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17考研宗教学的女朋友考研

【经典教材解读】《宗教学通论新编》
  教材介绍:
  《宗教学通论新编》是对吕大吉先生主挡和主笔的甚宗教学通论》(1989年初版)的完善和发展。《通论》曾是我国宗教学术界建构范畴体系、填补空白的理论巨著,哺育了一代学人。1998年,吕大古先生根据原有内容结构及学科新发展对该书重写,从内容到体系结构都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删节和补充,是为《新编》。此次重印,作者又对锰新编》进行了文字上的修订,增加了附录部分。该书以真理为师,博釆众长;作者提出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对各种形态的宗教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全书主体分&导言&、&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宗教与文化&四部分,理论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作者的&宗教四要素说&以及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学术观点,成一家之说并广有影响。
  该著自出版以来先后四次获国家级学术大奖:1990年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2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新中国第一届);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年优秀成果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与会并颁奖)。《宗教学通论新编》至今仍是宗教学术界无法替代的一部通论教材&&【】
  购买链接:点击可到当当购买此书
  使用心得:
  A.考研推荐的书,还好,就是字有点小。
  B.名家大作,值得一读,对那些对宗教学理解有偏差的人更该读一下。
  C.宗教学入门的经典著作,是宗教学学科理论和操作的指导书。
  D.内容详实,适合初学者,给人一个整体概念
  相关资料:
  相关书目:
  《宗教学纲要》 吕大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宗教学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以真理为师,博采众长;在吸取国内外宗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对各种形式的宗教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如&宗教四要素说&以及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已成为一家之说并形成广泛影响。《宗教学纲要》以吕大吉所著《宗教学通论》(荣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等奖等奖项)及《宗教学通论新编》为蓝本,重新编写而成;主要可供高等院校哲学和宗教学专业教学使用,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读者的最新读本。
  购买链接:点击可到卓越购买此书
  推荐人:编辑组
  帖子地址:
转载请注明本帖地址。
  ※ 来源:考研论坛 bbs.kaoyan.com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有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相关信息:
2019考研热门话题
考研帮地方站宗教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吗?_备考常识_在职研究生考试网
宗教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吗?
  【导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的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交汇,而当中的宗教学便是这种现象的产物之一。很多从事该方面的工作人员或者感兴趣的人会想要报考宗教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来提升个人能力。那么,
  首先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宗教学属于学术型研究生,而目前我国只有专业硕士是可以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以。不过大家也不用沮丧,因为宗教学招收在职研究生,毕业后也是可以获得学位证书的。所以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宗教学在职研究生入学门槛不高,大专学历及以上学历都可以报名,报名也很简单,只要向要报考的院校提交报名材料就可以了,通过审核就可以入校上课了。但是想要获得学位证书的学员是需要考试的,而相关的报考条件是有一定限制的,那就是报考者要本科毕业有学士学位,并且在拿到学士学位后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以上就是的相关介绍,更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信息关注在职研究生考试网()
  【相关文章推荐】
[同等学力]
[非全日制]
群名称:在职研究生考试网群
群名称:在职研究生考试网
群名称:在职研究生考试网
账&&号:zzduyan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宗教学考研笔记
&&&&&&&&&&&&&&&&&&&&&&&&&&&&&&&&&&&&&&&&&&&&&&&&&&&&&&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宗教学考研笔记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一般来说,人们对宗教并不陌生,佛祖显灵的传闻、祭天祀祖的礼仪、五体投地的信徒、念念有词的祝祷、晨钟暮鼓的佛庙、香烟缭绕的道观、巍峨壮丽的教堂、残酷的宗教纷争等等,只要一提起宗教,这些现象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并在人们心中引起无限的遐想。
然而,熟知非真知。诚如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所说:宗教信徒可谓对宗教十分熟悉,“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既然宗教信徒都如此,那么非宗教信徒对宗教的认识和了解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和研究宗教现象,还要思考宗教的本质。
宗教的历史非常漫长,从原始宗教算起,宗教至少已经有了数万年的流传历史,即使后来出现的若干世界性大宗教也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步,它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对人类的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心理素质、法律思想、政治制度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宗教既打上了人类远古社会的各种烙印,又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不断充实,可以说,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尽管今天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只要人类处于不断探索自然并发展自身的情况下,宗教的存在和影响仍将长期延续下去。
宗教的分布极为广泛。迄今为止,宗教在一切社会形态、一切国家、一切民族、一切种族、一切阶级和阶层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继承性和社会适应性。近二十多年来,人类的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宗教并没有衰微的迹象,反而有迅速扩张的态势。传统宗教积极改革以适应新形势,新兴宗教大量兴起,宗教多样化的倾向日趋明显。一些新兴宗教走向极端,成为邪教,给社会和信徒造成不小的危害。
宗教的表现极为复杂,这不仅表现在宗教的教义、教理思想丰富、而且表现在教派划分、宗教礼仪的繁多等许多方面。撇开一切地方性的、古老的、原始的、形形色色的民族宗教不谈,单就世界三大宗教来说,每一宗教都在历史上形成了难以计数的宗派,每一教派都有自己的教义、教规,每一宗派又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组织,创制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经典和宗教仪式。
