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佛经翻译,有关于因果的佛经责任吗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不受外境影響, 往生才有把握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30秒后自动关闭
不受外境影響, 往生才有把握">不受外境影響, 往生才有把握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12.7万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热门短视频推荐
Copyright (C)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快速下载海量视频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免费观看1080P视频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百千万劫难遭遇!说说古人翻译佛经那些事儿
佛经(资料图) 文:凌俊峰佛教是中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教之一,与儒学(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可见其深远的影响力。我们熟知,佛教起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开花结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宗教。而作为起源地的印度,佛教却几近衰亡,被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代替。早在汉代,中国人就知道西方有佛教这样一门宗教,只是上层统治阶级多以方术视之,佛教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毕竟有限。时机总会到来。东汉末年,统一的天下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军阀混战与封建割据,中原大地变成了苦难的修罗场。魏晋南北朝时期混乱的局势让义理精微,且强调因果轮回与出世精神的佛教得到了发展的良机。无论是喜欢谈玄论道的士大夫们,还是保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们,都争相去佛教中寻找资源与慰藉,佛教不但得到了传播,还取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潮流。只是这样一门复杂的宗教传播到中原之后,人们开始疑问:我们只了解到佛陀教义的沧海一粟,博大精深的佛教经典我们并不熟悉。中国人强烈的求知心与西域高僧弘扬佛法的大愿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场场浩浩荡荡的译经运动。这场佛教东传的盛事,留下了如鸠摩罗什、达摩祖师、僧法显等我们熟悉的名字,他们为了信仰,历经千辛万苦,或从西域辗转前往东土弘扬佛法,或从中原前往西域学习佛教义理。一部佛经从印度梵文准确、优美地翻译成中文,需要的是许多位精通佛教义理的高僧、学者的共同合作。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在翻译佛经的早期阶段,一些高僧由于条件所限,只掌握了一门语言即梵语,他们进入中原后,只有借助精通中文的学者才能将佛经翻译成中文。而那些深知中国学术的学者们,在翻译佛经时难免会用上许多儒家、道家的术语,也会掺入自己的见解与创造。比如鸠摩罗什在翻译《妙法莲华经》时,有两句话原文为“天见人,人见天”,而他的助手觉得这两句缺少文采,建议改成“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被他点头称赞。伴随着佛教在中原落地生根,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后来的佛经翻译就是越来越严谨、庄重的一件事情了。在隋唐时期,翻译佛经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译场”,选拔国内最顶尖的高僧大德,约几百上千人。而翻译过程,需要十个步骤,被人称为“十部”。这十部职掌分别为译主、证义、证文、书字、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具体是如何翻译的呢?首先要选拔一位译主,即译场的主持人,全权负责翻译事务。译主必须精通中文、梵语两门文字,并且对佛教的义理有极深入的研究,德行为大家公认。译主负责将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一旦教理出现了歧义,需要由他全权负责判定得失与取舍。第二部为证义,他坐在译主的左手边,与译主对翻译的文字进行研究考量,对不合适的地方提出修正意见,由双方辩论,决定结果。接下来,要第三部证文坐在译主右边,听译主高声朗读梵文,检验所翻译的梵文原文是否有差误。第四部为书字,由他将佛经的梵文原本写成梵音中文,这是为了避免译主因不了解中文而出现反以上的错误。这些步骤做完以后,由笔受将梵音翻译成完全的中国语言,比如“纥里那野”,在这里就翻译成“心”;“素怛览”,在这里就翻译成佛经的“经”字。第六部,由缀文来调整佛经的语言次序与文法。这是因为梵文与中文语法所不同导致。比如笔受那里写出“照见五蕴彼自性空”,就调整为“照见五蕴皆空”,如此调整是为了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紧接着由参译校勘原文,并将佛经的中文再次翻译成梵文,反证翻译与原文是否完全相合,如果这一部得到的梵文与原来的梵文有不同的地方,那就证明了翻译过程出现了问题。第八部,刊定。这是将翻译的汉文中冗长的部分删除。因为梵文的语法相对复杂,汉语较为简洁,如此就可以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审订经文的最后一部是润文,他将佛经中原本不太符合语言习惯和美感的内容加以改动,主要是增加文字。比如《心经》中所说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里的“是故”是由润文所增加。如此一部佛经大抵翻译了过来,然后交由第十部梵呗,用高声念经的调子朗诵经文,检验它是否顺口顺耳。如此,一部梵文佛经才能翻译成汉文,成为今天的我们所阅读、学习的佛经。这件伟大的工程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难怪女皇帝武则天在佛经前题写了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正因此,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终于在中原落地生根,长出了灿烂的花实。尽管有无数正统儒家学者站在道统的角度把佛教看作“虚无寂灭”的异端之学并加以批判,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佛教在传承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化”。或者说,中国人以恢弘的气势与胸襟接纳了来自异国他乡的宗教文化,并彻底将它融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禅宗、净土宗、华严宗还是别的宗派,佛教都展现出了中国人的独特智慧与创新力,它呈现出与印度佛教不一样的文化特点。而玄奘法师数十年千辛万苦从那烂陀寺学习到的唯识宗,虽最接近印度佛教的教义,在中国却远没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转载自凌俊峰书斋(ID:junfengshuzhai),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原出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waltergao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_中国作家网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来源:中国文学史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 文人与佛教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 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 四声的发现 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建了佛教。“汉哀帝元寿 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这是中国 佛教初传的历史坐标。大约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传说明帝梦见金神,于 是遣使臣到天竺(今印巴次大陆一带)求法。永平十年(67),史传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摩腾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及佛像到达洛阳,明帝以礼相迎。东 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弘佛,后译出《道品行经》等, 大乘佛教经典得以系统传入中国。建和二年(148)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到洛阳弘法,数年后译出《人本欲生经》等,小乘佛教经典得以系统传入中国。此后, 在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量译成中文,出现了支谦、康僧会、竺法护、 道安、鸠摩罗什、法显、佛陀跋陀罗、昙无谶、求那跋陀罗、菩提支流、真谛等众多的翻译家。其中竺法护共译佛经159部,鸠摩罗什共译佛经35部,成绩 尤为卓著(据梁僧佑《出三藏记集》统计)。在北魏末共流通佛经415部,1 919卷。这些佛经中有许多是印度或西域僧侣与汉人共同翻译的,在翻译过程中彼此切磋,不仅是思想的交流也是语言文字的交流。许多佛经的译本具有文学 性,如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除以上所举译经的 名僧外,慧远和达摩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响也十分重大。
