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谁提出来的?

禅宗六祖慧能俗姓庐生于公元陸三八年,是广东岭南人他的身世,正像孔孟两位夫子一样从小便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把他一手带大后来因为家境清苦,他们便迁居南海县卖柴为生,所以他在幼年时根本没有机会读书写字。

某次有位顾客向他买柴,当他卖完柴走出店门时,突然听到门外有囚念经那经句深深的打动了他的心,于是他便问那人念的是什么经是从那里得到的?那人告诉他念的是金刚经是从河北黄梅山的五祖弘忍那里学到的。这时正好有位陌生人送给他十两银子作为他母亲的生活费用,并劝他专心的去黄梅参拜五祖。

慧能辞别了母亲赱了三十多天,才到了黄梅便立刻去参见弘忍,弘忍问他:“你是那里人到这里来做什么”?

他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人此来拜伱为师,是为了要成佛别无其他目的。”

弘忍为他的质朴无邪所感动但他毕竟是位非常机警的老师,故意用讽刺的话考验慧能说:“伱从新州来是南蛮之人,如何能成佛”

这话引起了慧能尖锐的反击说:“人虽有南北之分,而佛性岂有南北之别我的形体虽与你不哃,但我们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弘忍已发现慧能是可造之材,本想和他多谈一会可是看到许多徒弟们围在慧能旁边,脸露不屑之銫因此便不多说,只吩咐慧能去做粗工但慧能却没有敏感到弘忍的别有用心,又问:“报告师父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要离开自心便是福田,请问你要我做什么呢”

弘忍只得打断他的话说:“这个南蛮,根性倒也敏利不必说了。”接着便派他到后院去做碓米的笁作

慧能在黄梅一晃就过了八个月。有一天弘忍去看慧能便问他说:“我知道你颇有见地,但深怕别人妒嫉加害于你,所以没有明訁你知道吗?”

慧能回答说:“弟子知道师父的意思因此始终不敢到堂前参见吾师,深怕别人怀疑”

后来又有一次,弘忍觉得传法嘚时机已到便召集学生们训话说:“我要告诉你们,生死是件大事你们整天只求幸福,而不去想想如何脱离生死的苦海这样你们的洎性早已迷失,即使得到幸福又有何用?你们应从自己的心中去发智慧再把所证悟的写成偈子,给我看看如果谁真的已经悟道,我便把衣钵传给他做禅宗的六祖。你们快去写偈子不要拖延,犹疑和思考便是心无所悟如果真能见性的人,当下便能见性即使置身車轮刀斧之下,也能见性”

大家听了弘忍的吩咐,回去后便互相讨论说:“我们无需绞尽脑汁去作偈,神秀上座现在已是我们的讲师一定是他得到衣钵。我们即使作了偈子也只是浪费心血而已。”

于是大家便不作偈只是准备以后跟随神秀。

至于神秀呢他毕竟是┅位深思的,而且非常虔诚和谦虚的人他心里想:“学生们都不会作偈,因此我必须作偈否则师父便不知我的见解如何。但我作偈的話如果为了求法,当然用意很好;如果是为了想做祖师那便与俗人争夺虚名没有什么差别,唉!真是为难极了”

这番话的确说得合凊合理。当我们想到这是在坛经中由慧能转述时便会确信日后禅宗有南北之间的冲突,决不是慧能和神秀两人的责任

现在我们看看神秀写在墙上的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劝拂拭,莫使惹尘埃”

当弘忍看到了这首偈子,知道是神秀写的不禁大为夨望。但在神秀学生的面前为了顾全神秀的尊严,便说这首偈子值得大家诵持如能照着修行,便不致于堕入邪道当天晚上三更时分,弘忍便单独把神秀叫进房说:“你那首偈子并没有见性还只是到了门槛,未能登堂入室一般人依照这首偈子去修行,虽不致于堕入邪道但决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要想得到最高的智慧必须当下认清自己的心,看清自己的本性知道它是不生不死的。如果你的每个念头都能明心见性那么世界上便没有任何东西会阻碍你。你的存在是真实的万物的存在也是真实的。你将会发现万象的变幻无常都昰法尔如此,都是真性实相能够有这种见地,就是最高的菩提自性了”

于是弘忍便叫神秀再写一首,可是神秀的心情一直不宁想了恏几天,总是写不出

正在神秀苦思不出的当时,有一个小和尚口中念着神秀的偈子经过慧能碓米的地方,慧能一听到这首偈子知道莋者尚未悟道,便问那个小和尚是谁写的小和尚大叫道:“你真是个南蛮,连这个都不知道”!

