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为什么不用佛说阿弥陀经的名字

楞严经为啥会把因缘和如来藏真如妙性对立?_百度知道
楞严经为啥会把因缘和如来藏真如妙性对立?
因缘法不就是真如的体现方式么?唯识学里面的圆成实性就是真如,依他起性就是因缘法。为什么世尊会说非因缘生呢?整个佛教是建立在缘起法上的,没有因缘,诸法如何生?
诸法可以来源于如来藏真如妙性,但是离开因缘,诸法根本就没法幻化出来。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假若在黑暗中见不到光明。”“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你就更应该知道?“是故,如果见到了你你的能见自性的时候,都可以称为看不见!如果光明与黑暗两种尘象互相更替,你能见的自性于其中间也不会有暂时的消失,由此可知在光明与黑暗时,都是可以看见的,怎么能说看不见呢,就不能看见?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云何不见?”阿难言,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而见到种种物相,见到光明的时候。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阿难!如果说没有光明之时叫做看不见:“世人因于日、月、灯光,那么你应该也看不见黑暗;四义成就。汝复应知?怎样才做叫看不见呢,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并不是究竟的道理。阿难,见种种相,名之为见,阿难,汝今当知,能见的自性并非是光明,见到黑暗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非是黑暗,见到虚空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非是虚空,见到障碍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非是障碍,这四个道理成立了,应不见暗;若必见暗,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就叫做看见,这只能说是没有光明,能见的自性也并非就是你所见的能见自性,能见的自性尚且离开一切的能见与所见之相,不是见闻觉知之见所自身能见到的,(既然是不可见,不是一切的形相)又怎么能说他是因缘、自然。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我再问你,世间人说我能看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见塞之时,见非是塞,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称之为看不见,哪么在光明中见不到黑暗,也应叫做看不见!这样人们面对光明或黑暗两种情况的时候?”阿难道:“世人因为借助于日月灯光;见空之时,见非是空?”“所以阿难啊,假若可以看得见黑暗,无得疲怠妙菩提路。”语译:佛说!你现在应该知道!我关于世间诸相因缘之说,那么怎样才做叫看见佛言,以及和合的形相呢?你们这些尚在声闻的弟子,智慧狭劣。阿难,吾复问汝,假若没有这三种光明:“阿难,怎么能称之为看不见呢?阿难,不能彻底明白自性的清净实相,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采纳率:34%
来自团队:
不执一个常,相对很究竟的一部经典。这部经典中,为我们指明了真正心佛性的不执一相,是破斥外道的因缘论和自然论,则是指一切万法皆是本来自有的,是恒住不变的,用后放下,即非对立,不执一个自然而在。但有所执。外道的因缘论,是指一切万法皆是和合之相,这有些偏向于外道的“无常论”之理;外道的自然论。所有的言说。世尊在经中所说的,非因缘,亦非和合,不落一法的境界,即入陷阱,即非佛性境界。而真正的佛性之境,不执着任何一境一法,远离一切戏论,一切都是无常变异的,即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理比较难入。若执着于此法,于妙如来藏安立此法,加以执着,一切言说,无非戏论,它偏向于外道的“常论”,不执一个无常,不执一个因缘和合,没有一个真正的因缘和合的相可以执着。一切处自在无碍。如《金刚经》所说: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无非为导众生离迷,而方便安立的说法阿弥陀佛!师兄,《楞严经》是世尊为我们讲说的,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对立。若一切处皆,随手拈来
因缘啥时候是外道了?因缘是我们自家的东西啊!!!!
阿弥陀佛!师兄,《楞严经》乃空间了义经典,直指佛心本性。此佛心不安立任何一念一法。不仅外道的学、无常论尽破,即便是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亦是尽破,皆为方便故。如心经所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连二乘法、菩萨法尽破。即是佛在《金刚经》中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层,师兄可以参看hzyzzzj大德师兄所引述的《楞严经》的原文,佛讲述得非常清楚!
对于因缘与如来藏真如妙性之间的关系,阿难亦有疑惑,从他的问题可以看出——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对于阿难的疑惑,佛是这样解答的——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於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即此可见,诸法如幻。对于此点,佛陀一再强调指出——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不是对立而是包含如来藏真如妙性包含因缘诸法关于因缘,楞严经上分明记载有佛陀原话:&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因缘说和如来藏并不是对立。万法唯心,因缘法也是来自于如来藏。说到底,因缘法也是“戏论”,只有如来藏才是真实的。所以师兄说“整个佛教是建立在缘起法上的,没有因缘,诸法如何生”,这也是没有正确的理解世尊的意思。佛教的基础是般若空性,而不是因缘。因缘说也只是对某些根性的弟子所讲。也就是说,世尊在楞严经里是否定因缘法的,世尊开示般若空性才是最真实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世间万事-万物-万象依因缘而起
出世间已如如不动 诸法皆空
故无因缘】人在世间
因缘用来解释事物的关联
】缘起法的因缘
众生先有有业
无业障则已寂湛自性光明
业是轮回根本
业从无明来世间诸法虽有效果
但不能长久
佛法都有末法
为啥?法在世间为有有就会无
故诸法皆空
修是修自性
不是修有为法
其他8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如来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值得买推荐60被浏览22,852分享邀请回答1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楞严经-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由于《楞严经》内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本经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无上大法宝。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我们末法时期种种法上的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的十分透彻、明白;佛并且也指出其各各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望于如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但是楞严经更为重要。凡是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必须以性命来护持楞严经,以行愿来护持楞严经。令楞严经永住于世,发扬光大,流通到每粒微尘中。到全世界每个角落去,流通到尽虚空遍法界中去。如果能这样,正法就能大放光明。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弟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由于本经有这些稀有的特点,因此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尤其是对习禅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汉传佛寺中,僧众每日早课都必须诵楞严咒,而且历代在打禅七之前,传统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以除魔障。又,以本经中,显密性相上的道理均发挥无遗,故是一部在法门上十分均衡,没有宗派偏倚的圆满法门。因此本经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无上大法宝。也因本经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历来注解楞严经的著作非常丰富。  又大家都知道的,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我们末法时期种种法上的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的十分透彻、明白;佛并且也指出其各各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望于如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佛在经中说,末法将尽、法将灭时,楞严经最先灭;因为楞严经是众魔的克星,破魔的大法宝,若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则无有能制者,魔事猖獗,众生修行即罕能不堕魔数者。因此,为佛弟子,应善护正法,勿谤此经,共同宣扬此法门,则自他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
楞言经宣化上人 开示&
&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但是楞严经更为重要。凡是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
  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逐渐而灭。”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因此,我们佛教徒,必须以性命来护持楞严经,以血汗来护持楞严经,以行愿来护持楞严经。令楞严经永住于世,发扬光大,流通到每粒微尘中。到全世界每个角落去,流通到尽虚空遍法界中去。如果能这样,正法就能大放光明。
  为什么说楞严经先灭?因为该经所讲的道理太真实啦!天魔外道受不了,所以用种种方法来破坏、来消灭它。首先造出谣言,说楞严经不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的经,而是后人伪造的经,这是外道强辞夺理的说法,故意破坏真经的卑鄙手段。
  楞严经的内容,说明四种清净明诲,二十五圣各述圆通,五十阴魔的境界。好像照妖镜,使旁门外道的妖魔鬼怪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乃大事宣传楞严经是伪经,不可相信。
现在我们万佛圣城的居士们和出家人,无论出家、在家,想学佛的人,快一点把《楞严经》读得能背得出,熟读默记,融会贯通。一部《楞严经》若读得能背得出,那我们这个佛教徒就没有白做。因为《楞严经》是佛教讲得最真的、最彻底的!那把一切旁门外道那个毛病、那个本相,都给指明了!所以你若明白《楞严经》了,那个天魔外道他都恐怖毛竖的,他都害怕。所以你们各位,要想真正护持三宝,弘扬佛法,就快一点来研究《楞严经》,读诵《楞严经》,讲解《楞严经》,这是最低限度的。
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