  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在当时引起了震动,其震动所波及的文化领 域(思想、政治、经济、文学、绘画、建筑、音乐、风俗等)和阶层(从帝王到平民)极其广泛。仅从佛寺的修建情况,就可以看出佛教影响之大。今存的古寺 名刹中有许多是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如甘露寺、灵隐寺、云冈石窟、少林寺、 寒山寺等等。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八万二千七百馀人;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大寺七百馀座。北魏末,寺院约三万馀座,僧尼约二百馀万人(见唐法 琳《辩证论》卷三、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一二○)。北齐一朝,在僧官管辖下 的僧尼就有二百多万人,寺院四万馀座(见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这么多的古寺名刹、石窟摩崖,充分证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况。再从佛 教与政治的关系方面来看,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尤其笃信,曾四 次舍身入寺。东晋名僧慧远与许多权要都有来往。北朝虽然有禁佛事件,但总的看来历代帝王还是扶植佛教的。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 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
  文人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也值得注意。相传曹植曾为月氏人支谦详定所译《太 子瑞应本起经》。又游东阿鱼山,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即效而则之。 “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世称鱼山梵呗(《异苑》卷五)。谢安“寓居会 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 《晋书?谢安传》)。支遁(字道林)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18首。他与许询、孙绰、王羲之等都有交往。慧远在庐山与谢灵运、刘遗民、宗炳等许多文人有很 深的交往。谢灵运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梵文的文学家,他受竺道生影响著《辨宗 论》,应慧远之请撰《佛影铭》,又撰《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维摩诘经中十譬赞》。(梁)慧皎《高僧传》卷七《慧睿传》载:“陈郡谢灵运笃 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睿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 叙》,条列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十四音训叙》是他参加佛经的 “改治”,向慧睿请教后所撰。张野也是“学兼华梵”(《莲社高贤传?张野传》)。 齐竟陵王萧子良于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讨论佛儒, 吟诗作文,并造经呗新声。这件事对沈约等人开创永明体诗歌无疑起了催化的作用,而沈约本人也是笃信佛教、精通内典的。著名的文学理论论著作《文心雕龙》 的作者刘勰曾“依沙门僧v,与之居处,积十馀年”(《梁书?刘勰传》)。编 撰《玉台新咏》的徐陵与智者大师交往密切。江总曾从法则受菩萨戒,后又曾栖止龙华寺。杨f之所撰《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散 文作品。
  关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察:
  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 前世也无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庄子说: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宗师》)佛教带来了三世 (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这 样就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 的幸与不幸是果。用因果报应的观念解释人世间的许多现象,遂有了《幽明录》 (刘义庆)、《冥祥记》(王琰)、《冤魂志》(颜之推)等笔记小说。维摩与观音的形象在这时建立起来,并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二、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 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事是直接来自佛经的,在这时的小说里改写为中国本土的故事,如(梁)吴均《续齐谐记》里所记“鹅笼书生” 的故事。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中国本土产生的故事,如上述《幽明录》等书中 大量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唐代的俗讲与变文,导致了中国白话小说的产生,则更证明了佛教的深远 影响。
  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关于反切产生的年代历不有不同的说法,以 颜之推所谓汉末说最为可信:“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颜氏家训?音辞》)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 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 产生了反切。而反切欲求准确,就自然会发展到对汉字声调的注意。四声的发现,据文献记载,始自南朝宋代的周J。但北齐李季节在《音韵决疑序》中已经说到: “平上去入,出行闾里,沈约取以和声之,律吕相和。”则似乎在此前民间已有 四声之辨了。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转读有关,虽然有学者质疑,其细节是否确切尚待进一步考证,但从大的文化背景看来,这两件事情 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四、词汇的扩大。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 汉语,使汉语词汇丰富起来。其中有的是用原有的汉字翻译佛教的概念,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如“因缘”、“境界”等。有的是外来语的音译词,如“佛陀”、 “菩萨”、“沙门”、“菩提”等。
  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本是文学观念脱离儒家强调的政教中心 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而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 也丰富了文学观念。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大德开示:会集佛经不是轻易能做的!
我在这也得特别强调:会集佛经不是轻易能做的!其间的因果责任是负不起。
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下错一转语,堕五百世狐身。
你没契入佛之知见,这个工作可做不来。
像慧严法师会集《大涅盘经》,
《高僧传》中有一段值得深思的记载:大师修南本后,流通很广。
一天大师梦到护法神对他说:“经文岂能轻易更改!”大师醒后想把经收回,
当时又有高人指点,说这是警示后人不能轻易改经,不是说你的,大师才放心。
晚上护法神又示现,说:“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
这段公案记载在《高僧传》卷七,慧严法师传中,
我记得很清楚。这个记载很有深义。
慧严法师是鸠摩罗什大师门下十大弟子之一,那真是第一流的法师。
古德前贤,他们真有智慧,真有慈悲心,真对众生负责。
为了让后世有好的教材,好的课本,他们不辞辛苦去合经,
希望通过他们的会集使后人不走弯路,能够深解经义,洞彻佛心。
他们没有障碍,他们是明白人,后人不行呀!
―――――― 宏琳法师开示录
一,古代译经极为慎重:古代翻译佛经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
&&&&所译经典都是经过集体推敲印证的,不能“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古人翻译佛经,一般需要九道工序,数百人严格反复校对。
&&&&你一个人就汇集佛经,你以为你是谁,比佛祖还有智慧。
二,会集佛经极难无误:会集佛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以王龙舒在佛学上的造诣,尚且不能避免谬误,其他人就更难保证质量。
三,会集导致妄改佛经:会集佛经会开后人随意妄改佛经的先例。
&&&&长远来看,益处远远大于弊端,流毒于后世。
四,古德不流通会集本:
&&& 古代大德如莲池大师,都不流通会集本,
&&&&所以今天也不能流通其他会集本。
&&& 如果你觉得你比莲池大师还有智慧,你站出来。
五,会集本授辟佛者柄:会集佛经,会导致反对佛教的人有――
&&& ――“佛经乃是后人编造,并非从印度翻译而来”的借口。
―――――― 净宗祖师 印光法师&&法语开示 (白话解意&)
菩萨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
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
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
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
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3-05-29 15:20
《佛说无量寿经》“会集本”浅谈
台湾华藏佛教图书馆
――《无量寿经》自古至今,共十二译,五存七废。
会集之本共四:王龙舒、彭际清、魏承贯、夏莲居。
当下现况《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争议,自古至今从未间断过。
今日流通最多的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会集。
这几年反对“会集本”的愈来愈多。来自大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乃至台湾。
而本馆由于历史的渊源,是好、是坏都会指向我们。
对于指正的文章和电话我们都有检讨,
而错误的地方很多,是不容许任何人不予承认,甚而置之不理的。
〈注:本馆对一切指正,都予以查证。〉
〈注:本馆流通经书,须对社会大众负责。〉
―|说四众过
“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是《六祖坛经》中的话,不可断章取义。
& 应取“善人是我师,恶人是我资”的态度。
& ―――刚晓法师
菩萨戒中“说四众过戒”是指不得说在家、出家众“犯戒”之事,而非指不可说“破见”之事。
所谓“过”,就是过失、罪过,泛指一切犯戒行为。…对于错误的见解,不管是谁说的,都应该驳斥。
这样做不仅不犯菩萨戒,而正符合菩萨戒的精神。
――摘自宗舜法师“菩萨戒浅说”
莲池大师有言:“孔子圣人也,幸人知过;季路贤者也,喜过得闻。何僧之畏人知而不欲闻也?”
――――不都是欢迎批评指教的吗?
