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被开除真相:为什么要供养僧人

【嘎玛仁波切微信】接地气儿的寺庙和僧人
导语:佛教不是宗教,是教育。在藏区,寺庙承担着学校、医院、慈善,以及老百姓婚丧嫁取的方方面面。信仰已经根植在地域历史发展的各个维度与层面,出家修行本身就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佛法没有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那不是真正的佛陀教育。
佛陀告诉我们,在同等发心下,于世间用钱财所做的功德,以建造精舍为最。精舍,是大众欢喜之地,来到这里,可以分享世上所有美好的正能量,能够闻思修妙法,能够共修积德行善、忏悔罪业的方式方法,能够让今生过得充实快乐,也能为来世累积数不尽的福慧资粮。
精舍,是讲经说法的地方,不是讨论如何升官发财的地方,每个人都应该在此思维、实践如何清净自己的身口意。
现在越来越多人认同,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精舍,今人习惯叫寺庙,就是一座综合学校。
以我们四川阿坝州为例,马尔康是州府,经阿坝州、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藏传佛教寺庙共有253处。
马尔康县人口才五万多,就有61座藏传佛教寺庙。信仰已经根植在区域历史发展的各个维度与层面,这里的寺庙,并非只摆着几尊佛菩萨像,里面都有出家人,有些寺庙有几百名清净的出家僧宝。
要这么多寺庙干什么?这就要知道精舍的历史背景。佛陀时代的精舍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比如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祇园精舍等。
精舍,是讲经说法的地方,是利益众生的所在。藏族人最早盖庙的历史要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具足的寺院,我们昌列寺也有近九百年的历史,藏地这么多古老寺庙的存在与发展,皆因与百姓的结合。
精舍,就是学校。解放前,寺庙就是百姓心目中的最好学校。寺庙的教育重点是教授佛法,这远高于世俗的道德教育。
除此之外,在寺庙可以学到美术,许多僧人都是画家;可以学到医学,我的师父尊贵的土登曲吉扎巴尊者,就是有名的佛学、医学大师;可以学到建筑学,如何设计、建设寺庙。还可以学到天文、诗词、音律、舞蹈、戏剧等等。
寺庙不仅是学校、医院,还是最大的公益慈善组织和福利机构。只要社会上有需要,“出家人义工”马上会行动,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
像汶川、玉树、雅安等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昌列寺都会在第一时间,将救灾物资送到灾区;喇嘛们有的献血,有的送饭,尽心尽力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社会义工,没几天就要回家,“出家人义工”没有红尘的挂碍,不用担心父母、妻儿不同意,他的工作就是服务社会大众,所以能够长久地践行慈悲。
社会上,老人没人养、孩子被丢弃,寺庙都会照顾与安置。现在有了完善的学校教育,但是那些上不起学的家庭,还是会到寺庙求助,寺庙也一样会帮助他们。
我们昌列寺“一家人”长期助学计划,每年都会帮助3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很多受助的孩子已经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并能以义工的身份继续帮助别人,这就是寺庙慈善教育中爱的传递。
在藏区,老人们会心甘情愿、欢欢喜喜送孩子出家,不像内地孩子要出家,老人却要死要活的。
在藏区,儿子出家是好事,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他了,也不用担心孙子,儿媳这些。藏地不会因为生个儿子高兴,生个女儿就不高兴,说绝后、断香火等等。
藏地寺庙很多大师都是独子,他们出家了,父母很高兴,觉得孩子有佛菩萨庇佑,不会死得早,可以把他们照顾到老,不用担心他娶了媳妇家庭有分歧,各种麻烦。
藏地老人不会有那么多私心,觉得儿子出家了就无法尽孝,反倒会认为孩子将受到最完善的教育,这是在红尘俗世中无法给予的。
内地出家,往往离家很远;我们这儿出家,一般就在家的旁边。每个家庭有个大佛堂,我们回家的时候可以住,有什么婚丧嫁娶,百姓都会请出家人帮忙。
所以,在藏族人心中,出家修行本身就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送儿子去当兵,或者送到外地工作是一个意思,而且出家了,也很自由,有事情可以随时唤孩子回家看看。
如果家里有人往生了,出家僧可以回家,陪着家人最少七七四十九天,每天为他们讲经说法,安慰他们的身心,送去佛法最殊胜的体贴与慰藉。
多几座寺庙,少一点监狱。寺庙的定义,可以很广泛,从弘法利生到道德教育,再到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的方方面面;僧人,也不能是只在寺庙埋头念经,不问世事。
按现代人的说法,寺庙和僧人应该是非常“接地气儿”的,因为他们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义工团队。寺院如果用来只是摆佛像、点香点蜡烛,搞形式,那就不是真正的佛陀教育。
温馨提示:
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一起成长
奢侈品鉴定评估的专业微信:yinzy1969
珠宝水晶原创专业微信:
(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为什么要供养僧人?