宗教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关联,它们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比如宗教与道德、宗教与文化、宗教与和平、宗教与科学、宗教与民族等等。对于教徒来说,宗教戒律就是道德规范。就信仰宗教的民族来说,有不同的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的,有同一个民族信仰几种不同宗教的。各民族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其宗教仪式、信仰程度、宗教心理、宗教感情都异彩纷呈、千差万别,宗教与民族习惯、民族文化互相交织、互相融合,表现出复杂的形态。甚至在当今国际格局下,宗教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宗教持批判与全盘否定的态度,人们片面地将宗教意识形态化、政治化,信仰宗教成为“落后”、“愚昧”、“迷信”的标记,这不仅践踏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科学理论,而且否定了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政策,伤害了信教群众的感情,破坏了民族团结。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宗教状况有了根本改观,宗教工作步入正轨,中国宗教走上了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在我国传播的各大宗教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术界关于宗教学的研究也空前兴盛,中国宗教团体与国外宗教组织的交往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就中国的宗教现状、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司法行政保障和监督、对独立自主自办宗教事业的支持、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保护等五方面阐述了中国充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态度和主张。
尽管我国目前的宗教发展和宗教学研究盛况空前,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对宗教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是非常深入,特别是对世界宗教现象和状况的了解比较欠缺,因此本课的整体构架就是对目前世界主要宗教的介绍,以期增进当代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第一章&什么是宗教
1、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关于宗教的起源,理论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人认为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还有的人认为宗教起源于神话,有的人认为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还有的人认为宗教起源于巫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起源于人的发明,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的本质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
2、一般看来,宗教有几个基本的要素,分别是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和宗教器物。当宗教体系化和制度化后,宗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社会整合与控制功能、社会心理调节功能,社会化与交往功能等,但是宗教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也有消极影响。
3、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时代,达到了人类先辈无法达到的文明,但宗教在今天并没有衰微的趋势,这背后有深刻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也就是说,宗教很好地满足了人对不死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作为一种以人的存在状况为反映对象的社会意识,它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人类不能完全认识自己、不能完全解决自身的各种问题,宗教就不会消亡。只有到了“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宗教才能最后消亡。
4、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产生了成千上万种的宗教,有的宗教流传了下来,有的则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当时世界人口约为51.5亿人,信奉各种宗教的人达41.7亿人,天主教和基督教有17.58亿信徒,伊斯兰教约有9.35亿信徒,印度教有7.05亿教徒,佛教有3.03亿信徒,各种新兴宗教有信徒1.38亿,其他信奉原始宗教或者邪教。
宗教是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在当今的世界人口中,有近2/3的人信仰各种不同的宗教。由各种宗教内部产生的矛盾、宗教与宗教之间产生的矛盾、宗教与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的矛盾,构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宗教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在庄严肃穆的教堂,一群教徒在顶礼膜拜;两个宗教组织在为圣地的归属而进行战争;虔诚的宗教徒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仪式和礼节……可以说,今天的宗教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宗教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全部,而且由宗教所产生的各方面的问题对全球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比如由于宗教问题所引起的国际纷争等等。在科学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宗教甚至有越来越兴旺的趋势。那么到底什么是宗教,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它又有哪些社会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为什么仍然有宗教的存在?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宗教。
第一节&&&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宗教与其他人类社会文化形式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衰落和消亡的历史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从古猿中的支系逐步进化至今,大约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1995年在非洲肯尼亚发现的人类祖先化石是已知的最早直立人化石,化石年龄在407万年至412万年之间。考古学家又把人类的发展分为猿人、古人、新人和现代人四个阶段,而只有到了所谓新人的发展阶段才发现有宗教遗迹。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尼安德尔河区域附近洞穴中所发现的“尼人”遗骸,其位置经常是头东足西,与日出东方和日落西山这一自然现象有联系。尼人的遗骸有一定的葬式,在不少遗骸的周围撒落着红色的碎石片及工具,这些东西被考古学家认为是随葬用品,具有宗教观念的意义。在法国穆斯特累洞中发现的一个“尼人”青年遗骸,他的头枕在一块燧石上,身体周围散放着74件石器,左侧还有一件石斧,头部和肩部用石板保护着。在法国的奥瑞纳洞穴中,死者则被按照胎儿的姿势埋葬起来,身边也放有武器、工具,还有食物、首饰。这些考古发现被学者们视为尼人已有灵魂观念的证明。
1939年在我国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存有葬礼的遗迹,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铜矿的红色粉末。红色象征着光明、温暖的火和具有生命力的血。此外,还有死者生前的装饰品作为随葬物,如钻空的兽齿、石珠、骨珠等等。