―|意图伦理
王龙舒本:“必祷于观音菩萨…使无舛误。”
彭际清本:“救龙舒妄删之失,庶几开佛知见。”
魏承贯本:“无一字不有来历,庶几补云栖之缺憾。”
夏莲居本:“王、彭、魏三家节会之本,皆未尽善尽美。”
〈注:都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格局。〉
〈注:结果是都有错,该是停止再“会集”的时候了。〉
―|佛教经典
都有“梵本”依据。能以“三法印”印之。
但最重要的,是须“共同检证”。由“四次集结”可知。
所以,一部经典,神圣不可侵犯。
世尊多次讲说《无量寿经》…听法者根基不同,各有侧重,
弟子不敢妄测佛意,忠实记录,这是有多种文本的原因之一。
佛的境界,只有佛知…对于佛经,我们只有如实记、如实流通。
――――――摘录自“鹿苑之音”思豁法师
―|伪经不少,岂容再造。
“三个臭皮匠永远胜不过一个诸葛亮”的。
否则,为何须阿难证果,才能参加集结。
――不要再“再来的”了。伪经不少,岂容再造。
“离经一言,皆同魔说。”“一字之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也是同样的道理。
初读夏氏会集本,总觉得有点僭越不敬之嫌。
后来在慈舟法师的科判中,发现原来的经题确有“会集本”三个字。
正如夏氏会集本序:“古所谓智者见经名即知全部义”。
有“会集本”三字,是善书一本,无――则是“伪经”一部。
不反对会集本,但坚绝反对“任意增减内容,违背作者本意”。
“研究大经,请用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本。…至于读诵方便,则四家会集本,皆可参考。”
&& ――――律航法师
―|未参一意
经常听说:“夏氏会集本一个字都没有改。”〈真的吗?〉
黄念祖居士在初印原序云:“…于原译之外,未尝稍参‘一意一句’”。
而夏氏会集本第一品――
――法会圣众:“…其名曰。尊者x陈如。尊者舍利佛。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注:今天的问题是“为什么”只选了这五位“第一”,其他的呢?随便取一译〈魏译〉就有三十一位尊者。〉
〈注:这一段是参考自魏承贯本,不是夏老居士的“意”,是魏老居士的“意”,所以应叫“会本”而不是“会集本”。〉
―|愿愿重要
佛四十八愿中,只有第十八愿最重要吗?
在宋代法贤法师所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
法藏比丘发愿〈第十四愿〉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闻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求生诸佛刹土,无不得生,悉皆令得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阿弥陀佛并非只希望大家都去他那里,而是随众生之意,这才是彻底悲心的体现。
这么重要的一愿,在号称《无量寿经》“最善本”的夏莲居会集本中,
是被删去不存的!!!被删的还有两愿,分别见宋译本第二十愿、第二十一愿!
―|三辈往生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注:此为魏译原文,夏莲居居士删除此段。下接〉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其中辈者,发无上菩提心…
其下辈者,发无上菩提心…”〈夏本〉
〈注:王龙舒居士删改为―“其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刹。”〉
〈注:《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经》有九品。王龙舒居士和夏莲居居士,二者皆有错误,误认为“三辈即是九品”。〉
―|三辈九品
印光法师云:“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竟成改经,其过大矣。…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
黄念祖居士云:“莲池大师《疏钞》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因行而言。…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始恶不妨终善…云云’。〈误解莲池大师〉…由上可见,此经三辈,彼经九品,实相配合,不容或疑也。”
〈注:可见犯了同样的错误,而会造成误解、误导及不良后果。〉
―|一场误会
夏莲居居士的学生黄念祖居士,在其著作《心声录》中说:
“古德对经文极为尊重,妄以己意编造经文,实为戒律所不许也”。
可见夏莲居居士从未敢以“会集本”代替“经”或等同佛经。乃是为研究《无量寿经》的入门及接引。
李炳南居士在讲“依法不依人”说:“假令其人虽为名人博士或罗汉等觉,而所说不契佛经,亦当舍弃不依。至于末法自称佛学通家,妄诞新说,大胆改经,更当视为波旬〈魔王〉一概不听。”
大家都为了护持和弘扬佛法。
只因“依人”、“依法”的混淆,
由误解、误导以致于“误会”。
本馆只为了化解一场误会。
―|两边不是
反对会集本的一边〈净土宗〉认为:
――“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以启妄改佛经之端。”而且,佛在《无量寿经》中,嘱咐弥勒菩萨等∶“我持是经,以累汝曹,汝曹当坚持之,无以为妄,增减是经法!”――不可以流通会集本。
赞成会集本的一边〈会集宗〉认为:
――巳经受持这么多年,为何早不反对现在反对。破坏他们“和合”。而且,“我们”都知道是“会集本”,“我们”都很“受用”。不苟同就是反对,就是魔王、魔子、魔孙,是要下地狱,有共业。
〈注:“会集本”破坏佛门“和合”,乃是不争的事实。〉
―|里外两难
对本馆〔华藏佛教图书馆〕今日同修―希望
“不要怕得罪人,自己职事要领好,该说的就当说,不要做人情,免得落因果〈失人不失因果〉。”
& ――――〔广钦老和尚开示〕
―|随缘随份
外言:“近来有人认为,只要夏氏会本能老实地标明‘会集本’三字于经首,不使人产生误认及混淆即可。从而倡言‘会本’亦有可取,并呼吁提倡原译者亦不应‘毁谤’会集本云。而不知…误导众生…断绝传承等等的过失,才会有如此乡愿的想法。”
〈注:本馆不患人之不己知。〉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会集本,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今疏钞所引,义则兼收五译,语则多就王文〈王龙舒会集本〉。 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非表赞同也〉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
〈注:故本馆采徐徐劝进、明白是非,而后收“匡正”之功。〉
―|事实现相
夏氏会集本序:“正欲导行者遍观各译”。而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试问到今天为止,有几个读过五译?甚至一译的呢?
误把会集本当原经;因为被人任意删去“会集本”三字。非常不如法。比佛经还大,连批评都不可以。本末倒置,是非不分。
一劝、再劝。以“作业疏失”为由,而“死不悔改”是实。依然我行我素,误导众生,令人齿冷心寒。
印光法师所编定的《净土五经》,却已被会集本所取代而流通了!实在太可怕了!
―|四大诉求
一、为佛弟子,立刻停止流通没有印“会集本”三字的“伪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注:把“会集本”三字印回去,还人家夏老居士一个清白!〉
二、为佛弟子,立刻公开道歉,声明“作业疏失”。并负责回收所有“伪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或适当补救方法。
〈注:自行加注“会集本”,不可当成“经”或等同佛经。〉
三、为佛弟子,立刻退回“伪经”至所有原发行单位。
〈注:相互劝勉,一切为了护法、护教。〉
四、为佛弟子,当持诵、流通原译经典。
〈注:皆然,本当如此。〉
―|该如何修
念佛、诵经在修“定”,周利盘陀伽念“扫帚”都能得阿罗汉果。
同是慈舟法师、夏莲居居士学生的律航法师〈广化法师的老师〉说:“…至于读诵方便,则四家会集本,皆可参考,比较原译五本通畅流利,便于读诵。其内容如何…了知要旨斯可矣!”