我们现在讲的庙,最早的名字叫藏经阁,用现代语言来讲,可以叫:佛教图书馆,用来储存大量净化人心的佛教经典,可见“庙”在最早扮演的是图书馆的角色,而不是现代人思想误区中,专门烧香点蜡烛的场所。寺庙不仅是学校、图书馆、艺术馆,还是医院、公益慈善组织和福利机构。僧人,其实是文化教育工作者。在用钱财能做的功德中,就有供清净僧一项。
“为什么要供养僧人?他们一天到晚在庙里念经,供养会不会让他们变得好吃懒做?”这种思想误区,在藏区不会出现,只是因由内地信众与僧人的距离比较遥远而产生。在藏区,僧人非常贴近百姓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大小事宜,都能看到百姓求助僧人的身影。在紧密的了解与联系中,人们普遍认为,最高级的知识分子就是僧人。所以从古至今,人们习惯叫僧人为“师父”,尊僧为师为父,对僧宝的尊崇之意,溢于言表。
我们昌列寺的学僧很多,全部加起来近八百出家人。实际上昌列寺的喇嘛只有106个,但目前只有十几个留在昌列寺。那昌列寺的喇嘛都跑到哪儿去了?都出去讲经说法,搞文化教育传播去了。他们因为太优秀,遍布在全世界弘法利生。在塔公佛学院教书的有十几个,有些堪布在其他佛学院教书,有些在印度读硕士、教佛法;有的在美国、尼泊尔、新加坡、台湾等地传法。
每天通过我的微信、微博、博客、书籍等接受佛法教育的人,不计其数。经常能够联系的,都有几万人之多。我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世界弟子、佛友提出的问题,有时每天要回答几百个。很多人都是在遇到巨大的心灵烦恼与痛苦时,跑来找我们。如果没有足够好的佛学修为,没有足够高的知识水平,无法回答大众千奇百怪、林林总总的疑问。
中国的佛教传播基础历史悠久,国人血脉相连,文化相融,但依然有很多刚强凡夫,并不信佛,也不想接触佛教。美国是什么地方?那里的信仰是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西方的文化发展与东方有很大不同,还要突破语言等障碍,想在那里传播佛法,并不容易。但是很多优秀的僧宝做到了。
佛教在世界上已经传播了两千五百多年,不管你是什么肤色、民族和国家,殊胜的妙法会让每个与佛有缘的人受益匪浅,这要靠一代代优秀的僧宝讲经说法,做好宗教、文化等方面传播与交流的工作。我们有些汉族弟子到藏区,突然觉得自己很像藏族人,也能沟通,没有隔阂。这是因为一千三百多年来,僧宝做了很多文化融合的工作,从未间断,被世人崇尚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融合中已经不分你我。
所以不要总说佛教影响了藏族人,孔老夫子的文化也一直影响着藏族人,很多藏族人把孔子当成菩萨在拜。民族之间来来往往,佛教及中国传统文化连接了汉族人和藏族人一千三百年的大脑,这里面是融会贯通的。同理,中国大规模受西方文化影响短短一百多年,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接纳西方文化?因为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与期望是一致的。佛教文化无疑是座巨大的桥梁,谁来传播这些思想?谁来促成这些融合?正是一代代的优秀僧宝。
人们将供僧称为:供养清净福田僧,供养人天导师,这真实不虚能够帮助人们累积巨大的福报,但不要因供养产生傲慢等不净心,导致造作恶业。“施主所思若不净,虽行善法亦罪恶。”我们的祖师巴珠仁波切曾以各种方便让贫穷的人积累资粮,如在举行极乐法会时,时常启发参加法会的乞丐,将乞讨的饮食供养他。仁波切并非无法得到更多更好的供养,而是为了让这些乞丐有积累资粮的机缘。
佛经记载,佛陀于过去生作沙弥时,因托钵时晚,耽误修行而潸然落泪,一长者听后发心每日供养,以便让沙弥专心修行。此长者即为后世阿难尊者,因过去生虔诚护持修行人,得于佛陀座下听闻法音,一字不失,是为“多闻第一”。
&是故施者应该随喜自己有因缘福报,能够供僧播福,清净供僧的功德不仅能生出巨大的世俗福报,更能使施者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不可思议的。中国文化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代代的僧宝都在孜孜不倦进行着佛法、教育及文化等传播与发展工作,人们能清清楚楚感受到,因此供养尊重师父,本身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嘎玛仁波切微信】为什么要供养僧人?