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 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此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来是藏在龙宫(据考证龙宫为古印度之国家图书馆);龙胜菩萨(亦即龙树菩萨之异名)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便将全经默诵下来,以利益阎浮提众生;出龙宫后,便将此经诵出,记录下来,呈给王家,王家也把它视为稀有之法宝,珍藏在国库中,并禁止传到外国。虽然此经尚未传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见智者大师所立之三观,而告诉智者大师说与他们国中的楞严经之意旨相符合;于是智者大师便设了一个拜经台,西向拜经,但拜了十八年,终未得见楞严经(到现在,天台山的拜经台还在)。
  话说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激发了他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大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历七0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于是剖膊出经,译成汉音,译事完毕,便速回本国,以解除边吏所受之难;由于译主藏经出国,国王因此罪责守边之官吏查缉不严,因此大师译经完成之后,便速即回国,原以自身承当所有罪责。大师如此冒险艰苦,乃至不惜身命荣辱,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国之众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译]:般剌密谛法师所译的,不是将原文译成汉文,而是将梵音的经文用汉字拼出来,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清河房融笔受.&
  本经的基本架构,可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也就是说,一开始时& 楞严经佛说法图
,佛以阿难示堕因缘,自说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说五十种阴魔,教示首楞严行者如何觉知魔事、破魔,作为结束;于其中间,种种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为主轴。所以略说本经之结构,即是:自阿难示堕、佛入定放光说咒,文殊将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后阿难请示修定的方法,因为诚如阿难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闻慧,定力不足,境界现前时,便把持不住,戒体不保,因而堕落,成就魔事。  基于阿难之请,于是佛方便示导,历经七处徽心(实即七处破妄),破妄之后[显见],即十番显见(显示能见之性):[见性]显示之后,再开示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后,如来再教敕与会圣众、开示大众此如来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体起用,这就是[二十五圣自证境界],令众生闻如来藏之妙果,而欢喜发心依此修行。开示依如来藏修行,当得种种妙果后,即回头开示因位的修行,详细陈示从初发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由于如来说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圣谛:由[苦]谛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灭]谛之果而回溯[道]谛之因。)  为了实践真修行路,阿难即请佛重说大咒、开示如何建坛、结界、严道场、及修楞严大定之法。本经的法门(楞严法门)之精髓,即在首楞严神咒,因为如来救度阿难免于堕落,乃至十方一切如来破魔、证三藐三菩提、于十方世界度脱无量有情,都是依楞严咒威神之力,这是佛在经中所开示的。关于楞严咒其它种种功德之力,请详见本经经文,兹不赘述。又,佛说:末法时期,众生修行,若不持楞严咒,能远离魔事者,无有是处!修行不能离魔事,而能有所修证、有所成就者,亦无有是处。  如来开示首楞严法门的基本作法之后,即详述整个修行过程:亦即[四种清净明诲](此为前方便),以及大乘菩萨[六十位修证]的真菩提路。[六十位]为:  1、三渐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3)  2、
乾慧地(1)   3、 十信位(10)   4、 十住位(10)  5、十行位(10)   6、 十回向(10)
  7、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4)
  8、十地(10)  9、等觉、妙觉(2)  一般通教大乘为五十二阶位,本经为令易于实修,于开始时加上了[三渐次]及[乾慧地],俾入菩萨正位(信位)。其次于十回向后、入地之前,加[四加行位],因为[地前]为贤位,[十地]为圣位,是为摩诃萨埵之位,为令速入菩萨圣位,即精修加行,易得成就。  以上为如来开示的出世间无上菩提道的因缘业果,说完出世间圣贤解脱境界,接着,如果如来即开示世间一切众生的生死因缘果报。关于众生的生死因缘业果,如来在诸经中皆有所开示,然而,开示的如此详细而完全的,则非本经莫属:如来首先详细开示众生轮回生死的总因及总果,亦即三界众生之[十习因]及[六交报],这是总的因与果,然后再分别开示四生(卵、胎、湿、化)以及[七趣]众生。[七趣]即在一般所说的六趣,再加上[仙趣](因为仙趣众生非天非人,非圣非凡,且修之者众,尤其是中国人,多爱求仙、成仙)如来在此详述七趣之因、果、相状,于修多罗教中,亦无出其右者;这七趣,亦皆各有多种:种种地狱趣、十种鬼趣、十种畜生趣、十种人趣、十种仙趣、欲界色界诸天趣、四种修罗趣。如来详示七趣众生之意,在令真修菩提者了解诸趣皆是生死流转,无有止时,令发心不贪著一切世间,速得离妄修真。  接着,为令真修免于魔事之留难与破坏,如来于是开示[五十重阴魔]。所谓五十重阴魔,其实也就是修定时会碰到的五十种难关,所以五十种阴魔可说是[禅定五十关];或是更确切及中性地说,即是[禅中五十境],也就是在禅定中会现起的五十种境界;但这五十种境界并不一定会成为难关,更不一定会成为魔境,因人而异。如果修定者,对于这些定中所显的境界,心不贪著、不缘、不取、不住、不忆、不念,则不但不会构成难关或魔境,而且还是[善境界]。然而行者心中若生贪爱、住著、自以为大,即立刻为魔所趁,而转此境界为魔境。所以佛于经中说:[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苦作圣解,即受群邪。]
  其次,从本经的方法论(methodology)来讲,则本经为有破有立,破立均等。佛经中有些经是以[破]为主的,有些则是以[立]为主的;而破立均等的,并不很多;例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是以破为主的。而华严、法华、涅盘、净土诸经、药师经、圆觉经等,是以立为主的。而本经则破立均摄,破立均等。所谓[破],即是破凡夫、外道、魔道、小乘、乃至大乘权教。所谓[立],即是确立、建立大乘、无上乘心地法门、如来藏、真菩提路;一言以蔽之,即是建立[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再从教相上来看,则本经系圆摄[显、密、性、相][禅、净、密、律]诸法,再以禅密为主修。至于禅与密的配合,则取[先禅后密]、[由禅入密]、及[外禅内密]的方式。所言[密]者,秘密也,广而言之,即诸佛如来自行的秘密、不可思议境界,以非九界凡圣(六凡三圣)所知,故称为秘密。详言之,即如来的身、语、意三业,皆是秘密不可思议;故称为如来之[三密],即[身密、语密、意密],如来以自住之身语意三密,教授菩萨及大根众生,菩萨及众生依教熏修此三密,即得自于八识中熏得三密之气分,于外则能感得如来依本愿威神之力,三密加持行者;内外胜因胜缘和合,是故速得生起菩提道种、乃至熏转八识、断恶生善、转身为菩提萨埵。兹将禅密修行的配合之方式,简述如下:  1先禅后密——本经在如来重说首楞严神咒之前,其教相主要是以禅为主,因为如来要以[显说]的方式,来引摄阿难等,先行破妄,而于真实之道得信解,并发心修行,故这一部分非以显说不可。于无上法得信解发心之后,再说密咒,及其修法,方便引摄,渐次入于如来甚深三密不可思议境界。是故,即是以禅入[信、解、行]之门,而是以密入于深密修证之门,职是之故,本经在大藏经中,列于密教部,良有以也。  2由禅入密——由对无上禅之闻、思,而得于如来藏不思议性心得开悟,复由如来三密威神之力加持,令行者顿得三密相应,顿入、顿证此不思议之本体。此即是本经由禅入密之处。  3外禅内密——亦即外修首楞严定,内持心咒,如是即是禅密一体、外禅内密。  因此可知,本经之法门,殊胜无比。又,以本经之教法而言,可说是:[非禅不得密,非密不证禅]。因为若光修密,而毫不习禅,则于无上理,无从信解、悟入,如是径修三密,则不知所云,即使遍学、遍修种种密法,也不知在修什么,因为无信、无解、无悟,则所修何事?所谓[悟而后修,不悟复何修?]而欲悟,则须先信解。因此古德说修密须先有十年的显教基础者,以此。  其次,[非密不证禅],以无上禅乃如来不可思议的[秘语秘意]境界,故非言思可得;是故不能以[思议法]而求于[不思议法],须得径以[不思议法]而证入[不思议法]。是故,于禅得悟之后,即顿舍一切凡夫言说思议之法,而径以如来所开示之不思议之[三密]法门为所依,以此而顿入如来三密不思议、万德壮严之境。  其次,于经教中,像本经这样圆摄禅净密律、显密性相诸法者,实不多见,其中以华严经最为明显;不过华严经虽圆摄显密性相诸法,但较偏于理,至于本经,则不但圆摄显密一切诸法,且理事均等。  又,本经圆摄显密性相诸法,含有两层深义(即所谓[如来密义]):  1成就从生之具足信、决定信——何谓[具足信]?即具足信受如来所说一切显密性相诸法,等心修学,不以自妄想心而妄生分别、计著。何谓[决定信]?即决定谛信一切佛语;佛语谛实,决定不虚;不为一切凡外邪小所动。行者以得[具有信]及[决定信]故,满足信根,速入菩萨正位,而得十信满心,于佛法中住。  2速断法执——以如法、等心修行一切法故,于诸法门,远离妄想分别、爱憎取舍;于初发心时,即顿断法执、法爱;法执断故,我见、我慢、我执亦断。我法二执断故,顿了本具清凉法体(所谓[不历僧祗获法身]),顿与如来萨婆若一切智海相应,堪修无量无上不可思议大行,入普贤行;是故当知,此法门者,即是熏习、长养、成熟、成就[菩萨种性]、[如来种性],令佛种不断。是为[如来真实义]也;何以故?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非若二、若三、何况若五,是皆化城,而非宝所。
楞严经三大主旨
  楞严法门三大主旨
1、悟本体(先行)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悟]有三种:1解悟2行悟3证悟。  (1)解悟——即是始觉。于此觉中,了妄达真。[了妄]者,如了七处皆妄,一切世间幻化虚妄。[达真]者,如十番显见,通达本有[真见之性]。此[始觉智]即见道位,于是悟中,行者之观念(知见)改变、行为转变,且此等转变皆是决定,非如突然心血来潮,昙花一现,此即如圆觉经所云:[即已成金,不复为矿]。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现即逝;即如小乘之见道位,一切邪见、恶知见悉断;亦如大乘见道位,决定一佛乘,不再履于凡外权小之径,并于一切法,闻即信受、谛解。  (2)行悟——即明心见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应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恶(烦恼)等法自相、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起、如何修灭等。至于[心王],则了八识之体,诸识各自之体、相、用如何,以及其间互动之条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称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师说:[明心号菩萨。][见性]者,即是见自本性,亦是见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见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证觉],即于六十位修证过程中,分分断无明,即得分分见;是故大般涅盘经中说:[十住菩萨犹见不了了。]意谓:十住菩萨虽有见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见,是故,于此位中,尚非现量境界,而仍属比量智。  (3)证悟——此即[究竟觉],亦是证道位,即为现量智。是故当知,所谓[悟]者,绝非[神秘]、笼统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之悟境、对象、及内容的。且悟前与悟后,其人之三业,必然转变,有所不同;其转变即:越加清净、壮严、不贪染、有智慧。而且当然不会因为悟了,而言行乖异、反常、狂妄、贪爱世间、恣行杂染(若如此者,则决非悟了,而是著魔—然末世众生愚妄不知,常以著魔为大悟!)