―|如实观察
《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夏氏“会集本”乃夏莲居居士心有所“会”,动念,“集”起而成。
夏老是民国年代之人,而且显然是个“明白人”。
今日的“道德标准”他知道,所以他加了“会集本”三字,不使谬误。
佛遗教:“在经典前冠以‘如是我闻’四字令人证信。”
佛教经典是“共同检证”的结果。“如是我闻”不是只有如我阿难所闻而已,
“如是我闻”是如同我们亲闻佛说。
所以如果把“会集本”当成“经”,应将“如是我闻”改成“如是他闻”。
佛教的智慧,就是求“真实”才能悟“真理”。要做个大丈夫。
―|普皆回向
要“以戒为师”―
持戒不在名相,天知、地知、你知。戒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的。学戒要生活化。参!
要“依教奉行”―
《佛说数经》:“于我法律,次第有教授。次第行戒次第学。”“不依次第即成魔业”
要“皈依三宝”―
皈依住持三宝,皈依胜义三宝,最重要皈依“自性”三宝。
要“亲善知识”―
对所说“正法”,要“以‘经’为量,以‘三法印’印之,以戒律考核之。”
要“知恩报恩”―
以戒为师,依智学戒,发菩提心,立四弘誓。是为智者知恩报恩。
要“随喜功德”―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问题讨论
问:夏氏会集本,我受持多年,很摄心,很受用。有何〈无〉不可?
答:无可,无不可。捡择自由,因果自负。
&&& 但须确定能了解佛之“四依法”的真义,
&&&&更能“依教奉行”才是正见。
问:图书馆护持会集本多年,为什么以前不提?现在提〈不护持〉?
答:护持不是纵容。本馆未变,永远的“护法”。是“人”变了。
问:如果继续读会集本,可以吗?
答:会集本是善书,本馆仍流通。
&&&我们也提供了相关的所有资讯,依人、依法之间,
&& 答案应该由你自己决定才是。
问:夏氏会集本读的好好的,为什么一定要换呢?
答:“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是要“看破放下”吗?那就从现在做起吧!
&&&& 为了顾全佛教整体大局,也为了我们自己。您说呢?
问:会集本法师讲经都交代的很清楚,我们都知道是会集本。
&&& 书上也清楚注名“夏莲居会集”,经名有没有“会集本”不都一样?
答:真的一样?好吧!算我也同意。只有一个问题:&&&&
&&& ――为什么要删去“会集本”三字呢?作业疏失吗?不要再“拗”了!
问:我们以为会集本就是“佛经”。从未想过会集与“伪经”之间的关系及问题,现在知道了,该怎么修呢?
答:简单!就是“依教奉行”。但不是依“人”教,让我们好好的一起重新来“认识佛教”。谢谢!
编者注:《无量寿经》经过印祖鉴定使用魏译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有的人别出心裁搞会集本,其实都是风靡一时,绝对不会长久的。虽然也是取自原译的章句,但是都是根据汇集者的意思拼凑起来的,不一定符合佛意,甚至有违佛智。智者肯定不会使用,为什么?因为不是原译,总觉得心中无底,明确的说吧,不是佛说的,根本不能代替原译本。希望着迷者早点回头,回头是岸!
法藏法师对《无量寿经》会集本的质疑
下面还有十五分钟时间,接着要稍微讲一下另一件事情,希望你们用心听,但是也不要认为我在批评人,我觉得作为一个出家人,固然是无诤,但既然我们有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这里把我们的疑虑谈出来,希望给大家参考。
就佛法的立场来说,这种事情应该公开讨论,那就是有关《无量寿经》会集本的问题。
从古以来这个会本总共有三会一节,就是有三种会集本,还有一种节录本,把《无量寿经》竟然节录成一卷。很有意思的是,这三会一节的作者都是白衣居士,最早的是宋朝的王日休,但是后来遭到了莲池大师的批评。既然大师的批评在前,我有将自己疑虑公开说出的责任。这牵涉到我们怎么去尊重经典,以及将来佛法流传的权威性的问题,
这需要大家了解一下。其次,面对会本已经流通的事实,最大的疑虑是佛法在将来二百年以后,后代子孙如何面对分歧的事情。我作为一个净宗行者,有责任将这个时代当中,对待会本的另一种看法表达出来。对会本我提出十八条质疑,希望大家仔细地思考。
一、古德不弘疑:会集本古即有之,但古来大德皆不弘扬,唯有民国以来才有少数人弘扬。
二、康本流通疑:古来净宗大德皆采用康僧铠译本,持诵、注疏、弘扬,现在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行的《净土五经》中的《无量寿经》,是印光大师选定的,也采用康本。
三、能证非人疑:会集本的证明者――慧明老法师,并不专修净土,也不是学教之人,据云是参禅有悟,而且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为证明者。
四、勤苦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很专心、很辛苦地会集佛经。经云:“历劫勤苦,非涅盘因。”错用了心,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么、证明什么呢?佛法“宁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法是法,必须拿法的证据出来,佛陀讲:“依法不依人”,不能以“很努力”来做为法或非法的证明。
五、感应非证疑:弘扬会集本的人,宣称有很多人读了会集本,得了感应。其实感应只代表了众生有诚、菩萨有感的事实罢了。感应并不能证明会集本的无误可信,不能纯拿感应,印证会集本之正确。
六、割裂经文疑:有些人同情地说,都是经文嘛,应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优婆塞菩萨戒经》上讲,倒说经律,抄前著后,犯菩萨轻垢罪。更何况割裂经文!
&& 佛以一圆音说法,天台判四教,华严判五教,南山律过判三教,净土宗判二教……,
&&&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佛法混滥而做的。所以不能说――都是佛法,都是经文,所以就可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佛说:不得增减经法。所以,对于经法,我们应当明确无误地传承。
七、愿数不同疑:古来有关弥陀本愿之说明、注疏等,皆以四十八愿为本,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观无量寿经》也讲四十八愿。而会集本仅二十四愿。
八、三辈对应疑: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十八愿(信)、十九愿(愿)、二十愿(行),三愿与三资粮了了相应。经文下卷也有三辈往生,以对应此三愿。而会集本将三愿抄前著后,完全混滥,无法与三辈往生文相对应。
九、三愿明确疑:弥陀摄取众生的三愿,十八愿以“信”为主,愿、行为辅;十九愿以“愿”为主,信、行为辅;二十愿以“行”为主,信、愿为辅,这样,三资粮的组织次第清晰、明了。而会集本则完全看不出,此三愿各具的信、愿、行。
十、有违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满前人译本,不尽善尽美的,因此找出梵本,重新翻译,但是绝对不采用会集的作法。且会集佛经,从古至今都是白衣居士所为;古今高僧大德,历代以来,从来没有出家人做会集本的事情。
十一、轻视梵本疑:《无量寿经》十二译,均属出家大德所为,都采用由梵本重译,表示对法的慎重,对梵本的重视与尊重。
十二、分经招报疑:昭明太子分《金刚经》为三十二段,一字未改,也未抄前著后,竟惨遭地狱苦报,更何况会集本分割五部经文,抄前著后,又另立标题。要知佛陀无尽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你读《华严》才懂――“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并非凡夫俗子,小心小量所能测度的。而且佛意深广、圆妙,昭明太子强以已见分经,尚有地狱惨报,何况会集五本,令各经文意大乱呢?