上述两处发掘的材料,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的宗教萌芽遗迹。由此推断,最早的原始宗教产生的年代,大约是十几万年以前。
近代社会学对于近现代尚存的原始民族的调查结果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宗教的起源。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摩尔根在对美洲印第安原始社会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宗教是在野蛮时代的中期产生的,而不是从来就有的。关于宗教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当前有各种学说,下面介绍宗教起源的主要理论。
一、宗教起源于神话
自然神话论是宗教学有关宗教起源问题的第一种理论。它认为:宗教的来源及其最早形式是自然神话,尤其是星辰神话;神话和宗教中的神,都是自然物的人格化,尤其是较大的星辰的人格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神是某些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的人格化。
神话传说是人类早期生活的全面记录,表现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心理和情感。神话以一种浪漫想象来表达神性观念及其灵性世界,远古人类在这种浪漫想象中开始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起源及归宿,并对其存在和意义提出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系统中均有丰富的神话故事。
在埃及,有太阳神“拉”开天辟地的传说。据说在混沌初开之际,“拉”在水神“努”的体内孕育成形,又从莲花苞中开出水面,显现为一团红日,并成为万物的创造者。“拉”创造了天地、人类和动物。后来,由于人类堕落犯罪、“拉”派遣他的女儿爱情之神赫托尔去毁灭他们。接着“拉”又回心转意,便以美酒灌醉女儿,使她常卧不醒,人类因此而免于毁灭。
在巴比伦,也有一则创世神话。故事说,起初太空中只有混沌和化身为恶魔的提阿马特的太初深渊。后来,提阿马特生了诸神,诸神反过来剥夺了她的权力。提阿马特为此震怒,准备惩治诸神,诸神得知后十分恐慌、唯有大神安夏尔之子马尔都克对提阿马特无所畏惧,并与之搏斗且战胜了她。马尔都克将提阿马特的躯体撕成两半,一半为天,一半为地、并进而创造了星辰、万物和人类。
在中国,则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上古时期,天与地混沌未开、,像个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当中。经过18000年,天地分剖,属于“阳”的清而轻的物事上升为天,属于“阴”的浊而重的物事下降为地。盘古也在天地变化之中成长,以致其智慧超过天,其力超过地。这样又经历18000年,天极高了,地极深了,盘古的身子极长了,然后才有三皇出现在世间。
希腊神话关于宇宙的生成有多种说法。希腊诗人赫西奥德说:“首先出现的是混沌;接着出现的是宽广的大地,那永远岿然不动的为一切不朽的神居住的奥林帕斯雪峰的基座;接着是在宽广的大地凹处的朦胧的冥府塔尔塔洛斯;接着是不朽的神中最可爱的爱神厄罗斯,她对待神和人是一样的,既酥软了他们的手足,又慑服了他们的神志。从混沌中产生了黑域厄瑞布斯(指阴间和阳间之间的黑暗区域)和黑夜。他们婚配后,又从黑夜中产生了白昼。于是大地首先产生和她本身同样广大的、点缀着繁星的天宇,将自身团团围住,并作为幸福的诸神的永恒居处;以后她又不经交配而产生高山,是栖息于森林山谷的女神尼姆福斯流连的居处,以及波涛汹涌的海洋。然后,大地和天宇婚配,产生涡流深深的大洋之神俄刻阿诺……”
此外,《旧约》中记载了古代希伯来人的神话创世说。上帝耶和华在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取名亚当,并取亚当的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夏娃。耶和华使他们结为夫妻并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生活。之后,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劝诱下,违背耶和华的旨意吃了分辨善恶之树的果子,于是智慧明了,眼睛亮了,他们看到了自己那赤裸着的美丽肉体。而耶和华知道后,大发雷霆,他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去历经人类的各种磨难。
神话在远古时代是人们对人性与神性、世间与灵界的描述和解释。古人用神话形象来说明宇宙的起源和天、地万物的存在,体悟并解说人本身的意义。因此,神话中的各种人格神灵、天体神灵、自然神灵和动植物神灵形象构成了远古人类精神认知上的世界全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说:“神话在一个原始社会里,就是说在其活生生的自发形式下面,并不仅仅是讲述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个有生命的实在。它并不属于发明之类,如我们今天在小说当中读到的那种东西,它是一个有效的活着的实在。由此,人们相信神话产生在那些最遥远的时代,而且自那时以来,继续不断地影响着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回溯宗教的历史,我们可以说原始宗教与原始神话本不可分,原始神话乃原始宗教所具有的象征表述体系。
当宗教进入人类文明时代以后,神话的运用及其影响虽然逐渐削弱,但却未曾从根本上退出宗教舞台。世界各大宗教在其发展演变中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其神话形式。现存于世的各大宗教都有各自的神话构建,如犹太教、基督教的圣经神话体系,东方宗教中的印度神话体系,佛教神话体系和道教神话体系等,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在信仰生活中的活跃之态。因此,进一步研究当今世界宗教神话体系仍旧很有必要。
二、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
自然宗教是人类文明史以前的宗教形态,有着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随着人类对于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宗教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宗教形式。概括起来,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气灵物崇拜、偶像崇拜。这些原始宗教形式归纳起来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直接崇拜,把直接可以为感官所感觉到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当做崇拜对象;另一类是精灵和鬼魂的崇拜、其崇拜对象不是由感官所感觉的某种力量,而是纯属幻想出来的某种神秘自然力量的精灵、鬼魂等,但是它并没有把精灵、鬼魂同自然物自然力断然分开,而仍然把自然力当做精灵的力量的表现。因此,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没有超出自然物范围。
万物有灵,首先就在那周围的环境中。2000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经这样描述过:“水有罔象、丘有宰、山有变、野有榜模、泽有委蛇”(《庄子·达生》),万物的灵真是无所不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资料也表明了这一点。近代的澳大利亚,一些原始部落也常有许多圣地,这些圣地往往就是该部落狩猎地域内的某个特异之所:石崖、丛林、沼泽、峡谷。再如古代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形象,也可说是从原始精灵演化而来、宙斯所居住的奥林匹斯山实际是希腊东北部一座高耸云霄的山峰,终年白雪皑皑,云雾悠然,丰沛的雨水滋润着附近的帖萨利亚原野。于是,当地牧人和耕者惯于将这座魏峨的山峰视为山灵柄居之所。
1872年,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宗教学家泰勒提出了一种理论,解释宗教的起源、泰勒认为,原始人根据对睡眠、出神、疾病、死亡、梦幻等生理和心理现象的观察,推论出与身体不同的灵魂观念,然后把灵魂观念应用于万物,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应用于死去的祖先,产生了祖先崇拜与纯粹神灵观念;应用于非生命的自然物,产生了自然神和自然崇拜;以后发展为种类神崇拜和多神教,至上神崇拜和一神教。泰勒指出,在祖先崇拜、实物崇拜和自然崇拜之前,已有万物有灵的崇拜,因此,万物有灵崇拜乃是一切宗教的源泉。在关于宗教起源的若干种理论中,泰勒的理论是影响最大的一种。