2、持心戒(初行)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经中说:[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说:[摄心为戒],以摄心、摄念,令恶心、恶念不起,名为心戒,是为如来戒。因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于其持犯,即不能说要具多少缘,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断](杀生)、[离本处](偷盗)、[入胡麻许](邪淫)、[前人领解](妄语)、[咽咽得罪](饮酒)等——方结罪,只要起心动念有恶念,恶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须持佛心戒,持心令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无妄语心,才有资格修习佛定。至于持佛心戒,于本经中则包含两大单元:  A、四种清净明诲(详见经文卷六)  其心不杀——不起杀心  其心不盗——不起盗心
  其心不淫——不起淫心  其心不妄语——不起妄语心  B、三种渐次(详见经文卷七)
  除其助因——除五辛  刳其正性——断除酒肉、淫欲(包括正淫)  违其现业——不缘六尘,旋元自归  如是持佛戒,身语意三业清净,资粮具足,堪修大定。
3、修大定(正行)
  此即所谓[全体起修]。所言[体]者,真如本体也,以悟得本体故,故得依此本体为[本修因](即[如来密因]),而进修首楞严大定。其次弟为:  1)具信解——信解正法、无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说。  2)持净戒——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须依循四种清净明诲、三种渐次,此则僧俗共遵者,如前说。  3)严道场——包括择地、掘地、净地、建坛、洒净、结界、壮严道场(含如法安奉佛菩萨像、法器、供具、壮严具,如幢、幡等)。  4)持心咒——先持大咒以为结界,再持咒心,以为摄心入定。  5)修大定——以持佛心咒,得与佛心相应,入佛总持,三密与佛相应,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6)破五阴——入大定后,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种阴魔;阴魔破故,即破五阴(五十阴魔即五阴各各有十境,五乘十为五十,故五阴总共有五十境);五阴破故,得度[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7)证三昧——五阴魔破,即身证得三昧,究竟、坚固、不动。  8)证圆通——证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复归一精明,无复根隔,内外圆通,诸根互用,身心无碍,理事无碍,是名圆通。  楞严法门之精要,一言以蔽之,即是首楞严三昧。虽然其他经典也有讲种种三昧,甚至三味的修法,然而最完整、圆满的,莫过于本经所开示的首楞严三昧。何以故?本经从开始修定前的信、解、悟、入之资粮位,到正行的修行、证果,整个过程,其间修行者会碰到的种种困难、岔道(例如三界七趣)、以及困难的排除、岔道的避免,一一详细解说,令你不会为内外障难所困,不受邪魔留难,亦不堕为凡、外、邪、小,而一路直趋无上菩提妙壮严路。  又,首楞严三昧,以密教言之,在本经中即是[本尊三昧],以是本尊所入之三昧故。行者若依法修习而入此三昧,即得本尊加持。
首楞严三昧法门的殊胜处
  殊胜无比,因为首楞严三昧即是[佛定],唯有十地以上菩萨才能真正成就;十地以下菩萨即使修习,也只能得其少分。兹举诸经论,以资证明。  1、佛学辞典上云:首楞严三昧,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第十地菩萨所得之禅定。又作首楞严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地,首楞严定。意译为: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云:[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之处,无不降伏。]
  2、首楞严三昧经卷上载:首楞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萨所能得,唯有十地菩萨能得此三昧。所谓首楞严三昧,即修治心犹如虚空、观察现在众生之诸心、分别众生诸根之利钝、决定了知众生之因果等共一百项。是故,是此昧并非仅以一事、一缘、或一义便可了知,因为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住首楞严中,譬如陂泉江河诸流皆入大海。故菩萨所有禅定皆在首楞严三昧,乃至所有三昧门、禅定门、辩才门、解脱门、陀罗尼门、神通门、明解脱门等诸法门,悉皆摄在首楞严三昧。此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  首楞严三昧  般若波罗蜜  金刚三昧(十地等觉菩萨入[金刚喻定],及密教所言[金刚三昧],即是首楞严三昧。)  师子吼三昧  佛性  又,南传本涅盘经卷二十五亦谓:佛性即首楞严三昧。  3、成唯识论卷九云:定学有四:  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  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  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键有情之所行故。]
  此处所言[健行定]即是[首楞严三昧]一词的意译。由以上所引诸经所说可知,此首楞严三昧系性相二宗之所共说,且系最高最上之定,毫无疑问。  4、复引首楞严三昧经,以证知首楞严三昧的境界与功德威力:  尔时佛告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  何等是首楞严三昧?  谓修治心犹如虚空(1)观察现在众生诸心(2)分别众生诸根利钝(3)决定了知众生因果(4)(中略)于宿命智得无所碍(10)天眼无障(11)得漏尽智非时不证(12)(中略)得入一切菩萨密法(68)常放光照无余世界(69)(中略)自然而得无生法忍(74)(中略)闻无量法具足能持(84)求一切法心无厌足(85)(中略)百千密迹金刚力士常随护持(89)(中略)示现入胎出生(97)出家成就佛道(98)转于法轮(99)入大灭度而不永灭(100)]
  经上又云:  [坚意,首楞严三昧如是无量悉能示佛一切神力,无量众生皆得饶益。坚意,首楞严三昧不以一事、一缘、一义可知,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譬如陂泉江河诸流皆入大海;如是,菩萨所有禅定,皆在首楞严三昧。譬如转轮圣王有大勇将,诸四种兵皆悉随从。坚意,如是,所有三昧门、禅定门、辩才门、解脱门、陀罗尼门、神通门、明解脱门,是诸法门悉皆摄在首楞严三昧,随有菩萨行首楞严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随从,是故此三昧名为首楞严。]
  佛告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不行求财而以布施,大千世界及诸大海、天宫、人间,所有宝物、饮食、衣服、象马车乘,如是等物自在施与;此皆是本功德所致,况以神力随意所作,是名菩萨住首楞严三昧檀波罗蜜本事果报。](此即谓:菩萨若住于首楞严三昧,若想行布施,虽然不去求财物,也不用神通力变化,但一切财物都能自然获得、布自在施与)。  经中又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闻首楞严三昧义趣,信解不疑,当知是人于佛道不复退转;何况信已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如说修行。]
  可见首楞严法门不但对大菩萨有大利益,连一般佛弟子,亦能令得[菩提心不退]的大利。至于其他利益,则在本经第七卷中,如来于重说咒后,有极详尽的开示,请参阅。  5、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佛向好疑问菩萨解答及说明地藏菩萨的功德威力,佛云:  [若闻如来为汝广说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生迷闷,或不信受。]
  时好疑问复重请言:[唯愿如来哀愍为说]
  佛言:[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略说少分;  如是大士成就无量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严伽摩胜三摩地(即首楞严三昧),善能悟入如来境界,已得最胜无生法忍,于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即佛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师子奋迅幢三摩地(此为佛所得定之一),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论,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以国土,悉皆止住(谓住于胜定)。]中略[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增上观胜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厌自恶业过,咸善护持十善业道生天要路。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具足慈悲声定,由此定力,令彼国土一切有情,皆悉发起慈心、悲心、无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乐之心。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引集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国土一切有情,离诸斗诤、疾疫、饥馑、非时风雨,苦涩辛酸、诸恶色触,悉皆销灭](中略)  [以要言之,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有情故,入歹克伽河沙等诸定;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
  从上面这段经文,我们可证知如下诸事:  1地藏菩萨也修习、入住首楞严三昧。因地藏菩萨是十地菩萨,故这与首楞严三昧经中所说:[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相合。  2以地藏菩萨已能住于首楞严三昧,而地藏十论经中又说地藏菩萨能入[歹克伽河沙等诸定],这又与首楞严三昧经中所说相合,因为在该经中佛说:[随有菩萨行首楞严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随从。]
  3地藏菩萨自入于定,以胜定力利益教化安乐一切众生。不但地藏菩萨如是,其实一切佛菩萨亦皆如是。例如世尊要讲法华经,即入定放光,作种种吉祥神变;讲大般若经前也是一样,入定放光。讲准提神咒经,即入七俱胝准提三昧。讲本经时也有数度放光。为什么要入定才讲经说法、或利益安乐众生呢?因为讲经说法、济度众生不是凡夫能作的事,只有圣人有此德能;而圣人之智德,全在[三昧](定慧等持)中体现出来。因此,这也证明了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说:[一切神通解脱,皆在禅定中发。]
  由以上所引诸经论中,可见首楞严三昧法门,确定是最高、最上、最甚深微妙的法门,连密教(真言宗)的传持第八代祖师,日本弘法(空海)大师,亦大为赞叹、宣扬,而特著有[大佛顶经开题]一文传世,本书中亦加录。又,于密教中则通称此法门为[大佛顶法],此经为[大佛顶经],而称楞严咒为[大佛顶咒]。
五十种阴魔
  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此楞严经五十种阴魔乃楞严经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可以说认识魔相,即可不被魔着,了知五十种阴魔的真相,即可不被任何邪说及附佛外道所误导,唯愿有心人,能广为深入,珍惜善用。(此段有专论,暂不详解)
  辩经真伪
  此经确实为佛所亲说的真经无疑  截取自成观法师编著之《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有人说楞严经是一部伪经,为什么?又,讨论首楞严经真伪之辨的文章或论文,可参看那些刊物或书籍?]
