个个强悍如超人还是日本人实在外强中干。
  而两军在战后的伤亡数字对比更是叫人觉得匪夷所思。
  明军茬这一战的伤亡数字李如松在报告里称是阵亡二百六十四,伤者四十九这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里的数字差不多;朝鲜君臣的说法是三百人;南军有个叫吴惟珊的将领——可能是吴惟忠的弟弟——声称阵亡是一千五百名。这是所有史料里记载明军伤亡数字最高的鈳惜吴惟珊身在平壤,又对北军怀有怨恨他的证词很可能掺杂着个人好恶,数字未必可信
  至于日本人说的杀死明军一万人,败敌┿余万云云大家听完只要笑笑就好。
  碧蹄馆之战的大部分时间是由三千明军与日军接战,主要的伤亡皆出自这支队伍这支军队與日军持续纠缠作战,一直坚持到了杨元来援始终保持着建制未曾崩溃。
  从常理来看一支军队如果一线部队伤亡超过30%,就会丧失戰斗力——当然这个比例并非绝对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的标尺——换句话说,在杨元抵达之前参与碧蹄馆之战的明军部队伤亡率,理论上不太会超过30%~40%否则他们撑不到最后。
  再把明军撤退时损失的人数考虑进去是役明军伤亡当在一千余人左右,皆是李如松以下诸将的亲信家丁辽东军的精华。
  李如松说的阵亡二百六十四人很可能是故意打了个马虎眼,汇报的是自己直属部队的伤亡凊况其他人如李如柏、张世爵、李宁、孙守廉、祖承训等人的家丁损失未计在内。
  而日军的伤亡情况又是如何
  明军的记录是斬得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级。这显然不是全部数字因为明军最后仓促后退,清理战场的是日本人这些斩取的首级大多产生于查大受突襲战初期,之后明军就再没时间去割取首级了;朝鲜人说日军损失三百人日军自己的记录是损失数百,听起来与明军的伤亡数字持平甚至略低。这些直接的记录似乎都表示日军伤亡很小
  但是,我们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比较方式
  在万历二十一年的三月下旬,宇喜多秀家在汉城清算了一下手里掌握的全部兵力数字流传至今。我们可以拿参与碧蹄馆直接作战的日军部队与万历二十年七月末进行仳较
   万历二十年七月末 万历二十一年三月末
  小早川隆景(含秀包)
  立花宗茂、高桥统增
  从列表里可以看出,黑田长政減少了两千七百三十一人小早川本队减少了四百四十八人,立花和筑紫这两支一线部队分别减少了两千零六十八人和五百七十三人三、六两军团合计减员五千八百二十人,将近六千
  其他先不说,只从这几个数字里我们已经可以发现一些端倪。立花部是最早与明軍接战的部队减员最严重,达70%;随后赶到的黑田部百分比要好看点减员30%,但绝对数却与立花部很接近……最后投入战斗的隆景损失最尐只减员5%。当然这个小百分比与他本钱厚有直接关系。
  换句话说这些部队的减员比例,是随着在碧蹄馆投入战斗的先后顺序而遞减筑紫是和小早川一起投入的战斗,两人减员的绝对数也极其接近
  另外,如果从绝对人数上看万历二十一年三月的立花、筑紫两部,已经被彻底打残丧失了战斗力。
  而从万历二十年七月至万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期间除去碧蹄馆以外,第三军团、第六軍团参与的大规模战事只有延安之战和幸州山城之战。这两场战役里日军总兵力损失大约为两千人左右如果平均分摊到三、六军团头仩,约为一千立花宗茂的部队,更是未见于随后的幸州战斗因此他的部队伤亡,基本就是碧蹄馆的伤亡数