1885年,罗伯特森.史密斯在其研究阿拉伯人和闪族人宗教的著作中,主张图腾崇拜是一切宗教的起点。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发展了图腾论,他不仅认为图腾崇拜是一切宗教的起源,而且认为是一切文化、道德和社会组织的起源。杜尔凯姆的名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但是他又把图腾崇拜与巫术结合起来,把此二者的混合物视为人类宗教的起源。
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纹饰就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图腾崇拜的背景。在已出土的实物中,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分别属于以鱼和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而乌家窑文化则分别属于以乌和蛙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各种图腾纹饰都同样促进着原始绘画艺术的提高。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有人面形图案,人面眼鼻明显,口呈工形,有些两边还各加小鱼,造型非常别致。还有鱼形图案和鹿形图案,鱼或张口,或翘首,或游于水中;鹿则长颈、短尾、奔跑、行走、伫立,姿态各异。在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出土的陶器残片上,绘有蛙的图案,蛙的形态非常生动,煞是可爱。
诸如此类以图腾为背景的绘画、雕刻艺术也遍及世界其他地区。如爱琴文化的克里特,迈锡尼时期,敬牛之风尤为盛行。对此,屡见不鲜的牛像可资佐证。其中,有一镌刻于印章上的图像饶有意味:躯体和腿与人一般无二,却生有牛蹄、牛尾、牛首,这显然属于图腾艺术。又如法国、西班牙岩洞中的各种绘画除了对动物的一般膜拜外,还有相当程度具有图腾性质。至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更以其造型生动、技法纯熟而著称于世。
舞蹈是又一种与图腾紧密结合的形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世界各地的舞蹈表演都以图腾为目的。欧洲旧石器时代遗址阿尔塔米拉洞穴发现的城雕中,有所谓猿人形者,泰雅洞穴也有佩戴面具和饰物的舞者。近代澳洲土人精于模仿鸵鸟、袋鼠的动作,特别爱用腕部象征动物的颈部。在非洲,土人的鳄鱼舞蹈尤为普遍。而北美印第安人的舞蹈,所模仿的图腾多为熊、犬、野牛等。
三、宗教起源于巫术
在原始社会中,巫术是一类重要的社会现象。宗教学者们在研究宗教起源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巫术。他们看到,在人类早期生活中,诸如接生、起名、成年仪式、婚配嫁娶,乃至送葬等等,往往都要由巫师来主持。在生活中,凡遇到困境,也都要由巫师负责处理。比如在古代欧洲的克尔特人那里,一切祭仪均操于专职祭司德鲁伊德手中,而要成为德鲁伊德者,必须经过漫长而又艰苦的培训,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在此期间,除必须领悟祭司的奥秘外,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熟记为数众多的宗教颂歌和咒语。
美国学者金氏于1892年提出巫术先于万物有灵论,主张把巫术作为宗教的起源。弗雷泽在1900年《金枝》第二版中系统论述了人类理智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巫术、宗教、科学。他认为原始人在巫术阶段尚未有精灵或神明的观念,相信可以用巫术手段来控制超自然力,只是在理智进一步发展之后,认识到巫术无效,才转而向超自然力的神灵祈求,子是产生宗教,也就是说,宗教起源于巫术。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对宗教研究有重大贡献。他认为,原始文化可以划分为圣、俗两个方面,其中圣的一面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宗教与巫术。也就是说,他认为宗教由原始巫术发展而来,但并非所有巫术都是宗教。他指出,必须考察原始文化生活中的世俗方面,比如农业、航海、渔业、战事等等,看看其中到底有无一种行为是以经验和逻辑为依据的,从而有别于巫术和宗教。为此,马林诺夫斯基利用自己实地考察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地区向来以盛行巫术著称。位于新几内亚东北部的美拉尼西亚人主要以农业为生,他们的农具十分粗糙,但即使靠这些简单的农具,他们也能获得丰产,而且还能做到年有余。尽管当地人已经有非常系统的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但是当地土人认为巫术对于农业丰收必不可少。当地的一切农事都掺杂着巫术活动,美拉尼西亚人每年都要按时在地里举行一整套传统的巫术仪式。当地土人在农业活动中是这样,在其他活动中也是如此,比如他们非常精通造船技术,也掌握很多海航知识,但是他们仍然利用巫术来乞求神灵的保佑,因为航海终归避免不了狂风、恶浪、暗礁等等意外情况。此外,美拉尼西亚人在渔业、战争、疾病、生死等方面也同样如此。
基于上述考察,马林诺夫斯基得出结论,他说:“因此,原始人对于自然和命运,不管是想要利用前者还是躲避后者,总是清楚地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或力量,即自然的和超自然的,并且总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试图利用二者。只要借助经验了解到,在知识引导下作出的努力会有收益,他们便决不会放弃或忽视这样或那样的努力。他们知道,种庄稼不能只靠巫术,独木舟制造不当或操持不当也不能下水航行,打仗时缺乏武艺和胆量也无法取胜。他们从来就没有仅仅依赖巫术,相反,有些时候甚至根本不需要巫术,比如在取火以及其他一些行为和事务中。然而,每当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知识和理性技能于事无补时,他们便求助于巫术了。”
四、宗教起源于人的发明
原始宗教(或自然宗教)是宗教发展的最初阶段。从现已掌握的材料来看,以往学者提出来的宗教起源的理论,比如“神秘观念说”、“鬼魂说”、“恐怖观念说”、“人格说”、“精灵说”、“图腾论”等等,都有其自身难以解答的现象。例如:有些原始部族里只有自然崇拜而没有祖先崇拜,有些原始部落对恒长不变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也加以崇拜,但这些事物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恐惧感。由此可见,上述理论实际上是抓住了原始宗教的某个特点,进而视之为宗教的全部起源,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解了这些理论后,让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到社会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宗教的起源。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研究原始时代自然宗教的起源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甚至所有抽掉这个物质基础的宗教史,都是非批判的。事实上,通过分析来寻找宗教幻想的世俗核心,比反过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它的天国形式要容易得多。”宗教是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受自然界沉重的压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在原始社会中,处在采集和狩猎经济阶段的人们经过无数次的生产斗争实践,扩大了生产范围,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逐渐认识到许多自然现象和人们经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许多自然现象抱有某种希望,有了控制它的要求。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原始人才会对许多自然现象作异化的反映,把这些自然现象神圣化。恩格斯指出,史前期的“这些关于自然界,关于人本身的性质,关于精灵、魔力等等的形形色色的虚幻观念,多半只是在消极意义上以经济为基础;史前时期的低级经济发展有关于自然界的虚幻观念作为补充,但是有时也作为条件,甚至作为原因”。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类为了生活费尽了心思和气力,可是常常是白费气力或得到相反的结果。在此情况下,人们就由于多次失败而幻想获得成功,幻想自然恩赐;就把自然力看作是神秘的力;将许多偶然的机遇当作是神秘自然力对人们行动的报应,并且把这种对神秘自然力的信仰和依赖当作人们的生存条件。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的无知是原始人制造神灵的重要认识论根源之一。诚如德国近代唯物论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那些能激起人的依赖感的现象中的变化,乃是使人觉得自然是一个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而虔诚地加以崇拜的主要原因。如果太阳老是待在天上不动,它就不会在人们心中燃起宗教热情的火焰。只是当太阳从人眼中消失,把黑夜的恐怖加到人的头上,然后又再度在天上出现,人这才向它跪下,对于它的出乎意料的归来感到喜悦,为这喜悦所征服。所以佛罗里达的古代阿巴拉支人当太阳落山的时候,唱着颂歌向太阳致敬,同时祈祷它准时回来,使他们能够享受它的光明。如果大地上老是结着果实,还有什么理由来举行播种节和收获节的宗教典礼呢?大地上的果实之所以显得好像是出于天意的、理当感谢的恩赐,只是因为大地时而把它的宝库打开,时而又把它关闭。唯有自然的变易才使人变得不安定,变得谦卑,变得虔敬。”
