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是法华经吗净土经典吗?

大安法师:净土宗与华严宗的内在关联
来源:腾讯视频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同修,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的这个因缘是腾讯佛学《华严讲堂》几位同仁来东林寺,希望本人做个讲座。本人也是非常惭愧,做佛学讲座感觉到自己的学问非常荒疏。刚刚才佛七结束,前两天还在大佛那边,还得处理一些事情,也没有什么时间来做一些准备。但想到腾讯佛学也是发大心,希望给我们国家、社会提升文化素养,弘扬传统国学,儒道释三家都有讲堂,这都是值得随喜赞叹的。这个讲堂既然称为“华严讲堂”,我就想这个讲座又在东林寺——净土宗的祖庭来讲,所以我就选了一个题目《净土宗与华严宗的内在关联》。当然这个题目一选下来,本人也很忐忑,这个题目非常宏大,这不是一般的学历水平所能把握的,尤其是本人对这两宗都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有这么一个因缘,就跟大家交流一下一些肤浅的体会。这个问题想分三个方面来说一下,第一是要了解净土宗与华严宗的内涵;第二,要了解净土宗与华严宗在义理境界上的耦合对应问题;第三是要了解《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给我们的启示。净土宗与华严宗的内涵那先看第一个问题,净土宗与华严宗的内涵。净土宗及其依据经典首先看净土宗。净土如果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可能就不仅仅是谈极乐世界的问题了。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净土,有无量无边的诸佛住持,那众生跟哪个净土有好乐(音),有因缘,它都是求往生的对境。就我们这一期释迦牟尼佛的应化所介绍的净土法门来说,基本上狭义的理解就是特指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法门,称为“千经共指,万论同宣,往圣先贤一起趋向”。所以我们谈净土宗就带有着很明显的极乐净土的色彩。净土宗根本所依的经典是净土五经,净土五经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在隋唐之际主要是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原来就称为净土三经。到了清末的时候,有一位魏承贯居士,又叫魏源,是我们近代的一个启蒙思想家,他晚年也学佛,对净土法门还一往情深,是他发现《普贤行愿品》跟净土法门的深刻的关联,就把《普贤行愿品》列为净土根本经典之一,就形成了净土四经的格局。所以在清末杨仁山流通的经典当中,就有木刻的《净土四经》的版本,这些选择也是得到了教内外修净土宗的祖师大德们的认同。到了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又把《楞严经》中的二十五圆通,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列为净土根本经典之一,所以就形成了净土五经的格局。在1932年还是1933年,印祖就专门倡印了《净土五经》,目前我们所流通的五经就是印祖亲自手订的。净土宗的这种教理体系主要是根据这五经的原理延伸出来的。再加上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有时候就叫五经一论,所以谈净土宗的理论架构主要是这五经一论,作为权威的依据。再加上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以及其他的净宗大德的著述构成的一个理论体系,就称为净土宗。净土宗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非常特别,称为教内真传,无问自说,而且贯穿佛一代时教五时说法的始终。无论是最先说的《华严经》乃至于最后的法华涅槃时都宣说净土法门,集中宣说是在方等时,这就是一代时教处处时时宣说。而天台家分为五时说法,有别五时,通五时,净土法门是通五时都在说的。那这个为什么通五时都在说?因为净土法门是大乘十方三世诸佛,度化众生出离轮回生死之本怀的一个简易而究竟的法门。这个法门是以信作为方便契入的,你只要有信心发愿执持名号,就能够当生了生脱死,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鞞跋致不退转的位,得佛力加持,很快就能断烦恼,开智慧,圆成大乘的佛果。这个法门是圆顿之教。圆教有一个特点,就是大不可思议,不是我们业力凡夫的境界,这个法门全体建立在佛的果德的层面,那佛的果德智慧是业力凡夫很难认知的,所以就很难产生信心。所以净土一法就成为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既然难信,也是不可思议,众生也梦不到,提问不出来,所以佛讲净土经典有一个特点,叫无问自说。不待弟子们来问,佛见弟子们的根机、福德智慧成熟,堪能信受这个法门,就不失时机地赶紧宣说,这叫随自意说。如果弟子有问来说的经典,叫做随他意来说。净土法门的这种超越性就决定了这类的经典是无问自说的。所以净土法门展开的大乘的圆顿的大不可思议的,佛地果觉的这种境界和义理。所以在中国的大乘佛法当中,净土宗是最具有超越意向的,也最具有信仰情怀的,也最能得真实大利的,也最方便来修行的。但是却是最难信的一个法门。所以先大家了解一下净土宗大概是这个意思,要展开就很多了,先把握一下它一些基本的特质。华严宗的发展历程及内涵然后再看《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叫《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迦叶菩提树下夜睹启明星悟道之后,在菩提树下即尔入定了三七日,首先为三界外的菩萨大士,就是菩萨摩诃萨,称性宣说的佛智证的境界。既然是为界外大士乘性而说,就不是我们地球众生所能够听闻到的,所以类似于我们地球的最精英的人物,舍利弗、大目犍连也是对着这部《华严经》如聋似哑,所以这部经典所展开的境界非常的高远,它开出的六品十一卷经,就展开毗卢遮那的境界了。那个境界,一宣释出来,我想在座的诸位都读过《华严经》,有一种很深刻的感受就是读《华严经》感觉到,我们的想象力是很贫乏的,一看那种十不可说不可说的香水海,十不可说不可说的微尘数的世界种,一一世界种又有二十层世界,每一层世界又有多少层世界……那真是眼花缭乱的。