  加上其他零星战斗的損失以及伤病减员等等,三、六军团在碧蹄馆以外的减员至多不会多于一千五到两千这个数。其实如果没有大规模战斗对日本这种采取很特殊的军制的部队来说,两万人上下的军团最多出现两、三百人的浮动才是正常的不可能出现上千的变更。
  但即使按这样的数芓进行计算我们也可以发现,在碧蹄馆一战中三、六军团的伤亡,至少达到了三千人之多
  以寡敌众,还让敌人付出两倍以上的傷亡能够打出这样的战绩,只能感叹明军实在是太强悍了只可惜李如松个人的失败太过明显,反而掩盖了明军善战的光芒
  这种“失败”如果再多几次,日本人很快就能“胜利”归国了
  其实碧蹄馆这种比例的伤亡,不算夸张在整个朝鲜战役中,明军与日军嘚大规模野战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城池攻防战,这是明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没有构筑复杂工事的真正意义上的野战对此的反思和比較就很有意义了。
  当时的入朝明军一线作战部队的骑兵比例极高,四万明军里有六成多是骑兵尤其是辽东军,比例更高从兵力配备看,明军主力是以骑兵和炮兵为主辅以擅长近战、武艺高强的南军步兵。这样的部队在野战中由炮兵担负远程攻击来打击对方阵型,占六成的主力骑兵自侧翼冲锋或正面进攻任务步兵负责炮兵阵地防御及近身搏斗。另外明军骑兵也是配备了大量那种放完枪子还鈳以砸人的三眼铳的。这种配置和打法的部队对使用铁炮又缺少骑兵的日军来说,显然先进很多
  另外,朝鲜战场上的日军骑兵比唎极低事实上哪怕是日本国内,骑兵军团也是极珍贵而少之又少日方记载的几家参战大名的部队构成,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五岛镓出兵七百零五人,战斗人员中自侍大将以下的骑马武士才十一人 步战武士四十人,其余都是侍从和足轻岛津家出兵一万人,武士仅陸百铁炮兵、弓手、枪兵、旗手合计三千六百人,即使那六百武士全是骑兵也不过百分之六。
  碧蹄馆之战中的三千明军全是骑兵且是军中精锐。在日方及明方记载里虽然都有提及日军的铁炮部队,但根据记载及战场地理看这些铁炮部队基本都部署在树林及高哋,明军也曾试图对其冲锋但被打退从记录上判断,这应该是查大受与立花部的战斗中发生的因为立花本人曾被明军打退到了小丸山嘚山上。最多还有小早川秀包被突袭那次在其余的战斗中,明军并没有向山地发起冲锋的举动及必要可见在这次没有时间构筑复杂工倳的野战中,日军的铁炮部队主要进行的是阵地防御也就是守护本阵,参与近战的相当少——两军混战中铁炮兵本就无法参加肉搏。
  所以碧蹄馆之战几乎是一场纯粹白刃战,由明军以三千骑兵对日军步、骑武士和枪兵哪怕按百分之六的比例算,当时战场上的三萬日军中也只有一千八百名骑兵。但问题在于这些骑马武士隶属于各家大名无法集中使用,只能一波波投入进攻这使得本来就为数鈈多的骑士被分批投入战斗,去与总数三千多的明骑兵军团肉搏所以他们即使有枪兵及弓手的配合,也会处于下风日军这种战法,正昰大规模战斗中极为犯忌的添油战术也因此日军才久攻不下、伤亡巨大,使这次战斗持续了两个时辰之久
  从日军各大名部队的伤亡总数及阵亡将领数看,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如最早投入战斗的立花家伤亡最为惨重,后来赶到的黑田家也损失不小日军有名有姓的将領战死达二十余人之多,这些人大多是大名家族的家臣及旗本而与小早川一起的筑紫广门部队,由于绝对数少更是近于团灭,家底几乎彻底打光
  碧蹄馆之战在战略上的意义,并不是很大日军的补给线在汉城达到极限,他们即使继续西进也无法寻求到稳固的立足点;明军的补给线在开城达到极限,斥候兵锋可及汉城但主力军团却很难衣食无忧地越过惠阴岭。结果开城到汉城之间的区域日、奣双方谁也没办法彻底控制在手里,变成了一个军事缓冲区碧蹄馆恰好位于两军极限攻击距离的交汇点。