原始人类对自身精神活动和机体活动的关系之无知,也是造出神灵的认识论根源之一。恩格斯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灵魂不死的观念。”&&&&&&&&&&&&&&&&&&&&&&&&&&&&&&&&&&&&&&&&&&&&&&&&&&&&&&&&&&&&&&&&&&&&&&&&&&&&&&&&&&&&&&&&&&&&&&&&&&&&&&&&&&&&&&&&&&&&&&&&&&&&&&&&&&&&&
原始人相信灵魂存在、相信灵魂不死,这还不是宗教,只是形成原始宗教的一种思想基础。到后来,原始人群不但以当时的生活条件和要求来虚构神灵的世界和神灵生活方式,而且把自己的本质和心理状态附加给神灵,从而规定对神灵的崇拜仪式,以此来表现人与灵魂之间的关系,这才形成原始宗教。在宗教仪式中,人们把自己的思想、要求、生活方式,用满足神灵种种要求的形式来自我安慰和取得信心。就拿葬礼来说,有些原始人群可能是这样想的:灵魂既然与肉体长期相处一起,死后的灵魂就好像一个人留恋自己住熟了的住所一样,一时舍不得离开肉体,因此对尸体是否合理处置,就被人们想像成为能引起鬼魂喜怒的问题。为了使鬼魂给人类带来好处或至少不带来灾祸,古人就根据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想象来处置尸体,使灵魂得到安乐。这样,葬礼就被看作处理活人与鬼魂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措施。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起源作了总结式的论述,他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这种力量和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支配着人。恩格斯的这一段话,概括起来,正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第二节&&&宗教的构成要素
当宗教产生并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就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组织,这时候的宗教不仅对人、对国家甚至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影响。宗教以及宗教问题尽管复杂,但是一种成熟的宗教一般有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和宗教器物四个构成要素,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分析某个具体宗教的四个维度。
一、宗教意识
宗教意识对宗教的其他层面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事实已经充分表明:宗教礼仪的规范化及其文明程度,宗教组织的状况,宗教器物的使用状况,都首先取决于宗教意识的发展。由于原始社会的人类还不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原始宗教还不可能具有系统的神学理论,因而其宗教礼仪完全依靠直观感受来确定。这就使得原始宗教的礼仪常常带有不文明的野蛮性,人祭和血祭就是这种状况的典型表现。社会发展到了文明时代后,宗教由原始形态发展到了神学形态,开始有了系统的神学理论,理论思维在宗教意识中发展起来,取代了原始宗教的直观感受,宗教礼仪逐渐摆脱了原始宗教礼仪的野蛮性和残忍性,变得越来越具有文明的规范化的特点。现代宗教礼仪的文明程度比起古代神学宗教的礼仪更要文明得多,这虽然要归功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宗教神学思想和理论思维的提高,则是直接起作用的因素。
宗教意识也决定了宗教组织的发展程度和形式,这主要表现在宗教组织的制度规范化程度有赖于宗教意识的水准。世界各国的宗教组织发展史都表明,宗教组织制度规范化的程度,总是与宗教意识相适应,随着宗教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神学理论的每一重大进展,往往都会推动宗教组织向更完善化方向发展。今日宗教组织的完善程度,是原始时代和古代文明时代的宗教组织无法与之相比的。世界三大宗教具有完备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组织系统,这对于一个没有较高宗教意识的宗教来说是不堪设想的。
宗教观念从其形态来看,可以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它们都为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一般说来,发展程度较高的宗教,其理性因素便较高;发展程度较低的宗教,其理性因素便较低。世界三大宗教是目前理性因素最高的宗教,而各种原始宗教(包括目前现存的原始宗教)则是理性因素最低的宗教。
宗教观念的理性因素,在维持宗教的生存与发挥宗教功能的过程中,常常表现为其固有的保守性和稳定性同其变化的适应性的矛盾。任何一种宗教,为了维护其生存和保持其固有的宗教特征,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神学理论和教义,这对于发达的高级宗教尤为重要。例如;基督教的存在及其特征,便是以《圣经》为标志的;伊斯兰教的存在及其特征,是以《古兰经》为标志的;佛教的存在及其特征,是以“佛经’伪标志的。如果世界三大宗教没有这些稳定不变的神学经典和圣书,那么,它们的存在是难以设想的,更谈不上巩固和发展。世界三大宗教的经典和圣书已传承了近两千年,其内容甚至连词句都保持不变,正是由于这样,才保持了这些宗教的稳定性及其固有特征。如果这些宗教的经典和圣书经常变化不定,那么,这些宗教体系的稳定性及其固有特征也丧失了,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但是,宗教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必须随着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它们也会被社会历史所淘汰。为了避免这一命运,许多宗教都在不断改变自身,其中就包括改变它们各自的神学理论。世界三大宗教之所以能长期地一直保持到现在,除了其有稳定不变的宗教经典和圣书外,还在于它们有解释这些经典和圣书的教义。这些教义可以根据时代的要求并赋予新的含意,以便适应时代的要求,能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受,从而使自己的功能得以较好发挥。所以,尽管这三大宗教的经典和圣书连字句都没有变,但解释这些经典和圣书的教义已有变化。特别是在当代,世界三大宗教都出现了各种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教义理论,以便能够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科学迅速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避免被历史淘汰的危险。
宗教观念的理性因素虽然在维持宗教的生存与发挥宗教的功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任何宗教都不可能把理性主义贯彻到底,否则就会导致对宗教本身的自我否定,打破宗教所固有的神秘主义性质,宗教就不成其为宗教了。因此,我们还要阐述一下宗教的神秘主义问题。
神秘主义是宗教学家、哲学家、神学家、社会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一类现象。究竟什么是神秘主义,各种定义莫衷一是,学者们均基于自己的立场和研究方法而各执一词。相比而言,神秘主义与宗教的关系最为密切,宗教学的研究频繁地使用这个概念。我们似乎可以说,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神秘主义首先是包括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社会学在内的宗教学研究的问题,而这些研究的结果对解释宗教至关重要。因此,宗教学家、神学家和哲学家对神秘主义现象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学术界加强对宗教神秘主义的研究也是必要的。
神秘主义一词的英文mysticism法文mysticisme,德文mystizismus,皆源于拉丁文mysterium&o这个拉了语词的含义有:秘密祭神礼、奥迹、奥义、神秘等。这个拉丁语词源于希腊文mysterion,词根Muein,意思有引导、介绍入会、秘密的东西、放弃肉体感觉代之以超验的启示等等。