  答:[首先,为何近代有人说首楞严经是一部伪经?因为这是一部专门破魔的大宝典,令修行人得以辨魔、远离魔事,修行没有障难。而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故魔力令愚痴邪妄之人,谤此法门,令人不信,即无所依怙;此法门即被谤、被毁,众生不信此正法,魔于是得肆无忌惮,放心大胆地大造魔业,大成魔事,于焉一切修行人不能出于魔掌,堕于三途,遑论明心见性、修行菩提;故可知毁谤此经,即是毁去末法时期修行正法之人的最大靠山,窍取一切正修人士的护身符、以及破除魔事的无上法宝。因此,毁谤此经之事实即末法一大魔事之肇端——魔尚未被破,已然先发制人,[抢先出招]了。恶心、邪心之人为魔所用,而发如是破法邪言,而一般大众,愚昧无知,不知轻重,也盲然随之应合。  其次,首楞严经是一部破魔大全的宝典,是诸魔的克星,有人说它是末法时期的一面[照妖镜];一切佛法修行人,欲免于魔事,必须参究楞严经。又,末法时期,法欲灭时,这部首楞严经最先灭;因为楞严经一灭,诸魔横行,即无人能制,一切邪魔外道、邪师邪说便能肆无忌惮,横行无阻。如今末法已五百年,经法将灭时,即有邪心人,为魔所用,因而自疑经谤法,且令人疑经谤法;众生疑经谤法既久,共业成就,经法即灭,这世间便再也找不到这部经书了——法如是故,众生业报如是故:因为众生共谤如是经法,便再也无福见闻、领受如是经法。话说,近世最先起来倡导疑谤首楞严经的,是民国初年几个白衣,后来亦时有所闻;乃至近年来,有人在注解楞严经时,也自已主动提到,说:[有人说首楞严经是伪经],但作者只提这么一笔就罢了,并非加以任何的评论或驳斥,是故徒启读者之疑窦,且又象是在[默认]或默许其说,于是更令读者心中狐疑不决,因而于此上妙法门即有障难:不能解,更不能悟入,遑论悟而后修。因此鄙人希望末世一切讲经注经者,若遇有人谤经毁法,应善为众生释疑、破疑、解惑,普令众生于如来正法起正信、正解、正修行。这是讲解正法者的职责,这也才达到讲经的目的;否则讲经何为?  前述[首楞严三昧法门的殊胜处]中所引之诸经论,便可用来作为[以经证经]的最佳例证(亦即,用其他佛所说经典的圣言,来证明本经与他经所说无异),故知首楞严经不但是一部佛口亲说的真经,而且是一部极为完备,圆满殊胜之经。隋代天台智者大师,即已闻说西天有此殊胜经法,便期盼此经赶快传来中土;其期盼之切,乃至造了一座[拜经台],天天都是亲自去西向拜经,盼其早来。然而尽智者大师一生,竟无缘亲见此经;因为印度的国王,深以此经为国宝,不听其外传他国;后经般剌密谛法师千方百计,在唐时偷渡传来,汉土众生才有缘得闻如是妙法。不过此宝典最后之所以得以传来中土,可能智者大师拜经的诚心也是一个增上缘。  东晋的高僧法显(西元三四0——四二0年顷),于其所著佛国记(或称高僧法显传)中云:[佛昔于此说首楞严,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所而已,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停止一宿。]
  由此可见古人于佛、于法的信心之一斑,近世人根钝,且不知惜福,不知经法之可贵,真是[得了便宜又卖乖];乃至依于世见、慢心,轻法慢教,疑谤正法,谓非真经,或日非是佛说。试想:如是清净、胜妙法门,一字一句,读之都令心遍心清凉——如是智慧、妙法,除了佛的一切智外,还有谁能说得出?又,佛弟子不同于世间儒者或学问家,佛弟子或菩萨,若有所说、有所作,绝不会、也不须妄语假托是佛所说,因为他们不须象孔子有[托古改制]的需要;他们没有什么[制]可以改、或需要改;诸菩萨、祖师大德,皆是承佛之教,弘传如来正法,其所作也都名正言顺的称为[论],而为三藏之一,与佛所说的经藏一样受到尊重,受历代弘传;因此这些如来的贤圣弟子实在没有必要这样犯戒,欺诳如来及众生,而[伪造经典]——再想:若菩萨或祖师大德,已修到了能造出如是上妙经典、能开悟度化无量众生的境界,他还会去造这样的欺诳之业吗?他心中还会有如是欺诳的杂染心吗?连一般受五戒的居士都不会轻易妄语,更何况有如是智慧与修行境界的菩萨或祖师大德,会去犯这最基本的戒律?再说,如果菩萨已达到能宣说如是清净上妙之法的境界,他一定不会犯戒、伪造佛经,一定会按照正途而造[论],且于其论中推仰如来,推尊如来修多罗教,宣扬如来修多罗之教旨,(这是一般论藏的通途),而不会[假装]自己是佛,而[假藉佛的名义]来说他自己的法,这种事,菩萨是干不出来的。  再者,我已如是称扬赞叹此首楞严法门,亦引诸经论加以称扬——我讲这么好的经给你听,你却来问我此经是真是假?!若是伪经,我干嘛费这么大的工夫为你讲?  身为佛弟子,深受佛恩,不知宝爱佛经之可贵,却听从恶知识来疑它、谤它,辜负如来。譬如有人被父母养育成人,一朝忽听恶人造谣,说他父亲不是他的亲生父,于是起疑,乃至不信亲父,甚而忘恩绝义,听信恶人谤法者亦如是,若因此疑而不信正法,忘佛深恩,即断绝善根,成一阐提人。  经中说:佛初成道时,魔王波旬即来见佛,劝请如来速入涅盘。他说:世尊所作已办,已证一切法无生,可以速入涅盘。  佛对波旬说:我诸弟子尚未成就,我不宜入涅盘。  波旬说:那么待世尊弟子皆成就时,应即入涅盘。  佛默然应承。  于是魔王波旬欢喜踊跃。  波旬又对释尊说:世尊,世尊灭度后,于末法时期中,我将化为比丘僧,于世尊佛法中出家,披佛袈裟,诵佛经典,而破坏佛法。  于是世尊落泪。  最后我再说一句话:若连信根都没有,如何堪受如是[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的大法?地藏菩萨本原经云:[或有善根,闻即信受;或有障重,久化方归。]
  愿您坚信,佛不妄语,菩萨不妄语;佛语谛实,决定不虚]
  本经修断之次第  本经之修断之次弟分两大阶段  (一)说咒之前(指佛重说神咒)——
  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亦即是[破妄],破思议法,破六识所摄虚妄,而得明心,了妄达真,属见道位,得[比量智]。  (二)说咒之后——
  持咒修定,破[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破七八二识所摄之妄,得分分见本性,属修道位,得[现量智]。
  1、六祖与禅定   问:[请问师父,您所说的似乎与六祖大师所说的不同;因为六祖大师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答:[当然,你如果是六祖所说的上根器之人,直下能够见性,那你也就不用再去[论]禅定解脱了。但,你是已能见性的上上根人吗?此其一。  其二,看经须懂得佛菩萨说法所对的根机,即所谓[当机],以及说法者的[真实义]。六祖所说的[不论禅定解脱],是指凡外、小乘的[四禅、八定、八解脱],也就是小乘定与凡夫定,而不是不要菩萨定、佛定。因为凡小之定是沉空滞寂,耽于空寂之受的,而大乘佛定、菩萨定即非如是;佛菩萨并非无定,佛菩萨的定,只有更沉更广更微妙,但其定力都是用来广利一切众生的,而非为已求,故是不同。  其三,我现在问你:六祖的心是散乱的,还是有定的?——当然是有定的(如果没有禅定,怎么能称为禅宗祖师?)  再问:六祖打不打坐?乃至达摩祖师打不打坐?若六祖不打坐,为何为道明开示时,盘坐石上?(据云其石上至今犹有六祖衣印。)  再问:六祖开示不开示禅定三昧法门?  ——当然开示。试举六祖坛经中所说如下:  1妙行禅定品第五:[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如凡夫),亦不著净(如二乘),亦不是不动(如外道)。]
  故知六祖在此是以很简单的言词,看来似乎没有高深道理的[白话],在总破一切凡夫禅、外道禅与二乘禅,以确立大乘无上禅。所以看懂六祖意之所指的[著心]、[著境]、与[不动],不是那么简单,须得通达一切大小乘法教,乃至楞严、楞伽等甚深法门,才能真正懂得;否则光看表面文字,依文解义,很容易错解祖师之意,反成疑谤法门。  2又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些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其义是说,禅者不止在坐中[心念不起,自性不动],而是于一切时,四威仪中,都要如是,才能称为是[坐禅]之人——而我们末世凡夫,一般连盘起腿都不能摄心,一直在打妄想,更何况能在行住坐卧中都能[心念不起,自性不动]?这等于是小学生连算术都没有学好,就说他能学微积分一样!  3又云:[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心即不乱;本性(本来是)自净自定,只为(凡夫人)见境、思境即乱。若(能)见诸境(而)心不乱者,(才)是真定也。]
  这就是大乘定的精义:不能象二乘人,离群索居心才不乱,要在境界中也不心乱,才是功夫!但你如果在境界中却生贪爱、取著,那不是[大乘],而且[愚夫]了。因为你于外不能[离相];什么是[离相]?指离对诸相的贪著。[相]是什么?五欲六尘相(财色名食睡相、色声香味触法相)、名利相、权位相、男女相、苦乐相、众生相、国土山川相、有情无情相,乃至法相非法相等——若能离对这一切相的贪著,才能称为[外离相]。又,再以金刚经之经文言:[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所以六祖所说的[外离相为禅]的禅,是佛禅、无上禅——你若能如是,即许你[不论]凡小禅定解脱(因为你已毕业了),而直依于本性、如来密因,直修大乘无上禅首楞严大定,福慧双严!  4忏悔品第六云:[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二、定香,即观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5机缘品第七,偈云:[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最后一句之义:即使处在内自身心、外之境界,种种生死来去不断之中,也永远住于那伽定之中。[那伽定],佛定,如龙象不动之定。  6付嘱品第十中云:[汝等若欲成就(一切)种智(亦即佛智),须达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此)二(种)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三昧),亦复如是。]大乘起信论说:一行三昧就是真如三昧。  由以上所引坛经经文,可知六祖大师并非[不说]([不论])禅定,而只是:他所说的禅定,并非一般的禅定,不是凡外权小的[有所著、贪求小境、小果]的小定,而是诸佛如来的究竟大定,惟求作佛、成就种智的[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因此,并非我与祖师所说不同,而是恐怕你并没有真解得六祖之意,或者是如一般末法时期众生一样,想拿着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六祖之[羽毛],当作你[不需要修行]的[令箭]。为什么?因为修定太苦、太难了!