包括它的数目,阿僧祇品那是佛菩萨的数量。所以展开的意境非常的辽阔,义理非常的深邃。本来这部经,我们地球的业力凡夫是没有福报听闻到这部经的,这得感谢龙树菩萨。在声闻教他是没有接触到这部经的,这部经来到我们世间是佛灭度后600年前后,龙树菩萨到龙宫里面。这个龙树菩萨到龙宫去也是一个因缘,龙树菩萨早年是修外道的,也很调皮捣蛋,弄那些法术,结果还跟国王去开玩笑,差点把命都丢了,所以他就感觉到欲望之苦,顿然出家。由于这个龙树菩萨智慧太高深了,他很快把阎浮提所有的经书都读遍了,读遍了以后都通达,于是他就觉得自己独步阎浮,没有比他更高的了,是不是就想到可以做一个教主,自己创立一个宗教?龙宫有一位菩萨示现,叫大龙菩萨,怜悯这个龙树菩萨可能这种傲慢会走向邪知邪见,自误误他,怜悯他故,就把他接到龙宫里去,他不是很傲慢吗,认为自己所有的真理、所有的经典他都了达吗?大龙菩萨就把龙宫的所有的藏经的地方打开,这一看,龙树菩萨就惊呆了,那经书太多了,无量无边。其中就这部《华严经》都有三本,三种本子,大品的《华严经》份量有多少呢?是那个偈,一偈有四句,有十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偈,那个偈颂都是算不清楚,一下子他就谦卑下来了;中品的《华严经》也是有49万6600偈,也是很广大的;只是下品的《华严经》10万偈四十八品。于是他就感觉到下品的《华严经》阎浮提众生大概对于上根利智还能够接受,所以就诵出下本的《华严经》。那《华严经》在我们中国流通的历史,最初是东晋的佛驮跋陀罗尊者翻译的60卷晋译《华严经》。涉及这个跟东林寺有关系了,这个梵本的《华严经》还是慧远大师派弟子支法领去葱岭西域国求来的,以后就由佛驮跋陀罗尊者是来过东林寺,他是在长安,跟长安的僧团,有些不愉快的经历,说来话长,反正就离开了长安。(17分钟)慧远大师欢迎他来到东林寺,那佛驮跋陀罗尊者带着40多个弟子来到东林寺,所以慧远大师请他到译经台翻译经典。在这里呆了几年以后,到了江陵的道场寺继续翻译经典,他的《华严经》是在道场寺翻译的,而不是在东林寺翻译的。以后就有唐代的实叉难陀翻译八十卷《华严经》,60年之后,在由般若三藏翻译四十卷《华严》,四十卷《华严》就是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入法界品》最后的一卷就是普贤十大愿王《普贤行愿品》。这是八十卷《华严经》没有的,就把这一卷经就附在八十卷的《华严经》上,就形成了八十一卷的《华严经》的格局。那么这八十一卷号称比较完备了,但是它也只有四万五千偈,还不到小本的全本的一半,三十九品,八十一卷。现在我们谈《华严经》,就是以这部《华严经》作为根本经典。有两部重要的注疏,一个是清凉国师,这是华严宗第四代祖师《华严疏钞》,当然前面的智俨大师也有《华严经搜玄记》,那是对晋本的《华严经》的注解。但对于八十卷的《华严经》,一个是清凉国师的疏钞,一个是李长者李通玄长者的《华严合论》。一般研究《华严经》,这两部注疏是重要的依据。再加上华严宗有五代祖师,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大师,三祖法藏大师,四祖清凉澄观大师,五祖宗密大师,他们对《华严经》都有注疏。就这样建立一套体系,尤其是初祖杜顺大师,他虽然著述不多,但是《华严经》主要的理论体系是杜顺大师提供出来的,他的《五教止观》《法界观(门)》,以后的祖师都是在这个框架当中去发扬光大的。那清凉国师是可以作为集大成者。所以《华严经》所展开的境界,它是非常深邃,毗卢遮那境界展开之后,又展开了菩萨修因证果的41个阶梯。最后是《离世间品》,还有《入法界品》,《入法界品》是善财童子一生成佛的历程,就是五十三参。这个《华严经》属于大乘的圆顿之教,所以全圆了,还不是一般的圆。讲圆教是以两部经典为特点,一个是《华严经》,一个是《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称为全圆,《法华经》称为纯圆。那这个《华严经》在整个一代时教的地位非常崇高,《华严经》称为众经之王,展开的无量的法门,一切大小乘经卷都是《华严经》的眷属,一切大小经典的义理归宿,结穴归根都汇归到《华严经》。那《华严经》展开的也就是大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毗卢遮那以他无量的因缘,无量的愿力所展开的华藏世界海的这么一个义理境界,所以我们能读到《华严经》,这是我们众生很大的福报。经典当中说,这部经典不落于其他的众生之手,唯有最上大心凡夫,就是虽然你是没有断烦恼,是凡夫,但是你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这种众生,才能够接触到这部经典,才能够信受这部经典。这部圆顿的经典文句义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看《华严经》它有不可思议的境界,翻译经典的时候,都有各种瑞相。佛驮跋陀罗尊者翻译晋译《华严经》的时候,水池里面就出两个童子来给他添香打扫,翻译完了青衣童子不见了,可能这部经典是从龙宫里面出来的,龙王觉得你要翻译这部经典,他也要关照关照一下。清凉国师著《疏钞》的时候,那都有瑞相,莲池里面长出很多的莲花。实叉难陀翻译八十经卷《华严经》的时候,地都在震动,天雨甘露。李长者(李通玄)在做《华严合论》的时候,有两个很美丽的天女来给他接水做饭,等他《合论》做完了,这两个少女就不见了。所以《华严经》是很不得了,当时西域一个三藏法师到了五台山,听到有一个寺院诵经,就问诵什么经,有人说这是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听了都很吃惊,他说这部经还到了震旦国,这不可思议。说这部经的功德,就是你诵了这部经的手,去洗手的那个水沾到地上,那个虫沾到了这个水都能升到天上去,有这么大的功德。《华严经》也很难相信,为什么要大心凡夫看了他能相信?华严宗所展开的义理,从一真法界到四法界,到十玄门,到六相,这是一个很完备的理论体系了。所以我们读《华严经》,也许我们不一定完全把握,但是我们去读诵,去接触这些概念,去展开一些观想,这部经又称法界宗,它要做法界观的。确实我们自古以来有些华严宗的行人修法界观是有成功的,那华藏世界海就现前。净土宗与华严宗的关联第二个问题,我们谈一谈净土宗和华严宗,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刚才通过内涵的介绍,我们就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这两部经典都是大乘圆顿之教,都是展开的佛的果地上的境界,也同样是大不可思议的境界。