神秘主义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宗教现象,与宗教的各个层面和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各种宗教都有关。在西方国家,神秘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宗教现象早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也有很多学者对什么是神秘主义进行定义。“神秘主义是融修行术与秘传知识为一体的一门学科,是上升到最高水平的个人宗教。神秘主义可以与宗教有关联,但并非必然如此。神秘主义者往往是宗教团体(例如教会)并不培养也不知如何对待的人物。”这一定义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描述了神秘主义的所指,将某种宗教现象即修行术,定为神秘主义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对神秘主义的研究也就被局限在宗教的一个要素之中了。在这样的定义下,我们很难看清宗教意识与宗教体验的关系,更无法弄清宗教神秘主义的发展。
与上述定义类似的一类定义是把神秘主义限定为一种宗教体验,即所谓神人合一的体验。一些现代西方学者给神秘主义下的定义,例如,“神秘主义是一种在现世通过个人的宗教体验而获得的关于神的间接的知识。它原来是一种祈祷者的状态,从得到程度不同的各种短暂而又罕见的神圣的触及到在所谓的‘神秘的合’中达到实际的与神永恒的联合。神秘主义者自己为他们的体验的真实性提出的最确定的证明是它的效果,亦即在谦卑、仁慈、甘愿受苦这类事情上的增长。神秘主义是一种广泛的体验,不仅在基督教中有,而且在其他许多非基督教的宗教中也有,例如,佛教、道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神秘主义就是人与神的心灵合一。”这些定义表明,在现代西方宗教学和哲学研究中,神秘主义主要是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宗教体验,即人神合一的心灵体验。
人类的精神生活,不仅有理性的因素,而且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情感、欲望、激情、意志,都是非理性的因素。当人们在理性的精神生活中找不到所需要的应答和要求时,往往就倾向于到非理性的精神活动中去寻求补偿,而宗教则常常是获得这种补偿的处所。宗教感情、宗教情绪和宗教激情就是宗教非理性因素的基本表现形式,它们在实际的宗教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宗教功能是通过它们而得以发挥的。
宗教感情在宗教意识形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维护宗教信仰的凝聚力具有不可缺少的引力作用。这种宗教感情是在特定的宗教环境中长期熏陶培植出来的。当人们反映现实生活所具有的依赖感、有限感、恐惧感、感恩感、需求感、崇拜感、罪恶感和孤独感等的心理活动,一旦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就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命运同敬神和利己、爱神和爱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宗教环境和宗教群体感染力的推动下,产生一种特有而稳定的宗教感情。这种感情如果与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生活、民族感情结合在一起,就会更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专一性、狭隘性和不可伤害性。谁要伤害这种感情,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冲突乃至流血斗争。这种非理性的宗教感情,在强化宗教共同体、增强其内部凝聚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感情,宗教团体是很难维系与巩固的。
宗教感情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常以宗教情绪的形式反映出来。这种情绪总是随着人和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以及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动和个人遭遇的不同而波动与变化,因而具有较大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一般说来,在人遭到天灾人祸或陷入绝望的时候,往往会引起人们宗教情绪的高涨,甚至会出现群体性的求神攘灾的集体性行为。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如果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无法生活下去和陷入绝望时,宗教情绪往往也会产生向上的波动。这种情绪如果在宗教的引导下,往往会产生社会动荡和社会革命,这种情况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在当今时代,宗教情绪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宗教情绪如果持续地向上发展,必然会导致宗教激情。这种激情是宗教情绪达到了高昂状态的一种宗教感情。它往往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宗教利益或体验到神恩和受到宗教共同体的极大恩惠,以及宗教感情受到激化而产生的。宗教利益常常是由宗教共同体代表和体现的。共同体在经济、政治、情感等方面都不容外来势力的干涉和伤害,如果一旦有危害于共同体的现象出现,这一共同体的教徒就会被激发出高昂的宗教激情,甚至不惜流血牺牲。世界上诸多教徒教派之间的冲突大都是属于这样一类的冲突。宗教感情发展到极端,便会出现宗教狂热。这时,人们的宗教感情便具有完全非理性的特征,并为毫无理智的宗教偏激情绪所支配,从而使其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例如:为表达对神的虔诚而自残,或为报答神思而宰子献神,或切割自身某个器官来敬神。1988年印度少女鲁尼亚剪下自己的舌头祭印度中央邦赖普尔的一印度教神。这种宗教狂热若以群体现象出现,则危害性更为严重。宗教狂热若被引入政治领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宗教意识的非理性因素要受各宗教的基本学说与教义的规范与制约,故又总是在确定的宗教意识的理性因素控制与指导之下表现出来和发生作用的。完全不受宗教意识理性因素约束的宗教感情、情绪和激情是没有的。正因如此、宗教感情、情绪与激情才能始终服务于确定的宗教目标并由既定的宗教信仰所引导,从而对宗教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宗教组织
宗教组织是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对宗教组织的界定要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它是一种与统一的宗教信仰目标与行为体系相联系的、共同遵照一定的制度规范的宗教信奉者所结成的社会群体。
宗教群体具有宗教性与社会性这两重性。任何宗教都有某种组织形式,在宗教要素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宗教意识也只有通过宗教组织才能形成一个宗教的社会实体,规范化的宗教礼仪也只有在组织中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组织乃是宗教其他构成要素发挥自身作用的组织保障。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又是社会组织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宗教信徒不是游离于社会实际生活之外抽象的人,也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活动于现实社会之中。信教者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信仰和期望、感情和志趣、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有着同样宗教生活与满足宗教心理的需要,形成各种宗教群体,并为了达到这些特殊目的而有意识地建立起各种宗教团体,这些团体一旦建立,就要有一定的制度与手段加以维系。宗教组织一旦建立,就对宗教自身和社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宗教组织是社会生产和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宗教制度化发展的结果,在各种制度化宗教中,宗教组织的形态各异,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名目和形态各异的宗教组织成为不同宗教的象征。例如,寺庵代表佛教、宫观代表道教、教堂代表基督教、清真寺代表伊斯兰教。这些宗教组织不但具有作为一般社会组织的结构性要素,如权力机构、制度、经济资源、成员资格,还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些特征。首先,任何宗教组织均认为自己具有“神圣性”,从组织的象征体系到其行为和一活动都笼罩着神圣的光环;其次,任何宗教组织都是宗教徒的联系纽带,起着培养、维护和实践宗教信仰的作用;再次,宗教组织以宗教信条、教义和经典为依据建立起组织的价值规范和道德约束机制,以此指导和约束其成员的行为与活动。