劝发菩提心
  1、为何应发菩提心?  为何应发菩提心?依三决定义,佛弟子应发菩提心:  佛法是善,是为至善——这是决定的。  诸佛有一切智——这是决定的。  佛法真能度众生——这是决定的。  以众生愚妄,自堕十二类生、生死流转,而唯佛有一切智,能度众生,是故,一切佛子,当信心决定、愿心决定、决定菩提,而发无上菩提之心,承佛威神,自度度他;度脱无量众生已,具足无量功德,得成佛道。  2、何为发菩提心之相?  何为[发菩提心之相]?亦即,菩提心发起之后,是什么情况?这也可用来验证一个是否已经真正发起菩提心。学佛人中,人人皆谓:[我已发菩提心],或自以为已发,但不知菩提心发起之后,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并非已授三皈五戒、乃至菩萨戒、诵诵经、念念佛、打打坐,就是已发菩提心;亦非发心出家、剃头、受大戒、披袈裟,早晚两堂功课、诵经、礼佛、习禅、学教等,就是已发菩提心(当然,这些事都应作,就看你以何心态去作而已。)已发菩提心之相为:  不论在家出家,一心一意,为了法,为了菩提,能舍一切,舍身命财,舍世间一切免得权位、眷属恩爱,勇猛精进,等心修学一切如来正法;然一切所修皆不为已;不为自己求得少法,但为法故,为众生故,不计一切,无有厌悔,尽未来济。阿难赞佛偈中所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屈原楚词中所谓:[惟予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
  又所谓[发菩提心]之[发]者,谓于先所种之[菩提种],以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除虫、除草等因缘,令种子发芽、生根、乃至抽枝、生叶、开花等,是为[发]之意。若听经闻法,而起真信解,乃至圣解,因而受三皈五戒等,乃至出家,是为[下菩提种];然此种子仍未萌芽,须待土壤、阳光等增上缘,其芽才能萌发、出生。是故只有种子,尚未发芽、生根,还不能算是一颗有生机的植物。因此,其菩提心仍未具足发起。  又,所谓[土壤、阳光]等者,即是亲近三宝、善知识、善友、善缘、以敬信心,如法修习五善根(信、进、念、定、慧),远离恶见、恶行、恶知识、恶友、恶缘,即是[除虫除草]。如果因缘成熟,菩提心芽乃得发起,乃至菩提根、菩提枝、菩提叶、菩提花、菩提果,亦次第随之而生。此[菩提芽],即外凡位(五停心观位);[菩提根]即内凡位(十信位);[菩提枝、菩提叶]即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菩提花]为十地。[菩提果]即等觉、妙觉以及佛果菩提,以等妙如佛故,为菩提果位。  以上为劝发菩提心竟。  修三昧莫退心  行者修三昧时,或碰到世法或出世法有所不顺、挫折、或打扰,乃至横逆、恼乱,或于法上值遇困难、障碍时,切莫起退切之意。在这种时候,有些人就会以[无所得]之理来宽慰自己,进而用来逃避当前的困境;如是逃避已,便觉得如释重负一般,然而却中止修行,废本所修。须知,这便是所谓的[退心]、放弃、向困难投降,亦即是懈怠、放逸之徵。因此,这可说是[未战先降],并非真的[看的开],亦非[一切放下]之真义。这实是前进受挫时,心里暗中为自己开脱的自慰之词,即是合理化的藉口——心行微妙,能自诳惑,慎之慎之(不要被自己的妄心骗了)!
读诵《楞严咒》的利益上
  佛祖有大慈悲,为使佛法久住世间,令我们众生得到利益。在《楞严经》上说出楞严咒,使末法时代中修行之人能够消除魔障,速得成佛。由于楞严咒是正法的代表,所以天魔外道要破坏佛法,就从破坏《楞严经》和《楞严咒》开始,但是,世界上只要有一人读诵此咒,正法依然存在。那么,这么好的咒,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可以持诵。  〔一〕日夜任何时间都可以读诵。也即是廿四小时都可以受持。因为诵此咒世界上会多一份正气,这样日夜读诵会在每一时间都出现吉祥和安乐.  〔二〕在寺院和居家任何地方都可以读诵。也即是我们所到之处都可以受持。因为诵此咒的地方十方诸佛以及菩萨护神就会加持那个地方,这样每地读诵会在每一个地方都出现吉祥和安乐。〔在脏的地方可以默诵〕〔三〕法师和居士以及任何人任何职业都可以读诵。也即是不管出家人、居家人、男女老幼都可以受持。因为诵此咒的人会得到大福德、大智慧,修什么法门都能快速成功,故此任何人读诵会得到无量功德和好处。  佛祖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  一、此咒是十方一切诸佛所说,出生一切诸佛,故功德工量  二、十方一切诸佛因为此咒而得成无上正等正觉。  三、十方一切诸佛执持此咒,降伏一切邪魔,制服外道。  四、十方一切诸佛乘着此咒,坐宝莲花,应化微尘国上。  五、十方一切诸佛含着此咒,在微尘国中,转大法轮度化众生。  六、十方一切诸佛持着此咒,能够为十方众生摩顶授记。在未成佛时,也能于十方蒙佛授记。  七、十方一切诸佛依着此咒,能够于十方世界拨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音、哑,还有怨家相会之苦、相爱别离之苦、求之不得之苦、五阴炽盛之苦、以及大小横祸之苦,使这些苦难能同时解脱。更有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之难、很可怕的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八、十方一切诸佛随着此咒,能够于十方奉事供养善知识,行住坐卧四威仪供具中,能够供养如意。以及在无量国上中如来的法会上,被推为大法王子。  九、十方一切诸佛,修行此咒,能够于十方国土救度摄受亲人。也能令学习小乘的人听到这样的秘密大法,不生惊怖。  十、十方一切诸佛,诵着此咒,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十一、十方一切诸佛,因为传教此咒的原故,于灭度后,付托弟子及我们一切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都能得到清净。  十二、释迹牟尼佛说:如果我赞叹此咒的功德,从早到晚,音声相联不间断地赞叹,在赞叹的字句中不重叠,经过无量劫,都不能完全地赞叹完此咒的功德和利益。  十三、此咒另有一个名字叫「如来顶」。佛说:「你们这些未曾证得圣果,还在转轮生死的弟子,发心至诚要证悟阿罗汉果位,不持诵着此咒而坐道场修道,欲令自己身心远离一切魔事,那是不可能的。」  十四、十方一切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用纸或是各种材料书写此咒,带在随身的袋中,或是带在身上,或是放在家中。虽然此人心意昏迷,未能够有读诵忆念的根件。但也受咒力的加持,尽一生中,一切诸毒都不能害。  十五、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能够自己持诵,或教他人持诵。当知如法诵持的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这样包括龙天鬼神、精只魔魁以及一切恶咒都不能害,而且持诵之人心能得到正受。一切咒诅、厌虫毒菜,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持诵人的口中,变成了甘露味。一切恶星和鬼神、碜心毒人,对于这个诵持之人不能起伤害之心。不单是这样,就是各类诸恶鬼王会和他的眷属护持此人,因为诵咒人会给他们带来利益,所以他们会皆领深恩常常保护这个诵咒的人。  十六、此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和他们各自的金刚众眷属。日夜保护此咒,所以有此咒的地方就会得到保护。如果我们众生,心非常散乱,未能证到正定正受的三摩地境界,但能心忆口持此咒,金刚藏王菩萨和眷属就会保护这个诵咒的善男子、善女人,更何况决定菩提心的诵咒人。菩萨会快速拓发诵咒人的神识,是人应时心能够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的事,得无疑惑。从第一劫乃至后身成佛时,生生世世不会生到一切异类众生中去,及其生到饿鬼等恶处的地方去。  十七、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若读若诵此咒,或者是芳书若写此咒或者是带在身上藏于家中,乃至以各种方式供养此咒。牛生世世不会生到贫穷下贱和不如意的地方去。以上这样做的众生,就是自己不作修福的事,十方一切诸佛也会回向所有的功德给这个人。故此,能够得到常常与诸佛同生一处,修学无量功德。譬如和恶叉同处修行,也不会影响这个诵咒人的退心,因为有咒力的加持。所以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他得戒。未精进修行者,令他精进办道。无智慧者,令他变得有智慧。不清净者,使他迅速得到清净。更加了不起的是,诵持此咒后,不持斋戒,自然会成功地持斋戒了。  十八、佛祖对阿难尊者和我们说:「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咒时,如果犯了禁戒,于未重新受时。持此咒以后,以前各种破戒的罪业,不管轻罪或是重罪,一时销灭。纵是饮酒或是食了如蒜、葱、兴渠、韭、薤等五辛之菜〔因为此五种菜生食生嗔限心,熟食生淫荡心,故佛祖制断食五辛菜〕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也不会找他的麻烦。如果持咒人身着不净破弊的衣服,用在咒力加持下如同清净一样。纵然不作坛不入道场,也不行道,诵待此咒,跟入坛行道功德是一样的。如果造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及其出佛心血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后以上的重业好像猛风吹散沙聚一样,全都灭除。  十九、如果有人从前世以来,所有一切轻重的罪障,未来得及什悔。若能读诵书写印送此咒,身上带持或是安放在家中,或是庄宅、园馆、铺内、厂内。以前那些堆积的罪业,好像热汤销雪。并且不久之后会证悟无生法忍。〔在《华严经》上说:「证到无生法忍就是入地菩萨的境界了。  二十、释迎牟尼佛又告诉阿难尊者和我们:「如果有女人,结婚很久而未能生育小孩,欲求得怀孕的话,若能至心忆念读诵此咒,或是身上带此咒,就能够生到有福德和智慧的男孩或女孩。如果要求长命者,即得长命。要求好的果报迅速圆满来临者,速得圆满。要求身体健壮、色力圆满者也都速得如愿以偿。「诵此咒之人,命终之后随自己的愿望要往生十方任何国土都可以。例如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无垢世界都任意往生。必定不会生到边地贫穷下贱的地方去更何况那些人不如人的地方去。