它们有一种内在的同质,就是同性质的关联。这个同性质的关联来自什么呢?有一个概念叫法界缘起,谈缘起问题就是谈我们事相上所展开的一切境界。它的源头是什么,种子是什么?一心具足十法界,而这十法界是哪个法界跟我们相应,我们安立在哪个法界,这是谈缘起的问题。如果是同它的理性来看,它是性空的,实相的,法性的。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它是谈法界的体性的,不立一尘,不立一于法的。但心生灭门就要谈缘起。谈这个缘起我们就来看佛的一代时教,它的藏通别圆,这种叫法的施设是跟缘起有关系的,比如说声闻教,它是从哪里入手呢?在四圣谛里面有苦集灭道,你修声闻教的时候要谈苦谛,要让你有深刻的厌离心,三苦、八苦、无量苦,所以四圣谛首先谈苦谛。但是对于缘觉的这种根性的人来说是要谈集谛,集谛是谈烦恼问题,认知烦恼的环环相扣的关系,所以十二因缘首先要谈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的一种关系。所以声闻教它是从集谛入手。那菩萨教呢?它是从道谛入手。道谛就要谈修六度万行。那这个一乘法,圆教要从灭谛下手,灭就是集灭,就是涅槃,涅槃就是谈常乐我净,谈它的体、相、用。我们这个世间叫五浊恶世的秽土,我们的缘起是叫染法缘起,是我们污染的阿赖耶识的种子所缘起的我们的身心,我们的外部环境。由于我们的业识的心就很染污,所以我们感知的就是秽土。而在这个阿赖耶识缘起的这样的世界当中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是无常的,是痛苦的。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当中,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层面的话,绝对的层面的话,那我们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基本上可以这样说。但是大乘佛法在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具有佛性,《华严经》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便得现前。”这就单刀直入,指点我们一切众生烦恼的心里面,业识的心里面,具有如来藏性,如来藏性也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法界,也就是法性,但是它重重的掩盖在我们的烦恼执着的底层。好,我们想,我们有这个法性,有这个一真法界,但诸多的菩萨修行就把这个法性、这个法界证到了,由这个法界缘起了佛法界的全体的庄严,这就是《华严经》毗卢遮那华藏世界海的无尽的庄严,也就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穷微极妙的庄严。所以从缘起的这个特点上,净土宗和华严宗是相同的。正因为它是法界的缘起,或者是叫净法的缘起,或者是如来藏的缘起,或者叫一真法界的缘起,它跟我们的这种染法的缘起就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我们就觉得很难信。那就这样的法界缘起的里面,这是谈它的总的原理,然后分开说,这个法界又分四种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那前面三种法界,一切通途的佛教都能够涉及到,唯有第四种法界叫事事无碍法界,是为《华严经》所独具。正因为独具,所以《华严经》称为别教一乘,这个别教不是藏通别圆的“别”,它是区别一切其他的经典的那种特别的那个“别”。是事事无碍法界为华严所独具,这个“别”,这叫别教一乘。那事事无碍的法界就是华藏世界海的本质的境界,也是讲华藏奥藏的这种体现。是圆教佛的最高最圆满、最深邃的境界。那这个境界,事事无碍境界,又能够展开为十玄、六相。十玄门,谈起十玄门这是由华严宗的第二代大师智俨大师首先建立的。但这建立又有它的不可思议的缘起,说智俨大师是好研《华严经》,一心修行《华严经》,有一天呢,遇到一个很奇特的僧人,就对他说,对智俨大师说,说你要了解华严,就是一乘法界宗,他把这个华严称为法界宗,你就要了解六相,这六相是在《十地品》里面出现的,《十地品》就是谈到欢喜地,欢喜地菩萨要发十种大愿,第四大愿的时候就涉及到一个菩萨修般若波罗蜜要有这六相概念,下面会谈到这个。十玄门智俨大师提到,清凉国师来完备。十玄门下面我们谈十玄门,十玄门要谈起来非常的丰富深邃。先跟大家讲一个,把这个题目念一下。第一玄门,同时具足相应门。这是指它是从法性来看,同时态具足,就是你一个局部具足全局,一法具足一切法,而且这样的法与法之间相应同构,所以用一个比喻叫海水一滴具百川味,大海的一滴水能够具足百千万的江河湖泊的水味。第二是广狭自在无碍门。指超越空间的自在,你就等于一面镜子能够照很远的影子,很远的东西。这是从空间来说。一个狭小的空间可以包容无量的空间。第三是一多相容不同门。一和多是数量的概念,数量可以相即相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用了一个比喻是“一室千灯,光光互摄”,在这一间房间里有很多的灯,那一盏灯跟其他所有灯,光和光互相摄,这么多灯,相容,不排斥。但同时一盏灯又有它的个性化,你熄了一盏灯光亮就会暗一点,这是光光互摄。第四是诸法相即自在门。诸法就包括一切法,色法,心法,圣贤法,凡夫法,在我们现象界,我们都是能所对待,法和法之间常常会对立的,会矛盾的,会摩擦的,但是在超越对待的事事无碍的法界当中,法和法之间是可以相入相即,圆融自在的。比如说一月当空,千江影现,一个月亮一法,它能够入到所有的水中。它相即,它不拒绝,它自在。第五是秘密隐显俱成门。秘密就是隐下去的情况,还有显出的情况,任何一种法都是隐和显的交退,所以他用了一个比喻就是,你看秋天的那个弯月,半弦月,那个无论是上弦还是下弦,本身月亮就在那里,由于天体运动,有一半被遮了,有一半是明的,有一半是暗的,那个明的地方说明它是显了,但是那个显的当下,隐的东西还在那个地方。有时候我们把这个隐显也作为一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有隐显的关系,当人法界显出来的时候,九法界就隐下去,当佛法界显出来的时候,其他的九个法界就隐下去。第六是微细相容安立门。就是法与法微细的东西能够相容,比如说须弥纳芥子,小的东西容到大的东西可以理解,但是同时有一句话是芥子纳须弥,微细的一个芥子可以容纳须弥山,芥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但是它能够相容,它能够安立。