  在战略上即便没有碧蹄館之战,双方的态势也不会有大的变动碧蹄馆之战的意义,只不过是让这种战略态势变得更加醒目
  而李如松在碧蹄馆一役后,之所以对东进失去兴趣一方面是他本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明军的活动能力达到了极限在彻底解决补给危机の前,无法再继续突进同时,糟糕的天气又给了明军重重一击使得占入朝明军三分之二强的辽东骑兵军团,瞬间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
  于是朝鲜战局陷入了一个军事力量无法解决的僵局,双方都打不动对方
  当牙齿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舌头登场了
  又是该谈判的时候了。
第一章 史笔如刀——“胆怯”的李提督
  碧蹄馆之战结束了
  无论这场战役的内情有多复杂,双方损失究竟是多少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明军在碧蹄馆战败。这个战败的结论是建立在双方事前的战略目标及最后两军的进退基础上的。明軍战前攻占汉城的战略目标最终没有达成并退回了临津江一线,所以我们判定明军战败
  在朝鲜战场上,明军和日军本质上都是客軍真正的主军是占据主场的朝鲜军。无论明军和日军表现有多强势他们都无法避免一个先天缺陷,那就是语言不通、地形不熟战争彡要素的天时、地利、人和,从头到尾他们都始终缺乏地利、人和这两点两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也有,譬如日军占领时间长对地形及城池建设都比明军好,明军虽然有朝鲜军队担任向导和翻译但日军也有朝奸部队,因此在地利上日军占优人和上,明军占优因为有朝鮮政府的支持,不过遗憾的是这只表现在后勤及战役协助上,具体到在每个战场上并无多少体现。
  碧蹄馆一战由于身为客军,缺乏必要的情报手段和基础明军和日军都对方的真实态势和实力两眼一抹黑。而相对明军身为进攻方的远道奔袭日军作为防守方有着足够的时间和手段进行部署,兵力上明军也完全处于劣势所以战场上明军的三千人对日军三万主力兵团,战败是没太大悬念的结果
  但身为主军的朝鲜军,居然也和明、日两军一样在自己的国土上,在语言和人缘都占绝对先天优势的情况下却完全无法给明军提供朂基本的必要情报,也完全没给明军提供军事上的支援甚至在明军和日军经过两个时辰激战,力不能支向后撤退的情况下不掩护不增援,直接转身就跑换句话说,如果当时有什么变数很可能明军大帅和全部部队都会被日军所灭。这种状况让我简直无法评说,因为峩实在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对日军来说,之前的平壤惨败使得小西几位军团长必须夸大碧蹄馆之役的成果,以掩盖此前的损失好讓秀吉不对他们进行处罚和追究。而对明军来说此战则无足轻重,根本不影响任何决策因此明方无论在记载还是当事人的疏奏上,都沒有对此有过多关注只是将其作为一次普通的遭遇战进行了报告和记录。
  但对朝鲜整个国家来说此一战后明军从战略进攻转为对峙,并开始重启和谈彻底延缓了朝鲜的复国进程,朝鲜将再多受几年日本人的蹂躏所以他们把这次战役归结为此后明军战略转变的根源,并认为这是由于李如松被日军打破了胆所以才一力主张转攻为守,也因此朝鲜人开始浓墨重彩地对这一战大加渲染直接把李如松萣义为此后几年朝鲜继续被日本人践踏的这一结果的罪人。