宣化上人:
学《楞严经》,以及听经、念经,我们都要有一种忍耐心,不要生疲厌的心。你们要知道,你看那个树是一天一天长大的,那个花是天天你去用水给它浇的,它才能开花,才能那么样地美好。我们小孩子也是一天一天教导成的、长大的,读书也是一天一天读的,所以我们学佛法,也要拿出一点时间来,天天研究佛法,来学习佛法。
你研究佛法,比你把金钱放到银行里去更有价值!对你这个法身慧命是更重要,所以不要以为世间的财那是真的。学佛法,这是出世的法财,你就在世间也可以用,出世间更少不了的;所以这个是功德法财,不可以把它看轻了!不可以马马虎虎的!天天最好在百忙之中,都能找时间来听一听经,研究研究佛法,这是最好最好的。不要说:「啊!那天天讲经都是讲那个,我听得都也没有什么意思了!」那你吃饭,天天怎么样子忙,你也要吃饭;你穿衣服,怎么样忙也要穿衣服;你睡觉,怎么样忙也要睡觉,那么这个听经也应该看得和那个穿衣服、吃饭、睡觉一样地重要,那就好了。
楞严经总论
一:总结五阴魔境
  一、五阴尽之境界——证入圆通、诸根互用、入如来地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注释:  诸根互用此即于内不隔,故六根能互用;不但互用,且每一根皆可兼具其他五根之用,此即圆通的体用无隔之境;此当圆教初住,圆通之位,体用一如,理事圆融。五阴既尽,即解六结(六根之结),越三空(我空、法空、俱空;或人空、法空、空空):一切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当此时。  菩萨金刚干慧“金刚”,即金刚三昧。“干慧”,即前所述之干慧地。以干慧地亲依金刚三昧而立,故干慧地菩萨得名为金刚。  圆明精心“圆明”,圆满明彻。“精心”,精纯无妄之妙心。此即圆通之体。  于中发化“于中”,于其中。“发化”,顿发无量德行之化。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净琉璃”,指圆明精心之体所现之相。“内含宝月”,此即密教之月轮观或阿字观之所示者。盖本经系显密合辙,从初发心之以神咒救护、中经结坛持佛心咒,乃至于干慧地得金刚名,而证圆通时即现深秘阿字观之成就境界,下文菩萨十地亦称金刚十地,在在皆示本经外显内密,显密一体并修之境。  如是乃超十信:圆瑛老法师袭《楞严正脉》之说云:“此中复超十信者,全显此经十信,乃初住(之)十心也。”按古德诸家注疏,除《正脉》外,皆无此说。又,此说亦恐与经教不甚相合,以既然初住已含十信,为何还要重复立十信位?更有进者,初住既已登入住位,为何还倒过来修十信?故此说实不通达。莫如依长水子璇法师等之说为妥。又,“超”者,藕益大师《楞严文句》云:“超字有二义,一者刹那顿证为超。二者,虽历尘劫,但以不遭枝歧,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亦名为超也。”意为:一、于刹那间(很短的时间内)一一证得,称为“超”;这是指在短时间内之“超”。二、即使在长时间内,也可以称为“超”,如纵然经过极长的时间(尘劫),但因为其中间都一直在向前进,没有走岔路、兜圈子、或走冤枉路,一路直进,也可叫作“超”。所以,所谓“一路顿超”,如藕益大师所言,“譬如利刀,一截千纸”,又如“在鹏一举九万(里),直是迅速(就这么快)”而并非‘叫废诸位“(并不是因为”顿超“,就六十阶位都可废弃不要,或就都不必修、不必成、不必经历了——而是:以其根利故(犹如利刀),一切皆修、皆历、皆成,只是其成就极为迅速而已。是故禅宗行人,莫错会经义,经为经言”一超直入“,并且又自以圆顿之利根人自居,便谓只要顿悟、顿超,便什么都不用修了;如是即错解经义。  归无所得:“无所得”,指真如本体,一真法界,本自具足,非有一法从外而得,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本性中事,故实无所得,亦无所失。  义贯: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
之“诸根”即得融通“互用”,且“从”此诸根融通“互用”、体用一如之“中”,即
“能”从三渐次位“入菩萨”之“金刚”三昧“干慧”地,“圆”满“明”彻、“精”纯无妄之妙“心”,即“于”其精心“中”能顿“发”显“化”无量智德,身心犹“如净琉璃”,且“内含宝月”,故光明通彻;“如是乃”至能从干慧地一路直“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以及一切“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逮至“等觉圆明”,而“入于如来”所证之“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
于真如本性、一真法界、本自具足、“无所得”之真如本体。  二、教令护持——令识魔相、除心垢、持神咒、摧破诸魔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盘心不迷闷。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注释:  奢摩他中于定中。
  毗婆舍那观。谓于定中修慧观。  觉明分析“觉明”智觉明了。“分析”,分明辨析。  微细魔事以此五十重阴魔,都是在定中所发生的现象,其相微细,凡夫俗眼无法觉察、了知,故称“微细魔事”(并非说这些魔事很小,称为“微细”——微细乃与粗显相对者。)  心垢洗除“心垢”,若于定中所现之境,而“生胜解者”(自以为殊胜),此即心垢。故《楞严经正脉》云:“成害虽似由魔致,魔实因心垢。”又云:“致魔虽由定,实乃由心。”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内之阴魔若消灭,则外之天魔亦摧破粉碎。  褫魄逃逝:“褫”夺、黜革,解、脱。“褫魄”即丧失魂魄。  下劣增进:“下劣”,指愿智下劣之二乘。谓此等二乘人,苦依此法门而修,亦得回小向大,而于无上菩提,上上增进。  心不迷闷:“闷”,窒,不通。心不迷、不闷,好速能开通。  未识禅那:指不能识别禅中种种差别境相。盖欲习禅,须于禅那中种种现象,事先都了知,且能分辨,静坐才不会出差错;有境界出现时,也才能觉知、才能对付。东瀛有人倡“只管打坐”,而于禅道、禅理毫不研求,这样可说是硬碰硬的“土法炼钢打坐法”,或甚而是明明有眼而不用(有经教而不看、不依),故意闭趣眼来跑步,勇气固可嘉,难免愚痴、盲修瞎练之讥。又,西人所著《禅门&&》中所载,许多“某某人开悟的实例”,多是一些西洋人,于初发心,即到东洋,依彼人所教“只管打坐”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如呕吐不止、就地打滚,乃至晕绝等);此等现象,彼书之中称为“开悟”的现象或前兆。然依本经,则知这些其实是诸小恶鬼神作弄行者的境界,或是行者自己业障现前的现象。呜呼,《楞严》不昌,众生愚迷,枉受辛勤,遭受魔事,还自以为是“开悟”,且著书立说,造大妄语(妄称开悟),误导群生。  不知说法:不知佛所说之法。  乐修三昧:谓对佛所说的法都不知道,却喜欢修三昧。当今之世,所在多有。尤其是西洋人,一提到佛法,就以为只是打坐(meditation),其他一概不知、不学。  汝恐同邪:谓你若恐怕他因为不能辨识魔境,而误入邪网,同于邪人。“同邪”,即与邪人相同。  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谓若自己的定力以及慧解不足,而不能辨魔、克服魔事;又如不识字,或学力不足,无法看经,或听经知解,致无闻慧,愚痴暗钝;如是之人,若想习禅,还是有办法令他修行不为魔所惑、所坏,即是教他一心受持大佛顶咒,依于神咒无上之威力,即令“一切诸魔所不能动”。如来最后还如是谆谆提醒,教令持咒破魔,可见此咒威神之力,实非泛泛。又,此咒称为“佛顶咒”,佛顶即是最上、最尊、最胜之法;而“陀罗尼”即总持义,误解持者,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即一切法义尽在其中。故知持大佛顶咒,即是总持一切法义,以是之故,威神无量。  一切诸魔,所不能动:以此咒常有无量金刚藏王菩萨种族,并其眷属,昼夜随侍的缘故。  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此为十方一切如来所示究竟修进菩提之法门。  最后垂范:“垂范”,垂示规范。“最后”者,盖一切法尽粹于斯,无过于此者,故名“最后”。  义贯: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自于“奢摩他”(定)“中”,行“毗婆舍那”