在宗教组织中,宗教领袖或领导人的确立是宗教组织制度化的首要环节。大多数宗教在其初创时尚未制度化,因而其组织较为松散。然而当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组织与制度趋于形成时,各种宗教组织一般均尊崇或追认其最初创始人为其领袖或教祖,且这些人享有崇高的威望。一些宗教组织的领袖或权威来自师徒相承制度或祖师制度。例如:印度流传的耆那教是祖师制的代表,传说耆那教有24祖,其真正创始人是被教徒尊称为“大雄”的第24祖筏驮摩那。锡克教的名称源自梵文Sikha,意为门徒,因其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而得名,该教一创建就建立了祖师制,教团组织的法定领袖被教徒们奉为神明。佛教各宗源组织的寺院组织也是典型的祖师制,大的寺院设有掌管全寺的最高领导人方丈,其继承人通常为衣钵相传的传法弟子。
宗教组织的形式与结构受制于该组织的信仰内容和社会目标,并为之服务。在人类早期社会中,宗教的组织结构与机制往往与社会的组织结构职能交叉,甚至重合。如在氏族社会中,原始宗教同氏族社会组织融为一体。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或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组织机构同政权机构、司法机构、文化教育机构全部或部分重合的情况也是常见的。比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的教阶制及其相应的一套组织设置,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教会内部的反映。明清之际,在中国伊斯兰教内,出现了苏菲神秘主义与中国封建制度相结合的门宦,采用集政治、经济、宗教一体的封建宗法制度,内部建立了以清真寺为中心划分若干教区等级森严的宗法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教主的封建特权与宗教特权,组织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
现有正式的宗教组织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入世型的宗教社区组织;一种是像佛教、道教那样的出世型的注重个人修行得道的寺院宫观组织。
从中世纪起,罗马天主教会为了统治罗马帝国的需要,模仿世俗官僚等级体制建立起罗马教廷组织和教会组织,与之相配套的是教阶制度。这种组织与制度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各大宗教中世俗官僚化色彩最浓、制度化发展最为完备的宗教组织权力体系。罗马教廷是以教皇为君主的政教合一的城市国家(梵蒂冈),不仅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机构,而且拥有法庭等组织监督机构和司法机构。罗马教皇(教宗)被称做是基督、圣父在世间的代表,是罗马教廷的最高统治者,对整个教会和教徒拥有管辖权。20世纪60年代中期,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召开后,为适应时代需要,罗马教廷成立世界主教团与教宗共同行使教会的最高权力。罗马教廷目前由9个部,3个神圣法院,12个委员会及若干行政办事机构组成,每一部门都有由教宗任命的枢机主教为首,下设由教宗任命的秘书和助理秘书。枢机团是教宗的顾问团和高级助理、由枢机主教组成。
罗马教廷采用主教制(教区制)管理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主教制相当于教廷在世界各地的地方性教务行政组织,以主教为主体管理教会,其基本单位是大主教区和教区。大主教区是天主教固定的地方组织,有地域性大主教区和全国性大主教区,由总主教或枢机主教以及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性主教团统一管理。教区是主教管辖的特定区域,其中央机构是主教公署,下设副主教、法官、书记和教区参议等负责各种教区事务的人员。与主教制相应的制度是教阶制,主体由司祭(主教和神父)、助祭和副助祭三个正级品位组成。
由上可见,在罗马天主教教会组织中居主导地位的是与教徒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教会教区组织和教廷机构。这是二个庞大的跨越国界的宗教组织。
宗教组织制度化对于宗教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也会对宗教产生消极影响。宗教既需要制度化,又最容易受到制度化的损害。宗教组织的制度化既可以起到保障宗教延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作用,保障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具有伦理性或强制性的规范,增强内部的凝聚力与依赖性,又有可能产生出某种僵化的机制,从而限制教徒的创造力和灵活性。
一般而言,在宗教组织制度化形成前后,其成员皈依宗教组织的信教动机会有所变化。在制度化之前由第一代宗教领袖所领导的第一代成员中,其信教动机往往较为单纯,他们对宗教领袖及其传述的“启示”或“预言”表现出绝对的信奉与忠诚,并愿意为此做出个人的奉献乃至牺牲,历史上许多宗教运动在其初创期所表现出的虔诚、统一、团结甚至宗教狂热可为佐证。然而,随着稳定的制度化结构的出现和发展,宗教组织渐趋稳定,利益冲突成为角色冲突的主因,而复杂的信教动机又使利益冲突加剧。入教动机的复杂化影响了成员对宗教组织的虔信程度,进而对宗教组织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原先统一的宗教组织,由于目标不一而分裂、分化出更小的组织,如宗派、教派或某些膜拜团体。而保留了原先单纯信仰动机的组织则遵循原有宗教领袖的启示或教诲,表现出原教旨主义倾向。
宗教组织在行政管理上也会发展出一套具有科层结构的机构和制度,这些机构和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常常形成类似世俗行政机构所常见的繁冗的机构和复杂的办事程序,官僚化现象滋生。官僚主义作风会导致组织功能的丧失,从而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组织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性,宗教组织亦不例外。
宗教组织为了谋求发展,总是寻求与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及文化价值观相联系,与世俗的统治阶级联手,尽力用世俗法律权威与公众舆论或情绪支撑信徒对宗教信仰的忠诚。在西方中世纪,宗教组织上层与世俗统治者相互利用,以维护统治秩序和宗教的权威,共同强化宗教的一致性。这种联盟通常建立在强力威摄的基础上,使宗教组织与世俗政权更趋于保守。在这种情况下,对宗教的皈依及表面上的对宗教组织的忠诚掩盖着某种深层的对社会与宗教组织日益增长的不满或怀疑情绪,其结果,政治上的反叛与社会的动乱必然变成宗教上的对抗,历史上无数内乱与宗教战争就是明证。
总而言之,宗教组织的制度化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会不断产生并尽力克服某些制度化所招致的消极后果,以及对社会发展适应性调节能力的退化和滞后。宗教复兴运动、新兴教派以及其他革新或改革运动都是宗教组织寻求克服上述机能失调或功能障碍的途径。对制度化宗教组织的反叛是新兴教派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组织中多数内部冲突和分裂都可归结为对制度化弊端的反感和对组织再生的揭望。二个新的宗教组织的产生虽然主要是各种社会因素的产物,与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的过程紧密相连,但也有不少宗教组织是在旧的宗教组织躯体内,在制度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的驱使下产生的。显而易见,制度化对宗教组织是必需的,但同时也在不断增长和加剧宗教组织内部、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中原有的那些张力和冲突这就是宗教组织制度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是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宗教意识的行为表现,是信教者用来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化的行为表达方式。各种宗教都按照各自的信条和教义以及已经形成的传统方式,进行各种崇拜活动,借助符号化的象征手段,构成一套严格规定的程序,以显示宗教的神圣性和庄严性,并在人们心理上造成极为严肃敬穆的宗教气氛,培养宗教感情,坚定宗教信仰。宗教礼仪的主要类型有献祭、祈祷、节庆等等。有学者认为,“无论从历史上说还是从心理学上说,宗教的仪式先于教义,这看来已是现在公认的准则”。然而在具体的宗教发展中,要想辨清这一先后是及其困难的。
(一)献祭