这是我们逻辑思维想不通的。第七就是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网是讲重重无尽,无量的摩尼珠,一颗珠子显现其他珠子的信息,含摄其他珠子的光影,又摄在另外一个珠子,从每一个珠子都能看到它重重无尽的景象。这个有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清凉国师为武则天讲十玄门的时候,武则天对这个就很难理解,于是清凉国师就用了一个实验,他是布置了一个什么场景呢?四维上下,十面都立了镜子,十面镜子,中间放一尊佛像,佛像前放一盏油灯,当这个油灯点亮的时候,在这十个方面来看,佛像都重重无尽。这么一点境界,这是我们在宜兴的一个寺院,那位老和尚搞了那么一个房间,我们也到里面体验了一下,他搞了很多的镜子,一看还真的站在那里,好多好多的自己,重重无尽。第八是托事显法生解门。借托一种事相,显现法性,让你开悟,所以它叫立像竖臂,触目皆道。第九是十世隔法异成门。这是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一世又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三得九,九世,九世就在现前一念,当下,这叫十世。十世圆容在一念,但是过去、现在、未来又有它的差别性,这就隔法。那这个时间的概念它是心不相应行法,一夕之梦,豪享百年,你可能很短暂的做一个梦,你把100年的人生都给它过完了。第十是主伴园明具德门。任何一些法聚在一起,一定是以一法为主,其他的法为伴,就好像北斗星,北辰所居,众星拱之。这里展开的境界都有《华严经》经文很详细的诠释。这是说《华严经》所独具。好,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十玄门,净土法门展现无余。当然时间关系,我们可能不能一一玄门说。我们就选两个玄门说,就说第一个,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具足相应门,比如说当他缘起一法的时候,刚才讲法界缘起,又可以说是称性缘起,称性缘起的时候,它是同时起来的。比如说我们描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有七宝树,有八功德水,重重罗网,重重栏楯,种种楼阁,种种宝台,我们可以描述很多,这个是怎么出来的?这就是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由这个愿开始落实到他行持当中,叫六度万行,六度万行的指向就是圆满这个大愿。当法藏菩萨经无央数劫圆满这个大愿的时候,他就法而自然地成为阿弥陀佛。那圆满大愿的时候,大愿的那个四十八大愿的信息,就等于是设计图,一个高明的建筑师先要搞设计,这个设计用到五大劫的时间。这个设计很重要哦,我们现在世间也很强调设计,阿弥陀佛因地首先要设计好,他设计首先要考察他方世界好的一面,并且考察他方世界秽土残缺的一面,然后他的设计有一个主题,他设计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要安立九法界众生,在这里断烦恼,快速成佛。所以这么一个目的是他的大慈悲心的一种展开,也是他大菩提心的一种法尔自然的一种主题。他是根据这么一个主题来进行了五大劫的设计,这个设计都是围绕着令众生快速往生、快速成佛的目标设计的,设计好了,这个蓝图怎么能够让它在现实层面、在缘起层面显现出来,那又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设计就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你实施的过程也是艰巨的过程。虽然艰巨,所以它是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他设计好了之后,他动经无量劫,示现种种身份,他就是这么一个念头,要把四十八大愿体现出来、彰显出来、实施出来,这个实施就是巨大的菩提动力,让这位法藏菩萨在每一世的生命当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等到最后福德智慧圆满的时候,大愿成就了,这位法藏菩萨自然成为阿弥陀佛了,就在自然成为阿弥陀佛当下,四十八大愿全都起来了。比如说这个七宝树,那菩提树是四百万里,那个高度,连那个枝叶都有二十万里,那这是什么概念呢?这个可不是说下一个种子,慢慢的让它破土而出慢慢长高,它不是这样的。一起同时起,就是天眼通看那种庄严看不尽的庄严,是同时起来的。那这样的一个生起的原理跟华藏世界是惊人的一致。我们看《华严经》,就讲华藏世界海就是毗卢遮那如来动经无央数劫,以无量的因缘、无量的愿力、无量的行持出来的华藏世界。同时具足,这个具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法具足一切法,什么叫一法具足一切法呢?这就有圆顿的意思在里面了。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一个水这是一法,这个水里面就是整个的法界。一个音声是一法,这个音声具足所有的音声这样的美妙。阿弥陀佛是一法,阿弥陀佛就是法界藏身,你见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那你看这棵树是一法,这个树就是整个的法界。南无阿弥陀佛是一法,这个法也具足一切法。你只要理解了一法具足一切法,你就不会说我念阿弥陀佛够吗?是不是还担心有点不圆满?要知道圆顿的佛教是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都包含在里面了,这就类似于一滴海水具足所有水的信息在里面了,全息。那它既然是同时具足,它还有一个什么概念?同时,同时它就是一种超越一种渐教的修因证果的这样一个过程。它在一个超越层面,它就是因果同时,叫因该果海,果彻因缘,因果同时,因果不二。这些我们有的时候听的是觉得一头雾水,但《华严经·十住品》里面,谈初住,就有一句话:“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你初发菩提心,即就是当下,即就是同时,你就是具有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所有的功德,你当下就成佛。这个李长者说他对《华严合论》重大的贡献,就是他对这个理念有一个非常深入、非常透彻的阐述。