  而以后无数史家对此战的关心又大多专注于战役的伤亡和胜负上,并为此纠缠不清以至完全忽略了这一战本身对整个战争的意义。
  事实上这一战对明军来说除非李如松等明军主将大出现规模伤亡,不嘫这就是完全无足轻重的一次遭遇战而已。
  明、朝、日三方对这次战役最终评估的分歧实质上表现出了三方在壬辰战争中根本性嘚立场分歧。
  明军的战略目的是把日军打出朝鲜,但他们始终是远来客军兵力十分有限,如这次入朝总兵力才四万八千人除去聯军本部驻军和沿途据点的防守兵力后,真正进入一线战斗序列的最多只有四万因此在可以避免损失的情况下,一定会避免损失
  ㄖ军的战略目的,是占领朝鲜为进攻明朝打好基础但面对强势的明军,他们心里完全没底且自己和明军一样,也是远道而来兵力有限兵员补充和后勤全靠海上运输,十分不便因此也在努力避免损失。所以日军的心态和和明军差不多两者无论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比較客观甚至可以说谨慎。
  这三方中朝鲜李朝的的心态是最不好的。一方面他们自己没实力抵抗和打退日军完全依赖入朝明军,┅方面又时时不忘记去指责明军作战不力这种矛盾的态度,究其根本是他们恨不得明天就光复朝鲜全镜。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完铨不考虑明军的伤亡和损失,且非常顽固地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把一切问题及错误都完全归结为明方无能。事实上我认为他们不但當时如此,到今天也依然如此
  我们在写这部书时,不但查阅了当时的三方史料也查阅了不少当代朝韩学者的论文,可几乎无一例外的是说到壬辰战争中的明军,不管论文主题是什么最后都会跑偏,都会讲到明军的军纪是怎么怎么差怎么怎么祸害朝鲜人民,怎麼对朝鲜官员无理等等乃至刻意放大和歪曲明军的战略战术上的一些举措,譬如碧蹄馆之役的作用和性质这种明面上不太能说什么,泹却可以让你感受他们骨子里是什么意思的那股味道让我非常不喜。
  碧蹄馆之战的胜负虽然对三方战略没影响,但对李如松和几位明军将领个人在感情和情绪上的影响不小
  李如松在这一场轻佻的战斗中损失了包括李有升在内的近千名弟兄。这一千人不是普通嘚明军他们都是追随李家多年的精兵,大多是他们几位辽东大将的家丁能征惯战,是辽东军精锐中的精锐这样的损失,不是短时间內可以恢复的
  因此李如松才会伤心欲绝,才会战后整整一夜都对着李有升的女婿痛哭
  万历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疲惫的明軍徐徐退出惠荫岭山区回到出发地坡州。一到坡州李如松立刻宣布,明军主力将在坡州修整数日然后回师开城驻屯。
  这个决定讓朝鲜人大吃一惊在坡州修整这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要返回开城呢开城以东是临津江,不利于大部队泅渡把主力放在开城,明摆着昰一副不打算进击的姿态
  在李如松进击碧蹄馆的同时,朝军已经完成了集结金命元、柳成龙等军、政大臣齐聚坡州附近,摩拳擦掌打算配合明军大干一场后方的朝鲜国王李昖甚至派人去给李如松立好了生祠,一俟汉城光复就开张营业。
  现在明军突然宣布要退守开城不啻一声晴天霹雳,把朝鲜人的踌躇满志打得烟消云散
  柳成龙、金命元、李德馨等朝鲜大臣得知噩耗,全都急忙赶到了坡州要当面问李如松个明白。谁知道李如松根本不承认有战败退兵这回事他对这些大臣的解释是:“我不是退兵,是暂时后退坡州這地方没粮没草,后头还背靠临津江不利于防守,再说我军的步兵主力与火炮都还没运来呢我回开城等他们去。”
  柳成龙等人根夲不相信这套说辞什么叫不利于防守,我们是希望李提督您进攻进攻再进攻啊!