献祭是向崇拜对象祭献贡物,宗教信仰者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敬畏和意愿。贡物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宗教信仰者把这种象征物作为同神沟通的媒介,这是宗教徒虔诚意识和祈求意识的物化表现。这种行为具有强烈的功利意义,宗教徒有求于神,故必须以贡物来表达虔诚。这样,贡物实际上就是人与神之向实行互补的媒介物,人的贡物越贵重,从神那里得到的补偿也就越多。正因如此,古代和中世纪的一些国家统治者对祭神的规模都有具体规定,只有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才能对神进行最隆重的物祭仪式,而一般臣民则不允许。
宗教的物祭形式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人祭、血祭和食祭。在冰祭中冰被认为是最富有生命活力的祭献象征物,施祭者或为增进部族的活力和生殖力,或为保持土地肥沃和丰饶,或为复仇而安慰死者的亡灵,或为赎罪和祈求作战胜利以及免除各种灾害等。人是最高贵的祭献物,人祭具有非人道的残忍性,因此已被文明社会所淘汰,但在现代社会里也偶有发生。比如,日在印度中部某地,村民们为求丰收,竟然杀死一名14岁的男孩,将他的鲜血洒在农作物上,祈求丰收。血祭要比人祭文明,只是用宰杀牲畜、动物来祭献神灵,以血的神秘感和珍贵感为契机。这种祭献方式在原始时代、古代和现存原始宗教以及有些民间宗教中较为盛行。由于血祭多少还带有一种不文明的蒙昧意识,故一般不为现代文明素质较高的宗教所采用。食祭的祭献方式比血祭更为文明一些,它用糕点瓜果或各种菜肴来敬神灵,这在民间信仰中最为盛行,在低层次的佛教信仰者中也被采用。尽管食祭比人祭、血祭要文明,但也是以物祭神,故不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高层次的佛教信仰者所采用。
(二)祈祷
献祭是一种以物为象征符号的礼仪,通过奉献贡物来向神表示虔诚、意愿和祈求,而祈祷则是以特定的言行规范来达到这一目的。祈祷通过信教者以具有规范化的符号动作来表示意愿和表达对神的崇拜,摆脱了献祭所具有的那种神和人之间物物交换关系,赋予宗教礼仪更为崇高的神圣性,使宗教礼仪更加符号化和象征化,提高了宗教礼仪的层次,成为一切宗教体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宗教的祈祷方式丰富多彩。宗教礼仪的演化有一复杂的社会过程。它由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持久的民间习俗中逐渐形成,并由宗教人员加以提炼和规范,并非由宗教信仰者任意自行设计。为了把握宗教礼仪的演化,我们以早期基督教为例来说明这一过程。
据圣经记载,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受难,给他的门徒很大的打击。当他被捕时,他的门徒便四散逃命,连彼得也矢口否认耶稣是自己的老师。耶稣去世后,他的门徒便去了加利利,在那里等待耶稣的复活。“我们素来相信,要拯救以色列人的就是他,可今天却是他遇难的第三天了”。但当门徒们相信耶稣已经死而复生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的焦虑消失了。这些信徒们的体验是最初在巴勒斯坦出现的耶稣崇拜的心理起点,是现已自动发展成一种组织的那种基督崇拜共同体得以出现的真正前提。“随着这些体验而来的,便是将耶稣视为‘复活的基督’的信仰和礼仪;早期基督教会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种早期基督教社团主要关心的就是每天举行集会,不久,这种集会改在“主日”这一天举行,会上进行礼拜仪式,包括圣训、布道、祈祷和分食面包。这些聚会充满着期待情绪,信众们盼望他们的主在不久的将来会第二次降临。他们通过圣餐“获得与基督直接而又亲密的结合”。这种仪式随着仪式中“基督的降临”而达到高潮,“基督经过蒙难和复活已把自己和他的信众团体结合在一起,并借此把他的信众团体和自己的血肉融为一体”。
早期基督教与众不同的仪式,是圣餐的神秘仪式或圣事(Sacrament),这个词就是从希腊文“神秘”中译出来的,即领主的肉和血。起初这是在教堂晚餐结束时举行的,后来一些教会把这种仪式与晚餐分开,列入主要是白天举行的礼拜仪式中,成为最庄严的一部分仪式。
基督教入教的仪式是洗礼,这是基督教与一些神秘教相同的地方。吃主的肉体与血,使人分有他的神性,因而取得不死的保证,这种圣事与神秘教也有类似之处。此外,基督教也像某些神秘教一样,向一切人敞开拯救的大门,而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或地位如何。确实,基督教是在类似神秘教的外表下,以注重个人得救的宗教团体的面貌出现的。它一开始就在最早传播的地区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它提供了人们所能憧憬的最美好的事物—不死的保证,也为这种保证提供了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与神的融合一致。
除了上述洗礼和圣餐礼以外,天主教、东正教信奉的圣事还有坚振、告解、终傅、神品(授职礼或祝圣神父)和婚配。新教则大都只承认圣餐与洗礼两件圣事。
总之,基督教在其初创阶段的教仪以它的简洁和精神象征的力量为主要特征。基督教在最初产生的几个世纪里,在思想上是凭借着信仰、在实践上是凭借着道德而最终战胜了深陷于外在性的律法主义禁锢中的犹太教和囿限于同样外在性的自然主义藩篱中的罗马多神教的。而在基督教成为官方宗教以后,基督教教仪的官方化与模式化则将早期发展阶段具有的外在形式上的神秘主义大大淡化。
(三)节庆
各种宗教都有其节庆和相应的仪式。宗教节庆不仅综合了大量繁多的宗教活动,而且还包括了世俗的尽可能多的娱乐方式。从参与者的范围来说,它往往不仅超越了宗教教派的界限,而且往往还超越了信教者和不信教者的界限。例如,圣诞节和中国的庙会就是这样的宗教节庆。所以,宗教节庆礼仪是宗教性、世俗性、娱乐性和群众性融为一体的宗教礼仪活动。这对于激发宗教感情、强化宗教意识和扩大宗教影响,都具有异常特殊的意义,所以各宗教组织都非常重视宗教节庆礼仪活动,宗教的节庆礼仪是一种节日形式的宗教礼仪活动,它把崇拜、纪念和娱乐融为一体,其内容主要是崇拜、纪念和歌颂崇拜的对象。节庆礼仪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纪念崇拜对象的降世和升天、诞生和逝世。例如、佛教有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佛诞节(农历4月8日)和纪念他逝世的涅槃节;在基督教中有纪念基督诞生的圣诞节和迎接耶稣诞生的降临节,有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死的“受难节”;在伊斯兰教中有纪念穆罕默德诞生的“圣纪”(3月25日)等等。二是纪念有关崇拜对象圣事的奇迹、圣迹。在基督教中有纪念耶稣被钉死后复活的“复活节”,有纪念天使告知圣母玛利亚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的“圣母领报节;在伊斯兰教中有纪念穆罕默德升天遨游朝觐耶路撤冷圣地的“登霄节”、有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宰羊代子献祭表示忠诚的“古尔邦节;在佛教中有纪念释迦牟尼降伏邪魔的“灯节”等等。三是纪念崇拜对象的成道、降经和传经事迹。比如,佛教有纪念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沉思得道的“成道节”(农历12月8日),有纪念佛陀在鹿野苑首次讲经的“转法轮节”;在基督教中有纪念圣徒受灵后开始传教的“五旬节”;在伊斯兰教中有纪念安拉降经文的“大赦之夜”。这些丰富的宗教内容同唱歌、舞蹈、塑像、绘画、游戏等等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宗教感染力。
(四)修行
宗教修行是宗教礼仪中的最高层次。它要求修行者摆脱世俗事务,通过特定的内省礼仪形式(如佛教的坐禅等)从事修道、修心和修身,全方位地把人的思路封闭在宗教意识的范畴中,引导意识脱离现实而达到与外界隔绝的“感觉遮断”式的状态,经过内省从“自我否定”而达到“自我新生”,使修行者的言行超脱世俗而达到升华的神圣境界(如佛教的“涅梁”境界),并从中获得种种特有的宗教体验。宗教的修行可以分为两种:出世修行和在俗修行。出世修行者,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过着出世的修行生活,这主要是集中在宗教的神职人员中;在俗修行者主要集中在少数具有较高宗教修养的虔诚教徒中,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是在俗的,但在思想上则保持高度自觉的宗教修道、修心、修身意识。修行方式还有内修和外修之分,内修主要通过内省方式,外修主要通过善德行为的方式。实行宗教修行者虽属少数,但它们是信教者中的中坚、榜样和典范,特别是一些高僧更享有这方面的权威,他们那种出俗不凡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规范,对于创教立教、树立宗教形象和扩大宗教影响具有难以估价的力量。因此,宗教修行是最富有宗教意识自我表现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宗教礼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朋友考研不顾女朋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