初发心时即成正觉,没有次第。那我们看《无量寿经》就有一句话,“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无上菩提。”这谈什么呢?他没有谈任何的修持,只要你闻到阿弥陀佛名号,能产生信心和欢喜之心,乃至有一念的这样的信心、欢喜,这一念信心欢喜无量无边,你把这一念的信心功德回向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用“即得往生”,即就是同时,就是具足你往生所有的功德。那《观经(观无量寿经)》讲圆顿的圆满的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只要三心发出来,即得往生。所以你看我们理解信心一念的功德就不可思议,我们在通途教里很难相信,你这一念的功德你就能往生。我们怎么想,哪儿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你又没有修行,你又没有断烦恼,你又没积功累德,你又没有怎么样,那怎么能往生呢?但是不要和佛抬杠,经典就是这么说的,它难信也就是难信在这儿,因为它是圆教,圆教它是属于事事无碍的法界,你只要深刻理解同时具足相应门。我们再来回到“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无上菩提”,好像就有点感觉了,就有点契入了。有时候我们很多信众说,你在这里至心念佛一生,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上就有一朵莲花,这朵莲花就是你的莲花。他也觉得不可思议。有时候我们想想,你在这里念佛号,至心念声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反应了,就有回应了,为什么有回应?这就是一念的功德,因为他一法具足一切法,因为它是一个称性缘起。你在念佛的当下,你信愿念佛,你就具足着往生的功德,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就相应有你一朵莲花,它也属于同时具足相应门的范围。所以这是不是听过就不容易。它不是逻辑思维的范围,也不是通途佛法修行证果的范围,它是把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完全的袒露给我们,恩赐给我们,以果地做因地心的这么一种状态。再来看,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很具有净土宗的特点。托事,借托这个事相,不是动不动就谈理的,一谈理性,它就有点消解在空性里面。那谈事相,他就谈妙有,建立这个事相,里面就包含着它的理性。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是一个殊胜的修道的地方,就在于它具足着这一个玄门的功德,而且把这个玄门完全的展开了它的不可思议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看到所有的事相,我们都能体会到那个法性,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德。比如说,讲阿弥陀佛的菩提树,菩提树是一个事相,但是这个菩提树不是简单的遮荫的一种物象的东西,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它是具有法性的,它是代表着一个菩萨修因证果的全过程的。它的树根是要有大悲心为树根的,它的树干是要有智慧来做树干的。他的枝叶是要以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作为它的枝条的。那个叶子是以禅定作为叶子的,那个花是菩萨的万行,那个果是一切种子的果。于是你对于这个菩提树彰显了它的法性,而这个法性就有巨大的加持力。你闻到这个树的味道,接触树的光影,思维树的功德,尝这个树的果实,你就能生解,你就能证果,那就得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你看到的这个黄金地面,七宝地面,马上你就认知心地,阿弥陀佛大平等心才能展开一望无际的、无有高山峻岭、峡谷的地面。看到这个八功德水,你就能当下回光返照,这是自性的德水的汪洋的功德。看到这个鸟,你就能够思维这个鸟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听到种种的音声,你都能把自性的实相的音声透显出来,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时候念就是念自性的三宝。那你看,它这就不得了了,这个禅宗它一般就是比较注重这个法门的,托这个事相显法性,让你去开悟,有时候是不需要讲话的。所以禅宗行人有的时候参一个话头,到了时间因缘成熟,睹桃花,他就开悟了,或者是一块石头击在桌子上的音声就让它开悟了,或者是轻咳一下、呵责一下,他就开悟了,这些都是极乐世界所内具的,这就简单说一下十玄门。我们谈两个玄门你就知道净土宗、净土经典具足华严十玄门。六相下面谈一下六相。六相,它具有着比较高深的哲学的内涵在里面。智俨大师首先创立的,也是出在《华严经》欢喜地菩萨发愿的文句里面。它有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一切缘起法,你要概述它的圆融的特点离不开这六相,这六相就是成就华严圆融无碍宗旨的一种概述。首先谈总相,这个总相是比较形而上的,是指你的缘起一切相状的本源是你现前一念的心。但这一念的心又含摄着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功德,这在《大乘起信论》称为“一大法界总相体”,心真如门的特点,这就是总相。别相,这是从缘起来看,它就能够由这个真如的体性,繁生种种妙用,具有众多的功德。但这个很多的功德,又不是那个“一”的体性。这是谈别相。第三谈同相和异相。这是六相形成三对范畴了,用哲学的话来说,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个同相和异相是依据着别相的这种思路所展开的一个概述。这个同相就是你有很多的法异,它相互不违背,来共同缘起一种共有的目标,不排斥。比如你这个酒是一个总相,那酒是各种水呀,发酵啊,或者是葡萄,这些是它的别相,但这些水、葡萄这些东西它各有它的体性,但不相违背,不排斥共同的来酿这个酒。这个异相是这些东西各有它的特点,多异,哪一法都有它的特有的本质,你的水的湿性、流动性跟火的性质就不一样,所以它有不相似的地方,这是它的异相,就是它的特异性。