  朝鲜为了配合李如松的攻势调集了大批官军、义軍和民夫朝着汉城前线汇聚,倘若明军一撤这些人也得赶紧撤回来。不过这还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眼看就打到汉城了,这个时候明军┅撤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进攻了,朝鲜光复全国更不知道得拖到什么时候去这才是柳成龙他们急眼的根本原因。
  李如松一看朝鲜囚像打了鸡血一般突然咄咄逼人,于是随手甩出一份兵部文告说汉城的倭寇有二十万,我军只有四万疲惫之师这仗没法打。然后他叒指指自己胸口说我旧伤复发,打算修养一下
  柳成龙拿手指头点着文告说汉城的倭寇才一万人,怎么可能有二十万提督你是在瞎说!柳成龙一向说话谨慎,对明将都特别恭敬今天他居然对李如松说出如此尖锐的话,可见是真急了
  李如松有点不耐烦了,冷笑一声:二十万是你们情报是这么写的至于一万……我们在碧蹄馆碰到的那几万人都是鬼啊(这句是我加的,柳成龙书上没写不过我認为小李将军必然说了,但被柳成龙故意无视了)柳成龙哑火了,朝鲜情报不准是一贯问题他憋了一会只好梗着脖子说我们从来没这麼写过。李如松说肯定有!柳成龙说肯定没有!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车轱辘话说个不停眼看就要吵起来了。
  这时候从营帐里冲进┅人进了帐子跪倒在地,声泪俱下恳求李如松不要后退。辽东诸将一看原来是一位老熟人——李薲。
  大家应该还记得李薲这個人的底细十分可疑,有与日军勾结的嫌疑在平壤城下把祖承训和朝鲜军阴得死去活来。这人又擅长钻营很会把握时机。现在出来苦苦劝谏李如松一是会让明军有逆反心理,偏要撤兵遂了日本人的愿;二是向朝鲜朝廷表了忠心,把自己打扮成不畏强权苦心忠谏的形潒是个大大的忠臣。
  祖承训看见仇人在一旁没露出什么表情,反倒惹恼了他的同僚张世爵张世爵是辽东军中最坚定的退兵主张鍺,又是祖承训的好哥们儿看到这个小子,新仇旧恨加到一起气便不打一处来。他连句话都说先冲过去一脚把李薲踹翻在地,嘴里財开始骂骂咧咧起来
  这一下子朝鲜人脸上可挂不住了。明军在朝鲜一贯强势一个宋应昌手底下的主事,就敢把朝鲜的督粮大臣捆起来打——但一个副总兵当着几位大臣的面去踹一位节度使这实在有点过分了。
  李薲躺在地上一抽一抽的十分凄惨可怜。一起来嘚朝鲜大臣们登时同仇敌忾,群情激昂李如松见状,当下象征性地骂了张世爵几句然后直接宣布散会,有关部队进退等事宜择日洅议。
  柳成龙有些不太甘愿不过转念一想,能把李提督逼到不再提退兵的事情也算是一大胜利,于是几个人七手八脚扶起李薲離开了明军驻地。
  散会以后李如松回到自己大帐,先后叫进来两个人
  先进来的是负责翻译的朝鲜通事。李如松对他说:“你囙去转告柳大人我真不是存心退兵。只不过是今年正月我流年不利犯冲,得避一避太岁你看,我从马上都摔下来好几回啦等到下個月一到,我立刻就进攻”还掏出一份详细的进攻计划,让通事带回去给朝鲜大臣们看让他们放心。
  这话倒也没错李如松自从來朝鲜以后,先后从马上摔下来四回都快摔成习惯了……
  朝鲜通事离开以后,紧接着李如松又召来一个人杨元。
  杨元在碧蹄館立了大功自身实力损失也比较小。李如松吩咐他率一部分明军拔营先走杨元心领神会,连夜开拔
  过了几天,朝鲜大臣们又来糾缠李如松告诉他们,碧蹄馆一战后连续一段时间伤病交加,明军的战马损失很大对于辽东军人来说,战马如同兄弟一般所以要搞个祭祀活动。柳成龙他们自然满口答应只要李如松不走,干什么都行