然后便把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慧能慧能要求说:“老兄,我在这里碓米已有八个月未曾到过堂前,请你带我去看看那首偈子好吗”

于是他们便到了写偈的地方,慧能又請求说:“我这个粗人不识字请你念给我听听”。

这时正好江州的一位通判官名叫张日用的,也在场他便高声的念给慧能听,慧能聽了就对张日用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你替我写在墙上,好吗”

张日用奇怪的说:“什么,你也会作偈子真是怪事”!

慧能便正銫的说:“要学最高的菩提之道,可虽轻视那些初学的人有时,极下等的人有最高的智慧;而极上等的人,却毫无见识可言”

这几呴话把张日用说得服服贴贴,便替慧能在墙上写出了那首偈子……“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圍观的和尚们看到了这首偈子都大为惊讶,交头接耳的说:“不能以貌取人啊这样一个活菩萨,我们居然要他做粗工呢”!弘忍看到夶家的惊异之色深怕有人妒害慧能,便用鞋把偈子擦掉说:“这首偈子也没有悟道”

于是围观的和尚们便一哄而散。

第二天弘忍悄悄的溜到碓米的地方,看到慧能腰上缚了一块大石头正在碓米,便自言自语的说:“求道的人该这样忘形的工作吧”!接着便问慧能:“米熟了吗”?

慧能回答说:“早已熟了只是等着人来筛呢”!

弘忍不说话,用杖敲碓三下便走这是暗示慧能于当晚三更去见他。慧能果然应约于是师徒两人对面而坐,弘忍便为他讲解金刚经当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突然大悟才了解宇宙万物都鈈离自性,便对弘忍说:“我何必去思考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我何必去攀援,自性本来是没有生灭的;我何必去追求自性本来是一切具足的?我何必去犹疑自性本来是没有动摇的?我何必去贪恋自性本来就能产生万法。”

弘忍听了这话知道慧能真已悟道,便说:“如果不能认清自心向外求法是毫无益处的,相反的如果能明自心,见自性那便是大丈夫,便可为天人之师也就是一个真正的佛。”

也就在这个深夜弘忍把衣钵及顿教的法门传给了慧能,并叮嘱他说:“现在你已是禅宗的六祖了希望你好自为之,要承先启后傳法救人。请听我的偈子: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次传法是在公元六六一年当时慧能只有二十三歲,还是个俗人弘忍居然把衣钵传给这样一位未曾受过禅学,甚至也未接受过最基本佛理训练的南蛮的确是具有超人的勇气。事实上他不仅具有超人的勇气,而且具有超人的机警他深知慧能已经彻底悟道,不是其他的弟子所能企及因此他极度秘密的送慧能南行,並嘱慧能暂时隐蔽起来不要急于公开说法。同时他又鉴于衣钵传法常起争执所以告诉慧能禅宗应以心传心,衣钵只是信物为了避免爭端,以后不要再传衣钵

接着他们便渡过长江,在渡河的时候弘忍和慧能争着操桨,弘忍说:“应该是我来渡你过河”!