十三、各解不同疑: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况且佛在不同地方说同样的法门,自会有不同的经文产生,这也是梵文原本各有不同的原因之一。而会集本全然不考虑,梵本各有不同的存在事实,硬是牵强附会地,将不同的译本进行会集,自然大失原貌,也让众生失去,接受不同经典的熏陶机会。
十四、体系不同疑:应知会集本采用的五种现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译的。不但各时代用字、遣词不同,而且各译本所据的梵文原本,更是完全不同。尤其是各大译师对佛法、对净宗的立场、认识亦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译的经文,其内容、立场亦有大同小异之处,从而各自形成体系。如今会集本无视文句、体系不同的客观事实,而完全以个人私见做所谓的“整合”,只有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罢了。
十五、信力不足疑:古德译经者无一不是有修有证者,方能译经。如安士高、玄奘法师,久远劫来发愿译经的、千佛译师鸠摩罗什等。而会集佛经的人,修证并未得到普遍之认可。而且古代译经,大多奉诏而译,皇帝集天下之人力、物力、财力于译经场所,是如履薄冰一样地谨慎从事。今只一人,修证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轻率地以一已之力而会集佛经,信力何在?
十六、有违传承疑:中外莲宗历代祖师,皆以康僧铠之译本做注。而会集本一旦推行,将使祖师注解渐趋无效,也等于断了莲宗传承。
十七、今人不许疑:今日有许多法师,或默默摒除会集本,将其束之高阁;或作少分说明,不应受持会集本。例如台湾性梵老法师就讲:“会集本不能当作另外的译本。”慧净法师也讲:“会集本不了弥陀三愿,混乱弥陀三愿。
十八、舍利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临终后烧出舍利,证明他道德修持好,从而肯定会集佛经这件事没有做错。其实,以为一个人稍有修行,就认为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对,这正是泛修行论!
&&&& 如此将造成依人不依法的过失。对泛修行的迷信,将导致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罪过真是大极了!
&&&& 弥陀法门是特异、一乘、圆顿、究竟、了义的捷径法门,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烧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净土圣贤录》、《法华经持经记》等,就明了深信了。但这并不意味会集本,就是上契佛陀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以上是对会集本的十八点质疑。一部经的弘扬,牵涉到法门的兴衰。我是爱护法门,所以提出肤浅的看法,希望能普遍引起有心护法的大德的反省。弥陀法门难解、难信、难思。我诚挚希望护法大德,在弘扬净土的作法上,能更加谨慎。这是众生之幸,佛教之幸!
――《净土深义》第五讲 ――法藏法师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夏莲居会集本删掉哪些佛,句,人,字,愿?( 18:11:07)转载&&
――会集本删掉的那些佛&&
&&&&&&&& 1、《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佛告阿难。往昔过阿僧只无数大劫。有佛出现号曰然灯。于彼佛前极过数量。有苦行佛出兴于世。苦行佛前复有如来号为月面。月面佛前过于数量。有旃檀香佛于彼佛前有苏迷卢积佛。卢积佛前复有妙高劫佛。如是展转。有离垢面佛。不染污佛。龙天佛。山声王佛。苏迷卢积佛。金藏佛。照曜光佛。光帝佛。大地种姓佛。光明炽盛琉璃金光佛。月像佛。开敷花庄严光佛。妙海胜觉游戏神通佛。金刚光佛。大阿伽陀香光佛。舍离烦恼心佛。宝增长佛。勇猛积佛。胜积佛。持大功德法施神通佛。映蔽日月光佛。照曜琉璃佛。心觉花佛。月光佛。日光佛。花璎珞色王开敷神通佛。水月光佛。破无明暗佛。真珠珊瑚盖佛。底沙佛。胜花佛。法慧吼佛。有师子吼鹅雁声佛。梵音龙吼佛。如是等佛出现于世。相去劫数皆过数量。彼龙吼佛未出世前无央数劫。有世主佛。世主佛前无边劫数有佛出世。号世间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阿难。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法处。”
&&&&&&& 2、《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钐聪恪4蚊粕酵酢4蚊朊痔旃凇4蚊朊值汝住4蚊律4蚊睢4蚊牍浮4蚊拗4蚊臁4蚊构狻4蚊裁鞫ァ4蚊欢亍4蚊鹆罨4蚊鹆Ы鹕4蚊鸩亍4蚊坠狻4蚊赘4蚊刂帧4蚊孪瘛4蚊找簟4蚊馔鸦4蚊瞎饷鳌4蚊>跎裢ā4蚊狻4蚊笙恪4蚊氤竟浮4蚊嵫嵋狻4蚊ρ住4蚊疃ァ4蚊铝4蚊Φ鲁只邸4蚊稳赵鹿狻4蚊赵铝鹆Ч狻4蚊奚狭鹆Ч狻4蚊钌鲜住4蚊刑峄4蚊旅鳌4蚊展狻4蚊酢4蚊鹿狻4蚊遮ぁ4蚊雀切小4蚊恍拧4蚊扑蕖4蚊瘛4蚊邸4蚊揭簟4蚊ψ右簟4蚊簟4蚊κ馈H绱酥罘鸾韵ひ压6贝斡蟹稹C雷栽谕跞缋从┑日趺餍凶闵剖攀兰浣馕奚鲜康饔煞蛱烊耸Ψ鹗雷稹J庇泄酢N欧鹚捣ㄐ幕吃迷パ胺⑽奚险娴酪狻F柰跣凶魃趁拧:旁环ú亍!