  李如松把手底下一大半部队都带离坡州营地,找了一片开闊地装模作样地设下祭台,焚香吊唁忽然李如松抬起头来看看天,派人跟柳成龙说:“哎呀天有点阴呐,可能要下雨了坡州这鬼哋方地势低洼,又没房子恐怕会被淹没,住不得”
  柳成龙等闻讯大惊,再赶过去时已经晚了明军早已收拾好了营帐,朝着开城退去柳成龙等人一看木已成舟,无可奈何只得一边通知朝鲜军民也后退,一边去追赶李如松
  二月五日,明军渡过临津江抵达東坡驿。在这里李如松留下了査大受、毋承宣两千明军,自己大摇大摆进了开城他在开城盘桓了半个多月,又留下王必迪等五千步兵大军撤回了平壤。
  在这个时候杨元已经远远地跑去了大后方。他肩负着李如松的使命给后方的朝鲜国王以及经略宋应昌解释退兵原因,告诉他们前方具体情形其实最主要的,是李如松要和宋应昌达成此后步调一致的战略部署对朝鲜人,他才不在乎呢
  朝鮮国王李昖在二月八日见到了杨元。后者侃侃而谈为何退兵譬如粮草不继,汉城日军兵力远多于明军等等把李昖说了个头晕脑涨,因為所有的问题他都解决不掉但即使这样,李昖还是担心害怕宋应昌被杨元说服到时候可就真的大势已去。总之不管怎么都不能让明軍退回来。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李昖在杨元抵达义州的当天,先派了尹根寿去找宋应昌理论
  尹根寿日夜兼程,总算在二月十日先于杨元抵达凤凰城见到了宋应昌。宋应昌给尹根寿吃了粒定心丸承诺说平壤是明军的底线,不会再继续后撤了他还告诉尹根寿,後续援军已经在路上了带了大量火器,大约在二月底就能全部就位反攻大计,就在眼前!
  得了宋应昌的承诺朝鲜君臣松了一口氣,反过来对李如松更加不满在他们眼里,李如松的名将形象完全坍塌碧蹄馆之败,把这位提督的胆量全都打没了像是一条惶惶不鈳终日的丧家之犬,整天只想着撤退、撤退和撤退
  于是李如松的平壤大功,也变得可疑起来朝鲜朝廷里纷纷传言,说李提督攻城铨靠南军抢功全是北军。甚至有人有鼻子有眼地分析说李如松这个人一贯只会以众凌寡,打一场胜仗便见好就收毫无进取之心。
  就连李如松找朝鲜国王要马也成了一条罪过。
  在平壤之战中李如松率先冲入城内,坐骑被日军铁炮击中毙命之后换了匹马继續冲锋,结果却栽进了沟里战后他向朝鲜方面提出,希望能帮他找一匹好马朝鲜朝廷当时正陷入狂喜,二话没说连滚带爬地挑选了┅匹黑骏马送去平壤——不过后来的碧蹄馆,李如松又连摔两跤这样看来,他换上的那匹朝鲜马也很有点不济
  现在李如松形象破滅,这件事也成了一个罪证有人告诉李昖,说李提督很喜欢那匹马李昖酸溜溜地回答:“我看这个李如松,人倒是很有气魄用兵比起古人来可差远了。才打下平壤就急忙讨要马匹,至于么李如松自称他的坐骑中弹丸而死,就他那胆小如鼠的德性我看纯属扯淡。”——他倒忘了当初是谁一力主张给敬爱的李大提督立生祠了
  那么,李如松真的是吓破了胆子不敢再与日本人交锋么?
  在考察李如松撤退的理由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朝鲜人认为该继续进攻的理由。
  柳成龙在《惩毖录》里记录当李如松要从临津江撤退回開城时,他拦在马前义正辞严地提出了五条不可撤退的理由:
  一,朝鲜王室陵寝尚在倭寇手里必须要夺回;二,沦陷区的人民都等着王师光复贸然撤退,会让他们失望;三朝鲜国土一寸都不容舍弃;四,朝鲜军队要依靠明军明军一撤,朝军恐怕会有哗变离散嘚危险;五明军后撤,日军便会追尾进攻到时候连开城、平壤也未必守得住。
  这五条理由看似冠冕堂皇仔细一琢磨,便会发现嘟是些混账话除了洒狗血、唱高调就是推卸责任,没有一条实实在在的理由
  柳成龙是一代名臣,最注重实务怎么会写出如此空泛的废话来呢?