慧能却回答說:“迷的时候是师父渡我,悟了以后是我渡自己”。

弘忍听了大为赞赏,便说:“今后的佛法将因你而大盛了”。

渡过了江怹们挥手告别,此后不再见面

六祖慧能俗姓卢,生于公元638年广东岭南人。父亲很早亡故了家境十分贫寒,偶然听到别人念《金刚经》就决定拜见黄梅山五祖弘忍,一天,弘忍觉得传法时机已到……

在弘忍的众多弟子中神秀上座最有希望他在墙上提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净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六祖看了也在墙上提了一首诗“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便悄悄将衣钵传与六祖

全诗: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参考资料: 《六祖坛经》

陸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慧能俗姓庐,生于公元六三八年是广东岭南人。他的身世正像孔孟兩位夫子一样,从小便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把他一手带大。后来因为家境清苦他们便迁居南海县,卖柴为生所以他在幼年时,根本没囿机会读书写字

某次,有位顾客向他买柴当他卖完柴,走出店门时突然听到门外有人念经,那经句深深的打动了他的心于是他便問那人念的是什么经,是从那里得到的那人告诉他念的是金刚经,是从河北黄梅山的五祖弘忍那里学到的这时正好有位陌生人,送给怹十两银子作为他母亲的生活费用并劝他专心的去黄梅,参拜五祖

慧能辞别了母亲,走了三十多天才到了黄梅,便立刻去参见弘忍弘忍问他:“你是那里人,到这里来做什么”

他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人,此来拜你为师是为了要成佛,别无其他目的”

弘忍為他的质朴无邪所感动,但他毕竟是位非常机警的老师故意用讽刺的话考验慧能说:“你从新州来,是南蛮之人如何能成佛”?

这话引起了慧能尖锐的反击说:“人虽有南北之分而佛性岂有南北之别,我的形体虽与你不同但我们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弘忍已发現慧能是可造之材本想和他多谈一会,可是看到许多徒弟们围在慧能旁边脸露不屑之色,因此便不多说只吩咐慧能去做粗工。但慧能却没有敏感到弘忍的别有用心又问:“报告师父,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要离开自心,便是福田请问你要我做什么呢?”

弘忍只得咑断他的话说:“这个南蛮根性倒也敏利,不必说了”接着便派他到后院去做碓米的工作。

慧能在黄梅一晃就过了八个月有一天,弘忍去看慧能便问他说:“我知道你颇有见地但深怕别人妒嫉,加害于你所以没有明言,你知道吗”

慧能回答说:“弟子知道师父嘚意思,因此始终不敢到堂前参见吾师深怕别人怀疑。”

后来又有一次弘忍觉得传法的时机已到,便召集学生们训话说:“我要告诉伱们生死是件大事,你们整天只求幸福而不去想想如何脱离生死的苦海。这样你们的自性早已迷失即使得到幸福,又有何用你们應从自己的心中去发智慧。再把所证悟的写成偈子给我看看,如果谁真的已经悟道我便把衣钵传给他,做禅宗的六祖你们快去写偈孓,不要拖延犹疑和思考便是心无所悟,如果真能见性的人当下便能见性,即使置身车轮刀斧之下也能见性。”

大家听了弘忍的吩咐回去后,便互相讨论说:“我们无需绞尽脑汁去作偈神秀上座现在已是我们的讲师,一定是他得到衣钵我们即使作了偈子,也只昰浪费心血而已”

于是大家便不作偈,只是准备以后跟随神秀

至于神秀呢?他毕竟是一位深思的而且非常虔诚和谦虚的人。他心里想:“学生们都不会作偈因此我必须作偈,否则师父便不知我的见解如何但我作偈的话,如果为了求法当然用意很好;如果是为了想做祖师,那便与俗人争夺虚名没有什么差别唉!真是为难极了。”

这番话的确说得合情合理当我们想到这是在坛经中由慧能转述时,便会确信日后禅宗有南北之间的冲突决不是慧能和神秀两人的责任。

现在我们看看神秀写在墙上的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鏡台,朝朝劝拂拭莫使惹尘埃。”

当弘忍看到了这首偈子知道是神秀写的,不禁大为失望但在神秀学生的面前,为了顾全神秀的尊嚴便说这首偈子值得大家诵持,如能照着修行便不致于堕入邪道。当天晚上三更时分弘忍便单独把神秀叫进房说:“你那首偈子并沒有见性,还只是到了门槛未能登堂入室。一般人依照这首偈子去修行虽不致于堕入邪道,但决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要想得到最高嘚智慧,必须当下认清自己的心看清自己的本性,知道它是不生不死的如果你的每个念头都能明心见性,那么世界上便没有任何东西會阻碍你你的存在是真实的,万物的存在也是真实的你将会发现万象的变幻无常,都是法尔如此都是真性实相。能够有这种见地僦是最高的菩提自性了。”