导语:中国古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而在藏区,僧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尊僧为师、为父,僧众是世人生活在人世间最可信赖的依靠。供僧可为施主积累未来的资粮;于僧众可专心学修,传播究竟利益世人的珍贵佛法。
我们现在讲的庙,最早的名字叫藏经阁,用现代语言来讲,可以叫:佛教图书馆,用来储存大量净化人心的佛教经典,可见“庙”在最早扮演的是图书馆的角色,而不是现代人思想误区中,专门烧香点蜡烛的场所。
寺庙不仅是学校、图书馆、艺术馆,还是医院、公益慈善组织和福利机构。僧人,其实是文化教育工作者。在用钱财能做的功德中,就有供清净僧一项。
有人问 “为什么要供养僧人?他们一天到晚在庙里念经,供养会不会让他们变得好吃懒做?”
这种思想误区,在藏区不会出现,只是因由内地信众与僧人的距离比较遥远而产生。在藏区,僧人非常贴近百姓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大小事宜,都能看到百姓求助僧人的身影。
在紧密的了解与联系中,人们普遍认为,最高级的知识分子就是僧人。所以从古至今,人们习惯叫僧人为“师父”,尊僧为师为父,对僧宝的尊崇之意,溢于言表。
我们昌列寺的学僧很多,全部加起来近八百出家人。实际上昌列寺的喇嘛只有106个,但目前只有十几个留在昌列寺。
那昌列寺的喇嘛都跑到哪儿去了?都出去讲经说法,搞文化教育传播去了。他们因为太优秀,遍布在全世界弘法利生。
在塔公佛学院教书的有十几个,有些堪布在其他佛学院教书,有些在印度读硕士、教佛法;有的在美国、尼泊尔、新加坡、台湾等地传法。
每天通过我的微信、微博、博客、书籍等接受佛法教育的人,不计其数。经常能够联系的,都有几万人之多。
我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世界弟子、佛友提出的问题,有时每天要回答几百个。很多人都是在遇到巨大的心灵烦恼与痛苦时,跑来找我们。
如果没有足够好的佛学修为,没有足够高的知识水平,无法回答大众千奇百怪、林林总总的疑问。
中国的佛教传播基础历史悠久,国人血脉相连,文化相融,但依然有很多刚强凡夫,并不信佛,也不想接触佛教。
美国是什么地方?那里的信仰是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西方的文化发展与东方有很大不同,还要突破语言等障碍,想在那里传播佛法,并不容易。但是很多优秀的僧宝做到了。
佛教在世界上已经传播了两千五百多年,不管你是什么肤色、民族和国家,殊胜的妙法会让每个与佛有缘的人受益匪浅,这要靠一代代优秀的僧宝讲经说法,做好宗教、文化等方面传播与交流的工作。
我们有些汉族弟子到藏区,突然觉得自己很像藏族人,也能沟通,没有隔阂。
这是因为一千三百多年来,僧宝做了很多文化融合的工作,从未间断,被世人崇尚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融合中已经不分你我。
所以不要总说佛教影响了藏族人,孔老夫子的文化也一直影响着藏族人,很多藏族人把孔子当成菩萨在拜。
民族之间来来往往,佛教及中国传统文化连接了汉族人和藏族人一千三百年的大脑,这里面是融会贯通的。
同理,中国大规模受西方文化影响短短一百多年,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接纳西方文化?因为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与期望是一致的。
佛教文化无疑是座巨大的桥梁,谁来传播这些思想?谁来促成这些融合?正是一代代的优秀僧宝。
人们将供僧称为:供养清净福田僧,供养人天导师,这真实不虚能够帮助人们累积巨大的福报,但不要因供养产生傲慢等不净心,导致造作恶业。“施主所思若不净,虽行善法亦罪恶。”
我们的祖师巴珠仁波切曾以各种方便让贫穷的人积累资粮,如在举行极乐法会时,时常启发参加法会的乞丐,将乞讨的饮食供养他。仁波切并非无法得到更多更好的供养,而是为了让这些乞丐有积累资粮的机缘。
佛经记载,佛陀于过去生作沙弥时,因托钵时晚,耽误修行而潸然落泪,一长者听后发心每日供养,以便让沙弥专心修行。
此长者即为后世阿难尊者,因过去生虔诚护持修行人,得于佛陀座下听闻法音,一字不失,是为“多闻第一”。
是故施者应该随喜自己有因缘福报,能够供僧播福,清净供僧的功德不仅能生出巨大的世俗福报,更能使施者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文化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代代的僧宝都在孜孜不倦进行着佛法、教育及文化等传播与发展工作,人们能清清楚楚感受到,因此供养尊重师父,本身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温馨提示:
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一起成长
奢侈品鉴定评估的专业微信:yinzy1969
珠宝水晶原创专业微信:
(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嘎玛仁波切:不要把供僧变成害僧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嘎玛仁波切:不要把供僧变成害僧
居士们的供养要用在刀刃上
  许多居士都问过我,为什么昌列寺指定在家居士除了堪布、管家、阿阇黎、佛学院的老喇嘛以外,不能供养庙里的其他僧人。有些人理解在家居士供养僧人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会有所限制?