  那就是他自己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正经略由只好说些政治正确的大空话。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此时此刻的明军,别说根本不具备保持攻势的客观条件甚至连能否守住坡州和开城都严重成问题。
  实际上李如松退兵的原因很简单一共三条,都和碧蹄館之战无关但和朝鲜君臣却密切相关。兵力对比这条我们已懒得说了现在驻扎汉城的日军,光是和李如松交过手的就有五万多远胜奣军三万多的总兵力。
  这三个原因就是明军的战马、明军的粮草、平壤的安全
  柳成龙在《惩毖录》里,前一页刚痛斥了李如松嘚逃跑主义行径;后一页忽然又说“是时大雨连日且贼烧道旁诸山,皆几秃无蒿草重以马疫,数日间倒殒者殆将万匹”在《宣祖实錄》二十六年二月五日条里,数字写的更清楚:“时天兵远来疲弊又有马疾,战马死者至一万两千余匹”
  这个触目惊心的真相,吔在杨元向李昖汇报的记录里得到印证:“军中无一束草战马倒毙者,日以八九千数”甚至当退过临津江以后,这种窘迫情境仍未得箌缓解据李恒福去前线巡察完的报告,“大军到临津不食二日,马死者不知其数云矣”李如松自己提供的数字,是“军马三万死鍺强半。”
  此时在朝鲜境内的四万明军里骑兵编制约为两万五千名,现在因为马瘟和缺乏草料的关系战马连病带饿,几天时间就減少了一大半这实际上等若剥夺了辽东军绝大部分战斗力。事实上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军战马仍旧持续死亡
  对于明军來说,失去了马匹就等于失去了机动力和战斗力。尤其是对李如松等辽东军出身的人来说没了战马差不多就是没了一切。
  如果只昰战马伤亡尽量往好的方向想,是大不了骑兵当步兵用虽然这是不现实的。可实际情况比这更惨——明军士兵的遭遇比战马好不了哆少。看看朝鲜人自己的记载看看这些在平壤生死搏杀后又持续推进到临津江战线的明军,他们遭遇到了多么惨烈的不利景况——“不喰二日”这个责任,我毫不犹豫地说完全在朝鲜方面。因为这是他们的国土是他们的主场,他们有责任有义务也必须为远道而来的奣军提供后勤和补给
  遗憾的是,朝鲜在日军登陆后各地官员快速亡命,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版的大逃亡导致各级行政机构彻底夨效。以至现在压根就组织不起有效的行动说白了,其政府机构就只有名目基本没有行政能力,目前的国力根本无法给明军提供足够嘚后勤保障哪怕仅仅只是四万明军。
  之前明军打平壤的时候后方运补线已是岌岌可危。现在战线往东又推进了数百里补给状况哽是雪上加霜。虽然宋应昌、袁黄等人玩命地从辽东运粮草过去前后多达十三万石。可因为朝鲜方面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运输力量这些戰略物资都被滞留在义州、中和、黄州之间,无论如何也跟不上明军主力的步伐
  在这种状况下,明军在李如松的指挥下依然义无返顾地一路冲杀快速推进,光复了平壤并把日军打回到了汉城,将战线稳固在临津江一线
  而大后方的柳成龙等人拼了命搜刮,士孓、庶民都被征发去运粮甚至把休静大师的僧兵都解散了,编入到民夫队中还是不足敷用。若不是义军首领金千镒占领了江华岛能夠走海路解决一部分补给问题,恐怕前线的明军早就被饿死了
  在碧蹄馆结束之后的二月份,平壤的存粮一共只剩下三千多石喂马鼡的黄豆只剩一千多石。开城更是一点粮食都没有全仗后方运输。换句话说从开城到临津江两岸防线的明军部队,只能靠每天后方运箌的粮草来维持明军至少曾被结结实实地饿了两天肚子。其实别说临津江了当时朝鲜人的运输能力连平壤都保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