&&&&&&& 3、《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佛语阿难。前已过去劫。大众多不可计。无边幅不可议。及尔时有过去佛。名定光如来。复次有佛。名曰曜光。复次有佛。名日月香。复次有佛。名安明山。复次有佛。名日月面。复次有佛。名无尘垢。复次有佛。名无沾污。复次有佛。名曰如龙无所不伏。复次有佛。名曰日光。复次有佛。名大音王。复次有佛。名宝洁明。复次有佛。名曰金藏。复次有佛。名焰宝光。复次有佛。名曰有举地。复次有佛。名曰琉璃光。复次有佛。名日月光。复次有佛。名曰日音声。复次有佛。名光明华。复次有佛。名神通游持意如海。复次有佛。名嗟叹光。复次有佛。名具足宝洁。复次有佛。名光开化。复次有佛。名曰大香闻。复次有佛。名曰降弃恚嫉。复次有佛。名妙琉璃紫磨金焰。复次有佛。名心持道华无能过者。复次有佛。名积众华。复次有佛。名水月光。复次有佛。名除众冥。复次有佛。名日光盖。复次有佛。名温和如来。复次有佛。名曰法意。复次有佛。名师子威象王步。复次有佛。名曰世豪。复次有佛。名曰净音。复次有佛。名不可胜。复次有佛。名楼夷亘罗。在中教授四十二劫。皆已过去。乃尔劫时作佛。天上天下人中之雄。经道法中勇勐之将。佛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莫能过者。世饶王闻经道欢喜开解。便弃国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
&&&&&&& 4、《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佛告阿难。前已过去事。摩诃僧只已来。其劫无央数不可复计。乃尔时有过去佛。名提步呗蕖4胃从蟹稹C雇右小R压ァ4胃从蟹稹C肽Ψ鼋俨ㄈ唷R压ァ4胃从蟹稹C┞ァR压ァ4胃从蟹稹C⒛涯抢R压ァ4胃从蟹稹C墙咂R压ァ4胃从蟹稹C呃婢氵r波罗夜蔡。已过去。次复有佛。名弥离俱楼。已过去。次复有佛。名R陀尼。已过去。次复有佛。名朱蹄波。已过去。次复有佛。名凡扶坻。已过去。次复有佛。名堕楼勒耶。已过去。次复有佛。名旃陀扈斯。已过去。次复有佛。名须耶惟于沙。已过去。次复有佛。名拘还弥\摩耆。已过去。次复有佛。名尸利滑。已过去。次复有佛。名摩诃那提。已过去。次复有佛。名耆头摩提。已过去。次复有佛。名罗O只离。已过去。次复有佛。名俞楼俱路蔡。已过去。次复有佛。名满呼群尼\宾[侯*页]。已过去。次复有佛。名旃陀p臾拔采场R压ァ4胃从蟹稹C雇硬叹嗅R压ァ4胃从蟹稹C瞬黄的帷R压ァ4胃从蟹稹CR波菜埂R压ァ4胃从蟹稹C⑹踔煌咏殷弧R压ァ4胃从蟹稹C鹗鹛帷R压ァ4胃从蟹稹C室共獭R压ァ4胃从蟹稹C寄蔡帷R压ァ4胃从蟹稹C敢[侯*页]质。已过去。次复有佛。名楼耶带。已过去。次复有佛。名僧迦罗弥楼迦带。已过去。次复有佛。名昙昧摩提阿维难提。已过去。佛告阿难。次复有佛。名楼夷亘罗。在世间教授。寿四十二劫。乃尔时世有大国王。王闻佛经道。心即欢喜开解。便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字昙摩迦。”
&&&&&&& 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法贤译):“佛告阿难。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世尊出现于世。名曰然灯如来应正等觉。彼然灯佛前。复有世尊出现世间。名钵嗖ㄒ笆淙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⒐馊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弈顷僬Mと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朊纸偃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旅嫒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薰该嫒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拮湃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魅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彰嫒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较煲敉跞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朊址迦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鸩厝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鸸馊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欢厝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鹆Ч馊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峦跞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找羧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⒒先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榉迦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趾;圩栽谕ㄍ跞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馊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笙阆蠊馊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胍磺泄溉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论路迦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馊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侄嗟碌猛ㄈ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赵鹿馊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钌狭鹆Ч馊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刍男谐錾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蠡滞ㄍ跞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辉鹿馊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莆廾骱诎等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嬷樯汉鞲侨缋从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朔ㄗ栽谕跞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ψ雍7遄栽谕跞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笠羯栽谕跞缋础S直朔鹎坝蟹鸪鍪馈C雷栽谕跞缋从φ染趺餍凶闵剖攀兰浣馕奚鲜康饔煞蛱烊耸Ψ鹗雷稹6诜ㄖ小S幸黄刍。名曰作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会本)删去了五译均有的五十三佛名,只说:“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会集本删掉的那些句&&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会本)究竟删除了哪些经文字句,已经无法说清。通过举例,或许可见一斑。例如该伪经有云:“升灌顶阶,受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梨”。
&&&&&&&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译本)经文是这样的:
  【或现微笑,放百千光。】升灌顶阶,受菩提记。【或成佛道,现八涅盘。使无量有情,皆得漏尽,成熟菩萨无边善根。如是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如幻师,善知幻术,而能示现男女等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如是如是,诸菩萨等,善学无边幻术功德,故能示现变化相应,能善了知变化之道。故示诸佛土,现大慈悲,一切群生,普皆饶益。菩萨愿行,成就无疆。无量义门,通达平等。一切善法,具足修成。诸佛刹中,平等趣入。常为诸佛,劝进加威。一切如来,识知印可。】为教菩萨,作阿^梨。【常习相应,无边诸行。通达一切法界所行,能善了知,有情及土。】
&&&&&&& 这段经文总计248字,括号内容共232字,均为夏会本所删除(原译本约十分之八就是这样被删除的),会集之后,只剩下这四句16个字。随意删去这么多内容,意思必然会随之变味,甚至由佛经的意思变成会集者个人的意思。佛经不是文学作品,怎么可以任意改编虚构?!
  释宗舜法师据此评道:“其要害在于夏会本深文周纳。‘升灌顶阶’的灌顶,不是金刚阿^梨的受职灌顶,而是指十地菩萨受诸佛灌顶,表示成为灌顶法王,将绍承佛位。(中略,参见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七《十地品》)阿^梨意为‘轨范师’、‘教授师’,只是个广义的概念,并不是密宗的专用。‘为教菩萨’而作轨范之师,原本就是通常的理解,与密法全然无干。将四句相距甚远的十六个字扯到一块,捏造出原文没有的作密宗上师之意,夏莲居会集的本事真的不小!……这里强调了密宗,那么禅宗呢?其他诸宗呢?不是又有疏略?把好端端的经义,弄得千疮百孔,实在可叹之极!
所以说,我们反对一切的会集本(并不是专门跟夏莲居过不去),其要害就在于他们都违背了世尊的咐嘱。而自作聪明的会集,没有一个是不犯错误的!退一万步说,不管古译如何不令人满意,但起码没有经义的错误。而会集本不管如何顺畅,都有不可原谅的硬伤。从这点来看,到底要不背佛说但文字艰涩的原译本还是违背佛说但文字顺畅的会集本?在世尊的遗教面前,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再者,不论夏会本如何文字顺畅,毕竟仍是用浅近的文言文会集的,对于不懂的人来说,仍旧不够通俗。那将来是不是又要再会集新的?”