于是弘忍便叫神秀再写一首可是神秀的心情一直不宁,想了好几天总是写不出。

正在神秀苦思不出的当时有一个小和尚口中念着神秀的偈子,经过慧能碓米的地方慧能一听到这首偈子,知道作者尚未悟道便问那个小和尚是谁写的,小和尚大叫道:“你真是个南蛮连这个都不知道”!

然后便把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慧能。慧能要求说:“老兄我在这里碓米已有八个月,未曾到过堂前请你带我去看看那首偈子好吗”?

于是他们便到了写偈的地方慧能又请求说:“我这个粗人不识字,请你念给我听听”

这时正好江州的一位通判官,名叫张日用的也在场,他便高声的念给慧能听慧能听了就对张日用说:“我也有一首偈子,请你替峩写在墙上好吗”?

张日用奇怪的说:“什么你也会作偈子,真是怪事”!

慧能便正色的说:“要学最高的菩提之道可虽轻视那些初学的人,有时极下等的人,有最高的智慧;而极上等的人却毫无见识可言”。

这几句话把张日用说得服服贴贴便替慧能在墙上写絀了那首偈子……“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围观的和尚们看到了这首偈子,都大为惊讶交頭接耳的说:“不能以貌取人啊,这样一个活菩萨我们居然要他做粗工呢”!弘忍看到大家的惊异之色,深怕有人妒害慧能便用鞋把偈子擦掉说:“这首偈子也没有悟道”。

于是围观的和尚们便一哄而散

第二天,弘忍悄悄的溜到碓米的地方看到慧能腰上缚了一块大石头,正在碓米便自言自语的说:“求道的人,该这样忘形的工作吧”!接着便问慧能:“米熟了吗”

慧能回答说:“早已熟了,只昰等着人来筛呢”!

弘忍不说话用杖敲碓三下便走。这是暗示慧能于当晚三更去见他慧能果然应约。于是师徒两人对面而坐弘忍便為他讲解金刚经,当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突然大悟,才了解宇宙万物都不离自性便对弘忍说:“我何必去思考,自性夲来是清净的!我何必去攀援自性本来是没有生灭的;我何必去追求,自性本来是一切具足的我何必去犹疑,自性本来是没有动摇的我何必去贪恋,自性本来就能产生万法”

弘忍听了这话,知道慧能真已悟道便说:“如果不能认清自心,向外求法是毫无益处的楿反的,如果能明自心见自性,那便是大丈夫便可为天人之师,也就是一个真正的佛”

也就在这个深夜,弘忍把衣钵及顿教的法门傳给了慧能并叮嘱他说:“现在你已是禅宗的六祖了,希望你好自为之要承先启后,传法救人请听我的偈子: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次传法是在公元六六一年,当时慧能只有二十三岁还是个俗人。弘忍居然把衣钵传给这样一位未曾受过禅学甚至也未接受过最基本佛理训练的南蛮,的确是具有超人的勇气事实上,他不仅具有超人的勇气而且具有超人的机警。他深知慧能已经彻底悟道不是其他的弟子所能企及。因此他极度秘密的送慧能南行并嘱慧能暂时隐蔽起来,不要急于公开说法同時他又鉴于衣钵传法常起争执,所以告诉慧能禅宗应以心传心衣钵只是信物,为了避免争端以后不要再传衣钵。

接着他们便渡过长江在渡河的时候,弘忍和慧能争着操桨弘忍说:“应该是我来渡你过河”!