慧观,因此智“觉明”了、“分”明辨“析”之“微细”难觉的“魔事”现象。   若能信解奉我之所说,则当“魔境现前”
之时,“汝”便“能谙识”辨别,故能令你于诸境界生胜解之“心垢洗除”,而“不落”于凡外邪小之“邪见”,因此一切魔事皆无奈你何,由是,内之“阴魔”既“销灭”,则外之“天魔”便亦“摧”破粉“碎”,至于天魔以下之“大力鬼神”即皆丧魂“褫魄”而“逃逝”,至于“魑、魅、魍、魉”
等诸小鬼神便潜踪匿迹,“无复出生”。如是“直至”无上“菩提”,一切功德皆得具足成就,“无诸少乏”,乃至愿智“下劣”之二乘人亦能回小向大,上上“增进,于”无上“大涅盘”,其“心不迷”不“闷”(窒),速得开通。  “若诸末世愚”
痴暗“钝众生,未” 能“识”别“禅那”中种种差别境相,“不知”佛所“说”的辨魔之“法”,而却“乐修三昧,汝”
若“恐”怕彼等未能辨识魔境,误入魔网,以致“同”于“邪”妄之人,你当“一心劝”彼,“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
咒,便可“写于禅堂”中,“或带”在“身上”,则“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汝当恭”敬“钦”承“十方”一切“如来”所示之此“究竟修进”法门;此乃诸佛对于修菩提道“最后”之“垂”示规“范”。
二:总结全经
  第一节
五阴之生灭与修断  一、重问五阴除灭之顿渐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注释:  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如佛在前面所说,五阴相中,有五种妄想以为根本;色阴中之坚固妄想,受阴中之虚明妄想,想阴中之融通妄想,行阴中之幽隐妄想,以及识阴中之虚无妄想。  诣何为界:“诣”,至。“界”,界限。谓若欲破除此五阴,须破到什么界限,才已达到其边际?亦即:须修到什么地步才算完成?  作将来眼:作将来正法之眼目,而能辨识一切邪妄。  义贯:  此时“阿难即从座起”,以“闻佛”无上开“示”教“诲”,而“顶礼钦”敬“奉”承法旨,记“忆”受“持”而“无”忘“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
以“五种虚妄”之想(妄想)“为”根“本想心;我等平常” (平日)“未”曾“蒙如来微细开示” 此五种妄想为五阴根本。“又此五阴”
之破除,“为”一“并”顿然“销除”?抑“为次第”渐“尽?如是”五阴之“五重”覆盖,若欲破除,当“诣”(至)“何为界”限?(须修到什么地步,才算完成?)“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
得“清明”之“心目”,并“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
正法之“眼”目,得以辨识一切法。  二、总答五阴生灭本因:同是妄想——妄元无因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注释:  本觉圆净“留”,留滞。“生死”,界内之分段生死。谓本觉本自圆满清净,从本以来,本觉不曾留滞于生死;以本不生灭故,生死须拘它不得。  及诸尘垢“尘垢”,此指微细尘垢,亦即微细生死,也就是变易生死。易而言之,此即是界外(三界外、出世间)之有余依涅盘。合上句:本觉本自圆净,既不留滞世间生死中,亦不留滞在出世间涅盘里,生死涅盘皆拘它不得。  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有情本觉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是故一切法,如凡夫生死、圣贤涅盘,乃至无情界的虚空,皆因妄想而生起,而现为有。也就是说,一切皆以妄想故,非有而有。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斯”,这些五阴等法。“妄”,一念妄动。“发生”,发生见分、相分及一切有情、无情界。谓这些原来都是本觉的妙明精真中,一念妄动之所发生。  如演若多,迷头认影“迷头”,迷失自头。“认影”,错认镜中影像,以为镜中这头不是我本来的头,我本来头已失,是故四处狂走,觅本来头,而不知头本不失,还在原处,只是自心错乱认它不得,而成不认本头,于是轩本头不顾而去找本头。比喻众生以自心迷,即使见了自己之本觉,也不认得,且自以为本觉已失,因而到处奔走寻找本觉、求菩提,各色人等即各从不同途径去“求觉”,例如有从因缘法、或世间法、或四大、六尘、六根,乃至凡外邪小种种妄想中去求“觉”,皆是迷头觅头之暴走族,与演若达多一般失心疯狂。  妄元无因“妄”,一切妄相,包括五阴相。“元”,原来,本来。“无因”,无真因;以无真因故成妄,若有因,即非妄矣。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妄想”,妄想所生法。“立”,权立。然如来为了接引权小之机,悲智双运,而权立“因缘性”(一切法因缘生),须知这已是方便,非为实谛。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迷”,迷失,不解。迷失因缘法者,指外道。经因缘法虽为权教,然仍是甚深之理,外道之人根机浅薄,不能解了,因而以自妄心忖度,而称万法之生因,为自然而有。若主“自然而有”,等于是说没有因缘而自生。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犹”,尚,尚且。“实”,实在,实际上。就连虚空这一样东西,就是自然本来而有,尚且实在是由幻妄所生。  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因缘”,权小之法。“自然”,外道之法。是故权小之因缘法,以及外道之自然所生,皆是众生妄心计度故现有。  知妄所起,说妄因缘“妄”,妄想。“妄因缘”,妄想生起之因缘。谓若我们真能知道妄想所起之处(知道妄想在哪里出生的),便可说妄想是由因缘所生。  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但如果妄想连自体都无(妄想本无),则所谓妄想生起的“因缘”,则更加是没有的。换言之,亦即:连妄想本身都没有了,哪里妄想生起之因缘?或:妄想本身既无,其因缘性岂非妄上加妄,依妄起妄?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谓连内教权小的因缘都不离妄想,更何况外道连因缘法都不能了知,而妄推一切法无因,自然而生者?  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五阴生起的根本之因,同是妄想;此是总相。而五阴各有不同之妄想为其各别生因,如色阴为坚固妄想、受阴为虚明妄想等,详如下述。  义贯:  “佛告阿难:精”
纯至“真”、奥“妙明”彻之“本觉”,本自“圆”满清“净”,从本以来“非”曾“留”滞于界内之分段“死生及”界外“诸”微细“尘垢”之有余涅盘;是故一切生死、涅盘,“乃至”无情界之“虚空,皆因”
自心“妄想之所生起。斯” 五阴等法“元”是“本觉,妙明精真”
中,一念“妄”动“以发生”见分、相分,一切有情,及“诸器世间。如演若多”,不了唯心,“迷”失本“头”错“认”镜中“影”像而狂走四方,追求本头。  一切“妄”相从妄而生,“元无”真“因”(以其因妄,故其体亦妄),然而如来大悲大智,为化权小,“于妄想”所生法“中”,权“立因缘性”,此已是方便,非是实谛,更何况外道“迷因缘”法“者”,拨无因果,而“称”五阴“为自然”性?即使连“彼虚空”之“性”,照凡夫看,应是自然、本来而有,“犹”(尚且)“实”在是由“幻”妄所“生”;是故,权小之“因缘”生、以及外道之“自然”生论,“皆是众生”以虚“妄心计度”而有,非有而现有。  “阿难”,你若真能“知妄”想“所起”之处,你便可宣“说妄”想生起之“因缘”;但“若妄”想“元”来都“无”自体(连自体都是虚妄),则任何阐“说妄”想生起之“因缘”,实“元无所有。何况”
外道人连因缘法都
“不”能了“知”,而妄“推”度妄想之生起为“自然”而无因“者”,则更是虚妄。  “是故如来”今“与汝”阐“发明”示“五阴”根“本”之生“因”虽有坚固、虚明等五种差别,但它们“同是妄想”。  三、别答五阴根本生因  (1)色阴之生因——坚固之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注释: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先”,最先。“父母想”,父母之欲爱妄想。  汝心非想若你的中阴身没有欲爱之想。  传命传续命根。  汝体必非虚妄通伦“体”,身体。“通伦”,通为一伦,即同一类。谓你的身体是实体。并不是想像的(虚妄的);实在的身体与虚妄的妄想,一实一虚,必定是不同类的。  口水如何因谈醋出“身体是实际的东西,口水亦是实际之物,为何实际的口水,会由于并不存在的谈醋之想而流出来呢?故知虚妄的妄想,确能出生实物;因此可知,实存在的色阴,也是由虚妄的妄想而生。  坚固坚实牢固。谓此身被心取著,其力甚强,坚固而不可分解。  义贯:  阿难,“汝”之形“体”,最“先因”是从你自己以及“父母”之欲爱妄“想”而“生”,若“汝”中阴之“心”中,“非”有欲爱之“想,则不能来想中传”