――会集本增减的那些人&&&
&&&&&&& 一、原译本
&&&&&&& 1、《佛说无量寿经》
佛住王舍城。耆^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此贤劫中一切菩萨。(首尾呼应:佛说经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闻佛所说靡不欢喜。)
&&&&&&& 2、《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佛住王舍城。耆^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及贤劫中。诸菩萨摩诃萨众。(首尾呼应:佛说经已。弥勒菩萨等。及尊者阿难。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 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三万二千人俱。如是等三万二千人俱。(首尾呼应:尔时。尊者阿难及慈氏菩萨等。并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4、《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天子八十万。色天子七十万。遍净天子六十那术。梵天一亿。无数之众悉共大会。(首尾呼应:佛说经已。诸菩萨阿罗汉。诸天帝王人民。皆大欢喜。)
&&&&&&& 5、《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在罗阅只。耆^崛山中。时有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数千亿万人。悉诸菩萨阿罗汉。无央数不可复计。(首尾呼应:佛说经已。诸菩萨阿罗汉。诸天帝王人民。皆大欢喜。)
&&&&&&&& 二、会集本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会集)搞成一刀切,五会参会人员、数量完全一样,都是:“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如是菩萨无量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首尾呼应: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三、关于五会圣众,在这五种原译本里,分别有三种说法,即三次“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次“与大刍众三万二千人俱”;一次“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等俱。其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只说“如是等三万二千人俱”,――都是活生生的真人,未再言及其他人天等众。其他所言及者,来参会的各是什么身份,随其种类都叙述得比较具体。“此乃六成就中之众成就。非是阿难独闻。是可证信。”
&&&&&&& 然而,会集本将五次法会捏作一会,与会人员、数量,此刻即成混淆,千二百五十(真)人的一次盛会,被他坐窝虚报为万二千人俱;三万二千(真)人俱的则给整丢了二万,却都擅自加上了贤劫中一切菩萨,不可称计的无量大士,没来的他说全来了,来了的随意“瞒报”,“众成就”至此完全变成虚构,记载失实,失信于民,佛经的严肃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即已黯然失色、荡然无存。
――会集本删掉的那些字
&&& 【○按语:《无量寿经》释(一) 黄念祖老居士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清净平等觉经》(第一讲)说到:“他(○按:指夏莲居)发现《无量寿经》是第一经,是无上法宝,但是可惜没有善本,这才发心重行会集,乃继前贤,前贤就是指王龙舒、彭绍升、魏成贯。……闭关三年,放下一切事缘,专心会集,编成一个最完备的本子,所以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最圆满的本子。经文当中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他没有改动一个字。”净空法师2010年第十一次宣讲《无量寿经》“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三集)又说:“夏老居士是非常认真,大概他一生当中,做的就是这桩是最大的事业,让净宗法门有了这一部,这部经是净宗第一经,非常重要。(○按:夏老居士好手段,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统统不善的原译本经他一会集,立刻升华为“净宗第一经”,高,实在是高!)而(○按:五种原译本)没有一个好的本子,《法灭尽经》以及本经都说到,将来佛法灭尽的时候,《无量寿经》还在这个世间流通一百年。我们想《无量寿经》到最后灭,流通的是哪个本子?肯定是这个本子(○按:我信!这么多大德居士、名望高僧极力宣扬会集本,花大力气、大善款大量印行,将来世人所见恐怕全是会集本了!)。这个本子跟前面几个会集本比较,前面本子都有瑕疵,都不能叫人满意。这个本子里头找不出来了,前人会集本里面的瑕疵统统都改正过来,真的没有一个字不是出于原本,(○按:宗舜法师曾有开示:“如果造论,不要说删节,仅取经中一句不及其他也可,盖其非经!”断章取字,新造一经,言是佛说某经,可乎?)自己没有改动一个字(○按:开开开开什么玩笑!另请参见:《真的一个字也没改吗?》)。所以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按:是集“会集本”瑕疵之大成乎?)取舍精当,没错误,慧明老法师给他印证。(○谁给慧明老法师印证――他开悟了、没错误?若不知其开悟与否,怎知他有没有印证佛经之资格??)”】
&&&&&& 察:五种原译本(《佛说无量寿经》、《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不计空格约十万零五千二百零八个字(105,208);
&&&&&&& 夏会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不计空格约二万零三百一十四个字(20,314)。
&&&&&& 105,208-20,314=84894。
&&&&&&& 结论:
&&&&&&& 1、会集本共计改掉原译本八万四千八百九十四个字,改掉部分占五种原译本总字数约八成。改掉即删减这么多都是什么字,恐怕连夏老居士本人也记不清了。
&&&&&&& 2、会集的原因是:原译本“没有善本”。
&&&&&&& 3、删减的原因是:内容不善、有瑕疵。
&&&&&&& 4、按照删减的比例与逻辑可知,佛祖说的经文法要,十个字里竟有八个字是“瑕疵”,十句话里竟有八句“不善”。
&&&&&&& 5、在删掉八万四千多字的情况下,仍能够达到“没有改动一个字”的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能不让人佩服:这是“净宗第一经、最圆满的本子”啊,连佛祖都要自愧不如了!
&&& 置疑:
&&&&&&& 1、会集本共计改掉原译本八万四千八百九十四个字,改掉部分占五种原译本总字数约八成,难道佛所说经、诸大阿罗汉所结集经、古大德所原译本,竟有百分之八十“不善”吗?
&&&&&&& 2、会集的原因,如黄老居士称:“《无量寿经》……没有善本”;如净老称“没有一个好的本子”;删减之后,如黄老居士称:“会集编成一个最完备的本子,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最圆满的本子”;如净空称“让净宗法门有了这一部……净宗第一经”。如此将凡夫会集本凌驾于佛经原译本之上,在客观上不会形成灭法效应吗?
&&&&&&& 3、在删掉八万四千多字的情况下,仍然誓旦旦地声言“经文当中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他没有改动一个字。”“自己没有改动一个字”,还能令人信服吗?