  最早我们也没这个规定,后来以某地弟子为主的居士,给阿根堪布的司机捐款。那时他接送大家上山,慢慢也就和有些居士熟悉了。这个喇嘛本身家里也比较贫穷,从小没见过大钱,有一段时间他就说自己生病了,居士们就开始给他打钱。后来他说病得越来越重,从这个病变成那个病,从简单的病变成很严重的肝病。那个地方的弟子就拼命给他打钱,前前后后打了不少。这下好了,阿根堪布从此就没司机了,失踪了,原来司机有钱了以后就在城里开始混了。
  那个时候我才警觉,喇嘛师父们本来是一张白纸,他们手上没啥钱,好好在佛学院里作学僧,没有毕业还不算是真正的喇嘛。喇嘛,是在佛学院毕业了,闭了关(三年三月三天)出来才能叫喇嘛。一般的僧人,我们就叫“扎巴”,就是僧侣。这些学僧,实际本来就是学生,就像我们读大学也好中学也好,如果他们的父母拼命在卡上给他们打钱,看看这个孩子还乖不乖?肯定不乖了。
  后来,人们发现有些学僧突然在城里出现了,刚开始的时候还穿着袈裟,后来袈裟都不穿了,还俗了。一了解才知道,每个还俗的学僧后面,都有几个内地的功德主。弟子们看着某某僧人长相不错,比较喜欢,就攀缘给他私底下打钱。这样一来二去,我们损失了接近二十个喇嘛。要知道这些喇嘛都是各地各个寺庙反复筛选送到佛学院来的,除了那个司机不太会读书,我也没啥舍不得,其他的学僧之前那么多年的学习就白白废了。
  居士们看到能顺畅交流的喇嘛师父,一般都会很欢喜。但是要注意了,特别愿意和你交流的喇嘛,一定不会是好喇嘛。好喇嘛都在忙着学习佛法呢,哪有时间跟你一天到晚发讯息?你好、我好,你在干什么、我在干什么等等,这种攀缘的喇嘛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修行人。
  以前西拉堪布经常会没收学僧的手机,后来发现没收手机没有用,因为居士们会寄新手机过来。现在有的喇嘛拿着新的苹果手机,哪里来的?谁家有那么多钱买这东西?原来有人还会攀比,你有我也想有。曾经有个喇嘛在我们这不好好学习跟居士攀缘,被送去塔公学习后,他看到跟他一起去的师兄,有几个有苹果手机,就打了个电话,让带口信给家里人说:“我也要苹果,你们送过来。”
  他父亲太老实,就买了两大袋苹果送过去。还奇怪呢我儿子在家的时候不爱吃苹果,怎么突然爱吃苹果了,可能塔公那个地方没苹果卖。结果,他的儿子看到两大袋苹果气晕了。个别居士可能给几个小喇嘛寄了苹果手机,其他的小喇嘛就会攀比,也要向家人要,但这对藏民来讲是很大的负担,一攀缘就都慢慢变坏了。
  现在不是不让居士供养出家人,而是不得已。就算发心很好,但潜移默化可能会慢慢毁了这些出家人。在我们佛学院的学僧不是普通的喇嘛,全是八九十个寺庙精挑细选出来的,最远的有西藏芒康的,还有青海的,四川凉山木里等地的。这么遥远的寺庙筛选以后,觉得这个僧人在德智体方方面面能力比较好,才会送到我们这里来,总不能把他们的慧命断送了。
  弟子们共同捐给寺庙的,供养僧众的,随喜法会的,每年我们都会为除了昌列讲修学院,塔公佛学院等,分享给需要建设和帮助的其他寺庙。我们昌列寺的供僧款会送到各地修行人手里,尽力提供帮助。
  供养僧人不能随便,不要把供僧变成害僧。居士们的供养,要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让什么人随意去挥霍。
文章关键词:
16:03 09:30 22:10 15:52 06:30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嘎玛仁波切真相大揭秘 的文章

 

随机推荐