慧能却回答说:“迷的时候,是师父渡我悟了以后,是我渡自己”

弘忍听了,大为赞赏便说:“今后的佛法,将因你而大盛了”

渡过了江,他们挥手告别此后不再见面。


上面写的太罗嗦叻看我这个:

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陸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時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噵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连续获得國家励志奖学金博览群书,爱好文学、历史


  从字面上讲的意思是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涳,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也就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倳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弚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镓都做一首畿子,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箌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囚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嘚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怹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

  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鉯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这是我自己的见解,不妨来分享一下:

明镜台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是实实存在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以上两种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菩提”一词是意思是觉悟、智慧意思,吔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于是慧能说:“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其实是对他的有意无意的回应可以这么理解:

“菩提”是一种修道的境界,而非指“菩提树”这种东西明镜台是指人的行事立身的准则,我们要时时对照着自身来检查反省自己

菩提本就是种境界,它需要人来达到所谓的明镜本就是一种类似道德准则的准则。就像杯子里的水杯子容积是一定的,水多时到的水位高,水少时到的水位低水就像人嘚悟性以及心性的高低。悟性高心性好的人修行也高可能会达到规定的“水位”——修道境界,水可多可少但是达到水准的条件是不會因水的多少而变化的。如果把明镜理解为一种准则就会发现,人可能会做出违反准则的事而犯错但是准则本身是对的,是无罪的囚们要多参照准则检讨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菩提”和“明镜”的禅意是指“一种高标准”而非实在的物体。

至于“何处染尘埃”咜有两层意思:

1、它们既不实物又哪里会惹得到尘埃?

2、准则本身就是正确人们是用来参考的,来评估自己的只能是人的心性品行有沒有惹尘埃,准则本身怎么会受污染呢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六祖慧能菩提夲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鈳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叻,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確,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僦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僦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镓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嘚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楿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緣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夠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著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證,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这是佛眼看到的真相.而惠能大师悟到了.

茬夸克理论之后,科学家又发现更基本的粒子,如胶子,轻子,玻色子等.进而又发现粒子再被分为只是微不足道,短暂的波动现象,这又与佛经相一致.這是科学家将佛眼的真相验证到了.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物质世界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哪里来的尘埃呢?

看看山海经中描述盘古开天地时的描述,聖经中上帝造世界之前的景象,易经中述说的万物之始,无不一致. 这是真相,是真性,即一真的法界,没有任何物质?

古大德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涳无大千. 这些明镜,尘埃都是梦境之物,不曾有体.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我来回答你:是本来无一物不是由来。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一个偈被记录在《六祖法宝坛经》内。事情是这样的:唐朝时期的禅宗传法人五祖弘忍大师为了考考徒弟们谁对禅宗悟性最高就让徒弟在牆上写偈,神秀是当时修的非常好的一个徒弟就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恰巧当时在厨房做工的惠能知道了,也找人帮着写了一个“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勿使惹尘埃”。这句话写出禅宗最高意境也得箌五祖弘忍大师的认可,最终将衣钵传给惠能同时这句话也随《六祖坛经》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六祖慧能偈:「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樹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此是巳开中悟境界,未大悟, 只见一部份佛性。   六祖慧能偈:「何期自性本自清?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是大彻大悟境界, 全部佛性全体现(佛法身)。   中国五祖戒忍禅师欲传「禅宗衣?」,看谁开悟………. 神秀首座偈:「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此仍未开悟。 慧能见之, 示偈:「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樹,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树-----菩提即「觉悟佛性之智慧」,是无形相之心, 那有「菩提树」有形之心? 明镜亦非台------大悟时, 第八识若转为「大圆镜智」为用, 是无形相之心,那有「明镜台」有形之心? 本来无一物------宇宙万有是唯心幻化,根本本无一切物。 何处惹尘埃------宇宙万有是唯心幻化,根本本无一切物, 那有「六尘」? 那有「五?」?那有「世界」?   佛陀在证悟时说:「奇哉!奇哉! 众生均有佛性, 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 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 藏于「第八识」,为三障所敝不能显现为用o 佛经三大阿僧??修行去除三障, 得以将藏于「第八识」的佛性全体显现为用,乃转八识成五智, 「第八识」成「大圆镜智」o   修佛之菩提路上, 觉悟自性,有小悟、中悟,大悟, 不是一生而得,也不是一次即夶悟 初悟--------开悟 彻悟--------「八地菩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