第三对范畴就是成相和坏相。成相这是从总相的角度来看,你很多法,它有诸多的法异,但是它在缘起的问题上,它的目标一致,它共同成就了一个东西,这叫成相。坏相,就是这些不同缘起的这些法,虽然它共有在一个法里面,但是各住自己的自性,它各有各的不变异的特点。所以你看这些六相,它有从体性上圆融的层面上来说,有从它差别的行布层面来说,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这个我们还是比较难理解。清凉国师在《金狮子章》里面他来解释这个问题,比如用狮子来比况,狮子就是一个总相,狮子又有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就是它的别相。那这个眼耳鼻舌身,身心现象,它共同成就一个缘起,这就是同相。但是五根,眼耳鼻舌身各不相知,这是它的异相。这些五根共同汇在一起是它的成相,但这些五根各住在自己的位置上,是他的坏相。华严宗就分析任何一法都具足这六相。那我们用这么一个解释系统来看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来看,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我们可以看成是它的总相,它的总相是以清净作为它的特点,天亲菩萨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概括为十七种,正报十二种,正报又分佛的庄严和菩萨的庄严,佛庄严的八种和菩萨庄严的四种,一共是二十九种庄严。二十九种庄严第一种就是清净之相,“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是清净是作为他总相。其它的二十八种庄严,是它的别相,这个别相就是对清净庄严的具体的展开。再来看它的同相,同相刚才讲,你同相是多异不相违,比如说阿弥陀佛法藏菩萨要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他要无量的福德来庄严。那无量的福德智慧庄严,就不能光修一法,他得要修六度万行所有的法,用六度万行来共成一个缘起,这叫同相。但是这个同相里面它又各不相知,比如树、水池、楼阁,各不相知是异相。那这个成相就是你修六度万行它又是相互的扶持,由这个所有的六度万行包括它的正报庄严的,那个使极乐世界充满着生机勃勃,来共同缘起极乐世界的庄严,这就是它的成相。但西方极乐世界奕奕庄严之相,各住自位为它的坏相,因为它每个庄严都有它的一个因地的行持,由于你修忍辱,你才显现所有的天衣,你有这个般若的空性,你才显现虚空的楼阁。一一庄严都是他一一功德的一种显现,那显现那个庄严,各住自位为坏相,这个坏不是那种成住坏空的坏,各住自位为坏相。你就是到了这个坏劫,是一一法各住自位的。好,这就简单讲一下十玄六相。普贤十大愿王给我们的启示第三,谈一下十大愿王愿王给我们的启示。谈净土宗和华严宗的内在的关联,还有点需要我们检视的,就是这两宗的祖师都是属于不可思议的大祖师。因为这两个宗、两宗所展开的义理境界它是非常之事,就是不是我们经常思维,不是我们常识范围的东西。所以你要在这个地球上弘扬这两个宗派,它是很奇特的,很不容易的。所以非常之事得要有非常之人,才能够去推动的。那你比如华严宗,华严宗的祖师我看各个都是有来历的,净土宗祖师也一样。那我就简单说,你比如杜顺和尚,华严宗的初祖。他从一出生下来就有神奇的这种感应,从他一出生下来就有一个女人过来,给他来哺乳,哺乳三个月就飞走了,腾空而去。他帮他的哥哥从军,大立战功,都有神通的,十万个兵士他来做饭做菜就一个人就能解决,所有人的脏衣服,一个晚上他就洗完了。以后他也就不想在世间法玩了,就出家了,这一出家你看他有神通感应,如果一个哑巴,他叫他,过来跟他一说话,一对话,那个人就跟他对话了,一个聋子跟他一说话也听清楚他的话了。他著《法界观》的时候是有一个考验,说我著《法界观》如果是正确的话,希望放在火里不被烧毁,他真的把那个文稿放在火上,就完整、完好,而且虚空当中有菩萨来赞叹,所以号为敦煌菩萨。他84岁那年圆寂的。唐太宗都把他尊为国师,给他一个称号叫帝心,皇帝之心。他没有示现涅槃之前,他有一个徒弟来告辞说要到外面参学,杜顺和尚说你到哪儿参学?说我要到五台山礼文殊,去礼文殊菩萨,杜顺和尚笑一笑,就说那个偈颂,偈颂叫:“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这个偈子当时这个徒弟听不懂,“游子慢波波”就是由你到处去游的,就是指这个徒弟,漫无目标的去奔波,要到五台山去,哪是礼文殊?是礼土坡,土堆的山坡。文殊菩萨只这是,你到哪里去找阿弥陀佛呢?说到这这个偈子一般人也听不懂,听不懂,这位徒弟就奔波到五台山。一到五台山山脚的时候,就遇到一个老人,老人就说你来这里干什么呀?他说我是来礼文殊菩萨,我是来礼文殊来的。这个老人说文殊菩萨已经到长安去教化众生去了,说到长安去了。这个比丘就问那是谁呀?那个老人说杜顺和尚。这个比丘最后“啊?”就很惊讶,这是我师父呀,他说。但是他这个话还没说完,那个老人忽然就不见了。不见了他就赶紧回去,赶紧回去但又碰上路边的浐河水暴涨,过渡还过渡不了就滞留了三天,滞留三天之后才过渡到对岸,赶紧赶到寺院的时候,杜顺和尚在前一天已经圆寂了。所以这就说明杜顺和尚是文殊的化身,你看这是华严宗的第一代祖师。我们再来看看清凉国师,第四代祖师,他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说起来很多,他活了102岁,长相非常的魁梧、庄严,身高9尺2,牙齿是40颗牙齿,七朝九代皇帝的国师.他圆寂之后全身就放在塔里面,有一个西域的梵僧来到长安去见皇帝,就说了一桩事,说我从天竺国来的时候路过葱岭,路过葱岭的时候,天上飞了两个使者,从天上飞行这个梵僧也是有点本事的人,觉得我在地面走你在我头上飞,这也不大好,就有一个咒,他可能有一个神奇的咒,就把那两个使者一咒就停下来就落下来了。落下来呢,就问你们是谁呀?他说我们是在北印度文殊堂的,好像说侍者样的,香灯师样的。那你到哪儿去呀?他说我们要到震旦国取华严菩萨的大牙,牙齿,去供养。那这个就是指清凉国师,称华严菩萨。这个皇帝一听,哎,还有这个事?就开塔,开塔一看,果然少了一颗牙齿,剩了39颗,所以进了开塔就全身荼毗,很多的舍利,舌头还不烂呢。你看这些祖师,为什么隋唐之际大乘的八个宗派在那个时期就纷涌而至,也是我们中华震旦国的国民的福报善根的感应。佛教在我们中国的流传最好的一段时间,也就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之际,大概就是有450年左右。到了唐五宗会昌法难之后,那就全体的衰微。