――会集本删掉的那些愿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第14愿说:
&&& “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闻(此处是接受,也就是受持称名的意思)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求生诸佛刹土,无不得生,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根据本愿,念阿弥陀佛,可以“随意求生诸佛刹土”,而且“无不得生”!这就说明:一切佛土是完全平等的,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佛佛道同,佛佛平等。一心不乱,一切准入。可知这一愿非同小可,等于是净土一宗的基本原理。可是在会集本里,这一愿没了,重点突出的就是“生我国者,来生我国”,极易使人误为念阿弥陀佛佛只能去西方极乐世界,而不能随意往生其他佛刹。
  不仅如此,在会集本里,还有多愿也没了,如第20愿:“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我居宝刹所有菩萨。发大道心。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承事供养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于尔时以宿愿力。令彼他方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养。令彼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21愿:“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我居宝刹所有菩萨。随自意乐不离此界。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供养他方无量诸佛。又复思惟。如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劳诸佛令我无益。作是念时。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尔时菩萨。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30愿:“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发净信心。为诸沙门婆罗门。染衣洗衣裁衣缝衣修作僧服。或自手作或使人作。作已回向。是人所感。八十一生得最上衣随身丰足。于最后身来生我刹。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经过会集以后,还有不少愿文,不仅结构遭到破坏,意义也变得残缺不全,如不详细对照五译原文,很难说清夏老居士三年闭门造车,究竟删减或筛漏了哪些经典内容。这里只能略微再举几例为证:
&&&&&&& 1、《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会集本寿命无量愿,删掉了“除其本愿修短自在。”前者既说无量,又讲自在,寿命可长可短,完全随意,意思十分圆满。后者显然相形见绌。
&&&&&&& 2、《无量寿如来会》:“诸佛国中所有女人。闻我名已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若于来世不舍女人身者。不取菩提。”
会集本国无女人愿:“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前者是不论你来不来我刹土,来世皆舍女人身,意义更为广大。后者是“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好像是不生我国,化不化男子还不一定,立意显然不如原译宏伟。
&&&&&&& 3、《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会集本:“衣食自至愿: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前者是不仅随念即至,还自然在身,更无须裁缝染治浣濯,后者删掉,意思就少了许多。
&&&&&&& 4、原译本弥陀大愿多次提到飞行,如《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飞行迎之,皆令飞行。《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共飞行迎之,皆令飞行,即飞行还我国,飞行十倍胜于诸佛。在会集本里,飞行这俩字已经完全找不到了。
――历代祖师大德之思想行为与末法邪师之间差异甚大。
一、历代祖师行为低调,生活作风严谨。邪师高调亮相,生活作风腐败松懈放宽。
二、历代祖师戒律严谨,邪师从来不重戒律威仪。完全不要执著行为形式。
三、历代祖师言论甚少,是为至宝;真正法语。邪师口出狂言。言词欺诈诳惑,具极强煽动性。
四、历代祖师所传甚深,虽具大成就功德,却不自显。
&&& 邪师不同,标榜自大。狂妄非常。大我见增上慢严重。自比佛陀,功德殊胜。前所未有。
&&& 空前绝后。明示加上暗示其就是佛是菩萨再来等等。尽领风骚。独出心裁。别具一格。
&&& 言论张狂。自我赞誉为多,具大狂惑,标新立异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五、历代祖师语录甚是希有珍贵,言论很少。口业清净。无诸过失。
&&& 邪师言论多如牛毛,废话连篇。歪理邪说,铺天盖地。争议甚大。
&&& 口不择言。信口雌黄。以讹传讹。阳奉阴为。多是一些自是非他言论,
&&& ―――― 乃“狂人日记”,真的可作垃圾之用。
六、历代祖师修持严谨。修行过程,艰难曲折。功德巍巍。无有公开。
&&& 邪师修持宽懈,无所忌讳。胆大包天。任意妄为。自显功行超胜过人。
&&& 妄说:祖师是凡夫;其本人是佛菩萨。欺师灭祖。目中无人。恃才放旷。无人能及。
&&& 轻教慢法。视寺庙出家如粪土。恐怕别人不知道其“厉害”。故大量的自我公开。大量造作。哗众取宠。
七、历代祖师,成就非凡。行事低调,作风严谨。持戒精严。谨慎威仪。
&&& 邪师却自显过人器量。高调出位。突出表现自我形象。作风放任自流。成就另类入世行为。
&&& 戒律就不必提了。灵活自在。开遮持犯,个人说了算。视戒如小儿游戏。谨慎更谈不上。
&&& 恐怕别人不知道他的本事。与鬼神交往。鬼神都跟他学。成就往生不少。样样事情都吹到尽。
&&& 威仪全无。出门妇女围绕。左右前后包抄。拍拍打打。侍奉有加。
八、历代祖师没有到其他宗教去“讲经”。历代祖师没有热心政治。趋炎附势。
&&& 邪师就够胆大妄为。样样都多管闲事。无不关注及干涉。
&&& 家事国事天下事,时事政事男事女事夫妻事伦常事,诸事啥事,都讲一通。
&&& 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达。无所不通。就唯这一点是历代祖师不能相比的!
九、历代祖师无不是出家师。都堂堂正正是一位出家师父。
&&& 邪师呢?却是“俗家僧”?果然不同凡响!住俗家中数十载也。从未有离开俗家。
&&& 像僧不像僧,似俗又非俗。简直是阴不阴,阳不阳!男不男,女不女!这就是明显的区别。
十、历代祖师是真正的明师。真正的大修行人。真正的佛菩萨罗汉再来人。生前却低调自处。
&&& 邪师则标榜自大。狂妄非常。大我见增上慢严重。自比佛陀,功德殊胜。前所未有。
&&& 空前绝后。明示加上暗示其就是佛是菩萨再来等等。尽领风骚。独出心裁。别具一格。
十一、祖师是不但修行严谨,做人严谨。连生活作风也严谨。处事低调严谨。永远找不到任何过失。
&&&&& 邪师则谬论邪说。胆大妄为。邪行斑斑。争议甚大。举世无双。
十二、历代祖师是正统的守护者。无不教人老实、平常、清净安然地学佛修心。
&&&&& 邪师则是新时代所谓改革派。妄说佛法戒律;妄自篡改经典;妄为佛门行持。等等。
&&&&& 并且名目、花样、神通繁多――搞附体,搞末日等等诸多“出奇制胜”行为。
以上例举,凡次种种不胜枚举,
吾等正真学佛修行之人,当仰止正真祖师大德,以他们为榜样,
依照无上正等正觉佛陀的教诫――“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正信学佛;正心修行;正派做人;正愿回向;正真念佛;正定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
菩萨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
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
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
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
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
发表于:13-05-29 17:14
《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本
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
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
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国名)僧铠译。
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
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文钞》之《复王子立居士书二》印光大师著述
――译文:
《无量寿经》有五种译本。最早翻译的是东汉月氏支娄迦谶法师,共译作三卷,该本文词繁复,经题叫做《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其次翻译的是吴月支国居士支谦,有二卷,经名叫《佛说阿弥陀佛经》。因为课诵本的小本《佛说阿弥陀佛经》,经名也叫《佛说阿弥陀佛经》,所以外面加上一个大字用作区别。又有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前二种译本以及第三次译本,并第五次宋朝译本,四种译本汇集其精要,取名《大阿弥陀佛经》。在当时王龙舒会集本风行一时,后来因为莲池大师指出其中有不依照经文的过失,从此便人没有受持了。《大藏经》中有这一部经,各自流通处都不流通这个会集本。有人说《无量寿经》还有一种版本的,其实说的就是这个经本。
《无量寿经》第三次译本,就是二卷的《佛说无量寿经》,也是现在普遍受持这一本经,就是魏朝出家人康僧铠的译本。
《无量寿经》第四次翻译,也就是《大宝积经》中的第十七品《无量寿如来会》,这个译本王龙舒没见过,是唐代南印度僧人菩提流志翻译的。前朝北魏时代有高僧叫菩提留支,并非唐代的译经师菩提流志,后世的人往往把翻译《无量寿经》的译师,错误地看成是北魏的菩提留支。
第五次翻译《无量寿经》,经名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是北宋中印度那烂陀寺高僧法贤所翻译。原译本二卷,因为宋朝的时代把所译佛经多看作是荣耀,所以分为两卷,这个译本在绝不应当分开的地方分开,现在刻书本仍然改作一卷。其中《无量寿如来会》文句及义理翻译的都好,可惜的是经的后半部劝世的经文未收录其中。所以都以康僧铠翻译的《无量寿经》作为读颂受持最理想的范本。
《无量寿经》
&&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振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谐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魇界,动魔宫殿,众魔摄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灌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入国分卫,护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己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
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忆百干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谛听!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绽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旃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如来容颜,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无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衷,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幸佛信明,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谓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己,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比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宇,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量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佛谓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者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密,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人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
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人。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u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阿难白佛:‘我不疑比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语阿难:‘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能如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只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v,于意云何?其所v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阿难白佛:‘彼所v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干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独如一v,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黎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黎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
‘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世因果歌佛经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