续“命”根。  “如我先”前(于想阴章中)“言”:只是“心想醋味”便能令“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然而那“悬崖”实“不有,醋物”
亦“未来”到目前,而且“汝”现前之身“体”(色身)“必非”(一定不是)与并无实际存在的“虚妄”之物“通”为一
“伦”(一实一虚,必非同类);并且“口水”亦是实际有的,“如何”会只“因谈醋”之妄想便流“出”呢?   “是故当知,汝现”
前的“色身”(色阴)当体便“名为坚”实牢“固”的“第一妄想”。  (2)受阴之生因——虚明之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注释:  临高想心谓光是听到在悬崖边缘临高而下望,并夫实际到悬崖;光是这样凭空的思虑想像之心。  由因受生“受”,受阴。由想心为因,故受阴生起。  能动色体能触动色阴之形体,令真受酸涩之妄境。  顺益违损“顺益”,顺之则益,即得乐受;故乐受称之为“益”。“违损”,违之则损,即得苦受;故苦受名之为“损”。  二现驱驰“二”,苦乐二受。“驱驰”,驱驰自心。  虚明:体虽虚妄却如有所明;以受阴无体,乃虚有所明。“明”者,明白,明知。亦即明明觉得自己心中有某种感受,然而一旦深究起来,则发觉这感受却又很空虚,并不实在,故说受是虚明。  义贯:  “即此”经中“所说”,光是听至悬崖“临高”这句话,因而凭空虚“想”之妄想“心”,便“能令汝”之“形”体(足心)“真”正地感“受”到有“酸涩”之感,这是“由”于以想心为“因”,便得令“受”阴“生”起,以致“能”触“动色体”真正产生酸涩之妄受,是故须知“汝今现前”
身中,“顺”之则得“益”之乐受,“违”之则得“损”之苦受,此苦乐“二”受显“现”有“驱驰”自心乃至形体之功能,是故受阴“名为虚”妄却仿如有所“明”的“第二妄想”。  (3)想阴之生因——融通之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注释:  使汝色身“使”,役使。  身非念伦“伦”,类。身与念非同一类;因为身是色法,念是心法,故不同类。  种种取像根尘相对时,想阴亦现可取种种境像;乃至虽然根尘不偶(根不对境,亦即当前并无尘境现前),种种尘境只是自心所现时,在此情况下,想阴也会现出能缘取这些自心所现之种种相。  心生形取心中虽只是想生,而却能以形体去取相。  与念相应如是身形如何与心念相应,而共造一事?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想阴于醒时即是想心,而在睡时则现为种种梦境。  融通可知想阴能够融通五根及前五识,因此它在色心二法之间,皆得无碍,而且不论睡时醒时,亦皆能作业不息。  义贯:  阿难,“由汝”想阴(第六意识)之想“念”思“虑”,便得役“使汝”现前之“色身”,然而“身”是色法,本“非”与“念”(心法)同“伦”(同一类);身既非念类,照理即不应随念而动,但“汝身”今以“何因”缘故,辄“随”心“念”之“所使”而动?又“种种取像”之举,“心”只是有想“生”却能继之以“形”去撷“取”诸相,如是身形又如何“与”心“念相应”。而共造一事?  想阴于醒“寤”时“即”是“想心”,而于睡“寐”中即现“为诸梦,则汝”
之“想念”从来不息,于寤于寐,皆会“摇动”你的“妄情”,是故想阴“名为”能够“融通”六根与六识的“第三妄想”。  (4)行阴之生因——幽隐之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注释:  化理不住:“化理”,迁化之理,指行阴。此谓行阴迁化之理,念念不住。  运运密移“运运”,运行与运动。“密移”,秘密推移。  曾无觉悟“曾”,乃,却。谓自古至今却无一凡人能觉悟到此行阴的密移之相,盖此乃圣人所证之境界,非凡夫能知能受。  此若非汝“此”,指行阴。“汝”,指汝心。谓此行阴若不是你的心的话。  云何体迁“体”,身体。“迁”,变迁。此谓,那么为何你的身体竟会随着它而变迁呢?  如必是真“真”,真汝心。谓如果说此行阴真正是你的心的一部分。  则汝诸行那么你现前的行阴相。  幽隐其生灭相,十分幽深隐微,甚难觉察。  义贯:  行阴迁“化”之“理”念念“不住”,其生住异灭四相之“运”行与“运”动乃如秘“密”一般而推“移”;如人在少壮时,“甲”之“长、发”之“生”;如年老时,“气”渐“销、容”渐“皱”。“是谁使之然的呢?殆行阴之所为也。此诸相之生住异灭日夜”
互“相”嬗“代”(天天都在不断轮流发生),然而从古至今“曾无”一凡人能“觉悟”之。   “阿难,此”
迁流不息之行阴“若”果“非汝”心,“云何”汝之身“体”竟会随之而变“迁”呢?(可见此行阴并非不是你的真心。)然而“如”果此行阴“必是真”汝心,那么“汝”云“何”于一生中,念念皆从“无觉”知?(可见此行阴非即汝之真心。如此,是汝真心,或非治理真心,两者皆不可定;行阴之体既无有定实,即可知行阴本自虚妄。)“则汝”现前“诸行”阴相“念念”迁流“不停”,且其生灭相幽深隐微,是故行阴“名为幽隐”
之“第四妄想”。  (5)识阴之生因——罔象之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妄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注释:
  又汝精明“精明”,精纯妙明,指第八识。  湛不摇处湛然不动摇之处。  名恒常者“者”,语尾助词,表假定。谓如果即称这就是恒常不变性之本体的话。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对众生身而言,则不出于见、闻、觉、知分别之用;可见此实为“六和合”,并非恒常如一的“一精明”。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精真”,一精无杂,真实不虚妄。谓若此实是一精真实之体,则不应该会串习种种染妄。  奇物奇异之物。  忆妄俱无连忆忘都没有;谓虽没有专门去记住它,也没有故意去忘掉它。  前异先前所见之异物。  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其记忆却又能浮现,宛然如昔,就象从来没有忘失过一般。此为由前六识熏习之习,熏成种子,纳在八识田中。《楞严经正脉》云:“理实(依理而言)此识尚能忆持多劫(中)无量种习,而令之)次第成熟,岂止(忆持)现生之多年乎?”
  有何筹算“筹算”,筹量计算。有何可筹量计算的?也就是说:记忆储藏的能力是没办法去计算的;例如此心中到底能忆持多少年,或多少事。  非是无流不是没有流动。  若非想元“想元”,妄想之根元。谓此识阴若非前四阴的妄想根元。  宁受妄习“宁”,怎么。谓识阴怎么会受前七识之妄习所熏?故可知第八识本身亦有极细的妄想性;因此唯识学上称第八识为“真妄和合”。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然此第八识极微细妄想性之消灭,若非你的六根(身心),已经达到能开合互用、体用圆通的地步,故能化“六和合”复归于“一精明”之境。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这妄想就没有能消灭的一天。《楞严经正脉》云:“五阴始从妄想而生,虽(现)有而恒无;终依(颠)倒(妄)计而住,(因此变成)虽(实)无(而)恒有,(即)所谓‘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是故(若)二计不亡,则阴牢不可破矣。”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现在”,现前存在的。“见闻觉知”,此系含尝与嗅在内,共为六精。  中串习几“串”,贯、惯。“几”,微,微细。其中除了串心微细之妄想外。  则湛了内罔象虚无“湛了”,湛然明彻之体。“罔象”,无像、无相。谓则于此湛然明了之体内,只是罔象虚无,若无不无,似有非有;因此这第八识之体,凡夫便计之为命根,外道即认作是涅盘之体。  义贯:  阿难,“又汝”识阴之“精”纯妙“明、湛”然“不”动“摇处”,汝若“名”此即为“恒常”不变之性“者,于”众生“身”而言,则“不”超“出见、闻、觉、知”
等分别之用,故知此识阴实为六和合,而非一精明,以“若”彼“实”是“精”一无杂、“真”实不虚者,则它必“不容”串“习”种种染“妄”(譬如纯金不应混杂泥沙)。以“何因”缘“汝等”若“曾于昔年睹一奇”
异之“物”,虽“经历”深“年岁”久,连“忆妄俱无”,你“于后”来“忽然覆睹”先“前”所见“异”物,却又能令“记忆”浮现,“宛然”如昔,“曾不遗失?则”
可知,“此”八识“精了”于其“湛”然“不摇”之体“中”,系“念念受”六识之见、闻、觉、知及七识所
“熏”,无有停息,其数无计,“有何”可“筹”量计“算”的?   “阿难,当知,此”
第八识“湛”然不摇者,并“非真”常不可动摇之性;“如”深沉“急流”之河“水,望”之“如恬静”,正因其“流急”而深故“不见”其动,“非是”真“无流”动;此识阴“若非”前四阴妄“想”之根“元,宁”(怎么会)“受”前七识之“妄习”所熏?故可知第八只亦有极微细之妄想性。  然此极微细妄想必之消灭,若“非汝”之身心“六根”已达到“互用开合”,体用圆通,化六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无量寿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