我们再来看看净土宗祖师也是不简单的人物呢,就说我们净土宗的慧远大师,他在东林寺启建白莲社这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事情,而且他的德业已经广布到天竺国,天竺国的比丘每天都向庐山顶礼,说庐山有大乘的开士(菩萨)在这里应化。那你说那是传统社会,交通不便没有信息,为什么天竺国的比丘都知道庐山有一个菩萨在这里呢?鸠摩罗什大师是何等人物,对慧远大师都高度的评价,说他是震旦护法菩萨。道宣律师是很严谨的一位律宗的祖师,对慧远大师都称为是释义大师。那不是一般人。善导大师也是,据称是阿弥陀佛再来、化身,他作《观经四帖疏》那都是很神奇的,在梦中梵僧指授玄义而作出来的。那这些感应道交的神奇的事情,也确实反映着在我们整个的法界当中,有重重无尽的世界。那么我们业力凡夫生活的这么一个五浊恶世,却是有很多佛菩萨在关注,在护念,在加持,或者在做种种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净土宗和华严宗两宗的祖师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把佛菩萨法界的信息传达给我们这个地球的众生。我们要认真的谛听聆听,要相信,要依教奉行。那我们再来看,十大愿王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入法界品》的最后一品。澫益大师他很注重这一品,《入法界品》,唯有《华严经》示现一生成佛,只有《华严经》。一生成佛一个标志性人物就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仔细看,他始终贯穿着念佛法门。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坐下开根本智,那就是十信满心。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要经过一万大劫的修行,才能到十信,所以信位的成就都不简单。那十信满心开根本智,文殊菩萨为了让他开根本智,历位证果,所以让他广参善知识,他广参善知识,文殊菩萨指的第一个善知识就是德云比丘,而德云比丘恰恰就是修念佛三昧的。次第的还有解脱长者,还有鞞瑟胝罗居士,他们这三位都是修念佛三昧的。尤其是最后就是弥勒菩萨,参弥勒菩萨之后,弥勒菩萨又让善财童子,你要再回到文殊菩萨那去,你这五十二位佛的那种证位,已经是很切实的,但仍然要得到文殊菩萨的印证。文殊菩萨印证他之后,还要他参最后一位善知识,就是普贤菩萨。而普贤菩萨在整个《华严经》当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称为华严长子,代表修菩萨道的那种行力、行愿之力。那要成就如来不可思议的微尘数的功德,一定要修十大愿王。这样的一种逻辑关系你想一下,不修十大愿王你就成就不了如来的功德。于是十大愿王在整个的《华严经》当中,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好,那么修十大愿王愿王讲完之后,最后是导归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导归一下子就使净土法门站在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了,山巅上啊,或者如果《华严经》是一个皇冠的话,那导归,这一着,最后一着就把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成为皇冠上的明珠了。所以我们常常表述的,大小乘佛法的结穴归根之处是在《华严经》,《华严经》的结穴归根之处,是在《普贤行愿品》,而《普贤行愿品》经过普贤菩萨的导归告诉我们,《华严经》的结穴归根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于是善财童子所展开的一生成佛的归宿也就在西方极乐世界。也就告诉我们要快速的圆成,圆教的佛果,西方极乐世界是唯一的选择,唯一的归宿。那华藏海会所有的法身大士,不仅仅善财童子,所有的法身大士一起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普贤、文殊首先做榜样,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想想这样的一个导归,它是很惊心动魄的,那就是净土法门就像大海般的,那样的一种分量,汪洋啊!好,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导归?为什么要导归西方极乐世界,这又是值得我们思维的了。缘由、理由、依据就是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大愿。没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理由要导归的,因为善财童子所证的已经是等觉菩萨,靠自己的力量修行他也可以成佛,但为什么他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参最后一位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这就由于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你导归极乐世界,你做了佛王的座下的弟子,就类似于我们世间的人,你投胎到了皇宫做太子一样,他的种姓马上就不一样了。而且他能够快速成佛,成的是大乘圆教的佛,是作为法王的法王子。你说净土法门在这样的一个佛教当中,他的地位就无可比拟了,无与伦比了,不可否定了。如果没有这个十大愿王的导归,我们仍然还认为净土法门一般化,大概就是度那些愚夫愚妇的。当十大愿王导归,普贤、文殊、善财,华藏海会所有的法身大士全都到西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谁再敢说是愚夫愚妇的法门呢?你难道比文殊、普贤还要厉害吗?连文殊、普贤都要求往生,你何等人物不求往生?那不是非愚即狂吗?好,然后我们再进一步来看,西方极乐世界跟华藏世界是什么关系。实际上我们来看,在华藏世界海里面,在所有的世界种里面,其中谈到一个世界种二十重世界,第十三重世界就有娑婆世界,就有西方极乐世界。刚才讲是主伴圆融,当以华藏世界的任何一世界为主的时候,其它的世界就为伴,那主伴它也是圆融俱得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和华藏世界也是不二的,你只要见到了阿弥陀佛就等于在华藏世界香水海里面,这时候它的优劣大小的差别没有了,也不能说华藏世界就大,西方极乐世界就小,大小的差别没有,如果说你要是拿华藏世界所有的香水海的水灌进西方极乐世界一朵莲花你都灌不满。所以这两个法界它都是不可思议的,最终清凉国师给我们透了点消息,这个阿弥陀佛就是卢舍那佛,或者阿弥陀佛就是毗卢遮那佛,那么你看不仅善财童子,我们看龙树菩萨,他为什么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中国大乘八宗的祖师,他也是禅宗的第十四代祖师呀。所以你看在我们说度众生可能由实实开权、由本垂迹,这种佛度众生的方法是善巧而不可思议,我们是无从推测如来智慧之海。当我们看一些情况对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对毗卢遮那要做一体观。从一些祖师大德的修行证悟里面都透出这么一点消息,你比如宋代宁波,那时候叫明州,有一位道因法师,他就是修华严圆顿教观的。他在临终的时候还真的是华藏世界现前。但现前很有意思,他有个偈颂,临别的时候跟他徒弟说:“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华严世界现前非常的光亮、湛然明澈,很适合我的心意,我要走了。但是他要走,他写的一个偈颂很有意思,他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偈颂。这个偈颂给大家念一下:“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你看,它一共是两段,先看这一段,一般我们朝着看不知道它说什么意思,因为这个现量境界已经不是我们业力凡夫的境界了。他看到华藏世界是无边的刹海,刹海就是显现了无边的刹土,数量很多就像海一样的。但这些刹海,这个刹土之海都在虚空当中涵融,在这个虚空刹海当中,全都展开的是莲花的宫殿,看到的是莲花。那这个莲花的宫殿,是周遍虚空法界,就在这虚空法界里面,显出的却是阿弥陀佛的容貌。你看他修法界观应该看到毗卢遮那,他为什么看到阿弥陀佛呀?所以这就透露点消息,实际上阿弥陀佛就是毗卢遮那。好,进一步他体会到阿弥陀佛不生灭,为什么不生灭?他本身就是无量光寿,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那个佛性,不生灭。一切众生都有不生灭的阿弥陀佛无量光寿。但是这个阿弥陀佛不生灭,你要去找他,“难觅难拈水中月”,这个水是代表他内心宁静,就像这个水没有波浪了没有浑浊了,于是不生灭的阿弥陀佛就像月亮一样的在水中呈现出来,所以念佛三昧为什么能见佛,就是水中之月,镜中之相,梦中之事,你说它非有非无,既有既无,不是一个实体,但是他又有他的形象,所以这样的阿弥陀佛的这种容貌,他不是我们思维的范围,“离四句,绝百非”,是这样如来的身。我是这样感通的,感应道交的我就如实的说出来。第二个他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你看,这就是他念佛三昧的一种体会,无量劫以来好像是业力凡夫,在现量的情况下,我跟阿弥陀佛是平等不二的,这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现在在我们业力凡夫,我们跟阿弥陀佛又隔开了,本来是不二的,同体的,是由于我们妄觉,就是明虚妄的心一动,就有一个觉明、就有个对待,这个对待就是生起了很多的分别,这一分别阿弥陀佛就跟我们隔开了。现在我们要见阿弥陀佛的本来面目,阿弥陀佛也就是我们的本地风光,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你要“扫尽空有尘”。空和有也是个对待,也是个尘劳,你扫尽,空有不二,空有一如。这时候我们这个父子,就是我们跟阿弥陀佛是父子的关系,他就法尔自然的就能够相逢了,就能够见面了,就能一体了。那要跟阿弥陀佛的慈父相同,在事相上,你还不能专谈理性,还得事相上你要修净业三福,你要尽情的去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师、念戒、念天,这是上品上生,勤修六念。还有持戒,身口意业你持戒精严无瑕疵。我以这样的心态来念阿弥陀佛,“不见弥陀终不厌”,一定能见阿弥陀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你看这么一种展开,我们就发现,这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毗卢遮那跟阿弥陀佛还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于是我们就说,要理解华严的事事无碍法界,要进入华藏世界海的奥藏从哪里下手?你就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下手,你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往生到华藏世界。所以一句佛号就是打开华藏世界海奥藏的金钥匙。所以一个高深的华严宗,就在《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当中,与简易圆顿的净土法门相会了,耦合了,甚至这两宗也就是一宗了。所以古来的大德,蕅益大师说华藏,华严奥藏就在《阿弥陀经》里面。善财童子示现了一生成佛的这种胜妙也就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位无隐禅师他说,《华严经》就是大本的《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略本的《华严经》,也就是说《华严经》跟《阿弥陀经》或者说跟《无量寿经》就是一部经,只是广略开合的不同而已。那你看净土宗与华严宗的关联就更亲密了。所以同为大乘圆顿之教、了义之教,佛地果觉,不可思议的法门,一生成佛的法门,大家在这里不要草草看过,也不要交臂而过,一定要信愿念佛求深信笃,效法普贤、文殊、善财以及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共同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做莲池海会诸上善人的一员。南无阿弥陀佛!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妙法莲华经是哪个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